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国崛起之英国纪录片观后感【精品20篇】

《海豚湾》讲述在著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专家的带领下,一群动物保护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碍走进了这一海湾,深入现场,记录下大量海豚被日本人屠杀的血腥场面。下面是开学吧整理的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1136

作文

768

《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71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鉴史问廉》这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8集纪录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廉政的脚步更加坚定,更加愿意自觉的向着清官、好官的目标前进。下面是yjb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鉴史问廉观后感(1)

央视大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通过拍摄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一个个生动警醒的故事,展示在历史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观:“廉则兴,贪则衰”。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征、包拯、海瑞、张养浩、孙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断涌现,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梳理这些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雷霆反腐的当下而言,不无现实意义。 我们一直在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一位村支书,一个街道办的主,一位厂长,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千秋盛代,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记载了太多清官和贪官的故事。这些故事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学习的典范和引以为戒的典型,我们需要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历史逻辑,更要提醒现在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为官,执政为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观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就要把反腐当为责任,让清官成为新常态。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河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两个责任”巡回宣讲中谈到:“反腐新常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常持久”三个特征。”相信在我省这种高压反腐的力度下,清官会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丰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体魄带给国家更多的希望,成为政治生态的一种新常态。

鉴史问廉观后感(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 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希望我们不要在战场上再见”,这不是一名军人对战争的恐惧,而是一群有家人、朋友的“普通人”对和平的渴望。朝鲜战争,一次规模之大,伤亡之重的正义反非正义战争,打到最后剩的只有人性的角逐,对恶的憎恶,对善的向往。

人性向善还是向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社会发展中由于一些利益因素的存在,一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包括个人的不择手段,甚至操纵权力下的武装集团,肆意地对其他组织或国家发起掠夺式攻击,非正义的侵略与正义的反侵略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战争。朝鲜战争,美国为首的一些狂妄“侵略者”试图利用朝鲜问题来完成自己的军事战略目的,不惜干预他国内政,肆意操纵联合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之战,结果,美军以付出惨痛代价败于我人民志愿军。所谓“乃兵家常事”,但朝鲜战争的结局绝非偶然,因为历史决不会偏袒罪恶,放纵他们。

正义终究要凌驾于非正义之上。简单地说,非正义之战是为了一些人谋利,而正义之战则为了捍卫集体的利益不受侵犯,为了一个民族谋利。朝鲜战争中,我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越挫越勇?为什么美军越打越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正是由于人心的向背才导致不同的战争结局。

和平,时代的主旋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要在发展的前提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在发展中成长,那又由什么给它强大的动力?和平,发展的大前提、大背景。一个组织,它总会被要求遵从某一项规则,可想而知,一旦破坏了这项规则,必然会得到惩罚,或许是法律的制裁,或许是全人类的讨伐。国际上一些大国不想着利用自己的优势来给人类社会做点贡献,而是肆意发展自己的霸权主义,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干预他国内政,肆意糟蹋他国领土。时代的变迁,我们不敢肯定国际环境会多么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扮演重要的角色。要是一些国家一如既往地作为,终将惹起众怒,“一超多强”的局面终将被颠覆。

“个体”再强,如若不把自己融入大环境,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昨天说明不了一切,但我相信,明天的天空会更蓝,因为“正义”永远不会被颠覆,蓝色永远是天空的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创新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该片由科学技术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逐一探讨科学、教育、政府、市场、法律、资本、人才等因素如何影响着创新,总结创新规律,提供历史镜鉴,带着中国的问题与希冀,在全球范围寻找答案,共赴一场对国家崛起、人类未来的探寻。

在全国“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提出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目标任务及总体要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在中国,更在世界范围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纪录片创新之路》的正式播出正是对这一焦点的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回应。《创新之路》思想深邃、内容丰富、视角广阔,不是提供一种具体的创新方法,而是提供一种思考,一种方向,一种规律,不仅呈现当代创新,更追溯至工业革命时代,探索创新背后的制度、传承、影响,以整部人类现代史的厚重来承载对创新的思考。

湖北省科技馆把此次观看《创新之路》纪录片,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三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充分地认识到这部纪录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教师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观后感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忆。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陆、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就对抗美援朝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作出如下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中提到“身穿打着补西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军队的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抓住敌人的弱点,还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能在战役中获得成功。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名英雄壮烈牺牲,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突击排对敌人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敌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旧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并摧毁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过来,他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人80余,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进攻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他身体多处受伤,突然迎着敌枪口,挺起胸膛扑上去堵住了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不胜,毋宁死。”为抗美援朝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还有干千万,他们的精神令敌军都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到骄傲不已。

