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报恩塔的由来(20篇)

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国际儿童节”的概念。下面是开学吧小编分享的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征文,希望对大家都有帮助!

浏览

6537

作文

1000

春节的由来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春节吧!今天我就个大家说说春节的由来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不忘报恩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修行最根本的是发菩提心。只要你有菩提心,其他就都可以做到。比方,喜就是给人以欢乐,让人欢乐自己也随喜他的欢乐。悲就是救人于痛苦危难之中。众生一体,慈悲普度,通过四无量心的修持,你遇到事就会想到,所有众生,都曾做过我的父母,要是母亲好一点儿,我肯定不会妒忌,母亲多发一些奖金,生活过得舒坦一些,我应该高兴才是,这样一想,随喜的心就成了;谁遇到大灾大难,你想,这是自己的父母在受难啊,那你肯定急着去帮他;一想到他是为我才犯的杀戒,现在正在地狱饱受煎熬,我得去救他呀!实际上事实也是如此,孩子小的时候,哪个母亲没为他杀过生。过满月,请众多亲友,就又开始杀了,每次过生日也杀,这些都是为你杀的,为你造了杀生的过患,她现在这么痛苦,你看着忍心啊?这大悲心马上就发出来了。从父母开始想,一直想到整个法界的众生,他们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发心要救他们,但自己又没这个力量,怎么办?好好修行,逼着自己修行,得赶紧有成就,当了菩萨就能救度他们啦。所以说菩提心是基础,这个诀窍应该好好掌握。

人其次要学会的就是知恩图报。感恩与报恩是我们佛教徒修学的重要次第,这更是中国传统儒学所积极倡导的人生修养准则。俗语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报恩”,是佛陀慈悲的教诲;“知恩图报”更是我们的祖训:回向偈曰“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以感恩的心对待大自然,对待这个养育我们的地球,对待与我们人类自身生命休戚相关的山山水水、林木花草乃至空气、能源等,我们就会自觉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那么,任何个体离开社会都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个体生命的完善。这就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仅仅独善其身。要追求个体生命的完善,必须同时积极促进他人即全人类的共同完善,将个人生命的完善建立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之中。这样,我们就能常怀感恩之心,逐渐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疏远、隔膜、欺骗和仇恨,而友爱、包容、互助和欢笑将充溢人间。

第三是把感恩之心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知恩报恩,重在实践。作为一个佛教徒,要时时刻刻常怀报恩之心。报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三宝恩。报众生恩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还包括佛教所说的有史以来个体与众生之间可能存在过的亲缘关系。因此,我们应该要报答三世、七世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深恩,将所有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人,时刻想着报答亲人的恩情。常怀感恩,时时报恩,我们就会永远活在安乐祥和、积极进取的当下。在报恩中修行,在修行中报恩,我们就会拥有道德的、有意义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寓言故事:猫的报恩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下面和小编来看看寓言故事报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一个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纷纷。

森林深处有一间小木屋,里面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小木屋显得独一无二,因为孤身一人的老爷爷,经营着森林里唯一的水果铺。和蔼善良让老爷爷的生意不错,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喜欢光顾他的小店,也喜欢和老爷爷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它们给老爷爷带来的森林里种种有趣的事情,常常把老爷爷逗笑得胡子都飞了起来,生活再也不会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孤零零。

当然,偶尔也有可怜的小猫、小鹿们来讨白食。这个时候,老爷爷总是会慷慨地准备很多丰盛的食物招待它们。它们从来不用担心在老爷爷这里会招白眼、受冷落。渐渐地,老爷爷的小木屋成了森林里的爱心小屋。

