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京大屠杀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优秀20篇

李雷和韩梅梅这对国民CP的恋情由暧昧变得明朗,韩梅梅为打破与男神李雷间的成绩“阶级差距”,投入了正能量爆棚的学渣反击战,狂学英语。而在青涩初恋之外,预告片中李雷和韩梅梅这对国民CP也与小伙伴们组团搞乐队、沙滩篝火晚会,生动展现了青春正当下的活力画卷。接下来就是小编给同学们收集整理的一些南京大屠杀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浏览

5021

作文

521

爱国影片《太行山上》观后感

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军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军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教育影片《黑处有什么》观后感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黑处,是一个未知的真相。未知的不仅是这件扑朔迷离的连环奸杀案,凶杀案是一个恐怖的黑暗。但对一个14岁的少女来说,也是懵懂的少女对青春期的探索。而后者,才是电影的中心。

黑处,是这个可怕的社会。老师在得知张雪遇害之后,不仅没同情,反而叮嘱学生要“洁身自好”。妈妈从来不给曲靖科普生理知识,但却在曲靖当着外人面甩月经带时不由分说就打骂她。外界是充满危险的,养老院为老不尊的爷爷、理发店眼神奇怪的店员、偷偷盯着学生小腿看的冰棍大叔、偷偷跟踪曲靖的怪人,他们都不是凶手,他们都可能是凶手。凶手,可能是任何一个人。

我想,这才是让人细思极恐的最大的黑处吧。

黑处,也是自己的内心。曲靖是孤独的,没有朋友,没有对象,没有理解的人,当着全校人的面获得了学雷锋标兵,却被老师冷嘲热讽,“越是平时看起来蔫不拉几的,心思越重呢”。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是曲靖跑向未知的麦田深处。成长,是从黑暗的未知走向光明的已知,也是从光明的温室走向黑暗的外界。好奇、紧张、不安、惶恐,统统都是青春期萌动的形容词。

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曲靖在影院里看「蜜桃成熟时」,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献礼影片《毛丰美》观后感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观看毛丰美同志先进事迹视频,我深刻体会到,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应该像毛丰美一样,必须应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勇于奉献,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担当是一种使命。当下,我们辽宁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阶段,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呈现,一些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个别干部精神懈怠,有本领恐慌,失去动力无所事事。困难面前,消极作为,只会贻误改革发展时机;奋发有为,才可能攻坚克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丰美是我们做人为官的一面镜子,大梨树村发展史就是我们推动振兴发展的一面镜子,这理应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也应成为锐意探索者的底气所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担当是一种忠诚。毛丰美有句话:“一定要让全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只有到大梨树村亲自走一走,才能掂出这句话的斤两。30多年前,他带着村民开饭店时,跟做厨师的小姑娘说过这话;20年前,他披星戴月穿着大雨靴挖淤泥疏通河道,跟一块干活的群众说过这话;一年多前,他弥留之际,对病榻前的老朋友仍念念不忘这句话。这样的共产党员,如此忠诚于信仰忠诚于人民,怎么会没有干劲呢?又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担当是一种境界。毛丰美的儿子毛正新说,小时候有一天,父亲指着村子外杂草丛生的荒山头,告诉儿子以后一定会把这荒山变成花果山。10年之后,父亲真的带人上山挖坑栽树,硬是在一片不毛之地琢磨出了“蓄水灌溉”,种下满满一山的果树。有无境界,高下立判:那种患得患失的算计,斤斤计较的狭隘,只会陷入无所作为的空虚;有追求有梦想,就能把腰杆直起来、肩膀硬起来、责任担起来。像毛丰美那样,在百姓心中留下无尽思念,在后人面前树立巍巍丰碑,这样的人生,不是更值得追求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担当是一种能力。2008年底,大梨树村广场上,全村一千多男女老少露天开会。天降大雪,台上,毛丰美谈当年收成和翌年计划;台下,人人伸长脖子听,生怕没听全。两个小时,雪越下越大,就是没人挪动脚步。人心齐,就能指哪打哪。附近的村,基础条件好的有的是,为什么没能像大梨树村这样发展起来?我们要说,能把群众发动起来,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基层干部在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担当。

通过学习毛丰美同志先进事迹,我在思想认识上,对一名共产党人的追求和崇高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将以毛丰美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系群众、勤政为民、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坚持做老百姓的公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新溪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怀旧影片《岁月神偷》观后感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哭点没有底线的人,看这样一部电影确实会让泪腺在两小时之内承担起超强负荷的工作。同样是回顾过往,同样是感慨亲情,同样是岁月流逝,看过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之后,越发觉得《岁月神偷》有很大的煽情之嫌,尤其是黎允文超强的配乐能力,足以让人伤感不已。而《我们天上见》的情感表达克制、理性、循序渐进,后劲十足,直到字幕向上滚动,未完的情绪依然在心里徘徊,虽然没能泪流满面,但却禁不住鼻尖阵阵微酸,难以抵御那份欲说还休的隐痛。

这个月与当代MOMA结下了不解之缘,又一个星期天,一个人打着伞,八通线,一号线,二号线,步行,按照和上周同样的路线去看了第二遍《岁月神偷》,然后按照和上次同样的顺序将所有哭点一一哭完。这是一次实验,虽然我极力克制,但是终究没有奏效,足以验证泪腺与掌管感情的神经确实紧紧相连,从而承认这确实是一部极有杀伤力的电影,即便在第二次看时我已预知了每个人的命运走向。

《岁月神偷》让人感动的因素很多,不只是亲情,不只是爱情,不只是生离死别,它还包含着一代人难以重现的成长经验。你再也不会被小伙伴嘲弄,再也不会和邻居一起在露天吃饭,再也不会吃完饭和兄弟姐妹一起写作业,再也不会把那些边边角角的东西当做宝贝。一切美好的旧时光,都毫无顾及地一去不复返了。好在还有大脑来承载记忆,好在还有电影能呈现这一切。

电影里的一家是普通的市民阶层,爸爸做鞋,妈妈卖鞋,哥哥功课优秀,弟弟调皮可爱。爸爸说,做人要保住顶,妈妈说,做人总要信。爸爸给妈妈做了一双鞋子,妈妈给鞋子分别取了名字,一步难,一步佳。台风来时刮穿了房子,电台里The monkees的《I wanna be free》和满屋的鞋子一同在风雨中飘散,人对美好的向往总是和现实的困苦相依相伴。因为贫穷,哥哥面对女友家的豪宅时神情黯然,弟弟无法一个人独享一盒月饼时嚎啕大哭,爸爸当掉了戒指给哥哥输血,妈妈抓着爸爸空空的手指哽咽难言。人各有命,富贵不同,但贫穷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幸,情感的维系才是幸福与否的关键筹码。

