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张国荣我歌词鉴赏汇集19篇

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一串一串的脚印,娇艳的梅花也在呼啸的北风中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下面是开学吧小编整理的走进冬天满分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5064

作文

167

伟大的母爱作文鉴赏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有一种情感,它是与生俱来的,没有条件、绵绵不绝的,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不管你给她回馈的是什么,她永远爱你,无论你成功还是失败,那就是深沉的母爱,作文 -伟大的母爱。

亲爱的母亲,您还记得那个寒冷的晚上吗?您因为要加班,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匆匆扒过几口饭后,您就到客厅了。您并没有休息,夜以继日地为我织毛衣。也许是困了的缘故,毛衣针扎到了您的手,您也顾不上疼,若无其事地继续为我织毛衣。这件事我原本也不知道,但就因为我比你早起了,但那几分钟足以让我看到熟睡在沙发上的您和那用母爱织成的毛衣。我穿上那件毛衣,感到了一股暖流串便了我的全身……

妈妈,还记得吗?一天中午,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本来是晴空万里的天空变得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便下起了大雨,小学四年级作文《作文 -伟大的母爱》。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被接走,心想,怎么没人来接我,爸爸今天加班没空接我,妈妈发着高烧呢,更是没办法接我。我该怎么办呢?就在我感到十分为难的时候,在那倾盆大雨织成的雨幕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妈妈!您把伞递给我,一步一滑地拉着我的手回家了。结果您的高烧更严重了,我的泪水不由自主的流下来……

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妈妈我要感谢您,感谢您为我付出的一切,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帮助,感谢您在我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妈妈,我爱您,我要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感恩母爱,感恩社会!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壁花少年观后感鉴赏

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完的几部片来说一说...

首先是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作为初中有一堆miserable回忆的前loser(现在是dork吗- -),这个看得真是泪流满面,真的泪流满面。

当然撇开小公主这么青春活泼可爱的外表不谈,我觉得他演得还是相当贴切。尽管演技这种东西如此微妙你说有就有,硬要说没有我也没话可说——但他的确有很多地方让我不禁觉得『啊,他就是Charlie』,最明显的莫过于Sam走了之后他一个人崩溃失控哭泣的那段。和朋友的共鸣是『啊啊啊啊好想虐他』(变态- -)

看了一点点的书,我对Charlie的印象一开始是个push-over其实看了电影也觉得有点push-over,不过我自己也是push-over所以................

总的来说,Charlie是个敏感的人,他害怕伤害别人,因此对自己的每一个所作所为非常在意,虽然他不喜欢伊丽莎白,但他还是讪讪地追着人家打了好多电话。

也许对他来说,朋友的一举一动映射着自己的每一次丑陋不堪的尝试。所以他希望不要看到那些景象,不想再看到别人的落泪与难堪,因为这些或多或少是自己的错。

Charlie有一颗如此柔软的心。不同于我曾经有过的那么多自私,他的确是在一次次尝试,并且想要挽留。对于别人的温柔,他也不遗余力地回报,这是我特别喜欢他的地方。

接着说Patrick。

哦他是个完美的甜心。

他愿意用自己来温暖别人,比如心甘情愿被人开涮,这种其实算是反向popular kid了嘛...虽然电影没讲多少具体的欺凌方面的内容。

然后就要说他和Brad那爱得一个感天动地了.....(喂)

『我们为什么不能拯救别人?』为什么我不能留在那里陪着他?

『谢谢你阻止了他们。』我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保护他。

这两个人啊啊啊啊(捧心泪流)

其实还挺老梗的,但放到校园里面就是泪流了啊...而且我真心觉得Brad不是渣渣,他只是没有勇气没有能力负担而已。

Patrick他也是让人各种心酸啊什么『做地下情人也没关系,至少他不用喝醉了才承认我们的爱』。

题外一句,这片看得我想看洛基恐怖秀了...

啊说到这个,Brad其实还蛮经常和Patrick在一起嘛,还有图书馆传纸条什么的

Sam的金句么我就记得2条了...

1.我希望给你初吻的人是爱你的。我爱你,Charlie.

2.我不想做谁的crush,我想要有人喜欢真正的我。

其他么............总之还是蛮好的小姑娘了。

看下来书和电影还是蛮有细节上的出入的。比如哥哥姐姐都有了名字(这个么是电影需要)。所以还是要看书,金句肯定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今生欠你一个拥抱歌词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姚贝娜

我是一只鱼

望着鱼缸外的你

敲了敲玻璃

你对我微笑离去

游啊游啊我却快忘了你

甚至你和我的距离

依偎你在水中的倒影

我会期待你再靠近

渴望躺在你温暖掌心

感受你拥抱你亲吻你

可惜我只能游个不停

装作鱼只有七秒记忆

我是鱼是鱼

我是一只鱼

听不懂你的言语

沉默在水里呼吸

舍不得闭上眼睛

游啊游啊我会再牢记你

还有你每一个表情

水灌进眼底无声无息

却模糊了你隔开你

渴望躺在你温暖掌心

感受你拥抱你亲吻你 亲吻你

渴望躺在你温暖掌心

感受你拥抱你亲吻你

可惜我只能游个不停

装作鱼只有七秒记忆

我是一只鱼

只有七秒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排比句鉴赏:关于朋友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1、朋友是可以一起打着伞在雨中漫步;是可以一起骑了车在路上飞驰;是可以沉溺于美术馆、博物馆;是可以徘徊书店、书廊;朋友是有悲伤一起哭,有欢乐一起笑,有好书一起读,有好歌一起听……

2、友谊如蝴蝶,我们嬉笑追逐,唤起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友谊如蜜糖,我们一同品尝,甜蜜一滴滴渗入心田。友谊如音符,我们共同谱写,奏成一曲曲美妙的乐曲。

3、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友谊如水滴,我们共同凝结,汇聚成一条条潺潺的溪流;友谊如绿叶,我们互相依偎,创造出一颗颗庇荫的大树。

4、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5、友情似海,可以包容你的缺点;友情似火,在寒风中给你温暖;友情如书,使你明白更多的道理;友情似阳光,照亮你人生的道路。

6、友谊如鲜花,我们共同欣赏,编制成一个个美丽的花环。友谊如音符,我们共同聆听,经典语句谱写成一章章动听的乐谱。友谊便似一杯清新透凉的冰红茶,滋润着你我干渴的喉咙。

7、友谊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是夏天里的一缕清风,是秋天里的一句问侯。友谊是焦渴时的甘泉,友谊是黑暗中的明灯,友谊是快乐时的分享,友谊是忧伤时的抚慰!

8、朋友是一缕金色的阳光,照亮你的整个世界;朋友是一阵和煦的春风,拂去你满身的疲惫;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时时刻刻都愿分享你的欢乐,每分每秒都愿分担你的痛苦。

9、朋友是常常想起,是把关怀放在心里,把关注盛在眼底;朋友是相伴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携手共度一个又一个黄昏;朋友是想起时平添喜悦,忆及时更多温柔。

10、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芬芳而淡雅;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又满怀诗意;朋友是十二月的梅,纯洁又傲然挺立。

11、友谊是一首歌:真诚是旋律,宽容是曲子;友谊是一盏灯:你是灯芯,我是油,他(她)是火柴;友谊是一座古老的房子:坚韧是石,毅力是沙!

12、友谊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友谊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友谊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友谊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13、朋友不是书,它比书更绚丽;朋友不是歌,它比歌更动听;朋友应该是诗——有诗的飘逸;朋友应该是梦——有梦的美丽;朋友更应该是那意味深长的散文,写过昨天又期待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的童年作文鉴赏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美妙的歌声,欢乐动人的歌声;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这又让我回忆起童年的美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岁月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我的童年是美好的,许多事情值得我去回忆……

几年前的一天,我独自躺在床上,觉得很无聊,这时我看到“电子字典”脏了,我想:我的玩具脏了都会被洗得干干净净,今天我再做一次清洁工,把它洗一洗。

我从桌子上把电子字典拿到了洗手间,打开水龙头,用手指在有污点的地方搓来搓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些污点擦去,可还有污点,我又用手使劲地搓,一会儿又用指甲在污点上抠来抠去,还是下不去。我想:这可怎么办呢?关了水龙头,我把电子字典放在了水池上,着急地想着,却怎么也想不出来,我急得就在屋里溜达,突然看见了厨房里的钢丝球,我想:如果用钢丝球,会不会像刷碗一样,变个魔术,把污点变走?于是我高兴地把钢丝球从架子上摘了下来,来到洗手间,把水龙头打开,哪钢丝球一下一下地搓着,美起太大作用,我又把洗洁精挤上,拿布在污点上擦来擦去。终于外壳上的污点被我洗没了。

“啊!终于完成了一大半,太累了,我是一个天才呀!”

我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工作了。我想:字典呀,你可要为我好好服务呀!

洗了一会儿,爷爷突然推门而入,大吃一惊:“你在干什么?”

我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嗨,只不过是我怕有病毒欺负它,给他洗个澡,让它舒服舒服罢了!”

