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352

作文

74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493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慢慢来》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部作品。书中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作者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你看不到一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华安在玩耍在淘气在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最朴实、最细腻、也最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

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作者用一颗细腻且充满无限爱意的心,描述了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语言极其朴素,展现的画面却让我感受到原来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可以这么温馨、可爱、温暖,而不是我听到、我看到身边朋友所描述的那么辛苦。也许作者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以及艰辛,也许因为作者良好的家庭经济关系没有遭遇到那些辛苦,但也让我体会到,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用心,只要你展现正面的心态,美好还是生活的重头戏,关键是你有没有真的在那个当心存在,如果你也是一个孩子的父母,请问你有没有在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里只是开心地跟孩子做同一件事情,比如读书、做游戏。作者在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都会跟孩子一起温习一路上能遇到的所有的东西,会跟孩子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跟孩子一起体验那一路上所有可以体验的东西,虽然那些对我们来说非常非常普通,比如今天的蓝天上游很多白云,比如路边的树木花朵叫什么,但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他想要去理解去认识的。

小孩子总是会长大,长着长着就慢慢走出了父母的视线,走着走着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圈,也就与父母渐行渐远。但在父母的眼里,不管孩子长多大永远都是自己的小孩子,希望孩子永远像小时候一样依赖自己、信任自己,可现实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从依赖父母到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之后,慢慢就觉得父母的爱不再是生活中的唯一,甚至有时候成了负担,而造就这种负担的是没有有效的沟通,两者之间缺乏了连接。

龙应台也有这样的焦虑,眼看着自己从小带大,一直依赖自己的儿子到了18岁之后似乎已经成了陌生人,不见面的时候,电话沟通的内容总是“恩,好”式的一问一答,见面的时候,儿子总是跟自己没有话说,总是忙着要见朋友、同学,要上网。就这样,焦虑纠结着她,她强烈地想要改变,想要重新认识她的儿子,找回她和儿子之间的连接。于是,母子两人达成协议,用最原始的沟通方式---写信---来重建彼此的关系。

合上书的时候,我问自己:上一次跟父母亲密沟通是什么时候?我是否真的知道父母的喜好?我是否能理解父母说那些话的原因?我是否真的爱父母?我只愿意跟父母沟通什么?有哪些是我绝对不想跟父母沟通的?为什么?……

我从小学就远离父母寄养在外婆家,因为小时候家庭经济拮据,父母在外地工作,总是在从早到黑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忙碌着,印象中我们的沟通只限于对学习的简单沟通。后来工作了,离父母也较远,彼此的生活圈子、生活方式也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有时候我会认为我说多了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只是涂添他们的担忧,于是大部分的沟通变成是我去听父母唠叨邻里的一些琐事,家里的一些变化,而我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只字片语加深了父母对我一个人在异地生活、工作不易的担心,基本上每一年一次的回家机会,在家呆的不超过10天,而10天里真正静下来跟父母单独相处的也不过2天,2天能做什么呢?太少太少了。其实想一想,父母有时候也像是小孩子一样,想要去探索自己的孩子的世界和生活,想要更多地建立彼此的连接。

我们曾经不止一次讨论要如何沟通,如何有效沟通,何不把自己跟父母的沟通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来面对?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最关心你的是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把龙应台的《孩子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给没有学进、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

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 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更多优秀读后感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从外星球来的孩子读后感小学生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期间,妈妈给我买来一本书——《从外星球来的子》。来看看笑猫和胖头是如何去开导一个看似从外星球来的孩子

就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球球老老鼠和笑猫陪着无所事事、无比懊恼的胖头去宠物学院学钢琴,在刻苦学习钢琴的日子里,胖头在银杏树林里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一个仿佛是从外星球来的孩子,这个男孩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笑猫的笑吸引他,胖头也学会了笑。渐渐的胖头每天都去跟他玩。小男孩从一个忧郁的人变成了开朗的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胖头啊!至今,胖头还不知道小男孩患的是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里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更让我明白了人间处处有爱,在猫的世界也是一样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让我对这句话感触很深。作者杨红樱阿姨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不同的“爱”,比如:虎皮猫对儿女的爱——母爱;胖头和小男孩之间的爱——友爱;钢琴阿姨对胖头的爱——关爱。

大家来谈谈胖头吧!在猫学生中,胖头也许是最笨的,也许是先天条件最不好的,但胖头学的是最好的,进步最快的。这恰恰说明了无论是人还是猫,想做成一件事就必须专注。

虎皮猫——一个很了不起的角色,但她的做法让我惊呆了:虎皮猫爱子如命,可他的爱不是溺爱,不是宠爱,而是一种明智的爱。希望包庇孩子们的妈妈们向虎皮猫看齐。

多去帮助别人,世界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2000字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把龙应台的《孩子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儿子,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老师的角色!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看着学习上不优秀的儿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阳光,他自信,他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在音乐上有天赋、肯努力……呵呵,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只想对儿子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孩子请你搬走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在生活中,总有一个人一直陪着你、照顾你直到长大,她就是母亲。可自从我读了《孩子,请你搬走》这篇课文后,我改变了看法。

