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公益电影《有一天》观后感汇总【最新20篇】

浏览

1210

作文

1000

最新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12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电影《20--》,我真是有点忧虑了,人类真的快要进入诺亚方舟时代了吗?我经常看《圣经》,对诺亚方舟有一点了解,而《圣经》中的马可福音13:24-25以及路加福音21:25-28,经书对人子的降临的描述就好像是对当今社会走向的一种预示,放眼世界,海啸、火山爆发、地震、飓风灾难接二连三没有间断,是人子真的要降临了吗?

经书中描述:“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日头要变黑,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要有大潜质、大荣耀驾云降临。”“日月星辰要显出异兆,地上的邦国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响声,就慌慌不定。天势都要震动,人想起那将要临到世上的事,就吓得魂不附体。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潜质,有大荣耀,驾云降临。”“看哪,耶和华必在火中降临。他的车辇像旋风,以烈怒实行报应,以火焰实行责罚。”“正因耶和华在一切有血气的人身上,必施以火与刀施行审判,被耶和华所杀的必多。”

看完电影《20--》,我真是有点忧虑了,我上网查阅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尤其是关于20--年12月22日的预言描述更是危言耸听啊,但是结合众人的评论,我反倒释然了。忧虑什么呀,即使真的有这么一天,又不是我一个人的末日,何况《圣经中》也教导我们:“不好忧虑,因此我告诉你们,不好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因此,不好为明天忧虑,正因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自有一天当就够了。”“耶和华不是说:至于我和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加给你的灵,传给你的话,必不离你的口,也不离你后裔与你后裔之后裔的口,从今到永远。”永远是个啥概念,是没有尽头的意思,也就是无论如何人类总有生存下去延续下去的机会,也就是从这个礼貌进入另一个礼貌而已。

看完电影《20--》,这让我想起我在20--年6月做的一个梦,我梦见太阳在下坠,有很多人在商量着如何拯救太阳,有一人跳起来至半空中,用盘子接太阳没接住,太阳反弹上升了一下又下坠至地,在地上翻了几翻,之后又被一人弯腰抱到怀里,站了起来,此时的太阳像那快要燃烧完的煤球,红而不刺眼。我梦中的太阳的样貌像原恒星的样貌。宇宙中原恒星慢慢的有灰尘变小石,变成星球。发亮气体,内部有核子反应的星体,当核子反应开始时,新星便诞生。新恒星创造出环绕它的行星群。我在想梦中的那个太阳,太阳最后变成了原恒星的样貌,是不是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太阳以及新的行星群即将诞生了,也就是国际形势要发生改变了,一个新的礼貌就要开始了……

看看电影《20--》,导演的构思灵感或许来源于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或许来源于《圣经》,对于把拯救地点放在东方的中国,《圣经中》也是有预言的:“谁从东方兴起一人,凭公义召他来到脚前呢?我从北方兴起一人,他是求告我名的,从日出之地而来。”

看看电影《20--》,也许导演的真实目的是引起我们对环境保护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足够重视,让我们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未来。信主耶稣的也许会觉得是人子要降临了,人子要来审判人类了,世界末日要来到了,我们就应信主爱神才能得救赎。不管怎样说,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是与我们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我们就应保护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雷锋》电影观后感作文300字_小学五年级作文_人物作文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雷锋》,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部电影主要介绍了主人公雷锋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和经历。这些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却让人非常感动,令人敬佩。

影片中,雷锋不惜牺牲自己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主动去施工场地积极地帮助工人们施工,做了好事还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

还有一次,雷锋看见公路上有一位妇女手里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回来,要去十几里外的地方。于是雷锋冒着雨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雷锋生活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连一瓶汽水都不舍得喝,可见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却乐于助人。

又要到3月5日学雷锋日了,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了,但是雷锋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年级:郑立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金刚川电影观后感或个人启发

全文共 2586 字

+ 加入清单

毫无疑问,《金刚川》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战争场面的调度,让我们感受到国产战争片焕然一新的电影工业体系。

而更为让人动情处或许在于,它仅用一座“桥”的战争保卫战,就让我们穿梭到历史的当时语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残酷下的家国情怀,士兵勇敢。

一、 “桥”下英魂共铸情

和建国后拍摄的大量抗美援朝战争片不同,《金刚川》没有选择某个标志性的英雄,比如邱少云、黄继光;同样也没有呈现某场标志性战争,比如金城战役,以及充满传奇性的奇袭白虎团战斗,而是取材于一次“知名度不高”的桥梁保卫战。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金刚川》整部电影的故事,那便是:在一天不到的时间内,敌人不断炸毁桥梁,而我人民志愿军不断修筑桥梁。

时间短促,空间局限,让这段修桥的故事很难拍出花样来——但导演管虎剑走偏锋,抛弃了一般战争片中的线性叙事,选择了四个单元三个视角来撑开故事,而前三个单元中的时间完全重叠。

显然,他想要在视角上做文章。

第一个单元叫“士兵”,以李九霄饰演的刘浩作为主角。

他原是打算到正规战场杀敌拿勋章的步兵,结果因为前方工兵修桥遇阻,被上级命令作为工兵的替补。

刘浩从杀敌心切,不愿服令,到最后身先士卒,拖着木头修桥,只为突显这段载重桥修建给人的第一印象:艰难。

第二个单元是“对手”,以美国飞行员希尔作为主角。

极为少见的是,在塑造这一角色时,影片并没有将其作为十恶不赦的反派展现,而是将他的归乡思切、恐惧无畏等复杂心情在小小机舱内加以展露。

在他不断俯冲扫射和轰炸载重桥,致使其一次次损毁后,却总能看到志愿军将其迅速修好,无疑暗示了这座桥给人的第二个印象:坚韧。

第三个单元是“高炮班”,以张译饰演的张飞和吴京扮演的关磊为主人公。

讲述两人用明暗两架高射炮,拼死守卫主力部队过桥的故事。在此过程中,操控两架高射炮的十来名炮兵不是被战斗机的机枪打成血块,就是遭燃烧弹轰炸,身体变焦。

这一段镌刻着桥梁的第三个印象:残酷。

艰难,坚韧,残酷——

管虎在同一时空中,借由三次不同视角,不断反刍这不到一天的桥梁修建,目的只有一个:用“桥”这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建筑突显志愿军的意志。

所以在第四单元“桥”中,之前对于这段载重桥不同侧面的聚焦开始合拢,最终以视觉惊人的“人桥”恢弘而出,让人领悟到这座看似不起眼的木桥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通过这一巧妙的谋篇布局,管虎和郭帆、路阳三位导演,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70年的果敢和勇猛。

二、电影工业的奇迹

令人惊讶的是,虽为主旋律电影,但相比于其他筹划已久的影片,《金刚川》明显是一次“急行军”。

从八月份开始拍摄,到上映前不久刚完成后期特效,一共只有三个月不到的制作时间。

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拍摄一部精良的战争片,确实非常困难。毕竟,就算是八十年代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工业,都很难在此制作周期内完成A级大制作。

然而管虎等三位导演,及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迅猛发展——他们不但在短时期内磨合好各自相差巨大的导演风格,更是在兼容并包的前提下,将各自的执导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管虎善于挖掘人性中瞬间的情感张力,所以由他执导了张译、吴京主演的部分“高炮班”篇章。

