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大会精品20篇

浏览

7367

作文

1000

写中国人物的作文7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我爸爸今年44岁了,他正准备入党。他把他的网名改为“准备入党的人”。可见,在每个人心里,共产党都是最伟大的。我也不例外在我的心xx产党就是那面鲜红的党旗,那个像似镰刀的标志,还有那些伟大的革命烈士。今年寒假,我阅读了《党在我心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从南昌起义到万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共产党走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是非常坎坷的但是有许多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次次战争的胜利。其中,我最欣赏赵一曼。

赵一曼从小勤奋好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她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却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得到活动情报,对她严刑审讯。日军把竹签插入赵一曼的手指甲、脚趾甲,再一根根拔出。还用铁签烧红插入她的指甲内。但赵一曼不肯屈服日本鬼子又用烙铁反复烧烫她的皮肉。赵一曼还不屈服,日本军又用惨绝人寰的电刑。赵一曼的意志让她永不屈服。日本鬼子没办法只好实行枪决。就义前赵一曼视死如归,还高唱《红旗歌》。

赵一曼意志是多么坚定,烙铁、电刑、枪决,都动不了她的心。她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共产党。“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记忆女先锋。”赵一曼虽然牺牲但她将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这么多的革命烈士都为了革命而牺牲,所以,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站起来了,在这以后,党领着中国,进入新时代,造出了核弹、原子弹,还进入了太空……这无不展现着党的伟大。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和未来的党员,我们应该像赵一曼一样勤奋好学,学习她的意志坚定。现在是和平时代,党员虽然不用上战场,但可以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现在要多为人服务,还要不做违背人民的事。做一个“小党员”。

[写中国人物的作文7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感动中国王锋的观后感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题记

在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有10个人,他们是于敏;朱敏才、孙丽娜;赵久富;张纪清;陶艳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晓晖;陇海大院;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其中于敏很让我感动,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昨晚,我坐在电视机前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看的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 何。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治病,何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

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获“十大责任公民”

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在1月15日举行的“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年度评选”颁奖中,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当评为人民网2013年度“十大责任公民”。

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这个学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从2004年的“爱心小课堂”发展到现在社会大力关注并给予关爱的红丝带学校,那些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2006年,为了解决艾滋病患者中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临汾第三人民医院在“绿色港湾”创办了“红丝带小学”,为艾滋病患儿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取得合法办学资格,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也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建一个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本身是一种隔离政策,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可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很可能就没有学上。这就是现实。”郭小平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郭小平曾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表态,他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对于社会责任感,郭小平曾不止一次面对媒体解释,字里行间显得低调却充满着暖暖的真情。“别人说我有社会责任感,其实啥社会责任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9年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你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说实话那也就是个‘情’字。”正因为对学生们有浓浓的感情和亲情,郭小平认为自己说什么也得坚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动中国王锋的观后感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2月8日,即央视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开播当天,本报即刊发消息《王锋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并在头版头条导读,晚报官方微信及时推送消息,提醒市民关注当晚颁奖典礼。

市区很多学校通知学生家长观看。南阳市九小向家长发送温馨提醒,倡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观看节目,感受王锋身上“舍身忘我”的人性光辉,传递“南阳好人”正能量。许多家长陪孩子一起流着泪观看了颁奖典礼,为十个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而钦佩。

“我是擦着眼泪陪孩子看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这虽是孩子的家庭作业,但却给我这成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家住人民路的家长方芳说,“观看王锋的英雄壮举时,我内心仿佛受到激烈撞击与神圣洗礼,在激动与眼泪交织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与动容,更多的是内心深处激发出的自豪与感动。”

“王锋荣膺感动中国人物,让我再一次热泪盈眶。他的英雄事迹是‘方城好人’、‘南阳好人’现象的再次有力佐证!”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方城县杨楼镇教师郭春鹏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先进典型,我为家乡好人层出不穷而感到由衷高兴,我要身体力行和大力弘扬王锋精神,用行动感染带动更多人教好书育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2024年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1903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天下父母的最大心愿。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发育障碍的特殊孩子,其中最严重的要数自闭症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快乐成长,家长更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社会压力和生活煎熬。那种煎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孤独症,后来才知道孤独症国际通用说法叫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还找不出准确的发病原因,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有效手段,前景比较暗淡。我的心情随之也黯淡起来。我能给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做点什么呢?于是,写了一首歌。歌写好了给谁呢?这时,吉林通化的刘丛凤来了。她就是一个做孤独症的专门家,为了做孤独症她几乎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是这个地区做孤独症的第一人。也因此我认识了我国做孤独症的第一人——田惠萍。

