0

关于历史的电影观后感(汇编20篇)

从“公车上书”开始,近百年来,中国大学生一直都担当着全社会的先锋角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关于历史的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7021

作文

1000

《菊次郎的夏天》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本片主角小男孩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在小时候是很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本片的小孩正南没有,为什么没有爸妈的陪伴因为他的爸爸出车祸死了,妈妈改嫁了。

本来是个很悲伤的故事,但是我看完本片虽然很同情正南但是又释然了,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虽有遗憾但这就是人生,就像陪着小男孩找妈妈的菊次郎先生,他虽有母亲却无法面对自己的母亲,菊次郎先生就是一个人生输家,没有钱,没出息他的人生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就像小正男他的生活也不止一提,但是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人生悲惨,我们就放弃活着的希望,放弃对爱的希望,人生的过程就像风景,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过客,遇到难过的事情会悲伤,遇到开心的事情会快乐,这些都是我们生命的风景,在菊次郎先生和小正男的找妈之旅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有趣的事都构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人生。

影片的高潮应该是在正男看到抛弃自己的妈妈已经组建了另一个幸福的家庭,而自己置身此家之外的时候,本来以为至少正男会和妈妈相识,然后痛苦一场,只能说我以中国电影的思维揣测了日本电影的情节。

一个关于夏天的旅程,看完以后脑海里仍然有玉米地,芭蕉林的浮现,鼻尖仍然有阳光的气息。我不知道这一路旅程是谁治愈了谁,也许是所有人,正男的释然,菊次郎的悔悟,还有所有好心人的灵魂提升。影片结束的时候,各回各位,但大家的心境却不一样了,于我留下的是一抹盛夏的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电影《真爱》观后感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人世间,总有一种人让人肃然起敬。人世间,总有一些事让人唏嘘感慨。人世间,总有一些感动令人泪流满面。人世间,总有一种情,感天动地!

阿尼帕,一位19个孩子共同的母亲,其中有半数是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儿,囊括了维吾尔、哈萨克、汉、回等各个民族,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仅仅是因为善良,仅仅是因为见不得这些孤儿孤苦伶仃、忍饥挨饿,出于母亲的天性,她将他们无私地揽进怀里,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幸福的生活。她的心是平凡的,然而却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亲情、超越了人类的自私与小我,从而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善良和爱心虽然是大部分人都拥有的,我们许多人也不乏为社会上某些苦难与弱者的悲惨境遇而唏嘘感叹,流下不忍与同情的眼泪,但如果将善良和爱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却绝非易事!因为这需要巨大的勇气、无私奉献与担当精神,况且是在那样艰难的生存处境中,我们自问有几人能做到?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勇于付出同情而难于付诸行动。相比而言,艾尼帕的行为是可敬可叹的,阿尼帕的心是真正仁慈的的心,她拥有无比坚强的勇气和无私的担当精神,她当之无愧应该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做为全社会善良的楷模、民族团结的楷模、人类慈善精神的典范!

由此想起一个关于天堂的话题:在我的理解中,假如真有天堂,那么必定是一个充满祥和、善良、纯净和快乐的去处,而且只有心怀善良、内心纯净的灵魂才能感召这种境界,与这种境界相应。相反,那种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残暴杀害生命、内心充满仇恨、血债累累的灵魂怎么可能与天道的境界相应,从而感召天堂?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罪恶的灵魂可以感召天堂,那就没有自然规律了!这是违反任何一种宗教教义的。如果因为仇恨、残暴杀害生命的行为感召一种境界,那只有感召黑暗和苦难。毫无疑问,只有如阿尼帕这样善良的灵魂才能与天道相应,感召天堂的善果。

善良就是天道,必将感召天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题材电影《遵义会议》观后感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遵义会议》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那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反映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方针发挥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党结束“左”倾教条主义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成长印迹。该片在表现重大人物、重大时刻的同时,特别注重用几个成功塑造的小人物,展开宏大历史场面的微观叙事,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国家一级编剧刘星表示:拍好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只有一个角度,即历史的角度,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歌颂历史、弘扬历史。

电影《遵义会议》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 赵滨饰演的方云霄在影片中是一名营长,战场上犹如野兽,浑身是胆的耿直军人在革命立场上从未动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看过电影就是以一个小姑娘的心里去看的,就像小主人公英子。在英子的眼里,成人的世界充满迷惑与不解。那时看完并没有多大的感触。前天看完小说版,很难得,作者写这篇小说时也已经不就是小孩子了,但就是她始终怀着一颗孩子似的心,因此能写出这么优秀的耐人寻味的作品。我以一个妈妈的心态感悟到,教育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就是有原因的,他们透过这些行动了解和感知世界,因此,如果有一个时期孩子突然变得喜爱什么或者厌恶什么,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只好好陪伴就能够,如果他们需要我们帮忙自然会告诉我们,如果想自己挑战自己,我们也不必伸出手帮忙。此刻就一个孩子,我们表现的过于紧张了,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猜测孩子的想法,很遗憾的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作为孩童时的心态,因而越看孩子的有时就越明白不了。这就构成了对立,或许能够说就是代沟。孩子们经常会说,大人们真个性!就是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就是如何变得这么神经兮兮的样貌!我只期望自己和孩子的差距能小一点,我发奋持续着那一点点童心,我期望自己能明白孩子的想法,期望能成为孩子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观后感

全文共 4640 字

+ 加入清单

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在我们熟悉的旋律声中展开了。不同的故事情节,伴随着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旋律,烘托着不同时期主人公的情感。《芳华》的故事是平淡的,旋律是优美的。优美的旋律不仅唤醒了人们的记忆,也勾起人们内心深处某些难以言表的柔情。

在此,小编整合了观影人比较有感触的观后感,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电影《芳华》不一样的理解体会,以及对岁月、对人生的感悟。

《芳华》观后感目录

一、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二、芳华过后说“芳华”

三、每个人都要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四、每个人的命运取决你自己做人的原则

五、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篇一——

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芳华》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刘峰和何小萍在车站座椅上相拥而坐,悠扬唯美的歌声《绒花》和画外音同时响起......我突然间觉得这画面是那么美,美得不忍心让它逝去。

这是两位历经了岁月风霜经受了生活折磨而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刘峰的好,何小萍懂得;何小萍的苦,刘峰懂得,两个相依为命的人不需要更多的言语,这是刘峰和何小萍最好的结局。

“他们话不多,但是看起来比其他人更加知足,待人也更加平和”,片尾那段画外音诠释着一个好人内心的温暖,这是上天赐予好人的礼物,收获内心的充实和温暖,物质上贫瘠,但内心富裕、温暖有力;于他们而言,他们的灵魂属于自己,属于自己坚持的信念和自己想要的美好。 他们抓住了自己能够抓住的幸福,拥有了自己所能拥有的生活,也并没有放弃自己不该放弃的坚持。

因此,片尾曲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把眼泪忍回去了,在我看来,这是他们最好的人生,平和知足内心富裕有尊严。

《芳华》是一部把很多人都看哭的电影,《芳华》拍的是谁的人生,为何能赚走这么多眼泪?