这篇课主要讲了一位本应去奋斗,努力工作的25岁青年人,却一直依靠着父母,在一次闲聊中,青年透露出了他的想法:“让母亲为自己买房!”母亲听后,一直沉默,青年生气而离家出走。母亲想出了一个残忍的决定——让孩子搬走。

当时母亲可能还在后悔自己的决定,但当她回忆起之前的生活,儿子小时候玩玩具,母亲帮他收拾,看上什么东西就让母亲买,还时常抱怨母亲。母亲却毫无怨言地度过了这二十五年,母亲本想养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却因自己的溺爱,将“鹰”养成了一只只会索取的寄生虫,她发现无节制的爱只会害了孩子,所以,她决定让孩子搬走……

对于“母亲”的行为,我觉得并不残忍,如果断绝孩子的后路,他或许会明白母亲的道理,会努力用功,回报父母。但是,如果我们和这位青年比一比呢?我们在日程生活中,一定也有气父母,和父母顶嘴的事,父母却不曾多说我们。感恩父母,谁又能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金玲,一个12岁的女孩子。活泼、天真、善良、可爱。在平时人见人爱,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女孩。关于她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语文成绩还可以,难度较高的题总是能出奇制胜。可总会写错别字,大致的说,语文成绩在85分左右,高也高不过90,低也低不过80。数学就不妙了,数学是金玲最不喜欢的课了,尤其是计算,10题起码错6题。英语也只能说马马虎虎,一般90分。成绩在班级里虽不是名列前茅,但她很自信,为此我很欣赏她。

这本书的作者是黄蓓佳,我能有幸读到这本书,认识金玲,我很高兴。书中的主人公她虽只有1米55的个子又胖嘟嘟的,说实话她吸引了我。在学习上,父母为她操了不少心,一直希望她成绩能有所提高。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孙奶奶。事情是这样的:在学校的一棵树下有几只蚕宝宝,她为了找蚕叶给蚕宝宝吃,便找到了孙奶奶的家,看到了蚕树。就从那一次金玲认识了孙奶奶,还和孙奶奶有一个约定,孙奶奶给金玲补习,不要钱,蚕叶也随便拿,但这件是绝对不可以告诉别人,父母也不可以。当时,金玲就犹豫了,可就是她的善良,不想让蚕宝宝饿死,让她决定撒这么一次谎。

这一件事过后,她懂了,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她可以从每一件事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感悟到了“我要做好孩子”了。从此,我便有了目标,要向金玲学习,学习她,努力,认真,执着,学习她“胜不骄,败不馁”我也决定也要做一个学习好的好孩子。书中说:“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它不全是100分组成的。”我很喜欢这句话,我一定要成为这样的好孩子,要做善良、正直、勇敢、乐于助人、品质优良的好孩子。

但我更喜欢“跑吧,孩子,冲刺吧!”最后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深深的感动了我。金玲妈妈坚信她的女儿会很优秀,会把小学里最后一场试考的很好。这足以证明,金玲通过了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父母的信任。只要我们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可以赢的别人的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大部分教师认为:孩子失败主要指学习成绩差,或者是这个学生行为品行差,故意在班级里捣乱。这样的学生,教师看见了都非常的头疼,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选择了放弃。学生觉得老师既然放弃了自己,他就更加放纵自己,恶性循环,导致这帮孩子无法拯救。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不能放弃这些孩子,要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家长、教师和孩子都要努力,孩子才不会失败。

一、家长的责任在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平时多指导孩子的品行,能够正确区分好与坏。有了良好的品行才能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再加上家长和教师的督促,孩子的成绩怎么会差呢?

二、教师的责任在于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人。现代的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学生以后能否适应社会,很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教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的人。

三、孩子的职责在于刻苦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在学校中什么东西有用,每个学生心里都应该很清楚,知识是最有用的,没有知识怎么能考出好成绩呢?怎么适应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呢?因此,作为学生应该刻苦学习,尽可能掌握多的知识,为将来的自己、将来的社会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全文共 1665 字

