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南故里(精彩20篇)

“杜甫故里”经过数年时间的设计和施工,在原有杜甫诞生窑的基础上,修建了诗歌展区和诗人展区等,总面积达200多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项南故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7283

作文

153

关于游览宿迁项羽故里的作文

全文共 1978 字

+ 加入清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千百年来,这首感天动地的英雄末路绝唱,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英雄情结,令多少人为之唏嘘不已。“霸王别姬”那悲壮的一幕不仅载入史册,更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被戏剧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吟唱,成为国人心目中永恒不变的审美典型。

多年来,对项羽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书籍上,只能在文字中去采集历史的蛛丝马迹。当我踏上宿迁,走进项王故里,与历史人物近距离接触时,内心满怀着期待,犹如朝圣般惊喜。

那天,天气尚热,与友人相约,乘坐大巴,开启了宿迁之旅。一下车,便被高大巍峨的古城阙所震撼,尽管是仿古建筑,但依然彰显出王者的威仪。只见项羽乘坐乌骓宝马的雕塑屹立城阙之前,乌骓宝马腾空而起,一身戎装的项羽英姿勃发。尽管时空已跨越两千年,尽管是静止的雕塑,但目睹之后依然可以感受到项羽当年嗔目叱之,敌目不敢视,手不敢发的神威。

由古城门进入后,由南到北依次参观了项府、项园、将署、项羽故居、项家宗祠、霸王古今馆、虞家老宅等十个主要景点。其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前为高大的汉式石阙。中院以英风阁为主体,阁内为项羽高大塑像。四面墙上嵌着反映项羽生平的十二幅浮雕,如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赵、鸿门设宴、垓下突围等等。英风阁前面有霸王鼎,鼎上铸铭文,记叙了项羽不朽的历史功绩。英风阁东西建有碑廊,东廊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巨幅石刻。西廊为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历史名人歌颂项羽的诗作。第三进院为花园式庭院,正面为故居纪念室,室内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马亭,亭内有石雕乌骓马;亭外有拴马槽。该槽相传为项羽饲养乌骓马所用,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院内植物多为松柏、梧桐,以及四时花卉。所以,项王故里,又称为“梧桐巷”。有一株古槐相传为项羽当年亲手手植,虽经历二千多年风风雨雨,但仍枝繁叶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见证着历史的烟云。古槐西北角有一石碑,上面镌刻“项王故里”四个大字,此碑为康熙四十年(1763年)知县胡三俊所立。当地群众传说,立碑处即为项羽出生地。伫立碑前,不禁肃然起敬。

很是荣幸,在下午竟能观看一场楚风歌舞表演,真是大饱了眼福。当古典乐器箫、瑟、鼓、筝齐奏,发出悦耳的鸣声,几名身着汉服的妙龄女子迈着轻盈的步伐,摆动着裙裾,面绽可掬的笑容,款款走向观众。只见她们时而顾盼生姿,时而颔首垂眉,时而莲步轻移,时而驻足凝望,时而如花瓣绽放般散开,时而如莲叶亭亭般合拢。舞动广袖如嫦娥奔月,来回穿梭如小鹿惊跃。那舞姿颇像曹植《洛神赋》中的句子:“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段舞曲过后,音乐由急促转入低缓,一身着另种款式的女子从幕后步入舞台,随后一王者打扮的男子紧随而来。其他女子则随即散开,扮作侍者。合着音乐的节奏,男女主人公以娴熟的动作演绎着舞蹈的丰富内涵,颦蹙之间,尽显妙态。几番轮回的动作变幻中,传达出男女主人公的情深意重、依恋重重。观众有的在忙着拍照,有的鼓掌喝彩。我对舞蹈完全是外行,自然不能尽解其妙。舞到高潮处,也跟着盲目喝彩。喝彩之余,不禁沉思,这不是一出霸王虞姬的故事吗?楚人分明是以自己的方式来悼念他们已逝的霸王。曲终舞停,演员向观众敬礼致谢,台下又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他们看懂了吗?又何尝不如我一样跟着盲目喝彩?

观舞过后,伫立庭院中,看着古香古色的建筑,回想着盈盈的舞曲,不禁想起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在四面楚歌中,楚兵兵败如山倒,虞姬向项王投过最是深情的一眸,凄然起舞,忍泪唱起“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然后拔剑自刎。项王俯身痛哭,悲叹万千。当年吴中起兵,巨鹿一战,破釜沉舟,成就美名。破秦列土,分封诸王,何等英豪。如今,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算的了什么英雄?大丈夫落魄至此,何其悲哉!

太史公对项羽一生功过是非做了恰当的评价:“自矜功信,奋其私智而不师青,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即已对项羽的功过是非做出了定论,不知为何后世史学家对项羽这么多微词?

说什么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从来都是牺牲了女人,谁人如项羽用情专一至深?说什么妇人之仁、缺乏谋虑,“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谁人如项羽草莽之前有如此愧怍?我常想,假若项羽霸业成功,则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多了一楚,少了一汉,延续着封建王朝兴亡交替的历史规律。从此,少了一个光照千古的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精神乏力的时代需要有英雄的引领。进入英雄故里,缅怀历史,宜带着虔诚之心,顶礼膜拜。因为,历史,创造了英雄人物。就算失败,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关于游览宿迁项羽故里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游鲁迅故里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节这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妈妈一起游玩鲁迅古里。

我们先游玩鲁迅祖居,我一走进大堂,就看见大堂中间画一幅字画。四周摆放几把会客的椅子,四周的墙面上挂着几幅鲁迅小时候在木板上刻的字。我们从大堂走到厨房,厨房里有缸、罐、桶,最吸引我的是七星台,七星台是由三个烧水的小锅和四个烧菜烧饭的大锅组和成的。厨房旁边还有贮藏间、绣房、少主房、闺房、沐浴室、书房、会客室。最吸引我的还是绣房,绣房是古代小姐的工作室,绣房四周都挂着精美的绣品,有香味扑鼻的牡丹;有色彩明艳的凤凰;有一朵独秀的梅花;有高傲美丽的孔雀。这些精美的绣品都是小姐一针一线地绣出来的,这些绣品栩栩如生,仿佛在展现最美丽的一面给你看。绣房里有一张像七巧板似的七巧桌,七巧桌方便、实用。这张七巧桌可以按来的客人的多少随意组合。七巧板是由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拼装而成的。

