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描写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 开学吧

0

搜集有关春节民风民俗(精彩2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搜集有关春节民风民俗,欢迎阅读与收藏。

浏览

6391

作文

673

描写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满族人,在清朝是最为繁盛,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我们常说“满汉全席”是说汉族的一大桌菜全在满族的餐桌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篇关于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喜欢。

描写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代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珲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又分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祭祀的家萨满两种,现已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浙江的春节民俗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与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民俗作文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特色,我家乡也不例外。我家乡在德庆县旧院村。那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连过年的习俗也别有一番风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毕就得忙开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间的一个神,每到今天,他就会告诉上帝这家人一年的喜忧,所以人们买来麦芽糖,先上他几株香,以示尊敬,然后放一碗麦芽糖,拜三拜,让他只报喜,不报忧,这样上帝以为我们过得非常好,就能够让庄稼风调雨顺。

拜完灶神,大概9点左右就开始做午饭了,午饭几乎就是年夜饭的“彩排”,因为只是有些人现在来不了。

菜也有讲规矩哦!必须有两碟青菜,意思就是庄稼在夏天可以长得葱葱绿绿的,保证秋天好收成。接着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够是孕妇吃或者还没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接着是一碟公鸡肉,意头是在人们满山头叫牲畜的时候不伤害到嗓子。再来1碟红鲤鱼,必须有两只,意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鱼)。

吃完午饭,在平时,应该是每日一次的午后休闲时光,但是今天不是,2点左右就要为年夜饭开始动手了,这个切菜,那个砍排骨,这个生火,那个加柴。大约4点半有多时,更为热闹,新屋旧屋的柴房一共8个灶洞都塞满了柴。年夜饭得在7点前开台,必须要有三个人边吃饭,边守柴房,因为这时候灶神君嘴上麦芽糖已经快没了,没了的话,就会向上帝报忧了,不过,在家人面前,他是不会这样做的,七点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点半就OK了。

到了8点30,人们守岁肚子饿了不能再吃年夜饭的了,只能够吃甜食糕点,因为今后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够做了。12点00开始了“鞭炮交响曲”,全村都放超长鞭炮,不过是有节奏的哦,这边刚烧完,那边正在烧,比年夜饭和制作过程更加热闹了!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你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藏族的民风民俗作文篇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欢乐的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都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广场上和原野中更是热闹非常,青年们聚在一起举行赛骊和射击比赛,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点起篝火,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狂欢入夜。

[藏族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东北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下雪了,下雪了!”舅舅大声地把我从美梦中唤醒。我立刻从被子里爬出来,走到窗户前一看,咦,怎么一点儿雪也没有呢?原来被舅舅骗了。于是我洗漱完,准备去体验东北农村的生活。

乘坐一个小时的巴士去大民屯,接着就跟舅舅的战友去吃东北特色菜,我们点了牛肉、酸菜、东北天鹅肉、锅包肉~~~~~~这些菜的味道很重,并且份量非常的大,后来问了大人才知道,受俄罗斯影响和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因为喝酒量大,所以菜的份量才大。

吃完饭,我们便来到了主人家中,我见识到了东北的炕,便轻轻地摸了一下炕,暖暖的,然后我便坐了上去,坐在上面虽然有点硬,但寒气突然消失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里的辽河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它在阳光的照射下亮亮的,闪着奇异的光,一片银白色,美丽极了!我们走在河面上发出吱-吱-吱的声音,偶尔还发出几发清脆的碎裂声。感觉非常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风民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拗九节,也称孝顺节。每当这个时候,儿女都要献上拗九粥,表示自己的恩情。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我这时便想起父母对我的爱,有些感动,一转眼,12年了,而我如今又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我想,应该好好遵守学生的本分,应该做到儿女的职责,应该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起来,至少来说,这也应该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只想多孝顺他们,多关心他们,让他们开心。

我知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注定是要为父母奋斗,他们让我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我这么做也并不算什么了!

