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喜欢的中国历史典故作文推荐20篇

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我喜欢的中国历史典故作文,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2999

作文

1000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对联集锦

全文共 6715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对联集锦,欢迎阅读。

1.四川清代才子钟云舫题江津临江楼长联(1612字)

清末四川江津钟耘舫才子所题。这是真正最长的对联。

《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序:

飞来冤祸,理所不解,偶一触念,痛敝心肝。迟迟春日,藉此搜索枯肠,欲其不以冤情撄念耳。以泪和墨,以血染指,计得一千六百余字,明知抛查取厌,而故曼其词,谬欲以长制胜。阅者笑我之无耻,当应谅我之无聊也。噫!

上联:

地当扼泸渝、控涪合之冲,接滇黔、通藏卫之隘,四顾葱葱郁郁,俱转入画江城。看南倚艾村,北褰莲盖,西撑鹤岭,东敝牛栏,爓纵横草木烟云,尽供给骚坛品料。欹斜栋桷,经枝梧魏、晋、隋、唐,仰睇骇穹墟,躔鬼宿间,矮堞颓堙,均仗着妖群祟夥。只金瓯巩固,须防劫火懵腾;范冶炉锤,偏妄逞盲捶瞎打。功名厄运数也,运数厄运名也,对兹浑浑茫茫,无岸无边,究沦溺衣冠几许?登斯楼也、羽者、齿者、蠃者、介者、脰臆鸣者、傍侧行者、忿翅抉抢、喜啮攫扪者,迎潮朅朅趋去,拂潮朅朅趋来,厘然坌集,而乌兔撼胸,掷目空空,拍浪汹汹,拿橹噰噰,挝鼓冬冬,慑以霹雳,骤以丰隆。溯岷蟠蜿蝘根源,庶畅泻波澜壮阔胸怀耳。试想想还榛朴噩,俄焉狂荡干戈;吴楚睢盱,俄焉汪洋黻冕;侏离腾踔,俄焉渺漾球图。谓玄黄伎俩蹊跷,怎恇怯鬇鬡努眼。环珮铿锵之日,盈廷济济伊周,忽喇喇掀转鸿沟,溪谷淋漓膏液。蚩氓则咆哮虓虎,公卿则谨视幺豚,熊罴鹅鹳韬钤,件件恃苍羲定策。迨欃枪扫净,奎壁辉煌,复纱帽下瘫瞌睡虫,太仓里营狡猾鼠,毛锥子乏肉食相,岂堪甘脆肥浓?恁踹踏凤凰台,蹂躏鹦鹉洲,距踊麒麟阁,靴尖略踢,惨鸡肋虔奉尊拳,喑呜叱咤之音,焰闪胭脂舌矣。已矣!余祈蜕变巴蛇矣!斑斑俊物,孰抗逆舑舕凶麟?设怒煽支祁,例纠率魑魅魍魉;苟缺锯牙钩爪,虽宣尼亦慑桓魋,这世界非初世界矣。爰悄悄上排阊阖,沥诉牢僽,既叨和气氤氲,曰父曰母,巽股艮趾,举钦承易简知能。胡觇轴折枢摧,又嫉儿孙显赫,未容咳笑,先迫号咷,恪循板板规模,诸任雷霆粗莽。稽首,稽首,稽首,吁侬恩派归甲族;侣伴虾蝤,泡呴昙嘘,尚诩蜉蝣光采;闷缘香藻,喧喤闹铁板铜琶;快聆梅花,潇洒饫琼萧玉笛;疏疏暮苇,瀛寰隔白露蒹葭。嗟嗟!校序党庠,直拘辱土林羑里;透参妙旨,处处睹鱼跃鸢飞。嗜欲阵,迷不着痴女呆男,撞破天关,遮莫使忧患撩人,人撩忧患。懵懂自吉,伶俐自凶,脂粉可乱糊涂,乔装着丑末须髯;彼愈肮脏,俺愈邋遢。讪骂大家讪骂,某本吟僧一个,无端堕向泥犁。恰寻此高配摘星,丽逾结绮,咬些霜,咽些雪,俾志趣晶莹,附舟楫帆樯,晃朗虑周八极。听、听、听,村晴莺啭,汀晚鸥哗,那是咱活活泼泼、悠悠扬扬的性。久坐,久坐,计浊骸允该抛弃,等候半池涨落,拣津汁秘诀揉抟,抟至乳洽胶溶,缩成寸短灵苗,妪煦麂卵,倏幻改钳发珠眸,远从三百六度中,握斧施斤,与渠镌囫囵没窍混沌

下联:

蒙有倾淮濆、溢沪渎之泪,堆衡鲷、压泰岱之愁,满腔怪怪奇奇,悉属我心涕泗。念蚕凫启土,刘孟膺符,轼辙挥毫,马扬弄墨,泄涓滴文章勋绩,遂销残益部精华。逼狭河山,怎孕育皋、夔、契、稷?俯吟欷剑栈,除拾遗外,郊寒岛瘦,总凄煞峡岛巫猿。故卧龙驰驱,终让进蛙福泽;阴阳罗网,惯欺凌渴鲋饥鹏。英雄造时势耶?时势造英雄也?为问滔滔汩汩,匪朝匪夕,要漂零萍梗何乡?涉臣川耶,恍兮、惚兮、凛兮、冽兮、窔澒洞兮、突旋涡兮、迤逦欧亚、辽夐奥斐兮,帝国务垄民愚,阿国务诱民智,奋欲乘桴,而羿奡掣楫,履冰业业,褰裳惕惕,触礁虩虩,擎舵默默,动其进机,静其止屉。藐湔泜潢污行潦,谁拔尔抑塞礭砢才猷乎?叹区区锤凿崔嵬,夸甚五丁手段?组织仁义,夸甚费蒋丝纶?抽玩爻占,夸甚谯程卜筮?在冈底峥嵘脉络,应多少豪杰诞身。沱潜澎湃之余,依旧荒荒巢燧,硬苦苦追踪盘古,弹丸摭拓封疆。累赘了将军断头,凄怆了苌弘葬碧,礼乐兵农治谱,纷纷把尧舜效尤。及滟滪轰平,黎邛顺轨,第薛蕊代芙蓉增色,杜鹃伏丛棘呼冤,峨眉秀鲜桢干材,勉取賨毡橦布。反猢狲美面具,豺狼巧指臂,狮狻盛威仪,口沫微飞,统犍叙胥惊灭顶,锦纨究n之服,宁称穷措体哉?伤哉!予安获贡蜀产哉?嶪嶪巉岩,类钟毓嶙峋傲骨。即肖形凹凸,早媷恼邑贵朝官;假饶赤仄紫标,虽盗跖犹贤柳惠,庶贫贱弗终贫贱哉?冀缓缓私赴泉官,缴还躯壳,诳说神州缥缈,宜佛宜仙,虹彩霓辉,都较胜幽冥黑暗。讵识铅腥锡臊,遍令震旦褦襶,甫卸翳胞,遽烦汤饼,愧悔昏昏曩昔,泣求包老轮回。菩提,菩提,菩提,愿今番褪脱皮囊;胚胎蝼蚁,堂砌殿穴,永教宗社绵延;虱脑虮肝,垂拱萃蟭螟肸蚃;蚊毛蜗角,挤眉拥蛮触艅航;小小旃檀,妻妾恣红尘梦寐。噫噫!牂牁僰道,乃稽留逐客夜郎;种杂僮傜,啧啧厌鴞啼鴟叫。丘索坟,埋不尽酸胔醋骼,猜完哑谜,毕竟是聪明误我,我误聪明。宇宙忒宽,瞳眶忒窄,精魂已所修炼,特辜负爹娘鞠抚,受他血肉,偿他髑髅。浮沉乐与浮沉,孽由酷滥九经,始畀投生徼裔。且趁兹沙澄洗髓,渚澈湔肠,唏点月,哦点风,倩酒杯斟酌,就诗歌词赋,权谋站住千秋。瞧、瞧、瞧,蓼瘠砧敲,荷癯桨荡,却似仆凄凄恻恻、漂漂泊泊的情。勿慌!勿慌!料蓝蔚隐蓄慈悲,聊凭双阙梯崇,望银涛放声痛哭,哭到海枯石烂,激出丈长鼻腻,掬付龟鳌,嘱稳护方壶圆峤,近约十二万年后,跟踪蹑迹,眂侬斫玲珑别式乾坤

