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围绕挫折的作文全新精选5篇 说明文阅读汇集19篇

苦瓜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蔬菜,有苦涩味,对人体非常健康。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快来看看吧。

浏览

3643

作文

88

困难挫折说明文700字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老师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去怀柔的“生存岛”春游。在此之前,我就听说生存岛有很多刺激的活动,我是一个喜欢刺激和冒险的人,因此对生存岛之行充满了期待。

汽车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这对于坐车爱晕车的我可是一个不小的磨练。到了目的地,我们首先进行的第一项活动就是攀岩。

“哇,好高啊!”望着足有30米高的岩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然而,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尽管岩峰奇高,同学们还是争先恐后地去爬。首先上场的是樊宸和李静松,可是他们两个还没有爬多高就不敢往上爬了,教练只好把他们放了下来。接下来是魏华和张俊杰,这两个人算得上是我们班的运动健将了,他们不负大家所望,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爬上了岩顶。

轮到我上场了,我跃跃欲试,决心一定要爬上岩顶。我一个劲地往上爬,不知爬了多久,头顶上出现了一块非常光滑的青色岩石,我试了好几次都没办法爬过去。这时候我禁不住往下看去,这一看不要紧,吓得我腿直打哆嗦,原来我已经离地面有差不多20米高了,同学们好像都变得像是小矮人了。这时候,我想起了老师叮嘱我们的话,说是攀岩的时候千万不要往下看,否则容易产生恐惧感。我不敢再往下看了。这时候,同学们不停地喊:“卢煜之,加油!”我想,前面的魏华和张俊杰都爬上去了,我不能输给他们,一定要爬上去。这时候,教练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使劲一拽绳,我借力爬过了最艰难的一块岩石。通过了这一难关,后面的就变得简单了。我一鼓作气爬到了顶点,摇响了胜利的铃铛。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很多时候,需要战胜的是我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考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考点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常见的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8、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的体会。

9、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

下面就以几个考点为例作以分析。

(一)整体感知说明内容,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阅读事物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抓住了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发展的根本属性的东西,去理解事理的本质特征,要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性词语,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特征,要想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还应注意文章在说明事物或事理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注意各个部分与被说明对象之间的联系,有些事物或事理可能不只具有一方面的特征,还要注意各个部分与事物特征之间的联系,再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理解文章的层次关系,明确说明顺序

阅读说明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明确说明的线索是进一步掌握说明顺序地关键一环。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而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科普类说明文阅读方法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一、对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

说明对象: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内容: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二、说明的角度

即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

回答这方面的问题,往往要与文章的结构层次联系起来。

三、说明内容的详略

往往考察的是为什么详写,为什么略写。回答这样的问题,始终要围绕其说明内容是否是读者所熟悉和或容易理解的去回答。

四、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对于说明方法的考查,我们应该学会下定义

定义=被定义项+是+与相邻概念的 本质区别+属概念,这类试题的考查往往都是将一般的诠释改为定义,所以应该对原诠释的内容反复阅读体会。

五、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做此类题目,心中应该始终有这样的思想: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六、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心中要有说明文段落结构方式的基本概念。要始终不忘重点看开头和结尾,对于中间部分也要作必要的浏览。

七、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至于层意和段意的概括,方法与对文意的概括是一样的。

八、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要明确所分析的词语在语句中所起的作用 ,应该考虑该词是表达性质(范围、程度、估计、数量等)。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应该从有无该词的角度进行分析。

九、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这方面内容的考查不仅有对语言准确性的体会,还有对词句含义和作用的揣摩。对于后一种类型的试题,我们应该从其运用的手法考虑,结合说明的内容,联系作者的情感或思想倾向来分析体会。

十、开放性试题--说明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更多的是谈认识和体会。对于后者,往往要么是结合原文谈,要么是结合实际说,这些要注意审题。其答题的基本套路往往是: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描写挫折的说明文精选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蔚蓝的海上雾一直笼罩着,孤独的帆儿泛着白光,它要在遥远的地方寻找什么,下面涌着白色的浪,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在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困难到处都有,困难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自信和乐观,自强,这是一种勇气。

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和宽容,然后保持本色,这是一种乐观。

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力量在激励着我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壮士行,易水寒,铮铮铁骨,正气浩然,蹀血秦王阁”。在这个年代里,国难太多了,但是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他就是荆轲,一位在国难中挺胸的人,放弃生命,实现永恒的价值。

困难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有挫折,失败与恐惧。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波折。顺境也罢、逆境也罢,只是每个人面对困难,所持有的态度和心理承受力不同而已。

挫折的大小没有什么界定,这取决于你的心理。假如你把自己遇到的困难无限地放大,那它就可能成为你人生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把它看小,你就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克服和承受它。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辆长远行的汽车,长途跋涉中难免会遇到坎坷的道路。或坎坷、或平坦、或崎岖、或故障,只要驾驶员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到达理想中的目的地。

