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色精神永流传征文(精彩20篇)

不问酬劳,视奉献为准绳;不畏辛苦,视困难为死敌;不计名利,视助人为信条;热爱生活,视关爱为道德。学习雷锋日到了,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红色精神永流传征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2553

作文

466

筑梦长征征文:弘扬长征精神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耳熟能详的七律诗不知被多少中国人在课本上读过,在初中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年幼的彼时从小红军过草地的课文到长征难的七律诗篇,小小的心中感受到革命前辈的艰苦不易,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壮烈,亦感受到长征途中的危险重重。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延安是长征路上火红色的一颗星,这里不仅代表了革命遗址的星光,更是革命先辈长征精神熠熠生光的太阳。

在长征路学习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的亮点。遍布延安全市的445处革命旧址吸引着八方来客,成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大课堂。在长征路线旁,游客人头攒动,参观者驻足凝视,热闹非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万名党政干部在延安接受各类红色教育。

体验式教学感悟人类革命史和军事史的奇迹。革命先辈创业之艰辛才带来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幸福生活。在平安年代长大的干部们生活优渥,物质条件丰富,在办公室里办公实难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苦生活,无法想象过草地天寒地冻,吃草喝雪,棉衣不够穿,草鞋磨了一双又一双,随时陷入泥淖的情形。只有切身感受不易,通过重走长征路这样的活动才能实践出真知,亲身感艰难。

以感恩之心缅怀革命先辈。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道理百姓都明白,如果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流汗换不来今天的安定生活。革命先辈们秉承着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党的理念,可以忍受艰苦,忍受饥寒交迫,忍受不理解,在苦难中牺牲,在牺牲中奉献,一心为民,终身系党,最终换来中国的安定。

漫漫长征路,缕缕信念心。重走长征路,感恩革命先辈,感谢他们为百姓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感谢他们滴水穿石的毅力换来中国的新生,感谢他们刚正不阿的气节为干部们做出好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受益匪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颜回煮饭敬师》这篇文章。文中讲了孔子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一连几天都没吃上饭。颜回向人讨了一些米,做成米饭。孔子要将米饭祭奠老人,颜回告诉他说,米饭上粘有灰炭的部分,刚才被自己吃掉了,不能用来祭奠。孔子还误以为颜回偷吃米饭,现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深感颜回是个贤德之人。

颜回对老师孔子的尊敬,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四年级上学期的一天中午,放学时,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同学们陆续被家长接走了,教室里只剩下我和班主任孙老师。我知道老师没带伞,就把伞递给她,说:“老师,您用我的伞吧。工作一天了,早点回家休息吧。”老师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你先走吧,我等雨停了再走。”“您快走吧,您的孩子还等您回家做晚饭呢!麻烦您给我爸爸打个电话,让他再给我送把伞来。”我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老师只好答应了。爸爸十分钟后赶到了教室。孙老师撑起我借给她的伞,走进了滂沱大雨中。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我感到很欣慰。爸爸夸我做得对,我说:“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我为老师做一件小事是应该的。”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颜回煮饭敬师》的动人篇章,时刻激励着我做一个对老师尊敬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弘扬长征精神主题征文

全文共 2311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的诗词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过细浪泥丸,风雨险阻,惊涛骇浪,只能是长征路途的芬芳,就着汗水酿成一壶时代的烈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这个饱经沧桑、千疮百孔的国度经历了近代各种不正义的战争,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遭受了强敌的入侵,可是我们没有屈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一晃而过,建党已有九十五周年,距离长征胜利也有八十周年。当年坑坑洼洼的巷道,都被平整宽敞的沥青路代替,路两旁的低矮平房也拔地而起成了一栋栋大厦。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再也没有,我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生活一天天好了,孩子老人的笑脸一天天多了。寒冷的黑龙江,春天也如此温暖。

那天是夏天傍晚,闲来无事在松花江畔散步。干净的广场上,七八岁的孩子在一块嬉闹玩耍,他们的父母在一旁看着孩子也唠唠嗑。三五个漂亮高挑的姑娘穿着长裙妖妖娆娆的走过,还有在地上练字的老人家,互不打扰,又和谐共存。我吹着风走到江边,迎面的带来松花江的味道,浓郁的潮湿味道,并不令人反感,反而有一种清新的气味。很多坐在台阶上看夕阳的年轻人,很多混在人群中叫卖鱼虾的小贩。买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家也就凑个热闹,卖家也并不生气,或许是东北汉子爽朗,或许也是图个热闹。找个地方坐下,天黑得很快,不一会儿夕阳就沉到江下去了,人群也慢慢散开。在月光下看江其实也别有情趣,但哈尔滨大多数人还是像原来那样作息规律,晚上还是喜欢在屋里喝点小酒。松花江后面是中央大街,那里就很热闹了。夜色下的中央大街更是如同风情万种的舞女,摇曳多姿,这条俄罗斯风格的街道确实在不同时间,散发不同魅力。那儿就以美食为主了,冰棍面包格瓦斯,都是一等一美味的食物。