田惠萍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曾在四川外语学院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期间,她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1993年3月创办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组织—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任所长至今。曾荣获中国国际交流学会及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展望奖”,曾被美国《读者文摘》(亚洲版)评为“今日英雄”。

她还是中国“心盟”网络组织的发起者,作为全国最早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先驱机构的创办人。

有报道说:20多年前,当4岁的儿子被确诊患上孤独症时,田惠萍几近崩溃。这种病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直到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凯纳才提出这一概念并确定下来。由于儿子是中国第一批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患者,田惠萍也是十分茫然,连她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孩子无法再跟正常人一样去上幼儿园,更不可能达到学龄后去读小学了。“不仅是孩子,作为母亲,我也将跟孤独症长期共处了。”

1993年,田惠萍从重庆来到北京。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要办一所学校,要把像儿子一样的孩子都收到自己身边。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

她估计,孤独症在中国儿童中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八到九。而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估算,我国有10万精神残疾儿童,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而包括成年人在内的孤独症患者,国内达数百万之多。

孤独症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因此医学上并没有有效地治疗方法。通过专业性训练有些症状可以明显改善,但疾病将伴随绝大多数孤独症患者一生。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为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提供社会服务NGO。由于缺乏政策性支援,很多NGO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是经济压力和技术压力。后者突出表现在怎样提供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优质服务,如何培训教师等方面。

2005年,在德国米索尔基金会的资助下,通过一系列行业培训活动,由星星雨发起成立了“心盟”孤独症网络。田惠萍说,心盟的使命就是通过资源整合、行业建设和权益倡导提高成员的服务能力。目前,其成员近60家,遍布全国各地。两年来,已组织过11次能力建设培训,6次教师培训,组团赴德国访问1次,资助4家机构完成战略规划。

田惠萍是个理想主义者,正是患病的儿子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完全有意义的转变,“走向了一条更有价值的路。”现在,田惠萍的孩子每周一到周五在一家成人智障专业机构接受训练,“虽然他还是一个典型的孤独症患者,但生活得很好。”

2009年,通化的冬天格外寒冷。田惠萍突然来到了通化。她要为通化市的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孤独症工作者尽心出力。那些天,她和她的伙伴吴良生,冒着风雪,一场一场地报告,一地一地地辅导,匠心独运,苦口婆心,诲人不倦,精诚所至,让通化人很感动

作为当地孤独症爱心协会的名誉会长我有机会和她有了较多的接触。论起来,她稍稍大我一点,但看起来她更显年轻一些。她是一个一见面就能给人十分深刻印象的人,是一个听着十分骇人但一接触就能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有经历能够看轻一切的人,是一个不知天命,不知疲倦,不畏艰险的人,是一个啥都想知道、都想尝试的人。它特别的爱说能说。在我主持的座谈会,她自己就能说上几小时。

那些天,她在通化电台逗留的时间最长,参加通化电台组织的媒体座谈会,做客安琪的《百姓说事》直播间,接受通化电台名牌栏目王燕的《百姓访谈》。我们之间的交谈广泛而有成效。她对通化的文化历史饶有兴趣,她对通化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因而深得通化人的喜爱。

临别我给她总结了六个“不”,这就是——

不辞辛苦、不避风寒、不知疲倦;

不耻下问、不辱使命、不畏艰险。

六个“不”远远概括不了她做人做事的风格、风范,但通化做孤独症的朋友都愿意记住这六个“不”,因为这是田惠萍在通化的一个写照,也是我和田姐友情的一个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伴随着阵阵掌声、滴滴热泪,这十位2020年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逐步揭晓,其中张桂梅最令我印象深刻。

择一城,务一事,终一生。40余年,11万公里,1804名学生,她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大山深处女孩儿们前行的路。张桂梅的名字,以一种惊艳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视线。12月11日,中宣部决定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这份荣誉,她当之无愧!荣誉背后的信仰,让每一位共产党员倍感动容,深受鼓舞。

信仰萌芽:从美满生活到沉重一击

张桂梅17岁到云南支边,后来和丈夫一起在大理喜洲教书。从前的她,也是一个爱漂亮、穿着时髦的女孩子,和丈夫恩爱有加,日子过得美满幸福。这一切的圆满被丈夫的胃癌晚期离世打破了。她万念俱灰,与死神擦肩而过。直到有一天,她所在班级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们再也看不到张老师美丽的笑容了,她每天都是哭兮兮的样子,我们看了都喘不过气。她毅然辞去了喜洲一中的教师职务,来到了华坪县,开启了一个人的苦旅。人生的路上,有风和日丽,也有惊涛骇浪。信仰在苦难的冻土中悄悄萌芽。