两位高炮兵在短暂的一天中,从戏谑调侃,内里深情,到生死与共,慷慨就义,这种情感冲击波在他以往的《斗牛》、《老炮》中,令人动情。

路阳偏好于在大场面调度中,找寻悬疑感和紧张气氛,因此由他执导了李九霄、 邓超主演的“士兵”篇章。

上百士兵的前赴后继、紧张而有秩序地藏匿,是为了突显李九霄饰演的士兵内心的不安,这在路阳执导的两部《绣春刀》中,时常以武侠打斗场面而亮眼。

至于郭帆,一部《流浪地球》足以看出他对于科幻场面的掌控能力,自然由他来执导“敌人”篇章。

他让美国空军一边保持着恐惧与愤怒的情绪,另一边在质感真实的空中俯冲翱翔,不但增加了影片的叙事维度,更令整个《金刚川》抬上一个档次。

当然,在导演们的风格共融外,让片中情感覆盖上一层凝结体的,其实暗藏于本片的故事设定里。

颇有意味的是,本片一开始交代的战争背景,与真实的抗美援朝战争有所出入。片中将这段桥梁保卫战安放在著名的金城战役前夕,数量庞大的我军步兵急需赶赴金城的主战场,进行反攻战。

可实际上,金城战役发生在1953年的7月份,而真实的载重桥修建工事发生在1953年5月份,和金城战役并无直接联系——而电影之所以将金刚川的桥梁修建和金城战役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为了增强“胜利前的黑夜”这一情绪积累。

也正是基于这一“移花接木”的改编,让不少深谙历史的影迷,体味到本片炸裂的视听效果之外的,由附属的战争史彩蛋带来的紧张和急促。

三、国产战争片的先河

而对于本片三个视角四个篇章的叙事手段,有些影迷或许会认为,这和诺兰在《敦刻尔克》中采用的非线性策略甚为相似。

表面看来,它们都是分为三个不同视角,都是战争题材,可一旦细致分析,便会发现两者差异极大。

《敦刻尔克》中的三个视角有着三种不同的时间容量,用的是交叉剪辑;而《金刚川》的三个视角都处于同一段时间内,采用的是单元篇章形式,各自分开,单独讲述。

所以,《金刚川》是把不到一天的桥梁抢夺战,视为一场盛大的舞台剧,选用三台不同的摄影机各自捕捉,将每一个关键时刻对于不同人的意义进行离析,试图让我们看到战场中每一颗流弹带来的人性侧面。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每一单元中的红色字幕——比如:“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喀秋莎远程轰炸美军基地”、“延时炸弹引爆”、“B29燃烧弹轰炸桥体”这五次重大战事。

每一次战事发生,都会在三个单元中出现,但是给予每个人的意义截然不同。

比如:“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让“士兵”篇中的刘浩所代表的步兵大后方丧失多条性命;而对于“高炮版”篇中的张飞来说,主要是警惕意义。

因而,《金刚川》开创了中国战争片里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段,它在保持小切口的叙事焦点外,让我们在同时空里的三种不同视角下阅尽生死炼狱,将情绪不断堆积,直到最后的第四篇章一泄而出。

这种强大的共情空间,正是本片令人印象深刻之处。

当我们看到无数的先烈,为了能够让步兵将士顺利通过,为了令前方战事早日结束,他们一个个前赴后继地组成人桥,从半截身子掩在水底,到肩膀作为肉梯,支撑上面的战友铺陈桥面。

这震撼人心的一幕幕,不但体现出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再现历史的强大能力;更是让当年的战斗精神,穿越历史,附着到大银幕中,令我们足以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兵张嘎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我看了电影小兵张嘎》,张嘎那种不畏艰辛,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男孩张嘎子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查员老钟叔,奶奶英勇牺牲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老钟叔为了掩护乡亲们呗敌人逮捕了。为了给奶奶报仇,为了救出老钟叔,张嘎决定去寻找八路军。带着老钟叔给他做的一把小木头枪,嘎子踏上了寻找八路军的路程。在城里第一次遇到老罗叔时,嘎子以为老罗叔是汉奸,准备用木头枪缴下老罗叔的真枪,反被老罗叔抓住,但嘎子不惊也不慌,老罗叔却一下子就知道了这个小机灵鬼准时张嘎,也因此使张嘎找到了八路军队伍,当上一名“小侦查员”。凭他的机智和勇敢,在老罗叔的带领下经常出外侦查敌情,并成功抓获了日本的汉奸,使他为我们的队伍干事。但他也经常违反纪律:如咬人,堵胖墩家烟囱等。在区队长的教育下,通过残酷的斗争,嘎子更加坚强了,也更懂事了。为了保护老百姓,嘎子不幸被俘,关在鬼子炮楼里。他不向鬼子屈服,配合八路军将炮楼点燃,使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嘎子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为奶奶报了仇,也救出了老钟叔,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电影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是:张嘎在一次战斗中用一支木手枪缴获了一支真手枪,虽然自己受了伤,他还不觉得,充分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机智。文明今天的生活远离战争和硝烟,那是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先队员除了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本领和技能以外,更要爱自己,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让我们每一个国人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相信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公益微电影《我爸是城管》观后感[]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按照局党委的通知要求,三门峡市第二实验小学利用学校微机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我爸是城管》微电影

微电影《我爸是城管》以学校为主场景,力图演绎学生及家长心理和行动上的转变历程,呼吁广大市民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我们的城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一切不文明行为坚决说“不”。

观看影片时,不论学生还是老师都看得非常认真,对城管的职责有了更深的了解,小到管理小摊小贩,大到维护道路、公园、路灯、违规广告牌等等,特别是看到小主人杨小星对自己的爸爸说“不当城管了好不好”,而他爸爸并没有生气,而是循循诱导,教育他说,不仅仅我是城管,你也是城管,城市管理要靠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人人都爱文明讲卫生,那我们的城市不就更美了吗?学生们产生共鸣,表示爱护城市,要从自己做起!

看完微电影后,同学们回到家自觉写下长长的观后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敬城管,并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孔子》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由于它不好懂,而是由于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由于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因此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教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由于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体会有感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在的家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耸入云的大厦;川流不息的汽车;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可以前我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呢?从电脑上,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嘴里我了解到了家乡以前

的样子。

以前,人们住的都是小平房,一家一院,环境也不好,住在里边,闷热是难免的,而且那时人们的衣服也都是简单的黑白灰等颜色,好多孩子身上还穿着带着大小不同的补丁的破旧衣服,家庭稍微富裕

一点的穿一点花花绿绿的衣服,那可够大家羡慕一阵子的。到了夏天,通红的太阳火辣辣的烤着大地,人们只能躲在树荫下摇着蒲扇来解暑。

现在,我们住在环境优美的高楼里,穿着各式各样的时髦的衣服,在广场和小区里你很难找到穿着打扮一样的人,盛夏时节,人们坐在家里,吃着美味可口的冰激凌,开着空调清清爽爽的看着屋外的骄

阳。现在和以前相比,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大的变化啊!