这一段战争历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它使那些一直凯舰中国国土的国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

全文共 1382 字

+ 加入清单

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用短短的12集将9个世界性大国历的兴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或者说,是过去人类500年的一个发展历程的一个微缩。过去的500年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500年,人类是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然后开始征服天空,再向太空发展。诚然,所有的壮举是世界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感觉这部历史纪录片拍得很好,文字解说非常精准且耐心寻味。不过,更让人值得称道的是,以前很多纪录片在谈到发达国家的时候都是用侵略、掠夺这样的词语,不过这次的纪录片是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其他的国家,并给中国以深刻的启迪。我想,中国目前也处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要向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国迈进仍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以一种广阔的心胸去承认他国的成就,并虚心的向大国学习并借鉴成功的经验,而不是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傲视一切。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然而,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小岛国却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信念征服了海洋,也因此获得了世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为什么恰恰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呢?

在对众多专家学者的采访中,我发现,大家对大国之谜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不过把这些归纳起来看,有以下这么几点: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其次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再次是在于对人才的重视。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还有就是一个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单一力量的强大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最终强大。

看完《大国崛起》,各国的发展历程中的很多镜头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放,我感到中国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努力,但同时,我也感到了中国在向大国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响,越来越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纪录片老头的观后感

全文共 1572 字

+ 加入清单

实话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老头》更感人的纪录片,但是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除了感人,更多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90分钟的片子,我看了好几天才看完。我怕自己一下子全部看完就会崩溃,我怕自己会忍不住哭出来,我憋得慌。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超过了以往的各种电影,无论是《山楂树之恋》还是《泰坦尼克号》,都不能给以我这种感动。我似乎在跟着拍摄者和这些老人们一起生活,单调的镜头,略显昏暗的画面,夹杂着各种噪音的声音,还有那些可怜的老头们。我看着他们笑,他们哭,看着他们在路上走,看着他们“回家”……

《老头》之所以给我这么大的震撼,我想或许正是它作为一种新生的DV大潮的产物,给我们带来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影视的独特的审美意义。首先,就是真实。上面我的感受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些老头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而不是传统影视作品里面的那些演员们。不可否认演员的演技很好,能把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但是我还是感动不了。而这些老头,他们一直在过自己的生活,他们也许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将会被无数的人观看。因此,他们是那么的真,该哭就哭,想笑就笑,不爽了骂人什么脏口都可以出来,这种真才让我心里面被触动地那么深,那样重。对纪录片来说,这种真实性是很可贵的。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触碰到无情的时光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看着他们渐渐从这世界消失。一直以来,纪录片的制作者宣称要还原人们生存原汁原味的面貌,但无论如何,创作者跟被摄对象的距离不可能完全消失,摄像机的存在本身已经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特别是那种笨重巨大的设备,更加加深了被摄者与摄像机之间的隔阂。试想让你对着那样一个闪着光的巨大黑洞,你能够若无其事地做你的事吗。而DV使纪录片在最大程度上与生活同行,当时的这种原生态观念在DV纪录片身上获得了真正的实现可能性,因为DV的个人化与大众化,因为DV的小巧而使人感到亲切。看着那些老人在镜头面前毫不羞涩,甚至为了被拍而互相“吃醋”,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机器真的很适合这种记录。当DV不代表媒体甚至不代表创作者而只是一台家用摄像机时,当手持DV的人也处于同样的生活状态中时,纪录片与人们的原生态生活真正同行了。