刘峰,一个愿意付出的人,一个愿意帮助他人成全他人的人,一个善良的人,却命运波折生活困顿。一个处处帮助他人的好人一次次错过机会,一次一次地被社会大潮推着向前行走,接受一次又一次并非自愿的改变,用尽了全力,却并未得到常人眼里所谓成功的人生。电影看似在表现好人刘峰的命运,实则是拍出了所有普通人的人生。《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写实的电影击起大家的共鸣,这便是冯小刚的厉害之处。在时代大潮面前,文工团不想解散也要解散;在工作安排面前,你不服从也必须服从,让你上战场,让你下医院,让你当英雄......普通人没有能够扭转趋势的大潮,也没有能够对抗强大的团体,唯一能够保存的或者就是自己内心的那份坚持。

人生的芳华时代,理想飞扬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梦想;年轻的特点就是对社会认知不够,幻象美好。可历史的现实是,在时代大潮面前,没有多少人能够先知先觉,也没有多少人不会迷失,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实现完美转身,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接受普通人的命运。《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所谓普通人就是,总有梦想遥不可及;比如林丁丁,梦想可谓破灭了一次又一次;比如萧穗子,心爱的人最后成了闺蜜的老公;又比如刘峰和何小萍,现实生活里的种种艰辛和不易。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这些现实生活里的你们和我们,都在经历着冯小刚镜头下的人生,只是时代不同而已。

冯导对人生的感悟入木三分,他永远会站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指着前方告诉你,这才是生活。《芳华》的创作是贴近生活真实的,不同于陈凯歌的作品。我曾经和朋友笑谈,如果把他俩比作画家,冯小刚是写实派,陈凯歌则是抽象派,写实派的作品比较容易被读懂,更易被接受,但要出精品确也需要厚实的功力,而冯导在我眼里是功力深厚的一位。

篇二——

芳华过后说“芳华”

群中众同学先我看了电影“芳华”,多有评价。今日中午我特意买票一睹“芳华”,领略到编剧导演的确大手笔,不同凡响的震撼!

我已是过了芳华之年的人,也曾有过青春和梦想,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令我懂得了人生乃美丑并行的真谛。

冯小刚的过人之处,便是将丑恶的时代与美丽的年华相交织地去表现使人欲哭无泪,观者虐心的史实,即有深层次地挖掘:一尊雕像,一手遮天的年代,影片开始诱人眼球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子们的优美舞蹈,演绎的却是人格的扭曲,人性的泯灭,以强欺弱的故事。

刘峰,一个学雷锋的楷模,因表达纯洁的爱情被看若大逆不道,受诬告而下放至伐木连,文工团长利益之间可以慷慨激昂地鼓励女主人公的斗志又因其“不听话”可以翻手将其驱赶下卫生院。

试想,如今于众目睽睽下跪地求婚的年轻人,会怎样去理解那个无法理解的事实呢?

无厘头的时代就会产生幼稚可笑的行为,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然,冯导的出手也为着票房的利益考虑,手法隐晦却刺痛人心,令各类观众自我揣度而争奔走焉。从这部影片,人们会嗅到时代的丑味道,美丑并行派生出善恶同举。如战争的残酷无情,在血淋淋的战场九死一生,失去一条手臂的英雄,归来生活困苦,工资无保障,在社会上还要接受不平等待遇,这究竟是好人无好报的谶语还是某方面的不作为呢?政策,待遇关系到民心民意,人性,权利,令人深思。这是否也是影片的鞭挞之处呢?

主人公的结局让人略有欣慰,但影片的主题带给人们的是莫大的悲伤!这也可以说是冯导的用心所在吧。

至于影片的艺术手法还是风格独具的。色彩鲜艳,对比度突出,中近景的拍摄,画面设计大胆创新。

冯导的“芳华”以成功告终,但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亮点是告诉人们,要抑恶扬善,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篇三——

每个人都要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标签,或是太平盛世,或是朝代更迭,或是马革裹尸,或是歌舞升平。在和平年代,透过大屏幕走进历史,沉下心来,也能嗅到几分历史的气息。

那是个激昂澎湃的年代,《芳华》里的主人公们生活的场景看似平和,但周遭环境处处透露压抑感,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现在是战争时期,生存问题依然面临威胁。平凡朴实的老好人刘峰,淳朴坚韧的农村女孩何小萍,一心想往高处攀爬的林丁丁、心高气傲的郝淑雯、理性善良的萧穗子……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人性有正直也有扭曲。

电影里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亦有正邪之分,然而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上,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角,如若大家都通过自我的目光去审视人性,似乎能得出千百种答案。无论是追逐富裕还是平淡,宣扬正义还是崇尚邪恶,修成高雅还是沦为俗人,人所求的大抵都是一个活着——以自己最想要的姿态活着。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极少有人能得偿所愿,或多或少留有遗憾,如同上天跟人开了个没有营养的玩笑。

影片很短,只有两个多小时,它又很长,承载了一段冗长的岁月。在荧屏里,它是小圈子的人生百态,在历史中,它是大社会的时代缩影。到了快完结的阶段,更多的故事却还没讲完,只因旁观者无法窥见他人全貌,当局者也无法评判自我得失。虽然不幸的事总在发生,但每个人都还是在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电影很仁慈,仿佛把战争的残酷性隐藏了大半,那个时候的人们既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在时代的齿轮里艰难独行,他们看不见前路,却从未泯灭追寻的勇气。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辛苦的,但生活中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比前辈先烈们幸福了很多很多。所以,既然生而有幸,便更好地活着吧。

