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汇集20篇】

浏览

3341

作文

1000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历史博大精深,五千年来的美食文化也是色香俱全。

我们常听到人们说:“中国是行走在舌尖上的美食国度。”是啊!就连一块肉都有N种吃法。煮着吃、蒸着吃、炒着吃、做汤喝、夹馍吃等等。我第一次遇见北京烤鸭,便是在舌尖上行走的开端。

那是2012年,我与妈妈奔赴北京参加钢琴比赛。比赛前一天晚上,我们行走在北京的小吃巷里。突然,一阵阵香将我吸引到了巷子的角落。虽说这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但队伍几乎从这头排到那头。我踮起脚,看到了店名“北京烤鸭”,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快到我们了。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站在摊前,麻利的切着一只又一只烤鸭。“要几等分?整只、一分、二分还是五分?”老奶奶对每一位客人都说道。“我们要一整只。”妈妈回答。我们提着一整只鸭,坐到了小店的座位上。

妈妈将袋子松开,热气顿时从袋中涌出来,清风将香气送入我的鼻腔。看着烤鸭金黄的外皮,嫩白的里肉,我一连咽了许多口水。妈妈用小刀轻轻划下一只鸭翅膀,黄皮裂开,露出嫩白的鸭肉,热气不断从白肉中冒出,伸向巷子的深处。我带好手套,轻轻拿起鸭翅膀,放在鼻边轻轻一闻,香气从鼻中渗入,一直渗入到我心里。我对着鸭肉轻轻吹起气来,咬下一口,热气与鸭肉那种微妙的质感传入牙尖,松软的肉在牙尖游走,最终还是极其不舍地滑入咽喉。一只鸭翅膀吃完,我已是满嘴流油,鸭肉的质感仿佛还存留在我的牙尖,香气仿佛还留在鼻中。我抓起另一只翅膀,又大口吃了起来。我在株洲是吃过烤鸭的,但是否正宗,我就不得而知了。

从那一次吃完后,我就再也没有吃到过这样的味道。直至那次,我与“它”的第二次相遇。

那是在深圳的海鲜自助餐厅。什么大龙虾、大螃蟹应有尽有,可我只对北京烤鸭情有独钟。妈妈夹来了三块,我拿起一块儿就往嘴里塞。淡淡的面粉香先渗入牙尖,接着着黄瓜,沙拉的清淡涌入嘴中。再往下咬一点,烤鸭的香味从口中冒出来。咬下的那一瞬,时间倒流回了7年前在北京咬第一口鸭翅时。

时隔多年,烤鸭的味道还是没变。依旧是那缕香味,依旧是那松软的质感。

烤鸭的味道,每一次吃都会印在我心里。因为它是北京的美食之一。夸张来说,乃至在明清时期,烤鸭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

所以,烤鸭是历史悠久的一道菜。不仅仅烤鸭是这样。在中国,还有许多这样流传至久的美食。潮汕牛肉、重庆与四川的火锅、长沙臭豆腐,毛氏红烧肉…

这些都足以代表中国的美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美食文化,一代又一代人的知晓与心血,结成了一颗代表中国的明珠。

当我们行走在舌尖上时,体验到的是中国美食文化的悠久,也有对自已国家的敬畏与对美食的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我一直在行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收看央视一套节目,再一次被“感动中国”__年度人物所感动。他们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这些英雄中有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他们有着我们一般人所没有的勇气与志向,有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以及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值得一提的是,感动中国的特别奖授予给全体“中国人”。组委会认为,__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忍、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每一位都是中国人的骄傲,每一位的事迹都足以让我感动。他们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感动着中国:有的是用良知、有的是用爱心、有的是用自强自立的精神、有的是用自已的勤奋和学识、有的是对工作、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有的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大、有的是为国争光。每一种感动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我无从选择谁,更让人感动!

我看到生活中原来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人物及他们所拥有的精神,他们在平凡的世界中书写着精彩的人生,滋生了伟大的人格。千千万万个知名与不知名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教育、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承着优良道德,他们是世间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感动我们,因而感动中国的,是他们或朴实无华,或艰难执著,或惊天动地,或自强自爱的生命历程;是他们对孝道、对爱情、对诚信的朴素诠释;是他们因人而异,却共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无穷人格魅力。

在他们身上,国人又一次体会着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牺牲,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执著追求,什么叫甘为人梯,什么叫大爱无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郭小平观后感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人物事迹】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此节目已播出很长时间,之前一直没机会看最近终于有些观看感触颇深,本节目是由BBC制作的关于中式教育和英国教育效果的对比,英国邀请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中国教师到英国一所优秀中学任教四周,然后与本中学的相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测试比较高低。

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一开始的校服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校服被英国学生戏称降落伞(其实他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显然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学生的观念,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服从权威,这里的权威便是老师、纪律、校长、领导等,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对老师绝对服从,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师所认为的中国的学生是最听话的(可能是因为他教授的中国学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国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从学生的能力入手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并且注重学生的自我思索,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和权威,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是把老师看做朋友而不是管理者。

从第一周开始就因为巨大的差异引发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便是纪律问题,中国老师们不得不在每堂课用很大的心思去要求学生保持安静,用心听讲,可一向自由惯了的英国学生显然不会那么听话,因此在影片中会看到很多不和谐的画面,以致英国中学方面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中国教师维持纪律,效果也不太理想;第二就是授课方式的区别,中国教师主要运用中国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讲并且课下还要安排一些练习进行巩固,可很多英国学生并不能适应,有的只能坚持一会就失去兴趣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干扰其他学生,甚至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反抗教师,连英国中学校长听了一会课后也感觉很煎熬,其实在中国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只是受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学生无从发泄而已,最后便是学校的时间安排,英国中学的学生一般下午很早就会放学回家自由支配时间了,而接受中式教育的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上两节自习课,早上也要早起,总的来说中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差不多是英国学生在校时间的两倍。

