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精准扶贫驻村工作日记(精品20篇)

父亲节就要到来了,你给父亲节准备了什么礼物呢。看看下面的范文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噢。

浏览

4078

作文

143

乡镇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4日 星期一

上午,建扶工作组一行四人在市局副局长鲁毅同志带领下来到排掌村,带着100余位机关干部捐助的1.45万元助学捐款,同时也带着机关干部对联系户的爱心和牵挂,走访慰问10个困难户。这些家庭大多有2到3名在校读书的小孩,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全靠着老人的照顾。来到村民梁高明家里的时候,只有他母亲在家正在炒菜,当鲁局长把1500元助学金送到老人家的手里,老人家还没有来得及放下菜勺的手紧紧握住了鲁局长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直说一定要我们尝一口她做的菜。鲁局长说请老人家保重好身体,现在你们的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了,房屋也翻新了,您帮着儿子把几个孙子带好,等他们考上大学了,有出息了,那就是您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高兴的事情。这动容的情境,让我们随行的每个人感动了。

回到村委,梁支书向鲁局长介绍了排掌村扶贫2年来发生的变化。一是村支两委顺利完成了换届改选工作。村里安全工作、计生工作扎实,在地市两级检查中,得到了上级好评。二是改建了160平方米二层楼的村级活动办公楼,维修改善了370平方米的村办小学教学楼,硬化了400平方米的学校操场。三是村水利建设得到大的改善。维修水渠840米,河坝一座,硬化山塘一口,修建了一条200米田间灌溉斗渠,解决了以前村民因水田放水灌溉相争斗的矛盾。四是村容村貌得到改观。硬化了龙岭、加树、中心园、太安四个小组的通组公路;建设好了村饮水工程,在石栏、龙岭、虎形弯、朝阳井修建4个高位水池,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需求;完成了村路灯亮化建设,现在村里公路的晚间照明时间能维持到晚上12点。五是发展了农业产业,形成了养猪、山羊多种养殖产业,以村民合作的形式开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梁支书特别感谢地税局两年来给予排掌村的大力扶持,工作组也对村委建设给予了指导和帮助。鲁局长希望排掌村在村委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带领群众早日致富奔小康。我们地税局也会一直关注排掌村的建设,工作组更应该珍惜在建扶工作期间与村委和广大群众建立的这份情谊,就算以后这里不再是我们的扶贫点了,我们一样可以加强联系,出谋划策,为排掌村的建设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坐在回程的车上,透过高速行驶的车窗,我似乎看到排掌村未来美丽风景的画面,希望排掌村能象这高速公路一样,快速步入发展致富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村干部驻村扶贫日记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吃过中午饭,我们8名队员与云报集团领导一起,冒雨跋山涉水,徒步1个多小时到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木子动村民小组走访这里的9户贫困户。一条通往木子动山下的公路,由于连日降雨多处塌方。下山时,暮色渐进,天下起了大雨。

疲惫不堪地回到村委会宿舍,换下可以拧出水来的衣服,准备洗漱。到院子里一拧水龙头,停水了。原来,由于长时间下雨,山洪、泥沙将水管堵塞、冲断。对我们扶贫队来说,驻地停水、自来水浑浊已是司空见惯的事。

窗外雨声滴答,江水滔滔。不由想起了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徐体义去年10月到马吉乡“挂包帮”“转走访”时写的诗《怒江感怀三首》之《再赴马吉联系点》:“绵绵峡谷山无尽,悠悠怒江水长流。融入方知民生困,数载接力喜亦忧。”我把这首诗认真抄写在笔记本上,以此激励自己干好扶贫工作。是啊,融入方知民生困。怒江大峡谷,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群众生存环境恶劣。今天的走访途中,我们看到了一棵在悬崖峭壁间顽强挺立的大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怒江人民,他们不也是和这棵大树一样的坚强吗?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不屈、生生不息!

“在马吉看天,天是一线天,但我们老百姓的胸怀比天还宽广;在马吉看山,山高路险,但我们摆脱贫困的意志比大山还坚定;在马吉看水,水急浪滚,但我们加快发展的心情比怒江水流还急!”这是集团领导与福贡县、马吉乡干部群众座谈,县乡干部的一腔肺腑之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个人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计划,我今天继续入户走访贫困户,我所包联的居安村建档立卡扶贫户共53户161人。

到村后我先到村部给村上主要干部安排了早会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扶贫户产业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平安建设等几项工作,随后对照贫困户花名册,继续入户走访了解情况。

到贫困户张宏根家里时,只有他一个在家。张宏根家里共4口人,儿子在西安搞印刷,儿媳在西安管孙子,属因病致贫,张宏根2012年得肝硬化腹水,去年9月,肠道又患病,共花费10万余元,家庭仅靠儿子在外务工来维持生活,10余万元的花费,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负担何其重。尽管失去劳动能力,他还是坚强地面对困难,在自理生活的同时,还继续操持家务。在聊家常的过程中,当提到他的子女时,他的话语明显多了起来。我心里五味杂陈,从他的语言中,明显能体会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脱贫的信心,令我十分敬佩和欣慰,我想,这种改变穷困、脱贫致富的希望,也是全村、全镇人民的共同希望。而这希望是压在我们肩头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脱贫攻坚这项工作做实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精准扶贫入户走访日记

全文共 2304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最精准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擂鼓镇镇长罗淳倡议镇村干部寻找最困扶贫户,倾听最边远的民声,实施最贴近民意的帮扶项目。5月12日,我作为全省重点贫困村碾盘村第一书记,有幸被列为本次活动学习者之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此展开……