篇四——

每个人的命运取决你自己做人的原则

很久没看电影了,闲来无事,正好有空看正在各大影院热播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芳华》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和因时代的变化而充满了变数的人生命运。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翁善良且乐于助人的刘峰(黄轩饰)和从农村来的被女兵歧视和排斥的何小萍,意外的离开了浪漫的文工团。

刘峰是文工团的活雷峰",文工团的什么事都少不了他,吃饺子他吃煮破了的饺子皮,好的饺子留给别人;战友结婚买不起沙发他给战友做;甚至文工团的猪跑了也要他去追回来。在抢险中腰受了伤,队里为了照顾他让他进修的名额他也让给别人了,然而就这样的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却因为抱了下喜欢的人就被调到边远的滇越边境,这样他也没有一点怨言。在战场上失去了右臂,但他仍自食其力,活出自己的尊严。他的善良终究有好报,二十年后重病在身仍有何小萍照顾,相伴终身。

何小萍从农村到的文工团,在家里,母亲和继父不喜欢她,弟弟妹妹欺负她,亲生父亲在她六岁那年再也没有见过。她以为来到队里就没人会期负她,然而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因想早些拍照片寄给自己六岁后再也没见过的父亲,所以偷穿了室友的军服照像,之后确被室友所排斥,甚至没有人愿意和她跳舞,嫌弃她身上有汗味。在文工团里,只有刘峰一个人对她好,所以在刘峰被发配到伐木连时她去送他,当刘峰被发配"到代木连之后她对文工团的所做所为不满,因此在此之后她有机会出演A角机会的时候确故意装病放弃了。因此而被调出了文工团。

影片除了至真善良的刘峰,明白的何小萍,当然还有利已的刘灿,只看好处的林丁丁等等。独白声中影片落下了帷幕:“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只有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

也许这就是看完电影后的应该思考的吧。刘峰和何小萍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人活着有几种:善良地活着;明白的活着;幸福地活着。我们虽不能象刘峰那么任劳任怨、大公无私、极度善良地活着,但可以象何小萍那样明明白白地活着,对自己好的人好。每个人的命运取决你自己做人的原则。

电影《芳华》确实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它没有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将历史与现实如实地再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述,让观众自己去辨别,去分析在不同背景下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与错,真与假。

篇五——

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铮铮硬骨绽花开;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滴滴鲜血染红它。

人生,就如这首《绒花》所唱的:

青春时期的年华,就是生命这颗种子的花开;

无论遇风还是雨,它都铮铮铁骨般地绽放着;

随着风吹和雨打,总会被岁月的滴滴鲜血染红、受挫、变老。

《芳华》让我想到了《芳菲天涯》四字。

那是1998年暑假,18岁的我在南京读中专期间留校打工、帮老师收拾旧书去卖给废品回收商贩时发现的。

封面上的“地质”学校和“芳菲”二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很好奇:芳菲二字最初给我的感觉是一幅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美丽烂漫的画面,这与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芳华》又一次让我深刻地领会到了《芳菲天涯》的真意,那些从事野外地质勘察测绘工作的校友们的人生,正是绽放在海角天涯的人生芳华。《芳华》中的每首插曲,都能唤醒我的青春记忆。我的母亲就是那个年代那群“文革学生”中的一员,小时候天天听她唱那些歌。

《芳华》中何小萍的经历,也是我自己有过的经历,在我初二那年转学到另外一所中学的时候,新学校的学生们也都像电影中一样对我围攻、恶搞、嘲讽、看不起,在那一年多里,但凡对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帮过我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忙、认真地把我当人看的那几个有着善良之心同学和老师,我是最难忘的,就像电影台词中所讲的:经常被人欺负的人才更能感觉到善良的存在。

芳华,1980年出生的我,已近不惑之年,按正常的人生长度,已经到了年华绽放的高峰顶端,接下来,将会有“滴滴鲜血染红它”。

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芳华》让我们深切地重温了一下过去,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生活,那段年华,那段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却又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刻骨岁月。未来,充满希望、幻想、美好、期待,但,未来是不确定的,从这一点上看,《芳华》中的点点滴滴,更值得我们珍惜、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观后感大全心得体会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夜里,我在朋友家里观看了电一影《烛光里的微笑》。影片中的王双玲老师那高大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她感动,感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更敬佩她,敬佩她对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她惋惜,她这样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教师怎么可以英年早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种复杂、难受的感情在胸中久久难以释放。我想,那场雨似乎是上天在为这电一影中平凡的女教师在哭泣、在哀号。在《烛光里的微笑》这部电一影中,我深深地为王老师那种对学生无私奉献的一爱一所感动、折服。她使教师光辉的形象越加耀眼、熠熠夺目。王老师那种对教育的热忱、对学生的负责、对孩子们的关一爱一与生俱来的,她是最可一爱一的人。当我看到“孩子们为探望病一床一上的王老师一精一心制作的“签名”帆船,孩子齐声说,王老师,您带我们去远航。”这幅画面时,我深深的感动了,眼泪瞬间从心中喷一涌而出,一个平凡的教师,可以得到孩子这样的信任和期待,是多大的荣耀呀!在这帆船的背后她又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呀!王老师冒雨寻找不堪忍受母亲殴打的周丽平同学;像一妈一妈一一样关心一爱一护因为父母进监狱而无人管教的.小鹏;鼓励喜欢踢球却腿受重伤的陆明同学重新站起来……我们最可一爱一的王老师用一爱一与责任感化了他们。在感动的同时,我心中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王老师有心脏一病,医生说必须要在家里休息两个月,但王老师为了同学们还

是坚持去学校上课和家访。她的丈夫曾经说她:“您真傻!”可王老师却说,我愿意!是呀!她忠心于这伟大又平凡的职业,即使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刚从病房里出来,就毅然走上了讲台。为了激励孩子们,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她陪孩子们爬山,可自己却倒在了山上。伟大的园丁,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平凡而又神圣的教育事业上,这不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贫乏的吗?这种对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的一精一神怎能不让人敬佩呢?在白色的烛光中,孩子们在教室里召开了追悼会,面对老师的遗像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小鹏为老师献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花圈,哭着喊出了“一妈一妈一,你走了,我到哪里去?”因为王老师永远离他而去了,她抛下了这群可一爱一的孩子,走了。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清华园的一句话:“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一个人如果真正一爱一自己的国家,一爱一自己的事业,他就一定想好好地活着,因为只有活着,并且活得健康有一精一神,做事才会有充沛的一精一力,才会做出更多的事来。影片中的王双玲老师不能不说是对学生充满了一爱一,不能不说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她却早早的离开了孩子们,离开了她所热一爱一的教育事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位对自己像母亲一样充满一爱一的好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品德高尚、技艺一精一湛、对事业充满无限热忱的优秀的教师。这种巨大的损失再也无法弥补的。所以,我认为,王双玲老师的一精一神确实值得人尊敬,却不值得的我们提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而不是英年早逝。这电一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好作品,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它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画面,然我们在艺术的创作中感受真实的社会,体会人生的意义所在。不论是作为一名学生,还