信仰生长:从万念俱灰到向死而生

到了华坪县的张桂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勤勤恳恳,起早贪黑,一家一家走访贫困生,把自己的工资、衣物都留给了他们。她近乎疯狂地投入工作却换来了一年多后的一纸诊断书——严重的子宫肌瘤。命运跟她开了这样一个玩笑,这次,她并没有沉沦。为了孩子们的中考,她说:“我必须活着。”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离开物质力量我们会失之贫弱,离开精神力量我们则会意志萎靡,物质力量也无从发挥。

信仰坚定:从星星之火到曙光可见

大山深处的贫困以及由贫困造成的悲剧赤裸裸呈现在她的眼前。她一个个家访,苦口婆心劝说女孩儿们的父母,可最终收效甚微。后来,她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把大山里女孩儿们的贫困和愚昧从她这里阻断。整整五年,她从一筹莫展到东奔西走,从处处受挫到重燃希望,从备受打击到终于实现。当我看到张桂梅心中的党旗跃然纸上的那一瞬间,我意识到信仰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华坪女高的毕业生中,有的当了老师,有的成为警察,有的主动选择到偏远艰苦地区工作。她们正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做着贡献。张老师的身影有无形的力量,在大山深处播撒着希望的种子,让信仰在每个孩子们心中牢牢扎根。

我们记住了你的名字,记住了你种在大山深处的爱与坚守,华坪女中的孩子们会将你的信仰传承下去,不只是孩子们,还有大山外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读后感作文_[第七单元]写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爱,一生一世的为你好,那就是母爱;有一种爱,一辈子关心你,也不需要你的回报,只要你能够健康,幸福;有一个人需要你用尽一生一世的感恩,那就是母亲;有一个人需要你用一生去铭记,那就是母亲!

—题记

今天我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颁奖典礼,也就是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这个颁奖典礼让我心潮澎湃。

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87岁;为了事业,为了中国的发展,他任劳任怨,连回家也很少。也有拾荒助学的“五保”老人刘盛兰,92岁,老人家庭并不富裕,老人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却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将自己,辛辛苦苦拾荒的来的钱,毫不犹豫地捐献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更有为了儿子,愿意付出一切的方俊明的母亲,姜春梅,84岁,有一年,有一个小孩溺水,方俊明见了,二话不说一头扎入湖底救人,不料颈椎骨折并导致高位截瘫。母亲劝导他,并背了他整整23年。

还有许多许多让人感动的人物,他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只为了能够帮助到别人,也帮助祖国!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方俊明的母亲。

她任劳任怨地照顾她的儿子,也从不说苦,也从不说累。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方俊明妈妈就一直开导她的儿子,让他儿子也不再伤心,但是这些年也发生了许多事,方俊明妻子的离开,方俊明爸爸的去世,也对他们的生活有不少打击。家里的重担也都压在了方俊明妈妈身上,她每天起早贪黑,早上五点起来做早饭,晚上等到儿子,孙女都入睡了,才敢渐渐入睡。23年来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都是靠母亲来背,她为儿子洗衣、做饭、洗脚、擦身子,有时候肠胃不好,大小便失禁,都是母亲及时的换洗。

在天气好的时候,想让方俊明下楼透透风,散散心,就从二楼,一步一步艰难的背下来,即使再苦再累,都要坚持。现在方俊明女儿长大了,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方俊明心里也少了一份负担。但是方俊明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母亲,母亲已经老了,也渐渐背不动他了,他就是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歇一歇,享享清福。但是方俊明母亲并不是这样想的,她觉得儿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还是自己照顾的比较放心,只要还走的动,就要把儿子背下去,照顾下去!

母爱是多么的伟大,母爱是多么的无私,让人催人泪下,看了这次颁奖典礼,我的感触很深,觉得看的很有意义,也有很大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的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经过投票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评出的年度人物事迹,在晚会现场陆续与观众见面,分别用他们不一样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感动中国的真实故事,用感动的力量再次唤醒了心灵的春天。

感动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情感。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时时感动着我们。他们是宋兆普、黄大年、王钰、邓迎香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他们在用一种心灵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春天。

我们常说,好人就在身边。“感动中国”的人物也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它传递出了中国人的好人观,行善观。“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里,我们更多得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请相信只要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不会再平凡,这是“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另一种力量。

其实,“感动中国”传递给我们的力量还远不止这些。可是,这些力量都会化聚成一股洪流,冲破精神的桎梏,给我们带来另一种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至关重要,它是感人肺腑的,更是催人奋进的。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他给了我们期望,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片沉睡的春天。

人性的温度会融化冰雪,道德的光辉会催动春芽。2017年的感动激发我们奋进,20_年的春天正在悄悄降临,让我们一齐期待更多“感动中国”的故事发生在这个“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诗词大会2024观后感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有趣但是很难持续火下去的节目。