其实“顺境”“逆境”就像一对双胞胎,会时刻出现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有的人觉得自己特别不幸,那是他老是盯着自己的挫折;有的人总是乐呵呵的,觉得自己特别幸运,那是他总在享受自己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五年级说明文阅读技巧

全文共 1533 字

+ 加入清单

一、整体感知。

就是通过快速的浏览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在说明文的这几个地方表现的:

1.文章的题目

2.文章的开头一句话。

3.章中的一句话

4.具体指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文章要说明的对象。

二、研读品味。

在粗读的基础上,这次阅读是要带着题目进行阅读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题目是基础题目,要我们解决的是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文中的文段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等,前五种却是我们最常见的。我们要把他们把握住,不仅能区别他们是哪一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把握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1.常用的说明文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具体说明

列数字,准确说明

打比方,生动说明

作比较,突出说明

下定义,准确说明

2.如何区分作比较和打比方:

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二)说明的语言。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重要特点。

(三)文段在语境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总起等。

小学五年级的课程很快就要结束了,大家都希望在期末能考出好的成绩。那么复习的时候,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复习方法

一、基础知识要复习到位。

1、本册课文中的生字词、古诗、要背诵的课文段落、练习中的熟记成语、名言积累……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听(默)写正确。每次考试,看拼音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古诗默写、名句填空等都是必考题,而且占的分数比例较大,如果这一类的知识牢牢地掌握了,考试必然不会太差。小学低年纪的形近字组词,也是考查的项目,我们在复习生字时,还可以联系到其它的形近字组词,让思维扩散开去。

2、学会梳理练习中的知识点。

语文的基础知识头绪较多,但每个学期都会有所侧重,这里的侧重训练点往往在练习中反映出来,因而我们在复习时不能忘记对练习的内容复习。如根据部首写字组词、改错字病句、关联词填空、加标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除了会做练习中的题之外,还应学会举一反三,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二、阅读复习要注意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阅读在考试中占的分数比重较大,这一类题目怎样才能复习好呢?我们不妨翻看平时练习中的阅读题,看看出题的类型,平时错在什么地方,是答题不完整而失分,还是答题思路有偏差?找出错误原因之后,考试时注意纠正。做阅读题,不要一看短文就下笔,我们可以先看一遍短文,再读题,根据题目,找出短文中相应的内容,再读一读,联系前后文进行回答,答题之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妥当。

三、作文的复习。

作文在考试中一般占试卷分数的30%或35%,我们复习时可以将自己平时写是较好的作文读一读,想想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原因是什么。考试时间有限,如果再来构思,可能就不一定来得及,我们在认真审题后,仔细想想平时写过的好作文是否有与之相符的,若有,则尽量用,这样省时,也不容易走题。

四、把每个单元的试卷再过好关。平时我们每个单元都会有小测验,到复习阶段,老师大多会将试卷发回,我们可以将试卷装订好,认真订正,查缺补漏。

复习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自己做好复习计划,有顺序地复习;可以同学之间结成学习对子或学习小组,相互竞赛地进行复习。只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复习的方法,认真复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使用说明

方法的好处。这样的阅读题答案其实就那么几个,孩子掌握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只要细心就能很快又准确的完成阅读任务,就不一一赘述了。

通过上面对语文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给大家的学习很好的帮助,同学们认真解答此类的题目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超详细实践详解

在语文学习当中,阅读理解是很多同学在考试的时候丢分最多的地方。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份做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各位同学可以参考一下,帮助很大的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困难挫折说明文800字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普希金

生活,五彩斑斓的进行着;人生,鲜花灿烂般的演绎着;挫折,每时每刻的出现着。是啊,无论怎样明亮的阳光总会因黑暗而离开;无论如何活泼的鸟而会因天寒地冻而飞走;无论怎样鲜嫩的花朵也会因转季而凋零。。。。。那么,更何况是人生啊,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那么。我们因如何面对呢?

爱迪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大家一定都对他有所认识,他为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发明电灯时,他遇到了困难找不到合适的材料。面对着一次次失败,他却不放弃,从失败中不断获取经验,从而走向成功。也许,他曾试图放弃,也许他曾认为没有必要为了一件不太可能的事而浪费时间,但最终用他艰辛的努力战胜了困难,经过了999次失败,最终在第1000次获得了成功。试想,假如他畏惧挫折,我们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光明?

