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京大屠杀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经典20篇)

李雷和韩梅梅这对国民CP的恋情由暧昧变得明朗,韩梅梅为打破与男神李雷间的成绩“阶级差距”,投入了正能量爆棚的学渣反击战,狂学英语。而在青涩初恋之外,预告片中李雷和韩梅梅这对国民CP也与小伙伴们组团搞乐队、沙滩篝火晚会,生动展现了青春正当下的活力画卷。接下来就是小编给同学们收集整理的一些南京大屠杀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浏览

5101

作文

521

《戴手铐的旅客》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65 字

+ 加入清单

戴手铐的旅客观后感(一):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

无论这部电影,80后90后.....多么看不懂,多么要吐槽,但是我还是要说,有理想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这句话同样是当今青年人不明白的!

当那首驼铃响起,于洋在早晨的阳光中,在战友的依依惜别中,踏上千里追凶的险恶道理,我觉得这时的于洋内心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为革命为国家不顾个人荣辱和生死,其实有这种崇高理想的人,才是真正活的幸福的人,不管他们肉体上遭受过怎样的磨难,但在灵魂上却是充实的,无比自豪和幸福的,这一点,至少我作为70后是能够深深理解的,尽管我是做不到的!

有了崇高革命理想的人,是不会有那么多世俗烦恼,甚至得心理疾病的,吃苦受难对他们来讲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崇高升华,慷慨赴死对他们而已更是实现英雄主义的体现!

《戴手铐的旅客》观后感(二):驼铃响起

戴手铐的旅客,直到最后一幕才直到其含义。忠诚的老干部,凶狠的特务,曲折的抓捕经历,似乎是80年代初期以及70年代很多电影的标准元素。

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很多文革时期生活化的场景,比如混乱的小城里标语遍地,造反派满街乱飞,革命小将在路边齐跳忠字舞;拥挤的火车上人满为患,连行李架上也有人在悠闲的享受旅行;以及后半段里出现的当时西南边疆的风土人情,都比电影情节更有趣味。有个桥段很有意思,火车上的乘务员发现车厢地板上有一只王八,顺手抓起转身向人群询问:谁的王八??这是这部紧张的谍战电影里难得的轻松一刻。

电影的插曲《驼铃》早已广为传唱,这首深情款款的歌曲每次听到都让我感到内心温暖。只是在电影里音乐响起的一幕,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友谊绵长,难舍难分,似乎欠了火候,味道还不够浓。

值得一说的还有蔡明老师的青葱出镜,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一瞬间还以为是马大姐的又一次穿越旅行!这个惊喜比范冰冰在泰囧里的亮相更让我感到刺激~^O^~

《戴手铐的旅客》观后感(三):断档的国产电影

不管怎么说,我是看到泪目的,而且止不住流泪。刚点进去看的时候,是抱着吐槽的心思,从来不会想到那个年代会有怎样的电影,而且开头都是很恶俗的镜头,没想到越看越进去。

就情节来说,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这个题材还是十分现代化的,非常接近于特工电影。一个特工遭受不白之冤,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公权力对抗,最后把敌人消灭。但是看到最后,把主人公拷走,原来的主题又得到了升华。或者说,这是基于对社会的反思,好人没有好报,相信这样的主题,即便是现代,也是非常大胆的,主流商业片也不敢拍这样的结局,就算拍出来,恐怕也算是级别以上的。但是结合伤痕电影的背景,似乎也没有特别。

但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全片对善良的歌颂,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不会放弃理想,也不会放弃美好,这种坚守,恐怕再过一个世代,也不会失色。这就是人性中最善良的地方,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就是在于这种态度与精神。

我想好的电影之所以能够打动人,首先是导演自己就有一种信念,然后才能用这种信念直击灵魂。如果自己都不感动,那恐怕也很难打动观众。我不愿意区分所谓几代导演,在我看来,优秀的导演,一定是对人有深深的思索,故事情节也一定要建构在人性之上。可惜现在的国产片似乎已经没有了这种气度,大部分都只是想怎么吸引人看,然后骗到钱,拍鬼片不相信有鬼,拍爱情片不相信爱情,或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小时代反而是最正确的——导演真的拜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战争影片《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导演时隔三年的回归作品,影片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讲述的是此前从未登上大银幕的香港抗日往事:上世纪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陷香港,对文化名人实行极端政策,以“方兰”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秘密行动,在他们的帮助下,包括茅盾、邹韬奋、柳亚子、何香凝等在内的数百名文化人士,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一夜蒸发”……

跟王家卫一样,许鞍华导演对演员阵容那是非常care。跟她以往的作品不同,这次的《明月几时有》在故事题材、档期选择上都有着极强的商业属性,所以,在演员阵容方面,也是非一线不用咯~演员们除了要有完美的颜值跟演技,自身也是要有一定的话题和影响力哒!

在先导预告片里,就能看到不少实力派明星的惊鸿一瞥,and加上预告片中没有出场的演员,这卡司阵容......几乎囊括了内地、香港、台湾最具实力的电影演员,360度无死角的闪瞎眼啊朋友们!每一位演员都是能够单独扛起一部电影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抗日影片《杨成武强攻东团堡》观后感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杨成武强攻东团堡》改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导演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段、谱写了一曲在抗日时期的壮丽悲歌。

《杨成武强攻东团堡》观后感1

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槐村街社区于 7月6日下午2::30分在机车医院六楼会议室观看了电影《杨成武强攻东团堡》。

影片改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谱写了一曲抗日战争时期的壮丽悲歌。在影片中,年轻的八路军干部杨成武及他率领的抗日战士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大智大勇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社区党员、居民,他们屏息凝神,专心致志,仿佛随着那激烈的枪炮声回到了六十多年前那段慷慨悲壮的岁月。

这部影片给党员、居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课,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杨成武强攻东团堡》观后感2

抗日战争时,日军在河北涞源东团堡设立了一个特殊据点。那里驻扎着日军一个培养下级军官的教导大队。有学员170多人。都是些战斗经验丰富的日军军官和武士道精神十足的士官。他们装备精良,弹药充足。据点地势险要,与周边据点形成犄角之势,易守难攻,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我八路军杨成武部,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同仇敌忾,一举歼灭教导大队,可喜可贺。