第一站:养蜂人家 谭开发

一路颠簸,喧闹的集镇渐行渐远,崎岖不平的山路,唯有矿车走过的痕迹。偶然见到一户人家,我们停车,踏着长满荒草勉强通行的机耕路,走到门前。寒暄一番后,罗镇长打开明白袋开始询问:“你们家有几个人?你们这还有栋红砖房,怎么纳入贫困户的?”。他说:“我叫谭开发,家里有两个人。虽然有几间红砖房,可是这里是滑坡体,这房子都裂成危房了。加之我们俩年老体弱,现在路勉强只能过人,车不能到门上,我们吃喝穿用都很难呀。”边说边指着墙上的裂缝。“那你这样怎么才能脱贫呢?”“我想呀,要是能改变下居住环境,交通便利了,我们生活所需就可以解决了。我们这里野花漫山遍野都是的,养几笼蜜蜂,可以卖个好价钱。再养几只鸡,把自己的一亩半茶叶管好,手头零花钱就不缺了。”他指着自己的几笼蜂和笼养的几只鸡说。“有信心就好,我们一定帮你们走出困境的。”

匆匆作别,我们又上路了。车上,我们都在感叹,勉强通路的贫困户发展养鸡和养蜂产业,可是 “酒香也怕巷子深”呀,就算产业规模起来了,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卖出最好的价钱是个问题。

第二站:五保兜底 吴美运

行车越发艰难起来,眼前掠过一幢破乱不堪的土房。停车绕行近500米羊肠小路,来到门前。老两口正在门前翻地。一眼望去,荒坡地上,到处都是碎石,真难想象这样贫瘠的土地怎么能种出庄稼。貌似两老听力有些障碍,我们大声呼喊他们才停下了挥舞的锄头回到房前。

“你们家什么情况?这地能种出庄稼吗?”罗镇长问。“我和老伴儿是五保户,原来住在村6组小井沟,那里的房子已经住不了了。村里考虑到我们住在那里不安全,借别人的房子住在这里。我们年纪一天大过一天,只能刨点房前屋后的地种点菜。我和老伴儿李国平靠点儿低保买些油盐啥的,生活也能过的。”老汉儿吴美运说。“你们这样的情况,孤苦伶仃的,愿意搬出去吗?”罗镇长问。“那倒好呢,那样我们就不用担心买不回来柴米油盐了。”老汉儿说。“别怕,你们这样的属于政策兜底户,政府不会忘记你们的。”“嗯,现在的政策好呀,老百姓总是有好日子过,我虽然无儿无女的,现在这好的形势,我还想多活几年见识一下呢。”老汉儿听了罗镇长的话,仿佛把所有疑虑都解开了,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上车了,远远看到俩老人继续开始了艰难的耕作。道路“瓶颈”让贫困户只能靠耕种贫瘠的土地勉强维持生计,我们也只能“望地兴叹”。

走了一段,一群修路的民工挡住了车的去路。听说是罗镇长来了解民情就主动要求抢赶工程,想让车能进山。可惜路况太差,车行至此只能折返。修路百姓主动要求当向导,借摩托车给我们。我和罗镇长顺着山路改骑摩托车继续前行。

第三站:空巢老人 余之成

摩托车行了一段,路越来越窄,不能再前行了。停车后,我们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老婆婆儿倚门驻仗出门迎客,家长里短的聊了半天。听了半天我们知道了,她是余之成老伴儿,因家境困难,自己的一个儿子入赘到宝丰镇一个偏僻山村的女方家,无力养活两老,他们成了空巢老人。说了半天,中心只有一个一一期盼党的好政策,人民的好领导带他们走出困境脱贫致富。

她说:“听说外边土鸡蛋卖一块五一个,我们家攒了七板儿土鸡蛋,可是路不通,一个也卖不出去。”家里唯一的水源,是用管子从山上引下来的,洗衣服、烧水统统靠它。她热情的倒上一杯水。迎着亮,明显可见水里很多浑浊物。罗镇长告诉他,自己饮用、煮饭时一定要放在桶里沉淀下。见她一直一瘸一拐地走路,罗镇长关切地问“腿怎么了?”。她明显有些神伤,“腿上以前受伤过,因偏远未能及时救治,留下后遗症,就一直这样了。这些年,我从未出过远门。”

是呀!这样的地区条件,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只有奢望。临行时,罗镇长鼓励她要积极响应政策,改变生活现状。

第四站:有房无人 空心村

罗镇长的那股犟劲指引着我跟随他继续前行,试图寻找到最困难的扶贫户。一路上,我们眼前尽是有房无人的村落。空落落的电杆儿,记录着曾经的繁华;绿莹莹的小水潭,激荡着过去人的行迹。山势渐陡,杂草丛生,渐渐的没了人迹。行至一段陡坡时,我手扯着沿途的灌木艰难前行,当我抬头看路时,才发现罗镇长的汗衫儿早已湿透。

一路摸索返程,在杂草丛生的山上,差点迷路了.散落在山间的牛粪是指引我们前进的路标。返程路上的住户告诉我们这里只有养牛的人偶尔来过。这个院落的10几户都因自然条件恶劣而自然搬迁。同时,也成了适合发展生态养殖的好地方。

