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经典故事有哪些(精选20篇)

感恩老师,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感恩老师,教会我们寻找梦想,给我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天小编就来分享感恩老师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6923

作文

1000

关于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洛阳纸贵

【拼音】: lu yáng zhǐ guì

【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 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成语故事《不合时宜》中英文版

全文共 1424 字

+ 加入清单

In the State of Lu, there was a couple of husband and wife, the former being an expert shoemaker and the latter a skilled hand in wearing taffeta. One day after consultations they decided to go to the state of Yue to earn a livelihood. The neighbors advised them not to go when they learned about their plan. "Dont go there," said one neighbor, "If you go, you can never earn a livelihood."

"We cannot understand you," interrogated the couple, "We have a find command of our art, how could we not earn our living with our work? Dont make a fool of us, please."

"Indeed, you have your skill," explained the man, "But have you taken notice of the fact that shoes are made for people and the silk taffeta are for hat-making? The people of Yue dont wear shoes, for they are barefooted. Again, they like to have their hair spread out over their heads and they never use hats. To whom should you sell your shoes and hats then?" Experienced though you are in the arts, yet the arts you have mastered are useless there."

After this explanation, the husband and wife now understood that anything that was not adaptable to the objective world would be useless and unpractical.

鲁国有对夫妻,男的是鞋匠,鞋子做的很好;女的是织绢能手。有一天,他们商量想到越国去谋生。消息传到四邻后,有人对他们说:"不要到那儿去!否则你们一定无法生存的!"那对夫妇说:"我们不明白你的意思, 我们都有一套手艺,怎么 会生活不了呢?别胡说了!" 那人说:"对呀,你们虽然都有一套手艺,可是你们要知道,鞋子是给人穿的,但越国人都赤脚不穿鞋子,你们织的丝绢原是做帽子用的,但越国人喜欢披着头发,不戴帽子,你们的本领虽大,手艺虽高,但你们做的鞋子、帽子去卖给谁呢?那对夫妇这才明白,凡事如果不合时宜,不适合客观环境就不中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发短心长成语故事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发短心长

【汉语拼音】fà duǎn xīn cháng

【近义词】:老谋深算

【反义词】:提心吊胆、胆战心惊、全无智略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三年:“齐侯田于莒,卢蒲嫳见,泣且请曰:‘余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公曰:‘诺,吾告二子。’归而告之子尾,欲复之,子雅不可,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成语解释】头发短,但心思很远。比喻人年纪虽大,但思虑深远。

【发短心长造句】你千万别小看他,他年纪虽然很大了,但是“发短心长”,每件事都考虑得很周到。

以上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关于发短心长的意思_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宠辱不惊成语故事_2900字

全文共 2815 字

+ 加入清单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此为明代陈继儒所著《醉古堂剑扫》中的名联。《醉古堂剑扫》又名《幽窗小记》,是中国修身养性三大奇书之一。

这两句最早出在洪应明的《菜根谭》中。寥寥数语,深刻道出了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平和淡泊态度,告诫世人,为人处世要视恩宠和失意如庭前花开花落般平常,不被惊扰牵制;把官场职位去留看作云卷云舒般平常,毫不在意。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人生得与失,无非名与利,对于“宠辱”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其一生追名逐利了,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何以见得?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明证。古制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会受到贬谪。被贬官失了宠,跌宕、孤苦,于是亲近自然,寄情山水,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很多古典优秀作品。等过了一段时间,时过境迁,皇上觉得被贬的人还不错,于是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名誉,受贬的官员人品文品双全,随之载入史册,这就是所谓的贬官文化。所以说,能做到泰然以对、宠辱不惊绝非易事,宠辱不惊不是弱者和失败者无奈之下的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看破红尘,而是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一种坦然,一种从容,是一种达观、崇高的境界。宠辱不惊的人和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这里讲述一个《唐书·卢承庆传》里的故事