“百团大战”井陉战役进入尾声后,杨成武就盯上了这块硬骨头。作战计划一经批准,他就马不停蹄奔赴前沿阵地察看地形,召集营以上干部研究攻坚计划。他下定“必须拿下”的决心,采用由夜袭转强攻的战术,一定要拔掉这个眼中钉。

老三团是我军杨成武部的中坚。三营营长沈立强生来是打仗的料,他力争自己的三营做突击队。枪林弹雨中,战士们很快突击到前沿阵地。打退日军的多次疯狂反扑,又冒着日军施放的毒气,还拼下了高喊“神风”的敢死队。我军付出了惨重代价。营长沈立强也在炸毁中心炮楼时光荣牺牲。最终攻克了敌阵。

赵志珍组织民兵和群众奋力抢救受伤指战员,赶制防范毒气口罩和月饼,冒着危险上前线喊话劝降。竭尽全力帮助作战部队。

精通华刺功夫的道长,为削弱日军毒气弹的杀伤力,也提出在大风天进攻的合理化建议。

金翻译受我军教育而反正,利用自己当日军翻译的身份作掩护,机智勇敢地摧毁了毒气弹,不惜牺牲生命炸毁了敌人弹药库。此举可谓釜底抽薪,大大打击了日军的士气。

当汉奸来骗抢杨成武的女儿易生时,老乡竟用自己的亲生女儿妞妞,换回了易生的平安。

我广大抗日军民同心同德,英勇善战,激战三天三夜,终于限日军于覆灭的境地。

在院里指挥所,日军点起大火。幸子知道他们要自焚,就把妞妞放进枯井里。最后,绝望的井出和甲田命令残余日军以死效忠天皇,见有犹豫就亲自将其杀掉或推入火中,幸子也跳进了火堆,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殉葬品。

杨成武和战士们冲入院中,妞妞也被就了上来。杨成武率部一举消灭了日军,取得了攻坚战的胜利,这也是全民抗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爱国主义影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发生在42年11月23日 地点是胶东地区 马石山 故事的讲述的马石山十勇士是整个马石山突围战中最有名的一个集体 实际上在11月23日日军将7000余群和八路军部分部队包围在了马石山地区 而八路军各部队建制已经被打乱 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但是所有部队都以掩护群众突围为第一要务 最后有6000余群众顺利突围 八路军各部牺牲指战员500余人

结合电影说说当时八路的主要战斗情况

八路军胶东军区13团7连6班由班长王殿元率领,在马石山西麓掩护群众突围,三次进出日军包围圈,救出1000多名群众.就在第四次进入日军包围圈时,遭遇日军攻击,10人全部牺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石山十勇士".王殿元和坚持到最后的两个战士用手榴弹自爆而死,枪支被砸毁.这十个人本已经突围但是为了救群众毅然返回了包围圈 最后全体牺牲

同日16团团长周光,政委张寰旭率团机关和部分连队突围时,发现沿途有很多群众,遂派人四处聚拢失散的群众,带领群众一道突围,结果延误了时机,拂晓时分遭遇"扫荡"日军,周团长,张政委指挥部队拼死阻击敌人,掩护700多名群众冲出了险境,而张寰旭政委和参谋长陈志英,参谋周文彬,组织股长牛文蔚等100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16团1营3连指导员带领1排20多名战士,在马石山北麓组织第四批群众突围时被日军发现,激战中指导员和20多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马石山上.

17团2营营长孙涛和团敌工股长赛自来带领第7连突围至马石山以东时,遇到数百名群众,随即组织部队阻击日军,掩护群众突围,赛自来牺牲,孙营长被战士强行拖出阵地.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指挥全连百余名战士与日军展开搏杀,除6人受伤被俘外,其余全部牺牲

17团8连,9连在马石山东麓掩护500多名群众突围成功,转移至马石店,未及突围的数百名群众全部被日军杀害.当获悉小股日军宿营于海阳郭城镇,为了给死去的乡亲报仇,17团决定8,9两连向郭城镇发起攻击.战斗发起后才发现日军多达千人,攻入镇中的8连遭到优势日军围击,力战不退,只生还3人.

胶东行署**局警卫连指导员带领3排16名战士连夜救援千余名群众脱险,天亮后被日军包围,血战至中午,16名战士全部牺牲.

东海独立团2连1排为解救被敌人追赶至半岛最东端的群众,战斗至弹尽粮绝,跳入大海.

通过上面这些战斗想必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八路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观后感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生为中国人的我们,是一定要看爱国主义影片的。这天,学校就组织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太行山上》,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这是抗战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前辈的光辉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中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爱兵如子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一个年纪很小的士兵在站岗,就上前嘘寒问暖。当小战士把手放在嘴边哈气取暖时,朱总司令就把小战士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去暖。最后干脆自己替小战士站岗,让小战士跑步热身。当时我看了很受感动,他指挥作战已非常劳累,晚上就应该好好休息,可是他却这么关心一位普通的小战士,从这件小事中就能看出这位伟人的平易近人、关心士兵的高风亮节。

影片中独臂将军贺炳炎那奋力杀敌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潇洒的杀敌动作,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仇恨。当他接到上级撤军的命令时,生气地将大刀向下一扔,好像消灭多少敌人都不能解除中华民族的仇恨。

在看到一位日本中将在太行山区考察被炸死时,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看到爱国将领郝梦龄说:“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时我感到: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多么可敬的将士啊!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地举起手,由衷地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壮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啊!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有着这样的革命先烈,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在是世界的东方。

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身处和平年代的少年,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来报答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影片《神笔马良》观后感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一位阿姨带我和妹妹,还有其他的朋友们去看电影,我们高兴极了。

在路上,阿姨说看的电影是《神笔马良》,我笑哈哈地说:“这电影可好看了。”到了电影院,我们坐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电影开始了,我们先看到了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男孩,那就是马良,他赶着一群羊走了过来,这时一群坏人骑着马跑过来……到了最精彩的地方了:有一位坏将军要马良画金子,要不然就不把神笔还给马良,马良没办法就画了一只大金猫,然后让它飞了上去,马良又画了一只大飞船,让他们上了船,马良正想开溜,结果被他们发现了,还是被拉上了船。坏蛋们开始搬了,他们先把金猫的四肢给搬走了,金猫哭了起来,它把泪水滴在了坏人的身上,他们就变成了金子,最终马良胜利了。

