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京大屠杀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汇总20篇)

李雷和韩梅梅这对国民CP的恋情由暧昧变得明朗,韩梅梅为打破与男神李雷间的成绩“阶级差距”,投入了正能量爆棚的学渣反击战,狂学英语。而在青涩初恋之外,预告片中李雷和韩梅梅这对国民CP也与小伙伴们组团搞乐队、沙滩篝火晚会,生动展现了青春正当下的活力画卷。接下来就是小编给同学们收集整理的一些南京大屠杀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浏览

4833

作文

521

影片孔繁森观后感

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在今天以廉政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党员大会上,全体党员一起观看了电影《孔繁森》,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感动,让我对党员有了更深的认识。孔繁森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4年11月,时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

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阿里地区更是困难重重。可是,孔繁森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这些困难,忘我工作。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为个人谋私利,相反他还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经常为患病的藏胞送医送药,为有困难的藏胞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是时代的需要,孔繁森给我们这代人——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呀,指引着我们向前向前再向前。

孔繁森在阿里的三年里,踏遍了阿里的每一寸土地,深入了解了阿里的地容地貌和落后的根源,也找到了根治贫穷的良方。当他费尽千辛万苦来到西藏最高处的一所小学时,对学生对老师说:“你们是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读书,你们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到;你(老师)站在世界上最高的讲台上,你是最伟大的老师。”然后,又拿出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面对那位女老师说:“我今天送你一件礼物,你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寥寥数语,既表达了孔繁森对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怀之情,又表达了自己的殷切希望。他是把自己放在了国家的地位上,表达了国家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对工作在西藏最艰苦地方的工作人员的敬佩和愿望。孔繁森来到一个山区,探望那里的乡亲。当走到一户老妈妈家里,了解到这位老妈妈已经年过八十,无儿无女,生活十分艰苦。他问寒问暖,老妈妈却一直念叨着:“我给政府添麻烦了,我给政府添麻烦了。”孔繁森脸色凝重,表现出十分的愧疚和无奈。当他看到老妈妈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仍然穿着漏脚指头的鞋子时,他极度难受,脱下老人的鞋子,捧住老人的双脚,揣进怀里,潸然泪下,然后,叫住当地的父母官,只说了一句:“你是镇长呐!”孔书记的举动和话语不多,但让人感觉特别的难受,这既有他对贫困乡民的怜爱,又有对不能改变这种贫困面貌的难受。回想起他在上例学校考察时问到老师有什么困难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当地政府拖欠教师的工资,他掏出自己仅有的几百元递给这位老师,还一直表达歉意:“今天我就是给你们送来迟到的工资”)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孔繁森这位党的高级干部,他高级在不是高高在上,只是通过一些统计数字或者汇报而做出自己所谓的决定,而是真正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孔繁森在极度无奈与困难中,不得不向中央申请困难援助的时候,他带领地区领导住在宾馆的地下室里,亟待中央的批复。当他接到财政部长的电话,原定1200万的申请得到1800万的应允的时候,极度疲乏和高兴的蹲在了宾馆的台阶上。在党员大会上,孔繁森面对广大党员的掌声,则满怀深情的讲起了自己小时候面对父母贫困的无奈而立志要尽己之力报答父母的愿望。他,把自己服务的乡亲当成了自己最亲的父母,也在用自己毕生的精力践履着自己的诺言,最终牺牲在自己淌过血流过汗满怀深情的热土上,成为我们万千人民爱戴和怀念的永恒的丰碑。

在岗巴县工作期间,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

孔繁森同志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模范,是阿里人民的好书记。在阿里期间,孔繁森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加快了阿里的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我们广大的党员树立起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榜样!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正是孔繁森无私地为阿里人民默默奉献的写照,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孔繁森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清廉无私,让我懂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所背负为人民消难解忧的重任,让我更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广大的党员都应该像孔繁森清廉无私地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奉献到为人民服务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暖心影片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981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人在生物纪录电影这一领域已经达到了一种绝对领先的地位,两年前的《迁徒的鸟》已经让我们感到叹为观之,而这一次的《帝企鹅日记》则更令我为法国人将真实与艺术完美溶合的创造力感到敬佩。

吕克.雅盖为我们带来的这部电影,讲述的只是帝企鹅繁衍后代的简单故事,如果这部影片只是以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式的记录,那么你不如坐在电视机前看发现频道,不必跑到电影院里去看这样一部纪录片。看罢这部电影,你知道让我想到了谁吗?那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这位同样是法国人的昆虫学家将他的代表作《昆虫记》这样一部自然科学著作写得深入浅出,以质朴的文风赋予这部作品多层次的意味,让人文精神统领了自然科学。因此《昆虫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高于科学史上。而吕克.雅盖也正是一位法布尔式的人物,他在影片《帝企鹅日记》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造诣也同样高于在科学方面的成就,这或许是法国人天生浪漫的艺术气质决定的。

影片伊始,当白茫茫的南极冰川映入我们眼帘时,自然世界天斧神工的美丽让我惊叹,这就是帝企鹅们生活的世界。一男一女的解说以帝企鹅第一人称的方式开始叙述整个故事,让企鹅这种生物以更为鲜活可沟通的方式与观众之间达到交流。法国人的浪漫气质在这里发挥了作用,每一句独白都充满了艺术的创造,从头至尾就象是一首美丽的诗,徐徐吟颂。影片时而配之清灵的歌声,就象是空旷的南极大陆中飘荡的天簌之音,这委婉动听的歌声来自于艾米丽.西蒙,一个年轻的音乐人。

影片的故事从帝企鹅从温暖的北方海洋出发开始,一只企鹅,两只企鹅,越来越多的企鹅自发的汇聚成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寒冷的南方进发,目的地奥默克。这一路的壮观的行程就象一次长征,企鹅队伍就象一条长长的线向前蹒跚而行,我们总是认为动物没有人类聪明,但这样的集体行动却是在没有一个首领的自发行动。行程几百里,而企鹅却是一种行动缓慢的物种,这样的历程是艰苦而寒冷的,而它们却顽强继续。

到达奥默克才是一切的开始,影片将这里称为爱情的约会胜地,一对对企鹅开始在这里约会示爱,然后寻找到自己的爱慕对象繁衍后代。当雌企鹅产下蛋后,任务便移交给雄企鹅孵化,母企鹅则离开回到海洋寻找食物。当寒冷的冰雪降临奥默克,这里越发寒冷,雄企鹅们将蛋夹在身下的口袋中,然后哆哆嗦嗦挤成一团来抵抗寒冷。生命在顽强地坚持着自己的责任,爱不止于母性更源自父亲。当冬天越来越强大,企鹅黑黑的背部全都结上了白色的冰霜。终有体力不支的企鹅倒在了风雪严寒之中,那一刻仿佛意味着下一代的生命中蕴含何其沉重的份量,人类的爱也不过如此。

雌性企鹅的使命并非轻松,当他们再次历经漫长的跋涉,寻找北方的入海口。影片中冰冻的海面将世界分隔为两半,冰上是企鹅的蹒跚行走,冰下是鱼儿游动,企鹅需要寻找一个联通两个世界的入口。当企鹅们终于寻找入海口时,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跃入那小小的冰洞,刹那间镜头中的帝企鹅们已不再是步履缓慢的动物,他们变成了一支支脱弦之箭,在海洋中他们是在自由自在的飞翔。大自然的规则素来是弱肉强食,当企鹅们在海洋中捕食小鱼来积聚食物时,同样也面临着更强大动物的威胁,于是总会有雌企鹅丢失生命,这就是生命的代价。

