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广府庙会的来历【热门20篇】

导语:听妈妈说,端午节的来历和诗人屈原有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6803

作文

1000

拗九节的来历

全文共 1745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的“拗九节”。是日清晨,各家各户都像煮腊八粥一样,煮拗九粥过节。粥以糯米、红糖、花生、红枣、桂圆、荸荠、莲子等料(多亦不拘)混合煮成。煮好之后,上面再撒上炒好的黑芝麻,其色泽虽然难看,吃起来却很可口。凡已嫁的女子,是日必提粥回家探望父母与尊长者。盛粥的容器,必须用面积较大的海碗或小钵,粥面上用花生或红枣等排成“福”字或“寿”字图案,以示祝福之意,是谓“孝顺粥”,再佐以猪脚等美食。若遇父母或尊长者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还要兼送线面与太平(鸭蛋)。她们把这些食物装在以竹蔑做成的漆有生漆的精美掼盒(礼盒)内,掼回娘家,献给父母与尊长者,以表孝心,是为拗九。

福州过拗九节还讲《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的母亲因违反佛规而被打入地狱。孝子目连每天都给母亲送好食的。但到了地牢门口都被小鬼食了,母亲都不能食到儿子送来的食物。后来目连想了个办法,在食物上面撒些黑芝蔴之类看似很脏的东西。小鬼不敢食,于是母亲食到了儿子送来食物,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九日。后人学习目连的孝心,择这一天为为父母和尊长者送九。清施鸿保《闽杂记》云:《窈九》:福州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窈九”,人家皆以诸果煮粥相馈,如吾乡十二月初八僧尼所送之“腊八粥”。俗谓目连僧救母之遗,故亦称“孝子粥”。然《续通志》引《四时宝鉴》云:“高阳氏之子,好衣敝食糜,是日死,世作糜粥破衣,祝于巷,曰‘除贫’”。此其遗俗,则又不始于目连也。又有称“下九粥”者,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也。福州人十分忌“九”。人们认为九是奇数,为阳数之穷,阳是旱灾,初入元一百六岁中,旱灾有九岁,称为厄会,亦称阳九。因此人们逢九就犯忌,迷信地认为人的岁数逢九则不吉利,会逢到厄难。故而在拗九节这一天,都要吃猪脚太平面和拗九粥。更有甚者,此日须向十家不同姓氏乞讨十种不同的拗九粥,混合而食之。希冀食了之后,能摆脱厄运与灾难,故拗九又称过九。但文人雅士既没有宦海风波,也没有商海风浪,故他们对拗九的理解不同,多把拗九视为“穷九”,认为逢九必穷。于是他们利用拗九节这天,打扫室内尘秽,把不同的破旧东西扔掉,以示送穷迎富之意。在他们眼里,拗九节是送穷节。这种看法有清林祖焘一诗为证:“相传拗九饴芳辰,各煮粥糜杂枣榛,推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迎钱神。”

千百年来,“百善孝为先”一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历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的“拗九孝敬节”,榕城依然春寒料峭。这天一大早,出嫁的女儿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饽荠、红豆、芝麻等做成“拗九粥”,送给父母品尝以表达孝敬双亲之情。一碗甜粥赠老人,不忘父母养育情。福州这一特有的民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一碗香气四溢的“拗九粥”凝聚着子女们的孝心,体现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美德。 从2005年起,每年“拗九孝敬节” 期间,市委文明办、市老龄委等部门都联合发出倡议,在全市开展“弘扬孝敬美德、共建和谐社会”主题系列活动,以倡导敬老爱老的道德风范,培养公民良好道德修养为重点,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一系列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发动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让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每年的“拗九孝敬节”都很热闹。在福州大饭店,光荣院的老人欢聚一堂,青年志愿者为他们送上了节日礼物,学生们表演精彩的节目;在仓山区城门镇泸雷村的陈氏祠堂里,2000 名老人参加了 “孝敬宴”,声势浩大的“孝敬宴” 共举办了225 桌;市公交公司 300辆的“两岗”、“两号”(党员示范岗、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公交车的司乘人员,为每位乘车的老年人,发放了精心制作的吉祥果、心愿卡,让老人在出行中感受着浓浓爱心;百年老店“安泰楼”酒家门口支了一口大锅,为过往的老年人赠送“拗九粥”;中小学生开展为老人制作一份贺卡、煮一碗拗九粥、梳一次头、说一句感恩的话、倒一杯热茶、整理一次房间、陪同上一次公园、演一组节目等“八个一”敬老爱老活动,学生还撰写了活动心得体会,主办单位共收到学生真情实感“拗九”活动感言3500多封。

