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阳节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汇集20篇)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诗酒情怀。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和光芒。每日一记,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重阳节的日记。

浏览

3937

作文

64

重阳节的来历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婆婆家,妈妈一边把补品递给婆婆,一边笑着对我说“苗苗,见到公公婆婆要说写什么?”我一听,头立刻低了下去,抿着嘴笑着,什么也没说,跑进舅舅房间玩电脑了。妈妈无可奈何地说“这丫头就是怕说话。”婆婆笑着说:“说什么,能来看婆婆,婆婆就很开心了,还买这么多东西多浪费钱啊!”

中午婆婆烧了许多我爱吃的菜,而且把这些菜都放在我面前,还不停地夹菜往我碗里塞。吃完饭后,婆婆带我去超市买吃的。到了超市,我买了一些零食,虽然婆婆说吃零食不好,但还是随我拿。突然在文具架上,我看到一些漂亮的贺卡,我心动了,想买,婆婆问“买贺卡有什么用?”

“送给你啊。”

“你想送给婆婆,就亲手做一张吧。”

婆婆的话提醒了我,教师节的时候,学校就号召我们自己动手做贺卡送给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今天我也做一张贺卡送给婆婆。回到家中,我钻进舅舅房间,关上门,开始做贺卡。我先拿出一张白纸对折,在上面一层画一个大大的“爱心”,再用剪刀掏空,然后在下一层画了一些代表感激之心的金盏花,还画了一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最后我又在上面写下了自己创作的小诗:

婆婆,您把对我的关心织进柔软的毛衣里,

婆婆,您把对我的关心烩进美味的饭菜里,

婆婆,您把对我的关心藏进学习的奖赏里

婆婆,您把对我的关心融进和蔼的笑容里。

祝公公婆婆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做好后,我把贺卡递到正在干活的婆婆手中,婆婆打开后,开心地读了起来。读完后,满是皱纹的脸上乐开了化,连声夸奖:“苗苗真能干,贺卡做得比买的还漂亮,都会写诗了。”听了婆婆的夸奖,我不好意思的笑了,但心里却美滋滋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家乡风俗_500字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重阳节各地风俗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1)陕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4)土家族

对重阳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5)云南

在滇西的一些乡村,每年九月重阳节,老人们都会相约到一块,泡制着一定掺上收获在七月间的金银花的茶。那是特别的饮品,尽管那些茶与那些金银花都是滇西山间随处可采的东西,却被端到重阳节的餐桌上,成为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饮,问题不在于金银花茶的药用,而是有一个植根于滇西山乡的传说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来世上,草木一秋,人不外乎是一棵有一点点思想的草罢,那么短暂的一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缺点,而金银花在当地人们思想里就是解除失误的灵丹妙药,把它加入茶中,便成解除痛苦的琼浆玉液。

(6)山西

九月九日,山西的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7)北京

北京人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8)惠州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9)台湾

台湾重阳节庆,配合九月吹起的无雨北风,有放风筝的竞赛习俗,如台湾俗语所说:「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竞赛中,当败者的风筝落地,成为众人抢夺的猎物时,那就是「风吹(风筝)断落土,抢到溶糊糊」。

(10)香港

除遵循重阳节的一些普遍习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闸蟹的季节,但重阳节过后大闸蟹的品质会更佳,重阳节为吃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重阳节来历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九九重阳,代表着天长地久,更代表着我们应该敬老爱老尊老。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又到重阳,我还没有彻底的老去,但衰老是终究会到来的盛宴。曾经在这个多彩的世界走过,那是怎样的奇妙!

史铁生在地坛的余辉中感悟生命,不论生有怎样的艰难,它都是美丽的,为什么不能善待自己、他人,怀着美好的心来感念上帝的恩赐?

经历心灵上极度的绝望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狭隘、幼稚、可笑,但这也是我的财富,它至少教会我如何坚持下去。

人生的易老让我懂得珍惜,珍惜不是挥霍,不是现在俗务中疲累,而是对心灵的释放,心若不自由了,哪里还有自己的天地。在这个日益繁复的剧场里,总要找准位置。而天既然难老,就更要把自己放归,像鸟一样冲破风雨飞翔,像草一样在茫茫草海中自在生长。

[重阳节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重阳节来历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月×日星期×天气×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以介绍你所知道的风俗习惯为话题的作文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假如你有一天去瑶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银项圈,而且这银项圈外人是不能碰的,这表示她还没有结婚。因为每个瑶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长就为她订做这个银项圈为她戴上,只到她结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为解下来。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没有戴银项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姑娘几岁了,应该问:“你家酸鱼淹多久了”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了?”她理也不理你。原来,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一定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马上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谁家姑娘呢?他就会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楼下唱歌,如姑娘喜欢他,就会和他对唱,如姑娘没看上她,就会洒一盆冷水下来,那他就会知趣的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说明文:重阳节的来历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历来,人们都讲究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辟邪、饮菊花酒。据中国食品饮料网小编了解,除此之外,古时民间还有吃重阳糕、点菊灯等种种有趣习俗。

