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家乡的民俗作文三篇 作文题目【汇总19篇】

导语:关于家乡的端午节你其实了解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为家乡的端午节的2000字作文。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喜欢。

浏览

2768

作文

70

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的春节虽不如老舍笔下北京春节那般隆重,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历时一个多月,但对于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们劳动一年后欢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春节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换床单,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当然了,对联、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理应在前几天完成,所以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们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年夜饭的品种照例是很丰盛的,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小孩子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遗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大人们目瞪口呆。但无论如何大人们是不会恼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孩子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如果你问他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是守岁这一着却不是我能接受的,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劈里啪啦”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新年大甩卖”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实在是在闲得无事中闪过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有些意思。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菜馅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几年元宵的晚上,还可以看见大人们领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灯笼逛游,如今却难以见了,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叹道,富有民族特殊的传统文化这正在消失啊!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家乡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游记的作文题目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镇。

镇中,一条宽敞笔直的柏油马路把小镇分为两半。马路左边,一幢幢新建的中小学教学楼拔地而起。学校里有花、有草、有树林,还有雕塑、喷泉,等建筑。同学们拿着书,坐在绿廊里。一边乘凉,一边看书,沉浸在这绿色的海洋里。

小镇里还有许多新建的六层住宅楼,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孩子们在楼下的活动场地里嬉戏打闹。老人们在这里下棋聊天,安度晚年的幸福。

居民楼旁的健身园里,摆放着许多健身器材。傍晚,大家都来这散步,玩耍,锻炼身体。健身园旁是一个花园。那里百花怒放、争奇斗艳。花丛中散发出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蝴蝶和蜜蜂闻到了这扑鼻的清香也争先恐后的围了过来,好像在赞扬这美丽的小镇。

小镇右边的市场更是热闹非凡。随处能听到小商贩的叫卖声。人们一家一家的选购着蔬菜水果,个个满载而归。商贸城里,人们都采购自己喜欢的物品,各种漂亮的物品各具特色。货架上的物品更是琳琅满目,精美别致。

小镇的郊外,种着许多水果和农作物。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田野里一片美丽的景色:雪白的棉花沉甸甸的挂在枝头:西红柿枝上挂满了火红的小柿子:胳膊粗的玉米棒子金黄金黄的,等待着人们收割。瓜果中,最有名的要数哈密瓜了。等到了收获的季节,全国各地的瓜老板都来这争先抢购,有的还被运往国外呢!所以,我的家乡还有哈密瓜之乡的美称呢!

我爱我的家乡,也爱我的祖国,我长大后一定努力学习,把我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家乡民俗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在濮阳,在濮阳有许多的习俗。例如:婚丧嫁娶,过年,过节。

在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大人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人们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关于对联还有一个来历: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氛围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女同志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老人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人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朋友“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小升初英语作文题目大全:我的家乡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My hometown is located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 is a good place for beautiful scenery. Today Ill give you introduce the scenic spots in my hometown.

First of all I want to introduce is "shennong xi". It is a beautiful river, the river clear, on both sides of the picturesque, like a beautiful little girl between the mountains.

My hometown has a mysterious "passive hole". It i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s between, very long and narrow hole, the hole of the water is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strange stalactites cave there are a lot of image, and bats, for passive hole was always full of suspense adds a layer of mysterious color.

Finally, I give you introduce "autumn pavilion". The connections that it is very big, because KouZhun young was once 3 years in our badong county magistrate, KouZhun county government is located in the autumn wind pavilion. The autumn wind pavilion modelling beautiful generous, majestic, when people see it will think of great feats of KouZhun was set in padang.