“孝老爱亲”不仅是美德和责任,更是城市魅力和内涵的体现。在这个福州特有的“孝敬日”里,榕城处处洋溢着“拗九粥”的芳香,涌动浓浓的敬老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八妇女节的来历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妇女节又称(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节期在每年三月八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到这一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游行者被警察围攻并赶散,两年以后,又是在三月,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1910年,德国社会学家蔡特金(Clara Zetkin)建议为了纪念美国服装工人的罢工应设定一天当“国际妇女节”。该建议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妇女社会学家会议接受,但并未定出具体日期。

1917年,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罢工以要求“面包和和平”,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食物短缺。这天依据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当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折合成欧洲广范使用的格里高历是3月8日。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三·八”节纪念大会。

1949年,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三月八日定为妇女节,该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举行各种仪式的纪念,祝庆活动。

1977年12月,联合国采纳了一项决议声明,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和平日,在一年的某一天,服从各成员国的历史和传统,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订为3月8日,且从1975年开始。

南非妇女节时间有别于国际妇女节。1956年8月9日,数百名黑人妇女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当局推行种族隔离的“通行证法”。新南非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妇女节,以纪念南非妇女在争取平等斗争中所作的贡献,并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公假日。从此,每年的8月9日,南非各地的妇女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要求实现男女平等、结束党派冲突与暴力,保证妇女生存权益和反对性骚扰与性犯罪,以消除旧南非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根深蒂固的歧视妇女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万圣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种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最普遍的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第二种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第三种

凯尔特人(Celtic) 相信太阳神帮助他们种植农作物。但是,每年太阳神都会被一个名叫Samhain的邪恶力量攻击并被囚禁六个月。Samhain,还有两个称号,分别是"Lord of Dead(死亡领主)"以及"Prince of Darkness(暗黑王子)",他带着寒冷以及黑暗的冬天来到凯尔特人的土地。

凯尔特人非常害怕10月31日的夜晚,因为他们觉得这晚,有一堆邪恶灵魂潜伏在任何地方。他们在家生起火来让那些邪恶灵魂离开他们的家(上一个没有翻译的段落有一句是说火焰可以把鬼魂吓走的。)他们相信是Samhain把死人叫出来的,他们还相信Samhain会把死人变为其他东西,好像猫。凯尔特人会装着可怕的伪装来把那群邪恶灵魂赶走。(这就是万圣节的原型)

后罗马占领了凯尔特人的土地,把罗马的节日和凯尔特人10月31日的Samhain祭典合在一起,就成了现在的万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逛庙会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和姐姐、哥哥们去大唐西市逛庙会。哥哥们去大唐西市逛庙会。

庙会上人山人海,我们随着人流慢慢向前移动。走过小吃一条街时,看到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我馋得直流口水,什么“内蒙古烧羊肉串”“长沙臭豆腐”“北京驴打滚”等。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那“油炸冰激凌”啊!我一看都懵了,冰欺凌怎么能油炸呢?带着好奇心我凑上前去看看。香甜可口的冰激凌在师傅们手中滚来滚去,哦,原来是先把炸好的面包渣放入盘中,再把冰欺凌放在上面一裹就做成了油炸冰欺凌,“油炸”“油炸”原来如此呀!穿过小吃街就来到广场大戏台,你看,扭秧歌的,唱民歌的,跳地方民族舞的。他们演得多认真。歌声,笑声,掌声都汇成声的海洋,人人脸上都洋溢出幸福的微笑。

