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祭灶节的古诗词实用20篇

导语: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的诗句,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4735

作文

347

背诵古诗词作文800字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午自习,黄老师走进教室,打开电脑,说:“今天我们进行古诗词初赛,请大家准备好。”同学们反应不一,有的惊讶,有的欲哭无泪,也有的兴高采烈。

老师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文件,我们看见了几个字:古诗词75首。还有一个开始键、一个停止键、一个抽中内容键和一个重新开始键。正当我纳闷是怎么回事时,黄老师点了开始键。电脑上就有数字在不停滚动,黄老师一点停止键,数字停止滚动。黄老师一点抽中内容键,上面就出现了抽中古诗的标题。能够背过关,背不出淘汰。从1小组第一个轮流。

到了我背的时候,我额头上直冒汗。前面的人只有两个背出来了,我应该也背不出吧。

电脑的屏幕上出现《古朗月行》,这个我背过。我听见孙恺直说:“《古朗月行》《古朗月行》,李思张未免也太幸运了吧。”

我很流利地背诵出来,满意地坐下了。同桌不会背《小池》,丧气地坐下,说:“唉,我怎么会败在《小池》上呢?话说,《小池》怎么背来着?”他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我懒得理他,就当没听见。

第一轮结束,全班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第二轮开始,我手心也直冒汗。黄老师会不会为我抽到《示儿》《竹石》什么的呢。这几首诗我可不会背呀。我探脑一看,好朋友刘静瑶和张思涵都刷下来了,不由得又紧张了一些。

我站起来时,黄老师为我抽到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个我三年级就背过了,难怪同学们一个劲地羡慕我:“这也太简单了吧,我也会呀!”但我的大脑有点短路了。本来是宋·苏轼,我却背成了唐·苏轼。幸好及时改了过来。背到第三句时,我又卡住了,可能是太紧张了。思索几秒后,我终于背出来了。

等到第三轮,最后剩下六个人。老师要从中选出两个去参赛。看着前面的几位接连失败,只有谢可馨过关,我腿都发抖了。我背的时候,大屏幕上出现的诗题是《枫桥夜泊》。我想了几秒,记得诗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但不记得诗人叫什么名字了。“枫桥夜泊,唐……”我一直卡在这里。

最终,我还是被刷下去了。后来我才知道诗人的名字叫张继。唉,一步之遥,我与成功擦肩而过。

早知道,我就背熟练一点,比赛的时候也就用不着那么紧张了。如果有后悔药就好了。我一定要多读多背古诗词,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古诗词的写作基础

全文共 5432 字

+ 加入清单

笔者曾翻阅过许多诗词研究者的著作,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小编收集古诗词写作基础,欢迎阅读。

1 孕育阶段

大家都知道,工厂生产产品都有个产前准备阶段,即原材料供应阶段,恰好诗词创作也有准备阶段,我们把它称之为孕育阶段,这个阶段有两方面的内容要向大脑这个加工厂供应。

一是情感。诗属于那种浪漫的抒情文学,诗生于情,情成于诗。情是诗的源泉,没有情哪来的诗。而情又借助于诗,把豪壮和凄婉等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体会到那种喜怒哀乐的情感。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情的诗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情感的产生又是通过外界事物对大脑各种各样的刺激产生的,作为我们来说。就要主动接受外界(生活)供应的素材,孕育出或喜或悲的情感,为诗词创作做好产前准备。

二是灵感。灵感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突然间爆发出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智慧)。这与文化层次和阅历(经验)成正比关系,文化越高,阅历越丰富,爆发灵感的机会就越多。一般艺术家的灵感都与艺术形式有关,如画家可能是构图和色彩;舞蹈家可能是动作和造型;小说家可能是情节与结局;而诗词人则是字词和语句。灵感创作往往是精华,它体现了艺术家的风采和光芒。灵感不可能时刻伴陪你,但它却隐蔽在灵魂的某个角落,一旦激发,势不可挡。灵感的特点是稍纵即逝,所以当来了灵感时,一定记载下来以备后用,否则就会踪影全无,后悔不迭。

2 执笔阶段

这就和工厂中加工产品一样,要进行加工生产了,这也是诗词创作的执笔阶段。这个阶段大致分三个步骤:

一是选材。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最适合你的诗词创作。诗词的体裁的确名目繁多,有古诗词和现代诗;诗和词;绝句和律诗;还有各种词谱的选择等等不一而足。这就需要看作者喜欢什么体裁,什么样的体裁最适合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还要取决于情感内容的多少。这些都需要量体裁衣,根据作者的实际需求来选择。