可是书上是这样写的:贪心的坏人把马良关了起来,马良帮牢里的穷人逃了出来,坏人又逼马良画金子,马良把金子画在了海中央,坏人坐上了船,马良就不停地画风,坏人在船上喊:“风够了!风够了!别画了。”可马良不听还是在画,船沉没了,坏人淹死了。

看了马良这部电影,我明白了:遇到危险要沉着、机智,想办法惩罚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爱国影片《太行山上》观后感

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军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军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电影诞辰百年和抗战60周年,在这个喜庆之年,中国人民沉浸在无比快乐之中。可谁知道,在黑暗的旧中国时期,中国人民却生活在悲惨的日子里,过着受人欺负,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从1937年开始,中国人民又忍受了8年可怕的抗日战争。

暑假里,我从电视中看到一本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南京大屠杀》。看了之后,我深受启发,也感到日本鬼子是多么地残忍无道,而中国人民又是多么地可怜啊!

剧情一开始的声音就非常悲伤,简直让我身临其境,像是感受到了当时的悲惨情节。影片的开始就放出了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子女。他们一家四口都是从遭受了日军进侵犯的上海逃到南京来避难的。他们一家虽然逃过了上海这一劫难,可谁想到,南京也即将面临日寇的攻击,他们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他们安定好地方住下来后,过了不久,南京的战争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由于军队抵抗不了日军,不但丢了城,有的不是死就是被日军俘辱。于是,日本鬼子开始大举地搜查南京城市。人们幸运的躲进地洞才免一死,不幸运的则被残忍的鬼子用机枪或尖刀杀死。在这些例子中,有一个最为悲惨:当夜深人静之时,日寇冲进一户人家,把那一家子杀光后,又发现了一个小孩子,那小孩只有1、2岁,才刚刚学会走路。一个长得怪里怪气的日本鬼子将一个手榴弹放进小孩的衣服里,自己刚逃出屋外,手榴弹就爆炸了。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那么不明不白地死了。那个鬼子还笑得特别的得意呢。我看了之后,是气得咬牙切齿,真想给那鬼子一拳。

日本鬼子不仅到处杀人,还经常抢那些年轻而又漂亮的女子。在一间大的房子里,住着逃难的人们,当夜悄悄来临时,可恶的日本鬼子伸着他们的魔爪冲进那间房子,专挑漂亮的女人抓。在这些人中,有一个是教师,也被日本鬼子看中,但她宁死不从,后来被日本鬼子扒光衣服,被强歼至死。一个知识分子就这样死去了。

再说从上海跑到南京而结果都一样的一家子,现在也过着惨不忍赌的日子。男的被杀死,女的是日本人却也被自己的同胞杀死。最后,那一家子都被丢进了万人坑。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个名字,因为在这个万人坑里,有着无数中国人民的鲜血和肉体,他们都是含冤而死的。现在,万人坑这个名字将是日寇侵略我国的见证。

现在,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经济也越来越好了。可是,又有多少人珍惜过眼前的美好时光呀!如今的生活是无数战士用鲜血得来的,正如南京大屠杀里的万人坑一样,死了多少人,他们都是为了翻身,为了祖国的解放而牺牲的。如今我们的国旗升起来了,可这其中染了多少人的鲜血啊!

现在的小孩子都只会在父母怀里撒娇,可旧中国的孩子呢,有的失去了父母无依无靠,饿死在街头;有的有家却要干苦活,多么地悲惨哪!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抗战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20 字

+ 加入清单

90后的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不曾经历战争,只能从书本影视上了解一点战争历史,最让我喜欢的战争题材是抗击外来侵略者,尤其是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机智勇敢,壮烈不屈,荡气回肠,可歌可泣。

电影《铁道游击队》,就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1956年拍摄的《铁道游击队》,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是,50年代能够拍摄出如此佳作,实属不易。而今观赏,依然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难怪父辈们反复观看,喜爱有加。

电影《铁道游击队》,是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小说《铁道游击队》不是凭空杜撰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抗日时期的真实传奇。铁道游击队,是从百姓中走来的抗战特种队伍,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枣庄微山湖一带为主要区域的抗日武装。其传奇般的英勇事迹及影响,在全国及世界留下光辉篇章。该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由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成立时称“鲁南铁道队”。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铁道游击队由苏鲁支队任命洪振海为队长,杜季伟任政委,王志胜为副队长。铁道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截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令日伪闻风丧胆。铁道队还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领导人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过境。被肖华将军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1945年10月,在枣庄和临城的1000多日军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这是有史以来军事受降中十分罕见的一幕。

电影《铁道游击队》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带领的铁道游击队,活跃于山东临城、微山湖一带的铁路线上。他们破坏敌人的运输交通,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屡建奇功,当地百姓称之为“飞虎队”,观后感《抗战影片观后感300字》。日本侵略军小林部队及其特务队长冈村视飞虎队为心腹之患,千方百计进行围剿。刘洪在战斗中负伤,得到寡妇芳林嫂精心照料,两人产生爱情。

不久,日军前来偷袭,刘洪、李正指挥有方,大败冈村特务队。日军恼羞成怒,四处烧杀,肆意报复。被激怒的刘洪欲在微山湖上与日军正面对阵,幸亏李正赶来及时劝阻,飞虎队实力得以保存,但李正却因此负伤。飞虎队休整后,力量壮大,在与冈村特务队的激战中,全歼敌人。可是芳林嫂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却遭敌兵逮捕。不久,抗战胜利,李正伤愈归队,率队赴临城阻遏xx党军队。北上,救出了芳林嫂,并迫使小林残部投降。