逛着逛那,西市上的一切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那根雕展馆里。一根根木雕作品让我大开眼界。最让大家难忘的事一尊弥勒佛,你看他,脑门光亮亮的身穿袈裟,坦胸露乳,盘腿坐在禅座上。他面对众人,开怀大笑,那栩栩如生的佛像前留影拍照,我也和大佛留个影。

今天的庙会,看的我目不暇接,虽已午后,但我仍没有想走的意思。可妈妈等好了餐厅让我们回去,没办法只能恋恋不的离开,今天的游玩让我见识了不少东西,也收获了不少学问,这麽有意义的活动我明年还会再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年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大鱼,大肉……全都摆上。孩子们穿上了新衣,尽情的追逐,尽情的玩耍。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到处都是,为这欢快的节日增添了几分色彩。

你可别以为只有这些,还有一个传说呢!在古时候,有一个山村,那住着许多村民,他们在那安居乐业,生活的很快乐。直到有一天晚上,来了个怪兽,这个怪兽不仅吃人,还吃牲畜,它的名字叫做“年”。怪兽走后,人们整天提心吊胆,只要每年到了最后一个晚上,人们就赶着牲畜,带着小孩和老人向深山走去避难。有一次来了个长胡子老头儿,他笑嘻嘻的询问了人们为什么愁眉苦脸的原因后,说:“今天我留在这,替你们赶走那怪兽。”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劝他走,他下定决心坚决不走,所以不管怎么劝他都没用。今天是这年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怪兽照常来到村庄,这时长胡子老头从房子里窜了出来,手拿一串点燃了的鞭炮,身穿红光满面的大长袍,家家户户点燃了红光蜡烛。怪兽见词情景吓得直打哆嗦,一眨眼的功夫就逃的无影无踪了。长胡子老头摸摸胡子,笑了笑……

第二天,人们见长胡子老头安然无恙的坐在炕头上,便上前问原因,长胡子老头告诉他们,这个怪兽怕红色和巨大的响声。人们听了长胡子老头的话,从此那个叫“年”的怪兽再也没有来了。因此,人们把每年的第一天称为过年。

这就是年的来历,怎么样?这个传说很有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关于夏至的来历

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6月21日,夏至到来,当天因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即是说这一天,太阳常伴左右,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约十四小时左右,且越往北,白天越长,黑龙江的漠河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是烤炉的起始,却还未到巅峰。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才是最热的天气。

“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着名诗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季阳气盛于外,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是不错的选择。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重阳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元宵节的来历50字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广州广府庙会元宵节时间及地点一览表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昨日,南越王卫队的2名“士兵”亮相发布会。

从越秀区举行的广府庙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广府庙会从本月5日开始至11日(即元宵节起至正月二十一日)在北京路一带举行,为期7天。

推荐攻略:2015年广府庙会游玩全攻略

本届广府庙会活动将以北京路、文德路、中山四路、惠福东路、西湖路、忠佑广场、五仙观、越秀公园、天字码头为支点,在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形成区域性的庙会节庆氛围,并围绕“广府庙会,幸福相约”的主题,划分活动区、展示区、美食区、灯会区、商贸区五大功能区域,开展传统节日庆典、非遗和民间工艺展示、民间艺术展演、商贸美食展销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

其中最受关注的民俗文化大巡游活动比往年规模扩大,参与人员达700多人,方阵达12个,其中来自台湾的天宫神将和南越王卫队将首次亮相。

庙会亮点

精彩演出:近20场大型节目展演

本月5日上午,广府庙会开幕展演在城隍庙忠佑广场举行。现场将回顾历届庙会盛况,并分“萃·广府”、“味·广府”、“爱·广府”、“奇·广府”、“承·广府”五个板块表演文艺节目。

