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舍我其谁的故事【推荐20篇】

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开学吧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成语舍我其谁的故事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4862

作文

1000

大声疾呼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à shēng jí hū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25岁中进士,到了28岁还没有官职。他便写信给宰相赵憬,希望能得到任用。等了19天还没有音信,就又写《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他在信中大声疾呼朝廷应像救水火之灾那样来援救和任用那些有才学而面临困境的人。

【出处】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解释】疾:快。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引起人们注意

【相近词】大喊大叫、摇唇鼓舌

【相反词】默不做声

【成语例句】

◎ 遇到章炳麟先生的演说,总是大声疾呼地革命革命,除了听见对他的鼓掌声音以外,一到散会时候,就有许多人像蚂蚁附着盐鱼一样,向他致敬致亲,象征了当时对革命的欢迎,正像现在对民主一样。

◎ 是他大声疾呼,千百万劳动人民,生活在贫困的环境里面,没有资格享用金、银奢侈器皿,这就使得金、银价值低落。

◎ 其证据就是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由于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大声疾呼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最终倒在了右翼的匕首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

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

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

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志存高远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zhì cún gāo yuǎn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李时珍背弃父亲要他读八股文科举入仕的愿望,一心阅读医书《神农本草》,发现其中很多中药没有详细记载,决心认真编写一部详尽的医书。他对书中的每一种中药都十分认真地考证,经过30多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巨着。

【典故】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三国·诸葛亮《勉侄书》)

【释义】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的志向

【反义词】好高骛远

【成语例句】

◎ 他志存高远,将来能成大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精选中国成语故事《邯郸学步》中英文版

全文共 2703 字

+ 加入清单

Imitating Another without Success and Losing What Used to Be OnesOwn Ability

Tradition has it that more than 2,oooyears ago,there lived a young man in the Shouling area of the State of Yan.As his name is not known ,we just call him Shouling young man for conveniences sake.

self confident He was at a loss as to how to behave all the time.

His family members advised him to overcome this shortcoming,but he thought they were fond of poking their noses into his business and were unwilling to provide him with tuition fee.His relatives and neighbours sneered at him,saying that 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learn anything.Asthe days went by,he even began to doubt whether he should walk the way he did,for he felt more and more that his walking gestures were too clumsy and awkward.

One day,he met some people on the road who werechattingand laughing.One of themsaid that people in Handan walked most gracefully.And thatwas just what he was most concerned about,so he hurreed towards themand wanted to make further inquiries.To his surprise,when these people saw him,they stalked off laughing.

He could not picture to himself in what way their walking gestures were graceful,no matter how hard he racked his parents one day.He went to Handanwhich was far away to learn how to walk.

As soon as he arrived in Handan,he was dazzled to find that everything was novel.He learned from the children there how to walk,because he thought that the childrens walking gestures were lively and pleasing to the eye.He learnd from the old people there how to walk,because he thought the old peoples walking gestures were steady .He learnd from the women there how to walk,because he thought the women swaying walking gestures were beautiful.That being the case with him ,in less than half a month he even forgot how to walk.As he had already used up his traveling expenses,he had to crawl back home.

Thisstory come from the article"Autumn Water"in The Works of Xhuang Zi(Zhuang Zi wa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of about 300B.c.).Later the set phrase"initating another without success and losing what used to be ones own ability"is used to refer to acts of copying others mechanisally in disregard of specififc conditions.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故事——狼狈不堪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狼和狈都是一种野兽,它们长得很相似,但狈的前脚短, 后脚长; 而狼却刚好相反,狼是前脚长,后脚短。

有一天狼发现山下一户人家的羊圈里,养了好多的肥羊,但是羊圈太高,既跳不过去,又撞不倒,它无法可想,只好跑去找聪明的狈先生。

狼对狈说:“嗨!兄弟! 我发现了一群肥嫩的小羊, 可是就我一个实在没办法跳过栅栏, 请你帮我想个办法过去, 事成之后, 我们都能大吃一顿哩! ”狈一口答应,于是它们到了羊圈旁察 看地形,终于狈想出了妙计, 说:“ 我后腿长,攀在栏木上一伸直, 你就跳上我的脖子,然后用你的长长的前脚去抓羊,这个主意不错吧!” 狼说:“ 是不错, 但你可别把我摔着了哟 !”于是狼和狈就开始采取行动,结果不用说,他俩当然顺利完成任务,高兴的拖着羊上山去了。

