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影明天的观后感(通用20篇)

浏览

1572

作文

1000

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即使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孔子的一生也是很“杯具”,令人唏嘘。孔子年富力强时不被重用,不得不带着一众弟子颠沛游离,周游列国又四处受排斥,“累累若丧家之犬”,年过六十身老体衰,曾经殷切的出仕治国之志被耗尽,他终于决定回乡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不再踏入政途,孔子的一生可谓空有抱负却郁郁不得志,假如真如电影《孔子》所言,各国国君均不接受孔子观点,唯一明白老夫子想什么、想要什么的人竟是“名声不好”的南子,那孔夫子也真是惨了些。呵呵。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子见南子”一幕早在片花中就占了大段时间,银幕中南子挑逗的眼神和微张的嘴唇的确象影片把“子见南子”当成噱头,不少人因此而感觉不悦,对其的定性我们暂且搁置,既然胡玫导演借导演的便利将南子塑造成如武则天、赖斯一般聪慧过人的女政治家,那我也不妨借题发挥,来剖析一下电影版“子见南子”中的南子为何要这样做,老夫子又为何如此应对。

在电影“子见南子”一幕中,南子的出场是从踩着高木屐鞋的赤足开始的,镜头有些轻佻地由下摇上,接下来是精心的妆扮和挑衅的言语,“听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象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此时的南子以其聪慧美貌步步紧逼,孔夫子面对直线距离不超过5cm的南子表现出退让和不安,老夫子面对诱惑强作镇静回答问题的模样让南子很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男人都一样,追求的不过是色、名、利,亘古不变。几番交锋,孔子并未讳言自己也追求色、名、利,但老夫子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却显其心地坦诚和品行之难得,老夫子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表达自己追求“德行”“仁义”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他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表现出极强的意志力和奉献之心。这让南子迅速明白夫子的心境,回答“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此句可谓胡导演的个人心理感悟,也是一个现代人对孔子的忠实评价。当南子与孔子对拜而别时,此时的南子已完全没有开始时的挑逗试探之意,代之完全的尊重和惜别之情。——可怜的孔子,最懂他的是这样一个女人!

南子没有错,她的价值观对大部分人是适用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子见南子”之所以被电影大书特书,也许因为孔子只有一个,能做到“好德”而非“好色”的人并不多,这也更显得孔子之伟大,当然也警示我们,离2500年前的古人在品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上还差得远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雨人》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看完了汤姆克鲁斯、达斯丁沃夫曼主演的经典片《雨人

看的时候我想起了最近另一部国产的李连杰、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想起它是因为这两部说的都是一个关于自闭症患者的故事。我不能说哪一部更好或是哪一部更坏,因为这两部都不算是商业类型片,人物的关系和表达的方式也都不同。导演拍这样电影的目的,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动。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个作品就是成功的。

但是从这两部电影之中,我们也能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很大差异。看《海洋天堂》,更多的是依靠亲情产生的无私却巨大的力量。看到一个父亲为儿子所默默承受、默默付出的深沉的爱;看《雨人》,你却能看到更多:弟弟对父亲的憎恶,对金钱的不择手段,对哥哥的鄙夷,到最后弟弟明白了父亲的爱,明白了钱不再是问题、亲人才是唯一的道理,也明白了哥哥其实是个值得崇拜甚至嫉妒的天才。

看《海洋天堂》就像看《大地震》一样,心里难受的要命;但是看《雨人》,你却更像是在体验真实的生活,淡淡的欢乐和淡淡的悲伤在这段漫长看不到尽头的心路历程上,左右着你的选择让你彷徨不定:时而愤怒,时而幽怨,时而同情,时而无奈。

影片的最后,弟弟终于重新找回了亲情。尽管他的哥哥像个植物人一样冷冷得不能体会到弟弟查理的心情,但是弟弟还是心甘情愿的承受了。就像当初他的父亲一样,这时候的查理已经成熟了,理解了父亲,原谅了父亲,也接受了自己这个“愚蠢”的哥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电影《长津湖》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去看了电影长津湖》。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

故事发生在1950年11月至12月。当时,陆战一师前进到长津湖西侧,这里连绵的山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十万大军的包围中。影片中一张战场形势图,显示了双方战场态势。蓝色为陆战一师的位置和突围路线。湖东侧是陆战一师的1团和5团共8000人,湖的南头是陆战一师师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东侧是陆军第7师31团在担任右翼掩护,有4000人。合计总兵力有18000人左右。另外,在战斗中陆战一师还得到第一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红色为另一方部队,形成一个包围圏,为9兵团的20J,27J和26J共三个军,最终投入兵力计15万人。中间浅蓝色是长津湖,它是截流长津江的水库,长津江流入鸭绿江。

《长津湖》这部影片,以老兵的视角回顾那场惨烈的战斗,无涉胜败。零下40度的严寒,使战斗变得更加悲壮。健在的老兵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充满感情。离开战场就不再敌对,他们对敌方军人流露同情和敬意。六,七十年过去了,当年爱吃冰激凌的年轻人,都垂垂老矣,但他们依然在前线挡着。

陆战一师师长,作为主角,在影片中一带面过。史密斯将军是个富有经验而且非常谨慎的指挥员。陆战一师深陷重围未被歼灭,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指挥。

陆战一师最终突出重围,一路撤到兴南港,乘船离开了。同时带走了9万多北朝难民。此役美军伤亡5000人,其中第7师31团占到3000多人。战役双方共伤亡数万人。

陆战一师1941年2月1日成立,在太平洋战争中,参加了瓜达尔纳尔岛战役、格洛斯特岬战役、贝里琉岛战役‘冲绳岛战役,对日作战屡建奇功。二战后,参加了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和在索马里进行的“重建希望”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这部影片中除了几个历史学家外,其他的解说都是老兵们的语言,即使他们不出现于画面。他们心里没有仇恨,会拥抱昔日的对手。老兵们有自己对胜败的诠释他们觉得,虽然没有胜利,但是南韩还在,值得去战斗。此生无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疯狂外星人电影的观后感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闲暇之余同家人一齐观看今年春节档影片《疯狂外星人》,这是一部现代科幻的喜剧片,我从网上看到有些网友吐槽本片之荒诞无聊,所以在进影院前就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意料之外的是观赏完整部影片,它却带给我意外的惊喜。不能说是多么优秀的片子,但这部影片真的很宁浩!影片的故事灵感来源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然而在影片中却找不到跟原著有关的故事体系。没错,宁浩取的正是原著中的“荒诞感”,他善于在荒诞中表达小人物的疼痛,揭示社会的悲凉。2006年《疯狂的石头》的上映标志着“疯狂系列”的开始,也让宁浩一炮而红,与《疯狂的赛车》、《疯狂的外星人》一同构成了“疯狂三部曲”。不难看出,宁浩导演是喜欢多线叙事的,并经过小人物展示黑色幽默的荒诞感,他执导的《疯狂的外星人》虽然断舍离了多线性结构,但还是成功的将“喜剧”与“科幻”完美结合,让疯狂再度升级。