一连七天,忠佑广场的主舞台有近20场大型展演活动,既有广府竹枝词展演、广府达人秀、南国红豆秀、广府音乐会、“广府菁华 律动校园”等专场演出,又有连山民族风、“爱之旅”歌剧音乐会、爱心慈善展演等特色演出,还有由韩国等友好国家城区艺术团联袂演绎的“异域风情之夜”等。3月5日、6日、10日晚上还特别推出怀旧电影专场。

盛大巡游:南越王卫队首次亮相

3月7日上午举行的庙会民俗文化巡游的路线与往年相同,从城隍庙门口沿中山四路向西行进,经北京路、文明路、文德路再回到起点处。

今年共有12个方队,分别是龙狮闹春、天宫神将、城隍出巡、南越王卫队、广府华彩、民族荟萃、中韩腰鼓、童军步操、普宁英歌、瑶族长鼓、酷炫动漫和喜气洋洋。每个方队会在行进中表演、变换阵型。

值得一提的是,天宫神将队和南越王卫队是首次亮相。天宫神将队来自台湾,天宫神将是传说中的天宫护卫,其装扮高大威猛。而南越王卫队由31名大学生帅哥组成,卫队的战服款式以汉代出土实物南越王胸甲简版为主。3月7日下午、3月8日上午和下午,南越王卫队还将进驻南越王宫署,在北京路北段进行小巡游。

地铁庙会:坐地铁可猜灯谜看非遗

今年广府庙会将首次推出地铁庙会。地铁公园前站中庭的10个柱体上,将展示广彩、广绣、饮早茶、鸡公榄、骑楼、粤剧、剪纸、行花街、猜灯谜、广府庙会等文化元素。在公园前站站厅里还有非遗项目实物展示,分别是骑楼模型、打铜制品、珐琅制品以及醒狮,共4组,展现广府传统非遗的文化魅力。

此外,广州地铁将1辆1号线列车设置为庙会专列。市民搭乘该趟列车时,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参与线上平台猜对灯谜活动。答对者可以凭领奖号码到公园前站地铁文化馆领取广府庙会地铁纪念版明信片。

参与有奖

1.广府庙会组委会发起的“金点子”征集令,号召民众对广府庙会提出建议和意见,主办方将从中抽取部分“金点子”,并赠送精美礼品一份;

2.摄影发烧友们可以用镜头留下庙会的精彩瞬间,参加“拍广府”摄影大赛,赢取丰厚奖金奖品。

3.市民关注新浪微博@广州越秀发布、@越秀青年、@越秀区文化馆,原创或转发庙会精彩内容,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的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我都会收到一两万块压岁钱,当然进了妈妈的口袋,而今年却不同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压岁钱而且都是靠我的辛苦劳动赚来的!

今年,我们没有回老家,就在深圳过年,也很少去亲戚家或者去跟亲戚吃饭,所以我们收的红包也很少,而且我的红包都被我妈妈收走了,妈妈对我说:“今年的压岁钱你要自己用劳动去赚钱哦!”“好啊!”我说。于是我的赚钱之旅开始了。

我先帮妈妈扫地,拖地,妈妈赏给我一块钱,在拖地中,我把拖过的地方反复托好多次,腰都快酸啦!还有几次是差一点滑倒了!

第二次,我洗衣服,把在盆子里的衣服全都包了,只有两件没有包。当时我才刚洗完澡,只穿了单衣单裤,而且我们家的水很大,一下子就快把我的衣服全冲湿了!出来还换了一件衣服,这一次我赚了五元钱。

可压岁钱还少,怎么办我同妈妈商量,这个月的垃圾我倒给我15元,妈妈同意了,于是我每天就盯着垃圾袋,已满了我就去倒,这15元可不轻松呢!

