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笔成章的典故【精选20篇】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立身之本。你知道下笔成章的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下笔成章的典故,欢迎阅读。

浏览

4262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后来者居上

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后来者居上,是指居处于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的官职超过前辈的说法。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历史典故:后来者居上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典故:后来者居上

【拼音】hòu lái zhě jū shà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文官汲黯生性坦率,总是直言劝谏皇帝,汉武帝派他去边远的地方做官,他在东海郡政绩显著,汉武帝将他调回宫中。他本性不改,汉武帝重新冷落他。他感慨道:“皇帝用人就像堆柴,真是后来者居上。”

【典故】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相近词】后来居上

历史典故:

汉武帝时,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别叫作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3个人虽然同时在汉武帝手下为臣,但他们的情况却很不一样。

汲黯进京供职时,资历已经很深且官职也已经很高了,而当时的公孙弘和张汤两个人还只不过是个小官,职位低得很。可是由于他们为人处事恰到好处,加上政绩显著,因此,公孙弘和张汤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来,直到公孙弘封了侯又拜为相国,张汤也升到了御史大夫,两人官职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眼看那两位过去远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气,总想要找个机会跟皇帝评评这个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们陆续退去,汉武帝慢步踱出宫,正朝着通往御花园的花径走去。汲黯赶紧趋步上前,对汉武帝说:"陛下,有句话想说给您听,不知是否感兴趣?"

汉武帝回过身停下,说:"不知是何事,不妨说来听听。"

汲黯说:"皇上您见过农人堆积柴草吗?他们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铺在底层,后搬来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觉得那先搬来的柴草太委屈了吗?"

汉武帝有些不解地看着汲黯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说:"你看,公孙弘、张汤那些小官,论资历论基础都在我之后,可现在他们却一个个后来居上,职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农人一样吗?"

几句话说得汉武帝很不高兴,他觉得汲黯如此简单、片面地看问题,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贬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压住火气,什么也没说,拂袖而去。此后,汉武帝对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职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后来者居上,原本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了。汲黯认为提拔人才一定要论资排辈,反对后来居上,是不可取的。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历史典故:后来者居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炎帝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神炎帝是女娲升天若干年以后,出现在大地上的又一位大神。他和他的玄孙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大地,主宰着南方的生命。

炎帝是一位慈爱仁厚的大神。他在世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由于不断的生息繁衍,自然界生产的食物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于是,仁爱的炎帝便教给人类如何播种和收获五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当他要教给人类种五谷时,从天空纷纷降落下许多谷种,他收集起这些谷种来,播种在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上。一次,他看到一只浑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在空中飞过,穗上的谷粒落在地上,炎帝把它们拾起来种到了田里。

这些谷物长成后,人们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可以长生不死。人类从此有了足够的粮食,生活就非常安定了。

那时候,人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既没有主人,也没有奴隶,人们收获的果实大家平均分配,感情亲如手足。

为了能让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炎帝又让太阳发射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更加茁壮的生长,使人们生活在灿烂温暖的光明中。从此,人类再也不愁衣食,人们非常感谢炎帝的恩德,便尊称他为“神农”。那时,炎帝的样子是牛头人身,这大概是与他的这一贡献分不开的。

炎帝是农业之神,同时又是医药之神。因为,太阳光是健康的源泉。炎帝有一根神鞭,被称做赭鞭。他用这根鞭子来抽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药草经过赭鞭的抽打,有毒无毒、或寒或热的各种药性就很明显地呈现出来。于是,他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药性来治病救人。为了更加确定药性,他还亲自去品尝百草。为了尝药,他曾在一天里中毒过70多次。一次,他尝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竟然被烂断了肠子。

炎帝看到人类虽然丰衣足食了,但在生活上却还有诸多不便,于是又让人们设立了贸易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交换。在市场上,可用五谷换兽皮,或用珍珠交换石斧等。有了这种交换,人们的财富就更加丰富起来了。

那时没有钟表,也没有其他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又不能放下手中的活儿,整天地守在市场上。于是,炎帝又教给人们一个方法:当太阳照在人们头顶上的时候,就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大家便自动离去,也就散市了。在当时,人们实行起来,感觉又简便、又准确。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后代也为人类作出了许多贡献。如他的重孙殳制作了射箭用的箭靶;鼓和廷又制作出了一种叫“钟”的乐器,后来,他们两人又经过努力,制作了许多歌曲,使音乐在人间得到广泛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姽婳将军的历史典故1000字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47 字

+ 加入清单

听听故事是小学生都爱做得事情,同时好的道德典故也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故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典故4、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典故7、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典故9、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典故10、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有人问他,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典故11、程门立雪

