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渝铁路全长(精选20篇)

导语:铁路是供火车等交通工具行驶的轨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渝铁路全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2512

作文

143

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这是对雪域天路之巅唐古拉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之初,24岁的于本蕃来到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唐古拉工作。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

,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零下40摄氏度左右,作为第一批被派遣到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的员工,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很多职工、劳务工因忍受不了高寒缺氧的苦楚,千方百计调换工作岗位,于本蕃却留了下来:“单位派我来,是对我的信任,我就要立足本职干好工作。青藏铁路需要我,我就一定会发挥实际作用,全力确保这条雪域高原铁路安全畅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7年4月19日19时55分,调度员通知,唐古拉至沱沱河间K1237+600处积雪厚度达30mm—40mm,个别地段发现积雪上道;22时40分,报告开心岭站因积雪冰冻1#道岔正反位无表示、2#道岔定位无表示、3#道岔不转换。

一接到调度下达的整治命令,身为车间副主任的于本蕃,立即带领唐古拉车间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装备好除雪工具,在黑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赶赴现场。“当时满脑子都是赶紧到线路上看看雪情,是否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走得比较急,快到的时候就晕倒了。”于本蕃回忆道。

同事借着应急灯光看到于本蕃突然倒地,急忙上前托起他,大声呼喊名字让他恢复意识。嘴唇乌黑的他闭着双眼,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还不忘嘱咐旁边的人让他们先去现场,稍事休息后自己立刻投入到清雪工作当中。

在唐古拉的10年里,于本蕃带领着党员突击队,冲在除雪队伍最前列,无数次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解除雪患恢复通车的任务。

面对工作上的艰难险阻,环境条件的恶劣变化,于本蕃从无畏惧,勇挑重担。

“不管在哪里工作,首先要把它干好,在唐古拉的时间里,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己不断成长。”于本蕃告诉记者,每年线路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期间,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在线路区间作业时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在一天要经历四季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检查、养护线路,从不抱怨,从不喊累。

“平时干出来,关键时候站出来,危急时刻豁出来。”众所周知,青藏铁路线路设备最突出的两大难题是高海拔和冻土路基。作为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工区,于本蕃从踏上唐古拉的那一天开始,凭着永不止步的学习,不断激发创新灵感。

在线路养护方面,他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坚持围绕保持冻土路基线路稳定和高海拔设备安全畅通两大主题开展各项生产整修,他带领班组全体职工从安全思想教育制度化入手,把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根植于职工心中。同时,结合高海拔工务设备特点、冻土路基整修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际,于本蕃所在的车间成立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攻克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如何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鼓质量》等技术难题。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区段通车10余年来,于本蕃凭着勤奋好学、拼搏进取、岗位争先的精神,始终坚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以过硬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作业技能,浴风雪,战严寒,抗缺氧,挑战生命极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铸就了新时代高原铁路职工新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400字: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读后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文章讲了2001年10月18日,我国打算从格尔木开始,一直到达拉萨,修一条长长的铁路,中途经过风火山,遇到了许多难题,却都在指挥人员的精心策划下一一化解,随着修建铁路工程的延伸,遇到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但工程指挥人员毫不退缩,终于,用了一年的时间,打通了这条主干道,将铁路修到了拉萨。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筑路大军在修铁路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天气,温度,供氧不足,等等,许多难题,我们的指挥人员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仅此而已了一条通往拉萨的铁路,因此,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难险阻,不向困难低头,敢于向困难叫板的精神,他们就是凭着这咱顽强的精神,成功的打通了1338米的大隧道,把铁路修到了拉萨。

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习他们那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敢于向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对问题进行逐一思索,解决各个环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

用梦想照进现实,用平凡书写价值。2020年度“最美铁路人”全部来自铁路工作基层一线,他们又是不平凡的,在普通岗位上做出了卓越成绩,让你我深深敬仰。你看,有的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以冬夏温差70摄氏度下安全运行,解决了世界级课题;有的刻苦钻研动车组检修技术,用匠心擦亮中国高铁名片;有的在“小慢车”上,待旅客如亲人,热心服务几十载,给旅客的旅途送上春天般的温暖;有的坚持标准化作业,一丝不苟地呵护着高原“天路”的每一寸钢轨。“最美铁路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奋斗精神。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机务段宝丰检修车间内燃机车钳工高级技师李向前、郑州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探伤工高级技师徐鹏,两人分别荣获202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们的荣誉,鼓舞着更多的铁路人不断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他们的奉献精神、钻研精神、不断追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他们在平凡而又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沉下去、踏实干,并长期坚守下来,从而赢得了一个个喜人的成绩,无形中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带来幸福生活。“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最美铁路人”就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铁路事业的执着,更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擦亮铁路服务品牌,用一个个闪光点,展示出铁路人劳动之美、服务之美、文明之美,释放出骄人的成绩。

“最美铁路人”用实际行动谱写的新时代铁路最动听的“好声音”,他们的精神释放出满满正能量,成为大家学习的标杆。我相信,在“最美铁路人”榜样力量引领下,将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将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程上荣耀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铁路爱路护路征文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工业原料、生活用品都是靠铁路源源不断的运至祖国的四面八方,如果没有铁路,我们的生活将不敢想象,煤炭运不出去使得炼钢厂不能生产,工人叔叔只好下岗待业,没有钢铁,就造不出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等一些武器,如果没有武器我们拿什么来保卫祖国呢?离开了煤,火力发电厂就不能发电,没有了电,我们的行业都不能正常运转。所以,保护铁路人人有责。

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的生命是美好的,我们不要破坏路道,如果每个人都知道爱路护路的重要性,那么就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事故发生,那么国家与个人的损失就不会那么惨重了,那国家就会建设得更美好,我们要认真学习《铁路法》;遵守《铁路法》;宣传《铁路法》,确保铁路安全畅通,不在铁路上行走、坐卧,要爱护好路边设施,树立爱路护路的责任感和守法的自觉性。

大家可还记得青藏铁路,那是在雪域高原上的一条血脉线,是国家的四大工程之一,这条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有了这条铁路,青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增添了不少的力量,它像一条巨龙般将人们带上了想去的地方,我们应该记住这条路,并保护这条路,为这条路增光添彩,这是我们的荣誉。

所有的路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和爱护,只有我们手拉手,共同为爱路护路奉献力量,为铁路增光添彩,争做护路小卫士!为路做贡献,是所有人的责任,保护爱护铁路是所有人的义务!宣传路的重要性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做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北京春运铁路调图公布

全文共 1243 字

+ 加入清单

铁路部门获悉,2016年1月10日北京铁路新的列车运行图编制出台。从当日零点开始按照新的列车运行图运行。这是2016年首次的调图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春运做好准备工作。这次调图,是北京地区铁路历年停运列车较少,而变点列车较多的一次。由于此次变点列车运行跨调图时限运行,所以部分列车调图工作在1月9日或1月11日就按照新的运行图运行,旅客在这方面容易弄混耽误行程。

旅客列车停运2对:石家庄至秦皇岛的D6602/3/D6604/1次、D6606/7/D6608/5次;

变点列车2列:1.北京~张家界K967变8:46开,晚开1分。2.丹东~北京K28变8.38到,晚到7分。

此外,记者注意到,由于部分夕发朝至列车出现跨凌晨运行的情况,所以始发和终到北京的部分列车在2016年1月10日前后执行新的运行时间。

涉及到的跨调图时段运行列车9对:

1.齐齐哈尔~北京T40/39次。T40次由齐齐哈尔、T39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2.齐齐哈尔~北京T48/7次。T48次由齐齐哈尔、T47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 1月10日北京开T47次按新时刻运行。

3.海拉尔~北京K40/39次。K40次由海拉尔、K39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4.北京~松原2589/92 2591/90次。2589/92次由北京自1月9日、2591/90次由松原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5.北京~青岛北Z7/8次、北京~秦皇岛T5685/6次,Z7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Z8次由青岛北自1月11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T5685次由北京、T5686次由秦皇岛均自1月12日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1月10日青岛北开Z8次按旧编组、新时刻运行。

1月10日、11日北京~秦皇岛T5685/6次停运。1月10日、11日到北京Z10次车底改行使10日、11日北京开Z7次。

6.北京~杭州Z9/10次

Z9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Z10次由杭州自1月11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1月10日杭州开Z10次按旧编组、新时刻运行。

1月10日、11日到北京Z8次车底改编分别行使10日、11日北京开Z9次。

7.北京~韩城K609/10次、临汾~韩城6045/6次

K610次由韩城自1月9日、K609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6045次由临汾自1月9日、6046次由韩城自1月11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1月10日韩城开6046次按新时刻旧编组运行。

8.长沙~北京T2/1次。T2次由长沙自1月9日、T1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9.张家界~北京K968/5/8 K967/6/7次。K968/5/8次由张家界自1月9日、K967/6/7次由北京自1月11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10日北京开K967次按旧时刻运行。

