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视频【精选20篇】

牡丹拉丁学名:PaeoniasuffruticosaAndr.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视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浏览

8997

作文

1000

成语故事书读后感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程门立雪》中的杨时虚心好学、尊敬师长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刮目相看》让我知道:用陈旧的眼光看人,往往看不到对方进步的地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全面而正确地评价对方,才是正确的。《得过且过》提醒我:不要因为一时的好而骄傲,要做好长远打算,不然最后,就变成别人笑你了!《画蛇添足》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自作聪明,不要做那些多余的事情。

《盲人摸象》说明: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去年暑假,妈妈给我报名学游泳,刚开始我很兴奋,以为游泳非常好学,就是在水里泡泡,玩玩,可是真正学了,我才发现学游泳非常的辛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专横跋扈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时有一个叫梁冀的将军,狂妄自大而且不讲道理。他是皇后的哥哥,属于内戚,所以无人敢惹。汉顺帝永和元年,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他在任期内做尽了坏事,名声十分不好。梁冀之父梁商是一位大将军,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吕放,任洛阳令。吕放进京时把梁冀的所作所为告诉梁商。于是梁冀怀恨在心,派人杀了吕放。他又担心走漏消息,就把吕放宗族全部杀死。

梁商死后,梁冀继任大将军,掌握了兵权。梁冀的外甥汉冲帝即位时只有两岁,朝政由他的母亲代为主持。因梁冀不怕自己的妹妹,所以越来越跋扈。一年后,汉冲帝驾崩,又立幼帝,史称汉质帝。汉质帝十分不满梁冀,虽然年幼,却也能说出有份量的话来。他曾当众指责梁冀横行霸道,蛮不讲理,惹恼了梁冀,被其毒死。梁冀又立汉桓帝,并且更加狂妄蛮横。他专权二十多年,汉桓帝成年后决心除去梁冀,梁冀被迫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成语故事5:唇亡齿寒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席不暇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席不暇暖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

席不暇暖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

东汉大臣陈蕃,从小怀有大志,刻苦好学,为人正直。十五岁时,他废寝忘食地在屋里读书,许多天不去打扫院子,以致满地都是枯枝败叶。-天,有位老人来到他家,见到院子里很不整洁,责备他说:“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洒扫一下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下,哪有什么心思去管自己家里的院子?”

后来,陈蕃被任命为乐安太守。他的上司青州刺史李膺为官清正,秉公执法,对属下也要求很严。不少官员为此辞职他去,惟有陈蕃克尽职守,政绩卓著,受到李膺赏识。后来,由于他与当权的大臣意见不合,又被贬为豫章太守o

豫章有位贤才,名叫徐稩=陈蕃抵达淥章后还未安顿好家,就叫人去打听这位贤才的住处,准备去拜访他。来迎接陈蕃的一位官员知道这情况后,对陈蕃说:“大人请先安顿好家眷再说。徐先生就住在城里,过几天再去拜访也不迟

陈蕃回答说:“从前周武王灭纣以后,一进城就去登商朝贤臣商容家的门。他求贤心切,可说是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学古人礼贤下士,上门拜访,有什么不可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尾大不掉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毫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如果从这样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秦始皇的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5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下面一起来欣赏秦始皇有关成语故事吧~

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了覆灭的恶果。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走过了许多位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重重脚印的一位。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中接过了秦国先公先王传下来的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奋力拚搏,终于跑到了终点,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秦帝国。

离奇身世

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近的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于是他便作为了人质送往赵国那里居住了。

当时,阳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富商经过赵国国都邯郸时,遇到了子楚,吕不韦是个善于投机钻营的人,一遇到子楚便觉得“奇货可居”,打起了要利用他来赚取功名利禄的算盘,于是便倾心结纳。子楚身在异国他乡,备感孤独寂寞,现在竟有人如此关心自己,不仅令他感激万分,于是两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吕不韦决定想方设法让子楚不但能够回到秦国,而且还要在秦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的策划——他很熟悉当时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于是他便打定主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呐,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于是,吕不韦拿出千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他自己则带着大批奇珍异宝,去了秦国。到了秦国之后,他首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啊。吕不韦施展口才了,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有时思念得都泪流满面。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过继一个,并立为储君,不然等到自己年老色衰的那天,有何依靠呢?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何不趁此机会,立子楚为嫡嗣,这样子楚必感恩不尽,夫人也就终身有靠了呢,何乐而不为啊?