+ 加入清单

通观《孩子为何失败》这本书,我把它划为学校教学思想一类。在这个范畴里,作者霍特提出,教育上最可怕的问题是,教学效果很糟糕,学生学习失败很多,学校却坚称这不是他们的问题!霍特坚持认为,学校教育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霍特这样记述了他的一次听课:“这是一堂数学课。这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正在黑板上演算他所指定的习题,每演算一个步骤,他就以惯有的方式问学生:‘这样对不对?’上这种课实在是无聊透顶!我发现这种授课方式很难让我专心,班上大多数的学生也都各怀遐思、漫不经心,只稍稍注意老师是否叫到自己的名字而已。每个被叫到名字的学生,也不管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只一味地回答说:‘对。’这一堂课就这么无聊地进行着。不知过了多久,我的注意力逐渐涣散不集中。突然间,我好像受到某种冲击,于是又集中起精神来,我注视着这位老师,班上的每个同学也都注视着他。那位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仔细端详老师在黑板上所写的字后说:‘不对,这里错了,应该是这样。’这位老师满怀欣慰地说:‘很好,你说对了,应该是这样。’说完,他将错字擦掉,重新改正。于是班上的学生和我都松了一口气,然后又各自进入梦乡了。”

课后,那位老师不无得意地告诉霍特,在他注意到学生开始精神涣散时,他向学生投掷了一个“变化球”。而霍特的遗憾是,这个“变化球”并没有让那位老师找到学生精神涣散的原因。这原因就是,老师讲的课枯燥无味!此时,学生常常会用逃避策略——含糊地说话,胡乱猜想,或者把问题抛回给老师。

这个场景确实无数次出现在我的课堂中。经作者描述出来,也让我汗颜。我的确做得很不够,或许想过很多点子,试图做出些改变,我也想在自己的学校里进行试验,但是很不现实。因为自己不讲让学生去学、去讲,心里没底,尽管改革的发起者是学校,但万一搞砸了,最后还是要自己承担责任。我宁愿没有报酬拼命地讲,也不愿意将话语权拱手让给孩子们。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要控制学生的学习或强迫他们理解某物时,他们会非常的痛苦和担心。一个真正用心思考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觉得学校难熬的原因,不只是老师所教的内容都没有意义,更因为老师总是说得头头是道,让孩子自己觉得有问题。这样只会出现更多学生为刻意取悦老师而学习。

作为老师,很少有教师愿意去了解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认识、学生对于该学科领域所持的心态以及他们的感受。我们自己认为很有趣的学科,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我们认为解决问题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可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早就知道不需多讲;我们认为非常显而易见的教学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等待着我们详尽地剖析……

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习,首先就要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心理特征有较为清晰的了解,知道即将讲述的学科知识学生了解的情况如何,难点在哪里,应该如何去突破。在课堂上,要及时洞察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感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霍特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就像手持照明灯踽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样。他在照明灯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来的面目,而是早已被调整过的行为。换句话说,只要他提着照明灯走路,他就永远无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实情况。”教师总是根据“照明灯照到的”情景来调控教学的节奏和进程,以为这就是课堂里的真实情况,由此做出教学调整的决定和判断,这就是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失败的缘由。正是教师自己,造成了学生错误的学习策略。

让学习有趣其实非常简单。霍特告诉我们:

1.孩子不需要教。不用老师教,孩子就可以学到很多,甚至学得更好;

2.孩子对成年人的世界以及我们的做事方式非常好奇;

3.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学得最好;

4.孩子为了某个直接的、有意义的目标而学习时,效果最好。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可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虽然我觉得以现实的状况来看,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实在不是教师一臂之力可以为之的,但本着为学生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多体会学生的感受,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还是可以去试一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暑假,我看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11岁六年级小学生金铃,乐天派,大大咧咧、开朗大方,可是学习却始终排除在“好学生”的行列之外,她颇具文学才华却害怕数学,资质佳却未能得到发挥。在能不能升入好中学的现实下,她如覆薄冰。她真的努力了,但也与大人们做了许多“抗争”。

本书共有26章,其中我最喜欢第14章——《猫和老鼠,你喜欢哪个》。故事讲了金铃寒假被妈妈逼迫在家做复习资料,而来家里偷东西吃的老鼠帮了她一个大忙——金铃妈妈把食物收到冰箱后,老鼠没东西吃,就把金铃的复习资料咬了个七零八落。之后,为了治服鼠患,金铃妈妈买了老鼠夹子和老鼠药,还从同事家接回了一只喂了半粒安定片的白猫,希望用它们消灭老鼠。可是事与愿违,白猫醒来后不但没抓到老鼠,还把家里弄得一团糟,金铃和妈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治服了“猫患”。于是,金铃问妈妈:“猫和老鼠,你喜欢哪个?”妈妈觉得没人会喜欢老鼠,而金铃的话改变了妈妈的看法,金铃说:“猫和老鼠在大自然中应该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无论多么弱小,总有生存的权利,猫并不比鼠高贵,鼠也不应该比猫卑贱,人们为什么只喜欢猫呢?人类为什么不允许老鼠生存呢?”妈妈第二天就把猫送了回去。奇怪的是老鼠也不再光临金铃的家了,好像是听懂了金铃的话,不想让她为难似的。