二是动手。选好体裁后,就按着诗词格式的要求去写就行了。最好是按着你的习惯和方式去创作,是白天还是晚上,是一气呵成还是多天完成。最基本的条件就时,采取何种习惯和方式更适合激发你的灵感,你就采取哪种。

三是修改。诗不厌改,越改越好,越改越精。一首诗写好后,最好是放置几天后再改,因为马上修改时你还没脱离当时思路,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效果不会太好。修改时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进一步调整情感,修正偏颇不妥之处;另一个是进一步匡正格律,修复差错不适之处;再一个是进一步锤炼字句,修改疏忽大意之处。

3 发表阶段

这和工厂生产的产品需要销售到客户手里,被用户所接受一样,作品是要发表给别人看的。一般有有两个含义:一是让别人理解你的思想感情;二是便于别人批评指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如果是精品,还会起到宣传教育的重大作用。

下面就从诗词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解:

二 五言古绝押韵简介

范例:

鹿 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解释:

五言古绝即古体绝句的简称。每首四句,每句五言(字)。

初学古诗词的朋友,我建议最好是从五言古绝入手。这是因为它不用严格的讲究格律,限制也少,容易学习和掌握。最大特点是句中字没有平仄要求,只对句末字有平仄要求。而且语句短小精炼,极易成文。文风自然古朴,含义深刻。

五言古绝最主要的要求是合乎押韵,二`四句押韵,第一句多不押韵。仄声韵和平声韵都可以用,但一般不混押。须注意的是第三句句尾平仄应与相邻的二`四句相反。见范例:二`四句韵脚响和上字,押的是江阳韵,都是仄声韵,第一句没押韵。第三句尾林字是平声字,与二`四句仄声字相反。

常用格式(每句尾字):

1 = , (+) 。 - , (+) 。

2 + , (=) 。 / , (=) 。

3 (+) , (+) 。 - , (+) 。

4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

还有拗格,因不常用,这里就不举例了。有需要的朋友可和我说。

朋友们可从五言古绝试做起,这个并不繁杂,也不困难。只要这个入门了,其他的也就快了。各位朋友快发帖作诗,千万别不好意思,只有迈出第一步,以后才会有提高和创新。我一定认真评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 五绝平仄简介

范例:

听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解释:

李端(?~?)字正己,唐朝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终杭州司马。“大历十才子”之一。喜作律体。有《李端诗集》。这首小诗写一弹筝女子为取宠故意出错的情态,写的惟妙惟肖,委婉细致,富有情趣。

五绝指五言律诗,即律体绝句,它是唐代建立的新诗体,有着较为严格的格律,也称近体诗。它讲究平仄交替配合,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律诗一般把上下两句称一联,前一句叫出联或出句,后一句叫对联或对句。一个要求是联内上下两句相应的字必须平仄相对,但在实际应用中,偶数(2`4`~~~)字平仄相对即可。另一个要求是相邻两联中,前一联的对联里的偶数字,和后一联出联里的偶数字必须平仄相同(想粘),。就如范例中的第2句“手”和“房”与第3句的“得”和“郎”都是平仄相同,也可参考笔者发的《送海云霞》一帖。违反了这两条,就叫“失对”和“失粘”。五律基本平仄格式:

1 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

五绝一般是仄起,首句不入韵。最后再强调一下,律诗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创作。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律诗。笔者用几个字把其主要要求概括一下:一是要押韵;二是讲平仄;

三是须对仗;四是有诗意。

还有一点要解释的是,按理说古律诗应按古声`古韵写作,但现代人已经极少按这个要求去做了。为了使初学者朋友方便学习,我们在本论坛一律采取今声今韵。

欢迎朋友按格律发表作品!四 七绝变格简介

范例: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讲解: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唐朝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官文安县尉,后辞官远游边塞山水,可以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所作之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惜传世之作仅六首,且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这首诗为出塞远征将士所写,道出了将士在雄奇而苍凉的境地中,凝重深沉地对遥远故乡的一种思念。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佳句来暗喻朝廷恩泽不及边塞,却又不失豪迈悲壮之气。

七律(四句)也称七绝,也是近体诗的一种,可以看作五绝字句在量上的增加(变形)。在五绝每句前加上与前二字平仄相反的二字即成七绝,七绝首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和五绝的平仄是相同的。七绝有如下平仄格式:

1 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参考。

七绝通常是首句入韵,不入韵的少见。它的写作特点是:语浅情深;句绝意广;音在弦外;遐思无限,好多古诗人的七律(四句)都具备这个特点,各位朋友可参考。

另外,仄仄脚的五`七言律诗还有一种较常见的变格句型,就是句末倒数第二字的仄声,与句末倒数第三字的平声对换, 形成变格句式,而且变格后倒数第五个平可仄字,就不允许变化了。 如:

五言 七言

正常 = - - / / + / = - - / /

变格 - - / - / + / - - / - /

五 律诗拗救简介

范例:

1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解释:

李白(701~762),字太白,好青莲居士。唐朝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附近人),生于中亚碎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多彩,语言流畅自然。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伟绚烂的色彩和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有《李太白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细长安)人。进士出身,后来做过几任刺史,观终中书舍人。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多清丽生动。有《樊川文集》。

在律诗中,仄平脚句型(- - / / - ;+ / - - / / -)中,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仄声就被认为是拗(不顺畅)。前人谓之“孤平”,意即孤单单的一个平(韵脚和七言首字+除

外),这也是犯了古今诗人之大忌,把孤平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那么既然是大忌,最好还是回避为妙,办法有两个:

一是避免出现孤平。即在仄平脚的律诗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子必须使用平声字。

二是想办法救孤平。如果此处用了仄声,那就在孤平后面的邻字(五言第三子`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作为补救,这就是常说的孤平拗救,也算合律。格式为:

五言 七言

正常 - - / / - + / - - / / -

拗救 / - - / - + / / - - / -

如范例一末句的“天”字救“恐”字;笔者《五绝 谋生》末句的“情”字救“哪”字。

另外拗救字不但可以救本句的孤平,还可以救上句相同位置的仄拗和其后一字(上句倒第二字)仄拗。如范例二末句的烟字救上句的“八”和“十”字;笔者《月中歌舞》常字救上句的“夜”和“挽”。

拗救处的字使用时也是比较灵活的,不救拗时也常有用平声的现象,就不举例说明了。另外律诗的平平脚(句尾两字)句型和仄仄脚句型的倒数第三字,忌讳再用平或仄声字,以避免出现三连平和三连仄现象。这都不是太常见的,也就不细说明了。

笔者在这里只是简单的把拗救间介绍一下,其实你只要按正常格式写诗,就不会出现拗救的麻烦的。所以对于初学朋友来讲,最好是正格协作,熟练后因排字遣句的需要,再适当地使用拗救`变格及其他。

六 五言律诗对仗简介

范例: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无群。

倾心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解释: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襄阳(今湖北)人。曾屡考进士不中,曾在朝廷为官,但不大。后弃官,在成都营建杜甫草堂。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见证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被后人称为“史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诗集》。《春日忆李白》描写了对友人李白的一缕相似,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李白的感佩和爱慕之情。

五言八句律诗简称五律,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莲(或承首`颈`腹`尾联),为了方便好辨认,我们就依次称为1`2`3`4联吧,中间的2`3联必须队仗(对偶)(请参考《诗词韵律简介》二—2对仗一节)。它的平仄格式是:

1 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

五言律诗通常是首句不入韵,一般时仄起。

对仗往往起着律诗的画龙点睛之作用,而且也是对联格式的主要来源,所以初学朋友,一定要好好掌握。律诗对联的基本要求,可参考《楹联的基本要求》一帖,基本内容差不多,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工对和宽对的概念,工对就是样样都符合对仗的要求,对的严丝合缝。宽对则可以避小就大,如名词这个大类中包括时间`地名`人物`动物方位等等小项,大项对了不管小项,这就是宽对。

另外律诗对仗还有一大忌讳。就是一定要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遇见最美古诗词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外名著,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名人传记,科普科幻是每位读者不可不读的经典。本学期我读了《唐诗三百首》、爱丽丝漫游奇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这三本书。下面让我来谈谈读了《唐诗三百首》的收获吧!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诗仙”李白,他的诗歌抒发了进步思想,气势豪放,想象丰富。认识了“诗圣”杜甫,他的诗歌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还认识了“诗魔”白居易,他的诗歌浅切、生动自然 ,读来琅琅上口且便于记忆传诵……

《春夜喜雨》一诗中诗人杜甫面对春雨心中十分欢喜,所以诗中句句都充满了喜悦之情,而且描写的十分生动、形象,犹如一幅绝妙的春雨图。此时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了这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体会到了诗人王维那深深的思念亲友,思念家乡的情感。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体会到了诗人李白对即将分别得故友依依不舍的情感,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令人感动。

《游子吟》一诗中描写了一位慈母双手不停地飞针走线,为儿子远行赶制衣衫的情景。在儿子临走的时候还将衣衫密密地缝了又缝,只怕儿子迟迟不回家园。读罢全诗不觉被这位慈母而感动,这首诗很贴近生活,非常真挚感人。