“傻宝贝,这个电子元件不能着水,真是的,你这小子就会搞破坏,你……”爷爷边说边把字典从我手中抢走,甩了甩水,又用干布擦了擦。接着,从衣柜里拿出吹风机把它吹干。

我好奇地问:“人脏了要洗澡,玩具脏了要洗澡,衣服脏了也要洗澡,字典脏了为什么不能洗?”

爷爷给我讲了道理,我才明白为什么不能洗,爷爷又把它晒了晒。过了一会儿,字典还是不出字,但是不湿了,我垂头丧气地说:“不但没做成好事,反而帮了倒忙。”本以为做了件天大的好事,内想到却……

哈哈!有趣吧!这就是我童年里记忆犹新的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楼梦》鉴赏之文学特殊性

全文共 1462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只传世80回,现存的120回本其后40回是后人续写的。许多人都说是高鹗,其实不是。在程伟元、高鹗之前,已有不知名者续写了40回,程、高是在这个续书的基础上分工整理补足成120回的。小说既非由曹雪芹一个人构思、从头到尾写成的,它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前80回与后40回相比,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有明显的落差,情节安排和形象描绘,也有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抵触之处。所以,我们在谈其文学特殊性时,主要还是依据曹雪芹的原作文字,以及可以确知的作者意图。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红楼梦》鉴赏之文学特殊性,欢迎阅读。

一、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

写小说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这有什么特殊的呢?现在凡是写小说的人,哪一个不是这样做的呢?除非他写的是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或者童话故事之类。是的,这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是回顾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就发现后来的小说是在以前的史传文学、笔记小说、民间传说以及各类话本的基础上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传统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则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无论是罗贯中、施耐庵还是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拉不上任何关系。《红楼梦》则不然,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一点上说,它已经跨入了近代小说的门坎。

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我们说曹雪芹以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来作为创作小说的题材,并不等于说《红楼梦》中描写的那种风月繁华生活,就是曹雪芹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或者说曹雪芹也曾有过像贾宝玉那样的“富贵闲人”的经历。--这是迄今为止许多《红楼梦》研究者认识上都还存在着的误区。说误区,是因为这不符合史实。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只能是《红楼梦》80回后贾府事败被抄没后可能有的那种生活;至于前半部所描写的种种繁华盛况,只能属于他的“亲见亲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得不在这里插上几句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我完全赞同梅节先生最能令人信服的说法: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春天(详见其《曹雪芹卒年新考》,原载《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期,后收入梅节、马力:《红学耦耕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这和“癸未说”的公元纪年相同。至于“壬年除夕”(早一年)四字,那是畸笏叟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之下所署的时间。同年他尚有“壬午春”、“壬午季春”、“壬午孟夏”、“壬午九月”、“壬午重阳”等数十条批语。甲申春,敦诚写过两首《挽曹雪芹》诗,其中一首有两稿,一曰“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一曰“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这是可确定曹雪芹生卒年最可靠的材料。理由有三:①写挽诗是不可以将死者的岁数减少的。若雪芹活了四十几岁,而只举其整数四十,是完全不合适的。说四十就只能是四十。②死者的年龄,活着时可能连好朋友都搞不太清楚,但死了就清楚了。因为那时要发讣告,要将享年书于“铭旌”。所以此时提到死者的年龄是最可信的。③挽诗写了又改,但前后两稿别的话都有改换,独独起头“四十”二字不改,更说明这“四十”不是随便写下的大约岁数。卒年和享年既可确定,从1764年上推40年,曹雪芹应生于1724年,即雍正二年便无问题。这与周汝昌先生考定的生年一致。雪芹出生时,伯父曹?病故(1715)已九年;祖父曹寅病故(1712)已十二年。朝廷下旨抄曹?家是雍正五年底,执行在六年初,同年曹氏家人便迁回北京,靠拨还崇文门外蒜市口少量房屋度日。其时,雪芹才四、五岁,还是个学龄前的幼儿,当然不可能有过风月繁华的生活经历。若说到了北京后,曹家渐中兴了,后来又遭第二次抄没,才彻底败落的,这实在是既无可能性也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揣测。

作这样揣测的人,与主张曹雪芹是曹?遗腹子曹天佑或者总想雪芹能活到四十八、九岁的人一样,他们大概都卡在两个问题上了:一是曹雪芹如果没有风月繁华生活的亲身经历,就写不出《红楼梦》来;二是小说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所以总想让曹雪芹有机会过上一段那样的生活。可是事实上,从雪芹懂事起,曹家已经败落了,大观园里的怡红公子的那种富贵悠闲生活,他连一天也没有过过。

那么,《红楼梦》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曹雪芹随家人回北京后,在他成长的岁月中,曹寅、曹两代孀妇即其祖母、伯母,以及父母辈、亲友、家人(拨还曹家少量房屋时,还发还家奴三对)等,毫无疑问地会常常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述家中昔日的盛况,在这位天才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激起他无比活跃的想象力,令他时时神游秦淮河畔老家已失去了的乐园。直至二十多年后,他仍会忍不住向友人说起先祖当年荣华富贵的盛况,说得又是那么具体生动、有感情,仿佛曾身临其境,竟使比他年轻得多的敦敏、敦诚兄弟误以为那些风月繁华的盛事是雪芹早年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有“秦淮风月忆繁华”(敦敏《赠芹圃》)、“废馆颓楼梦旧家”(敦诚《赠曹雪芹》)等诗句;更笑话的是还说:“雪芹曾随其先祖(曹)寅织造之任。”(敦诚《寄怀曹雪芹》诗“扬州旧梦久已觉”句原注)其实,雪芹要真能回忆起他祖父曹寅时的种种盛况,那就非得再早出生二十多年不可。

由于雪芹祖上几代人与皇家的特殊亲近关系(如其曾祖母孙氏曾为康熙的保母,被诰封一品太夫人;曹寅少年时即近侍康熙,一直都是亲信),曹家在京城跟高层有姻戚关系或世交旧谊者必不少,尚为孩童的曹雪芹是可毋须避嫌地被人领着进那些豪华的大宅深院的,这会使他增长见识和加深感受。此外,宗室贵族中由往昔的玉堂金马,现如今的陋室蓬窗的升沉变迁,雪芹所见所闻一定也多。这些都会深刻地影响他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也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永忠《吊雪芹三绝句》之三)曹雪芹把广泛搜罗所得的素材,结合自己家庭荣枯的深切感受,加以酝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一部描绘风月繁华的官僚大家庭到头来恰似一场幻梦般破灭的长篇小说构思,便这样逐渐地形成了。

所以,《红楼梦》写的不只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然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的见闻、经历和自己家庭兴衰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但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作者的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最大胆、最巧妙、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虚构。所以它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广的。

贾宝玉常被人们视为作者的自我写照,以为曹雪芹的思想、个性和早年的经历,便与宝玉差不多,甚至以为曹雪芹也自幼爱弄脂粉钗环,爱吃女孩儿嘴上的胭脂。其实,这是很大的误会。两者的生活环境、贫富条件完全不同,其意识和言行也不可能处处相似。当然,作者确有将整个故事透过主人公贾宝玉的经历、感受来表现的创作意图,所以虚构并撰写了此书的“石头”亦即”通灵宝玉”伴随宝玉入世,并始终挂在他的脖子上,以示书中的一切“离合悲欢,兴衰际遇”,都是作者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并非任意编造。同时,也必然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自己的许多生活体验,注入了自己的某些思想观点,但这毕竟与作者要写自传或照着自己来写贾宝玉是两码事。发生在贾宝玉身上的事和他的思想性格特点,也有许多根本不属于作者。

贾宝玉是曹雪芹提炼生活素材,综合和强化某些典型性格特征后,成功地创造出来的全新艺术形象。如果找人物的原型,无论是作者自己、他的叔叔或别的什么人,只怕谁也对不上号,因为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人。脂砚斋是熟悉曹家和雪芹自幼情况的,连他也看不出宝玉究竟像谁,他说:

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第十九回脂评)

这是文学作品中典型性格创造理论在我国出现之前,最准确、最生动的描述。可知,贾宝玉形象完全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犹鲁迅之创造了阿Q。

其他如林黛玉、薛宝钗也是这种情况。脂砚斋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第四十二回脂评)“合而为一”是指“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回中钗、黛释疑和好了。此话无论正确与否,也无论你是否同意他那样解释钗、黛之间的关系,有一点却不可否认:即熟知雪芹生平情况的脂砚斋,也不认为生活中实有此二人,书中写成二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幻笔”。这也足可证明钗、黛也不是按生活原型实写的,而是艺术虚构的形象。