还有一个,就是创作者范围的广泛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己通过自己的视野来观察这个世界,来进行他们的思考和对社会意义的探讨,以及对于一种人性的终极关怀。抛却了昂贵的笨重的操作复杂的技术要求高的传统摄像设备,当他们只要那一台DV机就能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意味着他们开始在进行一种革命性的创造。打破了拍摄影像的垄断,DV赋予更多的人一种构造属于自己影像空间表达自我意识和关注社会价值的权利。《老头》的创作者杨天乙,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但是她却通过这部片子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一种观察思考,也给了其他的人们一个了解真实情况的渠道。杨天乙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和这群老人泡在一起,我不知道她是怎们度过这种窒息的时间的,太压抑了。但她却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记录下这一切。她镜头下的老人们可以随便说话,可以叫她小杨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她是怎样的,怎样的记录下这一切的?纪录片需要客观,但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是极强的主观上的感受。这一切,都应该谢谢创作者的一颗关怀的心和理智的记录吧。《老头》是中国老年人的缩影,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部纪录片不但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去关注关怀这些老人,也是启示政府的一些政策和处理方法。DV或许已经可以成为新的知识分子表达自己对于社会认识的一种手段,而这一切是那些传统的歌功颂德的纪录片所不能体现的。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影视艺术创作的巨大变革,但是我觉得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影视艺术,或者说艺术,终究是体现人的。当我们看一部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欣赏其各种手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能给我们的心灵一种软软的触动,这才是最好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118 字

+ 加入清单

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为中心逐渐展开。雾霾是什么?在这里做一下区分——即什么是雾?什么是霾? 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雾霾即是第二种。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己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后来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判断指标的气象现象。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2010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有新的标准发布。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使暗物体微带蓝色。在2012年前,杭州采用人工观测方式,凭肉眼观测颜色的变化、能见度等来判断,2013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观测改为24小时自动观测系统,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中国气象局所出台的标准。”杭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宋健曾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这一行业标准将相对湿度从60%提高到80%,原来被考虑为轻雾的天气现在都被归为霾天气,实际可能是雾霾混合。“简单地说,现在雾多的时候也被列为雾霾,但此时空气中的PM2.5可能并不高。”

因此,雾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气污染天。当雾出现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有可能是很低的,达到优级水平;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只要当日观测到霾,就记作霾日,但当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并不一定高。

那怎么样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说,污染天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因此雾霾天和环境空气的好坏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双方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提到,市民有环保投诉,可以拨打12369环保热线。

据钱报记者了解,目前,环保热线的处理机制是,将投诉建议意见归类,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如果属于市本级的,则有市本级处理,如果属于某区的,则转交给该区环保部门处理。

不过和柴静视频中提到的“100%现场处理”不同,并不是说,所有的投诉12369都会受理。

记者试着拨打了一下12369的电话,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一些并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的,例如城市垃圾处置,12369并不会派专人到现场,而会转给有关部门来处理。

如果遇到环保投诉,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环保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处置。

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雾霾是什么?纪录片中柴静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柴静介绍,一年中她以个人身份拜访能源、环保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韩俊等国内高官以及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等—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他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种感染。”采访对象的积极态度让柴静感觉,中国有很多人希望环境能够改善,并在为此努力。

除了已经上线的纪录片,柴静还把一年的采访所得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对正在修订的《大气防治法》有所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同时,她还把资料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是,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达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今天被“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刷屏,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调查,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柴静的节目对中国的意义,觉得有点像戈尔当年拍的全球变暖纪录片对世界的意义(戈尔为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把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做得很生动,多角度和深入。别的不说,她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中国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的中国经历过数不清的欺压与侮辱,现在它已成为一个泱泱大国;曾经的中国经历了28年的奋斗,现在:中国已是崛起之大国!今天,中国成为首个可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这无疑使每个中国人振奋!

“甲型”从国外来到中国,在大陆引起了一阵又一阵恐慌:我们的体温是早上测完中午测,中午测完晚上测,每天午休还要学预防知识,好不容易放假却也因为这倒霉的甲流被否定了!咳!真是人心惶惶又“慌慌”啊。但是“甲流”高一尺,“中国”高一丈。我们的祖国成功进行了临床试验,用自己的实力与技术向国际证明了“甲流”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使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

简单至极的新闻,但是意义非同小可。它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是一个正在崛起、发展、强大的泱泱大国;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中国在发展、在前进。与中国,“甲流”是一个困难,但是它更是一个可以解决的困难。对于可以把“嫦娥”送上月球,把奥运会举办在北京,把世博会安家在上海,把亚运会落户在广州的中国来说,又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崛起、前进、拼搏的步伐呢?

