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磨杵成针是成语故事吗优秀20篇

经历,是一条船,没有这条船,你永远也到达不了阳光的彼岸。它让我们在风雨中成长,锻炼自己。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磨杵成针是成语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浏览

4340

作文

1000

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329年,石勒踏平了“前赵”,终于能纵情驰骋在大平原,悠闲欣赏北国风光了,然而遥远的江南总是诱惑着他。

这一年他56岁了,来日无多的紧迫感,时时袭上心头。他下定决心,要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飞越长江。

三次进攻建康都失败

要进攻建康,一般都是从西边动手,先拿下荆州、江州,或者历阳,然后顺流而下。但是这一带的最高长官是陶侃,他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站在长江边的身影,以及到处传播的英雄故事,让石勒失去了渡江的勇气。

江州曾经发生一次相互残杀的大案。“流民帅”郭默杀死江州刺史后,遭到陶侃讨伐,不战而降,当场被杀。

郭默在南方就是个无名小卒,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他在北方大名鼎鼎,骁勇善战,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石勒军队见到他就抖豁,如同遇到“关羽、张飞”。

石勒听说陶侃捉拿郭默,兵不血刃,像抓只小鸡一样简单。石勒无限感慨:陶侃真是名不虚传啊。

陶侃也不轻易向北方示兵,石勒对他如同当年对待祖逖一样:尊重和敬畏。

既然从西边毫无希望,只有改道从东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各得其所的故事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 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 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 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 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 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 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 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 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 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的 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 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 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 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 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释读】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舒适的位置或安排。所:好的东西,想要的东西。 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安置。

【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2:负荆请罪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

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

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

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及寓意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 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贤慧女子。

有一天,乐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心 里很高兴。

回到家里,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并把金 子拿给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乐羊 子,然后温和地对他说:“我从前听人说‘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的人不食嗟来之食’。路上捡来的金子, 怎么可以拿回家来呢?”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很受感动,就把那块金子 又扔回到原来的那个地方。

第二年,乐羊子离开家人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 地方,去拜师求学以增强谋生的本领。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织布,乐羊子突然回 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间:“你的学业这么快就 完成了?”

乐羊子呐呐地说:“学业还没有完成,可是我在 外画,天天想念你,所以回来看看。”

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织机上的一把剪 刀,哼哼几下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了的布剪成了两 段,乐羊子忙上前阻挡,他的妻子就对他说:“这织布 机上的布,是一丝丝地累积起尺、成丈、成匹,是长期 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 白白浪费了时间。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 一个道理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又立刻离开了 家,继续拜师求学。

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然后寸返回家乡 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兴地站在门口迎接满载而归 的丈夫。

半途而废故事: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青藜学士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qīng lí xué shì

【出处】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直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来,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三辅黄图·阁》

【解释】指博学之士。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押韵词】浓荫蔽日、百虑一致、白鹤晾翅、丢三拉四、夜以接日、人心思治、淑性茂质、侍执巾栉、传三过四、高自标置、......

【英语】a bachelor deGREe

a person who holds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or science, etc.)

成语故事】西汉成帝时期,传说刘向在天禄阁聚精会神校书,夜晚有一个穿黄衣的拄着青藜拐杖的老人进入,看见刘向暗中独坐诵书,就吹气青藜杖,向他传授《五行洪范》,刘向担心遗漏就撕开自己的衣服一一记上。到第二天早晨太乙之精老人才离去

【成语示例】尔昔为青藜学士,今为白头老监,岂非馆阁之嘉话,朝廷之盛举欤!——宋·刘克庄《徐复除秘书少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强弩之末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韩安国传》。

意思: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搞笑语录,起不了什么作用。弩:古代发箭的弓。

韩安国是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当时,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要求和好,武帝就同大臣商议对策。有一个名叫王恢的,曾在靠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当过许多年地方官,很熟悉匈奴的情况,他说:“跟匈奴和好,总是长久不了,不出三几年,它就又要背约,不如不理它,干脆出兵,把其彻底征服。”

韩安国竭力反对,道:“人家派人来同我们和好,我们反而进攻,这怎么说得过去?况且,千里远征,路途跋涉,战线拉得很长,人马拖得很累,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我们未必能打胜仗!”

