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者》有感(汇编20篇)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那么读《读者》有感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读《读者》有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浏览
7236作文
253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的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受读者喜爱的散文
全文共 3857 字
+ 加入清单有一种美丽叫夕阳
犹记得那个美丽的夕阳。
暮色低垂,残阳如血。地平线上的夕阳散发出一圈美丽的光晕,染红了远方的天际,碎金般的霞光向四处溢开。浸入红光的云朵在空中飘荡,像一层层定格火焰包围着太阳,烧不尽,燃不完。夕阳源源不断地射出一股柔和的光芒,改变了天空的色调,点燃了大地的情怀。
池塘,小路被铺上一层橘红的细毯。草木,鸡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鸭子抖落了一身夕阳的缠绵,划开了水面的波光,荡起圈圈涟漪,夕阳伴着水波的摇曳一上一下,敞开怀抱拥着河堤。小草披上了霞光,紧紧地依偎着同伴,任夕阳的柔情将他们紧紧地包裹。
夕阳没有了白昼的耀眼,却将自己的柔和尽情地洒向万物,它的光被谁掠去了?是时间吗?
“祖母,为什么夕阳这么美?”我看着老年椅上的祖母。
她闭着眼睛,嘴角微微上扬“怎么今天突然问这个,不是经常看夕阳吗?”
是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问。看着祖母,她依然微眯着眼,感受着,享受着夕阳。落花飘下,柔顺的花瓣划过她的肩头,花边却点缀着圈圈枯黄,如同夕阳。而它没有留下它的身躯,也没有带上它最后的芬芳,而是留在了祖母的身旁,作为一个过客,来人间走了一遭为大自然暂时添上一笔生机,却最终化作一抹尘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话,概括了花的一生。
夕阳抚摸着大地,最后一丝火焰燃烧殆尽,云朵如同木炭一般,烧的只剩了黑色,黑暗步步紧逼,将夕阳镇压下去,它却坦然的接受着时间的审判,烧尽了最后的一丝光辉,直到夜幕缓缓拉下。
“怎么就没了。”我嘟着嘴。
“今天的夕阳没了,明天的夕阳还会再来,时间是公正的,它不会偏袒谁。”祖母睁开了眼,笑着看着我。她的脸却有着一丝衰弱。
又是一个黄昏,我走到一个小土坡上,心中却感觉空落落的,看着远方美丽的夕阳,默默地伫立在祖母的坟旁,与祖母的往事浮现在脑海,泪悄悄流了下来,我忙用袖子揩去,我不喜欢太煽情的场面。夕阳好像感伤我祖母的逝去,散发着忧柔的光芒。
忽然我想起了一句话“今天的夕阳没了,明天的夕阳还会再来。”我突然理解了这句话,离去的人已经离去了,而留下的人还要继续走下去。每个人不过都像花,像夕阳,在人世留下一串足迹,就再也没有来过这世上的证据,甚至足迹也会被后人掩去,直到生命的消逝,也只能给予亲人深深的怀念。我知道,祖母将最美的时光献给了最美的夕阳。也献给了她的后代。
我擦干了泪,望着美丽的绚烂的镀着金边的夕阳……
时过境迁
读过的书,犹如走过的路,看过的景,品过的美食;写在指间的文字,犹如内心的痛苦,现实的无奈,梦想的美好;收藏的书,犹如这储存已久的酒打开让人留恋忘返,存封已久的记忆想起让人回味无穷,沉淀已久的灰尘让人触目惊心。
春天,我手捧一本韩寒的书,体会万物之灵给予地球生命的源头,读懂他的世界里的反思、叛逆、追求等字眼。看清这个世界的虚伪,明白万物复苏之时要经历大自然的熏陶,人也如此,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抵达彼岸。崇拜韩寒冷眼看世界的精神,骄傲的选择退学,靠稿费养活自己的伟大志向。问现在的人有多少能像韩寒一样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且靠自己的努力一路大紫大红,让世人记住这个秀气的代言人。
夏天,我手拿一本老舍的书,站在窗前,听窗外急雨狂风的霸气,明白生活的蓝是要自己用心经营每一分每一秒,这样才能感受到电闪雷鸣的勇气。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习惯了下雨的时候在窗前夏雨给我的洗礼,聆听粗放狂野中夏雨给我的乐。我所在城市没有老舍笔下的蓝,但是我且在这片天空下感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便利,同时我也为贫困的西部地区感到无奈。