今天快结束了,我真想在下一个日出之前,给他们送上一碗拗九粥,至少告诉父母,我还是有一颗感恩、孝顺之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民风民俗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世上人不论男女老幼,大都恐蛇惧蛇和怕蛇,但在中国西部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土家族人,却与蛇有着不解之缘。千百年来,蛇深刻地影响着土家族人的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独特的蛇文化民族意识流。

土家族最早崇拜的图腾是蛇

土家族最早崇拜的图腾是蛇,人们把蛇当作神供奉超过崇拜如来佛,观世音。世代相传,至今还有"屋基蛇打不得"的传说。当看到室内或房屋四周有蛇,他们就认为是已逝的先人托形回家,于是,摆上香纸蜡烛,三牲供品,诚心供奉,口中叨念着赞美或许愿的话语,诚惶诚恐,引蛇出宅。

土家族神话中蛇是神的化身

在土家族神话中,没有"惧蛇、恐蛇、蛇毒、蛇坏"的说法。说蛇美好善良倒是十分普遍。

人们把蛇当作神仙供奉,蛇是神的化身,也是吉徉物。女人相信梦见蛇会生“龙子”;男人相信梦见蛇会发财升官、遇难呈祥。“人死蛇脱皮,蛇永远不死”的说法,在这一地区广为流传。

土家人对蛇尊称“钱串子、金串子”

蛇是神的化身,土家人对蛇不直呼其名,就如不直呼父母名一样,而是尊称“钱串子、金串子”。他们忌食蛇肉,特别忌讳看见蛇交叠、蛇吞蛇,生怕不慎引来灾祸。

在土家族神话中,没有惧蛇、恐蛇、蛇毒、蛇坏的说法,说蛇美好善良倒是很普遍。

土家人认为“蛇咬三世冤、虎咬对头人”,蛇不咬与它无仇无冤的人。

秀山发现二千年前古代巴人“蟒蛾天书”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石堤崖棺中,曾发现二千年前古代巴人遗留的蛇形文字和图案,人称“蟒蛾天书”……

在民间,还流传土家族的《龙郎和秋娥》和苗族的《蛇郎和阿宜》文化。

浓郁质朴的蛇文化,渗透于土家族人的民风民俗。尽管现代文明为古老的民族注入几多新的活力,但崇拜蛇仍在这个民族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同时,也给后人留下几多关于人与蛇的难解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民风民俗作文春节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味道,有如梅花的幽香,妙而欢喜。

春节的味道,有如菊花的清香,淡而优雅。

春节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望已久的新年终于来,可是今年的新年与往不同,因为今年是在小城中度过。小城中的新年气氛明显不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还没到新年呢,就漫天烟火。我便骑着自行车满城逛,到处是人山人海,哪都有小摊小铺,处处是欢声四溢。我想,今天是新年肯定会更热闹。

新年真是激情,我最盼望的是晚上,这是我们这最热闹的时候。年夜饭必定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一家子人在一起热闹,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一般年夜饭要吃一个多小时,五点左右开始。因为我知道今晚广场一定很热闹,所以吃完后便拿着买的孔明灯直奔广场。

我还没到呢,就已经看见如繁星般的烟花。烟花姹紫嫣红,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城市沉浸在节日的烟花爆竹声中。烟花时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开;时而像彩蝶翩跹、巨龙腾飞;时而像火树烂漫、虹彩狂舞。漂亮的烟花,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属于它们,整个世界随着它们的绽放而光彩一瞬间。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我沉醉其中,有如在花海中睡去。那一刻,我的孔明灯也缓缓升起,载着我的梦想和祝福升起。