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为首个可应用“甲流”疫苗的国家;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为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大国;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一个在崛起而进步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纪录片浦江先锋观后感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浦江先锋》教育专题片记录了今年上海市受到表彰的全国“两优一先”先进人物,是本市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代表,体现共产党人的先锋楷模作用,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展现了他们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感人事迹。视频中的优秀人物事迹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党员。

计算机软件专家何积丰海外求学十五载,功成名就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洋山深水港的80后桥吊司机张彦,在距离地面40多米,操作空间只有3平米左右的桥吊驾驶室里工作了10年,四次刷新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的世界记录,并保持至今。与居民同甘共苦,用心服务社区群众的党总支书记梁慧丽等优秀楷模,犹如一面面镜子,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药剂科党支部全体党员通过先进典型这面镜子,汲取精神力量,查找差距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岗位,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积极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浦江先锋》带给党员的是精神滋养、党性修养,更是党员的学习榜样和时代先锋。通过观看上海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使我更加明白了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先进典型的工作事迹和精神风貌就是最好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不断鞭策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努力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1952 字

+ 加入清单

6天下来,随着一集一集的深入,孔子的一生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用孔子在《论语》中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吾十有五而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曾经的疑问:“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而不是同为圣人的老子、孟子、庄子......?”在脑海中有了答案,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句话;“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孔子精通礼乐,胸怀天下,毕生致力于推行“周公之礼、文王之道”,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但却以其高尚的品德、高深的学问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宝贵精神财富。16集电视记录片《孔子》看完了,在感叹孔子伟大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还是感动。

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位好母亲、多位好老师加上自身的谦虚、聪颖、勤奋和努力成就了孔子的道德和学问。孔子办私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德、有才、报效祖国的君子,而且“有教无类”,所以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后人难以启及成就。孔子小有名气之后,适逢齐景公携大夫一行到访鲁国,孔子一试身手,设计了令人无不震惊的精彩礼仪迎接齐景公一行,展示了周朝礼乐使天下太平昌盛的画面。孔子博学多才,精通礼乐,携助季孙大夫出色地完成了迎宾之礼,展示了了不起的才华,崇敬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看完《孔子》我们知道因为周公制礼作乐、身体力行而且讲求美好的道德,所以天下才出现了周朝数百年的安定昌盛。孔子胸怀天下,发现唯有周礼才最适合治理当今天下,休止天下动乱,而且指岀导致天下动乱不止的根本原因是“周礼不兴,礼崩乐坏”,出现了“君王、诸侯、大夫、士人、百姓的违礼之争”,而孔子认为只有各自的奋争合乎于“礼”,才能休止天下动乱,实现天下太平昌盛。

孔子预知了真理大道,至鲁定公时得到重用,官至上卿大夫。“齐鲁盟会”更是展示了孔子杰出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才能,“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孔子事先安排左右司马带百辆兵车随同鲁君一起参加盟会,因准备充分,使得孔子在盟会时随机应变,镇定自若,一举粉碎了齐景公欲劫持鲁君的阴谋。

孔子以周礼为准,倡行仁德,宽猛相济,鲁国虽尚未归仁,但周礼已经恢复,君臣各依名分,父子亲孝,兄弟和睦,夫妻随顺,君王亦贤明通理,讲信重义谦让求人已成为国家风尚,虽有兵车征战,却是为匡正天下,就如文王周公一样达到“天下小康”。 《孔子》看到这里,一直以来对孔子的模糊认识也渐渐清晰起来,“落后的、腐朽的、糟粕”这样的词语无疑是圣贤教育断了近200年的无知的产物。记得蔡礼旭在55集《群书治要360》的讲座里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不学习不知义啊!”也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习主席提出倡导学习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亦是真理大道,永远都不会过时。重温这篇经典名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沿着毛主席总结的结论前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指日可待!

记录片《孔子》中最让我伤感、最让我敬佩的是孔子为推行治国大道携弟子一行,不畏艰险,周游列国,在外漂泊14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困难和遭遇,比如陈蔡之地,绝粮绝路,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当时已是忍饥挨饿多日,却又招致狂风骤雨,使孔子及其弟子几陷绝境,但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孔子在全天下推行“仁德与礼治”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风雨过后却令人振奋地与弟子们一起弹唱《诗经》,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关关雎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孔子及其弟子坚守大道,无论何时都没有放弃和降低自己的志向。此时弟子颜回道出了孔子的心声:“天下不容夫子之道的高深,高深的夫子之道不为世人所接受,不是夫子之过,而是天下执政者的过错啊”!

