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20篇

浏览

1941

作文

89

2024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诱狼》观后感

全文共 2038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名中国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别的历史可以不了解,但有一段历史是我们必须深深铭记的。

那是一段血火弥漫的记忆……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历时八年,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毫无疑问,打的是一场持久战。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在这八年中,我国受到了巨大损失的同时,把日本人赶出了中国。而《诱狼》讲得就是这么个故事,顾名思义,把狼引诱进陷阱。

说起这头狼,不得不说他是强大的,也是十分牛逼的。阿部规秀,日本高级指挥官,某某军校毕业,山地作战专家,被誉为“名将之花”……各种头衔、各种战无不胜。无疑他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敌人,但这朵“骄花”却一头栽在了中国黄土岭上。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有两个相同的场景,他被炮轰的那叫一个惨,那叫一个死不瞑目啊。但回头看看他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劣迹斑斑、禽兽不如,多少同胞死于他的枪下,实在是死有余辜。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全是他的错,他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空前膨胀的时代出生,在日本天皇不遗余力地灌输下,这孩子变态了。嗜杀成性,心狠手辣,成为了天皇的一个忠实的杀人武器。他攻下中国一个又一个根据地仅仅只是为了得到天皇的赏识。后来他得到了机会可回日本“服侍”他们的“尊贵”的天皇陛下,但他却又野心勃勃地想要攻打下共产军的主力,最后还是被咱们英勇无畏、机智勇敢的共产军们“咔嚓”了,他唯一为我们做了的,就是很好地为我们印证了“贪心不足蛇吞象”这个中国成语。

而说到这匹狼的死,功不可没的是咱们的共产军,而在《诱狼》里不得不提一个名为曾雍雅的。作为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娃,当然十分熟悉山地作战。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凭借他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成为了晋察冀军区游击支队队长,反正同样很牛,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副职业——狼诱子!他是专业的,就是他一步步抛下诱饵,埋下陷阱,将阿部规秀扼杀在了摇篮里,没让他继续祸害咱中国的老百姓。是以,因为他的努力和同志们的鲜血与汗水,号称“战无不胜”的“阿部狼”乖乖跳进了他挖的坑里。可毕竟人家也不是徒有虚名的,曾雍雅为了诱狼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他的战友、同志甚至是自己的女人都一个个地离开了他。我记得她中弹身亡时,曾雍雅抱着她时的情景,他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但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心中压抑着的悲伤、愤恨。此时无声胜有声,几乎所有人都被这情节感染了,并不是因为演员的演技有多好,而是我们深知战争的残酷。所有人都能听到那声自他心中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叫声——“张英!”

张英,就是那个女人的名字。俗话说的好,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可以说她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她,可能阿部规秀不能顺利地被引入陷阱。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是一个神奇的妹子,据说她有显赫的身世(爷爷是军部某高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想到来前线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是令我十分敬佩的。她的家世并没有帮助她些什么,她仅是一个妇救会干部,敌工科同志。在她爷爷从小的良好的熏陶下,她成为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勇敢倔强,还打得一手好枪的女汉子,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巾帼女英雄。她与男主志同道合,她的热情勇敢和偶尔的俏皮渐渐被男主所接纳,也使得男主不知不觉被她吸引。是以,她的死深深刺激了男主,带着无尽的怒火诱杀了阿部。

敌人的强大愈发衬托出了共产军的团结无畏。另一个令我印象比较深刻场景是在战场上,某位同志在中弹后,大吼了一句“我不怕死!”,他的视死如归深深打动着我。那么是什么让他们以死去捍卫呢?去保护呢?是民族的尊严,国家的领土,同胞的性命。民族的尊严不容践踏,国家的领土不容侵占,同胞的性命不容抹杀,这便是他们要告诉日本的。

况且,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的。日本再次以身为我们印证了。日本生性恶劣,因自己国家的资源稀少,千方百计地想要从他国掠取抢夺,与许多国家都有千丝万缕的领土纷争。美国趁机以“正义之名”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且不说这两个国家孰对孰错,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你我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于我们中国,日本是错的,而且是大错特错的,是日本人对不起我们中国。而日本似乎知道现在仍没有意识到他们自身的错误,对侵华的真实历史大加修改,试图将日本儿童们再加洗脑。最近似乎又傍上了美国,你看现在美国和日本好得跟哥俩似的,还是名义上的“同盟国”,更何况还有最近引发轰动的“钓鱼岛”事件呢?