我们从鲁迅祖居出来,闻到阵阵臭豆腐的香味,听到吆喝茴香豆、霉干菜的声音,看到孔乙已店门口拥挤的人群,我的肚子不禁叫个不停,我找一个座位吃到许多绍兴的土特产,让我回味无穷。

我品尝好绍兴的土特产,我又跟着妈妈来到鲁迅纪念馆,我一进大门,就看见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去问妈妈,妈妈说横眉冷对是指很愤怒的表情,千夫子是指反革命,也就是说鲁迅对反革命很愤怒,俯首甘为是很配合,孺子牛是指老百姓,可鲁迅对老百姓很配合、照顾。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的立场。在人民面前,我们要痛恨的是反动派,那些官僚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是那些还在掌握着人民权力的贪官污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游鲁迅故里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的鲁迅中路,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而这条街上的鲁迅故里,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场所。

我们来到大门口,门口有一堵墙,墙上画着鲁迅抽烟的图画。在这堵墙的前面,有几个儿童雕像,他们围在一起,好像在聊天,又好像在玩耍。

踏着青石板路往前走,路的左边是乌篷船码头,小河上,乌篷船晃晃悠悠地荡着,这已经成为绍兴的一道风景。

石板路旁边就是三味书屋,那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这里发生了许多故事。石板路两旁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店,有臭豆腐店,有黄酒店,有工艺品店……最有特色的要数绍兴黄酒了,那里的黄酒酒精度含量很低,我一个人就喝了一瓶。我们正在鲁迅纪念馆游玩,突然下起了暴雨,让我们猝不及防,一瞬间就淋成了落汤鸡。

湿淋淋的我们来到一家商店里面游玩,有一个老爷爷正在题扇,他的名字叫沈长轩,93岁了。爷爷为我们题了一副扇子,刚劲有力的字体,慈眉善目的爷爷,我们和爷爷合了影,然后去了鲁迅故居。

鲁迅家的房子很大,房梁也很高,感觉像是一座巨人住的房子,鲁迅其实也是一位巨人——文学巨人。鲁迅家的后院叫百草园,里面都是些杂草,据说鲁迅小时候经常和朋友在里面玩。走出鲁迅家的屋子,有一个卖青瓷的商店,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了一套餐具,短暂的休息过后,我们的旅行就结束了。

旅行虽然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炎帝故里美如画大美高平万象新作文

全文共 2050 字

+ 加入清单

高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城,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首阳山(即羊头山)发现的旧石器考证,远古时期高平就有人类定居。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曾经尝百草、种五谷、教农耕,实现了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文明的重大转折。据《蚩尤传》记载:“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羊水即为羊头山之水,相传炎帝神农于此得佳谷,始教农耕播种。境内现存敬奉炎帝寺庙30多处,其中羊头山上有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等遗址,山下有炎帝中庙、炎帝行宫、炎帝陵等遗迹。这些遗迹表明,这里曾经是炎帝尝百草、种五谷,首开农耕文明先河的圣土。境内西北还有一座发鸠山,据《山海经》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名精卫,相传炎帝少女游海溺死,化为鸟,常取西山之木石填海,每夕常闻风雨声,明月不辍。”可见,“精卫填海”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鸠山暮雨”也成为高平旧八景之一。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奠定了大秦一统中国的基础。据《史记》记载:“秦昭王四十六年,秦军攻赵,廉颇为将,筑垒坚守,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国,取上党,屡屡不能得手。四十七年七月,秦相应候行千金于赵使反间计,赵王迁怒廉颇坚壁不战,而以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将击秦。秦阴使白起为上将军。白起以25000奇兵绝赵军粮道。至九月,赵卒四十六日不得食,终于投降。白起怨上党民众顺韩不归秦,乃坑杀赵国降卒45万人,只放归240人归赵。”时至今日,虽然悲凉而雄浑的古战场已被田园诗般的新气象所取代,但历史遗迹尚存。在高平城西有个谷口村(俗名哭头村),曾是秦坑赵卒之处。唐玄宗作潞王时路经高平,命县令收殓遗骸,在村中修一骷髅庙,庙中塑有骷髅王神像,至今仍保存完好。1997年,山西省文物考古专家在高平永录乡发掘古战场遗址尸骨坑1号、2号、3号坑,成为这次骇人听闻战役的有力见证。今天,秦赵时的秦币、赵币、箭头、戈、戟等历史文物时有发现。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曾有“潞泽青紫,多在高平”之说,留下了恩泽后代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汉代度辽将军陈龟、晋代名医王叔和、唐代上柱国李修、宋代抗金名将王彦、元代水利学家贾鲁、书法家李肯堂、明代天文算学家王友古、清代湖广布政使毕振姬、两广总督祁贡等历史名人。反映高平古时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古寺庙、古碑亭、古墓葬、古民居建筑等历史文化古迹遍布全境,现整理在册的文物单位达1600余处,其中国保单位11处,省保11处,特别是宋金时期以前的古建筑超过长江以南总和。如座落在羊头山的40余洞石窟,凿造于北魏、北齐、隋唐年间,洞内外雕有形象各异的佛像、菩萨、天王、供养等,雕工精巧,山腰千佛碑,山顶古雕塔,形制古朴,均属稀世珍宝。境内东北15公里舍利山上的开化寺,曾为唐代名僧大愚公创建。寺内大雄宝殿宋代壁画技艺高超,笔法精细,系国内罕见的艺术珍品。可以说,高平的人文古迹含芳吐华,高平的古今名人灿若星辰。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古老的长平大地生机勃发。这里是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和机械化旱作农业基地、省级黄梨生产基地,是国家确定的100个重点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山西省重要煤化工基地。近几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足音,沐浴着转型跨越的和煦春风,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县域经济强市、精神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一流宜居城市、平安和谐城市、富裕幸福城市”的“六市”目标,大力实施“两个转移”战略,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全面打造“一城五镇双百村”特色城镇化格局,经济建设风起云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和山西省文化强县、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市、省级文明和谐城市等荣誉称号。