在这些讨白食的小动物中,有一只白色的小流浪猫已经来这里“作客”了整整一年了。它和老爷爷相依为命,相处得像父女一样,老爷爷悉心照料着小流浪猫,白天逗它玩,晚上哄它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直到小白猫找到自己的“黑猫王子”,老爷爷才依依不舍地把它嫁了出去。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凌晨,天色未开,森林里小生灵们都还沉浸在美好的梦乡中。老爷爷的小木屋突然起火了,火势蔓延得很快,转眼间变成了熊熊大火,哔哔啪啪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小木屋随时有可能会坍塌下来了。但更可怕的是,老爷爷年纪大了,耳朵重了,竟然一点儿也没觉察到,仍在沉沉酣睡中……眼看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只小流浪猫这时不知从哪里窜出来,火光映照出它肥大笨重的肚子——它已经怀孕了。小流浪猫来到小木屋前,焦急地冲着小木屋大声叫唤,但老爷爷依旧毫无知觉,冲天的火焰中,小流浪猫奋不顾身弓起身窜进火海中,来到老爷爷的床前,又叫又拽地唤醒了沉睡中的老爷爷。

一场灾难终于过去了,老爷爷幸运地逃了出来。大火把小木屋烧得干干净净。可是,在冒着缕缕黑烟的废墟中,老爷爷找来找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就是怎么也找不到那只小猫……

不久,老爷爷在原先小木屋的旁边,又建起了一座新的木屋,仍旧操起他的老营生,开着水果铺。现在老爷爷照顾生意之余,常怀感恩之心,更精心照顾那些来讨白食的小动物。更多的时候,他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只小流浪猫。他有时幻想着,小木屋前,会突然响起小流浪猫来讨白食的叫唤声,那该有多好啊!

这一天午后,阳光慵懒地晒着小屋,老爷爷正在屋里打盹儿,半梦半醒中,他依稀听到有小猫的叫声,老爷爷以为在做梦。没想到,小屋前,那只流浪猫竟出现在老爷爷的视线中,它的身后,还跟着两只正相互追逐的可爱的猫咪宝宝。老爷爷一下子睁大眼睛,狠狠地掐了自己一下,哈哈,不是在做梦,他的小恩猫又回来了。

现在,老爷爷与小猫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每当望着在阳光下自由嬉戏的猫妈妈和猫宝宝,老爷爷在心里满足地告诉自己:“这真是上帝的礼物!”

[寓言故事:猫的报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报恩塔的

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条河纵贯巴山,由渝入秦连接两省,这就是汉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任河。这条河作为航运水道,曾承担过全国其它地区沟通西南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在任河沿线,至今仍存留着很多那段岁月的痕迹。在紫阳县瓦房店的任河岸边,有一座“报恩塔”,就是这些痕迹中的一个。

报恩塔原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太平天囯”时期,长江水运受到阻塞,进入西南的主要商道因此改走汉江任河。对于走南闯北的商家而言,这条路是绕了些,但却给坐落在汉江之滨,地处偏中的紫阳带来了短暂地经济繁荣。商船穿梭的喧闹打破了渔舟唱晚的宁静,同时也洗去了这里的凄清与萧条。商贸的繁荣让这里的人民变得富足,在这个从来只用石板盖房的穷困地方,甚至新兴出一座耸立着青瓦白墙的集镇。

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个江浙客商雇来大船离开瓦房店,乘着和煦的春风顺流而下。这一次他带来的丝绸、瓷器卖了好价,现在他正揣着鼓鼓的钱袋,准备回家去治点家产,再采办些新货。也许是留恋任河两岸的春色,也许是要回望一下这方带给他财富的山水,也许只是想方便方便,这位商人停船靠岸,在任河岸上盘桓了一会。这个时候,一只山里的野狗出现在他眼前,商人的心情不错,将带的干粮扔了些喂狗。可没想到,当商人要走时,这只野狗竟对着商人狂叫不止,还咬着他的长衫不放。商人骂了一声贪嘴的畜生,接着把狗一脚踢开,扬长而去。

商人重新启锚开船,顺风顺水不知道走了多远。几天以后,船行到了一个大些的码头,商人打算上岸活动一下筋骨,可临下船前一摸怀中,商人脸色大变,明明放在怀里的钱袋不见了踪影。于是,全身上下舱里舱外找个遍,始终一无所获。商人仔细回想,只在离开瓦房店不久下过一次船,急忙吩咐船往回开,又过了好几天赶回原地。商人下船找了所有自己路过停过的地方,可是除了一只趴在地上的死狗,什么也没有找到。商人颓废的坐在地上,万念俱灰之时突然发现,死狗的尸体下露出一截布带,竟然是自己绑钱袋的布绳。商人大喜过望,急忙翻开狗的尸体,赫然发现自己的钱袋就压在那里。

