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祖宗十八代称呼的由来【汇总20篇】

全民国防教育日,是国家设定的对全民进行大规模国防教育的主题活动日。群众性国防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快来看看吧。

浏览

7165

作文

1000

春节的由来作文450字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吧!到了春节人们会贴对联,挂红灯笼等习俗,可为什么会有这些习俗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每到12月31就会从海底爬到陆地上来,吞食家畜,人们只好扶老携幼前往深山,躲避“年”的追击。

这天除夕到了,村中来了一位乞讨的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哪有时间来管他呢?只有一个老奶奶给他一些食物充饥并劝他到深山去。可老人却笑道:“您让我在您家住一天,我一定会赶走‘年’的!”老太太再三劝阻却经不住老人的恳求,只好让他留下,自己独自前往深山。

晚上,“年”又来吃牲畜了。可这个除夕它发现气氛与往常有些不同:“年”往前走看见有一副对联,吓的直打哆嗦。可它还是壮着胆子往前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响了,“年”再也不敢往前走了。风一吹一个大红灯笼掉了下来,“年”竟仓慌而逃了。

原来,“年”有三怕,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响声。从此以后,人们挂红灯笼,贴春联等,“年”再也不敢出来了。于是古往今来,代代相传,这个习俗就这样留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1、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2、鲤鱼

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儿童、孕妇、老人在内的各类人群都适合吃。

3、黄鳝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最近一段时间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4、河蚌

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对人体有保健功效。

5、姜

盛夏来临,不少人会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夏日人们好贪凉,喜爱电扇空调,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6、苦瓜

苦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C、钙、铁等,苦瓜味苦,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苦瓜能泄去心中烦热,排除体内毒素。苦瓜最好的吃法还是凉拌,凉拌能够很好地保留苦瓜中所含有的维生素。

7、莲子

入伏后多吃莲子可祛火,热天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易烦躁、伤心。莲子芯的味道虽苦,但可清心火,还有降血压作用,适宜体质虚弱、心慌、失眠多梦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结、腹胀者,最好少吃。 8、绿豆

夏季三伏天高温,人易出汗,使机体因丢失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而导致内环境紊乱,而绿豆中含有丰富无机盐、维生素。在高温环境中以绿豆汤为饮料,可以及时补充丢失的营养物质,以达到清热解暑的治疗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祭灶节的由来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欣。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

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祭灶在中国起源甚早。在《礼记》「礼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记载。不过,祭灶的日子随着寺、地而有不同。《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河南境内)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日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恐灶神上天后,说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话,吴人祭灶时,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一带的祭灶习俗则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酒将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北方常见的灶糖有所谓的「糖瓜」,就是麦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芦或瓜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夕节的习俗与由来

全文共 273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作文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在饭厅快快乐乐的吃着粽子,

作文 -端午节的由来。我突然问爸爸:“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爸爸说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纷纷表示不知道。于是,我只好自己去翻书查找。

相传在古代,楚国谋士—屈原深受楚怀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渐渐不用他了,屈原见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悲愤不已。有一回强大的秦国派人找楚怀王议和,屈原看出这是秦王的阴谋,便去劝阻楚怀王,没想到楚怀王不但不听他的,还将他驱逐出都城。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关机牢房里,三年后因忧郁成疾死在了秦国。楚怀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后,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国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劝说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遥远的汨罗江边。后来亲王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屈原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因不愿做亡国奴而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里,

后来百姓们为了保全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面投放粽子和鸡蛋,希望江里的鱼不要吃屈原,还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在江面上划来划去以便驱赶水怪。从此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喔,原来端午节是这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 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秋节的由来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来了,家家都吃月饼、赏月、赏灯,还有小朋友们提着灯笼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呢!