听奶奶说,以前,在冬天要洗个热水澡可不容易呢!光烧热水就得老半天,还得在屋里点上火炉,要不然就会冻坏的。现在多方便啊!家家户户都装着高科技的五花八门的热水器,浴室里还有浴霸,开

关一打开,浴室里温热适度的水就会喷涌而出,那浴霸就像一轮红日一样,烤得人身上暖洋洋的,别提有多舒服了。以前人们都是靠天吃饭,为了多种一些农作物改善生活,人们开垦荒地,扩张耕地,

砍伐树木,毁坏林地……结果,破坏了环境,沙尘暴、洪水等自然灾害也让大家饱尝了苦果。现在,人们从苦难中惊醒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洪水沙尘暴将会远离

我们美丽的家园。

爸爸妈妈还告诉我,以前人们要出门可不方便了,近距离的大部分都是自行车,有的人家能买一辆摩托车,就已经很是让人羡慕了。现在看看我们周围,家家户户交通工具各式各样,电动车、小轿车遍

地皆是,公路上那些高档轿车奔驰、宝马也屡见不鲜了,负责城市交通的出租车在路边来回穿梭,想去哪里挥手之间就可以解决了。还有以前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单纯的书本,而现在多媒体、广播

、电视、网络。想了解什么,开关一开,鼠标一点,想要的资料应有尽有。

我们的城市有这么大的变化离不开人们的辛勤的建设和保护,我想我们这一代一定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迷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观后感

全文共 4640 字

+ 加入清单

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在我们熟悉的旋律声中展开了。不同的故事情节,伴随着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旋律,烘托着不同时期主人公的情感。《芳华》的故事是平淡的,旋律是优美的。优美的旋律不仅唤醒了人们的记忆,也勾起人们内心深处某些难以言表的柔情。

在此,小编整合了观影人比较有感触的观后感,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电影《芳华》不一样的理解体会,以及对岁月、对人生的感悟。

《芳华》观后感目录

一、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二、芳华过后说“芳华”

三、每个人都要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四、每个人的命运取决你自己做人的原则

五、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篇一——

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芳华》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刘峰和何小萍在车站座椅上相拥而坐,悠扬唯美的歌声《绒花》和画外音同时响起......我突然间觉得这画面是那么美,美得不忍心让它逝去。

这是两位历经了岁月风霜经受了生活折磨而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刘峰的好,何小萍懂得;何小萍的苦,刘峰懂得,两个相依为命的人不需要更多的言语,这是刘峰和何小萍最好的结局。

“他们话不多,但是看起来比其他人更加知足,待人也更加平和”,片尾那段画外音诠释着一个好人内心的温暖,这是上天赐予好人的礼物,收获内心的充实和温暖,物质上贫瘠,但内心富裕、温暖有力;于他们而言,他们的灵魂属于自己,属于自己坚持的信念和自己想要的美好。 他们抓住了自己能够抓住的幸福,拥有了自己所能拥有的生活,也并没有放弃自己不该放弃的坚持。

因此,片尾曲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把眼泪忍回去了,在我看来,这是他们最好的人生,平和知足内心富裕有尊严。

《芳华》是一部把很多人都看哭的电影,《芳华》拍的是谁的人生,为何能赚走这么多眼泪?

刘峰,一个愿意付出的人,一个愿意帮助他人成全他人的人,一个善良的人,却命运波折生活困顿。一个处处帮助他人的好人一次次错过机会,一次一次地被社会大潮推着向前行走,接受一次又一次并非自愿的改变,用尽了全力,却并未得到常人眼里所谓成功的人生。电影看似在表现好人刘峰的命运,实则是拍出了所有普通人的人生。《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写实的电影击起大家的共鸣,这便是冯小刚的厉害之处。在时代大潮面前,文工团不想解散也要解散;在工作安排面前,你不服从也必须服从,让你上战场,让你下医院,让你当英雄......普通人没有能够扭转趋势的大潮,也没有能够对抗强大的团体,唯一能够保存的或者就是自己内心的那份坚持。

人生的芳华时代,理想飞扬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梦想;年轻的特点就是对社会认知不够,幻象美好。可历史的现实是,在时代大潮面前,没有多少人能够先知先觉,也没有多少人不会迷失,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实现完美转身,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接受普通人的命运。《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所谓普通人就是,总有梦想遥不可及;比如林丁丁,梦想可谓破灭了一次又一次;比如萧穗子,心爱的人最后成了闺蜜的老公;又比如刘峰和何小萍,现实生活里的种种艰辛和不易。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这些现实生活里的你们和我们,都在经历着冯小刚镜头下的人生,只是时代不同而已。

冯导对人生的感悟入木三分,他永远会站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指着前方告诉你,这才是生活。《芳华》的创作是贴近生活真实的,不同于陈凯歌的作品。我曾经和朋友笑谈,如果把他俩比作画家,冯小刚是写实派,陈凯歌则是抽象派,写实派的作品比较容易被读懂,更易被接受,但要出精品确也需要厚实的功力,而冯导在我眼里是功力深厚的一位。

篇二——

芳华过后说“芳华”

群中众同学先我看了电影“芳华”,多有评价。今日中午我特意买票一睹“芳华”,领略到编剧导演的确大手笔,不同凡响的震撼!

我已是过了芳华之年的人,也曾有过青春和梦想,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令我懂得了人生乃美丑并行的真谛。

冯小刚的过人之处,便是将丑恶的时代与美丽的年华相交织地去表现使人欲哭无泪,观者虐心的史实,即有深层次地挖掘:一尊雕像,一手遮天的年代,影片开始诱人眼球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子们的优美舞蹈,演绎的却是人格的扭曲,人性的泯灭,以强欺弱的故事。

刘峰,一个学雷锋的楷模,因表达纯洁的爱情被看若大逆不道,受诬告而下放至伐木连,文工团长利益之间可以慷慨激昂地鼓励女主人公的斗志又因其“不听话”可以翻手将其驱赶下卫生院。

试想,如今于众目睽睽下跪地求婚的年轻人,会怎样去理解那个无法理解的事实呢?

无厘头的时代就会产生幼稚可笑的行为,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然,冯导的出手也为着票房的利益考虑,手法隐晦却刺痛人心,令各类观众自我揣度而争奔走焉。从这部影片,人们会嗅到时代的丑味道,美丑并行派生出善恶同举。如战争的残酷无情,在血淋淋的战场九死一生,失去一条手臂的英雄,归来生活困苦,工资无保障,在社会上还要接受不平等待遇,这究竟是好人无好报的谶语还是某方面的不作为呢?政策,待遇关系到民心民意,人性,权利,令人深思。这是否也是影片的鞭挞之处呢?

主人公的结局让人略有欣慰,但影片的主题带给人们的是莫大的悲伤!这也可以说是冯导的用心所在吧。

至于影片的艺术手法还是风格独具的。色彩鲜艳,对比度突出,中近景的拍摄,画面设计大胆创新。

冯导的“芳华”以成功告终,但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亮点是告诉人们,要抑恶扬善,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篇三——

每个人都要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标签,或是太平盛世,或是朝代更迭,或是马革裹尸,或是歌舞升平。在和平年代,透过大屏幕走进历史,沉下心来,也能嗅到几分历史的气息。

那是个激昂澎湃的年代,《芳华》里的主人公们生活的场景看似平和,但周遭环境处处透露压抑感,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现在是战争时期,生存问题依然面临威胁。平凡朴实的老好人刘峰,淳朴坚韧的农村女孩何小萍,一心想往高处攀爬的林丁丁、心高气傲的郝淑雯、理性善良的萧穗子……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人性有正直也有扭曲。

电影里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亦有正邪之分,然而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上,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角,如若大家都通过自我的目光去审视人性,似乎能得出千百种答案。无论是追逐富裕还是平淡,宣扬正义还是崇尚邪恶,修成高雅还是沦为俗人,人所求的大抵都是一个活着——以自己最想要的姿态活着。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极少有人能得偿所愿,或多或少留有遗憾,如同上天跟人开了个没有营养的玩笑。