然后又是漫长的返回奥默克的归途,另一边是已经出壳的小企鹅的饥饿召唤。

雄企鹅用努力为初生的小企鹅抵挡寒冷,坚持着等待雌企鹅的归来,一天一天永不放弃,这是一个爱情的承诺,这是一个永远的约定。等待,只有等待,生命在寒风中挣扎,总会有枯萎的,几只小企鹅终于抵挡不住冬天倒下了。不过大部分的小企鹅等来了母亲的归来,母亲们用声音寻找自己的爱人和孩子,相逢是令人激动的,我们忍不住地为这些顽强的生命和那份无悔的承诺高兴。然后是母亲与父亲岗位的轮换,小企鹅则开始慢慢长大,渐渐独立,能独立承受来自外界的寒冷,但是生命的危机仍然没有消散,那些空中的大鸟窥视着这些弱小的生命。

当冬天过去,企鹅们带着新生儿们回归温暖的南方,这是一个轮回,生命的轮回。我们看到的是为了新生一代更加强壮的成长,企鹅们所付出的牺牲,生命只有艰难中成长起来,才会更加适应这个世界的残酪,这便是为什么企鹅们甘愿在寒冷的北方产下新一代,生物源自生存的危机感人类早已经无法体会。

影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生命的顽强,生存的艰辛,以及对责任的坚守。虽只是纪录片,但其中的故事同样充满了曲折的情节,饱含悲伤、欢乐、死亡、再生。画面非常漂亮,每一个镜头都很追求视觉之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每组镜头后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没有反复的重拍,没有听话的演员,每一个成功的镜头之后是无数被摈弃的胶片。大量的等待和拍摄后所精选出最美的部分剪辑成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不仅是纪录片而已,加上音乐、独白,这完全是一部再创作再加工的艺术作品。正是影片所散发出的那些艺术感召力才使我们对这样一部没有人物的纪录片动情不已,同样这一切更是源自于真实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看完之后,同学们一个个心情都非常沉重,久久不能平静。

浓烈的尸臭与血腥迷漫了南京城,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声,惊叫声,和那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更给这城市増添了几分恐慌。此刻,明朝的墙,清朝的庙,还有那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分不清天和地的世界中晃动,消失。只有那血红的太阳旗在污浊的空气中耀武扬威的飘舞。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在街头巷尾进行着。我身临其境般地目睹这场残无人道的大屠杀,心几乎走向崩裂的边缘,心中热血沸腾,掀起阵阵的愤怒。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30万 呀!!! 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若大的南京城被死亡的阴云重重笼罩。遭受洗劫的又岂止是一个南京?日本侵略者的兽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这真是中国的耻辱!一个曾经拔萃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居然遭到小小日本的百般蹂躏!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但中华民族的血能够白流吗?华夏大地掀起了革命狂潮!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华儿女献出了无数不屈的灵魂和钢强的躯体,拯救着这古老的民族。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勇的中国人赶出了神州大地,今天,我们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就是从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残遭劫难的30万英灵。

但令人心痛的是,在某些方面与西方及日本比较,我们还多有不及!当年落后就要挨打,如今落后就必遭淘汰。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为历史谱写新的辉煌,像我们的祖辈那样,把青春和生命融入这场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改革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黄克功案件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战争题材横行、科幻大片当道,加之喜剧、爱情、青春等题材,让传统的红色电影愈发没有生存之地了,但正在步入主流社会的90后、00后,都很有必要从这类作品中汲取养分,以便对抗战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凭借宏大的场面和超强的明星阵容,掀起了两轮观影高潮,但这毕竟不是常态,深挖剧情、注重演员表演才是王道,因此,看到《黄克功案件》这个片名,马上就有了观影兴致,这本来是一个很敏感的案件,多年来一直避而不谈,也从没在影视中出现过,这段历史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本身的片名就足够抓人,影片只要把故事讲流畅,基本上就成功了。

事发1937年10月,在全面抗战、正值用人之际,延安发生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王凯饰)因逼婚未遂而枪杀女青年案件。凶手黄克功是红军团长战斗功臣,被害者是由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马薇薇饰)。一个革命功臣堕落为杀人犯,事件发生后,在边区内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国民党更将其作为桃色事件大肆渲染,一时间混淆了视听,引起了部分不明真相人士的猜疑和不满。随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讨论,最终决定将黄克功处以死刑。

聚焦这次事件,反倒让《黄克功案件》从传统的抗战、红色主旋律电影中脱离出来,更接近于剧情紧凑、悬念陡生的故事片,特别是联系到最近中央的“打老虎”,就更值得玩味了。因此这是一部很难得的有法庭元素的电影,并且特别具有司法意义,让观众明白,从建党开始,就确立了客观、公正的司法体制,不包庇、不纵容,即便在影片中这种特别的情况下,也会还民一个公道。另外,在剧情上还有很多悬疑元素,黄克功到底是过失杀人还是故意仨人?毛泽东爱惜人才,面对黄克功的求生,和愤怒的学生、百姓,是杀是留?针锋相对的气氛,给影片制造了极强的张力,带来了十足的可看性。

在人物的设置上,也十分有趣,贺子珍、胡耀邦、张闻天等这些以往不常看到的人物形象都有露面,另外,尽管讲的是黄克功,但主角却设置为成泰燊饰演的审判长雷经天,而雷经天河黄克功又是长征路上的莫逆之交,这样就带来了新的矛盾点,法理和人情之间,作为审判长,他该如何抉择?这让我想起来早年看过的那部很喜欢的《生死抉择》,影片的主题是拒诱惑、反贪腐,主角面对的是两袖清风还是同流合污,但这一次雷经天面对的却是非生即死,成泰燊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将这个角色塑造的入木三分,很期待他能在电影节上有所斩获。

电影将人拉回到抗战时期,影片结束,像是做了一场梦,电影回顾了那段尘封的历史,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让我体会到,善与恶、生与死,往往是一念之间,人的一生中总能碰到几次需要抉择的时候,真的要很慎重,不能走错,正应了那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

更多热门观后噶推荐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交通安全影片观后感范本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5月22日,星期五下午最后的一节课,学校组织咱们全校同学看了一场“交通安全讲座”。

下午第三节课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打开了电视机,只见一位身穿制服的警察有模有样的指着屏幕给咱们讲了一桩又一桩触动人心的车祸。咱们听的心一上一下,砰砰直跳。

咱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屏幕,教室里安静的出奇,我心想:教室里真安静啊!恐怕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吧!

突然施老师说:“这位同学你怎么哭了啊?”随着老师的这一声话下,咱们都顺着老师的目光看向那位同学。原来是毛同学哭了,老师就让她的同桌去问,因为,毛同学听不见,老师就让她写在纸上。原来是毛同学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毛同学的妈妈是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生命。同学们赶紧都去安慰毛同学。

这次交通安全讲座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辆小轿车与电瓶车相撞,顿时,电瓶车四分五裂,电瓶车的主人霎时飞出好几米外,当场死亡。这种事经常会在咱们身边发生。咱们应该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当咱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应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多一份谦让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这样就会多一份安全,少一件车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600字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校里我们观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是愤怒,忧伤。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把这里变成了人间的地狱。禽兽不如的日本兵把老百姓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看到还在呻吟的挣扎者,都被刺刀杀戮,最后将尸体焚化。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上……其中,那惨无人道的日军,对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达35万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十分沉重,35万人,如果他们手拉手可以围绕赤道一周,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呀!老师对我们讲,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悲惨事件!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咣”地一声,日本兵踢一开了一个民宅的大门。人们从惊讶中站了起来,还没反应过来,就遭到机枪的扫射当场全部死亡。最后还有一个小孩在哭,一个日本兵就慢慢地走向了小孩,我还以为他会放过小孩,没想到他却是往小孩的手里放了一个罪恶地手榴弹,一声爆炸声就结束了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儿童的无辜的生命。我都快被气死了,手中的拳头不由自主地就捏了起来,如果我有一把枪,我真想打死那个日本鬼子,为死去的中国人报血海深仇!