记录片《孔子》看到最后我们知道了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亦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标,被称之为大同。孔子说:“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 这就是圣人的思想境界,现在回想起来,用“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来形容孔子真是最恰当不过了。此时弟子冉求的话也在我的耳边响起:“如果把夫子喻成大河,我们至多是河中的水滴,如果喻成高山,我们至多是山中的石砾,是上天使他成为难以启及的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度BBC最佳纪录片《地球脉动》观后感

全文共 109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脉动》是一部历时5年拍摄,由外国人讲解的自然纪录片。一经开播,不止在国外获得了超高人气,在国内更是收获了空前绝后的追捧。没看过的人总会问:“原因是什么?”,看过的人也许知道答案:因为地球的背后,还有一群人。

《地球脉动》的制作公司--英国广播公司(英语: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它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从60年代便开始播出一系列的纪录片,如《昆虫帝国》、《与海怪同行》等,深受大众喜爱。BBC还单独成立了“自然历史小组(BBC Natural History Unit)”,为观众献上了最优美,与大自然最为近距离接触的纪录片精品。

讲解员大卫·艾登堡,也是“自然历史小组”中的一员,同时是英国生物学家、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人,拥有60余年拍摄自然的经历。我们所看到的很多BBC的经典记录片系列都出自其手,策划、制作、旁白、主持等,他都是一条龙多面手。《地球脉动》的解说便由他完成,同《人与自然》的讲解员赵忠祥的声音媲美,大卫·艾登堡的嗓音同样极富感染力,一开口,便会俘获很多观众的心。2012年,英国BBC还推出了独家纪录片,纪念他于1952年加入英国广播公司,此后60年的自然探索历程,画面中几乎都是他个人的镜头。所以,大卫·艾登堡在纪录片中出现,谈不上有什么新鲜,但却很有意义,因为大卫·艾登堡就相当于是BBC自然类节目的重要标签一样!其代表作生命三部曲:《生命的进化》(Life on Earth)、《活力星球》(The Living Planet)及《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这些片子更是陪伴了太多人成长。

《地球脉动》的背景音乐由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配音。它于1946年创立,1966年英国女王为乐团冠上“皇家”头衔,奠定了其在英国乐坛无可替代的地位,乐队还配有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指挥家鲁道夫·肯佩、安塔尔·多拉第等人,曾以丰富、流畅的音色和近乎完美的配合以,及对经典曲目的驾驭能力征服了世界。本片中,无论羚羊被追杀时扣人心弦的音乐,还是信天翁等待爱人回归的落寞时的低沉音乐,以及母子情深的陪伴之情所配的温馨音乐等,爱乐乐团配出的音乐,都让观看记录片的观众人心潮澎湃。再加上使用革命性的超高速摄影机,4K分辨率(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来拍摄,以及细腻的空中和卫星画面,为了使影集能够捕捉到最神奇的画面,团队使用拍电视的经验结合了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甚至有观众说:“从里面任意拿出来一个镜头,都可以用来做海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国工匠观后感1500字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我把它称为“成功之源”。这个“成功之源”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现在,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占着茅坑不拉屎”。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更多大国工匠观后感作文

1.大国工匠学生观后感三篇

2.《大国工匠》观后感2000字

3.大国工匠观后感作文800字

4.大国工匠观后感

5.看大国工匠观后感

6.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1000字

7.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8.大国工匠观后感汇总

9.关于大国工匠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南京梦魇》观后感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在7月3日,一个被许多家报纸放在娱乐版块的消息:这部美国在线制作、根据张纯如作品《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改编,并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纪录片《南京》,近期将在中国上映。

应该感谢他们,为我们送来一部《南京》。也许,在今日世界某种文化共同体面前,用这样一部《南京》来承续我们民族曾经的惨痛记忆,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我仍想追问的是,这到底是不是我们最需要的《南京》?有国内媒体在报道时指出,这是一部“以外国人视角讲述1937”的影片。事实如此。《南京》所讲述的,是当年十几位欧美商人及宗教人士在南京建立避难区,保护了近25万当地市民免受日军暴行的历史。

我们需要自己的《南京》,自己的“《辛德勒名单》”。我们曾经有过吴子牛执导的《1937南京大屠杀》,但正像舆论所指的,它仍然缺乏全景式震撼心灵震撼世界的力量。就在今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国内也陆续有《南京圣诞》、《南京!南京!》、《日记》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投拍或筹拍。它们或许都是值得期待的,但它们仍不能掩盖长久以来中国影视界乃至文化、历史等界别的“失声”。

