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年的风俗习惯作文(经典20篇)

浏览

6028

作文

248

家乡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其中我最喜爱的便是年夜饭。

假期里,我宣布今年由本大厨来为你们做饭,因此我学会了很多美味菜品的做法,

盼着盼着,终于到了除夕早上,我和妈妈先列了一个菜单,然后我们就去采购食材,一路上天空上的太阳开心的咧开了嘴,花儿也笑眯眯的看着我们三人,超市里人山人海,挤满了采购的人,终于,我们气喘吁吁地“逃”了出来,我和妈妈抬起一袋子东西走回了家,然后,我们就先把要腌制的,先腌制上。

五点整准时开始做,我先做了糯米丸仔,我先在盘中倒入了许多糯米均匀将它们平摊开,我再拿绞肉机将生肉和姜葱等佐料放入一起,搅成肉馅,加入了生抽等酱料,将它们用力搅拌,只见我顺时针一圈,一时针一圈一直转,终于弄好了,我累得好像有几斤的担子要压垮我一样,休息了一会儿,我拿起了手套,并带上抓了一点肉馅放在手里,并团成圆形,在装有糯米的玻璃盘中向左滚了几下,又向右滚了几下。红色的肉馅,穿上了雪白的外衣,做完几个后,我便将他们一并放入蒸锅蒸,随后我和妈妈做了辣子鸡、鲫鱼等。

晚上,我们一家吃出了美味,吃出了幸福,吃出了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广州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春节在广州过,广州的习俗我喜欢,如果大家去了那,相信你们也喜欢!过年嘛,就得走亲访友,到处给红包呀,拜年呀,说吉利话呀。

广州的拜年习俗可真特别,随便到谁家都给红包。这不,今天去一个姑姑家,我都还没认识,一进门她就塞给了我一个红包,我想不要,但小姨说这是他们这里的风俗,让我收了。回到家我打开红包一看,呀!里面只有5元钱。我还以为会有几百元呢,看着这5元钱,我哭笑不得啊!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出门拜年当然是免不了的,到了一位伯伯家,伯伯热情地招待我们,还拿出许多好吃的要我们吃这吃那的,我们和那位伯伯交谈了很久,互相都谈得热火朝天的,直到快中午时我们才起身要走。伯伯把我们送到门口,他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红包塞到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我们本想不要,但又想起这是他们这的风俗,必须要收的,便“毫不客气”地拿在了手中。在回家的路上,我好奇地打开了红包,一看,这回给了10元钱,仔细一瞧,这个大红包里还有一个“小红包”呢,打开一看,这“小红包”里只有1元钱。哎!又是空欢喜一场呀!不过也没关系,红包里有钱总比没钱好吧!我想,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有自己的民族风俗,那就只能入乡随俗了。

这天晚上,我爸妈、舅舅和舅妈、小姨和姨爹给我们小孩子发红包了,我的表弟和表妹都高兴得不得了,而我却无动于衷,因为我想肯定又是发“小红包”我才不稀罕呢!小姨给了我一个红包,我说了声“谢谢”便面无表情地收下了。睡觉前我打开了小姨给我的那个红包——里面有200元钱。后来我问了小姨才得知广州给红包有个说法叫“利是”红包里钱的多少是有含义的。听小姨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可是这广州的习俗也真奇怪,给个红包居然也有那么多的说法啊!

广州不但红包给得“怪”就连这里的东西也很便宜,这可不,昨天去逛广州的超市,我看见一件红色的外套,听售货员说这件外套还是外贸货呢,价钱也挺实惠的,只要50元,我看这么便宜,又是外贸货,便当机立断买了下来。后来,爸爸又看中了一条冬草绒的裤子,也很实惠,爸爸也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他还说:“好久都没有穿过冬草绒的裤子了,现在穿穿,还挺舒服的呢!”广州这里不仅衣裤便宜,就连一些小吃也挺实惠的。不过这里的鞭炮可不实惠,这过年的必备品不实惠还真是一个令人伤脑筋的事呢!这里的小冲天炮在长沙买,只要20元就可以买到漂亮的了,可广州这边一般的小冲天炮都要90元呢!更别说大冲天炮了,那价钱就令人琢磨不透了!听这里卖花炮的老板说,这些花炮都是从浏阳运输过来的(因为浏阳盛产烟花炮),加上运输费及一些费用,这些花炮出个对于我们算很贵的价已经够便宜了。“你们本地难道不生产花炮吗?”爸爸问道。老爸问出了我正想问的话。老板无奈地说:“自从有一次生产花炮时出了一次大事故,炸死了好多人,因此广东省禁止生产花炮。”后来我一想也是,安全第一。我觉得这些卖花炮的人不但没赚钱,倒还贴了钱。因为从浏阳进花炮过来,一路上花的费用远远超过了他们卖花炮挣的钱呢,他们生意要是不好,岂不是还亏可吗!