二、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我国小说历来受史传体文学很深的影响,总着眼于事件本身,着眼于故事情节,而忽略表现生活和生活环境。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家都很熟悉。书中虽写到他有个儿子叫关平,却从不提及关公的家庭、妻室等私生活,这一点与史书《三国志》无异。至于刘备,是写了他的几位夫人,可那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写到的呢?甘、糜二夫人曾被围于曹营,不写此事,又怎能写关云长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和古城会呢?糜夫人在长坂坡把儿子阿斗托付给了赵子龙,自己投井而死。不写此事,就没有后来继位的刘禅了。再有一位孙夫人,因为有她,才有“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新房后埋伏着刀斧手,因诸葛亮的妙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一无例外地是在写事件而非生活。所以,我们读了《三国演义》,终究也无法知道汉末三国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爱情在人生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动人的情歌。这一传统在诗歌领域中一直保诗着。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许多诗作,尽管可能都另有政治寄托,但它们在许多读者心目中,都是被作为爱情诗而受到普遍喜爱的。词,在这方面就比诗更花繁叶茂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后来是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使《红楼梦》中宝、黛等少男少女都为之而痴迷了,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可独独在小说中,它迟迟未能开花结果,有的只是如《红楼梦》开头部分所说的“终不能不涉于淫滥”的才子佳人书,那些书中“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至于传奇、话本之外的长篇小说,就更没有爱情描写的地位了。如《水浒传》中有一点涉及男女关系的情节,却也没有深入到人物真正的感情世界中去,有的只是淫夫淫妇的贪色、勾引、私通、谋害和仇杀。《红楼梦》把爱情描写从诗词、戏曲的领域中搬到了小说里,并极大地加以发展和提高,使之更深刻、真实、动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重要的首创。

再说人人每天都离不了的饮食吧,又有哪一部小说认真写过呢?读《水浒传》,大家会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印象,或者还记得鲁智深把吃剩的一条狗腿揣在怀里,荒山野坡的黑店里甚至还卖人肉包子。但我们毕竟无法知道水泊梁山寨子里好汉们每天的伙食究竟如何,早点吃的是什么。《红楼梦》则不然,一顿螃蟹宴就写得令人仿佛亲临其席。从螃蟹的价格、吃一次的花销,到煮好放在蒸笼里,须趁热拿出来吃,体弱的人只宜尝点夹子肉,还得喝一小口烧酒之类,无不写得头头是道。现在餐馆里供应顾客吃蒸螃蟹,常常只有醋,不上姜。我想,如果他们记得《红楼梦》中有诗说“泼醋擂姜兴欲狂”,又说“性防积冷定须姜”就好了。因为螃蟹只有就着生姜末一道吃,才不易闹肚子。现在许多大中城市都有餐馆请名厨师设计做“红楼宴”,各色点心,还有刘姥姥吃过的“茄鲞”等几十种菜肴,其名目甚至是做法都是从《红楼梦》中来的。却未闻有“水浒宴”、“三国宴”。还有写喝茶,光《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便把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精彩动人。总之,《红楼梦》令人耳目一新地将当时一个封建官僚大家庭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多角度地、生动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了。

曹雪芹当然不可能知道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但他在强调自己所写的小说特点时说: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第一回)

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美学理想,也正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他坚持这一美学理想和忠实于这一理想的艰苦实践,又使其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创作,自然而然地符合了恩格斯所说的这一普遍性法则。相比之下,后40回续书中,有着明显任意性的“调包计”,以及宝钗、黛玉在同一天、同一时辰内一个拜堂成亲,一个含恨咽气等非现实的戏剧性情节的安排,就难免失之于“穿凿”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人类历史无尽的长河中,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有谁能将它留住?现代科技进步,还能将历史的某一瞬间的画面和片断情景用摄像、录音手段保存下来,至于看不见也听不到的人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的声音,就只能是一个永远叫人猜想的谜了。史书、笔记可以记下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始末,却无法像《红楼梦》那样再现两个半世纪前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仿佛也进了大观园,亲身领略和感受到早已逝去年代里所发生过的一切。《红楼梦》的这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绝不应该低估的。

三、突破传统的旧方法写人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在《红楼梦》之前,长篇小说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多数是善恶分明的,作者的倾向性也表现得比较明显,不像现实生活中的活人那样,往往一时难辨其好坏。比如说诸葛亮吧,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甚至神化了的人物,已成了智慧的化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再比如高俅,他先是流氓无赖,后成了奸邪权臣,坏事做绝,除了踢得一脚好,你再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倒是神怪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性格、品行还复杂一点。这当然不是说那些小说中的形象塑造得不成功,不是的,而只是说在小说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美学理想和创作思想支配下写成的小说,其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各不相同。当然,形象的社会意义自然也不一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鸳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贾蓉、薛蟠、甚至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天生的十足的坏蛋。至于像王熙凤那样形象最鲜明生动、最丰满复杂,又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人物,更不能简单化地将她归之于好人或坏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之列。

香港中文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红学家、翻译家宋淇说,曹雪芹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与莎士比亚所写总数差不多。但莎士比亚的人物是分散在三十几个剧本中的,而曹雪芹则将他们严密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其中个性鲜明生动的形象也不下几十个(参见其《红楼梦识要》,中国书店2000年12月版)。这话是不错的。小说中主要人物或用较多篇幅写到的人,固然形象生动,但有时即便是只有几句话的人物,也能惟妙惟肖地将其身份、个性勾勒出来。如写秦氏之丧,贾珍为使丧榜上能写得风光些,想花钱给贾蓉捐个官衔,恰值宫中太监总管戴权来上祭,贾珍顺便说出要给儿子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不但对其用意领会得极快,还开口就称贾蓉为“咱们家的孩子”。脂砚斋评曰:“奇谈!画尽阉官口吻。”

在《红楼梦》诸多人物中,贾宝玉形象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和社会意义。脂砚斋曾想为读者剖明宝玉之为人,但却因评不出他“终是何等人物”而感到无奈。他说:

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第十九回评)

脂砚斋的话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这是个“今古未见之人”,他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二、他并没有被写成一个完人,反而是一个相当矛盾复杂、很难用世俗的道德观念或为人标准来评说清楚的人物。这实在并不奇怪,刚刚从污浊腐臭的淖泥中冒出来的新苗头,怎么能立即被庸人俗眼完全认识和理解呢?

我们今天看来,贾宝玉是一个封建传统观念中“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的贵族子弟。他怕读被当时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四书》,却对道学先生最反对读的《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闲书爱如珍宝;他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求仕道路和以八股文章取士的科举制度,讥讽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特别是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向往的是一种不沾尘世污浊和俗念,能保持自然天性和彼此友爱的无拘束、无压迫、无欺诈的自由幸福生活。在丫环、僮仆、小戏子等下人面前,他从不以为自己是“主子”,别人是“奴才”,总是平等相待,给予真诚的体贴和关爱;他往往关心别人超过关心自己,有时竟会达到忘我的境地。从这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封建逆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征兆,封建主义正在趋向没落,民主主义思想已逐渐萌芽。

四、全书有机的整体结构《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与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相比,可以说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具有一种成熟的艺术性精巧结构。《三国演义》是在客观的历史框架基础上,据基本史实的脉络,把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结构编纂起来的。尽管这也极不简单,需要作者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很强的史料组织能力,但毕竟人物和故事的安排,大体上是有规定的:汉末的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到三分鼎立,最终晋朝的统一,以及其中各方势力的强弱盛衰、重要战事的胜败结局、人物的存亡命运等等,都是确定了的,不能改变的。所以其结构也不同于一般小说,且不细论。《水浒传》则是“板块结构”,总的是前后两大板块,前面是各路英雄被逼上梁山,后面是受招安、为朝廷利用、起义归于失败。其中又有若干小的板块,如宋江、林冲、武松落草前,都有相对独立的大段故事情节;受招安后又有打方腊和征辽等相对独立的故事。这与小说原本是在民间传说特别是在说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最终才由小说家连缀、组织,统一加工而成的有很大的关系。《西游记》也分前后大小不等的两块,前面是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后面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取经故事是书的主体,其情节则是“念珠式结构”,即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就像一颗念珠,由一条西去取经的线串连了起来。外国人翻译此书,有嫌念珠过长的,有重复之累,就把一些他们认为较次要的难关和妖魔删去,只保留最精彩的章节,如斗铁扇公主过火焰山、三打白骨精之类,结果也挺不错。本来嘛,念珠串可长可短,珠子也未必定要八十一颗才行。《儒林外史》则像是很多短折子的连缀,一个故事接着另一个故事,写到后面,丢了前面,并无什么关照和呼应;读着前面,也不知后面写的会是什么,可称之为“集锦式结构”。《红楼梦》构思完整,精细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率意的、多余的、游离的笔墨。

贾府是一个与史、王、薛三家皆联络有亲的大家族,要写到的人物极多。如何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不至于读下去弄不清彼此的关系,是颇费心机的。这才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通过酒店闲话,把宁、荣二府的人物关系,不知不觉地作了概况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在大观园背景中展开,而园子的规模是很大的。如果没有贾政携宝玉与清客们察看刚竣工的园景并“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一一描绘各处山水庭院的位置、特点,我们能获得如此深刻的印象吗?正如乾嘉时一位叫二知道人的红学家所说:“写荣国府之世系,从冷子兴闲话时叙之;写荣国府之门庭,从黛玉初来时见之;写大观园之亭台山水,从贾政省功时见之。不然,则叙其世系,适成贾氏族谱;叙其房廊,不过此房出卖帖子耳。雪芹锦心绣口,断不肯为此笨伯也。”(《红楼梦说梦》)我转而想到有些外国小说,为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往往用很长的篇幅,去作静止的环境描写,或者故事刚开始不久,就出场了一大批人物。这样一来,读者不是感到沉闷,失去读下去的耐心,便是搞不清、记不住谁是谁,须不断去翻看人物表才行。诸如此类的文字,恐怕不能算作是很高明的写法吧。