《岁月神偷》的真诚之处便在于,它收敛了悲戚,流露了笑意,始终在守候着一份淡淡的希冀。

欲望与血缘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少有人会停下回望来时的路。你在慢慢长大,却并不觉察身边的亲人正在慢慢变老乃至死去,总有一天你会要用欲望去置换感情。就像奶奶说的,你把所有喜欢的东西扔进苦海里,把苦海填满,就会和亲人团聚。

生活的美好与残酷便在于,真情永远有效,只是每人都有各自命运的期限,过时了,便不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青春题材影片《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七月与安生》这个名字,貌似是在中学的时候,那时年少青涩,只能看看书的内容。现在重温“经典”,有了不同的感触。

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的时候,是十三岁的时候。

新生报到会上,一大堆排着队的陌生同学。是炎热的秋日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得人眼睛发花。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只是她心甘情愿。虽然对这种心甘情愿,她并不能做出更多的解释。

我的名字叫七月。当安生问她的时候,七月对她说,那是她出生的月份。那一年的夏天非常炎热。对母亲来说,酷暑和难产是一次劫难。可是她给七月取了一个平淡的名字。

就像世间的很多事物。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

家明这个男人就TM是一人渣!我想这个应该是看过的人都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

除了这个人渣,我不喜欢安生。我承认,安生那种敢爱敢做的精神是我欣赏的地方。但不是所有死了的人都是最可怜的。逝者死了解脱了自己,留给活着的人只有哀伤和愧疚,活着的人却要为她承受剩下的一切。为了成全家明和七月只是寻思理由中得一向,归根究底还是希望自己早点从这种混沌中解脱,而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死!她是死了一了百了了。可七月却要成天对着一个曾经背叛自己,而且让自己伤得很重的男人;可能还要面对那个被不负责任的母亲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每当看到这些,想起的又是那个曾经最好最好的朋友,这样的心情该是多愧疚啊!

所以,我认为整场“闹剧”,不是死了的安生最可怜,而是生不如死的七月……

一段情散了,就忘了吧!再美好的回忆也只是昨天。一段缘尽了,就算了吧!再多的挽留也只是强求。一段爱消失了,就消失吧!不然你又能怎样。握不住的流沙,干脆就扬了它!断了线的风筝让它飞,它需要天空,你也需要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影片《三峡好人》观后感

全文共 1140 字

+ 加入清单

看片子以前,心里一直在猜想三峡好人是怎样的人,他长什么样,性格是什么,为什么是好人……但是看完以后才明白,"三峡好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一直很害怕看类似的文艺片,因为总在最迷惘的时候故事便结束了。

首先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是演员韩三明的形象:他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

一男一女,一个是为了找回老婆,另一个是为了找到老公。本片延续贾樟柯一贯对故乡及底层的情感,讲述两段挽回和舍弃的爱情故事。三峡建了,奉节要拆;一个在建,一个在拆。没有人说拆就不该,建就理所当然。所以沈红的拆,与韩三明的建也正是这个非常时期的主旋律,人们被这个旋律所牵制着,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故事以及拆迁中的奉节是急剧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烟,酒,茶,糖,分成四个联系的小节,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爱情而言,也反映了两代人的爱情。"荼"是沈红的写照,现代的年轻人不会想得太多,讲求的就是个味道,敢做敢为。"人一走茶就凉",何况一走就是两年。沈红真是为了找到老公,她早就下定了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烟,酒,糖是韩三明的爱情写照也是更多平民的爱情的写照,就是那么现实那么不可改变。十六年前花了三千块钱换回了老婆,十六年后又用三万块钱再次把她买了回来。

"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的手机铃声成了人物性格的代表。"两只蝴蝶","你是我的玫瑰花"使一个时代,平民特色反复出现。那些原滋原味的生活场景,那些处在急剧变化的城市,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现实。

大家没有到过对方的故乡,在人民币的背面,他们互相自豪着家乡的美丽风光。

四川奉节县,是产生李白名诗《早发白帝城》的地方。"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工程使其成为一片废墟,即将也被淹没。

原先住在这里的人成为新的一代被动移民。他们失去了家园,也没有了故乡……

小马哥说:"好人一生平安?操,这年头奉节还有什么好人!"其实何止奉节,整个社会不都是这样吗?在现在这个崇尚"黄金"的时代,还有谁会关注"好人".无论是老实的韩三明,还是那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民工兄弟,他们都是好人。生活太难了,我们只能选择乐观,即使是身不由己,也要很大牌地笑笑。

电影中最高超的是导演自己在片中说了话,而且说得恬到好处。他的每一个镜头都倾注了精力,那些构思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就成了导演的语言,比如UFO、标志建筑的升空、片末的走钢丝的人,即使是沈红同学的一句"***"也是导演在说。那些恰到好处的文字注释,如烟、酒、荼、糖、努力、二期水位……这些都是导演在说话。他把人的思维紧紧地牵着,让人沉思。

电影真实得让人觉得可怕,我们都是影片最后那走钢索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禁毒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别让生命提早划上休止符——远离毒品。”

——题记

下午第三节课,老师组织我们观看《致青春》禁毒教育片。看完,我深深体会到毒品对人的危害性。原来身强力壮,正值盛年的国之栋梁,由于种种原因,踏上吸毒这条不归路。

“毒品”一个多么可怕的名词,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它的魔掌:使其上瘾,成为瘾君子。毒品对人的残害与蹂躏,由第一次的尝试到一种无法挣脱的束缚。是毒品,让他们一蹶不振;是毒品,让他们堕入深渊;是毒品,让他们家破人亡;归根结底,毒品是死神,吸毒就是与死神赛跑。

毒品,是每个人都不敢靠近的一种东西,因为人们都知道,一旦靠近了它,就不能再舍它而去,会对它上瘾,所以有许多人都畏惧地躲开。但有些人会对毒品感到好奇,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坠入深渊。只要一旦染上了毒品,就无法自拔!

最令人害怕的是青少年吸毒率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好奇心强,喜欢尝试和冒险,很容易被人诱惑走上吸毒的道路。而今年6月26日的“国际禁毒日”的主题就是“远离毒品,关注未来”。这是极大程度上针对青少年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这一代毁在毒品手中,那么中国还谈什么国家的进步发展呢?