秋天,我我手捂一本大唐历史书籍,行走在校园的扬长小道上,看到飘落下伐黄的落叶里无奈的眼神,这时我似乎明白歌曲《涛声依旧》里的经典之作。当我读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有声有色的时候,我眼前呈现出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学生考了高分时的嚎叫。因此,我告鉴自己要学会播种之后的经营。
冬天,我手捧一本读者的文摘,在大学纷飞的时节里揽一碗明月洗涤我内心深处的尘埃,与书为友看繁华世界中行色匆匆的路人。积雪厚厚,我不忍匆忙的人在积雪上行走。因此,我静下心来细细品位读者的文摘中的人生、哲理、生活……。
时过境迁,书籍用他最脆弱一面消磨了我愣廓的坚硬,让我淡看功名利禄、红尘知己。懂得岁月不饶人,人生短短几栽,只有珍惜,才能悟出人生真滴。
夕阳下,我走进图书馆,留下我的脚印,带走我的智慧。
秋雨
每次拿起笔头一件事就是忆起雨,我嫌太单调也常常为此而搁笔。
其实雨犹如人的情感世界一样,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讨厌下雨,对雨唉声叹气,烦躁不安。有的人则喜欢雨,对雨就象欣赏美丽景物一样,如痴如醉忘却所以,我就从属于后者。
古往今来,说雨的诗词很多但真正写雨的文章却寥寥无几。我对雨有一种特殊感情,有一种情有独钟的眷恋,有一种与平常人非同一般的感受,因而就写了雨。
也许是性情缘故吧,我喜欢雨,喜欢恋雨,喜欢看雨,更喜欢听雨。每当秋雨缠绵交会经屋檐洒落地面聆听那短促,凄清有节奏的滴答声时,心里总会有所思,总会有所想,总会勾起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总会触动感情的闸门,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在商海拼搏多年的我,早已心身疲惫不堪,早已厌倦了当今社会"商潮"即是"钱潮"那事事都充满铜臭的人际关系。早已看透了官场上那"明争暗斗","争权夺利"阿谀奉承”的百态人生。
一直以来我把雨当作一种心身上的调整,忙碌中的休闲,人生孤寂的安慰,精神上的寄托。我感慨雨在我心中竟有如此的魅力,可以让我一颗起伏不定的心驱于安静,平缓,飘逸,而悠然。远离商圈的喧哗,世俗的纷扰,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那犹如天籁之音的雨声,享受着雨的柔情,雨中的宁静,雨融入大自然那喃喃私语。回归自然,反噗归真,找回我那一份纯真,找回我那一颗平常的心和迷失的自我。让世态炎凉的叹息,争勇好胜的心态随雨一洗了之。在平平凡凡生活中体验崇尚清淡,清新淡雅,逸致,温馨,安详和愉悦。
我喜欢雨,更喜欢那连绵的秋雨,秋雨中的风景,秋雨中的思绪,秋雨中的缠绵。都让我留恋在其中忘却归途。秋雨无数次打湿了我心灵的窗户,敲击着我久久欲动的心扉,心海里荡漾起阵阵涟漪。秋雨描绘了我多少回忆中动人画面,丰富了我多少跳动的情感,秋雨唤起了我多少凄美的感动,声声传情,丝丝达意,直抒胸臆,直滴那久旱的心底。
"七月秋风起,八月秋风凉,夜来秋雨声,落叶知多少"。有人曾说缠绵的秋雨声是一个历经沧桑的男人在诉说心曲,我不怀疑此说法,因为我深有同感。雨去去来来,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人间的冷暖,承载着我多少起伏不定的浮华人生。再回首细思量,许多事情其实从一开始冥冥中就注定了成与败对与错。光阴似箭,岁月蹉跎,走过三十多年潮汐里,也有过鲜花和掌声,也有过成功的喜悦收获的兴奋,同样也有伤感也有快乐。百感交集,唏嘘不已,岁月逶迤而来悄然渐逝而去,我终于有了关于雨的故事。
今夜秋雨绵绵,今夜浮想翩翩,雨之于人,雨如人意,雨同人性,雨中之景,雨中的韵味,“色彩浓,回味永”徘徊在秋雨中一股旷达的情怀无声无息涌上心头,孤寂和惆怅也荡然无存。走着,看着,听着,屡屡思绪飘进郁达夫的“秋雨”里,畅游在戴望舒深深的“雨巷”中。遥看远方朦胧中仿佛看见了梦景中的江南水乡,袅袅炊烟下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看见了秋雨里那梳着辫子,穿着木跷,打着雨伞的“啊娇”姑娘缓缓地走在水街里,秋雨在那古老,点雅,宁静,简朴的风雨楼屋檐下正滴落着那遥远的往事。思绪如秋雨缠绵不绝,似雨非雨,似烟非烟,如梦如幻在脑海飘过,化作一屡清风在逢莱仙境中消失了。
夜过也,东方未白孤灯灭,雨下了这么久都没有打湿我,是我如思欲语的心雨打湿了自已。回想留一空间给自已,可是那怕有在大的雨伞也遮挡不了心雨的飘散,“风兮兮,雨兮兮,水易塞”何处传来横笛声,声声悲切苦含情遣谁听?帐年秋幕,年年雨冷风清,生活上的磕磕碰碰,情感上失落低迷,悠悠岁月,浮华人生就算是铁打般的汉子又怎能经的起几番风雨的吹打哟!枫林更兼秋雨,已到深秋点点滴滴,有谁知道此时情隔着窗户滴到明。心雨郁结于胸挥不去,剪不断,理还乱,脉脉如丝相连。此愁无计可除,才下心头,却上眉头!