《红楼梦》的文字往往前后照应,彼此关合。绛珠仙子要为神瑛侍者眼泪还债的神话,已在小说一开头就预示了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性质;太虚幻境薄命司中的册子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也都注定了女儿们的归宿和贾府一败涂地的结局。以个人为例来说,后来遁入空门的四姑娘惜春,书中首次描写到她时,她正同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玩,周瑞家的送来宫花,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你看这是随便写的吗?故脂砚斋批曰:“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第七回评)

小说中人物的吟咏、制谜、行令,更常有带“谶语”性质的地方。从消极方面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含有宿命论和神秘主义成分,这与曹雪芹思想上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悲观主义有关。从积极方面说,它能增强艺术表现上因暗伏灰线蛇踪、蛛丝马迹,而使人叹服其全书结构之谨严奇警的效果。这方面拙著《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逐一地都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看,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红楼梦》还有个现象很值得研究,就是它的各种续书数量最多。不算今人新近续作的,就有十五六种,这是小说史上从未有过的。曹雪芹原作极能吸引人,又在二十多年内“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能读到八十回;后来出了一百二十回“足本”,对后四十回续书,一些人又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等等,自然都是原因。但倘若此书不是如此完整的结构,可激发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种种遐想(比如像知前不知后的“集锦式”结构的《儒林外史》),是否也有这多人想到要去续它,实在是大可怀疑的。

总之,曹雪芹在落笔时,总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这样的结构行文,不但为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中所未有,即便是近代小说也不曾见过。

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红楼梦》第一回以“甄士隐”、“贾雨村”两个名字标为回目,实有“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寓意在(曹雪芹一定对为他的书加评语的脂砚斋说过这一意图,可脂砚斋将后半句“假语存焉”错听成“假语村言”--说错,是因为这四字组不成短语,除非是说“假语虚言”或“俚语村言”方可;若只谐音三个字,则“假语村”更不成短语;还将听错的话写入《凡例》末段,后来这一段又移作首回回前评,并被传抄者混为正文,“假语村言”四字,遂讹传至今)。作者想以假存真(用假的原因自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文学创作的等等),实录世情,把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内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本来,文学创作上的虚构,也就是“假语”、“荒唐言”。但《红楼梦》的虚构,并不全同于创作文学作品时不可或缺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虚构,它有相当特殊的地方。至少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除实写都中的贾府故事外,又虚写一个在南京的甄府。这两家“是老亲,又系世交”,且各方面都一样,甚至有一个从外貌、性情到境遇都处处相同的宝玉,甄府简直就是贾府的镜中影。这样虚构的用意何在呢?有一点是明显的,即“贾”既可谐“假”,“甄”既可谐“真”,那么,贾假甄真,必要时就可用来互补、点醒。所谓将贾府视作甄府时,甄府也就是贾府了。这也是小说两次强调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对联的一种隐义。比如,小说中大家庭由盛极而衰败,其故事的地点,作者本想:既用自己家事为多,应说它是南京;但如果当真那样写,便太显眼了,难说没有明眼人会将它与曹家的荣枯联系在一起。所以,不得已,只好将地点移至都中。在这一点上,都中是假,故称贾府;南京才是真,故有甄府。为此,作者也还虚点了一笔说,贾府的老家本也在南京。还通过贾雨村之口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它(贾府)老宅门前经过……”你看,特地点出“石头城”来,可知书名本也叫《石头记》,不但表示是石头所记叙的故事,也暗示是石头城的故事。同样,小说中的群芳总称为“金陵十二钗”(虽然有的根本不是金陵人),而不叫“燕京十二钗”,怕也是这个原因。

再比如,曹雪芹不能在小说中明写他祖父曹寅曾四次亲自接待南巡的康熙皇帝这段荣耀的家史,却又不甘心将如此辉煌的自家盛事埋没,能写的只是大小姐元春回到自己家里来省亲这样的虚构故事。于是就通过人物聊天,从省亲说到当年皇帝南巡,带出江南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的话来。这样,叙述描写的对象虽属贾家,却以甄家来点真事。故脂评于此说:“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语看。”“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后四十回续书作者既不了解雪芹的家世,也不明白这样写的意图,呆呆地添出一个走上正路的甄宝玉来,而使这一有特殊用意的虚构变得完全多余和毫无意义了。

二、有意识地以小寓大,以家喻国。这一方面也许更为重要。我们说过,小说所写不限于曹氏一家的悲欢,经过搜集、集中、提炼和升华,它的包容性要大得多。我们发现,作者还常常有意识地以小寓大,以家喻国,借题发挥,把发生在贾府中的故事的内涵扩大成为当时整个封建国家的缩影。从这一角度看,小说把主要故事情节限于贾氏一个家庭之内,更把人物的主要活动范围圈定在一个好像是与世隔绝的大观园女儿王国之内等等,也都带有“假语”、“荒唐言”的成分。

“文革”期间,我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陈企霞遭江青迫害,下放在杭州大学安吉“五七”干校受管制,分在炊事班里。当时我恰巧当炊事班长,与他很谈得来,常聊天,当然只能在夜深人静、“五七”战士们入睡之后。一次,谈到《红楼梦》,他说自己有个荒谬的想法:总以为贾府中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与邢夫人、赵姨娘等人的矛盾,是在写政治上当权派与在野派的矛盾斗争。我当时就说他的看法有道理。的确,像凤姐岂是通常的管家婆形象?她有很强的政治性。在“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她分析弊病之所在,采用“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和自己以身作则,严格制度,不徇私情的办法,很快地就整顿好了宁国府的烂摊子。作者在回末对句中赞曰:“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由治家联想到治国,凤姐就像是一位能干的国务大臣。在她擅权敛财或害人时,脂砚斋也将她与贾雨村比作“一对乱世奸雄”。贾府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点像一个小小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有掌实权的,也有无权过问的;有能沾到好处的,也有发生利害冲突的;有制度改革,也有阴谋陷害……正好借题发挥。产生这种写法可能性的基础,是在封建时代的家与国,都存在着严格等级区分的宗法统治,两者十分相似。在一个权势地位显赫的封建官僚大家庭中,尤其如此。

大观园是曹雪芹的胸中丘壑,早岁吞之于胸,撰书时吐之于笔罢了。在当时的任何豪门私宅中是找不到的。它被放大成圆明园那样只有皇家园林才有的规模,这不是偶然的。试想,如果只有一般花园那样,几座假山、二三亭榭和一泓池水,故事又如何展开呢?不但宝玉随父察看园林时,每见一处风景便题对额的“乾隆遗风”式的情节无法表现,连探春治家,将园林管理采用承包制的办法来推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也没有必要和不可能写了。大观园里,从“琳宫绰约,桂殿巍峨”被称作“天仙宝境”的省亲别墅,到有山门、花木繁盛、环境清幽的佛院禅堂栊翠庵,无不应有尽有;就连鹅鸭戏水、禾蔬分畦,杏花桑柘之中,数楹竹篱茅屋的田庄稻香村,也都能见到。虽然那些农村景象乃人力所为,不是真的,但被邀来游大观园的刘姥姥却是货真价实的乡村农妇。“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元春这首总题大观园的诗,不是也可以解读成:这花费多年时间、辛苦构思写成的小说,所描写的是从皇家到百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的情景吗?

六、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现文艺的式样、种类,随时代前进的脚步,逐渐从单一趋向综合。唐传奇往往在叙述故事的主体文字外,加入一二首诗,篇末有一点议论,被人称之为“文备众体”。自从戏曲本子上了舞台后,表演、音乐、舞蹈、服饰、布景等等都加进来了。现代的电影、电视艺术,其综合因素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大大增加,这是谁都知道的。可是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中,要多方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就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可以说,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小说能够做到。《红楼梦》却能在极大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红楼梦》的主体文字是早期的白话,但它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有时,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态的描摹,也从诗词境界中泛出,给人以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这一点是脂砚斋最先指出来的。宝玉惦记着丫头红玉(小红),却不见她在,便出房门东瞧西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游廊底下栏杆外,似有一个人在那里倚着,却恨面前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脂砚斋于此批道:“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可知上几回非余妄拟也。”(第二十五回)所引“隔花”句出自金圣叹批《西厢记·寺警》中莺莺所唱《混江龙》曲。

小说中描绘人物形象,少见其用眼、鼻、唇、齿、脸、体态如何等实写,而往往只借设喻,用空灵的虚笔,来引人体会其风度神韵。如形容警幻仙子的美丽: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

其洁若河?秋菊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第五回赋)

这样的写法,大概很为金庸所欣赏,于是在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头,描写一位回族侠女“翠羽黄衫霍青桐”时,便不客气地借用了过来,说:那女郎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采照人,当真是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眉晶晶,月射寒江。(第一回)

对林黛玉的描写也如此。说她“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本来,花、柳的外形,与人毫无相似之处。然而,凭借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和人的丰富想象力,却能把差距极大的两者联系起来。在诗词中,这已是司空见惯的。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即是。

写景物的就更多了。如写贾宝玉在石上看《西厢记》时,“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第二十三回)。相仿的还有史湘云醉卧石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红香散乱”(第六十二回)。我们读时,只觉得这景象写得很美。殊不知唐代诗人李贺早有“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题赵生壁》)的诗句了。

