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动物的成语故事大全最新20篇

导语:三潭印月岛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又名三潭映月,面积6万平方米。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潭印月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谢谢!

浏览

4096

作文

1000

成语自怨自艾的故事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自怨自艾(zìyuàn zìyì),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治理,比喻改正错误,惩戒,惩罚;自艾:自己改正错误。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出自《孟子·万章上》:“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於亳。”

例如,但倘有不知道自怨自艾的人,想将这位先生“送进疯人院”去,我可要拼命反对,尽力呼冤的。——鲁迅《集外集·“音乐”》

出处

《孟子·万章上》:“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於亳。”

《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过迁渐渐自怨自艾,懊悔不迭。”

《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刘中丞﹞一心生怕土匪造反,事情越弄越大,叫他不安于位,终日愁眉不展,自怨自艾。”

杨朔《大旗》:“她害着很重的沙眼,乍一见亮光,急忙把手搭上眼眉,又红又烂的眼睛眯成细缝,又自怨自艾起来。”

辨析

正音:“艾”不能读作“ài”而是“yì”。即zìyuàn zìyì误读为 zìyuàn zìaì

辨形:“怨”不能写作“冤”。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童话故事作文:动物王国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动物王国,它们上至国王,下至臣民,都以马虎而著称。这里有糊里糊涂的虎国王,颠三倒四的狼丞相,粗心大意的熊法官,随随便便的猫警长,没头没脑的小飞猪,丢三拉四的孙猴子……,所以,这个王国又叫“马虎王国”。

就比如粗心大意的熊法官明天要搬家了。它的妻子知道丈夫的特点—粗枝大叶,于是晚上再三叮嘱熊法官,并把新家的地址写在了一张纸上,一串新钥匙递给了熊法官,可第二天一大早,刚上班就有人请教熊法官问题,熊法官拿出那张纸写有地址的纸条,在背面演算,最后得出了答案,连同纸条给了那个问他请教问题的人。晚上下班,熊法官回到旧屋一看,怎么家具一个都没了,它连忙去开门,可奇了怪了,钥匙对不上了,熊法官很纳闷。正在这时,跑来一只小母熊,熊法官对小母熊说:“小姑娘我真不幸,家里一个人也没有,而且门也打不开……。”小母熊咯咯笑着说:“是的爸爸,我们搬家了,是妈妈让我来接你的。”熊法官揉了揉眼睛,戴上眼镜仔细一看,竟是自己的宝贝女儿。你们说熊法官粗不粗心。

这个王国里还有个超级马虎的象数学家。一天,它的一位学生看到它在信箱那儿低头沉思。就跑过去和他握握手,说说话,因为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可当它可到先生的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时,它更担心了,怕扰乱先生的思维。但它最终鼓足勇气上前去问好。“你好,象数学家,我是你忠诚的学生—小马”这是,象先生猛然抬头来,高兴地说道:“对了我的名字叫象数学家。小马,非常感谢你帮我解决了让我思考了两个小时的难题。”原来,这位象数学家正准备寄信给国际数学家协会,它竟然忘了它的名字叫什么了,所以,就站在这儿苦苦思索。

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你们明白马虎的危害了吗?所以,希望你们抛弃马虎,做事认真细致,成为认真、细致的小楷模呦!

[童话故事作文:动物王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博而不精的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博而不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识广博而不精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霜露之疾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的公孙弘年轻时很穷,在海边放猪。四十岁时开始学习《春秋》,六十岁时,汉武帝广招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被征为博士。七十六岁时公孙弘当了丞相,封平津侯。虽然贵为三公,但公孙弘生活却很简朴,每顿饭只有一个荤菜,把自己的俸禄都给了故人宾客,家里没有什么余财。

后来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追拿其党羽正紧的时候,公孙弘却生病了。他觉得自己关键时刻不能给国家出力,给汉武帝上书请求辞职。汉武帝回信说:“……你不幸得了小病,就像寒霜朝露一样,很快就会好的,目前朝廷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你,你看看医生,休养休养,好了就回来,为什么要辞职呢?”又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做为养病之用。不久,公孙弘的病好了,就又上朝理事了。

霜露之疾”形容病很轻,很快就会痊愈。

(出自《汉书公孙弘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束之高阁的故事及意思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庾翼是东晋人,他从小就有过人的才智和远大的志向,作战中屡立奇功,被封为都亭侯,官至征西将军。