"夜幕垂临秋风雨,枫树叶上点点滴,谁听秋声落叶雨,谁解缠绵秋雨情,一叶知秋何为愁?西风吹泪心上秋"。我心中的雨啊!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让我追逐不到你的踪迹,遥远得让我可望而不可及。你是那么庄重,那么的高雅,那么的充满诗意,让我魂牵梦绕,让我不得不对你肃然起敬。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对你如此的眷恋,如此的执着,如此的痴迷。也无以寄托我对你的深情厚谊。因为你是我心声倾诉的地方,心灵永远停泊的港湾,在这空间里融入了我心灵的回声,刻骨的柔情,无尽的话题,真情的流露。
我的思绪融入了雨,我的心交给了雨,我的情留给了雨,我的灵魂奉献给了雨。你纵然不是绝味美酒,但我情愿一饮而尽陶醉在秋雨里!我的意境已朦胧,我的心身已飘然,我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什么是忧愁,什么是名利,金钱为何物,情又为何物。
"秋寒带雨苦为情,脉脉愁绪几时平。把酒问天天不语,晓来却下萧萧雨"秋风凄凄,雨雾茫茫有位男儿在倾诉心肠。都说秋雨愁煞浓。都说秋雨天的思绪比晴天更绵长。但我却要感谢那秋雨,正因为是它拨动了我诗韵般的心弦,诠释了我真挚浓郁的心语,正因为是它营造了我即兴赋诗,挥毫泼墨的雅兴,醉心于写景,抒情,扇情的意境芬围里。
今夜无眠,今夜难于入眠,在撰写着这些文字的时候雨还在渐渐沥沥下个不停,此刻我在想今夜会有许多喜雨的人如同我一般,倘徉在秋雨里,沉淀在无边的遐想中,在品秋听雨中忘情地诉说关于那雨的故事。
篇2: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本周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将迎来第四期的播出,这一期的主题词是“礼物”。本期节目中,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倪萍将登上《朗读者》的舞台,与董卿首次同框,讲述多年为子求医的心路历程。淡出娱乐圈多年的李亚鹏重回公众视野,分享他的教育观点及陪伴女儿成长的故事。此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前女排名将赵蕊蕊等也将在本期节目中亮相。
倪萍为儿子求医退出舞台 回顾多年心路历程
倪萍曾是一代人的春晚回忆,她的声音陪伴大家度过了13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是无数观众心目中的“女神”。然而在2004年,倪萍4个月大的儿子被诊断出一种罕见的疾病,如果不治疗,他的眼睛就会慢慢看不见,甚至会死亡。倪萍为了儿子赴美求医,退出央视的舞台。2014年,倪萍又重回央视舞台,对倪萍来说,守候她的观众是失散多年的“礼物”。倪萍为何回归?重新站在舞台上的她有何感受?在舞台下的倪萍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种种心路历程,倪萍都将在《朗读者》中对董卿和盘托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代央视一姐同台惺惺相惜,董卿称对倪萍充满敬佩之情,倪萍也称赞董卿说“为她骄傲”,两人同框是何种画风?节目播出便可一睹究竟。
父爱如山 李亚鹏大方分享教育心得
知名演员李亚鹏,本期节目也走进了《朗读者》的现场。他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青春偶像,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郭大侠,他是一位商人,更是一位父亲。对他来说,女儿李嫣是上天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女儿的到来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十几年时间,嫣儿撕掉了唇颚裂儿童的标签,成长为了一个阳光自信的女孩儿。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父亲的李亚鹏都做了些什么?为何令董卿发出“如果拼爹的话,嫣儿赢了”的赞叹?李亚鹏坦言,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教育真的是有方法的,但如果缺少了爱,一切方法都是教条。”除了分享与女儿的故事,李亚鹏还在节目中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朗读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文字。究竟李亚鹏将为谁朗读?本周六、日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联合播出的《朗读者》将一一揭晓!