每当我吟起这首诗就让我想起了那对我恩情浓厚的妈妈。她每天早起晚睡,不停地工作着。记得有一次,爸爸劝妈妈不要这么拼死拼活的工作,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妈妈却说:“我再苦再累没关系,主要是得让孩子过好!”听了这句话躲在门外的我顿时热泪盈眶,无比激动。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使爸爸妈妈付出的一切没有白费。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一朵绚烂的奇葩。无论是思想内涵与形式,还是优美的意境与格律都独树一帜。

我相信,

在古诗词的熏染下,我定会更懂得用心去感悟生活,体味人世间的真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祭灶的由来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祭灶习俗:

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小年习俗之:扫尘土

小年到,马上就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迎接新春的到来。大扫除的三大清扫重点,无非是厨房、地板和玻璃。不过有些细节之处可能您并未留意,而这些卫生死角恰恰是关乎健康的大事情。一起来看扫尘全攻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旦的古诗词集锦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树木的古诗词名句分类荟萃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汉.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浩.《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宋.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友情的古诗词名句分类积累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1、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求凰·琴歌》)

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李白.《秋风词》)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8、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乐府民歌>)

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10、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1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3、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4、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三国.曹植.《明月上高楼》)

15、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清.纳兰性德.《虞美人》)

1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张籍.《节妇吟》)

17、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清.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8、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近代.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9、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汉.徐干.《室思》)

2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宋.司马光.《西江月》)

2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东汉.张先.《千秋岁》)

2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清.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25、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折桂令》)

26、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宋.李冠.《蝶恋花》)

2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唐风·绸缪》)

2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30、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近代.文廷式.《蝶恋花》)

31、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曹雪芹.【红楼梦曲·枉凝眉】)

3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33、惜起残红泪满衣,他生莫做有情痴。 (近代.况周颐.《浣溪纱》)

34、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宋.欧阳修.《玉楼春》)

3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36、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柳永.《雨霖铃》)

3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李之仪.《卜算子》)

38、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

3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宋.辛弃疾.《摸鱼儿》)

40、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

41、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

42、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写春节的作文:小年夜祭灶习俗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习俗作文两篇关于习俗的作文:过小年

何为小年

在中国古代,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到了现在,小年在各地依旧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日期,有的是腊月二十三,有的是腊月二十四,还有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等等,各不相同,但是小年祭灶却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小年祭灶习俗 | 小年的习俗与由来

灶王爷的传说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小年”上天汇报。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的传统。

绍兴人祭灶神,有供奉老酒、年糕和饴糖的习俗。供奉老酒和年糕,让灶王吃了嘴甜,希望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供奉饴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想粘住灶神的嘴巴,省得他在玉帝面前乱说一通。

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这种粥,总之就是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话。

最后还要焚香祭拜,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玉皇大帝汇报去了。

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遇见最美古诗词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片海洋叫古诗 。那是怎样的一片海洋?是静的,是动的,是那种不可读懂的深,还是那种一目明了的浅?那一页页凝固心绪的尘封诗卷,是这片海洋中饱经沧桑的浪潮吗?那浸润着满篇的淡淡惆怅,又该是点缀这片海洋的浪花中最美的一朵吧?

那是怎样的一片海洋呢?那样波澜壮阔,"淡妆浓抹总相宜 ",似乎全部美丽都被一笔涂抹在这片海洋。于是,在一次次接连涌起的风浪中,我看见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的闲适乡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的清雅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凄凉边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孤独月夜;还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奔放大海……这样的景,浓缩在短短的几个字中,又怎能不让人对这片海洋心生喜爱呢?

有一片海洋叫古诗 。那是怎样的一片海洋呢?那样含情脉脉,徜徉在每一次浪潮中,都禁不住和诗人那喷薄而出的情感共鸣: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潇洒;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舒畅;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凉弥漫;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断肠;还有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激烈……思乡情、爱国情、友情、亲情,每一种情,都给这些文字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每一种情都让我们再一次透过发黄的卷宗,触摸历史的心跳!这,还是用笔写下的诗吗?这分明就是诗人那一颗颗赤热的心啊!这样的一片海洋,又怎能不让人为它的魅力倾倒呢?

有一片海洋叫古诗 。这是怎样的一片海洋呢?这样装满智慧,仿佛是东方的“苏格拉底”在向人们宣告:那“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提醒人们珍惜时光;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人们风雨后总见彩虹;那“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向人们描述 戏剧性的人生;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向人们揭示认识本质的重要……这些道理,是那样的深入人心,因为它们是被世间风雨磨砺出的智慧结晶啊!这份智慧,何尝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瑰宝?这样的一片海洋,又怎能不让人对它心生敬意?