虽然深受太子宠爱,但无子嗣一直是华阳夫人耿耿于怀的心事,经姐姐一番游说,华阳夫人欣然同意了吕不韦的主张,于是她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了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从此,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而吕不韦与子楚的交情也越加深厚,他们一起期盼着子楚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吕不韦是个深谋远虑的人,此时他已经开始为将来依靠子楚在秦国大展宏图做准备了,他先是不惜重金买来邯郸的一位名歌妓赵姬为妾,等她怀孕之后,吕不韦就对她说:“我打算谋取秦国的天下,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尚未娶妻,我打算将你送给他,因为他以后必定要回到秦国,也必定会登基,等他去世之后,我们的儿子就必定会被当作子楚的子嗣,继承王位了,那么秦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赵姬答应了。

于是吕不韦便刻意制造了个机会让子楚与赵姬见面,子楚一见赵姬,便立刻被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的赵姬迷住了,吕不韦便借机“慷慨”地把美人拱手相让,而美人已怀有孩子的事却隐匿不提。不明就里、感激万分的子楚当即表示若他日后为秦王,必与吕不韦共享富贵。

子楚得到赵姬之后,与赵姬日夕绸缪,八个月后,赵姬生下了一个儿子了,子楚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因孩子出生之日恰好是农历正月元旦,因此取名为正,后来就改为政,又因为出生在赵国,所以就叫赵政。

三年后秦赵失和,邯郸被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吕不韦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于是子楚才得以逃出了邯郸城,跑回秦国。赵政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子楚回到秦国见了华阳夫人就哭着诉说多年离别的思念之情,因为华阳夫人本是楚女,所以子楚就特地改穿楚服。华阳夫人激动不已,对子楚说:“我本是楚人,你能曲体我心意,我愿养你为子。”于是子楚便拜只比他大三岁没有子嗣的太子妃华阳夫人为母了。从此早晚问安,格外殷勤。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襄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立为太子。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于是子楚即位为秦王,就是秦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赵政为嗣子,这时的赵政因为回到了秦国,因此已改成了国姓嬴,改名为嬴政。子楚没有违背当初的诺言,不但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而且还封他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吕不韦终于靠投机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因为子楚过着糜乱的宫闱生活,精血耗尽元气大伤,即位四年之后便中风身亡,年仅三十六岁。于是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啊,因为年幼,便由太后赵姬听政,国事都委任吕不韦,称为“仲父”。

发奋图强吞六国

当年赵姬与吕不韦的感情就非常好,现在虽然做了太后,地位尊贵,但守寡时间一长,耐不住深宫寂寞,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可是,随着嬴政一天一天地长大,吕不韦惟恐败露了,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自己找了个替身,他向赵姬推荐了嫪毐,让嫪毐冒充宦官进宫,入宫服侍赵姬。从此赵姬与嫪毐在后宫朝夕贪欢,不久赵姬就怀孕了。嫪毐与赵姬密商,买通卜人,假称宫中不利母后,应该迁居避祸。嬴政不知有诈,就请母后徙往雍宫。从此母子不在一处,不必顾忌,以至于赵姬连生两个男婴,嬴政均不知晓,反而在母亲的要求下,封嫪毐为长信侯,赐他数千奴婢,食邑山阳。

这样,在嬴政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嬴政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尤其是嫪毐则依仗赵姬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甚至私下与赵姬密谋,打算将他们的私生子,立为嗣王。可是嬴政在挑衅面前是不动声色的,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暗地里却在寻找机会,铲除威胁。