与他同时代的殷浩也很有才能,而且长于高谈阔论,二十岁的时候,就出了名,后来做了扬州的刺史,不久又调任建武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的军事,但是在讨伐许昌和洛阳敌人的战役中,却屡打败仗,被革了职。

后来有人向庾翼建议,让殷浩重新出来做官,庾翼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殷浩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只会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才实干,于是带着鄙夷的神情说:“他像无用之物一样,只好把他捆起来放到高楼上去,等到天下太平后,再来考虑任用他。”

束之高阁”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束之高阁的意思: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2184 字

+ 加入清单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著名的大将,姓赵名奢。他的儿子赵括,年轻的时候就把兵书读得烂熟,即使他父亲和他谈论用兵的道理,也不能难倒他。但赵奢总说他不能用兵,他母亲曾经为这件事问赵奢,赵奢说:“用兵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危亡,而他把用兵看得太简单了,赵国不叫他当大将便罢,如果叫他当大将,使赵国灭亡的必然是他。”

后来秦国军队攻击赵国,廉颇奉命去抵抗,为了争取有利的战斗条件,就先筑起营垒来坚守,没有立刻出战。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年老胆小,不能抵挡大敌,改派赵括出战秦国来代替廉颇。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连忙上书阻止,赵孝成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便说:“大王一定要派遣他去,如果有不称职的话,我可以不同他一起受罪吗?”赵孝成王说:“可以。”

赵括威风凛凛地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北),完全改变了廉颇原来制定的军令,把军队的大小头目都换了。秦国将领白起带兵来攻,赵括便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精兵出击。结果,没有多久,就被秦围困住,粮道也断绝了。

围困四十多天,还没解围。赵括看到粮食已经吃尽,兵士忍不住饥饿,只得亲自率领一支精兵突围。可是,秦军围困得十分严密,赵括不但没有突出重围,反而被乱箭射死。于是,赵国军队四十万人降了秦国,却全部被白起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长平之战”。

后来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比喻空说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指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空谈。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是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脱离实际,崇尚空谈,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并葬送了40万赵军的事件。

公元前262年,秦国想继续扩大疆域,并吞小国。于是,秦昭襄王派大将王屹,去攻打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上党的韩军将领都知秦国如虎似狼、施行暴政,不愿投降秦国,他们打发使者携带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此时的国王是赵孝成王,他派军队接收了上党。秦军得知,随即把上党团团围住。

赵孝成王听到报告,连忙派老将廉颇率领20多方大军前去营救上党。赵军刚刚赶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上党已被秦军攻占了。赵国损失惨重。

秦军攻下上党后,并不甘心,还想攻占长平关。赵军听到这消息,廉颇立即召集将领,研究对策。两国军队在长平对阵。开始,赵军连连失利;拟后,廉颇改变战略,任凭秦军百般挑衅,命令士兵坚守勿战。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秦军的粮食、武器供应开始发生困难。赵军却士气振作,士兵们积极修筑堡垒,深挖战壕,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作长期抵抗的扛算。

两军对峙足足3年,秦军大将王屹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向秦王报告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他不会轻易出来交战。我军长此拖下去,一旦粮草接济不上,如何是好呢?”

秦昭襄王找大臣商议,一个叫范唯的出了个主意。他说:“要战胜赵国,必须想法子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国派人潜入赵国国都,四处散布谣言:“秦国对赵国什么人都不怕,只怕赵括作大将。”

过了几天,赵王听到左右议论纷纷,说什么廉将军己老了,一顿饭的时间竟三次去厕所大便,不敢跟秦国交战了,要是换年轻力壮的赵括带兵,一定能打败秦国,等等。

议论中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聪明,记忆力很强。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听,都背得滚瓜烂熟;说起打仗的事,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无人能与他相比。然而,赵奢深知其子无真才实学。因而,从来没有夸赞过他。

赵王却听信了左右的议论,随即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赵括口出狂言:“如果秦国派白起来,我需考虑考虑如何对付。如今来的是王屹,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这时,赵奢已亡。赵括的母亲在赵括未动身时,根据赵奢的遗嘱,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不要派他儿子去带兵。赵王问她什么理由,她说:“他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谈起兵法,自空无人。况且,他把打仗看作儿戏。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若用他为大将,我们一家遭灾祸是小事,国家断送在他手里是大事啊!’想起他父亲的话,所以我请求大王干万不要让他当大将。”

赵王没有怎么考虑,便说:“我已决定了,你就不用多操心了吧。”