我想我不会忘记那个晚上,不会忘记那晚新年的味道:欢喜而又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俗民风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一进五月,大街小巷就已经摆上了卖香包的小摊。五月初三、四的的四中巷就变成“香包街,”放眼望去,整个街道红红的一片,似乎映红了半边天。走近小摊,大大小小的香包以红色为主,又夹杂有绿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灰色的等等;造型更是各异,有十二生肖、五毒、粽子、中国结、草莓、葡萄……;即便同是蛇,形状也不一样,有的似弯曲前行,有的抬头吐芯,有的盘成一团,活灵活现,看起来都让人害怕!妈妈却告诉我,端午节带上香包,再在香包里填上由百草粉混合而成的香草,不仅可以驱赶蚊虫,还可以佑护人一年安康。或许真有这样的作用吧,这条小街上挤满了前来挑选香包的男女老幼,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发现喜爱的香包的惊叫声……,使这条街市在这几天热闹非凡。

奶奶说,端午节是个早节。端午节这天早上,我才起床,便发现爸爸早已在门窗上插满了艾草和柳条,据说从此蚊虫就不敢进屋子了。端午节在吃食上最讲究,饭桌上早已摆好了炸的酥黄的油饼,糖枣糯米糕,能醉人的莜麦酒麸子,然而我的最爱却是粽子。拆开缠在粽子上的红白细线,将粽叶一层层剥开,晶莹的,粘粘的糯米糕就露了出来,有枣的、有豆沙的、有葡萄干的、有五香肉的,蘸上蜂蜜,轻轻咬下一口,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是热闹的,也是甜蜜的,对于爱吃爱玩的我来说更是难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藏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就拿藏族来说。藏族的民风民俗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

藏族最具特色的节日是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藏族的民风民俗有吃有喝有玩,真是有趣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风民俗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民风民俗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中秋节,我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粘上红红的春联,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的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有的大人还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这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我最喜欢过春节了,不仅可以尽情吃,尽情玩,可以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们家乡的风俗是怎样的呢?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传统文化有刺绣,观灯,武术和剪纸。

其中传统节日中的第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从这天起,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了,热闹起来了,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大街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到了大年三十,人们贴着春联,门神,对联,还在门上把福字倒着贴,表示福到的意思。出门在外的人都回来了,晚上除夕夜家人们聚在一起,高兴的吃团圆饭,边吃边看新年晚会,当然饭桌上不可缺少的是饺子。大家在一起还要熬夜,叫守岁。当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时,人们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放烟花,迎接新年的到来。空中燃放的烟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把漆黑的夜晚点亮的像晴天一样,希望他把我们的愿望实现。

第二天大年初一,人们互相拜年,小朋友们最喜欢压岁钱。初二走亲访友,正月十五吃汤圆,预示着春节即将过完。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很多,它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风民俗小学作文400字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

你们知道纳西族的民俗风情吗?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

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

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东巴诵唱相应的祭天经诗,合起来多达近万行,构成了洋洋大观的祭天长歌。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

祭前要清扫场地,搭棚。

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

今天,沈家门渔港民间大会开幕了。十里渔港,彩旗飞扬,礼花飞溅,掌声雷动。

披红挂绿的渔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海面上,“绿眉毛”仿古船成为领航船,16名鼓手身穿龙衣龙裤擂响了舟山锣鼓,“咚隆咚,咚隆咚,咚咚隆咚锵。”。鼓声敲响了海港节日的喜庆气氛,敲出了渔民心中的喜悦。紧随其后桃花岛的“黄药师”仿古船带来“射雕”武术表演,一个个“射雕英雄”尽显风采,让观众仿佛走进了金庸笔下的“射雕”世界。

大街上**的队伍慢慢地开过来了。有舞龙舞狮,渔歌,高跷,秧歌,跳蚤舞,俄罗斯民族舞蹈,还有济公向“火神爷”嬉耍取乐,人群中不时爆出阵阵笑声。尤其是渔家姑娘组成的铜管乐队吹出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今年的沈家门渔港民间大会开得棒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风民俗经典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故乡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我们村的民风民俗却非常引人注目。下面我就说说我们故乡最大的节日,新年的风俗。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新年。新年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故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新年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故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故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我们故乡的民风民俗除了体现在节日的气氛里,最大的体现还是在我们故乡人的热情好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民俗春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节吗?我很喜欢,因为在春节期间里,我们可以放烟花、出门拜年,吃好多好吃的······是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春节的一些习俗、故事、食品吧!

