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楚国八百年纪录片分析热门20篇

浏览

861

作文

1000

长征体验纪录片《隐秘征程》观后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将士在无数次的枪林弹雨中,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每次都实现了血性突围。正是凭借这种勇于胜利、勇于突围、勇于牺牲的血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车轮。1935年11月为掩护主力部队强渡湘江,奉命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的险境下,仍然顽强地坚守着每一寸阵地,直至弹尽粮绝,给我军历史留下了一个“永不忘却的番号”。正是这种舍小我、顾大家的赤子情怀,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义,使红军将士始终精诚团结,塑造了令敌人胆寒的血性精神。

当前,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战略、战役、战术行动界限趋于模糊,时间要素不断升值,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战斗力的内涵要求、军人的能力本领要求,相比红军长征年代发生了“质”的飞跃。革命军人唯有牢固树立信息制胜的观念,真正掌握信息时代的制胜武器,才能有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硬功夫、真本事。融洽和谐的官兵关系依然是激发军人血性的重要动力。长征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纯洁和谐的内部关系对培育军人血性产生了巨大力量。长期以来,建设良好的官兵关系始终是我军治军之重。新形势下,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带头立言立行,巩固发展新时期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官兵关系,让红军将士的血性基因深植血脉,让军人血性的光芒闪耀未来战场。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观后感

全文共 118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被“BBC春节纪录片:辣条是中国年轻人的最爱”刷屏的网友,已经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一睹这部口碑爆棚的BBC最新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

这部纪录片于2月14至16日在英国BBC2频道首播,共《回家》、《团圆》和《欢庆》三集。该片由5名英国主持人,以直播类节目的形式,在主线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与其他地区连线的视频,讲述发生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春节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主持人在其中担当的是体验者的角色,从而零距离地参与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节。他们走进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北京西客站的调度指挥中心,主持人感慨“像是在阿波罗13号的控制室里”;他们坐在中国人年夜饭的饭桌旁,加入城市返乡摩托队伍的大军;置身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逛在人声鼎沸的北京庙会,参观古老的中国酿酒技艺并喝下60度白酒的瞬间;以及接地气的广场舞、“国民小吃”辣条……正是这些身临其境的感受,为纪录片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突出“欢乐、祥和、团圆、共享、祈福”主题。

其中,《回家》讲述了在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通过火车、飞机、摩托车等不同方式回家过年的故事;《团圆》介绍了春节期间中国家庭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放烟花、摆鲜花及祈福等,体现了家庭的团圆和温暖;《欢庆》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呈现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欢乐祥和气氛。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中国春节接近零距离的观察。节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内容在当日录制完成后,经剪辑润色,延迟几日后播出。由于拍摄至放送时间间隔很短,可以使观众获得观看现场直播的生动感,这几乎让英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同步度过猴年春节。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海外华人以及外国观众的共鸣。英国网友留言说:“打算明年在春节的时候去中国旅游,亲身体验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国玩儿”。留英的中国学生也观看了节目,纷纷留言:自己每天都在电视机前等候着节目的播出——“好几年都没回家过年了,看着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想家了,终于能在英国体会到一点年味儿!”

伯明翰城市大学媒体理论博士教授StephanieFremaux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这个关注中国春节的系列节目,认为它向观众分享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也让观众理解了不同文化。“这一点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深,我们越能进行高水平的迁移和知识交流。”

该片制片人杨建坦言,在全球化的当下,解读“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当中国早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时,世界也更渴望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借由西方主持人在中国的体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这部纪录片以西方的眼光重新解读中国春节,不俯视也不仰视,不仅发现了春节的文化魅力,也表达了春节所寄予中国人的当代精神。”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考试分析的英语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Resultsis more important now.But it is difficult for many students to study it.Now I make some suggestion,maybe can help you.First,you should take notes and take them here and there.When you’re free,you can take them out and read it.Next,you should read Results loudly.Many students know many grammars,but talking with others is hard.