毒品是可怕的,一朝吸毒,终身都要付出惨痛代价。所以,我们要无比爱惜自己。爱惜自己,不要让毒品摧毁你的意志。你好,我好,那么大家总会好的,别让生命提前被划上休止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最新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台词:“告诉你吧,全猜错了”

这是一部很需要后期解读、也很容易被过度解读的电影。还好映后有跟导演程耳一小时的交流环节,澄清了很多本来可能误会的细节。比如片中上海话里掺杂普通话,是因为沪语本身无法发音,起初我还以为跟很多浙江方言一样,普通话都可以用白话念呢,原来导演并无深意。

所谓罗曼蒂克的消亡(英文名直译是“被浪费的时间”),在片尾呼之欲出,指代一个时代的告终。故事跨度从1934讲到1949年,消亡的是什么不言而喻。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把背景放在民国,银幕和荧屏上演着一场场盛大的民国时装秀,供人舔屏并追忆着。

典型的民国居室和穿扮

但归根到底,这些作品多是把现代戏改头换面搬到民国,为图个创作自由,很少有将这个时代和它的独特风情作为叙述本体的,因为那样一来,反而容易犯禁。从这一点来说,《罗曼蒂克》是有勇气的作品,程耳也是个有追求的电影人,他要讲的就是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

虽然被刻意打乱了时间次序,并藏起了很多过渡情节供脑补,《罗曼蒂克》并不是一个难懂的故事,或者可以说,它是很多个互相有关联的小故事组成的集锦,这里有心狠手辣的黑帮大佬,随心所欲的交际花,作风古怪的车夫,遭受冷落的姨太太,婚姻破碎的电影皇后……他们合奏了一曲交响。

群星荟萃,演绎民国群貌

那真是一个值得我们缅怀的时代。那时候讲究仪态的优雅而重于生命,人跟人的交往保持着距离和分寸感,人人都有高度的情绪克制,在最震惊的变故面前也绝不失态,并且做什么都不失一份仪式感。

通俗来讲,就是整部片的逼格很高,这份高逼格,跟主题是相得益彰的。因为对逝去憾叹,更需要放大放慢了来品味。只见有身份老大姨太影后是这样,开车的、跑腿的、甚至中枪就死的龙套,也是这样。

人人都非常讲究仪态

吃个饭,谈个判,杀个人,甚至搓麻将喝茶闲聊天,都感觉是端着的,时刻有社交礼仪在支撑。他们呼吸的每一口气,走的每一步,直到死亡降临的前一刻,都要浸在端庄静好里。

这大概是死者篇幅占比最多的电影之一,因为那些画面都经得起端详,值得停留。有时候逝者的特写在银幕上十几秒,也有时候一个镜头摇过去,满屋子横七竖八躺得很讲究的尸体,让人脑袋里一下子蹦出暴力美学四个字。

每一次死亡都伴随着暴力美学

程耳的作品不多,从1999年的《犯罪分子》,2007年的《第三个人》,2012年的《边境风云》,再到这次的《罗曼蒂克》,每一部都是亲自写剧本亲自导演,每一部都要打磨上好多年,每一部也都有着同样浓烈的个人特色。

他是个实打实的作者导演,跟如今华语圈里许多什么热就拍什么的工匠,是天平的两端。在如今的中国市场环境里,这样执拗的从业者是稀缺的,值得保护和推崇。往大了说,自有电影以来,真正的电影艺术大师,也只可能从这个群体中诞生。

程耳的上一部作品《边境风云》给我的印象很深,那种“人人寡言高逼格”的叙事风格,跟同类型的国产犯罪片截然不同,让人欣喜。而民国黑帮题材,与之更匹配,可以玩得更嗨更溜。对那个似乎遥远而不太远的时代,当代人存在一种规矩森严的想象,去年徐浩峰导演的《师父》也迎合了我们这份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我看了故事片《南京大屠杀》之后,心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以一个家庭的悲惨命运为贯穿线,展现了日本军屠杀我国无辜百姓的悲惨历史!

啊,多么可怕的场面:一排排无辜者中弹倒下;一群群老百姓被活埋了;一幢幢楼房被炸为灰烬。整个南京城成了一座“人间地狱”。现在,我的眼前仍然不断浮现出让中国人永远耻辱的一幕幕!

看,那杀人不眨眼的两个禽兽——向井和野田进行杀人比赛。比赛规则:谁先杀了100人,谁就是胜利者。结果,向井杀了105人,野田杀了106人。由于谁也说不清谁先杀了100人,无法分出胜负。向井说:“这次不算,就当回热身赛,下回咱们比150个。”说完,仰头“哈哈”大笑。你听,这还算是人吗?

看到这里我恨的咬牙切齿。我希望现在的日本正视历史,承认当年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可直到现在,仍有些日本人执迷不悟:祭拜战争罪犯,为军国主义招魂;撰改历史教科书,妄想磨灭其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包括现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在10月17日上午再次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分明是在公然侮辱咱们中国!

人是死了,血是流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沉痛的历史,血的历史!中国人民不是待宰的羔羊,我们的国土,不能任由他人践踏,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更不允许受到伤害!朋友们,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从小树立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誓雪图耻,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富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孩不笨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在《小孩不笨2》中,有三位同学他们在学校不是精英班的学生,而是被认为是不会读书的寄生虫。在老师的眼中,他们都是一个个的“烂苹果。”老师对他们失望,家长对他们失望,在一片失望中,他们一度放弃自己,走入了歧途,最后由于他们心中的那份善良又把他们从边缘拉了回来。如果学校不把他们拒之门外,不在学生面前当众羞辱他们,他们会变成这样的吗?学谦的妈妈喊道:“我人孩子有错,我会回家鞭打他,不希望你们在学校鞭打他。”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了体会到教育的另一方面。

一位老师说,我们需要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多看学生的优点,小看学生的缺点。”如果把一个烂苹果丢掉,那么什么都没有了,多可惜啊!但是,如果只是把烂的部分切掉,这个苹果还是一个好苹果。老师们,请你们在学生的面前“多称赞别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吧!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当孩子踏入青春的叛逆期,众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真的很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在这个时候,老师们没给予这些学生适当的教导,心目中却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那么,社会将来就会多了一个“败类”。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着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在孩子面前隆下身份,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你们将不难发现,孩子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坏的。

剧中,TOM和JERRY是新加坡一般中等家庭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忙着工作,与他们之间缺少了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能满足他们就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他们的赏识。另一方面,剧中成才的父亲对着儿子也存在着沟通的问题。成才的父亲出身卑微,由于他小时候也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儿子也踏上自己的后尘,对成才却寄于厚望,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希望他将来能作出一翻贡献。可是成才的成绩偏偏强差人意,令他的父亲极为心痛。成才的父亲认为对成才拳打脚踢就是最好的管教儿子方法,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让成才对父亲更加抗拒,行为更加叛逆。

