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轼的风流【汇总20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苏轼的风流,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浏览

5924

作文

204

与苏轼对话作文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一片宽广的河岸。

那夜,我漫无目的地在河岸上走着。微微湿润的晚风摇动着岸边的芦苇。空气中飘散着一股青草的香气。

就在我伸手拨开眼前这片芦苇的瞬间,我发现了他。

他在河岸上慢慢地走着。他的脸庞已有些苍老,灰白杂乱的头发使他看起来有些颓唐。他的眼神中藏着一股难言的沧桑,却又有着一种年轻人所特有的朝气。他的样子令我感到有些熟悉,但我却想不起他的名字。

就在我观察他的时候,他也注意到了我。他移开了正注视着河面的视线,转身向我走来。

我终于能够近距离的看着他。待到我终于看清他的脸时,我几乎惊呼出声:苏轼!我的心不住的颤抖起来。

他有些疑惑的打量着我。“这里向来罕有人迹,你来这里做什么。”他开口问道。

“我只是附近村庄一个樵夫,外出打柴时迷了方向,方才走到此处。”我答道。

他点了点头。“也好,我来此散步,正愁无人同游,你就陪我聊聊吧。”我点头应允。

“我本为朝中重臣,因与新党意见不合,被流放黄州。不久之后,变法失败,新党倒台,我又回到朝中,却又因赞同新法中的某些观点被流放惠州。后又因诗文之故被流放此地。尽管有着琼州别驾这一官职,却不过是一虚职罢了。不得食官粮,不得签公文,不得居官宅。”说到这里,他大笑起来。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拿我怎样?不过是无米可炊,无屋可住,无权可握罢了。恐怕那些处心积虑置我于死地的人要失望了,我还活得好好的。百姓与我亲如兄弟,好友与我情同手足。只要他们还在一天,我苏东坡,就绝不会倒下。”他的眼中,自豪里夹着一丝温柔。

“我此生最大的功绩,都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州。而这三州,又恰恰都是我的流放之地,这还真是讽刺。或许只有远离了官场,我才能真正的一心为民。被流放的这几年,也是我人生中最高兴的几年。”话罢,他笑着看着我。

我开口问道:“您这一生难道就没有让您悲哀的事吗?”话一出口,我立即噤了声,可是说出去的话已经无法收回。

他的脸色变了,他的眼中透出一股难以言语的悲伤与凄凉。“哲宗昏庸无能,听信谗言。几个奸臣权倾朝野,整个朝廷几乎已是他们的天下。恩师欧阳修和我的几名好友都因我而遭受迫害,而我却无能为力。如果当初我能懂得忍让,他们也不至于家破人亡。”他的声音悲怆。此刻的他,早已泣不成声。

“爱妻王弗早年因病不治身亡,年仅二十七岁。临终之前,怕我后半生无所依靠,将其妹王闰之托付给我。后又得一妾王朝云。可怜了她们,这些年随我四处奔波,处处照料我的生活。我此生有此三女,再别无所求。然如今,她们皆离我而去,独留我一人在这世间。”他抬头,泪水早已湿透衣襟。此刻的他,已不再是那个绝世天才苏轼,而仅仅是一个历经三次丧妻之痛的普通的六旬老人。

他开口,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吟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那声音,凄柔哀婉,宛若一只受伤的蝴蝶。

良久,他站起身,泪水早已流干。“我该走了,很久没有和人说过这么多了,感觉一下子放开了许多东西。你也回家去吧。今天,谢谢了。”

我们互相告别。他那天弱不禁风却又挺拔伟岸的身影逐渐消隐于茫茫夜色之中。晚风依旧吹动着岸边的芦苇,青草的香气沁人心脾。唯有我的心,证明着他曾经来过。

这个夏夜,我在这里,遇见了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命途多舛的苏轼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苏轼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蓑烟雨任平生》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一盏香茗,悠然。一曲广陵,淡然。满室微苦的氤氲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抹淡定的背影:粗布麻衣,终掩不尽儒生的风流;骨骼匀停,却流露出赤子的真纯;红尘辗转,亦隐亦仕欲忘何曾忘;漂泊半生,君君臣臣不老江湖梦。

东坡,一个千年的传奇。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让人不自禁地想要靠近他,知道他,了解他。但又总是与人群保持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即使能够无限接近,也仅止于接近。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看透东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东坡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儒)、出世(道)和遗世(释)之间。那些原本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却让他演绎出了理所当然、浑然天成的意味。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东坡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拂袖间的沉思,茶是青的,水是清的。耳边萦绕的,是那早已远去的歌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此悠远,又这般迫近,仿佛绽雪的梅辧,淡淡的,却又浓得化不开。淡和浓,都只为那飘忽的暗香。若有似无,所以淡;挥之不去,所以浓。然而,淡和浓又都湮没于虚无——寒梅如雪,凝雪如梅。天地之间,只是白茫茫的一片,沧桑,却无痕。

于是明白,何谓“大象无形”,何谓“大音希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给苏轼的一封信600字以上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东坡先生:

您好!