大臣们都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汉武帝也表示同意,于是接受匈奴要求,进行和好谈判,建立和好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者,以死罪论处!”

朝野上下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当时主管军政的右司马以他的机智,委婉的用猜谜方式劝谏了庄王:“臣在南方时,见到一只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啊?”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庄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没过多久把楚国治理得国富兵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借无还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ǒu jiè wú huán

【释义】指借别人东西耍赖不归还。

【用法】作宾语;指借别人东西不归还

【结构】联合式

【相反词】有借有还

【押韵词】上挂下联、美意延年、种玉蓝田、孤立无援、枯本竭源、勺水一脔、封己守残、耳食之谈、打破疑团、家学渊源

【年代】当代

【谜语】大虫借猪

【邂逅语】刘备借荆州;黄鼠狼借鸡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赤壁大战后,曹操败弃荆州、南郡、襄阳三城,刘备趁机派兵独占这三座城池,周瑜回师后大怒,派鲁肃去责问诸葛亮。诸葛亮说他是代荆州原主人刘琦管理。刘琦死后,鲁肃去讨还荆州,诸葛亮说待打下西川后再还,鲁肃无奈而返

【示例】他借东西向来是有借无还的。

【成语造句】◎ 于是生产队不得不借粮给他,当然是有借无还。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一直深深吸引着我,每次我只要一拿到《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就会迫不及待的看起来。“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纸上谈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个活泼生动的成语故事展现在我的面前,就像我身临其境一样,既生动又有趣。

其中我对一个叫做“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最难忘。故事讲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要善于改正,虚心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励志成语故事文字版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梁鸿是东汉时著后来,他被推举进太学读书,太学中的子弟多出身官宦人家,个个车接车送,生活无忧。梁鸿为了度日,却需要抽出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的那些官宦子弟都瞧不起他。

梁鸿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养成了孤傲的脾气,喜欢独来独往。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有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请梁鸿用他的热灶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说:“我从来不在别人的热灶上做饭。”说完把灶火灭了,重新生火做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掩耳盗铃成语故事新编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人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结果被人家逮住了。这件震惊中外的盗窃案被上报后,皇上勃然大怒,特别下诏对其凌迟处死。但是,皇上又法外施恩,没有灭其九族,而是赐予其后代姓氏为“掩耳”,以便昭告天下,并让其后代永远记住祖先所犯的不赦之罪。

掩耳氏一脉相传,也不知过了多少代,如今还剩下四兄弟,老大掩耳智,老二掩耳勇,老三掩耳聪和老四掩耳明。这一天,老大召集四兄弟在一起开会。

老大掩耳智说:“当年我们祖先没有偷到手的那个太上老君做的紫金铃铛,现在依然悬挂在县文物局的大门上。我们一天不把它弄到手,就一天寝食难安。现在,这个历史重任就落在我们兄弟四人肩上了。”

老二掩耳勇说:“从我们祖先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试图盗取这个铃铛,可是都被抓住,命丧黄泉了。我看偷是不管用的,不如去抢,得手以后我们上景阳山落草为寇,好不快活。”老大掩耳智一听便反驳说:“盗窃是本宗族的传统。我们是非盗不取,非窃不用。”

这时,老三掩耳聪发话了:“我同意老大的意见。但是,老祖宗是因为掩耳盗铃才功亏一篑的,这次我们要改变一种战术,再也不能干那种蠢事了。”老大掩耳智一听又反驳说:“老祖宗在哪儿摔倒的,我们就要在哪儿爬起来。我们就是要堵住耳朵把铃铛弄到手,为掩耳家族光宗耀祖,报仇伸冤!”