(以上运行列车时刻在春运前即将发生变化,请购买车票旅客提前注意变更列车的到发时间,以免耽误行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是安全行车百万公里无事故的记录。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是二十四年如一日的真诚奉献。当年,18岁的邢云堂怀揣着开火车的梦想,考入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乘务专业。4年后,他被分配到哈尔滨机务段,如愿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从驾驶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到韶山型电力机车,邢云堂一直是业务尖子。在从事司机工作二十四的职业生涯中,他把青春和汗水都抛酒在的驾驶员室内!没见过他说什么,要什么,开车技术过硬,而且责任心特别强。强将手下无弱兵,邢云堂的徒弟中有7人获得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2018年,邢云堂的徒弟牟洪亮在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了动车组司机第一名的好成绩。随着哈大高铁的成功运营,黑龙江省昂首跨入高铁时代,2015年、2018年,哈齐、哈牡高铁相继开通。2018年9月30日,时速200公里的哈佳铁路也投入运营。邢云堂一次次地主动参与到联调联试工作中。哈牡高铁全线隧道多,他因地制宜制定隧道行车办法,建议增加隧道行车、接触网结冰等应急演练项目,科学制作风险提示,消除雪天隧道内行车安全隐患。

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孜孜以求,舍小家、顾大家,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从不叫苦叫累,向邢云堂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勤勉敬业、忘我工作,始终保持无私奉献、实干拼闯的工作激情。对岗位的热爱,对心中责任的坚守,这样一位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驾驶员。支撑他内心世界的是一个老驾驶员的理想、信念、精力。二十四年来,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广大旅客的依赖和喜爱。但他并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他依旧平凡而忙碌,车开到哪里,服务就做到哪里,用真诚和爱心树立了铁路行业文明服务的新形象!邢云堂同志是新时期铁路人的楷模和先锋,用生命践行“铁路梦”的一个最美音符。各岗位上都需要这样有梦有坚持的奋斗者。因为有梦,才有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华丽转身;因为有梦,才有了“交通强国”的音律铿锵;因为有梦,才有了“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一个个铁路梦,汇聚成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一种自主创新的能力,一种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让铁路发展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力量。以梦为马,成就榜样人生。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每一个为梦想起舞的人,都能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书写下更精彩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爱我铁路建我家乡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汕尾,是个地处粤东的滨海小城,虽自然风光旖旎,人民勤劳朴素,但由于没有火车从这里经过,少了一份都市的繁华活力,犹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人,无法散发尽她应有的青春魅力。每当想到这,我的心总有一番感叹。

然而,就在不久前,我听到了一个让人雀跃的消息:长达502公里的厦深铁路即将从我的家乡铺设穿过。这个消息带给我的愉悦就像太阳破出云层绽放流光溢彩般的美丽,让我看到了家乡美好的未来。

厦深铁路汕尾段的建设,城区占了18公里,东涌镇占了8公里。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铁路将跨越地域的局限,把家乡与外面的世界连成一片,让我们渴望远行的心飞得更远,让家乡独具特色的文化也乘坐时代的列车,传播到大江南北,让更多的人认识汕尾,了解汕尾,热爱汕尾,该是多好的事啊!

厦深铁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干线,更是可以促使家乡经济腾飞的发展之路。列车不仅仅乘载我们到达旅行地,也能乘载着家乡人民实现致富的梦想。

如今,家乡人民正在全力已赴支持铁路建设,建设工地热火朝天。作为学生,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厦深铁路定会如一条飞旋的彩带,装饰了家乡这块红色的土地,正继续谱写着新时代的颂歌。

是啊,家乡的铁路,延伸着家乡人民的梦想。我发自内心热爱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2021年这个“特别春运”到来前夕,中央电视台发布了《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

“最美”的高光背后,是“最苦”的现实写照。当“95后”女孩刘晓燕一头扎进货车车底,学工艺流程,苦练检测本领的时候,这些日子无疑是“苦”的;当于本蕃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下,日复一日地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时,单调枯燥的工作也是“苦”的......

我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吃苦”本没有太多目的性,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干事创业,哪件事能够轻轻松松就获得成功?

关键是,我们能够从这些“凡人微光”中,探寻到他们内心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动车组司机邢云堂潜心钻研高寒高铁操纵方法和作业标准,填补了世界相关技术领域空白,作为一名司机,还有比这更值得骄傲的事吗?列车长阿西阿呷长年在“慢火车”上为彝族老乡服务20年,帮助老乡拓展销路,看着沿线居民收入增长起来,她该是何等的幸福?亚库甫·阿沙木在贫困村扑下身子一干6年,组织修建了3条重要防渗引水干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的节水灌溉问题,该是怎样的开心满足?平凡之躯,亦可成为他人的精神支柱。

作为局外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后,会觉得这样的工作环境确实很苦,但对于当事人而言,不过是平平常常的日子。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能从严酷、枯燥、重复的工作中,保持一种信念,本身值得我们尊敬。

其实,在纵横交错,绵绵数十万公里的铁道线上,在我们看不见甚至想不到的地方,还有无数跟他们一样的人,在付出和努力。平日里,他们都是“隐身人”,也只有在春运这样的关键时候,或许一些人才会真正意识到,离开了他们“驼负千斤、蚁负一粒”的本分,出行会变得困难。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我们都是平凡的个体,就像一只只萤火虫般,发出微弱的光,但“凡人微光”聚合起来,就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个人的努力融入奋进的潮流,当“也学牡丹开”的点滴之力汇聚起来,就是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闪亮的名字最美铁路人个人观后感

全文共 1150 字

+ 加入清单

46岁的邢云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动车组司机,火车驾龄24年。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他成为业内传奇级人物。24年来,他安全行驶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

有梦想才有奋进的力量,有希望才有勇闯的决心。近3万公里的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三分之二高铁总里程,累计运输旅客突破90亿,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铁路职工奋进新时代创造来的,是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干出来的。一条条高铁线路穿山越岭,植根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更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是新时代邢云堂式的铁路职工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结果,是面对天堑沟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信念,更是面对困难坎坷敢于亮剑拼搏、只争朝夕的劲头,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从独当一面的“大将军”成长为传道授业的“总教头”。邢云堂在高寒高铁上奋力追梦,成就梦想。为取得黑龙江第一代高铁司机资格,他可以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把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为攻克哈大高铁冬夏温差70摄氏度下安全运行的世界级的课题。邢云堂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一举解决难题。在缺少动车操作指导书和应急处置教材的情况下,他凭借丰富现场经验主持编写了相关教程,填补了高寒地区高铁司机作业标准空白,成为高寒地区高铁司机的必修书目。把重复的事情千万次的做好,把枯燥的岗位日复一日的守好,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完美,把攻克难关当做超越目标,就是匠心的体现,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升华。可以说“邢云堂”的背后,是千千万万铁路技术工人对安全的执着求索和对技术极致追求,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孜孜以求,体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勤勉敬业、忘我工作的风采,更折射了无数铁路工人无私奉献、实干拼闯精神的荣光。

从邢云堂身上,我们看到了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地钻研,并把娴熟的技术运用到工作中的匠心品质;我们看到了用心把每项工作认真做好,将所有操作规程刻在心中的责任担当;我们看到了激情不减,永不言苦的持续干劲。正是邢玉堂这样的铁路匠人用奋斗和拼搏交递出中国高铁最闪亮的名片,奏响了“交通强国”最美丽的音符,他们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各行各业工匠追求突破、追求极致的不断创新,更离不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持续传承。进入新时代,各项伟大事业需要更多邢云堂这样不忘初心、追求卓越、承责担当的劳动者,需要更多邢云堂这样爱岗敬业、专注创新的工匠人,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力量提供动力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铁路交通安全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隆咚”,这是什么声音,是火车行使的声音。火车在铁路上快速行使,车里做着远途归来的人们。

在火车从你身边驶过时,你可有这样色意念:我们一定要注意铁路安全,时刻铭记:“安全第一”的口号。

最近的一段时间,我县喜讯变频,京福高铁从我县境内通过,随着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铁路交通安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这不,前些天的一个黄昏,一个农民干完地里的活,准备牵牛回家,当他牵着牛,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路过铁路,迎面行使来一辆火车。他用力将牛往回拉,牛好像是车子的汽笛惊吓住了,它一个劲地挣脱绳子,似乎遇见了天敌,撒开四蹄就跑,农民已经无力拉回,他松开了绳子,去追它,当他跑在铁路中央时,被迎面而来的火车撞了。当有人发现他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去世了,他的家人悲痛万分。

同学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每一个例子都告诉人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只要珍爱生命才会去保护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吗,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在公路上人们会一看、二慢、三通过,那在铁路上也是一样。我们不会在铁路上玩耍,那在铁路上又何尝不是呢?