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典故12、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学成别离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在张劭家再见。两年后中秋,张劭杀鸡备饭,正午时范式果然从数千里外赶来。两人交友诚信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典故13、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典故14、孟母三迁

孟子幼年时,家附近的环境不好,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孟母三迁”后成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林则徐智斗洋商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末期的时候,到处都是抽鸦片的中国人。因此,清朝派林则徐去广州禁烟。林则徐到了广州才发现,外国人不但在鸦片上剥削中国人,就连在一些基本的贸易上也巧取豪夺。

那时候,在对外贸易中,清朝主要是进口一些西方国家的布匹等,而出口多是瓷器茶叶等,可是这样的贸易却让当时的清朝官员吃尽了苦头。原来在与洋商的贸易中,清朝总是吃亏:洋商在运输布匹的时候,常常在途中遇到风浪,船舱就会进水,布匹浸了海水质量就会受损。

可是他们欺负清朝官员没有办法检查,每当船舱进水的时候,这些洋商就会在到达港口前停在一些隐蔽的岛屿上把那些被海水泡过的布匹晾干,这样晾干的布匹一时之间很难检查出来,因此清朝的官员只有收下这些布匹,可是这些布匹一浸水,质量就会大大下降。

而清朝出口的瓷器、茶叶等,尽管用稻草扎,可是经过海上风浪颠簸,到国外时有很多瓷器碎了,茶叶受潮了,洋商则是百般压价。

林则徐来到广州后,查处鸦片的同时看着洋商使手段使白花花的银元流入洋人的口袋,很是心痛,却又无计可施。

有一天,林则徐在船舱上偶然捡到一粒绿豆,他看着这粒绿豆,突然心生一计。他到衙门后召集洋商,宣布道:“今后,我国进口洋布,同时进口绿豆。你们装船时,必须一行布匹,一行绿豆间隔排好,船到港口时,先验舱后起货,否则布匹一律拒收。”

紧接着,林则徐又召集当地的商人宣布:“出口瓷器时,必须在瓷器空隙处也放进绿豆,否则一律不得出口。”

就在林则徐宣布完规定不久,有一批英国商人的货船靠岸了。林则徐亲自验货。他问道:“船舱可曾进水?”英国商人在胸前划了个十字,说道:“靠上帝保佑,一路风平浪静,船舱没有进一滴水。”

林则徐微微一笑,下令衙役倒出绿豆,只见不少绿豆已经发芽,林则徐捡起一根绿豆芽,正色问道:“如果船舱没有进水,绿豆怎么会发芽呢?”英国商人哑口无言,只能按规定接受罚款。英国商人想:中国的瓷器运出去的时候,多有破碎,到时候以牙还牙,一定能把这笔钱捞回来的。

等中国的船舶到英国港口的时候,英国商人都涌了过来,想把在中国港口的损失捞回来。可是,这些洋商失望了,瓷器保存得十分完好,没有一件破碎的。原来林则徐让人在瓷器中塞满绿豆,而且洒上清水,这样绿豆一发芽,就可以将瓷器中的空隙全部填满。如此一来,任凭多大的风浪,瓷器也安然无恙了,而且这些发芽的绿豆也可以做为饲料出售,一举两得。英国商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绿豆只是一种很平常的食物,可是林则徐却用它巧妙地解决了贸易中的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开天门的典故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老天爷为了使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的晚上,他都要把天门打开,将天宫宝库中的金银财宝、珍珠玛瑙等等无数的宝贝撒往人间。到了那个时辰,只见人间遍地金灿灿、银闪闪,所有的砖头、瓦块、石头蛋子都变成了金银。

但是,有一条天宫的规矩人们必须遵守,那就是,谁都不许贪心。捡到的金银还一定得放在屋里,等到天光大亮才能开门。李家庄有兄弟两个,两人性格完全相反。老大叫狗崽,为人尖酸刻薄,而且更是爱财如命。谁要想从他那借到一个小钱,真比登天还难。他的弟弟老二叫五子,这人可是个心地善良,勤劳忠诚的好人。

这一年的三十晚上,兄弟俩都坐在屋子里等着天门开。可是,等啊,等啊,时间过去了很久,仍没见到天门开。狗崽想:我现在得想个法,等天门一开就能毫不费力地多弄一点金银财宝。于是,他将一大堆大石头、大石磙、大磨盘都搬到了自己的门口,准备等天门一开就把这些东西搬进屋里去。老实厚道的五子却什么也没干,只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望着蜡烛,耐心地等待着。

等啊,等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三更时分,天门终于开了。院子里的砖头瓦块,果然都变成了金银财宝。五子把金银财宝收进筐里,搬到屋内,关上了屋门。此时的狗崽却拼上了命,他搬完大块金子,再搬大块银子,捡完珍珠,又拾玛瑙,他恨不得把天底下所有的好东西都搬到屋里去。他看着满屋的金银财宝,像吃了蜜糖一样甜透了心。