而哈尔滨的冬季,白雪皑皑,极富有诗情画意,更被人们称为"冰城",冰灯游园会,菩革冰雪艺术之精华。这里的冰雪节从每年的1 月5日起持续一个多月,有各种有趣的冰上活动,如乘冰帆,打冰撬,冬泳,滑冰比赛等。也可以观赏冰灯,参加冰雪文艺晚会,经济贸易交流会,和中外游客共度冰雪盛会。冬天的确是哈尔滨最热闹的季节。

那在八十年以前,这里是什么样子?没生活过,只能从老一辈口中零零碎碎地听点儿,那一点是不够修补出整个画面的。想必七十年代的都没经历过,却也都听过。能肯定知道的是现在比以前富饶安定太多。大家都能说的是:那时候长征多辛苦,很多没想过能走完长征的百姓,很多没走完长征的士兵。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使他们战胜了困苦。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这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最为感天动地的篇章。彼时红军指战员凭着坚定信念,历经艰辛万苦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美国着名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就认为长征"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现代史诗".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也由衷慨叹: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眨眼间就已迎来了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在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也再次表明经过岁月洗涤的长征精神并不过时。事实上,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就曾表示,(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弘扬长征精神,共筑复兴梦想,已成13亿人民共同心声。

"夫志,气之帅也。"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证明,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我们党战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相反,背弃了理想信念,党的政治生命也就终止了。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我们的立身之本,就没有我们党的前途,就没有我们国家和民族锦绣灿烂的明天!因此,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显得何等的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告诉我们,发展就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说市场是看不见的手,那么银行就是这双手的血液,调控利息、刺激消费、吸引投资,银行就是连接货币与市场的纽带,是通往小康之路的点金石,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作为一段历史,长征已渐渐远去,但作为精神丰碑,长征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后人。当年的战火已经散去,新的长征依然山高水长,那又如何?我们将坚定无畏地勇敢前行。

我想说,我最最亲爱的党啊,您经过了95年的磨练与操劳,必将永载史册,您幸苦了!请您放心,我们这些子女定不负众望、奋力前行!最后祝您生日快乐、永葆青春、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弘扬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1320 字

+ 加入清单

为深入学习了解我党我军最艰难曲折、苦难深重而又耀眼辉煌的这一段历史,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今年5月,我再次阅读了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感慨良多,受益匪浅。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感情,精辟的分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革命历经磨难,百折不挠,艰苦卓绝,愈挫愈勇,最后走向辉煌胜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金一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写《苦难辉煌》,写那个时代,最终的目的就是写那代人的真正信仰” 。就象书中写的那样:“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 。读完《苦难辉煌》,合上书卷,最打动、最震撼我心灵的是:长征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在极端困难、恶劣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这也是我所理解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千百万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是中华民族奋斗图存精神的升华,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 无与伦比的丰碑。

读完《苦难辉煌》,还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80年前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必有一种精神和信仰。它就像看不见的火光,如地球深处涌动的岩浆,历经千万年而不泯,为天地人间提供不竭的热能。这就是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薪火不熄,代代相传。

历经80年沧海桑田,伟大的长征精神的光芒不仅丝毫未损,相反更凸现出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价值。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所面临的形势与《苦难辉煌》中那种空前复杂的历史变局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那么,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就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没有战火硝烟,但却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以及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军休干部,虽然退出了现役,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思想不能松,信仰不能丢。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传人,应当把弘扬长征精神当作自己的历史责任,让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自觉地和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一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长征精神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曾几何时,这里留下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流传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流传永恒的长征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雪覆盖的央金山;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了大半个世纪。按我们熟悉的某种说法“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然而长征却不同,人们总在不断言说、探究、拷问。

我想或许是源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温情!

漫漫长征路上,一个战士倒下了,千万人民站起来,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战士的躯体,却掩盖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先烈的生命,却夺不走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又有谁能不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呢?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和平年代出生的人难以想象的。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地中、沼泽中一步步艰难的走过来,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胜利。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长征路上播撒。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也试着学会坚强。

此时,我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远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就在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新时期如何学习焦裕禄精神征文

全文共 1198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这一论述言简意赅,科学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焦裕禄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来到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面对困难,他表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同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奋力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他在漫天风雪中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在洪水暴发时抱病到灾区察看灾情,总是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给群众送去温暖与关爱。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是亲民、爱民、为民的典范。

焦裕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470多天里,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跋涉5000余里,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焦裕禄同志和兰考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自然环境的规划。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焦裕禄同志始终坚持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是科学求实的典范。

焦裕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面对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广大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亲自种植泡桐树,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了一条生路。焦裕禄同志始终坚持“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典范。

焦裕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作风形象最鲜明的特征。焦裕禄同志生活简朴、勤俭办事,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的衣、帽、鞋、袜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他还严格要求干部,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都不准搞特殊化。这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今天仍然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弘扬。

在新形势下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深入调查研究,把求真务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断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培育廉洁奉公的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作文

全文共 163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纪念长征七十周年发扬长征精神,同时又是伟大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七十周年,长征”与一二九”的联系,可以说是长征推动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而“一二九“支持了长征,“一二九”为抗日战争的胜重准备了思想、准备了人心,准备了干部,所以“一二九”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所以我们认为长征精神与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伟大精神,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引起了伟大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抗日战争的胜利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全新时期的到来,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归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是一个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变革,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伟大变革。