篇3:关于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朗读者》第七集节目中,董卿邀请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王蒙、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有关“告别”的人生故事。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
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这些虽是萍水相逢但却给她过无数温暖的陌生人,姚晨会选择为他们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篇4:2024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朗读或朗诵,不是突然热起来的,几十年来,它一直在这片土地上酝酿着。”上海图书馆会展中心主任吴敏说。上图朗诵团凝聚孙道临、秦怡、曹雷、童自荣等一批老艺术家,他们以练代学,与业余朗诵团员们同台演出,培养了一批朗诵会的常客。这个朗诵团如今已有50多名成员,除老艺术家外,更有律师、教师、企业家、记者、主持人等各行各业的朗诵爱好者,年龄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已90多岁。
与此同时,朗读也跨越艺术门类,进入沪上多种艺术场所。2012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创“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邀请诗人与诗歌爱好者一起朗读,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在“诗歌的魔方——2015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上,欧阳江河等10位知名诗人嘉宾穿梭于淮海路上的“诗歌巴士”里,朗读作品,感受诗意萦绕的美妙瞬间。
欧阳江河说:“诗歌巴士很有创意。在双层巴士上,看着高楼和树叶,和外国诗人一起读着诗歌,我恍若身处另一个时空,这种恍惚感和移动感反而带来了诗歌的确定感,让我们感受到诗是真实存在的。”
朗读也可以成为一种纪念的方式。去年上海书展期间,巴金故居的钢琴第一次为来客奏响。诗人在琴声中,用朗诵“截句”的方式向大师致敬。“在今天的场合,我是一个文学少年,小时候很难想象,有一天能在巴金故居朗诵诗。”从西安专程赶来的诗人伊沙感慨万千。
:
篇5:朗读者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首期节目的主题是“遇见”,董卿是这样阐释这个选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什么是生活中的遇见呢?
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会因他改变。
年少时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残疾少年,从小在同学们不理解和排挤的眼光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生,不仅获得了站立的权利,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时过境迁,濮存昕仍然铭记着医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这位医生永远是第一个真正帮助我改变命运的人。”
谁是第一个改变你命运的人呢?是年少时循循善诱的老师,还是危险时仗义出手的陌生人?
遇见父母或子女,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联想总裁柳传志在报考飞行员失败后非常难过,他的父亲曾这样鼓励他:“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我的好孩子。”
光阴荏苒,柳传志在儿子的婚礼上再次讲出了这句话,这是真正的血脉传承,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许。
那妈妈对女儿呢?首位华人世界小姐张梓琳在2017年遇见了自己的女儿,初为人母的她坦言抱着孩子的时候“总觉得内心软软的”。也许女人都是这样,一旦当了母亲,内心最柔软和最坚强的部分便都给了子女,从此有了牵挂,也有了盔甲。
她们对子女的爱,正如张梓琳朗诵的《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所写的,“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如今,你正在被父母怎样目送着?而未来,又会目送着谁呢?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篇6:cctv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据了解,未来几期节目中,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家刘震云、配音演员乔榛,以及演员斯琴高娃、蒋雯丽、梅婷等人都将成为“朗读者”,分享他们喜欢的文字和故事,
其中说话略有口音的作家刘震云,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而董卿极力说服他来参加,并向他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董卿认为:“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录制节目时,她为那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还告诉观众:“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首播之后,来自好友和观众的反馈令她兴奋不已。董卿透露,娄乃鸣导演用了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长知识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身为制作人,董卿直言文化类的节目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另外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篇7:2024年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3013 字
+ 加入清单导演陆川在央视《朗读者》节目里的处女秀,就是朗读作家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他要把这篇散文献给多年来关注自然、默默守护可可西里的人们。在陆川的朗读中,那只面对猎人枪口跪拜的藏羚羊并没能挽救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却让猎人从此放下了猎枪。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陆川自认为是个“见光死”的人,在镜头前做任何事情都会情不自禁地紧张,在镜头后面看监视器,才会觉得舒服。距离拍摄电影《可可西里》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当年在可可西里的那段经历成了陆川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不仅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更让他对生命和信仰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于生和死的探讨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影片《可可西里》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上。那片土地孕育的每个生命神圣却又脆弱,无人区的奔波追逐,还有那些野蛮的放逐,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无助,以及命运的无常。影片没有那种惩恶扬善的鲜明表达,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