金铃是我们周围背着沉重书包的芸芸学子中的一个,她的快乐和悲哀,失败和成功,恶作剧和做好事,烦恼和得意,怪事和奇遇,正是十一二岁孩子的心灵轨迹。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与周围同龄的小朋友的生活和金铃的生活好相像,同样承受着社会、学校与父母的,成年人认为是正确的“好”与“坏”的评判标准,同样面临着不能比别人“输在起跑线上”的殷殷期望,应付着种种的培训学习;很多时候,自己的心思还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说心里话,我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好学生,坏学生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也很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好孩子”,只是希望大人们多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和烦恼,别用太高的标准要求我们,相信我们每一天都在成长,都在向优秀迈进。

我要像金铃一样,努力做个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金玲,一个善良、纯洁、天真、勇敢的小女孩。这是我在读了黄培佳写的一本书《我要做好孩子》后认识她的。主人公金玲,身高1。55米,体重却是50公斤,学习中等。金玲有一张圆嘟嘟的小脸,人人见了人人爱。金玲还有一个特点“自来熟”,跟谁都有深厚的感情,也非常热爱小动物,我很敬佩她这一点。

举一个事例来说吧。有一次,他们班班主任邢老师生病了,得了一种见字就发晕的病。这下他们班可乐坏了,个个开心地都不知自己姓什么了。金玲可不那样,她知道老师是为了她们班累坏的,心里不是个滋味,便想买枝花去看望老师。来到花摊前发现自己的钱不够了,但摊主一听说要去看望邢老师时,便立刻给了金玲一朵鲜艳的花。

金玲拿着花来到了老师的房间,当邢老师向她询问班里的情况时,她总是拣些好的事情跟老师说。她还耍了点小聪明,把坏事说成好事。从这点上我明白了,金玲其实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小姑娘,我要学习她这一点。金玲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替老师上了两节自习课,因为她成绩并不是很好。自从当了这回小老师后,金玲真正的做到了一个好孩子。

是呀,谁都想做个好孩子。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感觉身临其境,我也想做个好孩子。当然,想要做一个好孩子,那就需要具备这样的优点:品学兼优、不让老师家长操心、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听话等等,这都是做一个好孩子最基本的要求。面对挑战,充满信心;面对挫折,无所畏惧。理所当然的,有付出就有收获。正如书中一位老师所说的那样,“每个孩子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奇迹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孩子们喜欢的科学童话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套很有趣的小说,它并不像百科那么枯燥,它融合了许多作家的经典著作,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动物之间的奥妙与情谊。

这套书一共有四本,我看的是外国部分(上),它生动再现了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其中,我最喜欢《月夜和鸳鸯》这篇,它讲述了一对鸳鸯生了许多蛋,最后都孵出了雏鸟,它们在一起生活得多么开心,但是有两只乌鸦已经对小鸟窥探很久了,想方设法要抢走一两只小鸳鸯。第一次乌鸦要和鸳鸯打架,雄鸳鸯去和乌鸦搏斗,但雌鸳鸯却在护着小鸟,如果它也去和乌鸦打的话,小鸳鸯就会暴露出来。第二次是一只乌鸦和雄鸳鸯打架,另一只乌鸦去啄雌鸳鸯,但它肚子下面有小鸟,不能和乌鸦搏斗,后来雌鸳鸯慢慢地走向池塘,虽然自己的身上也被啄了好几道口子,却最终顺利逃生。

这篇文章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动物之间对孩子们的爱,不仅人类,动物也有对孩子们无私的爱,这种爱是伟大的,促使一只雌鸳鸯毅然保护自己的孩子,把小鸟罩在母爱的怀抱里。也可以看出雄鸳鸯的勇敢和它的智慧。

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很多动物,它们都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的孩子,大到猛虎小到松鼠,它们都会表现出类似人类的情感。我就曾看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所房子就要拆迁了,这家房子的主人在一面已经拆除一半的墙中,发现了一只被钉子穿身而过的蜥蜴,主人这才记起,这个钉子是自己为了挂结婚照片,在多年前钉上去的,没想到却将一个生命钉中,可是这只蜥蜴居然还活着,当时主人很惊奇。他仔细地坐在旁边观察,想知道为何这只蜥蜴可以钉在墙上许多年不死,过了几天,主人就发现了秘密,原来这只蜥蜴的同伴,不断从四处找来食物喂它,而且一喂就是好多年!

动物之间的情谊真深厚,这枚钉子,虽然差点切断了一只蜥蜴的生路,它没有放弃,它靠它坚强的意志存活了下来,而它的那些同伴义无反顾地照顾它这么多年,虽说我们人类感情丰富,但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义无反顾地照料同伴?动物之间的感情震撼了我!