每当我吟诵您的诗句,便想起了您那一生的遭遇,同时也敬佩您的精神。

我知道在您很小的时候,便随着您的老父亲苏洵先生读书,承受好的家教,使得您年未及冠便“学通经史,属文目数千言,”而到了成年,您首次出山赴京,参加科考应中第二名。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但你却不知北宋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后不久,您便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京,后来又遇“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但您并没有心灰意冷,因为您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已经告诉了我您那时的心情,我也体会到了您的气概和精神,着实让我敬佩。虽然此后您又回官场,但您却不容“新党”主动自求外调,到达杭州,同时留下了在您眼中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惜您又被朝廷召回,但却又被贬至惠阳,不过您心胸开阔,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把这当成赏景之地,写下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些千古名句。

您一声被贬多次,却不断追求,积极进取这是为什么?您就一点也不怕挫折困难吗?难道因为您已经明白,“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您已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因为您认为“人似秋鸿来有,事如春梦了无痕”?您是否能回答我,东坡先生?

您一生多情,却妻子早亡,幼儿不幸夭折,您究竟伤不伤心呢?我想你是伤心的,不然怎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感叹,怎么会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言语,怎么会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感情,东坡先生,请您回答我!告诉我您的答案!

赵长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风的作文:忆昔日英雄豪杰看今朝谁更风流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翻阅古书,爱国志士每朝每代皆举不胜举。

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吧。屈原从小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德操。他有远大的抱负,用十分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古文学典籍,使自己出落成一个有崇高人格范、满腹才华的人,后来,他抱着一腔救国热诚,涉足朝廷,却因当时朝政昏暗,最终致死还忧忧不得志而深感悔疚,放逐后投江自尽。

再看汉朝末年杰出的军事家诸葛孔明,自刘备死后,当时战乱频频,帝位自是能人居之,孔明自可称王。为振国家,他东征西讨;为平四海,他竭心尽力。既要指挥打仗,又要治理国家,只因多年劳苦奔波,结果累跨了身子,死于五丈原,享年54岁。正应证了他《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观古时范仲淹忧国忧民;岳飞抗金报国;陆游将死书《示儿》.....他们用自己的爱国情操,给后人留下了激奋人心的榜样. 看今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贫穷落后,依然与外国相比悬殊甚远。正因为这样,为了祖国母亲能繁荣富强;为了祖国母亲能稳稳屹立于民族强林。他们——一个个科研工作者,为我们的祖国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袁隆平,一个农民科学家,在他进行研究的时期,正是“四人帮”横行之时,他当时正是“四人帮”迫害的对象之一,科学试验田的秧苗被拔光,言论被撕毁,还受到各种舆论的攻击,同行的嘲笑。可是,他克服了试验田缺少的困难,顶住了来自各方 舆论的压力,不顾嘲笑,坚持研究。终于,他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了。使中国的粮食产量不但供足本国十多亿人口的需求,还远销国外。为祖国摆脱了人口多,粮食供不应求的危机。

杨利伟,2003年10月16日。让我们再次回味那历史的一刻。返回舱成功完成了在太空的任务,顺利着落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他——杨利伟,圆了中国航天梦。梦完一刻,多少欣喜,多少感慨。从此,银河的历史不再是一片空白,因为中国已经有它添上了精彩的一笔。杨利伟终结了一段没有炎黄子孙的太空历史;杨利伟开启了中国民族新时代的大门。紧接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三峡大坝建成并蓄水至156米;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汶川大地震的抗灾、救人、重建

......

以上都是有着时代代表意义的重大人物和重大事件,如果你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那么,请你永远记住他们,永远记住我们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 ......相信他们会带给你一些启迪。

星梦圆了后的每一个晚上。我也在做着自己美好的梦。

我梦见到了20年,我沿着航天英雄们留下的轨迹,身穿航天服,坐在返回舱里,带着中国国旗,去探索更遥远的星系,到宇宙的尽头,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去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我梦见,我成了一名军人,去守卫祖国的边疆,那里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但我依然如钢铁巨人一般,手握钢枪,双眼注视远方......

我梦见我身为中国田径运动员,来到了奥运会赛场的跑道上,行进百米决赛,随着发令枪响,我第一个冲出起跑线,转眼间,我又第一个冲过终点。继刘翔之后再次打破了中国田径史上零的记录。

......

我梦醒,久久不能平静,心想:昨日的梦,是预兆,还是虚幻新明天、新时代、新未来......你可在等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至苏轼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

你好!

要我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你,太难了!诗人?词士?画匠?不,他们都太狭隘了。你的才华中早已凝聚了这些琐碎,你的`目光也早已穿越了世间凡尘,是一个豪侠。对,豪侠。让我这么称呼你。

唐后五代以来,世人文风都浮靡艰涩,都把自己的观点小心翼翼地藏着,畏首畏尾。而你不,所以在1057年那个秋天进士考试一开始,你便写了“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这样大气的话语。这时候的你,是狂的,但你有资本去狂,而且狂得令人服气。更有甚者,是拍案叫绝。“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你便以一个仁者的姿态屹立于历史舞台之上,你是一种高度。而当你喊着“为增计着,力能诛羽而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如果惊人的见解,你如何豪放直爽地摆放出来?殊不知,高处不胜寒,站得越高,摔得越痛吗?

