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地民风民俗作文通用三篇 作文题目【精彩20篇】

读懂一个题目能让作文不跑题,也是得到高分的关键。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关于本地民风民俗作文通用三篇 作文题目的知识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浏览

6129

作文

618

傣族民风民俗泼水节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是啊!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就像每个子女。而我,却对傣族泼水节很感兴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平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火魔。火魔无恶不作,她抢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谁也没有办法。七个姑娘得知用火魔的头发可以勒死他的消息后,便开始行动起来。可是火魔的头却到处乱滚,滚到哪里,哪里就受灾,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来。姑娘们便轮流抱火魔的头,每轮一次是一年,这样,村民才免于灾难。后人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在这一天相互泼水,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那天,人们早早地为佛洗了尘,接下来就是相当精彩的泼水活动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缤纷的服饰后,更像孔雀一般美丽。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他们拿着各种装水的器具,尽情地相互泼洒,最终一个个都变成“落汤鸡”。天空中,一朵朵象征吉祥、幸福的水花在绽放。人们的头发被淋湿了,衣服被淋湿了,可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人们在你泼我、我泼你的过程中泼出了感情,泼出了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

节日期间,人们除了泼水,还有很多其它节目,如划龙舟、丢花包、放孔明灯、放烟花等。人们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我想,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会越开越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风民俗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这是一年当中辞旧迎新的时刻,而且过年是我们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从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庆祝新年了,而且还流传下来了许多习俗,至今人们都保留着,比如贴对联,吃年夜饭,拜新年。

每一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和我就开始贴对联,我们先准备好浆糊,然后我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看着那大红吉祥的对联,把我家的大门装饰的很漂亮,我们的心里就非常美。

贴完对联后,到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欢迎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过了除夕后,到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就穿上新衣服,去拜年了,一声声“新年好!”道出了人们心中最大的祝福。

[关于民风民俗的初三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山西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2318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山西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新疆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节日: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在我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其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定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广场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账、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风民俗作文560字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影响力最大的,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又叫“浴佛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

一般持续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语叫做“麦日”于农历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恼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网玛”竟为守岁。人们把“叭网玛”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后就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古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四处飞溅,在这一天谁身上的水最多,谁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满!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去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胜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呀泼。

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赞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欢声笑语在耳边回荡,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现。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想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水花象征——吉祥;水花象征——健康;水花象征——幸福!!!

[民风民俗作文56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客家人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又称河洛郎,是一个有着显著特征并且历史悠久的民族。客家的风俗习惯繁多而独特,身为一名客家人,我还是觉得客家的春节最有趣了。

那是三年级的一个寒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五华过春节。客家春节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的,那一天到正月十五日就算客家春节。我们到五华的时候,刚好是除夕,时间大概是下午5点。我下了车,走到奶奶家门前,敲起了门,叫了一声:“奶奶,我们来了!”奶奶笑着给我开了门,说:快进来吧!“我进了门,只见爷爷、姑爷、大姑、表哥、大嫂正在屋子里到处忙活着:桌子上堆满了结米糖和桔子、柚子;到处都是年画和对联;窗户、大门、桌椅都被擦拭的干干净净,厨房里还传出一阵阵剁菜的声音,一副大大的年画挂在客厅的中央,旁边还有两只金元宝,很有过年的气氛。

我跟大家打了个招呼,就跑进厨房里帮忙去了。一进厨房,一阵香味就扑面而来,差点没让我滴出口水来。奶奶见我进来,说:"来得正好,快过来帮忙!”我就跑过去帮手了,一会儿端端那个,一会儿切切这个,忙得不亦乐乎。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晚上。经过了一天的忙碌,桌子上白上了许多菜肴:炒粉皮、炸豆腐、让香菇和让豆腐,鸡鸭鱼肉到处都是,按照习俗,今天还要用大木盆蒸“隔年饭”。先用一个大木盆蒸一锅饭,饭盆里面要插上12根筷子和12根大蒜(如果每逢闰年还要各多插一根。木盆还要摆放银元,寓意有富有食。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大吃特吃,除夕夜就在这浓浓的年味中悄悄溜掉了。