电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充满了豪情和浪漫,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全国传唱几十年而不衰,家喻户晓。时至今日仍让人心动不已,具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欣赏电影《铁道游击队》,使我又一次感受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抗日救国,不分老少。由铁路工人、小摊贩、矿工和流浪者组成的非正规部队,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才提高了思想,具有了组织纪律性,明确了打鬼子救中国的历史使命。其次电影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机智勇敢,舍生忘死,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良好品质。这其中,我认为团结就是力量,也正是因为团结一心的凝聚力,才有了步调一致的号令,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看了这部红色革命电影,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抗战影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恩·约瑟夫博士执导影片《南京梦靥》观后感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回眸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规律和趋势:纪录片先行,各种样式的剧情片就随之跟上。对新闻事件和重大历史,纪录片总或以力求客观的态度或告诫世人的用心率先介入,与观众形成一个最直接的观视角度;剧情片以其商业需要,选择纪录片局部素材并以表演形式放大,在观众形成以其经验并无关联的煽情氛围,当然,在南京大屠杀题材面前,言说商业意图是不合时宜的。此种从纪录到剧情的传递关系,有如下实证:

1982年,新影厂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以库存的翔实资料,整合剪辑后,掷地有声地抛出日军屠杀30多万同胞的铁的事实。1987年,南京大屠杀50周年,内地和台湾,分别推出《屠城血证》和《旗正飘飘》,陈道明、雷恪生、归亚蕾、林青霞等分别扮演了这段历史中的大小人物,有虚构如医生、摄影师和东北女生,也有真实如间谍川岛芳子、弃城军官唐生智,遵循的都是步步紧迫的惊险片叙事方式。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吴子牛完成《南京1937》,秦汉、早乙媛、刘若英精彩地“表现”了一种黑暗时代的强烈个人勇气。同年,香港导演牟敦芾“黑太阳系列”的第二部《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在内地以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面目上映,而这部电影因其极端血腥恐怖的画面,在香港是被列为三级片的。

从87年开始,一个日本老头频频进入国内新闻里,他就是曾作为日军十六师团士兵,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并在晚年一直坚持谢罪和作证的东史郎。他的个人行为,除激怒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外,也让其他国家的电影人开始关注这场大屠杀。2002年,专门制作历史纪录片的美国人陆达路,拍成了耗时多年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中走访了东史郎和研究此段历史的中日美学者,更首次公开了很多来源于传教士约翰•马吉的珍贵影像材料。2002年,叶童主演了《五月八月》,却遭“一部首次揭露中国女性被奸杀的影片”这样的低级海报宣传染污;2005年,通过传真法师多年来跑企业“化缘”,《栖霞寺1937》这部没任何名导明星的小成本电影,在宗教界的交口称赞中上映。

2007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三部表达第三方立场的纪录片陆续出现,它们是受内地院线器重的《南京》、在些许纪录片活动中露面的《张纯如》以及不幸被淹没的《南京梦魇》(该片导演约瑟夫一直抱怨其中有市场运作的阴谋)。这几部纪录片都跳出长期以来在探讨屠杀问题时所陷入的人类行为逻辑死胡同,而将悲痛的承受者还原给那存世不多的一个个破碎的个人;也避免开由中国这样的受害者在陈述历史时,可能被激愤感影响的清晰度。它们让观众暂且离开冰冷的数字,而重新审视那些也曾鲜活过的生命个体,甚至意识到大屠杀还制造了其他非直接的受害者,如目击暴行的沃特林和在追述过程中不能自己的张纯如。

第三方的“中立讲述”多了,就被好莱坞相中了,2009年,一个有着一切史诗片架构的《约翰•拉贝》出现了,他拉开巨大的纳粹党旗,把像小鸡般可怜的中国难民塞了进去,躲过轰炸,而这样矛盾戏剧化的场面在这部“好莱坞制作”中比比皆是。只可惜我们不是《辛德勒名单》的旁观者,而是有着沉痛民族记忆的当事人之后,难以接受这样“刺激好看”的故事。于是,削发明志的陆川带着自己的信念和态度,与诸多明星们撑起中国人自己方式讲述的大屠杀故事《南京!南京!》,但这部电影最突破性的尝试(以日军视角拍摄)反倒也成了最大的问题所在——叙事的情感逻辑难以表现,而只能依赖于形式化的宗教仪式感。

电影,究竟该如何记忆南京大屠杀?在民族疼痛感面前,轻浮随意和商业野心显然都是不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最新犯罪类型青春影片《黑处有什么》观后感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黑处有什么》,挺不错的电影啊,估计导演是70后吧?只有70后才能拍出这种原貌呈现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的片子。

那个既保守而又因为改革开放面临外来新事情冲击的年代啊!小虎队,比昂乐队,燕舞广告,钻防空洞,卡在录像机里的黄片,录像厅里播放的三级片,都是流淌在我们70后血液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那个时候每一个家庭都想女主一样。一家人挤在狭小而又压抑的房间里,都有一个粗暴的老爸和一个不断抱怨的老妈 ,所受的家庭教育不是挨骂就是挨打,没事就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反正什么都不好,反正就是看不惯,而我们的心情就像窦唯唱地那样“从来都是担心,从来都是害怕,还要我们乖乖听说,都说那么儿女对父母地报答” ,如此这般,怎不让人都生出剧中张雪那种想要永远离开的愿望。

70后的父母大多是以前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那拨人,蹉跎过岁月,感受过生活的艰辛,不过也被荒谬的时代夺去了很多人类本应拥有的特质。他们情感粗粝,不善于表达对自己孩子的爱,没有意识去营造家庭的温情,他们对下一代的寄望就是循规蹈矩地做一个本分的人,长大后找一份工作,娶(嫁)一个人,建一个家和他们一样简单而平淡过一辈子,至于人的爱人的情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他们不关心,因为他们像物件一样被支配了大半生,早已麻木和习惯了行货一样的存在,就更就体会不到自己的下一代,在时代变革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片子披着犯罪和破案的外衣,其实写的是两代人的矛盾。女主的父母,张雪的父亲,赵飞的父母,对自己儿女都是那么的粗暴,张雪父亲宁愿不抓真凶就当自己的女儿死了,赵飞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出事后在还不明真情的情况下就暴打自己儿子,女主的父亲更是在知道自己女儿早恋时吼出“恨不得当初掐死”的怒言。他们好像在乎自己的脸面和名声更胜过自己儿女,而儿女们也觉得这样很正常,最多像女主一样不咸不淡的顶几句嘴作为软弱地抗争。更多地是远远逃离自己的家庭,在野外在田野在桥下,在那些成年人去不了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乐园。