商人再看看狗的尸体,正是几天前咬住自己不放的那条。回想起来,商人明白了一切。定是自己给狗扔干粮的时候掉下了钱袋,而后来狗之所以冲自己狂叫又咬住不放,就是想告诉自己钱袋丢了。而看狗的死状,分明是商人走后,这只狗就一只趴在钱袋上从未动过。商人没有想到,这只野狗仅仅因为吃了自己几块干粮,就为自己看守钱袋到活活饿死。想明白原因,商人对着这只义犬的尸体放声大哭。

商人回船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人,众人都大为感动,都跟随商人一起回到了狗的尸体旁边,大家找来工具,一起把狗安葬起来。为了感念这只狗的忠义,也为了把这个故事永远的记述下来,商人拿出了一笔不小的钱,在狗的坟上修建了一座砖塔,并起名叫做“报恩塔”。

几百年过去了,报恩塔依然耸立,那个故事也仍在流传。当我们再次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发现,报恩塔所见证的不仅是一个义犬的传说,还有任河两岸那一段骤然兴趣,悄然落幕的航运传奇。

八十年代初,因为下游修建水库,人们给报恩塔搬过一次家。报恩塔的位置变迁了,任河航运也不再繁忙。随着久已不闻的船工号子,旧的历史慢慢淡去,而新的历史正在以新的方式书写。报恩塔搬迁后的位置在公路旁边,而它对面遥望的是襄渝铁路。现在,襄渝铁路的复线和一条贯通西南的高速公路,都在报恩塔附近修建,勤劳的人民正在报恩塔下,演绎出一段更美更新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明节的由来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蜜蜂的报恩记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片辽阔的平原上,生长着一棵参天的大树,它的枝干如伞,绿叶如荫,给过往的动物提供休息场所.植物们也都喜欢在大树下生长,大树从不和它们争养分,更不会有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有时,还将自身的营养与其它植物分享.

这一天,从远处飞来了一只疲惫的蜜蜂,它和自己的族群走丢了,正迷茫时,大树收留了它,给它栖息的场所,并且愿意让蜜蜂在自己身上筑蜂巢.树上的叶子也很大方,将自己所生产出的氧气与蜜蜂分享,使它不再饥饿、疲惫.树下的花也愿意为蜜蜂提供筑巢的原料.而此时,树下的小草急了:大家都帮助蜜蜂,自己却无法为蜜蜂尽自己的绵力,于是,它便和蜜蜂交谈,话语之间竟发现他们聊得十分投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在大家的帮助下,蜜蜂的日子过得十分顺心,它被包裹在了一个爱的世界中.

终于,蜂巢筑好了,大树举行了一次庆祝活动,大家都十分开心,可蜜蜂住进去后,发现自己相貌平平,并且对大家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从此便郁郁寡欢.周围的植物普遍认为它受大家帮助后,便忘了大家了.叶子不再无私地提供氧气,花儿也不再提供花蜜了.大树很想了解蜜蜂的想法,于是让小草了解实情,努力帮蜜蜂摆脱困境.小草也很担心蜜蜂,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一天,小草和蜜蜂谈心,蜜蜂看见小草期盼的眼神,就将自己的心理话告诉了小草,小草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说:“正和其它植物所说的那样,受恩不知报的动物是最令人讨厌的,你受了大家的帮助却因个人相貌而不回报大家,大家当然会误会你了,试着付出爱吧!”

蜜蜂回到家后,将小草的话想了又想,觉得十分有道理,可它又无法为大家做什么,怎么办呢?

蜜蜂去找大树请教.大树依然和蔼可亲,慈祥的目光炯炯有神,耐心地对蜜蜂说:每个人的能力都有大小,但只要你尽力而为,努力为大家做事,没人会在意你的功与过.蜜蜂听后,若有所悟.