比喻两个人以上, 互相勾结一起作奸犯科。

后人就把这个寓 言故事引申成“狼狈为奸” , 用来比喻两个人互相勾结, 做坏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励志成语故事文字版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不但才智过人,而且行为稳重,态度很谦虚。晏子坐车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挥鞭驾驭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不久,驾车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谦的样子。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

经过这件事以后,驾车人的态度变得谦卑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询问他,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拔苗助长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拔苗助长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坏事。若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阂其苗之不长而据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又作“框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性情急躁的人,这天他坐在自己的田边,望着刚刚栽下的矮小的幼苗发愁;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长得高?忽然,他灵机一动;我何不帮它们生长?于是,他便下田忙活起来,至到天近黄昏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他掩饰不住心中的高兴得意地对家人说:“唉呀!今天可把我累惨了,不过呢,那些苗儿倒真的长高了不少!”他儿子一听:哟,居

然有这等好事。忙跑到田边一看,鼻子都快气歪了:那些刚栽下又被他父亲扯上来的苗儿们正歪歪倒倒地勉强立在土里,仿佛在对他控诉他老头子对它们的“热切关怀”。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人嫌他地里的庄稼生长得太慢,就跑到地里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高了一些。他回到家以后,向家里的人说:“呵!今天我干得真是累啊!我己经帮助地里的禾苗长高起来了。”

他的儿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赶紧跑到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开始枯萎了。

这以后,“拔苗助长”或就被人们用来讽刺不考虑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本来想把事情做好,却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二桃杀三士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èr táo shā sān shì

【出处】《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解释】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借刀杀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借刀杀人、二桃三士

【同韵词】挈瓶小智、无微不至、瓜分鼎峙、千金一掷、并无二致、誓以皦日、脸红耳赤、曾子杀彘、三朝五日、横三顺四、......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示例】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唐·李白《惧谗》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揽辔澄清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376 字

+ 加入清单

"揽辔澄清"典故出自:"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一句,比喻一个人有匡时济俗、澄清天下的抱负.不仅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表示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革新这件工作,把它做好。

【典源】揽辔澄清:语出《后汉书·范滂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汉宣帝励精图治:事见《汉书·魏相传》。

成语故事

西汉时,汉昭帝刘弗陵没有儿子,他死后,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拥立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刘贺为皇帝。但霍光很快就发现,刘贺生活放荡不羁,成天只知道寻欢作乐。于树又将刘贺废黜,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刘询的祖父刘据,本来是汉武帝的太子,由于卷入一次事变,全家被诛杀。当时还是婴儿的刘询被一位狱官营救,才得以幸免于难。后来,刘询在民间的外祖母家中长大成人。

霍光借拥立汉宣帝的功劳,把自已的亲朋好友安置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汉宣帝心里明白,但也知道自已的命运完全掌握在霍光手中,对霍光的权势十分惧怕,只得百依百顺。

尽管霍光几乎控制了整个朝廷,但他的妻子霍显并不以此为满足。她为了把自已的小女儿纳入宫中,用重金买通了一个女医生,把许皇后毒死。霍光得知这件事后,利用权力竭力为那个女逸生开脱罪责。

后来,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向宣帝建议,鉴于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专权胡为,必须采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权力。霍显毒杀许皇后的罪行败露,真相大白于天下,宣帝借此罢免了霍氏的官职,并重用魏相,将他提升为丞相,封为高平候。

霍氏对魏相被重用十分仇恨,很想将他除掉。于是假托太后之命,准备先杀掉魏相,再将宣帝废黜。不料,宣帝事先得知了这一阴谋,先发制人,采取果断措施,将霍氏家族满门抄斩。

从此,汉宣帝亲自上朝处理国事,振作精神,力图将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他直接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对各级官员严格考查和要求,并且提倡勤俭节约,降低盐价,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也尽心尽力辅佐宣帝,很得宣帝信任和赏识。