在绩溪报上有这样一篇报道,一对情侣在铁路边做在那儿聊天,这时,一辆火车开来,两个青年不以为然,以为在铁路边就没有事了,但是要知道火车开过是有引力的,因为他们离轨道太近了,所以被吸引上去,后来,他们最终没有保住生命,走了。

这一个个例子都是鲜活的,都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这难道不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吗?大家一定要把铁路的安全铭记在心中。

和我们一起喊起嘹亮的口号:铁路安全记在心,安全第一,生命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铁路伴我成长我为铁路护航征文

全文共 1450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在我国铁路政企分离,以公司的身份走向市场的新形势的背景下,“安全优质,兴路强国”作为新时期的铁路精神,诠释着新时期铁路发展的新定位、新方向、新理念和新目标。

培育和践行“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期铁路精神,是保证铁路运输生产的首要前提,是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的坚实基础,是促进铁路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振兴国家经济命脉的崇高理想。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安全优质,兴路强国”这一宏伟构想需要每一位职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立足行动,立志践行。作为一名刚入路的铁路新人,我认为践行新时期铁路精神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安全生产为重中之重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是铁路运输生产一切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的前提,是铁路运输市场的生存之本。确保铁路生产的安全,从微观方面看,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客源、货源,提高铁路经济效益,提升铁路自身发展能力;从宏观方面看,可以实现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铁路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理想从来都是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今年车务段发生了“2.22”调车脱轨和“4.8”江阴站职工重伤事故,它们不仅将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在工作中我们要将“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想一步”作为自己的职业习惯,让标准化作业成为我们的本能,将保安全作为我们铁路人的职业坚守、职责所在。

二、以优质服务为追求方向

铁路作为第三产业,旅客和货物的位移就是我们的产品,而服务质量则是铁路作为服务行业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体现着作为铁路人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服务旅客货主是我们的天职,也是铁路人做好工作的题中之义。我们在工作中,应当做到:待旅客如亲人,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作为一名助理值班员,我在接发旅客列车时就必须以为旅客服务为宗旨,处处为旅客着想,正确回答旅客的疑问,关注旅客的安全乘降,使旅客有一个温馨的出行经历,为车站的优质服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以振兴铁路为奋斗目标

爱我中华、振兴铁路。铁路经过政企分离,融入了日渐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四个转变”的要求为总引领,树立市场意识和营销意识,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模式,发挥铁路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组织资产经营开发,大力增收节支,提高企业效益和自身发展能力。为此,作为铁路人,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锤炼技能,严谨务实,勇于创新,恪尽职守,融入到铁路发展的洪流当中,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奉献给铁路的发展。

四、以强民强国为最终理想

铁路是我国的经济大动脉,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发挥骨干作用,践行新时期铁路精神,积极实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推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早日实现国家富强,铁路要当好先锋,责无旁贷。强民强国是铁路人的最终理想和神圣使命。入路以来,我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铁路人的责任所在,企业在给我们提高收入、增添福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尽自己绵薄力量回报单位,精进学业,提高业务能力,以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更好的精神面貌去为铁路建设添砖加瓦。

践行新时期铁路精神,从我做起,铁路的美好未来在何方?就在我们脚下!我深信,只要我们每一位铁路人从我做起,以“安全优质”为基石,以“兴路强国”为目标,高标准,严要求,凝聚起精气神,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就一定能为开拓铁路事业更美好的明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国税铁路公安等易考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华图教育公考专家分析,数据显示,前十大易报考部门主要有国税系统、铁路公安、外交部、水利部下属水利委员会、统计局调查总队、气象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民银行、商务部、审计署等。

国税系统的需求量之大使其成为最好报考的部门。而且这1.6万人中多要求为应届毕业生,招录人数之多可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大量机会。

此外,铁路公安、外交部、水利部下属水利委员会、气象局、统计局调查总队等部门招录人数也较多,且招录要求专业也相对宽泛,考生也相对容易进行报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600字以上

全文共 1198 字

+ 加入清单

1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邢云堂、刘晓燕、于本蕃、阿西阿呷、孟照林、张波、吴亚东、陈志强、周荣亮、亚库甫·阿沙木都等10人获评先进个人,武汉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获评“最美铁路人”先进集体。“最美铁路人”是我国铁路行业300余万干部职工的优秀代表。

武汉站日均到发旅客20万人次。2020年1月23日离汉通道关闭时,铁路成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生命通道,全国三分之一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带着防疫物资经高铁抵达武汉站,再由此中转运至各大医院。

医护人员谁来对接,防疫物资谁来转运?“我是党员,我先上”“我身体好,我留下”……武汉站的党员团员们写下100多封请战书,彰显着铁路人的决心和勇气。最终,一支33名同志组成的“头雁”党团员突击队成立了,成为转运物资和服务医护人员的“纽带”。

一个个客运员、值班员、计划员变身与病毒赛跑的联络员、搬运工,他们手拿肩挑背扛,打通防疫物资运输通道。76天里,突击队与生命赛跑,接送500多趟动车组,服务1万多名医护人员,抢运3万余箱防疫物资,没送错一人、没漏掉一件防疫物资,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争取了宝贵时间。

33双手托起生命通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通讯员 孟立 陶诚

“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我们面前:是回家待命,还是冒着风险坚守在铁路抗疫最前线?我想,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退缩,一定会后悔一辈子。”1月27日晚,代表突击队领奖的武汉站值班站长、33岁的贾青青动情地说,当疫情突如其来时,自己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请战书,留在车站抗击疫情。

贾青青没法为父亲守孝,留下母亲独自在家,奔向了武汉站;队长彭开伟隐瞒着父母赶来……武汉站一个个“头雁”站出来,为转运物资和服务医护人员而留下来,托起了与病毒赛跑的生命通道。

2020年2月1日17时30分,载有某军区174名医护人员及大量医疗物资的G4633次专列驶入武汉站。车门一开,突击队排成两列,组成手递手的“人力传输带”,将总体积达70余立方米的700多箱医疗物资全部有序卸下,仅花16分钟,确保没有一件物资损坏。“这些是救命物资,转运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轻拿轻放。”贾青青说,像G4633次这样专列是少数,多数情况下,载有医疗队和防疫物资的列车都是过路车,队员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在3到10分钟的短暂停留时间里,将全部物资搬下来。

贾青青是“接单员”,每天要提前与防疫指挥部沟通,对医疗队人数、物资、出发地、车次、抵达时间、去往医院和指挥部等信息了然于心,并作出规划,一个都不能错。这样的任务单,她每天有10至20个。从火车上卸下,装上小推车,再运至货车,队长彭开伟领着队员们拼命干,顾不上喝口水、歇口气,胳膊酸疼难忍也不愿停下。刘琦是个“大喇叭”,拿着扩音喇叭接送医护人员,最多一天接送600多人,走了4万多步,鞋底都跑坏了。突击队队员每天转运医疗物资100多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闪亮的名字最美铁路人个人观后感

全文共 1157 字

+ 加入清单

他,一周4次驾驶高铁动车组往返于哈尔滨和大连之间。下班后,又要驻守高铁信息台,为司机传递运行信息。之后还要赶到哈尔滨铁路职工培训基地,给上百名学员讲解动车组驾驶课程。

他叫邢云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全国劳动模范”“全路首席技师”“铁路工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是黑龙江省第一代高铁司机,高铁驾驶证编号为“007”。

46岁的邢云堂,火车驾龄足足24年。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他成为“业内”传奇。24年来,他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00多圈。

1991年,18岁的邢云堂怀揣开火车的梦想,考入原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乘务专业。4年后,被分配到哈尔滨机务段,成为一名火车司机。2007年,邢云堂通过动车组司机选拔,参加素有“魔鬼训练营”之称的封闭式学习,一年后,他如愿成为黑龙江第一代高铁司机。

黑龙江省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动车运行时,车头卷起的积雪如同一条雪龙涌来,附着在钢轨上,极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没有经验,邢云堂自主创新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高寒禁区驾驶高铁这一世界难题。

2012年1月,我国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开始联调联试。面对没有高寒高铁驾驶标准,缺少应急处理经验等诸多难题,邢云堂在2月份低温试验中,每天从20时到次日凌晨的“鬼呲牙”时段,驾驶动车组在哈尔滨西至德惠间无数次“转圈”跑,收集极寒天气下动车组运行各种珍贵数据。

邢云堂主持编写了《CRH380B动车组司机作业指导书》《哈大高铁应急处置指导书》《CRH380型动车组故障处理指导书》等教材,填补了高寒地区高铁司机作业标准空白,成为高寒地区高铁司机必修书目。

哈牡高铁开通后,39处隧道镶嵌在林海雪原上,积雪反射的强光异常刺眼,容易造成动车组司机进入隧道后瞬间“失明”。邢云堂科学制作风险提示,消除了这安全隐患。

在外人眼里,邢云堂是个闷葫芦。可一聊到动车组,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各种高铁的车型、原产公司、性能特点如数家珍。