话说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度,天下大乱。当时唐国公李渊任太原郡太守,是太原郡行政和军事上的一把手。李渊对隋朝忠心耿耿,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眼见隋炀帝的统治日益残暴,隋朝江山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作出在太原起兵反隋、夺取天下的决定。当时幽州涿县人卢赤松,听说李渊兴兵反隋,便到霍邑迎见李渊。李渊反隋前,卢赤松任河东县令,先前就认识李渊。李渊兵到后,他立刻弃县迎接李渊,之后成为李渊的僚属,拜为行台兵部郎中。因卢赤松有呈献河东通路的功劳,而且与李渊关系密切,李渊建唐后,封卢赤松为范阳郡公。卢赤松有个儿子,叫卢承庆,长得相貌堂堂,仪态大方,又博学多才。卢赤松去世后,卢承庆年纪尚小,便继承了范阳郡公的爵位。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卢承庆被任为秦州参军。有一次上朝奏报河西军情,说得头头是道,很有见地,李世民不觉暗自赞叹称奇,认为他很善于言辞,于是提升他为考功员外郎。唐朝的考功员外郎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干部监督局副局长。卢承庆后又升至民部侍郎。

一次,李世民向他询问历朝历代户籍的事,卢承庆引经据典,从夏商、北周,一直说到隋朝,对人口的增加、减少以及其中的发展变化,说得非常具体详细,李世民对他大加赞赏。不久又委任他兼任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的选用。卢承庆不接受这一升迁,推辞说:“选用官员的事情是尚书省的职责,我掌管是越权的。”李世民一听不高兴了,他奉行的是“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于是就对卢承庆说:“我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得到唐太宗的信任,卢承庆又历任雍州别驾、尚书左丞。自始至终,卢承庆都很从容,并没有因得到升迁而沾沾自喜。

唐太宗驾崩后,唐高宗李治继位。由于权相褚遂良诬告,卢承庆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永徽年间,褚遂良又指控他在雍州任上失职,为此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又转任洪州长史。卢承庆对褚遂良的弹劾很淡定,他认为,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为国尽忠,官职是升是降并不影响自己为国效忠。由于自己老说实话得罪了皇上,因此获罪被贬出去做了简州司马,可当简州司马他一点没觉得窝火。

李治有风眩症,要去汝州温泉疗养一阵子,由于卢承庆为官清廉,做事认真,讲求实际,于是被提拔为汝州刺史,不久又召他回京任光禄卿。在度支尚书任上的卢承庆被授参知政事衔,为实质宰相。同年,因涉嫌谋反被流放的前宰相国舅长孙无忌进一步遭到指控,卢承庆和其他宰相李?、许敬宗、辛茂将、任雅相奉命调查。其中许敬宗是武皇后的党羽,也是调查的发起者,因此长孙无忌最终被迫>自杀。当年,卢承庆被授予高一级的宰相衔同中书门下三品。

显庆五年七月,出任宰相还不足一年的卢承庆,因对度支事务处理不当,在财政工作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因未能征足赋税受到御史台官员弹劾。高宗觉得此事不好处理,因为卢承庆是武后建议提拔的。武则天闻知后,请高宗按章办事,对大臣要功过两分清,不要看她的面子。于是,高宗下诏将卢承庆免职以示惩罚,后又考虑其才干起用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卢承庆后又迁雍州长史,授银青光禄大夫,被任为刑部尚书。告老退休后,高宗授他金紫光禄大夫衔。

卢承庆死后,赠幽州都督,谥号“定”。临终时,他告诫他的儿子说:“死是必然的道理,就像每天有早上和晚上一样。我死后,用平时穿的衣服入殓,望日、朔日也不要用牲口祭奠我。不要用占卜的方式选择下葬的日子,陪葬的器物就是陶器漆器,棺木就用一般的木头。坟墓的高度能够审识就可以了,墓碑上写上任职和生卒年月就可以了,不写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