电影的着墨点还有很多,不光是家庭,还有学校,管理学生简单生硬的老师,办案潦草草菅人命的警察,还有那些从来不知道正常维护自己权利的愚昧的人, 那些压抑着沉默着无奈而又可怜的人和事,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当女主看三级片看得流泪满面的时候,真的让人震撼,不懂爱而又渴望爱的人,他们情感的启迪只能从三级片中去寻找,这是多么的可笑而又荒谬。至于片名《黑处有什么》,有什么呢?是不是我们70后在粗粝的现实和蒙昧的时代之下,早已被草管而又埋葬的青春呢?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无数次听朋友推荐我看《肖申克的救赎》,每次都是看到它的海报就放弃了,认为情节似乎没有那么吸引人。而在今天,我终于下定决心将它看完,这才发现这是多么优秀的一部片子。看完后的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男主的智慧与隐忍让我深深折服,不管时光多么的漫长,都无法改变一个人追求自由的决心。

本无罪的他入了狱,没有反抗,没有抱怨,他只是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来到监狱的第一天,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大吵大闹,而是安静的度过了黑夜。当时的他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如何逃脱还是该如何在这里生活?显然,他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在监狱里,他不同别人交谈,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不易与人交谈的人,但他却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内心是自由的,他也相信自己能够获得自由,所以即使是监狱也关不住他。而现实生活中那些生活在自由中的人,虽然没有了监狱的高墙,却仍然像活在监狱一般,内心被束缚着。在监狱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体制化的,该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熄灯,都是被规定好的。像我们的生活,也是按照一定的轨迹在那里日复一日地运行着。而能否跳出轨迹,做出与众不同,活出个性,正是每个人正在追求和寻找的。

正如电影里的台词一样:“这个世界能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面对太多的事情,我们在失败后开始彷徨和犹豫,开始动摇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才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半途而废,半途而返。上帝正是这样,他在你斗志满满的时候给你沉重的一击以探测你的信心是否坚定。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追求。抓住那哪怕一丝丝的希望,并在黑夜中点亮那束光芒照亮前方,你或许能找到自己的路。监狱的高墙将他们与自由隔离了,但是男主的信心是如此坚定,他用整整二十年,用一把雕刻石头的小榔头挖通了一个隧道,最后逃了出来。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这或许是电影想要给我们传达的一个信念,生活中要有希望,希望很可怕,他会让人发疯。

二十年,你可以做什么?在这二十年里,男主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监狱的长官做起了理财和报税人;每周坚持写一封信给参议员,为监狱的图书馆筹资扩建,在坚持了六年后终于有了回复;每天雕刻各种石头,做成了一个精致的象棋棋盘;每天挖隧道,在二十年后终于逃脱监狱。在监狱里,最怕的就是没有事情做,任何可以打磨时间的事情都在监狱里慢慢完成。“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监狱里的男主用他最美好的二十年完成了自我救赎,他的生命因为他善待时光而得到了美好的回报。正值美好年华的我们又怎能虚度、浪费这美好的光阴,让自己忙碌起来,以阅读充实我们的生活,艺术陶冶我们的情操,也不负上天给了我们生命。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战争影片《金陵十三钗》影评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那段残酷的历史不应被忘记,当4年前陆川的《南京!南京!》引发的震撼还在我们心中回荡时,张艺谋又以新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揪心的时刻,这一次,他通过惨烈叙事,彰显出了人性的光辉。

当身临生死绝境的瞬间,当人类底线被肆意践踏的时候,人性美的善的那一面光辉是不是就迸发出来了?一群被讥为婊子无情的烟花女子,一个贪婪好色的“二流子”洋人,一个行为猥琐的父亲,他们的过往,总有那么一些不大高尚的定位,但当这一刻降临,他们仿佛被神感召,被佛净化,完全洗去了污浊与尘垢,变得那样清白而圣洁。

被屠城后的南京城,满布着萧肃的烟火与死亡的恐惧,在灰白惨烈的色调中陡然出现了一群艳丽的女子,她们放肆、刁泼、带着某种野蛮的天真,仿佛不知道死神已经在身边徘徊,还要打牌、斗嘴、为翡翠耳环挺而走险,如果说有一个脑子清醒点,就是她们的“大姐大”玉墨,会说洋文的玉墨,在妖娆之外更具一般妓女所没有的优雅。玉墨独特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教堂里的女孩们有种天生的怜惜。面对禽兽不如的日本鬼子,同是女人,面临着相同的恐惧,但玉墨毅然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女孩,把死的黑暗甚或比死更悲惨的苦难留给自己。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秦淮河上的烟花女子早在明末就写就了一曲曲慷慨悲壮之歌,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寇白门……哪一个不是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节气?秦淮河上的香艳脂粉,并不只会在灯影摇红里轻歌曼舞,她们也会唱出激扬高亢舍身取义的洪钟大鼓。豆蔻惨死在日军手里,只因要为蒲生弹一曲《秦淮》,谁说婊子无情,这情何等地真、何等地纯!当她们一个个以女学生的妆容出现时,当她们把镜子摔破,把碎片变成武器揣入怀中时,当她们一个个从容走上不归路时,你难道不为这群女子心灵的纯洁感动吗?无须问还有没有续篇,当决定替代赴会时,她们已把生命之门缓缓关上。

电影《金陵十三钗》与小说原著有较大的不同,原著只是一个中篇,但改编它却用了四年时间。其中神父这个角色是个很大的改变。原著中神父就是神父,对日军兽行无比愤怒又无力改变的神父。在电影中,这个神父一出现就死了,这才有了入殓师约翰的出现,这个人物用了很浓重的笔墨来刻画,性格发展脉络有很丰富的层次,他开始的感觉实在太差劲了,贪财、自私、好色,因为有酒有大床才决定留在教堂,对妓女的出现喜笑颜开。要他帮助女孩们逃亡,他开口就是“how mange”。后来,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兽性,实在忍无可忍,拿出了红十字会的大旗,大声怒斥日军,在那一刻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之前的猥琐顷刻化作乌有。从此,他穿定了神父的衣服,也真正扮演了神父悲天悯地的慈悲胸怀:冒险出去寻找豆蔻和香兰 ,拒绝了可以离开南京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改装破车,为拯救女孩们想尽一切办法。有人说,这个假神父的改变太过突然,其实只要你细细分析会发现,其转变是有基础的:他有过一个12岁的女孩,这成为瞬间爆发的根本源泉,他不想这群和他女儿一样大的孩子们受到伤害。