对于政治上的问题,不想过多讨论。想必都了解日本当年在我国做的禽兽不如的勾当吧。不说南京大屠杀,也不谈九一八事变,光是惨不忍睹的杀人的手法以及杀的国人人数之多,足以让我们恨得牙痒痒。烧杀抢掠是家常便饭,奸淫妇女就不说了,连老人孩子都下得去手的人还称得上是人吗?看到这里,请在心中痛骂日本三分钟……

看完《诱狼》,我对我国抗日队伍的敬佩又上了一个层次,对日本的非人行径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影片的票房证明,这确实是一部好电影,同时亦证明了我国人民深切的爱国情结与希望和平永存的美好情怀,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希望这一切不再重演!

让这段血火弥漫的记忆永铭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背信弃义,只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积极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纪念建党95周年影片《大火种》观后感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种子生长需要泥土,能成为泥土,好。”这是电影《大火种》中革命战士鲁真英勇就义时,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留下的话。他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是那样平静,那样淡然。我想,在那个风雨如晦,革命艰难的峥嵘岁月里,这话必是每一位革命战士的心声,活着就成为火种,散播真理,死了也要化作泥土,滋养革命种子,让它生生不息。

《大火种》的故事发生在1926年的广饶县刘集村,一位叫刘雨心的姑娘带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从济南来到了这里。她不仅仅是回乡探亲这么简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让这里的人们认识和了解这本小册子——《共产党宣言》。电影以刘忠良为主人公,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变化。从最初为了“吃饱馍馍”开始接触这本书,到后来在这本书的引导下,真正认识到自己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才能推翻旧世界,迎来新生活。在“马大胡子”思想的引领和支撑下,刘忠良带领受尽压迫和屈辱的农民与地主阶级作斗争,先后组织了觅汉增资、红枪会砸木行等农民运动。看到地主老财面对团结起来的无产阶级手足无措,跪地求饶时,观众们大快人心!可地主们联合报复,伙同反动政府军警对村内进行搜查,党组织处于即将暴露的边缘。终于在最后一次行动中,刘忠良、刘雨心不幸被捕,在严刑拷打逼问不出半句关于党组织的秘密后,刘雨心被枪决,刘忠良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当侩子手将长而粗的铁钉锤入刘忠良心脏时,同样深深刺痛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革命的火种并没有因此消亡,反而点燃了更多劳动人民心中的火苗,一发不可收拾,有他们的兄弟,有他们的妻子,有他们的娃娃,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炽热燃烧,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时,刘忠良的妻子和哥哥才拿出了那本经过多少人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共产党宣言》上交给了国家。往事随风,感慨万千,我们的党从当初的势单力孤、饱受摧残,经历大风大浪、多重磨难,最终走向了繁荣,带领人民过上了当家做主的日子。而这本见证了风雨沧桑的小册子一切完好如初,就像革命战士心中的共产主义信仰一样,不曾褶皱、始终如一。