像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具备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不难发现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全文共 780 字

+ 加入清单

这本书是约翰·霍特1958年至1961年期间在美国一所小学的教学日志,读完了之后你会非常惊讶地发现,作者几十年前在书中所指出的美国教育问题正在中国中小学校里蔓延。约翰·霍特同时指出,这本书虽然冠以“孩子为何失败”书名,其实也是一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的作品。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如果学校只是教导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那我们实在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霍特发现,在自己的班上,那些真正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并没有必须去取悦老师的感觉。其中有些人成绩很优异,有些人成绩不太好,但不管他们的成绩是好是坏,他们都不刻意取悦老师。

针对一些教师提出对学生从严管理的要求,霍特提出了自己针锋相对的想法,他认为,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霍特的想法给很多美国教师以启示,如果我们只是观察学生是否在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事,我们很可能会错过最有意义或最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了解很少的一个原因。只有当教师把自己从传统教师的角色——老板、警察、法官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并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服务。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自以为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会以为通过课堂提问就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以此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活跃课堂气氛等。但是,霍特通过仔细观察并发现,我们老师在“课堂提问”中无数次看到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斗智斗勇”,看到的我们学生如何在“课堂提问”中敷衍和应付老师的。我看了之后,审视自己的课堂发现作者分析的很对,很多次在课堂上当问题抛出,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在思考,很多学生是在揣测你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或是竖起耳朵听那几个平时课堂上爱“抢嘴”的同学会不会露一些口风,更有甚者什么都会不会,我先举手再说,因为他知道老师喜欢举手的学生……孩子们就是通过这样种种方法来迎合老师,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孩子请你搬走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阅读了《孩子,请你搬走》这篇课文,使我的脑海里有了深刻地想法。

我虽不知那位母亲是如何的溺爱,将孩子养成了啃老的人,不懂她那时是如何下定决心,要让孩子搬走的。我十分同情她,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又如何不是她自己造成的呢?话又说回来,也许放手后,让他经历现实的社会的残酷和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后,他才会明白。

我很庆幸,庆幸我的母亲从小对我的严格以及并不是太过分的爱,对孩子的爱是多种形式的,不是将一切都奉献给孩子,而是让孩子受些挫折,知道人生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懂得感恩和尊重。我的母亲,虽然她对我很严格,但她却让我很快的成长,她的爱像一股清泉,在我劳累时为我解渴。不论用哪种形式母亲都在用爱维护着我,我们又怎能不知感恩呢?

我很感激我的母亲,感谢她一直以来的关爱,如果那时,她不那么做,那我现在估计会和那个文中的孩子同样任性、懒惰……提起那件事,就得从我六岁时说起了。

那时,我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每天都要赖着父母,什么事都让他们帮我做。有一次,我又去找母亲,让她帮我整理我满屋子乱扔的玩具,看到我这样,母亲叹了一口气,无奈地对我说:“你都多大了呀?怎么还让妈妈帮你整理呢?”因为我心里只想着要赶快出去和同学玩,便没有听进去妈妈的话。她见我站在那里发呆,索兴一不做,二不休,把我的玩具往旁边一推,并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负责。”妈妈的话,我听了后很羞愧。我缓缓开口说:“可是我不会呀!”妈妈说,不会不要紧,不会可以去学,可不去做就是态度问题了。于是,我便耐下心来和妈妈一起整理我的玩具,我问妈妈要怎么整理。妈妈告诉我,其实整理玩具十分简单,只是需要有分类,按位置摆放就可以了。

首先,我先把所有的玩具从地上捡起来,然后把它们上面的灰尘拍掉。我把玩具按照大、中、小、的分类分别将这些玩具放入玩具箱里。看着整洁干净的玩具我觉得很开心,内心得到了极大的鼓励与满足。再看看我的房间,还是那么杂乱,我想这么干净的玩具怎么能放在这么杂乱的房间里呢?于是,在我和妈妈的共同努力下,我的房间变的焕然一新。此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幸福与满足感。真正理解了我们应该独立的好处和意义,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而是不依懒别人,并且要努力做到更好。

我能懂得这些,都归功于我的妈妈,是她教会了我要独立自强,要精益求精。我十分感谢妈妈对我的包容与教诲,她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努力的面对一切。

我的母亲,她很注重我的文化教育,但是她总会对我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不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却对我的生活有着一种巨大的促进作用。

可怜天下父母心,和干千万万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也无不为我操劳着、牵挂着、守候着,也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毕生的精力。把自己所有的爱和心都给了家庭和儿女,无怨无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好一朵美丽的康乃馨啊!你蕴藏着多么美的母爱啊!

