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鸡的成语典故汇编20篇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古代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浏览

837

作文

174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7:狡兔三窟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典故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是国家之福,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典故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的吃了顿中饭,甜甜的睡了七八个小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7课《再塑生命的人》“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关诸葛亮的成语及其典故

全文共 1706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诸葛亮成语及其典故,欢迎查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时,蜀主刘备去世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而把军政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写下《后出师表》给刘禅,表达了他愿意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后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地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亡。

初出茅庐

初出茅庐,原指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了胜仗,后来也比喻刚刚进入社会,还缺乏实践经验。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逼近新野,派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诸葛亮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这样一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草船借箭

孙刘联盟结成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在一个大雾的黑夜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诡计。后来,草船借箭就指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时,进了草庐大门到达中门时,看见门上写着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副对联的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显示志趣,用心境平静远离名利。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常指诚心诚意地邀请人,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三国时,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人,第三次终于见到了。后来,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感动,答应出山辅佐他,并最终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锦囊妙计

锦囊妙计,本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算,现在则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周瑜听说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去世后,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先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再将他幽囚狱中换取荆州。结果,此计被诸葛亮识破。刘备临行前,诸葛亮悄悄对赵云说:“你保护主公到东吴,我给你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到东吴后依计而行。”后来,赵云依计而行,果然不仅保护刘备成了亲,还携新夫人安全地返回荆州,使周瑜的计谋成为泡影。

三足鼎立

三足鼎立常比喻三方面形成对峙的局面。《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并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终日与之共论天下大事,并把他当做老师,还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后来,如鱼得水便常用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卧龙凤雏

卧龙凤雏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三国时,刘备向司马徽请教时局,司马徽向他推荐说:“卧龙、凤雏都是识时务的俊杰。”刘备急切地问他们的名字。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就是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之后又得到庞统的辅助。

隆中妙对

隆中妙对指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时的谈话。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是在湖北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因此这次谈话的内容便被后人称为《隆中对》。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出于《隆中对》。

舌战群儒

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方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后来,舌战群儒就因此而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于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次又一次地被诸葛亮识破。周瑜心胸狭窄,再加上身上的箭疮未痊愈,气怒之下终于死去。临终时,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此后,一时瑜亮就被用来指同时存在的才干或能力相当而又相互抗衡或对峙的两个人。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当时,南中地区有几个郡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第一次交锋,诸葛亮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可孟获却不服。诸葛亮放了孟获后对他说不服就再较量。就这样,诸葛亮捉了孟获就放,放了再捉,到第七次时孟获终于心服口服,答应不再反叛。后来,七擒七纵就被用来比喻能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并对战胜对方有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汗流浃背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汗流浃背,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成语出自出处《汉书·杨敞传》

“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成语故事】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

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

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

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

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典故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据说老子的母亲理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后来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

老子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典故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人种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没长高,明天看看,秧苗还是没长高。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让我把秧苗拔高一点儿吧。”主意打定,他就动起手来。

秧苗多得数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来了。他回到家里,喘着气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总算帮秧苗长高一点儿了。”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助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蝇营狗苟成语典故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平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听信谗言。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

《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

“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第三个字是鸡字的成语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第三个字是字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独鹤鸡群——一只鹤站在鸡群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超群出众。

范张鸡黍——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鹤发鸡皮——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淮南鸡犬——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鼠腹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味如鸡肋——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小肚鸡肠——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

卓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凤毛鸡胆——凤的羽毛,鸡的胆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

狗盗鸡鸣——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狗盗鸡啼——比喻具有微末技能。同“狗盗鸡鸣”。

鹤处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同“鹤立鸡群”。

鹤骨鸡肤——伶仃瘦骨,多皱的皮肤。形容年老。

鹤困鸡群——比喻才能出众的人沦落于平庸之辈当中。

淮王鸡狗——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鹤行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同“鹤立鸡群”。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关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287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下面是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

基本信息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简拼】:zstb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纸上谈兵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進,两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

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党進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党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進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平关(山西高平),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持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秦国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了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老母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老母谦让,老母说:“他父亲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進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父亲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作大将。”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老母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允许。

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作大将。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斩首。

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進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平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 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这四十万降卒,進入长平关附近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活埋。赵国从此没落。

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赵括的父母为何知道赵括不是将才呢?赵奢身经百战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赵括毫不谨慎所以知他领兵必败,想来赵括不谨慎冒進轻敌这一点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国也不会挑赵括做对手。赵母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小处知道儿子不是将才。看来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白起滥杀降卒,几年之后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真是恶有恶报。在民间传说里白起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呢。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造句

1) 言之有物的反义词有言之无物废话连篇纸上谈兵。

2) 他只会纸上谈兵,讲得头头是道,干起来却不行。

3) 年轻人,不要取笑纸上谈兵。这纸上之功,大有深浅!