故事从乐华欢乐世界游乐场开始讲起。一位热爱生活的动物饲养员耿浩原本过着平静单调惬意的生活,直到在一个平凡的深夜阴差阳错地救起了一个生物并把它带回了家,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平静,注定了他的不平凡。作为驯兽师的他眼里仅有可爱的猴子,恰巧他搭救的生物其外貌与猴相似,故在他的好兄弟大飞面前介绍时竟把其称为南美洲“刚果骚骚猴”,于是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耿浩先照搬驯兽师驯猴的技巧来锻炼“天外来客”,引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诸如踏自行车、枪顶喉咙、跳火圈、走钢线、翻筋斗等。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耍猴戏,日本也在奈良时代从我国传入了猴戏,操此业者以猴为戏,颇受过路行人喜爱,此刻一些动物园、主题公园、马戏团也有猴戏的表演项目。

然而剧中一心想发大财的大飞亲眼见证了“天外来客”的灵性便想把它卖了,耿浩得知后执意不允许,导致二人不顾兄弟情义争吵起来,混乱之余被控制的外来生物趁他们不注意逃了出去,俩兄弟发现后立马狂追,但外来生物一心只想拿回属于自我的“能量头带”,无奈之下便又回到寻找“能量头带”,耿浩、大飞紧追其后,情急之下外来生物佩戴了连在耿浩裤子上的“能量头带”,能量也便回来了。此时他们发现意外降临的“天外来客”竟是外星人,心生恐惧,急切想把外星人送走,但为时已晚,高傲的外星人启动能量惩罚二人,以此来表示自我内心的愤怒与不满,屋内一片狼藉。不仅仅如此,获得能量的外星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经过驯猴的方法惩罚他们,踏自行车、枪顶喉咙、跳火圈、走钢线等。耿浩、大飞二人一边承认自我的错误一边配合外星人演出,场面既滑稽又心疼,一番折腾后外星人喝醉开始晕吐,这对难兄难弟最终消停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电影《告白》的观后感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告白》的内容的精彩首先应该归功于原著小说,《告白》观后感。侦探类型的小说多数带有强烈的悬念和严密精巧的逻辑。把这两个小说吸引人的特点搬到银幕上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电影吸引人的特点。当然,电影用镜头语言表达制造和解释悬念。影片的开头,女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学生们吵吵闹闹,女老师毫不理会,自顾自地叙述着自己想说的话--一个奇怪的开场。可是,随着女老师讲话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聚集起来(电影观众也是)。因为,女老师提到了自己女儿被人谋杀。接着,电影使用一连串的蒙太奇推进剧情,镜头在教室和回忆间切换,还原了谋杀案发生的过程,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

在电影的开头便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这是与许多侦探类电影不同地方。也就从这里开始,《告白》迈进对现代学生境况的探讨。这也是符合观众的心理的,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两个中学生会制造谋杀案。答案是一个学生被不健全家庭扭曲了心灵,另一个则是被不健全的教育制度扭曲了心灵,观后感《《告白》观后感》。电影在此无声地揭示了当代日本社会的问题。它在提醒观众,杀人动机的产生有着浓厚的社会根源。

电影是以女教师的成功报复收场的。她成功地在精神上击垮了青年杀人犯。这个情节显然跳脱了"恶人最终悔改的"大团圆俗套,流露出浓厚的"以牙还牙"的哲学。给观众一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不过,这个情节也可以说是极其悲观的,因为它暗示着,对付社会环境培养的悲剧人物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报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因父之名》电影观后感精选

全文共 3317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发人深省的电影,这无疑是对当今的司法界敲响了警钟,我们都接受不存在绝对的正义,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会放弃迟来的正义。

因父之名》,一部讲述真实故事的英国电影,剧情跌宕起伏也好,观众热血沸腾也罢,可是留给我们的反思确实够深刻。

这部电影,是根据格里.康伦的回忆录《证明无罪》改编而成。故事设置在在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此时爱尔兰正发生独立运动,是以其共和军和英国当年的暴力对抗为背景,将最真实的黑幕公之于众,很生动地表现了披着民主制度外衣下虚伪的黑手对人性的压榨情景。影片中男主人公,Gerry Conlon,这个放荡不羁的小伙子,不但视父亲为人生中的“死对头”,不能理解父亲的严苛,甚至在贝尔市街头进行偷窃,这样做只是想要证明自己和大家想的一样坏。

可是,谁又能预料到,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这个放荡不羁的、爱行窃的Gerry竟被英国军队当成了共和军,在伦敦碰上了恐怖爆炸活动,导致被英国政府抓捕,含冤入狱,在英格兰的铁窗下静默十五年,与此同时,他的父亲以及整个家族都被当成恐怖事件的始作俑者而被判终身监禁,这场劫难也引起了大规模的关注,也开始了小微群体挑战司法体系的局面。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事件有其偶然性,可是偶然中的必然,却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这一冤案中的必然也很好地揭示了我们普通人所不易触及的司法黑暗。相信这部电影是一个觉醒,它除了承载对司法界的一次深刻反省,也是个人权利被安全保障的时代。

再次把视线回到电影本身,除了整个制作团队高超的表现手法之外,就其内容而言有以下这么几点值得我们关注的。

最先进入大家视线的,是整个故事的大背景——爱尔兰的独立运动。这样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整个电影的开头与基调注定是有些悲凉的。深受政治运动影响的骚乱人群,在街头“义不容辞”地与武装到牙齿的警察进行对峙。这样的场景对于众多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闹独立成了人们追求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的集体每个人都是热血沸腾的,中立的人稍有不慎便会成为大家眼中的对立派,再加上媒体审判的干预与作用,这个时候一个人或者一小群人的权利保障似乎已不再重要,因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总是高于一切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情况下,司法的独立与公正,很有可能在舆论中会变得微不足道,而人权的保障便会有些孤立无援。

根据电影中的讲述以及回忆录的相关记载,男主人公的原版人物,即着名的“Guildford Four”,从1974年作为替罪羔羊被捕到被判罪1989年无罪释放,这期间竟然时隔十五年之久。人生又有多少个十五年能够让我们消耗?

