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氏之璧的成语故事汇总3篇 作文怎么写【汇总20篇】

雷锋常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由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以下是小编为你们分享的和氏之璧的成语故事汇总3篇 作文怎么写优秀作文,欢迎查阅,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2416

作文

1000

马上得天下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ǎ shàng dé tiān xià

【出处】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解释】喻指武功建国。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凭武功建国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马上功成

【押韵词】物众地大、水广鱼大、才疏志大、女长须嫁、狂妄自大、度量宏大、耽惊受怕、堂皇正大、赶鸭子上架、霄鱼垂化……

【年代】古代

【英文】at once; right away; on the moment; by the run; in half a shake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陆生经常在人面前谈到《诗书》。高帝十分反感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不服气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成语示列】五年马上得天下,富贵乐在归故乡。 元·萨都刺《登歌风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昆山片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kūn shān piàn yù

【出处】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书·郤诜传》

【解释】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珍贵稀有之物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奇珍异宝

【押韵词】扬长而去、槁项黄馘、蜂屯蚁聚、积小致巨、方圆殊趣、贯鱼之序、东来西去、东床娇婿、沈谋重虑、蝇飞蚁聚。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晋武帝在各地大肆选拔人才,郤诜被选中,后来升为雍州刺史。武帝在东堂巡游时接见了郤诜,问他自己感觉如何。郤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成语举例】五行相配,真如桂林一枝,昆山片玉。 清·无名氏《玉娇梨》第二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道路以目的故事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ào lù yǐ mù

成语故事】周厉王时期,由于他的残暴统治,民怨沸腾,有人当众指责周厉王,邵公对周厉王说民不堪命。周厉王大怒,派卫巫去监督那些说他坏话的人,发现有就立即杀头。后来百姓慑于暴政的威力,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只好用交换眼色来交谈。

【出处】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周语上》

【解释】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时局等

【相近词】缄口不言、三缄其口

【反义词】畅所欲言、敢说敢做

【成语示列】此后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我们等待着遮眼文学吧。

鲁迅《伪自由书·止哭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守株待兔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寓言故事,可是在农夫饿死前,神仙曾来过这里。

农夫快饿死之前,是非常后悔的,恨不得回到过去,将这件事的结果告诉好逸恶劳的自己,让他继续种庄稼,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免得遭受饥饿。神仙看到农夫迷途知返,心软了,决定再给农夫一次机会,于是下凡,给了农夫一家人一颗仙丹,让农夫在春天来临之际,去播撒种子,一定有一个好收成,说完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农夫非常的高兴,自己可以得到重新获救的机会。可是,农夫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认为有了丹药,自己的好运就会来了,于是又放弃了种庄稼,继续在那棵树下等兔子。回到家之后,妻子劝他,不能这样下去了,好运是不会再来的,只要踏踏实实种地,才是正途,农夫仍然不听劝说,一意孤行,并且大言不惭的说,有神仙保佑,不会饿死的,就算饿死,神仙会再一次来就我们的。妻子无奈,只有随他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农夫在树桩旁一天又一天的等下去,始终没有等到兔子的到来。到了收庄稼的季节,别人都满载而归,而农夫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人家,后悔不已。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可能总降临在你的身上,知道自己错了,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要到了无法弥补的时候才后悔,这样的话,你终究什么也得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人胡卜,年轻时在一个县尹家里当门客,专管祭祀方面的工作。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喝酒,一是画画。

一天,县尹带领胡卜等一千人,去祠堂祭祀祖宗,拜祭完毕后还有剩余的酒,县尹便将其中一壶酒赏给胡卜等随行门客。这时有人提议:“县尹赏给我们的只有一壶酒,如果人人有份就不够喝,但若是让一个人喝就绰绰有余。我有个建议,不知是否可行?我们在地上比赛画蛇,谁画得最快,这壶酒就是谁的。”大家都同意了。胡卜更是暗暗叫好,他好的就是酒这一口,而且画蛇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县尹也来了兴致,自愿出任裁判。

县尹一声令下,门客们都拿着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胡卜轻车熟路,三下五去二地就画好了。县尹将酒递给了他。胡卜正打算喝时,看见别人都还在地上忙乎,他就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给蛇再画上4只脚吧!”