2004年,陆川编剧、导演的《可可西里》上映,这部电影给他带来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荣誉,同年他还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它让陆川成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他最大的收获,是让他找到了拍一辈子电影的方法,还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第二部电影不是《可可西里》,我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后面的创作。拍完《可可西里》的时候,感觉对于生和死的探讨没有做完,好像只做了一半儿。”回忆当年拍摄《可可西里》的经历,陆川说,在拍这部电影之前,敬畏自然只是在书本上读到过的概念,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信仰,“等走过了可可西里之后,经历了那里林林总总的一切,在藏地见证了很多的东西之后,对环境的敬重和敬畏之心就根植在我内心了”。
有一次,一个地方政府想请陆川去做一个实景演出,看过之后他发现这个演出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植被和水源,就放弃了这个项目。不仅创作,连日常生活里很多小习惯也彻底改变了,见到穿皮草的人他会上前提醒,对以前喜欢的象牙雕刻也敬而远之了,以前喜欢看马戏,现在感觉到马戏团是一个有悖于自然法则的挺残酷的事情。去年,陆川的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和观众见面,“在拍摄这两部电影的过程中间,我的很多生活习惯、很多想法都改变了。在将近五六年的时间里,和野生动物打交道,接触环保主义者,他们对我的改变很大。”陆川说。
1971年出生于新疆奎屯的陆川,2002年凭借自己编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寻枪》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可可西里》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对于陆川而言,拍摄《可可西里》的那段日子让他难忘,花了两年时间在可可西里选景,然后下去生活,再写剧本再拍。所有参与这部戏拍摄的剧组成员都存在健康遭受损害的情况,而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中国电影创作一部不一样的作品。
陆川的电影之路是从阅读小说开始的,尽管父亲、剧作家陆天明和姑姑、作家陆星儿对他直接的帮助不是很大,但是,儿时的文学积累给他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陆川坦言,自己一直没有把电影当作一个职业来对待,“所以就很想去拍不同的电影,去尝试不同的事儿。影评人和观众有时候会希望你保持自己的风格,但我想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切面去了解不同的人性”。
好坏评判标准在那片土地上彻底失效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陆川说,影片灵感来自有关藏羚羊、野牦牛被残酷猎杀的新闻报道,最终,那里的人们挣扎的生存状态深深打动了他。
直到今天,在陆川的记忆里,可可西里都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缺水缺油,冰天雪地,狂风怒吼,流沙肆虐。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名字虽然美丽,却是一个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总是现实而残忍,暴力而血腥。在那海拔4700米的无人区,危险的荒漠之地,有人可以因为贪婪去掠杀藏羚羊,有人可以因为5元钱残忍地做帮凶,好坏善恶、理想现实、震撼愤怒无奈,所有这一切,都在那片土地上纠缠博弈。
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片美丽的土地,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装扮自己的美丽,于是有些人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作为一个非典型的英雄,《可可西里》中的主人公日泰身上混杂了理想主义和残酷现实的尴尬,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
在这部电影里,刘栋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身上也显现着鲜明的生命本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做“三陪”的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拿着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
“在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陆川说,现实中,“好”与“坏”并非泾渭分明,更多时候道德屈从于生存,那里的人们用坚定的毅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用人们无法想象的意志生存,“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
2004年,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唯一一部参赛影片《可可西里》获得了评委特别奖。领奖台上,陆川落下了男儿泪。
生活中,陆川自认是个“泪点奇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经常情不自禁眼泪就下来了,有时候在飞机上对着电脑泪流满面,弄得空姐一头雾水。
在可可西里,剧组所有人都身体不舒服。在《可可西里》的拍摄中,一次意外让陆川失去了一个伙伴,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可在电影剪辑时他又狠心删掉了很多煽情的桥段,他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看过太多的生与死,感受过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陆川想要把人类生命的脆弱传递给观众。
为了拍《可可西里》,陆川多次跟随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他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2003年8月,影片正式开拍,陆川率领剧组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我觉得煽情是对可可西里的不负责任,因为那里拒绝眼泪,只有绝望、平静与内敛”。
《可可西里》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拍摄,其中有30%的内容是在无人区拍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剧组还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达尔峰海拔6200米处取景拍摄。在布格达尔峰,剧组遇到了电影里巡山队经常碰到的事,在风雪中露宿,极度缺氧,头痛、头晕、呕吐,高原反应强烈,电影拍到最后,原本有100多人的剧组只剩下60多人,电影的拍摄也超期一个多月。