2016年2月,以邢云堂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三棵树机务段挂牌成立。邢云堂带头攻关高铁行车安全课题,优化动车组故障处理措施等难题,完善了“冰雪天气动车组操纵注意事项及行车办法”等资料;开发安全风险提示APP手机软件,制定哈佳铁路站台停车对标方案,让站台过长停车难对标问题迎刃而解;他创新教学方式,把机车操作违章作业项点以动画方式呈现,通过微信平台推广,让枯燥的教学易于接受,得到学员好评。

如今,黑龙江的高铁里程已达1022公里,高寒高铁司机数量亟待补充,邢云堂成了“总教头”,黑龙江省80%的高铁司机都是他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热烈庆祝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征文启事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十年的精彩、十年的辉煌。

2006年7月1日,是西藏各族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的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青藏铁路通车,彻底打破了长期制约西藏的运输瓶颈,形成了立体交通格局,让雪域高原各族人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全面回顾10年来青藏铁路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新风貌,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西藏日报将与中共青藏铁路公司拉萨站委员会、青藏铁路公司拉萨站联合举办“热烈庆祝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征文活动,现向社会各界征稿。欢迎广大读者和写作爱好者写出身边令人感动的故事、人物。

一、活动主题和参赛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体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西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珍爱民族团结。

2、参赛作品以描写人物、讲述故事为主,必须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必须与青藏铁路建设、管理、运营有着密切的关联。

3、参赛作品思想要健康,贴近现实,展现精彩人生、幸福生活,用文学的独特方式,彰显伟大精神。作品可从小处着眼,写日常生活中感人的身边小事,也可以从大处入笔,展现“老西藏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

4、文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5、必须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和转载,不能一稿多投。

6、征文体裁:以通讯为主,不超过1500字。

二、奖项设置

西藏日报社和中共青藏铁路公司拉萨站委员会、青藏铁路公司拉萨站共同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将设置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部分参赛作品将陆续在《西藏日报》相关专栏中刊登。

三、征文时间

2016年6月7日—2016年6月25日止。

四、投稿办法

电子邮件投稿,可将文章发至xzrbzks @163.com

邮寄信函投稿,可将文章以信件方式,邮寄至: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西藏日报社汉编部专刊室

电子邮件与信函均请在标题或信封上注明“热烈庆祝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征文字样。

联系人:卢有均

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主办方享有对征文作品的处置权和版权。

来稿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

咨询热线:0891——6323699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800字左右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我正在看发布仪式,武汉站的先进集体太感人了,视频我看一次哭一次!”1月28日晚,当四川在线记者连线阿西阿呷时,她脱口而出的,是对同时获评2020年“最美铁路人”的同行的赞誉。

当天,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在央视播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列车长阿西阿呷等10人和武汉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1个集体,获得这一殊荣。

长年在“慢火车”上为彝族老乡服务的阿西阿呷,被誉为大凉山美丽的索玛花。

值乘在“小慢车”,她用真情对待老乡

当一条条高速铁路在中国大地上飞奔的时候,一趟平均时速仅40公里的“慢火车”悠悠地穿行在大凉山深处。

这趟车的乘客90%是彝族老乡。自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通车以来,“慢火车”已开行50余个年头,全程353千米,途经大小26站,9个多小时才能跑完全程,是沿线群众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最低票价只要2元。

如果说高铁体现着中国发展的速度,“慢火车”则呈现出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阿西阿呷就是传递这一温度的代表人物。

作为“铁二代”,阿西阿呷对铁路有着亲人般的感情,值乘“慢火车”20余年如一日,每一趟车,都以真心、真情服务乘客。成为列车长后,她自学旅客运输心理学,突出“大凉山”人文关怀,在服务中,要求乘务人员掌握服务技巧,引导老乡们文明乘车,自觉改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车内吸烟、大声喧哗等不文明习惯。

2017年以前,“慢火车”上的彝族列车员很少,彝族老乡对同为彝族的阿西阿呷有着天然的亲切,有什么需求就找到她,阿西阿呷从来都是热心帮忙。久而久之,老乡们都和她熟识了,亲切地称她“阿呷车长”。

为了方便沿线乡亲联系自己,阿西阿呷的手机号20年没有变过,她也像亲人般对待老乡们。这些年来,找回离家出走的彝族小孩、在列车上主动关心并资助才失去丈夫的孕妇、帮下车忘记带行李物品的彝族老乡寻回失物送回、调解车上爱喝酒的彝族老乡的纷争、在列车上为彝族妇女搭建临时产房生产……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

“一辈子一趟车”,她说有付出也有收获

前不久,阿西阿呷接到通知到北京,才知道自己被评为2020年“最美铁路人”,成为铁路行业300万干部职工的优秀代表。

“刚听说获奖的时候,有点出乎意料。”她特别真诚地告诉四川在线记者,但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直到到了北京,和其他获奖的榜样一起学习交流,那时心潮澎湃,感受特别多、特别深。

“每个‘最美铁路人’的背后,都有很多艰辛、很多不容易,催人泪下。”说到这里,阿西阿呷的声音有点急,有点哽咽。停了一下,她说,最让自己感动的,是今年特别评选的先进集体——武汉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支团队的每个人都抛开了小家顾大家,写“请战书”上第一线、用瘦小的身躯搬运抗疫物品……“看(发布仪式)视频的时候,我从头哭到尾。”

阿西阿呷说,自己其实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付出但也有很多收获。这些年,她看着“慢火车”的硬件、软件越来越好,彝族孩子们长大了、出去读书了、又回来了,看着大凉山日新月异,心里特别有满足感。

“一辈子一趟车”,在这趟承载大凉山乡亲希望的“慢火车”上,以真情守护出行,阿西阿呷值乘了25年。有没有想过换趟车?“不!”阿西阿呷爽朗地笑:“没几年我就退休了,我希望,在‘慢火上’上能干到那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爱我铁路建我家乡

全文共 2311 字

+ 加入清单

居住在昆明这个火车穿城而过的城市,火车对人们来说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说到客运米轨小火车,恐怕就只有那些老昆明才有记忆。因为时代已经把人们带上了提速的火车,抛上了时速高达430公里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上。

昆明火车北站是滇越铁路始发站,每到东边太阳还没爬上山,人们就大包小包地拎着行李,拖儿带女地拥进站口,坐上这趟行驶在云南东南部,弯弯曲曲的米轨火车上, 一直能开到越南的海防,不过记忆中也只坐过昆明至开远的列车。傍晚,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人们又大包小包地拎着行李,拖儿带女地从米轨火车上下来,涌出昆明北站,消失在这座城市里。当这列冒着白烟的小火车呼啸奔来,给世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世震撼,改变着昆明的历史,云南十八怪中的两怪运应而生:火车没有汽车快,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

生活在滇越铁路沿线的人们,他们不分男女老少,天天听着蒸气机车咣当声,看着冒着白烟像蛇一样在米轨爬行火车长大,对滇越铁路上跑不快的小火车情有独衷。

许多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滇越铁路的盘溪站上,一群人欢天喜地,男扛女抬搬着出嫁的嫁装,拥着一对新娘新郎,坐上了从开远开往昆明的米轨火车。中午十一点上车,沿着南盘江逆流而上,火车象喘着粗气老水牛,司机不断地往炉膛里面加着煤,一站停上三五分钟,过了一个又一个钻洞,南盘江的水清澈见底,伴随着车轮与铁轨亲近的节奏声,到了阳宗海坡脚一个小站,没有人上车也没有人下车,小火车停上三五分钟,然后又缓缓向前行驶,速度慢得可以跳上跳下,列车员把门关得死死的。阳宗海坡太大,火车只得一前一后两个车头一拉一推,爬完了这段长坡,距昆明越来越近了,宜良、呈贡、中谊村,足足七个多小时,火车从滇越铁路的沿线盘溪站进入昆明,从北站出来的新娘从此变成了昆明市民,我妈说,当年的那个新娘就是我的亲娘,新郎就是我的老爸。滇越铁路沿途的少男少女们,每一趟小火车都是他们的一次梦想,小火车运载着他们的婚姻、爱情,沿途卸载在宜良、呈贡直至昆明繁华的都市周围,女的叫做出嫁,男的叫做上门。

以后的许多岁月,滇越铁路象一根线,一头牵着昆明,另一头牵着老家,想家的时候走进北站,掏出三块二块的大洋,在咣当咣当的火车声中,摇摇晃晃地回到老家,又摇摇晃晃地坐着小火车回到昆明,记忆中的我就这样在滇越铁路上长大,那些沿途小站的叫卖声、吆喝声写满了我童年的记忆。