看完这部电影,我禁思绪万千:我国为什么被人欺负?而且还受到最残忍的手段——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来侵略中国?就是因为那时我们的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真理。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如今日本人仍然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日本首相小泉仍在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唾弃的。同学们,中国要扭转乾坤这个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发愤图强,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去看了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有意思的是,我原以为这是部很low的片子,但是!看完之后简直燃爆,不得不说,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其实每当看到手撕鬼子的某抗日神剧,真的好想对主人公吐槽:先生,您的血浆袋掉了,估计主人公还会诈尸起来说:“不,是群演的血浆袋”

而看完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后由衷的感慨:讲究!这就是专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本来以为所有的效果都是后期特效做出来的,其实不然,完全实拍啊!!!

听说梅导为了营造残酷的战场效果甚至炸平了澳洲一座农场,感慨能“毁坏公物”到如此的境地,执着如此也只有他了。

其实梅尔吉布森还原的就是二战中最丧心病狂的一场战役。

虽说二战题材早已没了当年的号召力,然而《血战钢锯岭》再次用强大的荷尔蒙拯救了电影市场。

也不怪梅导如此真实的大阵仗还原,因为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人数也高达7万人,说是人间炼狱一点不为过。

传奇的战场总有传奇的人物出现。

加菲饰演的二等兵道斯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英雄。他不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却作为一位医疗兵,在到处都是敌军的地洞,堡垒和埋伏的地方,赤手空拳救下75人。

梅尔·吉布森拒绝修饰一切暴力,相反,对暴力不遗余力地展示,是他的标签。

他认为对暴力的全部还原就是和平的尊重,而这也是《血战钢锯岭》里的二等兵道斯的信仰力量。

敢肯定,假如你喜欢注重情绪刻画的叙事,直截了当的主题,以及真实零添加的风格,《钢锯岭》,绝对是你的年内大菜。

战争,因为真实,富有力量。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影片守望明天观后感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影片再现了我们的祖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历经沧桑的历史,祖国大好河山遭受到外国列强的蹂躏,一批批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前仆后继努力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救国真理,结合中国实情,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让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劳苦大众得到解救。影片生动再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让我们再次对中华民族所受灾难进行一次新的回顾,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更新的认识很高度赞同感,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加的明确,更加珍惜今天。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发展到今天的不易,特别要通过我们的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是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中国才走上了一条正确的救国之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的一张白纸上挥舞大手笔,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才有今天的祖国山河美如画,要更加深刻到认识改革开放至今,祖国飞速前进追赶世界先进的步伐迅猛。几十年来,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文化科技领域有的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才有今天繁荣富强的局面。但我们和世界先进相比,有的方面还有距离甚至较大差距,还需要加倍努力追赶。

在教育活动中,要教育青少年勿忘过去,珍惜今天,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从而成为有理想、有文化、遵纪守法、健康有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铭记祖国的苦难和奋争的昨天,更加珍惜今天,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工作,努力读书。

今天,我们要在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认清形势,看准目标,爱岗敬业,创造性努力工作,积极投身党的群众路线活动中,打造教育性高地,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才不辜负我们的革命先辈,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最富强,人民最幸福,真正圆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心灵捕手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成长于波士顿南区贫民窟的威尔·杭汀,是位绝顶聪明却叛逆不羁的年轻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大楼的清洁工作之外,便是与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聪明小孩」;一人独处之时,就「一目十行」各式人文与科学的新知。某天「随意解答」数学系蓝勃教授所留下的数学难题,随即引起学校师生们的惊异;在与他人打架滋事,并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之后,蓝勃教授便费心地将他保释出来,要求他参与数学研讨与接受心理辅导。蓝勃教授期望威尔能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异禀,不再恶作剧、耍蠢、吹擂而耗费生命;不过,威尔却毫无不在意,经常耍弄前来为他辅导治疗的心理专家。

蓝勃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与他有「爱恨交织心结」的大学好友尚恩出马,开导并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尔。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关键,不彼此信任就无法坦诚相待」的信念,「不以作之师而以作之友」的心态倾听威尔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知性问难与情绪宣泄;日渐抚慰他受创的心灵,帮助他重新拾回对人的信任,并鼓起勇气向女友表达爱意。在此同时,难忘丧妻之痛的尚恩在与威尔彼此「角力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威尔莽撞的生命力冲击,亦逐渐开启因丧妻而封闭的心房,重新追寻情感的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惊沙》观后感

全文共 2268 字

+ 加入清单

在电影的一开篇,就演了马步芳训斥步下的场景,反面角色有情有义,立体生动,一点也不招人讨厌。之后又演了离临泽不远的另一个城里的红军被敌人围困了八天八夜之后弹尽粮绝,全军覆没。一方面展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又暗示了秦基伟部队极有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为未来的惨烈战争埋下伏笔。接下来情节发展更紧张,秦基伟凭职业敏感嗅到了危险,阻止大军前进,又和政工干部老彭在战术上产生了分歧。分歧还未统一,秦基伟所预见的危险就出现了,敌军突然出现,我军仓皇撤回孤城,一场大仗开始,炮声隆隆,血肉横飞。在秦将军的巧妙指挥下,虽然敌军暂时后撤,但文护士等二名女战士被敌军俘虏。由此编剧又埋下了第二个包袱。二名女战士在敌营里受尽凌辱而死,为后面秦将军杀妹得罪了兄弟埋下伏笔。在第三次与敌人交火时,秦将军的妹妹桂芳被敌人活捉,秦将军不愿看到生性刚烈的妹妹毫无尊严地被敌人折磨而死,在敌人强大的火力进攻下又无法抢回妹妹,所以毅然掏枪打死了桂芳及一众敌人。

电影对桂芳这个角色刻画得浓墨重彩。她是和秦将军一同参加革命的同村人,与秦将军情同兄妹,生死致交。她性情刚烈,在得知自己已有三个月身孕后,坚决选择和孩子一起留在阵地上战斗直到牺牲;同时她又有很温柔的一面,和丈夫结婚没办酒席,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等有时间了穿上最漂亮的红衣裳,请全团的人都参加,风风光光的把自己嫁出去。

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到了第三天夜里,红军顽强打退了敌人三天的疯狂进攻后,死的死,伤的伤,已经濒临弹尽粮绝的绝境了。秦将军深知部队已经不能再撑了,当晚,他决定派遣一支赶死队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一直与他有战术分歧的老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阵亡将士名薄里,主动请缨留下来掩护突围。其实他心里已经知道自己活不成了,但临走的时候还回头对秦基伟说,“老秦,咱俩的事还没完呢,你等!”等。等什么呢?等如果万一我还能活着回来,等战争结束了,咱俩接着吵?因为这万分之一的生存机率太美好,也因为这万分之一的生存机会太渺茫,所以只说到一半。