纪念“一二九”,就是要继承“一二九”的伟大的爱国精神,继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七十年过去了,我们迎来了祖国人民万众一心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走向现代化的时代,走向强国大国的时代,走向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让机器作机器的事,让人享受创新欢乐的时代“,让机器作机器的事,就是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完成中国工业化的伟大历史任务,要充分利用工业化国家的一切成果,把我国建成工业强国大国,“让人享受创新的欢”乐就是充分发扬我国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加速实现信息化,走向信息化的全新时代,正如有的学者讲;这是一个美妙的时代,我们正在走向美妙的时代,走向美妙的生活,走向求真、求善、求美三维整合的时代,走向人类文明的前沿时代,为实现这个全新的时代的伟大目标,就需要有全新的思维,更需要发扬“一二九”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爱国精神,需要中华民众伟大民族的凝聚力精神,需要长征精神,走向美好的明天,也可以说是一次新时期的新长征,而这个新长征的目标,就是党中央为我们展示的美好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就需用我们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一二九”学生运动体现的万众一心的爱国精神,就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需要在中华文明泛土里注入西方的市场经济活力,比如竞争的活力,民生开放的活力,法制的活力并在东西方文明互融过程中构建具有民族性,国际性高度整合的市场经济模式。这就是我们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心向祖国,这是凝聚海内外华人华商的巨大凝聚力、向心力,我们要充分发扬这种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走向时代文明的前沿,走向真、善、美三维整合的新时代,美妙的时代,我们既要继承中华文明的精髓,更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就是在中华文明的沃土里,注入西方文明的市场经济活力,比如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从而换发儒家文明的青春与活力,这是我们的明知选择,我们只所以要作这样的选择,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决定的。

信息革命的浪浪席卷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内开通,地球村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网络平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妙的时代,数字化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全新的思维,世界走向中介化,需要我们以中介化的思维方式,思考全新的问题,全新的生活,全新的工作方式,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方式,全新的快乐方式。

世界上最美好的是什么呢?就是作美梦,最快乐的是什么呢?是圆梦,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是自身价值的实现。那么,网络时代,可以实现,世世代代以人们的梦想,实现这种梦想,人们可以自由自主的实现其自身价值。为什么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虚拟一个美好蓝图,比如人们可以接真、善、美虚拟一个美好蓝图并通过身的努力由虚拟变为现实,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同样这个时代为人们自由自主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好的条件与环境,从而达到最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弘扬宪法精神征文700字

全文共 2158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1982年宪法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确立了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标志着国家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30年来以来,公民的宪法意识明显增强,国家机关依照宪法行使权力、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宪法实施的过程也是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

法治是规则之治,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最高的行为准则。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性文件,它既规范国家权力的合法运行,又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公民生活紧密相关,宪法实施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深入,宪法所确定的原则和所规定的权利内容逐步走向具体化、程序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其中所包含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监督权力等,都体现了宪法精神。深入理解宪法及其精神,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体现国家理性

依法治国首先就是依照宪法治理国家,这就意味着国家治理必须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必须将宪法精神、宪法规定贯穿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国家权力的运行必须以保障人民权利为出发点,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科学发展观反对GDP崇拜,努力实现“正义的增长”,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注重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这与宪法精神是一致的。

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这种确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身份到契约的宪政发展过程。目前,中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跃至第二位,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中就包括法治水平的提高。“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也表现在国家理性、公共治理的进步。

宪法精神的第一要义

宪法是专门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关系的法律。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宪法的基本精神。宪法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权力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界定,在宪法语境中,一切权力都是有限的,无边界的权力是不存在的。用法律思维、法律手段治理国家、管理社会,首先是在政府行为中体现宪法精神、宪法原则。在公共决策、公共事务中,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公众参与成为科学民主决策的必要环节。政府的权力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审计、问责等戴在政府上面“紧箍咒”越来越多,权力运行越来越透明。

当然,单纯依赖于外部监督并不能造就伟大的政治家。只有具备宪法意识和法律素养的人,才会成为理国善政的出色领导人。柏拉图说:“只有那些最能遵守国家法律的人,才能在这场考验中获得最高的荣誉,他将被任命为最高的官职和众神的首席执行官。”

宪法精神的核心内容

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着公民权利的纸。”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本源和目的。宪法既宣告了公民权利,又严格限制国家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公民与政府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行政机关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如何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一个紧迫课题。

宪政学者蔡定剑说:“只有让宪法活起来,使宪法走向社会生活,走向大众心中,成为真正保护公民权利的手段,全社会就会重视宪法,把宪法作为最高准则,中国走向宪政社会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宪法观念只有深入到公民心中,宪法实施才能成为全体公民共同的努力。通过参与政治、参与听证、参与监督等方式,公民个人在宪法实施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权力部门对公众意见置之不理、对群众关切漠然视之已经成为不可能。公民的权利诉求是政府决策考量的首位因素。

宪法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人民意志和智慧的体现,是对国家权力运行、公民权利保障、社会利益平衡深思熟虑的设计。宪法的至上权威,不仅意味着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更重要的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既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又体现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的执政准则,也体现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内在规律。