影片很短,只有两个多小时,它又很长,承载了一段冗长的岁月。在荧屏里,它是小圈子的人生百态,在历史中,它是大社会的时代缩影。到了快完结的阶段,更多的故事却还没讲完,只因旁观者无法窥见他人全貌,当局者也无法评判自我得失。虽然不幸的事总在发生,但每个人都还是在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电影很仁慈,仿佛把战争的残酷性隐藏了大半,那个时候的人们既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在时代的齿轮里艰难独行,他们看不见前路,却从未泯灭追寻的勇气。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辛苦的,但生活中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比前辈先烈们幸福了很多很多。所以,既然生而有幸,便更好地活着吧。

篇四——

每个人的命运取决你自己做人的原则

很久没看电影了,闲来无事,正好有空看正在各大影院热播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芳华》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和因时代的变化而充满了变数的人生命运。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翁善良且乐于助人的刘峰(黄轩饰)和从农村来的被女兵歧视和排斥的何小萍,意外的离开了浪漫的文工团。

刘峰是文工团的活雷峰",文工团的什么事都少不了他,吃饺子他吃煮破了的饺子皮,好的饺子留给别人;战友结婚买不起沙发他给战友做;甚至文工团的猪跑了也要他去追回来。在抢险中腰受了伤,队里为了照顾他让他进修的名额他也让给别人了,然而就这样的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却因为抱了下喜欢的人就被调到边远的滇越边境,这样他也没有一点怨言。在战场上失去了右臂,但他仍自食其力,活出自己的尊严。他的善良终究有好报,二十年后重病在身仍有何小萍照顾,相伴终身。

何小萍从农村到的文工团,在家里,母亲和继父不喜欢她,弟弟妹妹欺负她,亲生父亲在她六岁那年再也没有见过。她以为来到队里就没人会期负她,然而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因想早些拍照片寄给自己六岁后再也没见过的父亲,所以偷穿了室友的军服照像,之后确被室友所排斥,甚至没有人愿意和她跳舞,嫌弃她身上有汗味。在文工团里,只有刘峰一个人对她好,所以在刘峰被发配到伐木连时她去送他,当刘峰被发配"到代木连之后她对文工团的所做所为不满,因此在此之后她有机会出演A角机会的时候确故意装病放弃了。因此而被调出了文工团。

影片除了至真善良的刘峰,明白的何小萍,当然还有利已的刘灿,只看好处的林丁丁等等。独白声中影片落下了帷幕:“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只有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

也许这就是看完电影后的应该思考的吧。刘峰和何小萍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人活着有几种:善良地活着;明白的活着;幸福地活着。我们虽不能象刘峰那么任劳任怨、大公无私、极度善良地活着,但可以象何小萍那样明明白白地活着,对自己好的人好。每个人的命运取决你自己做人的原则。

电影《芳华》确实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它没有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将历史与现实如实地再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述,让观众自己去辨别,去分析在不同背景下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与错,真与假。

篇五——

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铮铮硬骨绽花开;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滴滴鲜血染红它。

人生,就如这首《绒花》所唱的:

青春时期的年华,就是生命这颗种子的花开;

无论遇风还是雨,它都铮铮铁骨般地绽放着;

随着风吹和雨打,总会被岁月的滴滴鲜血染红、受挫、变老。

《芳华》让我想到了《芳菲天涯》四字。

那是1998年暑假,18岁的我在南京读中专期间留校打工、帮老师收拾旧书去卖给废品回收商贩时发现的。

封面上的“地质”学校和“芳菲”二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很好奇:芳菲二字最初给我的感觉是一幅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美丽烂漫的画面,这与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芳华》又一次让我深刻地领会到了《芳菲天涯》的真意,那些从事野外地质勘察测绘工作的校友们的人生,正是绽放在海角天涯的人生芳华。《芳华》中的每首插曲,都能唤醒我的青春记忆。我的母亲就是那个年代那群“文革学生”中的一员,小时候天天听她唱那些歌。

《芳华》中何小萍的经历,也是我自己有过的经历,在我初二那年转学到另外一所中学的时候,新学校的学生们也都像电影中一样对我围攻、恶搞、嘲讽、看不起,在那一年多里,但凡对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帮过我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忙、认真地把我当人看的那几个有着善良之心同学和老师,我是最难忘的,就像电影台词中所讲的:经常被人欺负的人才更能感觉到善良的存在。

芳华,1980年出生的我,已近不惑之年,按正常的人生长度,已经到了年华绽放的高峰顶端,接下来,将会有“滴滴鲜血染红它”。

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芳华》让我们深切地重温了一下过去,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生活,那段年华,那段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却又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刻骨岁月。未来,充满希望、幻想、美好、期待,但,未来是不确定的,从这一点上看,《芳华》中的点点滴滴,更值得我们珍惜、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 《勇士》这部影片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一昼夜奔袭240公里、飞夺泸定桥的战争传奇为原型,展现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的大智大勇,生动刻画出红军战士的勇士之魂和勇士之情。

电影长征勇士观后感

《勇士》改编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国军的层层阻挠,越过了坎坷崎岖的山路,准时完成作战任务,与左岸部队包围占领泸定桥,粉碎了国军的计划。该电影高度复原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的过程,还原了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帮同学们更深一步了解了红军前辈的光荣征程。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把握自己历史的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我们正确的未来走向。正如能动四班自愿者陈盐所说:“当我们衣食无忧,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安心学习,可以一点一点感受这个世界美好时,我们不应该窃喜,而且应该选择铭记!八十年前,一群可以称作伟大的人民战士,用难以置信的勇气和毅力完成了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现党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谱写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诗篇。八十年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把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红色精神发扬光大.

电影长征勇士观后感二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24日,由我校团委主办,各学院分团委协办,号召并组织全校500余名师生于锦绣会堂一起观看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电影——《勇士》。

影片聚焦长征重大战役——“飞夺泸定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长征中的伟大壮举和红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

“ 影片中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深深感动着现场的人们。我们不禁深思:何为勇士?是红四团团长?政委?还是老廖、老于、云贵川这样的红军战士?答案也许永远无法统一,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的勇士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们是为世间公理正义、敢于顶天立地者!

历史要铭记,信念要传承。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永远不能丢弃,我们应向《勇士》这样真实还原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致敬!向《勇士》这样的先辈勇士致敬!

电影长征勇士观后感三

“勇士”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没趣,和主演阵容一样让人没什么期待。没有开场前,我已经抱定了一旦出现徒手炸飞机之类的场面就分分钟走人的想法,但开场之后,整部片子剧情严密、节奏紧凑,背景音乐也非常有史诗感,红四团和红一团的战士们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以坚强的信念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步兵行军奇迹。

指战员的排兵布阵、战斗英雄的智勇双全、新战士的成长进步、英雄烈士的忘我牺牲、同生共死的战友情、战争场面的真实残酷、亲如一家的军民关系还有反复回响的“前进,前进”,看到战士一个个在二百四十多里的奔袭途中倒下时,无数说不清的感触梗在喉咙里。

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是红军战士行李上面挂着的奇形怪状的小木板,大家一边行军一边识字,选的字也非常好,民族、信念、坚持、理想,伴随着战士们的讲解,饱含了家国情怀与革命信仰,充分表现了我党重视并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其次是那个押解着国军炮兵俘虏的战士小王,这位既好学又实在,呆萌呆萌的小战士之前一直想拜廖营长为师,黄团长要留住技术人才,他就一直缠着这个被绑回来的俘虏让他教自己操作迫击炮,可惜他没有走到最后。