虽然最后考试结果出来显示中式教育在最后的测试中取得了胜利,可总感觉这样的教育下的学生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许也正像英国中学校长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的童年很不快乐,总之由于中国和英国文化的教育体制的巨大差距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不同也有了很多的思考,显然英国已经意识到自己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开始着手改变,中国是不是也该做出一些改变呢,不过对于其中出现的中国教师在国内授课时用英语授课的场景让我很欣慰,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因语言而落后,只是这样的场面只能出现在大城市的先进学校,对于广大的乡镇农村学校何时才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很是期待也会不断努力去实现它。

最后祝愿我们的教育能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疫情面前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冲在前方,这些逆行者真正地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勇气。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当新冠肺炎疫情降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没有人拿着喇叭吼出前进的号子,但“战士”们都在争分夺秒。别人回家,他们出发,奔赴抗争疫情的最前线。一线的战士吴亚玲不能回家乡云南去送别去世的母亲,从此天人两隔。武汉肺科医院一位叫胡明的医生得知同事倒下时一边泣不成声,一边擦干眼泪进入病房,因为还有许多病人需要他去拯救。不是长发飘飘才叫可爱,也不是浓妆淡抹就叫美,那一道道在脸上勒出的血痕也叫美,那隔空给人的拥抱也叫可爱,你的样子我们铭记在心,你的精神我们世代传承,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这世上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你们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天亮之后,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那些在漫长冬夜里为我们披霜冒雪的守夜人。

因为被需要,所以勇往直前。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钟南山作为总指挥奋战在抗病毒的最前线,一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铿锵有力,全力以赴,共克时艰。而在17年后的今天,84岁的终南山没有去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退休生活,而是呼吁人们不去武汉,自己却坐上了去武汉的高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大爱无疆,最美逆行。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满腔责任为国为民,镜头前的含泪哽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才是真正的英雄。“排国难于危急,救民众于水火”,令人高山景行,肃然起敬。

顺行者可赞,逆行者可贵。

国难当头,危急时刻,竟然有黑心商家借机提高口罩的价格赚国难财,可是也有一些平凡的人匿名将两箱口罩悄悄放到派出所门口,然后离开。也有人为武汉医院免费提供快餐,为上下班的护士免费送行。83岁的拾荒老大爷匿名捐款1万余元抗疫,银行要留姓名,他说“如果非要写名字,就写‘知恩者’”。所有细微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平凡中的逆行者拼尽全力燃烧自己,为世界发出微弱的光芒,无数人发出光芒,萤火便会汇成一片星河。

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国家。阴霾总会被阳光驱散,困难终究会被努力打败,一千句加油不如一次行动,让我们在管理好自己的同时帮助他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让我们一起期待春回大雁归的那一刻,一同去武汉看看樱花。

冬将尽,春可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2024年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秦奶奶,我给您剪剪指甲吧!”王威摘下口罩,笑着对躺在4号病床上的老人说。“好哇!快坐。”王威坐在秦奶奶床边:“奶奶,我给您讲个故事好不好?”王威笑着,边剪指甲边问:“您看我像得过重病的人吗?”“不像!你长得白白净净、气色又好,还这么漂亮,哪像得过重病的?”秦奶奶摇摇头。“我得过甲状腺癌,还是晚期!”王威说。病房里的人听后都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是真的。”王威语气平缓,跟大家讲起自己患病13年的一幕幕——

“8岁时,我得了甲状腺癌。当时,我爸拿到诊断书,‘扑通’一下晕坐在地上。从此,我躺在病床上大把大把地吃药,一次次地打针化疗,头发都掉光了。爸妈带着我在黑龙江四处求医,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但病情却急剧恶化。我脖子上的肿瘤越长越大,丑死了。肿瘤压迫气管,我呼吸困难,连睡觉都得坐着。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我坚持了8年。16岁时,爸妈带我来北京看病,检查的结果是:甲状腺癌晚期。当时医生说我活不过6个月,所有的医院都不愿接收我……那时,‘能够活下去’是我最大的愿望。”

王威抬起头看看秦奶奶,说:“来,您换一只手。”她接着讲:“2008年春节,听着热闹的鞭炮声,我庆幸自己又赚了一年,但我也接到了病危通知。当时,我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大口地吐血,胸膛里像火烧一样难受,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人要走了,我能做点什么呢?我想起给《星光大道》写信,希望栏目组帮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我要捐献遗体。我登上《星光大道》,唱了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整个录制过程中,我没有流泪,只是微笑,我要为病痛中的人加油,也想告诉拥有健康的人保持健康、珍惜生命。2011年12月19日,在家人的陪同下,我终于在同仁医院签下了遗体眼球捐献志愿书。

《星光大道》的节目播出后。我接到了一位特殊观众打来的电话,他就是煤炭总医院的王明晓院长。王院长说:‘王威,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想着帮助别人,如果你就这么离开了,作为医生我很不甘心。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全力挽救你!’很快,我住进了煤炭总医院。经各科专家会诊,检查结果是:甲状腺癌晚期,双肺弥漫性转移、淋巴转移、骨转移。医生们说手术风险非常大,我很可能就下不了手术台。手术还做么?我妈握着医生的手恳求说:‘手术你们尽管做!我把孩子交给你们了。’当天,手术进行了6个半小时,医生小心地剥离开与肿瘤纠缠在一起十几年的血管和神经,从我的脖子里取出了10个肿瘤,最大的比我的拳头还大。手术成功了!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一个劲地傻笑,连泪水都觉得是甜的。

出院前,王院长来看我,说:‘孩子,以后有什么打算?’我说:‘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也要像你们一样,救死扶伤,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王院长推荐我上黑龙江鹤岗卫校,学校破格录取了我,还免除了我的全部学费。2012年7月,我毕业后回到了煤炭总医院,成为心脏中心的一名护士。过去,我是病人,被人照顾;现在,我是护士,照顾病人。这种转变多有意思、多令人高兴啊!”