文化是一个城市创新发展的灵魂。近几年来,高平市围绕打造炎帝农耕文化这一品牌,提出并实施了“文化创建工程”,制订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扶持配套政策,启动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丝绸、黑陶、戏曲、剪纸、根雕、面塑、刺绣、挂毯、琉璃等为代表的十大类近百个品种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成为促进转型、拉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兴业态。

百年磨剑铸辉煌,炎帝故里展雄风。在高平这块古老神奇、雄浑开放的热土上,既有神农炎帝尝百草、种五谷、教民耕的深厚农耕文化底蕴,又有战国时期秦赵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历史积淀,使高平人民养成了热情好客、性格豪放、勤劳勇敢、智慧朴实的传统美德。适逢第三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暨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举办之际,48万高平人民诚邀全国、全省的文化艺术精英、专家学者、文人墨客来高平做客,以高平的壮丽山川和人文景观为依托,唱响主旋律,弘扬大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谋发展,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幸福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故里草木深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39 字

+ 加入清单

风从水上飘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你从我的时光走过,撒下一路欢悲。

岁月的小船在亲情的海洋里尽情徜徉,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荡。那个酷夏,空气中散发着的热量,似乎要将周遭的水分尽数蒸发。我轻轻推开小院的那略为破旧的木门,悄悄地探着头。外公在小院里的椅子上悠闲地坐着,手中蒲扇轻摇。我一路小跑过去,大声呼喊着他。

“姥爷!”外公如同从睡梦中惊醒一般,惊喜地看着我,脸带微笑。他缓缓从椅子上站起,伸出手将我额头上那被汗水打湿的几缕散发轻轻别到耳后,那双饱经沧桑的手上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今儿炸了鱼,待会儿给你盛出来。”我回应着,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外公的眼神如那历经千年的月亮注视着调皮的星星,安静而慈祥,总带着一丝对后辈的宠溺。而我总是喜欢抱住外公,“呵呵”地笑着,仰头与他对视。他又拿出那已经有些老旧的扇子,在我的头顶扇起风来,为我驱散夏日的燥热,带来几丝凉爽。彼时小院里突然吹过暖风,吹动了那翠绿的小草,发出一阵“簌簌”声。

在我年幼时的记忆里,母亲是忙碌的。她总是会将我送到外公的小院里。小时候的我像只“小猴子”,总爱在外公的小院子的上蹿下跳。小院里有一块田地,种着一棵栀子树,每当微风徐徐吹起,花香便从那纯白色的花瓣间飘散出来,翩翩起舞,带着夏日的清新;花树旁还种着几株郁郁葱葱的小韭菜,可我却等不到它们长大就给祸害了个遍,韭菜与杂草被我一齐拔出,场面令人不忍直视,可我却美曰其名:“帮外公除草。”外公也不恼,还会夸我“真棒!”任由我“翻天覆地”。

每次我的一双小手都会沾满了黏糊糊的泥土,这时外公就会将我抱到水盆前,动作轻柔地搓着我的手,将上面的泥土洗净。长满皱纹的粗糙大手与白皙的幼嫩小手成了鲜明对比,但却又出奇的和谐。

再大一点,有关学习的话题就总是萦绕在我的耳畔。我不爱听,外公却爱说,得到的总是我发自鼻音的回应。

“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健健康康的。”外公牵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

“嗯……”我看着他,置若罔闻。

其实外公并不是个多言多语的人,有时我们之间也会保持很长时间的沉默,但我们祖孙间保持着一种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足矣,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交流方式。

记忆的思潮波涛汹涌,双颊也不禁被泪水沾湿。当我再回到那承载儿时欢乐的小院时,已是空无一人——外公走了。那棵栀子树已经枯黄,落叶掉了一地;韭菜没有了,杂草丛生,盘踞了整个院子。我蹲下身子费力地将杂草连根拔起,不管手上是否划破、是否沾着污泥。看着这一院的狼藉,我的心情愈发沉重,脑子里晕乎乎的,好似天旋地转。视线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终于,我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了起来。

院子里那把椅子还在,只是掉了大块的漆,椅子上的老蒲扇不见了,椅子上的老头儿也不见了。恍惚间,我还沉浸在过去的小美好中。

傍晚的夕阳将苍穹染红,晕染出好看的颜色。我落寞地将木门锁上,又伸出手细细地抚摸着木门上的纹路——再也没有人会来到这里了,而我也将童年的欢声笑语封锁在了这个小院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游鲁迅故里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10月1日,也是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鲁迅故居.

一走进大门,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原来这里种着两棵茂盛的桂树.所以这里叫挂花明堂.

过了桂花明堂就来到了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向四周一看,到处都是房间.东首前半间是客厅,是鲁迅吃饭会客的地方.西首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她性格幽默,孙子们都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蒋氏常给幼年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说,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她和鲁迅性格不同,所以鲁迅对她无爱情可言.

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美丽的花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百草园名称虽雅,但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天晒稻谷,但那是儿时的鲁迅的乐园.鲁迅经常和小伙伴到这里来玩耍,正是因为这样,鲁迅才会12岁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所以他非常留恋这个属于自己的乐园.

走过长长的小路,映入眼帘的就是鲁迅笔下的风情园.台门内有一方400平方米的清澈见底的水池,水中的鱼儿们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假如我能像水中的鱼儿们一样,那该有多好啊!