往返先乘车、再骑车、后徒步20余里,往返近4个小时.一路艰辛,坚定前行。一趟下来,我倍感精准脱贫责任之重大.同时,我也倍感欣慰。老百姓总在念叨“这时代党的政策好呀,领导好着实呀!”这大概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说走就走的“旅行”告一段落,我们或许无法准确定位哪位是“最困扶贫户”,但是这一行动告诉我们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民服务将永不止步。这恐怕也是罗镇长此行要旨所在。后来,据罗镇长介绍,因广山村地理条件恶劣,水电路不通,人民生活无保障,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将整村搬迂到“月亮湾’,给他们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让百姓能共享改革成果。

后记:此篇行记当晚在“擂响战鼓冲锋群”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摘记一二。擂鼓冯军留言:“所有这片土地养育过的人们,所有因为这片土地,已经走向致富之路的人们,所有长期一段时间富足着,已经渐渐忘记了贫穷为何物的人们,让我们看一看上面的照片,让我们反哺自己的故乡,让我们先富带后富,牵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个人精准扶贫工作日记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小康路上不漏一人、全民共享幸福生活。3月21日,我们额仁淖尔苏木阿门乌苏嘎查“第一书记”、嘎查包片领导、嘎查党支部书记及下派干部一行人,跨盟来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走访慰问远在他乡走场、打工的脑刚宝力道、苏依拉其其格、苏依拉等贫困户及2016年成功脱贫的额尔登陶格斯家,用近在咫尺的关心,温暖远在他乡的家人。

为了更加细致地制定一对一脱贫工作计划,我们每到一家贫困户,都亲切的与其唠家常,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面对的困难、致贫原因,认真填写扶贫手册,共同商讨脱贫思路,并鼓励鼓励他们发扬“蒙古马”精神,奋发图强,奋力脱贫。

今天我们来到的是额尔登陶格斯家,其实在3月16日、17日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入户。我们会很好的因户施策,走好扶贫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个人扶贫日记简短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也许是经过雨水的滋润与洗涤,村民言语里少了点顾忌;也许是对我们冒雨前来做工作的作风表示认可,无论是在村民家中或是屋檐下,我们讲政策、送信息,村民们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热情;我们访民情、收集民意,村民们也很主动。虽然今天入户数量不多,但感受颇深。他们谈到了家园建设、谈到了救灾救济、谈到了发展种养,谈到了惠农政策的宣传……

这些都是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那淳朴的表情、质朴的语言、简朴的方式,都是以往我们听汇报、看介绍、读材料所无法得知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现实问题。下一步,我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提高村委班子自身素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其次要从道路和水利项目建设上多渠道争取上级资金、政策的支持,争取早日硬化村道、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第三是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村民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第四是要发动群众共同努力,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种植砂糖橘、软枝油茶、高脂松和养猪养鸡,使农民群众早日致富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驻村扶贫工作日记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民情走访,我们中很多人开始都有些不以为然的想法,认为自己不过一普通干部,无职无权,捐个区区两三百元,对那些深陷贫困的农家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然而,两个月来,或是与市县部门的领导“二对一”帮扶,或是个人走访,三家村九户人家进行了走访。当我走进乡亲们的家门时,内心却不能不被他们的遭遇、他们的坚韧、他们的善良深深震动。

终于找到三家村外坪子组王福保家时,还是春寒料峭的4月,这个70岁的老汉正在屋下面的田里掌犁耙。看到有人来,王福保拖着泥腿上了岸。他的老伴佝偻着腰,用手使劲揩揩碗,颤颤巍巍的泡茶端出来。两层楼的红砖屋没有粉刷,屋内地面坑坑洼洼,厅屋的神台上摆着一张年轻的遗象。那是他们唯一的儿子,2009年患尿毒症去了。儿媳从此再无音沓。两个孙子,就跟着老人过活,15岁的孙女王倩在宝农学校读初二,8岁的孙子王可在神冲完小读三年级。为了供孙女孙子读书,给老伴看病,维持一家人生活,老人作了十多亩双季稻。王福保说:“我们老了,又有病,这倒也没什么,人总是要死的;就是两件事放不下啊,一是欠的帐还没有还清,二是两个细伢子造孽啊!好在政府、村上对我们都还关心!你们做好事,我们记住了!”

是的,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的力量微薄。但是,我们都有一颗心,能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改变。民情走访和困难帮扶不是一道一笔挥就的轻松试题,而是检验我们是否和群众还保持着血肉联系的庄严问卷。乡亲们最看重的,也就是我们在这张卷纸上倾注了多少真心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精准扶贫个人简短日记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山塅村位于于都县仙下乡的最北边,这里群山环绕,只有一条土路与外界相连,自然资源匮乏,生活饮水困难。为了改变生活,村里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进城务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的所谓“386199”部队。在调查走访中,我了解到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是因老致贫,劳动能力下降,生活境况窘迫;还有的是因学致贫,对仅靠耕种的农民来说,读书学费和生活费是他们最大的开销;还有因愚致贫,个别农户由于智力障碍或没有文化而不外出打工导致贫困;个别是因懒致贫,因为赌博、玩“六合彩”,造成家里一贫如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走访,让我们真正感受了生活在农村最低层的农民的清贫和困苦。他们的现状需要改变,他们的贫寒需要温暖,他们的心里喝望关怀。我是带着一颗沉重的心走访完这些特困户的,他们的可怜,他们的无奈,他们充满救助的眼神……,至今都留在我的记忆里。