《红楼梦》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谏文……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文备众体”,且又都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如一百回本的《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其中的诗和骈体赞文,就比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或七十回本多得多。但多数都是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若将它们删去,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文字更加紧凑、干净。《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是溶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跳过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的情节。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十二钗册子判词和《红楼梦曲》,倘若我们略去不看,或者也像宝玉那样“看了不解”,觉得“无甚趣味”,那么,我们能知道的至多是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连自己也有点像在梦中。

小说中拟写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能“按头制帽”(茅盾语),做到诗如其人,一一适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志趣、气质。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雍容含蓄,史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这一点最为难得。林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之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第七十回)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时,心目之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且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因此,还有些就诗歌本身看,写得或平庸、或幼稚、或笨拙、或粗俗、或猥亵,但就模拟对象来说,却又是惟妙惟肖、极其传神的作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坚持“追踪蹑迹”地忠实模写生活的美学理想。

有一次,有人问我:“你是研究《红楼梦》的,你说说,那里写到的许多方子能不能吃?”我想了想,说:“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中的方子多数不能吃,而后人续补的后四十回中的方子倒能吃。”他觉得很奇怪,我向他解释:曹雪芹是精通医理的,但他只以其博学来写小说,而非写医药手册;只考虑刻划人物、描写情节的需要,并不是给人作治病参考的,所以不能呆看,随便搬用。何况他谈笑风生,极富幽默感。这一点恰恰是后四十回续书所没有的。我说不能吃,因为有的方子根本治不了病。比如用“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的“疗妒汤”,疗效如何,郎中自已就已说了:“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第八十回)有的方子几乎办不到,如所谓能解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冷香丸”,要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等四季花蕊,加雨水日的雨,白露日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日的雪拌和……这样玄而又玄的海外方,谁又曾试制出来并临床实验过?有的方子的组成无可挑剔,效果却让人猜不透,如太医为秦可卿开的药方,众人都佩服得很,而患者却令人“疑心”地死了。胡庸医给外感风寒的晴雯开处方,书中未详列,只写宝玉看时,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便说:“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治,如何使得!凭她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起!”直至玉太医将麻黄、枳实换了当归、陈皮、白芍等药,又减了分量才罢。所言全是内行话,道出了传统医学施治因人而异的特点。还有贾瑞因妄动风月之情得病,书中说他“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就像老中医讲笑话,说得何等风趣!诸如此类,都只诙谐谈笑,从不炫耀自己的医药知识,却又字字不背医理。这才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续书的作者不懂得这一点,每写一张方子,必一本正经地去抄医书。所以只要你的病状与书中所写相同,倒是不妨去照着服用的。可话得说回来,我国历来名家医案又何止数百,尽可供医者患者参阅,又何必到小说中寻找方子来吃呢?

《红楼梦》写到的东西太多了,举不胜举。诸如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礼仪典制、岁时习俗、哲理宗教、文赋诗词、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无不头头是道,都有极其精彩的描述。故小说曾被比作“百科全书”,这就其内容的丰富性来说,自然是恰当的。只不过百科全书是百科知识的简单集合和罗列,彼此并不相关。而《红楼梦》则是将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有机地组合在一个完整的极精巧的艺术作品之中。这需要作者有多么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修养啊!在这方面,曹雪芹的多才多艺是无与伦比的;也只有他这样的伟大天才,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一部涉及领域如此之广,能综合体现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奇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鉴赏思路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1。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另外,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2。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小说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传统手法塑造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张国荣与梅艳芳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1844 字

+ 加入清单

张爱玲在《爱》中这样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到我所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

张国荣的音乐中,男女对唱很少,只跟梅艳芳、陈洁灵、辛晓琪等少数几个女歌手合作过。我总感觉,在气场和唱功上,能与张国荣搭配的人很难找。数来数去,还真是梅艳芳最合适。两人在舞台上一亮相,就能看出来很登对。张国荣与梅艳芳合作的《缘分》和《芳华绝代》,都是华语歌坛的典范之作。特别是他们俩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实在是巨星风范。

张国荣与梅艳芳,是公认的最佳拍档和舞台情侣。

我们常说,歌以传情。听《缘分》,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张国荣和梅艳芳的真实生活,想起他们的人生经历,想起他们的情感浮沉。

在香港歌坛,张国荣和梅艳芳被赞誉为金童玉女。她对他真的亲,他对她真的好。张国荣欣赏梅艳芳的重情重义,梅艳芳喜欢张国荣的体贴入微。至于歌唱才华,他们都是重量级,棋逢对手,惺惺相惜。

张国荣与梅艳芳,两人不是兄妹,胜似兄妹。

因为张国荣与梅艳芳曾经同属一个经纪公司,所以两人常常一起外出演出。据说,有一次演出结束休息后,一个黑衣男子闯进了梅艳芳的房间,让她深受惊吓。从此以后,每次外出演出,张国荣都登记一个有门相通的套间,以便随时可以照顾梅艳芳。梅艳芳曾经说:“我有事都会找他倾诉,可能讲电话两三个小时,可能十年再见也无所谓。”不恰当地套用一句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事业上,两个人更是进行过多次无间合作。无论是电影还是歌曲,都为我们奉献了很多经典作品。在合作过程中,他们都发现了对方的才华,两人的友谊也越来越坚固。记得在拍摄《胭脂扣》时,还发生过“交换人质”事件。当年,《胭脂扣》的原著李碧华认为如花和十二少的演员非梅艳芳和张国荣莫属。但是,因为两人不在同一家公司,想合作很难。由于当时张国荣的公司也想找梅艳芳拍电影,于是,梅艳芳提出她为张国荣所在的公司拍一部电影,换取张国荣与自己的一次合作。从这次“人质交换”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私交甚笃,也都重情重义。

1985年,梅艳芳刚刚出道,还没开过演唱会。为了帮助梅艳芳提升人气,张国荣在1985年的演唱会上,特别请她作为演唱会嘉宾,共同演唱《将冰山劈开》,把她介绍给广大歌迷。后来在张国荣的很多演唱会上,也可见梅艳芳的身影。特别是在“跨越97”演唱会上,梅艳芳更是惊艳亮相。

张国荣曾经郑重地承诺,只要是梅艳芳的演唱会,无论怎样,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当嘉宾。恕不知,张国荣一语成谶,在梅艳芳入行二十年演唱会期间,他犯了胃病,疼痛难忍。不过,张国荣是个守承诺的人,他抱病登台,给梅艳芳和所有歌迷带来了惊喜和感动。

她永远是那个娇弱爱撒娇的妹妹,他永远是那个坚强勇敢的哥哥。

虽然张国荣与梅艳芳心灵相通,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最终并没有演变成爱情。不知道他们是否有过爱情的表白,但是,多年以后,他们俩依然是一对无话不谈的兄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梅艳芳的几段感情全部落空;张国荣在几经浮沉之后,情归唐鹤德,开始了十八年艰难而漫长的爱情长跑。两个看似很有缘分的人,却只能把当初的一切美好与情谊当成怀念。“在困苦中百转,但结果在眼前,事实证实无缘”,两人之间淡然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坦率地说,我希望看到张国荣与梅艳芳终成眷属,那将是怎样一种完美啊。当然,歌是歌,现实是现实,留给我们的,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

《缘分》这首歌,我最喜欢的,还是在2002年梅艳芳入行二十年演唱会上的精彩演绎。这是张国荣生前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演出。在《芳华绝代》的一段热舞之后,《缘分》的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两个人站在宽阔的舞台上,深情地凝望着对方,“你我相隔多么远,哪年哪天可相见?那处境可会改变?”疑问是伤人的,永远没有答案的疑问更是伤入骨髓。“我已不敢再说,来日可相见……”我相信每个人都看到了梅艳芳眼角的泪花。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答案在心中。无论是友情,还是其他。

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都已想到了一年之后的归宿?

2003年4月1日,听闻张国荣从二十四楼飞下的噩耗后,梅艳芳心如刀割,只有靠镇静剂度日。她没有出现在他的追悼会上,没有人感到惊讶。我能理解她,张国荣也能理解她。我们都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更不能苛求那个名叫梅艳芳的女人。

在《胭脂扣》中,十二少幽幽地对如花说:“三三八一,我在老地方等你,如花。”2003年的最后一天,梅艳芳没有熬过那个冬季,因病辞世。他们是不是去了那个“老地方”?我想,在天堂里重逢,他们的身影将不再孤独。

今生缘已定,来生缘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第三节:歌词的体式与段式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歌词要表现的内容写成什么风格体,叫体式,写成几段叫段式。

歌词按风格,可以分成格律体、自由体、民谣体、问答体。

按性质,有抒情体、叙事体、回旋体、分节歌等。

歌曲的段式,有一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

关于体式1:

格律体,自然从格律诗而来,被谱成曲就是格律体的歌词了,毛泽东的一些格律诗大多被谱成了曲,显然这就是格律体的歌词。这种词被约束在固定格律里,讲究平仄,难掌握,写现代生活内容还要服从格律形式,本末倒置,青年人还是尽量少写。

自由体,没有固定的格律,可长可短,可以按内容随意发挥,是现在人常用的一种歌词体,许多的歌词都是这种类型。

民谣体,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形成的一种歌词体,自由、流畅,可写景、可喻情。《众手浇开幸福花》,还有当年一些歌颂红军的歌曲大多是这种文体。