天色已经暗了,而我却还想在游览下去,不过没办法,我只能回家了.不过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名人之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平爷爷故里游小学生写景作文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都认识邓小平爷爷,但我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他是我们国家的伟人,是他打开了中国的这扇门,这不,劳动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整装待发”,来到了“邓小平故居”。

才出城,还没到“邓小平故居”,车子就已经排成了“两条长龙”,我们到门口后,简直就是人山人海,就像连一滴水也挤不进了一样,外面还有很多人在吃泡面呢!害得我们好容易才挤了进去。

一进“邓小平故居”,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一个“绿色花园”,有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高大笔直的树木,还有青青的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和悦耳的鸟叫声……

我们先是走到了“铜像广场”,在一个黑色的台子上,有个凳子,一位老人坐在上面——小平爷爷,他神态庄重、面带微笑,他的周围也有很多花,很多人来照相,也有有很多人去买花来献给小平爷爷,就连我也买了一朵菊花,并拿看花给小平爷爷鞠了三个躬,鞠完后又把花放在台子上,就往下一个景点出发了。

我们走着大路,按着路标径直走向了“展览馆”,在门口,刻着江泽民写的六个大字:邓小平展览馆,我们随即走了进去。一展厅里,有许多幅书法,都是出自于邓爷爷之手,从这些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平爷爷的字非常娟秀,并且字迹工整,这让我欣赏了好一阵子呢!再到那边,有一条油画,都是由著名画家画的,画得即逼真又传神,特别是小平爷爷那幅。

参观完一展厅之后,我们又上楼到了二展厅,二展厅里,大多都是放的小平爷爷用过的的东西,我从中知道了小平爷爷酷爱在大海里游泳,就连他八十八岁时还在大海里游过泳呢。并且小平爷爷很爱花,每次遇到花都要去闻一闻,嗅一嗅,是不是有点像个“花痴”呢?

又参观完二展厅了,我们又到了三展厅“北京故居”,有个开会的场所,里面有个凳子是可以躺的,听说这是专门给小平爷爷开会用的,我猜想,这个时候,小平爷爷肯定已经老了,本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小平爷爷却还为国家服务,可以看出邓爷爷真的是很爱国呀!

“展览馆”参观完了,还有一个大景点没去呢——小平爷爷以前的住所,这是个四合院,小平爷爷一家都住在这,足足有十几个房间,房间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床,两套木桌椅,如此而已,几乎每间卧室都是这样。然后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厨房,参观完厨房后,就算参观完了,我们也启程回家了。

回到家后,吃顿香喷喷的火锅,又麻又辣,爽爽哒!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雨故里之诗作文500字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细如愁”。故乡的雨如此飘渺,绵如飘絮,细如青丝。在我的脑海中,唯有故乡的雨是那道最美的风景。

故乡的雨,没有那样磅礴,也不那样渺小,只是朦胧而又清新,而它落在故乡的古巷中,便更显美丽,彷佛是一幅被画家精心雕琢的画。走在古巷中,一抬头,便是窄窄的天空布满了棉絮般轻柔的云。雨,悄悄地从云的指尖溜走,跃入人间,细小的雨滴,轻轻拍打在古巷的羊肠小道,轻轻的拍打着古巷边的榕树枝,然后柔柔落入了故乡。雨滴,它又像是一位如细瓷般娇贵的女孩,彷佛轻轻一碰,就会支离破碎。它随着风拂过古巷那泛黄已久的白墙,但最终,娇贵的身子碎了,轻轻凋落。雨滴还是不肯罢休,拍打,破碎,拍打,破碎,颇有几分“精卫填海”的执着。(原创作文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小雨渐渐酝酿成了大雨,纷落而至。虽说是大雨,倒不如说是如烟雾般飘渺,清新脱俗,世间的一切事物彷佛都被它蒙上了一层薄纱朦胧而神秘。古巷的榕树,久远的房屋,泛黄的白墙,都被它染上了一抹晶莹的色彩。被雨滴浸湿的小道,积起了一些雨水,长得比白墙还高的大榕树,伴着雨声,轻轻落下了几片叶子,躺在积水中,彷佛一叶小舟,是那样的安静美丽。每当看见那古老的房屋,好像历史重现,而唯有在雨落下时,才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给这幅尘封已久的画卷增添了些许生机。

大榕树依旧随着雨轻轻摇曳,古巷依然是陈旧的,细雨依旧霏霏地下着,挽着春风,又一次落入古巷,又一次浸润了我深爱的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游鲁迅的故里绍兴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故居的百草园里绍兴鲁迅故居的院落很深。看过好多间屋子,拐过好多条小过道,才走进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

园子里已有不少游人,多是大人,也有几个孩子。园子很小,很普通,生长着与别处一样的树、一样的草、一样的菜苗,但游人却看得很认真、很投入、很虔诚。大人们读过很多鲁迅著作,吸取过鲁迅精神的营养,一走进鲁迅故居,就生出一种神圣感,一种崇拜心情,即是这片小小百草园,也视为一块圣地。

孩子们似乎耐不住过分肃穆的气氛,有些不安分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本不相识,但互相递了个眼神,便一下沟通,于是挣脱被大人牵着的手,亲密地走在一起,像左邻右舍的同伴,像同窗共读的好友。他们先瞅了一会儿各种各样的树,又蹲下用细树枝打探菜畦边的小洞子,又拥到墙边翻砖头、瓦片,拨动密实的草丛。大人多熟读过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孩子们的心事,他们定是在寻找曾给童年鲁迅带来过乐趣的桑葚、皂荚、蟋蟀、斑蝥、蜈蚣,还有那条传说中的美女蛇,都会心地笑了。孩子们的家长即刻告诫他们,别忘了在小本本上记些什么,以便回去写好作文。孩子们不理睬,仍专心地寻找着。忽然,有几只麻雀飞来,停在枝头,冲着游人喳喳叫了几声。这里的麻雀似乎习惯了人来人往的环境,一点儿不怕人。戴小红帽的男孩惊喜地说:“麻雀,麻雀!”于是,孩子们迎着麻雀欢跃起来。