从卢承庆的遗言中可看出,卢承庆不仅清廉,而且是个对虚荣看得非常淡的人。在他任考功员外郎时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点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到年终考核时,卢承庆要奉命给下级官员评定等级。评定等级事关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所以大家都非常紧张。在待考的官员中,有一个监督漕运的官员,此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里。因为运粮船沉没一事,卢承庆给那位运粮官评了个“中下级”,他对那个运粮官说:“你捅这么大娄子,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那位运粮官听后没有流露出半点不高兴的神情,一言不发退下了。

卢承庆很纳闷,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看来这人还真行,起码这个人有认错的表现,从这点上来讲,还是有责任心的,那就改个中中吧。

改成中中后,这个运粮官也没显得有什么高兴,依然没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感谢话,也没有激动的神色。卢承庆更纳闷了,心想,这个人可真绝啊,是升是降,他都能坦然面对,看来是个奇人,难得啊难得!卢承庆对他的反应表示赞赏,评为中上。

后来,卢承庆通过调查得知,那次船翻了,根本不是那个运粮官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中途突然遇到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卢承庆觉着冤枉人家了,于是又给那人的评定由中中改成了中上。

那个运粮官得知卢承庆给他的评定改成中上了,依然是一副坦然面对的样子,并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通过这件事,那个运粮官给卢承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承庆器重他高雅的气量,欣赏那人宽宏的气度,在以后的吏部考核时,就特别注意提拔他。

《增广贤文》有这样一句话:“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只有想得开,才能抛弃贪欲,淡泊名利,轻松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背城借一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èi chéng jiè y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顷公被晋鲁卫三国联军打败,就派上卿宾媚人带上玉器及土地册子,去向晋军求和,并嘱咐不能屈服受辱。宾媚人来到晋国军营见到中军主将,晋国趁机提出无理要求,宾媚人说如果这样就只好收集残兵,背城借一,死战到底。

【典故】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左传·成公二年》

【释义】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

【相近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垂死挣扎

【相反词】重整旗鼓

【示例】合家细弱,依栖于此,屡被封家女子,横见摧残,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顾名思义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全文共 131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顾名思义

【汉语拼音】gù míng sī yì

【成语解释】

本指为人子女者,见其名而思其命名之义。语出《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后用“顾名思义”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成语典故】

《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长,昶兄事之。……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故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遂书戒之曰:“……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

【成语注解】

1、汝曹:你们。

2、立身行己:指处世为人。

3、 玄默:深沉静默。

4、冲虚:淡泊谦虚。

5、违越:违背逾越。

【成语出处】

1、《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玄)与道曜讲《老子》,王侍中(祯之)为主簿,在坐。桓曰:『王主簿可顾名思义?』”

3、《资治通鉴.卷七三.魏纪五.明帝青龙四年》:“昶为人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日沈,……为书戒之曰:『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4、清.查慎行〈送黼皇侄出宰大浦〉诗:“邑宰职亲民,顾名思义托。如何千百辈,疾苦视隔膜?”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使用类别 用在“循名知义”的表述上。

【顾名思义造句】

1、顾名思义,“观音山”就是一座形状像观音的山。

2、“财神”,顾名思义就可了解那是掌管财富之神。

3、有些词的名和义差异很大,需要藉字、词典来帮忙,单靠顾名思义是会闹笑话的。

4、《六法全书》有所谓“银行法”,顾名思义便可知道那是和银行运作方面有关的法律。

5、像“沙发”、“吐司”一类的音译名称,我们如果顾名思义的话,是永远不得其解的。

【参考词语】:因名思义

【汉语拼音】:yīn míng sī yì

【成语解释】:犹“顾名思义”。见“顾名思义”条。

1、宋.魏了翁〈潭州州学重建稽古阁明伦堂记〉:“夫曰稽古,曰明伦,公所以语人者,亦切至矣。……诚使因名思义,顾瞻杰阁,宸翰昭回,必思古先圣贤所传者。”