在罗定市里,到处都可以看见成群的摩托车和自行车,小车都只有两三辆,姨夫说,罗定人民其实很穷苦,像买得起汽车的人都是一些非常有钱的人呢!

在罗定市内转了一圈,我发现罗定人民并不是很富裕,我想,他们要是能够合理地利用商品价钱的话,这个城市一定会富裕起来的。因为罗定人民是那么的大方、热情、可爱呀!

[广州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西安过年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当你的耳边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时,那一年一度的春节就到了。北京要泡腊八蒜、乐山要吃饺子,西安也不例外。现在,我就介绍西安过春节吧。

每到春节时,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从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辟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吉祥、幸福。

每到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是从吃连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之情,又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每到春节时,最让孩子们开心的就是发压岁钱。但拿压岁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必须磕三个响头,给长辈说几句祝福的话,这才能得到压岁钱。

每到春节时,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擦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是谐音。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暴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西安的春节还有许多习俗,如: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不能扫地;正月十五逛庙会;有些日子还有扭秧歌儿。

西安春节的习俗说也说不完,就等你来看。

[西安过年风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纳西族人生活在云南丽江,是一个开朗的民族,更是一个智慧的民族。那里的传统舞蹈——打跳,更是远近闻名。暑假我去了梦寐以求的丽江,亲身经历了打跳的趣味和习俗。

一到纳西族的精髓——丽江古城后,便闻到了一股木头的独特气味。这是古城两旁的民居散发出来的气味,这里的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的“木楞房”,顶上是砖瓦。脚下的条石,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被磨得很光滑了。小路的旁边,总有一条很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过。这便是纳西族人生活的地方。原生态的环境,你烦躁的心一定会平静下来。这里远离汽车的尘嚣,展现在你眼前的只有原始,安静,让人陶醉的古城。

古城的中心——四方街,墙壁上刻有许多象形文字,就是纳西文字,纳西族是迄今为止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夜幕渐渐降临,在四方街的广场中央熊熊燃起一堆篝火,打跳马上要开始了。纳西族的居民们到一栋栋房子前叫唤人们,大家纷纷从楼里出来,参加这一次打跳。

一时间,音乐响起了,纳西族人们开始跳舞了。姑娘们穿着鲜艳的宽袖布袍和对襟长衫,腰间束着各色彩带,背披着羊皮,头上带一串白色的圆片,小伙子们穿着棉布衣,头戴毡帽,只见他们时而往前,时而往后,时而踢脚,时而挥手。他们手拉手围成一圈,绕着火堆欢快地跳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许多游客争先恐后地加入行列,圈子越围越大。我的脚也痒了,加入了欢快的打跳行列。刚开始,我那拙笨的舞步怎么也跟不上节拍,渐渐地我终于掌握三步一跺脚的技巧,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亲自去体验一下纳西族的独特风情吧!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喜爱这个热情友好团节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谈起春节,我也想起了打鞭炮,我又联想起它的由来﹑特点﹑你们想不想听呀!就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吧!

先说说它的由来吧!从前,有一个怪兽,它住在河里,每年都会上来吃人。有一年,人们在逃跑之中遇到一个老神仙,他看到人们慌乱的逃跑,就找了一位人问,他疑惑不解的问:“你们为什么要逃跑啊?”

那位人说:“这位老年人啊!您可是万万不知道啊!我们村子里有一个怪兽,它可是每年都会吃很多人呢!您老人家还不逃啊!”老神仙听了听,说道:“那你们为什么不用放火柴的方法把它赶走呢?”