第三个就是那个国军炮兵俘虏,操着一口四川话混饭吃的老兵油子、信佛、炮打得准、但不想杀生,行军路上各种负能量,一直求着团长和政委放人,后来被红四团的战士们打动,自愿参加红军,还在最后的飞夺泸定桥决战中立了大功。

据称,当年完成飞夺泸定桥这一壮举的红军勇士,没有一个人活着走进新中国,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风筝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知道你从世界的哪里而来,但是现在你就是我的世界――如果我只有一天,我也只想和你在一起,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一辈子,一起生一起死”如此深情的爱情告白,而立之年的我竟然被这煽情的爱情片感动的一塌糊涂,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为还有如此痴情的男女为了真正的爱,放弃金钱奢华的生活,而只为两人长相厮守而感动。我们生活的社会处处充满了对金钱与权利的追逐,生活的压力近使着我们整日劳碌奔波,却无法享受到人生应有的乐趣,把追逐金钱与权势做为了评价人生成败的标准,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偏离了正轨,我们的生活方向需要进行修正。

好久没有被这样感动过了,当回味这动人的爱情故事的时候,我也为自己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真爱而感动着,虽然我没有钱,两个人在一起结婚三年了依旧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我们是快乐的,每天晚上的爱情电话专线多年来一直未曾间断。十点钟是我生活中最美好的时间,我们彼此的关心,在这一刻得以传递,这一刻才是自己的真正生活。彼此想爱的人能够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彼此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只要心意相通,彼此珍爱,也是幸福的,我们所追求的就是属于自己的幸福。Mr。J深爱着Linda,Linda也深爱着Mr。J,最后在Tonny的逼迫下,Linda为了救受伤的爱人,毅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车投入深海,守卫了自己的爱情。Mr。J伤愈后来到海边,张开双臂感受着爱人坠入大海的绝决,无悔的追寻Linda而去,这就是为爱的恂情,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一则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篇《同桌的你观后感作文,看到《同桌的你》,就到想起曾经和自己坐在一起的同桌,你的同桌是什么样的呢?更多观后感作文尽在。

每一个坚信着永远跟未来叫板的英雄,都是烈士。

还没有老去就缅怀青春似乎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从《那些年》到《致青春》,多少荷尔蒙喷满荧幕,又有多少眼泪浸湿纸巾,但哭过之后几番感慨我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有条不紊。而《同桌的你》在今年的青春电影中有些不一样,男主角摆在讲桌旁的座位,或许你犯错时也被罚坐过;女主角爬到三楼砸破玻璃让男主角逃出隔离楼,或许你也这么明知是错却义无反顾过;你或许没有遇到和兄弟一起追的女孩,没有遇到过青梅竹马至成年的发小,但你总会有一位同桌,帮你削过铅笔,也刻过你的橡皮,给你传过纸条,也打过你的小报告。

《同桌的你》刚开始有些类似台湾电影《女朋友男朋友》,把一个时代的少年成长浓缩于一个校园,在一个体制大背景下演绎属于青春的小感情,高晓松显然是把他所能想到的关于青春的细节都杂糅进影片,一见倾心妹子、做多少分钟情人、窃听女生宿舍、开房复习四级、堕胎、洋学生浴室群架、离国后分离,并把握时间点切入入美大使馆游行、911、非典等。高密度叙事,明快狂欢,却舍弃《毕业生》式逃婚,沉重煽情。在这个青春题材已然泛滥的市场,能有这样一部作品哼着你熟悉的曲调、讲着你经历过的年少,其中总会有一些镜头精准地戳中泪腺,照进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猝不及防。

周冬雨最好的一场戏是十年后的酒席,她烫着成熟的发型,故作姿态地拿出女主人的架势,却在林更新一句话之后全面崩溃。她抬起头,咬着唇,一滴泪就恰到好处砸在观众的心上,砸得生疼。像心疼曾经的自己,像心疼初恋的那个女生,像心疼一个蹲在街边哭泣的初中生。记得她哭着说,林一,我们谁都没有错,我们谁也不欠谁。对啊,谁也不欠谁。多少曾经以位永远的感情最后败给了时间,但最后我们也都可以释然,因为在纯粹感情这场博弈里,我们始终势均力敌,即使每一步都走错,至少每个人都问心无愧,爱过。

林一曾经不懂责任伤害过周小栀,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周小栀为两人描摹的未来蓝图到最后却因为挫折而放弃,只留林一独自漂洋过海。十年之后,他收到她的婚礼请柬。最动人心魄是林一在婚礼上臆想出的奔跑,与十年前两人逃离非典楼一样把青春彰显得流光溢彩,手上牵着最爱,身后是兄弟相助拦住所有阻碍,当象征囚禁的大门被再次重重关上,仿佛前途又是有你有我还有光。

但是,故事的最后是她面对神父在教堂承诺:“我愿意”,他坐在观众席只是握紧了手里的口琴。高晓松不再年轻了啊,我们都不再年轻了。其实故事最好的结局就该是这样吧,花开两朵,天各一方。让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就只住在回忆里吧。

因为所谓浪漫,就是没有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想上学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我想上学电影:山村初中女生面临因山洪暴发,父亲不幸离世,家中债台高筑,全家生活艰难。债主邓三宝在县城开了一家饭馆,正缺帮手,趁机动员帮其打工,以打工带还债。小莲无奈,边打工边学习。

在二喜叔和学校田老师的帮助下,小莲重新回到了学校,开始了新的上学梦。故事情节朴实感人,充满正能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部当代青少年催人泪下的励志电影。

我想上学电影观后感1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我要上学》。

电影主角是一个名叫王燕的女孩,讲的是她怎样利用假期赚学杂费的>故事。王燕有两个弟弟,因此家里三个孩子上学。放假了,老师对她们说,开学的学杂费是二十四块八元(以前是二十元),王燕的妈妈就不让王燕上学了,说家里没有钱替她交学费,王燕就决定自己在假期里赚钱。

她先是把家里的10个鸡蛋卖了,赚了两块五。又花了一块七元买了一支笔送给老师(其实是准备两块钱卖给老师的),老师给了她五块钱,她又赚了三块三元。后来,她通过买卖羊赚了五块钱。除去路费和给弟弟买糖的钱,她正好赚了十块钱。她用这十块钱买了一张车票,和大人们一起去摘枸杞子。当时枸杞子的价钱是两角钱一斤,她必须摘到一百多斤才够(妈妈说要有小山那么高)。开学那天,她满脸灰尘回到学校,打开一直攥得紧紧的手,对老师说:这是二十四块八,我可以上学了!   真的非常感人!《我要上学》观后感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穷、那么脏的地方(到处都是黄土,一点绿色都看不见)!想一想自己平时那么不珍惜钱,真是惭愧!我非常敬佩王燕,我一定向她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想上学电影观后感2

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感动人心的电影,叫《我要上学》。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王燕的山区小姑娘,她一心想要上学,可她的妈妈认为学费太贵,不让她上学,要她自己挣学费。于是,她先卖了她家辛辛苦苦攒的十个鸡蛋,然后,又让一位老爷爷帮她买了一只小羊羔,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小羊羔慢慢长大了,她把羊拉到城里去卖,结果钱还差一元二角,她又想起那位帮她买羊的好心爷爷,在那位老爷爷和好心人的帮助下,她挣到了二元钱,她又用八角钱买了一只笔。最后王燕兴冲冲地到学校去参加开学典礼,终于上了学。

影片没有华丽的表演,但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山区姑娘要上学的迫切希望,虽然经过了重重困难,但她还是挣到了学费。影片中的王燕是多么想上学、爱学习,她想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它深深地感染了我。与她相比我们过得是多么幸福啊,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能学习好,他们想方设法地为我们提供一切机会和金钱的支柱,有的甚至牺牲掉自己的工作来陪伴我们,我们过上的是皇帝般的生活,而我们回报父母的是什么呢?