上联写景言情。作者先写江津楼的地理位置,接着描绘了登楼所看见的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壮丽景色。面对大自然的万千景象,作者不由得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思绪从浑噩的洪荒时代一直到眼前的黑暗社会,联文历数世事的无穷变化,历数社会上各种人物的丑恶表演,有感于社会之每况愈下以及自己的忧愁,表示宁愿作鱼虾,尚能在这美丽的自然界自由潇洒,因而感叹读书人的屈辱处境,决计参透玄机,抛弃浊骸,乔装糊涂。

下联叙史抒怀。作者从自己满腔的愁怨引出对四川著名历史人物的咏叹,那开疆启土的古蜀王蚕丛、鱼凫、杜宇,那能力拔山的五丁力士,那为捍卫国家二壮烈牺牲的断头将军巴蔓子,那热血化碧的苌弘,那舞文弄墨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扬雄,那应运登基地刘备、孟知祥,那为先帝驱驰的诸葛卧龙,那位蓉城增色的薛涛、花蕊夫人,那潇洒挥毫的苏轼、苏辙,等等,等等。但他们的命运却并不怎么好,因而作者认为自己一切不幸的根源都是由于酷好九经,中毒太深,决心洗髓湔肠,重新做人,去开创新的天地。

全联博大精深,感情愤激,文才丰溢,用典贴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于那些粉饰太平、吟风弄月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称之为“对联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一点也不过分。但此联过多使用生僻字词,因而也显得晦涩难懂。

山东刘忠乾:

钟耘舫在对联史上被称作“长联圣手”,这个名号是恰如其分的。至于近来网络误传其为“联圣”,则是不明实情者所为。

钟耘舫一生极为坎坷,曾经遭人陷害被捕入狱,这是出狱后的戏作,运用散文化的笔墨,饱含心酸,将荒唐之言、激昂之情、浪漫的想象高超的杂糅在一起,辛酸之中不见颓废,感染力极强。

2.屈原庙湘妃祠长联(408字)

作者:清 张之洞

上联:

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乱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几多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艘?一个个头顶竹蓑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下联:

三终聆帝乐,纵亲觅伶伦截管,荣猿敲钟。竞响飒飒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鼋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弹桐柏。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皎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这件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算不得出色。(山东刘忠乾语)

从句式上看,有明显模仿昆明大观楼孙髯翁长联的痕迹,精气神上略显庸滞。

3.六十寿诞自题(892字)

作者:清 钟耘舫

上联:

六十年东碰西撞,误落乾坤圈套,乱烘烘叠床梦,急抢抢架肩愁。编三川草木烟霞,滴滴皆啼痕血迹。长歌代哭,猛惊姬蹶嬴颠;短笛助讴,痛定刘聋赵瞶。嘈嘈廿七史,阿孰算个男儿,意岳粹嵩华,安肯漫钟贤秀。将上马杀贼,下马作檄,开拓往哲之心胸,推倒亚洲之豪杰。岂料文章贾祸,魍魅兴波。即慈傲骨刚肠,早冲犯着奎宿仇星,耨恼着孔兄丑脸。毁者、誉者、诅者、祝者、投石者、设饵者、颂项诗者、御鲁国者,悠悠众口,鲜定评也。而进蹑网罗,退蹊坎壈,无端囚戮管仲,无端谤辱宣尼。懵懂之条科,恁般颟顸。提起我半生鲋辙,历历怆怀。这满腔义胆忠肝,都付于狼吞犬噬。只筵间酒、镜边花、碗底肥胪、柈中瘦鹿,还值得浓餐淡饮,浅唱低斟。好福泽需好精神,奈壮与久受磨砺,浩劫毓奇才,奇才动遭浩劫。已矣!吾其伴赤松子游矣。悔韶龄酷嗜简篇,便欲支撑宇宙。至今日筋疲脑碎,斗末跳毙猢狲。髭髩飘霜,干彻什么经济?罢罢罢,从此卷旗收卒,要利刀阔斧,斫尽情根;秘诀灵符,消除慧业。把些嫠妇恤、杞人忧天、团体欷、同胞叹,掷抛向缥缈虚空。第取一件衣、一盂粥,保护皮囊。那宝贵功名,意属贪嗔痴妄。黄梁熟、黑种滋,问闲常喜怒悲欢,为的是谁家世界?拥被窝呵呵窃笑,自笑某辛辛苦苦,碌碌忙忙,做了吃书蠹,斅了钻纸蚊,狂了采蜜蜂,疯了闹山鹊

下联:

二万里南暹北鞑,割残周径球图,霹雳炸铜铁炎,水火弛氢氧骤。听盈庭纂组锦绣,嘐嘐说枉断房谋。裂指叩阶,夸诩擎天手段;咬牙变法,矜持补衮金针。缕缕数千言,非咱难争霸局,谅樵哄烛斗,乌能抵抗旃旜。须左挟虬龙,右挟蛟蟒,仗钺鬇鬡之窟穴,请缨椎髻之殿庭。宁知压力弗遒,风潮忒逆。就论声光气电,仅剿袭点欧罗糟粕,咀嚼点新学馋涎。英耶?德耶?班耶?葡耶?拒俄耶?联美也?购倭械耶?增比款耶?睒睒凶睛,胡闪烁也。而朝修船政,暮整海军,忽焉偿息京垓,忽焉赔兵亿北。羲农之胄裔,改号野蛮。但闻伊几阵羊鸣,齐齐褫魄。本滥臭行尸走肉,怎禁被舰碾轮研。惟剥闾阍、刳土族、搜擒公鳖、攫捉笼鸡,倒足称顶选尖毫,头批脚色。大完全先大破败,计苍昊潜溪运会,英雄造时势,时势亦待英雄。伤哉!予竟以白发翁老哉。念圣主勚劳宵旰,隐求酝酿氲氤。乃诸公蟆蛊蛇妖,骄焰吐来瘴雾。腥臊喷毒,散成各道瘟瘼。哈哈哈,假烧乞借斧柯,当倾泻银河,湔除肮脏;掀翻玉轴,搜捡贞元。虽有测量方、格物致理、工商战、汽化机,殊不是治平浆计。应该两撒腿、两拗捶,剔穿地壳。扫贪污庸懦,悉归斩绞徒流。盘古苏、混沌死,嗟若辈梼穷饕浑,究竟由何处胚胎?登舞台悄悄私看,且看他扰扰营营,轰轰烈烈,跃出五爪狮,吼出独角虎,嗥出四眼狗,现出九尾孤