胡卜的。蛇脚还没画完,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一把夺过酒壶说:“你这画的是什么玩意,有谁见过长脚的蛇?没说的,这酒应该是我的了。”说完,一仰脖子,痛快地把一壶酒喝了个底朝天。

县尹和那些门客都嘲笑胡卜是个做事缺心眼的家伙:“瞧瞧,这哪里画的是蛇,简直就是一只壁虎嘛!”

胡卜懊悔不已,酒没喝着还引来了人们的讥讽,他红着脸灰溜溜地走了。

从这以后,胡卜都害怕出门了,出门就会有人笑他。有时上街为县尹采买物品,认识他的人就会装着郑重其事的样子问他:“兄弟,还在画蛇吗?”

胡卜也不好发作,只好忍气吞声地说:“没事画那玩意干啥。”

但胡卜的内心很不好受。他知道如果继续在这里呆下去,人们还会拿“画蛇添足”的故事说事。胡卜向县尹提出了辞去门客的职务,到外地谋生去了。

斗转星移,一晃10年过去了。

一天,胡卜又回到了家乡。胡卜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挽回10年前的负面影响。胡卜派人到处张贴布告:为了将本县打造成绘画艺术之乡,特在本县范围内开展一次绘画比赛,比赛内容:纸上画蛇。人们看了布告后不由自主地想起胡卜10年前画蛇添足的笑话,大家猜测,胡卜这家伙肯定不会参赛的。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胡卜照样参与其中。通过一个多小时的现场角逐后,比赛结果当堂公布,人们惊奇地发现,获奖者竟然是胡卜,更令人们惊奇的是,胡卜画的仍然是一条有脚的蛇。这就很令人不可思议了,当年的门客们在想:“胡卜这家伙,莫不真是缺心眼,他难道忘记了10年前画蛇添足的故事吗?这脱离实际的有脚之蛇怎么偏偏就获了奖呢?难道评委们的脑袋都进了水不成?”

直至第二天看了报,人们才明白了就里。

第二天的《楚天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胡卜的蛇画,还附有一则盛赞这幅画的评论文章:《我们的时代就需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文章中说:“蛇本无足,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它有足了。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没有我们做不到的,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作者10年前就大胆地画蛇添足,他的思想比起我们有些因循守旧的人,至少要开放10年。胡卜为我们的领导干部做出了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鞭长莫及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借无还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ǒu jiè wú huán

【释义】指借别人东西耍赖不归还。

【用法】作宾语;指借别人东西不归还

【结构】联合式

【相反词】有借有还

【押韵词】上挂下联、美意延年、种玉蓝田、孤立无援、枯本竭源、勺水一脔、封己守残、耳食之谈、打破疑团、家学渊源

【年代】当代

【谜语】大虫借猪

【邂逅语】刘备借荆州;黄鼠狼借鸡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赤壁大战后,曹操败弃荆州、南郡、襄阳三城,刘备趁机派兵独占这三座城池,周瑜回师后大怒,派鲁肃去责问诸葛亮。诸葛亮说他是代荆州原主人刘琦管理。刘琦死后,鲁肃去讨还荆州,诸葛亮说待打下西川后再还,鲁肃无奈而返

【示例】他借东西向来是有借无还的。

【成语造句】◎ 于是生产队不得不借粮给他,当然是有借无还。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青云直上的出处与成语故事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史记》。

在战国期间,魏国的范雎非常有才华,只是因为家里太穷,无人引荐,只好委屈在中大夫须贾的府里当差。

一次,须贾奉魏昭王之命前往齐国,范雎竭力争取,终于一同去了。他们在齐国待了好长时间,与齐襄王谈的事情始终落实不下来。齐襄王发现魏国的来人里,范雎虽然官不大,口才却很好,很具有说服力,出于欣赏,齐襄王就赏赐给他黄金若干,好酒几坛,范雎哪敢接受,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啊!