So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It can make progress in your talking and listening,and it can also make you get excited,let you have a nice day.Then,talk with people in it’s interesting and very used.Finally,most importantly,try your best to learn English.No Resultspains,no gains.I hope you can improve your LearnGood luck!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全文共 2141 字

+ 加入清单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有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在这里我不想评论本片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我也有感性和理性想表达。感性是指我们要以一颗包容之心、一颗悲悯之心去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理性是指我们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实,即我们地球目前的资源消耗情况以及100年以后整个地球被掏空现实: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冰盖减少了40%。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但是,地球已经追不上人类的欲望。诚然,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

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

其实,平衡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一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节课前我们在课上专门拿出时间来讨论一条小河的变化。我们家乡的小河最大的变化不是环境被污染,正是它本身的资源被耗竭。不知从几年前起,河上多了一条两条的挖沙船,接踵而至的是七八十条上百条。这只是一条宽不过几十米的小河啊!小时候的我们经常到河里去游泳,去嬉戏,而如今,一下水就是深不够底的河床和飘满油污的河水。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几年间水平面生生下降了一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的弊端已经显现,鱼类大量死亡,农田灌溉出现困难,甚至牲畜饮水都出现困难!

然而,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

“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事实已经如此,悲伤只是徒劳,我们也无法改变过去既定的事实。本片导演也坦言,“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是啊,人类本就是悉知一切而不去改变哪怕从现在开始。

虽然影片的最后,导演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然而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只要我们放下包袱正视问题,希望还是有的,未来还可以拥有。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我们所有人类需要一起,尽我们所能,用尽我们的智慧,为地球母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能再恣意妄为,要敢于承担责任,珍惜手中的财富,运用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们的智慧与努力,大胆尝试,积极应对。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后代子孙,为了哺育我们的地球家园,也为了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微薄之力,也可起一定的作用。每个人类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从节制与分享开始,保护一切资源,爱护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1953年7月27日晚上8时,朝鲜战场“三八线”附近东部鱼隐山地区志愿军181、185团的防御前沿阵地上,美军的各种炮弹连续不断地爆炸,比平时更为猛烈。坚守在938.2高地主峰前沿阵地的181团三连战士,既警惕又镇静地等待着那盼望已久的停战时刻到来。到了9时整,隆隆炮声戛然而止,停战协定果然生效,战争真的结束了。

没过几分钟,战士们根据指导员的通知,从各自隐蔽藏身的狭小潮湿又闷热的猫耳洞里跑到表面阵地。为防美军趁刚停战这一刻突然反击,战士们仍然是全副武装地站在深不及腰的堑壕里。几个小时窝在猫耳洞里、已腰酸背痛的战士,在堑壕里用劲地活动着身体,呼吸着24天来第一次没有火药味的空气,感到格外的清新和舒服。再看南边相距不到百米的美军阵地上,人影晃动,他们正在跳舞,不断传过来叽哩咕噜的嘈杂声音,看那样子正高兴着呢。时不时从远方阵地上传过来几声冷枪,提醒战士们这还是战场。

几分钟前还炮弹呼啸,大地震颤,硝烟笼罩着整个高地,但片刻之间四周群山都宁静无声了,和平突然来到面前,战士们的心态各种各样。十班战士王水根、骆文华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可以回家看父母了。”也有些还想打的战士,不怎么高兴地说:“好什么?我们连上阵地后牺牲了那么多人,仇还未报,停战了,哪还有机会为战友报仇?”更多的战士念叨那些同一天上阵地、同时窝在一个猫耳洞里、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名字,为他们没能活到停战这一天而惋惜、抽泣,甚至哭出了声。因停战带来的欢乐很短暂,更多的是忧伤和悲愤的情绪。