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确认和保障。宪法至上,不只是确立一种法治理想,更重要的是付诸法治实践。只有坚定维护宪法的至上权威,才能消除长期封建专制历史留下的影响,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从根本上防止“文革”不再重演。党只有率先尊重和维护党的权威,才能保持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避免执政危机和风险。

“徒法不足以自行”。社会生活是宪法的基础。弘扬宪法精神,必须大力构建宪法文化。宪法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生活之中。宪法里面蕴含着高度的政治理性、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致的法律技艺,决定着时代的思想高度、社会的共识程度,影响着政府和公民的价值判断。宪法文化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用宪法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塑造灵魂,提升素质。宪法所提供的不是工具理性,不能用功利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宪法,而是要形成价值理性,将宪法价值转化为幸福生活的制度力量和意义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础,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中国之所以成为死的文明古国之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居,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为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出造纸的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墨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现在“洋节”风靡,而传统文化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前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月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传统文化慢慢地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社会里日益冷清,这些现象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么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做的只是,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单单只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尽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中国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生关于弘扬沈浩精神征文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沈浩,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他始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干事创业、勤劳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沈浩一生兢兢业业,是人民的好干部。不幸的是,他终日积劳成疾,终于在自己的岗位上倒下了,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重悼念。

沈浩曾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伟大的,但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更应该考虑是怎样活得有价值。就拿自己到小岗村来说吧,虽然吃苦受累,但作为丰富人生的一个平台,是自己得到锻炼,这是花钱也难以实现的。”这是多么朴实的话语啊,他诠释出一名共产党员对人生的彻悟:为人民办事,再苦再累都值!

大年三十的时候,沈浩的家人都得等到很晚才能和沈浩一起吃团圆饭。他每次都是先陪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过完年,再回去跟家人团圆。沈浩去世后,他93岁的母亲到小岗村来看望在这里永远安息的儿子沈浩,老人家进了沈浩值钱水锅的房间,嘴里轻轻的念叨:“你真是党的好孩子,我的乖乖,我的儿……”老人家坐在沈浩生前睡过的床上,眼含热泪,轻轻的拂拭着被子。

沈浩,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埋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的飘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像;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他永远激励着我们朝更远更高的目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忆峥嵘岁月悟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他们要面对的是敌人的围追堵截,要面对的是前面的急流险滩,泥沼暗泽,崇山峻岭,冰天雪地。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太多的苦难使他们变得顽强,太多的磨砺没能销蚀他们进取的勇气。他们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他们不惜生命将自己从那不起眼的沙砾磨练成金光闪闪的黄金。他们的美丽无人能比,他们的精神无人能摧。

责任,希望,感动,这几个充满暖色的词汇盈溢胸怀。不能忘怀的历史,必须铭记的长征。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当今中国的国情了解多少,对过去的历史又知晓多少,具有怎样的认识?我们是否感受到了民间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自己的道义和责任!没有历史的铺垫,悲喜的记录,再繁华喧嚣的都市文明也是有缺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心中的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饮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想必大家也听过这首歌吧!但大家知道这首歌背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重温长征中的故事,感悟长征精神,并传承长征精神吧!

在艰难的长征路上,有许多和我们年纪差不多大的小红军,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他们穿的是破旧的军装和草鞋,爬雪山过草地。吃的是野菜、树皮!而我们呢?我们平常挑三选四的,什么菜不合胃口就不吃,什么衣服穿不舒服就不要。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不喜欢这不喜欢那时,红军可是想都没有想过,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挑三选四的呢?

在长征途中,有一位叫陈赓的红军迷了路,他在寻找队伍时,发现了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红军,经过寻问,陈赓知道他也是掉队了。于是,陈赓叫他上马坐一会儿,他拒绝了,叫他把一小包青裸面吃了,他也不肯。没办法,陈赓只好无奈地走了。刚走没多远,陈赓就发现自己被骗了,等陈赓回到那儿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这个故事中的小红军再三拒绝陈赓,可是,等陈赓明白一切时,小红军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说明了当时的生活是多么艰苦,他们却从来没有后悔过,不论他们多么艰难,都是以积极乐观向上,持之以恒的精神来克服,他们在长征途中,有多少人陷在了深深的沼泽地里,又有多少人因为没有吃的,尝野菜中毒,又有多少人因为战败给疲倦和饥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并不服输,就算只剩一个人,他们也会走下去。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为祖国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甲午战争吗?还记得五三惨案吗?还记得南京大屠杀吗?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华人民留下的深刻记忆、惨痛伤痕。为了重温历史,我们江宁小学校外辅导员李爷爷带领我们雏鹰假日小队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寇修建的一座碉堡。

那是一座陈旧的碉堡,砖头与砖头间已有了缝隙,似乎随时就要倒塌。它的门建在距离地面约二米处。破烂的木门上了锁,通过一指长的裂缝望进去,却发现里面断垣残壁,布满灰尘的房梁上结满了蜘蛛网,暗灰色的地上,只有几张破烂的椅子。碉堡上有四个机枪口,据李爷爷说,这些机枪口是用来窥探和袭击的,敌人在里面就可以射中外面的老百姓。