4) 尽管这种纸上谈兵的言论看似正确,但那些专业选手往往不是引拍引得那么快。

5) 他以为他可以将计就计靠近敌方,然后出其不意地攻下阵地,可事实证明他设想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6) 这些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施必有困难。

7) 他们仅仅会纸上谈兵,不能去办实事,这些人大多都只能是夸夸其谈,严重缺乏实际经验。

8) 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最后失了街庭。

9) 面对千军万马,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让吃败仗。

10) 言之无物的近义词是不着边际华而不实纸上谈兵。

11) 虽然几家领军企业也曾不止一次坐论行业标准的制定,终是纸上谈兵。

12) 我认为,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能纸上谈兵。

13) 有些学者只会纸上谈兵,他们的理论在实际中却毫无价值。

14) 纸上谈兵,太过理想,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15) 我就喜欢坐在下面看着你在台上纸上谈兵的讲些废话。

16) 五离开土地农业而言乡村,实在是一句滑稽的话;离开乡村而言乡村教育,更完全是纸上谈兵。

17) 要成功就得付诸实行,单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18) 没有一流的软件开发移植和系统配置,开展电子商务只是纸上谈兵。

19) 不致力于教育事业和人才的培养,振兴科技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20) 由于光纤网卡及光出口的集线器价格非常昂贵,致使整个系统造价上升,所以光纤到桌面现在在国内还基本上只是纸上谈兵。

21) 所谓的“大胆预估”,只不过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而已。

22) 文章的优劣真是差异显著,从头到尾纸上谈兵谁不会。

23) 台电核能厂施工及营运需用海域?围图,是在纸上谈兵和事实相违背,因为台电不是在做游泳池,海域的潮汐是流动,影响所即将是整个貂湾甚及宜兰南方澳。

24) 小明喜欢足球,不过他是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踢。

25) 你写的这个计划,纯粹是纸上谈兵,和我们学校的实际相距甚远。

26) 这种自认为满腹经纶,却毫无实务经验的人,只能纸上谈兵罢了。

27) 我们应该去何处度假纯粹是个纸上谈兵的问题,因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28) 有一些地方官员习惯于打官腔,念讲稿,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说套话,这些都是弊病,是无能的表现。

29) 摘要高职教育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没有懂一线实用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犹如纸上谈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典故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子是个矮个子,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城去。

晏子走到小洞前边,看了看,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呀,还是来到了楚国?”楚人无话可对,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楚王笑嘻嘻地说:“怎么,齐国就没有人了吗?”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讽刺他,就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这您就不知道了。我们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要是对方是个上等国家,就派一个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对方是个下等的国家,就派一个碌碌无能的人去。因为我是最没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们楚国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典故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很稀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但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将马找到。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韩信点兵成语典故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後再加3,得9948(人)。

简单扼要总结:

1.算两两数之间的能整除数

2.算三个数的能整除数

3.用1中的三个整除数之和减去2中的整除数之差(有时候是倍数)

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3人;站7人一排,多出2人。韩信马上说出人数:1073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汉书.韩信传》作"多多益办"。后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故事之大义灭亲的典故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大义灭亲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释义

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义灭亲典故

春秋时,卫国的州吁弑兄篡国,无故兴师伐郑,闹得众叛亲离,人心不附。为了改变这种孤立困境,他与石厚商议对策,石厚说:“我父石碏(que鹊)做上卿时,人人服他,现告老在家,若能请他出来辅政,您的君位就稳了。”

州吁取出白璧一双,命石厚去聘请石碏。石错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奈,又命石厚去向石碏求教稳定君位的妙计,石碏说:“诸侯接位,应得周天子许可,只要他点头,众人就不能不服。”

石厚点点头说:“好主意!可就怕周天子不允,若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石碏感到除恶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交情,你先去陈国,请他在周王面前周旋,然后再去朝见,还怕此事不成?”

石厚把父亲的主意告诉州吁,州吁听了拍手叫好。君臣俩带了厚礼,亲自来到陈国。陈桓公命大夫子铖接待他们。

子铖早已收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求他为民除害。他向陈桓公请示后,立即把州吁和石厚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门首—蠢一块白W,上®鸯奢:“木忠木孝,羌德羌义者,不准入庙!”

州吁和石厚大吃一惊,问子铖立这牌子是什么意思。子铖说:“这是敝国先祖遗训,没有别的意思。”他们这才放心进庙。

到了庙堂,州吁刚要鞠躬行礼,站在陈桓公上首的子減大喝一声.捉拿試君乱国之贼!

话音刚落,两边武士立即上前捕捉。州吁先被逮住,石厚想拔佩剑,一时不能出鞘,只得用手格斗。左右伏兵一齐拥上,将石厚绑缚。

子铖拿出石碏的信,当众宣读:“外臣石错百拜致书陈侯:卫国不幸,出现弑兄篡权丑事,闹得众叛亲离,这都是州吁和石厚的罪孽。我老了,无力处治他们,只求贵国

秉持正义,为民除害

州吁和石厚这才知道中了石碏之计。陈桓公想把他雙轉神正法,子铖说:“且慢,石厚是石碏的亲儿子,我们坤不太好,还是通知卫国自己处置吧。”陈桓公吩咐把他俩分两处关押起来,一面派使者通知石碏。

使者来到卫国,石碏召集众大夫商议,大家一致If元老石碏作主。石碏果断地说:“他俩犯的都是死罪,应亨上派人去陈国执行!,,有位大臣说:“乱臣斧心,我愿去执法处斩州吁,不过从犯石厚还请从宽处理。

石碏大怒:“岂有此理!州吁的罪过全是我那个逆子造成的,你替他求情,岂不是疑我有舐犊之私?我纵有爱子之心,也不能顾私情而忘大义!不要多说,谁去执法?”