作为建党95周年的献礼,这部电影触动我心,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动人,语言简单朴实,却饱含深意,观看中几度落泪,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教我们如何不珍惜!其实,不论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革命年代,还是今天改革稳定、和谐发展的年代,一路走来,都少不了共产党员忘我奉献,不畏牺牲的身影,雷锋、孔繁森、焦裕禄、沈浩、杨善洲......他们用坚定的信念,扎实的行动,弘扬党的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革命的精神薪火相传,如今,改革发展祖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我们可能无法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可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每天做一点,每天变一点,持续地为发展党的事业做贡献,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更加蓬勃,中国的明天就大有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观后感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同志们,刚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了80年前红军长征这一革命壮举、壮丽史诗和巍峨丰碑,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深刻精神内涵,提出了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六方面要求。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把伟大长征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长征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新时期我们党、国家、军队各项事业发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面对、善于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以更昂扬的斗志、更积极有为的举措,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诱狼》观后感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抗战题材的电影经常会被观众自动划入主旋律电影范畴,而一般主旋律电影通常都会遭受年轻观众的不待见。可事情总有例外,比如近期上映的电影《诱狼》,虽然是抗战题材,虽然是为纪念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但是在年轻观众中也有好口碑,获得不少90后称赞和推荐,有些90后是和父母一起来观看,但看完电影后表示也要带同学来看。

《诱狼》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以经典战役黄土岭战役为背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刻画了以曾雍雅、杨成武、张英等为代表的有勇有谋、军事素质极高的军人形象。这样一部抗战题材的影片,题材上好像不对90后的口味,为何连90后也爱看呢?

还原历史人物 给人物以真实感

影片中的男主角曾雍雅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抗日英雄,但是距离我们却十分遥远,但是电影却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正如观众评价的那样,看完影片后觉得“曾雍雅是一个真实的人,有坚强有脆弱,有汗水有泪水,让人觉得不陌生”。

电影《诱狼》没有把精力全部用于展示曾雍雅如何与日军拼杀,如何有勇有谋,在此之外,还融入了儿女情长、兄弟情义等普通人也有的情感戏份,让人看着觉得亲切。

尊重历史题材 没有过分贬低日军

在题材的处理方面,《诱狼》没有用贬低敌方的方式处理历史题材。日本官兵都没有像抗日神剧里表现的那么傻,我军也没有以一敌百、以一敌千,一个手榴弹都能炸毁敌军飞机的本领。在电影《诱狼》中,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我军的战斗实力,在战斗中我军也有惨烈伤亡。无论是敌我双方都拍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我军将领曾雍雅重视兄弟情义,敌军将领阿部规秀也重视兄弟情义,甚至愿为这种情义做出牺牲。

所以在尊重历史题材这一方面,《诱狼》绝对算得上是良心之作。

正如影评人所言, 《诱狼》是一部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影片能够尊重电影艺术创作规律,不再一味强调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辉,而是将所有历史人物全景展现,将反面人物也还原成人。这样一群有血有肉战争时代的群像,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历史。只有最大限度的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才能让今天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观众有所触动,才能让更多的人反思历战争,才能更明白今日和平的不易,才能用行动保卫和平。

也许不是90后年轻观众不喜欢主旋律影片,而是主旋律影片如果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同时贴近观众,他们也会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观后感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我早早的就在电视机前等候,心中按捺不住激动,巴望阅兵式快点到来。我从电视画面中,看到金秋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空中不时飘着一缕白云,柔和的阳光散满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沐浴在金黄的阳光中,显得十分雄伟,之前,我刚刚从语文课中学过《天安门广场》这一课,对天安门广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当我看到电视中播放的场面,我还是被天安门广场上的美景深深的吸引。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上午10点,当主持人宣布庆祝仪式正式开始,镶嵌着国徽的礼炮齐放70响,200名国旗护卫队员伴着雄壮的国歌声中,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的目光注视着五星红旗,随着大家也大声地唱着国歌。

随后,分列式检阅开始,三军仪仗队护卫着军旗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其余13个徒步方队依次接受检阅,“咚—咚—咚”多么铿锵有力的步伐,踢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你看,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战士们一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紧接着,30个装备方队缓缓驶来,铁甲锃亮,一枚枚导弹如宝剑出鞘,直指苍穹,展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12个空中梯队呼啸而来,雄鹰展翅,翱翔长空,向世人展示,中国人受欺辱的日子,已经永远一去不复返。