“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要记住,不管孩子现在属于哪个成长的阶段,即使是个“烂苹果”,也千万别放弃他们。只有跟他们多沟通,多关心他们,那么他们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武侠情怀影片三少爷的剑观后感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相对于江一燕的全程冷漠&深情,竹叶青的全程备胎脸,林更新的万年阳痿男,燕十三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还是很丰满的。

我不太赞同电影剧情一定全要按着原著走,尤其是古龙的小说。因为对于他的笔下,“故事”并不是小说的主要核心。

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金庸兼而有之,而古龙只需要刻画好主要人物,就能勾勒出整个江湖。

从这一点上看燕十三这个角色在电影里无疑是合格的,虽然和原著有些出入,大喊“我要用我的余生做好事”的这个桥段也无疑减了分,但是电影中无疑刻画出了一个更为丰满的燕十三的形象。

影片开头,雪夜长桥上的一战就塑造了燕十三孤僻的怪人形象,即使是对乌鸦(虽然电影里乌鸦变成了狗腿子这个要差评)也十分冷漠,后续的情节很好地延续了他最初的形象:孤僻、冷漠、内心有着古怪而狂热的追求,最后这种形象在他一剑劈开谢晓峰灵位的那一段达到了巅峰。

然后这个孤僻又古怪的杀手就离开了神剑山庄,去求医问药,他对老神医客客气气,像是一只收起自己所有尖刺的刺豚。然后他买了车马,送了守墓人最后一程,开始度过自己的余生。

这个时候燕十三的形象就很自然地转出新的一面了:他对人世还有温情,他对老神医和车夫都很客气,又毫无怨言地送了守墓人一程。作为天下第一的剑客,他完全可以杀了车夫抢走马车或杀了守墓人夺走墓园,但他每次都是同一句话:“一百两,你换不换?”

温存,而又凄凉。

可能是何润东纹了脸又换了配音以后的特殊加成,总之这个地方燕十三真的要加分。被村民激将然后下山杀人这个很多人吐槽是扣分项,但是我想说的是你可能没理解燕十三到底是个怎样的形象;你可以吐槽林更新阳痿,江一燕面瘫,这个都无所谓,但是你冷静下来去分析,如果没有激将这个桥段,那燕十三的人物形象才真的要扣分。

你冷静回想一下,燕十三被激将第一反应是什么?是讲道理,“你们人那么多明明可以自己上”,结果村民仍不买账。这就跟你和你女朋友吵架小姑娘死活不讲道理一样,占理也吵不赢,谜之憋屈。

有的人憋屈,他就在憋屈中灭亡;燕十三憋屈,他下山杀了大老板全家。大老板惊慌失措问他要多少钱,何润东邪魅一笑(雾草,这个演技真的是何润东?):“不稀罕你那几个臭钱。”然后噗叽一剑。

从下山杀大老板这件事往回看,你才能看出燕十三全部的人物形象:他武功极高,但极孤僻古怪;他不像西门吹雪从内冷到外,事实上他有与人正常社交的能力,但他倾向能带来安全感的孤独;情商低,与人冲突不知如何正确处理,有时冲动的像个孩子;蔑视权贵,邪魅狷狂。

以上一长段可以用六个字全部概括:武力高,死傲娇。

随着后续谜之剧情的发展,事实上燕十三的形象在片尾是渐渐被打了折扣的,尤其是和三少爷决斗那段,死傲娇决斗阳痿男 阳痿男百般推诿不敌盛情终一击毙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时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保持原来的地形地貌,建筑似一座墓冢。纪念馆内,秩序井然,庄严而肃静。通过正门宽阔的小广场,是兀然驻立的残缺的纪念碑,挣扎扭曲的一颗青铜头颅和一条胳膊半陷在鹅卵石中,300000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折向左手边,是条甬道,两个真人大小的青铜老妪向人们展示刺刀洞穿的肩胛和残疾的伤腿,抬头望天的愤懑。颓垣断壁的围墙,空旷的墓场,寸草不生,气氛凄凉。

进入展馆,看到一个令人发指的画面: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天啊!这是何等的残暴啊!在“大日本皇军”的刺刀下,在失了人性的“人”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轻贱,上天的好生之德哪里去了?人的仁慈心哪里去了?一具白骨,瞪着空洞的眼眶,张着永远也无法闭上的嘴,向后世之人控诉着,永不停息。头颅骨上的钉孔,髋骨上的刀痕,无一不在控诉着,控诉着“大日本皇军”的残忍兽性。心在痛,为这些无辜的先人;心还在痛,为古城南京所受的凌辱;心不停的在痛,为人性的脆弱,为人性的丧失。丧失人性的人,与禽兽有什么区别?

下个展室里,重叠安息着两百多具死难者的骨殖。有的还能分出个体,有的叠压在一处,有的干脆分不出你我,有的缺胳膊断腿,有的身上还带着刺刀。蓄积已久的泪水终于滚落而下,身子也禁不住有些僵硬。墙壁上有句约翰·拉贝先生的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我们不是崇尚军国主义,但牢记血海深仇,却是我们中国人不该忘记的;现实却是日本当局时时刻刻总想抹杀那段历史,他们修改教科书也好,拒绝为战争受害者赔偿和承担责任也好,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历史不会忘记,历史告诉未来!

踏着这累累白骨穿过那不散的冤魂,历史让不曾凝固的血和没有回音的泣声在民族的记忆中永不磨灭。死者长已矣,生者以胜利告慰三十万同胞——中华民族已在世界的东方崛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经典影片绿里奇迹观后感

全文共 3199 字

+ 加入清单

“我并不仅仅在寻求“结果”...如果只为了寻求“结果”的话,人是容易走捷径的...在走捷径时,也许就会迷失真实,连满腔的热忱也会逐渐丧失。我认为重要的是“寻求真实的意志”!只要有了这种向真实前进的意志,即使这次失败了,我也终于会达到目标的,因为我仍在继续前进...这是不会错的!”

-----ASCII01

保罗曾是一个普通的狱警,到他108岁高龄的时候,他送走了所有自己所爱的人:朋友、同事、妻子、儿子......老人的生活往往是在不断的回忆中度过,而保罗却有那么神奇独特的经历,他永远会记得,自己曾经目睹过那样圣洁的神迹,自己也曾经扼杀了一个天使......