须贾听说此事后,认定范雎透露了魏国的秘密给齐襄王。回国后,就把这件事向相国魏齐作了报告。魏齐十分恼火。命令下人打断范雎的肋骨,打落他的门牙,之后把他扔到厕所里,是死是活,听天由命。

范雎在看守的好心帮助下,逃离了厕所,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改名换姓躲了起来。范雎就以张禄为自己的名字,时刻在寻找着出人头地的机会。不久,机会来了。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去看看有无什么人才。范雎在别人的引荐之下,随王稽到了秦国。

范雎凭自己的聪明才能,很快就让秦昭王另眼相看了,并得到了重任。后来,范雎竟然做了相国。

那时,战争连续发生。魏国听说秦国要攻打自己和韩国,便派须贾前往秦国请和。须贾及魏国人也不知道现在的张禄就是范雎。范雎听到了这件事后,暗自庆幸,报复须贾的计划早已经拟好了。

须贾一行人到达秦国之后,范雎便派人查明他的住处。然后,他身穿带补丁的衣服,孤身一人来到须贾的驿馆。须贾见到他之后,大吃一惊,他认为范雎早就死了呢。见范雎到了这个地步,想想当初自己所做的事,须贾不禁心存怜悯,连忙派人送他一些粗布衣服,并请他吃了一顿。吃完饭后,他们二人便谈论起秦国相国张禄。范雎谎称自家主人认识张禄,可以替须贾引荐。

范雎带着须贾直奔相国府。府里的人见相国回来了,赶紧退让走开,神情间怀着敬畏之色。直至到了内厅大门口时,须贾才豁然开朗,为何范雎一路不必下马车,张禄就是范雎。这下子可把须贾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脱掉衣服跪在地上,连滚带爬蹭到范雎面前,请求饶命。

须贾磕着头,连称“该死”,并发誓说:“小人怎么也想不到您能冲着青天一直上升。从此以后,我不敢读天下的书,更不敢过问天下的政治了。小人罪大恶极,怎样处置就在大人您嘴里了,小人该死啊!”

范雎数落了他的三大罪状。并念在他送自己衣服,以及过去情谊的分上,饶了须贾一死。

释义

青云直上其意思是比喻人直线上升到显眼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累卵之危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要建一座九层高的楼台,造了三年还没有造好,弄得民不聊生,晋灵公还不准大臣劝谏。荀息想了一计,在晋灵公面前先用12个棋子垒在一起,然后在上面垒九个鸡蛋,最后鸡蛋倒下砸碎。晋灵公明白后下令停工。

【典故】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

汉·王符《潜夫论》卷三秦王之国,危如累卵,得臣则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释义】累:堆积。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碎。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用法】作宾语;指十分危险

【相近词】危如累卵

【反义词】泰山之安

【其它使用】

◎他在该书中历陈列强交逼的形势,说:俄、英、日、法已觊觎或侵占我国的边疆,而"德,奥、意、丹、葡、日诸国亦狡焉思启",时局已到了"累卵之危"的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繁体:拔山摃鼎

成语简拼:BSGD

成语注音:ㄅㄚˊ ㄕ ㄍㄤ ㄉ一ㄥ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拔山扛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扛,不能读作“ɡànɡ”。

成语辨形:鼎,不能写作“顶”。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成语例子: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宋 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英语翻译:great in strength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一夜十往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东汉时期,有个人叫第五伦,他为人非常正直,当官的时候办事认真,廉洁清正,经常亲自喂马,他的夫人也自己下厨房做饭,做家务。当地的人对他十分敬重。

曾经有一次,一个朋友对他说:“人们如此敬重你,是不是可以说你完全无私,没有将一点儿私心用于公务呢?”

第五伦回答道:“不是这样。以前有个朋友,为了求官而送了我一匹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是那以后凡是有举荐的事情我都会想着他。这难道不是私心吗?还有一次,我的侄子生病了,我虽然能一个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看过之后我照样能入睡。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的儿子病了,我同样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却无法入睡,这也说明我存有私心啊!”