公元前259年,赵括领兵20万,趾高气扬,来到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便不间青红皂白,轻率地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他统帅着40万大军,声势可谓十分浩大。他自以为是,任意撤换全军上下长官,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惶惶。另外,他把廉颇规定的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全部废除,下命令说:“秦军再来挑战,我们必须迎头痛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穷追不舍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再说秦军那边,得知这些情况后,暗暗高兴。他们立即派出一支骑兵,伪装败退,其实是要切断赵军的粮道。大将白起也赶来与王屹一起指挥作战。

赵括以为秦兵真的败退,心中高兴。他想获胜就在眼前,便下令出击。结果,他中了秦将的计,赵军一下子被秦军一分之二。

赵军被围困了40多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上下埋怨,人心大乱。赵括眼看着再呆下去也是白白饿死。他便带领精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纷纷扔下武器投降。赵军全军覆没,40多万兵士都做了俘虏。从此,赵国一级不振、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啊!

此后,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讽刺脱离实际,祟尚空谈的不实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寓言类的成语故事:乌合之众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释义:“乌合之众”为贬意成语,比喻没有组织,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

故事: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被打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龠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这时,耿龠手下的孙仓、卫包便劝耿龠投归刘子与(王郎)。耿龠闻听大怒,按剑说道:"刘子与这个反贼,我和他势不两立!等我到长安请皇上调动渔阳、上谷的兵马,从太原、代郡出击,来回几十天,便能以轻骑兵袭击那些乌合之众,势如摧枯拉朽,定能获胜。谁不识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贼,定遭灭族杀身之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

全文共 2265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名词解释】

将砖拋出,引回玉来。语或出《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后用“拋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典故来源】

《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

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兔子见惊?”师云:“为老僧好杀。”僧问:“觉华未发时,如何辨真实?”师云:“开也。”僧云:“是真是实?”师云:“真是实,实是真。”僧云:“什么人分上事?”师云:“老僧有分,闍黎有分。”僧云:“某甲不招纳是如何?”师佯不闻,僧无语。师云:“去。”师院有石幢子被风吹折,僧问:“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师云:“也不作凡,亦不作圣。”僧云:“毕竟作什么?”师云:“落地去也。”师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对云:“讲涅槃经。”师云:“问一段义得否?”云:“得。”师以脚踢空,吹一吹,云:“是什么义?”座主云:“经中无此义。”师云:“五百力士揭石义,便道无。”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2) 墼子:土坯。

【参考资料】

《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赵嘏至吴。常建以有诗名,必游灵岩寺。建先题云:“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末二句未续。嘏游寺续云:“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人以建为拋砖引玉。

拋砖引玉

【典故说明】

砖头是低贱的东西,把砖头丢出去,引回来却是珍贵的玉。“拋砖引玉”这句成语较早的出处,见载于《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话说赵州大师有一次在晚上讲道场合中说:“今晚为大家回答问题,有需要解说的人请出来。”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来礼拜。大师一看就说:“我原来準备拋砖引玉,哪知引来的是一个土坯。”大师为何如此说,并不清楚,但此处确实引用了“拋砖引玉”的成语。“拋砖引玉”用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宋代诗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诗有这两句:“勉为瓦砾投,幸有金珠报。”见《广陵诗钞》。句中“金珠”,一本作“珠玉”。这两句也是“拋砖引玉”的用法。意思是说我勉强作成这首似瓦砾般的诗,希望引来对方如珠玉般的好诗。在文献上,和“拋砖引玉”这句成语相关的传说,最有名的大概是唐代诗人常建和赵嘏的一段故事了。相传常建很佩服赵嘏。有一次知道赵嘏要来到苏州,心想赵嘏必然前去灵岩寺游览,于是先在寺里墙壁题上:“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这首诗他故意只写两句,留下后面两句,就是希望赵嘏看了以后能补上。等赵嘏前来游览时,果然在这两句诗后补了:“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意致高妙,确是好诗。后人认为常建就是在“拋砖引玉”,这个故事见载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书证】

01.《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源)

02.元.贯云石〈斗鵪鶉.国色天香套.金蕉叶〉曲:“他道是拋砖引玉,俺却道因祸致福。”

03.《幼学琼林.卷三.珍宝类》:“以小致大,谓之『拋砖引玉』。”

04.《镜花缘.第一八回》:“刚才婢子费了脣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拋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拋砖引玉

【用法说明】

一、

语义说明 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

使用类别 用在“自我谦逊”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我借着这段话拋砖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许多精彩的论见。