这部电影中不乏很多让人痛心的画面,比如警方对男主人公采取过延时拘押、刑讯逼供、编造伪证等一些越权的行为,更让人气愤的是,当真相已经大白时仍然不还人清白。而影片中的法官,则是从其个人角度过于感情用事,他表现出的仇恨早已使之不能承担天平这个角色,又从何而来的公正可言呢?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的遭遇最终换来的是五十英镑的国家补偿,毋庸置疑,这是个体与群体的最终讨价还价的结果,有些无奈,可是我们也别无选择。民众只能把他们的辩护律师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在这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女律师Gareth Pierce变成了大家眼中的“正义女神”,她是个执着勇敢的人权维护者,把很多细节都处理得很到位。换种方式而言,若不是以她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正义化身们,我们不敢想象、也无从想象究竟那些受害者们的结局会怎样,他们的家人这辈子会背负着怎样沉重的包袱独自过活,这是一个如此严肃的话题。

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关于《因父之名》的一句话影评,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即“混乱的社会,混乱的人。叛逆的儿子与父亲感情僵化,与犯罪产生了结核,含冤入狱,莫名其妙的成了错误的人,陪伴度过的仅有父亲。社会上苦难的根源,是因为人性有限,所以产生原罪,因为种种盘根错节的原罪纠葛,所以产生苦难,因为产生苦难,所以人人寻找终极价值关怀,为自己寻求合适的道路。”

作为一个法科学子,观看这部影片,有一种很深刻很复杂的感受,影片在娓娓道来的时候,故事所呈现的整个案件的流程与中国的案件解决思路有很大的不同,无论英国的司法制度存在多么黑暗的一面,受害者却依然能够对之抱有信心,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扞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运用权利的武器与之进行抗争。反观之,在我们的周围,又有多少人面对同样困境却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解决的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法律制度的愈加完善与深入人心,或者是对一种共有制度的伟大信仰,最直接的反应却是“人脉关系”,一摊上事儿最初的反应便是通过人情关系来解决,如果没有这项便利的话,便会觉得就算有青天老爷也不能挽救局面,抱着“我为鱼肉”的心态。

我们越来越能够发现,一些法律制度的设立目的本应是服务于那些欲诉无门的弱势群体,提供一个更为便利的途径与平台,比如民告官,但是现在的社会潮流已经渐渐改变了初衷,民众更多地会希望借助于大众传媒来将事情给宣扬出,从而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最后迫于公众的压力,有关部门或许会作出妥善处理,但是这样的流程真的是正常的、正确的么?我们不敢苟同,却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习以为常。

可是退一步来看,在感慨英国如此黑暗的司法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明白,这方面我们中国却从来未逊色于别人。近几年涌现出的案子,比如前有林昭张志新,今有湖北佘祥林,山西聂树斌。佘祥林在杀妻案入狱十一年后有幸等到妻子偶然归来,冤案不攻自破;聂树斌则在被枪毙十年后真凶归案才得以洗刷罪名。张家口的刘前,原本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小家,可是平静安稳的生活却被“飞来横祸”所打破。1998年他被指控强奸未遂,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可“犯罪嫌疑人尚未被传唤,证人却已辨认”这样的定案模式让刘前及他的家人走上了不断申诉的路,直到2007年背负了九年多强奸罪名的刘前才最终沉冤得雪。

面对这样层出不穷的冤案,我们除了会唏嘘不已,也不禁会疑惑,在不存在充足证据以判定罪刑的情况下,法院又是根据什么给这些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呢?这样一件接着一件的冤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足以说明,中国的黑手,较之英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司法情况不容乐观。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因为司法黑暗而蒙受冤屈的受害人们,他们在用自己的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青春换取一个莫须有的教训之后,在付出这样惨痛的代价之后,出狱之后,他们的权利又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呢?我们谁都不敢肯定说,能。在这部电影中,电影故事的主人公们在十五年后一无所有,正如帮他们重获自由的Gareth Pierce所言,“他们出来以后没有钱,没有人帮助。由于缺乏信用,他们甚至开银行户头都有困难,更别说购房贷款了。他们没有归属。”更可悲的是,剑桥犯罪研究所的精神分析学家诊断,包括主人公Gerry Conlon在内的许多受害者都多少遭受了不可逆转的脑部及精神损伤,这样的后果或许会持续他们的后半生,影响他们后半辈子的生活。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无法想象,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无从体会这其中的酸楚,一个完整的家,一个有雄心壮志的青年,一个让人憧憬的未来,就这样被“稳稳”地安放在铁笼之中。我不知道这样的事实会给民众带来怎样的认知,法律权威的下降,亦或是现实的盲目接受,这,都是让人感到遗憾的结果。

反思之,我们现在,每天起床上课,抱着半认真的态度对待法律的学习,有时依然会憧憬自己化身为“正义女神”的场景,可是对法律知识的机械汲取,一丁点的实践储备,真的能够对这个社会的司法现状有很大的改变么?不能,至少说是百分八十的可能。任何一个时代的法制建设,都与其同时代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很大程度上后者成了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每天抽空刷刷新闻,看看哪些国家又发生了误判、冤案,看看哪些国家的政坛又上演了闹剧,久而久之,我们或许会因为见得多了而变得更加麻木。我们很少从别人的自我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不用说笼统思考我们的司法程序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离我们很遥远,遥远得有些“触不可及”,我们或许不会主动关注这样的环境下,司法公正的执行与行政和立法是否真的做到了分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的利益真的被保障了么?没有,因为我们尚未思考到这一层面,所以我们不能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周润发演的范柳原算是最贴近原著了。

俊俏的脸,玩世不恭的气质,一会儿认真,转瞬又开始胡闹。不只是待字闺中的老小姐白流苏,任谁都看不出哪句话是真,哪句是假。

张爱玲的小说里,倾城之恋的评价不是最高的,但却是流传最广的。跟着流传的段子,还有那句极经典的诗,出处是诗经,带点文艺腔的言情小说经常引用,死生契阔,与子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首原是讲兄弟情的诗被张爱玲安排给了范柳原,此后便成为了爱情经典。

范柳原本人,大概是胡兰成在张爱玲心中美好的寄托。她一定也盼望着自己乱世中的爱情能成为一段平淡的永远,就像只是想嫁人的白流苏。只可惜胡兰成有范柳原的玩世不恭,而张爱玲却没法像白流苏一样能管住他。但是张爱玲本人却比白流苏更有先见之名,所以会安排范柳原在说出爱情宣言后,又大批荒唐,甚至说出婚姻是长期的卖淫。从这里能看到范柳原的慌张,这慌张也是张爱玲的慌张,明明在心里企盼着,却又清楚的知道不可能,只好用一句刻薄到极点的玩笑话打消这个念头。这话既是范柳原说给白流苏听的,又是张爱玲说给自己听的。只有坦然的接受了这个所谓的现实,才能安心的享受胡兰成短暂而又自私的爱意。

经历过乱世的文人,骨子里都带有无法磨灭的悲观。安排了一段爱情故事,却配上了香港沦陷的背景。彷佛只有在沦陷的假设下,才能成全一段平静的生活。因为持有同样的绝望,才可能安心相守。这悲观里有带着点希望,至少一段爱情以逐渐平淡作为结束,而不是分手。对于张爱玲,却连这悲观中的一点希望都不曾获得,只有无止境的背叛。

有一段关于精神恋爱和肉体恋爱的论述,放到现在仍然适用。精神恋爱的结局是结婚,但问题是,精神恋爱的时候,对方总是听不懂彼此说的话。白流苏与范柳原无时不验证着这个观点。范柳原难得讲出一些心里话,白流苏无时不想着结婚,于是范说的所有话,最终导出的结论都是他不想结婚。对于白流苏,结婚的问题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结婚,二是不能结婚,而对于范,则还有个中间地带是想结婚但没条件。这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隔阂,就像范柳原形容的那样,白流苏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而范柳原24岁的时候才回到家乡。对于范柳原,白流苏的出现就像一个奇迹,在西化了那么多年的上海,终于出现了一个他想象中的中国女人,而这个女人唯一的目的,却是与他结婚。