困难和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是走向成功的奠基石,因为他们不畏惧挫折,直面挫折,对困难毫不动摇。在不断的磨练中,失败,成长,成功。

还记得吗?桑兰,那个在未来明亮的道路上蹒跚起步,却因以外事故而导致残废,不但无法实现梦想,连行走都不行的女孩吗?面对生活对她的考验,面对如此强大的困难,她不仅没有回避,而是以笑容面对。她不放弃,不埋怨,以自己坚强的毅力去给了生命考官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在人们心目中铭刻下了“桑兰”这两个字,不是因为夺人眼目的金光闪闪的奖杯,而是一种以笑面对,不畏困难与挫折的精神!假如她畏惧了困难,她会成功的走在人生路上吗?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把它看做如森林般的人生路上的荆棘,把它看作人生路上的垫脚石,让自己坦然的面对困难,只有经过了磨练的人生才灿烂辉煌!

与此同时,又有数不清的因畏惧困难而放弃自己,自暴自弃的例子。多少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其实这正是生活对他们的考验。然而,他们无法坦然的面对挫折,无法体会“风雨之后见彩虹”。从而导致他们百无聊赖的消耗青春;又有多少人因吸食毒品而丧失意志和生命,他们同样也是无法战胜困难与挫折啊。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朋友们,面对困难与挫折你准备好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说明文阅读基本教学方法

全文共 1657 字

+ 加入清单

在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基本的教学方法又有哪一些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说明文阅读基本教学方法,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谈到说明文阅读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烦恼:教好教,考难考。事实也是,我们初中的说明文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在教学时只要扣住说明文的几个要素就行了,但是学生在考试时却失分很多,甚至有些题目错得很离谱。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1.把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知识贯穿于每篇文章之中。

初中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在八年级,实际上,学生在七年级时已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课文前先布置一下预习,让学生考虑谈一谈以前学过的说明文内容上说明了些什么,使用些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围绕中心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然后在课堂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2.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以课本为主,适当选用课外材料。一般来说,学生对科技说明文较容易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选用较浅易的有一定趣味性的说明文作为切入口,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由此对说明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到两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分析,所设计的题目,既要符合文章内容的特点,又要符合文体的阅读要求。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将会不断加强。

3.及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去运用所学到的阅读技巧。

4、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

这四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要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5、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这四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作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6、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考虑。

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生精神振奋。

7、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一般规律中发现特殊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篇说明文,应了解其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层次,还应能理解文中的一些语句的含义、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何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指导过程中我是这样尝试的:解决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对从未接触过的较难理解的说明文既有新奇感又有畏惧感,阅读这样的文章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来破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步骤。如句子内容的理解,可以先找出需要理解的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因为任何材料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找到了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后,辨别该句子与所在层次或全文中心的关系,再根据层次或文章中心内容来理解,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理解。如2000年无锡市中考阅读题中关于植物生长过程中左旋、右旋的理解,不少学生硬是用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法去理解以致出错,而这种方法也的确无法正确理解。其实,在试卷提供的材料中有几句话:“有两种攀援植物的始祖,一种生长在南半球,一种生长在北半球。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间,使其生长发育得更好,它们茎的顶端紧紧随时朝向东升西落的太阳。这样,生长在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右旋转,生长在北半球植物的茎就向左旋转。”细细考虑这几句话,那么左旋、右旋到底是怎样的就很清楚了。至于比较生僻的与理解文章内容无多大关联的概念可以放到课外去理解,不必硬根据文章内容去理解,否则就会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被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造成解题的心理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说明文阅读训练: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

全文共 1694 字

+ 加入清单

在陆地上,许多森林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这些地方的土壤如果失去森林植被的保护,将会因重力作用加上水、风的侵蚀不断流失。土壤是由风化作用加上生物的过程,在漫长的地质演化中,由岩石变来的。其形成速度非常慢,有人估计形成1厘米的土壤约需要2000年的时间,而损失起来却非常容易,可能就是一两场暴雨或大风。黄土高原上游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每年都有大量土壤物质进入黄河,使得黄河永远也洗不清;1998年长江上游因大量森林被砍伐,发生罕见的大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我国北方山体多为秃山,岩石裸露,这也是因砍伐森林造成的。

除了直接保护土壤不被水流、风力、重力带走之外,森林还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一功能是通过森林的生理过程实现的,水多的时候能吸水(森林中各成员都含水,枯枝落叶和土壤都能够吸水),水少的时候能吐水(植物蒸腾作用释放水分)。森林还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2010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洪水,森林覆盖率高的水库,稳稳当当地度过了难关。而有些森林覆盖率低的水库,水一冲下来就垮了。除了坝体质量本身这个原因外,上游缺少森林保护也不容忽视。

水土流失会导致江河湖水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2米,成为地上悬河。中国约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造成水库调蓄雨洪能力下降。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在流失大量泥沙过程中,大量矿物营养物质也被带走,每年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全国化肥厂生产的化肥产量。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高强度的水流连泥带石,冲击力非常大,杀伤力很强。大家对2010年,甘肃舟曲县的泥石流灾难可能还有深刻的印象,近2万人受灾,1700多人丧生,4万余间民房被摧毁。其实,舟曲本是陇上小江南,这里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土地和气候资源也不错。舟曲县境内森林覆盖率曾达45%,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7.5%),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遗憾的是,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过30多年的采伐,所剩无几。没有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那些处于陡坡山的土壤和大小石块,很容易在暴雨来临之时,借助重力作用危害山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舟曲泥石流的残酷现实再次说明,森林就是人类的生命。当森林家园被毁掉时,人类自身的家园也难以得到保障。

1. 选文以森林是大自然调度师为题有什么好处?