狗崽坐在屋子里想,从今以后自己可就是天底下最有钱的人了。他着急地等待着天明,可是盼啊,盼啊,天却总是不肯亮。他实在耐不住了,便推开屋门来到院子里看天,竟忘了“不到天亮不开门”的这条规矩。

在院子里站了一会,他又不耐烦地回到屋子里。进屋一看,他顿时就傻眼了,搬进屋子里的大块金银,此时都变成了大块石头、大石磙、大磨盘。他气得嚎啕大哭起来。

五子呢,他只拾了点金银便回到屋子里,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一直到大天亮,他才打开了屋门。他一看,哎呀,那一筐里的金银财宝把人的眼睛都快照花了。五子可真高兴坏了,围着那筐金银财宝跳个没完。

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每年天门还开,老天爷还撒财宝,但渐渐地老天爷发现,像狗崽那样的人越来越多了。老天爷一生气,从此就再也不开天门了。

但人们为了希望能过富裕的生活,总是怀着侥幸的心理,每年三十夜里痴心地等待着。虽然过了一年又一年,天门却再也不见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时期有个一很有学问的人,他的名字叫贾黄中,他自五岁起就跟随父亲读书。

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贾黄中十五岁就考上了进士,当上了校书郎。 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当他在任宣州大守的时候,有一年闹饥荒,百姓饿死了很多。贾黄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饭,救活了几千人。当他在金陵任职的时候,发现府库内藏有几十匣金银宝贝,价值连城,马上清理上报朝廷。宋太宗非常高兴,夸奖他:“若不是他廉洁奉公,这些前朝的宝贝一定会丢失”;还召见贾黄中的母亲,表扬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亲了。

但是,贾黄中办事过分认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当机立断。后来他被派往外地任职,在向太宗辞行时,太宗告诫他说:“做事恭谦,小心谨慎,不论是做君的还是做臣的都应该这样,但是太过分了,就会失去了大臣的身份。”

贾黄中死的时候,家中非常穷,皇帝特地赐它钱三十万,又给他的老母亲白银三百两,用来表彰他为官廉洁无私,表扬他母亲教子有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看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悬梁刺股:发奋刻苦,求学始成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暨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释义】

股:大腿。将头发悬在梁上,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打瞌睡。形容读书学习发愤刻苦。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字季子,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曾与张仪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学成之后,他到各国去游说,希望各国的君主可以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他的钱全都花光了,只能回家。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邻居们也都在暗地里嘲笑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觉,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但是,到后来冷水也没有什么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坚持读书。

几年的苦读之后,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于是他再次去游说,后终于成为一位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东汉时期,也有一个像苏秦一样勤学苦读的人,他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则绑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自己马上清醒,再继续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成长心语】

拉美特利说过:“大海越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去寻求不朽是一件赏心乐事。”在逆境中,只有懦夫才会一蹶不振,视此为人生的终结。综观历史,强者都是在大苦大难中取得成就的。求知也是如此,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到美丽的彩虹?没有百转千回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又何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要想获得大幅度的提升,便要经历“华山天险一条路”,要有百折不回的韧劲、闻鸡起舞的苦干、悬梁刺股的志气和奋发,这样才能够“破壁”,一定能够“走通”,一定能够华山登顶、一览众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猎人和野牛姑娘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女人,生了一个男孩,可是不久她就发觉那孩子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因为他生下来不到两个钟头,就能够走路和说话了。几个钟头以后,他已长大成人;当天晚上,他已经拿起一支枪,说要去打猎了。

父亲母亲对这件事大为惊异,可是他们没有办法阻止他。大家看这个猎人长得这么快,虽然奇怪,但是慢慢地也就看习惯了。大家发觉,他竟是一个很老练的猎人,在出生那天第一次打猎时,他不仅杀了几只小野兽,还杀了一只象和一头野牛。他自己生长得如此奇特,所以,大家看他这样会打猎,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可诧异的了。他继续这样干下去,杀死了许许多多野兽,打破了一切猎人的记录,不久,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猎人。

他在狩猎时,打野牛特别内行。他杀得非常多,直杀得那些野牛惊惶万分。因此有一天,所有的野牛就开了一个会,商量如何阻止这位猎人,不让他这样大量伤害他们。会议的结果,决定由一头母野牛变成一个漂亮的姑娘到他那儿去。这姑娘长着非常好看的皮肤,生着美妙的、乌黑的、浓密的头发。