Friends! Our hometown is beautiful? You are welcome to our home a guest!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风景名胜。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神农溪”。它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水清澈,两岸风景如画,犹如一个美丽的少女生在大山之间。

我的家乡还有神秘的“无源洞”。它位于大山之间,洞非常狭长,洞里的水冬暖夏凉,洞中有很多形象怪异石钟乳,还有蝙蝠,给本来就充满悬念的无源洞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秋风亭”。它的来头就很大了,因为寇准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我们巴东县当过3年的县令,寇准的县衙就设在了秋风亭。秋风亭造型美观大方,气势磅礴,每当人们看到它就会想起寇准当年在巴东立下的丰功伟绩。

朋友们!我们家乡是不是很美?欢迎大家来我们家乡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家乡民俗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江西上饶,那里虽然没有都市那么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光吃的就有无数,老家的豆食果可是数一数二的。豆食酱、南瓜和辣椒等做成一块一块的,每块捏得大小均匀。再放到太阳底下晒上三五天,干了放到锅里蒸,就可以吃了。可放在不密封处储存,拿出来直接吃,又香又辣,甭提多美味了。

其次就是芝麻果。它是用糯米蒸的,蒸熟后放入盆子里,拿木棍用力打压每个地方都要被打烂,拿出来和芝麻、糖一拌,味道不一般,那浓浓的甜味,有股家乡的感觉,是那么温馨和蔼。

当然,我们过年时也有规矩。每逢过年,大人们十分忙乱,除打扫卫生外,还要拜祖宗。除夕下午,大人们开始烧菜,鱼啊肉什么都有。把它们摆在祖宗的佛像面前,说他们回来吃。小孩不能呆在旁边,否则祖先会生气的;大人拜完也要马上离开,中途还要烧香,为祖先们烧纸钱,让他们在极乐世界过得安好……哪些食物摆在那几天都不能拿走,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除了这些,如果家中有人去世了,也要做很多事情。亲人们会请来道士,保他们一路走好;家中的人要穿白衣,戴有“孝”字的黑袖子,还要背个小红包。过三天下葬,带着棺材一路敲锣打鼓,一路悲伤叹息……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你要是来我的家乡玩,就找我当导游,因为我了解家乡的一切,我爱我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乡民俗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吉林省汪清县,是个美丽富饶的小县城,这里居住着热情豪放的东北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

东北最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就要数房屋了,别的地区都睡软绵绵的大床,而东北则睡在那长6至7米,宽3至4米的大硬炕上,据说有利于腰背。炕下有一条空洞连接着灶台,烧火时,煮饭和热炕两不误,坐在热腾腾的坑上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别提多享受了。东北几乎每家每户的都有口地窖,规模也不大,就是用来存放些土豆、白菜类食品。我还经常下去探险呢!东北的房屋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厨房、卧室,中间只是一墙之隔而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房屋其实没有客厅,客人来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绝对会让你倍感亲切。

作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最爱吃的就是小鸡炖蘑菇,还有猪肉炖粉条,相信也是每个东北人的最爱。大概是因为东北的气候偏冷,所以才爱吃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吧。,特别是酸菜,绝对口味独特,独一无二,每当有客人来时主人都要做酸菜炖排骨再加上味道独特的朝鲜族小菜来招待客人,保证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不仅是东北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东北的“二人转”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独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构成了小到十几岁儿童,大到七八十岁老人的群众舞台。每个东北人都“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对东北人的影响尤为深刻。“二人转”不用舞台,不用服饰,随时随地都能来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欢。最让我骄傲的是连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也来自东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的这片土地养育了豪爽、不拘小节的东北人。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我们美好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体验独特的风俗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过年的民俗作文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习俗,而我的家乡,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春节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一大清早,一声声吆喝声便传遍了整个大街小巷,小街上人很多,多得好像容不下这么多人,虽然有些嘈杂,但也十分的热闹。每个人从身边路

过,伴随着一阵阵香气,伴随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什么东西令他们如此幸福?早点。

孝感早点并没有上海那样食物美味,又不如重庆那边辣得有特色,也没有国外那边满街的芝士味。我们孝感的早点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最淳朴的。

孝感米酒,应当属于最出名了,由于它选才考究,制法独特,孝感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甜润爽口,浓而不沾,稀而不流,又闻着有种隐隐的酒香,却怎么也喝不醉,食用后生津暖胃,回味深长.品种也很多:枸杞米酒,槐花米酒,桂花米酒,樱桃米酒,银耳米酒......,种类繁多,但样样都十分美味。

老人带着小孩去吃热干面,老人呢,在旁边点壶龙井品茶,小孩就在旁边吃着,吃完抬起头来,满嘴都是芝麻酱,用小手一擦,却越擦越脏,热干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后,再淋上芝麻酱,香油,香醋,葱等配料,更具特色.吃起来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有种很爽口的辣味。