嫪毐虽然威权日盛,但毕竟是个市井小人,得意时难免会忘乎所以,有一天,他与一个大臣饮酒,喝得酩酊大醉,便与之起了口角,嫪毐叱骂对方说:“我是秦王的假父,你敢与我斗嘴?你难道有眼无珠,不识高下么?”那位大臣不甘心受辱,便将这些话告诉了嬴政。嬴政听到此等消息,不禁勃然大怒,立刻秘密派人暗中调查。后来得到密报,说嫪毐本不是阉人啊,确与太后有通奸且生子的丑事。嫪毐得知消息后,不甘坐以待毙,便伪造诏书想乘机叛乱,杀掉嬴政,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嫪毐被捉,最后被五马分尸,诛灭三族了。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最后经过群臣的劝说,嬴政才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吕不韦因送假太监进宫伴太后,犯下欺君之罪,本当连坐,因念他侍奉先王有功,功罪相抵,被免去相国职衔,勒令去河南乡下闲置。吕不韦在河南住了一年多,山东各诸侯国,多派遣使问讯,使者络绎不绝。这件事被嬴政知道后,为了防止他谋变,嬴政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 吕不韦看完书信,长叹数声,几乎泪下。他想如果告知嬴政自己是他的生父,那么性格暴戾高傲的嬴政,为了不让家丑暴露,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可是如果去了西蜀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想来想去,他觉得不如就此自尽,免得受苦。便取了鸩酒,勉强吞下,顷刻间毙命。几年后赵姬也死了,赵姬死后,嬴政把母亲悄悄埋在了子楚的陵墓中。

至此,嬴政可以说是清除了对自己政权构成威胁的所有对手,于是他便开始对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他们的辅佐下,嬴政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就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大将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的。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呢,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了啊。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从此以后,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局面结束了呢,六国统一于秦。秦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这时,嬴政才三十九岁。

实行改革建帝国

统一六国以后,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因而称自己为始皇帝,意即从他开始,从此以后,中国历代君主均称皇帝。羸政称始皇,意即从他开始,他的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他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一封建帝国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认为必须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能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于是他废除了自殷、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即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一切权利均集中于皇帝,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统治。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为了保卫北方领土,他让大将蒙恬率军北防匈奴,并把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以抵御匈奴的袭击,秦的长城西起甘肃岷山,东到辽东,共一万多里,号称“万里长城”。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奇迹之一。

秦始皇还下令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

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等12万余户,一律迁到了咸阳附近,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这大大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苛政猛于虎焚书又坑儒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志满意骄,凶暴残忍,酷法严刑。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修长城、建宫殿、筑陵寝、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但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

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

为了聚集财富以供自己竟然大兴土木的,秦始皇就制定了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本来按照传统,人们都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而秦始皇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了,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秦始皇的暴政导致民怨沸腾,为了防止老百姓对自己的反叛,秦始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秦法仅死刑就分为戮、腰斩、车裂、坑(活埋)、 凿颠(凿破头脑)、抽胁、枭首,并推行连坐法和族诛,这些严重刑法的实施,就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当然就相当严厉,常将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以残暴著称的封建统治者。焚书坑儒是他最骇人听闻、震烁古今的暴行之一,数千年来受到千夫所指,众口所矢,几乎妇孺皆知,被称作知识文化和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受的首次大规模的浩劫。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丞相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及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在秦统一之前,秦王政对人才的意见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但这些是他为了实现其至高无上的统一目标而暂时将其暴戾的一面掩藏。现在统一大业已经实现了,他暴戾的性格便不再掩藏,也没必要掩藏了。因此有人敢批评他,挑战他的权威,秦始皇便不能容忍了。当时很多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他还将不少人流放,长子扶苏劝阻他,也被他外放到边疆。

向东求仙寿终归西

秦始皇非常迷信,有一次他因风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归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发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树木以资报复。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他为了能永居帝位,幻想成神成仙。最初他想皇帝的宝座由他一家独坐,要“传之万世”。但传之万世还不如他自己坐万世更惬意,于是他便迷信成仙,妄想长生不死,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他听信了当时著名的方士,徐福、卢生、韩终、石生、侯公等人的欺骗,多次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了。秦始皇后来率领百官群臣到泰山封禅,五次大规模的出巡,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劳民伤财,虽有向天下人炫耀自己文治武功的目的,但到东海寻求长生不死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为秦始皇去求采“长生不死”之药的。