问了几声,没人响应。石碏气喘吁吁地说:“没人去执法?我老骨头自己去!”说罢拿起拐杖要走,几个家臣拦住他,表示愿意代劳。

家臣来到陈国,先斩了州吁。石厚央求说:“我虽该死,但求你们让我向父亲求个情。”家臣说:“我们是奉你父亲之命来执法的。”说罢,手起刀落,将石厚斩了。当时人们赞扬说:“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典故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思想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庄子对名利非常淡泊,却喜好沉思,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已独到的见解。一天,庄子和好友惠子同去濠水边游玩,只见不流缓缓,清澈见底,石缝之上,鱼儿悠闲地摆动着美丽的尾鳍。庄子不由地赞叹说:你看这些鱼儿出游从容,在水里多么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内心可你也不是鱼,怎能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因为我到了濠水桥上,看见鱼儿在从容不迫、自由自在地游,所以觉得鱼很快乐。这时风在吹,鸟在飞,水在流,庄子和惠子在辩论着,小鱼儿依然在从容不迫地悠游。人如果想和鱼儿一样自由快乐,从容不迫,就需要身体和心理都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健康的身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请君入瓮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请君入瓮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比喻用某人整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始作俑者自作自受。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戏剧性的一幕在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又重演了。这一年,最著名的酷吏來俊臣终于也以“谋反”的罪名,被斩首于西市。当日,仇家蜂拥而至,“挖其眼,剖其心,啖其肉,践其骨”,來俊臣在痛苦中气绝。长安百姓纷纷奔走相告说:“从今以后可以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睡觉了!”

启示:

周兴发明的火烤大瓮之酷刑,最后也用到自己头上;來俊臣被仇家挖眼、践骨,最终也没有好下场。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冰山难靠的成语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冰山难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依靠别人权势不能长久。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tuan)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动乱,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相敬如宾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re w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Jin. He once saw a farmer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his wife

bringing his lunch to him in a very respectful manner. He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matter. He took the farmer back to Jin with him, and said to the King of

Jin, "Respect is a demonstration of virtue. If one is respectful, he must be

virtuous. We should educate our people with virtue." But the King asked, "His

father is guilty, is it wise to do so?" He replied, "Guan Zhong had been enemy

to the Duke Huan of Qi, but the duke appointed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and

finally acnetplished his hegemony. Shun exiled Gun but promoted his son Yu. You

just make use of his strong points." At last, Duke Wen took his advice and put

the farmer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Later, this idiom means a couple treats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like

gues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与鸡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神话中还有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为了便于大家的学习,小编今天整理了与鸡有关的成语,欢迎大家查看。

家鸡野雉: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鸡鸣狗吠: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雄鸡夜鸣:古代认为雄鸡夜鸣为异常现象,预兆战事。

味如鸡肋: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偷鸡盗狗:见“偷鸡摸狗”。

土鸡瓦狗:见“土鸡瓦犬”。

铁公鸡:比喻极其吝啬的人

金鸡独立:指独腿站立的一种武术姿势。后也指用一足站立。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金鸡消息: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

鸡不及凤:鸡赶不上凤凰。比喻儿子不如父亲。

鸡虫得丧:同“鸡虫得失”。

鸡肤鹤发:见“鸡皮鹤发”。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鬻鸡为凤:谓以次充好,混淆优劣。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雄鸡断尾:断尾:断去尾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

小肚鸡肠: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

鸡飞蛋打:鸡飞走了,蛋打破了。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

鸡骨支床: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鸡犬桑麻: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

鸡尸牛从: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鸡头鱼刺: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杀鸡抹脖: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杀鸡吓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取卵: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杀鸡儆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山鸡舞镜: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手无缚鸡之力: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鼠腹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杀鸡取蛋:比喻贪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久的利益。亦作“杀鸡取卵”。

杀鸡哧猴:见“杀鸡骇猴”。

杀鸡骇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它人。

杀鸡为黍:谓殷勤款待宾客。

鼠肚鸡肠:犹言鼠腹鸡肠。

认鸡作凤:佛教语。谓认凡庸为珍贵。

汝南晨鸡:即汝南鸡。

牝鸡司晨: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

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鸡胸龟背:凸胸驼背。

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鸡烂嘴巴硬: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鸡飞狗走: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鸡鹜相争: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典故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入木三分

Wang Xi-zh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书法家)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of China.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practiced his art every day and

never stopped.

Later he absorbed the strong points of all the other schools of

calligraphy, and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Because of his

achievements, he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Chinas sages of calligraphy. One

time, Wang Xi-zhi sketched in wood for an engraver to cut. Then the engraver

found the ink had penetrated one centimeter into the wood.

"Ru Mu San Fen" is got from this story, which means the calligraphy is

penetrating.

Now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expressing sharp ideas or profound

views.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