麻雀本是很平常的小鸟,随处可见,可这是百草园里的麻雀呀,是鲁迅描述过的麻雀呀!麻雀飞去了,小红帽望了会儿麻雀飞去的方向,对童伴说:“鲁迅小时候不机灵,不会捉麻雀。”小红帽的妈妈听了,觉得儿子在众游客面前,竟说出这样的话来,似乎对鲁迅有些不敬,可见平日教子无方,有些难堪,打了儿子一巴掌:“你胡说些什么呀!”儿子不服,争辩说:“是鲁迅自己说的,他半天只捉了三四只,润土的父亲半天就捉了几十只。”大人们都劝解妈妈,孩子不是胡说,鲁迅的确是这样讲过的。

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大人、孩子怀着同样热爱鲁迅的心情,千里迢迢来寻找鲁迅,大人看到的是伟大,孩子们看到的是平凡,在孩子们心里,鲁迅是和他们一样喜欢玩乐的孩子,是他们的好伙伴。

走出鲁迅故居,要去三味书屋,看鲁迅少时读书的地方。小红帽和妈妈又归于和好,手牵手走在最前边,小声说着什么。也许妈妈觉得,刚才在百草园里,本不该与儿子发生那场小小的冲突,他们来寻找的都寻找到了,他们寻找到的都是真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纪录片《项南》观后感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无私无畏,高风亮节的改革先驱者”,“这是一名百折不挠,为党为人民奉献终身的共产党员”,“这是一位铁骨铮铮,赤胆忠心的伟人”……

19日晚,漳平市象湖镇政府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了《项南纪录片的第一集,台下发出阵阵感叹。象湖镇宣传委员、象湖镇红色革命旧址群负责人苏喜斌深有感触:“项南书记为党的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是我们闽西的骄傲。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红色革命旧址群阵地,积极宣传学习项南精神,让项南精神在我们这块红土地上永远流传。”

学习项南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无私无畏、勇于创新、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和人格力量。我们要树立‘安于现状就是落后的思想’,紧紧以“铁心抓项目,奋力促发展”为工作主题,加快建设富强精美幸福的新象湖。我们要把‘项南精神’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对照查摆自己在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项南同志看齐,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经济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象湖镇党委书记陈平超向全镇党员干部发出号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故里的红头船

全文共 195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有时认识一椿事情,需要十分悠长的时间。

关个世纪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随父母侨居于新加坡。那时,每隔若干年,我们就要搬家一次。有一次搬家,新居恰好面对新加坡河。

新加城河,那时密密麻麻靠满了驳船。轮船到达海面,驳船就把货物转载到新加坡河,由苦力把大米、咸杂、瓷器、土产之类的东西搁在肩膀上,搬运上岸,放进岸畔星罗棋布的货栈之中。

我常常坐在骑楼,观赏新加坡河的一幅幅生动图景。中国苦力(那时新加坡还未独立,仍是英国殖民地,没有所谓新加坡籍华人)的劳动本领是非常敬人的。他们大抵裸露着上体,在肩上披一块搭布,手裹持着一把短柄铁钩,用这来钩取货物,搁到肩上,一百公斤一包的暹罗(泰国)大米,用竹篦笼罩着的中国咸菜、冬菜缸、盐水、荔枝之类,他们都能够把它搁在肩上,在一条狭窄的跳板上疾走,上岸的时候,还能够腾出一只手来,接过工头发给他们的竹签(这是在搬运完毕的时候,赖以结算工资的筹码)。他们一列列走在摇晃的跳板上的时候,构成了一幅异常生动的中国劳动者海外谋生、勤奋辛劳的图景。

熙熙攘攘的新加坡河上,除了这些热闹的劳动场面以外,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我这个异邦少年的注意。那就是有一种船,船头漆成红色,并且书上两颗圆圆的大眼睛。木船本来就有点象浮出水面的鱼,书上这么一对眼睛,鱼的形象,就更加突出了。听长辈们说,这叫做“红头船”。当昔年海上没有输船或者输船是很少的时候,粤东的居民,就是乘坐这种红头船出洋,来到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国的。

三十年代的红头船,倒不一定仍然经常来往于祖国和新加坡之间,那大抵是当地居民“仿古法制”,藉以纪念先人,也用来驳运东西的一种产物。

“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父亲破产了,我们一群兄弟姐妹随他回国。澄海的樟林镇,就是我们的故乡。初抵国门,觉得什么事都新鲜,都想接触,不久,我就把“红头船”的事情置之脑后了。

故乡有许多特别的事物,吸引了我。首先,是当时已经显得有点破败的一个内地小镇,为什么竟有那么多夸耀门第家声的人家呢?这些第宅,各各大门上挂着“大夫第”、“陕西世家”、“种玉世家”、“颖川世家”之类的牌匾。河边有一座“天后宫”,香炎鼎盛。照一般状况,凡是船民、渔民众多的地方,才有许多人到天后宫去卜回旅程吉凶,祷求风调雨顺;为什么这儿也有一座天后宫呢?故乡并没有多少船民和渔民呀!还有,这个小镇里,市街上竟有不少可口的食品在出售,什么肉粽、饼食之类,其制作精美的程度,并不逊于后来我在国内好些大城市里所见到的。小贩多极了,各种小食竞奇斗巧程度,也是我在许多内陆小镇里很少见到的。当时我只认为大概是由于这里华侨众多的缘故,并没有想到,它是蕴藏着更加深远的根源的。

我们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河面并不很宽。我们常在河中游泳和捕鱼。小河里面,不但可以捕到鳗鲡、甲鱼、鲫鱼、泥虾,有时还可以捕到一种扁蟹,它的甲壳里蟹黄极多,淹制起来,风味极美。这种小蟹,各地都很少见到。据渔民们说:它只出产在咸水淡水交界的区域,我们有时喝到的河水也有咸味,这就可见,我们家乡离海很近,有时海水涨潮,是会倒灌进来的。

我们有时会见到一些老头子,站在河岸上,慨叹道:“这条河现在比以前窄多了。你们年轻人不知道,从前,听老辈人说,这河是可以停靠很大很大的船舶的,从这裹真达‘外洋州府’呢!”