很难想象,竟然是张纯如这样一个华裔年轻女子,将作为文本的“南京大屠杀”呈现到了世界。我们那么多专业人员和机构,在几十年间,为何就没有写出令国际社会确认的信史,为什么就没能将它们传之久远?奥斯维辛之后,当犹太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把“屠犹”上升到人类生存困境的高度时,我们是否也曾追问过,南京大屠杀对我们这个民族思想以及人类生存的影响与意义?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西方世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认识,大部分竟然来自于美国另一部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南京梦魇》。这是另外一种“很难想象”的情形: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外国的影视界似乎比中国的影视界怀有更大的兴趣。当我们仍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影片时,美国人已经拿出了《南京》以及《南京梦魇》,而且都是纪录片,而且都获得全球关注。

我们的历史等专业界别,有几个人能像张纯如那样深怀责任与良知去面对我们民族的那段历史?我们的影视界,又有几个人能像泰德·莱昂西斯那样不辜负那段历史?泰德·莱昂西斯在回忆投拍《南京》的初衷时说,那是2005年的圣诞节,当时他在翻阅一份《纽约时报》时看到一则讣告: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完成《南京大屠杀》一书不久后自杀。莱昂西斯看完报纸后随手把它放进废物篮里,但张纯如的讣告一直露在外面。“每次经过这份报纸,她的眼睛始终盯着我。”这样一双眼睛,还盯着谁?

一部舶来的《南京》也许不是一部我们最需要的宏篇巨制,但它的确应当成为一种质询,提示我们对于我们民族历史应有的负疚感,也提示我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不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不应仅仅成为日本右翼篡改历史之后的精神应急。它是我们必须承载的重量,心灵与记忆最终的救赎之道,也更是一个民族可以保持清醒并汲取力量的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为了和平》大型电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记得70年前的那份壮烈、那份执着、那份无畏一切的勇气、以及那一群最可爱的人?70年前,抗美援朝战役在鸭绿江边打响。百废俱兴,保家卫国,前仆后继,冰天雪地……一个一个关键词,勾勒出那段腥风血雨。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和光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每当我们纪念抗美援朝时,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感慨的层次,应该更深入的去挖掘中国人民内核的精神本质——那种敢于拼搏的勇气与大国的担当。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学习祖辈的精神,怀着最崇高的信仰与坚守,努力开创一个更加和平开放的新中国。

铭记历史从来都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激励自己不断的向前、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国工匠观后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更多观后感作文推荐:

1.观后感

2.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作文

3.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300字(最新)

4.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观后感作文

5.紫香槐下观后感作文

6.电影冯志远观后感汇总

7.高中生《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8.天河电影观后感800字

9.魔幻魅力观后感作文450字

10.蜕变观后感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用短短的12集将9个世界性大国历的兴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或者说,是过去人类500年的一个发展历程的一个微缩,过去的500年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500年,人类是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然后开始征服天空,再向太空发展。诚然,所有的壮举是世界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感觉这部历史纪录片拍得很好,文字解说非常精准且耐心寻味。不过,更让人值得称道的是,以前很多纪录片在谈到发达国家的时候都是用侵略、掠夺这样的词语,不过这次的纪录片是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其他的国家,并给中国以深刻的启迪。我想,中国目前也处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要向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国迈进仍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以一种广阔的心胸去承认他国的成就,并虚心的向大国学习并借鉴成功的经验,而不是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傲视一切。"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然而,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小岛国却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信念征服了海洋,也因此获得了世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为什么恰恰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呢?

在对众多专家学者的采访中,我发现,大家对大国之谜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不过把这些归纳起来看,有以下这么几点: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其次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再次是在于对人才的重视。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还有就是一个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单一力量的强大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最终强大。

看完《大国崛起》,各国的发展历程中的很多镜头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放,我感到中国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努力,但同时,我也感到了中国在向大国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响,越来越有力!"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作文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大国工匠观后感3000字

全文共 1173 字

+ 加入清单

大国工匠》宣传片讲述了高凤林等八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靠着自己过硬的技术,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脱颖而出,为民谋福,贡献社会的故事。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我不是制造业专业,而是艺术专业学生,我们需要不断的接受艺术的熏陶。我是的专业是二胡,二胡的技巧确实很难掌握,每天需要花很多时间来重复练习一首曲子,专业老师对我也非常的关心重视。学习虽然是枯燥的,但苦中有乐,每当我学会了一首曲子便会非常的开心与自豪,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不足,很多的细节是需要装饰的。不能安于现状,要越来越精,掌握更多的技巧,突破一个个难点,用时间用心去练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今社会高手如云,而我,也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学校的优秀学长他们的技巧娴熟,拉的曲子委婉动听,非常值得我学习,我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进步,更上一层楼!