是作为一名教师,亦是我们可亲可敬的父母,这部电一影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在当今这个繁杂而又绚烂的世界,家长应该如何来面对孩子,老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以及孩子应该怎样处理好老师与家长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在这部电一影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2291 字

+ 加入清单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时光,老了容颜,瘦了思念,葬了爱情?但是,当我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纪录片后我想说:时光,暗不了英雄的光辉,淡不了伟大的爱情,葬不了对祖国的的热爱!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新中国成立时,钱学森已经是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和实验中心主任,他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享有非常优越的生活,但他的心却向着祖国,想为祖国报效的心愿像一团燃起的火焰般。1950年,他辞去了美国科学界的重要职务,打算绕道回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他们甚至制造借口拘禁了他。

他要回来,回到百废待兴的红色中国,回到他日思夜念的家。当导师冯。卡门先生得知自己的天才学生要回中国,他很诧异的问道:“你去那里干什么?那里没有风洞和实验平台,难道你要回一个一无所有的国家去种苹果?”钱学森很坚定的回答他:“只要为了人民和国家,就算种苹果我也愿意!” 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宁愿将他监禁在美国本土,也不想让他回到中国发展国防航空。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外交干涉,钱先生终于踏上了归国的客轮。茫茫大海上,钱先生眼角泛起的光与西太平洋红色中国焕发的血红霞光融在一起,要问为什么流泪,因为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

踏上国土的那一刻,他便火速赶往中南海,收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国家和人民把发展伟大中国核国防和航空建设的重任交付于钱先生之肩。毛主席问他:“学森,中国何时能造出自己的核弹”。思绪片刻,而后异常坚定的声音由心而出,“请主席放心,四年之内必将完成任务!”这是五十年代的新中国,除了破旧,一无所有,工业基础荒芜,被美国佬嘲笑为农业时代!50年代,苏联科学家对我国技术保守,只将基础的导弹技术出售中国,即使这样,他们的谱摆的特大。60年代,中俄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终止合作协议,撤出科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四年内造出核弹、导弹看似天方夜谭,但冥冥之中,核爆炸的成功已是必然。因为我们有“学问像森里一样”的钱学森,有“千磨万击出深山”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共和国英雄,有万万爱国人民的支持!

核之路汤汤浩浩,民之求浩浩汤汤。钱先生对挚友说过,有核和无核是不一样的,正如你手里有剑不用与没有剑可用。中国人需要这把核剑,百年的耻辱必须要用这把剑层层刮去,共和国的伟大复兴亦需要这把惊世宝剑护卫,它是中国龙的定海神针!带着人民的嘱托,钱先生踏进了茫茫大漠,这是一场战争。设计,加注燃料,测风等等各项复杂工作有序进行之后,中国第一颗导弹屹立在了大漠上。望着这颗心血加注的导弹,钱先生抑制住感情,心里

默默对导师说:“先生,这就是我种的苹果。”发射倒计时:3,2,1发射。中国第一颗导弹“东风”拔地而起,像神龙,以震溃苍穹之势跃于大地,冲向远方的沙漠。起飞十秒,飞行正常,方向仪正常。起飞二十秒,按计划平行飞行,方向仪正常。??“轰——!!!”罗布泊实验基地,蘑菇云冉冉升起,爆炸成功!所以的参研人员激动的跳跃了起来,我们的“宝剑”问世了。一旁的钱学森默默的,攥紧了手,看着自己种的“大苹果”变成一朵云,仿佛看到了人民的幸福。

几十年后,钱先生的头发也已像当年蘑菇云那样暇白,夕阳红下,老人牵着老伴儿的手问:这么多年跟着我,你辛苦了,你后悔吗?蒋英老人很委婉的回答了老头子:我给你讲个故事,记者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你此生有什么遗憾吗?邱母说:“我为大英生出了丘吉尔,怎么会有遗憾呢?”而后,她又说:“中国可以没有我这个歌唱家,但万万不能没有你这样的科学家啊!”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被他的执着、坚持所震撼!当初为了回国,他经历重重阻拦,一心要回祖国的故事曾经感动多少中国人!还记得在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组委会这样给予钱学森评价:“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2009年,钱学森再次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可见他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重量和地位。在网络上有一句话恰当好地形容他:两弹一星兴中华,丰功伟绩扬国威。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正当钱学森一家正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来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在蒋英和他共患难,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是权威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62年风雨过去了,两人用一生的爱坚守了对彼此的承诺。

2009年10月31日,钱老仙逝。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航天事业留给我们后辈,微笑着离去了。在我的人生记忆中,他从书本里走来,向历史中走去,身后留下惊世伟业。他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他的精神,凝铸成华夏民族最坚实的脊梁。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拼搏精神,以及他和夫人的爱情的风雨同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革命电影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看电影《红色娘子军》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部电影讲的是吴琼花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故事。具体讲了贫农女儿吴琼花不堪忍受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决心逃出火炕,后来遇到红军干部洪常青,给她指明了投奔红军走上革命之路的曲折经历。最让我难忘的一幕是——洪常青牺牲之前大义凛然地宣告"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的壮烈场面。看到他在熊熊烈火中昂然挺立着的高大的身影,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洪常青牺牲后,琼花和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不怕敌人的前堵后追,日夜在丛林中穿梭行军打仗。渴了,就伏在溪边喝水;饿了,就吃点野果充饥。她们脚蹬草鞋,身穿单薄的军装,天当被子,地当床,刮风下雨时,大家就紧紧抱在一起,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她们的意志都始终坚强如钢。没有枪,战友们就手持五寸刀片,甚至徒手打败了猖狂的敌人。最让我激动的是——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可娘子军们却擦干眼泪不屈不挠,继续与敌人进行生死搏斗。最后,终于打死了罪大恶极的南霸天。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来。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娘子军们接过烈士手中的红旗,迎着朝阳奋勇前进,为解放全中国继续战斗。这一支由女战士组成的革命队伍,是琼崖革命的代表,是海南人民的骄傲,。红色娘子军们惊天动、泣鬼神的壮举,深深地打动了我。