中午,吃早点的人们都散了,但卖早点的人们又忙了起来,准备着第二天要卖的早点。

[家乡民风民俗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家乡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壶镇镇地处丽水、金华、台州三市的交界处,位于缙云、永康、磐安仙居四县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称。传统饮食以“粥捞饭”为主体,配以五谷杂粮。番莳、洋芋为主要副食。特色风味食品主要有:土索面、橡涂、千层糕、榛子豆腐、敲肉羹、烧饼、米炮糖……在传统民间娱乐中有演戏、迎灯、迎案,其中规模最大是迎案,队伍多、表演形式五花八门、内容丰富。此外,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富有特色的缙云壶镇话!

一、 我的发现

1、从家乡的特色小吃中发现我们壶镇有哪些独特的民俗风情?

2、说说我们家乡话的语言特色在哪里?

链接:

一、壶镇米炮糖制法:糯谷浸泡于水,数日后捞起,置饭甑内蒸熟、洒干脱壳即成“发米”,大火将“发米”炒成“米炮”。冷却后加入花生米等和食用彩丝,以煎好的麦芽糖搅拌,经压制、芝麻敷面,切片包装。技师专门加工制作最佳。

二、索面卵:家来客人,或家人生日,以索面卵招待。索面即土制面条。大碗底垫肉片,索面堆成"丘",上封炒肉条,鸡蛋饼盖顶,或置剥壳白蛋一双。

三、迎灯:大多在元宵节进行。种类以龙灯为主,有板龙、鞠龙、布龙等,另有狮灯、台阁、转车以及花样繁多的花灯。板龙少则数十洞,多则数百洞,长达数百米。迎前由各家自行糊制,迎时点炮拼接,鸣锣开道,所到之处,鞭炮相迎,外村设饭茶招待,并以糖果,粉干等相赠。其时春苗初秀,龙灯出村,进入麦田,称"龙踏麦",谓日后必定丰收。结束之夜,非闹个灯破龙断,精疲力尽,决不罢休,俗称"掰龙肉"。

四、重阳庙会:每逢重阳节(今老人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全镇各村组织“扭秧歌”、“铜钱鞭”、“唱联欢”、“罗汉”、“打腰鼓”、“十八狐狸”等民间艺术表演队到赤岩山“会案”表演,然后到各村游行,沿街演唱,以表达丰收喜悦。活动一般持续10余天,参加人员不分男女老少。据记载,这个传统庙会已沿袭数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乡过年的民俗作文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郑州,在那里,有许多过春节的习俗。我来给你讲讲吧!

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也是小年。从今日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听妈妈说,这一天,大家都要拜见灶王,还要吃麻糖,这日的麻糖特别难买。

腊月二十四日是“扫房日”,大家都要彻彻底底打扫房子。妈妈还教了我一首过年的歌谣:“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把酒打;二十九,洗头手;大年三十,包饺子,福字、对联贴上门。”

过年贴春联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每逢过年我都和爸爸一起贴春联。春联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意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我们还在门上倒贴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字,表示“福到临门”。

在我的家乡,重头戏就数放鞭炮了。每到大年三十晚饭前,还有大年初一凌晨我们都会放鞭炮。使我最开心的是大年初一凌晨的那一响。大年初一的凌晨,大家都争先恐后放响新年第一炮。每当倒计时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一个人看着电视给放炮的人数着倒计时,一个人用一根长棍子挑着炮,一个人拿着打火机,等着那千钧一发的一刻。“5、4、3、2、1”。顿时,全社区雷炮齐鸣、爆竹声声,热闹的不得了。

在我的家乡,还有很多习俗:饺子里包上钱,看谁来年发财,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串亲戚等等。过年好热闹啊!