对于爱情的理解则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另一个矛盾。白流苏是不是爱范柳原,在白心中,爱与不爱都不是个问题,她只需要知道范是不是想结婚。而对于范柳原,他想得到的却是真心。这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悲剧,更是男女两种性别之间的悲剧。关于爱情,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理解从来都是说不通的。

放在现代来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根本无法发生。不会存在像范柳原这样的大款,掷千金只为获得一颗真心,也不太可能出现白流苏这样的女子,咬定目标只求结婚。所谓包養这回事,消灭了太多可能存在的爱情故事。因此,现在杂志上流行的爱情故事,总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一个被包養的美丽女子,爱上一个没钱没地位的穷小子,为了爱情拼命挣脱开包養人的桎梏,最后人钱两失。与其说,这世上再没有白流苏,倒不如说,不再有范柳原。

邵氏版的《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的佳作。除了战乱一段略显刻意,其他的编排上绝无赘笔。比央视的电视剧版好太多了。选角也极精确,三嫂四嫂这样的小配角都颇具神采,作为龙套出场的七妹,仅有几个场景,也表达的极精确,尤其是开头赴范柳原家宴的戏,神态过度很自然。缪骞人略显苦相,与藏在家中7年的大小姐白流苏气质吻合,但不够漂亮,神情的犹豫有些过火,与离婚的女人相比更像寡妇。周润发的国语配音很是猥亵,听粤语会好很多。而出品邵逸夫,监制方逸华,策划乐易玲,导演许鞍华,副导演关锦鹏,这样的阵容在电影史上也算是独一无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心理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296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从网上下载了德国电影《最后的桥》2008版,看后深感导演和编剧的良苦用心,战争不管任何形式任何名义对于个体都是痛苦的。这部电影从一群高中生的角度,讲述了孩子们眼中的战争,让人看完辛酸无比。

心理学分析,14-18岁的男青年最大的苦闷就是自己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却不被成人世界所认可。因此,这个时候能够有任何的组织或个体,给予他们身份认同感,他们就会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一切。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在此期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处于躁动的青春期的男孩,理解了一项国防军委员会的军事委托,守住城外的一座桥。男孩们十分兴奋,最后能够参与到保卫祖国保卫领袖的伟大战争中来了。没有理解正式的军事训练,他们就匆匆上阵,刚开始他们丝毫没有战术意识,就站在桥上。之后一个飘过的将军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在桥下修建了一个工事,放上机关枪,在桥的那头配备一个反坦克手,后面的机关枪火力掩护,高处设一个狙击手。在这样的配置下,这群孩子竟然从下午坚持到了第二天。第二天,来了一群人准备炸毁这个桥,却事先没有通知这群小伙子,愤怒的小伙子们阻止了对方的炸毁计划。最后,对方撤走了,美军过来了,小伙子中唯一的存活者走向了他的恋人,再次拥抱了生活,告别了战争。

这部片子是德国在1959年拍的,因此本片充满了人性和人文主义精神,本片的观点是:战争都是错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这部片子要是让我国导演来拍,会拍成什么样?估计是一群青年们有感于国家沉沦,山河破碎人民被奴役,而自觉自发理解我党领导,掩护大部队撤退,最后跟敌人同归于尽。总而言之,是一部充满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影片。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民族差异?历史差异?价值观差异?其实我认为这都不是主要问题,最关键的是应对的具体问题不同。美军过来,德国的民众不会被屠杀被奴役,但日军过来,我国的老百姓就是被屠杀被奴役。因此,这样的状况下,无论如何,和平主义观点在我国是没有市场的。我们老百姓当然懂得战争是痛苦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但是侵略者弄得老百姓当良民都没法过日子,那就只能拼死反抗了。

我在14-18的时候,也有这种深深的表现欲,渴望被组织接纳。当时班上有一群人搞了一个以班长为核心的小团伙,经常干一些到处去野炊、跟人打架、帮人调解的事,我也不自觉的就向人家靠拢。以前有一次,人家不经意的说缺会费,我回头就把自己攒了大半个学期的钱交了上去,然后感到无尚的光荣,似乎我最后为组织做了一次贡献,立了一个大功。若干年后,再回想起这事,我感觉自己无比傻帽。但是,那个年龄段的我也就只能干出那样的傻事来。

香港电影《古惑仔》公映,搞得香港的小年轻们纷纷模仿,想成为潇洒风光的大哥,引起家长们的强烈反感。年轻人好蛊惑,好忽悠,一方面是他们没有社会经验,渴望表现,渴望被社会认可、接纳,渴望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来,另一方面是年轻人那种简单的社会价值观,非对即错,非黑即白。

期望我们的社会和家庭能够对这部分群体的心理更多理解和关怀,帮忙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忙他们走上正道!倘若如此,这部电影也就没有白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观后感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一张票,一个人,一场电影,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今天却不同往常,一个人看历史战争片感觉有些埋藏在血液里的汹涌澎湃不知如何平复,所以在这里说说啦!

生命,不是慢镜头就可以延长,只是徒添感伤。

桥梁是整个影片中的精神堡垒,一次次摧毁,一次次修复,一次次过桥,一次次牺牲,链接的不仅是抗美援朝的情谊,还承载着国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触及灵魂的兄弟情谊。张飞、关磊、刘浩,“刘关张”在这部影片中形成了另一种结义——“一朝战友,一生兄弟”。

关磊在我眼中是一个热血冲动果断却内心细腻的形象,头发乱糟糟,脸上汗涔涔,背着烟管,身怀绝技。每一声命令都斩钉截铁,每一次射击都不曾犹豫。最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了兄弟违抗连长命令,自己坚守在类似靶子的一号炮位,而让张飞到隐蔽炮位。“把你的炮弹匀给我十发,也算你心疼我”,“能行”细腻的情感在这一幕爆发,朝夕相处的羁绊,守望相助的执念,你的生命我来守护!

张飞,从刚开始紧守炮弹谨小慎微到点燃火焰视死如归,这样的转变是战争给予的成长。师傅死后哨声中的牵挂与刚强,让他终于抛掉一切顾虑奋起反抗!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桥,毅然点燃高炮周围的火焰,高炮位上的每一张脸庞都写着临危不惧,不屈不挠。看着他断手断脚依然坚持在炮位,自己装弹、调整、瞄准、开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句“万古流芳莽撞人”道出了心中的英勇,张飞为战友报仇也得到了对手的尊重。他的大无畏似乎在告诉敌人,正是因为中国志愿军有着千千万万的张飞,才有了这座炸不毁的桥梁!

刘浩。对他的印象好像只有那朦朦胧胧的爱情,战争背景下的爱情似乎变得微不足道。女通讯员准确的喊出他的名字并说:前线见,他小声回复:前线见。最终这样的许诺以牺牲的方式互相兑现。他的形象定格在扛着木头要去修桥,燃烧弹焦化了刘浩,他的肩上抗的不只是木头还有许许多多十七八岁志愿军过桥的希望!