问答体,上一章在对歌中已经讲过,不再多说了。

关于体式2:

抒情体,也叫抒情性歌词,一般说它没有故事情节,是抒发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生活和事物的。许多独唱、合唱都是这种文体。《那就是我》、《祖国慈祥的母亲》都是很好的抒情体歌词。

叙事体,歌词中有人物、故事、事件。但是,只能简约的描写,主要还是写人物的思想情感。《兰花花》、《老房东查铺》等,都是这种文体。其他的体式用的较少,在以后的章节里再涉及。

关于段式:

一段式,(A式)整首歌词只有一段,或四、六句,或十几句。内容集中,情节统一,情感变化不大。例如:《骑马要骑千里马》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还有《志愿军战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都是属于一段体。

两段体,(AB式)不完全是指相同并列的两段,也许是一段歌词,主要特征是歌词分前后段,但是,由于中间情绪的变化,在谱曲时写成了AB 式,例如:《 太阳岛上》 A幸福的热望/在青年心头燃烧/甜蜜的喜悦/挂在姑娘眉梢/带着真挚的爱情/带着美好的理想/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 B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 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 这首歌词,前八句为一个段落既A段,后四句情绪变化了作为副歌处理为B段。这就变成了两段式。相反《又见炊烟》两个四句,平行段,在作曲上处理恰恰是一段体。还有副歌两段式和这个例子差不多,中间加一个衬词“啊”,情绪变化了,就成了两段式了。《这片土地》就是这种样式。

三段式,三段式是从一段歌词发展而来的为ABA结构式,它的特点是一段A和三段的A句数、内容要相同。例如:《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第三段仍然重复的是这四句。 三段式也有ABC结构式的,例如《红旗飘飘》三个段落各不一样。

多段式,这是指超过三段,每一段内容、情绪又都不一样的段式。因为,多段式歌词变化大,层次多,作曲的难度也大,一般很少有人写,这里就不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第五节:寻求口语化语言,增加歌词的艺术感染力

全文共 291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随着音乐文学的成熟,假大空、豪言壮语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假小空、套话依然没有杜绝,常用歌词200句的现象还在歌词创作中频频出现,歌词语言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解决?当然要感受生活、感受时代、感受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感受中思考、在感受中采集、在感受中创造。认识歌词语言的基本特点很重要。这一节,我谈谈歌词语言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歌词创作中把握口语化的话题。

要想做到歌词语言的口语化,我认为有三忌讳, 1 忌讳华而不实 2 忌讳拖沓晦涩 3 忌讳多种意象 ;有三提倡 1 提倡开门见山 2 提倡形象准确 3 提倡深入浅出

毫无疑义,歌词和诗歌一样都需要美的语言,然而,由于歌词受音乐的制约,它的语言和诗的语言就有了很大的区别了。歌词语言三忌讳只是我的理解和认识,也许有偏颇。1,忌讳华而不实,其实,任何文体都忌讳华而不实,歌词尤其要注意。本来歌词的篇幅就很小,面似华丽,实为隔靴搔痒的语言再占去一些,这首歌词就费了。歌词的语言最忌讳形容词过多(并不是绝对的)形容词、装饰词多,就影响音乐的主题、音乐的想象空间。举个例子,同样写茉莉花,初学者可能认为写的越“美”越像歌词,于是,就会写成“像白玉、像月光、像少女亭亭玉立,像棉桃、像朝霞、像白云飘向天际……”写了这么长的两句也不知道写什么,“皮”厚自然不必说,人们如在雾里,音乐的形象就更难抓了。可是民歌《茉莉花》开头就叫你一目了然——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这样朴实无华的歌词语言,一比一兴立刻就使人闻到一股沁人的芬芳。这样的歌词很容易被音乐接受、被听众接受,是我们写歌词的一篇好范文。说道忌讳华而不实,并不是反对歌词的文学性,关键是用的好,用的巧。《好日子》中写了阳光的油彩,月光的水彩……生活的花朵等很漂亮的句子,不但没有影响歌词的内容,反而,还增加了歌词的审美魅力。为什么?因为此时没有形容词了,全成了名词“阳光的油彩”而不是油彩般的阳光。“生活的花朵”而不是花朵般的生活。你们看,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2,忌讳拖沓晦涩,无论是抒情歌曲还是叙事歌曲,简约、明快是它的基本要求。歌词不能写成“词报告”。一首词写成四段,每段十六句,从“猴子变人”写到信息化,这样显然不行。这里面有一个歌曲基本规律的问题,也有一个让听众真正听进去,记得住的问题。这就是听觉艺术的功能,决不能用歌曲代替政治报告。

谈到拖沓还有一个词句过长、空洞,没有层次、没有语言分工,总也不入题的现象,用一句民间说法“墨迹”。晦涩,是指语言生涩、难读、难懂、难记、或者咬文嚼字,或语意含混。举一个例子:“我的行囊装满许多泡沫,我还有筐提包和锁”还有一些生造的词句和无法唱的词句,如:城市里有一片虹霓,这显然是为了压韵,不顾别人能不能唱,演唱后人们能不能听懂,这和歌词的属性格格不入。3,忌讳多种意象,(也包括多种形象)一句或者一段歌词中的多意象是作曲的绊脚石。听觉的绊脚石。记忆的绊脚石。也会使作曲者找不到准确的形象,听众的听觉找不到通道,记忆找到不到记忆点,例如:“村庄里的阴沉鞋子里的沙砾空气里的麦芽气。一个桌子一个椅子一个杯子一种情绪”这样的句子作为诗也许可以,作为歌词绝对不行。关于三提倡,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在这里不多说了,举三个不同的例子来说明。“是你给我爱,爱向我走来”这就叫开门见山的写法:“生活像一团麻,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这就叫形象准确;“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息怒哀乐一时都到心头来。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还可爱”这就是深入浅出。上述的种种理由,就是强调歌词的口语化,口语化使抒情酣畅,有利于记忆传唱;口语化口语情态生动,有利于提供情境;口语化亲近自然,有利于贴近听众。但是,口语化决不是浅薄。歌词语言要不断创新,近些年来,一些歌词语言确实有了很大变化,总的特点是吸收了绘画和舞蹈的变形艺术。例如:“窗外两三枝樱桃,每年开一次喧闹”,“心灵是快乐的自治区”以及上述的《好日子的》歌词等等,这些语言或意识形象化、或形象意识化、或意象重组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由于这种变形化语言的出现,改变了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和抒情的具像的直白的结构方式,把新诗的一些特点吸收进来,在不违背音乐规律的情况下,给歌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第六节:用色彩、声音、装扮美丽的歌词

我们掌握了歌词的基本属性、掌握了歌词的种类、掌握了歌词的体式、段式,接着,就想把歌词写的更好,这里面除了需要大量的实践,有些成名词作家的经验不可忽视。这一节,我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在歌词的语言中用好色彩、声音。

我讲歌词语言中运用好色彩,是一个写作手段的问题,关于歌词特色中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时代色彩、是另一个话题,在这里就不涉及了。

色彩是歌词美丽的时装

一首好的、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歌词,除了主题、哲理之外,歌词语言中能适当的运用色彩,也是成功的一个因素。我曾把歌词比作凤凰,色彩就是它的羽毛、它的时装。怎样在歌词中运用色彩呢?就是说,我们在写歌词时,要选择有颜色的语言,这样,写出来歌词自然会艳丽、生动。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像《祖国颂》在气势磅礴的词句中突然出现“高粱红,棉花白”十分夺目。像《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支花”一下子就把喜气带了出来。还有“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等,由于歌词中有颜色,内容、形象都丰满起来。我自己多年的创作也在努力的做到这点,例如《生长牧歌的地方》“好蓝好蓝的一条大江,好绿好绿的`一片草场”。例如《红灯红》等都是遵循这样的原则进行创作的。说到歌词中的色彩,有的是明写的,有的即使没有明写,由于选择了带有色彩的形象,也给人一种色彩感。像《希望的田野上》“十里荷塘十里果香”。像《祖国正是花季》花满江南/花开塞外/祖国啊祖国/你是花的大海/红梅吐蕊/ 唤醒新春/杜鹃烂漫/ 千姿百态/花汛奔去花潮涌来/万紫千红是你青春的风采。你看,这样的歌词是不是有色彩呢?!