为了兴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秦始皇从全国各地共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工,耗费了无数的钱财物资,因而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到公元前211年,在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就发生了一起咒骂秦始皇的严重事件。那一年,有颗陨石落到了东郡,有人因为痛恨秦始皇,就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件事传到京城,可把秦始皇气坏了。他马上派御史大夫到东郡去,追查是谁在陨石上刻的字。御史大夫在那里追查了许多天,始终没有查到一点儿线索。秦始皇非常生气,索性下令把陨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都抓起来杀了。

秦始皇本来就迷信,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就更加疑神疑鬼,整天是坐卧不安。后来,他找来卜筮令,给自己算了一卦,卜筮令对他说:“陛下今年犯了点儿灾星,不太吉利,只有搬家或者到外边去巡游,才能消灾免祸。”秦始皇听了卜筮令的话,就决定到东方去巡游。秦始皇大规模的巡游一共有五次,这也是最后一次。

公元前120年,秦始皇率领大队人马外出巡游。他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到达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时,由于旅途劳顿、身体疲惫加上高温等因素,使得秦始皇一病不起,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知道自己已日薄西山,活不了多久。他这时想到了死后的皇位继承问题,便想到了老成持重富有政治头脑的长子扶苏,想让扶苏继位,可是此时扶苏因提出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而被派往北方监军,于是秦始皇让随侍的中车府令赵高赐公子扶苏书信,叫他速回咸阳,守候丧葬,准备即位。书信好后,赵高却迟迟不出发,藏在手中。当出行的车队到沙丘(今河北平乡)时,秦始皇就断了最后一口气。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丞相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了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是个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据说是秦统一战争中灭赵时的俘虏。赵父受秦宫刑,母亲是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作了中车府令,是专管宫廷乘舆车与印信、墨书的宦官头儿,秦始皇还命令赵高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赵高始终以坐上皇帝的宝座为目的,可是无奈他无法左右活着时的秦始皇。现在秦始皇死了,对他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决定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篡权夺位的计谋。为了拉拢李斯,他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让他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消息以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

秦陵之谜

秦始皇死后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长达37年,用工最多时达70余万人。陵墓的封上呈平顶的四方锥体,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115米。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75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均四面有门,并有门网建筑。

陵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陵周围陪葬坑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例如秦兵马俑坑,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历史学者以及广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兵马俑坑建造规模宏大,埋藏的文物丰富、精湛,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布成军阵的陶人或着铠甲,或披战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态神情各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种、性格、可谓如生。由于兵马俑坑建造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也就是说,这支装备齐全、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队伍,是守护黄泉之下的秦始皇。……这些陶俑的数量如此巨大,仅被发掘出土的就近万个,且它们真实而规范,又带有不同的个性。兵马俑在流传至今的任何史书中都毫无记载,可以说是连蛛丝马迹都没有,实在很令史家惭愧。

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后来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一九六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中国古代帝王均立后,秦始皇却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国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统一中国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为皇后、母亲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帝始终没有设立皇后,这成为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秦始皇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县成城东五公里外,南靠骊山,北临渭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帝王即位常称“南面称孤”,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意思。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生前派谴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又多次亲自出巡,对东海仙境十分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信,回归无期,使始皇帝亲临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这不能不成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遗憾。即使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天国。于是秦始皇建造了这坐西向东的陵墓。

而对于秦始皇的死亡原因,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充满信心,因为据考察,秦始皇陵没受破坏,秦始皇遗体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汽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发掘之时,不仅秦始皇死亡之谜可以解开,而且还可能看到秦始皇入葬时的遗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望梅止渴中班成语故事教案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活动过程】

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

—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1、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咳嗽俅三天干粮,然后传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患难之交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uàn nàn zhī jiāo