晚上来到了,月亮圆圆的好像一个玉盘子,你看月亮仿佛在向我们微笑,月亮上还有嫦娥的身影呢!这里还有动人的传说呢:

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月一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吉祥。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慢慢在民间形成。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京剧的由来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京剧,中国的“国粹”,国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形成于北京。据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对当地戏剧很感兴趣。1790年,为了庆祝他80岁生日,乾隆召集了各个当地剧院来给他表演,其中四个来自安徽的剧团庆典过后就留在了北京。1828年,一个湖北剧团来到北京。从这以后,这些剧团经常一起表演,后来两个剧团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称作京剧。它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很受欢迎。如今,它是当代中国汉剧和世界级戏剧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的由来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呢。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了以后,连忙去买了春联和锣鼓。到了晚上“年”又来了,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

现如今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了。

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新年的由来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过年的由来吗?那么我现在就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种怪兽,叫做“年”,特别凶。一到冬去春来的时候就出来,不是伤人就是损坏庄稼,还叨走人们的猪呀、羊呀……

有一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在院内堆起柴,又摆上桌子,放上猪、牛……就来了,张开口吃起来,饱餐一顿。就在这时候人们点着了柴,放鞭炮。火光冲天罗声、炮声……响成一片。“年”不知怎么了,被吓得逃了也不出来害人了。

从此,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放鞭炮,来赶走“年”。就成了“过年”的风俗,一直到现在。

这就是过年的来历。有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联合国日的由来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经过多次协商,决定建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作为战后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稳定国际关系,建立更加牢固的和平基础,让人类不再受战争威胁。

1945年

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波兰未参加)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5日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10月3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元节的由来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 “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中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今对丈夫的称呼

全文共 170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吗?古代对于丈夫称呼有很多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今对丈夫的称呼,欢迎阅读!

【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郎”为夫君。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郎”多亲切的称呼阿!

【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当然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老爷】老爷, 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官人”:但李易安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相公】如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无论青衣,还是花旦在台上,拉长了音儿一声“相——公——”,就是这俩字儿。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后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爱人】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在旧中国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男人】男人,这是最有归属感的叫法。通常必须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可惜仅见于通常极具团队精神的乡下女人口中。

【我们家那口子】带有一种隐秘的亲热味道!但其中已无尊敬的意思。

【孩子他爸】最隐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这么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这个称呼太缺乏准确性了,极不严谨。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极可能并不是她老公的哦。

【老板】现在中国到处都叫老板,连有的研究生叫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就是这么烂的称呼,丈夫们享用的机会都不多,更多的时候倒是称自己的老婆做老板和领导的。

【老公】老公这词最初却就是太监。这宦官吧,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如是看来,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端午节的由来优秀作文700字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清晨,阳光明媚,小鸟在枝头欢唱。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看赛龙舟。

到了西溪湿地,我喝弟弟迫不及待地踮起了脚尖。嘟嘟嘟!随着裁判员的哨子唱起歌,龙舟比赛开始了。我全神贯注地盯着河面为他们加油。突然,我眼前一亮,一只船队飞也似的划过河面,喝水被他们搅得波光粼粼,浪一阵又一阵地拍打着河岸。就在这时,弟弟的声音在我耳边想起:姐姐!这是哪只船队呀?划得好好好快呀!弟弟激动地说话都打结了。我定睛一看,刚才在我眼前闪过的那一束光,原来,就是红队呀!可就在这时,后面的黄队突然赶了上来,超过了红队。我和弟弟不禁为红队捏了把汗。过了一会儿,红队再次反超了黄队,夺得了冠军。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回到家,我一进门就问到了一股粽子的香气。原来,是外婆在包粽子。外婆说今天还要教我们包粽子,我听了,高兴地蹦了起来,差点儿就没飞起来了!我和弟弟学着外婆的样子,把青青的箬竹叶卷成三角形,小心翼翼地放上白花花的糯米和红通通的红枣,再把箬竹叶包紧,缠上线。可是我的粽子一点儿也不像粽子,外婆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圆圆的,分明是鸡蛋!我伤心地问: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圆粽子吗?包了几个四不像之后,我包的粽子慢慢地好了起来。虽然包的粽子没有外婆的精致,但是再也不会是圆粽子了。过了一会儿,外婆把粽子放进了锅子里,在煮粽子的时候,我的口水已经不止滴下来过几次了!粽子终于煮好啦!早就垂涎三尺的弟弟和我一起冲进了厨房。我打开锅盖,一股热气扑上了脸颊,我不由地闻了闻,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剥开一个热乎乎的粽子,看见了一粒粒紧紧拥抱着的糯米宝宝,我的口水再一次地滴下来。咬一口,甜甜的味道充满全身,我两三口就把粽子吃完了,粽子可真是美味极了!