【顾名思义的成语故事

“顾名思义”的“名”原是指人的名字,整个词语的意思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这个名的含义。这个成语较早见于《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根据记载,三国魏时的王昶为人谨慎惇厚,他替侄子取名字时,一取名为默,字处静;一取名沈,字处道。替自己的儿子取名字时,则一取名浑,字玄冲;一取名深,字道冲。同时还写了一篇文章训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未来处世为人,皆能遵循儒家的义理,实践道家思想的智慧,所以才以玄、默、冲、虚四字为名。你们以后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要能想到其中的含义,并且无所违背。”王昶所说的“欲使汝曹顾名思义”,其中之“义”就是“玄、默、冲、虚”四字的含义,也就是希望这些后辈处世为人能深沉静默、淡泊谦虚。后来“顾名思义”使用的范围扩大,被广泛地用来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有时会略带贬义,指单就名称穿凿附会,不求甚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

成语用法: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看到山上的树木杂草,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来源:《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造句:曾朴《孽海花》第25回:“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中听到风声或鹤叫声,看到草木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风字开头的成语

风声鹤唳 风马牛不 风吹草动 风风雨雨 风吹雨打 风声鹤唳

包含有风字的成语

风声鹤唳 疾风扫落 秋风扫落 人生如风 山雨欲来 天有不测 万事俱备 野火烧不 捕风捉影 春风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犬牙相错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quǎn yá xiāng cuò

【出处】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汉书·中山靖王传》

【解释】错:交叉,错杂。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领土等

【相近词】犬牙交错

【同韵词】三吐三握、夷然自若、背本趋末、惊心悲魄、不逢不若、含冰茹蘗、生功止过、互为因果、肃然危坐、动人心魄、......

成语故事】西汉刘邦分封诸侯,诸侯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中央抗衡,汉景帝时就爆发了“七王之乱”,汉景帝并没吸取教训,又给自己13个儿子分封属地。汉武帝想收回他们的领地,诸侯们说先王把封地分得犬牙交错就是让他们力保汉朝江山。

【成语示列】地体华离,犬牙相错。  章炳麟《论亚洲宜自为唇齿》

【成语造句】

◎ 古城墙上筑有许多犬牙相错的雉堞。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小故事大全精选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着,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而此时的周成王还是个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对刚打下来的江山和年幼无知的侄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摄政。

此举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们牢骚满腹,四处造谣,许多人信以为真,连年少的成王也充满了疑虑,对周公旦的行为产生怀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举旗反叛,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乱”。消息传来,周王室上下十分惊恐。

成王虽然年少,但也知道情况严重,完全依赖周公。经过大家的商议和安排,最后决定由周公亲自率领大军迎敌。经过三年苦战,赢得了胜利,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被诛杀,蔡叔成了俘虏,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蛮荒地区。

大军回师那天,周成王亲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满脸歉疚地说:“予其惩,而毖后患。”“惩前毖后”从此而来。意思为: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草草了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草草了事成语何来

虽说僧经道忏,上祭挂帐,络绎不绝,终是钱银吝音,谁肯踊跃,不过草草了事①。

草草了事成语解读

①草草了事:匆忙随便地把事情了结掉。指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虽然说也有和尚、道士在讲经做忏,前来吊问祭祀的人也络绎不绝,但毕竟是钱财上不够大方,也没有人肯全心投入,一切不过是草草地应付了事。

草草了事成语故事

贾母病逝,贾府举哀。王熙凤仗着自己的才干,原想办贾母丧事会大有一番作为,不想现在的贾府早已今非昔比,仆人骤减,男仆只有二十一人,女仆只有十九人,难以点派差使;又加上支不出银钱,因此虽然说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上祭挂帐,络绎不绝,但毕竟因银钱上吝音,没有人肯全心投入,不过草草了事。连日来王妃谙命也来得不少,但王熙凤也不能上去照应,只得在底下张罗,叫了那个,走了这个,发一回急,央及一会儿,糊弄过了一起,又打发一起。

虽然是使尽了浑身的解数,王熙凤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邢夫人等见丧事忙乱,还以为王熙凤不用心。王熙凤一急,只觉得眼前一黑,嗓子里便喷出一口鲜红的血来,倒在地上。