指导员余发荣见战士们情绪变化较大,命令战士们回到猫耳洞去好好睡觉,天亮以后准备接受新任务。已被指定为代理三排长的钟樟彩跟着指导员进了连部猫耳洞,见他一屁股坐到地上,从口袋底翻出点烟末,用破纸卷好猛吸起来。他边吸边对钟樟彩说:“我们连在24天防御战斗中坚守阵地,完成了任务,歼灭了270多个敌人,击毁了5辆坦克,取得了与美军作战的经验,锻炼了部队,为红军连队增了光。但是,连队的伤亡毕竟很大,上阵地时180多人,如今只剩下不到100人,我心里很难过。你要做好排里战士的思想工作,稳定大伙的情绪。”钟樟彩见指导员如此,应了一句“你放心,我会做好工作的”,就告辞退了出来。回到自己的猫耳洞后,也不由想起自己班上阵地时有9个同志,到停战只有4个人了。同乡(武义邵宅乡人)的韩根洪班12个人,只剩了韩一个。钟樟彩一一怀念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来,特别惋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师长才17岁的儿子李富玉,和一对江西籍的亲兄弟李元坤、李元轮。不知牺牲的战友的父母,知道朝鲜停战了,而永远盼不到儿子回家团聚时,有多么的伤心。就这样一个晚上心潮起伏,思来想去,到了天亮也没睡着一分钟,“停战之夜”就这样过去了。

1953年11月任三连代理排长时,钟樟彩曾被推荐参加平壤志愿军总部召开的英模大会,聆听过彭德怀和金日成的讲话。钟樟彩后到四川省雅安军区独立团历任参谋、团副政委、四川省军区通信团副政委,以及四川省天成县武装部副部长,直至复员回到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大明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王宫。它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宫殿群;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点和对外传播的动力中心。公元896年,大明宫毁于兵火。

纪录片《大明宫》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这位曾经携《复活的军团》、《圆明园》华丽亮相、令市场刮目相看的著名导演,这一次梦回唐朝,他引领国内顶尖摄影、美工、电脑特效制作团队,让一千余年前中国历史上最繁华荣光的时期——盛唐,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影像呈现于观众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综合分析]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不可否认,民众对干部的工作若是满意,会真心实意地写感谢信和送锦旗。而通过暗示送锦旗、写感谢信等方式进行“荣誉索贿”,则是贪慕虚荣的表现,是把为民服务的职责当成了“人情往来”,让人看到了形式主义的影子,是值得警惕的“四风”变种。

“荣誉索贿”反映出在某些基层党员干部身上依然存在狭隘甚至低层次的政绩观。基层工作细碎烦琐,每天处理的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既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可建,也没有什么宽阔马路可修。到年终总结时,拿什么来讲述一年来的辛苦忙碌呢?在一些基层干部看来,如果能从民众那里索来感谢信和锦旗,就是一种值得说道的“政绩”,是年终总结时“闪光点”。但这种暗示来的虚假“政绩”,极易让民众心生厌烦,影响干部整体形象。

“荣誉索贿”扭曲了党员干部本应追求的宗旨意识,是亟须打扫的思想灰尘,其危害不容小觑。“荣誉索贿”也不禁令人想到一些贪官收受古玩玉器、名人字画的“雅贿”行为。“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追求虚名的人,必定会有骄奢的举动。虽说锦旗和感谢信没有古玩字画那么金贵,也难以转换为财物,但仍埋藏着侵蚀干部作风的风险点,与“雅贿”别无二致,也是一种腐败。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处在一线的基层干部来说,为民办事,为民解忧,担起该担的责任,既是职责所系和分内之事,也是“义”之所在,本不应考虑能否为自己带来多少利益,也不应追求虚名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

大国崛起》讲述的是近五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的影片。

剧情由葡萄牙,西班牙的海洋时代-荷兰的小国大业-英国的走向现代,工业先声-法国的激情岁月-德国的帝国春秋-日本的百年维新-沙俄的寻道图强-苏联的风云新途-美国的新国新梦,危局新政。

每一个国家都视乎有着相同的历史发展,这不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这是世界的发展,各国都通过革命的方式改革自己国家的社会性质,从古板,陈旧的封建制改革成为与资产阶级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共和制;或改革成为与工人阶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最终都登上了现代化进程的道路。《大国崛起》这部大型纪录片中我最感兴趣有两个内容