九岗山村金筑二组的杨树春,四十零岁,之前是一个当地小有名气的泥水匠,家境还算可以。好汉只怕病来魔,一场重病,让他这个家彻底垮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相继失学,到外面打工自谋生路去了,积蓄多年准备建房的近十万元存款,也因病早已花光,现在已是债务累累,年近八十的母亲也是有病在身,就他四十零岁的体弱小巧的妻子承担着这个家庭的全部责任,家里可说是一贫如洗。

我们来到他家,给了他慰问金,并说明:这次大走访民情调研活动是县委、县政府响应党中央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号召,访贫、问苦、抓落实,搞民情调查,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心人民疾苦……这时坐在椅子上的杨树春很吃力地试图想站起来感谢我们,可他的腿己经基本瘫痪,站不起来了,顿时,他哭了。他告诉我们,他病了近六年了,这些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政策的优越,他早就没在这世上了。每年县、镇、村三级把他作为重点困难户照顾,不论是平常还是过年,民政的救济、政府的慰问、社会的捐助,他都享受了。他说他虽困难、贫穷,可他却感受到了党的政策的优越与温暖……。

最后,我们离开他家的时候,杨树春硬要他的家人,将一个山间挖的竹笋送给我们,当我们拒绝时,老杨再次流泪了,他说他虽是一个瘫痪了的废人,但他内心里感到了我们是他的亲人,如果我们不收下他的心意,他很难受……看着他种充满救助与无奈的眼神,我怕拒绝会伤了他的自尊,只好连同他的情意一同收下,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我知道,我接过的不只是竹笋,是信赖,是希望,是一份充满着血肉情谊的责任。

我听了他心存感激的话,接过他情重如山的竹笋,我也让他感动了。我想我们的群众是如此的朴实,他们虽在生活的最低层,常伴他们的是清苦、贫寒,可他们知道感恩戴德,他们对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是那样的坚信,那么充满寄望。这样使我更感到作为人民的公朴责任重大,我们的责任与任务,不只是去看望与救济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关心人民疾苦,带领人民群众改变现状,脱贫致富奔小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个人扶贫日记简短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7月6日,肩负着雨湖区地方税务局党总支的重托,我们一行人在副局长尹灿文的带领下驱车数十公里来到了韶山市银田镇凤家村,这里是我局开展“干群一家亲、党群心连心”精准扶贫活动的目的地,也是我们践行“两学一做”的重要载体。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逐户走访慰问前期工作中确定的17户困难群众家庭,在送上慰问金的同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困苦,倾听他们的诉求愿望,和村干部一起为扭转他们的困难局面出谋划策。

来到凤家村中沙组郭楚才老人家,低矮的房子,外墙大片的霉斑,门前堆砌的垃圾纸箱,和周围几户干净漂亮的院落相比显得格外的扎眼。老人正好外出归来,挑着担子的身影佝偻而单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郭老今年82岁高龄了,老伴、儿子均已过世,媳妇携孙子改嫁,只有已嫁人的女儿隔三差五地过来照顾一下老人。看着老人坐在简陋家中的孤单情景,我们的心情很是沉重。当村干部说每月村委会组织人员给郭老家打扫三次卫生,每年还有经济补助时,我们顿觉欣慰许多。在尹局长的带领下,我们和村干部商量研究了后续帮扶措施,安排了具体人员一对一解决老人生活困难并负责与有关部门对接,落实相关帮扶资金。

在执意送我们出门时,老人嘴里一直念叨着“感谢党”和“感谢组织关心”两句话,这让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我们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神圣感,挥别老人,继续向下一户进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1月6日,元旦刚过,正是天寒地冻时节。而在襄汾县南辛店乡小陈村的村委会里,却是热闹非凡。支村两委一班人正紧张地筹划着开春建设大棚项目。发展蔬菜大棚是该村 “第一书记”武红卫为村民要办的实事之一。

“住村后要努力办实事,帮助解决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全年工作日的三分之二,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武红卫2015年8月14日参加襄汾县农村第一书记任职培训时在民情日记的第一页写下的对自己的要求。如今,武红卫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仅有685人的村庄里。“回顾这一年多来在小陈村的酸甜苦辣,越来越觉得离不开这个岗位。”武红卫指着记录他工作历程的两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说,这段工作经历将是他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1415 字

+ 加入清单

3月30日至31日,蒙蒙细雨中,古丈县住建系统一行38人在彭辉局长的带领下,再次深入断龙山镇坐苦坝村和猛虎洲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作为局里的新人,一路上悉心听着前辈讨论着前几次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从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到,我局自驻村以来,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强化责任,形成合力,上下联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此次我们住建系统一行分为7个小组,分别对坐苦坝村309户(其中精准扶贫户155户)和猛虎洲村254户(其中精准扶贫户153户)上门入户进行精准再识别,核定脱贫人员,及时纳入返贫人员,确保贫困人口不掉队。

小组分好后,各自小组长迅速带领自己的组员,入户调查农户现状。我们小组分配到的任务是完成坐苦坝村干条组17户和猛虎洲村桐一、二组18户人员家庭现状的调查。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扶贫成效显著,例如两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发展能力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坐苦坝村的油茶产业发展迅速,油茶加工厂即将投入生产;猛虎洲村的茶叶产业已经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我们调查过程中,大部分村民早已深入茶叶地去采茶。其中一位茶农笑着对我们说:“现在这个时间采茶好,可以卖好价钱,大部分村民在采茶,一般每人每天采茶收入大约200元,有的甚至更多……”看着茶叶地里忙碌的茶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们心里也舒坦。不过从走访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所在,由于一些年轻人,没有技能和资金,难以在村里发展产业,无奈选择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另外,由于猛虎洲村没有茶叶加工厂和懂茶叶加工技术的能人,使得该村只能便宜出售生茶,达不到茶叶种植的最佳效果。