2. 为什么说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

3. 由森林遭破坏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4. 选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国外有学者曾测算出一组数据:一棵长了50年的大树,按木材产出计算值625美元,市场售价为50~125美元,仅为其真正价值的0.3%。这棵树的真实价值至少包括:第一,按每年平均释放1吨氧气计,50年生产氧气的价值约为31250美元;同期防止空气污染达62500美元。第二,防止水土流失及增加土壤肥力,所产生的价值为68750美元。第三,为牲畜遮风挡雨和供鸟类筑巢、栖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约为31250美元;创造动物蛋白约2500美元。

(1)阅读链接材料之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在实际生活中,一棵树还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写出两点。

1.突出重点,直达主题

2.因为深林水多的时候能吸水(森林中各成员都含水,枯枝落叶和土壤都能够吸水),水少的时候能吐水(植物蒸腾作用释放水分)。森林还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3.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 泥石流等

4.4、[示例①]语句:黄土高原上游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每年都有大量土壤物质进入黄河,使得黄河永远也洗不清。

作用:以具体的事例,说明人类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示例②]语句:2010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洪水,森林覆盖率高的水库,稳稳当当地度过了难关。而有些水库,水一冲下来就垮了。

作用:例举森林覆盖率高和低的水库进行对比,说明森林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5.1树木的环境价值生态价值远远大于直接的经济价值

5.2美化环境 观赏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终于结束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看了近三年的中考试卷后发现,每年的阅读题都会在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考试,分值在8-10分,难度比记叙要低得多,但奇怪的是,学生似乎更怕做说明文阅读阅读。

授课时我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的答题经验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然后我再进行了一些补充,告诉了他们一些答题套路,答题术语等等,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最后再选择一些说明文阅读题来让学生做,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学生难以领会,原因在哪呢?我总结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学生对说明文没有阅读兴趣,因为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来,学生连仔细看一遍文章的兴趣都没有,又怎么能答好题呢。

另外,我在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加上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还有就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三)训练形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趣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微波炉》说明文阅读题

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微波炉是怎样烹饪食物的?交流电可以产生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微波。水分子有正极和负极,因此当水接受正负交替的微波能量时,水分子会迅速转动。这有点儿类似用磁石把平面上的大头针吸得团团转的情形。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加热。

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一位名叫诺尔玛·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诺尔玛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诺尔玛却死了。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

食物的分子吸收了大量能量。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了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万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

俄罗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美国,俄利根波特兰的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俄罗斯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奶类、谷物、水果和蔬菜都会产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科学家还发现,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等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万分也减少了。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

17.认真阅读全文,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无论一旦都的作用。(4分)

19.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0.请你说说微波炉烹饪食物的原理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7.微波食品有损健康。(3分)

18.强调突出全部如此,无一例外。(4分)

19.① 微波辐射 (或:微波泄漏)。 ② 微波食品安全(或:微波破坏食品营养的成分以及微波食品对健康的危害)。(4分,一点2分)

20.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从而产生热量。(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说明文阅读训练:太空拥堵挑战人类智慧

全文共 1567 字

+ 加入清单

①美国东部时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零时55分),美国一颗私营商用通信卫星和俄罗斯一颗报废的军用通信卫星在太空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生完整的在轨卫星在太空相撞。根据美俄双方透露的消息,卫星相撞位置在西伯利亚北部上空790至805公里处。

②美国国防部的太空监测网最早发现了相撞事件,并开始追踪两大块碎片云。美国宇航局轨道碎片项目首席科学家尼古拉斯·约翰逊说:这是两个完整的航天器首次意外相撞。这是糟糕的一天。管理太空监测网的美军战略司令部发言人查理·德雷说:我们正在跟踪太空碎片,它们对其它卫星造成了威胁。美国宇航局说,在两颗卫星中,美方卫星是1997年发射的铱33商用通信卫星,重约560公斤;俄方卫星重900多公斤,已停止运转,上面没有移动控制系统。

③俄罗斯航天兵第一副司令亚库申12日确认,与美方铱33卫星相撞的是俄罗斯于1993年发射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据亚库申介绍,由俄罗斯航天兵负责监控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自1995年起就已停止使用。目前,俄航天兵太空控制系统正在密切跟踪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分布在高度从500公里到1300公里的太空。