九十年代初期,滇越铁路沿线的男女老少们,坐着火车走亲串戚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开始三三俩俩把自己种出的产品背着坐上火车,到昆明、到宜良狗街换成钱,有精明的人从盘溪一带把一萝一萝的红彤彤番茄、紫黑色茄子收购后一萝一萝又抬上火车,往昆明城区贩运,掀起热带种植蔬菜的高潮,滇越铁路成为他们的致富路,成为了解昆明发展的通道。

沿线的人们称滇越铁路为昆河铁路,全长854公里,云南境内仅有465公里,轨距为一米,自1910年由法国人建成通车经历了百年沧桑,时间定格在 二00三年六月,从火车北站始发的昆河线旅客列车停运了,滇越铁路从此成为一条货运铁路线。沿线的人们真的有点伤感,他们世世代代的出行习惯被没有铁路客运打乱了,他们象做着梦一样,问着同一个问题:给还会恢复客运呢?刚停客运的时候,我曾经享受过市场经济下滇越铁路免费的午餐,铁路上为了方便职工出行,在停止客运之机开着三四节列车,不售票也不鼓励沿线人们乘坐。但只要车一靠站,人们不管你给坐不给坐拚命地挤上车,车上的人挤得两脚不落地,铁路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后来干脆彻底停开了。没有了客运,并不代表人们彻底淡忘滇越铁路。二00五年深秋,住在西洱火车站旁的一个小伙子,做活计回来肚子太饿,错把父亲撒了杀老鼠药的饼干吃掉,吃了这种“半步倒”老鼠药饼干的小伙子,在半步之内两眼发直牙齿咬得格格响,已经命在旦夕,人们想到了滇越铁路的火车,小站铁路人员叫停了过往的一列货车,小伙子送到了邻近车站医院,小伙子因滇越铁路捡回了一条命。

穿越滇越铁路百年沧桑的隧道,如今,站台还是当年的站台,弯曲的弧状铁檐、没了指针的巴黎造壁钟、生铁铸成的烤火炉、车站外废弃的车头、墙壁斑驳的老屋,还依稀可见当年的模样。随着滇越铁路的拆除,小站也将随之消失,横亘于云南和越南的滇越铁路,也将成为中国首条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给中国乃至昆明遗产保护带来一种全新理念。我曾无数次寻找当年滇越线最初的起点,在人潮涌动的南站,我看到依然保留了当年的一堵法式残墙和一棵椿树,附近一家名为1910的餐厅则详尽生动地还原了这百年沧桑,1910是一家以滇越铁路为主题的餐厅,正如昆明驼峰客栈的老板因为着迷驼峰航线而开创了客栈,1910的老板也有着同样的情怀。

人生或许正是因为有遗憾,才会有期待,而我们期待迎来的是新昆明铁路建设飞速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喜讯如雷贯耳: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米轨,不离不弃地伴随着昆明这座城市,从石咀到王家营这一段去年开通客运,从早上7点25分登上火车,我坐上了这趟米轨火车,到10点多下车,火车比我想象中的舒适,当然感觉已经没有当年的窄轨小火车摇篮中的韵味,怀旧依然油然而生,铁轨经过处,沉寂的野草还在生长,米轨火车重复着几代云南人的记忆穿行在石咀到王家营路上,每一段米轨停留处,似乎要浓缩滇越米轨的百年精华,释放出来的却没有那么原汁原味,让我生出许多感慨……规划中的昆明轻轨建设、昆明至呈贡米轨太阳能小火车、以及昆明、玉溪至蒙自至河口铁路的开工建设,社会变化太快了,多少东西还没来得及细品已然消逝,就象昆明大街上的冰棍,吃到的已经不是当年的味道,只有滇越米轨当年的记忆、当年的风韵,找回的是一种确实存在过的感觉,浪漫有时候只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湮灭在岁月中的是宝贵财富,回味起来受益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5650 字

+ 加入清单

题记:“我们努力,不是为了要感动谁,也不是要做给哪个人看,而是有能力跳出自己厌恶的圈子,并拥有选择的权力。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

这里是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

这里是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而那块镌刻着“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的石碑会像一只有力的大手,将你再次拉近眼前的真实。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世界上迄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不仅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而且让外国学者“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预言不攻自破。

这一雄辩的事实,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在没有树,甚至没有人烟的,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除了跃动着一群群像藏羚羊一样灵动身姿的高原精灵外,更是充满了散发着生命的平和与喜悦的人的劳迹。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养路工,担负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冻土线路养护任务的于本蕃,就是其中一分子。

奋战在“天路之巅”。

在终日遑遑、年年如旧的日常中,把忍受变成了享受

2006年,纵跨巍巍昆仑山的“钢铁巨龙”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通车。当千军万马的建设者告别浩浩荡荡、足以彪炳千秋的历史舞台后,上百名“天路”的护卫者,又默默地拿起这支沉甸甸的接力棒,把热血青春和无悔人生交付给植根苍茫大地的两根铁轨。

就在这一年的6月底,24岁的于本蕃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一脚踏进“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跟随师傅和工友们开始了青藏铁路线上冻土病害最多的125公里线路的验收、运营和维修工作。

初来乍到,于本蕃和工友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日常吃水吃菜都是靠汽车运送,上个厕所还要提防熊、狼等动物的袭击。尽管如此,作为“铁二代”的于本蕃依然为能子承父业,并在世界铁路最高处工作而感到自豪。

“第一次上线路,前后有50多天吧。记得临出发时,格尔木的树都已经泛绿了,唐古拉却与世隔绝般地下起了暴风雪,呼啸的冷风吹在身上如刀割一般生疼。”那一晚,于本蕃失眠了。

次日出工时,于本蕃像所有初上高原的人一样,口唇青紫,心跳加速,走路带喘,种.种不适迎面袭来。由于连续不断的风吹雪,线路大面积结冰积雪,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隐患。“险情就是命令!”工友们个个抡锨挥铲,在没膝深的雪野里全力清雪。

“小伙子,别吃太多了!”整夜没睡好觉,白天又干了一天的体力活,于本蕃饿得愈发心慌气短,索性在吃晚饭时盛了满满一大碗。就这,还被师傅当面说了一句。

终于,在繁重的体力活和彻夜的难眠中,于本蕃想起了在青藏铁路柯柯段工作的父亲,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亲在线路上检查的情形。“当时就非常好奇,只有两根铁轨架起的铁路竟然这么庞大,有开火车的,有调车的,有维修水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一道工序都与下一道工序环环相扣。”

巨大的反差开始让意气风发的于本蕃纠结起来:“这么艰苦的环境,这么枯燥的生活,这么单调的工作,难道注定就要在这里度过一生吗?”

“你连眼前的事都做不了,今后还能干啥?”时任唐古拉车间工长的师傅,也是被评为省级劳模的王建民的一句话,像一盆浇在炭火上的冰水,让于本蕃幡然醒悟。

的确,比起丰满的理想,骨感的现实更多充满了无奈:一个人的选择从来就不广阔,从来就不自由。但人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真实却是尤为重要的。

“别看我们使用的工具笨重,可我们干的却是精细活儿,作业时轨距误差不允许超过2毫米,轨面高低起伏不能超过3毫米。冻土的承载能力不强,列车驶过时会对冻土造成压迫,钢轨很容易变得不平整,会影响旅客乘车的舒适感。所以,我们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

经过风雨历练,仿佛脱胎换骨一样地成长着

扎根一线是养护线路的基础,精细检修更是确保铁路畅通的基石。常年与冻土打交道的于本蕃知道,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是线路安全运营的绊脚石,必须予以实时关注。

于是,他养成了一个徒步检查测量的习惯,就是在每日的线路巡查中,每隔50米左右,就俯下身子目测检查一番,用脚踩一踩路基;每行走100多米,就逐个检查轨道上的连接螺栓。如果按照每日平均检查10公里计算,12年来,经他双脚测量过的冻土路基就达2.16万公里。

“很多工作都还在摸索中,每一次病害也都不一样。我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时间总是不够用。”于本蕃说。

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唐古拉线路工区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野外,整个人很快都会冻僵,养护作业如同雪上加霜,但线路检修工作不能因此耽搁一天。

一次施工中,如何把一台重达150多公斤的螺栓机抬上近70度的坡道线路,让于本蕃和工友们着实犯了难。几经尝试,由前面3人在高处用绳子使劲拉,后面6人在底下合力扛,才算搞定了这个大家伙。工友们如释重负般的开怀大笑声,立时被唐古拉亘古的空旷所吞没。

“铁路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我们的养护质量关系到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幸福。”平均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区风吹石头跑、雪打如刀割。为确保火车安全通行,于本蕃和工友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里,顶狂风战暴雪,排除冻土、大风、塌方等危害铁路安全的险情,用血肉之躯铸成一根根看不见的“轨枕”,托起青藏铁路安全运行的奇迹。