目前来说,考题大部分来自中小学课本里的诗词,正因如此,才能让观众有参与感,吸引更多的观众。但是举办的场次多了就会面临一个困境:如果增加难度,势必会流失观众降低收视率;如果维持现状,常见诗词考来考去会极大地降低节目的可观赏性。

所有立足于传播知识的媒体、自媒体,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有趣而且“浅显”的知识总是很容易被发掘干净的。科教频道刚开播的时候干货满满,没过几年就开始把历史当故事讲;等几个主讲人把大家熟知的几个朝代反反复复讲了n遍的时候,科教频道已经没几个跟科教有关的节目了。

你第一次看到知乎上有人用球把平面压弯来表示引力引起时空弯曲,告诉你旋转两圈回到原地代表自旋1/2觉得好新鲜,但是几年过去再看到这些就腻味了感慨越来越水。

道理是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以武汉为中心的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了,成千上万的人们被传染了,成百上千的感染者死亡了,神州大地笼罩在恐怖的气氛当中。一级应急响应发布了,全国人民都居家隔离了。但是在疫情面前有这样一群知险而上的人们,他们也许就在你的身边,他们不畏生死,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就是最美逆行者----医务工作者。

今天我非常有幸地采访了这样一位冲锋在最前线(武汉)的战士----曹阿姨。她是一位军医,是一名党员,更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母亲,也是我妈妈的朋友

同行。我一直想写妈妈,可妈妈说曹阿姨更值得写。于是我早早拟好想要采访的提纲,在心里念了一遍又一遍。采访前,曹阿姨一直战斗在一线,很忙很忙,我和妈妈提前预约了曹阿姨。终于待到曹阿姨有了时间,虽然我们的视频通话只有二十几分钟,但是通过这次采访,我明白了许多医务人员的不易。

在我们接通视频的时候,她取了口罩的面颊上两道口罩压痕印入我的眼帘,我心疼的地问她“疼吗?”曹阿姨只是笑了笑,告诉我:“还行吧!”但我知道她那勉强的笑容背后一颗酸楚的心。紧接着曹阿姨一个劲儿地给我讲述着穿着隔离服的感觉。天真的我以为穿着防护服很有意思,可背后却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无可奈何。

隔离服是不透气不透水的,穿进去以后大冬天的都会出汗,而且上班的这段时间里是不能大小便的。以防万一,都像小婴儿一样穿了纸尿裤在里面。口罩也要戴两层,还要戴防雾的护目镜,面屏。在她们中间,有的护士阿姨身体素质不太好,一穿上防护服就会缺氧,一缺氧就头晕,就要呕吐。隔离服是密闭的,只能吐在隔离服里面,就这样穿着有呕吐物的隔离服继续工作。还有些护士呕吐量少,只有努力吞咽回去,继续工作。穿脱隔离服也是一项技术活,每次至少都要半小时才能完成,而且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过关,进入病区工作。据她所说,如果街上没有公交车,武汉大街上就像电视按了暂停键一样,静止不动。虽然如此冷清,但志愿者们永远活跃在那画布上,不分昼夜。听着曹阿姨的讲述,我早已哭成了一个泪人儿……

采访到最后,我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她告诉我完成这份使命,不负责任与担当就回家!感谢曹阿姨,也感谢无数像曹阿姨一样的逆行者,是你们,给我上好了2020年开学的第一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陶艳波;默默捐款二十余年从不留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沙漠“飞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普江……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三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的孝女朱晓晖。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了弥漫性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她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辞去了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将房子卖掉了,但依然欠下一身债务。她和父亲便在社区的车库里安家,一住就是十三年。他们生活的唯一来源是她父亲每月一千余元的养老保险,常常只能让父亲一人吃饱,她也有十余年没买过新衣服,生活的重担使她才41岁就头发灰白……

看了她的故事,我忍不住问自己:“她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也能将”孝“这个字的本意作出最好的诠释,那我呢?”我想,我以后也要和她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做一个孝顺的人,让父母更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感人肺腑的《2011感动中国》,我的心就像阵阵潮水般涌动。我想,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他们用朴实、善良、纯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

在杭州,一位平凡的妈妈用自己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一个2岁的孩子妞妞即将从10楼坠落的那一瞬间,她出现了。甩去脚下的高跟鞋,张开双臂。啪!孩子落在了她的左臂膀上,而她左臂膀也严重骨折。她就是誉为中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为何说她是“最美妈妈”呢?因为她有着平凡而又真挚的母爱,有着朴实无华的真情,有着真实可亲的人格。她曾经用澹澹的语气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当时就只想着去救人……”听,多么简单、朴实的语言,可它又是那么弥足珍贵,它折射出的是一颗金子般宝贵的心。在危急关头把自己的安危置身于外,却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爱的双手,救起了一个与自己素不相识的孩子。