大家一定知道许多习俗!就让我来讲讲吧!

美国的印第安人有独特的新年习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会举行富有特色的篝火晚会,一家围在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就把破旧衣物付之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都会耍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东方气概。

压岁钱的来历: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哈!又有好吃的了,饺子,花生,糖,瓜子······真是多的数不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秋博饼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叮当,叮当”,从我们的学校里发出了阵阵的骰子声。你猜我们在干什么,哈哈,没错,我们正在进行中秋的博饼活动呢?

在上午的早会中,王老师就告诉我们下午的第三节课会举行博饼活动。听到这个消息后,同学们都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自己在今天下午能够博到什么东西。

到了下午,在午休时,同学们把博饼的东西都带到学校来,都在讨论自己带的物品。下午还有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我压抑住自己激动地心,认认真真地把课上完。

钟声敲响了,第三节课到了,只听老师说了一声“开始博饼”,同学们开始把东西都倒了出来,激烈的博饼活动开始啦!

原本寂静的校园,现在可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桌面上那些东西都十分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花样多式的粘贴纸还有那精美的笔记本。可是那是四近的奖品,而且数量不多,如果没有及时博到的话,那就没戏了。

终于,轮到了我,我把骰子一把抓到了我的手心里,暗暗说着“千万要博中四近啊”。可是,老天偏偏与我作对,我只博到了个二举,虽然也有奖品,但是并没有如我所愿。

接下来,我们组的许多同学都博到了我想要的那些东西,见那些东西越来越少,我的心里真是越来越紧张了。

但是,我没有灰心,接下来的几轮,要么我只博到了个一秀,要么就啥都没博到,我不禁心灰意冷。我平时的运气可没这么差啊!今天这怎么回事啊!······

忽然,程老师走了过来,那时正好是陈思语刚博完的时候,程老师高兴地叫起来:“思语博到状元啦!”我们定睛一看,原来这是五子大壮元啊!我们高兴地为她鼓掌欢呼。她高兴地拿走了奖品。

转眼间,好多同学把我最想要的那些东西都给博走了。现在的粘贴纸和本子已经所剩无几了。又轮到了我,我还是照样的祈祷。终于,我的力气没有白费,在骰子停住的时候,一个四近的图标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耶!我博到粘贴纸了!我在心里暗自欢呼。

到了最后一轮,只剩下一本本子了,可能是老天看我这么辛苦的祈祷,所以又让我博到了个四近。当我再次博到时,我乐不可支,急忙把本子收进了袋子里。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这次的中秋博饼活动在我们的紧张和欢乐中离去了,同学们各自拎着自己博到的东西提回了家,校园里还在荡漾这我们欢乐的笑声!中秋博饼,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壮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长白山奇特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山神节: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人参节:近几年来,长白山区的抚松、浑江、通化等市县,常于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人参节。届时,全城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展开一片以人参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山区特色和风韵,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因此,每年节日期间吸引来大量游客,其中有许多外地的以及国外的客商趁此机会来洽谈生意要,协商各种投资与开发项目。

在人参节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过于“摹拟式深山采参活动” 。参加这项旅游活动的人,事先都要穿上当年放山人的服装,带上蚊帽,背上背筐,分头地拿上剪刀、快斧、铲子、鹿骨、签子、索宝绲、铜钱、红头绳等器具,然后由把头带领进山,按照事先设置好的路线进山挖宝。当把头将他们带到预定的地点后,把头在前面用索宝棍拨开草丛放“头棍”,在他旁边的三把头放“二棍”,然后一字排开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边上的人叫“放边棍”。这样的并排前进寻找,叫作“压趟子”。按照当年的老规矩,压上趟子后,人们便不准说笑打闹,必须聚精会神地寻找。有谁发现了人参,便高声喊:“棒槌!”这叫作“喊山”,别人听见后,立即接问:“几品叶?”这叫作“应山”。喊山人发现瞅准后,马上回答说,三品叶或者是四品叶、五品叶。