有一片海洋叫古诗 。那是怎样的一片海洋呢?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这片海洋实在是太美,太精深,太博大,它永远以它的魅力隽永滋润着每个人心田,陶冶着每个人的情操!我,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为它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

全文共 296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小年”这天祭灶,摆祭灶糖,其实源自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面是YJBY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起源: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汉族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节日简介:

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 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附注:

一、祭灶节是什么节日?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吧!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祭灶节的来历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三、祭灶节的传说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明节古诗词欣赏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1.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2.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欲挂坟前剑,重听膝上琴漫携琴载酒相寻。

3.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4.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5.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6.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旧栖新垅雨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7.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8.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遇见最美古诗词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小学时,朗朗上口的诗句.每当我情不自禁的朗诵出来时,那一望无际、白茫茫的雪好想就出现在我眼前,所有的山上,鸟儿们都飞走了,一只都看不到了.所有的路上,没有行人的踪迹.唯有老翁披蓑戴笠在船上,独自钓鱼,不怕冰雪的袭击.我隐隐约约的感觉我的眼镜好像蒙上了一层雾,望向远方,老翁拿着鱼竿在默默的垂钓……

这时,我恍然间走进了古诗之中,那雪!那山!那水!还有那位不畏寒冷的老翁!这是一幅多美的江乡雪景图啊!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那老翁身上的某种精神.诗中,我站在岸边,望向远方的老翁,小船破破的在江上安安静静的……老翁一动也不懂,蓑衣上面早已染上白茫茫的雪花,斗笠上也是一片雪白.我慢慢的走进他,他离我不远,我清楚的看到他岁月留下皱纹,一条一条的,胡子短而花白,不知是雪染还是……只见他动也不动,而这就是我所欣赏的!那种坚持不懈、独来独往、不拘一格的精神.我猜想老翁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我慢慢的从幻想中走了出来,我才发现我原来一直在梦中,梦醒了,雪停了,风也安静了,老翁也该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诗词的五年级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我对唐诗宋词的印象并不是很喜爱,甚至有一些嫌恶。因为我还在幼儿园时,连几个汉字都不认识呢。诗词在我脑海之中的印象就是我的妈妈天天逼着我朗读背诵,我在那时特别讨厌。因为我就是鹦鹉学舌,根本不理解诗人的暗含的心情。特别是在有人的时候,妈妈还让我给她的一些朋友和亲戚背诵听,妈妈看上去很高兴的样子,我却痛苦,但是在我妈妈的逼迫下,还是背了几十首诗词。由于这种方式不有趣,所以后来差不多都忘记了。

既然我对诗词的十分讨厌,后来是如何喜欢上了呢?有了三件事彻底改变我对诗词的态度。

今年寒假期间,东方小学布置了一项背诵诗词的作业,并且开学后还要考试默写。我背诵起来很困难,都想放弃了。爸爸正好放假在家,就带着我一起背诵,并且给我讲解每首诗词的意境。比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当你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道路时,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比喻永远不要放弃,也许你再努力一下就可以成功。我经常在写作业时还使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千万不要放弃,在坚持一下,就可以完成作业。爸爸还经常和我比赛背诗词,他背上一句,我就要背诵下一句。我还自己创作了一首词。

网络上的各种资料也帮助我很多。比如《了就读书》我就感觉非常有趣,因为他们使用非常幽默的方式介绍诗人的生平,和一些诗词背后有趣的小故事,每一期最后都选出一首诗人的经典作品进行详细讲解。我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我又仔细阅读了《乐死人的文学史—唐诗》,《乐死人的文学史—宋词》这两本书,这本书采用漫画,超级访谈,各种八卦故事,和我们的以前的图书有很多不同。正好今年春节期间热播《中国诗词大会》,爸爸给我看了几期,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的好,它不仅可以给我带来新的知识,还帮我练习了很多我以前背过的诗词。我发现,竟然可以回答很多他们的问题。我感觉自己很有信心,将来我也要参加诗词大会。

开学后,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特别举办了诗词演讲系列活动。我们班每位同学都在讲台前演讲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我特别精心准备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了我这个演讲,我还特别看了百家讲坛《金戈铁马辛弃疾》节目。还看了《辛弃疾铁血传奇》的电影,通过这些方式,我对辛弃疾有了很深的理解和认识,当我读到“可怜白发生!”的时候,我感受了辛弃疾的无奈,他对南宋收复中原的绝望。我们班的其他同学还讲解了很多诗人和作品。比如白楚伊讲解了岳飞的《满江红》,知道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句,何家齐讲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影响特别深刻的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韩孟成讲解的孟郊《游子吟》,背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还落泪了。韩储赫讲解了苏轼的《水调歌头》,程石讲解的李白的《将进酒》等。通过这些演讲我知道了更多的诗人,和诗词的意境。张老师还把我们的演讲视频放在我们班级的群里,对我们每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和指导,我们全班同学都变得喜欢上了诗词。