和影片中的王燕相比,我觉得我们应该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平时多帮父母干家务活,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爸爸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49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当有一个好的剧本,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小说《红高粱》正是当时80年代初期流行文学的产物,是一部混合了“寻根文学”与拉丁美洲“魔幻文学”表现手法的小说。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三四十年代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故事,赞扬了敢爱敢恨和洋溢着活力的生命。

随着越来越多的无厘头的搞笑片和毫无思想的商业片的流行,反过头来再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早期代表作《红高粱》,发现影片的艺术贡献是十分突出的,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和造型还有豪放粗野的音乐,总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原始的冲击力。

我奶奶被逼无奈为了换一头骡子嫁给麻风病地主李大头,在出嫁的路上遭遇了轿夫们的“颠轿”,一群光着背的粗野汉子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认识了作为轿夫的我爷爷余占鳌;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走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粱地里,波澜壮阔的红高粱地代替了帷帐,在倒塌的红高粱上,两人活力迸发,诠释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欲和生命力。从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我爷爷杀死了李大头,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我爷爷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之后这酒成了好酒。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又将我罗汉大叔吊在树上,逼着狗肉铺的伙计剥他的皮。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埋了九年的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军车上的鬼子用机枪打死。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了日本军车。

在艺术色彩上,整部电影富于红和黄两种色调。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从红高粱酿的红色德高粱酒到我奶奶的红色袄裤到我奶奶死后出现日食时铺天盖地的红,这种浓烈的色彩是肆意和张扬的。在中国不管是黄河还是黄土高原还有炎黄子孙仿佛黄色就是代表中国的一种颜色。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导演会把故事的发生地点从山东高密改为大西北的黄土高原,我奶奶出嫁的路上经过了一片尘土飞扬的黄土地,我奶奶的酿酒房前是广阔的黄土地。在红和黄两种主色调里又糅合了绿色和蓝色,高粱地里是满眼透可是气的绿色;在月圆的夜晚,天空是宁静高远的宝蓝色。

影片中的音乐处理也是十分到位的,在我看来唢呐是表现大喜大悲的最适宜的乐器之一,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震天的唢呐声是孤独而又充满力量的,影片有多次情节中的配乐都使用了唢呐。还有影片中的两次出现的两首歌曲,没有丝毫的矫情和做作。第一首是我奶奶和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之后,我爷爷用自我粗犷嗓音送自我女人的情歌:“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哇抛撒着红绣球哇,正打中我的头哇与你喝一壶哇,红红的高粱酒哎,呀嘿——。”还有就是九月初九敬酒神时候豪放野性的《酒神曲》。《酒神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其一是刘罗汉和伙计们唱的,其二是刘罗汉死后,我爷爷和伙计们唱的。同样的歌曲在两次情节中表达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次的歌表现的是一种喜悦,第二次出现就是要表现一种悲愤和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今日在家里又观看了一遍《热血教师》,很受感动。

克拉克的班级是一个很棘手的班级,孩子们狂妄任性,不懂得尊重,不遵守纪律,更不愿意学习。然而克拉克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倾注了满腔热血去感化这些孩子,最终成功地改变了这些孩子,给了他们新的人生。

虽然应对校长提出的成绩要求,克拉克并没有立刻逼迫孩子们去学习,而是首先给孩子们建立规则,并经过事件去强化这些规则,还经过画对勾的惩罚方式,使学生慢慢融入到这些规则中。

这个班级一向被认为是差到无药可救的班级,因为被贴了这样的标签,孩子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必须的打击。克拉克并没有放弃这些孩子,他到每个孩子家中去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进而研究每个孩子背后的成因,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忙他们找回自信。

克拉克说:“他们能做到只是不想做”,所以激发他们想做的兴趣才是最关键的。克拉克不惜自我出丑,用“喝牛奶”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方法,克拉克把枯燥的历史知识用学生容易理解的rap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进取性。

应对尴尬的师生关系,克拉克选择走入孩子们的世界,他去尝试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跳绳,去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学习跳绳的这个过程中,克拉克也为孩子们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来告诉孩子们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成功。克拉克还利用业余时间去辅导孩子们功课,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心。

我觉得克拉克最终能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他爱这些孩子,真诚地帮忙每一个孩子,对每个孩子负责。在影片的最终,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感到一个教师最大的喜悦就是看见自我的学生成功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勇士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勇士》是一部动作性很强的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仅仅只为动作而动作,除了紧张激烈、视觉冲击很强的战斗场面,影片还赋予了正确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征《勇士》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长征《勇士》电影观后感一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长征故事中的《强渡大渡河》,与考研热点“长征精神”有联系;二是作为一个“青马”学员,电影主题引起了内心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共鸣,我应该去支持它,了解它。为了不辜负看这部电影牺牲的学习时间,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中国近代史纲的长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电影情节。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主要角色。首先是作为部队主心骨的红四团团长,在关键时刻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其次是作为部队智多星的政委,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部队损失并完成任务;小红军王冬宇,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一心为了战争胜利,最后为了学习到打炮技术,牺牲生命;第四个人物是狙击手廖大强和余振中,他们在任何危险时刻都是做最危险的“断后”工作;第五个人物是从为了钱财成为民党炮兵到愿意投入不给发福利的田生才,第六个是那对因为战争而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职不同,却互相关心,平等对待,因为他们心中都有恨意,因为心中都有理想。他们恨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华大地,恨战争让他们颠沛流离,恨不断有人阻碍祖国统一路线,恨自己不能保护亲人。

带着这股恨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心,为了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他们在崎岖的上路上跑步前进,粮食带也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而不得不扔掉,昼夜兼程奔袭240里,这是坚持。

红军利用敌人留下的破船,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强渡大渡河,占领对岸,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泸定桥天险,知道前途危险,依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是勇敢。

为了部队能够顺利前进,清除伏兵对前进的阻挠,廖大强和余振中每次都担任最危险的“断后”任务,与队伍走散后,坚持前行,按时到达与队伍约定的汇合点,这是信念。

为了战争胜利,王冬宇立志学会打炮技术,以至于在疲惫的时候坚持背着田生才前进,把自己累得永远不能起来,团长为了救小女孩而炸伤了小腿,小女孩的一句“哥哥”,让小红军心里有了亲人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坚持,勇敢,信念,民族大义,这是红四团的精神,也是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如果你没机会重走长征路,没有时间去阅读长征书籍,没有途径去感受长征精神,我建议你去看看《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這部电影,我的心里除了感动,剩下的还是感动。

“這是我的经历,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這是影片最后一句台词。

同时,他也让我感到了父爱的伟大。

罗贝托?贝尼尼主演,深刻的表现了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情。看影片的一开始,我原以为是一部充满幽默感的家庭影片,可是当他们一家包括他的年迈的叔叔一块被送进犹太集中营的时候,我不禁为之震动,因为我了解德国纳粹二战时期对待犹太人的记录,但是电影没有大伏笔的描写纳粹如果残害犹太人,而是巧妙的刻画父子之间那种真挚的亲情,直到最后,父亲为了掩护邮箱里的儿子而被纳粹所迫-害,临死的时候还乐观的大步走去,示意儿子不要出来。這是一部充满黑色的喜剧片,但是我想更多深入人心应该是被父亲的這种乐观精神所打动。我一直都不会写什么电影的读后感,但是這还是我看过颇为感动的一部电影。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父母是伟大的,无论你成败与否,父母的眼中,你永远是他的好孩子,他时时刻刻都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你。再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用那些善意的谎言安慰你。就像影片中一样,自从這对父子被抓入军营里开始,整部影片就成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不错,這只不过是个游戏罢了——游戏罢了……父爱,一个铁打不动的硬道理,父爱给了我们多少我们又还了父爱多少我的父亲,老说,哪里要你还哟。他的语气老是把“哟”拉得老长老长,有一种“烂泥扶不上墙"的味道。作为儿子,又何曾不想回报您呢,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儿子,同样,没有那个孩子不爱父母呀!