就这样我赚了20多,我用着我的压岁钱,心里美滋滋的,比吃了蜜还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端午节的来历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在饭厅快快乐乐的吃着粽子,我突然问爸爸:“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爸爸说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纷纷表示不知道。于是,我只好自己去翻书查找。

相传在古代,楚国谋士—屈原深受楚怀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渐渐不用他了,屈原见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悲愤不已。有一回强大的秦国派人找楚怀王议和,屈原看出这是秦王的阴谋,便去劝阻楚怀王,没想到楚怀王不但不听他的,还将他驱逐出都城。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关机牢房里,三年后因忧郁成疾死在了秦国。楚怀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后,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国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劝说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遥远的汨罗江边。

后来亲王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屈原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因不愿做亡国奴而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里,后来百姓们为了保全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面投放粽子和鸡蛋,希望江里的鱼不要吃屈原,还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在江面上划来划去以便驱赶水怪。从此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喔,原来端午节是这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及传说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重阳节的来历起源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

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武侯祠庙会一日游作文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放秋假了,我和、坐飞机去了四川——大竹的外婆、成都的姨妈,顺便游玩一下成都的景点。

到成都,就不足智多谋的“卧龙”诸葛亮,武侯祠。武侯祠位于“小吃街”——锦里旁,是唯一一座君臣合祀庙。这里既有汉昭烈庙,武侯祠。

大门、二门,写有“汉昭烈庙”四字的匾额映入眼帘,这便刘备庙。在庙的正中,刘备郑重地,英雄气概不禁使肃然起敬。左边是孙子刘谌。刘谌是爱国之士,他得知刘禅降魏,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右边的刘禅像两次被毁,后来也再塑。左偏房中是关羽父子和周仓;右偏房里有张飞祖孙。刘备的结拜兄弟,忠心耿耿,使敬佩。

参观完汉昭烈庙,便来一旁的文臣廊、武将廊了,文臣廊、武将廊以庞统、赵云为首,为蜀国效力的将军、谋士都聚集。

刘备庙,再走一段路,就武侯祠。武侯祠比刘备庙略低些,象征着“君在上,臣在下”的君臣关系。远远望去,正中的诸葛亮引人注目。他头戴纶巾,手执羽扇,让人浮想联翩。他地部署,又像思考作战方针,决胜千里之外。有三面铜锣,相传是他带兵南征时制作,鼓上有精美的花纹,人称“诸葛鼓”。左右分别是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在绵竹抗击邓艾的战斗中牺牲的。

在一段由红墙、青竹围成的道路,惠陵了。墓前的石碑上工工整整的刻着“汉昭烈皇帝之墓”。刘备与二位夫人坐北朝南,合葬于此。绕着惠陵,惠陵庞大,绕钟。

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刘备的谋士,为的三分天下中,蜀国能有一席了估量的。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像诸葛亮,祖国的栋梁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庙会日记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初二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洛阳隋唐遗址公园去赶春节庙会

哇,人真多啊!还未到公园门口,就看见很多车和人都朝着那个方向走。来到门口,真可谓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大人小孩们都穿着新年的衣服,说着笑着往前而去。我们也顺着人流进了公园,一进公园,我们就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过去,走近一瞧,原来是在进行锣鼓表演,人员穿着红色的服装,在卖力的进行表演,满脸喜气洋洋。我沿着人流向前看去,路两边光秃秃的树枝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路边不时有买各种零食的。一个棉花糖吸引了我,颜色真多啊,棉花糖有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等等,就像一个个五彩的气球一样,我忍不住买了一个,张开嘴去尝尝,一丝丝的甜侵入心脾。