【出处】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

【解释】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困难而成好朋友

成语故事】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示例】然而正感谢有这一些的打,你把铁打成了钢,把泛泛的朋友都打成了患难之交了。

【其它使用】

◎ 你们看,一场患难之交,生离死别,不能够见个面,留句话,他怎不……""请问老先生和列位老表:今天可曾有解犯人的在这里路过?"一个过路人走上前来,把老者的话截断了。

◎ 而我们很多人与辣椒也就有着一种"患难之交"的历史渊源。

◎ 我们有同学十年的情谊,又有共赴深圳的患难之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故事:置之度外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末年,刘秀起兵打败了王莽的新朝,又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自己做了皇帝(即光武帝)。

在东汉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都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服。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也相当活跃。刘秀花了5年多时间,才算打下了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只剩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这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因交通困难,刘秀对这两个人,暂不想征战,企图把连续苦战多年的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据《后汉书·隗嚣传》载,当时刘秀曾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后来,刘秀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上述《后汉书》所载刘秀那句话,就是成语置之度外”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集合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这里每一个故事篇幅不长,却蕴涵了一个个大道理,大的智慧。今天我扑在书上,吸取着书中的营养。

在这么多个故事,我尤其喜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他讲叙了战国时班,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大功,得到赵慧文王的器重,拜他为上卿,官位排到老将廉颇大将之上。脾气暴躁的廉颇,因此非常不满,觉得自己战功卓著,不因该排在一个文弱书生之后。蔺相如出于对赵国着想,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随人甚为不解。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我和赵将军,一旦我们俩内斗,秦国就会趁虚而入,侵略赵国。”手下听了,非常感动。这件事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便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生死之交。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蔺相如的博大胸襟与廉颇的知错就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我从《亡羊补牢》的故事中明白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书中有取不尽的知识,有取之不尽的做人的大道理。在书的熏陶下,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尽情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励志成语故事掷地有声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晋朝的孙绰年轻时隐居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游放山水十几年,后来写了篇《遂初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在章安(在今浙江台州)做官时,孙绰写了篇《游天台山赋》,说置身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 的天台山, 便会“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辞致新奇,绘景如画。文章写成后,孙绰拿给朋友范荣期看,并开玩笑说:“你把它扔到地上,应当会发出金石之声。”荣期每读到佳句,总是说:“就应该这么写啊!”

当时人都以得到孙绰的文章为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入木三分

Wang Xi-zh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书法家)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of China.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practiced his art every day and

never stopped.

Later he absorbed the strong points of all the other schools of

calligraphy, and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Because of his

achievements, he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Chinas sages of calligraphy. One

time, Wang Xi-zhi sketched in wood for an engraver to cut. Then the engraver

found the ink had penetrated one centimeter into the wood.

"Ru Mu San Fen" is got from this story, which means the calligraphy is

penetrating.

Now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expressing sharp ideas or profound

view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杯弓蛇影成语故事感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读了《杯弓蛇影》这则寓言小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个叫乐广的人,一天他请朋友吃饭,可这个朋友回家以后就病了,乐广去探望他,问他怎么回事,朋友说你上次给我倒的酒里有一条蛇,我不好意思倒掉,只好喝了下去了。

乐广百思不得其解,酒里怎么会有蛇呢?乐广回家看到了挂在墙上的弓,心想,原来朋友看到的蛇是弓的影子啊!过了几天,他又请朋友来做客,还是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朋友又看到了那条蛇,乐广也拿着杯子到朋友的位置上,朋友发现他的杯子里也有一条蛇,朋友很奇怪,问他怎么回事?乐广把事情都告诉了他,朋友心里一下轻快了,病也好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差研究去努力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猜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必须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务必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此刻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依山傍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依山傍水

【汉语拼音】yī shān bàng shuǐ

【近义词】:倚山傍水

【反义词】:不毛之地

【成语出处】宋·叶适《安集两淮申省状》:“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

【成语解释】依:依靠。傍:靠,靠近。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指地理位置很好,褒义词。