说到这,王威甜甜一笑:“奶奶,您说是不是呀?”秦奶奶和病房里的人都说“姑娘,你太不容易了!”大家叮嘱王威:“你现在也得注意身体啊!”王威感激地点点头。

2013年初,王威进行了身体系统复检,结果很好:血液中的癌细胞没有了。医生说:“王威现在的状态是健康的。她创造了奇迹!”而坚强、乐观的妈妈说:“这场病也许是上帝给王威一个化了妆的祝福。生病那些年,女儿可遭罪了,模样连我看了都觉得丑。现在,女儿健健康康,越长越漂亮,还有一份心爱的工作,我跟女儿一样,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观后感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临冬_月,梅花破寒正好,在新时代的青年,正是奋斗的时光,踏破贺兰山阙,奋力扬帆起航。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岩中。”在时代发展的密林里,咬定目标,稳定根基。再大风浪,不惧阻挡。人无钢骨,安身不牢;人无爱国之情,便无立足之地。新青年,应为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探索是破土而出幼芽的第一缕阳光,探索是桃花源里的一道彩霞。探索是发展之端,是开放之延。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习探索精神,做新时代的航标和引路人。

创新是时代的动力之驱,是时代发展的源泉。生活无处不创新,华为5G的创新,给自己的企业争荣,为国争光。造纸印刷的创新,为文字添彩,促进了文明的传播。阿里马云的创新,是他从一个平凡的老师到一个不平凡的神话。创新吧,让它像太阳一样常在,让它像春一样充满生机。

奉献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为民;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为国;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为民;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几言几语,道不出心中的深重,只愿人民,只愿国家安好,我便好。谁无家妻儿女,谁无私心利欲,但奉献大于此,大于私。雷锋一生奉献无求回报,只愿用有限的时间来服务更多的人民;李嘉诚积累财富,只愿用它们换来别人的幸福。微风吹动,花瓣一落,只愿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新初升的_点的太阳。是刚刚从蒲公英身上散落下来准备起航的种子,是浮在水中正准备亭亭直立的荷叶。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一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做一个有世界视野,全球眼光的豪迈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的学生观后感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华丽的屏幕映在我的心中,为他们的事迹感动

在这些人群里,有的是为了国家事业而忘我工作,直到自己的生命结束,令人敬佩,有的为家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有的为了孩子,失去双脚,但她却拥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高淑珍今年56岁,是河北滦县司各庄镇洼里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因为她的儿子王立国4岁那年落下了残疾,不能上学,便想在家里办个小学堂,后来她发现也有一些因残疾不能上学的孩子,便在家里举办了学校,自己的女儿王国光是老师。

这学校一开就是14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她收了近百名得残疾孩子,()但却未收过一分钱。接受的孩子越来越多,虽然高淑珍精力有限,负债累累,但她却从未对那些慕名而来的孩子们说“不"字。无论有多困苦,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只为能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些。“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像高淑珍那样的人还有许多:林俊德、陈斌强、何玥、高秉涵、陈家顺、张丽莉、李文波、周月华、艾起、罗阳。记住这些名字吧,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才让我们的家园,这个世界,充满光明,充满浓浓的,甜蜜的,感动人心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一天,我正看着枯燥无味的电视节目,突然,一阵清脆的“叮铃铃”声把我惊醒了,我四处张望,想看到什么东西在响。哦,是电话!这么早谁会打电话来呢?我心里在想。我马上跑过去,拿起电话喊道:“喂!是谁呀?有话快说!”“是我,儿子!”“啊!是老爸呀!刚才说的话你就当它不存在。”我像老鼠见了猫似的,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算了,算了,不和你斤斤计较,以后记得要有礼貌就行!对了,我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可以去新疆了,而且是今天!”“真的?太好了!”我一蹦三尺高,“老爸,万岁!”

到了新疆,爸爸就带我们去乌鲁木齐市的小沙漠玩。爸爸首先带我玩摩托车,这太刺激了,这次比赛是摘旗子,我们也摘了很多旗子。最后达到了最高峰,也就是终点。接着,我们订了个旅馆,然后去吃晚饭。在街上,有各种应有尽有的商品。我们到了吃晚饭的地方,我吃到了当地的特色手抓饭,“这简直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吃的饭!”我感叹道。

第二天,爸爸带我们去吐鲁番的葡萄沟玩,那里是盛产葡萄的地方。那里的紫葡萄像一串串紫水晶,绿葡萄像一块块翡翠玉,黄葡萄像晶莹的玛瑙……品种繁多,酸甜可口,好吃极了!

最后是去骑马,我的马总是不听指挥。我叫东它往西,我叫西它往东,总是和我唱反调。下坡时,那匹马跑得飞快,我使劲地拉它还是不停,后来还是爸爸帮了我,让我逃过了这次即将降临的“灾难”。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新疆,希望下次还能到新疆来游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51 字

+ 加入清单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这歌词多么让人感动。是啊!一缕阳光让你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动万千。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有人献爱心,温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动着--中国。

春天是美丽的,人是受感动的。我的耳边又回响起了那首歌:“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试飞员——梁万俊。

梁万俊是一名试飞员。一次,一架新型战斗机诞生了,梁万俊接受了这个任务。

半路上,战斗机突然发生状况,飞机失控了!飞机帽出了黑烟这时的梁万俊完全可以打开降落伞跳机,但这样的话,人是保住了可飞机却会坠毁。梁万俊心里也很清楚,一旦他跳下去了,这个科学家们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新型飞机就会坠毁,将会成为一堆废铁。为了保全飞机,为了保全国家财产,梁万军毅然决定迫降。但这样很容易机毁人亡------虽然梁万俊心里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没有动摇这个决心。总部以为迫降做好了准备,梁万俊小心翼翼的驾驶着飞机着陆了,飞机在停机场上划了好久才停下来。算算看的话,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用了八分钟!这紧紧握着一条火热的生命的八分钟啊!你又孕育了一颗生命种子。

公共财物是国家的财产,这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创造出来的。梁万俊把战斗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的不顾一切,感动了总部,感动了全中国人民,同时,也感动了——中国。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2月8日晚,在“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副主委、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作为量子通讯的领跑者当选“2016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评价潘建伟:“站在世界的最前排与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

喜讯在安徽九三学社社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社员们纷纷表示,以潘建伟为榜样,大力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从我做起,勇攀高峰,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在社务工作中勇挑重担,为实践科技创新的“顶天立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

王威,男,汉族, 1981年12月9日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教于兰考县小宋乡第三初级中学。王威同志,工作勤恳,爱岗敬业,为人正直,对人热情,多次被评为乡、县模范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他的主要事迹如下:

2011年腊月二十七上午九点左右,王威同志和他母亲去山东省看望亲人。返回途中经过小宋乡曲楼村南四明河上的一座便桥时,突然听到一名男子急促的求救声,听到喊声,他迅速下车,只见河水中一名男子被一辆机动三轮车的车把压住,丝毫不能动弹,正大声呼救。当时,北风呼啸,河水湍急,情况万分危急,王威同志不假思索,没有来得及脱去棉衣和棉鞋就跳了下去。冰冷的河水刺骨疼痛,他咬紧牙游到那男子的身边,用力挪动三轮车把,抓住男子的衣领使劲拖到岸边,把他救了出来。这时,那男子泣不成声地说:“我老婆还在三轮车下面!我老婆还在三轮车下面!”当时三轮车底部朝天,整个车子完全掉进两米多深的河水里,丝毫看不出他老婆在哪里。命悬一线间,时间就是生命。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没有时间让王威同志犹豫,也许他犹豫的一霎间,可能一个人的生命就会消失。王威同志不顾刺骨的冰水随即跳下水,咬紧牙关,再次游到三轮车旁,和刚下水的另一名男子齐心协力,费了好大的劲,竟然没有掀动;紧急关头,他们再次鼓足劲,三轮车终于被掀了过来。王威同志急忙拂去河面漂浮的杂物,蹲下身去,一把抓住那名妇女,拉出了水面。可是,那个妇女已失去知觉,情急之中王威同他爱人用尽全力把她拖到岸上,对她进行抢救。惊喜的是那位妇女的手动了一下,人还活着,后来,在众人的帮助下她慢慢苏醒过来,这时王威同志心里松了一口气,才感到浑身冰冷刺骨,湿透的衣服已结了冰,冻得直打哆嗦,但是他的心里是暖和的,因为生命无价,他的一个小小举动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时周围的群众越来越多,看到那位妇女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王威同志就开车悄悄离开了。 事隔几天后,他才知道所救的人是孟寨乡虎羊寨村村民牛建厂、刘玉玲夫妇,他们是为儿子置办结婚用品路过便桥时,不慎落入水中的。

后来,牛建厂、刘玉玲夫妇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救他们的人是王威同志。就在2012年2月5号那天,他们领着孩子带着锦旗、礼品来到王威所在的小宋乡第三初中,紧紧拉住他的手说:“谢谢您,要不是您,俺两口早就没命了!是您给了俺俩第二次生命。”

后来,在兰考县宣传部、兰考县教体局、小宋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兰考电视台一套、二套、三套,《兰考手机报》、《今日兰考》、《开封日报》、《教育时报》相继对他的救人事件做了宣传和报道。号召大家学习冰河救人英雄,最美乡村教师等。为了弘扬正气,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质水平。

由于王威同志事迹突出,2012年9月被评为兰考县优秀教师,‘’新长征突击手‘’,“师德标兵”,2012年11月,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身边的榜样暨2012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2013年2月6日,被评为“感动兰考人物”之首。2013年3月被评为“开封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提名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母爱总是超越一切世俗的眼光,让我们看到温暖和希望。

田惠萍,中国第一家自闭症服务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创始人。

1988年,田惠萍留学归来,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儿童自闭症,从此开始了走了上了研究和治疗自闭症儿童的道路。1993年,田惠萍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服务自闭症儿童的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23年来,田惠萍坚持以正确的理念推动自闭症议题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关注;她和她的机构,帮助了6000多个自闭症家庭,让这些父母逐渐掌握与自己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著名导演薛晓璐根据她的故事制作了电影《海洋天堂》, 2013年她登上央视《开讲啦》栏目,向国内公众普及自闭症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观看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99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

方城县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开国少将栗在山等都出生在这里。王锋出生、成长的村庄名叫古城村,位于广阳镇区东南2公里处。村北可遥望三贤山,这座山古称广武山、三尖山。东汉时,魏伯阳、燕子龄、闫子奇三位道士鼎力相救刘秀,使其摆脱了王莽追兵,刘秀成就帝业后,封三位道士为“三贤”,赐此山为“三贤山”。古城村东边的村庄,就是栗在山将军的故里栗贾庄村。厚重的历史文化,贤人名将的传奇故事,无形之中对这里的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崇文尚武的风尚和侠义助人的习惯。

王锋上小学时,在姑姑家所在的佟庄小学上了一年一年级,之后转回古城小学上学,初中是在广阳镇一初中上的,高中是在方城县二高中上的,后来通过自考上了郑州大学。

上学期间,只要星期天或是节假日回家,王锋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里学习,从不出门和别的孩子打架、产生矛盾。王锋的父亲王荣义、母亲周文焕也经常教育他,光学习,不要淘气,也不要招人家东西,别人遇到困难要主动帮忙。王锋平时喜欢读的书就是《增广贤文》和《平凡的世界》等,从中汲取了不少励志和养成好品质的素养。

王锋牢记父母的话,在学校经常帮助别人。现任广阳镇一初中教务处副主任的张延兵和王锋是同村,也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发小。张延兵那时家里非常困难,而王锋父亲早年做过生意,杀猪卖肉能挣些外快,家里条件相对好一些。那时候,王锋帮助过他很多。初中时,张延兵的饭票总是不够用,王锋就把节约下来的饭票塞给他。1997年张延兵到南阳上大学,正在郑州大学上学的王锋听说他贷款上学,就托人捎回来300元钱给他,以解燃眉之急。

现在广阳镇一初中教学的张浩阳老家是刘双桥村的,上初二时和王锋是同班,王锋是副班长。上初中时,大家都是从家里带小麦到学校换饭票。有一次,张浩阳换完饭票不小心弄丢了,没钱吃饭,女生脸皮薄,也不敢给家里说。王锋知道后,就组织同学给张浩阳捐饭票,他自己主动带头捐。因为有了王锋和同学们的帮助,张浩阳一个月的生活费才有了着落。