你是豪侠,并不理会这些,你心怀苍生,看不惯就喊出来,绝不作假意之辞。你太义无返顾,自然开罪于新党又不容于旧党,最后只得从京师到杭州到密州到徐州,四处漂泊。政治上一再失意,生活上一再流浪,你曾感叹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夹杂着无尽的低落之绪。你也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流露出缕缕无奈之意。但你博览群书,《诗经》,《尚书》里的故事、妙语手拈来,始终站在众人之上的境界看待这世界,从衰败的家境里你能在亭中喜雨,能凌虚看景,最后更达到了超然的境界。你明白“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哺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也只有你,以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生活,难怪在“服车马之劳”“庇采椽之居”“行桑麻之野”的时候,面对“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却能“貌加丰,发反黑”了。

你曾赞叹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而我,只能以此拙笔,对你的豪气,你的智慧由衷地欣赏。

豪侠!心中永远指引我去攀登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历史名人苏轼才华横溢的故事

全文共 1860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这豪迈雄放的词,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词一经出现,就一扫北宋词坛一百多年的靡丽风气,开创了一代新词风。他创立的宋词豪放派,大大拓展了词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打开了宋词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使词终于成为一种与诗一样流芳百世的文学体裁。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还是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后人把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那年,和弟弟苏辙进京考试,结果两人同时考中了进士。

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他一心想选拔一些有才能的读书人。他在试卷中看到一篇论文,题目是《刑赏忠厚论》,写得非常精彩。他本想把这个考生定为头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长道短,就定为第二名。直到发榜以后,他方才知道原来这篇论文是眉山来的应试青年苏轼写的。

苏轼考取以后,去拜见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与他交谈了好一会儿,更加喜欢这个才华横溢、气度不凡的青年了。事后,他感叹地对人说:“苏轼这青年可说是善于读书,善于用书了,将来他的文章一定独步天下。”又说:“我应该赶快退避,让他出人头地。”“出人头地”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听到了欧阳修这番话,开头很不服气。后来,大家看到了苏轼的诗文,不得不信服了。

苏轼考上进士以后,开始做官了。王安石变法期间,他接连两次上书朝廷,认为变法有问题。当时,正是王安石当政。苏轼不愿留在京城,就请求去外地做官。

苏轼为官,很关心百姓的疾苦。他曾在徐州、湖州、杭州等地当过地方官。每到一地,他总要为当地百姓办一些好事。

他在徐州的时候,黄河在澶州决口,洪水滔天,淹了很多州县。大水很快冲到了徐州,徐州百姓慌了手脚,富人纷纷出城逃命。苏轼担心富人一跑,民心动摇,就对富人说:“有我太守在,决不让洪水进城!”

把人心安定以后,苏轼请官兵一道抗洪,筑了一道长堤。大雨日夜不停,洪水不断上涨。苏轼在城头搭了一间小屋,日夜住在里面,指挥抗洪,即使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回家探望。他派官吏分段防守,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他在杭州的时候,发现西湖淤塞。他奏报朝廷,疏浚西湖。他用了二十万民工,深挖河床,用挖出的泥,筑成一条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长堤筑成了,苏轼又命人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这一来,西湖的景色更美了,简直像一幅图画。他曾写了一首诗,形容西湖在晴雨两种不同天气中所表现的不同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第一句写晴时的水,第二句写雨后的山,写出了晴雨时的不同景色。三、四两句把古代美女西施(西子)来比西湖,说不管她如何打扮,总是那么美丽动人。这首优美的小诗,历来被认为是歌咏西湖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以后,人们又把西湖称为“西子湖”了。

苏轼一生做了四十来年的官,在朝廷中和地方上担任过各种官职,但他在政治上始终不怎么得意,经常遭到排挤打击。他曾经多次被贬官。有一回,他还遭人诬陷,被押到京城,在大牢中关了上百天。他在晚年还被贬逐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他在那里住了三四年,好不容易恢复官职,迁还内地,第二年(公元1101年),这个六十六岁的老人就在常州病死了。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前面说到,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当时,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文章。宋神宗尤其爱读他的文章,进餐时,侍奉的人送上饭菜,神宗却读得忘了用餐,口中还连声称赞说:“天下奇才!天下奇才!”那时的读书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把他的文章作为学习的范本。他们说:“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

苏轼一生留下了四千多首诗。他诗思敏捷,诗写得又快又好。有一回,他从老家去京城,坐船沿江东下,途中诗兴勃发,一下子写了四十多首。他的不少诗作都很出色,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富有哲理,已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苏轼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我国古代楷书最重要的流派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等,在宋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山谷)、米(芾)、蔡(襄)”,苏轼都列名其中。直到现在,还有人写他的书体。

苏轼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他善于画枯木怪石,自成一体,传世的不过两三幅,已都是稀世奇珍了。他自己评价他的画说,有一幅《寒林竹石》,“已入神品”。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苏轼还通晓医药学。后人把他这方面的论著和大科学家沈括的医药书合在一起出版,称为《苏沈良方》。

苏轼可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苏轼我想对你说书信作文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苏轼