看了电影《红色娘子军》我最想说的是——我了解了红色娘子军的悲壮历史,懂得了正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祖国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后辈,我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崇拜这些革命前辈。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我往往会束手无策,真是惭愧。在红色娘子军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铺满荆棘的路,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坚定不移地去克服。她们为我树立了榜样,教我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坚强的人!我的决心是———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告慰烈士们的忠魂,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把"八荣八耻"作为镜子时刻对照自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进步,天天向上,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去喀纳斯湖玩,我很高兴,因为“喀纳斯”在蒙语中是神奇、美丽而富饶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个景点是新疆之旅中最美的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呀!我们一到喀纳斯景区,就下起了大雨,好不容易等到雨小了点儿,才在喀纳斯河的下游下车看第一站“卧龙湾”。

站在河边,水中的天空似乎映成了灰蓝色,山峦、大树把卧龙湾环抱在中央,树木笼罩在蒙蒙细雨中,真是“万重雨雾擦淡绿”呀!只见湾中有一小岛,形似龙之脊背,疑有龙卧其湾,故名“卧龙湾”。

第二站是“月亮湾”,也就是“喀纳斯河”的上游,它既像张飞的丈八蛇矛一样弯弯曲曲,中间又有一段很像一个弯弯的月牙,水面不时地闪烁着银色的光,让“月亮湾”更加显眼、秀丽。

我们上车继续往里走,坐在车上,我不禁想起神秘的喀纳斯湖“水怪”的故事。据说常有马匹在饮水时被“水怪”拖进水里,“水怪”最长的达到10多米呢!“水怪”可能有两条像章鱼那样的足……我正想着,“呜——”汽车的开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车到了喀纳斯河的源头——喀纳斯湖,我们便下了车。

这时,雨停了,太阳也出来了。我呼吸着雨后清新甜润的空气,环视四周,云蒸霞蔚,远峰耸立,墨林倒影,但我的目光还是被喀纳斯湖水深深吸引去了。

湖水湛蓝而平静,反射着太阳耀眼的光线。微风拂过,湖面时不时地泛起点点微波,这时湖水是软的;不一会儿,湖水静了,变硬了,成了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中的白云、高处的观鱼亭、连绵不断的山峦、岸边的苍松……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让人“爱不释目”。

但要鸟瞰喀纳斯湖全景,还得上山顶的观鱼亭。我们上了1600多级台阶,终于来到观鱼亭,只见远处云雾迷漫,隐约有一座草屋竖立其中,宛如仙境,仿佛有仙人居住,那便是“神仙湾”。俯视喀纳斯湖,好象一大块碧蓝色的宝石,十分瑰丽。

喀纳斯湖约大45平方公里,海拔1374米,最深处可达118多米,是我国最深的高山湖泊。喀纳斯的林海之中,宝藏不可计数,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就有37种之多,简直就是一个珍稀动物的天堂!

纯净的蓝天,变幻的湖水,秀丽的桦林,翠绿的树叶,几近绚烂的饱满色彩。还有着动听名字的“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这就是喀纳斯,一个我喜爱的美丽、富饶而神秘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电影《最爱》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那天无意看到央视电影频道评论电影《最爱》,评论人我也没有记住是谁,反正是从演员的演技到故事情节都被贬的一无是处。于是这引起我的好奇心,就跑到网上一看,还真的有这个电影。

其实这个电影很好,首先题材是个好题材,讲我们国家艾滋病村的故事,由于这个题材,决定这是一个现实题材,同时又是一个很沉重的题材。

故事说的是在中国某个农村,由于卖*被传染上艾滋病的一群人,被人歧视,基本上是没有人管,国家补点钱,根本不管用,于是他们自动组织起来,集中住在一个小学校内,他们一起生活,不怕互相传染。就这样互相依偎着生活。也就是活着,活着等待死亡,当他们中间那些人一个个人悄无声息地从他们中间走,没有痛苦,没有眼泪,没有绝望,剩下的人,哪怕还有一天的日子也要认真地活着。对于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影片用黑色的幽默来表现,表现中国农民的特有的乐观精神。面对死亡,没有通常电影里的哭天抹泪,有的只是默默地注视,然后是看透生死的淡然。

再说演员,影评人说郭富城,仅仅衣服穿的像个农民没有用,骨子里还不像,像个小混混。说章子怡更不像农村人。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看电影的。我看这个电影,透过表面的看似搞笑,实则隐藏着大悲,除了感到说不出的压抑和沉重外,我没有感觉这两个演员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个电影,还告诉人们,尽管明明知道自己马上要死,还是一样勇敢地去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当男女主角终于拿到那张结婚证的时候,它不是向世人强烈地传递这样的一个信念,在我们的心底还是这样认可,我们爱的最终也是唯一归宿就是婚姻。哪怕明天就是死去,它还是还是那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周岁。6月16日晚,这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所乘车辆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难。

黄文秀用其短短一生,向广大党员、干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毫无疑问,黄文秀是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看齐的榜样。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从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就要以她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学一学她“团结人”的领导艺术。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同时,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心交人,让身边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要像她一样不忘初心,自觉为民造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事事想着群众。奉献是党员干部最神圣的职责,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领导干部怎么干?摆在面前的榜样就是黄文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好日子也是干出来的。干部干事,应该以“为民”为初心,以“自律”为内省,以“实干”为要求,把党和人民事业当做矢志不渝的追求,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踏踏实实在基层扑下身子干实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先争优,创造出无愧时代的辉煌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寻梦环游记电影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下午,我们五班和六班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了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12岁的小男孩米格尔自由有一个音乐梦,但他的家人都认为自己被音乐诅咒,这个家里禁止音乐,米格尔依旧不放弃,在秘密追寻音乐梦时,不小心进入亡灵世界,在这里,他遇见了死去家人的灵魂,并找到了他真正的曾曾祖父,得到了家人的祝福,最终返回人间的故事。