学校组织集体劳动,王锋总是争着干、抢着干,从不偷懒。有一次学校组织到河里抬沙,由于王锋个子小,班主任老师闫铭就安排是副班长的他做记录,谁知他说啥也不干,非要去抬沙,最后没办法只得让班长来记录。

对于集体和邻居,王锋也充满了关爱。2013年4月,古城村小学改造房屋,教室不够用,王锋就主动腾出自家一楼的三间房子做临时教室。学生上课时,他还跑前跑后义务为师生提供开水。

村医李兰的诊所每天人来人往,有谁要喝开水,自行车没气,都要到隔壁去找王锋。去的人多了,王锋干脆专门买了个气筒放在门口,方便别人使用。李兰家的电脑坏了,由于王锋是学计算机的,只要他在家,随喊随到,从不推辞。

王锋家门口的东边是村民们的育烟苗大棚。村民王林育烟苗时,王锋二话不说让他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装育苗营养钵,而且还主动帮着干活。

王锋对家人也是充满了关爱。王锋姊妹五个,上有2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王锋的母亲患有乳腺癌和糖尿病,还伴有脑栓塞后遗症,父亲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弟弟患有癫痫病。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靠王锋一个人苦苦支撑和照顾。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王锋大学毕业后,先是在郑州打了8年工,后来又先后到马来西亚、南阳油田打工。只要一发工资,他就赶紧往家里寄钱。父亲、母亲、弟弟的病,都是他带着上方城、上南阳、上郑州去看,听说什么药物治疗效果好,他就跑到药房邮寄回来。他到马来西亚打工期间,就让妻子潘品照顾他们。

为了让父母住得好一点,2009年,王锋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盖起了新房,让父母搬进去住。为了给弟弟娶个媳妇,他把自己的婚事放在后边,给弟弟置办了家具、家电等,先让弟弟结婚成了家。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看着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人,也为了和妻子、儿女团聚在一起,2015年7月,王锋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的生活,在同学宋德申的帮助下,利用夫妻二人都教过书的优势,在南阳市西华村一栋三层民宅中,办了个托教班,每天忙忙碌碌地招呼二三十个小学生,赚些辛苦钱。

对自己的托教班,夫妻俩倾注了大量爱心。为了提高托教生学英语的兴趣,王锋购置了投影仪、打印机,从不额外加钱。为了能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王锋夫妇用心做好良心教育。午饭、晚饭都是四菜一汤不重样;刚立夏就购置床铺,供学生午休;晚上其他托教都是7点半下班,可王锋为了让学生们扎实掌握知识,反复出类型题直到学深学透,有时托教辅导一直到晚上9点才结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刻,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和王锋、潘品探讨着学习上的困惑和成效,百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家的温暖。

英雄壮举

王锋和妻子潘品教书的日子是平静和幸福的。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改变了王锋的命运,也改变了王锋一家人的命运。

5月18日凌晨1点刚过,正在熟睡中的潘品被丈夫推醒。“咋有股烧焦的煳味?”王锋说着打开位于一楼北侧的卧室门,此时紧挨着的一楼大厅已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大厅内存放的10余辆电动车、摩托车正在熊熊燃烧,并传来“咚咚”的爆炸声。“失火了,快救人!快救人!”见此情景,王锋顾不上思索,也顾不上穿衣服,一边迅速打开楼房的大门,一边大声呼救。由于他们一家居住的房间离大门口最近,王锋折回身冲进火海,先将潘品与一双儿女转移到安全地带。

浓烟迅速吞噬了整栋楼。“赶紧报警!一楼还有学生!”说着王锋又冲进火海中,救出了困在一楼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此时王锋还没被大火烧伤,他完全可以保命外逃,等待外援。但人命关天、时间紧迫,随着“噼噼啪啪”的燃烧声,潘品在被惊吓得神情恍惚之中,看到丈夫毫不犹豫地第三次冲进了正在燃烧的居民楼。因为,二楼、三楼还有10多名住户啊!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的样子,王锋从火海中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此时的王锋头发已全部烧焦,全身像“黑炭”一样,神志已不清醒,嘴里一直重复喊着:“楼上有人,快来救人啊!”并且一直沿着小巷向外边跑边喊,身后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血脚印。

听到王锋的呼喊声,周围邻居纷纷起床加入到救火队伍之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几天之后,潘品仍然心有余悸:“由于火势太大,门口没有水源,邻居们回家端水灭火,一盆盆水泼上去,但根本没有效果。”此时被王锋呼叫醒的二楼、三楼的居民也纷纷采取自救措施,为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施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晚1点35分,消防队员和救护车赶到现场,大火被迅速扑灭。“把王锋抬上救护车时,他还一个劲地说‘楼上有人,先救他们。’”邻居卢先生叹息道,那时王锋已处于半昏迷状,但他唯一惦记的就是先抢救别人。

从王锋所居住的居民楼到通往张衡路口的小巷里,大约50余米远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直到5月20日下午记者现场采访时,虽然经过了一场雨水的冲刷,还是能依稀看到那一个个奔跑救人的血印。

那一夜,王锋凤舞烈火,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10多条鲜活的生命,使他们全部安全脱险,而他自己却被重度烧伤。

在那栋居民楼前,是两棵又粗又高而又稍微向西倾斜的杨树,它们枝繁叶茂,青枝绿叶,在略有凉意的晚风中伫立。在那场突发的大火中,它们和邻居们一起共同见证了王锋的英勇救人行为和揪人心肠的呼喊。

爱心接力

英雄王锋用他的义举大爱感动了南阳,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中央、省、市、县新闻媒体及时深入采访,跟进报道,使王锋的英雄事迹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传扬,彰显媒体人的责任担当,唤醒社会爱心救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10多天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报、东方今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南阳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大河网、映象网、南阳网等20多家新闻媒体给予迅速集中报道,共刊发报道稿件120多篇。

南阳日报还开辟专栏,邀请南阳的作家、诗人们赋诗作文,用文学的方式歌颂王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张中坡创作的散文《生命的奔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妨抄录于后: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有人对自己的生命珍惜,有人对别人的生命珍惜,有人对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无比珍惜。当你以奔跑的姿势拯救别人生命的时候,你奔跑的姿势就上升到了一座城市的高度,你的生命瞬间也就得到了升华,你的生命也就升华成为南阳的精神之光。

那个夏日的午夜,你一直在奔跑,赤身赤脚在奔跑,在烈火中三次来回奔跑,在南阳居民区的小巷里奔跑,用尽全身的力气在奔跑,用尽整个的生命在奔跑,用自己的生命去抢救别人的生命、保护别人的生命,直到居民楼上的10多名男女老少全部被救出,被烧成“炭人”的你才瘫倒在路旁。

奔跑中,你脚下蹚火,你脚下生风,你一心想的就是救人,你唯一做的就是救人,你一直大声呼喊的一句话就是:“着火了,快来救人!”当居民楼里的人们全部被安全救出,当你面目全非、被抬上救护车的那一刻,他嘴里喃喃说的却是:“先救别人!”