观看完国庆阅兵,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流血流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换来的,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到由衷的光荣和自豪,作为一名学生,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成为国家的建设者,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会议观后感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10月19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3000多名群众共同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辎重如山,骡马成群,1934年10月,86000人的红军队伍,从此踏上生命征程。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一场最辉煌最悲壮的战略转移,铸就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一支世所罕见的军队,翻越茫茫雪山,跨过泥泞沼泽,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用热血和生命,矗立起一座历史的丰碑。

在绝地求生中锤炼意志,在跨越极限中挑战生命,他们用奉献和牺牲诠释红色基因,在战斗和前进中凝聚力量。

他们,开辟了一条创造历史的精神航道,塑造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丰碑,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与通向未来的闪亮名片。

跋山涉水,跨越无数天堑。长征,镌刻一段中国军队浴火奋战的时代记忆。

枪林弹雨,留下血色苍茫。长征,铸就一幅中国共产党坚贞不渝信仰图腾。

气贯长虹,创造不朽传奇。长征,谱写一首中华民族世代传唱的英雄颂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央视《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8套电视剧《西安事变》晚间刚刚播完,给人以震撼,使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几天,中央8套在8-11点白天又在重播,意犹未尽,每天不睡懒觉了,起来又在看,不觉使人浮想联翩……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出连续剧《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不过,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纪念中国航展创办20周年《珠海航展》观后感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届航展恰逢珠海航展20周年,最吸引国人乃至世界关注的,毫无疑问是“20系列”中的歼20。而在开幕式当天,与国产四代机同场献技的,还有“山鹰”高教机——歼7的终极改进型。

比起四代机,“山鹰”可谓微不足道,早已吊不起军迷的胃口。可要知道,1996年的首届航展上,“山鹰”的前辈歼7是当时的明星。歼7MG(歼7E的出口型)在珠海上演低空通场时,曾达到了将近40度的可控迎角,一时技惊四座。却被西方略带戏谑的称为“改进的最好的过时飞机”。

说起歼7,她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长期使用的主力战机,作为中国第一款可两倍音速巡航的喷气式战机,在夺取前线制空权和国土防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军迷们亲昵的称为“七爷”。

在那个歼10尚在襁褓、歼11尚未引进,甚至歼8II都数量稀少的年代,是七爷撑起了共和国的蓝天。况且算来,八爷也算是七爷的“魔改”,更不要说从超7计划发展而来的“枭龙”了。

歼7的原型——米格-21是苏联的经典二代机,而她却在中国被发扬光大,甚至被改到“亲妈都不认识”。服役50多年,歼7总产量早已超过2000架,是中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二代机,也是改进型号最多的战机。仅不完全统计,就包括歼7I、歼7II、歼7III、歼7IIIA、歼7B、歼7M、歼7E、歼7G、歼7P、歼7PG、技术验证机歼7FS等型号,被出口到17个国家。

20年弹指一挥间,七爷陪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一部歼7的历史就是中国军用飞机的发展史,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由弱到强的成长缩影。过去迫不得已修修补补的辛酸,如今已是可以讲给孩子们听的传奇。

谨以对机头进气的崇敬,献给被改到“亲妈都不认识”的七爷,感谢你一直以来的付出。崭新的时代,正在前方等待着中国空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念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星期六在电视上观看了【南京大屠杀】,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把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禽兽不如日本兵把老百姓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那惨无人道的日军,对放下武器的士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达30万人。

看完电视,我的心情十分沉重,30万人,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这是多么耻辱啊!老师对我们讲,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悲惨事件。在整个事件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血的教训。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发愤图强,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两天热播电视剧西安事变》我只是看到片名就觉得可笑。

重拍什么电视剧不好?非要拍《西安事变》我认为首先是导演脑子进水,要不就是工作太忙,还不知道现在有个互联网,宽带可以进入家庭。老百姓看世界不是光靠CCTV,还能通过互联网看世界。还不知道现在的百姓已经和过去的百姓有天壤之别,不那么好忽悠了。