【依山傍水造句】风景区内,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依山傍水的成语故事

叶适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初九(5月26日)出生在温州瑞安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叶氏祖籍处州(今浙江丽水地区)龙泉县,在叶适的曾祖叶公济时方徙居瑞安。

叶适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蒉三世矣”。其父叶光祖,字显之,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以教书为业。母亲杜氏嫁到叶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灾,家中器物被大水冲尽,自此更为艰难,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穷居如是二十余年”。杜氏生于瑞安,勤劳贤慧,善于教子,她对童年时代的叶适影响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带有哲理的简短成语故事

全文共 19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简短有哲理篇一:义无反顾

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辞赋家,叫司马相如。他自幼好学,会击剑,会抚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写诗写赋,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等都在当时流传一时,是一个满腹诗书的风流才子。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官。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因为唐蒙征用大量民工,又杀了当地部落的首领,引起了当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于发生了骚乱。汉武帝接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让他写一篇文告,以安抚当地的百姓。

于是,司马相如写下了《谕巴蜀檄》。在这篇文告里,他说明调集民工、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当地父老乡亲并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剑而上,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

你们也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经过深入的沟通,双方最终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安定下来,修路工程又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提拔司马相如做了中郎将。

后来人们就用“义无反顾”这一成语来形容干事情时,从道义出发,为了正义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犹豫。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哲理:义无反顾与破釜沉舟有别,义无反顾多形容人的精神、行为;不能与能愿动词配合运用。“破釜沉舟”多指意志;语意较重;可与“能够”、“应该”、“必须”等能愿动词配合运用。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要向前看。

成语故事简短有哲理篇二:死灰复燃

西汉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名叫韩安国,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经常侮辱他,韩安国对他说:“你以为熄灭的炭火就再也不能燃烧起来了吗?”(原文是:“死灰独不复燃乎?”)他想警告对方不要做得太过分,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坐牢,以后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田甲听后,冷笑一声,不以为然地说:“如果能再燃烧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韩安国便被释放出狱,并被任命做了高官。侮辱过他的田甲得知这个消息后,怕受到报复,就赶紧逃跑了。韩安国扬言说:“如果田甲不马上回来,我就杀了他全家。”田甲没别的办法,只好跑回来,光着身子去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见他这副德行,笑着讽刺道:“你不是说熄灭的炭火再燃烧起来后你要撒泡尿浇灭它吗?”田甲吓得浑身发抖,连忙磕头求饶。最后,韩安还是原谅了他。

成语“死灰复燃”由“死灰独不复燃乎”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失败了以后又重新振作起来;现在,多比喻已经失败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死灰,烧完火后剩余的灰烬。

哲理:死灰复燃这个故事的原意本来指一个人被打进了暗无天日的大牢,外人看来毫无生机了,又重新奋发重新回到官场的情形,引申义是即使很没有希望的人与事,也可能卷土重来。任何时候,任何小事都必须仔细观察,消防安全上,也是如此,就像一点点烟头也不能小看,必须扑灭,否则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死灰复燃,酿成火灾呢?

成语故事简短有哲理篇三:不拘小节

虞延是东汉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长得非常威武,勇力过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飞,被人视为天神下凡。年轻时在家乡任户牖亭长。王莽称帝时宠幸魏贵人,朝中公卿及郡县官员对魏贵人的亲属及奴仆都畏之如虎。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他采取突然行动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

王莽末年,天下纷争。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逻,维护百里方圆的治安,百姓才得以安宁。虞延在伏、腊之际,法外施恩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与家人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宗富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郡中总务长,可参与郡中一切政务)。宗富生活奢侈,服装车马常常超过法定的标准,虞延认为这样下去迟早会触犯刑律,便劝谏说:“晏婴当齐国相国时,连一件像样的皮衣都没有;季文子为鲁国相国时,他的妻子从不穿丝绸衣物。从古至今,生活俭朴的人很少犯生活错误,请您留意。”但是宗富照样我行我素。不久,宗富的过分奢侈被大臣们参了一本,皇帝下令处以死刑。