02 他的一番话原盼拋砖引玉,结果却造成大家各说各话,徒增纷扰。

03 我的提议只是拋砖引玉,更周详的办法还请大家一起来深入讨论。

04 座谈会引言人拋砖引玉的说辞很巧妙,使得在座各位纷纷发表高见。

05 我这篇文章果然发生拋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对这问题热烈的讨论。

06 本文仅就这问题谈些浅显的看法,意在拋砖引玉,以就教于各界专家。

07 要不是你适时发言,产生拋砖引玉的效果,我看今天的讨论会可能十分冷场。

08 主席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懂,只谈点个人粗浅的想法,以便拋砖引玉。”

二、

语义说明 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使用类别 用在“争取认同”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她捐出所有积蓄来賑灾,希望的是拋砖引玉,造成更多的人跟进。

02 这次义诊的目的,是希望能拋砖引玉,引起医学界多关怀偏远地区的卫生问题。

03 义卖会上,主持人率先认购一条围巾以拋砖引玉的结果,引起大众热烈的回响。

04 里长为了鼓励里民参加社区服务工作,自愿出钱出力,希望有拋砖引玉的效果。

05 班会讨论捐血问题,班长首先挽起袖子,以示拋砖引玉,结果造成大家热烈响应。

【参考词语】 引玉拋砖

【汉语拼音】 yǐn yù pāo zhuān

【名词解释】 即“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宋.周必大〈闻西省赏酴醾芍药戏成小诗奉简泰之侍讲舍人年兄併以丁香橄欖百枚助筵却求残花数枝〉四首之四:“从来引玉即拋砖,自笑囊空百不堪。”

【参考词语】 投砾引珠

【汉语拼音】 tóu lì yǐn zhū

【名词解释】 犹“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明.徐渭〈吕礼部再灯上元〉诗:“共道胜筵须有纪,不妨投砾引珠玑。”

以上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关于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刻画无盐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典故】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晋书·周凯传》

【释义】无盐:传说中的古代丑女。精细地描摹丑女无盐。比喻以丑比美,引喻比拟得不恰当。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比拟得不恰当

【近义词】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同韵词】讨流泝源、取易守难、要言不繁、雪兆丰年、度日如年、烽火相连、钻懒帮闲、思如涌泉、返本朝元、千里姻缘、......

【成语示列】仿数珠儿,刻画无盐唐突。宋·陈亮《桂香枝》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闭关却扫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闭关却扫”表示不与外界来往。此典出自江淹《恨赋》:“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东汉初年,有一位辞赋家叫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跟随刘玄一起作战。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刘玄死后,汉光武帝刘秀招降冯衍等人,并任命冯衍为曲阳县令。冯衍虽然才华出众,在曲阳令任上也立过功,但由于刘秀的一些大臣毁谤他,因此迟迟得不到升赏。

后来,冯衍升为司隶从事,但又由于与外戚相勾结而被罢免。罢官后,他回到故乡京兆杜陵,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由于社会炎凉,人生坎坷,仕途险恶,冯衍回乡后,闭门自守,不敢同亲戚朋友来往,最后潦倒而死。

南北朝时梁文学家江淹非常同情冯衍等人的遭遇,写了一篇《恨赋》以抒发自己的同情之心。赋中写到冯衍回乡后“闭关却扫,塞门不仕”,意思是说,闭上大门,扫除车迹,不与外界来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血流漂杵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xuè liú piāo chǔ

【出处】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解释】杵:捣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战争残酷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血流成河、血雨腥风

【相反词】兵不血刃

【押韵词】深山长谷、沉舟破釜、载歌且舞、寝苫枕土、披文握武、唇敝舌腐、漆女忧鲁、密锣紧鼓、諠客夺主、进退迍邅。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尚书·武成》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朝歌附近的牧野进行一场恶战,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孟子认为这样描写夸张过度,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不会滥杀无辜,纣王残暴,士兵会纷纷起义,不会有这样激烈的战斗。

【成语示例】若崩厥角齐稽首,血流漂杵脂如泉。

【成语例举】家也可以狼藉一片血流漂杵,筑成一双男女的死牢。

【词类符号】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人名;姓氏;名字;地名;机构名;其他专有名词;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秦始皇的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5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下面一起来欣赏秦始皇有关成语故事吧~

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了覆灭的恶果。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走过了许多位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重重脚印的一位。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中接过了秦国先公先王传下来的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奋力拚搏,终于跑到了终点,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秦帝国。

离奇身世

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近的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于是他便作为了人质送往赵国那里居住了。