什么是英雄?可以说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当英雄梦。英雄不是不怕死,英雄没有选择。当信仰和责任当前,英雄会挑起自己生命的使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老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敌人太多杀也杀不完,最后,他高唱着陕北民歌,引爆了手榴弹,与众多敌人同归于尽。此情节与《集结号》里谷子地突围的情节是一样的。只不过谷子地的故事没有放在具体的历史大背景下讲,不知道是东路军还是西路军,反正就是无数个掩护大部队突围的惨烈战役之一。所不同的是,惊沙选取的是败仗的三天时间;而《集结号》选取的是这个败仗里最后一天晚上的最后三个小时来写。惊沙里的老彭主动领死;而集结号里的谷子地却是从领导手里接过的这个任务,并且一直在等大部队允许撤离的号角声。惊沙讴歌了一组革命烈士群像;而集结号里的赶死队员们则有的在阵地上就吓尿了裤子。相比之下,惊沙里的战斗情节都是西路军突围出来的老战士们亲人亲历的亲身回忆,是对西路军那段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烈历史的真实再现。

第二就是用运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反差感。

影片中马步芳的部队都是铁骥骑兵,装备精良,在寒冷的冬天戴着黄色皮草的帽子,而红军战士一个一个衣衫褴褛。在战乱中观众只要看着那些皮草帽子就能分辨出哪是红军哪是国军。桂芳对婚礼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她带着肚子里的孩子永远地倒在荒凉的河西走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安导拍摄这种英雄群谱可谓是轻车熟路了,他选取了从下往上拍摄的角度,运用慢镜头,突出英雄轰然倒地的刹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运用色彩。这块桂芳轰然倒地的情节,如果张艺谋来拍,肯定桂芳眼前要浮现出新娘子穿的大红色的飘纱,这飘纱伴着满天的黄沙,渐渐模糊,女战士面带幸福悠然倒地,就更能切合惊沙的主题了。毕竟一部好的电影除了必须有好的编剧外,还终究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惊沙》的编剧是秦基伟将军的小儿子秦天少将。秦部长一生有无数漂亮的胜仗,如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等。可是秦将军写自己爸爸的时候却选取了爸爸的一次败绩。这不能不说是独到的选材。而且,显然很成功,敢于承认失败的人才能在失败中站起来。革命的胜利正是由一次一次失败的代价堆积起来的。

总之,《惊沙》是一部以秦基伟将军为首的革命烈士群图谱,是一部苍凉壮阔的西进战争浮世绘。每一位烈士的形象都鲜活立体,栩栩如生。又放在那段鲜为人知的红军西路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惨烈历史洪流中,首次以电影的艺术形式记录和再现了西路军浴血突围的悲壮情景。对于西路军的影视宣传一向很少,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红军打过这样失败的四大败仗,不知道红军长征过草地反复过了四次,雪山反复爬了二十多次。然而,正是这些英雄们永远寂寞地长眠在那些冰雪戈壁,才换来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共和国,才使得中华民族终于有一天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可以说《惊沙》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一部战争史诗巨制,我相信秦天将军的这部开山之作将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奥运的旗帜飘扬在世界的上空,孩子们可以坐在窗明几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当芙蓉艳照绯闻噱头满天飞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一下革命先烈的故事和共和国缔造的历史吗?《惊沙》没有任何炒作和商业宣传,但他是电影中的贵族。英雄不会孤独,作为革命者的后人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电影。正值两会圆满闭幕和“十二五”宏伟蓝图开局之际,让我们共同记住那段血衅人性的惨烈历史,一起缅怀那些杀身成仁的革命先烈吧。这也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够为英雄们所做的,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影片《被解放的姜戈》的观后感

全文共 1589 字

+ 加入清单

昆汀最初的整个设想《被解放的姜戈》就是一个黑奴后来变成赏金猎人的故事。昆汀解释: “在这个国家继续着的痛苦和苦难是难以想象的,这使它更符合意大利式西部片的诠释。”所以也就有了这部致敬意大利导演塞吉奥`考布西1966年执导的经典作品《迪亚戈》的意大利式通心粉西部片。

电影带着政治指向就容易引起争议,昆汀用他黑色幽默细说着美国历史上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历史在常人眼里是沉重且带着积淀,电影里无厘头的台词对白,背景,好似那个年代只是一个黑暗的童话,3K党出现在故事中(美国内战时期),这实际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只是昆汀用他一贯的乖张讲述着故事,影片《被解放的姜戈》带着浓厚的“昆汀色彩。”只提供纯粹的审美判断,昆汀在《被解放的姜戈》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动作的形式美用唯美化,浪漫化的处理手法表现到极致炫目,忽视弱化其中的社会和道德教化,这就能理解昆汀为什么让3K党提前出现了。

说起动作片,我想到了香港导演徐克。徐克,喜欢在乱世中创造故事,乱世是现实的写照是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的观点和看法,更多的批判着人性与政治。徐克的反叛与颠覆,跟之于自我意识的强化,他的《地狱之门》,《第一类危险》,《蝶变》是他最初的“离经叛道”之举,而《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则是他在不断破而立之中,沉淀着的哲理化的思辨。

从视听上来说说我喜欢的两个导演,他们都在动作片领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标志。徐克,喜欢在旧原型的框架基础之上,传承经典武侠叙事文本,进而融入新的演员,场景,代表作有《新蜀山剑侠》。昆汀,喜欢用非线性叙事来讲述故事,个性化的对白,传承暴力美学之精髓,取得算是独立电影的成功,代表作有《低俗小说》;徐克,注重对动作的展示,结合运用广角镜头和加强透视效果的仰拍镜头,代表作有《笑傲江湖》。昆汀,将美国本土B级片的黑色暴力风格发扬光大,以视点切分剧作结构、利用声音剪辑进行故事衔接等电影手法都对以后的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落水狗》;徐克,对动作的独特展现,在形式上借鉴戏剧和杂技的动作,清晰展现动作和姿态的速度感,节奏感和美感,代表作有《龙门飞甲》。昆汀,经典个性化的对白,令人难忘,热衷于暴力与血腥的结合,秉承了《发条橘子》中的戏谑和仪式化以及《出租汽车司机》中的真实和残酷,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产生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代表作有《无耻混蛋》;徐克,引入喜剧元素,冲淡暴力呈现的负面影响,使动作的呈现方式更富情趣,代表作有《最佳拍档女皇密令》。

昆汀,影片的圆型结构和暴力主题成为众多电影竞相模仿的对象,它还引发了黑色帮派影片和疯克音乐的复古潮流, 代表作有《罪恶之城》(他为特邀导演);徐克,在视觉图谱和造型上吸引了民俗的营养,代表作有《青蛇》。昆汀,视效上追求夺人眼球,喜欢将纯白的事物染上诡谲的血,代表作有《被解放的姜戈》;徐克,潇洒自如的情义书写,代表作有《笑傲江湖2之东方不败》。昆汀,擅长用极端而黑色的手法表现暴力 其作品常以分格镜头,非线性叙事法进行,场景中常有大量的脏话,以及夸张的血腥与死亡场面。其血腥画面不着重写实与恐惧感,而在人物对暴力轻松舒畅的态度及幽默造成的有趣不协调感,将暴力娱乐化 。其中也常出现“墨西哥式决斗”场景,即好几人持枪互相指著对方的场景,这是刻意模仿1960—1970年代意大利风格Spaghetti Western电影的做法,代表作有《杀死比尔》。