按照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是要早起的。我和爸爸早早起来,洗漱干净,接着来到家门外点香烛、放鞭炮。放完鞭炮,要吃“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我和爸爸吃过早餐,就和往常一样到处串门、拜年。叔叔阿姨们按照规矩在这一天给我了许多桔子、糖,爷爷奶奶们则要给我红包挂在我的脖子上面,俗称“挂颈”。就这样走街串巷的走了一天,我累极了,一回到家里匆匆洗漱干净,到头就睡。

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初二,奶奶一大早就杀了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一个装满了纸钱的铁盆里,谓之“血钱”,是祭拜祖先前的一个重要习俗。这一天,是一定要在家的人全部去祭拜祖先的。吃过早餐,大家把门锁上,就拿着纸钱、贡品和香烛一起开车上了山。到了祖先墓前,扫墓,祭祖,烧钱,这些都是叫祖先在新的一年里面保佑后代一帆风顺,万事如意。这一天也叫做“ 拜祖日”。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客家的春节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几天,但我永远都忘不了客家有趣的春节和习俗。你家乡的习俗呢?一起说给同学们听听吧!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山东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民族,课本上不是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嘛,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我家乡山东的节气风俗习惯。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讲讲立春、夏至和立秋的风俗。

立春里的风俗最好玩。在山东的各地都有“咬春”或“尝春”的习俗。在农村,很多人认为,立春的时候咬一口生萝卜,就可以消除春天睡懒觉、赖床的习惯。在临沂地区的一些农村,立春这天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生萝卜,待立春时刻到来的那一瞬间,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咬下萝卜。据说谁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了萝卜,谁就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幻想,因为我到现在还真没听说过有那一个人真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

而“尝春”类似刚才说的“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饼和春盘。这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杜甫的诗里说“春日春盘细生菜”讲的就是“尝春”。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用面条、饺子代替了春饼、春盘。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都要吃面条,俗称过水面。谚语里都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不过,在山东也有的地方在夏至时煮新鲜的麦子吃。

而到了立秋这天,山东南部的地区的儿童比赛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边,或佩于胸前。山东在立秋后,天气仍然很热,但一些地方的人们却忌讳在立秋洗澡,他们认为立秋洗澡不吉利,会长痱子或者拉肚子。不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天天洗澡,也没有拉过肚子,或许这和某个历史故事有关吧。

这就是我家乡山东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风民俗:内蒙烤全羊作文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到成吉思汗陵住了一次传统的蒙古包,吃了美味的烤全羊。

我们先拿了一个烧烤架架好,然后抱来一些柴禾和干草,厨师先把干草点燃,当火引子引燃柴禾。当火燃得旺旺时,先把烧烤架上的铁锈烧一烧,再刷上一层油,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这时,一个胖胖的蒙古族厨师,紧紧地提着羊腿快步走到烧烤架旁,小心翼翼地把羊放在烧烤架上,等火把羊的一面烤得微黄酥脆的时候,只见厨师戴着手套拿着帕子把羊翻了个身。过了一会儿,等另一面烤得酥酥的时候,厨师拿着一把蒙古刀在羊肉上,横竖划了几下,我想:终于可以吃羊肉了。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旁等着,可羊肉迟迟没有上桌,我们都有点疑惑:厨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啥药呢?原来厨师是为了让火均匀地烤羊肉的各个部位。好不容易等羊烤到七八分熟,厨师又刷上一层金黄的芝麻油和撒上好闻的香料,芝麻油和着羊油滴在柴禾上发出“滋滋”“滋滋”的声音,顿时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三尺。过了一会羊肉好像熟了一样,我们兴奋得大叫。可厨师耐心地回答说还要烤一会才好,我们小孩像泄了气的皮球,只好眼巴巴的流着口水继续等待。烤全羊马上就要熟了,厨师赶快又抹了一层孜然粉,等孜然的香味渗透到羊肉里,就大功告成了。