当时,阳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富商经过赵国国都邯郸时,遇到了子楚,吕不韦是个善于投机钻营的人,一遇到子楚便觉得“奇货可居”,打起了要利用他来赚取功名利禄的算盘,于是便倾心结纳。子楚身在异国他乡,备感孤独寂寞,现在竟有人如此关心自己,不仅令他感激万分,于是两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吕不韦决定想方设法让子楚不但能够回到秦国,而且还要在秦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的策划——他很熟悉当时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于是他便打定主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呐,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于是,吕不韦拿出千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他自己则带着大批奇珍异宝,去了秦国。到了秦国之后,他首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啊。吕不韦施展口才了,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有时思念得都泪流满面。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过继一个,并立为储君,不然等到自己年老色衰的那天,有何依靠呢?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何不趁此机会,立子楚为嫡嗣,这样子楚必感恩不尽,夫人也就终身有靠了呢,何乐而不为啊?

虽然深受太子宠爱,但无子嗣一直是华阳夫人耿耿于怀的心事,经姐姐一番游说,华阳夫人欣然同意了吕不韦的主张,于是她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了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从此,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而吕不韦与子楚的交情也越加深厚,他们一起期盼着子楚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吕不韦是个深谋远虑的人,此时他已经开始为将来依靠子楚在秦国大展宏图做准备了,他先是不惜重金买来邯郸的一位名歌妓赵姬为妾,等她怀孕之后,吕不韦就对她说:“我打算谋取秦国的天下,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尚未娶妻,我打算将你送给他,因为他以后必定要回到秦国,也必定会登基,等他去世之后,我们的儿子就必定会被当作子楚的子嗣,继承王位了,那么秦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赵姬答应了。

于是吕不韦便刻意制造了个机会让子楚与赵姬见面,子楚一见赵姬,便立刻被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的赵姬迷住了,吕不韦便借机“慷慨”地把美人拱手相让,而美人已怀有孩子的事却隐匿不提。不明就里、感激万分的子楚当即表示若他日后为秦王,必与吕不韦共享富贵。

子楚得到赵姬之后,与赵姬日夕绸缪,八个月后,赵姬生下了一个儿子了,子楚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因孩子出生之日恰好是农历正月元旦,因此取名为正,后来就改为政,又因为出生在赵国,所以就叫赵政。

三年后秦赵失和,邯郸被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吕不韦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于是子楚才得以逃出了邯郸城,跑回秦国。赵政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子楚回到秦国见了华阳夫人就哭着诉说多年离别的思念之情,因为华阳夫人本是楚女,所以子楚就特地改穿楚服。华阳夫人激动不已,对子楚说:“我本是楚人,你能曲体我心意,我愿养你为子。”于是子楚便拜只比他大三岁没有子嗣的太子妃华阳夫人为母了。从此早晚问安,格外殷勤。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襄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立为太子。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于是子楚即位为秦王,就是秦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赵政为嗣子,这时的赵政因为回到了秦国,因此已改成了国姓嬴,改名为嬴政。子楚没有违背当初的诺言,不但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而且还封他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吕不韦终于靠投机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因为子楚过着糜乱的宫闱生活,精血耗尽元气大伤,即位四年之后便中风身亡,年仅三十六岁。于是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啊,因为年幼,便由太后赵姬听政,国事都委任吕不韦,称为“仲父”。

发奋图强吞六国

当年赵姬与吕不韦的感情就非常好,现在虽然做了太后,地位尊贵,但守寡时间一长,耐不住深宫寂寞,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可是,随着嬴政一天一天地长大,吕不韦惟恐败露了,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自己找了个替身,他向赵姬推荐了嫪毐,让嫪毐冒充宦官进宫,入宫服侍赵姬。从此赵姬与嫪毐在后宫朝夕贪欢,不久赵姬就怀孕了。嫪毐与赵姬密商,买通卜人,假称宫中不利母后,应该迁居避祸。嬴政不知有诈,就请母后徙往雍宫。从此母子不在一处,不必顾忌,以至于赵姬连生两个男婴,嬴政均不知晓,反而在母亲的要求下,封嫪毐为长信侯,赐他数千奴婢,食邑山阳。

这样,在嬴政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嬴政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尤其是嫪毐则依仗赵姬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甚至私下与赵姬密谋,打算将他们的私生子,立为嗣王。可是嬴政在挑衅面前是不动声色的,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暗地里却在寻找机会,铲除威胁。

