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史上最严国考”竞争5年最低公告汇集两篇

浏览

2325

作文

2

篇1:139.5万人报名竞争比例5年来最低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本次国考招录,一共提供15659个职位,计划招录27817人。职位数和计划招录人数,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6%和25%,均创历史新高。

与往年相比,本次国考招录,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这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首次仅面向体制外人员。

虽然招录规模大幅增长,但是根据国家公务员此前发布的数据,本次国考报名有139.4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国考平均竞争比则降到50∶1,这是已是5年来最低,也有媒体用“最好考国考年”形容本次招录。

单就最热岗位的竞争来看,本次国考报名“最热岗位”是人社部下属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技能竞赛处(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公室)”,该处一职仅招1人,最终引来2847人竞争。

国考最热岗位的竞争已经整体下降。其中,2013年度国考报名的最热岗位接近“万里挑一”,2014年度报名最热岗位接近“七千选一”,2015年度报名最热岗位的竞争比为2625:1。

另外,按照往年惯例,国考报名人数多存“虚高”现象,近年来国考笔试中,报名考生弃考现象呈逐年增加趋势。2015年度国考,共有近141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但只有近90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弃考人数高达50余万人。因此,考虑到可能的弃考人群,本次考试的竞争比或将更低。

华图教育公考辅导专家分析,近年来,国考在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设置了较严格的准入门槛,已经压缩了国考报名中的虚高水份,从这个角度上说,单就报名数据看,并不能简单判断实际的考题难度和竞争程度在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国考竞争比5年来最低:平均47

全文共 1561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199.8万人次网上报名,130.1万人通过资格审查,13.5万人正在审查,平均竞争比为47:1。其中,最热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技能竞赛处一职招录仅1人,但报名过审人数达2847人。

今年国考热度不减,报考总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国家公务员局相关系统还在继续对报名人员进行审核,过审总人数将于26日左右公布。

从近五年国考招录情况来看,2016年招录数达到顶峰,为近2.8万人。因招录基数大,今年竞争比也达到五年来最低,约为47:1。

不过,仍然有2000余岗位竞争比不足3:1;同时还有158岗位“零报考”,占总招考比例的1%左右。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气象、出入境检验检疫、铁路公安等部门。

理性国考才是青年之幸与国家之福

国考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政府改革与政治文明流变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对于体制、政府、社会与自我价值的认知更趋丰赡和成熟,并反过来推动着国考的进步和嬗变。

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于昨日截止。国家公务员局的报名系统共有超过128万人通过审核,平均竞争比约为46:1。

一年一度的国考,历来都是件盛事,今年亦不例外。全国数以百万计的才子佳人们,怀揣欲罢不能的“体制梦”,寄望通过“中国第一考”,晋身公门,登堂入“府”。

从1994年至今,国考22年,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履,而一步步沛然释放着其无可匹敌的魅力与吸引力。某种意义上,国考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政府改革与政治文明流变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对于体制、政府、社会与自我价值的认知更趋丰赡和成熟,并反过来推动着国考的进步和嬗变。

1994年彼时的报名人数不过4400人,而去年则接近141万,20年涨了300多倍;可供选择的岗位,也从早期的几百个,发展到超过1万个。数据的背后,是政府与社会的双赢,而本质上则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胜出。无数青年才俊源源不断进入政府,成为国家建设与治理的“有生力量”,既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国考22年,与改革开放22年,不仅是时间上重合,亦不只是改革信念与发展方向的叠加,更是国家开放与人心开放的辐辏与协同。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近年来国考变得越发成熟和稳健。一方面,政府对于人才的遴选和吸纳,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精确性,表现在职位设计和招录上更趋科学合理,招录门槛进一步收窄,不再“大而全”似的广撒网;另外一方面,考生对于国考的态度也日趋理性和平和,越来越多的考生不再扎堆报考热门职位,理性代替了狂热,淡定代替了盲从,反映出考生对于报考“热门职位”的冷静和审慎,凸显了自身对于报考方向的清晰体认和掌控。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打酱油”的考生锐减,诚心实意报考的考生成为国考的绝对主力。像2013年国考有152万人通过报名审核,但最终只有99万人参考的情形,已经不可能再现。当国考褪去浮华和狂热,挤掉虚假繁荣的水分,备受各界期许的“中国第一考”无疑将迎来真正的高潮与荣耀。

国考从来炙热,但国考也在“降温”。我们其实乐见这种变化,因为这意味着一种“价值归位”——国考应该回归为一场正常而普通的考试,回归为无数选择中的一种选择,回归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中的一条道路。去象征化、去功利化,正是国考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而中国社会则需要适应和推动这种变化。

古时士大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尚且夹杂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英自诩,而今天无数青年拜倒在国考的石榴裙下,却缘于对权力与福利的望穿秋水。这也许并没有什么错,但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大变革时代,青年的旨趣和选择,应该有更多元的眼光和更深宏的视野。要知道,工作的尊严与幸福,成功的光荣与梦想,寄寓于每一种职业上,撒播在每一块土地上,而不仅仅见之于公务员和政府大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