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是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就那几样,吃粽子,插艾草,和家里人坐在一起吃吃饭罢了。唯一让我觉得有些特别的就是在端午那一天每个小孩子手上都要系个丝线——五色缕。

五色缕,说白了就是五种颜色明艳、鲜亮的丝线放在一起编成的五彩的首饰绳,然后系在手腕上,有辟灾免难的意思。这都是老一辈儿传下来的,深究也不知晓到底是从那一辈儿来的,仿佛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自然而然就有的。

而且这五色缕还有一个讲究,解下来的时候一定要在雨天,而且不能随意的丢弃,一定要扔在活水河里。记得,有一次,我把端午时系的五色缕提前解了下来,原因不过是把丝线质量太差,一出汗就红一道、绿一道的印在了手腕上,花花绿绿的,活像个调色盘。我等到没人时,就趁机将其解了下来,随手扔在了垃圾桶里。

不幸的是,正当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的时候,我的外婆发现了,将我带到客厅里狠狠的斥责。那神态仿佛是我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错,令天地都无法原谅似的。最后,她又仔仔细细的挑选了五种颜色明亮的丝线,编在一起系在了我的手上并且一遍又一遍的叮嘱我,千万不要解开,一定要等到下雨时才可以。

后来,我才知道,据说在下雨天将五色缕解开扔到活水河里,有将在并从身上驱走,让灾难病痛随波而逝,这一年就会过得平安顺利。

现在,我的外婆和我已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节时妈妈也会仔细的挑五条丝线编成五色缕系在我的手腕上,只是她早已不记得当年那种繁复的编发了,就撮一撮应付一下,在过节的时候应应景,讨一个好兆头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2035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忌针节”。从除夕至初五为春节,期间有许多规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称。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风俗里讲究在家歇着,不出远门。说实话,大年过到这一天,人人都有点疲惫不堪,大鱼大肉吃得太多了,吃什么都觉得没味。这一天,女主人就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餐桌,做点清爽可口的饭菜,让家里人好好休息一下。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就写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

农历正月初五,又称为“牛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正月初五牛日:东南西北中,路路遇财神。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

这一天,还是我国大部分地方春节“送穷”的日子。汉唐以来,民间就有了送穷习俗。穷为何人?从传说上看,有人说是颛顼、帝喾之子,有人说是帝尧之子,还有传说认为是姜子牙之妻。韩愈的《送穷文》认为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送穷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地方,在这一天打扫房屋,据说“穷鬼”寄身在尘土垃圾之中,将垃圾倒掉,也便送走了“穷鬼”。

关于“破五”还有很多传说,一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为“破五”。还有一个略为不同的传说是,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姜太公的老婆给忘了。于是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吃饺子也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老人们忌讳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又有人说,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户户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不管何种讲究,“破五”吃饺子,寄托着人们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能过上好日子。

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许于此日串门,串门则不详。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于此日不劳作,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在晋西北,传统上这天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鸣炮、烧香、敬纸;晋北民间习惯则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到了晋东南,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

陕西比较有特点两个地方是陇县和凤翔县。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说是“吃穷饭,除穷根”,也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有些地方还传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而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破五”这天早起,搞大扫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于是有“破五”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春节在正月初旬就开始了。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在腊八的前一天姥姥就将大白云豆提前泡在水盆里;把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再去掉绿色芯。到了第二天,豆子就变得又圆又大了。熬粥时把白云豆先下入煮20分钟。,然后再放些大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饭豆和栗子。这不是粥,仿佛是在展示一年的收成。

这之后,街上便有小贩摆摊卖东西了,各种蔬菜,各式各样的玩具,颜色各异的衣服和形状大小都不同的各色爆竹、烟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似乎就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一天,全家上下都要打扫房子。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大街上也挂起了红灯笼。按照姥姥的话说,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要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这一天,还要守岁,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们都是彻夜不眠。

现在的除夕,人们一般都在家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结束后,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到来了。这时各家都燃放起了烟花、爆竹。整个小镇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之中了。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早上,整个小镇都显得格外宁静。到了中午,人们就开始相继走访拜年了。拜年一般从家里先开始。初一的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一些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也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姥姥总是大年夜将屋子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到了正月初五,姥姥和姨妈们要“送穷”,听她们说:“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元宵刚一上市,就被人们抢购一空。春节的热浪再次掀起了一个高潮。春节虽然很热闹,却没有月亮,在元宵节的这天晚上,月亮像一轮月盘,嵌在黑色的天幕上,朴实的大地被月光照的红火而美丽。吃过团圆饭后,大家便一起出去赏灯,大街上的灯各式各样,漂亮极了。

转瞬间,已到正月十六,春节也在这一天结束了。大人们又去忙自己的工作,小孩子也都去上学了。家乡的春节虽不是过得那么繁华、气派。但却使久别的家人重逢到了一起,老人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孩子的心里乐开了一朵朵幸福、快乐的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爸爸、妈妈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家乡的习俗也不同,那就给你们说一说家乡的习俗吧!