先破后立!我们在生活中是冷眼看世间百态还是笑看他人指点江山?在其中我们的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多少欺骗在里面,只有处在故事中的人们才知。每天有人往生,带着负担的回忆是否有着不可承担的重量,我们能否去埋怨那些转瞬逝去的事物呢?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稀薄的记忆去做痴痴的回想。尼采常常纠结着“众劫回归观”,那些预先的事情,它是否美好,是否恐怖,是否崇高,是否会死去,都带着影子的重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影片雨哈佛路观后感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 《风哈佛路》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它讲述的是美国一位名叫莉兹·默里的 “80 后”女孩的励志故事。莉兹·默里出生在美国纽约的贫民生活区,由于父母染上毒瘾,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陷入了绝境,因为生活所迫,莉兹·默里在 8 岁的时候不得上街进行乞讨,虽然这个时候的莉兹·默里并没有辍学,但由于衣着破烂不堪而受尽了同学的耻笑。由于父母长期的吸毒,莉兹·默里 15岁那年,可谓是祸不单行,父亲在母亲去世以后被关进了收容所,本应幸福无虑的童年就此中断,稚嫩的莉兹·默里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无论个人是多么的努力,现实终究没有放过这个孩子,但现实却很残酷,莉兹·默里最终还是流落街头,过着捡垃圾偷东西的日子,居无定所。虽然如此,莉兹·默里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从母亲的去世中,莉兹·默里深刻认识到,如果自己这样继续下去,必将重走父母的悲惨结局。

影片莉兹·默里母亲去世的镜头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那就是她的母亲去世的时候莉兹·默里虽然哭了,但却没有流眼泪,这充分证明了这个弱小的女孩有一颗多么坚强的内心,母亲的去世,对于莉兹·默里的生活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莉兹·默里不愿这样过下去,在她的梦想中,有着更加美好的生活,于是她选择了奋斗,而莉兹·默里的好友克利斯有着和莉兹母亲差不多的经历,但是她心里充满着黑暗,最终她可能和莉兹的母亲一样被人遗忘的死去。

在莉兹·默里的脑海里产生了一种信念,那就是必须使自己的命运发生改变,再也不能够像自己的母亲那样放弃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她也更深刻认识到在这种环境之下,只有回到学校接受教育才能够真正的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她在 17 岁的时候做出重返学校的决定。尽管重返学校的道路很艰辛,但莉兹·默里一直默默坚持着,电影中对莉兹·默里重返学校进行了重点的渲染,镜头中,一个穿着破烂、脏兮兮衣服的女孩,到各个学校申请入学的情景反复出现。最终,莉兹·默里用她的顽强打动了校方,莉兹·默里成功进入了一所高中,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她能够按照自己所制定的学习计划来努力学习,她几乎每天早上、下午与晚上都选满了课,并且自己独立进行课程的研究,每一天她都要做一个小时的地铁才能够到达学校,同时她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赚钱来养活自己。

虽然生活极度贫困,虽然每天居无定所,露宿街头,但求学的信念依然在莉兹·默里的心里蔓延。为了学业,她甚至借助路灯来看书、做作业,虽然环境恶劣,但莉兹·默里没有放弃,反而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分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并且她的刻苦、努力、不放弃也让她的学业取得了显着成绩,她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修完了高中四年的所有课程,而且每一门课程都达到了优秀的成绩。这也使她最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哈佛大学,她的实际行动和坚韧、乐观、向上的精神令整个纽约人所感动,她也因此获得了来自各方的资助。莉兹在哈佛取得了硕士学位,并且她继续在哈佛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莉兹·默里凭借着要改变自己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而不断追求,并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与诺言。通过对莉兹成长经历进行分析,我们也能够看出美国文化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优秀征文:《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全文共 1722 字

+ 加入清单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已过去78年了。历史记载下了这永远的一页。可是我们对这些又了解多少,知道多少呢?今天我看到了,看到了过去被欺凌的中国,看到了日本的残酷!我为日本在中国所犯的种种惨不忍睹的杀戮感到愤怒,为血染南京的场面而感到沉痛,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件历史惨案――南京大屠杀。

在众多的事实面前,日本所犯的罪行已是铁证如山,无法更改。以前,我只在电视和书上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件惨案,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今天,我才在影片上看到了日本人的凶残的一面,日本士兵对中国妇女的侮辱,日本士兵进行杀人比赛,日本士兵对中国军人和平民的集中屠杀,一个个血腥的场面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不禁要问,难道他们就没有妻儿?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良知?

然而在战争的枪炮声将要响起的时候,我看到德国人拉贝同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十几人为了平民的安全,在日本等众多国家的同意下,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可当日本攻下南京后,却三番五次去捣乱,这时我又想问:“他们的‘信义’二字何存?”,然而安全区并不能永保安全,在几次的被阻挠后,日本士兵终于露出了他们的本来面目,直闯“南京安全区”,拉贝等人因阻挠都成了日本人的“枪下鬼”了,安全区变成了屠杀场。进入“安全区”,男子全部被杀,女子全部被强奸,听到那些幼小的女子撕心裂肺的痛苦的叫声,我似乎听到他们在向我们求救,向祖国求救。看者凄惨的画面,听着凄惨的叫声,我的心在颤抖,恨不得立即冲上去,端起枪给那些日本士兵一阵狂射,让这些禽兽成了我的枪下鬼,也让他们尝尝被屠杀的滋味,让他们也体会被杀的痛苦。但当时我们的“蒋委员长”带着他不堪一击的国民政府卷铺盖跑了,把“家人”留给了豺狼,让他们在我们的家园里横冲直闯,到处奸淫掠杀。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是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想想过去,我们“挨打”的历史还少吗?人民遭受的罪还轻吗?想想现在,我们说话终于有了底气,我们的腰板终于硬了,我们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因为我们独立了,因为我们国家强大了,这一切都得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才使我们的抗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才使我们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南京大屠杀过去已经78年了,30多万中国同胞的性命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灰飞烟灭了,但历史永远的记下了这悲惨的一页,它像一座警钟,时刻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更不能忘记日本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虽然说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日本近年来的变化,经济强大了,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又有了抬头,日本的右翼势力在极速的膨胀,他们企图掩盖侵略中国的历史,企图洗脱他们的罪行。

近年来,日本政府擅自篡改了历史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改成南京事件,还一再强调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都避免不了平民的伤亡,而且日本也有一定数量的国民伤亡。这就是日本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30多万的中国人的性命,仅仅就是一起事件?仅仅就是造成了中国平民的伤亡!如此简单而已。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日本首相小泉几年来竟然不顾亚洲人民的感情,一再去参拜靖国神社,去悼念那些双手沾满我们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们,这和魔鬼有何不同?这和禽兽有何区别?再加上近年来的日本防卫研究所发表的《东亚战略概观》说,日本为了自卫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对敌国进行攻击,以及出兵伊拉克等等迹象表明,日本已经渐渐的背离了和平的主线,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又死灰复燃了,日本的狼子野心,这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了。

看了南京大屠杀,让我对历史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听了老师对当今形势的分析,我们更感到不安,因为我们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虽然我们渴望和平,希望和一衣带水的邦邻能永久的和平相处,但事实不容乐观,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们,我们现在必须努力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练就本领,用自己的力量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强大,使我们的人民不在遭受侵略、遭受折磨、遭受欺凌,历史不能重演,悲剧不能再次发生,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交通安全影片观后感范本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开始播放时,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鸦雀无声。同学们都瞪大眼睛注视着电视,影片中,一个青年男子在过马路是没有走人行横道线,而且也不看左右车辆,竟管自己一的劲儿的往前冲,最后被辆出租车给撞飞了,当场死亡。