影片很感人,当米格尔的曾曾祖父埃克托用自己最后的一点点时间给米格尔送去了祝福时,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我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当活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时,你在亡灵世界将会终极死亡。米格尔为了不让埃克托终极死亡,回到活人世界,用吉他弹唱《请记住我》给曾祖母可可听,让她记起她的父亲埃克托。米格尔和埃克托在一个巨大的坑里时,埃克托拿着照片对米格尔说:“我只希望他知道,爸爸爱她。”也使我留下了眼泪。当中也有许多温暖搞笑的地方。一只名叫但丁的狗狗十分可爱,行为举动十分滑稽,最后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亲人们一起欢度亡灵节时,让我感到了温暖。

看完影片后,我明白了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有些亲人已经离你远去了,但他们在亡灵世界也会生活的很好,我们要一直记住他们。在亲情面前死亡似乎没有那么可怕,那些远去的人只不过走出了人间,他们始终看着你慢慢长大。

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心灵点滴》观后感

全文共 2140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在《医事法》的课上看完了电影心灵点滴》,感慨万千,一夜难眠。

曾几何时,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样冷漠呢?记得实习的时候,我和闺蜜都曾不止一次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闺蜜甚至当时哭得比家属还伤心。而现在如果再看到实习生为病人哭泣,我们只会觉得他们"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读的是神经内科,病房里大部分病人是脑梗塞,我每天去看他们时都要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然后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是个老太太,来的时候大面积脑梗,半身几乎全瘫了,大部分肌肉肌力为0,只有个别的部分还可以微动,肌力为1,不过她的意识是清晰的。这样的病人多数来讲恢复得都不好,因为肌力为0,他们很难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说,剩余活着的脑细胞可能还可以部分代偿这些功能吧,现在最好努力活动这些还可以微动的部分,让它们刺激刺激脑细胞。而让我惊奇的是,没过几天,老太太的脚居然能动了!后来手也微微能动一点,于是我抓住机会每天鼓励她进行功能锻炼,教她锻炼肌力,后来出院的时候,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达到3-4级,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告诉她,后期还需要长期的锻炼,想站起来还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属走的时候都非常开心。后来再遇到大面积脑梗的病人,我都以这个老太太为例,鼓励他们。还有一次,我的一个病人也是脑梗半身不遂,当天来的时候情绪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时候,她竟然说着说着就嚎啕大哭起来,护士长听到动静还以为她欺负我就赶紧跑过来看,我赶紧说没事就把门关上了。她主要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才四十出头就变成了废人;我极力安慰她,说年龄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过功能锻炼而恢复得很好,她这么年轻,一定可以恢复自理能力的!后来她通过功能锻炼,出院时是走出病房的,让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属吵架的事我也干过,那是一个脑梗塞后遗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长期卧床,只能靠输液维持生活。每天护士都很头疼给她扎输液,因为长期卧床,她的四肢已经萎缩,血管也越来越细,以至于后来只有一个技术最好的护士可以扎成功了,连护士长都不行。但是由于身体原因,那个护士有一天被调到门诊去了,那里更加清闲适于养病。她走了以后,我这个病人的输液就成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我于是找家属谈话,希望他同意我们给病人扎一个中心静脉插管,这样每天的输液问题就解决了。但没想到家属不同意,说既然还有人可以扎成功,为什么不继续扎呢,为什么要做这项创伤更大的操作呢,人员调动是你们的问题,我不管!于是我和那个家属大吵一架,回到办公室还哭了半天。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我想想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于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属道歉,并心平气和地商量这件事,没想到家属竟然反过来向我道歉,并痛快地同意了。我开始觉得很委屈,因为真心诚意为病人着想竟然家属会这么不领情,但家属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被理解的快乐。

毕业后我来到放射科工作,接触病人的机会不多。离开神经内科的时候,我的导师和师姐师弟们都羡慕我,说我以后再也不用接触

病人了,真好。当时的我很惊讶,因为我在研究生阶段从没觉得接触病人有什么痛苦的,我只是觉得常常对他们爱莫能助是最无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后,我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工作中主要面对的是影像资料,即使给病人打电话也只是为了多了解一点病情从而出一份更可靠的报告,我对那些急切想知道结果的病人越来越不耐烦,我总是说,我需要再仔细看看,而且还有上级大夫要看的,现在不能告诉结果,告诉了也不准确。我们还有个岗位是"接诊医师",负责接待来检查的病人,主要是对申请单过于简单的病人补充病史,有时还需要查体,当然顺便就需要向他们解释检查的注意事项、造影剂的危险性等。我在这个岗位工作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病人都是带着怒火过来的,甚至有的人把对临床医生的满腔怒火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不敢得罪给他们看病的临床医生。病人不容许我们犯错误,甚至对于等待时间过长也怨气很大,有很多病人坚持用别人的名字做检查,导致信息不准确,这样有误诊的危险,也让人不厌其烦......事实上接触病人的时间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厌恶情绪激增,对那些只是想多问几句的病人也变得有点不耐烦了。我们的主任总是说,要对病人好一点,她本人对挂她号的病人总是十分客气,看片子比平时要仔细许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静的,她对我们永远也不够满意,但对病人却关爱有加,甚至有说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资的医生如今也多数对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当年的热情。聊天的时候发现,我们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属伤害过,主要是伤心,所以对越来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个人将来就会反咬一口。老公说他现在对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时候要好一点了,因为他越来越发现病人之间的差异,所以对大部分病人都越来越好,真心诚意帮助他们,只有对那些素质比较低的病人保持一定距离;或许这就是一个医生开始成熟的表现吧。

反过来看《心灵点滴》,如果patchadams最初的表现只是像我们实习时的那种原始的热情,那么当他深爱的人被病人谋杀后,他还能重新建立起对病人的热情,这简直就是奇迹了。我们都有同情心,我们也都感受过帮助病人的快乐。但怎样能在被病人伤害过之后还继续对他们好,这需要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也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与病人相处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南京南京的观后感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今晚去看刚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英文名: city of life and death

,生死之城),也是反映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惊心动魄的。

影片开头是南京失守之初的巷战,接下来是对战俘的屠杀,忍不住让人以为,日军屠杀的不是手无寸铁的战俘,而是负隅抵抗的士兵。之后是在南京的国际人士就难民区与日军的反复交涉,以及日军对难民区的步步紧逼,以奸淫妇女为主,大胆的镜头很多。其中,有一些祥和的场景,如日军士兵的嬉戏,慰安所里的床戏和与日本慰安妇的爱情,接以慰安所里被折腾致死的中国妇女;最后,在黑白的背景下,日军士兵角川放走了两个中国战俘,留下一句“有时候活着比死更艰难”并自杀,影片在两个获生的战俘长长的笑声中结束。用短暂的祥和引出死亡的前兆,用长久的压抑衬托生存的希望,形成鲜明反比,辅以节奏的张弛交替,这是影片在手法上的得道。