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 。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实现目标的历程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和不懈的追求,不要因为挫折而畏缩不前,不要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要有越挫越勇的气魄;成功最终会属于你的,每天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按照目标的规划行动,坚持直到胜利的那一天。”既然选择了、认准了是正确的,就要一直走下去。 在这里,这篇观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声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现在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技能竞赛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录片《我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16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为红军题的一句诗,从中,我们便可体会到红军当时那艰苦的日子。红军整天生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中,面对下一个血肉横飞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时候,红军们选择的不是逃走或者投降,而是站到了更前面,以先锋的身份冲入敌人军中,英勇战斗,就算牺牲了,也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转眼间,70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新世纪,但人们还是忘不了红军,忘不了长征。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大型革命史诗和大型文献纪录片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王瑞参加红军革命中发生的事情。在渡赤水的时候,王瑞一家四口参加了红军,但在以后的革命过程中,本来的四个人却慢慢地一个一个少了,最后只留下了王瑞一个人,是毛主席一直以长辈的身份来抚慰他,才使王瑞从绝望中走出来。

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牺牲的片段。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王瑞姐夫冲在前面,当先锋开路杀敌,王瑞则在后面用枪扫射作掩护,要知道,红军先锋可是在四条铁索做成的桥上冲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话,一定会没命的!先锋们小心翼翼地要从桥的这头趴着身体爬到桥那头,一边要小心敌人的子弹,一边要小心身体下的铁索,直取敌人死守的桥那边,才能使身后的大军通过。

一些先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余数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随着乒的一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双手紧紧地抓住铁索,王瑞看到后万分焦急,想马上冲上前去拉住姐夫,因为姐夫现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了呀,但因为十分危险,战友们拦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坚持不住了,双手松开一只,又松开一只,人掉入了江水之中影片断了一下,画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处,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许多许多的感慨:一瑞的姐夫刚刚遭受到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心爱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过彝区的时候被彝族人杀害了。经过这么大的打击,王瑞的姐夫没有被灾难痛苦打倒,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冲锋陷阵,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跟着毛主席走!这句话是王瑞的父亲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使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来,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让红军反败为胜。王瑞,虽然只是一个16岁的小孩,但他经历的却要比我们现在的同龄人多得多,16岁就已经在战场上杀敌为国,可以看出他是个爱国的孩子。比起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那时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象王瑞那样的革命先辈付出很多的牺牲才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才能为国争光!

70年光阴,跨越了两个世纪,长征已成历史,精神却永恒!我们要学习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在小胡的强烈建议下,我终于看到了《含泪活着》这部日本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纪录片观后感

在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黑工15年的动人故事。

正如小胡说的,这部记录片的拨出震撼了整个日本跟国内看过此片的人们。关于人们对这部记录片的评论很多很多,看过的人都是几次泪湿衣襟,作为一个男人我也是不断的看不断的泪流满面。为什么?单单是人们好奇一个父亲为何在日本黑了十五年吗?当然不是吧。那最终是什么震撼和感动了我们呢?是亲情?是责任?还是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来就赋予了的,谁人没有亲情,谁人没有责任,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谁人又没有精神呢?可是主人公为了亲情,为了家庭的责任却付出了15年妻离子散的孤苦生活。作为年轻的一代,我想我们从他身上得到的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完成责任而顽强奋斗的精神,15个春秋亲人的离别,15年日日夜夜打零工的生活,又岂能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又岂能是常人所能坚持所能奋斗的呢?

