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与地坛 史铁生原文【合集20篇】

《命若琴弦》中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以下是开学吧网为大家整理提供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198

作文

173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地坛”,可以随时向它吐露心声,寄托喜悦,诉说忧愁。照作者的话说,“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数十年来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在生命最狂妄放肆的年华里失去了双腿,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可他还是在病榻上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对于他来说,地坛仿佛就是为了等他,冥冥之中已有了宿命的安排。在那段茫然颓废的日子里,他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久坐,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他得出了结论,生与死是不可以控制的。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向上帝报到,会离开这个繁杂却又值得怀念的地方,那为何不轻松地过现在的生活呢?而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去,克服了困难与挫折。是他的母亲,一个善解人意却又不失关怀的女人,十几年来没有任何抱怨,即便当时儿子的脾气差到极点,她也没多说什么,因为她知道要给儿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中间的过程她也愿意等,哪怕再久。史铁生说,他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他在园子中待得太久,母亲总忍不了担心而去园子里找他,直到看到他好好地待在园子里,才悄悄的转身回去。母亲同样把爱倾注在这个园子里,并不是因为她也爱来这个园子,而是因为她的儿子。她只想儿子在这好好的,她把真心融在她的儿子和这个陪伴了他十几年的地坛里,只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就只是一个同其他母亲一样的女人。

在地坛里,除了史铁生,还有那个热爱唱歌的青年,那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那个弱智的女孩和关心她的兄长等,都好像成了这个园子历史的见证者,但是最后剩下的人却少之又少。这篇难得的好文章,无疑歌颂了最伟大的母爱,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让人重新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思索。在生命中母亲绝对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虽说父爱母爱同样伟大,但父亲和母亲还是有所不同的。父亲撑起一个家,为家人在外工作打拼,苦和累从不挂在嘴上;母亲天天要为孩子洗衣做饭,从小把我们拉扯到大,不求任何回报,总是为我们操心。难道母亲本来就应该为孩子担心这操心那吗?并不是。她们只是在我们最需要关爱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予我们一切,直到老去。小时候总爱说,要给父母吃不老的药,要让他们永远年轻。可是现实总会打破那善良的梦想,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何时离我们而去,但总有这样的一天,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父母在意的并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你过的有多好。

有个心中的“地坛”不比真实的地坛差,读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更懂了亲情的伟大无私,时间并不会停下脚步,未来的事我们也无可预料,轻松地度过一生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原文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欲负④而走⑤,则⑥钟大不可负;以⑦椎⑧毁之,钟况⑨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⑩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①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得:得到。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负:背、驮。

⑤走:跑。

⑥则:但是。

⑦以:用。

⑧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⑨“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⑩遽(jù):急速地。

原词是掩耳盗钟。

释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说原文结局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凌晨的时候,安生产下一个女婴。因难产而去世。

七月26岁的时候,有了收养的女儿。

她给安生的孩子取名叫小安。她相信这是新的安生。就像安生说的那样,是鲜活洁净的灵魂和肉体。而旧的躯壳就可以腐烂。

小安有一双漆黑明亮的眼睛。七月把她抱到家明的家里去,家明的母亲非常喜欢。

她抱着小婴儿说,应该送礼物给小宝贝啊。家明,你从小戴的那块玉牌呢。虽然破了一角,但是可以用来辟邪。家明和七月都装作没听到。

那块玉牌随安生一起火葬了。

七月总是憨憨的样子。

有时候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是快乐的。而能够假装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却是幸福的。

只有一些人例外。比如家明在酒吧邂逅的那个十六岁的女孩。她透过喧嚣的音乐和烟雾,笑着对他说,家明,你的眼睛好明亮。这样的女孩直指人心。但是她不告诉他,她喜欢的绿镯子还是白镯子。她的快乐模糊而暧昧。却不知道躲藏。所以让自己无处可逃。

在幽深山谷的寺庙里,他们看着佛像。她坐在他的身后,轻轻地问他,他们知道我喜欢你吗。他转过身看着她。她掂起脚亲吻他,在阴冷的殿堂里面。

阳光和风无声地在空荡荡的屋檐穿行。

那一刻,幸福被摧毁得灰飞烟灭。

生命变成一场背负着汹涌情欲和罪恶感的漫无尽期的放逐。

半年以后,安生的书出版。书名是七月和安生。

七月和家明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们没有再要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原文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其一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⑵。

其二

篱落疏疏一径深⑶,树头花落未成阴⑷。

儿童急走追黄蝶⑸,飞入菜花无处寻⑹。

注释

⑴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⑵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

⑶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深,深远。

⑷头:树枝头。未成阴: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阴:树叶茂盛浓密。

⑸急走:奔跑着、快追。走,是跑的意思。黄蝶:黄颜色的蝴蝶。

⑹无处:没有地方。寻:寻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诗经·卫风·氓》原文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阅读原文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湖北黄冈】【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笑死人的一封信原文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车主大哥:

俺是怀着万分崇拜无比敬仰的心情给你写的这封的,说实话,从昨晚到今天清早临走的几个小时里,毫不夸张地说,俺对你的敬佩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昨晚夜里,俺又惊又怕,总算摸到了你的车边,俺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把师父传的那点玩意,身上带的钥匙通通使完了,三个多小时也没把你的锁打开,万般无奈之下,俺只好把你的锁给拆了,从俺包里拿把新的给你换上了,可你那车咋就那么难发动呢?俺可整整踩了一千八百多下啊。俺真是累得在地上趴了两个多钟头,差点没睡着,后来俺看了看,原来是油箱没油了,幸好俺带的油桶里有,就给你加满了。俺知道你平时工作忙,但你再忙也得抽空把车拾掇拾掇啊?实不相瞒,你那车发动起来,动静可比手扶拖拉机大多了,我刚走了不到五分钟,你们单位附近农村养的猪啊、羊啊、狗啊、鸡啊都给吵醒了,扯足了嗓子大呼小叫,我当时是真怕啊,心说干脆停下推着走算了,不料想你那车捏了刹车居然比没捏刹车跑得还快,我一头就撞路边树上了,那血流的呀~俺疼呀,难过地蹲在路边哭了大半宿,总算琢磨透了,您老人家就是江湖大哥!俺发誓以后再也不偷车了,想我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未满月的儿子,要是再碰到几个像您这样的,风险太大,只怕小命难保,俺把您刹车给修好了,车也给您洗了,您试试还合适不?耽误您时间了,谢谢!我的话说完了,再次郑重向您道歉!

小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作品原文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1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2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一、作品原文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紫藤萝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1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2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3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4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5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小说原文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是根据安东尼同名小说《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改编的都市爱情电影。由周迅、钱小蕙监制、钱小蕙编剧、秦小珍执导,刘畅、白百何、唐艺昕、金世佳、白举纲主演。该片讲述了一个男生从20岁到23岁、从大学到工作、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片段和真诚感悟。影片于2015年11月1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由刘畅、白百何主演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改编自安东尼的同名小说,而从它的原作小说,到前期宣传来看,似乎也散发出浓浓的文艺气息。影片中处处流露着暖心寄语和对成长的真挚描写,“治愈”不少经历过青春岁月的人,在90后群体里颇有影响。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是根据安东尼的同名畅销作品所改编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男生从20岁到23岁、从大学到工作、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片段及内心感悟。书中的安东尼(刘畅饰)是一个不特别、不会说很酷话的普通男生,在20岁的时候从大连留学墨尔本,并遇到了小萱(唐艺昕饰)、家明(白举纲饰)、小黑(宋芸桦饰)、Pierre(布鲁斯饰)等一众好友。在这漫长岁月里,发生了一系列或浪漫、或甜蜜、或可笑、或感人的故事。

其实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只是没有想到竟然会被拍成电影。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除了那只叫“不二”的兔子外就是那只叫Alice的鲸鱼了。安东尼这样写道:“世界上有一条最寂寞的鲸鱼叫Alice,它发出的频率比正常鲸鱼高一倍,唱歌时没人听见,难过时没人理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都是Alice。我们都会寂寞孤独渴望陪伴,但愿这些时刻我们可以给彼此一个拥抱,相互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条Alice,都渴望着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岳阳楼记原文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胡适寄语北大毕业生原文:天下绝没有白费的努力

全文共 337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得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劣稚一点,不脸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

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认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吃。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的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有什么好方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谓的求知识了。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二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GALIEO)和牛顿(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己。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法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做费希特(FICHTE)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化学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

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法朗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就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有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一、作品原文

全文共 1823 字

+ 加入清单

穷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诗词原文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孔子语录原文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小编收集了描写孔子语录原文,欢迎阅读。

1.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0.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巧言令色,鲜矣仁。

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20.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朝闻道,夕死可矣。

2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4.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5.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7.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5.,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6.子在齐闻,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9.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40.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41.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42.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43.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44.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45.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46.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47.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212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亲,多么神圣的词语,她是多么的伟大!而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中,母亲那坚韧而无声的爱,使作者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写作的意义,更使他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因而能坚强地活下去!

这是一篇既抒情又富有哲理的散文,句句情真意切,令人不禁潸然落泪。文中讲述了在“我”活得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本该闯荡四方的岁月“我”却坐在了轮椅上。于是“我”经常烦燥不安地摇着轮椅去地坛,只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可是年少的“我”却忽略了母亲的感受,儿子失去了双腿,母亲的难过是加倍的。后来的“我”才知道,在“我”去地坛的时候,母亲是如此的坐卧难宁、心神不安。有一次“我”和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时,问了他最初的写作动机,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当时听后,决定也开始写作,在“我”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年以后,“我”在地坛读书时,突然意识到,这园子不仅有“我”的车辙印,还有母亲的脚印!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大二十岁上忽然截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化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每读到这段话总令我感动不已,不由地想起了我的母亲。

那年我八岁,我因患了严重的肺炎而住院,母亲不分昼夜地守护着我。我在迷迷糊糊中总能感觉到母亲温暖的手摸着我的额头,听到母亲低声的安慰,她如同史铁生的母亲一般,情愿生病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我想,那段日子母亲内心的痛楚也是加倍的吧,我的母亲也是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作者当年那不懂事的行为也深深烙在我的脑海——“曾有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的在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她的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到她缓缓离去的背影。”当作者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才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后悔自己一次次地假装沒看见母亲,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为什么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为什么总在真正顿悟一切的时候,却来不及补救。我想,我不会像作者那样一直错过伟大的母爱,我会感恩于母亲,珍惜这份爱!