老四掩耳明说:“要想把铃铛弄到手谈何容易呀!县文物局有那么多人进进出出的,把守又那么森严,我们怎么下手呀?”老大掩耳智说:“我已经打听清楚了,后天,县文物局只有三个人,副局长大张,办事员小李和保安老王,正是我们下手的好时机。我们分头行动,如此这般,掩耳盗铃的行动就定在中午12点整。”

第三天上午11点30分,副局长大张的一位好友从丰泽园叫了一桌好菜来看他。一进门就说:“张副局长,咱哥俩可是好久没见了。知道你忙,脱不开身,不敢请你下馆子,所以把好酒好菜叫到这儿来,咱哥俩一醉方休。”大张喜出望外,也没客气,于是就在办公室里摆开酒菜,两个人便“哥俩好呀,五魁首哇”划拳行令。

11点45分,有人给小李送来一个邮件。小李打开一看,原来是她男朋友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个最新款的苹果牌手触式MP4,随礼物的一张贺卡上写道:“亲爱的,请你现在就聆听MP4里面的音乐吧,那是你最喜欢的,现在就感受一下我对你炽热的爱吧!”小李激动万分。赶紧戴上耳机,如醉如痴地听起来。

11点55分,老王接到了从未见面的孙子从美国打来的电话。老王欣喜若狂,老泪横流,把耳朵紧紧地贴在听筒上,专心致志地捕捉着孙子说的每一句话,生怕有半点遗漏。

12点整,老大掩耳智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县文物局的大门口,毫不掩饰地摘下铃铛,大摇大摆地走了。铃声清脆悦耳,可是大张、老王和小李谁也没听到。他们还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掩耳四兄弟精心策划的。

老大掩耳智总结说:“掩耳盗铃并没有错,关键是看你掩谁的耳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师出有名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ī chū yǒu míng

【出处】师必有名。《礼记·檀弓下》

【解释】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用法】作主语、谓语;指战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兵出有名

【反义词】师出无名

【押韵词】一目五行、攻守同盟、举贤使能、一目数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修辞立其诚、扫穴犁庭、议事日程、贿赂公行、千载难逢、......

【年代】古代

【谜语】高徒

【歇后语】打仗先下战表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趁项羽北上攻打齐王田荣时从陕西临晋渡过黄河收服了魏王豹,接着占领洛阳城,新城县董公建议他找一个兵出有名的理由,说项羽当年杀害义帝,举哀三天,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刘邦一举攻下楚国的都城彭城

【成语示列】这会儿我们突然转回去再搜,来他个措手不及,而且是师出有名哩。曲波《林海雪原》十三

【其它使用】

◎ 他认为要改变困守野人山的悲凉处境,唯有向史迪威、亚力山大和蒙巴顿求援,而求援则必须师出有名,不卑不亢才能维护其体面与荣誉。

◎ 常言说要'师出有名',您讨伐我们的理由究竟何在?我们究竟犯了什么不赦之罪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集合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这里每一个故事篇幅不长,却蕴涵了一个个大道理,大的智慧。今天我扑在书上,吸取着书中的营养。

在这么多个故事,我尤其喜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他讲叙了战国时班,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大功,得到赵慧文王的器重,拜他为上卿,官位排到老将廉颇大将之上。脾气暴躁的廉颇,因此非常不满,觉得自己战功卓著,不因该排在一个文弱书生之后。蔺相如出于对赵国着想,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随人甚为不解。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我和赵将军,一旦我们俩内斗,秦国就会趁虚而入,侵略赵国。”手下听了,非常感动。这件事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便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生死之交。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蔺相如的博大胸襟与廉颇的知错就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我从《亡羊补牢》的故事中明白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书中有取不尽的知识,有取之不尽的做人的大道理。在书的熏陶下,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尽情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112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

意思:对人先傲慢而后又万分恭敬,表示势利小人之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倨:傲慢。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有所成后又四处游说数年,结果没有捞到一官半职,灰溜溜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嫂、妹妹以及妻子、侍妾都在背后嘲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缔,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