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管人参都叫棒槌;人参鸟叫棒槌鸟。几品叶是指人参枝几簇对生的叶子而言。品叶越高,人参的生长年限越长,价钱也就越高。如果发现有数棵人参生长在一起的,便叫“几品是堆”或“几品叶片”。

喊山过后,大家便赶凑过来,由把头带领挖参。挖之前先用两端拴铜钱的红头绳将参系住

(据说是怕人参跑了,实际是取得准确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树棍支个架子将人参罩住,这才能动铲子破土挖参。遇到参须子要特别小心谨慎,一根也不能挖断。挖断须子的参,便不那么值钱了。等到把须子周围的土用鹿骨签子都剔除干净后,便由把头将人参起出来,然后有人剥下附近的桦树皮将它包好。

整个采参过程,规定十分严格,操作十分谨慎,也带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拟采参活动,也必须完全按照这个规程来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线上都栽埋下了人参,所以参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参的,因此操作起来情趣盎然,决不会扫兴而归,一棵也找不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3307 字

+ 加入清单

热情的哈尼族人无论是住房、节日、食品、服饰还是歌舞,都给人新颖、奇特的感觉。

勤劳简朴的哈尼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红河两岸哀牢山区的半山腰中,那一栋栋如蘑菇般的房子,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蘑菇屋。

蘑菇屋,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样子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如梦般的哈尼山奇景。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我们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杀一头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水祭献祖先。节日里家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断,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许多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拿出。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随后男人们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哈尼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一天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喜欢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这些食物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一大块一大块的吃,一大碗一大碗喝酒,这,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欢聚一堂。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分都给老人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一晚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都变成了紫红色,香喷喷又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男人的衣服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汉化。

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哈尼族小伙子爱好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吹“巴乌”和“响蔑”。 “巴乌”用细竹管制成,形状象笛,音调幽雅深沉,适于抒发感情。“响蔑”是一种竹片制的吹弹乐器,声音细腻柔和,如同窃窃私语,最适于表达初恋少女的微妙心情。民间流传的哈尼民歌种类很多,有“哈巴”(叙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米比”(婚礼歌)、“迷煞维”(丧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主要流行在红河一带,多由专门请来的歌手或老人在年节喜庆或祭祀仪式等场合演唱,内容有开天辟地、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萨拉衣”开头,由一人主唱、听众在每段结束发出“萨———萨”的喝彩声;它的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悠扬,音乐与语言结合密切,有说唱的特点。

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称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儿”等。这种歌常以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或生活所感为主要内容,曲调嘹亮舒展,旋律优美动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场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声唱和小声唱之分:大声唱的多属于山间放歌形式,一般曲调高亢明亮,情绪饱满而欢快;小声唱的多为低声浅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种称作“呆航车”的情歌,是指夜间青年男女在专门社交娱乐场地歌舞择偶时唱的一种歌曲,有的也可以载歌载舞,非常欢愉、活泼。

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咀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夜幕降临了,哈尼寨却歌声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风民俗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我们村的民风民俗却非常引人注目,下面我就说说我们家乡最大的节日,春节的风俗。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除了体现在节日的气氛里,最大的体现还是在我们家乡人的热情好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泱泱中华,盛开着五十六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之花。他们衣着不同,住所不同,食物不同,处处显示着中华文明高贵深厚的文化底蕴。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文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风、鹤峰、宜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的民锦。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每桌七碗,九碗或十一碗,但无八碗十碗,因为八碗被称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和菜是土家族民间逢年过节必不可上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被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菜。端午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用一个巨大的蒸笼装满了糯米,把蒸熟的糯米倒在舂石里用竹子舂成粘稠状,几个土家族姑娘围成一团,把糯米捏成饼状,裹上芝麻即食。

美丽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