陆川把《可可西里》当作一部纪录片来拍,片中演员基本是非专业的,陆川逼着演员们去感受最真实的绝望,一次次去跳冰河,一次次去陷流沙,到最后,他们已不是在表演,而是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
篇8:读再寄小读者有感小学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今天,我读了冰心奶奶写的《再寄小读者》,我这是第一次读冰心奶奶的作品,所以读得特别仔细。
冰心奶奶的这篇文章,主要说我们应该怎样去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文中用两个孩子写的日记作了一番对比。第一个孩子只写了四五十字,里面还有好几个错字;第二个孩子却写了千把字,并且没有一个错别字。难道第二个孩子比第一个聪明吗?原因并不在这里,原因是第二个孩子喜欢语文课,上课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读书又仔细,还把书里的优美、生动的词句摘抄下来,并能灵活运用。
去年,老师介绍我看了一些课外书籍,又让我把一些优美、生动的词句抄到一个小本子上。从那以后,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总觉得一些事物在向我招手。不过一遇到写景作文时,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内容也显得十分空洞,让别人看了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可见,我还不会写作文/冰心奶奶的这篇文章很好。
初读时,有一些话我不理解,后来问了哥哥、姐姐,才觉得文章确实好,今后,我一定像那第二个孩子一样,使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
[读再寄小读者有感小学作文
篇9:我是朗读者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我打文学走过,那烟雨蒙蒙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题记
我喜欢那翻开书本,大声朗读的声音。
在一个旖旎美好的上午,在一个夕阳无限的黄昏,一堂案木,一杯清茗,一本小书,一溪浮云,读着诗歌,抑或美文,便感人生美妙,吞尽人间真情。这些的方块字啊,你们为我的人生添加了多少璀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读着李白的诗,雄浑健美,铿锵有力,这是来自唐代的发声。
他做官不仕,却“仰天大笑出门去”,他的乐观令我敬佩。他并不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很好的例子;他并不悲欢,我尤其喜欢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笑看人生,游走四方,像个侠客,英姿飒爽。因为他懂得,“我辈岂是蓬蒿人”。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刚读完青莲的豪迈,这回读什么呢?宋词吧。翻开一本宋词,不禁看到“李清照”三个大字。这是一个多么柔情却又刚强的女子!
年轻时的她狂放,“沉醉不知归路”。她追求生活,享受生活,“应是绿肥红瘦”浮现在我眼前。可惜,战争爆发,丈夫参军,她孤身一人变得伤感和惆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相思肠断,催人泪下,“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寂寞,她伤感,她无奈。这是一个怎样多情的女子!但,她也不乏壮辞:“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正是一个这样的女子,兵临城下绝不投降,慷慨就义。她是个奇女子。读她的词,我感到心酸和悲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够了古典文学,现在来读读现代文学吧。读着读着,海子的诗映入我的眼帘。
他是一个诗人,一个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诗人。铿锵铁轨声中,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心却留了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上。与其说他写的是诗,倒不如说他自己本身就是一首诗。这首诗蕴味无穷,它让我明白,其实,世界很大,我们很小。
尾
轻轻合上手中的书本,饮尽青瓷小盏中的清茗,这一刻墨色生香。远方传来悠扬的笛声,余音绕梁。我是朗读者,我读遍古今,读遍历史,读遍人文。我读,我梦,我思,我在。(公众号:涵城语文)
篇10:我是朗读者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题记
你好似阴霾中的一束阳光,犹如大海中的一只白帆,更像烟雨中曼妙的舞者……初见你,便怦然心动。与你的故事,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而我,就是那守护回忆的朗读者。
一见如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众多学长学姐在为离别而黯然神伤时,我认识了你。华美璀璨的闪光灯下,你身着一袭烟碧色的窄袖襦裙,长发如墨,正抚弄一把古琴,轻吟着这首骊歌,告诉着我们又是一年毕业季。
岁月静好,我们的邂逅就此开始。认识你的那天,天气很好,人很多,很热闹。在我眼里,你仿佛是古画中走出的仙女。“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见面,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相知相惜
午后的暖阳斜照入教室,在那个靠窗的座位上,你轻轻翻动着书本,细致地圈点勾画着,恬静温雅正如你的性格。
课间,我们手拉手一起去洗手间;体育测试,我们相互鼓励,为彼此加油呐喊;晚自习结束后,我们一起去超市,买各种小零食一起分享……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我们形影不离的足迹。与你在一起的时光,美好而短暂。
我们曾在星空下,对着城市最大的一棵榕树许下愿望;曾在自己参演的话剧结束后,留下约定;曾在夏季的午后“离家出走”……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很快乐,它将永远被回忆珍藏。
未完待续
我们从同一个小学毕业,一起过完了初中,迎来了又一个毕业。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同样的歌和词,不一样的人在吟唱,也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在我们只顾玩乐的日子里,我们没想到,有一天我们会天各一方;在我们不断抱怨老师留的作业太多的时光里,我们没想到,以后再也听不到老师的唠叨。你即将去北方了。我们曾约定笑着挥手作别,谁料最后却是相拥着流泪,离别的话语也在那一刻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那天黄昏,夕阳西下,街角的转口,不舍和留恋铺满了天空。我们约定再见,定会再见!我们的故事没有完结,还将待续……
在我们的故事里,我永远都是是朗读者。那跌宕起伏的剧情,我会绘声绘色将它描述,永远铭记。(公众号:涵城语文)
篇11:2024朗读者家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最近一段时间,《朗读者》火遍大江南北,堪称是文艺界的一股清流。每次节目都会选用一个主题词作为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无论是普通人的小确幸,还是名人们光鲜背后的辛酸,听到动情处,声声朗读总能让我们热泪盈眶……