有了这些新颖有趣的读书方式,使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浓厚的兴趣。古诗词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现在我每当读诗词时,我感觉诗词那一份优美。并且我在写作文时,还会引用很多诗词。今年我对诗词的改变,给我很多启发。不要死读书,连最基本的含义都不理解的背诵就是死背诵,这是枯燥乏味的。古人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我们不能有机会去行万里路,但是我们现代人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去读书,去理解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古诗词文学常识汇总

全文共 1227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古典诗歌五十余首,根据作者抒发的情感可以这样分类。

一:赠别

古人在送别亲人朋友时的抒怀之作,多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或对对方的劝勉之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二:思人

古人抒发对亲人朋友思念之情的诗作。

《夜雨寄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浣溪纱(晏殊)》。

三:山水田园

多描绘农村秀丽风光或山水美景和农村恬淡生活,寄托诗人对贴近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西江月》、《清平乐·村居》、《饮酒》、《江南春》、《滁州西涧》。

四:边塞生活

多描写将士戍边、战斗生活的艰苦和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采薇》、《凉州词》。

五:爱国

《春望》、《过零丁洋》、《江城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六:怀乡羁旅

抒写飘零异地的游子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黄鹤楼》、《渡蓟门送别》、《天净沙·秋思》、《采薇》。

七:怀古咏史

通过凭吊古迹,追忆历史来阐发个人议论。

《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咏煤炭》。

八:壮志抒怀

表达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或不畏艰辛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有——

《登飞来峰》、《望岳》、《观沧海》、《江城子》、《浣溪沙(苏轼)》、《行路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己亥杂诗》、《山居秋暝》。

九:民情疾苦

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刈麦》(讽喻)。

十:爱情

《迢迢牵牛星》、《关雎》、《蒹葭》。

十一:其它

内容涉及游赏、酬赠、讽喻、干谒(乞仕)亡国衰思等。

《如梦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见欢》、《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十五从军行》、《长歌行》、《长相思》、《约客》、《回乡偶书》、《虞美人》。

在做这类题目时,注意以下技巧:

1、审视题目。考生通过审视诗歌题目,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送”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道送别诗。

2、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古诗词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题目中的“寄”及诗中“共剪”。可以看出作者对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3、分析意象。意象即诗中已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和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怀远,月亮思乡的代名词,菊花表示坚强、正直,梧桐凄凉悲伤,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4、准确表述作答。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说外行话。如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诗词朗读的微创新作文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新学期开学了,我们五(2)班也迎来了新的面孔,新学期、新气象,老师、学生、家长,都憋足了劲儿要为了新学年而努力。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作为每天早上的第一节“非正式课程”,显得尤其显眼和重要。而伴随晨读的古诗词手册,我居然成功的完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微创新”。

事情发生在十一长假回来的一天课间,因为每节课的课前都有两分钟的预备时间,“无所事事”的我拿起晨读古诗词手册读了起来,因为古诗词都比较短,等到正式上课时,在短短两分钟时间里,我已经读了整整三遍古诗词。“咦?原来这两分钟时间还可以这么用啊?!”此后,我每节课的课前预备时间都朗读晨读古诗词手册。三天过后,坐在我旁边的五六位同学也学着我的样子,拿起晨读古诗词手册读了起来;五天过后,十几位同学加入了进来;半个月以后,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课前预备时间诵读晨读古诗词手册的队伍......有效利用了这课前两分钟,我感到了一种成就感,班主任于老师也发现了班里的这一变化,于是干脆就让我担当起了课前预备时间的古诗词“朗读手”,带领班里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好这两分钟的“碎片化”时间。

此后,课前预备时间朗读古诗词也成了五(二)班的“常态课程”,我们的古诗词掌握得也越来越熟练和透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常用的灶神联上也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图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合祭的,便不存在这一说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遇见最美古诗词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古诗词中徜徉,让青山秀水点亮了双眸,让徐风细雨冲刷了污垢。

徜徉江边,看赤壁旁东去的江水,让苏东坡的豪情在波涛的怒号中张扬;看秋风中静默的江水,让白居易的伤感在琵琶的弹唱中飘荡;看北固楼边滚滚的江水,让辛弃疾的激情在历史的演变中释放;看月光下不返的江水,让李煜的悲哀在故国的破碎中怅望。

徜徉山中,观泰山上巍峨的山峰,让杜甫的壮志在云层的迭起中凌飞;观敬亭山中孤独的山峰,让李白的浪漫在众鸟的掠影中沉醉;观新雨后多姿的山峰,让王维的悠闲在竹林的喧声中唯美;观华霜前冷峻的山峰,让范仲淹的眼泪在黄昏的落日中破碎。