有一回,当刘秀的车驾进封丘门的时候,因城门狭窄,仪仗不能通过,一时路塞。刘秀大怒,命令痛打负责此次行动的侍御史100鞭。虞延即向前跪倒请罪说:“城门狭窄是地方官的责任,侍御史没有责任,受过的应该是我。”刘秀听了觉得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虞延如此深明大义,在百官中传为美谈,他从此贤名远扬。

虞延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却从不大留心,所以史传上说他:“性敦朴,不注意细事(不拘小节)。”

哲理: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对待某一件事情不能太过较真,应该顾全大局, 否则会影响大局甚至导致失败。古往今来,能成大事的人,也往往是不拘小节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成功的学习好的经验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男盗女娼成语故事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汉字书写】:男盗女娼

【汉语注音】:nán dào nǚ chāng

成语出处】:明.谢谠《四喜记.天佑阴功》:“眼前之报,男盗女娼,灭门绝户,日后之报。”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坏人。

【男盗女娼的意思】:男的做贼盗窃,女为卖淫为妓。形容男女都做坏事或思想、语言、行为都极其腐朽卑劣。

【男盗女娼的近义词】:狗彘不知、行同狗彘;

【男盗女娼的反义词】:仁义道德、正人君子;

【男盗女娼的故事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听了继之一席话,暗暗想道:“据他说起来,这两个道台、一个知县的行径,官场中竟是男盗女娼的了,但继之现在也在仕路中,这句话我不便直说出来,只好心里暗暗好笑。虽然,内中未必尽是如此。你看继之,他见我穷途末路,便留我在此居住,十分热诚,这不是古谊可风的么?并且他方才劝戒我一番话,就是自家父兄,也不过如此,真是令人可感。”一面想着,又谈了好些处世的话,他就有事出门去了。

【男盗女娼例句】

鲁迅《坟.论“他妈的!”》:“所以又有俗谚,说:‘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他们是很明白的。”

鲁迅《伪自由书.赌咒》:“‘天诛地灭,男盗女娼’是中国人赌咒的经典,几乎像诗云子曰一样。”

老舍《蛤藻集.且说屋里》:“无父无君,男盗女娼的一群东西!我会跟你算账,甭忙,大小姐!”

【男盗女娼造句】

这个人是一贯以工作的名义图谋不轨,口头上冠冕堂皇远见卓识,满肚子里却是男盗女娼。

这世上多的是外表道貌岸然,却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混蛋,尽管见怪不怪,我们还是不得不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长风破浪的故事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南北朝的宗悫(que)小时候,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十四岁时,十几个强盗来抢劫,他挺身而出,打得强盗狼狈而逃。

后来他从军作了军副,随军出征林邑(今越南),林邑国放出象群出战,士兵无法抵抗。紧急关头,宗悫做了几头假狮子,摆在大象前,把大象吓跑了,接着就攻下了林邑。获得了许多珍奇异宝,宗悫一件也没有拿,连穿的衣服也是原来的那件。

当宗悫还没得志的时候,他的同乡庾业有钱、有势,请人吃饭时,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宗悫来了,庾业只给他吃有稗子的杂粮,对客人说:“宗悫是个粗人,习惯吃粗茶淡饭。”宗悫没有一点怨言,照样吃得饱饱的。后来宗悫当了豫州太守,请庾业做了长史(书记长)。

“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饮水知源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陈宗礼(1203~1270)南宋官员。字立之,号千峰,江西南丰人,一说江西广昌杨溪乡上峰村人。汉族江右民系。早年以教书为业,43岁方中进士。调邵武军判官,知赣州,入为国子正,转秘书省著作佐郎,迁秘书监。景定四年拜侍御史,直龙图阁、淮西转运判官,迁刑部尚书。度宗即位时,历任殿中侍御史兼直讲、礼部尚书、枢密院参知政事,卒于官,谥文定。为政直言清节,主张治国注重赏罚,为文以释经义、述政治主张为主,以挺拔峻峭穷理著称。所著《寄怀斐藁》、《曲辕散木集》等,已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