但在内容上,我并不觉得《南京!南京!》有什么过人之处。影片中横贯始终的只有日军的角川一人,或许试图借其心理变迁反映故事的变化,但我们看到的角川却是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他的自杀仅仅是因为这颗善良的心无法容纳杀戮,而并没有一个心理的积累和转变过程,他的历程无法承载叙述所有故事情节的需要;何况,用一个日本人来记录这场暴行,本身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而除此之外的人物,均只是片中的过客,获生的两个战俘,虽也藏在难民区,但中间并未遭受劫难(因为劫难全是针对女人,几乎),他们也无法承载这个生死的转折。影片只是用一连串的跳跃的故事引出一大堆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而没有用心去描述他们在生死之间的心态及心理变迁;而且,因为要出彩的人太多,客观上也无法一一描述。最后活下来或者死去的人,也没有故事前缀,于是他们的生或死也很随意,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一言蔽之,影片应用了生死之城的概念,却游移了概念。由此,我们不能说《南京!南京!》是一部史诗。它只是一部商业影片,轰动的场景、堆砌的故事、另类的视角,均只是为商业而商业。与其说“谨以此片纪念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不如说“谨以此片让一亿观众因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而掏腰包”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暖春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我观看了电影《暖春》,让我记忆尤深。电影讲述了一个没有父母还被后妈抛弃的女孩小花,被老爷爷好心地收养,爷爷条件不好,每天只能吃得上玉米面饼,都靠种地来供她读书,小花十分争气,后来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在学校当老师。

看这部电影时,我几次热泪盈眶,光餐巾纸就用了好几张。让我最感到的是这样几个镜头:有一天,小花捧着作业本对老师说:“老师,请问你能用铅笔帮我改作业吗?”老师大惑不解,没有学生对她说过这样的话。老师问“为什么?”“因为铅笔写完了可以擦掉,这样本子就可以再用了。”“你真的需要帮助吗?家里穷?”老师被她纯朴的话打动了。“没有,我只是想让爷爷少编点篮子”。两个月后,爷爷见小花的鞋已经坏得不能穿了,便带她到集市上买。小花看着爷爷从微薄的收入拿出一些钱来买鞋,心里十分心疼,买来的鞋舍不得穿,下田时就抱在手里,爷爷几经对说,她才把鞋穿上。

低头看看自己,再怎么也不会把有一双鞋当作莫大的惊喜,穿惯了新鞋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生活方面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儿要自己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父母能包的都包了个遍,不忍心让着做一点儿苦活累活,这样生活里的孩子,哪里能体会到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的困难。

不见风雨,怎见彩虹?历经磨难的人才笑得最真,最灿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影《妈妈别哭》观后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部令人伤感的影片,它讲述了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一连串关于友情、师生情、亲情的事。而最令我佩服的是主角刘琳琳,她一开始见好友元元受伤了,没有因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而逃离,反而跑进教室帮助、陪伴她,结果自己也因此处在危险之中,这真是一份情深似海的友谊啊!我想元元的在天之灵也会因为有这么一位挚友而稍感安慰的!

还有,琳琳在自己危难之际一直在废墟中为自己加油,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并巧妙敲击身旁的琴键,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注意,真是有勇有谋有胆识!

特别是最后那母女相见的场面,那位母亲是泪流不止(也许是喜极而泣吧)()而琳琳则用血在雪白的琴键上写下了“妈妈别哭”四字;而当余震来临是,她妈妈不顾危险,毅然留下陪伴琳琳——无论琳琳怎样哀求让其逃离此地!这是一对多么感人的母女啊!她们各自为对方着想,其之间的母女亲显现无遗,是令我们所难以理解的!

这令我想起了许许多多的抗震小英雄,他们都是那么勇敢,没有被地震吓坏,而是用清醒的头脑自救,获得生的希望。所以我们应当向他们一样面对危险,毕竟“还是活着的感觉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神奇话筒的观后感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星期五,我们学校组织了三、四、六年级的同学去看一部电影神奇话筒》。电影的主人翁马禾和佘蓓斯朵娃还有一只小狗尧纳旦,用话筒来到了雅古波的奶奶家里,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们也去学校上学。可是神奇话筒的秘密被学校的捣蛋头子路得维克发现了,路得维克用话筒把雅古波变成了老头,把雅古波的朋友王霖变成了卡通人,让学校消失,把所有老师变成了原始人,把自己的爸爸妈妈变进了卡通片,还从卡通片里变出了两个坏孩子来当他的助手。又把女王变成了小狗。最后小狗尧纳旦偷回了神奇话筒。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这一个小小的话筒折射出一个人的心灵,话筒落到了正义一方人的手里,一切将变得更美好。落到了邪恶一方人的手里,一切将变得糟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做一个好人,不要做坏人,要像内心善良的雅古波一样热爱学习,敢于和邪恶作斗争。不要像路得维克一样,贪心、贪玩、不劳而获,打起神奇话筒的注意。所以在平时学习中,我们要好好学习,敢于和困难作斗争。如果像路得维克一样,后果将不堪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天那边》,我深深地的被剧中的情节震撼了,让我贫困地区同龄孩子的上学难的现状让我忧心忡忡,女主人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让我热泪盈眶。

电影《天那边》讲述了美丽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一天,村长跑来告诉她可可离开村子。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小萌的人,是学校的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小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三个月后,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后,一天村长来看她,告诉她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动了,决定回到那里,回到农村支教,把青春献给大山……。

虽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学多年,但是,边远地区的学生渴望读书诉求和办学条件的差距让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时我为我自己感到惭愧,脸红。自己的读书条件和电影中的孩子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还和别的同学比这比那的,完全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想想真是不应该啊!