徜徉雨间,享巴山中新落的雨水,让李商隐的思念在烛光中浓稠;享昨夜里稀疏的雨水,让李清照的牵挂在窗外的落红中温柔;享西塞山前细密的雨水,让张志和的淡泊在白鹭的腾飞中永留;享庭前微寒的雨水,让孟浩然的轻叹在凋零的花瓣中变皱。

徜徉原野,想南山下荒芜的田园,让陶潜的悠然在再西露中的晶莹中坚定;想古寺中幽静的田园,让常建的心境在山野的风光中清净;想山西村中的田园,让陆游的感情在重叠的山峰中倾心;想陋室旁的田园,让刘禹锡的清高在丝竹的婉转中清晰。

默默徜徉自然和诗歌中,信手摘下的蓓蕾便开出了思想的花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祭灶节的诗词大全

全文共 3120 字

+ 加入清单

祭灶诗词——五言篇

庚子送灶即事 【现代】 作者:【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宋】 作者:【陆游】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

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

众起寿主人,一觥潋灩倾。

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

山居苦 【宋】 作者:【赵庚夫】

栽松成曲径,洗石出秋屏。

米价占新月,更筹认曙星。

买牛邻共契,祭灶妇看经。

不觉成头白,频看烧地青。

行都钱岁 【宋】 作者:【孙嵩】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

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

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

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 【宋】 作者:【陆游】

癸亥辞修门,拜赐散人号。

一出非本心,欢喜归祭灶。

故乡多名山,幸得遂所好。

舟舆虽难具,信步亦可到。

清溪无尘滓,奇峰有云冒。

雨垫林宗巾,风落孟嘉帽。

岂惟狂故在,望远亦未眊。

一醉倘可谋,敢爱将军告。

曾伯贡主簿挽诗二首 【宋】 作者:【杨万里】

练练兰溪秀,家家玉树荣。

兴安有才子,艮老是先生。

师与三冬学,诗专五字城。

一官缯祭灶,作麽便铭旌。

祭灶节诗词——六言篇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 作者:【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平江腊月廿五夜作 【宋】 作者:【陈藻】

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

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

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

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

祭灶节诗词——七言篇

祭灶 【宋】 【佚名】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吃灶糖 【清】 【佚名】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

跳灶王 【清】 【佚名】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嗓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献寿 【宋】 作者:【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答曾存之 【宋】 作者:【秦观】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寿彭簿 【宋】 作者:【王迈】

武夷深处有台仙,岳降元肖六日前。

早挟雄文偕汉史,晚将奇策对尧天。

一官祭灶真游戏,万里搏风吏勉旃。

早晚菑川再惟上,好将名姓压英躔。

祭灶诗 【宋】 作者:【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词 【宋】 作者:【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岁晚书事十首之一 【宋】 【刘克庄】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次韵答存之 【宋】 作者:【张耒】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姑苏竹枝词·跳灶神 【清】 【周宗泰】

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

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

纵笔三首之一 【宋】 作者:【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春日风雨中 【宋】 作者:【戴复古】