草草了事成语史例

1908年,三岁的溥仪继清帝之位称宣统皇帝,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在登基大典上,钟鼓齐鸣,山呼万岁,把小皇帝吓得坐在龙椅上不住哭闹:“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醇亲王载洋是宣统帝的亲爹,他跪在龙椅下,死死按着儿子。无论如何,登基仪式总是不能出什么差错的。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小皇帝的哭叫也越来越响。载洋不停地哄着孩子:“快回家了,快完了……”

当时参加仪式的许多老臣听到载洋这句话,大惊失色。笼罩着一片悲哀气氛的登基大典草草了事以后,文武百官在底下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啊?”大家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后来,清王朝于19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遗老遗少怪罪摄政王说,就是他在登基大典上说“快完了”,所以把大清朝的江山给葬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秋波盈盈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秋波盈盈

【汉语拼音】qiū bō yíng yíng

【近义词】:暗送秋波、千里命驾

【反义词】:冷眼相待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

【成语解释】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秋波盈盈造句】车刚到站,她早已秋波盈盈,不停的诉说着相思之苦。

【秋波盈盈的成语故事

《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荷生便向群花说道:“站了好一会,今日太难为着二十瓣金莲了,请散开坐坐吧。”子慎便跟着说道:“两旁空椅,你们随意坐着。韩师爷是个怜香惜玉的人,再不拘你们的。”秋痕早轻移莲步,从东走向窗下花架傍一把小方椅那里去了。大家也有跟着走去的,也有向西窗下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记·淮阴侯传》记载:

汉初名将韩信,淮阴人。年轻时.在家乡生活孤苦,人们多瞧不起他。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韩信去投效,可是并没有显出什么才能。项梁败死以后,项羽派他当了一名侍卫官。他虽然向项羽提出过一些作战建议,但并没有被采纳过。后来,韩信便离开项羽的军队,另投刘邦。

刘邦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重用韩信,叫他当一名小军官,有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也只当一名管军粮的小官,没法施展他的军事才能。有一次,他同刘邦的亲信萧何谈话之后,萧何却非常钦慨他,认为他是个卓越的军事天才。

那时,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汉中,地区偏狭,难于发展。部下又多是刘邦家乡一带的人,都想四家,因此纷纷逃跑。韩信见刘邦不予重用,也就跟着逃跑?何听说韩信走了,赶紧连夜去追,亲自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很生气,抱怨萧何小题大做。萧何说:“这韩信不是普通的人材。你若是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果要取得天下,就非此人不可!”萧何竭力赞扬韩信的学识和谋略,建议刘邦拜他为大将军,而且必须选个好H子举行隆重的仪式。

刘邦对于萧何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便接受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于局势的分析、估计和消灭项羽、统一全国的计划,果然使刘邦听了非常满意。于是,发兵东下,灭了魏国、赵国,收降了燕闰,征服了齐国,最后又包围了楚箱王项羽,把他彻底打垮,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汉朝。刘邦便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萧何做I*丞相。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对韩信却不放心了,首先解除了他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不久又把他逮捕,赦免后再改封为“淮阴侯”。最后,刘邦的妻子吕后和萧何商量出一个计策,把韩信骗进宮中,当场杀害。因为韩信的成就,是和当初萧何的竭力推荐分不开的;而韩信最后的败亡,也和萧何分不开,所以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简短成语故事口蜜腹剑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 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時,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時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寓言类的成语故事:乌合之众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释义:“乌合之众”为贬意成语,比喻没有组织,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

故事: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被打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龠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这时,耿龠手下的孙仓、卫包便劝耿龠投归刘子与(王郎)。耿龠闻听大怒,按剑说道:"刘子与这个反贼,我和他势不两立!等我到长安请皇上调动渔阳、上谷的兵马,从太原、代郡出击,来回几十天,便能以轻骑兵袭击那些乌合之众,势如摧枯拉朽,定能获胜。谁不识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贼,定遭灭族杀身之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意思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他画的动物就像真的一样。有一天,画家外出去玩,看到一面很大的墙,就提笔在墙上画了一条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 画龙点睛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释】: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成语典故