午后的阳光变得很明澈,我倚在窗边,尽情享受着温暖。一首首灵动的散文与和煦的阳光交织在一起,萦绕耳畔,回响在心田。闭上双眼,我仿佛置身于你的世界。

灵光一闪而过……

我乘着一阵清风,来到了元丰六年间的黄州。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了你——东坡居士。心中十分惊喜,正欲上前请教,却发现你已解衣欲睡,只好在暗中领略你那中国文学泰斗的睿智。

月光照进门里,洒下一片轻柔。仿佛生怕打搅了你的休息。月光调皮的绕过你,来到书桌上,也想一睹在你的笔尖流泻下的灵动。我看见,你笑了,应该是对于月光的欣然吧。

我也笑了。

你起身,走出屋外,想追随月光,做一次心灵的交流。我明白,此时此刻对你来说,月光也许是最好的倾诉对象,而黑夜能让你找寻到心灵栖息的地方。于是,我跟着你一起,想一探究竟。

你独自漫步在黑夜的怀抱,也许是因为心中那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黑夜中不断的蔓延,你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顿时变得焦躁起来,我明白,你要去寻找你的挚友张怀民了。

我一路跟随你来到了承天寺。令你欣喜的是,怀民也没有睡。你们一起信步走到庭院中,正值十月,秋海棠的芳香弥漫在整个寺庙中。院中的积水中映衬着一轮皎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纵横,好像竹柏的。我静静的陶醉在这样唯美的意境中,感受着文学的滋润。

东坡居士,我敬佩你、景仰你、崇拜你。敬佩你心怀天下的豪气;景仰你不屈不挠的大气;崇拜你夜游承天寺的雅气。愤懑悲凉的心境中,你体现出的是人生的旷达。

但东坡居士,我想对你说,在被贬官期间,你应抛开了烦恼,任思绪纷飞。你应更像是在一片无人涉足的原野上纵情驰骋,看日落黄昏,赏万紫千红。你应该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我,对生活作一番细细的品味,而不是整日沉浸在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中。其实,你已经做到了,但还需做的更好。

在这段日子里,我看到的是你逐渐摒弃了功名利禄、是是非非;忘却了悲欢离合,荣辱贵贱。

敞开心扉,听天籁之音,用身感受,用心领悟,你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的雅士。远离忧愁和世俗,亲近欢乐与自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身与心得到恬静的休憩,让情与景得到自然的交融。

东坡居士,忘掉你政治上的失意吧。忘掉,你就会发现沙漠其实很美,因为不知何处正隐藏着一方绿洲;

东坡居士,忘掉你仕途上的坎坷吧。忘掉,你就会发现空谷其实很美,因为不知何处正有兰花在幽幽绽放;

东坡居士,忘掉你心中的悲凉吧。忘掉,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因为有亲情、友情、爱情的支撑。

灵光一闪而过……

学生:

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读苏轼伴成长初二优秀作文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在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总会有人或多或少的给予我们什么,给予我最多的,是被宋神宗称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苏轼

被贬遥远的海南,别人都在抱怨生活条件之苦,而你,却热爱这里的一切:罗浮山下,你静静的躺在被阳光照暖的身下大地上,闻泥土的芳香,赏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发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慨叹。

苏轼,你可否知道,读到这里,我已热泪涟涟——生被贬可却如此乐观豁达,这是何等心胸宽阔的人啊?以前那个胆怯与挫折的愁眉苦脸的人消失了,一个不畏挫折的人出现了!

成长路上,有了苏轼为伴,蔑视了挫折。

妻子已亡十年。那一夜孤坟边,你独守月光。你长吁短叹,此时此刻已无人来与你相伴。可哪怕妻子来到,也一定不认识这个满脸沧桑的人儿了!妻子当年小窗边,理红妆的样子在你脑海中浮现,看不见,摸不到,犹如远方音乐于是发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之感叹。

苏轼,你可否知道,你的多情打动了我。在此之前,我未意识到情谊的美好,我只是以为人与人都萍水相逢,不要依恋,包括亲情。可如今,怀想儿时伙伴,已有想念,于是更加珍惜现在了。一个坚硬的石头人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

成长路上,有了苏轼为伴,懂得了珍惜情谊。

苏轼啊苏轼,你可否知道,你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让我看透了功名利禄,人前浮沉,让我意识到那荣誉如一缕烟雾,只可远处观赏,看得认真了,其实也只儿戏一场,最终为零。

成长路上,有了苏轼为伴,我看淡了名利。

苏轼啊,成长路上有你为伴,我战胜了挫折,学会了珍惜情谊,看淡了名利。

读苏轼,伴成长!