前几天,因为作业的事我和父亲吵了起来,现在,我还真有些后悔了,为了让他们省点心,以后还是别那么任性了吧。现在长大了,父母供我上了好学校,父亲没为我少操心,我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呀。哎,不想再说了,说多了,就没得说了,只有眼泪。

看了這部电影,我的心里除了感动,剩下的还是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长津湖》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一战之前,没有人会相信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可以潜伏十多万人。没有人会相信,中国人敢去主动围歼美军。没有人会相信,这只简陋的中国

军队能击溃全副武装的美陆战一师。这一战就是“长津湖战役”。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在朝鲜处于生存存亡、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恶劣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甘愿化为冰雕,也丝毫不曾退缩。最终,他们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威和国威,也是这场胜利让我们国家从此变成了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影片开头,战士们在火车上打闹,不经意间,火车车厢打开,出现了万里长城,这里有他们想要守护的祖国大好山河和子孙后代,所以他们能不顾生死,也要去打这场保卫战。他们说:“这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他们用一代人的鲜血,换来了后代人的和平,这是他们的流血牺牲,赢得了这场不屈之战,才使得西方列强不敢再轻视我们,为我们赢得了发展的尊严和底气。

雷爹牺牲时说:“不要把我留在这里,带我回家。”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国家更不会忘记你们。从2014年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名烈士陆续被祖国接回家。

英雄不死,浩气千秋。烈士永在,山河铭记。如今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身为华夏儿女,当无愧炎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先辈们替我们负重前行。现如今,山河已无恙,光影致英雄!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忠烈致敬!愿吾辈之青春,护卫这锦绣山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2007 字

+ 加入清单

观后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电影驴得观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风很大,天很凉,现在是16年10月30号23:48分,在晚上8:15分的时候我们看了一部叫驴得水的片子,有些感触想记录下来,关于人性的探索,窥视,秋风很凉,落叶打着旋争先恐后的奔向大地的怀抱,这样的孤寂悲凉,或许人生就是悲喜交加,人性就是善恶难辨的。

故事开头是在民国,据情节推测应该是在国共内战期间,地点是在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学,出场人物,孙校长,赵一曼,周铁男,裴老师,孙佳,铜匠,特派员,美国慈善家。

人物 1 孙校长出场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正能量   积极有梦想的老校长的形象,他为了建立一个学校,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读书的环境谎报了一个叫驴得水的老师   其实它就是一头驴,到后来一整串的悲剧都是由此埋下了伏笔,  那是一头为他们拉水的驴,老校长的初衷是善良的,但是在后面一列的故事中,校长为了保护自己的学校,默认甚至又推波助栏让一曼跟铁匠睡觉,到后来在特派员的逼压下给一曼剪光头发,甚至后来让自己的宝贝女儿跟铜匠结婚,一步步走向突破道德的底线,不得不佩服做作者运用这样形喜实悲的手法让一个本来善良的老校长走向人性毁灭的边缘,更加突出那个年代的悲情色彩。

人物 2 赵一曼,不知道为什么他给我的感觉很像白鹿原里面的田小娥,这世上并没有谁是生而的,电影中并没有交代一曼在城里经历了什么,或许是一些不堪的经历导致他成为了这样一个随便的女人,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有她的性感,曼妙身躯笑容中的不羁,性格里的豪放,旗袍下摇曳的曲线对男人来说像是致命的毒药,吸引且危险,他跟着裴老师,铜匠都是出于身体的欲望没有太多的情感,铜匠跟他上床都为接下来的悲剧埋下了结尾,对于这样的女人我讨厌不起来或许说她是哪个时代的牺牲品更加贴切,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哪个山里的破旧小学里,她永远的放浪且禁锢的存在着了。

人物 3 周铁男  他善良且勇敢,本来是一个善恶分明嫉恶如仇的阳光男孩,可是在特派员手下的的惊吓中,变得懦弱胆小,本来他跟孙佳应该有段美好青涩的爱情故事,但是在这许多人的破坏下流产了,在一曼差一点被的的情节中,他在一旁拿起砖头又放下的动作,然后像个老鼠一样的瑟缩在一旁的时候,仿佛预示着他作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被放下了,到最后他完全转变为特派员的一条狗腿子,这是在特殊时期把这样善良的人变得麻木不仁,人变鬼,一个社会悲剧的缩影。

人物 4 裴老师最开始是心中有爱的,在一曼剥算皮的情节中,他说我喜欢她,相信她本来就不是那样的女人,或许一曼是有被触动的,但是有些命运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改变的,到后来看见一曼和铜匠上床的时候彻底磨灭他的人性,浇灭对生活的热情,成为一个披着人皮的禽兽,裴老师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没有原则没有信仰的人,现实生活中或许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一车悲剧。

人物 5 孙佳代表着希望,她有点像雷雨中的周冲的角色,他天真,正直,博学多才,是校长很珍惜的孩子,整部电影在她被迫保护父亲要嫁给铁匠的时候是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很庆幸最后他走了去了延安,就像希望正义的火种再多黑暗都是雾霾都是掩盖不住的。

人物 6 铜匠是一个让人既恨且同情的角色,本来他是不用被卷入到这样的一场闹剧中的,他本来过着自己安逸的小日子,不过由于被所谓的一帮只是份子为利益,一步步带入人性的深渊,也许他在跟一曼以后是真的爱过,从他媳妇破头烂齿的要打一曼中看出他的反抗是想保护爱的人的,悲剧就悲剧在这样的一个老实人,在一连串的刺激下变得麻木不仁,他在特派员面前出现就是要报复这几个人,让校长剪掉一曼的头发,得到变态畸形的快感,他不知道的是这也成为压倒爱美的一曼精神的最后的一根稻草,她疯了。。。,这或许就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剧。

人物 7 特派员   他是一个利益熏心的伪教育家,满嘴我尊重文化人的脾气,什么英国留学,狗屁不通,满脑子都是钱,在利益的驱使下他荒唐的计划了驴得水老师的葬礼,一个这样的人掌握权力,谈何教育,真是莫大的讽刺。

人物 8 美国慈善家,真的佩服他的心脏够强大,在经历了高原反应,这帮人的算计,还有驴老师死而复生的刺激下,还能健健康康的活着,真是不容易,本来是一片善心结果都喂了狗了,典型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代表,这世上唯有金钱,地位这些才能诱使本性善良的人,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吧。