自2006年开通运营以来,青藏铁路格拉段至今已安全运营13年。当列车平稳行驶在雪域天路上,旅客被窗外的壮丽风光所震撼时,也会被那一闪而过的铁路护工所吸引——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穿着醒目的工作服,而是他们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浮躁。

时间向前飞驰。2017年10月15日,第十九届世界青年大学生联欢节开幕式在俄罗斯索契奥林匹克公园举行。来自180多个国家约2万名青年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节日。

“这届活动的主题是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进行斗争。在活动现场,看到精英同行半个小时就能设计一条高铁出来,感到中国铁路真的非常“牛”!“老外”们争相跟我们换路徽、留合影,太长见识了!”于本蕃说,这次经历让他大开眼界,更加明白山外有山,学海无涯。

了解铁路的人都说,选择铁路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

2007年开春的一天,于本蕃50多岁的母亲因家中煤气中毒,口吐白沫,神智不清,生命危在旦夕。

原来,得知儿子第二天回家的消息后,母亲忙不迭地和面拌馅蒸包子,给许久没吃到家里饭的儿子改善伙食。没想到,老旧小区的煤气管道发生了煤气泄漏。

“得亏我提前回了家!”一时慌得六神无主的于本蕃,居然把电话打给了“110”,好在接电话的人负责,很快便叫来了救护车。“从此,母亲便留下了头疼的后遗症。”

于本蕃说,打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跟母亲红过脸,发过火。作为铁路单职工家属,倔强、不服输的母亲操持着家中里里外外一应大小事物,含辛茹苦把他和弟弟妹妹拉扯长大。如果母亲有个三长两短,他实在是承受不起。

小时候,在柯柯段巡线的父亲给了他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两条无限延伸的铁轨上,承载着那么多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留下了那么多家喻户晓甚至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是,母亲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坚忍,早已如骨血般在他的身上默默流淌。

河流的源头深藏大地,奋斗的昨天是日历的标记。

沧海桑田70载。从慢慢悠悠的蒸汽机车到后来的电力机车,再到今天飞驰在华夏之都、响彻九州大陆的“复兴”号高铁,中国铁路已然从一名“追赶者”转变成“领跑者”。而伴随着铁路成长起来的于本蕃,也亲眼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这一划时代巨变。

“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和成就人!”也因此,于本蕃身上有一种敦实又质朴的安心,让他能在生命禁区的唐古拉一干就是12年!他知道,这就是他出发的地方,他更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出发。这是一个既遥远又坚定的存在!

妻子王兴芳比于本蕃大一岁,他们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马了。早在上初中时,于本蕃就相中了这位齐耳短发的姑娘,虽然她考上了青海师范大学,而他只考上了兰州铁道学院,但在于本蕃的穷追不舍下,他俩最终成了班里最被人羡慕的一对儿。

一天的结束便是梦的开始,泪水却每一次都是新的。

就在母亲发生煤气中毒的那一年,于本蕃与妻子组建了甜蜜的二人世界,从此夫唱妇随,过起了聚少离多的小日子。3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

“哥,你千万别生气,成成的脖子被开水烫伤了。”一次,于本蕃正在格拉段沱沱河区间巡线。那年儿子才两岁多点,妻子当时身患感冒,又因服用感冒药而过敏,儿子口渴吵闹着要水喝,昏昏沉沉的王兴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拿起了滚烫的杯子.....

“一直到现在,我们家里都不用保温杯。”虽然是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的,但于本蕃当时那个百爪挠心与见到母亲煤气中毒毫无二致。

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是只有喜剧或悲剧,总是悲与喜交织在一起。生活一直在教会我们学习,而我们也在借鉴生活本身的同时,经由生命的本质或意义带领我们抵达现实到不了的地方。

“就冲着你对我好!”从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再到同学聚会时被调侃成的“中年油腻男”,在全职太太王兴芳的眼里,于本蕃一直都是一个“最能坚持”的大丈夫,她甘心情愿为他放下身段,舍弃工作,从此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2018年8月,在青藏高原最有生机的季节,妻子带着8岁的儿子来到昆仑山脚下的望昆车站探亲。不凑巧的是,当地铺天盖地的大雨浇灭了于本蕃与妻儿“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团圆梦。

“我们来了一个星期,而你却早出晚归的基本见不着面,难道你就有这么忙?”高原的雨季滂沱而骇人,但凡遇上这样的天气,线路的防洪便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于本蕃哪里还能顾得上家人呢。妻子告诉他,他们来的第一个晚上,轰隆隆的炸雷就把孩子吓哭了,加上高原反应,她们娘俩整晚整晚地睡不好觉。

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妻子王兴芳对他更加体贴了。她给他买来面膜敷脸,给他做可口的饭菜,给他穿上时下潮流的衣服……就连离别时再三嘱咐的话,也变成了“一定注意安全”的专业用语。

的确,任何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安逸些,少吃些苦。但于本蕃的父母妻儿亦没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一心直叨念着四个字“:平安就好!”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作为新时代的铁路榜样,于本蕃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车间副主任,从一名普通群众历练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先后获得“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荣誉就像强心针,它时刻鞭策我往前走。”天的尽头是大海,曾经带着妻儿在海边见识了人的渺小的于本蕃,在离天最近的青藏高原,初衷不改地干着被朋友圈点赞,却又在亲人眼中“太苦了”的工作。而又有谁明白:只要一个人真有力量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可以如此轻易地从沉闷中解脱的道理呢?

秉承工匠精神,12年确保世界最难维护铁路万无一失

唐古拉山的冬季时间超过半年,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唐古拉线路工人没有退缩、没有怨言,在人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下,创造了4300多天安全运行的纪录。

像于本蕃一样,12年来,唐古拉线路车间的所有职工和劳务工在两根铁轨上工作,也在两根铁轨上生活。车间22名职工、88名劳务工,秉承工匠精神,累计完成近10万个数据的观测记录和搜集整理,针对雪域高原冻土变化规律和特点,按照“冬病夏治,夏水冬防”的思路,冬防断,夏防胀,暑防洪,春秋两季防变化,确保世界最难维护铁路的万无一失。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旅客和货物发送量分别达到1655万人次、3400多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3%、5.8%,其中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今年春运期间,青藏铁路共发送旅客148万人次。

2月27日,记者在望昆车站见到了这群在生命禁区默默坚守的职工队伍。他们个个皮肤黝黑,身材精瘦,手脚麻利,除了看上去有点像“柔软的胖子”的于本蕃。

“好大的风啊!这大白天的都能把人吹着跑了。”记者说。

“这里就是个风口子,雪窝子,我们早都习惯了。”

于本蕃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妻子因为脱发严重去医院看病,主治大夫正好与妻子相熟。闲聊中,得知这位医生拿着不到他一半的工资还乐此不疲地治病救人,他又一次被感动了。“把普通的职业当成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这对当时的我触动很大。”

这一天,早已大雪封山的昆仑山银装素裹。连续的风霜暴雪,使望昆车站所管辖的路段积雪严重。为安全起见,工区临时取消天窗作业时间,转去线下清雪除冰。在大风雪中,记者试着抡了几下铲子,十个手指立时冻得失去了知觉。而对面的于本蕃,却身手敏捷地大干了半个多小时。

“吸点氧,会舒服些。”当天,我在于本蕃的宿舍里小憩了一刻,他熟练地打开氧气瓶,细心地安上一根刚刚拆封的鼻氧管,轻手轻脚地带上了门。

抬眼望去,就是被誉为中华神州大地之脊梁的昆仑山。莽苍苍的昆仑山在漫天风雪中兀立着,耳边尽是打着呼哨嘶鸣着的罡风。这座伟岸的大山绵延不绝,仿佛是流逝的时间里不曾移动的坐标,在渺小的瞬间凝望着永恒。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着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这是今年开年上映的一部现象级同名科幻大片。电影的编剧也是原作者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一书中写道。“回去后,带上家人去看《流浪地球》吧。这是一部由咱们中国人自己编剧自己拍摄的科幻大片,也是第一次把家国情怀和爱与希望放在了宇宙的大背景下,里面有一种残酷现实中的温情,质朴而有力。”

去年才调到望昆车站的于本蕃,再次度过了一个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新年。从元月10日上山出工至今,他又在线路上前前后后忙活了50多天。“上来之前,医院检查出了糖尿病,要求住院治疗。这段时间血糖一直不稳定,调休后准备去医院好好治治。”由于同事的意外摔伤,于本蕃在岗位上又多待了一个月。

3月1日,是中小学校开学的日子,这次,他可以送孩子去上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其中成都客运段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如果说高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那么“慢火车”传递的则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列车长阿西阿呷就是这份温度的守护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事迹。