[读苏轼伴成长初二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给远在黄州的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东坡居士,苏子瞻苏轼先生:

子瞻先生大鉴,在下乃玖佰叁拾柒年后的小子。初次见面,小子多多拜见先生。小子是一个很喜欢你的诗词文的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豁达而广阔的胸襟,是多少人学也学不来,仿也仿不到的啊!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碌碌人生之否定,对宦海浮沉之解脱,对庸庸官场之鄙视……有几人能与你同游同醉同洒脱?哪怕仕途不顺,哪怕郁郁不得志,也能漫步赏月,欣喜而悠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三起三落,一贬再贬。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人能慧眼识珠,那又如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你是硬汉,可你也柔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月明夜,短松冈。”妻子离世,悲恸万分,你的内心,也是有一地方,很柔软,很柔软吧。

你才华横溢,饱读诗书。科举之时,因欧阳修误认为此乃其徒曾巩所作,为避嫌便被判为榜眼,而曾巩成为状元。你写的文章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你写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你写的词开创豪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也为宋四家之一。你在文、词、诗、食四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你在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的成就都很突出,都有所贡献。

你的一生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多少诗人、词人、文学家受到你或多或少影响,后世多少诗人、词人、文学家对你给予了高度赞扬!小子读先生的作品虽然不算多,但或多或少都能品味出豁达。乌台诗案你经历过,却依然豁达。你的文章影响深远,在当时的辽国也广受欢迎,在金国与南宋对峙时,在南北双方都有影响。

你金榜题名时,虽为榜眼,但名声大噪,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但出现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万口流传,历久不衰!

总之,小子对你无比崇敬,书此,以表仰慕之情。

于知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苏轼任职杭州的故事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轼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留下他的文字,以及政绩。下面是关于苏轼任职杭州故事,欢迎阅读!

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这一走,连苏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他又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为北宋规模空前的城邦,跃居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描写杭州的富庶是“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寻找那隔世的风流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密织的雨幕锁住统治一夏的燥热,些许清凉浸入心脾。翻开尘封的历史画卷,我要去寻找我那隔世的风流

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大都的路到底有多远?你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不可思义的距离。一身僧衣,一双僧鞋,一匹老马,一抹夕阳。炎炎戈壁大漠,你的身影愈发显得孤单。

没有了爱徒的陪伴,你,可曾寂寞?面对山间野项兽的咆哮,你,可曾胆怯?命运与你开了无数次的玩笑:初次登途,三名仆人离你而去,带走了财富与君王赐予你的坐骑。途中,水又洒入沙海,不知去向。你却始终践行着自己“誓不回头“的决心。

千年逝去,人们只记住了懦弱的唐僧,却没有记住不畏艰难的玄奘。

“生,还是死?“汨罗江畔,你这样问自己。君王亲小人,远忠臣,荒淫无度,国家形势十分危急。身为一国之臣,你上谏无数,却石沉大海,屡次碰壁。

君王无道,放逐于你。在放逐过成中,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个士大夫如此体察民情,实在令人钦佩。汨罗江畔,你陷入沉思。如果我的死能换回国君的醒悟,能挽救这个国家,那么我宁愿一死。于是纵身一跳,是你对于爱国的诠释,朵朵涟漪,蕴含了你对祖国无限的深情。

千年逝去,人们只知道赛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你,却不知道你是怀着何等的悲愤与委屈沉江自尽。

无论是屈原,还是玄奘,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玄奘为盛世人民带去传播幸福,屈原则更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时,将一条热血化作涟漪,献给祖国。寻找那隔世的风流,我寻找出了满腔的爱国之情。

我会将文之爱国激情融入我的心中,我的魂里,化作我前进的不竭的动力,并照亮我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写给苏轼的一封信500字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我想对你说:你曾是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你的为人和作品深为世人倾倒。

你也曾是一个口出狂言的少年,颇为自负地在自己书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你可知,天下有多少书?至后,才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你曾是满怀壮志的青年,“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能够想象到你在巍峨的高峰上,大声喊出的样子。

你是一个出了名的美食家。“东坡肉”出自你的手,这道杭州的美食,在闲逛西湖的途中,也能依稀闻到它的香味。

你也是一位好官员,即使你贬官杭州城,还带领百姓筑起“苏堤”,让西湖成为人间天堂……

以上种种,不再枚举。

从小开始,我诵读你的作品。《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皎洁的月光下,读着你在此情此景下所做的词,我似乎真实地触摸到你的存在。

看看别人为你所作的传记,觉得你的人生也真坎坷。

元丰二年,李定等人将你的诗句故意扭曲,给了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倒霉的你,这是你生平第一个大祸。

在这以后,你的路越走越难,几乎就是在流放和贬职中度过的。

但我想不通,在这种精神备受打击的情况下,你同时期的诗文中竟读不出一点消极的句子。你很乐观,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和平世界”,所有人都是好人。

你真傻!

你的词可以豪放;你的诗可以婉约;你的文可以旷达。

我想不懂,这三个词怎么可能会在一个人身上出现,或许你就是这样特殊吧。

诗文的内容有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当然,你曾经歇斯底里地狂吼,表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已将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这就是你,一个真实的你,但这是一千年前的事了。如今,要再找一个像你这样的人很难了,因为你就是你,与众不同。

林语堂先生也曾这样评价你“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是的!你直言不讳,才华横溢,不畏权势,乐观向上,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真挚地对你说——苏轼,我们想念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放眼望去,论我最喜爱的文人墨客,非苏轼无人能及。

论才气,苏轼在北宋算得上一流,与苏轼第一次正式见面,当属小学时品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好似通向北宋的旋转门,门轻轻一推,才情兼备,月下闲叙的苏轼好似水波中的幻想浮现在我面前。再一推门,好似重回三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景象又再现眼前,那时的周瑜何其雄姿英发!……慢慢的,我从苏轼的《念奴娇》中醒来,由此可见,苏轼善文,更善感,当时,苏轼有豪情壮志,也不泛有儿女情长,《江城子》中苏轼洒泪挥毫,写下痛思志妻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再看“小轩窗,正梳妆。”竟是描写亡妻梳妆之举,孑身一人的痛楚与哀愁,只怕都容在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中了。这时那你还能想象出是他写出了“乱石穿空,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吗?