为了切实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确保全面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彭辉局长边走边强调,一要强化责任,加大宣传,一把手牵头抓总、全局干部职工协助、扶贫工作队具体落实,确保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二要精准脱贫到户到人,“一户一档”、“ 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脱贫;三要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带动产业发展、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等方式促进村民增收。

走访了35户扶贫户,听了彭辉局长的讲话,作为同样出生在农村的我感触颇深。作为农民的儿子,和农民打交道我倍感亲切,作为扶贫队伍中的一员,我也急切的想让每一位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众人拾柴火焰高”,精准扶贫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想要真正改变贫困现状,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参与,即:

借助社会帮扶。扶贫开发离不开政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帮助村里积极招商引资,借助社会的力量,来缓解村里资金和技术缺乏所带来的压力。

参与式扶贫。政府、村支两委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明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鼓励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在现阶段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村民参与到扶贫建设队伍中来,切身体验建设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扶贫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扶贫建设过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百姓。

强化基层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选举有能力、有资历的村民担任村支两委成员,做到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扶贫工作队民情日记

全文共 2664 字

+ 加入清单

按计划,今天下午准备召开村民和党员代表座谈会,评定易地搬迁户,听取精准脱贫有关意见建议。趁上午时间,我和驻村工作队员贺贵修两人一起准备到几户贫困户家走走,再看看生产生活情况。因头天下过小雨,路上还显湿滑,怕今天又有雨,上午八点左右我们走的时候,各自换上了一双胶鞋,带上了一把雨伞。翻过两座山梁,爬过两个陡坡后,我们步行一个多小时终于才来到了居住在虎山村6组的张少应家门前。还没到大场边,老张夫妇俩就跑过来和我们握手。“陆书记好,今天有空来哟,又累了一身汗吧!”见我们满头大汗,老张赶忙跑到屋里头倒了半盆热水端出来,热情的叫我们先洗把脸。看到老张这么热情,我蹬下身去洗了下双手,然后就用手将满脸的汗水搽去。老张又是装烟又是倒茶。我们都说不会吃烟,接过热气腾腾的茶水,拿过木椅,招呼老张夫妇俩一起坐在屋前的大场上拍谈起来。老张夫妇俩今年都快70岁了,名下三个儿子,大儿子几年前在外地务工时被人暗算害死,剩下两个儿子,现在都已成家在外,长年没回过老屋。听说二儿子在外当门卫,每月工资1000多点,勉强糊口;老三在十堰开了一家彩票店,听说前年亏损了30多万元,现在已经关闭了店面。老两口靠老张一人在自家地里种3亩果木树和喂两头猪过日子,谈不上两个儿子照顾和养老。家里现在只剩下三间半干打垒土墙房,因长年无人检修和居住,墙体严重侵蚀剥落倾斜,老张夫妇平时住在墙体勉强好一点的半间偏屋里,靠两口棺木抵住墙体以保证安全。自去年驻村以来,我和村干部已为此上门了几趟,让老张俩先想办法叫儿子回家看看并商量盖房事宜,但两个儿子一直不愿意回来一趟,更不消说翻盖新房了。刚坐下来与老张聊几句,就听老张说最近好像墙体倾斜的更严重些了。我坐不住了。赶紧起身跑到屋里一看,三间房子的山头墙已经倾斜的很严重,上次看的裂子今天看上去加大了不少。“张叔,这房子不能住人了,赶紧想办法搬出去住!”“陆书记呀,我咋不想出去住啥,哪有合适的地方啊,上次你叫我先搬出去搭棚暂住一下,我就在屋头那搭了间草棚,已经把床铺搬过去了,就是白天在旧房子里做一下饭啵!我也怕半夜房子塌了,连死都不知道呀!”。随老张一起我们去看了下老张新搭的草棚。草棚不大,勉强支下了一张床,周围用柴禾拦结实了,勉强挡住了风。

记得还是去年评议贫困户时,老张一家因危房问题被纳入了扶贫对象,但通过这一轮数据大对比,因他的一个儿子在十堰注册成立过彩票店,老张一家子贫困户又被清除了。“张叔,我们今天来,主要是再来看看你家的房子,顺便通知你下午到村委会参加一个会。上次我给你也讲过,因为你儿子开店的事,你的贫困户名额被取消了,现在你家的住房情况也很严重,我们想办法给上面汇报一下,看能不能帮你解决。但是,你先按照我们说的,先搬到草棚里住一下,或者投靠亲戚暂住一段时间,安全千万要注意啊!我过几天还来看你。”“嗯、嗯,没办法,不怪政府和领导,儿子不争气,没用啵,我就想要求政府能不能把我老两口的睡觉的地方解决下就满足了。”听了这些话,我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心想现在农村条件改善了,很多人都富裕起来了,但还是有部分家庭很贫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居住条件恶劣,家中鲜有像样的电器,而家庭成员上有老下有小,缺乏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和实力,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