最后的大场面看到了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铸成的桥梁,那斑驳的桥体是众多十七八岁鲜活的生命铸造而成,他们坚定,他们英勇,他们脚踩泥泞,他们肩扛信仰,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战争的残酷又一次以电影的方式展现在我眼前,感受残酷的同时感恩先辈,珍惜眼前美好!

想成为雕刻师,精雕细琢他们伟岸的身躯

想成为画师,笔精墨妙他们坚定的身影

想成为乐师,低吟浅唱他们永恒的信念

想成为舞者,手舞足蹈他们内心的狂热

可我注定碌碌无为,

只有镌刻在记忆里的那些鲜活的十七八岁的少年!

加油呀,最最可爱的中国!

愿自己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努力,奋勇向前!

其实影院中发生了些小插曲让我感到百感交集~在我看完影片去盥洗室收拾一下形象时,听到旁边大概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说:“迟到了15分钟,电影一点也没看,光抱着我啃了,不让亲还生气。”突然让我觉得有些悲哀,现在的青少年都在干什么?本应该是了解历史,感恩先辈,反思进取的场合却发生着如此荒诞可笑的一幕。本来许多事情我不认同但是接受存在,可这种十二三岁的荒谬真的无法接受!最后强调: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悟空传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早年间《悟空传》的风靡,依托的是《大话西游》掀起的话本狂欢,十几年前那本“小黄书”带来的颠覆和错愕,还留存在不少读者的青春记忆里,到了今天也就成了所谓怀旧IP。可对于另一些年轻观众而言,那不过是一个很遥远的书名罢了,电影《悟空传》才是第一次的接触,喜欢彭于晏的就点个赞,受不了“中二”对白就吐个槽,无需原著的羁绊,这才显得洒脱。

今何在笔下的《悟空传》,与其说是《西游记》的同人小说,不如说借助《大话西游》在人物和创意上的突破,又向新生代网友的价值观上做了趋同,战天斗地,肆意狂放。可是这些所谓“后现代”语言一旦变成了对白,从银幕上的角色口中吐出,就不得不接受普遍经验的衡量。彭于晏一出场就高喊“我要让…”,给人的感觉就是二次元里蹦出的角色,同路飞一样嚷嚷“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而不是传统的自报山门“我乃齐天大圣孙悟空”。把孙悟空改成了出身神秘,行为叛逆的中二少年,这当然能够让他变得很“燃”,随时随地喊出豪言壮语。但同时,这也会让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变得幼稚,主角幼稚,配角幼稚,大反派也跟着幼稚。

这难免让人猜想,电影主创是在刻意地

突出“幼稚”,身为导演和编剧的郭子健把这当做个人风格来标榜。今何在的小说里还有些禅机和自省,到了郭的镜头下,就只剩懵懂的爱情和组团打怪的热血少年了。电影与小说的关联更像是“西游”前传,还没排到主线和所有角色登场,同江南的《此间的少年》一样,只是借原作的人物关系和性格模板,拼凑出一个并不完整的世界。

况且这个《悟空传》的世界里,到处能碰到泛滥的俗套设定,譬如所谓的仙妖两界大战,甄子丹那版《大闹天宫》里被批的“大型网游风”,早就被各类奇幻小说玩坏了。至于“衙内欺凌女同学,坏小子英雄救美”的开场戏,则是青春片里最爱做的大侠梦,非如此不能发泄蓬勃的荷尔蒙。全片中最让人看着尴尬的,是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穿越来的蒙面刺客们,放着名正言顺的天兵天将不用,非要去照搬那种最阴暗的宫廷权斗形象,同样是把敌人打成齑粉,《西游降魔篇》里是畅快淋漓,到了《悟空传》中,却有一股比幼稚更无聊的陈腐味道。

少了周星驰的指导,郭子健最拿手的场景,大约还是那种过场CG般的二次元画面,看上去牛逼哄哄硕大无朋,其实构图简单,调度粗糙,全靠视角和配乐来点燃情绪。彭于晏版的孙悟空,没有尾巴,却有足够的主角光环,因为他的对手更蠢,随随便便就能深入腹地,喊喊口号就能横扫千军,实在打不过也别怕,还有菩提老祖来开挂。片中孙悟空最擅长的一招,就是把棒子变得又粗又长又大(捂脸),美工特效在这兵器上花了不少心思,最后还把头上的“紧箍儿”也镶了上去,合成了一个真正的“两头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的如意金箍棒。应该说,这个关键道具的原创设计还是值得肯定的,加上另一个“妖云-跟斗云”的转变,打通了吴承恩原著和同人作品(包括《龙珠》)的界限,算是有想象力的二次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影《妈妈别哭》观后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部令人伤感的影片,它讲述了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一连串关于友情、师生情、亲情的事。而最令我佩服的是主角刘琳琳,她一开始见好友元元受伤了,没有因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而逃离,反而跑进教室帮助、陪伴她,结果自己也因此处在危险之中,这真是一份情深似海的友谊啊!我想元元的在天之灵也会因为有这么一位挚友而稍感安慰的!

还有,琳琳在自己危难之际一直在废墟中为自己加油,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并巧妙敲击身旁的琴键,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注意,真是有勇有谋有胆识!

特别是最后那母女相见的场面,那位母亲是泪流不止(也许是喜极而泣吧)()而琳琳则用血在雪白的琴键上写下了“妈妈别哭”四字;而当余震来临是,她妈妈不顾危险,毅然留下陪伴琳琳——无论琳琳怎样哀求让其逃离此地!这是一对多么感人的母女啊!她们各自为对方着想,其之间的母女亲显现无遗,是令我们所难以理解的!

这令我想起了许许多多的抗震小英雄,他们都是那么勇敢,没有被地震吓坏,而是用清醒的头脑自救,获得生的希望。所以我们应当向他们一样面对危险,毕竟“还是活着的感觉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罗小黑战记》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电影罗小黑战记》上映的日子,我当然也就去了。喜欢罗小黑的人,都会被这个小猫的亮眼睛而被萌化。虽然我已经喜欢了阿狸很多年,但是同样觉得这样小黑猫,很可爱。

故事主要讲述的,就是罗小黑故事的前传,所以就算我没有看过从前的有关罗小黑的作品,也可以看这部电影。

故事的开头,就是猫妖小黑的原本的美丽家园被毁灭,让小黑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小黑被一个叫风息的妖救了,不仅救了小黑,还给了小黑一个家,这大概是无上的快乐了。可是,这些,也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变得虚幻了。这个人一来,就引起了一段打闹,而小黑,又与风息一群人,分别了。

这个人,抓住了落单的小黑,又开始了一段流浪的生活。这一路流浪,一起吃,一起玩,虽然一路上,像是敌人与敌人之间的关系,可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却不乏是一段友好和谐的相处过程。这个所谓的敌人,终于让小黑体会到了人类的世界,并不是如此的可怕,也让小黑,没那么恨人类了。可就在这之后,小黑却又被风息,带走了。