啊!吴菊萍,我会永远敬仰你!尽管你的身影娇小,可在我心中你却是那么的伟大。你让我深深感动。

孟佩杰,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在5岁那年,母亲也因病去世。寄托哺养孟佩杰的养母在三年后也不幸瘫痪。面对这一连串的不幸遭遇,孟佩杰没有退缩,8岁的她承担起家中所有的活: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帮养母做健身运动……她用自己弱小的身躯谱写了一支动人的歌,她也被大家称赞为“孝女当家”。

我总在想:“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这种不屈不挠,永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又是多么值得我们当今青少年学习啊!

这两小时的《感动中国》令我思绪万千。它告诉我这个世界有着许多触及人心令人感动的事情,我们应该歌颂,更应该发扬,在被别人感动的同时,也能感动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

全文共 2855 字

+ 加入清单

——专访“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

“这里头需要有很多技术力量,要靠我们自己。”

本刊记者/杨时 彭辉

需要用一大段的篇幅,才可能较完整地写下孙家栋的头衔。在学术上,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结合当今中国科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名词如“北斗”“嫦娥”,那他是北斗导航卫星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也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如果提及荣誉,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1967年成立之初,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从此孙家栋开始与卫星结缘,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2010年底的一天,孙家栋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办公室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评述北斗计划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卫星整体发展状况。

中国新闻周刊:卫星导航功能是如何酝酿出来的?

孙家栋:1957年,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在那个年代,上天很不容易,科学家们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怎么将卫星送上去。至于送上去后干什么,当然也有少数科学家证明研究,但重点还是集中在这个梦想—怎么样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即上天。第一颗卫星上天后,老百姓很激动很兴奋,给科学家的震动也很大。

卫星上天后,科学家们就开始想如何让它为人类服务。卫星有三个方面的用途:信息传递、信息获取和导航。信息传递,比如说电视、通信。因为有了卫星,奥运会才能一夜之间传播到世界各地,才能成为一大笔盈利。

所谓的信息获取,就是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天文卫星等等。相当于在卫星上装一个照相机,通过这个方法观测地球或者太阳等其他星星。美国刚刚宣布说发现了离地球最近的黑洞,形成的时间也很短,才30多年。这个发现对科学的推动是非常厉害的,这也就是依靠了卫星的信息获取功能。

再往下发展,科学家们就想,卫星发射上去之后,能不能把卫星当成一个自然星体去观察呢?这就讲到了导航问题。人类航海,一开始就是用北斗星来导航,通过测量北斗星的高度来换算出相应的地球纬度。有了人造卫星之后,能不能用它来导航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北斗星离人们很远,角度变化很小。此外,经过人们长期的观察,跟北斗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可以换算出来的。而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转动很快,观察计算起来很难。所以带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动了很多脑筋。

经过大量科学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在理论上把这个问题摸索清楚了。一颗卫星传递下来的信号,经过处理以后,与地球的圆面交叉以后,在地面上画个圆环。假设有两颗卫星,就画个圆环,两个圆环一定有两个交叉点,所以当你接到两个卫星的信号的时候,你一定在这两个交叉点的其中一个。假设你能接到三颗卫星的信号,那么第三颗星和这两颗星间又有一个交叉点,你所在那个交叉点一定是三颗星信号的交叉点。就这样,利用天上三四颗卫星传下来的无线信号和地面的关系,经过一些复杂的数学处理以后,就可以做到精确定位。

但这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卫星围绕着地球在动,你怎么样保证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四颗星呢?所以,光有四颗星是不够的,得围绕地球多打星。这样算来算去,得围绕地球做一个网,这个网里有24颗卫星。

这个理论是美国人先提出来的。美国的GPS卫星导航系统围绕地球发射24颗卫星,就可以保证在人类活动的大部分地区,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同时看到四颗星,可以满足导航定位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GPS开始发展的时候,你就有所接触了吗?

孙家栋:那个时候,中国刚刚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邓小平到美国访问,就向美国总统提出来采购两个大项目,一个是通讯卫星,一个是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后来,我第一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到美国去采购通讯卫星。代表团里还有中国科学院和广播电视部的同志。我们在美国停留40多天,和美国航天局的人接触,给我印象特别深。当时,GPS刚开始起步,他们给我们讲,GPS是要提供全球性服务的。事实上,GPS系统也是一步一步不断在调整和改进。一开始,GPS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军事服务,但是办成了以后,美国人就渐渐发现民用领域的作用特别大。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卫星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导航卫星又是如何起步的?