一、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利处和危害。德意志在欧洲各国纷纷建立各民主国家之时,还处于欧洲中部的315各城邦的四分五裂之中,此地还成为欧洲其他各国的战场,民生四起,各城邦之间关税泛滥,"假如你在柏林问这是哪里人们会回答这里是普鲁士假如你在维也纳问这是哪里他们会回答这是是奥地利究竟德意志在哪里?"在多种情况下,德意志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乱世出英雄,铁血宰相俾斯麦出现是德国实现了统一,这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封建军国色彩浓厚的改革。正因为这种至上而下的封建军国色彩浓厚的改革,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赶超了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强国;使教育在全民得到了普及,让德意志民族响彻是世界。但大量的封建残余给世界带来了二次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初德国以武力拷打世界,但在7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又带领的德意志民族以思想拷问世界,德意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一个实在的民族,他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特别和日本成为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现在我们,看到的德国,不仅要学习他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更要学习的那一种优秀的德意志民族精神。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和弊端,但我看到危局新政的时候,这是最令我激动和伤心的时候。20世纪2、30年代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是美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人们都无法预知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将从美国开始,直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生,是有规律性的,都是以一而牵化的,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供求关系来调节的,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人们,可以增强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明,提高经济管理模式(唯利是图),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我认为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重大举措。

最后,我认为这九个国家,都不是大国,是强国,大国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相结合,不是武力侵略,也不是用思想侵略,而是把自己的优良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传播给其他国家,使人们真正的进入和谐快乐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教材分析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新旧知识有密切联系,学生已有改写较大整数的经验和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新知识。新旧知识也有不同的地方,在改变数的单位和求近似数时,还要应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因此,教材既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教材通过呈现木星与太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木星的直径及其与太阳的距离,结合图片中提供的具体数据,从算理入手,介绍改写的方法。在完成将第一个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将改写后的数保留一位小数。一方面巩固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如何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结合具体的句子,而不可泛泛而谈。

①举例子:这一句(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②分类别: 这一句(段)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

③作比较:这一句(段)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这一句(段)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

⑦下定义:这一句(段)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完整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使文章更有条理性。

⑧列数字:这一句(段)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这一句(段)采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

⑩作引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数字等;(同列数字)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这类题目中比较难的题是怎样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的句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求质分析法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求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涵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这里,作者抓住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实质,并用一个“充”字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点明了所引事例的本质。求质分析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也就有一字千金之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cctv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宫》,由大明宫遗址公园投资金铁木导演的剧情纪录片。国庆前最后一个周末的电影院里空空荡荡,一共只有五个人。

唐朝,又是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唐朝。虽然大明宫已经变成了一片连地基都找不到的废墟,仍然值得让人哪怕在废址上修公园评logo地把它铭记。那是中华民族在全盛时期的标记,也是一千年来再未超越的伤心。占地五百个足球场的大明宫,花了高宗年间十五个州税赋收入和百官一月薪俸的大明宫,拥有中国到目前为止最宏大单体建筑——麟德殿的大明宫,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到延英殿的大明宫,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大明宫,那一个后宫的太液池,就能比得上多少个明清故宫后花园的规格。含凉殿上的飘飞裙角,太液池中的春雾秋风,梨园舞台上的太白豪饮,明皇月宫,现在都只不过是中华民族再未复制的美好。我们只能听听辛酸的《梦回唐朝》,想象世界中心的长安的八方宾客海容百川,