但仔细一想,我所倾慕的,不仅是他独有的才气,更是他的性格与人格。

苏轼在晚年多次被贬,经常举家迁往更偏远的地方。苏轼一心报国,满腔热血,却不幸陷入了党争。王安石变法苏轼并不支持,于是上书宋神宗,一心等待一纸诏书禁止不利于人民的改革措施,却不想,诏书是下达了,自己又被罢黜,于是只好携家眷至杭州任职。他本一心尽职尽责,却不想又被党争,御史牵连,因为他对许多小人敢于讽刺,于是被有些与他有嫌隙的小人歪曲事实,这便是“乌台诗案”。

他被押解示众,贬至海南岛,却依旧乐观豁达,春风明月,他一生横跨多半个中国,足迹早已不止万里,但他依旧没有放弃,无论离京城有多远,他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他尽着自己的职责。却也寻幽访胜,赏遍山川景色。他为了能让一家老小吃饱,自己开了片土地,在东坡,为了能吃上肉,他又买了许多当时在宋朝不为人所稀罕的猪肉,又研制出了“东坡肉”。这也是令我欣赏的人生态度,他既没有似陶渊明明月隐山林,也没有似屈原自沉江底,这些做法是令我钦佩的,但苏轼却不然,他一生生活在逆境却全然不放予心上,他随遇而安,却也关心朝政,他悠闲自得,却也不低声下气,甘做幽人。

苏轼,有着“明月松间照”的安然自若,也有不攀高枝“谁见幽人独往事”的气节,这便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苏轼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名人苏轼励志后人的故事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风流才子徐志摩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783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风流才子,被称为“中国的雪莱”;他是那个时代很多女人的梦中情人,浪漫多情,风度翩翩。他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的名字叫徐志摩

她是30年代活跃在北平与上海滩的名媛,自幼生活在上流社会,受过良好教育。她有着姣好的容颜,优雅大方,能诗善画,是一个令人一眼难忘的女子。胡适曾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她的名字叫陆小曼。

如果说郭沫若的诗歌意象是燃烧着的、赤裸裸的,艾青的诗生长在泥土中, 是一种凝重的雕塑和深深的喘息的话,徐志摩那些写给大自然和女人的诗则是属于云中的,若隐若现、不可触摸、难以解读。在人们的脑海中,徐志摩是爱、自由和美的化身, 徐志摩的灵魂散落在他的那些轻灵飘逸的诗歌中。正是这般多情,让他为爱痴狂,哪怕千夫所指,哪怕背上夺友之妻的罪名,哪怕冲破封建的枷锁和世俗的禁锢......用郁达夫的话说:“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还顾得了伦教钢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家境殷实的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而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可见家族之庞大。在那个年代,家族联姻必不可免,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十九岁,正处于青涩少年的年纪,即使是满腹经纶的徐志摩,谈起爱情这事儿来,也是呆若木鸡。

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而后美英的留学,让徐志摩的眼界更加开阔。丰腴的思想和坚实的文化底蕴,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爱与自由的心。正值此时,拥有才华与美丽于一身的林徽因出现了。正是这般痴缠的狂热,徐志摩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这段婚姻终究以失败结尾,这也是徐志摩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开始。

才子与佳人似乎看起来天造地设,然而林徽因深思过后,毅然决定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而且是与多情的徐志摩不辞而别。这场所谓的恋爱自始至终都是徐志摩一个人自导自演,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徐志摩回国后,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了《现代诗评》周刊,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在一次社交舞会里,徐志摩遇见了陆小曼,她的倩影犹如康桥的柔波,缓缓的渗入到了他的心里。

徐志摩给陆小曼的诗中写道:“那时我凭借我的身 / 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 消溶,消溶,消溶 /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不过惊鸿一瞥,他的视线便难以转移。眼前的女子笑靥如花,在舞会中,每一个转身都优雅无比,堪称惊艳。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便在悄然之间掀开帷幕。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陆小曼的夫君王赓恰巧也是徐志摩新月书社的座上常客。然而王赓政务繁忙,并无空闲时间参与书社活动。徐志摩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也确实不好回绝。于是王赓便让陆小曼代表自己去参加。哪知,这便给温柔浪漫的徐志摩闯进了陆小曼的生活造成更大的机会。

王赓与陆小曼本也是“旧式婚姻”,俩人性情不和,又是分隔两地,感情自是淡薄。而陆小曼沉睡在心底的爱情,就这样逐渐被徐志摩的款款深情唤醒。

相处时间越久,感情越是深厚。两人犹如干柴烈火,爱的一发不可收拾。这时,流言蜚语已是漫天纷飞。有一个晚上,王赓终于打破了闷葫芦。他把正要去睡觉的陆小曼叫住,对她说:“小曼,我想了很久很久,既然你跟我一起生活感到没有乐趣,既然我不能给你所希冀的那种生活,那么,我们只有分开。我一直在考虑,我感觉到我还是爱你的,同时我也在给你一段时间考虑,你觉得你和志摩是否真的相配?”