她走到猎人家里,要求见他。他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事,她说,她是从另一个城市来的,因为听见他打猎的名声,对他很敬慕,特来问问他愿不愿意收她做妻子。猎人那天下午正好在田里干活,一听说有位美丽的姑娘在家里等着他,于是没等到把土堤上的工作干完,就把弯刀往灌木丛里一丢,把锹子在堤边一掷,立刻回家去了。他经过那条小溪时,不象平常那样,只洗洗他的脸、手和脚,而洗了胸部,洗了整个胳膊和大腿。当他看见那位等着他的美丽姑娘时,他欢喜得不得了,说她可以当他的妻子。

当天夜里,那位野牛姑娘没有浪费时间就开始行动了,因为延迟一天,那就要多死掉一些她的亲族了。她对他说,她如何听到人家都在谈论他,她如何敬慕他。然后,她大大的恭维了他一通,问他怎么会成为一个这样了不起的猎人,他怎么不伯那些野兽发怒,因为野兽对于狩猎过多的猎人,总是要报复的啊。猎人回答道,这说来很简单,因为他会念几句有特效的咒语,一旦什么愤怒的野兽来追击他的时候,他把咒语一念,就可以变个形状,然后逃脱。

“你倒举个例子说说看?”野牛姑娘问道。

“比如说,要是有一头危险的野牛追我,那我就可以变成一阵微风。”

“如果他们知道了你变成了微风呢?”

“哦,他们不会知道的,就是他们知道了,我还可以再变成一些落叶。”

“如果你不变为落叶呢?”

“唔,我可以变成一个蚁冢。”

野牛姑娘一个劲问下去,猎人把他能够变的各种东西一一告诉了她,一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名字没有说出来了。他正打算把这个名字也告诉她,这时候,睡在隔壁房间里的母亲听见了猎人讲的话,便大声尖叫起来,把他拦住:“喂,够了!”她喊道。“老婆讨来才一天,又是一个陌生人,你干吗就要把肚里的话全都对她倒出来?”

猎人听到他母亲的声音,说了一半,住口不讲了。他正要说“泰莫列别列别”——一种蝌蚪的名字——但是他只说了“泰莫”两个音节。野牛姑娘要他把这个字说完,但是他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便不说下去了。他说,跟上面说的那些名字一样,这两个音节就是这个字的全名。于是,野牛姑娘的任务完成了,她就爬起身来,对猎人说,她要到后院去一下,走出屋去了。

过了好一会儿,她还没回来,猎人出去找她,但是哪儿也找不到。她恢复了原形,回到那个野牛会上去了。

第二天,猎人又去打猎,可是关于妻子的下落,仍然不知道,这时,他发现一大群愤怒的野牛正在那片密林里等着他。他们把他一下团团包围住了,想要杀死他;他连忙变成了一阵微风。但是那头母野牛指着摇动着的灌木树叶大叫道:“他说他会变成微风的。捉住他!”

这时猎人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他绝望地从这样东西变成那样东西,可是,每一次那头母野牛都记起这件东西的名字,叫别的牛在后面追他。

最后,他一头钻进肮脏的溪水中,变成了一个小蝌蚪。那些野牛赶到溪边,困惑地站住了,那头母野牛一再重复地喊着他跟她说过的最后的名字:

“泰莫。”于是那群野牛踩踏着沙子,看看是不是那位猎人;他们折下了芦苇;甚至捉了一只蜻蜒和一条小鱼;但是他们却找不出叫作“泰莫”的东西。

那群野牛终于沮丧地走掉了,猎人恢复了他的原形。他回到家里,把经过的事情告诉了母亲,并且谢谢她,多亏她的拦阻,才救了他的命。从那天以后,猎人再也不泄露他的秘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典故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思想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庄子对名利非常淡泊,却喜好沉思,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已独到的见解。一天,庄子和好友惠子同去濠水边游玩,只见不流缓缓,清澈见底,石缝之上,鱼儿悠闲地摆动着美丽的尾鳍。庄子不由地赞叹说:你看这些鱼儿出游从容,在水里多么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内心可你也不是鱼,怎能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因为我到了濠水桥上,看见鱼儿在从容不迫、自由自在地游,所以觉得鱼很快乐。这时风在吹,鸟在飞,水在流,庄子和惠子在辩论着,小鱼儿依然在从容不迫地悠游。人如果想和鱼儿一样自由快乐,从容不迫,就需要身体和心理都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健康的身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苏武牧羊的典故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典故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秦昭王得知赵惠文王有一块罕见的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担心秦王有诈,不愿把璧送去,可又怕秦王借口攻打赵国,于是便想物色一个可以去秦国答复的人。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蔺相如,他就是完璧归赵的主人公了。蔺相如对赵王说:“我愿意携璧出使秦国。我向大王保证,如果秦国将城池交给赵国,我就把璧留给秦王;如果秦国不交出城池,我一定会把璧完整地归还赵国。”于是,蔺相如被派出使秦国。他向秦王献上和氏璧后,看到秦王只顾欣赏玉璧而无意交城,便以璧上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为借口,拿回玉璧,并怒斥秦王没有诚意。并严辞警告秦王,如强迫他,他会将让自己的脑袋和玉璧一起在柱上撞个粉碎。秦王害怕他真这样做,于是假意叫人拿出地图,划出十五座城池。蔺相如看出秦王还是无心交城,便表示秦王必须斋戒五日,他方能献璧。秦王被迫同意。蔺相如趁此机会,让一个随从穿上百姓的粗布衣服,带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了赵国,从而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杜宇化鹃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男子忽然从天上降落下来,落在蜀国东南的朱提,他的名字叫杜宇。恰巧在这个时候,有个名叫利的女子,也正从江源的井水里涌现出来。这天造地设的两个奇人两情相悦,便结为夫妻。杜宇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把郫地定为他的国都。