第二天一大早,蜜蜂便唱起了欢快的“嗡、嗡、嗡”之歌,跳起了优美的“八字舞”,所有的植物心情舒畅,大树伸直了手臂,迎接蜜蜂,叶子不再独享氧气,花儿也将花蜜无私奉献,小草看到这一切,会心地笑了.

小蜜蜂因有花蜜,便制作出了蜂蜜,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时,大树周围又是一派融洽和谐的情景.蜜蜂也天天喊着:“付出爱,回报爱!付出爱,回报爱!”

如果你们偶然看见一只小蜜蜂越飞越远,不要吃惊,那是蜜蜂正在报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明节的由来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杜牧的《清明》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2]也极盛。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蚂蚁报恩作文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在家读蚂蚁报恩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很大的道理,让我明白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更深的意思,更没想到这故事中的一只小小的蚂蚁居然也能够报恩,太不可思义了。

其中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天中午,烈日炎炎,一只小蚂蚁在河边喝水,才喝了几口,却一不小心滑入了河中,在河中拼命的呼救,碰巧,天空中飞过来一只鸽子,鸽子见一只蚂蚁在河中呼救,鸽子二话不说,就急忙找来一根小树枝。找准方向将小树枝扔下去,蚂蚁慢慢地爬上小树枝,顺着河流爬上岸。仰起脖子,对天上的鸽子说:“我的恩人,谢谢你,要不是你,现在我可能已经被这河水给淹死了,我一定会报答你的。”鸽子说:“就凭你一只小小的蚂蚁也想给我报恩,我看还是算了吧,别回头再把自己的命丢了。”鸽子说完话便扑棱一声飞走了。蚂蚁高兴地回到了家,又开始过上了快乐的日子。

今天,天气很晴朗,小蚂蚁从屋里出来,去外面找食物,走走走,却看见自己的恩人在河边喝水,小蚂蚁刚想上前去跟自己的恩人打招呼,却发现在恩人的后面,有一个人手里拿着网,悄悄地向恩人走去。蚂蚁见自己的恩人有难,就急忙向前,慢慢地爬上猎人的脚上,张开嘴拼了命地咬着猎人的脚脖,猎人一阵疼痛,不过猎人没有叫痛,蚂蚁又加了加劲,可猎人依然没有叫声。这下可急坏了小蚂蚁,小蚂蚁在仔细想,眼看恩人就要被抓走,小蚂蚁一看见草丛中有一个毛毛虫,于是就请毛毛虫哥哥帮个忙,毛毛虫答应了,毛毛虫就顺着上去,咬着他的背不放,小蚂蚁就咬着猎人的脚不放,猎人疼得受不了就叫了一声,鸽子听见了叫声,受了惊,一下子飞上了天空,鸽子说:“小蚂蚁,没想到你这么小也能报恩,看样子我得对你刮目相看了。小蚂蚁再见,希望我们以后还能相见。”

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感恩,就说故事中的小蚂蚁吧,连一只小小的蚂蚁都能报恩,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呢?难到我们连一只小小的蚂蚁都不如吗?有些人会有一点自私,但我相信他们看了这本书里的一个小节段,一定也改变自己的私心的。我终于知道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感恩之心,像链条一样维持下去。

啊!原来报恩也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在我读完以后,我想到了以前的几件事,我的一些同学,曾经都帮助过我,可我也没有报答他们,也许,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也明白了“知恩图报”这句成语更深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醋坛子的由来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时,醋是皇宫中很流行的调味品。当时,房玄龄是唐宫的宰相,家有一妻子,日日霸道横行似河东狮吼,房玄龄的“妻管严”在朝中是众人皆知的。一日,唐太宗突然兴致大涨,请开国老臣和心腹赴宴,酒足饭饱后,房玄龄在微醺之下说了几句自己不惧内的牛皮。知晓他家中情况的唐太宗在听了这些话后,有意下旨赏给房玄龄两位美人。