4.四川青城山庙门长联(392字)

作者:清 李善济

上联: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沦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从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真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卜冈,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下联: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芯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趿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5.武昌黄鹤楼长联(350字)

作者:清 潘炳烈

上联:

跨蹬起层楼,既言费文韦曾来,施谓吕绍先到此,楚书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试梯山遥穷郢塞,觉斯处者个台隍,只有弥衡作赋,崔颢作诗,千秋宛在。迨後游踪宦迹,选胜凭临,极东连皖豫,西控荆襄,南枕长岳,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过客遽户。悬屋角檐牙,听几番铜乌铁马,涌浦帆挂楫,玩一回雪浪云涛,出数十百丈之颠,高陵翼轸,巍巍岳岳,梁栋重新,挽倒峡狂澜,赖诸公力回气运。神仙浑是幻,又奚必肩头剑佩,丛里酒钱,岭际笛声,空中鹤影

下联:

蟠峰撑杰阁,都说辛氏炉伊始,哪指鲍明远弗传,晋史缺疑,究未闻见从谁乎?由战垒仰慕皇初,想当年许多人物,但云屈子离骚,芈熊遗泽,万古常昭。其余劫霸图王,称威俄顷,任成灭黄弦,庄严广驾,共精组练,灵筑章华,落落豪雄,终归于苍烟夕照。惟方城汉水,犹记得周葛召棠,便大别晴川,亦依然尧天舜日,偕亿兆群伦以步,登耸云霄,荡荡平平,搀抢净扫,睹丰功伟烈,贺而今曲奏太平。风月话无边,赏不尽郭外柳荫,亭前枣实,洲前草色,江上梅花

6.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长联 210字

(清)钟云舫

上联:

几层楼独撑东西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楷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下联: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頫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7.昆明滇池大观楼对联 180字

清 孙髯翁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⑴五百里:滇池周广五百余里(古今度量衡差异+文学夸张,明代的工程测量应该大约300里)。围湖造田(海埂公园附近的部分湿地,对周长影响很小)后,今仅八十里长(今用Google earth测量,约105公里)。

⑵披襟:披开衣襟。岸:动词,推开的意思;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⑶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骧:昂头奔跃的马。

⑷翥:飞起。灵仪:凤凰一类的鸟,指滇池西面的碧鸡山。

⑸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长虫山)。

⑹缟素:白色的绢帛,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⑺蟹屿螺洲:滇池中以蟹与螺壳堆成的小岛或小沙洲

⑻风鬟雾鬓:鬟,环形发髻;鬓,耳边垂发;喻风中垂柳。

⑼苹:水草。苇:芦苇。“天”和“地”形容数量之多。

⑽翠羽:翠绿的小鸟。丹霞:红色的云霞。

⑾孤负:意思是枉然,白费。

⑿九夏:指夏季的90天。芙蓉:荷花。

⒀把酒凌虚:对天空举起酒杯。

⒁汉习楼船:汉武帝修昆明湖、治楼船以习水军。打通通往印度的路。

⒂唐标铁柱:唐中宗时平吐蕃之乱“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⒃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为阻止宋徽宗在大渡河畔和大理购买战马,当时的边官编造宋太祖曾在版图上用玉斧“画大渡河为境界”的谣传: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⒄元跨革囊:指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作者孙髯翁,生卒不详,名髯,髯翁乃其字,陕西三原人。喜习诗文,敏于纪咏,年轻时候就“名重一时”。因生活穷困,晚年寄迹昆明圆通山咒蛟台卜卦为生。后应苏氏之情,到弥勒县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

上联写滇池风物,视野及其开阔;下联写云南历史,追溯直达汉唐。内容上它完全否定了包括清朝在内的整个封建王朝。艺术上首创一边写景,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情,景,事互相交融的格调,排句用典也极具规模,为后世写长联者提供借鉴。此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文辞优美。

山东刘忠乾:此联经久流传,可以看出古人创作对联,似乎并不刻意规避重复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南霁云借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13 字

+ 加入清单

睢阳太守许远地位比张巡高,但是他知道张巡善于用兵,智勇双全,就请张巡指挥守城。叛将尹子奇带了十三万人攻城,张巡、许远的兵力合起来才六千多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敌军二万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了增援兵力,又把睢阳城紧紧围住,千方百计进攻。张巡虽然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叛军去了又来,形势越来越紧急。

一天夜里,张巡叫兵士敲起战鼓,号令整队。城外的叛军听到城里的鼓声,连忙摆开阵势,准备交锋。等到天亮,还没见唐军出城。尹子奇派人登上高处眺望,只见城里静悄悄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命令兵士卸了盔甲休息。许多叛军将士紧张了一夜,一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着了。

正在这时候,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每人带领五十名骑兵,打开各城门杀出来,分路猛冲敌营。叛军没有防备,阵势大乱,又被唐军杀了五千多人。

张巡想在尹子奇出阵指挥的时候,射杀尹子奇。但是尹子奇是个狡猾的家伙,平时上阵,总让几个将领伴随着。他们穿着一色的战袍,骑着同样的战马,叫唐军没法辨认出哪个是主将。张巡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次,在两军对阵的时候,张巡叫兵士把一支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里,叛军兵士拾到这支箭,以为城里的箭已经使完了,高高兴兴地拿着箭报告尹子奇。

尹子奇刚刚把蒿箭接到手里,城头上的张巡看在眼里,立刻吩咐身边的南霁云对准尹子奇射箭。南霁云本来是个好箭手,他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捂住脸,大叫一声,跌下马来。张巡下令出城冲杀,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尹子奇攻城不成,反瞎了一只眼睛,哪里肯罢休。他回去养了一阵子伤,又带了几万大军,像箍铁桶一样把睢阳围住。城外的兵越聚越多,城里的兵越打越少。到后来,睢阳城里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又断了粮食,唐军兵士每天只分到一合(音gě,一升的十分之一)米,拿树皮、茶叶、纸张和着烧来吃。最后,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兵士们熬不住,一个接一个饿倒了。

情况越来越危急。张巡没法,只好派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突出重重包围,到临淮(在今江苏盱眙西北)去借兵。

驻守临淮的大将贺兰进明(贺兰是姓)害怕叛军,不愿出兵救睢阳。他见南霁云是个勇将,想把南霁云留下来作自己的部下,特地为南霁云举行一次酒宴,请众将领作陪。

南霁云心里急得像火烧,哪里喝得下酒。他流着眼泪激动地说:“睢阳的军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进一粒米了,我在这里怎能忍心吃饭;就是吃了,又怎么能咽得下呀?将军手下有的是兵,眼看睢阳城陷落,不肯分兵救援,难道是忠臣义士所该做的吗?”说着,他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咬了下来,咬得满口鲜血淋漓,气愤地说:“霁云不能完成主将交给我的使命,只好留下这个手指作证,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参加宴会的官员看了大吃一惊,都用袖子掩住脸,有的忍不住哭了起来。

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不肯出兵,只好离开临淮,从别处借了三千兵士回到睢阳。到了睢阳城边,被叛军发现,又把他们围了起来。南霁云带着人马,横冲直撞,在城下展开了一场血战。