阿西阿呷十几岁就上班,十几岁的少女有很多的青春梦想。可她的青春梦想就像一颗道钉,牢牢地“钉”在了成昆铁路线上,“钉”在了小慢车的方寸之地,把万千旅客送出了大山去向远方,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把很多的农副产品送进了集市,变成村民民逐渐富起来的生活来源。扶贫又扶志,阿西阿呷和所有的同事,用二十几年的岁月,让慢行的列车,载着村民走上了致富快车道。什么叫奉献,能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以“一辈子一趟车”的真情,守护着承载大凉山乡亲希望的“慢火车”,这就是奉献。作为小慢车的工作人员,能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尽一份力,这也是阿西阿呷心里对自己工作意义的最准确界定。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贫困地区大凉山,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二十几年,阿西阿呷守着小慢车,不仅是在见证大凉山从贫穷到富有的生活变化,更是身入其中,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她渴望父老乡亲们富起来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以真诚无私的爱,让她不断伸出援助之手。她的电话号码十几年不变,在朋友圈帮老乡联系农产品的售卖,经常老乡们还没下车,农产品就订购一空。一桩桩,一件件为乡亲服务的事迹,让旅客们看到一个铁路人、一个彝族阿妹为老乡们脱贫致富的心没有掺假。这种二十几年不变的帮助,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没有人能做到。作为小慢车的工作人员,能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尽一份力,这也是阿西阿呷心里对自己工作意义的界定。

扶贫路上的铁路人还有很多,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阿克苏车务段俄霍布拉克车间副主任亚库甫·阿沙木都也是其中一位,他先后组织修建了3条防渗引水干渠,解决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的节水灌溉问题。村民们说,这离不开铁路扶贫工作队的奉献。国铁集团以加强建设扶贫、实施运输扶贫、落实定点扶贫,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突出贡献。

在建设现代化铁路强国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阿西阿呷”这样的铁路人不畏艰险、奋斗不息,书写下新时代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诠释着为民服务的情怀,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者,散发出最美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3355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铁道线上,有多少个日夜,铁路科技工作者努力探索、反复试验,只为列车跑得更快、开得更稳;有多少个寒暑,铁路建设者在钢筋水泥间为新线路、新站房来回奔忙,挥洒汗水;有多少个春节,铁路公安干警巡逻走访,守护平安站车,助力万家团圆……他们是“最美铁路人”,是新时代铁路奋斗者的榜样。

正是他们的坚守,让铁路安全运营,让旅客出行顺畅;正是他们的付出,让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愈发闪光。

领跑“中国速度” 打造“智慧大脑”

2020年末,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以时速250公里CR300型复兴号动车组成功研发投用为标志,“红神龙”“金凤凰”“蓝暖男”“绿巨人”,从时速160公里到350公里,全系列复兴号动车组投入使用,中国高铁技术持续领跑世界。

复兴号高速奔跑的背后,有一个名叫张波的铁路科研工作者。张波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底,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启动。张波担任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

研发复兴号,首要任务是制订总体技术条件。张波回忆,当时至少有807项关键技术的运用条件、基本性能等要素需要通盘考虑。为完成这项艰巨任务,他带领团队深入多个铁路局集团公司调研,仅专项研讨会就召开了100多次,技术资料摞起来有1人多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完成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设计蓝图。

为测试首列中国标准动车组性能,张波和团队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静态、低速和正线高速试验。一次低温试验中,张波和试验人员从室外气温3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披着棉衣冲进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箱更换部件,出来时头发已经结霜,冻得直打哆嗦。正是铁路科研人员这样的毅力和执着成就了复兴号这一国之重器,塑造了中国高铁这一亮丽名片。

到2020年12月,全路1036组复兴号安全优质运行了8.36亿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2万多圈。

谈到复兴号,张波总是满脸骄傲,“复兴号在我们这一代铁路科技工作者手中诞生,是我一生的荣耀。”

按时自动开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很多人为京张高铁的自动驾驶技术惊叹,列车自动驾驶背后,陈志强这个“最强大脑”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志强是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有高铁列车“大脑”和“中枢神经”之称的列控系统正是陈志强与科研人员创造的丰硕成果。

2007年,为了摆脱少数几个国家对高铁列控技术的垄断,实现列控系统“中国造”,陈志强与团队在瑞典进行了一年多的科研攻关。

他们通宵达旦研究方案、设计软件、编码调试,完成了100多万行各类代码编写,仅设计与测试文档就装满了5大箱,终于研发出具有中国自主品牌、适应中国高铁发展需要的C3系统。

2009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武广段开通运营,中国标准的C3系统正式亮相。陈志强站在首发列车上为C3系统保驾护航。C3系统如同“智慧大脑”,指挥和控制着列车一路风驰电掣穿山越岭,顺利抵达广州北站。陈志强欣喜地向指挥部报告:“C3系统全程运行稳定,列车安全正点到达!”从此,中国高铁列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时间在陈志强看来不仅是岁月流转,更是创新创造的不断升级。2016年,陈志强和团队研发的C2+ATO系统在莞惠城际铁路成功应用,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时速200公里动车组自动驾驶;2018年,C3+ATO系统在京哈高铁辽宁段稳定运行,完成了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自动驾驶全球首秀。

如今,我国2/3的高铁列车都装载了陈志强团队研发的列控系统。中国高铁列控技术正在向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建功“千年大计” 守护平安车站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作为雄安新区首个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一经投用就受到社会各界频频点赞。或许很多人不会想到,建设这座智能车站的是一位身材纤瘦的女将,她就是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

从来到雄安的第一天,吴亚东就在迎接挑战:2年工期要建设一座面积相当于6个北京站的站房。为了高质量建设雄安站,吴亚东必须与时间赛跑。施工中,吴亚东大胆使用跳仓法,对分格尺寸进行突破,将仓格最大尺寸增加7米,优质高效完成了1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工期节约56天,创造了铁路建设的“雄安速度”。为建好候车厅清水混凝土立柱,吴亚东和团队从钢筋加工到模板拼装再到混凝土配制浇筑,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研制出新型清水模板体系,成就了192根被誉为“素颜女神”的开花柱。

为了实现“桥上跑火车,桥下候车厅”的设计,吴亚东与设计团队打造新型吸声墙,将吸声材料和站台墙合二为一,达到了理想的降噪效果。该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将我国铁路站房降噪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700多个日日夜夜,吴亚东都在为雄安站奔波。有人问她,一个女同志这么拼值吗?吴亚东讲了一个故事。2020年深冬的一天,她在项目部收到一个包裹,是一个雄安本地人为她买的围巾和手套。里面的一封信写道:“感谢你们来建设我的家乡,今年冬天特别冷,围巾和手套你在工地用得上。”这样的理解与支持正是吴亚东建设雄安站最大的底气、最强的后盾。

上海虹桥站是我国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处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客运汽车站相连。在这个高铁大站里,民警周荣亮是个“名人”。2018年,周荣亮调任上海铁路公安局上海铁路公安处虹桥站派出所副所长,主抓治安工作,立志“降伏”那些扰乱车站秩序的不法分子。他带领民警明察暗访,对“刺头”露头就盯、违法就抓,成功打掉多个犯罪团伙。周荣亮深知,抓人不是目的,教化人才能保证长治久安,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不少不法分子痛改前非。

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每一层东西长400多米、南北长160多米……周荣亮每天都要在上海虹桥站站区内来来回回地巡逻。站内哪个位置有巡逻民警、保安有多少名、巡逻车有几台、义警巡逻的区域在哪里,他都门儿清。在周荣亮的带领下,上海虹桥站报警数量同比下降了80%。

2019年,上海虹桥站接到江苏无锡一家医院的器官转运求助电话。周荣亮带领民警事先多次实地模拟测算,精心选择空铁转运的最佳路线和高铁车次,把转运的每个步骤都精确到秒,让45分钟的换乘在10分钟内完成,创造了器官转运的

“中国纪录”,成功挽救了一名12岁女孩。

为病患搭建“生命驼峰线”,为车站密织“防护网”。从警16年来,周荣亮在车站建立义警巡逻队力量、创办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真正做到了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挺起钢铁脊梁 情注英雄城市

2020年1月23日,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一天。当天,武汉站因新冠肺炎疫情关闭离汉通道。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武汉多地实行交通管制,运量大、速度快、人员接触少的铁路运输成为了防疫人员和物资的主要“绿色通道”。在这样的关键时期,由33名同志组成的武汉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在风险最大、任务最紧的地方勇敢战斗,成为转运物资和服务医护人员的“纽带”。

76天里,曾经的客运员、值班员变成了与病毒赛跑的搬运工,到站的抗疫物资全靠肩扛手搬。手提不动,就抱在胸前;抱不动,就扛在肩上;扛不动,就两三个人一起抬。

2020年2月1日一大早,600多箱医疗物资紧急运抵武汉站。列车刚刚停稳,队长彭开伟马上带领20多名队员,从车厢到站台分成两列连起“人力传输带”,接力抢卸物资。身材娇小的胡雪婷一次次搬起25公斤重的箱子装上小车,累得满头大汗却不吭一声。16分钟后,突击队员就将整整4节车厢物资全部卸完。23分钟后,6辆汽车装运完毕疾驰而去,支援抗疫一线。而这,只是“头雁”党团员突击队76天工作的一个片段。