而那个只露过几次脸的父亲,形象原本也非常猥琐。他为了寻找女儿留下来当了可耻的汉奸,后来在神父的请求下帮忙下工具找通行证,到了最后他还为女儿求情。看到这里我们发现,无论他曾做过什么坏事,都会因为他做了一个父亲该做的事而得到原谅,所以神父说他离开南京最遗憾的事是没来得及掩埋这个父亲。

至于书娟、李教官、李乔治等角色本身就非常正面,他们所做的一切显得那样顺理成章,而影片也着力展现了他们充满光辉的人性。在这些光辉的人性下,更衬托出日军的灭绝人性,惨无人道,在日本主流时至今日仍然不肯为曾经的侵略行径道歉的情况下,拍出这样题材的片子,其现实意义,对国人而言,就是要发奋图强,勿忘国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禁毒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毒品能让人摆脱痛苦?少量的毒品不会上瘾?吸毒后依然能控制自己?不!这简直大错特错,这些话都只是贩毒团伙诈骗的手段,国家对此做足了“功课”,严厉打击贩毒团伙。

“吸毒一口,掉进虎口”,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像是一口警钟。时时刻刻在你的耳边响起。没错!片中举了三个例子,其中一个名叫“阿华”,只是初中毕业,但吸毒已有十二年了,多次尝试戒毒,但都以失败告终。更没有固定的住所,每天睡在街头,食品、生活用品都是从商店里偷回来的。犯毒瘾时,没钱买毒品,就四处向的士司机乞讨,东凑西凑的零钱还没热就拿去换毒品,而却是少得可怜的海洛因。导致这么严重后果的原因,只是有一天晚上在酒吧里吸了一口毒。我们不能因好奇,赶时髦而盲目享受,毒品会麻醉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上瘾,摧残人的身心健康。大量的吸食毒品,还会直接导致死亡。所以说,毒品碰不得。它就像是一个电脑黑客,一旦进入你的脑中,目的只有一个——控制你的思维,让原本你主宰的大脑转变为它驾驭的领地。

禁毒,是每一位合法公民的责任!毒品,已夺去了无数青少年的宝贵生命,一朵朵正怒放的鲜花就此凋谢,多少大好的前程也被毒品毁了。大家醒醒吧,毒品只会有害无益,让我们一起“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共创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梦靥》观后感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强奸、屠杀、强奸、屠杀,这惨烈的一幕幕触痛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70年前关于南京的一切。关于国仇国恨,我不想多说,这里只针对电影

其一:幸存者的陈述配以影像的表达方式足够真实,但是导演宣称要打破传统纪录片的表述形式谋求新意这一点好像完全没有做到,虽然没有专家学者来发表演讲,但是找几个好莱坞二流演员扮演当事人就是个好主意吗?这几位大叔大婶个个衣着光鲜油头粉面毫无演技,一点都不敬业,只让人越看越别扭,最让人郁闷的是还找来一个华裔演员演中国人,一个日裔演员演日本兵,而这两个人却只会说英语;另外,导演在揭露日军暴行时不忘宣扬美国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看他们把拉某某华某某等夸得多美,讲到西方各国政府对这件事充耳不闻不理不睬时却一笔带过。

其二:华星每天早上放映一场,对学生免费,场场爆满,这当然是好事了,我看的这场里大概只有四五个人看起来不像学生的样子,可是这让人思考,如果不是免费放映呢,还会不会这么火爆,会不会有更多的孩子把钱花在哈利波特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整个南京城堆满的是无辜人民的尸体;流着的是被杀人民的血水;燃烧的是侵略军兽性的邪火。然而,要使繁华的南京变成这般景象,却只花了侵略军一周的时间。“多么顺利!!”日本军铁定会叫到。

记得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看过这样一短片子。一批百姓被推入土坑活埋,惨叫的使中国老百姓,杀人的是日本天皇军,凑热闹的是中国同胞,准备下批活埋的中国同胞,还夹杂着幸灾乐祸的笑声。。。。。。就在这样的情况下,30万人民一批接一批的被侵略军杀死。。。。。。“这不是真的!”我当时会想。“我的同胞就这样的思想?!”鲁迅会想。“一群卑贱低下的民族!”日本学生会想。

30十万民众,竟打不过一小团日本侵略军。没有一根棍一把刀指着侵略军的鼻子,说:“滚回你们老家去!!”日本真幸运,没有遇到像南斯拉夫一样的人民。

不久前曾看过有一位同学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件,内容是这样的:一日本青年在酒吧调戏殴打中国女名星,被打的是中国女明星,庆祝的是日本青年,若无其事喝酒的是中国同胞,道歉的是酒吧老板。这一事件我虽不知何时发生,担却与南京大屠杀多么相似啊。在中国的国土,受伤害的是中国人,伤人的是日本人,无动于衷的还是中国人。事隔半世纪后,又历史重演。麻木,这就是中国人的思想么?日本就这样才欺负我们中国的。

我有一个人生中最大的耻辱。在我六年级时,我和我一个GOOD FRIENG去上辅导班,有一次,我那朋友与别的同学打架,我居然还在那若无其事的看书。

不知在哪有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一条龙,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中国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

我以此为辱,也希望整个中国以此为辱。觉醒吧,麻木的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南京大屠杀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我看到一幅幅残忍的画面接踵而至,我非常气愤!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我国的历史首都南京,把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禽兽不如的日本兵把老百姓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看到还在呻吟的挣扎者,都被刺刀杀戮,最后将尸体焚化。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上……其中,那惨无人道的日军,对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达30万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十分沉重,30万人,如果他们手拉手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呀!妈妈对我讲,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悲惨事件!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中国为什么被人欺负?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来侵略中国?就是因为那时我们的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真理。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同学们,中国要扭转乾坤这个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走进雷锋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楷模,在他22年短暂的生命中,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受到大家的称赞和传诵。