张巡听到城外厮杀声,知道南将军回来,就打开城门,杀退敌人,把南霁云和一批兵士接应进城,只留下了一千人。南霁云把借救兵的情况向张巡、许远报告以后,城里的将士听到借兵没有希望,都痛哭起来。

张巡和许远反复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为了保卫江淮,不让叛军南下,决心死守睢阳。城里粮食断了,他们就煮树皮吃;树皮吃完,就杀战马;战马杀光了,只好捉麻雀老鼠给战士充饥。

城里的将士、百姓被张巡的誓死战斗的精神激动了,他们明明知道守下去没有希望,也没有一个叛逃。

到了最后,全城只留下四百个人,尹子奇再率领叛军用云梯爬上城头,城头上的守军饿得连使弓箭的力气都没有了。

公元757年十月,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名将领全部被俘。

叛将把他们一个个绑了起来,逼他们投降。他们把刀架在张巡脖子上,张巡冷笑一声,把叛将痛骂一顿。接下来轮到南霁云,南霁云没有作声。

张巡转过脸朝着南霁云高喊说:“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

男子汉死就死,可不能在叛贼面前屈服啊!”

南霁云笑笑说:“张公放心吧。我心里在盘算用什么办法来收拾他们。哪会怕死?”

叛将知道他们都不肯屈服,终于把他们杀害了。

河南节度使张镐得到睢阳危急的消息,赶快发兵,急行军赶到睢阳,打退尹子奇叛军,睢阳城已经陷落三天了。又过了七天,郭子仪带领唐军收复洛阳。

由于张巡他们的坚守,睢阳以南的江淮地区才没遭到叛军的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睚眦必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睚眦必报,汉语成语,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其狭窄。

范雎,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即宣太后芈八子),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正字通》睚眦,谓忤眂也。什么叫“忤眂”呢,忤是不正、不顺从、违反的意思;眂是视的同音同意字。忤眂就是不正视,用眼角看。从睚眦的眦也可以看到,眦是眼角的意思,中医对内眼角称为内眦、外眼角称为外眦。 推论:通常这种成语睚眦两个字应该是并列或相似的两个名词。睚眦也许分别是内外眼角的意思,古人对于这种人体器官是应该有不同的称谓的,只是我无法分清哪个是内眼角;哪个是外眼角。但睚、眦为眼睛的不同部位的名称是没错的。当然也许睚是眼中间、眦是眼角,不过根据《正字通》的解释这样的推论不是十分准确。 结论:“睚眦必报”的本意不是通常解释的“别人对他瞪眼,比喻极小的仇恨。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人心胸狭窄”,而应该是“对于别人轻蔑的用眼角看他一眼这样的小事,也一定要报复回去。形容人心胸狭窄”更准确。

龙生九子,其一子名睚眦,性凶残。睚眦,名。

《列子·汤问·纪昌学射》: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眦,眼眶。

典故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中大夫,名叫范雎,因事在国内不能立足,被逐出国境,范雎很有口才,他被逐出魏国之后,仍运用能言善辩的天才,跑到秦国去,向秦昭王游说。

范雎恐怕让人知道他是被魏国逐出,所以改名换姓,自称是张禄,向秦昭王建议远交近攻的政策,秦昭王认为范雎的政策很妥善,于是把范雎留在秦国拜为上卿。

后来,范雎能够时常接近秦王,而且所建议的政策,秦王都认为可行,在实施之后又得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就封范雎为秦国的丞相。

范雎因为在秦国得意,便成为有财有势的大人物,认为也应该清算旧账;凡从前对他有恩惠的人,虽然所施的恩惠,只是给他吃一顿饭,范雎也重重酬谢,对于从前对他有嫌怨的人,虽然嫌怨的程度,只是张目忤视一下,他也不放过,便要实行报复。

示例编辑

1.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后汉书·公孙瓒传》。

2.宋·苏辙《论吕惠卿》:“盖其凶悍猜忍如蝮蝎;万一复用;睚眦必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姽婳将军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姽婳将军,明朝末年人。本是秦淮歌妓,后又成了衡王朱常庶的宠妃,虽然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争,却因此而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姽婳就是美丽的意思,这位年轻貌美的姽婳将军,在那次艰难的战争中香消玉殒,然而她那不散的芳魂,又在世间留下一段神奇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姽婳将军,欢迎阅读!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诸葛亮气死周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54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兵之后,正要乘胜进兵,攻取南郡、荆州、襄阳,刘备派使者带了礼物,向周瑜祝贺赤壁之战的胜利来了。周瑜从使者口中得知,刘备的军队正屯集在油江口。他大吃一惊,知道这是要抢先攻占南郡。心想:“我费了许多军马,用了许多钱粮,目前南郡唾手可得,他倒来抢现成!我要亲自去跟刘备讲理。”于是,他告诉使者,自己要去向刘备回礼。孔明听说周瑜要来,笑着说:“他是为了南郡。”刘备问:“我该如何应付他?”孔明说:“他来就如此如此与他应答。”随即在油江口摆开战船,岸上排列军马。周瑜一上岸,看到军势雄壮,心中不安。刘备设宴款待周瑜。周瑜客套一番之后,说:“你在这里屯兵,莫非有攻取南郡的意图?”刘备说:“听说你要夺取南郡,所以来帮助,若是你攻不下来,我一定要拿下南郡!”周瑜被刘备一激,心想:我只要弹一下手指,南郡便可到手,落得做个假人情。就说:“我若攻不下来,那时由你去取。”事情就这样说定了。周瑜回去之后,立即发兵,攻打南郡。哪知这一着早被曹操料到,他在败退途中已经给南郡的守将曹仁授予了抗击周瑜的密计。结果周瑜中计,不但没有攻下南郡,反而吃了一箭,身受重伤。

这时孔明却乘虚而入,派赵云攻占了南郡。孔明又从被俘的曹军将官手中,得到用作调兵的兵符,诈称要急救南郡,调开了荆州、襄阳的曹兵,由张飞、关羽夺取了这两座城。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处。周瑜则气得箭疮迸发,半晌方醒。公元210年,曹操为了离间刘备与孙权的关系。借用汉皇的名义,封周瑜为南郡太守,挑起两家的争端。果然,周瑜派了鲁肃,去向刘备索讨荆州。刘备借口说,若将荆州给了东吴,他就没有安身之地,先借用一下,等他攻下西川,便将荆州交还。并且立了文书,交鲁肃带回。鲁肃回报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了,他明明是推托,哪有力量攻取西川?我有一个法子,使诸葛亮逃不出我的计算。你再去荆州对刘备说:孙、刘两家既然和好,他不去取西川,我派兵去取,然后将西川让给他,他把荆州还给东吴。”鲁肃说:“西川路远地险,很难攻取,都督的计谋非行不可吗?”周瑜笑笑说:“你真是个忠厚老实人!