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在此期间,他在大臣们的配合之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减轻百姓负担的有效措施,使西汉王朝兴旺发达起来,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解析:

“辔”,意为马缰绳;“揽辔”是说手拉着马缰绳。“揽辔澄清”指在乱世之中初拿大权而有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宏愿。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它的意思近于“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头的“三把火”烧的效果如何,毫无疑问要影响新上任者的威信和权力效益。宣帝的“三把火”首先烧掉了专权妄为的霍氏,为新政扫除了障碍,廊清了道路,后来的施政措施才得以顺利进行。这种正面效果的“三把火”,犹如打仗中一开始就使出的下马威,可以立即稳住自己的阵脚,增强自信心,从而鼓足勇气一拼到底。“火”不可乱烧,必须烧到点子上,也就是说,要总观全局,弄清楚要害在哪里,从哪个地方下手,才能收到牵一动万、纲举目张的效果。烧不到点子上,或者切入点不对,不但不能立刻稳定阵脚,反而会使原来的问题复杂化。除了准确之外,烧“火”的速度还得快,闻风而动,让风助火势,便会收奇效。速度慢了,犹豫不决,拖拖拉拉,还不如不放火。放火过后,也怕没有后劲儿.本来放火烧荒意在清除前进的障碍;障碍既除,理应顺势推进,获取全胜。若不顺势推进,就大可怀疑了:或者是做表面文章给人看,或者是另有所图。当然,也不排除有昏愦者坐失良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好好先生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hǎo hǎo xiān shēng

[成语解释]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刘孝标注引《司马徽别传》载:司马徽称一切东西皆“佳”,故有“好好先生”之号。

成语故事

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后,深感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俊杰,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庞统。后来,这两人都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司马徽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社会斗争相当复杂,他自己却经常装糊涂,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不管是好是歹,他总是回答“好”。日子久了,他也就成为“好好先生”。二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近来身体是否安好。司马徽回答说:“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伤心地谈起了自己的儿子死了。不料,司马徽听了竟说:“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后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里有听别人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的?”司马徽回答说:“好啊,你的话也是太好。”妻子听了,弄得哭笑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故事书读后感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程门立雪》中的杨时虚心好学、尊敬师长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刮目相看》让我知道:用陈旧的眼光看人,往往看不到对方进步的地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全面而正确地评价对方,才是正确的。《得过且过》提醒我:不要因为一时的好而骄傲,要做好长远打算,不然最后,就变成别人笑你了!《画蛇添足》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自作聪明,不要做那些多余的事情。

《盲人摸象》说明: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去年暑假,妈妈给我报名学游泳,刚开始我很兴奋,以为游泳非常好学,就是在水里泡泡,玩玩,可是真正学了,我才发现学游泳非常的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长风破浪的故事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南北朝的宗悫(que)小时候,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十四岁时,十几个强盗来抢劫,他挺身而出,打得强盗狼狈而逃。

后来他从军作了军副,随军出征林邑(今越南),林邑国放出象群出战,士兵无法抵抗。紧急关头,宗悫做了几头假狮子,摆在大象前,把大象吓跑了,接着就攻下了林邑。获得了许多珍奇异宝,宗悫一件也没有拿,连穿的衣服也是原来的那件。

当宗悫还没得志的时候,他的同乡庾业有钱、有势,请人吃饭时,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宗悫来了,庾业只给他吃有稗子的杂粮,对客人说:“宗悫是个粗人,习惯吃粗茶淡饭。”宗悫没有一点怨言,照样吃得饱饱的。后来宗悫当了豫州太守,请庾业做了长史(书记长)。

“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怀刺漫灭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怀刺漫灭

成语拼音:huái cì màn miè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刺:名帖,名片。身藏名片太久,以致名片字迹模糊消失。形容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祢衡传》:“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成语造句: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回:“若白白说些瞻依嫟就话头,就是司空见惯矣,不如学祢正平怀刺漫灭。”