苏秦首先去游说周显王。周显王手下那一班大臣平时都很熟悉、了解苏秦,很看不起他,根本不相信他说的那一套。苏秦转而向东到赵国。此时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赵成为相,赵成不喜欢苏秦,既不用他的计谋,也不给他一官半职。苏秦便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在燕国住了一年多,苏秦才受到燕文侯的接见。他劝燕文侯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

文侯说:“您说的当然不错,可是我的国家弱小,西边又紧靠着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周,齐、赵都是强国啊。您一定要用合纵相亲的办法使燕国安全无事,我愿倾国相从。”

于是燕文侯为苏秦备好全套车马,并拿出大批布帛,让他到赵国去联系合纵之事。此后,又一鼓作气,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使他们都加入了合纵联盟。韩、魏、齐、楚和燕、赵国君一致请苏秦担任合纵连横的主持人,同时兼任六国的相。

合纵联盟成立后,苏秦便启程返回赵国,以便向赵王汇报。诸侯都派出使者护送,他们的座车、辎重车以及随从人员,组成一条长龙似的队伍,那声音就像帝王出巡一样壮观。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赶快找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

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如今,我难道还佩带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过一百钱做路费,现在富贵了,经典语录,就拿出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成语故事6:背水一战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先设计陷害早被立为太子的申生,使他被逼自杀;接着又诬陷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与申生同谋,迫使他们逃亡国外。终于,奚齐在献公死后登上王位,大夫荀息辅佐朝政。后来,大夫里克和丕郑杀掉了奚齐和荀息。骊姬又让自己妹妹的儿子卓子当上了国君。里克和丕郑又杀了卓子,并将骊姬鞭打至死。接着,他们派人迎重耳回国当政,重耳没有答应。于是他们又想请夷吾归国为君。夷吾派手下芮出使秦国,寻求帮助,并允诺将送给秦国五座城池。终于,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即晋惠公。从前,夷吾曾写信给里克,说自己即位后要赐给他封地。可回国后,夷吾怕他拥立重耳造反,想杀了他。夷吾派人对里克说,他杀了两位国君、一位大夫,罪当该死。里克明白他的意思,悲愤地说:“不把他们废了,主人怎能当上国君?要对人加上罪名,还担心没有借口吗?好,我就听从国君的命令吧!”说完这席话,里克便拔剑自刎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合浦珠还儿童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合浦珠还

【拼音】: hé pǔ zhū huán

【解释】: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成语故事】:

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捞。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前度刘郎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qián dù liú láng

[成语解释]    度:次,回。上次去过的刘郎又到了。泛指去了又来的人。

[典故出处]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成语故事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

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期期艾艾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形容口吃的人吐词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期期”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艾艾”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故事

据史书记载,汉初有个大将军叫周昌,他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只是有些口吃。周昌跟随刘邦入关破秦,担任中尉,后升为御史大夫。当时,刘邦平定天下已久,政治平和,便想废长立幼,废掉太子刘盈。这个举措无疑会给刚安定的汉朝带来一次大动荡,而且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会留下几世争位的局面。周昌坚决反对刘邦的做法,可因为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索性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意思是:“我虽不善言辞,但是知道此事不能这么办,如果陛下想废除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他这一结巴逗笑了满朝的文武百官,连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一边。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邓艾。邓艾作战勇猛,无人能敌,但他也有口吃的毛病,常常把自己的名字说成“艾……艾”。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呀?”邓艾很巧妙地利用《论语·微子》中的一个典故回答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后来,人们就用“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来形容人说话不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老妪能解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lǎo yù néng jiě

【典故】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释义】妪:老年妇女。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形容诗文明白易懂。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通俗易懂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通俗易懂

【押韵词】囊萤映雪、尺兵寸铁、傲霜斗雪、冷面寒铁、飞鸿印雪、囊萤照雪、斗霜傲雪、洪炉点雪、沉冤莫雪、一针见血、......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28岁中进士当官,官越来越大,但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的诗作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一看就懂。著名的《母别子》就是根据他家老保姆的见闻而写的,最终是她能听懂才定稿的

【成语举例】居易急求人知,意陈于词,遂令老妪能解。  清·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