孙家栋: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上天以后,我感觉国家对于航天事业的指导方针是非常明确的,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就是发展“急用”和“实用”项目。当时,提出来先发展“尖兵”,也就是监控卫星。后来就开始研制返回式卫星。前者是信息传递,后者就是信息获取。在这个基础上,就开始搞通讯卫星,因为部队需要通讯。通讯卫星没上天以前,通讯就靠铁路边上的一排电线杆子。到了80年代初,就开始搞气象卫星。

80年代中期,有科学家开始反复探讨卫星导航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以陈芳允为代表提出的双星定位理论。结合我们国家的特点,经济实力的情况,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科学家们在一块反复研究这个问题。得出的第一个意见是,我们国家在那个年代暂时还没有建设全球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需求。其次,要结合国家的经济实力,得有个长远的规划。根据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如果要搞一个全球性的卫星系统,经济上难以承受。第三,那个时候的技术水平也难以保障,如果搞全球的导航定位,技术上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但是,我们也认为,当时国家虽然没有全球性的需要,但从长远考虑,今后建立全球性的导航定位系统,对于本国经济发展一定是需要的。

中国新闻周刊:北斗系统现在开始推广民用,在应用方面,北斗系统面临什么挑战?

孙家栋:我们要给使用者树立信心,比如航天段的保证,不能说今天发六颗星,明天就坏三颗,那么谁还买你这个终端机?另外,地面管理等等也都是一套很复杂的系统,要对用户负责,出现问题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服务。此外,不能对军用和民用区别看待。在和平时期,民用其实更重要。

总之,一定要让用户觉得方便可靠。GPS在市场上有如此大的份额,你不可能把他都挤出去。我的想法是,我们要加强和美国GPS的联系,尽量做到互操作,同时不影响我们系统的独立自主。也就是说,让我们的用户机既可以接受GPS的信号,又能接受北斗的信号,两个信号可以同时综合使用,提高精度。如果GPS搞“小动作”,可以把它关闭掉,我们自己的北斗可以独立工作。这种芯片要靠我们自己开发,别人是不可能给你开发的。所以,这里头需要有很多技术力量,要靠我们自己。不过,我想,要开发个芯片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们使用的所有终端设备,要特别强调国产化。假如到了2020年,北斗的产值是四五千个亿,而其中有三千个亿是买外国的零部件回来装的,中国的附加值就一千个亿——咱们千万别干这个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要下决心。

关于北斗系统的应用,我感觉当前形势还是很好的,各级领导都开始认识到民用领域的重要性。我感觉再有个两三年时间,北斗系统基本组成一个区域网,到那个时候,北斗的应用会达到一个高潮。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奋不顾身三进火海的英雄王锋、36年坚守山区教育的支月英老师、为艾滋病携带者的孩子创办红丝带学校的郭小平校长、为脊椎患者打开折叠人生的梁益建医生。他们都是活在我们身边真实的榜样,他们的事迹使我几度眼眶湿润,带给我们的.感动无以言表。

当主持人讲到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老师时,带给我的思索更多,这是我第一次深深的感受到对老师这个称谓的敬重,曾经的自己也是一名教师,回首这十年的教书生涯,感觉有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不能说自己没有恪尽职守,于支月英老师相比,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在那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

一干就是36年,扎根在大山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我为山区的孩子们能碰到这样一位良师而感到庆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精神在支月英老师的执教生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把所有的爱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当孩子们说“有老师的爱就是幸福!”支月英老师落下了幸福的眼泪。谈到自己的女儿时,心中却是满满的亏欠,女儿的一句话“妈妈,您是一位好老师,却不是我的好妈妈”。让台下的观众潸然泪下,让我们向这位燃烧了自己,奉献给他人的人民教师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人物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看了老师给我们放的《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心情一直平复不下来,影片的里故事主人公身上的精神让我不得不佩服她。

相比起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的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在五岁的那年就开始了她的苦难之旅,爸爸因为车祸去世,由于不能承担生活的重担,所以她的妈妈只能忍痛割爱把她送给了别人。

但本以为可以过上好生活的她却不得不面临命运跟她开的另一个玩笑。

她的养母因为身体的缘故一直卧病在床,养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撑起这个家庭,担当起重任。当别人家的孩子在撒娇,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早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

那时的她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未喊过疼,听着孟佩杰养母含着泪感激地回忆,我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一个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顶着脚尖吃力地拿起锅铲翻炒的情景,心里不由得阵阵酸痛。孟佩杰每天起早贪黑,帮养母穿衣、洗漱、换尿布、喂早饭,然后才安心地一路小跑着上学。晚上回家后,一大堆家务活等着她,服侍养母睡后,她才开始学习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就这样,孟佩杰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奋学习,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由于放心不下养母,她竟下定决心:带着养母上大学!