我妈妈的家乡风俗—春节,在春节来临前一个月大家都在不可开交的忙碌着,有的烤腊肠、腊肉,有的买对联,有的买新衣,还有的买鞭炮…

正是过年了,三十初一,全家人包汤圆、吃年饭、看春晚,一到初一的一大早,就有人拜年、拿红包。

我爸爸的风俗—端午节,端午节和春节一样热闹,在一个月前就可以看到赛龙舟的人们在忙碌的练习。到五月初五,很多人都会来看龙舟。端午节除了赛龙舟,还有人会吃荔枝、龙眼、美味的粽子。龙舟比赛一直到下午二点多才结束哩。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那你的呢!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火把节,热热闹闹的春节等等。当然在我的第二家乡:茂名也有自己的节日和风俗,那是茂名的节日,渔民的节日,也是大海的节日——开渔节。

茂名市,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南临南海。由于靠着南海,许多人都靠打鱼为生。但是,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这样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就叫“休渔期”。每年各海区的休渔期时间长短不定。

现在国家实行“休渔期”。“休渔”结束为“开渔”。博贺的政府和旅游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开渔节”。在开渔节前一天,庆祝活动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在码头舞台上表演。而且,所有的船都会被停放的很整齐,每条船上都会装上彩灯和大红灯笼。码头也会好好布置一番。

在开渔节当天,上午会有隆重的游行和祭海活动。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的一种仪式。在下午,渔民们会在码头摆开酒席,其实是老板请家人和员工们吃饭,为的是让员工们在开渔后好好工作。

开渔节时候,原本风平浪静的海面瞬间成为汽笛长鸣的活跃场景。送别的码头人头涌动,鼓乐喧天,大家都希望渔船能平安归来。晚上,爆竹齐鸣,烟花怒放,一派壮观的景象!

啊!这是多么隆重的盛典,多么壮观的景象啊!相信你也很想亲身体验一下。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这个独一无二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乡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家乡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鹞(风筝)的习俗。

据说,放纸鹞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一次桓景去费长房处求取除邪去瘟的药,在山上迷路了,后经鸽子引导,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旧时,福州等高,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乌山,大庙山等地。那是,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天huang落地”。传说九月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上一登,便会长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因此,节日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称“九重粿”,即粿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的重阳节,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这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二祭。现在福州的有些地方,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人们又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把登高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把祭扫祖坟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有的还把它与海外侨胞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以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的决定。节日期间,各单位、团体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登山、健身等体育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介绍家乡的民俗作文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外公、外婆是张金人,在他们那里过年可热闹了,放鞭炮、吃鱼糕、吃卤肉,特别是外婆做的炸肉丸子、卤肉最好吃。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会守在外婆的蒸笼旁,等待着外婆新鲜出炉的鱼糕,还没等外婆把鱼糕摆放好,我就会迫不及待地用小手去偷吃,那刚出笼的鱼糕烫的我“嗷嗷”直叫,那鲜美的香味,让我顾不得鱼糕的烫,一口全放进嘴里,“好吃!”我不禁赞叹到。

过年每家每户贴对联也是必不可少的,那红红的对联上写满了祝福的话语,听大人们说过去人们把桃木做成个“符”字挂在门前,每到新年的时候就更换新的,后来慢慢演变成对联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

一天清晨,舅舅和外公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让我和他们下去帮忙贴对联,外公拿着梯子,我拿着剪刀和胶布,舅舅拿着对联,我们一起下楼了。到楼下后,外公把梯子架上,我拿着剪刀和胶布在一旁把胶布剪成一段一段,舅舅拿着对联整理着递给外公,上下左右对齐了,对联贴好了“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羊羊伴福来”对联上的几个大字引人注目,外公站在对联前一个劲的笑,仿佛看见了羊年一家人。这是,灯笼也挂上了,搞定收拾东西上楼去,一上楼,桌子上早已摆放好满满的鱼糕、卤肉、炸肉丸子,我的口水直往外冒,哥哥和我硬是把每个碗里的东西都尝个遍,吃的同时也不忘夸奖外婆做的美味,外婆的嘴都笑的合不拢了。