隔了一会儿,他看陆小曼闭口不言,就说:“看来,你意已定,那么,我也不再阻拦。”陆小曼哭了,她霎时想到了丈夫的种种好处,虽然平时俩人交流甚少,但他心底里还是爱她的。

王赓最后说:“你别哭,我是爱你的,但是我平时对你不够关心,这是我的性格所决定的。你和志摩都是艺术型的人物,一定能意气相投,我祝福你和志摩以后能得到幸福。”末了,他又补充说:“手续我会在几天后办好的。”陆小曼惟有哭,不知道是由于悲伤还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幸福。

就在等手续的这几天,陆小曼却意外怀孕了。如果王赓和父母得知这个孩子,也许一切都要被改变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小生命也许会毁灭她的“幸福”。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她,毅然决定拿掉这个孩子。在一家德国医生开的私人诊所里做的流产手术,隐瞒了所有人,包括徐志摩。然而,手术失败了。本就孱弱的陆小曼,身体更是一蹶不振,也从此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幸得,徐志摩和陆小曼总算如愿在一起了。

但是结婚当天,只有喜糖,蜡烛,对联。就连酒席都没办,双方父母也没来。证婚人是徐志摩最尊敬的老师梁启超先生,先生的证婚词更是震惊全场:“我来这里做这个婚礼的主持人,我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徐志摩,你的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希望你今后恪遵妇道!”徐志摩有些难为情,便请求老师不要再讲下去了。

先生这才停了下来,“总之我希望你们二人是最后一次结婚了。这便是我的祝福!”婚礼也随之草草结束。这段感情在开始的时候,就不被众人看好,也难怪夭折的如此之快。

婚后两人如胶似漆,也算恩爱。但是陆小曼挥霍无度,整天只顾玩乐。陆小曼经常因为旧疾疼的死去活来,而徐志摩也是心疼不已。于是介绍了按摩医生翁瑞午,当时翁瑞午独特的按摩手法甚是出名。可是即使如此,也无法缓解陆小曼的疼痛。于是翁瑞午介绍了陆小曼另外一种缓解疼痛的“好法子”——抽大烟。本身自制力就差,而且贪恋享受的她,逐渐便染上了这种恶习。白天和翁瑞午躺在烟榻旁吞云吐雾,晚上则和姐妹们参加各种聚会。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陆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欣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最后徐志摩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不再供粮给徐志摩。曾经对金钱毫无概念的公子哥,这可发了愁。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鬟......这些巨额花费使徐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京大学,为了贴补家用,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不济之时,还倒卖古玩,赚取微薄的利润。

曾经那个风度翩翩的诗人,坚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风流公子。在不堪的物质压力下,诗才枯竭。两个人走到一起不容易,却没有好好珍惜。那个时候的他们,都天真地以为,对方是自己的知己。可是,没有料到,彼此想要的生活却是如此格格不入。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从北平回到上海,晚上和几个朋友在家中聊天。陆小曼依然是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醉眼朦胧。徐志摩脸色略显尴尬,但碍于朋友在场也不好多说什么。第二天,陆小曼叫来翁瑞午,让他当着徐志摩的面给她按摩,随后便面对面一起躺在床上抽大烟。徐志摩实在看不下去,等翁瑞午离开后说了她几句,陆小曼的公主脾气,哪听得了重话,操起烟枪就朝徐志摩砸去。烟枪擦眼角飞过,带飞了徐志摩的眼镜。镜片碎了满地,就像再也拼凑不起来的感情。

徐志摩痛苦地悄然离家,到了南京,准备19日乘飞机往北平。但当时心中还是惦记陆小曼的,为了节省开支,找人帮忙改乘了便宜的邮政班机,结果飞机却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失事了。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都刚届36岁,无一生还。徐志摩的手脚被烧成焦炭,死状极惨。徐志摩走了,走的如此匆忙,令人猝不及防。“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泪水涟涟,百感交集。陆小曼才从她的任性中清醒过来,但一切似乎已经太晚。那个容忍她,爱她,处处让着她迁就她的徐志摩已经走了。从此,陆小曼再也不出现在盛大的舞会或公开场所,日日呆在家中读书写字,素服示人。世上再无诗人徐志摩,上海再无名媛陆小曼。