成语释义

形容体贴周到地服侍病人。

故事出处

《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

◎出处译文

我的侄子病了,我虽然能一个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看过之后我照样能入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与韩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

[成语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典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故事

韩信是秦末汉初著名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曾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大将,为灭楚兴汉做出巨大贡献,与萧何、张良二人合称为“汉初三杰”。韩信率汉军平定齐地后,自封为齐王,引起了刘邦的猜忌。刘邦称帝后,有人密告韩信阴谋反叛。于是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假称游览云梦泽(沼泽名,楚之名胜,在今湖北境内),在韩信到陈地朝见他时,将韩信逮捕,押解进京。回到京城洛阳后,刘邦宣布大赦,韩信被削去齐王封号,改封“淮阴侯”。后来,刘邦与韩信的关系,稍有缓和。有一次,在宴席上,刘邦问韩信:“依你看,象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马?”韩信答道:“陛下可以带领十万兵马。”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毫不谦虚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我是越多越好)!”刘邦于是笑道:“你既然如此善于带兵,怎么被我逮住了呢?”韩信沉吟半晌才说:“陛下虽不擅于率兵但却擅于驾驭将领,这就是原因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八仙斗苍龙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传説,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纯阳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他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抛,喝声”变〃,顿时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位大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好不热闹。不料,因此惹出一场麻烦来。

原来,龙宫里有条花鳞恶龙,是龙王的第七个儿子,称为“花龙太子”。这天,他闲得没事,在水晶宫外游荡,忽闻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寻去,猛见一条雕花龙船,内坐八位奇形怪状的大仙,其中有个妙龄女郎,桃脸杏腮,楚楚动人花龙太子见此仙姿,魂魄俱消,早忘了师傅南极仙翁的忠告,忘了龙王母的训导,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

八仙在海上寻欢作乐,怎会想到花龙太子半路挡道。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一个浪头,将雕花龙船打翻了。张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驴背;曹国舅心细,脚踏巧板浪里漂;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汉锺离打开蒲扇蛰脚底;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铁拐李失了拐杖,幸亏抱着个葫芦;只有吕纯阳,毫无戒备,弄了个浑身湿透。

这时,汉锺离慌忙检点人数。点过来,点过去,只有七位大仙。男的俱在,独缺一个何仙姑。奇怪,这何仙姑到哪里去了呢?汉锺离掐指一算,大吃一惊,原来是花龙太子拦路抢亲,把何仙姑抢到龙宫里去了。 这一回,大仙们可大动肝火了。个个咬牙切齿,杀气腾腾,直奔龙宫。 花龙太子知道七仙不会善罢干休,早在半路上伺候着。他见大仙们来势凶猛,慌忙挥舞珍珠鳌鱼旗,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来。汉锺离挺着大肚子,飘飘然降落潮头,轻轻煽动蒲扇。只听“呜…忽…”一声,一阵狂风把万丈高的和虾兵蟹将都煽到九霄云外去了,吓得四大天王连忙关了南天门。花龙太子见汉锺离破了它的阵势,忙把脸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窜出一倏巨鲸,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锺离。 汉锺离急忙煽动蒲扇,不料那巨鲸毫无惧色,嘴巴越張越大。这下,汉锺离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中,忽然传来韩湘子的仙笛声。那笛声悠扬悦耳,鲸鱼听了,斗志全无,竟朝韩湘子歌舞参拜起来,渐渐浑身酥软,瘫成一团。 吕纯阳挥剑来斩鲸鱼,谁知一剑劈下去火星四溅,锋利的宝剑斩出个缺口。 仔细一着,眼前哪儿有什么鲸鱼,分明是块大礁石。吕纯阳恼得火冒头顶,铁拐李却在一旁笑谜谜説: “莫恼!莫恼!待我来收拾它!” 只见铁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窜出海面。铁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软肉里。原来,海礁已变成一只大章鱼,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要不是蓝采和的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早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了。原来这巨鲸和章鱼都是花龙太子变的。这时,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拍手叫驴,撒蹄追赶。眼着就要追上,不料毛驴被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幸亏曹国舅眼明手快,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花龙太子输红了眼,现出本相,闪耀着五颜六色的龙鳞,摆动着七枝八权的龙角,张舞着尖利的龙爪,向大仙们猛扑过来。七位大仙各显法宝,一齐围攻花龙太子。