《大明宫》就是这样一部预设立场的纪录片,并非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讲述故事。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中国人可以在回首那些巅峰的年代时可以做到客观,所以与其说这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宣传片。影片的3D技术对大明宫的重建可谓用心良苦,虽然我无从比较,但是完全可以感受到“飞重檐以切霞,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的大气稳重,而人物的加入也让影片更为生动,尤其开元盛世时时官员“凌晨上朝,那灯笼中流动的灯光彷佛长安城里的繁星”那样的细节。只是一直站在歌颂和怀念者的角度痛惜一千年多前的繁华,从立场上就失去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眼光。作为对建筑的赞美无可非议,但升华到历史的怀念就让人觉得多少有点遗老遗少了。毕竟过去的事情不能以对错来评判之,要不然《罗马帝国兴衰史》也不会成为经典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每个人看了之后都会想去西安的,大明宫这个宣传算是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1921点亮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5集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将于6月27日、28日分别在上海电视台和东方卫视首播,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上海最新发现的中共建党早期人物陈独秀、瞿秋白、刘仁静等人的影像资料,将随着该片的播映首次亮相荧屏。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召开,后转至嘉兴南湖游船上宣告会议闭幕。

历时半年拍摄的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讲述了1919年到1921年间中国共产党创立于上海的艰辛历程。该片共分《风起》《潮动》《选择》《曙光》《星火》5集,总计150分钟。

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1921点亮中国》导演施喆说,这部专题片吸收了最近五年来党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同时专门访问了70余位中外权威专家学者,试图创新党史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寻找救国道路的上下求索,也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诞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据介绍,为梳理中共建党历史的脉络,摄制组不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权威机构,还远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法兰西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地,采访历史学、新闻学、工人运动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外国学者。

该片真实还原了陈独秀、共产国际等在中共建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随着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的播出,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中心在俄罗斯发现的中共建党早期人物珍贵影像也将首次向公众披露。这些影像资料包括:共产国际“四大”举行期间,陈独秀和瞿秋白与各国代表合影的画面,陈独秀和刘仁静与代表进餐的画面,等等。党史研究专家指出,这些影像资料的发现过程有如“大海捞针”,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中共党史,强烈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64 字

+ 加入清单

70年前的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中国人民志愿军18万将士血染疆场,把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

是血与火铸就了我们这个的不屈民族。历史不会遗忘。朝鲜,这个陌生的国度,是他一生最刻苦铭心的记忆。我见过父亲得过的一枚志愿军奖章,记得上面有一个和平鸽的图像。小时我常常拿在手中玩。父亲曾告诫我:不要玩丢了,这是要随他入土的。不想后来真的被我弄丢了。直到现在我一直后悔不已。

我父亲是1956年入朝的。这时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已有3年。因此,他上过战场,扛过枪,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但朝鲜半岛上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他与他的战友们一样,时刻准备着冲锋。他把他的青春和最宝贵的年代,留在了三八线附近。

当美军的铁蹄踏过三八线时,中国发出严厉警告,“美国军队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称,“中国绝不可能默许美军挥师朝鲜边境,因为朝鲜是历史上入侵中国的必经之地,特别是日本就是以朝鲜为基地占领满洲,侵略中国北方的。况且美国出兵朝鲜在战略上还意味着中国在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两线受敌。”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发评论,列出美国的6大教训,其中之一是不与你的对手对话是愚蠢的。文章称,1950年10月,朝鲜战争似乎戏剧性地提前结束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占领了平壤,并逼近与中国接壤的鸭绿江边界。中国决定,它不会容忍美国军队在其边境,并警告美国必须后退,但没有成功。直接谈判可能会产生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也许是一条从平壤到元山的新边界,为中国保留一个缓冲国家。可惜,这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志愿军的加入,加剧和延长了战争。

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自1840年至1945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不是被八国联军侵略,就是被日本鬼子侵略。多少亿两白银被掳走,多少珍宝被豪夺,多少生灵被涂炭?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才使中国有了今天的地位,抗美援朝一战保证中国的70年和平。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个列强把新中国看在眼里,就连战败的小日本也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但抗美援朝一仗,让日本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朝鲜战争还起到了威慑作用,在中苏交恶最严重的时期,苏军边境陈兵百万中苏境,都不敢轻举妄动。中国以不公开的两次地下核试验,结束了苏联最后的幻想。直到前苏联解体,都没有任何一个苏联领导人,敢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争一较高下。

1840年以后我们屡战屡败,1949年以后我们战无不胜。抗美援朝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种精神,那种精神是不信邪、不信神不怕鬼的自信精神,是不畏强暴、敢于亮剑的英雄精神。它说明,貌似凶猛的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的确是一只纸老虎。中国人从那时开始,就不再害怕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国际形势下,尤其不能忘记开国领袖的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狭路相逢勇者胜,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神圣义务与光荣使命!