每个人生来都想着如何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有一个美丽的爱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孩子,普普通通的慢慢变老,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读书后才发现,爱情,工作,美好的生活,这一切都注定上帝给予不了我们一生享受不完的安稳生活跟幸福。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奋斗才有所得。在这个竞争惨烈的社会里,如何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你不是高—官子弟,如果你不是家境丰厚,首先就要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去面对竞争,如何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奋斗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努力,鼓舞着我们前进。这个社会或许是公平的,你努力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除非你有突破常人的能力和捷径,但这并不现实也并不符合我们常人的逻辑。

来了日本近两个月,感触颇多,但几次提笔却又欲言又止,对日本的感触是一个文明的民族,是一个安静的有秩序的无争社会,是一个以服务为生命的社会。在东京到处可以听到普通话,到处可以看到中国人。想想我们太多的国人来日本是为了什么?有人有了妻儿还来留学,有人在国内已经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来留学,有人在国内有份安稳的工作,有人是为了来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家其实都是如出一辙,那就是钱,只有钱才能让我们得到所谓舒适稳定的生活,只有钱才能让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钱才能让我们得到女朋友、房子、车子,只有钱才能让我们的父母老年无忧、只有钱才能让我们得到所谓的幸福,这确实是不争的理性的事实。感性的人可能不这么认为,但现实是平淡就是要生存,生存就需要接受理性的考验,接受理性的洗礼。只有有了生存的能力,才谈得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国内总有人羡慕我们国外的留学和工作生活,但只有我们知道我们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说的伪善一点为了实现我们在国内实现不了的人生,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份责任,不过这已经足够了,我们无须去解释什么,不是吗?艾,说来说去,我们是为了钱,可我们为了钱就是为了自己吗?还不是为了自己的亲人,如果单纯是为了自己在哪都可以舒适的活着,不是吗?这就是我们一个人为责任而付出的伟大之处。我真想为那些为责任而付出着的人们大声说“责任是伟大的!”,为那些只想平淡生活着的人们说“伟大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重返狼群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看这个片,最好不要以电影的角度去欣赏它,因为它也许无法像大片那样去取悦你,满足你的感官。若以纪录片的真实去看,并思考,可能会对你有所触动并激发新思维,可能比较适合小众。

片中的格林是真实的狼,非电影虚构,大部分镜头采取纪实方式,当然为了增加趣味性导演和主人公的对话偶尔会抖几个小包袱娱乐下。

片中的格林(狼)并不是我们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只有兽性的野兽,它有自己的感情,记记忆和灵性,懂得感恩,甚至还很聪明。主人公和格林的互动,格林做的种种举动不觉间让人动容。

大的环境让狼遭到大量屠杀,数量岌岌可危,生存日渐困难,虽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却并未得到真正的关注和有效的保护。

此片也许会让你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微妙关系,生物链等问题,同时也反应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

狼的捕猎行为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并非滥杀无辜,更比不上人的贪婪。片中主人公的自白中让人不禁心中一动:“我看到格林的眼中并不是我要杀。而是我要活”,也许只有主人公能深刻的感受到狼的真实。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对狼的负面印象来自于书本上的故事,并未深入的去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万物皆平等,万物皆有灵。

看过以后也许你会对生命有深度的理解和感想。

能够使人认识真实世界,并启发新思维进而想努力改变的片子,即是好片,另外看到一些人直接差评,故给5分。

1.2017重返狼群纪录片观后感

2.野生动物保卫战《重返·狼群》观后感

3.重返狼群电影完整版观后感

4.重返狼群电影观后感

5.雪狼犬电影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人之健,在于筋骨;国之兴,在于铁路。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的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据着骨干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有着2万公里的运行里程,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它让100多座城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覆盖人口达到了7亿,每年连接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铁路将全国的客货运输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交通事业中做出着巨大的贡献。如今,新一代的高速铁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的快速便捷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提升。

在一列列飞驰的巨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的汗水,是千万铁路人辛苦的付出。为了能让高铁更加完善,科研人员们在试验与理论相差颇大的情况下,连夜奋战,终得满意结果;为了能让高铁跑的平稳,超长无缝钢轨的背后是焊接团队高超的业务素质;为了让高铁尽可能的笔直,工程团队们更是史无前例的让大多数线路都放在了桥上,让路基沉降控制在了毫米级的范围之内;为了让列车安全高效运营,调度指挥系统更是面对着天气、气候、地质等种种考验;高铁的心脏——IGBT芯片更是让高铁真正飞驰起来的关键。高铁,真正的使人们生活中距离与时空的概念得到巨大改变。

代表我国高速铁路最高技术成就的标准动车组

一条银龙飞南北,助力祖国腾飞。在为祖国高铁飞速发展而感到震撼的同时,作为一名青工,唯有抱着一颗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为祖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增砖添瓦,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将我们成长工作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铁路冲云霄,职工奋进更美好,我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