花龙斗不过七仙,只得向龙王求救。 龙王听了,把花龙太子痛骂了一顿,连忙送出何仙姑,好话讲了一百零五斗,八仙还是不肯罢休。龙王没办法只好请来南海观音大士讲和,一场风波总算平息。八仙再也没有兴趣去游蓬莱岛了。大家都怪吕纯阳节外生枝,才寻来一场懊恼。吕纯阳笑着説:“这要怪何仙姑,谁叫她是个女的,又生得这么漂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玉山颓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玉山颓矣

【汉语拼音】yù shān tuí yǐ

【近义词】:玉山颓、酒饮微醺、酩酊大醉

【反义词】: 众醉独醒

【成语出处】

1、唐王绩辛司法宅观妓诗:“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颓。”

2、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醉倒曰玉山颓。”

【成语解释】比喻“饮酒或酒醉”!玉山:(1) 山名。(2) 外表俊美的人。颓:倾倒。

【玉山颓矣造句】

1、宴席还未结束,主人却已经玉山颓矣地醉倒在椅子上了。

2、季淑以她的拿手馅饼飨客,时昭瀛送来一瓶白兰地,梅先生独饮半瓶而玉山颓矣。

【玉山颓矣的成语故事

玉山倾倒是一个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山涛)曰:”嵇叔夜(嵇康字)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嵇康风姿特秀,体态佳美,人们用“玉山”比喻他,后遂用“玉山”写伟男佳姿。嵇康善饮,饮后常醉,醉酒之后摇摇晃晃常自倾倒。后遂用“玉山自倒、玉山未倒、玉倒、玉山颓、玉颓、玉山倾、醉山颓倒、酩酊颓山”等形容醉酒、醉态。

以上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关于玉山颓矣的意思_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文言文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彘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旱魃为虐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àn bá wèi nüè【典故】旱魁为虐,如惔如焚。

《诗·大雅·云汉》

【释义】旱魃:古代传说中能赞成旱灾的怪物;虐:灾害。指旱灾。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发生旱灾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旱魃为灾

【相反词】河伯为患

【同韵词】众星拱月、炎天暑月、眉飞色悦、丰屋之戒、烟花风月、低低切切、丰功懋烈、焚林而猎、大千世界、水底摸月、......

【年代】古代

【谜语】旱灾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的女儿魃因为身体里有大量的热能,她所到之处就经常发生旱灾,人们很不欢迎她,认为她是瘟神。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间出来活动,与那些夜叉们在一起,但是他们也经常干坏事,旱灾也时常发生

【成语举例】而地震之后,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奸臣权重之所致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道在屎溺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ào zài shǐ nì

【典故】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知北游》

【释义】比喻道之无所不在。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道无处不在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一天一地、咒天骂地、众人重利、容足地、地无遗利、贪利忘义、横征苛役、一语破的、慷慨仗义、投戈讲蓺。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东郭子问道家代表人庄周,“道”是什么,到底在什么地方。庄子说道在蚂蚁洞里,东郭子不明白,再问,庄子说道存在于野草、砖瓦、碎石甚至在屎尿里。东郭子说怎么道会越来越卑下,庄子说道就在于那些卑微低贱的地方。

【成语示列】以道眼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堑久贵贱善恶之殊。庄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况。 严复《救亡决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爱势贪财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爱势贪财

成语拼音:ài shì tān cái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

实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爱慕权势,贪图钱财。

成语来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

爱势贪财的成语故事

王熙凤背着太太她们为守备与张家调停婚约之争,张家父母见贾府派人来调停,自然爱势贪财,就把以前的婚约退掉,没想到他的女儿是个烈女,就自缢身亡。原婚约的男方守备之子听说金哥自缢,也投河而尽,让张李两家人财两空,凤姐坐得3000两银子。

爱字开头的成语

爱势贪财    爱屋及乌

包含有爱字的成语

爱屋及乌    爱势贪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祸起萧墙成语故事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祸起萧墙