你与妻子和一双儿女居住在离门口最近的地方,不过几步路的距离。当你打开大门,你可以自己独自逃生,但你没有。你爱妻子、爱一双儿女,他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不能失去他们。你第一次毫不犹豫地回头冲进了火海,救出了妻子和一双儿女。此时,你可以一家三口逃生,但你没有。你爱托教的学生、爱托教老师,他们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第二次毫不犹豫地回头冲进了火海,救出了两名学生和一名老师。此时,你还可以安全逃生,但面对越烧越旺的大火,你没有。你爱这些熟悉的或陌生的邻居,你们在城市的同一屋檐下简单租住、艰难讨生活,他们也被你视作了生命的一部分。你第三次毫不犹豫地回头冲进了火海,冲上了二楼,冲上了三楼,用嘶哑的声音,用激烈的敲门声,喊醒了这些午夜酣眠的邻居,留给了他们生命的希望。

小巷里那一串带血的脚印,是你奔跑时留下的脚印。它们像一个个鲜红的心字形状,烙印在夏天的水泥路上,洋溢着你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你不是“赤脚大仙”,也不是在炼丹炉炼过的孙悟空,但你却赤身赤脚在火海里决绝地穿行。火是灼热的,火也是可以摧毁一切的。我不知道火在烧烤你的肉体时,你是怎样的疼痛,但我知道,那时你是怎样的焦灼,你满心焦灼的都是别人生命的安全!你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疼痛!

你来自南阳盆地乡下一个古朴的村庄,你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到南阳打工讨生活。在城市里你依然像乡村的一株庄稼一样朴实无华,城市的五光十色和酒绿繁华没有侵染、影响你的品质和本色。你从不抱怨家庭的贫困,你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你用爱心和生命一直在呵护、温暖着家人。关键时候,你又用爱心和生命呵护、温暖了10多条鲜活的生命。

此时,家乡大片大片金黄的小麦已在收割,而你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正在接受漫长的治疗。你火海救人的消息感动了南阳盆地、感动了大江南北,你的亲朋好友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你在南阳的左邻右舍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你的家乡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南阳全城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全国各地的无数网友、无数好心人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就连明星黄晓明也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有这么多好心人参与救援你,在病床上的你并不孤单。这么多好心人参与救援你,本身就是对你火海救人行为的点赞、敬佩与回馈!尊重别人生命的人,必定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人世间最至简至朴的道理!

作为老乡,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在家乡父老乡亲和天南海北无数爱心人士的热切期盼中,衷心祝愿你早日康复,重新与家人步入安宁幸福的生活。

烈火救人英雄王锋,好人一生平安!

有位读者给张中坡打电话说:“看了你写的《生命的奔跑》,让人泪流不止!写得太好了!向你致敬!更向英雄致敬!”

王锋的爱心和英雄事迹,在媒体的报道后,迅速引爆了全社会的爱心,天南海北的爱心人士纷纷到南阳南石医院看望慰问王锋及其家属,或是通过转账、微信红包、轻松筹等各种渠道为王锋捐助善款,捐助总额达240多万元。传递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至善大爱、和衷共济的正能量。

面对躺在病床上体无完肤、痛苦不堪的丈夫,王锋的妻子潘品痛彻心扉,这个老实、善良、本分、话语不多的传统女性,用她的坚强和乐观默默承受着、期盼着、感激着。这些天来,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见到每一位前来捐款的爱心人士,她都用那句诚挚的感谢和深深的鞠躬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真的觉得特别过意不去,让这么多人来帮助我们,我觉得忐忑不安,无以为报。现在王锋的捐款已经够了,请捐给更需要的人。”连日来,她婉言相拒了多笔善款,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是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为王锋带来了生命的希望,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我一定照顾好他,鼓励他争取早日康复,回报大家的爱。”

抢救英雄

为了让英雄王锋重新站起来,10多天来,南石医院成立以院长为首的专家治疗小组,夜以继日地全力组织抢救。

5月18日凌晨1时50分,南石医院烧伤二病区接到了一名全身烧伤的患者。他,就是三闯火海救人的王锋。

值班医生孙羽飞迅速为患者做了全面检查,王锋全身烧伤面积达98%,其中90%三度烧伤,8%二度烧伤,属于特重度烧伤,生命垂危。增派医护人员,腾空急救床位,布置仪器设备,调配血浆和卫材……该病区即刻开通绿色通道,做好一切准备,全力实施抢救。

一场与死神的争夺战就此打响。瞬息之间,大家各就各位,开始了紧张有序地抢救:建立三路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给氧,确保呼吸道畅通;插尿管、清创、持续心电监护……从当日凌晨2点到早上7点多,抢救治疗措施在一步步进行中。烧伤患者需要静脉补液抗休克,这是前期抢救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在给王锋建立了三条静脉通道后,医护人员需要不停地往里面补液,在第一个24小时里需要补液1万多毫升,而前4个小时里需要输入至少6000毫升的液体。当班的医护人员守护在病床前,时刻观察着王锋的病情。

抢救中,院长赵俊祥、科室主任王硕汇集全科医生讨论治疗方案。鉴于患者情况危急,医护人员做通家属工作,于当天9点左右切开患者气道。当时从里面吸出的炭末特别多,如果不及时切开气道,后果不堪设想。