人物 9 驴得水  最有意思的是,串联整个片子的一个角色竟然是一头驴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也是开心麻花的黑色幽默的精华所在,同时这头驴死的最冤枉,任劳任怨的给他们干活,骗取工资,最后还是不免被吃掉的下场,心疼得水一分钟616161616161

以上是笔者不成熟的人物分析和感触,这也是最近看的为数不多的好电影,整体属于黑色幽默的风格,手法是开心麻花擅长的讽刺,笑中带累,情节紧凑,片中大量的远景,全景镜头适时出现可抖包袱,可交代情节,看的出来作者拍摄手法的老辣,总的来说算一部质量上乘的文艺佳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传染病》观后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电影传染病》以后,我颇有感触。电影中角色们所经历的不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吗?无情的病毒夺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一位又一位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不计报酬,不求回报,日夜辛劳,担起了疫情防控的重任,建起了一道安全防火墙。

2020年农历新年前夕,一条条坏消息从武汉传来,新型冠状病毒无情的肆虐,感染蔓延,确诊病人持续攀升,物资逐渐困乏短缺,口罩价格飙涨……。为了抗击疫情,整个中国在行动:医护人员走上一线,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遮住面容,连续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从病毒手上救回病人,防护面罩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压痕,消毒水腐蚀他们双手的寸寸皮肤。他们是为我们逆行的天使,一颗颗仁心怀着对生命的敬佩,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为了素不相识的病人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决然地在请战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气势磅礴的中国精神:缺乏医疗人员,全国各大医院医生火速前往增援;缺乏物资,全国各地捐赠物资源源不断;缺少床位,火神山、雷神山神速挺立。

我大姨和姨夫也留在了武汉,他们没有回乡过年,都坚守在社区,每日打电话挨家挨户统计社区感染人员,将疑似病人送往隔离点,送住在社区的医护人员前往医院,为社区内行动不方便的老人送菜,为电梯消毒,控制人员外出……在武汉还有无数像大姨、姨夫一样坚守着的人,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行动,却有着一颗忠诚爱国的心。

1998年抗击洪水,我们胜利了!2003抗击非典,我们胜利了!2008年抗击地震,我们胜利了!2014年抗击埃博拉病毒,我们胜利了!胜利,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毫不陌生!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利必将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闲来无事,看起了老电影。其中之一,《罗生门》,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作品。知其名年久,却是第一次看。影片开始的场景,沉闷迟缓,两个男人木呆呆地坐在座破庙前发愣,直到路人好奇搭讪后,情节慢慢地展开,却是一场对人性的不带血光的彻底揭露。一个强盗垂涎于路过山林中的武士之妻,在制服武士后强暴了武士之妻,武士随后身亡,目击的人有樵夫,道士。很简单的案件,在官大人面前却各有说辞,包括武士妻,武士借女巫还魂后的说法,也和别人的描述不一样。每个人都把自己描述得近乎正面,几乎每一个人都将自身置于最利于自身的境地。然而一定有人说谎了,可电影并不去揭示说谎的人是谁,影片的着重点的是人们替自身开脱的这一事实,这一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

注意,这部电影里唯一一个坦然承认自己杀了武士的人是那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在他的描述中,他是被武士妻迷住了,但他认为他是经过和武士决斗后因武士落败而取得了占有其妻的权利,之后当武士对被玷污的妻子表现出鄙夷和唾弃的态度后,他还挺怜香惜玉地请求其妻跟他走。后面的两句描述与别人的有很大出入,但前面他居然不怕被官办地承认他杀了人,令人忽然不能完全恨他起来。特别是当看到影片将镜头一个个对准其他人,从他们口中说出的完全是替自己开脱的另一种当时情境时。我忽然想说一句话:无耻有时候比虚伪还可爱点。

看完这电影我有很深的悲哀,这部1950年的电影引起六十二年后的我的共鸣,是因为这里揭示的人性之丑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比比皆是。更悲哀的是,相比当时,如今的日本显然国民素质,诚信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可我们这里呢?

国民教育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文盲比例越来越少,可是国民素质中的劣根性却越来越重。

成人世界里充斥着谎言,无论做得多么荒唐的事情都会想尽办法自圆其说,掩饰真相,掩耳盗铃地美化自身,言不由衷,言不及意地打呵呵,这些影片里的人物都还活在当今的我们周围啊。

如果说影片中各角色的诸多表现是为了逃脱官责,如今我们周围的现象的产生动机源自哪里呢,是利吧?

看来利真是把刀,可以把人身上的骨气剔出去,让人的内心变成软骨头,可以随时哈下腰来。为掌握了利益大权的所谓贵人作揖嗑头。嗑就嗑了,还不敢让人看见,甚至还自己骗自己说没嗑,也是种罪恶。

但我也不认为不为利而不折腰的人最可敬,因为饱肚之人不懂饿汉之饥。置于死地还能硬抗着死撑到底的,因为真实坦然,是真汉子。

所以我最祟敬的是宁死不食周粟的那类。最恨的是虚伪虚荣的货色。可惜后者在现世丛生。只希望这类人能离我远点再远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经典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全文共 1825 字

+ 加入清单

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题记

Andy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因妻子的背叛和醉酒的冲动所作出的行为被指控谋杀了与人偷情的妻子,被法庭判决为无期徒刑,关在肖申克监狱。Andy刚开始默默承受这一切,后来认识了Red和其他的一些人。并熟悉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这其间Andy被姐妹花欺负,Andy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监狱里的看管和军官们报税,后被监狱长看上,为他洗黑钱,成为他的附庸。Andy还用自己的执着每星期给州政府写信,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座图书馆。后来Tommy的到来,告知Andy是被冤枉的,却被监狱长暗杀。Andy终于决定越狱,爬过那个他用斧子挖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希望在这部电影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Andy有希望,所以他能得到自由。

总有一些人,一直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希望是什么呢?Andy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也可以令你去寻找自由。希望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在胡适的诗歌里希望也许是昨日的瓢泼大雨,也许是今朝的晴空万里,也许是清晨的朦胧薄雾,也许是黄昏的似火晚霞,或应是沙漠中的绿洲,必定是前进的力量。

是的,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愿望,亦是一种救赎。就像安迪,他被判了无期徒刑,因为希望,他从未放弃去获得自由。他说过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这种即将得到自由的感觉是甜蜜的。记不记得Andy逃出监狱时的场景:先是穿过自己挖的洞,然后爬过下水道,之后在风雨中迎接“新生”。这亦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即便你无罪也好。先用自己的双手去闯出最初的一片天地。然后等着你的是一段恶臭不堪,但同时也是你自己“砸”出来的一段长路。你通过了它,因为你知道在这之后等着你的是什么。接着你迎来了风雨,此时的你没有抱怨,而是在风雨中享受人生,拥抱自己。

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

典狱长似乎是个道貌岸然的官员,但是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其他警员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他们如果放到这社会中,便是掌权阶层,是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Red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监狱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监狱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监狱,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但是他从未想离开监狱,他从未想过抗争,他只是是顺应监狱的规则以求自保。Andy的出现改变了他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Brooks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监狱里活了大半辈子。终于得到自由的时候,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监狱扼杀,所以他在面对自己要被假释的时候,他做了一个疯狂的举动,希望自己能继续呆在监狱里。

最后,我们的主人公Andy,他不仅拯救了他自己,他也想尽一切努力去拯救整个监狱里囚犯的灵魂。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洗礼,也让我明白了希望的可贵。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像Andy Dufresne一样,去拯救别人的灵魂。

[经典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