怀刺漫灭的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平原郡人祢衡,字正平,年轻时十分有才华与文采,性情高傲与刚强,喜欢矫时慢物,少与人交往。兴平年间在荆州避难,建安年初,到都城许昌游历。刚到颍川时,朋友给他一个大人物的名帖,祢衡揣在身上,直到名帖字迹模糊也没去找他。

怀字开头的成语

怀刺漫灭

包含有怀字的成语

怀刺漫灭 匹夫无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按图索骥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出处】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释读】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急人之困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í rén zhī kùn

【典故】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释义】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帮人解决困难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急人之急、急人之难

【反义词】见死不救

【同韵词】遗臊撒粪、持刀执棍、镂肝鉥肾、贵远鄙近、含冤抱恨、革职拿问、高谈弘论、遁俗无闷、兵不接刃、胶漆之分、......

【年代】古代

【语文同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高中六册·课文·16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昭王率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威胁其他诸侯不能援赵。魏王派晋鄙率军10万驻守边境,赵国平原君赵胜向妻弟信陵君公子无忌求救,信陵君急人之困,从魏王那里偷取兵符,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兵权,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示例】他是个急人之困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成语故事1:割肚牵肠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

为了平息后方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叛乱,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诸葛亮让战俘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呢;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你们都回去吧。”诸葛亮又问孟获:“你今天被捉,心服吗?”孟获说:“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计,怎么会服!你放我回去,让我整顿军马,来决一死战;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华成语故事:运筹帷幄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 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 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 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全文共 1279 字

+ 加入清单

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响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的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露过几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善于拍马屁的人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二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憧东南),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口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口这样,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幽王派人告一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工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儿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见褒拟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勾结犬戎进攻镐京。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把那个不露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大戎,立原米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大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便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去。

鲁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卜昼卜夜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bǔ zhu bǔ yè

[成语解释]    卜:占卜。形容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典故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

成语故事

敬仲,即春秋时陈国的公子完,同陈宣公是兄弟。陈宣公为了叫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太子,便把原来立为太子的大儿子御寇杀了。敬仲是站在御寇一边的,因此不能在陈国安身立足,便投奔齐国。齐桓公很恭敬地接待敬仲,拜他为“卿”。敬仲谦虚地说:“我是投奔贵国的客人,蒙您收留,让我在这里舒舒服服地住下,我已经非常感激了,怎敢高居卿位,让人笑我不知足呢!”齐桓公觉得他很懂道理,便改聘为“工正”,请他担任管理各种工匠的职务。但是对他的待遇,仍不同于一般官员。齐桓公经常找他谈天、游玩。

有一次,齐桓公到敬仲家里去,敬仲拿出酒来招待他,桓公喝得很高兴,直到天快黑了,还叫点灯,要继续喝。敬仲婉言劝止,说道:“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我只准备白天陪您玩,却没有打算继续到夜晚,恕我不敢久留您!)”

由于这段故事,后来形容游宴无度,不计时间,从白昼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昼,连续不休地玩乐,就叫“卜昼卜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炼石补天的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传说盘古开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撑天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了36501块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注音】liàn shí bǔ tiān

【典故】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释义】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竭力挽回颓势

【相近词】女娲补天

【同韵词】畏难苟安、一呼三颠、天崩地坍、雄伟壮观、乐水乐山、猛虎离山、万世之安、洗垢求瘢、公听并观、随寓随安、......

【成语造句】

在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以它为基础的史诗中,往往是征服自然的幻想人物和生产或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如炼石补天的女娲,射落九日的后羿,偷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和辛勤治水的大禹,多能巧匠的赫尔古列斯,勇猛无敌的阿喀琉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一鸣惊人”这则成语展现了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此后,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鸣惊人说明做了一件很震 ,很有名气的事,通过事都知道了他。也用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那么一鸣惊人的主人公是谁呢?

一鸣惊人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半年以来,楚庄王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隐士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出兵攻打齐国,在徐州击败了齐军,在河yong战胜了晋军,在宋国大会诸侯,楚国称霸天下。楚庄王不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做,这样就有了高的名望。不把没意义的东西拿出来显摆张扬,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比较晚,而大的声音会让人听不到。”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展现了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此后,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