原文

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⑶曰:“点之即飞去⑷。”人以为⑹诞(8),因点其一。须臾⑺,雷电破⑽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⑼在。[2]

原文注释

1。 张僧繇(yáo):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3 。每:常常,每每。

4 。去:离开。

6 。以为:认为。

7 。须臾( xū yú ):一会儿。

8 。诞:虚妄,荒唐。

9 。皆:都,全都。

10。 破:击破

11 壁:墙壁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强弩之末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韩安国传》。

意思: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搞笑语录,起不了什么作用。弩:古代发箭的弓。

韩安国是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当时,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要求和好,武帝就同大臣商议对策。有一个名叫王恢的,曾在靠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当过许多年地方官,很熟悉匈奴的情况,他说:“跟匈奴和好,总是长久不了,不出三几年,它就又要背约,不如不理它,干脆出兵,把其彻底征服。”

韩安国竭力反对,道:“人家派人来同我们和好,我们反而进攻,这怎么说得过去?况且,千里远征,路途跋涉,战线拉得很长,人马拖得很累,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我们未必能打胜仗!”

大臣们都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汉武帝也表示同意,于是接受匈奴要求,进行和好谈判,建立和好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

全文共 172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可以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十分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十分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可以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可以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1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啦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下面是经典成语故事3篇,请参考!

成语故事一:【杯弓蛇影】

话说有一天,县令应郴(chēn)请自己的下属杜宣来家里喝酒。酒席设在厅堂里,俩人面对面落座,应郴给杜宣倒酒,杜宣背后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的折射,弓的影子映射在杜宣的酒杯中,犹如蛇形一样。

杜宣低头一看自己的酒杯,以为真有一条蛇在杯中蠕动,顿时吓啦一跳。可是应郴是自己的顶头上司,领导倒的酒不敢不喝啊,杜宣没办法,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硬着头皮把这杯酒给喝啦。应郴再给他倒酒的时候,杜宣就借故推辞,没待一会儿就起身告辞啦。

回到家中,杜宣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感觉刚才喝下去的那条蛇好像在肚子里蠕动,顿时觉得胸闷腹痛,结果一病不起,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家里人请啦很多大夫来诊治,可都诊断不出病因,病情也不见好转。

过啦几天,应郴来杜宣家中看望他,问他是怎么得病的,杜宣便讲啦那天喝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啦他几句,就回家啦。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为什么杜宣的酒杯里会有蛇呢。

突然,墙上挂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啦应郴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果然,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猛一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这下明白是怎么回事啦,马上命人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那天坐的原位上,情景重现,让他仔细观察酒杯里的影子,并对他说,老杜啊,你说那杯子里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啦。

杜宣仔细一看,果然如此,这下他心中的疑虑立即消失,所谓的病也很快就痊愈啦。

是此,杯弓蛇影。

成语故事二:【掩耳盗铃】

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啦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啦,背不动。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啦巨大的响声。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啦。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啦,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啦呢。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成语故事三:【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啦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啦,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啦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啦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啦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啦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啦,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啦。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啦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啦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啦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啦,我也没有办法啦。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啦。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啦。桓公不久就死掉啦。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啦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管鲍分金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uǎn bào fēn jīn

【出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史记·管晏列传》

【解释】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情意深

【近义词】管鲍之交

【韵词】姜桂余辛、竹柏异心、镜破钗分、将心比心、妆点一新、一片丹心、断发文身、改过作新、亲上做亲、苦乐不均、......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关系特别好,他们年轻时候经常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总是多出本钱而少分利,他知道管仲家贫,乐意帮助贫寒的管仲。小白执政齐国后,鲍叔牙把相国的位子让给管仲,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示例】两公交谊,至于如此,世人艳称管鲍分金,不足齿冷耶?(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战国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