依依不舍的离开老张家时,已经是十点多。走不到半里路,正好遇到我们要去的贫困户任少行。“任叔啊,这么巧,正要到你家去呢,走,到你家再看看!”。“好!”。老任乐呵呵的前面带路。任少行是村上4组人,一家5口,老两口都是70多了,唯一一个儿子自从结婚一年后出门到现在18年没回来过,儿媳朱红梅领着不到一周岁的儿子一直到今年18岁供他上了大学。虽说一家5口人,其实就靠老任和儿媳撑着。儿媳朱红梅是远近有名的“能人”,丈夫离家出走后,18年来从没提出过改嫁,为了儿子和两个老人,她毅然挑起家庭重担,每年喂养5头大肥猪供家庭生活和儿子读书。从最初的每年4、5头肥猪,到今天已发展到每年出栏生猪5-8头、山羊60多只、土鸡200多只。虽说家庭养殖业小有规模,但是考虑到现在还是居住的两间土墙房,一个儿子上大学,加上家庭主劳力又离家出走,在精准扶贫“三评五访”的时候,群众一致评定老任一家为贫困户。今天再次上门,看到老任已经将房屋进行了改造,大场也铺上了水泥,猪圈和羊圈、鸡舍也都进行了加固改造。我和同事贺贵修都不约而同的对老任说到:“老任叔,不错啊,进度蛮快嘛,搞得不错!”“今年开年你们来给我宣传政策后,我先为了孙子读书着想,没有搞大的建设,就只是维修改造了下,能安全住就行,等以后孙子有用了再换楼房!”红光满面的老任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笑容。“老任叔,下午村上开会,你不方便,叫儿媳朱红梅去一哈!”“好的”。一旁一直少言的儿媳朱红梅满口的答应到。

离开老任家已经快到十二点了,老任再三挽留叫我们吃了午饭再走,我们说还要走几户看看,就不打搅了。在回村上的路上,顺便我们来到了公路边2组的贫困户刘自富家门前。老远看见佝偻着身子的老刘正在拆除的旧屋场地上捡拾着。“老刘、老刘!”刘自富耳朵有点聋,我们走到他身边大声的喊几声后,老刘才知道我们来了。“哦,陆书记、贺科长来啦!”。“老刘叔,房子早都拆了,怎么还不动工盖呀!”。“陆书记呀,我们超娃子二月间就请挖机把旧房子拆了啵,屋基都下了,请了个先生算了下日期,说是上半年不能动工盖房立门,他又出门打工挣钱去了,下半年回来再盖。”老刘说的超娃子是指他的二儿子刘超,今年30多岁了,因家里困难一直没说到媳妇。刘超是这一家之主,大哥和嫂子痴呆,一直由他养活。刘超这小子灵光,16岁出门打工,这几年搞养鸡,最好年份达到了5000多只,因为防疫技术等问题,当年走瘟疹一下子死了4000多只,亏损严重。后来,他又引进特色蔬菜“黄秋葵”和小水果草莓种植,获得成功,每年有了一定的收入。但是规模不大,靠种植业仅能糊个口。通过工作队和包保干部上门做工作,他决定借精准扶贫政策重操旧业,规模养殖贵妃鸡。他计划分三步走,先盖房,再说个媳妇,最后根据实际能力发展养殖业。听了老刘的一席话,我们没有多说什么。“老刘啊,不要信迷信哦,钱筹够了快盖起来好说媳妇!”。给老刘打了声招呼后,我们就开始往回走。

也许是经过雨水的滋润与洗涤,今天见面的几位村民言语里少了点顾忌;也许是对我们多次前来做工作的作风表示认可,无论是在村民家中或是屋檐下,我们讲政策、送信息,村民们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热情;我们访民情、收集民意,村民们也很主动。虽然今天上午入户数量不多,但感受颇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驻村扶贫日记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自2015年9月滑石板村危房改建以来,部分进村道路被重型货车碾压塌陷,导致摩托车、面包车、小型轿车等无法通过,路边的沟道因堵排水不畅,每逢下雨道路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村庄发展和村民出行。

3月15日,新一年的驻村工作队员经过对部分塌陷道路的调查,反复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最终做出决定把修路作为改变村庄面貌服务群众生活等大事来抓。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决定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群众修路的信心,党员干部的示范榜样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进度。为此,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滑石板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自发组织成立了筑路队。3月20日,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全村党员和部分村民代表,大家同心协力、鼓足干劲,运送沙土、推平路面,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顾不上休息。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将进村道路修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来到小陈村后,感受最深的就是村民见识少,眼界窄,比较自私。而这也是造成村里风气不好的根源所在。”善于思考的武红卫决心从根源上改变小陈村。

要想让村民信服,就要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党员“动”起来的武红卫开始了他的第二步行动:大力改变村风村貌。

农村卫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垃圾管理和污水排放。由于农村没有下水道,在冬季每家每户的生活用水倒在街巷路面上,常年累月造成主要街道路面被冻坏,而且垃圾遍地,大家出行极不方便。武红卫决定分两步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解决村民乱倒生活用水问题。“2015年9月8日,支委、村委干部共同协商打旱井事情,计划每户一井,费用农户出一部分资金,筹集一部分资金。”其次是硬化主要街巷问题。经武红卫多方沟通,2015年9月28日,“上午10点左右,县交通局领导来小陈村调研后决定出资60万元给村里的主街道铺一层柏油。”

武红卫的两项决定得到了全村村民的积极响应。当年10月4日,工程队开进了小陈村,三天后全长1700米的街道硬化工程顺利完工。而在支部书记柴小斌和村委主任柴建国的大力支持下,打旱井工作也在一周后紧锣密鼓地开工。

说起这两件实事,69岁的村医柴马管感慨万千,“我在村里行医50多年了,村里的卫生还是第一次变得这么好。以前街道上到处都是垃圾。现在村里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街道每天都是干干净净,面貌大变,连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变了,走在路上看到纸片会自动捡起来,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全村精神面貌发生了大变化。”