风息是一个极其讨厌人类的妖,他需要更多力量,去创造一个只有一个只有妖的世界。最后,小黑明白了,风息只是为了利用小黑的能力。不得不说,当小黑知道事情的真相,那句台词,真的是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你对我好的原因吗?”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会产生这样的怀疑,一个人,对我们好,是真的好,还是因为,我们身上有的东西是可以,为他们所利用的。又或者像小黑一样,当一个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把他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最后才发现,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有某种价值,才值得了别人这样做,并不是所谓感情,而是。一种利益关系,我们又会多可悲。从这点上,我觉得风息错了。

最后,大概是人类所创造的故事,所以也就胜利了。我想,对于妖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明明有着比我们更加强大的能力,却还只是放任人类破坏他们的家园,最终只能隐姓埋名,融入我们人类其中,真的是有些可怜的。我说不出其中的道理,也许万物对人类都太过宽容。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白蛇缘起》中的那句“你生而为人,享受人世间诸多太平好处,理所当然浑浑噩噩,成为妖怪,天要杀你,人要杀你,道士要杀你,其他妖怪,也要杀你。”将这两部联系起来,我也更能够明白人和妖之间的关系。

我想,既然是人类,就应该活得像个人样。也别成为了那句话里的恶人:“人世间多的是长着两只脚的恶人,长了条尾巴又怎样?”世间有没有妖,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有,只要心是善良的,就别苛刻对待了,就像从前的种族歧视,也该清醒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美国的故事观后感

全文共 1248 字

+ 加入清单

到今日美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00多年,但是它从一个一无所有,弱小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的迅速发展过程给人深刻的一项。《美国的故事》就是这样讲述了美国发展的传奇往事。

影片一开始描述了在17世纪之前,美洲大陆还是一片远古森林,草原上有大群的动物,有着广阔的原野。随着第一批欧洲移民的到来,美国最早的人民就在这里扎了根,从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到追求财富和梦想,美国带着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发展着,使自己的梦想成真,建设了强大的国家。在不断地征服自然或者非自然的阻力之后,美国在这些富有冒险精神的子民的努力下显现出了他现在模样。

横亘东西的铁路,连接大西洋与五大湖区的运河,洛杉矶的引水渠,耗费夸张的胡佛大坝以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等这些浩大的工程造就了美国的强大,凝聚了美国人的民族向心力,当然也凝结了美国各色人等的血泪与汗水。但是这些在当时世界绝无仅有的浩大工程非但没有给我们劳民伤财的映像,倒成了美国精神的某种体现。这个国家在这样一群人的呵护下,建立了城市卫生系统用,治安系统以及医疗系统,逐渐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样本国家,在不断地茁壮成长。 影片中美国人的战争观给我的映像也很特别,他们对世界第一强国时的那种淡定从容,坚韧无畏。面对与南方的制度对抗的时候的那种为维护自由理想而义无反顾的责任感以及二战中举国一致,同仇敌忾,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片中的民众几乎和政府从来没有过什么冲突,政府一直在维护民众的利益而民众也一直在支持着政府,直到那场为纯意识形态而爆发的越战开始后,美国的新一代则显示出美国精神中追求真理,坚持信仰的一面。再加上那始终贯穿本片在战争中对非裔美国人不断地的肯定与赞扬,使我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美国历史上三位总统对推进美国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早期美国常年受到英国殖民者的压迫,奋起反抗,但伤亡惨重,美国革命一度陷入窘境。当时,广大革命者在山里,条件艰苦,士兵几乎衣不蔽体,但华盛顿知人善用,最终士兵们打破了传统的作战方式以打游击的形式打倒了当时强大的英国国军队。

林肯,我认为他之所以率领北方军队在南北战争中获得最终的胜利,主要在于他对前线战士的供给及时充足。在南北战争期间他组织建立了强大的电报网以及几乎纵横北美大陆的铁路网。而南方却正是因为铁路的匮乏,供给不足导致其最终的失败。

美国的经济得以如此迅速的发展,我觉得是得益于战争。为供给前线战士,使得美国的纺织业、制造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而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美国几乎全民自发的投入到战争供给的制造业中。当然,美国之所以像如今这么强大,还因为美国人都有一种人定胜天的信念,以及团结一心的精神。

影片中除了对民族的自我褒扬之外,还充满了对自身问题的反省。比如对印第安人的驱逐和对非裔美国人的不公正待遇以及破坏生态系统对美洲野牛的灭绝式的屠杀等等。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应该做到的事,好的事不谦虚,不做作,不好的事,不隐瞒,不回避。我们观看了影片从中了解了美国的发展史,了解了美国文化,从中学习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长春,长春一年四季的景色非常美丽,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四季很迷人。

春天,天气渐渐地暖和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迎春花开了,一片片金_的花瓣张开了笑脸,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小草从的面钻出来,湖面上的冰融化了,他们给大地换上了绿色的新装。

夏天的景色更加美丽。葱葱茏茏的白杨树上长着密密层层的枝叶,像一排排强壮的哨兵在放哨。南湖开满了荷花。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画家的斗笔,蘸上了粉红色的颜料。开放的荷花,有的展开两三瓣,有的全部展开。粉红色的花瓣中露出一丝_的花蕊和嫩_的莲蓬。翡翠般的荷叶露出清晰的叶脉,像一个个大圆盘浮在水面。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一层层鱼鳞般的波纹。荷花荷叶随风飘动,好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

秋天到了,天气凉爽了。柳树的叶子由绿变黄了,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照翩翩起舞。松树、柏树、杨树向一排排坚强的哨兵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秋风中,依然那样翠绿。绿油油的小草由绿变黄了,枯黄的小草在秋天种吹拂下像一块块软绵绵的大地毯。

冬天,是一个快乐的季节,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季节。小朋友们在冬天里嬉戏、玩耍。有的小朋友打雪仗,有的堆雪人,还有的滑雪橇。雪人站在雪地上很可爱,它们高兴地看着小朋友做游戏。冬天下着鹅毛大雪,天地都变成了白色。我爱冬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革命电影的观后感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的故事讲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在因种种原因的困扰下,终于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参加了八路军。在队伍中,董存瑞和他的伙伴都不满20岁,但却有着惊人的胆识和勇敢的魄力,在战斗中他屡次立功,让连长和队友刮目相看。

电影故事的高潮发生在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在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董存瑞在面对敌人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看完电影时,我的心中感慨万千。一个年仅19岁的青年,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战斗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想想董存瑞,在进革命队伍、入党等过程中遭受了重重困难,但他还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当他在炸暗堡时,那种为革命事业奉献、为祖国和人民付出的勇气深深的打动了我。

董存瑞比我大5岁,没上念过几本书,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又一颗为祖国无悔献躯的赤字忠心,他虽然年仅19岁。但在我心中,也是在很多人心中,是我们所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彰显了中国革命烈士的伟大精神,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从这部电影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就应该向董存瑞那样,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有些人碌碌终生,若干年后,被世界遗忘;但董存瑞,年仅19岁,没念过书,没上过学,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

董存瑞——一个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共产党员。董存瑞——一个顶天立地的革命战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历时三天,我终于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很感动。

这是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有那么一群人每天都在做那么细致如丝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恍然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就这样在一间房子里度过了。。。。

带着谷歌眼镜修补画作,吃着师傅辈或是清朝更早以前的先人中的杏树结的果实。那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二次创作总会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当一张张残破不堪的画作,当一个个破损的看不出型的瑟,在他们手下都可以焕然一新。这比韩国整容术更高超,更有成就感。和古人的对话,和几百年前的人在同一件物品上相逢,该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动呢?