少年时期对这样的言语,听过也就算了,并没有怎么引起注意,更谈不上寻根究底了!我从青年时代起就离开家乡,高飞远走,此后数十年间,再也没有在家乡长住过,阔别之后,偶尔回去,也是行色匆匆,从没久留,对于家乡的印象,终于象久历沧桑的照片一样,斑驳迷离了。

解放后,不断听到一些消息,现在潮汕一带,不断发掘出一些古代航海的遗物,有一次还发掘出一条大体完整的几百年前的红头船的遗骸,不禁为之神往。想起几百年前,人们带着一点寒怆的行李,乘着简陋的红头船,以咸鱼、虾酱、酸菜、腌罗卜送饭,在风浪中飘泊,分别到达当时的安南、暹罗、东印度群岛、新加坡、马来西来的情景,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这些人,也就是东南亚各国地生华人的祖先了。马六甲那儿的古老的华人坟墓,石碑上的纪年,不但有清初的,也还有明代的呢!

年前,读了一些史料,又有了新的收获,知道我的家乡樟林,原来在汕头未开埠以前,已经是一个著名的港口了。清初,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它渐渐崛起,那时它河道宽阔,离海又近,在康熙、雍正、乾垄嘉庆之世,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城镇,粤东以至福建许多地方,人们都到这儿集中乘红头船出洋。以后,汕头开埠了,它才逐渐没落。这些史料使我豁然开朗。那儿为什么有香火鼎盛的天后宫呢!为什么集中了那么多的大户人家呢?这是历史的流风余韵!我们少年时代为什么能够在河裹捉到咸水、淡水交界处才有的小蟹?老年人为什么在河滨停产时发出那样的感慨?这一来,各种零碎的事象都可以贯串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游鲁迅故里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在暑假的一天,我和姐姐顶着炎炎的烈日从绍兴大剧院走向鲁迅故里,我一边走一边嘟哝:“唉!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出门前没用防晒霜。”“快看,快看,前面就是鲁迅故里了!”只听姐姐在我的耳边兴奋地叫着,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刚进大门第一眼瞧见的便是一块大大的石壁,上面刻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和一幅鲁迅先生的图片。我们买好票后,便往鲁迅故居走去,一个前厅映入我的眼帘,好不气派,紧接着往里拐便是鲁迅及其家人的卧室,还有一间供奉菩萨的屋子和一个厨房,厨房里有两个灶台和一些炊具,墙壁上挂着一个米糠笥和一些蔬菜、五谷杂粮的样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常见的。

走出故居,我便被附近一家臭豆腐店的“臭”味给吸引了过去,毫不犹豫地买了一盒,因这东西不能带进参观的景点,所以我和姐姐也顾不得烫,飞快地吃起来,可是这种状态持续不了多久,大街上便可见两个直奔小店买矿泉水的人,真是应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这天说变就变,不一会儿天阴了下来,跑到门口听见导游正在说:“三味书屋是绍兴的著名私塾,鲁迅12——17岁时就是在此求学……”我们走到书房,看到书房的正中墙上悬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鲁迅的座位很容易找,因为他在书桌的右方刻了一个“早”字,时时提醒着自己。

我们继续往前走,到了百草园,光听名字,给我的印象是那里面种着一百种不同的草,那场面一定很壮观吧!百草园占地近2000平方米,这里原来是一个菜园,也可以说是鲁迅小时的一个乐园,那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主要部分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样呢。

匆匆忙忙的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在这里放着一摞摞鲁迅写的书和一些有关鲁迅的纪念品,我将一本“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手写稿和一套印着鲁迅图像和他的一些诗句用竹叶做成的书签买了下来。

我游完鲁迅故里后,内心真希望自己能体验一下鲁迅那个时代的生活。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故居……一一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鲁迅故里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和宁波晚报的小记者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的心情参观鲁迅故里

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来到了位于东昌坊口西侧的周家新台门。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踪迹。新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从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系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轿和橹。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

那水井里的水多么清澈,多么清凉。把手一伸进井里,你就会感到浑身十分凉爽,仿佛来到了冰凉的世界。井边有棵小树,像是一顶撑开的绿伞为井遮风挡雨。穿过长廊,就来到了桂花明堂。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所以得名为“桂花明堂”。桂花树下有一张大圆桌,据说鲁迅小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桌子上乘凉,听继祖母给他讲故事…… 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卧室兼书房。里面有铁梨木床、桌子、椅子……据说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绍兴任教期间,常在这里备课、写作。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

那儿有间会客室,鲁迅常在那儿接待朋友、同学。会客室里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听说是鲁迅的父亲在生病的时候用来休息的原物。除了会客厅外,那儿还有他母亲的卧室、夫人的卧室……忽然我想起鲁迅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多么想一睹为快,于是漫步来到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那里种着各种各样的瓜和菜还有清香扑鼻的桂花树……

导游姐姐介绍道:“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百草园里玩耍嬉戏,他们在这片小天地里捉蛐蛐,看蚂蚁背苍蝇 ……冬天还常常在雪地里捕鸟呢!”听了介绍,我仿佛看到鲁迅在此玩耍的情景,听到了他的欢声笑语。经过百草园,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曾经读书过的地方。我发现鲁迅书桌右下角有一个“早”字,觉得奇怪。后来听了导游姐姐的讲述才知道:原来鲁迅在一次上学时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悄悄地用小刀在书桌右下角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我深深地佩服鲁迅的这种精神。瞻仰鲁迅故里,更激起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稽山常青,镜水长绿。鲁迅浩然正气,高风亮节永留人间,将激励我们发奋学习,长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不懈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畅游鲁迅故里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绍兴,是毛泽东笔下的名士乡。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曾在这儿留下了足迹。其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用它的光芒笼罩着绍兴。