暂且不谈,张学良将军为国家作多了大贡献。就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陪蒋介石回南京这场戏,我党毛泽东,周恩来那个惋惜啊,好像张学良犯了多么最低级的错误,断定这一去,一定不会有多的好下场。

也应该这样讲,我们从小受的教育这样告诉我;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是错误的,是最不应该的,蒋介石是不会讲信誉的,说话常常出尔反尔的,张学良将军陪蒋介石回南京一定是有去无回。蒋介石回南京后,一定会至张学良于死的。可历史确和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张学良后来非但没死。。。。却成了一位寿星。历史也证明了共产党所说的,张学良确实再没回过大陆。

可历史又证明;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是张学良最明智的选择!

理由如下:

1;假如张学良没有陪蒋介石回南京,留在西安,就算抗战没有战死,解放战争起义。他也逃脱不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魔掌。

2;他在东北放着日本鬼子不打,跑到西北打红军打内战,就这一条就可以让他死几回。

3;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比他贡献大大有人在如;元帅级的刘少奇,林彪,彭德怀,陈毅,贺龙,,,,,,,,,,等等元帅大将都死于非命!何况是他。

4;张学良虽漂泊海外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寿命过百。古今少见!

退一万步讲:假如历史可以从来。。

你问自己的夫人,如果有来世,你会嫁给我吗?

夫人也许会告诉你:会的!

可是我在这里可以断言!

回顾历史,让张学良将军再选择一遍,不论大陆任何人问?

张将军,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留在西安吗?你会加入共产党吗?

这个问题是在太简单了,简单的我都不能回答,只好到幼稚元去问了。

可是我们的大导演还告诉我,张将军你不应该陪蒋介石去南京!

求你了大导演,历史终究会大白于天下。历史已经证明;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是张学良最明智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观后感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光阴荏苒,七十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壮举,更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前程万里,不改初心。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当沿途的风景从荒芜变成繁华,我们依然行进在新的长征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繁重,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时不我待,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任在肩……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新的历史赶考的考场中,硬仗会应接不暇,难题会接踵而至。拿出当年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会铿锵有力,才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不断抵达梦想的远方。

走好新的长征路,团结才有力量。众志成城,无惧山高水长。万里长征千回百折,没有全党的上下一心,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的紧密团结以及始终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可能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尤其需要凝心聚力,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弘扬长征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就能万众一心,奋力跨越前行中的“雪山草地”,征服改革进程中的“娄山险关”。

走好新的长征路,实干成就未来。长征是走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在浴血奋战中开拓向前,在攻城拔寨中闯出生路,红军长征所展现的奋斗精神惊天动地、永不磨灭。今天,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肩负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无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还是实现“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归根结底要靠真抓实干。新的长征路上,始终保持勇毅笃行的定力、艰苦奋斗的干劲,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一步一步朝前走,我们必能积小胜为大胜,以实干为阶梯不断抵达新的发展境界。

十月的江西,秋意正浓。当年红军搭起浮桥开始长征的于都河上,一座座现代化大桥横跨两岸,连通着人们脚下的幸福之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重温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让我们不忘初心、团结奋进,用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写下民族复兴伟业的崭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1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要紧紧扭住政治建军不放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永远做红军的传人,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努力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要紧紧扭住改革强军不放松,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紧紧扭住依法治军不放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实现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要紧紧扭住备战打仗不放松,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要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要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全军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锻炼了人民军队,长征磨练了人民军队,长征成就了人民军队,长征开启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新起点。长征是人民军队的光荣,光荣的人民军队必须永远继承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和优良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剧《绝命后卫师》观后感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红三十四师全体官兵生死存亡之际,顾全大局,将生命置之度外,一路喋血鏖战、浴血杀敌,在中央红军纵队的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保留了革命的火种和胜利的希望。可以说,他们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拼将十万头颅血”,为中国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长征精神的见证。而央视播出《绝命后卫师》,无疑就是对长征精神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历史总会以悲壮的面目示人,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红军长征更是如此。在那场空前的战略大转移中,心怀豪情壮志的红军战士,无论是面对连鸟儿也难飞过的雪山,还是吞噬人的生命于无形的草地;无论是顶着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炸弹,还是冒着各路军阀的枪林弹雨,都体现了红军战士为了正义事业和劳苦大众,“唯有牺牲多壮志”的气魄。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抚今追昔,可谓感慨万千,红三十四师绝命断后,6000余名闽西儿女血洒湘江,就是“革命理想大于天”的恰当注脚,也是“不怕牺牲”的最强读白,更是在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准确选择,更是顾全大局、不辱使命的见证。