成语祸起萧墙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

祸起萧墙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

春秋时,鲁国自鲁文公后,即由季孙氏执政。到鲁哀公时的季康子,名位虽是卿大夫,实际权势之大,早已超出国君之上。当时的费邑是季康子的私邑,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汉权力,想攻伐附近的颛臾,把它吞并过来0顓臾是鲁国的附属小国,在费邑的西北约七十里。

当时孔子反对季孙氏攻伐颛臾。而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却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因此孔子责备他俩不该支持季氏。据《论语·季氏》载,孔子当时说:“……无论诸侯或大夫,办理国家政事,不柏贫穷,不怕人口少,只怕不得安居。如果贫富并不悬殊,穷也就无所谓了,如果都有安居,人口少也就没有关系。如果不发生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的灾难£这样,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服你,如若嫌归服的人不多,还可以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而现在,你们俩辅助季孙氏干了些什么呢?远方的人不归附,你不能招来;国家分崩离析,你不能坚守,反而想使用兵力,去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啊!”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臣子进见君王,到此而增加肃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墙之内”这里暗指鲁哀公。因为季孙氏当时和鲁君矛盾很大。季孙恐怕鲁哀公利用颠臾的有利地势,来袭击他的费邑,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攻伐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顓臾,而在萧墙之内。后人用“祸起萧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44 字

+ 加入清单

鸵鸟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鸟,生于非洲。它空有“鸟”名,却不会飞翔,只能仗着自己的双腿奔跑。据说当它遇到危险避无可避、逃无可逃之时,就会把头埋在地下,仿佛眼不见为净,眼不见则险不存。我想,这种鸟要是生在中国,倒是可以省去在地下挖坑的功夫了,不过是睁眼不见,古人早告诉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小小的叶子就足够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语出扫叶山堂《百子全书》第五册载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卷上`天则》:“昔者有道之取政,非于耳目也。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道开而否,未之闻也。见遗不掇,非人情也。”鹖冠子,是周朝时的楚国人,因他隐居山中常以鹖的羽毛作为冠饰,因而得名。《汉书`艺文志》中有其篇。上面引文是讲“圣人之政,恃道不恃耳目”时讲的,意思是说,过去圣贤对待是非,不是仰仗耳闻目睹。如果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连泰山那样的大山也看不见,两个豆子塞住了耳朵,使打雷那么大的声响也听不进去。懂得了“道”而又感滞塞那是没有的。见到丢失而不拾取也不合人情。“道开而否”,是指眼前虽有云雾,不能碍视;耳边虽有雷鸣,不能乱听。这样虽居于草野之隅,也不会受到滞碍。

东汉`邯郸淳撰《笑林》中,讲一个楚人读《淮南子》,见有“得螳螂例蝉自障叶可以隐形”之说,便去寻找这种树叶放在自己眼上去偷东西。《晋书》卷九十二《顾恺之列传》载,画家顾恺之相信蝉栖树叶能隐身的说法,他朋友桓玄便同他开玩笑,送他一片树叶,说放眼上能自蔽,顾恺之信以为真,把片叶珍藏起来。明`赵南星《笑赞》也载有相似故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以讽刺被眼前细小事物所蒙蔽和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面的或根本的问题。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只是我同他略谈数语,也看出他正像一般读书人一样,看事半明半暗;有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实这个成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很是清晰明了,便是光的性质之一: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障碍物大小一定时,障碍物挡住的范围还与人到障碍物的距离有关,离障碍物越近,挡住的范围就越大。若接近眼睛时,一叶之大小便可挡住全部视线。

说起来,在传统中国物理学诸多学科当中,光学是得到突出发展的学科之一。古人对光本身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形成了一定的学说。

首先,在对光本性的认识上,中国古人深受元气学说的影响,他们认为气是万物本原,光当然也不例外。光不但生于气,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气,是一种由光源发出的特殊的气。在中国,很早就有人提出光是气的思想起源。春秋时医者就曾提出:“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晦、明是光的不同表现形式,差别在于光的强弱不同。到了西汉,《淮南子`原道训》又进一步提出:“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光生于元气,不等于它本身即为气。