他,就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则是他一生的写照。终于,我亲身游玩了鲁迅故居,让我更加了解了鲁迅。初到鲁迅故里,那里的氛围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大街小巷都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鲁迅故里共分为四大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生平陈列馆。跟着导游,我们先到达的是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门口就是绍兴水上三绝之一—-乌篷船。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乌篷船船篷是用竹片、竹丝编成的半圆形,中间嵌夹着箬叶,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乌篷船由此得名。怀着欣喜之情,我们跨上了乌篷船,坐在上面,优哉游哉,仿佛也沉浸于鲁迅当年去看社戏途中的船中乐趣,感觉真不错!走进三味书屋,那里弥漫着浓厚书香的味儿。

鲁迅少年时,就在这里读的书。他的老师则是远近闻名的寿老先生。寿先生是一位严格而又慈祥的老师,为了提高效率,他一年只收八个学生。来到他们的课堂旁边,在栅栏旁观看鲁迅的座位。远远望去,当年鲁迅刻下的“早”字,还深深地映在桌子的左上角上。继而,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它是鲁迅成长的地方。也许我能想象他在这儿哭,在这儿笑。他们家的厨房摆设很简单,但却因为时间充满了沧桑感,让人深深地陶醉其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凡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他是鲁迅最美好的回忆之一。百草园可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远看像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场地,而当我联想到鲁迅在这儿度过的充实、美好的童年,刹那间,便觉得百草园像一座美丽的花园,它拥有的魅力能使蝴蝶、蜜蜂围着它团团转,蛐蛐则蹦跳于草丛间。也许就在这儿吧,长妈妈为鲁迅讲动人的故事情节,美女蛇是最令他惊心动魄的故事了。旁边还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似乎连那只小花猫也被长妈妈的故事感动了,凝神伫立了许久许久……

这水,这人,这情,他是绍兴的骄傲,是中国革命的擎旗手,我们在此坚定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游绍兴——鲁迅故里作文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三,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鲁迅的老家绍兴。刚到鲁迅故里的大门口,就看到许许多多的人都争着买票,简直就像一只只饿了一星期的饿狼朝小羊羔的身上扑了过去。大门口也被围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幸好爸爸在网上预定过的,不然我们肯定拿不到票。

我们奋力地往人群里钻,几经周折,终于站在了鲁迅故里的大门口,我一眼便看到门口前三个青铜像,那好像是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玩耍。接着,我们来到了三味书握。这个地方,我早就久仰大名了。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早》,里面讲到了鲁迅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进去看可究竟,结果令我大失所望,鲁迅的桌子在屋子的角落里,而屋子却被拦了起来。无论我怎么看:跳着看,脖子伸长了看……就是看不到。真是把我给累死了!

我们沿着鲁迅故里继续往前走,街道的两旁到处都是小店铺,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的。还有许多臭豆腐店,街道上弥漫了阵阵臭豆腐的味道,我经不住诱惑,便也买了一盒,说实话这豆腐一点也不臭。

我们走着,走着便来到了鲁迅故居,一进门便看到了“德寿堂”三个大字。我们继续往里面走,不一会便来到了百草园,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他儿时玩的场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畅游鲁迅故里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绍兴,是众所皆知的地方。在这里,闪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用它的光芒笼罩着绍兴。而他,就是鲁迅。终于,我在一次冬令营有幸近距离接触了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这样,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更充实。

我们先进了三味书屋。那儿弥漫着芬芳的、浓郁的书香味,是我们陶醉其中。这就是鲁迅先生在小时候学习的地方。我们走进教室,有一张桌子十分显眼,那就是鲁迅先生儿时学习用的书桌。那个“早”字和含义,我相信,已深深的印入我们的、鲁迅先生的脑海里了吧!事事早,应该早已成为鲁迅先生成功的诀窍之一。

继而,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就是鲁迅先生少年时和家人一起居住的地方。这一幢房子古色古香,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让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在这里的笑容与泪水。

百草园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呢!虽然没有奇花异草,可是一进去,似乎有一种磁力吸引着我们,让我们陶醉其中。而且,你瞧你瞧,不仅是我们入迷了,连蜂蝶也来助兴呢;你看你看,不仅是我们陶醉了,连蛐蛐也来叫几声呢!这仿佛如同仙境一般。也许就在这时,长妈妈在为小鲁迅讲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也许就在这儿,小鲁迅已经捉住了几只蛐蛐;也许就在这里,鲁迅先生度过了一个充足、快乐的童年吧!

也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游鲁迅故里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去了鲁迅故里

一大早,就有三辆大巴车早早地等在学校门口。我们乘坐的是4号车,可是老师让我们先到教室集合,再统一上车。到了教室,我看见已经有20多个小朋友在了,老师则没来。又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来,这时候,人已经特别多了。等到人都到齐的时候,老师说:“大家排队上车吧!”大家立刻欢呼起来,我们早就迫不及待了。

到了鲁迅故里,车子停了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地下车了。我们首先去了鲁迅故居,里面有好多鲁迅用过和看过的东西。第二个参观的是三味书屋,里面有鲁迅在课桌上刻过的“早”字。不过,课桌不像我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是用木头做的,因为那时还没有不锈钢和塑料做的课桌呢!第三个去参观的是百草园,可是我并没有看到几百种草,数来数去也只看到十几种草,并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几百种草,我有点失望了。

参观完百草园之后,老师就带我们回学校了。路上,大大小小的店铺在嘈杂的人群中高声叫卖着。臭豆腐、羊肉串和冰淇凌的香味直扑我们的鼻子,馋得我们都直流口水。可是,我们不能买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溜走”。

鲁迅故里是绍兴的一处名胜古迹,我们要爱护它们,更要尊重他们。绍兴是一座千年古城,除了鲁迅故里,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周恩来故居、大禹陵,还有蔡元培故居等等,真为自己生活在绍兴感到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鲁迅的故里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印象中,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绍兴也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

今年的正月,连续的阴雨天,初九那天,终于阳光明媚,妈妈带我去鲁迅故里游玩,让我一揭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神秘面纱。