嫪毐虽然威权日盛,但毕竟是个市井小人,得意时难免会忘乎所以,有一天,他与一个大臣饮酒,喝得酩酊大醉,便与之起了口角,嫪毐叱骂对方说:“我是秦王的假父,你敢与我斗嘴?你难道有眼无珠,不识高下么?”那位大臣不甘心受辱,便将这些话告诉了嬴政。嬴政听到此等消息,不禁勃然大怒,立刻秘密派人暗中调查。后来得到密报,说嫪毐本不是阉人啊,确与太后有通奸且生子的丑事。嫪毐得知消息后,不甘坐以待毙,便伪造诏书想乘机叛乱,杀掉嬴政,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嫪毐被捉,最后被五马分尸,诛灭三族了。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最后经过群臣的劝说,嬴政才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吕不韦因送假太监进宫伴太后,犯下欺君之罪,本当连坐,因念他侍奉先王有功,功罪相抵,被免去相国职衔,勒令去河南乡下闲置。吕不韦在河南住了一年多,山东各诸侯国,多派遣使问讯,使者络绎不绝。这件事被嬴政知道后,为了防止他谋变,嬴政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 吕不韦看完书信,长叹数声,几乎泪下。他想如果告知嬴政自己是他的生父,那么性格暴戾高傲的嬴政,为了不让家丑暴露,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可是如果去了西蜀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想来想去,他觉得不如就此自尽,免得受苦。便取了鸩酒,勉强吞下,顷刻间毙命。几年后赵姬也死了,赵姬死后,嬴政把母亲悄悄埋在了子楚的陵墓中。

至此,嬴政可以说是清除了对自己政权构成威胁的所有对手,于是他便开始对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他们的辅佐下,嬴政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就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大将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的。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呢,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了啊。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从此以后,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局面结束了呢,六国统一于秦。秦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这时,嬴政才三十九岁。

实行改革建帝国

统一六国以后,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因而称自己为始皇帝,意即从他开始,从此以后,中国历代君主均称皇帝。羸政称始皇,意即从他开始,他的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他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一封建帝国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认为必须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能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于是他废除了自殷、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即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一切权利均集中于皇帝,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统治。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为了保卫北方领土,他让大将蒙恬率军北防匈奴,并把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以抵御匈奴的袭击,秦的长城西起甘肃岷山,东到辽东,共一万多里,号称“万里长城”。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奇迹之一。

秦始皇还下令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

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等12万余户,一律迁到了咸阳附近,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这大大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苛政猛于虎焚书又坑儒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志满意骄,凶暴残忍,酷法严刑。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修长城、建宫殿、筑陵寝、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但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

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

为了聚集财富以供自己竟然大兴土木的,秦始皇就制定了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本来按照传统,人们都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而秦始皇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了,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秦始皇的暴政导致民怨沸腾,为了防止老百姓对自己的反叛,秦始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秦法仅死刑就分为戮、腰斩、车裂、坑(活埋)、 凿颠(凿破头脑)、抽胁、枭首,并推行连坐法和族诛,这些严重刑法的实施,就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当然就相当严厉,常将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以残暴著称的封建统治者。焚书坑儒是他最骇人听闻、震烁古今的暴行之一,数千年来受到千夫所指,众口所矢,几乎妇孺皆知,被称作知识文化和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受的首次大规模的浩劫。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丞相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及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在秦统一之前,秦王政对人才的意见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但这些是他为了实现其至高无上的统一目标而暂时将其暴戾的一面掩藏。现在统一大业已经实现了,他暴戾的性格便不再掩藏,也没必要掩藏了。因此有人敢批评他,挑战他的权威,秦始皇便不能容忍了。当时很多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他还将不少人流放,长子扶苏劝阻他,也被他外放到边疆。

向东求仙寿终归西

秦始皇非常迷信,有一次他因风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归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发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树木以资报复。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他为了能永居帝位,幻想成神成仙。最初他想皇帝的宝座由他一家独坐,要“传之万世”。但传之万世还不如他自己坐万世更惬意,于是他便迷信成仙,妄想长生不死,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他听信了当时著名的方士,徐福、卢生、韩终、石生、侯公等人的欺骗,多次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了。秦始皇后来率领百官群臣到泰山封禅,五次大规模的出巡,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劳民伤财,虽有向天下人炫耀自己文治武功的目的,但到东海寻求长生不死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为秦始皇去求采“长生不死”之药的。