面对圣上隆恩,房玄龄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想到家里有一只“母老虎”,他不由得要出一身冷汗。这个时候尉迟恭出面安慰房玄龄说,怎么说也是皇上恩赐的美人,房夫人不会拿她们怎么样的。结果,房玄龄的老婆又吵又骂地把两位美人赶出了房府。

很快,这个事情在朝臣中就传开了,唐太宗也想借机惩治一下房夫人,灭一灭她的妒火,便召令夫妇二人来问罪。唐太宗指着大殿上一个坛子说:“两个选择,第一,带着美人回家,平平和和过日子,不若,那就第二,喝下这一坛子毒酒。”房夫人自知年老色衰,看着二位美人,心一横,仰头便喝。房玄龄急得直跺脚,其他大臣却大笑起来,原来这坛子中装的并不是什么毒酒,而是一坛子醋。

太宗见此情形,也笑言罢了,夫人心性如此,也是因为太关爱自己的丈夫。自此,“吃醋”成了女子善妒心眼小的代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老鼠报恩的故事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只无家可归的小老鼠口渴了。它爬到一个很深的河里去喝水,不小心掉进河里,它拼命挣扎:救命!救命就在那节骨眼上,一只刚刚和朋友们玩的小鸽子看见了,赶紧飞来了。它连忙衔来一根树枝扔到河里,大声地对小老鼠说:快抓住这根树枝!小老鼠靠着树枝爬上了岸。它不停地向小鸽子道谢:谢谢你,要不是你,我早就淹死了。以后,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不用谢!

后来,小老鼠看到有一个猎人用枪瞄准了小鸽子,在猎人正要发射子弹的那一刻,小老鼠鼓起勇气在猎人的脚上咬了一口。猎人忽然感到一阵巨疼,他大叫道哎哟!鸽子听见了猎人的叫声,吓了一跳,连忙飞走了。

过了一会儿,小鸽子又飞回来了,她对小老鼠说:谢谢你,小老鼠。小老鼠说道:不用谢,我们的友谊,是互相帮助才得到的,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知恩图报,不能忘恩负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惊蛰节气的由来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恩于心,报恩于行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师生及家长在操场上听了关燕老师的一个关于感恩于心,报恩于行的专题讲座。

这真是一场精彩的演讲会,对孩子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让家长也受到极大的感动与震撼!

听着一首首扣人心弦的歌曲和专家精彩的演讲,许多同学都热泪盈眶,感受至深。关燕老师讲了多个事例,其中,有一个事例让我至今忘不了:有一个聋哑女孩在1岁时失去了父亲,只有母亲辛苦地把她拉扯大。一个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的夜晚,母亲很晚还没有回来,女儿心惊胆寒,于是急匆匆地去寻找母亲。在一个拐弯路口,她发现了母亲,迅速扑了上去,结果才知道,母亲遭遇车祸,失血过多,不幸身亡了。女孩泣不成声,之后,有些热心人帮助她,她的学习很成功,她用行动回报了社会,也让天上的母亲得到了欣慰。

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女孩懂得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人生当中的必修课,会感恩的人是一个好人,不会感恩的人,即使活着,也不像人样。

我们的父母我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也应该感恩父母,报恩父母,哪怕是给下班的父母送上一双温暖的拖鞋,给疲惫的父母送上一杯暖暖的茶水。

爱是力量,爱是勇气。让我们铭记并行动“感恩于心,报恩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报恩初中作文

全文共 986 字

+ 加入清单

报恩是什么?报恩是当自己有困难时,有个贵人帮助了你,你要用最好的方式去回报给当初帮助了你的贵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报恩的故事,及方式。我来说说我的报恩故事吧。

大概在四年前,我当时19岁。刚毕业的我想到国外打工。可是当我到了国外,我的生活真的很辛苦。由于我的学历差,所以没有一件店铺肯录用我,哪怕是洗碗的工作,可他们都没有录用我。就这样我就四海为家,到处找工。

有一天,有一位芳龄像是60多的老婆婆。她看我四处找工,她应该是觉得我可怜,所以她把我接到她家住几个月。虽然她的家不是很大,可当我一进屋里,总感觉温暖无处不在,有家的感觉。老婆婆知道我学历差,所以她就用一些我听得明白的英语与我沟通。