比起刷新三观的各式各样的文物和高科技的结合。我更感动的是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愿意远离这个喧嚣的事情,在那个静的出奇的地方愿意做这么一件急需要耐心。细心的活。周一骑着自行车路过慈宁宫的时候,在几百年前溥仪也这样做过。如果时光可以重逢,那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在必须一次成功不许失败的工作中,该是做到一种怎么样的极致才可以完美的去修复,去重建呢?

反观自己,有时候连起码的认真都没有。他们这一群人在轻松的环境下就能做到极致。那么我自己是否可以呢?我想是可以的。没有谁是天生就可以那样,也没有谁,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用200%的要求去做100%的事情。我想那是可以的。那是可以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883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预知会吃到什么口味。”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那时候我上高二,看电影只注重情节的发展,并没有仔细地思考揣摩或者聆听他们的对话。积累了一点人生经历再重温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了新的体会。而知识面的拓宽让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这部经典的影片。

从资料和情节上看,部电影是在史实的基础上的虚构和润饰从而到达剖析人生的哲学深度,美国的四位总统:肯尼迪被刺,水门事件,以及福特和里根总统遭枪击,历史事件:美国与中国的乒乓外交,越南战争,黑人解放运动,被删减的部分还有阿甘与马丁路德金的会见,这一串事件串起了阿甘传奇色彩的人生,她的母亲充当着旁白的主角,是一个对人生有高度见解的哲人,她用简单的道理说出了人生的真谛。其他两个与阿甘生活紧密联系的人丹中尉和珍妮,他们是走在人生边缘的人,丹中尉没有人生主见,在他的眼里人生似乎是祖祖辈辈早就决定好的,带着荣耀战死沙场,因而被阿甘救起来后,人生便似乎成了一滩死水,羞耻感代替了一切,他的生活是没有自己的目标的,他从没有一种主宰人生的意识,在他的眼里看不到期望与生命的活力,然而在他身上又体现了人的力量的伟大,尤其是精神和观念的转变。阿甘为了遵守与已牺牲的战友兼朋友巴布的承诺:“打完仗合伙捕虾。”于是又开始了他的新的征程:驾着船和丹中尉一道前往大海捕虾,他将船命名为珍妮,珍妮虽很少出现却是一个让阿甘不断“RUN,RUN…!"的精神源泉一向陪伴左右,就这样三个不同的“人”出发了(以珍妮为代表的生活堕落的人,以丹中尉为代表的没有自己命运目

标的人和以阿甘味代表的不断前进的人)经历了多次失败,海上暴风雨来临了,就在这疯狂的时刻,丹中尉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来吧·!这算什么暴风,飚吧!飚吧!摊牌的时候到了,就我和你,我就在这儿,来取我的命啊!你永远也弄不沉这艘船。”这是他的重大转变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他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命运的征程。而詹妮,作为垮掉的一代的败落形象的代表:吸毒,酗酒,sex解放……她身上集中了美国特定时期青少年的特征,而她最终被阿甘感化并成为他的妻子,影片中的这些安排都是巧妙而又富有寓意的。

而影片的主角阿甘是一个出生很不幸的人:先天性的低智商,腿部肌肉也有先天性的缺陷,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总是被其他人嘲笑,欺负。通常这种人是不会取得任何成功的,相反,就是这样一个非主流的人物,一个被人们视为低能的人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足球明星,乒乓健将,战争英雄,百万富翁!他给国家带来了荣耀与辉煌,同时也是自己人生命运的主宰者,超越了其他所谓高智商的人们,这就是蜗牛式的成功。初此以外,他的影响力还有精神层面的,他“拯救”了丹中尉和珍妮的灵魂,在环美跑步中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甚至成为那些人的精神导师,而当他退出的时候,那些人便无所适从。阿甘的生命在不断的“奔跑”中逐渐升华。

我们再想一想,排除掉这些主要的演员所代表的各个层面,为什么那三个人命运会如此的迥异?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家庭。阿甘的母亲是伟大的,她对儿子的是无限的爱,不管儿子究竟是怎样怎样,在他眼里,他的儿子是最优秀的,她也尽一切努力让儿子演绎好自己的人生。而珍妮呢?她没有一个美满的家,她是孤独的,并期望能逃脱那样的家庭,她从小就没受到很好的引导,以后堕落的生活也并非其本意,她只有随风飘流。丹中尉则是在军人的家庭里长大,家族里军人固有的荣耀和使命变成了他唯一的世界观。然而人都是能够改变的,因此当他们三个人在一齐,纯洁的人性便显示出伟岸的一面,他能够净化一切堕落肮脏的灵魂。这也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的命运究竟是怎样的,是自有注定还是随风飘零抑或是两者都有?”

从影片的制作看,影片用了较多的短镜头,然后按照必须的历史顺序和表现意图进行组接。比如里面的历史事件和阿甘的成长轨迹的联系,还有就是前面大部分事件都是透过阿甘等车叙述回忆的,因而要贴合叙述的次序与回忆的片断性。还有如各个人物的出场也是需要经过蒙太奇处理的。影片的表现是纯朴的与其纯朴不加修饰的主人公相对应。在海上则运用了自然音响与画面相对应,突出其真实性。影片基本上都是声画合一,很少用对立去造成一种与主题不相干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影片时间的跨度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却巧妙地运用电视的画面里出现的重大事件(开始于猫王,其他的前面已说过)来表现时间的跨度的,与历史重大事件相关联和对应的是阿甘命运里的重大事件。

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并不在于任何视觉的艺术性,而在于导演高超的编排技巧和电影语言的运用和艺术上的处理,而影片中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体现更使影片变得易为人们所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成长教育观后感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确实是好电影啊。认识生活本身就是不易的。

你希望,你的生活没有压力,睡觉醒来就有你想吃的,想喝的;

你希望,睡觉时,静悄悄地无人打扰,香甜,酣畅;

你希望,天天你的周围花香四溢,有你喜欢的味道,你想听的声音,鼓励的话语;

你希望,健康,快乐;

你希望,有钱花,有房住,有人爱,许多人围着你,注视你;

你希望,工作不会有人逼你,并且,工作对你而言总是有乐趣,不难;

你希望,什么都会一点,会音乐,写的一手好文章聪明,总之,不遇上麻烦;

你希望,你的生活总是新的,每天有新的刺激;

……

于是,你获取,而恰好有人给你。一切看起来那么容易,优雅 ,从容。你咯咯笑。很快乐。觉得世界不过如此,你可以玩的很好,你可以幸福,你的命运就在你的手里,觉得那些忙忙碌碌的人实在是很好玩,他们是蚂蚁,是蜜蜂,是被削脑袋的人,他们“死了”,无聊,循规蹈矩,碌碌无为。世界都是由四眼田鸡组成的。

但总会有一天,当你一个人时,你被玩了,你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东西总是放在那里等着你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那么善良,对你很好。你感到受伤,感到世界骗着你。流泪,伤心。你就抱怨了:他们也太那个了吧,看着你掉进深渊也不救你,知道他是已婚,也不告诉你,知道他玩你也不告诉你,他们总么可以这样子嘛!