多么触目心惊的一幕啊!它告诉咱们遵守交通秩序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可在咱们的生活中,同样的悲剧总是在不断上演。今天,仍有很多人,过马路的时候与车辆抢行,不看红绿灯,攀爬道路栏杆等现象。影片中,“安全第一先生”告诉咱们,这些惨剧发生的前因,就是有那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红灯停,绿灯行”不能只成为一句口号。xx爷爷说过,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平时,爸爸妈妈总在我身边时时刻刻叮嘱我安全第一,在路上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有时我会不耐烦的敷衍一句“知道了”。

全把爸爸妈妈的话当做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看过这部交通安全教育片后,我一定会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左右看,不在路上跑和玩。愿生命斑马线让每个人都熟知,驻扎,代代做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市民。请大家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让录像里的悲剧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战争电影《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和谐美好的南京

影片的开头记叙了南京人的快乐生活: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踢着毽子;商人们在街道上叫卖着自己的货物;妇女们在市场上买着一天所需物品;老人家在公园里打拳锻炼着;大街上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这是多么繁华的南京,忙碌的南京,是多么美好和谐的南京!影片里的被采访者是这样描述他儿时的南京:“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贫穷”。可是这些将在日本鬼子进入后的几周后化为乌有……

炮火中的南京

有人说那时候的南京就中国的首都,只要占领的南京就等于是占领了中国,无辜的南京人成日本鬼子踏入中国领土的“征服”对象。

12月13日,随着轰轰的飞机声与隆隆的炮火声,侵华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千千万万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林立的高楼顿时化为灰烬,空气中满是弥漫着炮火味和血腥味,废墟上沾满了碎肉片和血迹。“三光”政策惨无人道。

影片采访的南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说了自己的经历,这时他的脸上写满了悲伤与痛苦,他说那时他同他的母亲及还没有断奶的弟弟不幸碰到了日本鬼子,弟弟还在快乐地吮吸着母亲的乳汁,无情的日本人用刺刀将弟弟从母亲的怀里挑到地上,母亲来不及保护弟弟就被冰冷的刺刀刺进了胸膛,弟弟的屁股上也被狠狠地刺了一刀,弟弟哭了。日本人走后,母亲叫他把弟弟抱到自己的怀里,一边安抚弟弟,一边让弟弟继续吮吸自己的乳汁,不久,母亲就离开人世了……

无情的残忍的日本人,在伟大的母爱面前你们是那么的可耻,那么渺小,你们可知道“弟弟”吮吸的不只是一位绝望母亲的乳汁,更是她的血她的泪啊!看看你们冷冰冰的刺刀上,沾满了多少南京人炙热的人间血泪真情,漆黑的夜里你们是否会为此而感到恐惧!而今天的日本人在面对前人的残酷行为后却一口否认,他们自己尚且忍受不了自己国家的做法,更何况中国身为受害者。

南京人的救世主

身陷炮火之中的南京人最渴望的是来自政府的保护与救助,可是当时的中国军队正处于幼儿时期,无力对抗大举进军的日本军队。这时几个外国人士为保护无辜的南京人积极与联合政府联系,帮南京人争取到了难民营,这让无数无家可归的南京人得到了避风港。他们还帮无数的南京妇女逃脱日本人的淫秽魔掌,帮许多中国军人逃离日本人的残忍杀害。尽管救济道路很坎坷,尽管受到很大的精神压力,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帮助南京人。事后其中人士几位还因无法忘记南京屠杀的惨状画面而自杀了。他们是英雄,他们是希望的象征,因此南京人称他们为“救世主”。

或许有人会问当时的中国军队在哪里,其实依据当时我国的综合国力来看,简单的刀枪是无法抵抗炮火的,我们的军队是无力对抗日本军队的,落后的中国注定要挨打,我们不能只指望外国的救助,只有自强自立才是拜托挨打的最根本办法。

面对南京大屠杀,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建立自强自立的国家,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全文共 3265 字

+ 加入清单

雁儿——渴望

她过早的成熟了。她的纯真过早的衰竭。

看到颂莲挽起袖子洗手时,她觉得这个新来的女孩与自己如此的相似。同样年轻。似乎同样的家境。在一瞬间她们甚至有成为朋友的可能。

可是当“四太太”的喊声响起的时候,她几乎自卫的把她隔绝在外。

她很可怜。她觉得她的命运是这一个又一个新来的太太造成的。像《上阳白发人》中的女子,把一生未见君容归咎为杨妃之过。

她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的被这些新来的太太打破。

她觉得这个新来的太太和她如此相似。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能代替她。

她最鲜明的标签是渴望。

她的渴望如此直白。跟老爷偷欢的时候看到颂莲进屋,她眼睛里甚至没有恐惧。直入人心的目光好像在做一件大义凛然的事。

她的渴望如此真实,即使是因为点灯被当众处置,她仍毫无悔意,她倔强的跪在雪地里,始终不肯认错。

她渴望。没有任何羞愧,因为她觉得她的渴望是正当的,几乎像一种理想。

自己点灯笼,想象捶脚的感觉。当太太们的捶脚声响在院子里的时候,她陶醉的想象自己。

她真的还太年轻,所以轻易地被卓云拉拢,并作为牺牲品。

她因为渴望而不得将愤恨转嫁于颂莲。

她至死不知道她该怪的是谁。如果真要怪,怪的是“府上多年的老规矩”;她至死也不明白,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颂莲——徘徊

颂莲刚出现的时候,还是两只粗粗的大麻花辫儿。脸上带着烈女的表情。她是个心里有成算的人。也是在乎爱情的人。她的话仿佛是说,她想嫁一个她爱的人,可是如果不能嫁一个她爱的人,就干脆嫁一个有钱人。哪怕当小老婆。这是种宁缺的态度。为了保住爱情的纯度。

她嫁入一所大宅。气派端方。

她走进大宅的时候,眼角全是自尊和不屑。可是镜头中她被挤压在墙根。又的确太渺小了。

她甚至避开了去接她的花轿。也不让管家帮她提东西。她反感这一切。

她各色。她还那么年轻。

大宅幽深。端庄森严。不见人影。一路走来只有脚步声。

她在其中穿过一扇又一扇的门。这些是她要走一辈子的路。

进入之初,甚至不知如何融入。

抬灯入院,点火,燃灯,悬挂,一干人等面无表情,空荡的院子响着每一个动作的回音。几个女人走进来,进屋说“照府上的规矩”。

洗脚,捶脚,梳头,更衣。这是一个完整的仪式。未见男主人,只见男主人的红灯笼。她脸上带着惶恐。

院落的幽兰色,其中有灯笼的红。像一个暗藏杀机的洞穴。

她觉得老爷很温柔,不管是问捶脚是不是舒服还是要她过来仔细看看都是温声细语,只有聪明人能窥视背后的杀机,把一个人慢慢磨蚀掉棱角的力道,而她尚年轻,相比这大宅。

她仿佛看见了她长长的寂寞,像镜子里自己的泪,只有灯笼陪自己欣赏。

空间和人都是这样封闭。即使读过书,那些学问在这里也是用不上的,聪明和学问不成正比。她以为自己很聪明,却不知道自己不通世故,只是凭直觉先入为主的接受卓云排斥梅姗,在受挫时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她无法洞悉这里的哲学,她只知道自己忽然成了太太,似乎应该是主人,起码应该高过一个丫鬟,却不知道她的地位远远没有稳定,随时可能坍塌;她也无法接受老爷和雁儿的偷欢,她还在徘徊中,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她不知道既然能够有四位太太,那么和一个丫头偷欢并不是不能容忍的大错。