李爷爷告诉我们,这座碉堡是日本人为了保护铁轨,运送军需物资而修建的。当时,由于中国国民党军腐败无能,导致几十万中国军队被几万日本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老百姓想反抗,就拿起各家的铁锹,去砸那道铁轨,想要断送日本军队的军需物资。于是,日本军队为了保护铁轨,保护自己的军需物资,就建造了这碉堡来保护铁轨。

“日本侵略者太可恶了!”听完李爷爷的故事后,我愤愤的想:“不仅日本侵略者可恶,中国国民党军队也太懦弱了!他们面对仅仅只有几万的日本军队,选择的是逃避而不是面对,选择的是投降而不是抗争。这说明了什么?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仰人鼻息!以前,中国军队弱小,日本侵略者才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掠。现在,中国强大起来了,还会被挨打吗?不,不会!祖国强大了,人民强大了,就能阻挡别国的侵略了,就可以不怕挨打了!由于时代的发展,人民强大了,做贡献了,让祖国强大起来了!我也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献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接过老兵的旗帜传递长征精神征文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勇敢的红军战士在阅读电子书《长征的故事》后我感触很深。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透着一种特殊的力量,那就是勇敢。中国红军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和坚忍不拔个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红军是一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队伍,红军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

在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的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

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长征途中,红军艰辛万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在家里像个小皇上,和红军对比,真是惭愧极了,我们必须加强努力。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明天,红军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像红军一样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曰:“士不可弘毅,任重道远。”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我们这泱泱大国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也是世界文明上不朽的传奇。我们要做的是——传承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都是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国的文化在与其它各国文化相比之下,有着不同的韵味。其中包含的是我中华的思想和千年的梦想与成就,这些思想、精神中所韵含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中具有强大的能力,至今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瑰丽的古代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无一不体现出古代文学的灿烂辉煌,就拿诗经来说吧!《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诗歌。《诗经》每篇都可合乐歌唱,按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可是现代的人都喜欢看些小说,还是言情小说,如此风格朴素贴近生活的《诗经》渐渐没什么看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应多看一些中国古代文学的书。外国要说孔子和孔子所写的书是他们国家为什么能如此轻易?是因为我们对我们的古代文学不重视,没有好好的传承它。所以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正因为中华文化如此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我们就要保护它,不让被别人争夺去。而且要多看看中华文化的典籍,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才是一个传承人,华夏子孙,应该做的事。我们的华夏文明如此辉煌,我就应做到传承,发扬,珍惜它。不能再不重视它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为了我们明天的幸福生活。中华文化是我们幸福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份,拥有精彩的文化生活就等于拥有了未来的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身边的体育精神征文800字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在2008奥运年一个运动会,也是中国第一次主办的运动会到来之际,中国人民为了迎接奥运,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奥运健儿不负所望得到奖牌,奥运精神人人夸。奥运健儿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是令人赞叹及羡慕。

奥运,不只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吉祥物代表了奥运的文化,也代表了一个主办国国家的文化,那是向全世界宣传自己国家文化的典范。随着奥运热在中国展开, 在距奥运会还有1000天时,揭晓了2008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奥运吉祥物充分地把中国文化推荐给全世界。中国的奥运吉祥物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 羊、京燕,和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分别叫作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 也蕴涵着“北京欢迎你”的意思。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他们将要把中国的传统祝福带往世界,传递中国悠久长远的古老传统 文化,向世人揭开了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土地的面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说:“你们的选择触动了我的心,我相信,福娃也必将触动世界的心”。这显明了外国 人对中国文化的渴求与了解。奥运是传播文化的最佳渠道,奥运就是文化!

奥运,不只是体育,也是一种精神。奥运精神是古老人类在比赛时体现出奋勇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境界。伴随着奥运会的一次次举办,一次次创新、演绎,不断体 现着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真谛。运动员胜不骄,败不馁,一次次冲击世界记录,一次次刷新世界记录;也有过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的经验教训。 射击老将王义夫6次参加奥运会,历时20多年,在奥运会场上叱咤风云,有成功也有失败,然而成功与失败的背后经历了多少磨砺与汗水。记得有一位出色的运动 员在比赛时,由于状态不佳,输掉了一场关键的比赛,心情十分沮丧。但教练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奥运不只是体育比赛,更是思想的历练,那才是奥运的精神”。 虽然他并没有拿上金牌,但他却领略到了奥运精神的真谛!奥运就是一种精神!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体育精神!