花儿感谢雨露,因为雨露滋润了它;苍鹰感谢长空,因为长空给予了它翱翔的能力。

古代欧阳修的母亲教导他读认字,使他日后写出永重不朽的作品。宋朝岳飞的母亲在大洪水中保护他,教他不但要对父母尽孝,更要对国家尽忠,使他成为名垂青史的猛将;而我,最要感谢的人正是母亲,感谢您对我所有的付出与爱。

时间如沙漏,转眼间,妈妈的头发已慢慢有了白发。不声不响中,母亲的眼角又添了皱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陪伴你,母亲也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所以如果母亲节不能陪她度过,那就把以后的每一天都过的像母亲节一样。对母亲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妈妈,我爱您,谢谢您对我严格而温柔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读了《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本书告诉我们怎样通过“延迟享乐”学会管理自己,让我们变得自信、快乐、热爱学习,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第一块棉花糖是提供学习动力的红色棉花糖。我知道了把书念好的好处:把书念好,做任何事都会充满自信;把书念好,班上的同学都会信任我;把书念好,就可以上好的学校;把书念好,就可以吸引老师的注意;把书念好,父母会感到很骄傲。我知道了念好书有这么多好处,对学习就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动力。

第二块棉花糖是建立自信的橘色棉花糖。比如上台演讲的时候如何让自己变得自信。可以把台下的观众当成空气,忽视他们的存在;要写出稿子做好准备,多加练习;还可以把自己的演讲录下来,根据自己的录音一遍一遍的调整自己的语速,最后到达最好的效果。

第三块棉花糖是掌控时间的黄色棉花糖。它告诉我做什么事都不要迟到,要守时。不要觉得迟到几分钟无所谓,其实迟到几分钟,就等于损失了几分钟。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即便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也不可能把失去的时间买回来。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的遵守和别人约定好的时间,做一个守时的人。

第四块棉花糖是善用金钱的绿色棉花糖。它告诉我如何利用自己的零花钱。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做个规划,每部分都可以用来做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买可不买的,那些不需要买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不买,做到不乱花钱。另外可以存一部分零花钱,把存起来的钱用来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或者捐一部分给山村的孩子,奉献自己的一点爱心。

上面这四块棉花糖是我最喜欢的。它让我学到了一些道理,如何管理好自己,如何让自己变得自信、快乐、热爱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从外星球来的孩子读后感小学生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我一直十分喜欢笑猫日记系列的书,听说最近新出了一本,我赶忙去买了一本来看。我看着这本书,随着故事的情节,时而欢喜,时而忧愁。

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书中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笑猫的孩子胖头,他希望能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价值。于是,笑猫和球球老鼠一同陪伴胖头宠物特技学校,胖头选择了弹钢琴。刚开始,除了笑猫,所有人都以为他不行,可是他能行。后来他发现了一个“从外星来的小孩,宝宝。宝宝每天两点半都准时来到银杏树林中的一棵树下,举着双手转圈,五点半又准时离去。一天后,笑猫发现只有他的笑才能让宝宝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于是胖头开始学笑,胖头让宝宝渐渐变成了正常的小孩,还发现他有音乐和绘画的天赋。后来,笑猫得知宝宝其实不是从外星来的,而是他患有孤独症。但是胖头始终不知道这个”秘密“……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很多,有让自己学会独立;有最好的爱的方式:放手去爱;还有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但是,让我有最深的感悟是:虽然别人不相信你,但你自己要相信自己,不要以为别人说你好才好,别人说你坏你就坏。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会成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就像故事中的胖头一样,他刚开始学钢琴时,校长和许多人都不相信他。因为他不仅身体笨拙,而且没有音乐细胞,但他有一个重要的有点,专注。古往今来,有哪一个成功者是不专注的?没有。可见”专注“,是连聪明,先天条件好这些优点都比不上的。所以,胖头是进步最快的。在小猫们毕业的那天要开一场钢琴演奏会,其他小猫们的主人一边看着胖头,一边夸奖自己的小猫,但是胖头并没有在意他们的话。当胖头演奏的时候,所有人都为他喝彩,为他拍照。胖头成功了,他成功地学会了最复杂的钢琴,这就是自信的力量。

在成功的道路上,必定有一些困难,我们要向胖头一样,学会自信,学会专注,学会战胜困难,让自己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笑猫日记:会唱歌的猫》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里我看了杨红樱写的日记《会唱歌的猫》。读完这本书后,我情不自禁地哭了……

内容讲了:在片片黄叶飘落的秋天,主角笑猫的女儿二丫从翠湖公园西门经过,看见一个墙角边有一位老爷爷在卖报。由于老爷爷是聋哑老人,每天,他的报纸都卖不完,而且总是剩下很多。于是二丫拜会说话的鸟——鹩哥为师。从此以后二丫不分白天、黑夜地练习说话。终于有一天,大家惊喜地发现城里有一只会说话的“卖报猫”……