声音是歌词流动的意绪

我们知道,歌曲的形态一直在抑扬、扬抑、或平缓或跳跃中行进着。为了使旋律流畅,鲜活,歌词一定要提供这种条件。在歌词中选择有声音的语言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它可以使歌词运动起来,跳跃起来,使歌曲在一种活跃的环境里向前发展。不但如此,它还可以使演唱者、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们随着音乐徜徉在自然的景观中,形象、真实。好的歌词,特别是民歌更是如此。还是举例子说明像《全世界人民心一条》“胜利的旗子哗啦啦的飘,全国人民欢呼地动山摇”。像《那就是我》“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像“小雨淅沥沥”等很多。说到选择有声音的语言大多是指动性比较强的词句,有些词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声音,由于动词用的好,仿佛使我们听到了声音,像“海浪把战舰轻轻摇”。像“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推开波浪”。像 “(吁)(吁)夜空中传来口哨/声声悠扬,悠扬/(吁) (吁) 长长的一段旋律/牵着一个银色的月亮,(吁)(吁)总之,带有声音的语言在歌词中运用的得当,会增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还是应该从表现内容出发,能用则用,不要勉强,更不要画蛇添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酥油》小说鉴赏

全文共 1444 字

+ 加入清单

酥油》是江觉迟,一位普通的安徽安庆女子的自传体小说,2005年她只身来到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原始深山草原藏区,搜救那里因频发的灾害而出现的孤儿、可怜女人的私生子和上不起学的孩子,并在寺庙庇护下教育这些草原上的孩子。《酥油》是她在昏黄的酥油灯下写下60万字的日记改写而成,同时,“酥油”也是草原给她“梅朵”之外的第二个名字。

我们也许可以想象这些年她在高原上所经受的艰辛,但无法想象她一件一件放在内心里的东西。读完这本奇丽的小说(请原谅我们只能用这个词),那些过眼的新奇与震撼,你会发现都不重要,因为有一种东西一直在往你心里钻。

是爱吗?爱心,爱情,感动?

不,是一种让人心灵震荡的纯粹。这个姑娘的纯粹会像她的文字一样感染你,让你进入草原一样的心灵。

可怜的梅朵,或者觉迟,把所有的一切献给草原,然而还是要忏悔,生活,多要一点都是那么吝啬!她因身体跨掉而最终不得不离开她四处寻找来的孩子,她想重建学校不得不闯入城市结果却失掉了草原上那颗爱情的精灵,她无法面对已逝的父亲,父亲那句响当当的话,在她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像草原上的草一样,在她心里疯长。

爱是相互支撑的,大爱在心间的律动其实很小,每个人都有,只要愿意去感受,便能感觉得到……江觉迟写草原,写孤儿,写藏区,写善良柔韧小心翼翼的梅朵和她的爱情,还有那独立荒原的可爱青年月光,这一切的一切,最终,她所写的,是她的心。

是的,《酥油》就这样慢慢在作者心中,变成含泪的文字,变成奇丽的原始的藏区景观,变成梅朵和月光圣洁的爱情,变成孩子们的梦想与希望。

“是的,无限巨大的草原,我热爱,迷恋,却是带着莫大无言的盲目,要了解这片土地,用身体一生也不够。用心灵,也许只需要一次皈依,一切都会得到诠释……”

这就是江觉迟和她的《酥油》。

推荐阅读:

《酥油》是作者江觉迟5年藏地生活所记60万字日记改编而成的小说,密不透风、毫发不露的再现了藏区生活的全部,写尽了藏民的原始宿命和信仰轮回,是一部真正的藏地生命之书,骨头里都透着酥油味道的文字草原。

然而,这些还只是她的背景,是给她力量的世界。

它还写尽了人世间最纯净丰厚的爱与勇气,人生的况味、智识与真谛。

在草原上,很小的孩子都知道,路从来都不在脚下,而在脚上。

她千辛万苦找到第一个孩子,喜极而泣,活佛笑着对她说:“草的人生在地下,长出来的都是阳光。”她怕自己不能坚持下去,向多农喇嘛求助,多农喇嘛说:“那些灾难后的孤儿、可怜女人的私生子、上不起学的孩子,你找到他们,他们会带着你走。”

这就是江觉迟,一个很平凡的女子,正如她后来的感叹:“我遇到了一个世界。”

平凡家庭的一妻多夫,土司头人的一夫多妻,一心想要成为藏地画师的可怜孩童,走死在神奇的玛泥墙外的姐姐,被逼迫为偷猎者带路的少年,草原上的天雷地火,泥石流与塌方,还有爱情,那个和她一起在草原上寻找孩子历经生死的野蛮粗砺干净善良的月光……

这就是《酥油》,然而也不是全部。

它还写尽了心灵与信仰的沟通,给了我们一个了解陌生的支点,我们究竟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一个汉地弱女子的藏地心路,就这样一层一层展开,一颗在酥油里浸泡了5年的不安心灵,讲了一个世界上最生动的故事,无怪乎有人评价它是世上最珍贵的文字,最圣洁的爱与爱情。

《酥油》写得真实、真诚、真挚。是真正称得上纯粹的作品。相信每个人捧在手心里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它的重量。

姚晨、潘石屹、麦家、李承鹏、安意如、王小山、胡赳赳等不同领域的人为《酥油》集体发声,发起“人生价值倡议”。

正如潘石屹所说:你的爱和我们的感动构成世界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三作文鉴赏:因为痛苦封住了喉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她走了,她只留下一句话,诗凌,和齐浩好好的。

我不知为何,误会解开却并不想说什么,我觉得生疏了,就形同陌路,再没什么话可讲。

忽然手机响了,是杜志玲打来的,她已经和苏子辰订了婚期,却没料到她说要离开,电话里她对我说,诗凌,这场散伙饭尽管很不美满,但我希望你会和齐浩好好的。

我惊了一下:“什么散伙饭?”

她说:“我和苏子辰要走了。”她顿了顿,又说,“路易他…知道了你和齐浩以前的事后,冲出门被车撞了,现在在医院,九死一生,林佳哭得不成样子,王雨桐先走了。”然后就听到电话里传来开门声,紧接着隐约听到另一个男声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

我的手机掉到桌子上,杜志玲还在说,我清楚地听见,诗凌,和齐浩好好的。

齐浩看着我的脸变得煞白,他用力握住我的手,说:“诗凌,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

我却像疯了一样冲起来,嘴里叫着路易的名字,不顾齐浩通红的双眼,我对路易的愧疚没人懂,世界上有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我爱的人不爱我,爱我的人我不爱,我要追求自己的所爱,所以不得不伤害爱我的人,比如路易。

上天,求求你,至少让我见他最后一面,最后一面,最不奢侈的要求。忘不了你总是逗我笑,忘不了你每天贴心的照料,忘不了你深情温暖的告白。

不想你带着遗憾走,我很残忍,但对你狠不下心,也许我被你感动过,深深的感动,所以舍不得你离去。

“司机,快点,再快点…”我哭着,求着司机快点开,“我赶着去救人。”司机一脚油门踩下去,却因此葬送了生命。我看见车被撞得严重变形,两辆车顶在一起,消防人员向我喊,“你没事吧。”我张着嘴回答着:“路易…路易…”

我还是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听说林佳调去了别的城市的分公司,她说她再也不想见到我了,我带给她的回忆是痛苦的,每次一想到要和我共处一室工作她就恶心。

杜志玲和苏子辰去了爱尔兰,她说要和苏子辰在那个永远不能离婚的国家厮守一辈子。

而我,自从出车祸那天开始,再也没见到齐浩,还有讨厌的王雨桐。

养好伤,我辞了工作,去机场买了一张机票,想用这些年的积蓄去旅游,散心。

我踏向安检口,决然的没有回头,这个城市,带给我的是痛苦,到最后,我连哭都哭不出。

因为痛苦太痛苦,封住了我的喉。

所以我没能看见,在我的背影消失在安检口后,一个穿着干净衬衫的白衣少年慢慢蹲下身,泪水决堤。

[初三作文鉴赏:因为痛苦封住了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雨思散文鉴赏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500字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红尘潇潇落,是雨?!是泪?!

点滴在眉间,点滴在心头。

惊雷乍现,无情撕破有情,抖落了一地凌乱,杂陈着数不清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慨叹,一瞬间,伴随着涓涓细流,散向了天涯他方。眼下只见:自惜残香犹带泪;谁知旧恨亦伤心。

奔向他方的涓流,可曾汇集成那三千弱水,可曾翻起过人世间的百味浪涛,可曾有我的一瓢之饮?

长记那时,何愁雨后无彩虹?雨浇灵台心花日盛。那雨是珍珠,那雨是焦尾琴,那雨是诗!岁月流金,蘸笔是春,字里行间尽是灿烂情怀。谁言薄笺、不堪负情爱千斤?谁言阳光、不能亮方寸万年?

雨一直下,花絮飘零,风过处,芳尘点点。曾试图用记忆的针线重新串起那片片美好,编织旧日的花冠。最终,花冠碎了,梦碎了,心碎了!