突然一阵动物的吼叫声吸引了我,哦,原来这里有恐龙展,听着里面传出的阵阵恐龙的嘶吼声,我拉着爸爸买票进了园子。哦,真是恐龙展啊,原来都是恐龙模型,里面有恐龙七八种,有霸王龙、翼龙等等,好几种可惜我都不认识。每一个形态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大大的头,身子都很壮实,看上去都很威猛,好事是这世界的霸主一般。尤其是霸王龙,还露出了锋利的牙齿,我们还看到了恐龙的妈妈。特使是看了恐龙从一颗蛋到出生成长的整个过程,真让我大开了眼界。

出了恐龙园,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游乐园区,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游园项目,有各种各样的套环、扎飞镖、射击、迷宫探险等等,我忍不住进去一玩,获得了一副扑克牌、一个铁环的奖励。真有意思。

接着我们有去了小吃区,玩了一下午,我已经饥肠辘辘,这里的店很多,但品种不多,大都是烤肉串、臭豆腐、红豆饼等等,但是人很多,热闹非凡,我们随便买点吃的,就离开了。

天色不早了,我们去逛了逛工艺品区,就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泼水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傣族新年到来时,人们泼水嬉戏,泼水节来历作文。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节日呢?传说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在远古时期,傣族人民原本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好日子不长久,这里突然狂风大作,天上乌云翻滚,一团黑色的云雾钻进了水里,原来这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大魔王,它长期到处欺压百姓,现在又到这里来捣乱了。村民们冥思苦想制服它的办法,但是这个大魔王法力无边,火烧不化他,水冲不走他,刀砍不死它。

大魔王每逢下午都要到村子毁坏一番,伤害家禽,打伤村民,甚至还把村民们辛辛苦苦一年种的粮食全都糟蹋了。大魔王非常贪婪,看见美丽的姑娘就要占为己有,他现在已经有六个妻子了,突然大魔王看见村里有个非常美丽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婻粽布,她比大魔王的那六位妻子还要漂亮百倍,魔王马上就把婻粽布娶来占为己有。大魔王准备喊一些魔臣魔将过来喝酒,它的亲朋好友都纷纷赶了过来给大魔王庆祝,大魔王把她叫了过来,喊她给他们倒酒,姑娘顺口说了一句:“大魔王上可入天,下可入海,马上就可以统治三界了!”大魔王听了对了,悄悄告诉她说:其实我也是有弱点的,姑娘问道:“您有什么弱点呢?”大魔王小声说:“别看我法力无边,其实我的头发才是威力所在,只要将我的头发勒在脖子上,我就活不成了,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啊!”姑娘听了点点头,随后把他和魔臣魔将们灌得大醉,她把大魔王扶到床上,扯下一根头发,把它往大魔王脖子上一勒,大魔王的头立刻掉了下来,它的头滚落到任何地方,都会立即燃烧起来,火迅速蔓延到了人间,婻粽布立刻把他的头抱了起来,火停止了,但一放下,又燃了起来,最后她们七个人把大魔王的头轮流抱着,火最终熄了,但她们身上沾满了血迹,她们回到了人间。

人们用清水清洗她们身上的污渍,因为这一天正是新年,傣族这才有了泼水节。

[泼水节的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粽子的来历及传说汇总

全文共 2036 字

+ 加入清单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粽子的来历一】

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的来历二】

古代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 “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粽子的来历三】

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 震远同湖州粽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五四青年节来历的作文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们,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吗

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挥动着各式各样的标语牌,上面用中文,日文,英文写着"取消二十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保我主权"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家舆,章宗祥,然而北洋政府出动军警爱国青年,并逮捕三十多名学生。但是,邪恶终究压不倒正义,在全国人民爱国运动的高潮影响下,这次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在这次活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于是,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青年节"。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过了80年的风雨征程。五四运动至今,一代代优秀青年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循火足迹,经坎坷征程,一代代优秀青年紧跟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蜂顶浪尖!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开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当我们戴着光芒四射的团徽,站在火红的团旗下,高唱我们自己的团歌,心中怎能不为之激动,怎能不为之骄傲,怎能不为之自豪!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乡。这个坚定的信念在我们脑海中回荡!