《绝命后卫师》书写铁血忠魂,还原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已逝的英灵们再次闪耀在荧屏上,就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就是对忠诚与担当的阐释和解读。血雨腥风的岁月已经过去,而今全国人民正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奋力前行,这无疑也是伟大的出发、特殊的长征。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承担着民富国强的使命,这也是一种赶考。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始终不忘初心、顾全大局,无论在哪一种艰难险阻的任务面前,都应该挺身而出,勇于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张学良到底有么有才华?肯定是有的。蒋介石到底是不是英雄?肯定也是。只是,他们的军事能力,都远远及不上毛泽东。

万事都有限度。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总管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也是有前车之鉴的。然而,过分的坚守某个原则,无论这个原则本身是多么的精辟,也只是过犹不及。蒋介石并不是卖国贼,他也是爱国的,甚至是很爱国的。只是,乱世永远只是留给英杰的,蒋介石还不够这个级别。

每个有良知有理智的中国人,在那个年代都应该想到,为什么中国人要自己人大自己人,为什么国名党宁愿打共产党,也不愿与日本军队作战?是因为作为最高指挥的蒋介石,坚持要先消灭共产党,才肯对日本出兵。所以,无数的国民党人,茆足全力剿共,也只是为了最后能抗日,无奈中的选择罢了。

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草根阶级,本身就一无所有。一并如洗,反而成了大家团结起来的动力,因为反正也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但国民党就不一样。当南京政府拒绝继续供给张学良军饷之日开始,国民党这支军队,早就是强弩之末了。

我想用两个方面来看西安事变的必然性。

其一,是张学良的幼稚。面对剿共的节节败退,心高气傲的张学良在南京第一次收到了冷遇,不但得不到南京方面的上网抚恤,败退的两个师还被撤了编制。蒋介石更是不知所谓“让张汉卿去向地方政府要钱”。这是非常讽刺的,因为早在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剿共的一千年,他就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完全不抵抗的放弃了东北三省。现在根本就没有张学良的“地方政府了”。这其实是莫名的讽刺。这下惹怒了张学良,从此他无法忠心效忠蒋介石了。一时之气,给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后来又因为认股人到的相信推背图(这是电视上演的,我觉得不可信),认为主事者当属红军。

其二,是蒋介石的不智。想想张学良当时东北易帜,宁可臣服于南京政府,也要保证国土的统一性,避免战乱。那么,在张学良被强烈的抗日情绪所笼罩,并且一而再再二三的跟蒋介石请命,蒋介石就应该知道,张学良已经跟他的政见大不相同。人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张学良为国土统一可以臣服于蒋介石,那么再一次的,为了国土的统一,为了全国抗日,他整出西安事变,也就不是惊人一笔了。

我心中泛出无数无数的如果。如果,张学良坚持到底,杀了蒋介石,中国会不会少受些苦难?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变成国民党的一个师,毛泽东变成蒋介石的高参,抗日会是怎样的状况?如果今天的中国是国共两党轮流执政,中国今天又是什么状况?如果蒋介石不是生在乱世,而是给把稳稳的交椅,比如胡景涛今天的位置,又会是什么样子?