武红卫为村民办的实事远不止这些。积极筹资为村里修建排水实施,为92岁的老人毛肯笑和尿毒症患者柴晓东申请农村低保,调解村民柴保家和柴立家的农田纠纷……“他能扑下身子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从他身上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对老百姓的关心。”老党员李启明评价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扶贫工作队员驻村日记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田坝乡联合村正式选举村干部的日子。白天,村民们忙着在田间抓春耕生产,我们为方便群众投票,设立了6个投票站,决定在早晨村民还没有出工前每两人一组带着票箱进入投票点组织村民投票。经过投票、计票。最后,王廷天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王廷德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当选后,他们表示,将带领全村人早日脱贫致富,尤其是把建档立卡的115户贫困户345人的生活摆在首位,为他们谋产业、做规划,制定到户到人的脱贫帮扶计划。

市、县安监局对驻村扶贫工作高度重视,选派3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长期驻守联合村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要求驻村工作队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的计划以及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工作台账,“按图施工”,逐月销账,让各项脱贫措施顺利推进,落到实处。

通过前段时间的走访,我们获悉联合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后续发展缺乏支撑等因素,严重制约着联合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经研究分析,市、县安监局驻村帮扶工作队决定把促进产业发展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工作队与乡、村工作人员实地踏勘,计划在村委会公路以下几个组试种佛手瓜,截止目前,已落实土地面积102亩,正在同江城一家公司联系,由他们提供树苖和技术人员,在6月上旬发动群众开挖坑基种埴。产品由公司统一按保护价回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月23日,我和同事们一道进村入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我们在天星镇双河村与村“三委”班子成员一道学习传达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了村支书蒋贵强扶贫工作汇报,研究了部门挂钩扶贫工作。

在谈到村里的困难时,蒋支书对我们说,双河村有17个村民小组,767户2928人。虽然全村贫困面大,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多方努力,在2019年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468户1594人脱贫出列。村里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群众增收难,居住环境差、生活不宽裕。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无户间作业路硬化到家家户户,村组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特别是一些边远高寒的地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生存环境条件十分差,房屋破烂、生活简陋,急需异地搬迁转移安置。

听完蒋支书的情况介绍后,我们一行6人从村委会出发,踏着泥泞小道、爬坡上坎,走访扶贫对象72户。下晚返回到村委会休整,明天还将继续进村走访扶贫对象。

更多热门日记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精准扶贫的民情日记

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几天来雨一直下个不停,今天早上雨就一阵大一阵小地下着,想着白水村的困难户,我也顾不上下雨的问题了,眼看就要到中秋节了,他们近来日子过得怎么样了?每当想到他们,我的心里就沉甸甸的。

冒着雨,踩着泥泞的道路,我首先来到了白水村的梁建忠家。他的哥哥去世早,嫂子受到打击远走他乡,留下两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现在都跟着他一起生活,本来就困难的家庭,再多了两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走进他家的院子,一家人激动地从屋里迎了出来,在屋檐下我们攀谈了起来。我问他们现在以什么收入为主,他们憨厚地说主要还是以种地为主,因为家里带过来的两个侄女都还在上小学,吃喝拉撒睡事情都要管着,所以也走不开,既然把孩子带着,就要对他们负责啊。简单而淳朴的话语令我们动情。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一天的走访慰问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象梁建忠家,本来家庭就不富裕,但面对兄弟家的变故,他们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抚养两个侄女的重任,将对兄弟不幸的伤痛转化为对孩子的关爱,由此而带来的生活困难的问题,靠他们自己的确很难解决。其他困难家庭遇到的不幸也都令人痛心,如村里的刘化松家,自己本来身强力壮在外面干活挣钱,生活也没有什么问题。可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在一次做工过程中头部被砸成了重伤,现在不要说劳动能力,就连吃饭都存在困难,听着他含糊的讲话,看着他蹒跚的步伐,我的心就象外面的天气一样阴郁难受。

虽然在每户困难家庭,我都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但我也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些慰问金可以暂时地改善他们的生活,但却无法从实质上改变他们的生活。而且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可能也同样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于这些因为各种不幸变故而导致贫困的家庭来说,只有依靠社会的力量,通过大家共同送出爱心,伸出援手,他们的生活才有希望一点一点地得到改变。

在每一个困难家庭走访时,我都详细地询问他们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具体的困难,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希望能够从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入手,一点一点地促成他们生活的改变。在身患重病的周兴贵家,我从他不清晰的话语中了解到,他的小孩今年上学报名后又转学,但原来缴纳的入学费还没有退回来。我立即详细地询问并记下了具体的学校和小孩的名字,并当场向他承诺我回去以后将帮助他们协调解决这件事情。我知道,这些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大人重病、孩子上学的家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笔资金。在每一个困难家庭,我都一一记下他们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尽快落实帮扶解决措施,同时我也鼓励他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要相信随着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他们的生活也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令我感动的是,虽然今天我的走访不会给他们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重大改善,微薄的慰问金对于他们困难的生活状况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但他们依然对我们的到来充满了感激,再三感谢党和政府想着他们,关心着他们,即使一些行动不便的群众,在我们离开时也不顾我再三劝阻,坚持要冒着雨送到院子外面,他们的淳朴与善良深深地感动着我,也让我更多地思考,究竟怎么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帮助他们改变困难的生活处境。