我会去取西川给他?不过借这个名义,路过荆州时向他要钱要粮,乘他不防,杀了刘备,夺回荆州。”鲁肃受命,又往荆州去了。刘备与孔明商量。孔明说:“你只要看我点头,便满口应承。”鲁肃见到刘备,说:“我家主公孙将军决定,起兵替皇叔攻取西川,换回荆州。但军马经过时,望供应一些钱粮。”刘备见孔明点头,连忙说:“难得孙将军的好心!”孔明也说:“大军到时,自然会远迎犒赏。”鲁肃暗喜,告辞回去。刘备问孔明:“他这是什么用意?”孔明说:“周瑜的死期到了!这样的计策,连小儿也瞒不过。他是想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进城来,哪里是夺取西川?”刘备大惊,问:“那该怎么办?”孔明说:“主公宽心,我只等周瑜到来,他就是不死,也差不多了。”他便把赵云召来,吩咐说:“如此如此,其余的事我自有安排。”鲁肃回去见周瑜,说刘备、孔明都很高兴,准备出城劳军。周瑜大笑说:“看来这次他中了我的计了!”这时周瑜的箭疮已经渐渐平复,便亲自带领水陆两路大军五万人,往荆州进发。到了夏口,就问:“荆州有人来接吗?”刘备派来的人回答说;“皇叔已将劳军的事安排好了,他在荆州城外恭候都督。”周瑜继续领兵前进。到了公安,并看不到有人迎接。船队开到离荆州只有十里远,江面上还是空荡荡的。哨探回报说:“荆州城头上,插着两面白旗,却看不到一个人影。”周瑜心疑,就叫船靠岸,亲自带了三千精兵,直奔荆州。到了城下,依然没有动静。就命令军士叫门,说是东吴周都督亲自来了。

话刚说完,忽听一声梆子响,城头上一齐竖起刀枪,赵云站出来问:“都督究竟为什么到荆州来?”周瑜说:“我是为刘皇叔攻取西川,你还不知道么?”赵云说:“孔明军师已看透了你的用心,所以留我在这里守城,你休想进得来!”周瑜一看情况不妙,调转马头就跑。哨探迎面赶来报告:“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位刘备的名将,分四路杀来,也弄不清有多少军马,只听到惊天动地的喊声,都说要捉周瑜!”周瑜大叫一声,坠下马来,箭疮又裂开。左右忙将他救起,送回船去。军士们传说:“刘备、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听了大怒,咬牙切齿地说:“你以为我取不到西川,我发誓要将它攻下!”当即传令:继续西进,攻取西川!军队开到巴丘,又有人报告说,上游有刘备的刘封、关平二将领兵切断了水路。周瑜气急败坏,进退两难。这时又得到报告:孔明派人送书信来。周瑜拆开一看,信中大意说:听说足下要取西川,我以为切切不可。西川民强地险,易守难攻。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求成功,虽孙武不能。曹操刚于赤壁失利,片刻不忘报仇;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曹操乘虚而入,江南必化为一片焦土矣!我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周瑜看后,气绝身亡,时年三十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名气害了荆轲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荆轲一直想成为名人,他不明白名人其实就是个人名。如果荆轲听了可能会反驳,我出名了也会这么说。

当时要想出名路子很窄,没有“武林风”“星光大道”这样贴近大众的出名平台,这让草根荆轲很为难。

但这并没影响他想出名的热情,荆轲采取的第一种方式是傍大腕。他游历到邯郸,与象棋大师鲁勾践下棋,又跑到榆次与剑术高手盖聂论剑,可大师们个个眼界高,都不带他玩。

看来此路不通。荆轲到了燕国,转而搞行为艺术,与一个擅长击筑的乐师高渐离混在一起。天天酗酒,喝高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发酒疯飙歌,经常唱着唱着旁若无人地哭起来。

想起现在许多人通过搞怪曝丑赚名气,鼻祖可能就是荆轲了。姜太公在渭水边“钓”到了文王,荆轲也有收获,“钓”到了燕国的太子丹。太子丹认为荆轲了不起,想让他担当刺秦王的重任。

于是太子丹对荆轲进行拉拢,封他为上卿,珍宝、车马、豪宅、美女,要多少给多少。从街头流浪歌手一下子就大红大紫,荆轲是出名了,可刺秦的棘手活儿也非接不可啊。

荆轲心存侥幸,原计划先答应下来,再想办法拖,最好能拖到燕国玩完,自己既享受了荣华富贵,也不用去玩命。可时局并未按照荆轲预估的发展,秦军火速灭了赵国,把军队驻扎在燕国的国界线上,却没有进一步攻打燕国。

太子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再不去刺杀秦王,就等着做亡国奴了。荆轲这时提出要地图、人头,他以为这些拿不来,事情还可以缓一缓。没想到人头和地图很快就送到了他面前,连淬有毒液的匕首都准备好了。万般无奈,荆轲只得出发。

荆轲自知胜算不多,面前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到秦国后玩“人间蒸发”;二是跑到秦国后把太子丹搞谋杀的事儿给抖出来,谋求政治庇护。

荆轲不是傻子,这两种方式他早就做过评估,其危险系数更甚于直接刺杀秦王。第一种结果,荆轲家人被太子丹所杀,荆轲本人被太子丹派去监视的大批高手所杀;第二种结果,荆轲被秦王所杀(秦王留他有什么用呢?),荆轲家人被太子丹所杀。只有刺杀秦王,无论成功与否,都能赚得名气,保全家人。

后来的事就不用说了,这个速成的名人活儿干得一团糟,但对爱名气的荆轲来说,他还是赚了,他的侠义情怀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孟子不尽信书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的第四年,周武王得知商纣王的军队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军队,进至牧野。

商纣王闻讯后,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后来,《尚书·武成》中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有一次读到这里颇有感慨地说:“尽《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的看法,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成河呢?肯定是《尚书》的记述有问题。

经验是一个既有用又无用,既有利又有害的东西,用得好可以使你不断成功,用得不好则会让你一败涂地。书上说的只是理论和经验,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书也有错的时候。如果一味相信书本上的东西,就有可能被误导,反而不如没有书本了。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见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死抱着书本,两眼不见现实,进行所谓的研究。他们的作为充其量不过证明他们自己是书呆子而已。

[历史典故:孟子不尽信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全文共 187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金兵,收复大宋疆土,因此一度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大臣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立即写了奏章。在奏章中他指出,与金人“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土不能确保胜利”;甚至提出,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还劝孝宗要“正心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公元1148年的进士。朱熹从小就很聪明,有悟性。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一天,他父亲朱松手指着天空教他说:“天。”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父亲道:“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呀?”朱松又惊又喜,于是便教他读书。朱熹学习很努力,熟读经史,受到老师的赞赏,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士一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而宋孝宗依仗为抗金“长城”的大臣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又占了上风。主张抗金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十多年后,他已经四十九岁时,才又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并亲自为学生讲课。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大,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人,他们纷纷来到白鹿洞书院求学。白鹿洞书院一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石鼓、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大书院”。

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发展了北宋哲学家程颢(hào)、程颐兄弟关于“理气”的学说,集理学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为了适应各个不同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所提倡的学说又有所不同。宋代的儒学着重阐释天道义理,所以叫理学,也称道学。它是新儒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最大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理学的先驱是北宋早期的哲学家周敦颐,奠基者是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周敦颐的学生,世称二程。他们长期在原籍洛阳讲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主张“天下只有一个理”,认为“天理”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产生万物,主宰万物,“顺之者昌,逆之则难”;他们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着名的理学原则。当时曾有人问:如果寡妇家庭贫穷,能不能改嫁?他们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二程的学说,他们的学说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气”学说,主张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的根本,气是生物的形态。但“理在先,气在后”,“理生气”,“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就是朱熹理学的哲学本体论。