那么,光究竟是什么呢?《淮南子`天文训》载:“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这里所谓的“天道”、“地道”,是指物所遵循的不同规律,圆、方则指物的性质,例如火在地上即有,它便循“天道”,曰圆;水无定形,但其性质曰“方”,循“地道”。“明者”指光源,它向外发光,是为“吐气”,亦曰“外景”;“幽者”指可以反光的物体,比如水,它能接受外光,反射成像,看上去如同物在其内,故此叫“含气”,又名“内景”。“外景”指发光,“内景”指反光,其区别在于“吐气”与“含气”的不同。既然发光、反光都离不开气,那么《淮南子》毫无疑问是把光作为一种特殊的“气”来对待的。

认为光是一种气,南宋学者蔡元定曾用这一认识解释月亮发光。问:“月本无光,受日而有光?”季通云:“日在地中,月行天上,所以光者,以日气从地四旁周围空处迸出,故月受其光。”

可见,在对光本源问题的认识上,中国古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特殊的气。不过,明末清初的方以智曾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波动学说。方以智道:“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按方以智的看法,“空皆气所实也”,“气”弥漫整个空间,内部毫无间隙,这样,倘一处受激,必致处处牵动,“摩荡嘘吸”、“互相转应”,有如投石水上,石激水荡,连环不断,将波纹一层一层向外传播开去。光就是这样由光源向外传播的。

方以智把光和声相提并论,认为两者以同样的方式发生传播。就其论述而言,应是一种朴素的波动学说,可以名之为气光波动说。

其次,关于光的传播问题,古人也有不少研究。战国时期《墨经》记载过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段文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无关。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同时,这个实验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光是有速度的。《经说下》在解释该实验时提出:“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中国科技大学已故钱临照院士对此条做了精辟阐释,并特别论述了其中“射”字的含义,说:“我于此实验叙述原文得一‘射’字焉……射之一字含义凡三,一曰直,二曰疾,三曰自近及远。于以推墨翟之所以知光亦有三焉。一为光之直线进行,二为光有甚大之速度,三为光发自光体而及于他处。”唐代甘子布作《光赋》也提到:“从盈空而不积,虽骏奔其如静。”这说明古人认为光不但有速度,而且速度很快。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物体在空中飞动时,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物体飞动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开一小孔,使窗外飞动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东则影西,西则影东。”墨家对本影、半影也作了解释;与此相连,墨家还根据物光源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物与光源本身大小的比较来讨论影的大小及其变化。影子戏便是基于这些认识而产生的。

晋朝葛洪说:“日月不能光于曲穴。”又说:“震雷不能细其音以协金石之和,日月不能私其耀以就曲照之惠。”北宋张载说:“火日外光,能直而施。”这些,谈的都是光行直线。

另一方面,让学界始料未及的是,我国古人也有光行曲线思想。虽然古人的这一思想大都隐藏在其天文论述之中,而不大受人关注。但无论如何,这一思想确实存在。例如,晋朝杜预在解释日环食时,即曾说过:“日月同会,月奄日,故日食……日光轮存而中食者,相奄密,故日光溢出。”根据古人的认识,日月等大,若日食起因于月亮对日光的遮蔽(月奄日),那么依据光行直线原理,就不可能发生环食,只能发生全食或者偏食。杜预的解释,显然意味着光可弯曲行进,“溢出”二字也表明了这一点。杜预解释的是日食,而后秦姜岌则运用光行曲线思想解释月食:

难者又云:“日yào星月,明乃生焉,然则月望之日,夜半之时,日在地下,月在地上,其间隔地,日光何由得照月?虚安得常在日冲?”对曰:“日之yào也,不以幽而不至,不以行而不及,赫烈照于四极之中,而光yào焕乎宇宙之内。循天而yào星月,犹火之循炎而升,及其光yào,无不周矣,惟冲不照,名曰虚。举日及天体,犹满面之贲鼓矣。日之光炎,在地之上,因碍地不得直照而散,故薄天而照则远,在地之上散而直照则近。以斯言之,则日光应yào星月,有何碍哉!”