更多关于身边的体育精神作文推荐:

2015身边的体育精神征文

身边的体育精神征文600字

关于体育精神的作文

关于体育精神的征文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工匠精神主题征文2500字

全文共 2239 字

+ 加入清单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自李克强总理在向本次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提“工匠精神”,从德国制造到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从瑞士手表到中国航天,可圈可点的案例分析与文化自省,已经在以朋友圈为代表的舆论场上流行了一轮。

前些日,李总理提醒中国还“不具备生产磨具钢的能力”与“圆珠笔头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点出一个基本现实:中国制造中的粗制滥造仍触目可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实,制造强国只是工匠精神的果,不是因,也不是终极目标。工匠精神的因与终极目标,都是人本身。

“工匠精神”之所以没办法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这个东西,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咱们先看看这个词是啥意思: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具体点来说,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不像工业4.0那么复杂,也不像大数据那么云里雾里。而这么简单个概念之所以在中国会这么火,原因更简单,连总理都不得不承认,咱们没这个东西。

关于为什么德国人日本人有工匠精神,而我们中国人没有,各种学者众说纷纭,最后其实就一个结论:人家日耳曼人就是牛,民族性就是严谨,人家精神境界就是高。

这看起来好像说得通,但是兔哥仔细研究了一下历史,发现有点问题,东德也是日耳曼人啊!东德经济崩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差,失去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市场后,经受不住西方的竞争。难道这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难道还是按村东头村西头分的吗?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工匠精神将带来怎样的未来?事实上,高铁就是个很好的范本。巨晓林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国从十几年前才开始做高铁,到现在许多部分已经世界领先,就是因为在国家重视之下,高铁从业者始终坚持着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赵萍认为,这意味着企业和员工不能只顾及短期利益,还要考虑长期的社会效益。孙明波则以青岛啤酒创国际品牌的经验为例说,一定要有定力,不能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要牢牢抓住做品牌的主线,才有发展潜力。

“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这是一种启示,那就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时机到了。” 李令红将此视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他分析说,我们国家能制造出许多高精尖装备,但是长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未能予以重视,这导致许多产品数量过剩,但是品质不行。“在升级换代之时,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使中国制造能够成为响当当的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

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今日提倡工匠精神,首先是因为我们希望告别“圆珠笔老不出水”或“用一次就坏”的时代,与那些卓越之“物”共生共处。我们希望厂家制造的一口锅,从出生到老年,都仍然好用;一块表由奶奶传下来,戴在腕上仍然滴答不止;城市的下水道于一百多年前建造,还是那么通畅。

由此,很多生命记忆得到活生生的传承,卓越之“物”里饱含着人的专注与深情,传达给一直使用和保存的人。对天地间的各种产品,我们不是弃之如敝履,而是当做值得爱惜的果实。人与物之间,才会告别粗鄙,达到一种美好的状态。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如果靠地沟油与三聚氰胺就能赚大钱,工匠精神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只有当我们开始真正欣赏匠心独运的人,当看到一位拿高工资的高级技工,不是因为其收入超过名校硕士而羡慕,而是因为他对手艺的专注去尊敬,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人”,才会成为一种精神标尺。人与人之间,也才能告别粗鄙,回归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砺与欣赏。

就像日本与德国一样,告别粗鄙时代,要经历管理与教育的双重革新。

二战后,日本企业界在美国质量管理之父爱德华兹·戴明的全心协助下,迅速提高了日本制造的质量,取得经济奇迹。这种管理变革不会凭空诞生,源自人的意愿、视野与学习能力,教育显然更为根本。

德国的教育体系里,在接受覆盖全民的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很早即向职业教育与文科中学分流。这种分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是减少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危害,避免了类似中国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乃至人格的伤害;其二是较早使学生依照“性之所近”者,确定自己的职业主攻方向。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职业教育,不是在学校里做与社会无关的学习,而是在政府的宏观制度设计下,直接与企业就业岗位对接。将一线实践与课室里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琢磨产品的精度,理解市场的变化,从小铸造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

反观中国,职业教育不职业,精英教育不精英的状况,广泛存在。为了争抢经费,各种中专和大专院校也追求大而全的学科设置,以提高学校行政等级。为了分数,除了极少数可以兼顾的学生,家长不得不让孩子逐渐放弃手工与兴趣,放弃生活教育与人格磨砺,进入刷题式学习。

这也是一种教育上的粗鄙状态。树大者根必深。只有改变这样的现状,工匠精神才能光而大之。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生关于弘扬沈浩精神征文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怀着沉重、敬仰的心情收看了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小岗村人写的一副挽联,他们在送别相伴六年的好书记时和着泪水写下的。这也是沈浩同志的真实写照,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小岗村人。沈浩同志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2月作为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任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2009年11月因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

看了人民的好干部沈浩同志的事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大学生村官既然选择了农村,就要像沈浩同志一样放下城市的浮躁、放下空洞的理想,而是要确立扎根的思想,无怨无悔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只有把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用到了工作岗位,只要认真完成了组织和群众交给的任务,就会有成就感、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脱离无休止的抱怨声。大学生到村工作,不是昙花一现、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党政机关后备干部的需要,是一种长期的战略任务。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受到过冷落、排挤,甚至挨骂、挨打,但他没有退缩、没有嫌弃,而是坚持到底、忍辱负重、不折不挠,无私地为小岗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小岗村的面貌,最终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信赖。沈浩的实践证明,正是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小岗村、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大学生到村工作,要面对很多困难,克服很多矛盾,学习很多东西,需要的就是沈浩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和力量源泉。大学生村官只有做到了持之以恒,才会有美好的收获;只要做到了持之以恒,就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沈浩同志能够得到小岗村民的认可,能够得到小岗村民的联名挽留,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他一心为民、不谋私利的高尚情操。沈浩同志没有把农村当作市场,没有把基层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而是把小岗村当作了自己的家,把小岗村的村民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负众望,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沈浩同志精神,做到学到心里头,做在行动上,树立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立志做沈浩精神的实践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征文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自李克强总理在向本次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提“工匠精神”,从德国制造到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从瑞士手表到中国航天,可圈可点的案例分析与文化自省,已经在以朋友圈为代表的舆论场上流行了一轮。