有人这样问过突击队队员贾青青:“生命究竟有多重?”她的回答是100多吨。因为这是她与突击队队员每天负责转运医疗物资的重量。这100多吨医疗物资是生命的补给,生存的希望。

除了搬运物资外,突击队队员还无数次在站台上迎候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协助医疗队搬运行李,为医疗队规划出站路线,方便他们从最便捷的通道出站,以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到达接站车辆处,为战“疫”赢得了宝贵时间。

76天,从雨雪纷飞到春暖花开,奋战不息的76个日夜,“头雁”党团员突击队圆满完成500多趟动车组、1万多名医护人员、3万余箱防疫物资的转运任务,没出过一次差错。在抗击疫情、保卫运输的战场上,他们无愧“头雁”之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600字以上

全文共 3393 字

+ 加入清单

业精于勤,事成于细

平凡至伟,奋斗最美

今天,当我们为3.79万公里的世界第一大高铁网自豪,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复兴号骄傲,为逆势增长的铁路货运量点赞时,我们不会忘记,中国铁路蓬勃发展的背后,有一群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奋斗者——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以饱满的热情奏响时代强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最美铁路人”

高寒高铁塑传奇 后浪可期创佳绩

2012年以前,位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曾被贴上“高铁禁区”的标签。冬季室外温度可达零下35摄氏度,这种气候条件下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列车是世界级难题,安全驾驶高铁列车的标准更是一片空白。

“筑梦高寒高铁,不能向严寒和风雪低头。”这样的信念在邢云堂的心中犹如一颗火种,激起挑战不可能的斗志。

邢云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代高铁司机。

面对高铁列车运行时积雪附着在钢轨上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积极探索创新,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高寒禁区驾驶高铁列车的难题。

为了停得稳、停得准,邢云堂一闸一闸试、一趟一趟练,实现了“一把闸”零对标,被同事们冠以“神闸”的称号。

火车驾龄26年,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邢云堂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

除了自身做好“决胜千里”的高铁司机,随着哈齐、哈牡高铁相继开通运营,邢云堂又承担起培养下一代高寒高铁司机的重任。他主编的驾驶教材成为高寒高铁司机的必读书目,多年来为高铁司机授课超过1000课时。在黑龙江,有500多名高铁司机跟邢云堂学过技术,他是高寒高铁司机领域当之无愧的“总教头”。

25岁,“95后”,年轻姑娘,别以为她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检修新手,3年前她就成了技术大拿。她就是“最美铁路人”

为了掌握转动轴承的力度、确保检测的精度,刘晓燕连着1个多月端水盆训练臂力;为熟悉轴承结构、把握故障规律,她记了245页的轴承缺陷图谱;为了做好中欧班列日常检修,她在1个月内弄通了265页说明书,掌握了新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了检修效率。“在我心里,每一个经过我修理的轴承一点都不能差,哪怕是0.01毫米也不行!”刘晓燕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把轮轴检修做到了极致。她检修轮轴的精度可达千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60。

2018年,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刘晓燕沉着应对、稳定发挥,取得轴承一般检修第一名的好成绩,22岁就获得了全路技术能手称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刘晓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岗位上践行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让自己的青春梦想不负芳华。

雪域高原守天路 “慢火车”上践初心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描述的是青藏铁路沿线的环境,其中唐古拉区段平均海拔4800米。这里高寒缺氧、常年风雪,极端气温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生命禁区”。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执着坚守了12年。每天徒步巡检线路至少10公里,巡检时间超过8小时,每走100米,于本蕃就要单膝跪在钢轨上,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目标就是养护线路零误差。

夏天防水患,冬天防冻害,春秋防火灾。于本蕃在青藏铁路唐古拉和昆仑山经历过无数次雨、雪、冰雹的袭击,却始终坚守线路安全生产第一线。2014年的一个冬夜,唐古拉地区突降暴雪。于本蕃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检查,在确认是因道岔夹雪无法转换后,他带领工友争分夺秒地清雪,抢通正线后又马不停蹄地清理侧线道岔。寒风裹着冰雪吹打在他和工友的脸上,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透过衣服直往骨头里钻,双脚都被冻得没了知觉。经过一夜的奋战,列车先后正点通过。

于本蕃说:“虽然当时累得精疲力尽,但看到旅客在车厢里微笑着向我们挥手,我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于本蕃在雪域天路这幅圣洁的画卷上书写着新时代青藏铁路职工光辉灿烂的青春乐章。

如果说高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那么“慢火车”传递的则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列车长阿西阿呷就是这份温度的守护者。阿西阿呷值乘的“慢火车”从普雄开往攀枝花南,穿越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最低票价只要2元。

从小在铁路边长大,阿西阿呷对“慢火车”充满感情,更对沿线老乡有着亲人般的情怀。她帮助帮阿婆、阿公背上百斤的土豆上下车,在列车上搭建临时产房,接生婴儿数十名;她和同事们精心改造车厢,专门划出区域方便彝族老乡堆放农副产品和大件货物,将“慢火车”建成流动的农贸市场。为了方便沿线乡亲找到自己,阿西阿呷的手机号20年没有变过。一次,一位彝族阿姐打来电话,说8岁的儿子离家出走了,有人看见上了阿西阿呷值乘的列车。阿西阿呷立刻通知伙伴逐车厢寻找,还逐个车站打电话请求帮忙。后来终于在车厢角落找到了男孩。

“那天晚上,我带他吃了饭、帮他洗了脚,让他挨着我睡。第二天安全把孩子交给她妈妈时,阿姐搂着我的肩膀喜极而泣。”服务彝族老乡,阿西阿呷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

值乘25年,阿西阿呷以“一辈子一趟车”的真情守护着承载大凉山乡亲希望的“慢火车”,守护着万千旅客的出行路。

货运增量出实效 铁路扶贫展作为

2020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8亿吨,同比增长4.1%,强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好成绩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孟照林式”的铁路货运职工。

孟照林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长,也是拉动货运增量的“点子大王”。

董家口南站紧临世界第六大港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年货物吞吐量超1亿吨,但铁路货运量在开站初期并不理想。为落实推进“公转铁”要求,孟照林带领职工熟悉站场、线路,对重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使每列车装车时间由10小时缩短到2小时;为了拓宽货源,他带队走访各地企业,制订“一企一策”运输方案,陆续发展了20多家稳定大客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孟照林紧紧抓住部分客车停运的“窗口期”加大货运组织力度,主动化危为机稳货补客。

一天晚上,孟照林接到电话,甘肃酒钢集团有一批复工复产急需的矿石因疫情影响汽运受阻,工厂面临停产,询问能否通过铁路发货。孟照林立即与港口联系,用最快速度安排配货装车。很快,装有4000多吨矿石的列车直奔甘肃,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那段时间,孟照林曾连续守在车站1个多月,打通了运输“堵点”,为企业复工复产解了燃眉之急。

孟照林所在的董家口南站2020年货物发送量达1900多万吨,比上年翻了一番,实现运输收入14亿元。“孟照林式”的忙碌成为铁路货运逆势飘红的生动写照。

新疆和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昆仑山之间,是全国“三区三州”重点贫困地区,也是国铁集团定点扶贫的4县区之一。

他是一名铁路人,却驻守在和田的贫困村,从铁路职工变身庄稼汉。驻村6年,他带领两个村、几百户村民摘掉了贫困帽,他就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驻村书记亚库甫·阿沙木都。2015年第一次来到达奎村,亚库甫就被这里的贫困刺痛了,立志要全力以赴帮乡亲们解难题,帮达奎村换新颜。

面对干旱的土地、凋零的庄稼、整村缺水的难题,亚库甫带领施工队,用3个月建成了1500米的防渗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树的节水灌溉问题,核桃林终于“喝”上了高山雪水。2017年,达奎村核桃产量突破24万斤,创下历史之最。他又趁热打铁建企养殖合作社,仅这两项产业一年就能为村里创收45万元。达奎村的面貌变了,2018年,亚库甫又被派到和田的吉格代艾日克村。面对村里生活困难的富余劳动力,亚库甫动员有技术的村民办企配电箱厂,当年营业额就超过200万元。面对渴望求知的村民,亚库甫积极联络,发挥多方力量办起“火车头”阅览室,向村里捐赠书籍、电视和笔记本电脑,还手把手教乡亲们上网,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2020年,铁路定点帮扶的和田县1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亚库甫正是铁路驻村扶贫干部的好榜样。有人说,亚库甫把“心”种在了这片他奋斗过的地方,让铁路精准扶贫工作在边疆小村结出了最甜最美的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