在寒冷的秋天,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进入了二丫的梦乡,他带着二丫来到一个病号为307的陌生病房后,神秘消失了!这个梦让二丫觉得很奇怪……第二天,二丫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后就帮助聋哑老人卖报。

卖完报后回到家,笑猫和二丫约定:今天夜里,她带笑猫重走一回昨晚梦里走过的路。晚上,二丫带笑猫重走了一遍那条路,来到了某医院的307病房,病房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女人,那个女人已经变成了“植物人”。所说“植物人”就是没有呼吸、没有心跳,不过却有生命、像植物一样一直沉睡的人。那个女人就是依依的妈妈,因为三个月前的一场车祸,爸爸、妈妈为了保护依依,爸爸死了,妈妈变成了“植物人”。而依依却毫发无损。突然门被轻轻推开了,一个小女孩进来了,那个小女孩就是依依。“妈妈我来了”。依依扑到睡美人身边说:“妈妈,依依好想您!爸爸已经走了,您可千万别扔下我!”说着,说着,豆大的眼泪从依依又大又圆的眼睛里滚了出来。“妈妈我不哭,我给您唱您最喜欢听的《鲁冰花》

啊……

夜夜想起妈妈的话

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

依依在妈妈的耳边唱了一遍又一遍的《鲁冰花》。二丫决定模仿依依的声音学着唱《鲁冰花》。终于,二丫学会唱《鲁冰花》了。

天快黑了,护士小姐催依依回家,“我今晚不回家。”依依说,“我要和妈妈一起听新年钟声。”护士小姐摸摸依依的头说:“你要许愿哪!”当悠长的钟声划破夜空,在我们的耳边回荡,依依手捧青翠的百合,站在妈妈床前,许下新年愿望:“我希望这些花能在冬天开放!我希望花开时妈妈也醒了!”

经过依依和二丫的努力,终于,依依的妈妈醒了,花也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全文共 2925 字

+ 加入清单

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以日记的形式边叙边论他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读了此书,我感慨万千。孩子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孩子失败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教师的失败。

孩子为何失败?我认为关键在于机械的学习。孩子在课堂上运用各种策略保护自己,信任这一举动就足够说明学习在他们心目中是件多么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事情。因为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孩子会变得更聪明。但是未经孩子的同意就强加一些观念在他们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缚,于是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恐惧感便产生了。孩子来学校上课只是被动地服从家长的意志,他们在学校的任何表现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

霍特先生的学生马茱莉在他叫孩子们举出p结尾的动词后,马茱莉变得很激动,脸上一阵苍白最后几乎歇斯底里的喊 “我做不到”。霍特先生最初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后来通过慢慢询问终于知道了马茱莉根本不知道动词的含义而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步骤在想问题,而这些问题她根本想不出,因此她十分恐惧。像马茱莉这样习惯听命与老师的安排、习惯听取老师给予的答案的学生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有很多。在古代的私塾,一般都是老先生一边念四书五经一边讲解,学生只需要听着然后回去背诵。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无形中规定了师生的关系——学生服从老师。这种关系是机械学习的问题所在。虽然现在很多教师都想改变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但是很多情况下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于是关系一旦约定俗成便很难改变,就像推翻封建王朝那样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像马茱莉这样机械地跟着老师走的学习是没有内质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她自己的思考地存在。她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员工机械地操作着。艾米丽也是个“操作工”,她背单词时总是不去看单词而随便拼一个,而且也不去验证是否符合发音规律,更无论说将拼读与意义联系在一起。现在很多学生这样,他们有口无心地读着课文,结果在要求背诵课文时便总是疙疙瘩瘩的;他们也会有手无心地抄写着老师划给他们的词语,结果有些学生写出的字是形似而已,拼出的拼音总是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总之洋相百出。这种机械行为主要在于缺乏“思考”,进而缺乏“理解”。我观察过几个聪明的孩子,他们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很准确,背书时也是一字不错。也就是说这些做得好的孩子并不是赢在多花了时间上,而是像霍特先生说的是赢在了自控能力上,他们知道自己如何掌控自己的态度以及知道要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说要想在学习上略胜一筹就必须有自我意识。

机械的学习不仅表现为盲从地跟着老师走,还表现为盲目地学习着一些内容。霍特先生说他曾经见到过一个在准备化学

科测验的学生,那学生竟然对他说“碳酸钙可溶解于水中”。然后霍特先生反问他是否看到过石灰石与花岗岩溶解在水中,这使那学生愕然。显然他所学的化学与他所认识的真实世界,两者之间有根本的区别。学校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是件很严重的事情,现在那些编写教科书的人也在极力把两者联系起来,于是现在的小学教材中便有了很多生活化的环节,比方说说怎么和家人去市场买菜的,比如说识记生活中的各种标识……这样既能让孩子练习说话还能够让孩子知道一些生活中的事。但即使这样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学生对那些内容不感兴趣,于是就会机械地跟着老师去学习,直到完成学习任务。