直到捶脚的声音如筛子般响在大院里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她开始需要这件东西。

她甚至发现,不能点灯吃不到想吃的东西。她终于有些明白。于是当有人再问起为什么大学没有读完的时候,颂莲的回答已经不再是家父病了供不起,而是念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老爷身上的一件衣裳。而当她发现布偶上自己的名字时,并且是卓云的字,她终于知道她的生存是如此的需要争斗。她慢慢开始蜕变。

假孕。这是她并不高明的手段。可当长明灯点起来的时候,她还是自我欣赏的迷醉其中。她终于开始欣赏这种争斗。

这种不高明的手段终于了解了她的徘徊。

她在不知不觉中葬送了雁儿和梅姗的生命。

她并不像卓云那样暗喜。她悲伤。她的不扯定性决定了她即使没有被封灯,也始终处于徘徊的境地。

梅姗——抗争

梅姗是陈府的一颗痣,长在最敏感的部位。

这种抗争并不是卓云式的用尽手段,而是不屈就于一个封建姨太太的位置。

梅姗历经了颂莲式的徘徊,以独有的方式坚强的在陈府中存活,不管是自我沉迷的在院子里自唱自赏,还是和高医生偷情,她都像她身上一件件色彩艳丽的衣服一样,张扬凌厉,棱角分明。

因为她尚存资本,老爷仍然保持着对她较强的兴趣,因此她不用像卓云那样因为惧怕失去而费劲心机;她漂亮,嘴角暧昧的笑带着隐晦的性欲味道;她有自己的生活;她为陈府生有一子,这是她基本的保障;她聪明,是对陈府的规矩和本相最知根知底的一个,正因为此,她不会耗尽力气去抗争;她也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她的真纯:她的真诚和刻薄都露在外面,她的抗争太肤浅,她在梅姗的新婚之夜把老爷叫走,在叫不走的时候在清晨的院落大声的唱戏,

在不想客气的时候毫不掩饰,连招呼也懒怠打,也不会在饭桌上像大太太和卓云都在老爷面前给颂莲夹菜,在点灯的时候,不会像卓云那样殷勤的笑。

她不爱老爷,她也不缺少爱。她的抗争并非自己的需要,只是成了她在陈府中的一种必要习惯。

她毫不掩饰她的寂寞,也毫不掩饰她惊人的美丽。

她是大院里最真实的人,在空旷的楼台上唱戏,不会因为颂莲上来挑衅停住,铿锵嘹亮,神采飞扬。戏唱完了,脸上的哀怨无奈也一并裸露;她不会客气的停下说话,戏也是如此。

“你想听,可我不想唱了。”这是她的生活态度。

这就是梅姗,她在和她自己的定位抗争,她还有力气。

她在规矩之中,又在规矩之外。她不是规矩的恪守者,只是在沿着规矩的边缘小心翼翼的走。

她看得最清楚,戏做得好能骗别人,做得不好只能骗自己,连自己都骗不了的时候就只能骗鬼了。

她原来想一直能骗别人,至少也能骗自己,但最后真的连鬼也骗不了,抗争的结果是,香消玉殒。

卓云——臣服

她的欲望很大,她一直在挣扎中,可这种积极的挣扎实际上就是一种臣服,对自己姨太太身份的臣服,她沉湎与其中不能自拔,这是她毕生的事业。

和大太太比起来,她更像一个当家太太。

她懂得这个院子的处事哲学,笼络新人,孤立排挤。

她活在外面的是一张假面。

只有她一个人,在点别院灯的时候知道谦和的对笑。但只有她一人,心里真正的难受。

她是最真心在乎老爷的人,她会在老爷面前给颂莲夹菜,因为老爷说大家要好好照顾她;她会带着一点炫耀去找颂莲剪头发,因为老爷说头发短了会显得年轻。

但在乎并不意味着她爱。她并不懂得爱。是她需要。她除此以外一无所有。但是她懂得,哪院点灯哪院就可以点菜,点灯的太太连下人都会高看一眼,点灯就意味着能在陈府中得到真正的地位。

她是最锲而不舍的一个人。她臣服于作为男人衣服的定位,并把一切努力当成理想。她不但像大太太那样保全自己,还要争取更多。

她默不作声的解决了所有的障碍。

到底谁真正的聪明呢?颂莲?梅姗?如果论争斗的技术,只有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只是她不知道,她马上就要垂垂老去,无论她怎么挣扎,她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成为大太太。

大太太——心死

她甚至没有名字。眼睛里没有光彩。她是唯一一个听到哪院点灯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丝毫没有变化的太太。

因为她知道不可能是她。

她毫发无伤的在陈府活到那么大年纪,早已经被磨砺出坚硬的心。

还有,没有人知道她有多大年纪,是真的垂垂老暮之人,还是因为丧失了希望。

她脸上的皱纹更多的只能依稀让人想到老爷的岁数。

话很少。表情很少。她最为深切的反应,也不过是承认自己早就是老古董了,预言陈家早晚败在这一代手里。

有意思的是,在她一字一句缓缓慢慢与颂莲对话时,背景中的两个丫头也缓缓慢慢的擦拭着房间里的物件,虽是年轻的女孩,却像是慢动作。

有意思的还有….身份确认,字里行间的话,大太太更像是一个母亲。

在这个中国封建时代的浓缩院落,大太太艰辛的母仪天下。这时我们想想,其实为什么皇后总那样尊严神圣,是因为她屏蔽了人的正常欲望。

她从颂莲式的徘徊,进入梅姗式的抗争,经过卓云式的臣服,欲望已经磨蚀。

当她不能占有自己的丈夫时,最好的心态莫若把他当作儿子。这时欲望消失。她得以保全自己。

当颂莲厌恶她的老气时,她并不知道,在这个院子里,最好的生存法宝就是,心死。

五太太

如同春夏秋冬又一春。

从渴望到进入,从徘徊与抗争到臣服与心死。又是新的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恩·约瑟夫博士执导影片《南京梦靥》观后感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回眸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规律和趋势:纪录片先行,各种样式的剧情片就随之跟上。对新闻事件和重大历史,纪录片总或以力求客观的态度或告诫世人的用心率先介入,与观众形成一个最直接的观视角度;剧情片以其商业需要,选择纪录片局部素材并以表演形式放大,在观众形成以其经验并无关联的煽情氛围,当然,在南京大屠杀题材面前,言说商业意图是不合时宜的。此种从纪录到剧情的传递关系,有如下实证:

1982年,新影厂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以库存的翔实资料,整合剪辑后,掷地有声地抛出日军屠杀30多万同胞的铁的事实。1987年,南京大屠杀50周年,内地和台湾,分别推出《屠城血证》和《旗正飘飘》,陈道明、雷恪生、归亚蕾、林青霞等分别扮演了这段历史中的大小人物,有虚构如医生、摄影师和东北女生,也有真实如间谍川岛芳子、弃城军官唐生智,遵循的都是步步紧迫的惊险片叙事方式。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吴子牛完成《南京1937》,秦汉、早乙媛、刘若英精彩地“表现”了一种黑暗时代的强烈个人勇气。同年,香港导演牟敦芾“黑太阳系列”的第二部《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在内地以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面目上映,而这部电影因其极端血腥恐怖的画面,在香港是被列为三级片的。