前些日,李总理提醒中国还“不具备生产磨具钢的能力”与“圆珠笔头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点出一个基本现实:中国制造中的粗制滥造仍触目可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实,制造强国只是工匠精神的果,不是因,也不是终极目标。工匠精神的因与终极目标,都是人本身。

今日提倡工匠精神,首先是因为我们希望告别“圆珠笔老不出水”或“用一次就坏”的时代,与那些卓越之“物”共生共处。我们希望厂家制造的一口锅,从出生到老年,都仍然好用;一块表由奶奶传下来,戴在腕上仍然滴答不止;城市的下水道于一百多年前建造,还是那么通畅。

由此,很多生命记忆得到活生生的传承,卓越之“物”里饱含着人的专注与深情,传达给一直使用和保存的人。对天地间的各种产品,我们不是弃之如敝履,而是当做值得爱惜的果实。人与物之间,才会告别粗鄙,达到一种美好的状态。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如果靠地沟油与三聚氰胺就能赚大钱,工匠精神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只有当我们开始真正欣赏匠心独运的人,当看到一位拿高工资的高级技工,不是因为其收入超过名校硕士而羡慕,而是因为他对手艺的专注去尊敬,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人”,才会成为一种精神标尺。人与人之间,也才能告别粗鄙,回归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砺与欣赏。

就像日本与德国一样,告别粗鄙时代,要经历管理与教育的双重革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雷锋精神与老子文化征文启事

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雷锋精神老子文化研讨会将在2017年3月5日早九点,暂定在西安培华学院国学讲堂进行。现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论文。

论文请投寄公开电子信箱:lzdmzd@163.com。密码:clzdmzd 老子到毛泽东的第一个字母。

雷锋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是不忘初心的真正的共产党。自古及今找不出第二个比雷锋更能践行老子文化的人。雷锋完全可以当选老子文化所要塑造的真人,上士,圣人,大丈夫。

用老子文化对雷锋精神和事迹,进行新的解读和评价。就是进行中国古今文化的贯通工作,就是弄清楚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走向。就是进一步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底蕴,为雷锋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弘扬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古都西安,提倡首推雷锋月和老子文化月的有机融合,寻求合力,开风气之先,行引领之实,就是为国学之都文化圣地的建立增砖添瓦。

雷锋做到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雷锋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的好战士,他最大的特点是,建立共产主义信仰价值观之后就能勤勤恳恳终生奉行。

雷锋是修共产主义道德与自身的真人。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雷锋同时建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就从不动摇,从不脱离背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天下观天下。从雷锋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完全有可能,共产主义社会离我们并不遥远。

老子也特别重视榜样的作用,他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不自伐,不自是,不自矜。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不要总以为自己正确,不要有了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不要有了名誉地位就端起架子。这些要求雷锋都做到了。

老子还说,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雷锋就是样板工程,模范工程。

雷锋真切的践行落实了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在旧社会成为孤儿受尽了压迫的雷锋,怀着对共产党,毛主席,新社会,人民群众的无限感恩,担当起了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和义务。

对人民的热爱就是慈,对社会资源的节约就是俭,在名誉和地位面前从不计较,说这事我应该做的,谓之自然。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雷锋为人民服务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既已为人己俞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对社会对他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由此可见正如老子所说,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的文化与毛泽东思想,交汇于雷锋的共产主义人格,成为不朽的历史形象。必将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大业,发挥新的历史作用。

雷锋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形象必将与毛泽东思想,中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代表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照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陈永利

2017年2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弘扬嘉庚精神永传扬征文900字

全文共 2743 字

+ 加入清单

嘉庚精神的内涵在其《南侨回忆录》中的自叙可说是最为真切,即他所服膺向往的“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国爱乡诸点”。

1、忠贞——爱国爱乡,矢志民族振兴。嘉庚先生恪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他是一个实业家,但“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生忠贞爱国,矢志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振兴。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家和民族所处的每一重要历史关头,嘉庚先生都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带头出钱出力,组织带领南侨侨胞全力以赴,甚至置生命安危于不顾。晚年的嘉庚先生,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台湾回归。弥留之际,他最后的遗言是台湾“必须归中国”,其爱国爱乡之情之举感人至深,毛泽东赞誉嘉庚先生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爱国爱乡、民族振兴是嘉庚先生兴教兴学的源泉。他说“国家之奋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兴国之本”。在南洋兴业获得成功后,他即毅然携资回家乡兴学报国,创办了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各类职业技术专门学校在内,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校和被誉为“南方之强”的厦门大学,所兴办的学科、专业莫不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如,他兴办水产航海专科学校,为的是“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此内利民生,外振国权”,“开拓海洋,挽回海权”。