为了兴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秦始皇从全国各地共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工,耗费了无数的钱财物资,因而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到公元前211年,在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就发生了一起咒骂秦始皇的严重事件。那一年,有颗陨石落到了东郡,有人因为痛恨秦始皇,就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件事传到京城,可把秦始皇气坏了。他马上派御史大夫到东郡去,追查是谁在陨石上刻的字。御史大夫在那里追查了许多天,始终没有查到一点儿线索。秦始皇非常生气,索性下令把陨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都抓起来杀了。

秦始皇本来就迷信,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就更加疑神疑鬼,整天是坐卧不安。后来,他找来卜筮令,给自己算了一卦,卜筮令对他说:“陛下今年犯了点儿灾星,不太吉利,只有搬家或者到外边去巡游,才能消灾免祸。”秦始皇听了卜筮令的话,就决定到东方去巡游。秦始皇大规模的巡游一共有五次,这也是最后一次。

公元前120年,秦始皇率领大队人马外出巡游。他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到达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时,由于旅途劳顿、身体疲惫加上高温等因素,使得秦始皇一病不起,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知道自己已日薄西山,活不了多久。他这时想到了死后的皇位继承问题,便想到了老成持重富有政治头脑的长子扶苏,想让扶苏继位,可是此时扶苏因提出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而被派往北方监军,于是秦始皇让随侍的中车府令赵高赐公子扶苏书信,叫他速回咸阳,守候丧葬,准备即位。书信好后,赵高却迟迟不出发,藏在手中。当出行的车队到沙丘(今河北平乡)时,秦始皇就断了最后一口气。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丞相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了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是个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据说是秦统一战争中灭赵时的俘虏。赵父受秦宫刑,母亲是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作了中车府令,是专管宫廷乘舆车与印信、墨书的宦官头儿,秦始皇还命令赵高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赵高始终以坐上皇帝的宝座为目的,可是无奈他无法左右活着时的秦始皇。现在秦始皇死了,对他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决定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篡权夺位的计谋。为了拉拢李斯,他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让他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消息以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

秦陵之谜

秦始皇死后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长达37年,用工最多时达70余万人。陵墓的封上呈平顶的四方锥体,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115米。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75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均四面有门,并有门网建筑。

陵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陵周围陪葬坑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例如秦兵马俑坑,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历史学者以及广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兵马俑坑建造规模宏大,埋藏的文物丰富、精湛,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布成军阵的陶人或着铠甲,或披战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态神情各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种、性格、可谓如生。由于兵马俑坑建造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也就是说,这支装备齐全、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队伍,是守护黄泉之下的秦始皇。……这些陶俑的数量如此巨大,仅被发掘出土的就近万个,且它们真实而规范,又带有不同的个性。兵马俑在流传至今的任何史书中都毫无记载,可以说是连蛛丝马迹都没有,实在很令史家惭愧。

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后来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一九六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中国古代帝王均立后,秦始皇却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国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统一中国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为皇后、母亲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帝始终没有设立皇后,这成为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秦始皇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县成城东五公里外,南靠骊山,北临渭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帝王即位常称“南面称孤”,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意思。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生前派谴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又多次亲自出巡,对东海仙境十分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信,回归无期,使始皇帝亲临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这不能不成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遗憾。即使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天国。于是秦始皇建造了这坐西向东的陵墓。

而对于秦始皇的死亡原因,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充满信心,因为据考察,秦始皇陵没受破坏,秦始皇遗体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汽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发掘之时,不仅秦始皇死亡之谜可以解开,而且还可能看到秦始皇入葬时的遗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草草了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草草了事成语何来

虽说僧经道忏,上祭挂帐,络绎不绝,终是钱银吝音,谁肯踊跃,不过草草了事①。

草草了事成语解读

①草草了事:匆忙随便地把事情了结掉。指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虽然说也有和尚、道士在讲经做忏,前来吊问祭祀的人也络绎不绝,但毕竟是钱财上不够大方,也没有人肯全心投入,一切不过是草草地应付了事。

草草了事成语故事

贾母病逝,贾府举哀。王熙凤仗着自己的才干,原想办贾母丧事会大有一番作为,不想现在的贾府早已今非昔比,仆人骤减,男仆只有二十一人,女仆只有十九人,难以点派差使;又加上支不出银钱,因此虽然说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上祭挂帐,络绎不绝,但毕竟因银钱上吝音,没有人肯全心投入,不过草草了事。连日来王妃谙命也来得不少,但王熙凤也不能上去照应,只得在底下张罗,叫了那个,走了这个,发一回急,央及一会儿,糊弄过了一起,又打发一起。