“母亲生前沒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我与地坛》中的伟大母爱,极其强烈地震撼了我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圣洁、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原文及解析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借古讽今,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括,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⑴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⑹,数骑渔阳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来⑼。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⑽,倚天楼殿月分明⑾。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⑿。

【注释】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⑺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

⑻霓裳:《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⑼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⑽万国:指全国。

⑾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⑿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心得体会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使人进步。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每个人当爱读书,读好书。对于全体党员干来说,读书以加强理论学习是始终不变的政治任务,也是其职责和职能所包涵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强调要把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坚定性。这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读书、学习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方法。

读书当读原著、原文。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代表了最前进的思想高度,是最贴合实际的理论指导。研读党的理论文章也不是简单的文字相加,而是要精读、细读,下细功夫、苦功夫,读有所获。读原著、学原文、悟原著,加强理论学习,应是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全体党员干部要主动地学、自觉地学。

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这需要将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当前的学习内容相结合,找准定位和侧重,逐步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要坚持独立思考,善于总结提升,努力把工作实践中零散的认识系统化、粗浅的认识深刻化。

读书在于应用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为人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仅要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头脑,更是为了提升他们为人民办实事的能力。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也查找自身需要继续增强的薄弱环节,使全体党员干部在不断学习中持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作者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彻底。”只有到了那最关键的一刻,人的心才会有所觉悟,但是到了那时,一切都晚了,我们已无力挽回。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学会积极地、好好地把握它。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任务,每一项作业,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选择逃避,总有一天你会为此流出悔恨的泪水!

死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虚空。作者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变得不再畏惧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这一现实。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心得体会

全文共 245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仔细研读了《共产党宣言》,掩卷深思,觉得自己获益匪浅,这本原著不愧为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

丁玲曾有过这样一段话:“革命导师为我们写了那么好的书,如果我们不认真去读,岂不是枉到这个世界上来走了一遭?”是的,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继承、突破常规、不断地将理论运用于实验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带领我们共产党人沿着她指引的方向前进。

学原著,能使我们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在进行社会实践,改造社会,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各项社会主义改革,以及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等方面起着正确的引导作用。对于我们党员来说,理论学习是工作的安身立命之基、干事创业之本。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政治上的成熟,所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以致用是我们党员的终身任务。读原著,原文,悟原理不能只记结论,背概念,要将理论切实运用于实践之中。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39年底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赢得了胜利,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此可见研读原著掌握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历史阐述了的相关原理。在第35页中有“至今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和全球的扩张,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内在动力,对此,马克思阐述:“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第38页)。联系我国当前实际,社会资本出现两极分化:垄断资本、私人资本。十八大关注“更公平”;如房价上涨、炒房等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已经迫在眉睫。香港实施办法是买房三年内不得交易,五年内增值;增值的80%要交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实施,也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值得深思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们深信,无产阶级的地位、性质以及先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会将人类带入一个和平友好、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驳斥了资产阶级对消灭私有制的攻击、驳斥了资产阶级对消灭传统观念的诽谤、驳斥了共产党要废除哲学、道德和永恒真理的谬论。消灭私有制并不是消灭个人所挣得、自己的劳动所得,不是消灭自由与个性,消灭私有制更不会导致懒惰之风的兴起。资产阶级混淆私有制的概念,关于消灭私有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按照私有制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个体劳动者私有制和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他在这里所说并不是要消灭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是特指那种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对于传统观念,我们共产党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更重视教育,重视伦理家庭,提倡热爱祖国和民族。

关于人的自由,《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代替那存在着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从人的自由个性和精神的全面解放来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既是人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马克思认为通过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建立一个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共同体,尽快发展经济,建立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极大地解放人类的精神世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目前,我国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共产党宣言》给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理论的学习中,我们要与历史结合起来,学习党史、国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原著是和党的文献是长期思考、集体智慧、宝贵实践的结晶,饱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智慧。只有静下心来学习这样的“源”文本,才能真正理解“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要义,才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阅读原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联系实际进行思考。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60多年后,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告诫我们“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今天学习原著,就要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在理论和实验的相互关联中,理解原著的大义深意,有哲人曾这样评价:“品味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就是感受经典、走近崇高、汲取力量、净化灵魂”。

学习原著的同时我们还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它们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当前,我们对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解决发展难题,完成中国转型的这个浅层次认识上,我们必须搞清楚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了解明白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发展,这种发展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发展的成果才是由人民共享,发展道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每个党员要和全国人民一道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完成共筑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4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原文

全文共 1006 字

+ 加入清单

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