草木一秋人一世,锦瑟初弹春已寂,唏嘘流年荏苒。君不见,东边晴天西边雨,掩埋自己的故事,远看别人的风景。

空气中弥漫着雨的呢喃,我静观着雨的晶莹。提笔蘸雨,信手涂抹出春夏秋冬花的颜色,为唯美的诗篇,增添那不朽的四季之香。

雨声依旧嘀嗒,雨景依旧凄迷。

烟雨来时,身不在江南,心亦梦江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作品鉴赏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6]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令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那晚的月亮作文鉴赏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那年夜晚,晴天,我在朋友家。

那晚的月亮特别好看,真的就像白璧一般,除了两头尖尖,其余都是圆润光滑,好像是蘸了水的船形肥皂,捏在手里头滑溜溜的。月光很皎洁,落在朋友家院子上空的一方小天地中,墙角不知名的花也瞧得清清楚楚。这也许是因为在乡下的缘故。

恰逢停电,屋子里黑魆魆的,于是我便同朋友以及朋友的爷爷一同搬了三张小藤椅在外头休息。

朋友的爷爷一落座,便盯着天上的月说:“今晚的月,真好啊。”我和朋友都被这突然冒出的一句话吓了一跳。朋友随即坏笑着反问:“爷爷,今儿的月亮哪让您看上了?不和平常的差不多嘛,只是亮了一些罢了。”他听后倒是沉默了很久,盯着月亮,干瘦的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藤椅的扶手,银白的胡子像棉絮一样,随着蠕动的双唇不住地颤抖着,似是在出神地想着什么。

良久,他才告诉我们。当年,也是在这样好的月色下,他和他的战友一起,在一片野地下的地洞里提心吊胆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仗一打,其中一个战友就再也没回来了。另一年,朋友的奶奶也是在这样一个月夜离开的。他打了半辈子的仗,把最有精气神儿的日子给了国家,朋友的奶奶则把最好的青春年月交给了等待,等待朋友爷爷的平安归来。但当她盼到了朋友爷爷的归来,她的身体却渐渐不行了。最后,在那样一个有清澈月光的夜晚,朋友奶奶握着爷爷的手,紧紧地,仿佛是在怕他离开。她挣扎着,却又认命般地闭上了眼,从窗间溜进房里的月光洒落在朋友奶奶瘦弱的身上。他的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月亮,脸上的悲恸使得我和朋友都长久地沉默了。

没过多久,朋友的爷爷就起身回了屋子里,这屋子他住了几十年,闭着眼都能找着路,不磕着也不碰着。

朋友说:“爷爷一定是自己躲起来流眼泪了。”

但就像张爱玲在《金锁记》中说的那样: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酸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我与朋友看来,那晚的月亮其实无异于平常,只是亮一些,就像一抹湿晕,一滴泪珠,不起眼又极易令人遗忘。但在朋友爷爷的心中,那晚的月亮的确很美,但却不及当年的美。这样的月色让他回忆起曾经的所有,回忆起自己与战友的约定,回忆起妻子的离去。那轮月亮融着他的思念、悔恨,也见证了他一生中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生离死别。

当思念的潮水翻滚之时,眼泪也就随之而来了。

也许朋友爷爷真的自己躲起来抹眼泪了吧。

[那晚的月亮作文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挫折的作文鉴赏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逆境顽强抗争。

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晓得的唯一方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伏尔泰(法)

挫折是人生道路中无法避免,每当遇到挫折时,痛苦随之而来,痛苦是心理的作用,它可以减少,从而可以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挫折。

凡尔纳是法国现代幻想小说的鼻祖,他的第一部小说《气球的五星期》,一连投了十五家出版社,都被退了回来,凡尔纳一气之下,要将稿子烧掉。幸亏他妻子把它从炉火中抢了出来,凡尔纳不甘失败,他要下苦功写好幻想小说。为了了解各个科学领域的知识,例如文学、生物学、气象学、化学等的知识及其发明创建,他订有二十多种科学杂志,保存了上万种科学资料并都分类,当这部小说报到第十六家出版社时,稿子终于被接受,由于凡尔纳有渊博的知识,小说的内容丰富精彩,写得生动迷人,所以,很快成为畅销书。

逆境也有它的好处,就像丑陋而有毒的蟾蜍,它的头上却顶着一颗珍贵的宝石。 面对逆境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无法选择逆境与顺境,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 逆境创造成功

人生路上挫折困难难免,眼前的道路总是弯曲多而直路少,必定要受苦;逆境多而顺境少,也要吃苦。

生活并不亏待你,当它把你推向一条死路时,又为你指明了另一个出口。

也许,很多人都渴望顺境,希望人生的道路上能一帆风顺;但是人生道路上挫折困难多,它们都是事实,都是无法避免的。

[关于挫折的作文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感悟的作文鉴赏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我到树林里锻炼身体,看到了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

我刚刚到树林边,林子里的喜鹊早在枝头扎扎的叫着。为什么今天的声音有点刺耳呢?

我快步走到树林深处。眼前的景象一下子就让我呆住了:只见树根处,一个拳头大的小喜鹊在无力的抖动着翅膀,想要像上飞,只是它应该是刚出生不久,腿脚还不利索。顺着小喜鹊努力前行的方向望去,一对大喜鹊在枝头不停的盘旋,叫声凄惨,我的心一下子就疼了起来。原来是喜鹊宝宝不小心从窝里掉了出来,落到了地面上。它没有办法飞到窝里。树上的大喜鹊极力拼命的叫喊,但是也是无济于事。

我决定帮办它们。于是,我悄悄地靠近小喜鹊,用双手托其它,真轻啊,只有一个鸡蛋的重量吧,我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到树杈上,看着小喜鹊慢慢的往“爸爸妈妈”的站的地方“走过去”。我的心美美的。这时,我听到了喜鹊的叫声又是欢快的,扎扎的声音不再刺耳了,原来是“它们”一家团聚了。

我忽然想到我们平时遇到了麻烦的时候,父母时不计报酬的来帮助我们,在我生病的时候,父母万分着急,甚至愿意用他们的生命来还缺我们的幸福,父母之爱,恩重如山。

在这里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给了我们生命的父母,我们要努力学习,回报它们的养育之恩。

[关于感悟的作文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浅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现实性意义

全文共 1920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

学习鉴赏小说就要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的活动背景

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小说的环境还包括与人物及其行动有关的特定的环境氛围。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用的是反衬。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通过情节描写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就不会退兵;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就不会冒险设“空城计”,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故有“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通过作者刻画人物的方式分析形象

在教学中,鉴赏小说通常凭借作者刻画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方式来进行。在小说中,作者往往借助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折射人物的命运或暗示小说主题。如《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及至中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抓住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肖像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闰土在旧社会不幸的人生经历和遭遇。

古人说:“言为心声。”语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在《故乡》中“我”和杨二嫂的那段谈话,就形象地揭示了杨二嫂这个小市民刻薄、自私、鄙俗的性格特征,透视了她被剥削阶级意识和恶习侵染的丑恶灵魂。相比之下,“我”的神态则是愕然、惶恐、嗫嚅,直至闭了口,默然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小说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着自己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能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这样一段话:“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里鲁达是很懂得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描写了鲁达“细”的性格,细得令人佩服。

诸如此类,学生对小说人物鉴赏能力的运用,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也会得以体现。如果我们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能够运用李悝的“识人五法”,既能引导学生全面、公正地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对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李悝的“识人五法”,即:

其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其二,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其三,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其四,窘视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其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我们教学生鉴赏小说人物时,不妨结合李悝的识人之道来分析,会对学生步入社会,如何接触人,怎样结识人有帮助。《史记》记载: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他的一位大将李克(即李悝)。他列举了上述这五条识人标准,供魏文侯参考,结果魏文侯依李克提供的意见录用了魏成子。

在小说中,典型人物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他虽然有别于真人真事,但在塑造时要“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如此典型的人物来反映生活真实,这样的人物更集中,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归根到底是从小说人物的艺术性趋向生活的现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以文学的艺术性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之外,还必须结合现实,为学生将来的人际交往提供理论依据,其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作品鉴赏

全文共 4073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赵逵夫)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仰望大树作文鉴赏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想到大树,我脑海里呈现的第一幅画面就是在我家附近的棠湖公园里的大树。我经常路过棠湖公园的侧门。

我向里边望去,发现里面的植被丰富,树密而呈深绿色。它们高度参差不齐。当我从下往上仰望那棵最高的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它甚至要比天还高,它高得无边无际。我不曾知道那棵树的名字,尽管我和它已经接触了14余年。我想,它应该是棠湖公园修建时就有的吧!那么,它还会继续生长吗?这应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吧?漫长到我无法去想象,因为人的一生很短暂,而树可以选择性的活上好几百年。想到这里,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它们,应该会很孤独吧?!

站在下面仰望那棵参天大树,那棵挺拔直立的大树,心中油然生起一种对它的崇拜与敬仰之情。人,是很渺小的;世间的许多万物,是渺小的;唯有大树,它就像一位巨人,直立在那里,直到永恒。所以,和它比起来,我们渺小地像一叶扁舟,哪怕我们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也只不过虚无到一颗砂砾般大小。我总是对自己很自信,有时候甚至自信过度,骄傲自满。可是,每当我仰望那棵参天大树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我并没有骄傲的资本。

那棵参天大树就像一位母亲,它的胸襟宽广得几乎可以容纳一切。它由树木的枝干和枝叶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集体。但即使如此,它在树丛中却显得非常的孤独。纵使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它的身边路过,也许会有那么几个人称赞它,发出由衷地感叹:你看,这棵树那么的高大啊!应该活了很多年了吧!但是,在这茫茫人海中,也有多少人会记住它,会在意它呢?有很多人就像走马观花似的离去。是的,没有人会知道它内心的孤独。而它,唯有做好自己使内心强大起来才能够驱赶它内心的荒芜。

我知道,多年后,那里的风景还是会保持着原来的模样,然而,原来它,还在那里。改变的,是经过的路人,也是时间。

我想,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站在那棵巨人的肩膀上,鸟瞰全世界,一定会有那么一天的。到那时,我便不再是仰望,而是同你肩并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