你才懂得,获取也没那么容易,他们的优雅,从容,也是需要很多时间扮演蜗牛,蚂蚁而来的。才懂得,这世界好多东西不是那么明显,而谁也没有义务告诉你,这危险,那个对你是有害的。你以为谁都关注你啊?你选择的,你有权利,当然,那个责任也是你的。呵呵。就是这样。他人就是地狱嘛!谁能那么了解你自己,而谁又那么看不清你自己?还是你。就是爸爸感到签名是假的时,也愿意说服自己,他们尊重你啊,他们爱你啊!为毛要对什么都怀疑?他们都是为你好啊,他们想让你好啊。他们也不了解啊。责任是你嘛!

当你知道时,你想原来幸福没有捷径的!世界不是你原来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看到的更多了。于是你回到你该走的路,路还是那个路,但也不同了。原来每个蚂蚁、蜜蜂身后都是一个世界啊!他们都有各自的命运,都有各自的路,他们是独特的,不是死的。而你,在别人眼中就变成了四眼田鸡了,变成了一只蚂蚁,一只蜜蜂了。但你知道,你是有一个世界的,大吧,小吧,但是是你的世界。而且,你也会努力让自己不变成你想象中的四眼田鸡,其实,谁都不是你想像中的四眼田鸡。

就是这样,这世界就是这样,经历过后,你会看到更多,不会再那么"果断"了,不会认为别人都是死的了。

总之,祝你幸福,一路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红海行动观后感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春节期间,我到电影院观看了贺岁档影片《红海行动》,本来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能有多好看,当影片开始的时候,它彻底的惊艳了我。

首先,蛟龙队的队员们协同一致,高效作战的精神让我敬佩。以杨锐为代表的八人组合,各司其职,身怀绝技,各各伸手不凡,快速的布局,坚决的执行,敏捷的动作,娴熟的本领,严格的纪律,迅速的反应,完美的配合,都让一次次的危险局面,在一群英雄列队中隐去狰狞的面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队员们之间的战友情谊让我感动。其中狙击手顾顺和李懂之间相识相知,亦师亦友,让人有时忍俊不禁;中途被真实残酷的场面惊吓的新队员,和坐下来伸出拳头告诉他,这就是我们来蛟龙队是为什么的副队长的谈话,道出了掷地有声的:勇者无惧,强者无敌的宣言。还有最令人感动流泪的吃糖的铁汉战友,那颗糖怎么那么难剥,观众们恨不能替佟莉去剥开,赶快让石头吃到它,让他忘了疼痛,安心的回家,铁血硬汉的儿女情长,让人动容,影院里一片抽泣唏嘘声……

还有,战争中的女人,让我震撼。法国的华裔记者夏楠,她的形像散发着光芒,她是一名国际主义战士,而且她是一名女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女人并没有走开,血和土模糊了她的脸,更让她的反恐怖主义国际和平的精神越发的清晰!让人振奋,让人震撼!

嗒嗒嗒嗒……的机枪声并没有远去,人们心中在回荡着激昂的呐喊:勇者无惧,强者无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是这样开始的:火车上,两个实习的要去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一男一女),正肆无忌惮地、信誓旦旦地说着豪言壮语。女孩为梦想而来,男孩为爱情而来。这样地开始似乎一下子就让人看到了结尾。女孩为了梦想放弃了男孩、放弃了爱情。

可当男孩走的时候,更多的不是鄙夷。就像男孩所说的:我要回家,我在这儿呆不下去了,我想我的爸妈。你去实现你的梦想和价值吧。你说得很对,我在这就是白痴。是的,我们没有权利让你一个刚要毕业的过惯了安乐生活的大学生去承担那份本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况且,也许正的像他说的那样在这里我就是白痴。城里,也许更适合他,更好地让他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

当许老师要走的时候,破箩的小太深刻了:哭似的微笑。顿时才明白了原来笑是可以这样的。不愿让许老师难过,他要笑;要小屁股们笑,他要笑。又不愿看到许老师走后小屁股们难过,他哭了。他看到过无数次小屁股们因为支教老师离开而难过。于是有了这样的微笑。可许老师还是走了,毕竟她只是一个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准备好在大山里呆上一辈子。

支教是整个社会的事,是一件要全社会接力的事。也许,我们没有必要让哪一个人在山里呆上一辈子,可我们是不是能让一次支教的时间变得长一些,一年、两年,让孩子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北极星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只有差老师,没有差学生”是整部戏的主旨。老师,这一神圣的呼召,不止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天职,再者,一位好的老师,是希望和爱的传递者和传播者,例如,在无可救药的差生当中,传播信心,传播盼望,传播宽恕,传播光明,处播欢愉,即使天生不公,须放下仇恨,放下怀疑,放下绝望,放下幽暗,放下忧愁。

影片中奈娜老师对孩子们说:“你的生活停留在写满你的恐惧的这一页,但如果能忍受它们,这些现实,会为你的飞翔助力。”这是一个信心的举动,宣告我可以和以往的自己一刀两断。当纸飞机在天空飘扬,随之而逝的是“恐惧”,因为努力的最大障碍可能不是懒惰,而是恐惧。好老师,深知此理。不管有多难教,奈娜老师以这样浅显易懂的方式教导学生认识自己,化阻力为助力。

我不肯定,片末出现的一个个神采飞扬,曾经的坏小孩一定会当大官,赚大钱,成为社会有功人士,但是,他们一定不会危害社会,因为他们已经战胜了恐惧。

正如那个坏小孩说的,我们恐惧的是失败,和那个失败的自己。我们恐惧的是,和9A的竞争下,把我们的贫困和缺乏显现得更明显和无地自容。我们的恐惧是无处不在的恐惧,那么不堪的现实,是先天不足造成,再努力也徒劳。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天生残缺,只是我们过于坚强和逞能,忽略自己的病情,耽误了治疗,或者我们躲着,掖着,藏着,捂着,我们不轻易告诉别人自己有病,需要帮助。“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帮助者首先先接受别人的帮助,医治别人的人首先被医治;因此,被治愈的动力,使这个故事可以开展和延续。老师的病是外在显露的,这群孩子患得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生活中遭遇着种.种不公平对待,他们出身贫寒、经历过太多歧视与嘲讽,内心敏感压抑,在种姓制度最森严的印度,他们阶级出生也许属于最低等,之所以有学生分成A班到F班,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成绩,更因为F班的学生,无一例外来自贫民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