潇潇风雨闭柴门,年纪衰颓病着身。

大似梁鸿居海曲,略如公干卧漳滨。

三春晴暖无多日,一世安闲有几人。

闻道明朝新醖熟,不妨祭灶请比隣。

寄长沙簿孙昭远 【宋】 作者:【杨时】

阳城衰晚拙催科,阖寝空惭罪亦多。

祭灶请邻君自适,载醪祛惑我谁过。

猗猗庭有兰堪佩,寂寂门无誉可罗。

归去好寻溪上侣,为投缨绂换渔蓑。

呈程帅五首之一 【宋】 作者:【陈造】

一樽规度雪寒朝,小辍鸣弓抗射鵰。

未用军书送贴帼,故人祭灶有佳招。

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宋】 作者:【苏轼】

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

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

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宋】 作者:【李洪】

忆昨王师北渡江,山东豪杰已争降。

衔枚夜雪俄平蔡,斫树明书果死庞。

志士裹尸须马革,旧官祭灶熟羊腔。

老奸牖下终何幸,远愧睢阳庙食双。

再和前韵答达善季辩 【宋】 作者:【舒岳祥】

北固漫夸城立铁,钱塘休说浪翻银。

江山不改英雄泯,宇宙无穷战伐新。

过眼烟花空似锦,到头富贵总成尘。

旧时都下逢除夕,果食花饧祭灶神。

次韵谢王使君见赠二首 【宋】 作者:【卫博】

功成刻楮谩三年,技拙空惭不可传。

晚事韩门称弟子,终期幕府颂燕然。

相看霜干寒犹在,未许兰膏明自煎。

祭灶乞邻端有志,只愁多指费囷廛。

与节东归和同幕送行之作 【宋】 作者:【陈杰】

来参军事久无功,宜黜而升愧在中。

揽辔登车宁有是,过家祭灶略相同。

送人万里鸥波白,回首千山骑火红。

待得故园高卧日,诸君剑佩一时东。

三次刘寺韵赋张以道新居与约斋夹湖相望 【宋】 作者:【项安世】

寒绿新轩对马头,陂南陂北□销愁。

合添渔艇两三只,时与约斋来往游。

欹枕孤鸿烟雨涨,钩帘宿鹭晓光流。

何时祭灶呼邻里,我欲题诗素壁留。

朱郎元章以予不得宫观与诸侄有唱和见寄揽之 【宋】 作者:【晁说之】

莫笑吹笙便得仙,绝胜祭灶事茫然。

白头吏役徒多犯,黄帽闲居政寡缘。

仰愧高僧能五鬣,俯惭垂柳解三眠。

诗成自赠仍堪寄,闻道衰蒲尚可编。

折桂令 【元】 作者:【刘庭信】

想人生最苦离别。

雁杳鱼沉,信断音绝。

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

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

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

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福州祭灶节的习俗

福州风俗祭灶分两天举行:二十三夜“祭荤灶”,供品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二十四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饼。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祭灶特别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口涂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

十二月廿四夜,人家备素菜,祭于灶神,如灶糖灶饼、菠菱菜、荸荠、豆腐(上面红印“福”字)、甘蔗、花生、福橘之类,佐以清酒,亦醉司命也。词曰:司命行将复帝,手中善恶敢瞒神。无多敬意三杯水,乞谅臣家已极贫。……昨夕供荤今供菜,儿曹喜煞各分珍。

福州祭灶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墙壁上贴“灶君花”(俗称“灶君纸”),是红彤彤木刻印制的灶王爷画像,上写“东厨主宰”,左右一副对联:“调和鼎鼐神仙府,燮理阴阳宰相家”。有的在佛龛神像两侧贴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横披是:“一家之主”。

祭灶的祭品是精心安排的。古时用黄羊,后民间改为糖饼等,用黄羊传说希望得到富裕生活;用糖饼是为了让灶神吃得嘴甜,汇报时多说好话。祭灶时,焚香点烛,斟满美酒。家人虔诚地叩头、祷告。福州民间有首祭灶歌:“尾梨(荸荠)尖尖,灶君上天。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妈下地保护侬。庇佑侬爹务(有)钱赚,庇佑侬奶福寿长。庇佑侬哥娶哥嫂,庇偌侬弟讨弟人(弟媳)……”祭灶时,非凡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嘴涂一遍,意思是把灶君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祭拜后,将旧的灶君纸烧化,送灶君上天,再贴上新的。

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家一帧新的灶君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烟熏火燎陈旧不堪的旧灶君像。似乎预告除夕马上就要到来了。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面具)给外孙、外孙女。旧时医术不发达,迷信的人认为戴上花面壳使瘟神见不到儿童真面目,可以辟邪。

更多热门搜索文章推荐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努力读懂古诗词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题记

古诗词,如绚丽缤纷的丝绸、如悠扬婉转的乐曲。我漫步在古诗词的长河中,努力读懂他们。而他们,也陪伴着我,度过漫长岁月。

小时候,我喜欢古诗词中童真的诗句。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笔下的天鹅,白毛红掌,浮于绿水,倒影相映,白鹅戏水的场面,令我回味无穷;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笔下的学童,趁着东风刮起,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让我感到了放风筝时的欢乐;又如“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杨万里百无聊赖时用泉水去浇芭蕉,惊得儿童误以为突然下起雨来,诗人无聊时的恶作剧,令我捧腹大笑。小时候的我,努力读懂古诗词中的童真。

长大一些后,我又爱上了古诗词中独特优美的意境。在春日暖阳中,我踩着松软温暖的土壤,安静地爬上山坡,享受着“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的惬意,更不愿打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我漫步在烟雨茫茫的西湖旁,感受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体验着“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的朦胧;我登临泰山之巅,领略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奇秀丽,体会着岱宗“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傲视一切的雄姿。长大一些的我,努力读懂古诗词中的意境。

现在,我更喜欢古诗词中含蕴深刻的哲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体会到挫折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失望,同样也给了我们重新开始的机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我了解到人需要源源不断地读书,从书中汲取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明白了要想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实践;“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认识到人生短暂,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现在的我,努力读懂古诗词中的哲理。

我努力读懂古诗词,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不同的阅读感受。古诗词,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如滚滚东逝的江水,雄伟壮丽,正一点点地展开在我的面前。我在古诗词中成长,在努力读懂古诗词时,担当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祭灶探源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