女主人公是一个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种献身精神值得现代社会所有人学习。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将来做一个像许晓萌一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尊师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电影《战马》观后感

全文共 1899 字

+ 加入清单

战马〉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又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不同以往〈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通过人物来描写人性,电影的名称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部以马为主线描写人与人、人与动物(马)以及动物与动物(马与马之间)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之间的感情的电影。几乎是流着泪看完整部电影的。

电影的开头,是英国乡下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在没有被开垦的绿色土地上,两匹马纵情玩耍着,这是没有人类打扰的自然和谐。

在拍卖会上,退役的老战士TED冒着被财主收回土地的风险,买下一匹好马,儿子albert负责驯马,并给它取名joey。albert当joey当朋友,他们建议了一种暗号,只要albert吹出一种特别的声音,joey听到了都去跑过去(这为以后埋下伏笔)

第一次感动,是财主逼租的最后一天。joey必须配合albert犁完一块需要20多一天犁完的土地,在所有邻居的注视下,在财主的逼迫下,在生存的压力下,joey和abbert终于一天犁完了地。最艰难的一天,大导演适合时让老天下起了雨,变成了最骄傲的一天。这里的台词简单而且有穿透力:“从我第一眼看到你,我就知道你是我的救星”“walk on joey。good boy joey”。在犁好地后,温暖的阳光出来了。一切那么自然而然。

迫于生计,joey还是被卖作战马。幸运的是,joey遇到一个爱惜它的伯乐。他为它画了许多素描,并在战争中把画有素描的记事本和信件寄给了albert。在战争中,joey认识了另一黑色的骏马,并且惺惺相惜。

在战争中,有许多有良知的人,不愿意joey命运被残酷的战争所害,他们采取了各种手段保全joey的生命,其中包括两个年轻的男孩子,一个做果酱的德国老先生和她天真善良的孙女。可是,joey的命运注定与战争有关,他和黑骏马最终还是没逃过德军的搜捕。joey被德军征用,作为战俘用作打大炮的马。在许多的战马不堪负重,累得死去后,在看着受伤的黑骏马要被栓上去拉大炮时,joey象个英雄一样,冲上前去,替黑马揽下有可能让它死去的活儿(看到这里,想起另一部动物电影《两只老虎》,飙泪)。幸运的是,joey活下来了,因为它不是一匹寻常的马。

albert在接到信后,得知joey服役的英国军队的主人牺牲后,担心joey的命运参了军。在英军和德军的又一次交锋中,在残酷的战斗中,albert和joey的命运都都经受了严厉的考验。albert冒死救了曾经给改变了他家命运的地主家的儿子,眼睛差点毒气毒瞎;joey的伙伴黑骏马因为伤势太重不幸死去,joey忍住悲伤,逃过德军的坦克的追杀,在枪林弹雨的无人区中,最终被层层的铁丝网困住,倒下(joey被铁丝网困住后仍不断地奔跑那段,简直是虐心,狂哭)。

在战斗的间息中,英军士兵看到了被困的joey,他们轮流吹出口哨呼唤着命悬一线的joey,最后一名英国士兵冒死举着白旗准备前去解救joey。或许是在无人区能幸存下来的顽强生命力打动了所有人,为了解救joey,本来互为敌人的英德两名士兵友好地站到一起,有商有量地剪除掉所有的铁丝网,救下了joey。在决定joey归谁时,战争的双方采用非常绅士的方法,并在告别时像朋友和兄弟一样惜别。因为一匹马,本来是敌人变成了朋友,我想这一段是整个电演的高潮和精髓所在。斯皮尔伯格真是伟大的导演,他用这样温馨的场面,简单的对话,友好的告别来表达战争、和平、人性这样深刻的主题。

在后方,在全是伤员的救护场所,受伤的albert和受伤的joey重逢了,是那熟悉的口哨声让他们重逢,那一刻,所有人被感动了。

战争结束了。按规定,joey要被拍卖,战友们凑钱希望albert能将joey买回来。在竟拍时刻,那个做果酱的德国老先生为了她的孙女花了100英镑的高价买下了joey,但是在看到了joey和albert的深刻感情后,爷爷果断将joey还给albert。

我想,斯皮尔伯格用马作为电影的主角,比起他前两部战争电影,还原了自然界最本真的情感。大兵瑞恩中,为了救一个人的生命,牺牲了好几个人的生命;辛德勒名单中,商人为了救犹太人,这些都是战争中一方人的情感。而在这部电影中,马是主角,动物不会发起战争,在战争中它也没有偏见:作为英国士兵的战马时,它飞快奔跑,帮助英国突袭德军;一旦变成德军的战马,他负责把受伤的士兵拉出战区,后来他又帮德军拉大炮,而这致命的大炮轰向的对象却是英军,甚至是养它长大的albert。马没有能力左右人类,甚至没有能力左右它自己的命运,可是它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来自自然最本事的情感,也是人类最终的价值取向。最终,人类会在这种最本真的情感面前,放下偏见,找到自己最初最真的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一天,我正看着枯燥无味的电视节目,突然,一阵清脆的“叮铃铃”声把我惊醒了,我四处张望,想看到什么东西在响。哦,是电话!这么早谁会打电话来呢?我心里在想。我马上跑过去,拿起电话喊道:“喂!是谁呀?有话快说!”“是我,儿子!”“啊!是老爸呀!刚才说的话你就当它不存在。”我像老鼠见了猫似的,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算了,算了,不和你斤斤计较,以后记得要有礼貌就行!对了,我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可以去新疆了,而且是今天!”“真的?太好了!”我一蹦三尺高,“老爸,万岁!”

到了新疆,爸爸就带我们去乌鲁木齐市的小沙漠玩。爸爸首先带我玩摩托车,这太刺激了,这次比赛是摘旗子,我们也摘了很多旗子。最后达到了最高峰,也就是终点。接着,我们订了个旅馆,然后去吃晚饭。在街上,有各种应有尽有的商品。我们到了吃晚饭的地方,我吃到了当地的特色手抓饭,“这简直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吃的饭!”我感叹道。

第二天,爸爸带我们去吐鲁番的葡萄沟玩,那里是盛产葡萄的地方。那里的紫葡萄像一串串紫水晶,绿葡萄像一块块翡翠玉,黄葡萄像晶莹的玛瑙……品种繁多,酸甜可口,好吃极了!

最后是去骑马,我的马总是不听指挥。我叫东它往西,我叫西它往东,总是和我唱反调。下坡时,那匹马跑得飞快,我使劲地拉它还是不停,后来还是爸爸帮了我,让我逃过了这次即将降临的“灾难”。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新疆,希望下次还能到新疆来游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