过年真是一个好日子,为了家人的团员,我们要更加勤奋、努力的学习,让家人们开心,这才叫真正的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家乡的民风民俗四年级作文_文化作文500字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 ,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 ,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 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家乡的民俗艺术作文800字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建瓯,有着与众不同的民俗:每逢节日到来之际,人们都要举行挑幡活动。

我很早就听过过挑幡。传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了夺回宝岛台湾,在建瓯这一带地区招兵。最后,战争胜利了,将士们回到了建瓯,家家都办喜宴迎接,还搭台表演,将带回来的军旗放在高高的竹竿上摇摆,来纪念牺牲的战友,这就是挑幡的原型。

今天来到了江滨公园,终于要近距离接触真正的挑幡了!我看到了三根巨大的竹子,底面的直径起码都有30厘米,幡的顶上有着很美丽的立体图案,是一根一根的小木头拼成的,再用一层一层透明的幡布黏上去,还有一面红色的小旗,随风舞动,真精致!每一个幡下面都有一个老人扶着它,准备表演。

我心想:“这些幡,至少都有7。8米高,又那么粗,这些老人不要说表演,我怀疑他们连举起来都很困难。”

突然,一阵悠扬的歌声响起,打断了我的思绪,表演开始了!伴着歌声,那位金发的老人,一下子举起了幡,那姿势,那力度,一点都不像老人,甚至比二三十岁的壮小伙更有力!他将幡的顶部放在脚背上,突然,用力一顶,整个幡悬了起来,台下瞬间想起了掌声,完了,要倒了!我想错了,转眼间,幡已经停在了他的手上,如果是我,哪怕是一根细细的,小小的扫把棍子,也会歪来歪去,马上就倒,可是这个七八米高的幡在他的手上,却像定型了一样,不管老爷爷做什么动作,幡都稳稳地立在他手上,一动不动,真像一棵长在地里的巨大竹子。

高难度动作来了,他行云流水,像乾坤大挪移一样,手十分柔软,仿佛没有骨头一样,一下转到后面,转眼间又到了另一只手上,让我们这些观众眼花缭乱。虽然老爷爷目不转睛地盯着幡的顶部,但他丝毫不紧张,左右手不停地交换着,而幡却纹丝不倒,小红旗也迎风飘动。

然后,两个老奶奶上场,老奶奶们和老爷爷们比起来丝毫不逊色。只见老奶奶们一手接过巨大的幡,和她们瘦小身体比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奶奶将幡放在脚上,用力一顶,瞬间,幡已经稳稳地停在了肩膀上,同学们鼓起了响亮的掌声。

还有更高难度的!只见后面的老爷爷们掏出了手绢,放到了老奶奶手上,手绢像一个伞一样旋转了起来,腰上也转起了呼啦圈,我以为老奶奶坚持不住了,可那个幡仍然一动不动地立在老奶奶额头上。

此时没有掌声,并不是因为表演得不好,而是观众们惊呆了,呆得连掌声都忘了。表演,最后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中完美谢幕了。

后来,我去试着扶了一下那根巨大的幡,一开始,我将它抱了起来,正要说不重时,突然顶上的重心倒了,我赶紧用力地抵抗它,可是太重了,要不是被老爷爷扶住就要倒了,这可真是太重了!可他们却能撑住,还表演类似杂技的挑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在背后洒下了无限的汗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他们之所以创造了奇迹,是因为他们背后的努力。在年少时,可能别的孩子在那里玩耍,他们在那里练习;别的孩子在享受父母们带来的浓浓的爱,而他们,还是在练习;别的孩子摔倒了,有人扶起,而他们在练习中受伤、摔倒,要自己忍受,自己爬起,不断地练习,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今天的奇迹!在他们这一辈的努力下,才让我们这个传统民俗入选了吉尼斯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家乡的艺术——挑幡,不仅是高难度的艺术代表,还是一种精神。我对家乡的独特民俗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