保罗在任职狱警时,收押了一个高大壮硕得可怕的死刑犯---一个黑人,名叫尊.卡非因。他的罪名是残忍杀害了两个6、7岁的小女孩。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囚犯却有着与外形极不相称的性格---温和而宽厚。在狱中,保罗惊讶的发现尊似乎具有某种神奇的能力,他可以操纵生命与死亡的力量,甚至可以让死去的生物复活,可以治好人的绝症...在狱中尊使用自己的力量救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而实际上,尊根本不是杀人凶手,最后他惩罚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和没有良知的狱监,却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无罪,还是被保罗执行了电刑。临死前尊把自己的一部分力量给了保罗、让保罗看到了事情的真相。而保罗也因此在深深的自责、后悔中活了很久很久,他洞悉生命的意义,平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说说老鼠:

监狱里大量的戏份围绕着一只小老鼠展开。枯燥而苦闷的监狱生活,于囚犯于狱警都是无法忍受的。一只小老鼠的到来给这片荒漠带来了一丝绿意,它似乎不害怕人,招摇过市地享受食物。这令得犯人和狱警都兴趣盎然。三个狱警开始了仿佛孩子般轻松地嬉戏。配合着轻快的背景音乐,他们快乐的给小老鼠投喂食物,开玩笑般地捉鼠,当老鼠轻松逃离他们的视线时,又自嘲地接受“它比我们都聪明”的“事实”。小小的插曲,温情的镜头,导演似乎在不经意间让观众们会心一笑。监房里的喜剧让情节的铺陈变得不易被观众把握,而这也为之后惨烈地悲痛埋下了伏笔....

小老鼠的第二次出现彰显了导演的用意。狱警柏利斯歇斯底里的发作,近乎变态地灭鼠行动昭示了他心灵的阴暗...

老囚犯特里沃与小老鼠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小老鼠像是被驯化般与老特里沃游戏,在一个死囚监狱里,小老鼠成了老囚犯唯一的精神寄托。导演在这里设定了冲突点,老特里沃因为老鼠而与狱警柏利斯结下了仇怨....

老特里沃临刑前,小老鼠被柏利斯踩成肉泥。老人悲痛欲狂,痛苦地椎心惨呼。尊出手让小老鼠复活。这一段拍得极为精彩,也是全片一大亮点。复生让人对生命肃然起敬,即使如老鼠般的小生命,无论怎样被践踏,却有神迹般的力量使之持续。而老特里沃在看到老鼠复活后惊喜而泣,老泪纵横,演员投入的演出令观众不禁为之动容.....

老特里沃的悲剧:

这个可怜的老头,他的生命仿佛草芥般卑贱。在犯了死罪后与一只老鼠成为“至交”。亲切地称呼老鼠为“杰肯先生”。他滑稽而软弱,被导演刻画成一个在人生路上出局的人。他对老鼠表现出的怜爱释放出了全片最耀眼的温情光芒。而他的举动也正折射出他自己害怕孤独、死亡,需要被关怀的心理挣扎。也因为老鼠,他和狱警柏利斯结下了怨恨,在最后被执行电刑时,遭受了柏利斯残忍地报复---电刑椅与其头部接触的海绵未被浸水,这样电流不能快速导入体内将其电死,而是被慢慢折磨而死。凄厉的惨呼、挣扎扭动的躯体、身上迸发的电火花以及在刑场旁观人群的惊恐万状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死亡的过程可以痛苦、恐怖如斯。加诸在一个可怜的老人、一个已经忏悔的囚犯身上的痛苦激化了剧情的矛盾,观众的情绪迫切需要寻找突破口......

特里沃在临刑前不再如往日般嬉笑逗闹,他哀伤地请求尊好好照顾小老鼠,忏悔了自己的罪过,面对自己的死期将至......他哀伤地期望真的存在天堂,希望能用死洗刷自己的罪过...

这个老头虽然不是什么名演员,可他的表演真的很出彩哦。

尊.卡菲因--上帝的馈赠:

超巨大的身材是一个噱头,在尊刚出场时,他正作为杀人犯被押解往监狱,镜头只拍及他身旁人的脸部,而他的头部还远在镜头之上。凸显其高大。令人惊讶的是,他之后表现出的是出奇温厚平和的性格,导演抖了个小包袱,观众感到了诡异...

离奇的事情不断,尊用他令人惊讶的超自然能力治好了主角保罗的病痛,令被踩烂的小老鼠起死回生、最后甚至被狱警们偷偷运出监狱去治好了一个老妇人的绝症。他通过某种神奇的仪式赐予生物生命的力量,并将其死亡气息纳入自己体内,然后喷涌出体外。他在剧中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似乎专为解除人们的疾苦而来...他对生命表现出了超然的悲悯,尊重。

两个反角:

狱警柏利斯欺软怕硬,会因为被杀人犯恐吓而尿裤子,却又百般戏弄刁难囚犯、残忍地报复老特里沃。他的阴暗面过于单纯。他的恶行似乎没有动机,纯粹是对生命、人性的蔑视,是出于他暴戾乖张的性格。杀人真凶比利则完全是个疯子,他的行为更不受大脑支配。最后的结局是柏利斯被尊惩罚而致疯并开枪打死了比利,善恶有报机械式的得到体现......

老实说,我认为两个反角是全片的败笔.....啊,顺便说一句,写这个帖子倒不是为这部影片打广告,虽然小说原作,导演和主演都是豪华阵容(福兰克·戴拉波特曾导演大名鼎鼎的《刺激1995》(又名《肖申克的救赎》)汤姆汉克斯就不用我介绍了吧?小说原作是恐怖大师斯蒂芬·金),曾经获奥斯卡多项提名,最终却是颗粒无收啊。剧情稍嫌冗长,反角方面的刻画我认为就存在问题。虽然影片被誉为“最干净的监狱片”,没有极力表现监狱的阴暗,矛盾点的构造却太简单直接,冲突稍显生硬.....