就如今的中美关系而言,这个纪念章颁发的时机恰逢其时!这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蠢蠢欲动的一切反华势力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美国非要把我们当敌人,我们一定要做个合格的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在总结中国自1840年以来开始的追求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艰辛历程时曾指出: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除赢得对日作战这唯一一场民族战争的胜利外,其余的对外战争皆以签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然而,即便这唯一一场胜利,也不被西方承认;因为在他们看来,日本是被美国主导的太平洋海战和随后投掷的原子弹制服,中国在二次大战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因积贫积弱的往昔纪录而不被普遍承认。正因为背负着倍受欺凌的屈辱历史,以致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当时人口规模已达五亿的新中国的傲然独立并没被看成是世界力量对比即将发生深刻变化的开端,相反,她再次被视作可轻易予以扼杀的对象。美国公然作出的全面卷入朝鲜内战并将其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从而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的战略安排无疑是其蔑视中国主权和安全并企图随意凌辱中国的骄狂姿态的真切体现。

然而,具有超凡的军事胆魄和洞微悉见的政治智慧的新中国统帅不仅毅然作出了出兵朝鲜的惊人决定,而且其麾下既英勇无畏又多谋善断的将士更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变幻莫测的战略战术而使得这场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非对称战争结出超越所有人意料的结果;能有效对抗在装备、补给等各方面远胜自己上百倍且训练有素的强大美军并最终迫使其第一次在未能取胜的停战协定上签字,已然奠定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

可以认为,抗美援朝不仅重塑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延续百年之久的中国听任列强随意宰割的屈辱历史由此宣告终结,而向来被世界默默忍受的强大国家可以为所欲为的霸权体制也由此而发生根本性动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变迁,这场战争之于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来说,其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则愈发显得持久恒远。很难设想,如没有朝鲜战争所充分体现的中国人的勇气和战力,英国会心甘情愿的放弃对有东方明珠之誉的香港的控制;要知道,为了并不太知名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控制权,英国不惜对阿根廷发动跨越大西洋的激烈海战,并因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至今仍旧将该群岛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毫不夸张地断言,香港与澳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相继顺利回归,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从表面上看与其没有直接关系的抗美援朝的潜在影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作文分析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误区】

误区一:审题不当。对于本道作文的写作,大部分考生审题是准确的,因而,能够扣题选材、立意,但也有一些考生,因对核心词尝试理解不欠当,导致偏题或扣题不紧而失分。

误区二:选材不准。即有部分考生所选素材不够准确,明显带有套作、宿构之嫌,影响了得分、

误区三:语言不畅。有的是引用欠当,不理解所引用古诗文和名人名言的意思;有的是生造词语,或是运用了网络语言,上下文的语意不够自然衔接、贯通和流畅。这是在构思和行文过程中表现出了的不足与缺失。

误区四:立意不深。部分考生只是泛泛地记叙了自己两次或多次努力尝试的事例,但没有很好地揭示出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显得肤浅,这实际上也是构思、谋篇缺乏整体设计的问题与失误。

【范文】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一路上,望着远处的阳光灿烂,我努力尝试,忘却砂砾带来的疼痛;一路上,面对困难和挫折,我努力尝试,穿越丛生的荆棘,想要到达山顶。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当我的指尖触上黑键白键,我就知道,我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我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很快,我就遇到了困难。我发现别的同学指下流淌出的,是清澈的小溪,向前向前,最终汇入大海;我的琴声却总是遇见石头和高山的阻隔,断断续续。