虽然是使尽了浑身的解数,王熙凤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邢夫人等见丧事忙乱,还以为王熙凤不用心。王熙凤一急,只觉得眼前一黑,嗓子里便喷出一口鲜红的血来,倒在地上。

草草了事成语史例

1908年,三岁的溥仪继清帝之位称宣统皇帝,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在登基大典上,钟鼓齐鸣,山呼万岁,把小皇帝吓得坐在龙椅上不住哭闹:“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醇亲王载洋是宣统帝的亲爹,他跪在龙椅下,死死按着儿子。无论如何,登基仪式总是不能出什么差错的。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小皇帝的哭叫也越来越响。载洋不停地哄着孩子:“快回家了,快完了……”

当时参加仪式的许多老臣听到载洋这句话,大惊失色。笼罩着一片悲哀气氛的登基大典草草了事以后,文武百官在底下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啊?”大家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后来,清王朝于19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遗老遗少怪罪摄政王说,就是他在登基大典上说“快完了”,所以把大清朝的江山给葬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

全文共 172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可以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十分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十分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可以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可以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老妪能解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lǎo yù néng jiě

【典故】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释义】妪:老年妇女。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形容诗文明白易懂。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通俗易懂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通俗易懂

【押韵词】囊萤映雪、尺兵寸铁、傲霜斗雪、冷面寒铁、飞鸿印雪、囊萤照雪、斗霜傲雪、洪炉点雪、沉冤莫雪、一针见血、......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28岁中进士当官,官越来越大,但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的诗作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一看就懂。著名的《母别子》就是根据他家老保姆的见闻而写的,最终是她能听懂才定稿的

【成语举例】居易急求人知,意陈于词,遂令老妪能解。  清·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

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习武艺。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习。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这就是祖逖,一个“闻鸡起舞”的青年,一个勤学苦练的模范,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或许还不需要“闻鸡起舞”,但是我们需要“闻鸡起舞”的这种精神。

这就是成语的魅力,简简单单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不懂装懂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bù dǒng zhuāng dǒng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用计气死魏国大将曹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统领大军向祁山开来,诸葛亮派兵布好八卦阵,司马懿不懂破阵之法,硬着头皮派张虎、戴陵攻阵,全部被俘。蜀将关兴与姜维三面夹击,司马懿大败而归。

【典故】我妈也比他强呵,起码不像她不懂装懂。我最恨不懂装懂像她那样的老师。

王朔《我是你爸爸》

【释义】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充内行

【近义词】强不知以为知

【其它使用】

◎ 他在他们教研室资历最深、职称最高,但他也没因此而不懂装懂、故弄玄虚,所以他得到同事和学生们的普遍尊敬。

◎ 绝不允许孩子们爱面子,不懂装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雅人深致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ǎ rén shēn zhì

【出处】纡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解释】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言谈举止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雅人清致

【同韵词】夸父逐日、流芳百世、干霄蔽日、饱食终日、清天白日、造谤生事、瞻云就日、专权恣肆、青藜学士、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谢安与子侄们聚会,问他们《毛诗》中最精彩的句子。谢玄说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则称赞“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说该句包含着高雅人的情致。

【成语举例】雅人深致,使见者意消;与骂座灌夫,自别是一流人物。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铁杵磨针的故事及启示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铁杵磨针的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铁杵磨针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磨针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励志成语故事文字版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有个叫田子方的人,受到魏文侯的礼遇。魏国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驻守中山。太子击外出,在路上遇到了田子方,便让田子方的车先过去,田子方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

太子击生气地说:“是富贵者该骄傲对人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对人?”

田子方答道:“只有贫贱者敢于骄傲对人,富贵者哪里敢骄傲对人!国君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掉他的封国;大夫如果骄傲对人,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失掉封国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封国去款待他;失去领地的,从未听说过有人用领地去款待他。

“至于说到贫贱的士人,如果所说的不被采用,所行的不让君主满意,无非是穿好鞋子离开罢了,无论走到哪里不都是过贫贱的生活吗?”太子击挨了一顿教训,只好向田子方行礼道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矢在弦上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è chéng xuān

【典故】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

【释义】卫懿公让鹤乘坐大夫坐的车子。比喻滥用官位,滥竽充数。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滥竽充数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性命关天、尸禄素飡、按部就班、衰草寒烟、占风使帆、非知之难,行之惟艰、人生观、暮四朝三、握沐吐餐、荡为寒烟、......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专门把大夫乘坐的车子给鹤乘坐。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