命运对待孟佩杰是残忍的,无情的,而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以灿烂如花的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她面对逆境,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她的存在,成为养母生存的勇气。当人们对她惊叹不已时,她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而现在的我,有时还跟妈妈顶嘴,跟妈妈对着干,做作业时,还跟妈妈吵架,和孟佩杰比起来,我实在是太惭愧了。父母从小就为我做过许多事,在我生病的时候,是父母一直在我身边照顾我,是我的疾病快速康复;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父母和我一起攻克难题,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从小一直给我做饭,洗衣,是我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现在的高大阳光少年。我暗下决心:要向这位小女孩学习,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5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76岁的魏德友和他的老伴刘景好,在新疆无人区守边52年。这对远在新疆萨尔布拉克无人区的老夫妇,用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守,兑现自己青春时对国家许下的诺言。今年7月份,现代快报制作的H5作品《无人区·52载守边人》爆红网络,老魏叔也成了真正的网红。近日,老魏叔夫妇以他们打动人心的守边故事,入选2016感动中国全国候选人。在20位全国候选人中,还有一位来自江苏的候选人——“寻亲大姐”吕顺芳,也是很多人熟悉的面孔。在此之前,现代快报也曾多次报道过吕大姐的故事。

入选2016感动中国全国候选人

今年76岁的魏德友和他的老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退休职工、护边员。在新疆萨尔布拉克中哈边境无人区,他们协助边防官兵戍边长达52年。

这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一米多;夏季蚊虫猖獗,当地有句俗话“十个蚊子一盘菜”。 向西直线距离8公里,就是中哈边境173号界碑。1964年,从部队转业的魏德友主动报名,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他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屯垦戍边生涯。两年后,他把妻子刘景好从山东老家接了过来。

52年过去,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也是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夫妇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他们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老伴守着家,老魏叔每天沿着边境线放羊、巡边,来来回回十几公里。52年来,他走了近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

快报制作的H5让老魏叔成为“网红”

今年7月份,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无人区,走进了老魏叔的家,进行了一周多的深入采访。7月26日,现代快报推出题为《无人区·52载守边人》的H5及全媒体系列报道,仅单条H5的阅读量已过2000万次,点赞“陪老魏叔一起巡边”人数超过130万次。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2亿次。这条H5还变身视频短片,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乌鲁木齐等五大都市的公交地铁、高铁飞机和户外大屏上循环播放。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人民日报》也相继报道了老魏叔的故事。网友们纷纷给老魏叔点赞,并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网红”“这种朴素的坚守才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 ……

8月9日,农历七夕,老魏叔的故事和现代快报的报道,还登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10月28日,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魏德友的先进事迹。

老魏叔夫妇入选,“众望所归”

现代快报制作的有关老魏叔的H5作品在网上热传之后,许多网友在鼻酸落泪的同时,也开始高声呼吁,“老魏叔夫妇应该入选今年的感动中国候选人!”而近日候选人名单一公布,立即获得网友们大赞,“老魏叔夫妇入选,众望所归!”

对于魏德友夫妇入选今年“感动中国”的全国候选人,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工作人员直言,“他们的入选毫无悬念”。从今年下半年以来,栏目组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大量的推选事迹,其中老魏叔夫妇的故事,是最为打动推选委员会的事迹之一。

一些推选委员会成员表示,他们有的此前就看到了网上转发的现代快报制作的H5作品,或是在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上听到了老魏叔的故事,十分感动、印象深刻。因此,此次魏德友夫妇成为全国候选人,在栏目组看来可谓当之无愧。

在央视网的“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投票页面,记者看到,截至12月9日晚上11时,魏德友夫妇的票数已达到20274票。

成为2016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老魏叔有什么感想吗?12月9日晚上,现代快报记者打通了老魏叔的电话,在电话的那一头,老魏叔的语气像往常一样平静,“我其实没做什么,”他说,“这些事都是我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多了。”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锦泉。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观后感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临冬_月,梅花破寒正好,在新时代的青年,正是奋斗的时光,踏破贺兰山阙,奋力扬帆起航。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岩中。”在时代发展的密林里,咬定目标,稳定根基。再大风浪,不惧阻挡。人无钢骨,安身不牢;人无爱国之情,便无立足之地。新青年,应为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探索是破土而出幼芽的第一缕阳光,探索是桃花源里的一道彩霞。探索是发展之端,是开放之延。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习探索精神,做新时代的航标和引路人。