3月5日,是雷锋日,贵国各机关团体掀起了一股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爱国主义热潮。为什么学雷锋要在3月5日呢?因为毛爷爷在那一天做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中国就是这样,可以因为领袖的一句话平添一个节日,也可以因为一个事件从日历上抹去一天。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初毛爷爷是在六月四日题的词,雷锋日一定会尴尬的内牛满面。

雷锋精神被赋予了很多内涵,例如钉子精神、做好事不留名精神等。我小学的时候,特别崇拜雷锋,但是不敢贸然学习,因为心目中雷锋已经被教科书描述成一种神人,用现在的流行词就是雷神,贡献帝。我觉得自己不配学习雷锋,只敢学习赖宁,可惜山上一直没着火,未果。只好在作文中YY,于是雷锋、赖宁、张海迪成为我作文里的三大天神,纵贯全文。基本上大家的周记内容都是带着红领巾扶大娘过马路,当大娘内牛满面的时候,我都会华丽的转身离开,走出五米远,扭过头,不留名的说“我是雷锋。”于是我做的好事都悉数被雷锋那小子占完了便宜。

长大了,雷锋离我们渐行渐远,不知道他在阴间还有没继续做抱着孩子送大嫂回家的好事,或者聪明了换个模式,抱着大嫂送孩子回家。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雷锋精神正在部分的继续发扬。比如,“钉子精神”变成了“钉子户精神”;“做好事不留名精神”变成了“做好事不敢留名精神”。官员们倒是学的彻底,日记还是每天坚持记,只是记录的内容从帮助了几个人到做了几次。

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非要加个意识形态,于是就成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还在,乐于助人少了。谁说过的——助人为乐极生悲。

试想如果雷锋今日还在,不知道会落到哪步田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D影片《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观后感

全文共 1571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刚刚经历丧亲之痛的年轻人,还要面对失去他全新的庇护所,不难看出,这样的电影在遭遇同样经历的年轻人当中很容易产生共鸣。电影中出现的关键一幕十分动人,Jacob再次与他的祖父见面,两人在一起重温了旧日时光,Jacob向祖父讲述了自己的伤痛和感受。

如果从粗浅的角度分析,如果和原著的情节相比,肯定有人会觉得蒂姆·波顿和编剧简·古德曼(曾执笔《X战警:逆转未来》)对原著第三章的修改有点过头了,他们让Jacob拥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幸福的结局,这样就有点破坏掉Jacob冒险之旅本身应有的潜在意义了。电影中的安排会让人觉得挚爱的人即使离我们而去,也会一直在我们身边。也许是因为主创们想赋予电影结尾的内涵太多,以至于在结尾安排了太多的情节和特效,以至这些内容之间缺乏一些必要的联系,彼此之间的前后呼应不足,缺乏逻辑性。

但从总体来讲,蒂姆·波顿的执导依旧不俗,他将两个世界完美结合在一起--家园没被炸毁而是保存了下来,但是在另一面的现实生活中,Jacob的祖父则是个怪人,Jacob的父亲Franklin一直对Jacob祖父不在身边耿耿于怀。在佩小姐的看护下,这些超能力孩子们过着愉快又有趣的生活,超能力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并赋予他们的生活很多奇幻色彩。这些孩子们的超能力跟X战警以及那些坏人们拥有的并非同一等级,这些超能力让孩子们度过了悠闲的时光,而在紧要关头也让他们成功躲避了危险。

剧情安排孩子们踏上一段探险之旅,这跟他们自身的想法和意愿有些不一致。后来电影中有一段在一个码头展开的胜负对决,当时码头上正在举办狂欢节,一大群人正在无比慌乱的四处逃走,这里让人看的不是很明白,什么人在逃走,又是为什么逃走?还有一点,影片很想突出Jacob和他父亲Franklin之间关系的缓和,但又在Jacob和他祖父Abe的情感上大做文章,虽然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但却没能在Jacob和他父亲的关系问题上说清楚,这有些令人失望。

爱娃·格林在电影中饰演的佩小姐是个很古怪的人,同时也是个很奇妙的人。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各种古灵精怪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同时也能将对这些与一般孩子格格不入的超能力孩子们的照顾表现的细致入微。杰克逊则将Barron这个角色的恐怖和病态表演的恰到好处,对孩子们的恐吓以及最后被孩子们的超能力搞得超级狼狈都被他演绎的惟妙惟肖。

饰演Jacob这个角色的巴特菲尔德也一样,这个孩子的表演再次证明了他是个有天赋的小演员,他让这个角色看起来拥有天真烂漫又无穷无尽的好奇心,特别是当他因为祖父的遗留之物踏上探险之路时,还有他对于失去亲人友人后那种心神不安的情感的演绎十分出色。其实片中除了主要人物,电影中对其他一些角色的经历有些轻描谈写,甚至有点生搬硬套。但因为巴特菲尔德赋予了Jacob这个角色多维度的演绎而弥补了许多。巴特菲尔德的演绎带给观众身临其境,就好像在跟着Jacob一起探险般的感觉。

此外,演员斯坦普在剧中将祖父的角色形象演绎出了一种庄严感,还带有一点古怪的色彩,而他自身几十年来积累和沉淀,也给人一种平和却难以忽视的存在感。演员艾拉·珀内尔在剧中扮演Emma Bloom,她似乎注定就是个大明星,感觉连电影镜头都偏爱于她。

佩小姐这个角色可以说只成功了一半。佩小姐带领观众进入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奇异世界,她身边还有很多非常引人注目的角色,同时电影为他们营造的各种奇幻神奇的氛围也让人们很想一探究竟,但可能由于想表达的重要因素太多了,电影无法将所有要讲述的内容全部表现出来。孤儿院的炸毁似乎只是为了给小英雄踏上探险之旅当衬托,这个焦点定位可能就不太正确。观众们之所以还想继续看到这部电影的续集,就是因为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佩小姐的家会变成众多小超能力者们的家园,当然,电影也给大家留下太多悬而未决的疑问,这也能成功引发观众们的好奇心。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励志影片英雄儿女观后感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中住着一个名叫王二小的孩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之后,二小被八路军收留了,加入了儿童团,学到了许多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一天,敌人又开始扫荡另一个村子,二小看着敌人向着村民们转移的方向前进,便故意引起敌人的注意,鬼子见是个小孩,就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了二小的胸膛,把二小摔在石头上……