④美国铱卫星公司发表声明确认了相撞事件,并称铱卫星已经被毁。该公司称,这是一起概率很低的太空事件,对通信服务造成的影响有限,公司正迅速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铱卫星公司管理着一个有66颗近地卫星的网络,主要向全球提供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美国国防部是其最大客户之一。声明说,整个服务系统目前运转正常,在30天内将用另一颗轨道上的卫星来取代被撞毁的卫星。

⑤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约翰逊介绍说,每年都有废旧的航天器和火箭结构在太空解体,但过去20年来只发生过3起较小的撞击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两颗完整的卫星相撞。有关方面正在评估卫星碎片是否对其它卫星和国际空间站造成影响。国际空间站在距地球大约354公里的轨道上运行,现有两名美国宇航员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服役,他们的安全引起各方关注。约翰逊说,两块碎片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能降落到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上,我们相信撞击事件给国际空间站增加的风险非常非常小,但是碎片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些地球观测卫星的威胁更大,因为它们在更高的轨道上运行,距撞击后产生的碎片更近。俄罗斯航天署新闻秘书沃罗比约夫则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卫星碎片不会对国际空间站的安全造成威胁。

⑥科学家目前还无法确认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大小和数量。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太空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尼说,他们目前已经监测到了数十个碎片,但随着进一步的监控和计算,碎片的数量可能多达数百个。如果将细小的碎片也计算在内,碎片总量将达数千个。

⑦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太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也对雄心勃勃的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

9.文章标题中的太空拥堵主要指什么?(2分)

10.第③段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1.下面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太空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尼说,他们目前已经监测到了数十个碎片,但随着进一步的监控和计算,碎片的数量可能多达数百个。

12.文末说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太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也对雄心勃勃的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假如你是这一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谈谈你的设想。(3分)

参考答案:

9.随着各国开发太空的竞争,太空航天器械数量剧增,太空垃圾也数量惊人,这些都使得太空中存在巨大危险。

10.列数字,准确说明相撞情况以及危害的严重。

11.因为太空情况的不明确所以很多未知因素,这些词语使文章语言更科学严谨准确。

12.首先联合各国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太空开发,使之进入有序状态;同时,组织相关国家进行技术攻坚,进行太空垃圾清扫,消除障碍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说明文阅读《秃的梧桐》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四、中考题(17分)

秃的梧桐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wǎn xī地说道。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处给两家住。这株梧桐,不偏不倚,恰恰长成屋前的分界碑。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国外去的路却有两条 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xiǎng。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夏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劈下来,拾起一看,叶dì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1.依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3分)

wǎn xī( ) 分xiǎng( ) 叶dì( )

2.释义正确的选题是(2分)

(1)倚( ) A.靠 B.仗恃 C.偏、歪 D.依靠

(2)蚀( ) A.损失 B.损伤 C.亏耗

3.因为什么人们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3分)

4.这株梧桐的奇怪之处在哪儿?(2分)

5.梧桐是怎样变秃的,它经受了怎样的挫折?(3分)

6.秃梧桐如何对待挫折?它的求生的勇气表现在哪里?(4分)

四、1.惋惜 点拨:注意形声字的表意和表音。 享 点拨:不要错写为“亨”。蒂 点拨:不要误写为“谛”,注意其表意与植物有关。

2.(1)C (2)B 点拨:注意放到句中去理解。

3.梧桐被蚂蚁所蚀,被雷电所劈。 点拨:认真阅读文段。

4.长的地方奇怪,恰恰长在尾前的正中,是两家的分界线。点拨:注意从文中找答案。

5.叶蒂被蚂蚁咬断,枝干被蚂蚁所伤,又被雨打雷击。

6.以它自强不屈的生命力继续长出新叶。依然萌发新芽,吐出新叶。

点拨:先从文中找答案,如果文中没有,再自己去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说明文阅读的解题方法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标记。

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置,

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

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总结:认识并把握说明的对象,概括其特征,辨别与判定说明的顺序,分析说明的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说明文阅读训练: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上广泛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后来,美国又研究出毒性小、代谢快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只要严格掌握剂量、执行停药期规定,几乎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先后批准将莱克多巴胺用于猪、牛、羊等动物养殖。不过,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入我国。但后来发现,不当使用瘦肉精,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容易引起中毒,会产生头晕、心悸、肌肉震颤、呼吸急促。我国随即对瘦肉精说不。2002年,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瘦肉精禁用目录,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物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饲喂瘦肉精的猪,瘦肉多,颜色红,卖相好。一些屠宰场和猪贩子高价收购,养殖户使用很简便,抓把药面搅进饲料里就得。而且,还有深厚的背景原因:一是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多围绕增产建立,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瘦肉精的引入、应用到禁止,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轨迹。再比如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这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3分)