朱熹的理学也具有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天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相对应或对立的一面。这些对应、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朱熹还继承了二程的主张,坚持“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公元1190年,宋光宗即位,朱熹被授以漳州(在今福建)知府一职。三年后,他又调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当知府。在潭州,他又重建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引来众多的学子前来求学。公元1195年,宋宁宗即位,朱熹被宰相赵汝愚推荐为焕章阁侍讲。但赵汝愚是太宗赵匡义的后代,宁宗是太祖的后人,因此他不久就引起了宁宗的猜忌,被贬为福州知府。朱熹等人也受到株连,他不仅被罢官,连他的理学也被定为是“伪学”,他的学生被称为“伪党”。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元党jin”。

公元1200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因病去世。他去世后,党jin渐渐放松,他的学说也渐渐受到重视。到元代时,科举考试要采用他的《四书集注》;而明清两代则把他的学说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日本在江户时代,也流行他的“朱子学”,可见,他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赵云救阿斗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赵云,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

赵云的事迹很多很多,其中最最出名的,是他两次救主,保住刘皇叔的血脉!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赵云两救阿斗的故事。

为何有赵云救阿斗情节呢?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

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

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郃,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张郃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郃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刘备却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此孺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赵云为之感泣。

后来,当刘备已经占据荆州,并且领兵进取西川之时,阿斗再生险情。有人给孙权建议可以乘机进攻荆州。不想他们的商议被吴国太听到,吴国太说她就一个女儿,你们进军荆州,她女儿的命不就没有了?并说孙权一点不念骨肉亲情。

谋士给孙权出注意,派人到荆州偷偷把 孙夫人接回来,然后再进攻荆州。孙权就派了个叫周善的,带领五百人,扮做商人,乘五条船走水路,去接孙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道理。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有个人叫乐羊子,在外出学习过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弃学业回了老家。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一刀剪断。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妻子却说:“一匹布是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的,我将它剪断,从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师那,继续学习。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任务没完成就放弃。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中断,有的时候,你离成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你放弃了,是多么的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65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出现在三年级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还有另外的版本“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 从各种版本来看,诗的前两句都有差异,但后面两句,也就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基本上一样。

这首诗的出处还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

版本一:

康熙朝「张英」版。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势必影响了张英家人的正常出行,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之此事。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中得到张英寄回的信,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亦被传为美谈。

版本二: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 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版本三: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1655—1736)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胡煦当即写下上面诗句,托人带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

版本四:

明朝郑板桥说。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版本五:

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吏部尚书名字叫做郭朴,为人清高廉洁,颇受时人推重。有一回,他接到家中弟弟捎来的书信,信中提到邻里建屋,与他互争一墙之地的情形。这件事已经缠讼多年,始终无法获得解决。所以,他想请哥哥以朝中大臣的名义,向地方县官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纷争。郭朴看完,笑了笑,只写了一首诗答复他的弟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动让出一墙,想不到邻居也是客气地让出一墙。两家彼此让出一墙,便在原地空出一条巷道。后人便将该处称为「仁义巷」,此事也成为地方佳话,传诵不已。

版本六:

明朝舒芬说。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明朝江西进贤北山人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下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地将自己下下去的墙脚挖起,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版本七:

明朝林翰说。林翰《诫子弟》诗云:“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版本八:

清朝张廷玉说。张廷玉是前述张英的儿子。雍正年间曾写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版本九:

清朝曾国藩说。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版本十:

清朝何绍基说。道州人何绍基家书:“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专心致志

Yi Qiu was known as the most famous expert at chess throughout the land.

Once he gave lessons on chess to two men. One of them was netpletely absorbed in

his teaching, listening attentively to Yi Qiu while the other, who seemed to be

listening, had his mind on something else. In fact, he was having a fancy that a

swan was flying towards him and he had in his hands a bow and an arrow, ready to

shoot. As a result, though he was having the same lesson together with the first

man, yet he turned out a much inferior(差的,自卑的) pupil.

If one does not give single-hearted devotion to it, no skills will be

learn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狐假虎威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狐假虎威: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狐假虎威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伍子胥过昭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22 字

+ 加入清单

伍子胥过昭关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伍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伍子胥过昭关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正当齐国逐渐强大的时候,楚国走下坡路了。公元前年,楚灵王的兄弟公子弃疾乘灵王率兵伐徐的机会夺取了王位,这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开始时改变了灵王的一些做法,还颇得人心。但不久,他也骄奢淫逸起来,而且宠信一个专门会拍马屁的大臣费无极,将国家越搞越乱。

当时,楚、秦两国联姻。秦哀公将自己的妹子孟嬴嫁给楚平王的长子太子建。费无极奉命去秦国迎亲,回来的路上,他发现孟嬴十分漂亮,为了讨好平王,他用了个掉包计:在随同陪嫁的侍女中选了一个女子冒充孟嬴,送到太子建那里去成婚,而将真孟嬴偷偷送给了平王。当然,平王这件抢儿媳为己有的丑事不可能一直隐瞒下去的。当它终于被太子建知道以后,费无极又给平王出主意设计废掉太子。他让平王先召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到郢都,要他承认与太子建合谋造反。伍奢是个耿直的人,他坚决拒绝了。平王就想杀掉伍奢,然后再杀太子。费无极怕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不服,留下后患,就又出主意让平王命伍奢写信将他们骗到郢都来一起杀掉。

再说伍奢不得已只得写信叫两个儿子去郢都。大儿子伍尚是个书呆子,明知此去凶多吉少,认为父命不能违抗,还是去了;小儿子伍员,字子胥,生得人高膀粗,具有过人的文才武略,他马上识破了平王的阴谋,连夜出走了。伍尚一到郢都,就被平王将他连同父亲伍奢一起杀害了。怕伍子胥将来会替父兄报仇,平王又下令在全国悬挂榜文和伍子胥的图像捉拿他。榜文上说:“凡能捕获伍子胥献给楚王的,赏粟米五万石,让他当上大夫的官;凡窝藏、收留、放跑伍子胥的,全家处斩!”楚王还命令全国各处关津渡口,对来往行人,严加盘查。

再说伍子胥离家后,与太子建逃到了宋国。但不久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同太子建一起跑到郑国。郑定公很客气地将他们留了下来。但太子建却私下与晋顷公联络,企图联晋灭郑。不久,事情败露,太子建被郑国所杀。于是,伍子胥只好带了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离郑国投奔吴国。一路上,他背着公子胜,历尽千辛万苦,一直向东走了数天,来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附近。这里是楚国的东部边界,出了昭关,就是大江,江那边就是吴国的地面了。

这天,伍子胥带着公子胜,正躲在离昭关六十里左右的一片森林里,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中医。东皋公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将他带到了自己家里,要他不要擅自行动,待他连夜出去找个朋友想办法。

老中医走后,伍子胥在茅屋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里呆下去,也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有办法,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如果贸然出走,人生地不熟,万一碰到盘查,就更危险。他在茅屋里辗转反侧,又恐又愁;天微明时分,那老中医推门进来,不由得吃了一惊。他只见伍子胥的鬓发胡髭,一夜之间全部变白了。

那老人拿出一面镜子,让伍子胥一照,连他自己也吃了一惊:“我怎么变得这样苍老了?!”突然间,他放声哭了起来,“天啊,我大仇未报,难道就这样一事无成地完了吗?!”