前期的护理工作更是艰辛。由于王锋全身烧伤面积太大,身体不断往外渗出液体,每半个小时要翻一次身,每两个小时要换一次敷料和床单,翻身的过程中还要不触碰到三条静脉通道,并确保通道畅通,难度可想而知。在全力抢救王锋的十几个日日夜夜里,特医、特护24小时密切关注着王锋的病情变化。

主治医师孙羽飞在对王锋进行抗休克治疗的几天里吃住在病房,24小时关注患者病情。这位寡言少语的年轻医生微笑着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不值一提,当医生就要一切以病人为主。”

由于前三天的抗休克治疗及时有效,王锋的生命体征得以稳定,在入院第七天就做了首次切痂植皮手术。

5月25日8点多,王锋被推进手术室。手术时间越短,对患者术后恢复才越好。为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该院派出8名医生分4组为王锋实施手术。在3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医护人员在王锋腹部仅存2%的完好皮肤部位进行取皮,以对其双上肢和右下肢进行植皮。手术顺利实施,虽然王锋闯过了休克期,但他还面临感染关,治疗、护理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6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烧伤界顶级知名专家夏照帆听闻王锋的感人事迹,专程赶到南阳对其治疗提出了很多方案和具体指导。6月3日上午8点多,南石医院对王锋成功进行了第二次植皮手术,对其左下肢进行切痂植皮。面对大家的“加油”祝福,王锋坚强、乐观地回应“好的”。目前,王锋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相对平稳。

在抢救王锋的过程中,南石医院组织了最好的专家,采取了最好的技术和药品,全力以赴救治。目前乐观判断,王锋的伤情感染期为半年左右,待度过感染期后,将进行恢复期的治疗。

学习英雄

王锋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看到家乡王锋的英雄事迹报道后,深受感动,十分挂念,特意与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通电话,向英雄表示敬意,向英雄家属表示慰问。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市委副书记王智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新会,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和卧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余永海等领导分别多次到南石医院看望慰问王锋及其家属,详细询问医疗和生活中的困难,鼓励家属要坚强面对眼前难关,要求医院邀请国家顶级专家参与救治,党委、政府和人民会当好坚强后盾。

各级学习王锋的活动也迅速展开。王锋被授予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和南阳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雷锋式好青年”称号。团省委、南阳市委和方城县委分别作出了向王锋学习的决定,学习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学习他心系他人安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我的担当精神,学习他敢于拼搏、勇闯火海的顽强意志和舍身为民、不计得失的大爱情怀。

“王锋不仅是方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方城人的骄傲,也是南阳人、河南人的骄傲。”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说,“方城将大力弘扬王锋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让王锋精神在方城全县落地、生根、开花,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成为建设富强和谐美丽方城、加快方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凤舞烈火,侠义英雄,义薄云天,精神永存!我们相信,英雄王锋一定会尽快好起来,他的英雄事迹和感人精神也一定会在全社会传播得越来越久远,散播成更多的河南好声音、中国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铿锵的声音,中国的脚步——阅兵观后感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四句诗,出自屈原的《离骚》,楚辞,国殇(改成《楚辞·国殇》)。用伟大的爱国诗人的诗来缅怀伟大的爱国英雄,再合适不过。

今天,我怀揣着对70年前抗日战争胜利(把“70周年”放这)的喜悦(心情),激情澎湃地观看阅兵,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个国家,因为有了希望,所以出现英雄;

一个国家,因为正在进步,所以涌现先锋。

在炎黄子孙流离失所时,在华夏儿女饱受战火折磨时,在中华民族频临绝境时,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惜卖国求荣,只为苟且偷生。但同时,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为了人民,面对枪林弹雨,毫无惧色,挺身而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抗日战士。

我无法想象他们与敌人抗争的场面,只是(改成“但是”)在看到历史遗留下来的泛着黄色的照片时,内心的感动(却)难以言状(改正“说”);我不知道战士们是如何用小米加步枪打下一个又一个高地的,只知道他们心中都有着一个伟大而艰难的中国复兴梦,有着满腔的爱国情怀,有着不可摧毁的信念。

我们缅怀这些英雄,14年的苦战夺取他们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用血肉筑起了屹立不倒的万里长城,才换来今天的太平盛世!

看啊,现在的中国,有着先进的核武器,有着众多的尖端科技人才,有着足以抵抗外来侵略的力量。军人们穿着整齐的军装,庄重而严肃,他们踏着整齐有力的步伐,那一声声铿锵坚定的脚步声印证着中国一步步走向复兴的决心,象征着中国历史光辉的峥嵘岁月!

伟大的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飞机不必再来回经过祖国的上空,坦克不必再重复辗过天安门的土地,这盛世,一切如您们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当年送您得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华。

一个战士最好的归宿是沙场,英雄的最高举动是马革裹尸,英烈们,安息吧,愿你们永存!(加上“您们的子孙在继承着您们的遗志,迈着坚定的步子,手握钢枪,意气风发地走过天安门!”)

点评:整篇文章读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语言善用并列式结构整散结合,有节奏,有韵味。浓浓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高山之颠,遥望那美丽动人的天池,欣赏那犹如仙境的喀纳斯,还有那牛羊成群的伊犁大草原,虽然我是在前年来的新疆,但是在我的脑子里还有着深刻的印象。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许多的叔叔阿姨们来到了神谜的天池,哇,天池真美啊!这是我来到天池想说的第一句话,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和那清澈见底的湖水吸引了我的眼球。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海拔2194米的山上有着长约4.85公里,东西宽约3.35公里,面积约9.82平方公里,周长约为13.1公里的湖泊。在天池我领略到了什么是美。

还没让我从对天池的美景的感叹中醒过来时,我们一行人又去了另一个人间仙境——喀纳斯,据说那儿有湖怪,我在路上一直想着,湖怪到底长的什么样子或者根本没有这传说中的湖怪,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大概是凌晨1点吧。虽然人已经很疲倦了,但是我还是睡不着,特别兴奋,第二天,我们坐着公车来到了喀纳斯湖,我的脑子很乱,胡思乱想着,希望着湖怪能出现但是我又希望它不要出现。因为我害怕。那儿水很清,很凉。而且景色十分的秀丽。到现在我记得清清楚楚,尤其是那儿的美景,更是让我永生不能忘记。