住在她家有3天了,她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给我吃好的,穿好的,让我有点难为情。当晚,我心想我必须要好好的回报她。第二天,我觉得我不能再寄人篱下了,我必须出去找工。可是我还是找不到工作。她看我很沮丧的回家,她就试图安慰我。

结果下一天,她带我去找她得一位她得一位朋友,她朋友是开咖啡店的,她跟她朋友说好让我做洗碗的工作。结果,那老板答应了让我做洗碗的工作。一个月后,我有钱了,我就买了很多食物及衣服给她吃和穿,结果她笑得见牙不见眼。至于剩下的钱,我都用来给我的补习费用,因为我必须让自己更强大,好让我能以更好的方式去报答她。

几个月后,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开了属于自己的五星级餐厅。我明天都有收入,于是我就把这些收入都用在她穿好的,吃好的。几个月后,我终于开了一间连锁餐厅在马来西亚,可她却得了重病。

一年后,我把她接到我马来西亚的家。到了我的家,父母问我:她是谁?于是我就述说她是在我有困难时,帮助我的人。现在她也有困难,我也要帮助她。由于她生病了,所以我让她在我家修养,也好让我报恩。

她每天都躺在床上,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就像当初她对我照顾的一样。我明天喂她吃粥,晚上帮她披上被,以免着凉。最后她终于康复了,她终于抵抗了这重病。我心里开心的在想有可能是我的一举一动感动了上天。

这就是我的报恩故事。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个记忆深刻的报恩故事,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报恩方式。则我的报恩方式就是把最好的去回报恩人。其实我已经把她当成了我的亲人了。可最后她还是老去了,一睡再也爬不起来了。可是我还是会记住她的一切,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我都记得一清二楚,因为她是我印象深刻的恩人。

[报恩初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秋传统节日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9月19日,是中秋节,我在家里过中秋,赏月。有很多人一定想知道中秋节有什么来历吧,我来告诉你们。

中秋节,顾名思义,“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一定要吃什么?大家一定知道,当然是月饼。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端午节的由来优秀作文700字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音, 所以,“端午”又称“端五”。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古人也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明清时代,北京一带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 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 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 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 他们还把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

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 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 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说明文:全国爱牙日的由来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爱牙日是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等部委联合签署确立的,时间是每年的9月20号,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键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预防工作,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龋病、牙周病患者众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牙病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

龋病、牙周疾病是损害我国人民群众口腔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更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

据调查,我国约有6-7亿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病,其中以患龋病为最多,人均有2只龋齿以上,全国约有20多亿只龋齿;牙周疾病患病率高达80%。又据1982年全国中小学生龋齿与牙周疾病调查数据显示(1)7-9岁乳牙患龋率城市为79.60%,农村为85.50%乳牙龋均城市为3.8只,农村为2.7只。(2)7岁恒牙患龋率达21%。(3)12岁恒牙龋患率城市为45.90%,农村为31.60%,恒牙龋均城市为1.04只,农村为0.65只。(4)17岁恒牙患龋率为41.00%。(5)15岁牙龈炎患病率70-90%。(6)15岁牙石检出率50-90%。(7)小学生刷牙率城市为50-90%,农村不足10%。(8)学生口腔卫生不良率城市为65-85%,农村为70-90%。

以上数据表明:一方面,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的龋齿与牙周疾病情况严重,并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口腔预防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有限,各地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空白。为此,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和有关专家认识到,牙病唯一出路是预防,预防的首要任务是展群众性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又考察了国外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呼吁要建立“全国爱牙日”。

在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和顾问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委九个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其宗旨是通过“全国爱牙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

建立“全国爱牙日”是中国开展群众性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创举,是推动我国牙病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湘妃竹由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饭吃不好,觉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害解难,惩治恶龙。

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身为帝妃,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并不贪图享乐,而总是在关心着百姓的疾苦。她们对舜的这次远离家门,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凯旋的喜讯,日夜为他祈祷,早日胜利归来。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燕子来去了几回,花开花落了几度,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她们担心了。娥皇说:“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女英说:“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她们二人思前想后,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见不到归人,还不如前去寻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们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便是舜帝的坟墓,他老人家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二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睛,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学会了报恩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感恩敬孝,一直是中华传统之美德,更是是做人之基本准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学会报恩作文,一起来看看!