今年的端午节,我看了赛龙舟,学会了包粽子,还吃了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来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七夕节的由来简短介绍

全文共 1540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牛郎织女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万圣节的由来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万圣节由来万圣节的由来明天就是万圣节也就是鬼节,你们知道它的起源吗?古时候人们认为恶灵在每年10月31日的夜晚重返人间,为了驱逐恶灵,他们会将房子里的炉火和烛台熄灭,将房子弄得很荒凉,好像没人居住一样,这样恶灵就不会进屋去。他们也会故意穿得很邋遢,看起来很丑,这样恶灵就不愿意接近他们了。另外,他们还知道恶灵害怕噪音,于是他们穿着奇形怪状的服装上街游行。万圣节像今天这样有趣,是因为异教徒没有听从教会。他们在万圣节继续沿用许多缩温节的仪式,有些仪式现在仍然存在。

例如,"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这个习俗,来源于异教徒相信鬼魂会在每年降临人间的时候给活着的人制造麻烦。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恶灵伤害,人们穿上看起来像鬼的衣服,并且准备面包、鸡蛋、苹果等食物当供品以求好运。人们戴着面具,穿着迷惑鬼魂的鬼服,挨家挨户收供品。慷慨的人点起灯火,受到良好祝愿,但吝啬的人却受到威胁。这个习俗延续至今,成千上万的儿童穿戴起来,逐户敲门要求款待。然而大多数现代人并不怕鬼,在万圣节,当小气的人看见有人拿着"家伙"经过,并朝小气的人的家里丢鸡蛋的时候,不免会有些提心吊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走后门”的由来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叫“走后门”。此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贴春联的由来英文

全文共 1733 字

+ 加入清单

spring couplets, a chinese new year decoration,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new year. their beginnings go back as far as the origins of new years festivities.

春联,是中国新年的装饰,没有春联,春节就不完整。春联的来历就要说到新年的来历

according to legends in the chinas ancient past there was a monster known as nian who often came down from the mountains to eat livestock and local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he was afraid of the color red and so red paper was placed around doors and windows of houses and poems for good luck were added to them. the houses with the red paper were avoided by the monster, so its inhabitants were spared. the tradition has continued until today.

根据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记载,有一个叫“年的”怪物经常从山上到村子里吃牲畜。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怪物怕洪泽,所以就在门上,窗户上贴红纸,红纸上面还写一些增加转运的诗。这样,怪兽害怕贴满红纸的屋子,所以这个风俗被流传了下来,一直直到今天。

couplets are traditionally painted with black ink on two pieces of red paper which is then hung on either side of a door.

对联传统的来讲是用黑墨在两张红纸上写字,然后贴在门的两侧。

one half is hung on either side. there is an extra piece of paper painted with words of prosperity hung above the door frame. traditionally the couplets are poems consisting of two lines of either four or five characters. they are painted from top to bottom, right to left.

一边贴张。另外还有一个横批写着意味繁荣之意之字贴在门框的上方。传统的对联,上联合下联是4个或5个字,是一对诗。写对联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different couplets have different themes. for farmers the couplets are meant to bring bounty to them, whereas businessmens couplets are meant to bring money. traditionally scholars would paint couplets and give them to their friends, relatives, and the public. many people choose to create their own couplets. many times door god or the character "fu"is added to doors along with the couplets.

不同的对联有不同的主题。比如,给农民的对联是带来好收成,商人挣跟多钱。传统学者会自己写对联赠予朋友或亲人。许多人会自己设计属于自己的对联。门神和福字一般都是和对联配套的贴在门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爱牙日的由来说明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1989年,由卫生部、教委等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养成口腔保健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

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预防工作,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今年爱牙日的主题是:婴幼儿口腔保健(Oral Health Care during Infancy),中心口号是:关爱婴幼儿口腔健康(Care for Infant Oral Health)。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爱护牙齿的保健意识也日益增强,但现实情况是,中老年人牙齿龋病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婴幼儿和青少年中牙齿早龋的人数也在不断增

加,可见有关牙齿保健的科普宣传还任重道远,为了进一步帮助人们关爱口腔,爱护牙齿,把好疾病入口关,在全国第18个爱牙日来临之际,特摘录一组婴幼儿口腔保健方面的知识。