虚是古人解释月食的专用名词。在这段话中,人们向姜岌发难,说月望之时,日月被地相隔,日光怎能照到月亮?日照不及,月怎能生光?姜岌回答说,日光像火,火在一般情况下向上直升,若遇物阻挡,则热流沿物面上升。同样,在没有大地阻隔时,日光向四外直射而散,若遇地阻隔,则沿天球曲面绕过大地向日的对冲传播,唯有正对冲之处不能照及,于是形成虚。姜岌是浑天家,按浑天学派的观点,天是一个球体,光沿着天球的内表面传播,当然走的是曲线。

到了宋代,朱熹又用光行曲线解释月中阴影,认为月中阴影是地受日光照射而在月上的投影。他说:“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初三四,是日在下照,月在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十五六,则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月中是地影……盖日以其光加月之魄,中间地是一块实底物事,故光照不透,而有此黑晕也。”

根据古人的认识,日月远小于地,若光行直线,则日光照耀大地所形成的阴影,必然要大于地本身,所以,它不可能被缩小投影到月面上。要保持朱熹说法的成立,就必须认为日光是绕地沿曲线传播的。

中国古代光行曲线思想,到方以智时形成了明确的理论。方以智提出一个概念,叫光肥影瘦,其含义为:光在传播过程中,会绕到障碍物的后面,使得光亮区变大,阴影区缩小。这一概念与其气光波动说是一致的:光的传播方式既然与声相同,它在行进过程中,若遇物体阻挡,当然也像声一样,要向阻挡物后面绕去。他说:“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也。”

方以智的学生揭暄对方以智的光肥影瘦学说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日之为光者,火也。火气恒散,天圆体,散之不得,则必循天而转,以合于对极。中亦抱地而转,以合于前冲,若水流包砥而后合也。余尝于日没时,观其影射气中,自西cuó东,抱地若环桥,始知其影非直行,能随物曲附,不可以直线取也……光肥影瘦固然,光小于物,光亦肥,仍不可以直线取也。”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光行曲线理论的总结,后半部分则是对光肥影瘦概念的进一步说明。揭暄指出,光肥影瘦是普遍现象,在光源小于障碍物的情况下,该现象仍然存在。

为了验证“光肥影瘦”学说,方以智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他记述道:“尝以纸徵之。刺一小孔,使日穿照一石,恰如其分也。手渐移而高,光渐大于石矣;刺四、五穴,就地照之,四五各为光影也;手渐移而高,光合为一,而四五穴之影,不可复得矣。光常肥而影瘦也。”

方以智认为,光线透过小孔形成的亮区很快融合为一,证明光肥影瘦之说是正确的。实际上,造成“四五穴之影,不可复得”的原因很多,很难说是否“光肥影瘦”所致。方以智的实验是否证实了他的光肥影瘦学说,可姑且不论,但他努力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理论,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表明在他的思想里,光确实是可以沿曲线传播的。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的是光线直线传播;殊不知这也有前提,若介质不匀,光也是可以曲线向前的。相对论之后,超光速的虫洞,时间机器的幻想,宇宙坍塌的奇点……这时候再想经典物理的光,倒真的算是一叶障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含苞欲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含苞欲放

【汉语拼音】hán bāo yù fàng

【近义词】:含苞待放

【反义词】:百花盛开

【成语出处】《大仓老师》:“山上田野里桃花含苞欲放,我的心激动得要跳出胸膛。”

【成语解释】含:没有开;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指花骨朵将开而未开,形容花苞还在叶片里,很快就要开放出来。

【含苞欲放造句】 春光明媚,一群女孩子,像含苞欲放的花朵,笑盈盈地跑过来。

【含苞欲放的成语故事

《大仓老师》一套极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一次世界当代经典文学之旅,中小学生课外必读书系;能让童年和一生感动的儿童文学故事;《爱的教育》系列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主编;该书系为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儿童文学巨著——《爱的教育》的延展读物,精选全球各地79篇以“爱”为主题的现代文学经典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