保罗.安治哥,徘徊的人:

汤姆·汉克斯真不愧是最会选剧本的演员了,呵呵。《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漂流人》......他在本剧的表演中规中矩。保罗.安治哥是个善良的狱警,他一直希望能让死囚们安心地走完最后一段路,他希望死囚们能得到的救赎。在他发现了尊的超能力后,甚至冒着危险把尊带出监狱去救助朋友患了绝症的妻子。可他也是软弱的,虽然他知道尊是被冤枉的,却还是遵循“法律”把尊给处死。鄙人认为这也是剧情上的败笔,毕竟全片题材已经定义在对生命的探讨,对人性的探讨,那么这个结局就是对本身的一种否定。

安治哥处死了尊,活在深深地自责中,他和那只小老鼠都曾得到过尊的力量,都活了很久很久...全片最后很另人感动,老迈的安治哥找到了小老鼠,...想起大半个世纪前发生的那一幕幕,他感时伤怀...他活到了108岁,送走了一个个亲人,自己也终将离开。虽然曾经相信是按照神的指引而生活,却还是亲手扼杀了一个天使。

影片就象一辆老旧的火车,把我们带到那个还在使用电刑的美国西部。在冷山监狱里,死囚们静静地燃烧完最后一点点生命烛火。他们看着同伴一个个走完一里长的绿色走道,自己也在等待那个时候的到来。一颗石头投进死水,激起了一层层涟漪,之后还是归于平静...可他们终究看到了奇迹,让他们心里还保有一份虔诚。坐上电刑椅,蒙上黑色的头套...当正午12点电闸合上的时候,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可世人对时光流逝大致是不经意的,怡然也好,痛楚也罢,均或可止于瞬息。在死神啃啮着光阴渐行渐近之前,人人似乎都有大把时间用于荒唐和忏悔,生命的不可预知倒多少意味着些许侥幸和心安。然而,总有些人不得不在有限的日子里战战兢兢地等待生命的结束,那便是死囚。也许,从生前的喧嚷到身后的沉寂,他们所要跨越的,仅是一英里长的绿地。面对这条长路,人所能作出的选择往往少得无奈,因为你根本无法预知这个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就好象那句话一样,北美洲田野上的一只蝴蝶在花朵上扇了扇翅膀,就有可能掀起太平洋上的一场风暴。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我们一定可以选择面对死亡的态度。

请善待自己,也请善待他人,因为到我们生命终结的时候,都需要心灵的救赎...绿色的走道,似乎很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早晨,我们先驱车去了扬州。在冶春茶社吃了早茶后,我们游览了春意盎然的瘦西湖。接着,我们来到南京,并住宿一晚。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总统府旧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中山陵。行程虽然匆忙,但我收获颇丰。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屠杀纪念馆,其全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国民党蒋介石执政时,侵华日军因久攻南京都未成功,伤亡惨重,恼羞成怒,在最终攻下南京城后,便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这段历史,之前我并不知道。

在刚刚到达纪念馆时,就看见了入口处参观群众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令人望而却步。我们也加入了队伍中。在排队缓慢的前进过程中,我陆陆续续地看到了几幅雕像,那些雕像有拼命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有四处逃亡的,有受到日军侵害准备跳江自杀的,也有婴儿趴在妈妈的尸体上想要再吃一口奶的,……,看着这一个个雕像,真让我心潮澎湃、悲痛欲绝!不忍再看一眼。

走进纪念馆园区,抬头看见对面的大墙上醒目地写着“遇难者300,000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就连2010年上海世博园里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也只有40万人左右啦!

刚进入史料馆,就听到了一些枪炮声,并看到了一个个让人伤心、气愤的照片,还看到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油画,这些照片和油画都真实地记录着当年的真相。其中让我最生气的是侵华日军中的两个日本人,他们竟然每天都比谁杀的中国人多,真是毫无人性可言。

馆里还有一面墙,上面雕刻着一些遇难同胞的名字,至今还未刻完。看着这一个个名字,我的心被一次次震撼着,他们当年都是活生生的人啊。这场可恶的战争!

来到史料馆外,见一片宽阔的广场地上有许许多多的鹅卵石,却没有一个游客走在鹅卵石上面,也没有人弯腰拾起鹅卵石把玩。正当我疑惑不解时,爸爸说:“这里的每一粒鹅卵石就象征着一位遇难同胞,大家借此来缅怀他们。”原来如此。

那些侵华日军太残忍了,竟然做出了这种丧失天良的事!据说,至今还有许多国家的人们还不知道这件事呢!就连现在的一些日本人也在逃避,拒绝承认他们当年的罪行。这些都让我百思不解。

将要离开纪念馆的时候,我看到了许多用纸做成的和平鸽,象征我们中国人民是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这次的清明节旅游,爸爸妈妈带我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征影片《太阳河》观后感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全国首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影片太阳河》,5月20日,在北京市文联剧场首映。据了解,电影《太阳河》是中国影协“中国精神、中国梦”电影主题创作的重点项目,也是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重点扶持的项目。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电影《太阳河》的创意正是源自于那段历史,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五个人的长征”故事。当面临大自然的残酷挑战和生与死的选择时,红军将士展现了信仰坚定、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绽放出耀眼的人性光芒。通过底层叙事,开掘大主题,生动刻画共产党人面对自然环境与政治气候双重考验中的珍贵历程,完美呈现“红军精神”与人性相交融后绽放出的耀眼光芒。

在首映现场,该片制片人兼导演陈逸恒携主要演员黄薇、田小杰、谢雨辰共同出席首映式并与观众见面交流。演员黄薇表示,《太阳河》凝聚着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红军精神”:“影片拍摄过程中,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同当年考验长征中的红军一样考验着整个充满斗志的电影团队,但大家对这部经过革命根据地风雨锤炼的影片依旧满怀热情”。陈逸恒导演表示,“再度触电主旋律题材,源自于影片主创对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用长征精神拍摄长征,用红军精神演绎红军!”

据介绍,影片《太阳河》在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剧本拍摄、制作、宣发方案数次修改,主创人员多次深入甘南革命地区,寻找历史踪迹、寻访长征亲历者,力图再现真实、生动的视听影像,2015年7月正式开机,在短短45天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拍摄任务。今年3月11日,该片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查,并作为重点影片报送中宣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青春题材影片《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我跟朋友说要去看这部电影时,朋友的第一反应是:“嗯,这很像你。”

所以我是被贴上了青春的标签吗?

说实话,对于目前青春片泛滥的市场而言,早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免疫。

于我而言,青春期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考试、做笔记以及调换座位。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直在自己的青春里寻找别人故事的孩子。

可是唯独这一次,我嗅到了自己的影子。

初看影评,都是千篇一律的一句:你是七月还是安生?