创新是时代的动力之驱,是时代发展的源泉。生活无处不创新,华为5G的创新,给自己的企业争荣,为国争光。造纸印刷的创新,为文字添彩,促进了文明的传播。阿里马云的创新,是他从一个平凡的老师到一个不平凡的神话。创新吧,让它像太阳一样常在,让它像春一样充满生机。

奉献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为民;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为国;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为民;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几言几语,道不出心中的深重,只愿人民,只愿国家安好,我便好。谁无家妻儿女,谁无私心利欲,但奉献大于此,大于私。雷锋一生奉献无求回报,只愿用有限的时间来服务更多的人民;李嘉诚积累财富,只愿用它们换来别人的幸福。微风吹动,花瓣一落,只愿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新初升的_点的太阳。是刚刚从蒲公英身上散落下来准备起航的种子,是浮在水中正准备亭亭直立的荷叶。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一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做一个有世界视野,全球眼光的豪迈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颁奖2024观后感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有十几个故事感动中国!十几滴汗水感动中国!十几位身影感动中国!只要有不怕痛苦的精神,努力做出贡献,你就能感动中国!

申亮亮,29岁,生前系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2016年6月1日,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诗词大会议论文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近日的“中国诗词大会”上,16岁高颜值少女武亦姝凭借出色的古诗词底蕴和“飞花令”表现走红,答题时娴熟优雅的她,被网友们感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诚如《中国诗词大会》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因此读诗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人,是读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日前正式公布,这也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答记者问时,发言人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生活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诗意也是。在问答网站知乎上,一位网友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读诗歌”的问题下,得票数最高的答案是这样说的: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诗句,还是让他跟着广场舞一起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你是希望他的童年记忆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是“叫姐姐一声美女,姐姐就给你糖吃啊”?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诗,触发了共情的钮,才能懂得诗词之美。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至少你“读过”。

当看到春天芳草初生,才会明白什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日湖边纳凉,看风乍起,才会感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毕竟如歌中所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虽然我们的生活日渐浮躁喧嚣,好在,诗还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中考作文素材: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支月英扎根山村育人才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在离江西省奉新县城上百里、离乡镇60多里的偏僻小山村,一位“娃娃王”的动人故事被人广泛熟知。故事的主人公36年如一日坚守山旮旯,凭借自己的一片爱心,整整教育了两代人,可谓桃李满园。她就是现年55岁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支月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尤其是边远山村,时年只有十九岁的支月英,毅然选择了招聘山村小学教师的考试,最终成功考上了。

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生气地说:“你要是去了那山角落做老师,我一辈子都不认你这个女儿!”母亲的话让她如同五雷轰顶。冷静后,她紧紧搂住母亲,“娘啊,我的老娘!您怎能不认我,我是您的骨肉哇。”母亲没有说话,只是泪水不停地滚落下来,滴在女儿的脸庞上。

在母亲的反对声中,支月英开始了她的乡村教师生涯。刚到那儿,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姑娘能有耐心教孩子么,她肯定是过渡一下,坚持不了几天就溜掉。之所以百姓会这么认为,是因为之前有好多年轻老师在那里教过,不满一年也就离开了。

可是,后来家长们看到支月英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都一个个送孩子回家,跟他们聊聊,像自己亲弟弟、妹妹一般对待,他们才信任这位姑娘了,于是议论开了,“嗨,这位姑娘靠得住,恐怕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风言冷语说的,莫想啊,你看咯,顶多两年,就会走掉,这地方哪能留住这姑娘啊。

两年过去了,她渐渐与家长熟了,同孩子感情更深了。多数家长才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到处杂草丛生,支月英带着学生除草、修整操场。一到冬天,刺骨的寒风吹进教室,孩子们冻的难受,支月英买来薄膜、钉子,自己动手把教室的窗户修补好,把寒风拒之窗外,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当初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迟迟不让孩子来报名,支月英先垫付了。“没有办法,你不交,他不交,学校不要关门么,”支月英说。

可是垫着垫着,自己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支月英只得去借,支月英老公发现后大动肝火,“跟你活咯鬼,像叫花子一般。”支月英总是笑着对老公说:“日子会好起来的。”

后来,支月英被提拔为校长,她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各项管理还必须做好。由于交通非常阻塞,支月英带领老师从二十华里外的地方,挑着七、八十斤的课本,一步一步回到学校。

现年55岁的支月英常常头晕眼花,经过医生检查,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严重影响视力,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领导几次找到她,给她调换环境,安排一点轻松的工作,支月英总是微笑地说:“谢谢领导关照,我能坚持一天就挺住一天,因为我舍不得这些娃娃们。”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支月英虽然身体状况有时力不从心,还曾一度病倒在讲台上,但她还是执着坚守自己的岗位,夜晚还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钻研教材,备课写教学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