从87年开始,一个日本老头频频进入国内新闻里,他就是曾作为日军十六师团士兵,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并在晚年一直坚持谢罪和作证的东史郎。他的个人行为,除激怒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外,也让其他国家的电影人开始关注这场大屠杀。2002年,专门制作历史纪录片的美国人陆达路,拍成了耗时多年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中走访了东史郎和研究此段历史的中日美学者,更首次公开了很多来源于传教士约翰•马吉的珍贵影像材料。2002年,叶童主演了《五月八月》,却遭“一部首次揭露中国女性被奸杀的影片”这样的低级海报宣传染污;2005年,通过传真法师多年来跑企业“化缘”,《栖霞寺1937》这部没任何名导明星的小成本电影,在宗教界的交口称赞中上映。

2007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三部表达第三方立场的纪录片陆续出现,它们是受内地院线器重的《南京》、在些许纪录片活动中露面的《张纯如》以及不幸被淹没的《南京梦魇》(该片导演约瑟夫一直抱怨其中有市场运作的阴谋)。这几部纪录片都跳出长期以来在探讨屠杀问题时所陷入的人类行为逻辑死胡同,而将悲痛的承受者还原给那存世不多的一个个破碎的个人;也避免开由中国这样的受害者在陈述历史时,可能被激愤感影响的清晰度。它们让观众暂且离开冰冷的数字,而重新审视那些也曾鲜活过的生命个体,甚至意识到大屠杀还制造了其他非直接的受害者,如目击暴行的沃特林和在追述过程中不能自己的张纯如。

第三方的“中立讲述”多了,就被好莱坞相中了,2009年,一个有着一切史诗片架构的《约翰•拉贝》出现了,他拉开巨大的纳粹党旗,把像小鸡般可怜的中国难民塞了进去,躲过轰炸,而这样矛盾戏剧化的场面在这部“好莱坞制作”中比比皆是。只可惜我们不是《辛德勒名单》的旁观者,而是有着沉痛民族记忆的当事人之后,难以接受这样“刺激好看”的故事。于是,削发明志的陆川带着自己的信念和态度,与诸多明星们撑起中国人自己方式讲述的大屠杀故事《南京!南京!》,但这部电影最突破性的尝试(以日军视角拍摄)反倒也成了最大的问题所在——叙事的情感逻辑难以表现,而只能依赖于形式化的宗教仪式感。

电影,究竟该如何记忆南京大屠杀?在民族疼痛感面前,轻浮随意和商业野心显然都是不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新疆影片《库尔班大叔上北京》观后感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2月7日晚,公司党委、工会在培训中心组织在矿全体员工观看了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

片中记录了库尔班大叔等村民在旧社会中饱受地主压迫奴役,使自己妻离子散,在胡杨木丛渡生,与现实生活脱离,最终在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使其家庭团聚,分得土地房产,彻底打破旧社会压迫,让人民当家做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通过此次观片,使我充分的意识到身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更多的是学习到了库尔班大叔那脚踏实地精神,军民鱼水的情怀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日子我要不断更新自己并带动大家来响应党组织的号召, 升华民族情谊, 撸起袖子努力工作,为企业发展和民族团结事业而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禁毒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别让生命提早划上休止符——远离毒品。”

——题记

下午第三节课,老师组织我们观看《致青春》禁毒教育片。看完,我深深体会到毒品对人的危害性。原来身强力壮,正值盛年的国之栋梁,由于种种原因,踏上吸毒这条不归路。

“毒品”一个多么可怕的名词,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它的魔掌:使其上瘾,成为瘾君子。毒品对人的残害与蹂躏,由第一次的尝试到一种无法挣脱的束缚。是毒品,让他们一蹶不振;是毒品,让他们堕入深渊;是毒品,让他们家破人亡;归根结底,毒品是死神,吸毒就是与死神赛跑。

毒品,是每个人都不敢靠近的一种东西,因为人们都知道,一旦靠近了它,就不能再舍它而去,会对它上瘾,所以有许多人都畏惧地躲开。但有些人会对毒品感到好奇,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坠入深渊。只要一旦染上了毒品,就无法自拔!

最令人害怕的是青少年吸毒率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好奇心强,喜欢尝试和冒险,很容易被人诱惑走上吸毒的道路。而今年6月26日的“国际禁毒日”的主题就是“远离毒品,关注未来”。这是极大程度上针对青少年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这一代毁在毒品手中,那么中国还谈什么国家的进步发展呢?

毒品是可怕的,一朝吸毒,终身都要付出惨痛代价。所以,我们要无比爱惜自己。爱惜自己,不要让毒品摧毁你的意志。你好,我好,那么大家总会好的,别让生命提前被划上休止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孩不笨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爸爸妈妈是工作达人,大儿子是正处于春期的叛逆少年,小儿子是懵懂的孩童,还有奶奶。父母忙于工作,疏忽了孩子。每当面对做错事的孩子,身心疲惫的父母只有非打即骂。孩子跟父母之间渐渐的衍生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使父母为孩子创造多么好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就这样,家里不是温馨的,学校里老师也只是一味的责备,冰冷的语言浇熄了学生心中所有的希望。

还有另一个单亲家庭,下岗的父亲带着儿子生活,不善表达爱意的父亲,用拳头打散了亲情……一系列的问题发生之后,人们(父母,老师)恍然大悟---原来"好"孩子仅仅需要多一点的爱,耐心,鼓励和宽容。影片中老师把"不争气"的学生叫做没用的"烂苹果",末尾有这样一幕:医院里,校长跟一个老师看见一个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把烂掉的苹果扔掉,因为用刀削去烂掉的部分,苹果一样可以吃,但是扔掉了,就浪费了,不会再有机会!就像学生,就像孩子,当他们犯错时,老师和父母的打骂是对他们的否定,是对他们的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抗战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闲着没事看了一部动画电影便是《地道战》。虽然是动画片,可讲的并不是像普通的幼稚的动画片一样。主人公有麦包、麦米以及其他的十几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讲的是,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的去上学的时候,老师提醒他们不能再打闹了。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一课....鬼子来了说着,只听见“嘭”的一声,守卫村庄的八路军叔叔倒下了,老师带着教室里的孩子们跑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地道里。可是村庄里剩下的孩子和大人都被鬼子抓进了大牢...在地道里老师和同学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救村民们,在这之中也发生了很多的笑话;可是老师也差点被鬼子弄死。幸好老天有眼,有一句话这莫说“邪不压正”,也就是说最后村民赶走了鬼子。

其实,我就是想说我们每一个都必须谨记国耻。可恶的日本人对我们做的一系列可怕,可恨,可耻的事我们一件都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个无辜的人,可是真的记得到这些的人有多少个。

现在的同学们不好好学习,每天想到的都是玩。觉得自己很聪明。是的,玩确实要玩,但是是要讲方法的,不能只是玩。有人说:“学习的时候要拼命去学习,玩的时候就疯狂地去玩”这也是一种方法。那些天生就聪明的人,你不学习,那么你就会落后,有一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天生聪明的人没有后天的学习就会从聪明人变成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连普通人都不如的“智障”。

忘记是谁告诉我:“聪明是前提,智慧更重要”。我同样认为只有学习是我们打败敌人的方式。小学的语文老师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一直记住这句话,是为了提醒自己只有自己强大才不会被排斥;才不会落后;才不会被人瞧不起;才不会被人欺负。每一个人都得有一种意识在脑袋里。这样才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好。

说到这里,我想到我们学校的种种情况,我觉得有很多我们做的很不好,难道我们应该这样吗?同学们,醒醒吧!要记住:“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泽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我们一起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