望帝当国的时候,很关心人民的生活,教导人民如何种植庄稼,时常叮嘱大家要抓紧天时季节,不要耽误了田里的生产。那时,蜀国水灾时有发生,望帝虽然忧念人民身遭祸难,但一时想不出有什么好的办法把水患根除。

有一年,忽然从江水里逆流浮上来了一具男尸,令大家惊奇的是,这具男尸竟然逆流朝上浮,而不是顺流往下淌,于是便把他打捞起来。更奇怪的是,刚刚打捞起来,尸首一碰到江岸的土地就复活了,自说是楚国人,名叫鳖灵,不知怎么,一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便从楚国一直浮到了这里。

望帝听说江水送来一个怪人,也暗暗称奇,于是便命人把他带来相见。两人一见如故,谈得情投意合。望帝觉得鳖灵不但智慧聪明,并且水性很好,在这常有水灾为患的地区,是用得着这个人才的,便任命他为蜀国的宰相。

鳖灵做宰相没有多久,一场洪水忽然暴发——巫山的峡谷过于狭窄,把长江的水流壅塞住了。望帝就叫宰相鳖灵去治理洪水。鳖灵在治水这件事上,果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带领人民凿开了巫山,使壅塞的水流通过巫峡,奔流到夔门以外的大江里去,将洪水的灾患平息了。

望帝因为鳖灵治水有功,自愿将王位禅让给他,鳖灵接受了王位,号称开明帝,又号丛帝。望帝本人却跑到西山去隐居起来。

望帝在西山隐居没有多久,隐约听到一些对他的名誉有很大损伤的谣言。谣言说正当鳖灵到外面去治水的时候,望帝却在家里和他的妻子私通;鳖灵治水回来,望帝自己感到羞惭,这才把王位禅让给鳖灵,跑去隐居起来。

一番光明磊落的心意反而被当作是卑鄙龌龊的念头,这使得隐居在山林中的望帝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百口莫辩,暗自也有些懊悔先前的禅位未免是多事了。他就这么郁悒愁闷地死在深山穷谷里。

他死了以后,他的魂灵化作了一只鸟,就是杜鹃,也叫杜宇。整天一声声悲哀地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直到它的口里流出鲜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掩耳盗铃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学习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史!下面梳理了掩耳盗铃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释义】

掩: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还爱占小便宜。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弄到手,甚至是去偷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看见邻居门口新挂的铃铛十分惹人喜爱,这只铃铛做得十分精致,声音也很响亮,在很远的地方便能听见。于是,他动心了,他边走边想:怎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他决定等到没人的时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那样就得不到铃铛了。该怎么办呢?他冥思苦想,始终也想不到一个好办法,他的一个朋友帮他出主意说:“只要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听了这个主意,他大受启发,他想:只要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就听不见铃声了。于是,他自作聪明地用这个方法去偷铃铛。

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伸手摘铃铛,但是,铃铛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众人纷纷披着衣服出来,想看个究竟。邻居走上前,当场抓住了偷铃铛的人。这个人看着大家奇怪地问:“我都把耳朵掩上了,你们怎么还听得见啊?”

【成长心语】

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你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想别人看到你的举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情,至少应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才能被人接受。自欺欺人蒙住的只是你自己的双眼。唯有站得正、行得端,你才能成为一个不被人诟病的大写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张仪舌在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史记 ·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 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 ‘舌在也。’仪曰: ‘足矣。’”

释义用法张仪能言善辩,游说诸侯。楚相的玉璧被盗,门下人怀疑曾与楚相一同喝酒的张仪,张仪被痛打后回到家里,首先问妻子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说只要舌头在就行了。后用此典表示虽 遇挫折或虽未显达,而赖以进取的资本还在。

用典形式

【仪舌】 唐 · 元稹:“仪舌忻犹在,舒帷誓不褰。”