十年来,妈妈不辞辛苦的把我拉扯大,一双脚风里来,雨里去。妈妈脚上几条刀刻般的皱纹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如今,我也一天天长大了,懂事了,就让我来为妈妈洗一次脚,来报答妈妈对我的养育之恩吧!

一天过的很快,转眼间就到了晚上。怎么办?怎么办?眼看妈妈就要洗脚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去吧,总觉得不好意思。不去吧,又觉得心里头过意不去。脑袋里的两个小人吵的我一个头有两个头大。去!我鼓足勇气,用小得像蚊子般的声音说:“妈妈,我,我想给您,洗次脚。”我好不容易把话说完,脸涨的通红,估计放片菜叶上去,也能煮个半生不熟。“洗脚?”妈妈瞪大眼睛,诧异地把手放到我的额头上,摸了摸,问:“你没发烧吧?怎么突然想给我洗脚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啊!”妈妈一脸坏笑地望着我,若有所思地说,那眼神,仿佛要把我给看透似的。“妈—,我就是想给您洗洗脚,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吗?”我不满地看着妈妈。“那好吧!洗就是了。”妈妈摊开双手,,耸着肩,一副无可奈何地表情令人忍俊不禁。

我来到厨房里,打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着,就想淘气的娃娃在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清纯的童声仿佛来自天外,令我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我接了半壶水,把水壶放在灶台上,打开天然气,蓝色的火苗“呼”地一下窜了上来,飞快地舔着锅底,好似一个个活泼可爱的蓝精灵在树丛中跳着欢快的舞蹈。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水泡“咕咚咕咚响”的声音,水壶还冒着白烟。原来是水开了,我赶紧“啪”地一声关掉了天然气。我把水壶拿下来,哎,怎么这么沉呀?把水到在洗脚盆里,然后加了一点冷水。刚触摸到水面,我的手立马缩了回来,这么烫,准得把妈妈的脚烫成包子。我又加了一点冷水,一摸,一股刺骨的寒冷涌向我的心头。这么冷,准得把妈妈的脚冻成冰棍。好不容易调好水温,我把盆子端到妈妈面前。帮妈妈把袜子脱下来,洗脚工程正式开始!

先洗脚背,我把水轻轻撩起,浇在妈妈的脚上。轻轻地按摩着妈妈那双粗糙的脚,心里有种怪怪的滋味,,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顿时一齐涌向我的心头,交织在一起。我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来,脸上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洗脚的时候,最难洗的便是脚缝和脚底了。为了让妈妈心甘情愿地洗脚底,我的三寸不烂之舌都快变成三寸要烂之舌了。想想也是,在洗脚底的时候,我尽量轻轻地洗,可我越轻,妈妈越“格格”地笑个不停。看着妈妈被我折腾的死去活来。我对妈妈说:“妈,咱们别洗了吧?你都累成什么样了?”“没关系,你洗吧!”妈妈满不在乎地说。我洗的时候,干脆重重的按摩,这下,妈妈反倒不笑了。在洗脚缝的时候,更令我讨厌。因为脚趾可不像手指一样一扳就开了,把脚趾分开后脚趾又会合拢。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把妈妈的脚洗好了。这时,我已累得筋疲力尽了。妈妈端详了我许久,轻轻地说:“女儿,你长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端午节的由来优秀作文700字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端午节了,街上不时传来卖粽子的吆喝声,超市里的咸鸭蛋也比平时多了许多。女儿高兴地玩着刚买来的香包,不时地问着奇怪的问题。打开电脑,竟有网友发来节日贺卡,忽然想到几日来萦绕于心头的端午明日就要到了,生活中仿佛到处弥漫着端午的气息。但我总也找不到小时候过端午的感觉,心里总觉的像少了点什么似的,空空荡荡的。