接着我们来到了伊犁大草原,伊犁草原是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绿色的草原、蓝色的河流、白色的冰川、雄伟的天山,刚直不阿的青松,着成了非常优美的自然景观,黄昏,看着那让人垂怜的美景,引起我无穷的遐想。

你说新疆美不美?真是人间仙境啊!还不赶快行动,来新疆吧!这儿有美景,能让人流连忘返。快来吧!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快来感受一下新疆的美景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18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己心灵、软化自己感情、培育并保持自己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己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助“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18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激情,我要感谢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一定热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2363 字

+ 加入清单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题记

将光阴里的纯美,雕成一朵心花,用无痕的笔墨,温润生命的色泽。五月,是花开的季节,挚爱的季节,感恩的季节,劳动的季节。五月的雨,缠绵而惹人怜惜,轻柔的风,像极了婴儿的手,温润柔软。一切都是恰到好处,淋漓而不失柔美,热烈而不失婉约。繁花似锦,绿荫如海,一切都显得那么暖意。

一份平和,一份清醒。一分感叹,人生是装满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伤痕。酸的是泥泞,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坚韧,咸的是奋进,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用心体会人生的滋味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色x、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 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可以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一个完整的女人,应该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可以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既应该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会一个人生活,至少要会为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启算是一个正常人呢?对一个会做饭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会加分的,在我看来,锅碗瓢盆里碰撞交织的才是最朴实的生活,点起炉火,端起碗筷,里面传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盘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饪才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欢喝鸡汤,自打离开老家。妈妈炖鸡汤,总抱怨汤肉不如当年鲜美,那时愚钝,不知道好与不好,鲜与不鲜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论吧”,现在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无不如此。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 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女子非常赞赏这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压力中,还能有这种慢生活。惬意的栖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看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美食,还有中国的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中国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国人的勤劳勇敢重视亲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

忆苦思甜,一所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吃的大米是哪里来的吗?一个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回答。老师,我知道,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一笑,无言。孙子孙女都上小学了,可是,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爷爷奶奶在追着给他们的宝贝喂饭。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么?苦不苦,三年困难时期,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于食物相关,鸟为食亡,人也一样,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人们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爱上“那一个个采摘者、种植者、打捞者,以及持守传统制作工艺的烹饪者”,用那些我们熟知未知的食材,传达了有关于记忆的共同属性,击中的不是个体,而是所有人心。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母亲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中国母亲》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母亲,辛辛苦苦培养四个孩子成才的故事,但是最后儿女都出人头地了,但是妈妈却永远的离开了。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便被剧中的母亲深深地折服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伟大的母爱,她把自己比喻成木桶上的箍子,儿女是组成木桶的木板,她说去掉箍子,木桶就散了。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坚强的挺过去了,因为她知道只要她一倒下,这个家就完了,为了孩子她选择了坚强。

她经常教育孩子在学校里不要与同学吃穿,要比就比学习成绩,比谁积累的知识多。孩子们也很懂事,谨记妈妈的教诲。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们自己,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他们要好一些,但是我们也不应该铺张浪费,有很多同学小小年纪就开始吃穿都是名牌,但是他们的父母却从来没有穿过名牌。我觉得是时候应该反思一些了。尽管我们处在青春时期,处在张扬个性的时代,但是我们不应该太讲究穿戴,毕竟我们现在还是一个纯消费者,从出生到现在我们花的一直是父母的钱,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父母把我们养到十八岁,他们的责任就尽完了。他们完全可以不管我们,但是因为爱因为他们觉得应付的责任,就像剧中的母亲一样,无私的为我们付出。

身为一个有素质有担当的高中生我们唯有努力拼搏来回报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时就被这种从未有过的视角所感动,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生活并非是完全的理所当然。

第一次观看到这种与以往不同的纪录片,确实有不少的惊喜与感动。它远不像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关于科幻、宇宙方面的纪录片。视角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里面的故事主角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那么贴近生活,我们那么切实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可这又并不是简单的存在感,它会引发我们思考因何而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平常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隐藏着那么深刻的生活哲理,看似简单的一道盘中餐,是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汗水才可以得到。也许是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从未尝试过因为饥饿而带来的折磨,虽然长辈们已经不止一次向我们口传那些已经尘封进历史的记忆,可是我们到底还是无法切实的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岁月的艰苦,即使偶尔会为了体型刻意饿上一两顿,但这与我们所说的艰苦岁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从前,总是认为谈吃之人喜言材料、火候与调味,很少研究刀工,这不是没道理的。讲材料也是须见多而识广,山珍海味,荤素酱料,博通者当世已是几希,略知一二足可夸夸其谈,是为“权威”;论火候,则是以心传心的独门工夫,要有天份才可领悟其中意境,像禅趣机锋,最为引人入胜;论调味,则是魔术师之流,被誉为“味味有根,本无调理”,味要“入”而不能“调”,能入才是真,调,就是假了。或者说,其材料、火候与调味,在烹煮时自是有其天地玄黄,发为文字也饱藏余韵,但就刀工而言,也实是一门易学难精,永无止境的庖膳功课。

由此可见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意识到这部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或者说是对草根劳作的歌咏,以及是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馈赠

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有这么多。因为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今天和同学讨论关于信仰的问题,无论佛教或者xx教,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虽然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来感恩佛或者上帝赐予了我们一切,可是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确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生命,食物,甚至生存的机会。而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的馈赠时刻报以感恩的态度,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认为一切所得就是理所当然。

传承

我们的时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我们渴望接受知识,渴望接受科学,但是我们总是容易在追求的过程中,丢弃自己本应坚持的东西。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甚至微不足道的手艺,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

在我们年轻一代人的眼里,那些飞速发展、充满新奇的大都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哪怕我们背井离乡,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阻挡不了我们奔赴大城市的愿望,所以渐渐地我们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承越来越远。

坚持

其实你处在社会上层也好,或者只是一介平民,靠自己的劳力存活,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持之以恒,终归会找到自己的地位的。至于人上人或者人下人,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又有何妨?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