我答:都是。

24岁之前,我是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的七月;

24岁之后,我是追逐自由、注定漂泊的安生。

你要问我更爱哪一种生活方式,我说都爱。

诚然,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责任和想法。

我从来不信“读书无用”的论断。未成年时期,我们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学校和书本是唯一能够保护我们不受外界伤害的屏障。

即使你总在抱怨,现在学的知识,以后压根用不上。可是如果我们无论学什么,首先想的都是有没有回报,会不会太过于功力化?更何况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

什么叫厚积薄发?这就是。

看看安生你就会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她是无家可回,无学可上。她明明只有七月,可现实逼迫她不得不离开。在离开的日子里,她无时无刻不想回来。

你看,现实就是这么残忍。

所以呀,我一点都不怪安生。我相信她是爱七月的,一种比亲情更加深刻的爱。我十分笃定她对七月说的那一句:“如果在你和家明之间做选择,我肯定会选你呀。”我甚至宁愿相信安生从来没有爱过家明,她跟他在一起,分明就是为了对七月抛弃她的一种扭曲的报复。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新郎逃婚后,七月的逃离。

看似被逼无奈的举措,最终真相大白。原来是七月央求新郎这么做的。理由是,唯有她在婚礼现场被逃婚了,才有足够的理由离开那座困住她多年的小镇。

瞧,这么乖张懂事的七月,内心深处也埋藏着不安分因子。

就像安生说的:“你是什么人,我难道还不清楚吗?”

无论你在长辈和老师面前伪装得多么好,终究还是会露出马脚,这是本性使然。

所以你看,没有人不向往自由和解脱。

有些人不惧失败,敢于尝试;有些人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后轰然爆发;有些人却选择了一辈子也就如此。你属于哪一种?

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语:“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

看似调侃,实则是对现如今束手束脚年轻人的规劝。

影片放到最后,七月离世,全片完结。

我在座位上怔怔坐了好久。那一刻,沉重的心突然就释怀了。是啊,你不就是追寻你一直向往的自由去了吗?你把最爱的孩子交给了你最信赖的朋友。于是背上背包,拿着机票,去到每一处你曾幻想过的地方。

漂泊的人累了,停下来歇歇脚,开始安稳的人生。

而安逸太久的人爆发了,说走就走,开始漂泊的旅程。

没什么,只是换了一种自己更喜欢的生活方式,可我还是我啊。

最后吐个槽。

结局略显狗血,让我恍惚回到了《左耳》的时代。

两个相依为命的好姐妹,其中一个为爱失去生命后,另外一个跟好姐妹的爱人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心理学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故事中的那位医生也有着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或许是张昕的这个个案,触及到了他记忆的深处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现着上学时一个女孩儿的影子。但他却始终相信这是幻觉,并且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灵也出了问题,他竟然在办公室采取为自己进行电击的方式来抵制这种所谓的“幻觉”,被同事发现后,他仍然不愿说出事情的真-相。后来,在同事的鼓励下他改变了原来不愿与人交往的生活习惯,并和张昕确立了恋爱关系,生活接近了平静。然而,在一次他与同事小聚时,冒然闯进来的一对老夫妇对他的过激举动打破了这场平静,也激

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记忆。他变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绝面对自己的内心,拒绝敞开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后站在当年那个女孩跳-楼自杀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说出了积压在自己内心的秘密,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真正的面对了自己的内心。

故事至此,已经接近了尾声。想必您会产生疑问,心理医生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其实心理医生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也有着生活的苦恼。我接下来的说法,或许会得到大多数心理学工作者的赞同,其实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他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负性情绪,过多的负性情绪积聚到一起便会形成负性的心理暗示,在这种负性暗示的影响下再加之一些生活问题,自然就像是一颗定时一样,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我的老师在第一堂课时对我们说“他很佩服我们的勇气,敢于向这种高危险的工作所迈进。”这一点在我经历了志愿工作后深有体会。我想这也是心理咨询督导这个职业所由来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过央视12套的《心理访谈》节目,我对片头中的一句话颇为认同“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故事中那位医生认为自己是心理医生,自己出了心理问题会招来别人的笑话,所以宁愿默默承受,也不愿意向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领导所倾诉,不愿敞开心扉。最后险些让自己葬身在高楼之上。

我不想凭借着这小小的一篇文章来纠正人们对于心理学的错误认知。只希望大家能够理解那些患有“心灵感冒”的人们,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有勇气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自考生和志愿者也想对大心理学工作者说上一句:你们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我们都是同样的人类,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烦恼。面对烦恼,敞开自己的心扉吧!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心里达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南京大屠杀》,我才深深的体会到,日本人的凶残远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可怕一百倍。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攻陷南京后,开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屠杀,他们根本不拿中国人当人,看见男人就杀,看见女人就拿去当奴隶。日本军把投降的士兵抓起来,用绳子绑在一起,然后,用机关枪对着那些无辜的士兵一阵扫描,直到他们都死了,还不死心。更残忍的是,日本人甚至把杀人当作一种乐趣,他们把成群的人分成几组绑在一起,然后在他们身上浇上汽油,再点一把火扔在人群里,YJBYS中国人在火里开始痛苦的呻吟、痛哭,但是日本军丝毫没有怜悯之心,看着中国人痛苦,他们说:“这是最刺激、最好玩的杀人游戏。”日本军不段的用不同的方法残忍的杀害中国人:活埋、活活烧死、推进水里淹死……没有一件事他们做不出来。整个南京城弥漫着尸臭与血腥的味道,死亡笼罩着这些惊慌失措的人,隐隐约约传来人们的叫喊声、痛哭声。

日本人横行霸道在中国的领土上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真是禽兽不如!日本人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大罪。他们现在还都不敢承认,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一次刻骨铭心的屠杀,不要忘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耻辱,“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深深的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祖国,腾飞起来吧,让这些刽子手看看我们中国人不是这么懦弱的。现在祖国强大了,生活富裕了,没有谁再敢欺负我们了,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建设好祖国,让祖国更加强盛,傲立在世界的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战争影片《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导演时隔三年的回归作品,影片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讲述的是此前从未登上大银幕的香港抗日往事:上世纪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陷香港,对文化名人实行极端政策,以“方兰”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秘密行动,在他们的帮助下,包括茅盾、邹韬奋、柳亚子、何香凝等在内的数百名文化人士,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一夜蒸发”……

跟王家卫一样,许鞍华导演对演员阵容那是非常care。跟她以往的作品不同,这次的《明月几时有》在故事题材、档期选择上都有着极强的商业属性,所以,在演员阵容方面,也是非一线不用咯~演员们除了要有完美的颜值跟演技,自身也是要有一定的话题和影响力哒!