东皋公安慰他说:“不要悲伤。这是件好事呢。你的鬓发变白了,就不易被人辨认出来了。我已找到了一个与你的相貌十分相像的朋友皇甫讷,让他扮作你,你扮作仆人,明天你就可以过昭关了。”

第二天,皇甫讷来了。东皋公让皇甫讷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让伍子胥换上仆人的衣服,并用中药汤将他的脸洗黑,同时也给公子胜换上农村小孩的服装。一切装束停当后,三人就连夜出发,待到天蒙蒙亮时,他们刚好赶到昭关。而这里关上的守军,也刚刚开关。

这时,只见守关士兵果然拿着伍子胥的画像在排队过关的人中一个个核对……忽然间,一个士兵叫了起来:“伍子胥!”于是,一伙士兵一拥而上,将皇甫讷捉住了。

伍子胥乘士兵们围住皇甫讷、关口混乱无人照管的机会,赶紧拉着公子胜随人群出了昭关……

再说皇甫讷被士兵捉住,解到守将越那里,他却大声申辩说:“我不是伍子胥。我是本地龙洞山下隐士皇甫讷,今天与老朋友东皋公约好出关去游玩的,为什么要抓我?”

东皋公经常给越看病,是越的朋友。于是,越就让士兵把东皋公请来。

东皋公一看,连忙笑着对越说:“将军搞错了。这个人不是伍子胥,是我的朋友。今天我们约好去关外玩的。我们还办好了过关文牒,您看……”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了文牒。越接过来一看,上面确实写着东皋公和皇甫讷的名字。他只好下令放了皇甫讷,并向他们两人道歉。

伍子胥投奔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夺得了政权,又协助他发展生产,建造姑苏城,冶炼兵器,训练军队。吴国从此强大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空城计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kōng chéng jì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出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用法】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押韵词】鸿都买第、深沟高壁、乌衣子弟、引人胜地、回天无力、四海皆兄弟、轻身徇义、抅奇抉异、铺胸纳地、存而不议、......

【邂逅语】诸葛亮弹琴退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13 字

+ 加入清单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历史典故,快来看看吧!

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元杂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聊的力作,明代改成传奇本《金锁记》,后人又改编成京剧。数百年来,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如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东北有个窦娥巷,就是窦娥当年居住的地方。

元朝年间的楚州城,称为楚州淮安路山阳县。当时,在山阳城北门内向东的一条蜡烛巷内,住着一户姓窦的贫苦人家,户主窦秀才屡试不第,不到50岁,夫妻双双染病身亡,遗下孤女——只有7岁的窦端云,被邻居蔡婆婆收养。蔡家靠放高利贷为生,蔡婆婆丈夫早故,只有一个儿子蔡文,窦端云被收养后改名窦娥,一家三口也还算过得去。

窦娥满15岁那年,已是肌丰冰雪、莲脸生春的俏丽姑娘,大她3岁的蔡文也已文章有成,知书达理,两人恰似天生的一对。于是,就由蔡婆做主,给蔡文和窦娥完了婚。小夫妻本来就是青梅竹马,亲如兄妹一起生活,婚后更是相敬如宾,孝顺老母,举家终年笑声不歇。

大比之年,蔡文要进就赶考,老母、少妇皆不能相陪,只好约请邻人张曲作伴。这张曲从小丧父,不读诗书,性如野马,加之他生就一副长长的驴脸儿,当地人没有一个喊他的名子,都叫他“张驴儿”。谁知这张驴儿心地歹毒,早就想把把貌美贤慧的窦娥占为己有,只恨无机会可乘。他做梦也想不到蔡家会约他为伴进京,不由暗自欢喜。一边假献殷勤,一边另打主意。进京途中,蔡文求取功名心切,端坐船头对月夜读。张驴儿一会儿端茶,一会儿送水,半夜过后,他乘蔡文倦怠,猛然将其推落水中,用谎话骗过艄公,自己稍稍回到山阳,挤出眼泪向蔡家婆媳哭诉说:“蔡相公捧书夜读,打盹跌落河中,风大浪急,黑更半夜,自己势单力薄,无力相救,只带回他的书箱、包裹和盘缠。”说罢放声大哭,蔡家婆媳一听,如雷轰顶,痛不欲生,望着张驴儿捧上来的银两盘费和他那痛哭悲哀的样子 ,心中并没有生疑,只是自叹命苦,望北啼哭。

过了一段时间,张驴儿见他第一步得手,便进一步向蔡家婆媳大献殷勤,并不时挑逗窦娥。无奈窦娥心坚如铁,执意不从,又碍着蔡婆婆的面,不敢放肆。于是张驴儿竟把蔡婆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就又想出了一个歪点子:先把蔡婆婆毒死,最后对付窦娥。一天,蔡婆婆生病,窦娥迫于生计要出去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就嘱咐邻居张妈(张驴儿母亲)来照看一下婆婆,张驴儿见时机已到,偷偷买回砒霜,趁母亲给蔡婆婆送饭之机下毒,然而事有凑巧,张驴儿放药的那碗饭反被他自己的母亲端错碗误吃了。欲害蔡婆婆不成反而把自己的妈妈毒死了,这时张驴儿仍不知悔悟,继而再生歹心。他跑到州衙鸣冤告状,反诬蔡家婆媳毒害了他的母亲,楚州太守胡应举收了贿赂之后,草菅人命,不问青红皂白,将蔡家婆媳捉上公堂。窦娥在严刑拷打面前,坚不招供,贪官胡应举无奈,又当着窦娥的面对她婆婆用刑。可怜老人本来就体弱多病,加之高龄丧子的折磨,哪里还经得起如狼似虎的棍棒酷刑,那悲惨的叫声动天惊地,闻者无不泪下。窦娥恐年迈婆母命丧黄泉,长叹一声,违心地向胡太守承认张妈是她一人所害,与婆婆无关。于是胡太守当堂释放了蔡婆婆,将窦娥长枷重锁关入死囚牢。

行刑那天,正值农历六月初六,本该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但窦娥一路呼冤,感天动地,路人无不为之动容,一时楚州城里泪如雨下。到中午行刑时偏又陡起狂风,刮得天昏地暗、雪花飘落 。人人皆称是窦娥冤情感动上苍。恰逢巡案官船路过,冻得巡案大人在舱中发抖,因惊其怪,令停船登岸。几经周折,最终问明案情。贪官胡应举去职问斩,罪大恶极张驴儿凌迟处死,洗了窦娥之冤。这就是《窦娥冤》,也叫《六月雪》的本来事实。打那以后,当地人为了缅怀窦娥的贤慧,就把蜡烛巷改为窦娥巷,一直到今天。只有“文革”年间被短暂改名为“斗妇巷”

数百年来,这条长约一华里的普通小巷,虽寂静古朴,却年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辛弃疾活捉叛徒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00 字

+ 加入清单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神笔马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听人家说,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良。

父亲母亲早就死了,靠他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他从小喜欢学画,可是,他连一支笔也没有啊!

一天,他走过一个学馆门口,看见学馆里的教师,拿着一支笔,正在画画。他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对教师说:“我很想学画,借给我一支笔可以吗?”教师瞪了他一眼,“呸!”一口唾沫啐在他脸上,骂道:“穷娃子想拿笔,还想学画?做梦啦!”说完,就将他撵出大门来。马良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他说:“偏不相信,怎么穷孩子连画也不能学了!”