终于,我们等待的烤全羊上桌了,两面金黄,外焦里嫩,皮脆脆的。我们小孩子兴奋地第一个跑到餐桌旁,我伸手接住了第一块香喷喷的羊肉,我用舌头舔了舔上面的芝麻油和孜然粉,“嗯,真美味!”我都有点舍不得吃了。看到其他人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也开怀大吃起来。

这次蒙古烤全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家经常做梦都梦见喷香的烤全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壮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张海霞。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民风民节日作文500字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1民风民俗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兴千户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有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还有龙鳌河、高过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内大小河流2900多条,条条溪河清澈见底,这里有一个国家级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来到黔东南,你回感觉到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最高的贵客到来,拦路酒达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是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的中心,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安徽民风民俗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出国留学网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风民俗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将过春节称为“白月”,原因可能与其崇拜蓝色和白色有关。蓝色代表蒙古民族自身,而白色代表纯洁、吉祥和神圣。

腊月二十三以后,即准备过春节。衣食住等方面皆与平日不同。食物方面,要制作炸油菜子,花样繁多,尤其是供佛之物,力求美观。其次是包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

年三十是最为热闹的一天。全家人皆着新制作的蒙古袍,显得精神焕发。上午,先要上供祭佛,在佛祖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形状,上面还要插上特制的金银花。再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贴对联。晚上备好饭菜后,在院外找一平地,铺好新毡,摆上酒席,开始祭祖。长辈复诵着祖先名字,将酒一杯杯洒在地上,洒向天空。祭祖毕,全家上席。晚辈给长辈敬酒称辞岁酒。此日,全家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尽情娱乐,男人多下蒙古象棋,妇女儿童玩“羊拐”,一夜不睡,直至天明。

初一凌晨,摆上宴席,先由晚辈给长辈敬酒,行跪拜礼。男人们跨上早已备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村镇,逐个地串蒙古包。按习惯此酒每敬必喝,通常是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串包男女经常利用此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不相让,茫茫草原,纵横驰骋,冰冷大地上奔淌着生命的热流,预示着来年无尽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满族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满族就是这五十六朵花中鲜艳的一朵,满族的服饰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少数民族服饰,至今及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大家喜爱的服饰。

男子的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质乌拉。

女子服饰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制成。有的将旗袍上绣成一组图案,有的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精致的花边。脚着白袜,穿着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她们的腰间或衣服上挂上荷包等。这样又给旗袍增添了一道色彩。

当然,满族不仅有独特的旗袍,还有漂亮的头饰。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人在一般礼仪或婚礼上佩戴的头饰。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绒或青纱为面的扇形头饰。上面还绣图案,镶珠宝或插各种花朵。戴上这种饰品,再加上长长的旗装和高底旗鞋,使她们分外稳重、文雅。

满族的服饰真是又漂亮又独特啊!

[满族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六年级作文:清明节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649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的习俗。下面请阅读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清明节习俗作文,欢迎参考。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荡秋千]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为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据《说苑》记载,相传为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鞠”在战国时代已开始流行。其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胱为球胆,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拳打脚踢。

大约在汉代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唐宋时出现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蹴鞠已十分兴盛。

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弛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决定胜负;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亦然。韦庄在《长安清明》中说:“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词》中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的诗句,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延,军队中亦开展踢球活动。

据说唐僖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俳优石野猪夸口说:“腾若步打进士,当得状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欢蹴鞠,高俅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慰,就是因为他“踢得好脚气球”。

[斗鸡]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早在春秋时就相当流行,传承至唐代,风靡一时,并形成了主要于清明时斗鸡的习俗。

唐玄宗在即位前就十分喜爱斗鸡活动,待他即位以后,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千余只“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皇帝如此,达官显贵争先效仿。许多人为此不惜重金,以至倾家荡产。由于斗鸡之风大兴,城中男女均事斗鸡,贫寒者无资购鸡,便以玩假鸡为乐。