在先导预告片里,就能看到不少实力派明星的惊鸿一瞥,and加上预告片中没有出场的演员,这卡司阵容......几乎囊括了内地、香港、台湾最具实力的电影演员,360度无死角的闪瞎眼啊朋友们!每一位演员都是能够单独扛起一部电影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已经来过三次了,第四次造访,终于鼓起勇气去看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在车上就可以看到纪念馆建筑向前凸出的地方,心里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我心里一直对参观这样的地方怀有恐惧感,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纪念,更应该给这些逝者一个安静的环境,让那些尸骨早日入土为安为好。平时看到交通事故,我一般都是避而远之的,在车上时也往往将头低下,算是对他们不幸的一种同情吧。所以对我来说,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是需要勇气的。

下车后,从侧面基本可以看到纪念馆建筑的全貌,据说是根据船的截面建造的。从外围往里进,看到很多根据当时史实做的雕塑,虽然只是简单的构图,但配合其中的文字还是能够想象到历史上的那些天,我们同胞所遭受的苦难。经过这样一个雕塑群,进入正门下楼,就来到纪念馆的入口,在离入口很远的地方就听到了为死者而祈祷的钟声,这让我当时就想到了这篇文章的题目,丧钟为那些不幸的逝者而鸣,希望他们能在地下得以安息,希望这些的民族苦难再也不会发生。整个场馆按照时间的顺序布置,从抗日战争的背景开始讲起,配以大量的图片,文物,文献,视频和仿真的场景等,讲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已经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等。其中重点的是南京大屠杀部分,配有很多当时日本军人屠杀平民事情的照片,其场景不可谓不悲惨。所建造的很多仿真场景,也真实再现了日本人的累累罪行,特别是对一家人的迫害,我之前对其中的惨状有所耳闻,当我真正站在那里时,还是没有勇气去亲眼看一下,我想把这些苦难记在心里就好了。出了这个主场馆,还有其他的副场馆,因为自己的原因,我参观的很快,基本没有在任何地方停留。最后一个场馆是万人坑的遗址,我进入之后,马上就退出来了,因为里面都是累累的白骨,我并不是怕见这样的尸骨,而是怕里面的气味,更是害怕亵渎了这些尸骨的在天之灵。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些后人应该做的首先是让这些尸骨入土为安,而不是作为一种历史的罪证而暴露于外,毕竟他们已经有过不幸。后来,我被告知要想从纪念馆出去就必须从这里经过,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穿过了这个场馆,结束了这次参观。

参观虽然显得匆匆忙忙的,但我仍然记忆深刻,我在这次过程中受到的最大的触动就是亲眼见到了万人坑,我想这是整个参观值得铭记的地方,这些不幸的灵魂在那个中华民族羸弱的时代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现代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整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纪念馆设计者的苦心,他们并不完全是在向世人控诉那段历史,而是给我们当代人足够的警示,暴力带来的只是无尽的苦难,和平才是人类应该永远追寻的主题。理解了这样的初衷,才能够理解整个场馆的内容布置。对南京我还是有着自己的认识的,这里既是古都,是中华文化繁盛时期的象征,也因历史上的大屠杀而被视为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对于生活在这其中的人民来说,不知道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赖以生活成长的所在那。离开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我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印象,我丝毫没有看到上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在作为现代都市的南京身上得到体现。那破旧的城墙,依然孤独的伫立在那里,那民族苦难的存在地也被周围的钢筋水泥所环绕,我参观的时候,周围建筑工地的轰鸣依然可闻。南京现在已经蜕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大街上是来来往往穿梭忙碌着的人们,他们或者是原住民,或者是外来者,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生存而不停的奔波,不知道当他们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平静的做在家里,享受着那份家里的温馨时,会不会想到我这是在那座城市,这个城市与别的城市又有什么不同。莫要被都市忙碌的生活磨掉我们心理被镌刻上的苦难印记。

丧钟为不幸的逝者而鸣,也将为忘记苦难,失去精神信仰的民族而鸣。不要让大屠杀纪念馆作为一个景点而被人铭记。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美国电影人制作的影片南京梦魇观后感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日军,大炮轰鸣,随即,城墙倒塌,日军如蚂蚁一样的涌入南京城.城内,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正在四处逃散,受伤的中国军人正在痛苦的呻吟,安全区的门口挤满了想要进去的中国人,零星的枪声还是不断的传来,恐惧笼罩在全城的中国人的心头.他们不知道进来的日本兵究竟会对他们怎么样.不过之前听到的一些风声是~`日军已经在城外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全城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氛.

南京梦魇这一影片,主要是通过老照片和老的影象资料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事实.没有一个现代的演员,而是通过旁白和妇女的尖叫向人们讲述那个梦魇般时代发生的历史.特有的黑白影象和惊惧的尖叫无时不在击打我的心灵.

长达3个月的屠戮啊.惨白的刺刀,喷涌的鲜血,刺耳的机枪声,日军那奸邪的淫笑,中国妇女那无助绝望的眼神,皑皑的白骨,到处乱丢的尸体,烧焦的,只剩头的,被异物插入身体的,儿童的,老人的,妇女的,男人的,军人的,百姓的,象垃圾一样到处都是.

“机关枪狂扫人群,每个人都被射死了,主要是女人,儿童,和老人.”-----森山义夫,记者,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2月14日,在影片中,随意可见的就是这些日本人自己为自己记下的历史的血债.而许许多多的以前从未见过的相片,也是从日军的秘密档案中解密出来的,有的上面还清晰的印着”不许可”的字样.

而今天的日本政府,仍然对世界声称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盟军制造的骗局.日本军队从未干过这样的事!有的右翼分子还编了书,告诉日本的青少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政府强加给日本政府的,他本来就不存在.据说这本书的销量还很可观.日本的历届首相,仍然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其意志力之坚定,手段之狡猾,实在是为令人”叹为观止”.不同程度上否认侵华的罪行.对于整个侵华的历史,则是轻描淡写的表示遗憾,从未真诚的向中国人民道过歉.

历史用它的默默的印记强力讽刺了日本右翼势力的谎言,国际组织的录象,照片,日本媒体当作”战功”一样的报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陈诉,无不如一支支利箭.撕破了右翼分子虚伪的谎言.

那一堆堆白色的头骨,那中国妇女惨痛的叫声,那老人对着死去的儿子无助的痛哭失声,那一对对被绑在木桩上被你们刺杀的男人,还有那小孩天真的眼神,我不禁要问:你们怎么下得了手?怎么下得了手!怎么下得了手?!

300,000中国无辜的老百姓啊,南京人不会忘记,中国人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从十岁到八十岁的中国女人都会被日军强奸,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兽欲,就会被刺杀,超过八万的中国妇女被日军强奸或轮奸”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这些惨绝人寰的暴行,罄竹难书罄竹难书!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从此,长达3个月的南京大屠杀就开始了.中国人的梦魇也开始了,我们现在有不少的年轻人哈韩哈日,勿忘国耻啊,勿忘国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