怎样改变这样机械学习的模式、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呢? 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教师每天在教室里上课时,是否想到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做的事情里面,有哪些会帮助学生学习?又有哪些会妨碍他们的学习?我们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大家想当然地认为老师教的所有东西都会帮助学生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东西,那也是学生的问题;很少有教师愿意去了解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认识、学生对于该学科领域所持的心态以及他们的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应该让学生学什么?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怎样创设一个自由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有趣,令人激动的一面,同时要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透明的,他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首先就要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心理特征有较为清晰的了解,知道即将讲述的学科知识学生了解的情况如何,难点在哪里,应该如何去突破。在课堂上,要及时洞察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感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当教师发现自己正在使用的教法没有效果时,要立即停止。教师要善于放弃某种教法,但不能放弃学生。

二、让学生改变对知识的盲目记忆

教师“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盲目的记忆和背诵,在今天的课堂里司空见惯。很多学生一点也不喜欢,更不理解,但还是努力去做。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家长和老师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老师想让我做一件事,我根本不知道让我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做。不过我还是做点什么吧,这样他们就会放过我。”只要将这件事情做了,就没有人来烦他了。

如何判断一个学生是否理解某一知识或者观念了呢?霍特告诉我们,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和理解知识,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就有可能兴趣盎然,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反之,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学习,进而品尝失败的苦果。

三、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告诉我们:为什么教师讲多了,学生反而学不会,教师讲少了甚至不讲了,学生的成绩反而上去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教师在教。换句话说,教师试图控制学生的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未必能接受教师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而是采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以及适合他们的思考和推理的方式。但是老师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教师越是对学科的观念和结构认识深刻,就越想将这些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当教师要控制学生的学习或强迫他们理解某物时,他们会非常的痛苦和担心。一个真正用心思考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觉得学校难熬的原因,不只是老师所教的内容都没有意义,更因为老师总是说得头头是道,让孩子自己觉得有问题。教师可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要增加适当的激励机制

我们不能否认,所有的孩子都渴望成功,但是我们对成功的意义是否有相同的理解呢?其实就像“失败”一样,“成功”也是大人强加给孩子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不可分割。想让孩子们不经历“失败”,就爱上“成功”是不可能的。“成功”不应该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并且“成功”不是永恒。“成功”意味着克服障碍——包括突破消极的想法与观念。即从“我不能”变成“我能,我可以办到”。所以对于孩子的“失败”和“成功”应该都进行激励。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政治学中经常提到价值观决定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决定行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关注的是近期易于实现的目标,想的仅仅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名次和地位,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将目光聚焦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聚焦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考试成绩。现在相当多的学校的教育方式恰恰如此。如果关注的是孩子长远的发展,那就应该将目光聚焦在孩子的身上,以孩子为起点设计课程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渴望知识、追求新知的心态,以便使他们能够学习任何自己需要的知识,这才是成功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从女性角度出发:作者细腻地把孩子的成长历程展现给了读者,我觉得非常温馨。尤送是作者细腻地描述了孩子每天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贴近生活,十分清新。另外,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孩子睡前读书的场景,不禁让我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把我带进了美好的童话世界中。

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作者的解放天性的教育和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教育形成了强大的反差。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教育者,我曾深思过什么样的教育是科学的,可能中国的国情特殊,所以目前还不能彻底实行素质教育、解放天性教育,尽管如此,当我们面对幼稚或不成熟的生命时,尊重孩子的天性,关心孩子的身体与心灵,少一些催促,多一些等待,让孩子真正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可能他们会更健康,更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发现孩子读后感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孩子,请你搬走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在语文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孩子,请你搬走》这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母亲因为过度溺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了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担当,连一个成人该承担的责任都没有的人了!文章中的儿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缩写,现实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这群人是“啃老族”——当父母年老之后,仍然要继续为他们操劳,他们不是养育了一只日渐丰满有力的雄鹰,而是寄居了一只虫子,它要将滋养了它的鲜嫩骨头,一只啃到干枯腐朽,再无营养的“寄生虫”!

当我阅读完的时候,我心想:天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一个自私、懒惰,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只会依靠父母的人呢?刚开始我认为那是母亲过分溺爱孩子的结果,是她自作自受。可事实证明,母亲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会害了孩子,让孩子搬走,自己去住。

我如果是文中的儿子,面对妈妈的决定,我一定会搬走,自己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面对文中的儿子,我也想说:请你搬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