【存舌】 明 ·唐寅:“苏秦扪颊犹存舌,赵壹探囊已没钱。”

【舌在】 唐·白居易:“耳垂无伯乐,舌在有张仪。”宋 ·苏辙:“舌在终自奇,髀满安足痛。”宋 ·张元干:“万事变更唯舌在,三年流落转途穷。”

【舌存】 唐·杜甫:“齿落本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宋·陆游:“功名蹭蹬身长弃,筹策澜翻舌幸存。”金 ·元好问:“自倚沉冤有舌存,争教无路叩天阍。”

【留舌】 唐 ·李白:“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疑璧】 唐·骆宾王:“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

【吾舌在】 唐·张祜:“但令吾舌在,何畏不封侯。”

【张仪舌】 唐·元稹:“点检张仪舌,提携傅说图。”宋 ·黄庭坚:“君思扬雄吃,何似张仪舌。”

【纵横舌】 宋·苏轼:“幸有纵横舌,说剑起慵懦。”

【恒视舌】 清·黄鷟来:“归计已空恒视舌,行吟无事自搔头。”

【诬张仪】 明 ·高启:“廷中忌贾谊,门下诬张仪。”

【舌问妻孥】 清·计东:“内廷传甲第,我舌问妻孥。”

【张仪舌在】 清·刘献廷:“学易忘年老此生,张仪舌在悔纵

横。”

【璧非真盗】 唐·柳宗元:“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吾舌犹存否】 清·黄遵宪:“未知吾舌犹存否,终望臣饥得食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赞美母爱的词语典故优美句子

全文共 1718 字

+ 加入清单

一、赞美母爱词语

舐犊情深,孟母三迁,母爱如山,无微不至,寸草春晖,父母恩勤,哀哀父母,春晖寸草 ,断杼择邻,寒泉之思,老牛舐犊,含辛茹苦,可怜天下父母心, 母爱如天 无私奉献 蜡炬成灰泪始干 赞美母爱的古诗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二、有关母爱的名人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史蒂维?旺德

三、有关母爱的优美句子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依靠的屏障,为我们撑起头顶上的绿荫,那高耸的身躯,为你遮风挡雨,令你心安神怡。

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有一种爱被世人所赞颂,有一种爱可以让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热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像火红的太阳,母爱像黑夜里的油灯,母爱像冬天里的毛衣,母爱更像山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

母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温热。

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四、赞美母爱的经典典故

1、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和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母亲郑氏带着他到随州,跟随

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母亲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沙地上写,教儿子识字。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欧阳修的求学欲望,他勤奋苦读,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孟母择邻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 思想家。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最初,孟母带着孟轲居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孟轲就和村中的儿童经常模仿大人们丧葬的过程。不久,

孟母就把家迁到了一个集市附近,孟轲又跟这里的孩子们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讨价还价。孟母忐忑不安,再次迁居到一所学宫附近,虽然房子很破,但这里常有读书人来往。在这里,孟轲开始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经过不懈努力,他的学业日进,终成大业。

3、岳母刺字

岳飞是宋朝著名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南宋徽宗时期,金兵来犯,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记报国之志。从此,岳飞带领岳家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匡扶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岳飞精忠报国的形像,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英雄典范。

4、米芾学字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少时在私塾学字三载,用纸无数,写字平平。一天,一个赶考的秀才路过当地,米芾听说他的字很好,便前往求教。秀才说:“要我教你,得用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听后目瞪口呆,回家告知母亲。母亲把自己唯一的首饰当了五两纹银,为米芾买纸,并嘱咐他要用心写字。从此,米芾练习每一个字都要反复琢磨字帖上的间架结构,不敢轻易下笔,渐渐入迷,终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乐不思蜀的典故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到的一些历史典故,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乐不思蜀的典故

含义: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陶神的典故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陶神宁封是炎帝的二儿子。有一次,宁封从华山与昆仑山上飞下,穿过渭河的上空时,他看到下面有一个村庄,人们正准备在一座燃着青烟的祭坛前举行祭祀的仪式,旁边有一个烧制陶器的作坊,正在冒着缕缕青烟,作坊前,一些陶师们正在工场上忙碌地做着陶器,一群美丽的少女正围着一堆刚出窑的新陶器手拉手跳着舞蹈。她们以欢快的舞蹈表示着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这儿的一切是多么温馨、和平而幸福啊,更令人动情的是舞蹈少女们中间的一位身材窈窕、面容美丽的少女。宁封被这位女子的美貌所打动,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少女,只觉得自己心中燃起了熊熊的爱之火焰。他便飞下来化身为一位只身旅行的青年,走到陶器作坊中间,请求她们能够让他在这儿住上几天,并且,为了表示自己对他们盛情款待的感谢,他将为他们做几个陶器作为自己的食宿之资。