在中国,像王二小这样的爱国英雄成千上万:勇敢机智的小英雄雨来;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敢于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小兵张嘎……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无数的革命先辈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勇士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爱国之心是多么可贵啊!这些英雄们凭着顽强的精神,宁死不屈,与敌人拼搏到底,支撑着他们的是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胜利。想到这里,我不禁深思:他们为了祖国能够胜利,是用命去与日军作斗争,但他们难道没想过,他们自己死了,不就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吗?哦,我明白了,当他们全力抵抗入侵者时,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而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们那舍己为人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二小,若出身在新中国,他就能向我们一样,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在和平里生活,不会再有可恶的硝烟子弹,和平之花将开满全世界。

这部影片不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还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榜样。影片设置得既合理,又吸引人。如二小与敌人巧妙地对话时的从容赢得了同学们的鼓掌;感人的场面总是同学们流下了眼泪;但有的场面却十分搞笑,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总之这部电影拥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使人更深地体会到王二小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我真诚的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曙光永远照耀地球!也让革命精神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励志影片英雄儿女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最精彩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1909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挟雷霆万钧之势登陆近日中国银幕,引得群情激昂,一片振奋,据说有望成为今年年底进口片中的一支有力的“强心剂”。

该片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以“二战”期间发生的真人真事为蓝本,真实而震撼地还原了美军在日本冲绳岛战役中所遭遇的一场最残酷、惨烈的战斗,塑造了一个传奇而另类的战斗英雄。剧情相当燃血:讲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名应征入伍的虔诚的基督徒德斯蒙德·多斯拒绝当手持武器杀人的战士,而以拯救生命为己任的医疗兵身份从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单凭一己之力救出75名伤亡士兵的传奇故事。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气势恢宏、细节逼真,充斥着具有强烈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的血腥、暴力镜头:除了对于战场上形态各异的伤亡方式、断臂残肢不断加以纤毫毕露的近距离特写,成功提高了战争片的恐怖等级之外,该片对于战斗中的火团的威力、破坏力、杀伤力的精心设计与着力表现亦确实赋予了战争片新的景观,产生了视觉效果上新的冲击力,令观众大呼“刺激”“过瘾”。因此,本片在北美上映后口碑和票房爆棚,被誉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但与此同时,一种将其视为“反战片”的论调也甚嚣尘上。

“反战”之说何来呢?恐怕直接来源于观众对影片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这一形象及其行为的理解。德斯蒙德在影片中独特而鲜明的形象标识是“反暴力”,他最重要的原则与信条就是生命高于一切,因此绝不拿起武器杀人。这也是他有别于一般战争片英雄主角的地方。他的“反暴力”态度坚决、意志坚定。即便遭遇被集体孤立、被他人误解、被军队审讯、监禁,他的这一原则始终不为松动。

然而,“反暴力”是否等同于或必然导向“反战”?影片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并不清晰、一致的回答,这也成为人物行为逻辑的矛盾之处:德斯蒙德一方面表现出坚决的“反暴力”姿态,要作一名不拿武器上战场的医疗兵;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出积极参战的热忱——为此,他不顾父亲的劝阻,不惜果断离开心爱的未婚妻,不怕来自军队的各种打击、排挤,甚至军事审判,坚决踏上并非无可选择的危险之地,这一切都体现了他参战的自觉性。而驱使他如此义无反顾地参战的动机,来源于他对战争的认识。影片中,德斯蒙德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每一个美国人都有参战的责任和义务。“太平洋战争”作为一个有力的提示,揭示出德斯蒙德参战的契机以及他关于战争(至少是他所参与的这场战争)的信念: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在这场战争中,(因日军偷袭珍珠港而介入“二战”的)美军代表着正义之师,每个热血之士应该为美国而战、为正义而战、为荣誉而战,这也相当于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这场战争的合理性、正当性。正因此,当军队因他匪夷所思的参军意愿无法同军队规则相容而对他劝退时,他深以不能上战场为国效力为耻。可见,把参战同爱国划上等号,是德斯蒙德坚信不疑的潜在认知,代表着某种程度上将战争合理化的倾向。这种战争观的陈腐、落后、危险,不言自明。历史证明,它恰恰是煽动战争的思想催化剂,也是当权者、政治家常常用来鼓动战争的阴谋伎俩;对其危险的恶果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否则,难保历史悲剧不会重新上演。

就影片中的主人公而论,尽管他坚守了自己不拿武器杀人的信条,但他并没有、事实上也难以用这样的方式(仅凭个人的信念的感染力)扭转或阻止其他人(比如他从战场上救下来的那些伤兵)的行为选择以及崇尚暴力的战争观;事实上,恰恰相反,德斯蒙德孤身从火力密集的战场上奇迹般地救下75名战友的英勇事迹和英雄壮举,在客观上产生了对美军将士极大的激励、鼓舞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对战争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中的表现是,在钢锯岭首攻惨败之后原本士气消沉的美军,在德斯蒙德传奇事迹的鼓舞之下,迅速重振军威,组织了二次强攻钢锯岭的战斗,并在德斯蒙德的战前祈祷和再度上战场之后勇往直前的行为的带动下,赢得了胜利。所以这个形象身上所体现出的力量绝不仅仅是其反对杀戮的自觉的人道主义力量(亦即他“反战”的依据),也有某种程度上、不容忽视的、潜在的战争煽动力量。这恐怕是一味在影片中对主人公作英雄化、神圣化的“加魅”的创作者所始料未及的吧?

事实上,不仅主人公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反战”态度,而且从影片一味地颂扬其精神信念、价值立场之崇高的态度可以判断出,影片创作者对于主人公行为中所潜藏的自相矛盾的两面性也缺乏足够的洞见,也就是说,影片(创作者)同样没有表现出清晰、深刻的“反战”立场或自觉、深入的反思战争的倾向。

把《血战钢锯岭》当作一部反战片的观众,很大程度上应该就是被影片不加节制地对主人公英雄化、神圣化的“障眼法”所遮蔽、迷惑,从而“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地指鹿为马了吧!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