两个人在一起,合拍不合拍很重要。所谓的门当户对不一定是指物质上的,而是指两个人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相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为了相似的目标而并肩同行。婚姻不是诗句,不是你情我愿说句我爱你,理想主义地过一辈子就行了。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使我容颜老去,你也爱我依旧。如果你没钱,我也愿意和你吃着粗茶淡饭守望相依。喜欢是遇见生命中犹如光一般的人,然后疯狂的追逐像不可一世的倔强。而爱情则需要苦心经营,等到风景都看透,我也愿意陪你看细水长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终于,我读懂了苏轼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刘晏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你仰望着天空,于这赤壁之前,大江之上,兴叹古今天道,光阴之蹉跎。赤壁之战?早就过去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十年孤坟尚且如此,百年残冢又将若何?此处,折戟沉沙;此处,千百人死而无葬身之地。然而,此处的悲凉,依旧掩盖不了你身上的乐观旷达与蓬勃的希望。“鬓微霜,又何妨?”若欲翱翔,则一飞冲天;若欲引吭,则一鸣惊人。千年后,我看着3459首诗词中的你。你,依然望着远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你,见证了1037年到1101年宋王朝的更替与兴衰。1056那年,未满二十岁的你就被大学士欧阳修赏识。说你的文章,他日将独步天下。受此鼓舞,你当时便“奋厉有当世志”,已经具备了报国安民之心。你,是这样一位文学天才。

正当你要在官场上扶摇直上春风得意时,母亲病逝,又得回家奔丧守孝。三年之后,当你再回到京城时,物是人非。接着乌台诗案,你被贬黄州。你迎来了人生的低谷,在你心头上,压了一块沉重的巨石,辛让你只能苟延残喘。但我知道,你那燃烧着济世情怀的心中,希望之火依旧熊熊燃烧。

你知道吗?在你所有的诗篇之中,我最喜欢的,当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喜欢它的意味深远婉转;也喜欢你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你这石破天惊的一问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曾有古人云:此词自是天仙化人之笔。足以体现你超然外物的高尚情调。而,今日再观,何尝不是如此?你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氛围,这也是你此时此刻旷世情怀的真实写照吧?

你的诗情或是豪放或是浪漫,我也从中见到了真正的你。我明白,尽管你当初“面貌加丰”,再旷达也难以掩饰心中的幽愤。“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也许,你真的是那个天仙化作的人吧。

至此,我终于在你的诗词中读懂了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苏轼小时候的有趣故事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仁宗嘉二年举进士及第。殿试时,他献上25篇策论,很得仁宗皇帝的赏识,于是将苏轼录为翰林学士。苏轼一生贬谪不断,在被贬黄州时,是他作品创作最多之时,这时可以说是他一生文学发展的最高峰,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促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势。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画俱佳,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触动心灵的书籍

苏轼很小的时候,父亲因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则在家管教孩子。母亲给予苏轼的教诲,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苏轼小时候很喜欢读《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许多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伏;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苏轼的母亲经常以范滂为榜样来教育苏轼。

每当母亲讲起范滂的时候,苏轼便会问道:“娘,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欣喜地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我再高兴不过了!”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风流是褒义词吗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风流”一词,古今都有褒义和贬义两种色彩。但感觉古代褒义用的多,古代它的义项也多,现代贬义用的多。主要还是看语境来区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流是褒义词吗,欢迎参考借鉴!

风流有多种理解。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还可以是中性词。

一般意义上在恋爱关系中,风流:是指一个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同时或先后与不止一个异性发生两厢情愿的关系,包括精神上的倾慕、言语上的亲昵及行为上的亲近,亦即包括假象性行为、边缘性行为及核心性行为的异性之间的恋爱关系的总和。

其它,风流: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其它,风流: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其它,风流:风韵,多指好仪态。

其它,风流: 风行;流传。

风流

1.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具有色情特点或色情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唐·杜甫《咏怀古迹》

8.风韵,多指好仪态

[黛玉]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读点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曾回味李清照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万千愁思;曾仰慕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自如……但我更欣赏苏轼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洒脱豁达。

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感受到苏轼的洒脱乐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短小又精炼,构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包含其中,虽然有一丝贬谪的悲凉,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我感受到苏轼的诗情画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告诉我诗可以与书画艺术融合。“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又表现了画笔难以表达的感受和情境。

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我感受到苏轼的精深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对庐山的认识,更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多么富有理趣的苏轼啊!

读苏轼的《惠州一绝》,我感受到苏轼的豁达开朗。你看,他“日啖荔枝三百颗”,自得其乐,愿意“长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四时春”的“罗浮山下”所倾吐的心声。他用甜美的荔枝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也不愿在官场上当行尸走肉。这是何等旷达的心情!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感受到苏轼的气势磅礴。你看,苏轼站在曾经是“千古风流人物”逐鹿的赤壁面前,大声高呼“大江东去”的豪迈,大声高唱“一时多少豪杰”的激昂。这都是他历经官场后的坦然,这都是他遭受打击的顿悟。他知道“人生如梦”,但如梦的人生也可以辉煌,人生虽辉煌而最终是一场梦,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他去珍惜。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苏轼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一颗闪亮的流星坠落。我思索,天地间到底有怎样的一种神奇的力量,用旷达塑造了苏轼;又有怎样的一种强烈的气概,使苏轼冲破了人生窠臼?

苏轼,风雨一生,豪迈一生,豁达一生。沉睡千年的骸骨却有着存活万世的精神,他的名字不朽,他的精神不朽!

读点苏轼,你的灵魂会得以净化,你的思想会变得明朗,你的气质会变得高雅。苏轼,一位值得我永远去读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