一到鲁迅故里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浮雕上镌刻着鲁迅的半身像以及“鲁迅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鲁迅像的头部比壁墙还要高一些,看着鲁迅沉思的像,很容易让人想起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青瓦白墙的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一座鲁迅博物馆,占了整整一条街。穿插在其间的有各色 各样独具绍兴饮食特色的小吃,如香味飘散的臭豆腐,茴香豆,龙须糖等等,还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三三两两的乌篷船在河上晃 晃悠悠,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坐在船上,别有特色,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鲁迅故里这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给人感觉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繁华小街。与周围高楼大厦耸立,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

我和妈妈从老台门游览到新台门,细细感受着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在鲁迅故居的后面,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鲁迅笔下那个美丽的花园——百草园。百草园名字虽雅,但我看到的却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

提到百草园,鲁迅曾经无限深情地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 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站在这个普通的菜园里,鲁迅儿时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情景却在我眼前浮现: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 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或许也只有这里留着鲁迅最纯真、最自由的岁月。

游完了鲁迅故里,一片属于绍兴特有的江南风情在我脑海里深深印下了: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杜甫故里观后感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在参观杜甫故里过程中,汪国真每走几步就会被“粉丝”围得水泄不通,签名、合影、聊天、请教,而更多的是90后甚至90末的孩子。“我的诗更多是被70、80和90初年代人的喜爱,但没想到这里竟然有这么多90后甚至90末的孩子也读我的诗,看来巩义读诗的氛围很浓啊。”汪国真非常耐心地为每位“粉丝”签名、合影。

“我们今年读高二,都特别喜欢汪老师的诗,初中时就在课外接触到了他的作品,今天能见偶像一面太兴奋了。”巩义某高中的20多名高二学生要完签名,又围着汪国真请教作诗的要领。而汪国真最后用自己诗中的一句话勉励同学们:“我想对年轻人说,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参观鲁迅故里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我与母亲至绍兴一游,前来拜访鲁迅先生的故居之地。

正值节假,人多的出奇。一杆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堵斑驳的青灰石碑屹立后方,“鲁迅故里”四个大字高挂其上,一笔一画正是鲁迅先生所书手迹,质朴典雅,古厚自然。我看见石碑上分明的凿痕:寸把长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两道有棱有角的浓眉就像锋芒毕露的利剑,直刺敌人的要害。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贴在鼻下,薄薄的嘴唇紧抿着,划出一道似有若无的弧度,让人能够感受到他的精神。他方正的脸庞,透露着凛然大气。一袭长衫以下,手上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枝烟嘴,轻袅的烟气一直延伸到小巷人家。

我在石碑前伫立良久,游人们也在这里驻足而经久不散。直到导游嘹亮的喇叭声把我们唤醒,才后知后觉地跟上了大部队。鲁迅曾生活的所在都极其俭朴,大多都是一个样式,往往是正中梁上一块牌匾,其下一张画像或是两行对联,一两张方正的木桌,几把不胜简巧的木椅,便是全部的所有家当了。

但真正让我惊愕的,是鲁迅先生自己所住的杂间。目之所及,的的确确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一幅肖像和两个笨拙简易的木柜了。床是最简单的样式,四四方方的像一个大盒子,只挂起了白色的床帐;桌子也不过一米长,上面并排放着俩个小小的木柜,加起来倒有十来个屉子,很是实用。一张黑白画像系上了条细绳,衬着干净的黑框底挂在白墙上,整个房间便空荡荡无一物了。这样一眼看去,我的心底便油然生出一股崇敬,不自禁地要感叹。

再说到要令我最哭笑不得的地方,便是鲁迅先生所写过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百草园了。老师曾为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解过这篇课文,其笔触之妙美简直让每一人都如同即将前往蓬莱仙境般期待。然而,当导游领着大家来到此地实物参观时,我却觉得自己是被鲁迅先生大大地忽悠了——这分明就是自家小院再普通不过的菜园子啊!可恰恰我又难以恼怒他开的玩笑,若一一核实的确是有这些物什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或是“趣味无穷”的泥墙根一带……这时候,我不得不惊叹于鲁迅先生的笔法之妙、文采之长。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法实在是让人望文兴叹的。

出了园子,我又看到了一座石碑,赫然是“民族英雄”。是了,可歌可敬的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看见他仿佛从那石碑里走了出来,浓眉墨须,牙黄羽纱。

这位顶天立地的战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观看屈原故里观后感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我们坐着大巴车来到屈原的故乡——秭归。

我们坐着大巴,看着沿途的风景,终于来到了秭归。走进景区,映入眼帘的就是跳跳泉,那些鱼儿就好像要跃出水面似的。它的背后就是苍翠的竹林,古朴的竹简,精美的鲤鱼雕像像站着整齐的队伍,张着嘴巴,水柱从鲤鱼的嘴里喷出,和着古典的旋律,时缓时急,时高时低,在阳光的衬托下引吭高歌。沿途的古屋旁边都是翠绿色的桔子树,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广场,几条喷泉如离弦之箭向上冲去,喷泉时而像美丽的少女在空中翩翩起舞;时而像漂亮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时而像一把箭直插云霄。在它的正左边,就是屈原祠了,屈原祠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宇被环绕在满园飘香的柑桔林和苍翠欲滴的松柏之中。走进去里面的建筑古朴清幽,壮观肃穆,歇山大屋顶,白墙琉璃瓦。

我们参观了各个展馆,其中一个展馆里有一个重达三吨的屈原青铜像。他头戴峨冠,身带长铗,头微低,眉宇紧锁,迈动右脚,抬起左手,两袖生风,飘逸的长袍一展他士大夫的风采。身体前倾,颔首思索,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我想:是不是因为楚国在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深思呢?

爬上山,山泉发出“哗—哗—”的声音,正在唱着一首优美的歌,枫叶火红火红的,周围的桔树上是点点金黄,松柏苍翠欲滴,看着周围美丽的景色,我们下了山。

最后,我们满怀着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里的景色真是让我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