婴幼儿期是指小儿出生到三岁的阶段,是乳牙继续钙化、陆续萌出、形成乳牙列的阶段、也是恒牙牙胚陆续形成和恒牙处于钙化的时期。此时小儿的饮食由流食、半流食、过度到固体食物,是小儿逐渐摄取多种食物及营养物质以满足身体生长所需要的阶段。进食时的咀嚼运动能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咀嚼肌的发育、增强颅面骨骼的结构。此时也是小儿呀呀学语的阶段,需要乳牙来辅助发音。可见乳牙对孩子的早期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婴儿期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后天获得性免疫尚未完全建立,因而小儿容易罹患一些传染性疾病、营养紊乱或其他疾病,使乳牙的正常萌出或正处在钙化期的恒牙受影响,可导致乳牙萌出迟缓、恒牙的牙釉质发育不全等。此外,婴幼儿期的乳牙极易患龋。这和小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口腔卫生状况差、乳牙的钙化程度低、牙釉质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以及口腔保健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婴幼儿期还可患牙龈炎、多种黏膜病、先天性牙颌畸形、还可出现多种口腔不良习惯、牙外伤等。因此,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应该受到特别关注。

一、重视对初萌牙的保护

1.乳牙萌出前,定时喂凉白开水以清洁口腔。

2.第一颗乳牙萌出后直到3岁前,母亲都要帮助孩子刷牙。开始时可以用无菌纱布蘸生理盐水或凉白开水擦洗牙齿,或用指套式牙刷刷牙,以后逐渐选用幼儿保健牙刷帮孩子刷牙,早晚各一次。

3.尽早培养婴幼儿刷牙的兴趣并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孩子每次刷完牙后,家长要进行检查并亲自再帮助重刷一次。

二、科学喂养 预防乳牙早龋

1.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营养物质。除此之外,母亲输乳孔的大小适中,哺乳时不会造成婴儿下颌过度前伸或前伸不足。但母乳里有乳糖,如果“随意哺乳”也会增加发生儿童早期龋的危险。因此许多学者提倡“定时哺乳”或根据婴儿生理需要哺乳,称为“按需哺乳”。

2.正确人工喂养

牛奶里最好不放糖,要定时喂养,不要养成婴幼儿含奶瓶睡觉的不良习惯,避免奶瓶龋的发生。

3.婴儿到4个月要开始加辅食,使小儿的饮食从流食逐步过度到以固体为主的饮食成分,也就是从单一的饮食过度到多样化的饮食,以满足身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促进恒牙的正常发育。与此同时,也使小儿发挥咀嚼功能,促进颌面部的发育。

遵循合理的进糖原则

(1)少吃或不吃粘性大、甜度高的饮食

(2)甜食要和正餐一起吃

(3)限制进糖的量和次数

(4)吃完甜食要刷牙,喝完甜饮料要漱口。

(5)睡觉前、刷牙后不要吃甜食或喝甜饮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重阳节的由来800字作文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江西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重阳节的由来8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火把节的由来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李东阳

很久很久以前,楚雄有一个大花园,那里住着一位神仙。有一天神仙微服出巡,便无人管理花园。后来,来了一群聪明、勇敢的彝族人。他们把花园里的花拔了,种上了粮食,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神仙回来了,看见自己的花园变成了一片片田地,他很是生气。怒气下的他叫来好朋友-——虫王,请它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把粮食吃光,撒上花种。这话让善良的火凤凰给听到了,立刻飞向村庄。

村庄里有一位帅气、善良、勇敢的小伙子,他曾经救过火凤凰。火凤凰飞到村庄里,把这件事告诉了那位小伙子。当时大家都吓坏了。小伙子大声说到:“我有一个办法。”村民们立刻安静了下来。“蝗虫怕火,我们就用火烧。”小伙子说到。大家都赞同他的办法。于是在六月二十三日那天,他们上山砍柴,收集够了木头,把木头都做成了火把

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天空中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过后,突然天空中黑沉沉的,一大片蝗虫从天上飞了下来,那声音响彻云霄。村民们都吓坏了,小伙子大喊到:“不要慌,快点火把。”村民们回过神来,他们点燃火把,一起奔向田野。先飞下来的蝗虫都被烧成了灰,大家像一条火龙,包围了田野,蝗虫一波一波地飞下来,激战了半个多小时后,蝗虫终于被村民们给赶走了。

庄稼最终还是保住了,村民们围着火堆唱歌、跳舞,一起吃肉,一起喝酒,一起欢呼到天亮。

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村民们都会载歌载舞,后来,就把这一天叫作“火把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