于是,我开始努力尝试。我尝试把一首曲子分成很多的小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去练。把每一小部分都练熟,最后连贯起来,就是一曲完整的歌。我努力地练,一段一段乐声融在空气里,一次一次忍着手的酸疼,一遍一遍甩过手后继续执著地练习。日复一日,终于,我的小溪,经过坎坎坷坷,居然也流入了一片汪洋。

那一次次的努力尝试,连起一个个音符,把汗水,变成了微笑。

可是后来,同学们都说我只是连贯,曲调却毫无变化。甚至还有人嘲笑我,说我根本不懂什么是弹琴。我难过,我困惑,我的琴声里好像缺了一点重要的东西。直到看着老师弹琴时忧伤抑或欣喜的表情,我懂得了什么。

弹琴,无关技艺,关键在于用心。

我再次努力尝试,去用心弹琴,去表现作者的情感。如果作者欣喜,大笑,就弹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如果作者悠然,就弹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闲适;如果作者忧伤,就弹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伤感让心与作者的心贴近,去品味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情感。

就这样,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到达那阳光灿烂的远方。那时,一路上的荆棘化成了花朵,一路上的寒风会漾满温柔与笑意。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我坚信,终有所得。

【解读】

作者以学习弹琴的心路历程为素材,采用对比的手法,叙写了自己一次次努力尝试的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并对弹出幽默动听、和谐悦耳的曲子充满必胜的信心,这就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正能量,主题鲜明突出。同时,文章非常注重点题和扣题,这是写作中,尤其是考场作文应该关注的,因为,这样做,就说明你的写作始终是以题目为主线、为核心展开的,也给阅卷老师一个清晰的线索。此外,作者能够将积累的古诗词恰当地引用到文章里,不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为文章的语言增光添彩,毕竟,在评分时,语言一项就占据了总分60分中的25分,因此,考生不可小觑,掉以轻心。本文被评为一类卷满分作文名至实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966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出人意料地激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这些热议正自然而然地朝着每一个方向迅速发散……

一部纪录片掀起千层浪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微博热门关键词,这几天的风头更是力压美剧《绝望主妇》、韩剧《屋塔房王世子》等热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甚至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货指南”。

更夸张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吃货效应”。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

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一位网友在微博里的这段发言得到热烈响应。《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

也有在海外的留学生写道:“有无数好心人友情提醒,千万别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观赏此片。可纵使饱腹,当那些你再熟悉不过的食物被放大得犹如一种理想时,徘徊他乡,逗留异国的游子们,不可避免地被一种乡愁击中了要害。”[

《舌尖上的中国》热映,不少人自然开始点评或怀念起“舌尖上的母校”……于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拍摄应运而生。

美食背后是文化传承 一颗颗黄豆,经过手推石磨的碾压,雪白的汁液汩汩而出,再经过发酵等一系列时间的转化,最终才能成为豆腐……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是《舌尖上的中国》最寻常的叙述方式:寻找这些食物的源头,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述的不仅是食物,而是大自然的馈赠,植物、动物甚至是阳光、空气、风、水,还有最重要的:时间。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这是对于《舌尖上的中国》最初也是最终的定位。

在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父亲每周做一桌大餐只是为了能让女儿们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建筑在柴盐酱醋之上的儒家哲学理念成了电影的灵魂。这与《舌尖上的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引发共鸣是纪录片最常应用的手法,《舌尖上的中国》将其应用到了极致。对于每个观众来说,都能在这部纪录片中找到感情的寄托,比如那些熟悉的家乡味道,比如饭桌上和乐融融的家庭气氛,也比如那些美好的旧时时光。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要表达的。《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和食物的关系,要把挖掘到的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

写吃,更是在写人 对中国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其实这部片子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镜头里,他们笑得很满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简单生活的真谛?”