嘉庚先生对集美学校、厦大学生的第一要求就是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著名化学家、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卢嘉锡回忆,他赴伦敦留学途中,经新加坡逗留时去看望校主嘉庚先生(集美学校、厦大学子对嘉庚先生的尊称),当时正值抗战爆发,嘉庚先生主持南侨总会,组织支援抗日十分繁忙但仍拨冗见他,当面交代:“学成之后不要忘本,要回来好好报效祖国。”卢先生对这句话及见嘉庚先生的日期铭记了一辈子。

2、奉献——重义轻利,克己奉公。嘉庚先生言“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他也说过“财自我辛苦得来,亦由我慷慨捐去”,并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他一生为教育捐款数额几乎相当于他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积攒起来的全部财产,黄炎培先生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据早期有关的历史记载,陈嘉庚从1904年(30岁)独立创业到1931年(58岁),企业临近收盘的28年间,其各种费用总支出1331万,其中捐资兴学支出837万,为兴学而支付银行利息380万,两项合计1217万,占总支出的92%;捐赠其他公益事业,还债及佣金累计74万元,占总支出6%;家庭费用30万,仅占总支出2%。解放后,他依然尽其所能倾资兴学,并把所有遗产留给家乡厦门的教育事业,时至今日,嘉庚先生创办的集友银行还在源源不断为家乡教育事业提供资金。

更为感人的是,他一生创办那么多学校,捐献那么多校舍,但在他生前,他不允许在这些学校哪怕是一座楼刻上他自己或他胞弟敬贤的名字。在他看来,兄弟二人的全部贡献是聊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不值得居功留名。今天与他有关的学校、楼宇命名,是他逝世以后兴建和命名的。

一个人在海外取得成功本来就很不容易,成功之后把一切成果献给祖国、献给家乡、献给培养下一代的教育事业,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和献身精神。更重要的是,嘉庚先生的奉献精神激励许许多多的后来人,李光前、陈文确、陈六使、陈永和、李尚大、李陆大……无数的海外华侨受嘉庚精神影响,回祖国斥资兴学,在侨居地办华侨学校,为中国和侨居地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3、诚毅——诚信果毅,嫉恶好善。诚毅是嘉庚先生与胞弟陈敬贤所定的集美学校校训。他说:“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是为‘诚’,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是为‘毅’。简言之力求做到‘诚以为国,毅以处事’”。他始终以诚待人,是一位“言人所不敢言,为人所不敢为”的“诚实公正的人,能为老百姓多讲几句诚实公正的话”。他曾经说:“世上有三种话,即漂亮话、敷衍话、老实话。漂亮话我未有学习,敷衍话难免使君失望,老实话恐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听,余均凭事实与良心而言”。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参与国事,当诤友而不盲目附和,十分坦诚,提了许多好的提案和建议。

嘉庚先生认为“世界无难事,唯在毅力和责任耳。”提倡首立责任,做事不中辍,尝试不成仍继续前进,反对私自放任、苟安偷懒、半途而废或容易满足等。他说之亦践之,他一生的艰辛旅程正是其顽强毅力的真实写照。当陈嘉庚公司陷入困境,有人劝他停办或缩小集美学校和厦大的规模,他果断说“余不忍放弃义务,毅力支持”,表示“果不幸因肩负校费致商业完全失败,此系个人荣枯”。

4、勤俭——勤勉节俭,艰苦朴素。嘉庚先生信奉“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自少年时代起,他就谨记“不可赋闲度日”以勤律己,直到晚年患病仍自理生活。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创办中,他亲力亲为,做规划、选校长、定学科,竭尽心力。“无事要找事做,不要等事做”,“智识生于勤奋,昏愚出于懒惰”的警语,蕴涵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嘉庚先生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十万百万都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他一生节衣缩食,简朴持身,粗茶淡饭,穿戴随便,家具摆设也极其简陋。其生前好友黄奕欢在嘉庚先生追悼会上说到:“只要看到他平日起居饮食的自奉之俭,简直叫你不敢相信。谁会相信衣服上常常补缀的人,竟是慨献千万元兴学的人呢?谁会相信时不时叫一角钱汤面充饥的人,竟是名闻天下的陈嘉庚呢?”

正是抗战时期陈嘉庚先生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回国考察抗战局势时,在重庆看到国民党达官贵人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政府要员的贪污营私,富丽堂皇的公馆私邸十分愕然,对比到延安后所见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各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由此断定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

5、创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嘉庚先生一生相信科学,同时代齐发展。在侨居地受到西方工业化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熏陶,他回到家乡,改革丧仪,改革服饰,革除陋俗,革除不良教子法与遗财子孙观念,改革住屋的卫生条件,堪称改革家。他深信“实业救国”,要让民族工业兴起,对教育内涵有深刻的把握。百年前,就从“娃娃抓起”,创办第一所中国人办的幼稚园,创办女校,创办了水产、航海、商业、国学、农林等职业技术专门学校,在厦门大学设置航空专业、对外贸易专业、土木工程建筑专业,为国家培育实业救国人才。出资新建教学实践基地,在学村范围内兴建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等公共配套设施,设立教育推广部,既服务于学校又成为向周边民众展示和宣传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窗口。解放后创办华侨博物院,进行社会的文化普及教育。他这些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实践,不仅在上个世纪20年代是先进的,即使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着极为深邃的智慧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