2.任意列举文中所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案:

1. 瘦肉精。 示例:本文先说明什么是瘦肉精,再说明瘦肉精的发现、引入、使用与禁止。(意思相近即可)

2. 示例1:列数据。如: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生产经营高度分散。

示例2:作诠释。如: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学名叫β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具体准确地解释了瘦肉精所包含的物质。(能说明一种说明方法及作用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技巧五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

全文共 5140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要点: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阅读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2)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5)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一)

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二)

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方法三)

(7)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8)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9)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②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话语的中断;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④特定称谓。

(10)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11)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1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词语/成语:形容(本来的意思)+本文指(结合文章)。

(13)从原文中找句子,问为什么?怎么那么说?

答:前三句,后三句。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1、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列数字)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3、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

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范例解答: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yǒu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大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公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来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注音或写汉字。

长()者边缘()yán()续yǒu()黑

2、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温柔—粗壮—

3、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发明家富尔顿

富尔顿是美国的工程师、发明家。

富尔顿从小只爱画画,不爱读书。一天,老师对他说:“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展的。”可是,他把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

有一次,富尔顿去钓鱼,他坐的小船遇上了大风,划起来费力极了。他想:“装上风帆只能随风漂游,还有什么好办法来改变这种情形呢?”

不一会儿,风停了,富尔顿坐在空船里,把脚浸在河水里,心里还在盘算着??不知不觉小船已经荡到河中心了。他惊喜地发现,原来是两只脚不断摆动划水的结果。他又想能不能用交*的轮子来代替划船的桨?轮子该怎么造?造好后装在什么位置最合适?船身又该怎样改装??这些问题*画画是不能解决的,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富尔顿才领悟到了老师的话是对的,决心重视学习科学知识。

从此,富尔顿发愤读书,进步很快,后来成为了第一艘蒸汽轮船的发明者。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费力──()合适──()盘算──()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富尔顿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第一艘蒸汽轮船的发明者。()

(2)富尔顿在一次游泳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

3、填空:

“富尔顿才领悟到了老师的话是对的。”这句话中,“老师的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父爱昼夜无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kuì),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ruì)。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liáo)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choú)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

全文共 4180 字

+ 加入清单

一、内容概括题型 二、结构分析题型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四、词句理解题型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六、语言品析题型七、材料链接题型 八、开放拓展题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 题型分类 】

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

【 题型示例 】

例1:北京市语文中考课标B卷“人禽流感”第16题第②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禽流感存在着人人相传的迹象,并造成人员死亡。

【方法技巧】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词、关键句;

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 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二、结构分析题型

1、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方法技巧】

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也有的需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 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了。

2、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

3、文章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1、总分式;2、递进式(现阶段,以总分总式最为多见。先总写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分写说明对象的特征。)

【方法技巧】

1、要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2、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理由是。

(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

【方法技巧】

(1)立足全文,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2)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根据说明的顺序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4)判断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

【 题型分类 】

1、说明对象: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病毒》一文的说明对象:病毒的危害),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说明文题目就是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注意段意、中心句。每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尤其是第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可多留意。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 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

4、从几句话中提取概括信息;

5、从一个段落中提取概括信息;

6、从几个段落或全篇中提取概括信息

【方法技巧】

1、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xx是xx”的句式。注意和作诠释作区分。

2、(1)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 (2)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3)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四、词句理解题型

【 题型分类 】

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3、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 方法技巧 】

1、对重要词语、句子的在理解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2、 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

3、常见代词:“这样、这、这种、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的指代义,多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 题型分类 】

1、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画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选择一种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4、引用传说、故事、诗句、名联、谜语等的作用

【 方法技巧 】

1、明确常用的10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列图表等。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多直接说明前面的一句话)

(2)列数字:科学准确的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的…特征;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作比较:清楚明白的说明了…的…特征(地位、影响等)

(5)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兴趣。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考查的一般模式是:“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清楚明白的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特点(特征)。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对说明方法的考查是2个甚至是3个。

2、在回答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时,要结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语境作答。

3、在具体回答运用说明方法作用时,不要笼统的答,必须结合原文,具体指出说明了什么东西的什么样的特征。

如:引用的传说、诗句、谜语等,除了联系上下文,前后语境,指明它说明了什么之外,还应注意它是否在说明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或是增强了生动性和可读性。

(如《漫话对联》)第一段引用几副名联的作用是什么?