朋友们,还记得10年前我们家乡是什么样的吗 几条破旧的马路,几座零落的楼房,这就可以概括我们溧阳的全貌了。再看看现在吧!十多条主干道纵横交错东西南北,从大统华到人民广场,从高静园到天目湖,到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透露着春的绿意,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上处处点缀着青年活跃的身影,是他们从高度的责任和奉献精神,保障着道路的畅通,保护着优美的环境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以服务祖国需要为乐的王杰,从自学成材的张海迪到技术创新的邓建军,从11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到我们身边每一位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他们在人民利益的大厦上添砖加瓦,他们从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新时期广大青年实践"三个代表""以德治市"树起标杆!正是他们在党的旗帜的指导下,和千百条各战线上的青年模范一起,演绎可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青年话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雄浑的青春赞歌!

大海的浪花靠劲风吹起,青春的浪花靠理想鼓起,展现青春风采,就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写下了中国共青团和中国青年的光荣,21世纪期待我们创造新的青春辉煌。青年昭示着未来,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只要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年的智慧,风采和力量,就乘风破浪,与时俱进!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团结一致,永远跟党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安全生产月的来历和意义

全文共 1899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主题:“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我国的安全生产月是6月。

“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由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国防工办、国务院财贸小组、国家农委、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等十个部门共同作出决定,于1980年5月在全国开展安全月活动,并确定今后每年5月都开展安全月活动,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开展安全月活动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安全健康的关怀,也是四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企业单位长期以来安全生产情况不好,伤亡事故多,职业病严重。必须下决心,花大力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劳动保护工作中的问题,扭转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严重的状况。

1984年3月29日,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卫生部、公安部等联合发出开展第5次“全国安全月”活动的通知。同年4月27日,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全国安全月”领导小组组长张劲夫发表题为《狠抓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广播电视讲话,动员全国开展第5次全国安全月活动。

1984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安全月领导小组《关于今年安全月活动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决定成立常设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就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意见。

1985年4月26日,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发出《关于开展安全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今后不再搞“全国安全月”了,但各地区、各部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活动。“全国安全月”从1980年一直持续到1984年。在历经5次“全国安全月”活动期间,我国着重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从1991年开始,全国安委会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周”活动。1991是“八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开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一年。为了保证“八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给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6月17日至23日,全国安委会首次开展了以“安全就是效益和提高职工安全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周”活动。

1992年,全国安委会继续开展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创建良好安全生产环境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为目的的“安全生产周”活动,时间为5月11日至17日。

1993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一年,又是我国争办2000年奥运会的关键之年。但是,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却趋于恶化。为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劳动部于5月24日至30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遵章守纪、杜绝‘三违’”为主题,以控制事故为目的的“安全生产周”活动。由于安全生产工作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全国各类事故继续呈上升趋势。

1994年初,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控制重大、特大恶性事故的紧急通知》,力求控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1994年5月16日至22日,劳动部开展了以“勿忘安全,珍惜生命”为主题,以控制事故为目的,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周”活动。

1994年,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一些重大恶性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时好时差的局面,各类事故隐患十分严重。

1995年5月15日至21日,劳动部开展了以“治理隐患、保障安全”为主题,以“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隐患治理,积极贯彻《劳动法》《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周”活动。

1996年是“九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劳动部在1995年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相对平稳,重大、特大恶性事故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为进一步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定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遵章守纪、保障安全”。

1996年各类事故有60%以上是由于“三违”造成的,而安全管理松懈是“三违”行为发生的土壤。因此,1997年5月12日至18日,原劳动部开展了以“加强管理、保障安全”为主题的全国第七次“安全生产周”活动。

11年来,“安全生产周”活动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积累和创造了许多安全宣传教育成功的经验。

从2002年开始,我国将安全生产周改为安全生产月。200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委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2年6月份开展首次安全生产月活动,将安全生产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延伸。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宣传安全生产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消除身边的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

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