从此,他下决心学画,每天用心苦练。他到山上打柴时,就折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他到河边割草时,就用草根蘸蘸河水,在岸石上学着描游鱼。晚上,回到家里,拿了一块木炭,在窑洞的壁上,又把白天描过的东西,一件一件再画一遍。没有笔,他照样学画画。

一年一年地过去,马良学画从没有一天间断过。他的窑洞四壁,画上叠画,麻麻花花全是画了。当然,进步也很快,真是画起的鸟就差不会叫了,画起的鱼就差不会游了。一回,他在村口画了只小母鸡,村口的上空就成天有老鹰打转。一回,他在山后画了只黑毛狼,吓得牛羊不敢在山后吃有一个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因为他整天地干活、学画,已经很疲倦,一躺下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窑洞里亮起了一阵五彩的光芒,来了个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笔送给他:“这是一支神笔,要好好用它!”马良接过来一看,那笔金光灿灿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喜得蹦起来:“谢谢你,老爷爷,……”马良的话没有说完,白胡子老人已经不见了。

马良一惊,就醒过来,揉揉眼睛,原来是个梦呢!可又不是梦啊!那支笔不是很好地在自己的手里吗!

他十分高兴,就奔了出来,挨家挨户去敲门,把伙伴都叫醒,告诉他们:“我有支笔啦!”这时才半夜哩!他用笔画了一只鸟,鸟扑扑翅膀,飞到天上去,对他喊喊喳喳地唱起歌来。他用笔画了一条鱼,鱼弯弯尾巴,游进水里去,对他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他乐极了,说:“这神笔,多好呀!”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替村里的穷人画画:谁家没有犁耙,他就给他画犁耙;谁家没有耕牛,他就给他画耕牛;谁家没有水车,他就给他画水车;谁家没有石磨,他就给他画石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很快地传进了邻近村里一个大财主的耳朵。这财主,就派两个家了来把他抓去,逼他画画。

马良年纪虽小,却生来是个硬性子。他看透有钱人的坏心肠,任凭财主怎样哄他、吓他,要他画个金元宝,他就是不肯画。财主就把他关在一间马厩里,也不给他饭吃。

傍晚,雪纷纷扬扬地落着,地上已经积起了厚厚一层。财主想,马良这一下不是饿死,也准冻死了。他走过马厩门口,只见门缝里透出红红的亮光,还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他觉得奇怪,凑近眼去,往门缝里一张,啊!马良不但没有死,而且还烧起了一个大火炉,一面烤着火,一面正吃着热烘烘的饼子呢!财主知道,这火炉和饼子,一定是马良用神笔画的,就气呼呼地去叫家丁来,要他们把马良杀死,夺下那支神笔。十多个凶猛的家丁,冲进了马厩,却不见马良,只见东面墙壁上,靠着一架梯子。马良趁着天黑,攀上这梯子,翻墙走了。财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没爬上三步,就摔下来了。原来,这梯是马良用神笔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弦高智退秦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郑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

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次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

晋文公说:“也好,不过秦国跟我们约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请他。”

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驻扎在东边。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准得亡国了。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瞧着办吧。”

秦穆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三个将军带了两千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

晋国人一瞧秦军走了,都很生气。有的主张追上去打一阵子,有的说把留在北门外的两千秦兵消灭掉。

晋文公说:“我要是没有秦君的帮助,怎么能回国呢?”他不同意攻打秦军,却想办法把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

留在郑国的三个秦国将军听到郑国又投靠了晋国,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连忙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要求再讨伐郑国。秦穆公得到消息,虽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愿跟晋文公扯破脸,只好暂时忍着。

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决不会插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蹇音jiǎn)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还能瞒得了谁?”

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

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

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老实不客气,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

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

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呆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顾恺之画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中华门内花露岗南方有一座瓦宫寺,是一干六百多年前造的。当时候,寺里的当家僧人慧力是个财迷,处处捞钱。这天,他特地请来大名鼎鼎的王、谢、庚、桓四个大家族的名士和一些贵人,还把个画画的顾恺之也清来奉陪,一共有二二十人。

慧力启齿了,他说这座寺是当今帝王下御旨建造的,顿时就要造好了,特地请诸位来添光。桅子花、茉莉花地说了一大堆,就捧出一个簿子来请大家布施。那姓庚的财大气粗,拿过本子,提笔就写:“捐款十万。”慧力一见开了这个大盘子,笑得合不拢嘴。姓庚的写开了头,那姓王、姓谢、姓桓的三个也都跟着写了“捐款十万”,不能折了体面呀

轮到顾恺之了,他把化缘簿子往后一推,只顾自己品茗。那慧力表情就难看了,轻轻哼了一声,就把簿子传了下去。余下的人有捐一万、千儿八百的。结尾,慧力又回到顾恺之眼前,双手把簿子一送:“请虎头将军施舍。”那僧人不存好心,想叫顾恺之当众出丑。

顾恺之笑笑,把茶杯一放,拿过化缘簿子,连画四画,画好把簿子一合,递给慧力。慧力打开化缘簿子当众读了起来,哪知道当他读到最后顾恺之名下时,忽然结巴起来。“一”了半天,也没有“一”出个数目字来。他这一愣,四座都竖起了耳朵。慧力好不轻易才报出个“一百万”来。大家惊得眼都斜了,顾恺之站起来,一甩袖子就走了。

顾恺之一不是财主,二不信佛,悄这么多钱干什么?顾恺之一辈子就迷个画画,画起画来,人就变痴了,有人干脆喊他“顾痴”。今天,他看那些势利小人,心里恶心,捐一百万也是痴性爆发了。抖抖他的全部家私,也不值一百万呀!

过不多时,瓦官寺眼看要建成了,慧力派人到城南顾楼街顾恺之家收钱。顾恺之眉头一皱,说:“钱,到你们寺造好那天准付。你回去在寺殿里留一块墙壁给我,我明天来派用场。”

第二天一早,顾恺之叫书童拿上画笔、颜料,跟着他来到瓦官寺。一进大殿,就关起门在墙壁上画画,天天画,一直画了个把月。

到瓦官寺接纳香火的头一天,顾恺之把慧力叫来吩咐道:“我给你们画了尊佛像,顿时就要画好了。从明天起,你能力打开这座殿门。第一天来看画的,要捐十万。第二天要来看画的,捐款五万。第三天开始,随愿乐助。我承诺捐的一百万,包你在三天之内捐满,分文不少。”

那慧力听顾恺之说得这样神乎,仿佛别人成堆的钱都由他抓的一样,不由得就斜眼偷窥到底墙上画的什么。画的是金粟如来,看上去一点也不出奇,连眼睛还没有画呢。

等慧力走后,顾恺之定下神来,望着墙上的如来像。望了好半天,他才提起笔,在眼睛上点了两点。然后,收收东西,关上殿门,就走了。

第二天,瓦官寺要正式接纳香火、僧人一早便打开殿门,只见殿里金光闪闪,伸头一看,墙上的金粟如来面带笑容,眼睛就像望着你,抬脚要向你走来。

那一天,争着看画的人,人山人海。只天不到晚,就得了好几百万钱。

大家把顾恺之的这幅壁画,同戴安道为瓦官寺造的铜佛,另有狮子国送的玉佛,看做稀世瑰宝,一总称为“三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