朗读不仅可以打破孤独的高墙,还能帮助我们寻觅同频共振的心灵。如果感到孤独,就来听何老师朗读吧;如果想要热爱生活,就来听何老师朗读吧;如果想要怀念过往,也来听何老师朗读吧。也许到时你会发现,心中暗含千言万语,不如放声四海……
篇12: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
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
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
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
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父子俩聊了许久。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而父爱之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家乡和父母。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
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我要去部队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2013年11月。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
就这样,2013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
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篇13: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胡忠英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他是杭帮菜的掌门人,中国十佳烹饪大师之一,四十余年的从业生涯让他的菜系无可挑剔,成为独领风骚的国家级烹饪技师。《朗读者》第十期,真正的味道大师,胡忠英。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
本期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
篇14: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昨晚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濮存昕年少时曾患有腿疾,自尊心在小时候很强烈,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篇15:cctv朗读者观后感1500字
全文共 1868 字
+ 加入清单文化类节目受追捧,使得央视也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央视,真人秀时代的落后者,出现在央视平台上的真人秀显得那么水土不服,以至于灿星《了不起的挑战》播出一季后就换了平台。此番《朗读者》开播,并且挤掉了《星光大道》的排期,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几近全面沦陷的央视综艺,在娱乐化浪潮中前后失据的央视综艺,似乎明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找准了与平台调性相契合的节目类型。凭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综艺林立的山头,央视顺利安营扎寨。对《朗读者》,央视也给出了极大的平台礼遇,节目在中央一套和三套周六日晚八点黄金档播出,开播当晚《新闻联播》特意作了节目预告推介。
天时地利之外,《朗读者》成事更有人和。这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制作的节目。作为央视一姐,董卿并不高调,13年主持央视春晚的经历,敌不过《中国诗词大会》上仿佛是信手拈来的吟诵为她在社交网络吸的粉。腹有诗书气自华,媒体似乎发掘出一个新的董卿,争相献上赞美之词。杨澜之后,中国电视荧屏上要论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董卿确是独一份。这样的主持人,与《朗读者》的节目气质是契合的,二者互相成就。董卿也把自己的文化趣味带进了节目中,《朗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过去一年准备的结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国学习的结果,它是二十年的积淀。”
话虽如此,《朗读者》的诞生之路亦不乏坎坷。策划一年多,即使有董卿和央视的背书,找冠名商、拉赞助还是一样难。文化类节目要怎么做得抓人?这是横在节目制作方和广告商面前的难题。文化类节目的呈现出口有限,汉字书写、诗歌吟诵、成语接龙、国学典故、猜灯谜等形式几乎已被穷尽;而若不包含竞技、PK元素的话,则节目形式又将更为简单。
《朗读者》以“朗读”为切入口,它很像一个读书沙龙,董卿是知性的女主人。国外有作家朗读自己作品的传统,巴黎街头,随意走进一家书店,里面就可能有一个作家,在面对听众朗读自己的新书。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最后就是作家朗读的镜头,《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兴致来时也会自己读一段。与《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一样,朗读是一种颇雅的文化活动,但其实并不是作者的特权。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首期的主题是“遇见”,邀请了许渊冲、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鲜花山谷夫妇、无国界医生蒋励等六组嘉宾来作朗读和分享。有明星有企业家有学者有素人,嘉宾类型丰富又有层次感。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濮存昕带着小时候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故事而来,以一段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来感谢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荣国威医生。别人对你的帮助,不是理所应当;在有能力帮助别人时,不要事不关己。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之后上场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中国版“姜暮烟”,她远赴阿富汗进行医疗救助。从炮火中走来的蒋励和她的同行者们,共同朗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Bob Dylan的《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美国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阿甘正传》中珍妮在舞会上演唱的歌曲。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出现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致辞写得很好,“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幽默开场,勉励他们“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以强大的心脏去面对未来”。带着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这是企业家的另一面。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成都的鲜花山谷夫妇,一千两百亩花田是爱的承诺,结婚26年还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世界小姐张梓琳刚刚生下女儿,她朗读的是作家刘瑜写给自己女儿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年轻妈妈非常动情。