①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②引出下文对联知识的介绍。(或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六、语言品析题型

【题型分类】

1、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2、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加点词能否换成另外一个,为什么? 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技巧】:

1、先解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2、(1)表态(删还是不删)。(2)解词。(3)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4)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5)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不(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例1:(《中国石拱桥》“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表示差不多,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也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例2:( “走进森林” “第7段划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例3: (“农药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之一起限制作用,用在这里表示除了农药外还有其它的污染源,去掉后成了农药是主要来源,显得太绝对。这与事实不符合,也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备注:所考查到的一些副词,如“几乎、也许、大约”和数词“一倍、左右、大多数”等往往起限制作用,有的起强调作用,去掉后意思虽然没变化,但语气上有变化。

3. (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

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颠倒后与前文逻辑顺序不相符和。

4.可找表程度的修饰词、代词(“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数字等。

七、材料链接题型

【题型分类】1、链接一则材料 2、链接几则材料

【题型示例】例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指导》 P72)

【市民甲】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引进天敌,治理“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市民乙】应保护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以维持本土植物多样性。

【市民丙】应尽早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早防早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例一:赞同市民甲的想法。“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成为生态杀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敌的威胁。若适当引进其天敌,它们生长的环境阻力会变大,繁殖速度会变慢。这样就不会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了。

——例二:赞同市民乙的想法。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可操作性强,可有效防御外来植物的入侵。而且市民对本土植物有一种亲切感,多培植本土植物可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例三:赞同市民丙的想法。早防早控,能防患于未然,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因为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大量繁 衍便很难控制了,消除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方法技巧】第一步,读清题。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

第二步,析材料。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抓筛选点提炼点。 第三步,看原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

第四步,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

八、开放拓展题型

【 题型分类 】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5.谈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

6. 有创见地补写文章结尾;

7.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8.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建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说明文阅读:三峡工程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说明文阅读三峡工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①三峡工程是个"四美具"的特大工程。②四美者:防洪、发电、通航、南水北调。③建设三峡工程最大的目的是防洪。④天有不测风云,如果1860、1870年洪水再现,江汉平原工农业生产基地损失之大,就可能比建设一个三峡工程的费用还要多得多。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无法替代的。⑥其次,发电,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7680兆瓦,年发电量为840亿千瓦小时(等于火电用煤4000万吨)。⑦按预计,三峡每千瓦的建设费用,与全国16个大型水、火电站比较,它是第11位,淹地是第9位,移民数是第5位,应该说是经济合理的。⑧第三,三峡工程建成,长江600公里水面被抬高,原来江中险滩绝大部分淹没在水下,急流成平湖,利于航行;而下游因有水库调节,枯水期流量增加,也有利于航运。⑨所以上游航运和下游航运各得其利。⑩据有关部门测算,届时可降低航运成本30%左右。⑾最后是南水北调。⑿把长江水调到历经干旱的华北平原,是这个地区人民的心愿。⒀目前西北各地干旱,均在引黄灌溉,因而黄河东流之水可能渐减少。⒁从三峡南水北调,效益不可估量。

1、本文的中心句是。

2、本文条理清晰,主要得益于的运用,如、、。本文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B、①C、①D、①②

②-⑤②②③-⑤③-⑤

⑥-⑦③-⑤⑥-⑦⑥-⑦

⑧-⑩⑥-⑦⑧-⑩

⑾-⒁⑧-⑩⑾-⒁

3、本文具体解说"四美"特点是按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这样认定的依据是等词语。

4、按要求分析画线句子和加点的词语:

①划线句子除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在于。

②加点词"可能"不能删去,是因为。

③加点词"绝大部分"不能删去,是因为。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分析说明文层次的能力。分析说明文的层次,首先要弄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若按时间顺序说明的,一般可按时间段分层次;若按空间顺序说明的,一般可按方位变化分层次;若按逻辑顺序说明的,一般可按总一分一总式(或:总--分;分--总)、主--次式(或:次--主)、果--因式、表象--实质式等分层次。另外,"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词语,也是我们准确、快速划分层次的好帮手。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应"素质教育"之试的需要。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要弄清①②句之间的关系,句②是具体诠释句①的,是支撑句。

解答第2题,要注意体会"其次"、"第三"、"最后"这些用于排列次序的词语的作用。解答层次划分,可把本题关于"条理"的思路解说与第1题的思路解说联系起来考虑,答案就比较明确了。

解答第3题,要注意体会"最大的"含义,它表明排列次序是由主要的到次要的。

第4题,解答①,只要注意"比……多得多",便知这是把一次洪灾的经济损失和建造一个三峡工程的耗资作比较的结果。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能鲜明突出地说明建设三峡工程的必要性。解答②,要弄清"可能"表示推测,它限制说明了这个比较的结果是推测出来的,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假设的情况作评估,无法肯定一定会怎样,如果删去"可能",就变成完全肯定了,表达不准确。解答③,要弄清它是从数量上限制说明被淹没的险滩之多,但不是全部。如果删去"绝大部分",就变成险滩全部被淹没了,这不符合实际。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说明文阅读:三峡工程”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考英语说明文阅读技巧