从今天的走访来看,现在困难群众的贫困原因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一些家庭是由于不愿吃苦、缺少知识技能等原因而导致贫困。但现在的贫困家庭基本上都是由于家庭出现病、残、亡等各种不幸变故而导致的,帮扶的难度更大。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很难完全解决他们的困难,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关注这些贫困的弱势群体,联手共同采取措施,共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力量,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生活才能迎来更多的阳光和转机。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下基层活动范围还要更大、频率还要更高、作风还要更实,不仅我们领导干部要下基层走访,我们还要组织普通的公务员也要多到基层体验民情,真实地感受和了解贫困群众的困难处境,对于涉及到本部门职能的困难事项,尽量帮助群众给予解决。比如我们法院,就要在畅通“立案服务绿色通道”,扩大对困难群众司法救助范围,帮助弱势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好工作。希望通过这样具体的帮困助困措施和活动,不断促使我们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群众作风的主动转变,进而在各个部门、各个系统都能更多地形成制度化的扶贫助困工作机制,主动、长效地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不断减少贫困家庭的比例,不断提高困难家庭的生活品质,不断营造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扶贫工作队民情日记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今早我去参加全县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了,老公在家里就忙着帮我联系电工,我们约好了下午要去帮王安秀家修电路的。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杨局长后,他也很支持,还派了单位的公车专程送我们去复兴。下午3点左右,我们就驱车来到了复兴。踏着一级级石头砌成的台阶,在复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永的陪同下,我们向15组王安秀的家进发。

雨后的山林,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我们左右欣赏着一路的美景,尽情享受着清新的空气。路上还惊喜的发现了一只正在核桃树上辛勤搬送核桃的小松鼠,还是一次两颗呢!来到王安秀的家,已是20分钟以后了。大家汗流浃背,顾不上喝一口水,就摆开电工设备,忙碌了起来……

前一次走访慰问王安秀的时候,我就了解到王安秀家快60岁了,家有一女已外嫁,有一儿常年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她本人体弱多病,曾患过精神病,自理能力有限,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平时只能靠低保来维持生活。因为火灾原因,王安秀家里的用电线路严重损坏,不能照明,夜里只能用手电筒照明,勉强摸索着生活。

回到家,我就与当电工的丈夫协商了一下,在他的组织动员下,他和两名电工师傅,积极行动,提着电工设备,带着电线、插座、开关、节能灯等材料,来到复兴村15组王安秀的家,专程为老人家的受损线路进行改造,一边还向她讲解安全用电和节能知识。

王安秀家的木梯都被火烧没了,这个歪叉的木梯还是去隔壁老乡家借的呢!因为木梯长短不一、地面高低不平,为了安全起见,还需要人帮忙扶着……

作为非专业人士,我就只能在旁边偶尔帮忙递一下扳手、扶一下木梯、拿一下钳子,顺便照照相……

我和同行的吴书记、谭义丰,不时向王安秀了解她的受灾详情、厨房维修的打算、资金筹措情况等,希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尽快改造好住房、厨房和猪圈等,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雨后的夏日,依然闷热难耐,没多久,大家还没干透的衣服就又被汗水浸湿了。

终于第一盏灯亮了,大家看了下时间,从动手开工修电也不到一个小时,耗时不是很多哦,接下来会更容易呢,大家不禁信心百倍——

经过大家两个多小时的辛苦工作,王安秀家的灯终于又恢复了光明了。当看到自己家里原先凌乱的线路,已经由崭新的导线整整齐齐的排列;明亮的节能灯泡取代了原先昏黄的白炽灯时,王安秀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连连感谢:“你们真是太好了,专门来帮我修电,今天晚上我家里就亮堂了,真的很感谢你们啊!”

因为有位电工要赶回去上夜班,我们顾不上喝口水,就急忙又往回赶。一路上,大家既对能帮忙修电颇有些成就感,也对王安秀家的困境很是忧心忡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个人扶贫日记简短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6月22日上午十点,我们组织部在徐咏明副部长的带领下一行十余人来到齐埠乡星明村,深入到各自结对的贫困户家中开展扶贫工作。一下车,我们就和等候在这里的村干部与群众热情地招呼着,相互嘘寒问暖,话家里长短,村部顿时热闹起来。

接着,我们兵分两路,分头行动,到各自结对的贫困户走访慰问。来到他们家中,实地了解致贫情况,商议具体的帮扶措施。

随后,在村书记的引领下,来到我的贫困结对户李源村程清华家。据了解,他家5口人,父亲因癌症去世,留下程清华兄妹,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因为治病家中已是债台高筑,如今家中的主要的劳动力没了,更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靠母亲长年在外打工维持,家庭十分贫困。我表示会帮他联系项目,让他好好谋划清楚报到村里。并嘱咐他,有什么要求及时和我联系,我会尽力提供帮助。我拿出随车的大米、食用油交到他手里,把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的关心送到他心中,希望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村民们都热情地留我们吃饭,看到他们忙前忙后,不忍多打扰,就告辞返回了村部。回来的路上,看到老程家房顶上飘出袅袅炊烟,我的心里感到暖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扶贫工作队民情日记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5日,天气晴。我包挂的桑田镇曾家丰村村民用电问题今天终于解决了,心情特别愉快。前不久,在一次下乡中,我了解到曾家丰村和龙家陂村共用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冬天是用电高峰期,影响村民正常供电。我就决定要帮助协调更换供电变压器,彻底解决村民们用电问题。

后来,我多次与公司业务处联系,督促加快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和工作,帮助村里更换了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同时更换绝缘导线600多米,现在村民们过“两节”用电不再发愁了,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