那位人想了想,笑着说道:“谢谢您老人家,我们当时咋没有想到呢!”那位老神仙笑了笑,说道:“不用谢!”慢慢地人们用火柴赶走了怪兽,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采用了打鞭炮的方法又一次成功的赶走了怪兽。这就是打鞭炮的由来。

再说说它的特点吧!那一次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坐在长沙发上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着看着,我们便睡着了,差不多到了12点钟左右的时候,我被噼里啪啦的声音给吵醒了,到了外面,好像我的鼓膜都快被震破了。

现在的鞭炮叫做“关门炮”,早上起来打鞭炮的时候叫做“开门炮”。那鞭炮有些是绿色的;有些是红色的;有些是黄色的,真是五彩缤纷啊!

小朋友,你们觉得很新奇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风俗习惯作文300字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2中秋佳节中国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52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戶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风俗习惯 (fēng sú xí guàn)

解释: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出处: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例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示例:1.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2.由“成丁礼”到“冠礼”断发文身或凿齿拔牙、以及血缘复九、父仇不共戴天、女子结婚不落夫家等等,都是由氏族公社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黄现璠《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

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

维吾尔族服饰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饮酒风俗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目,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盛大集会。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白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受到邻里乡亲,女方家成员、亲友的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长成人的责任,人们把这种人赘俗叫“上门”。有的白族人家还有意把儿子“嫁”出去,讨姑爷进门,故民间还有“打发儿子招姑爷” 的俗话。 白族婚姻,虽受父母包办,但青年人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如果恋爱关系确定,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门,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时,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数人邀请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请宾客时,长辈要当着众亲友的面为他改姓取名。从此他就随妻姓,不再使用原来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结婚后在女 方家成了一员,同辈人之间只能互相称兄弟,禁忌把人赘的男 子称为“姐夫”。“妹夫”或“姑爷”。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一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一天。我不仅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与新年礼物呢!

一大早,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我一睁开眼,就往枕头下面摸,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原来是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我打开一看,啊,里面有这么多压岁钱呀!我高兴极了,大声喊道:“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永远幸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全家人都高兴地笑了。

吃完早饭,我就与爸爸一起去他的朋友家拜年了。我们来到了大伯伯大妈妈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伯伯在一旁和爸爸说话,而我就与大妈妈在一起看看电视,嗑嗑瓜子,好不快活。忽然,大妈妈起身走进书房里去了,我正感到纳闷。不一会儿,大妈妈出来了,原来大妈妈是去拿送给我的新年礼物和压岁钱了呢!我打开礼物一看,原来是一只正在跳舞的芭比娃娃。她长着一头柔美的秀发,身穿一件洁白的粉色纱裙,真是漂亮极了!我非常高兴,连声说:“谢谢大妈妈。”

离开了大伯伯大妈妈家,我又准备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拜年了。当然我又可以收到非常多压岁钱喽!

有了这么多的压岁钱,今年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义卖”活动,我要用自己收到的压岁钱为学校里生病的同学献上一份爱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藏族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1838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藏族风俗习惯有献哈达,饮食禁忌,藏族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有人说吃蒜的当天不能去佛堂庙宇,有人说需3天后才能去,还有的认为“吃大蒜之后,七天内不宜参拜庙宇、寺院和其它圣洁的地方。因为为了清除大蒜的恶臭是需要时间的。”一些信仰虔诚的群众几乎不食蒜。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西藏农区妇女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僧尼可食肉。住房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三层,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或诹挚铺地;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交通运输主要使用牦牛。牦牛体硕毛长,抗寒耐久,为青藏高原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藏族通行天葬(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妇女分娩要离开居室或到他处。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回赠时置于奉献人的项下。

藏语里称风马旗为隆达,它的起源与传播也离不开宗教,是僧俗信众用以沟通世俗与灵界的媒介。在生辰吉日、年节庆典中悬挂风马旗象征天、地、人、畜的祥和;江畔湖边遍插风马旗,表示对水神的敬畏;朝圣者跋涉千里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则是祈求旅途平安……这些都是风马旗的一般功用,在特殊的日子里,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用,当遇有活佛圆寂时,家家户户都将房顶上的风马旗倾斜放置,以表哀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过年风俗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个传统的节日,也有很多传统的习俗,比如贴对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对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对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对联,以示庆贺。