全文共 3194 字

+ 加入清单

英语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英语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解说的。它既不像故事那样重在情节的叙述和描写,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和论点论据;更不像科幻作品那样富于想象和虚构夸张。说明文是通过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人们增长知识和技能。说明文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说明文具有与自己特点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因此说明文结构复杂,专业术语多,易于拉开考生分数档次,便于高校分层次选拔人才。然而对于考生来说说明文抽象度高,解题难度增大了。高考对说明文的考查多为科普知识,动植物特性、自然现象和新产品、新工艺介绍以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说明文,文中解释性、定义性、说明性的句子居多。因此考生要掌握说明文的命题特点,叙述方式,以冷静的心态阅读原文,重点突破长句结构特点和逻辑关系,以便对其做出准确的语意理解。

一、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特征 一般说来,英语说明文与其它文体一样,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即Who→What→When→Where→How→Why。

1. Who:问的是这篇文章的主体是谁?(即所要说明和描述的人或事物)

2. What:问的是主体做了什么事情?(即主体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

3. When和Where: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即何时何地所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

4. How: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5. Why:这种特性功能用途的原因是什么?

做说明文阅读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上面的Wh-word。边阅读,边搜记,牢记要点,把握全文。

二.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类型 掌握说明文阅读理解题的类型对考生来说非常有必要。一般来说,高考对阅读理解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细节理解题

说明文中考查的细节理解题大致与记叙文相似。命题区域都有其共同点。⑴在列举处命题。如用First(1y)、Second(1y)、Third(1y)Finally、not only…but also、then、in addition等表示顺承关系的词语列举出事实。试题要求考生从列举出的内容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项。⑵在例证处命题。句中常用由as、such as、for example、for instance等引导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例证,这些例句或比喻就成为命题者设问的焦点。⑶在转折对比处命题。一般通过however、but、yet、in fact等词语来引导。对比用unlike、until、not so much…as等词语引导,命题者常对用来对比的双方属性进行考查。⑷在比较处命题。无端的比较、

相反的比较、偷换对象的比较,经常出现在干扰项中,考生要标记并且关注到原文中的比较,才能顺利地排除干扰。⑸在复杂句中命题。包括同位词、插入语、定语、从句、不定式等,命题者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之间的指代关系和语法关系。

细节类问题一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只要仔细就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正确的选择项不可能与阅读材料的原文完全相同,而是用不同的语句成句型表达相同的意思。

2. 语义猜测题 说明文为了把自然规律,事物的性质等介绍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明白,因此学术性强的生词较多,所以常进行生词词义判断题的考查。命题方式多以The underlined part “…” in Paragraph…refers to….或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mean?或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为设问方式。解题时考生应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其对某些科学原理是如何定义、如何解释的,并以此为突破口抽象概括出生词词义。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猜测某个陌生词语的语意。或者找出某个词语在文章中的同义词。要注意破折号、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插入句等具有解释、说明作用的语言成分。说明文在阐述说明对象时易发生动作变换、人称转变的现象,这类题目常以 it,they,them 等代词为命题点,因此考生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动作转换背景,弄清动作不同执行者,以便准确判断代词的其实际指代对象。

3. 主旨理解题

说明文常用文章大意判断题考查考生对通篇文意的理解。即对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的概括和归纳。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命题形式常以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____.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为设问方式。这种试题多以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jor

surprising findings about….为回答方法。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掌握问题的类型,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4. 判断推理题。

这种试题常以The passage is intended to...(2)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3) The story implies that…(4) Which point of view may the author agree to?(5)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conclude that...(6)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为设问方式。这种题型的答案在原文中不是直接就能找到的,它要求考生进行合理的推断。如因果关系,文中的某些用词、语气也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考生要将这种含义读出来。说明文常出现图示判断题,这种试题可以事物之间正确的依赖关系为命题点,要求考生判断其正确的流程顺序相互关系等。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照原文介绍的情况,弄清图示的差异,根据题干需要最终做出正确判断。如:动物介绍性说明文常出现动物能力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特定动物所具有能力的判断。解题时考生应认真阅读原文对动物形态活动能力的判断,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是否会使用工具,是否善于爬行、飞翔和游泳等。

观点态度题也是判断推理题考查的内容之一。说明文的对象为客观事实,但设题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对该说明对象的想法。如对某种新发明的赞赏,或对某个事物的批判。这类题目常见的题干表达方式有"What wa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 等。

【实例探究】 Northwest China is part of the sandstorm centre in Central Asia. Sandstorms begin in desert areas. Sandstorms in China appear to have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desertification". This is a process that happens when land becomes desert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s and because people cut down trees and dig up grass.

【问题设计】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is NOT likely to cause "desertification"?

A. Climate changes. B. Cutting down trees.

C. Digging up grass. D. Saving water.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