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动情处热泪盈眶。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董卿为了烘托,问场下观众:“床前明月光都会背,怎么翻?哪个英文好点的跟我说你敢翻?”许老可爱极了,忙不迭地接茬“这个不难翻的”,然后开始解释,场上场下笑声一片。许老桃李满天下,节目的最后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朗读他翻译的作品。
篇16:朗读者第12期观后感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从第一期的“遇见”开始,《朗读者》十一期节目十一个关键词,每次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本周,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又是一个一听就能让人泛起无尽感慨和回忆的词——青春。
2014年,少年偶像组合TFBOYS凭着一首《青春修炼手册》红遍大江南北,老少皆知。节目中,谈及对于“青春”的修炼,作为TFBOYS成员之一的王源坦言,12岁出道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特别在意网络上对自己的评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16岁的他明白最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必在意网络的评论。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的“不以不理智去回应不理智”。
青春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最强烈的阶段,很多人都通过各种方式去彰显自我。
篇17:朗读者12期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青春是什么?董卿说青春是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它是最闪亮的日子。
青青是什么?我个人觉得,青春是梦想,青春是冲动,青春是健壮的体魄,青春是旺盛的精力,青春是敢想敢干,青春是敢作敢为……
青春是短暂的,也许一眨眼一挥手,就过去了,就消失了,就成为我们的记忆的一部分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青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在那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中,却有无数的美丽瞬间感动着自己,感动着他人。
看《朗读者》第十二期,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还有余秀华、丁一舟和赖敏等,有名的无名的,我们认识不认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他们用自己平凡的人生故事讲述着自己不平凡的青春岁月,从他们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最美的那一瞬间,感受到了最让人感动的那一瞬间。
篇18: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这个周末我收看了央视第八期《朗读者》,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勇气 。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而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文学史家樊锦诗,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之后,她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而她为敦煌所做的一切也被季羡林先生誉为是功德无量。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篇19: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胡忠英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胡忠英,男,汉族,1948年11月出生江西省分宜。国家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1967年1月从业至今40年。擅长杭帮菜(迷宗菜)、创新花式菜的烹制,中高档庭宴(美食节、展会)策划制作、厨艺培训及红案作业等。入编时任职于杭州酒家总经理、中国菜创新研究院院长、杭州杭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自1967年1月进入杭州望海楼酒家,师从于著名的杭州名厨童水林先生。2000年11月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贸易办公室、杭州烹饪协会授予首批“杭州烹饪大师”称号等。2001年5月客座桃李旅游烹饪学院。
胡忠英。我们用很多人事物讲味道,那么也用味道来体现人生。胡忠英用他四十年的厨师生涯让我们品味酸甜苦辣,柴米油盐。
篇20: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陪伴,一个简单的词语。父母陪伴孩子,子女陪伴父母......如果没有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一期《朗读者》的主题就是陪伴。首先登场的是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被退学,父亲用不同的方式去鼓励他,让他有了现在的成就的故事。他们父子共同朗读了自己所写的童话;接下来是杨乃斌与他的母亲,向我们展现了那陪伴的真实含义;蒋雯丽女士是一位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员;还有一名野生动物园的唯一一个饲养员林兆铭;为一千多部电影配音的乔榛老师和他的妻子唐国妹老师......
这几位朗读者都令我十分感动,尤其是杨乃斌与他的母亲。在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一次高烧而导致耳膜出血,造成耳鸣。他的母亲不想让她的孩子没有倾诉权利和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于是就坚持让他让普通学校,自己便成为了儿子十六年的同班同学。但是谁也不知到,她为了让儿子上学求了多少次校长。
她朗读了一篇冰心先生的《不为什么》,如此神情、感人的语言,让我不禁想起了母亲,全天下的母亲,也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陪伴是美好的,有了陪伴,证明双方把最美好最珍贵的的东西给了你,那就是时间。
看了这一期后,我也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的父母以及那些曾经或现在陪伴我的人。陪伴虽只有十八画两个字,但它是沉重而美好的。
我们应当学会陪伴,陪伴父母,陪伴每一个值得陪伴的人。让这时间全部种满爱。
陪伴,高于一切,让这世间,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