原来对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对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对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炮竹,扫尘,年画,拜年等。

贴对联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可以赶走邪灵,带来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描写风俗习惯的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现在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每年到了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到了腊月就要过年了,遇到的任何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奶奶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知道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有趣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其中令我最兴奋的是春节。

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经常跑到村子添乱,村里人想过许许多多的办法都没治住它。后来,村里人知道“年”只怕噼哩啪啦的声音。终于“年”被治住了。

你知道吗?过年的前几天,家里人就会扫房子,把窗户拆下来洗一洗,就完美如新了。打扫完房子,妈妈就会带着我去买对联,买鞭炮,买灯笼,买零食。到了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着团圆饭,每个人心里都美滋滋的。年初一是不能拜年的,许多人都会去爬爬山,做做运动。到了年初二,就可以去拜年了,每个小朋友都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能收到压岁钱!压岁钱不仅能买玩具,也能买学习用品,但是别人给我压岁钱的话,妈妈也要给别人压岁钱。说到这,我倒编了一首小诗:

扫尘扫房迎新年,

写春联,贴门前。

剪窗花,贴窗上,

“福”字倒着贴。

挂上新年画,

零点倒计时守岁,

全家一起吃年饭,

爆竹烟花小心放,

初二去拜年,

拿好压岁钱。

我编的小诗有意思吗?这首小诗叫“春节习俗”。

我喜欢过春节,你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说到过年,大家首先会想到吃的。既然过了腊八就是年,那就从腊八粥开始说起吧!

以前,普通人家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到了粮食收获的季节,人们会把大量的粮食都存起来,吃的也很节省。只有到了腊八这一天,人们才会把过去一年存的粮食都拿出来,煮成一锅粥。这也有辞旧迎新、新年新气象的美好寓意。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吃腊八粥已经成了过年时不可缺少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贴春联,也是过年的习俗之一。春联,是最常见的一种对联,由上联、下联、横批组成。一般来说,普通人家希望吉祥如意、万事平安;生意人希望财源广进;读书人希望芝麻开花节节高;老年人希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人们把对新一年的祝愿写进了一副副春联里,贴在门上,希望愿望得以实现。人们也会把福字倒贴在门上,有“福到家门”的美好寓意。

除了这些,吃饺子、守岁、放炮等,也是过年时不可缺少的传统风俗。让我们在这些传了一代又一代的传统习俗中,过一个愉快、美好的新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大家庭”。

对于蒙古族,大家肯定不陌生吧!那么,对于蒙古族的礼节,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当你来到蒙古的大草原时,你会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有种惬意的感觉。不久后,你就会看见路边出现一位蒙古族人,你不用奇怪,这是蒙古族主人来迎接你们来啦!接着会不断有蒙古族主人来迎接,他们会在你车子的前后左右围成一个圈给你们带路。

当你来到蒙古包时,你肯定会由衷地赞叹起来:“这里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你要是用临时学的蒙古语“赛怒!赛怒!”来赞叹的话,蒙古族人会更加高兴的。

接着,主人会给你倒上自己酿制而成的香甜的奶酒,醇香的奶酒会使你更加喜欢这个民族,甚至会深深爱上这个民族。这也是对主人的尊重和亲密。

品尝完了香甜的奶酒,主人会带你到美丽无边的大草原上游览一番,观赏那美丽的风景。既然,生活在大草原上,马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主人会给你挑上一批上等的好马。有主人带路,先熟悉一下蒙古的地理。接下来,主人会目视你在绿色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蒙古族,是不是很特别呢,有这么多的特色。五十六个民族,有着如此多不同的风俗,真是令人赞叹不已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里,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习俗比如。

压岁钱:春节,大人都要给小孩压岁钱。这不是没有由来的。相传,古时候的中国曾经有个怪兽叫“祟”,这个怪物经常在除夕夜到小孩家里吃小孩。于是家里的大人都把钱装在红色的包里,夜晚悄悄地放在小孩的枕边。等“祟”来到床边时,红色的包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将“祟”吓跑。因为“岁”与“祟”同音,后来,长辈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送给小孩,这样小孩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了。到了现在,压岁钱已经变成了在新年的第一天,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会拿出压岁钱给晚辈。