记得那时,每到端午,父亲都很郑重,往往几天前就在为那天准备。母亲往往会把家里打扫干净,把夏天穿不到的衣服晾晒好收拾起来。到了端午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就会给家中的每一个人分工,母亲负责端午节的重要食品——蒸糖包,我和姐姐负责到地头割艾草、菖蒲,父亲和哥哥则负责煮鸭蛋、鸡蛋、大蒜。一切安排好后,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就起床,各人做各人的事了。

母亲起来后,先和好面,然后就开始做糖包,要做满满的一锅。父亲则到把新收的大蒜拿来一些,洗净,等到哥哥也把鸭蛋、鸡蛋洗净了,就一起放到锅里,然后再放上菖蒲就可以煮了。这时,我就站在锅边,听着锅内发出的咕嘟咕嘟的声音,闻着锅内散发出的又香又甜的气味,开心的不得了。等到饭做好后,我就只顾着吃了。一手拿着香甜的糖包,一手拿着鸭蛋,跑到小朋友家玩去了。吃过饭,母亲收拾碗筷,父亲就会把我们割回的艾叶拿一些插到门头上,剩下的放到太阳下晒干收拾起来备用。夏天晚上,蚊虫多时,父亲就会取一些晒干的艾叶点燃,那缕缕香烟会把蚊虫驱得一干二净。我小时体弱,每到冬天都会咳嗽,这时母亲总会取一些干艾叶,用点燃后的灰末和面煎馍给我吃。只吃一两次就能把病治好。

晚饭后,父亲便会给我们讲白娘子的传说,那时我们都会同情白娘子,痛恨法海和许仙,为什么要骗白娘子喝雄黄酒呢?不过到现在我也没见过雄黄酒是什么样的。

如今,我与父母分开生活已有十几年了。每到端午,妻子都会从超市买回一些粽子、鸭蛋,但她不会蒸糖包,我也再没有和姐姐去割过艾叶菖蒲了,老家地头的那片芦苇以及芦苇边的艾草恐怕也早就没有了吧。但在我的记忆里总抹不去那片嫩嫩的芦苇、那一簇簇青青的艾草。

儿时那飘香的端午啊,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明节习俗作文:插柳的由来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语文迷小编就告诉大家!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清明插柳”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相传从隋代开始流行,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

关于清明节插柳,有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关于清明插柳的来历,据传还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柳条插进泥土即活,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哪里成荫。柳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插柳插出不少柳树,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树的习俗。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其二是说插柳避邪。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

在中国民间,柳枝向来被视为驱除瘟疫的象征,据说这一说法源于佛教,佛教经典《灌顶经》所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则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沾净瓶中的水向人间抛洒甘露,驱病消灾。受此影响,中国人便以柳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称其为“鬼怖木”。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了。

清明插柳还有一说,是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的。

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清明戴柳,便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了。

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灾、祈福迎祥之用外,还有纪年华之义。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这是因为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意,特别是妇女戴柳,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日记名字的由来怎么写三年级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李思源,我的名字听说是‘吃水不忘挖井人’里叫的,因为‘饮水思源’吗。”

正是这样,给我带来了许多麻烦,比如:“教一年级上册第二十几课文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这课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啊!”在同学们的“注视”下,我无奈地笑了笑。

不知是谁叫了一句:“吃水要打李思源。”全班也跟着叫:“吃——水要打李——思——源!”在说我名字时,大家还有意拉长了声音,气得我巴不得冲上去打他们,把它们打的和饭店的“狮子头”一样。

再一次,是在学校的食堂里吃饭,墙上贴着:“珍惜每一颗粮食,尊重农民的成果。”还有:“粮食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但有一幅居然是:“吃饭要节俭,饮水要‘思源’!”我的名字“上了墙”,让我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难道是要让我“出名”吗?

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事呢,让我也是“无言以对”。比如:一次数学比赛,我得了一等奖,结果奖状上面写着:“李思远!”请问您是文盲吗?这都可以错,让我十分无语。

世间有许多悲喜,但我们都要用坚强去面对,哪怕常常在一个小小的名字上出糗。“加油,李思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