姑娘们围绕着这个外地青年,看她能够做出什么新的花样,只见他的双手灵巧地转动着陶轮,不一会工夫就做出了几个非常新颖的陶器。一个是盛水的陶罐,奇特的是它的上部做成了一个少女头形的模样,壶口在女孩的后背处。陶罐上少女栩栩如生。她的脸上丰满、细腻而富有弹性,线条圆润、流畅而传神。人们不由得被宁封这种生动、逼真的塑造技巧所折服。

宁封做的第二件作品是一个让人百看不厌的陶盆。做好这个陶盆之后,他就在盆的底部作起画来。只见他画出了几条小鱼,接着他又画了一个圆脸的人面鱼身的东西。人们知道,他这是在画着渭河之神阳侯与水神马莲的儿子——吉星,他是一个人面鱼身的小精灵。

他的第三件作品还是一个陶盆,但这件陶盆却使他由一个陶匠又成了一个巧妙、高超的画家,因为他在这陶盆上面画上了刚刚见到的少女们翩翩起舞的景象。然后他又做了几个小口尖底的瓶子,瓶子的下半部还有两只圆孔,可以用来系绳。然后就让人们把他做的这几个陶器放进窑中去烧。

第二天,宁封做的陶器烧制好了,人们发现他做的陶器还另有一些神奇之处:那个少女陶罐灌上水或者酒后,你无论怎么倒都倒不完。那个舞女舞蹈的盆子注进水后,那盆壁上的十五位姑娘好像活了一样,她们倒映在水盆中的影子竟然翩翩地舞动了起来,同时扭动着自己的腰肢一齐前进,一齐后退。

那只绘有人鱼的陶盆更加神奇:人们只要把水倒进这只盆子,用手轻摩盆沿,盆中刹那间就会波翻浪卷,水花四溅。三四股喷泉汹涌澎湃,一起从盆底涌出,水柱足有三四尺高,真是令人惊奇叫绝。这时,盆里画着的那些鱼儿与那只人面鱼身的小精灵就会活泼地游动起来,他们互相追逐,甚至还能听到小人鱼嘻嘻的笑声呢。

至于那几只尖底瓶,同样令人惊奇叫绝。少女们如果带着它们到河里汲水,就会看到它们能够自动倾倒,自动汲水,当它汲到一半时就会自动翻转过来。少女们把这些新鲜、圣洁的河水带到高高地祭坛上去,就不会因为瓶里的水太满而溢出来洒在自己身上了。人们无不为这些神奇的陶壶、陶盆与水瓶而感到万分惊讶与喜悦。人们把这些陶器当成了神奇的宝贝,将制作这些神奇陶器的宁封当成天上的神祗,将他请到祭坛前的广场上,摆设宴席,隆重招待了这位风尘仆仆而又仪容俊美的外地青年。

这位陶神并不在意于人们对他的赞美与崇拜,他只想着他心中的姑娘。他把这几只无比珍贵与神奇的陶器全都献给了那位窈窕而美丽的少女。无情女神方凝看到陶神心中爱火炽燃的样子,想到从前他对自己的冷淡,就用一只冷酷的冰箭射到了姑娘心里,使她对任何人的爱情都退避三舍,对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的相貌、身材、服饰与谈吐等都觉得不够满意。

因此,那位姑娘对陶神的技艺不再羡慕,相反觉得他和其他任何追求她的人一样都是同样鄙陋粗俗的,觉得他们根本配不上她这样的天仙似的姑娘。她变得越来越讨厌宁封,就把他粗暴地赶走了。她每天坐在在镜子前、在溪水前顾影自怜,欣赏着自己的风姿,竭力躲避着陶神的追求。陶神恼怒之下,使她变成了一个痴迷与自恋的少女,使她狂热地爱上水中的自己的倒影,把它当成了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

她日日与“他”说着世界上最温柔的情话,与“他”坐在一起憧憬着自己将来与“他”的幸福生活。最终她扑向自己的“情人”的怀抱,投身于清流,化成了水边的一丛绿竹。陶神这才带着一种报复后的满足与失意怅惘交织起来的情绪无奈地回到了昆仑山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典故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秣陵地方(在今南京一带)哀仲家里种的梨,个儿特大,味道极美,又脆又嫩,入口而化,当时人称“哀家梨”,名气很大。

所谓“哀梨蒸食”这句成语,是讥讽蠢人不识好歹,却把它蒸来吃。

这句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原文是这样的:

“桓南郡(玄)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原文下还有注:

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蒸食之也。

桓南郡:即晋朝的桓温,曾任“大司马”、“大将军”等官职,晋明帝时受封为“南郡公”,所以人们称为“桓南郡”。

桓南郡他遇到什么人惹他生了气,往往发怒道:“你得了哀家梨,总该不再蒸来吃了吧!”言下之意是讥讽蠢人不识好歹,糟蹋好东西,好比得了著名的“哀家梨”,不懂得享用,却把它蒸来吃。

宋·陆游 《齿痛有感》诗:“暮年渐解人间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如履薄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

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履薄冰相关典故内容。

如履薄冰的意思

[释义] 好像踩着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语出] 《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正音] 履;不能读作“fù”;薄;不能读作“báo”。

[辨形] 履;不能写作“厦”。

[近义] 如临深渊 胆战心惊

[反义] 如履平地

如履薄冰的成语典故

东汉明帝皇后马氏生性善良,深明大义,她十分喜欢贾妃所生的刘炟。刘炟继位成汉章帝,尊马氏为皇太后,多次提出加封马氏的兄弟,马后拒绝。而她的侄子马豫抱怨没得到更多的恩惠,杨终劝马廖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不能放纵儿子。

用如履薄冰造句

1) 七十年代初,大多数省级领导刚刚恢覆职位,文革早期对他们的冲击记忆犹新,他们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防稍有不慎又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2) 这种机制有各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如订约前对对方背景信息的充分了解,订约中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后果的预测及防范,订约后对对方履约行为及能力的密切关注,产生问题后积极的应对等等,完全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高度紧张状态。

3) 查清原因,就对基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实行问责制,导致基层领导干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能放开手脚从根本上解决上访问题。

4) 学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谨守恭俭谨致诚信七个字,做事情要精益求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5) 做人要学会敬畏,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做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冯唐

6) 在永远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有现在。而如履薄冰的现在,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临渊鱼儿

7) 写作是一门手艺,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这是一门心灵的手艺,要真心诚意;这是孤独的手艺,必须“一意孤行”。每个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手艺人,都要经历这一法则的考验,唯有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北岛

8) 她觉得自己的灵魂尚很年轻,而身体已经可悲地老去了,她在这场遭遇激情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自己也不知道日后将是身体的衰老还是灵魂的年轻带来的爱情的毁灭。米兰·昆德拉

9) 我爱你爱你爱你爱得很小心,我恨你恨你恨你恨得很泄气,我如履薄冰即使连安静都要很用力。

10) 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身家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11) 财政干部要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之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之心对待自己的职责。

12) 自从接受这一重任,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不敢大意。

13) 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14) 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15) 忽视安全,如履薄冰。一时侥辛,终酿大祸。生产再忙,安全不忘。

16)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17)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8) 他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

19) 原来,挚交之间要热度如细水长流,沿途也得如履薄冰。

20) 曾经爱得苦大仇深,而今爱得如履薄冰,而我真想爱啊!爱得月朗风清!

21)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22) 人生仿佛一场遭遇战,随机应变吧,如履薄冰的脚步,也会踩出无数个错误的脚印。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人生没有对错,只有各种选择。咸泡饭

23) 在群众不留情面的追问下,难免会有如履薄冰的忐忑,赧颜汗下的尴尬。

24) 墨西哥一路从预选赛走来可谓如履薄冰,若非中途次换帅更弦改辙,此次世界杯墨西哥国民也只能在电视里欣赏别国的争斗了。

25) 要达到这样一些目标,欧佩克依然如履薄冰.

26) 没有你我如履薄冰,有了你我仿佛再生,看到你我会冒汗。你总让我无法自制,为了你我差点犯罪。对你的爱从不改变,你是我的心肝宝贝,说的就是你人民币。

27) 我没有资格让爱我的人如履薄冰。辛夷坞

28) 一周心情守则:周一可以如临深渊,周二可以如履薄冰,周三可以摇头叹气,周四可以无精打采,周五可以六神无主,周末一定要放松心情,违者罚请客一次!

29) 一行人如履薄冰向山上行走,领头的是一米高八尺身高大汉,其胡子挂满整个脸,狰狞的面孔,一脸横肉。

30) 这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生活实在不大适合生性自由的我。

31) 周曾经指出,在长江上筑坝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我们要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32) 友人问我,北京的交通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是不是"爆堵"?我回答:"要是五年前,这一个词就可以形容了,现在可概括不了啦。"友人问该当如何形容?我答曰:"危机四伏、风声鹤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命悬一线、岌岌可危、险象环生、生死攸关、如箭在弦、朝不保夕、濒临绝境、谨小慎微、当心小命!"。

33) 确实,纵观那些在市场上纵横驰骋,创造了非凡业绩的成功的经营者,有谁不是长年累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34) 他在这权力的两极之间左右逢源又左右为难,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之乐此不疲,但暗藏的杀机又不得不让他盼望早日解脱。

35) 学校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交友典故之莫逆之交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