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原本写在桃花木上,桃花木是红色的,有驱邪避难的寓意,所以选择桃花木为春联的选材。现在的春联不再用桃花木了,而是用纸来代替桃花木。并且模仿桃花木的红色。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

贴倒福:曾经有户人家,有个奴才不识字,春节把“福”字贴倒了,主人火冒三丈。但一个奴才急中生智,说:“我常听人说,这家的福到(倒)了!这不是意味着您家的福气大了、到了吗!”主人一听,转怒为喜。重重的奖赏了不识字的仆人和急中生智的那个仆人。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家家都贴倒福。

中国的习俗真多!中国有趣的习俗真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汉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其中也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端午节吧!

为什么端午节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呢?那是因为我国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天定为“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有很多民间习俗:大家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吃粽子。可口的粽子香飘满屋。

另外,家里的小孩身上都要挂“五糖葫芦”。我问妈妈:“为什么小孩都挂着‘五糖葫芦’呢?”妈妈说:“为了祈求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虽然这些只是习俗,但却是我们家乡的一种文化。”还有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艾草。我又问妈妈原因,妈妈回答说:“因为插上艾草蚊虫就会远离我们,让家人都健健康康。”

此外,还有在小孩的脖子、胳膊、腿上接五色线,既美丽又富有节日气氛,这一天也会举行赛龙舟比赛,可热闹了。

端午节虽然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写陕西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年,是一个捉弄各国传统节日。人们不管有多远,都要回去和家人团聚。我每次都会回 家,因为我感觉家里空气清新,热闹,可以和家人一起欢声笑语,最好的就是能放鞭炮。

大年初一上午,我们贴春联,挂灯笼,布置院子。首先,在墙缝上插了根小木棍,将灯 笼小心挂上。然后,贴春联,打开盒子一看,这次的春联有点不同:很大:大大方方; 很红:红红火火。最后,布置院子,嘿,我可没少花力气!我把有用的全部搬出来了。

虽然很累,但我这一瞧,把累全部抛在后头了。真不错,我也去别人家里看了看,我们 家数第一!没多久,到了晚上。

吃年夜饭,必备的习俗,这次可不同,以前都是定的饭店,今年爸爸亲自下厨,还不知 道爸爸的厨艺怎么样呢?没多久,就上了一大桌的菜,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动起筷来。

嗯,味道不错,看来爸爸也有点功底嘛。

该发压岁钱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

每收到压岁钱我都会说谢谢, 这样别人也很高兴。

今年我可没少赚钱呢!太好了。

第二天,该拜年了,这不,跑到了姥姥家里。我也很高兴,能在这有个姐姐。我又赚了 一笔压岁钱。哈哈哈!过年都是开心的,美满的,快乐的,希望一年比一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我们有许多习俗。例如贴新对联,放烟花……其中我最喜欢放烟花了。

记得去年春节,小仪和她爸爸‘、妈妈来给我们拜年,叔叔还带来了一袋烟花,我拿过来一看,有“大地开花”、“哪吒闹海”、“天女散花”……我看得眼花缭乱。这时,叔叔说话了“小媛哪,待会儿,你和小仪一起去放烟花吧”“好啊!好啊!”小仪高兴得跳了起来。太阳渐渐落入海中,月亮站在岗位给我们值班。我拉着小仪的手和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一起来到楼下,沿江路已人山人海了,这时,不知是谁打响了“晴天霹雳,”“啪”的一声,把我们吓了一跳,小仪紧紧抱住我大喊“姐姐,我怕!我怕!”见状,我也不甘示弱。我点燃了“大地开花”,只见桶中涌出了火花,成了一片花瓣的形状,紧接着又涌出一片花瓣,涌出五片后,中间又喷出一道长长的火花线。“哇——”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赞叹。这时爸爸又点燃了“珍珠串”。我们见了,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捡“珍珠”了……

“咚!”十二点的钟声赶走了兴奋,送来了留恋,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到家。春节,难忘的春节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