蒋介石的失败是必然的。第一,他不能领导一个国家,用先进思想来启发人民,而是让国内的抗日情绪主导他。第二,他不能站在真正的高处,正确的看清全局。对日本的过分退让,是无法收到全国人民的爱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会议观后感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两万五千里,这个数字见证着一段血与火的征程,一场生与死的进击。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央红军队伍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长驱11省、历经无数场战役战斗……以“铁脚板”打开了一条通向陕甘宁的道路,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实施“大搬家”式的战略转移,按照“铅笔划好的路线”直线前进。有时打了3天,才走4公里,有时几天几夜睡不上觉,精疲力竭,行动迟缓,损失巨大。面对围追堵截和重重天险,红军为何能冲出重围绝处逢生?这支队伍又如何能够越战越强,释放出无限伟力最终夺取胜利?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蕴藏在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细节中,在一次次浴血奋战的顽强拼搏中。翻阅泛黄的史料发现,这支队伍如巨龙般驾驭时代之风雨,以百年国耻为熔点,以南昌起义枪声为号令,以井冈巨石作铁钻,以古田风雷作锤声,一朝腾越与黄河齐鸣,锻造成顽强的脊骨,历练出腾飞的从容。

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是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空前危机、抗日救国成为中华民族最现实最紧迫任务的情况下发生的,将中国革命引到胜利发展前进的崭新道路上,其特有的伟力不但极大推动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而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姓氏中的“字”或“号”是他人尊称姓名人的,如用于自称则是唐突和失于礼节的。在戏中蒋中正自称“介石”,张学良自称“汉卿”,戴笠自称“雨浓”,这是不妥的,正如自己的父母可称“家父”、“家母”,如果他人也随之如此称呼就贻笑大方了。

二、唐人李淳风在《推背图》中已预测出日军侵华、西安事变时间以及张学良以后的命运。编导杜撰这个牵强附会的情节实际上削弱了主题力度和深度,不知编导是出于宿命论、娱乐论还是真想八卦一番?《推背图》原文---“谶曰: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颂曰: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

三、蒋介石官邸中居然高悬着红军书法家舒同的作品,这是道具师和编导对“舒体”失于了解所误。众所周知,舒体是首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先生创立,舒体初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收录到国家标准电脑字库。

四、杨虎城义女与日本侨民谈恋爱一场戏实与剧情无关且过于冗杂,编导貌似想说明“日本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人性区别,但在剧情安排上已是狗尾续貂,鸡肋般无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西安事变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12月 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东北军原系奉军改编,1930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奉军由此改编为东北军,成为中国东北边防部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在短时间内沦陷,各界纷纷谴责政府,蒋介石为了缓解舆论压力,把张学良当作“替罪羊”,而张学良为了维护蒋介石毅然把这个罪名揽在身上,由此背上“不抵抗将军”的臭名,并引咎辞职,出国。而出国后的张学良在外面考察一段时间后,准备回过参加抗战,可是这时蒋介石居然把东北军调到西北地区,充当“剿共”主力,而张学良此时不明白蒋介石的用心,全力“剿共”,结果损失惨重,张学良为了给东北军恢复元气,去向蒋介石要求增加经费,补充损失,可是蒋介石不但不补充,反而撤其番号,事实面前,张学良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他是想借红军手削弱张学良,不过蒋介石既然想削弱东北军,为什么不在九一八事变前,默许张学良抗日呢?东北军那时陆海空三军齐备,虽然武器装备不如日军,但是毕竟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并且有人民的支援,我想日本关东军也难以得逞,为什么蒋介石会下令不许抵抗,又让东北军在内战中损失兵将呢?

如果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下令他抵抗,这不也是既削弱了东北军的实力,也削弱了日本关东军,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张学良要补给不成反而被削减了两个师的番号,加上东北军内部厌战情绪十分高涨,张学良顺应当时的抗战口号,决定联共抗日,几次向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都被蒋介石拒绝,张学良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毅然逼蒋抗日,实施兵谏,迫于困境和压力,蒋介石终于同意联共抗日,不过后来为什么张学良要送蒋介石会南京呢?蒋介石抗日真是来之不易,西安事变也光荣载入史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