传说唐玄宗在一次出游途中,遇一小儿贾昌玩木鸡。玄宗将小儿召入宫中,使其在鸡坊训养雄鸡。因贾昌训养有方,深得玄宗赏识,遂“金帛之赐,日到其家”。贾昌在当时号称“神鸡童”,社会地位日变。他的父亲去世时,唐玄宗下令“县令为葬器丧车”。时人有诗讽刺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关于斗鸡的记载,早期可见于《战国策.齐策》、《左传》、《史记》等书。《三辅黄图》记载汉长乐宫有斗鸡台。汉画像石、画像砖有屡见不鲜的斗鸡图。唐杜淹在《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对斗鸡的场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寒食东郊道,扬鞴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观察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我和老爸老妈还有弟弟去广西桂林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发现广西桂林的瑶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风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假如你有一天去瑶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银项圈,而且这银项圈外人是不能碰的,这表示她还没有结婚。因为每个瑶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长就为她订做这个银项圈为她戴上,只到她结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为解下来。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没有戴银项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姑娘几岁了,应该问:“你家酸鱼淹多久了”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了?”她理也不理你。原来,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一定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马上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谁家姑娘呢?他就会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楼下唱歌,如姑娘喜欢他,就会和他对唱,如姑娘没看上她,就会洒一盆冷水下来,那他就会知趣的走了。

同学们,你们说瑶族的风俗有趣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写民风民俗中秋节作文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读过一首诗【水调歌头】记忆深刻的是后几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我觉得这几句诗记忆深刻!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了真诚的祝福,同时也揭露了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

在我们眼里,中秋节象征团圆,象征幸福,象征着喜悦之情。

每逢中秋,在外奔波忙碌的游子啊,终会回到那个温暖的小家,去和自己的兄长父母朋友们去欣赏中秋的美好月色,品尝着那浓浓的美酒佳肴,谈论着家乡的话题,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中秋是收获的季节,秋姑娘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走来,让人内心充满即将收获的欣喜。

母亲和往常一样,都会去超市买许多口味的月饼以便供我们吃,不过我觉得即使再好吃再名贵的月饼一个人吃也没有了味道。一家三口围坐在圆桌前吃着圆圆的月饼,偶尔相视一笑,或许会无比幸福吧!这种幸福,我相信即使身在异地,又或者是天各一方这种幸福,永远也不会淡忘!

今年的中秋节,我和朋友们去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陪那些孤寡老人过中秋!因为我觉得,过中秋不只是要和至亲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我和他们买了月饼、苹果。那些老爷爷老婆婆见啦我们都很高兴。好像把我们当成他的子女来看待。亲亲热热的!

这就是我眼中的中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描写民风民俗的初中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

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

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

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描写民风民俗初中作文四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藏族民风民俗——农家乐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去了藏族家里做客,我们去的是一个叫“黄哈达之家”的藏族家庭,因为他们家已经出了两代活佛了,所以只有他他们家可以给客人献黄色的哈达,因此他们才叫“黄哈达之家”。

我们进门后好多藏族的哥哥姐姐跟我们说:“扎西德勒!”我知道这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我们也回答说:“扎西德勒秀!”这是导游毛拉交给我们的,意思就是也祝你吉祥如意的意思。

打完了招呼,我们先用一些烟烤了一下手,之后用雪山上挑回来圣水洗了一下手,就走进屋里。进屋一看,已经有好多游客坐在里面了,我们赶紧找地方坐下来。不一会,具有藏族特色的食物就摆上桌了,有牦牛肉,炒青稞,酥油茶,青稞面,青稞饼,当然也少不了青稞酒了。

当我们正吃的开心的时候,一些藏族的哥哥姐姐上来给我们表演节目,他们不但表演了藏族民歌,还给我们讲了一些藏族的风俗民情,我们边吃边玩,好开心啊!吃玩饭之后,我们本来要一起到院子里跳锅庄舞,可惜下雨了,我们玩不成了,只好先回酒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 ,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 。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 ,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 和文化带 。

韩袍 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