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抓住了电视机前观众舌尖的味蕾,不如它说正在悄悄地唤起每一位观众心中的文化热忱。“民以食为天”是这个农耕文明的最高政治箴言。画面里的天、地、阳光、森林、河流、海洋是真正的生命源头,它所唤起的是一种“怀乡感”。它对这个已变形的社会和心理具有某种疗伤式的平复作用。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初看片名,会以为是革命题材,从内容简介看来,又好像是类似《动物世界》的纪录片。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剧情电影。利用真实拍摄到的素材,再加上迪士尼擅长的合家欢叙事风格,用拟人化的手法,将人类与动物之间共通的母性之爱串联起三个家庭的故事。类似的自然电影在好莱坞已盛行多年,而在中国市场却非常少见,这也正是影片最新鲜、有趣的地方。

影片在画面上精美、温情,祖国广袤大地在镜头下尤为美丽,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中国的另一种独特魅力。

而这些诞生在中国的国宝们的故事,更是让人看得倍感温馨,你可以想象,在时下如此浮躁的市场,有人愿意花上整整3年的时间去跟拍动物吗?来自英国的顶尖野生摄影团队耗时3年深入拍摄,带领观众进入野生动物的神秘世界。在这里,圆滚滚的熊猫肆无忌惮地在竹林翻滚,金丝猴不知疲倦地跳跃在森林之中,而最让人敬佩的是摄影师拍到了雪豹的生活点滴。据导演陆川透露,摄影团队足足跟了3个月才终于拍到雪豹“达娃”的踪迹,甚至趁着它们出外溜达,冒着生命危险将摄像头贴到雪豹之家的墙上,由此拍摄到它们完整的生活图景,为观众带来珍贵的镜头。

然而,最能让观众引发共鸣的,还是对于母爱的诠释。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崽,雪豹不惜与其他族群激烈搏杀,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它别无选择,凶悍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一颗慈爱之心;孩子对于母亲天然的依赖感,在熊猫的族群也何其相似,萌滚滚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肆无忌惮地撒娇,不断地卖萌让观众看得心都化了;而淘气的金丝猴因为嫉妒妈妈对于新出生的妹妹付出更多而“离家出走”,更是让人联想起人类也会遇到的二孩教育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音,影片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调皮的文案,再加上周迅难得一见的活泼演绎,确实为影片起到了加分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参加加抗美援朝的将军有彭德怀、赓大将、王平、王建安、邓华、甘泗淇、刘震、许世友、李达。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每年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宣战。13日,苏军开始在朝鲜东部清津地区登陆,14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划分对日本占领地区受降范围,经苏,美协商,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以下简称三八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

根据开罗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达成协议,由驻朝鲜的苏军司令部和美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但是由于苏、美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而未能实现。

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大韩民国成立,9月9日,北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围绕朝鲜统一问题,双方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三八线上武装冲突日增,局势日趋紧张。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28日即攻占南韩的政治中心汉城。韩国军队在朝鲜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考试后分析作文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又一次考试,又一次拿到试卷,心中不禁又一次产生了每次考试后都会有的心情——失落,还有对自己的埋怨。

细看这次的试卷,比起上一次测试的A卷来说,的确简单了许多,可我还是没有考好。仔细分析出错的题目,其实这些题不都不应该出错的。下面是我对卷子错题的分析。

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道按诗词内容填空的课外趣味题,选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全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没有做出这道题,说明了我平时的课外积累还不够,以后应该多读、多背一些古诗词。

②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缩句)

缩句:村子散布在小丘上。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缩句题,而我却将句子缩成了“村子在小丘上”,错得十分可惜。这表明了对于“什么怎么样”这样的缩句句式还没有掌握的,以后应该多练习缩写句子这一方面的内容。

③使用快乐人生三句话后会发生哪些变化?请你用“____”画出来。

这一道题的答案在短文中,并且要求我们用横线画出来。正确答案应是从“周围的老师同学没有变……变得温馨、和谐了……”我却将其他一些本不应该画上的句子画上了,白白的丢掉了1分。由此可以看出,我还是没有将短文读熟读透,阅读题还是没有掌握好,以后要在课外阅读方面多下些功夫。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也可以从这次的考试中看出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我在课内外积累,缩句,课外阅读这三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在这里考试还有3天的十分短暂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将这几只拦路虎统统消灭掉,在期中考试中考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