重阳登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为什么重要要登高呢?据民俗专家介绍,重阳节最早起源于古代‘避忌’观念。传说,那一天如果不离开居住地去山上的话,可能会遇到灾害;而避走山上之后,归家时发现牲畜都已经死去,这就相当于代自己‘受过’,后来形成传统:重阳一定要登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雅号“辟邪翁”。其实,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其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防虫。古时,客家人迁徙南粤,山高林密,房屋潮湿,炎热尚余,衣物易霉,故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并以此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

重阳糕的口味多,吃法更多重阳节自然是要吃重阳糕的。重阳糕分为很多种:最简单的叫“面糕”,用面粉拌糖,烫面蒸熟,切成菱形大块,最后用胭脂点色;稍复杂一些的叫“黄米糕”,一半面粉,一半糜子,加糖,加豆沙,分层铺放在模子里,洒上水,洒上油,上笼蒸熟,最后用柏枝装饰;还有一种“枣栗糕”,用米粉、面粉、枣泥、栗黄(板栗煮熟、去壳、去膜、捣泥)混合,作为糕馅儿,底层用米糕垫底,顶层用石榴装饰,蒸熟之后,片成薄片,再拼出花式图案;又有一种“饵公式糕”,做法不详,但主料是黑黍米、枣泥和豆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东汉(25—220)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难,如果用红色的囊袋盛茱萸,挂在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到那天就率领全家老小到山上避难去了,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里的鸡犬全都死了。从此,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去登高避邪,于是沿袭成俗,遂成佳节。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登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工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菊花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阳赏菊外,还具有食疗价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酒。晋代菊花酒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明代(1368—1644),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构相诸药方佳”。明代医药家李时珍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疗效。

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在重阳节食用。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重阳节各地风俗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陕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4)土家族

对重阳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5)云南

在滇西的一些乡村,每年九月重阳节,老人们都会相约到一块,泡制着一定掺上了收获在七月间的金银花的茶。那是特别的饮品,尽管那些茶与那些金银花都是滇西山间随处可采的东西,却被端到了重阳节的餐桌上,成为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饮,问题不在于金银花茶的药用,而是有一个植根于滇西山乡的传说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来世上,草木一秋,人不外乎是一棵有一点点思想的草罢了,那么短暂的一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缺点,而金银花在当地人们思想里就是解除失误的灵丹妙药,把它加入茶中,便成了解除痛苦的琼浆玉液。

(6)山西

九月九日,山西的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7)北京

北京人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8)惠州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9)台湾

台湾重阳节庆,配合九月吹起的无雨北风,有放风筝的竞赛习俗,如台湾俗语所说:「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竞赛中,当败者的风筝落地,成为众人抢夺的猎物时,那就是「风吹(风筝)断落土,抢到溶糊糊」。

(10)香港

除了遵循重阳节的一些普遍习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闸蟹的季节,但重阳节过后大闸蟹的品质会更佳,重阳节为吃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腊八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节虽然没有春节、中秋节那么火热,但是腊八节的传说却在民间流传的有不少,有关腊八节的传说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来看看腊八节的传说之一“佛祖修行”说。

腊八节的传说之“佛祖修行”

这一传说讲,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传说佛教的创始者佛祖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心性善良。

当他身边的慢慢经历着生病的痛苦,看着亲人一个个地离他而去。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又相当残酷,悲愤之下释迦牟尼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可是出家修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释迦牟尼开始修道时并没有任何收获,面对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他仍然坚持着。

后来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行,终于在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来佛教教徒们为了纪念他,便将每年的腊月初八订为“佛祖成道纪念日”,后人也没有忘记他修行成佛之前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于是就有了这一传说,“佛祖成道纪念日”经过后人传承,成为今天的“腊八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知道泼水节的来历吗?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泼水节是傣族的一个风俗习惯

传说有一个火魔,它的身体和头发都很烫,火魔的洞口离一个居住着傣族人民的村子很近。一天,火魔把所有人叫到它洞口旁,从里面挑出六位漂亮的女子做它的妻 子。第二天,它又发现了一位聪明漂亮的女子,就让这位女子做它的妻子。因为火魔今天不是把这个人烧死,就是把那个人烤死,所以那位最小的妻子问它:大王你 是不是什么都不怕?”火魔说:“我怕有人从我头上拨下一根头发”。于是,她等火魔睡觉时,召集六位姐妹一齐把火魔头上的头发拨下来,拨下来时,火魔疼得嗷 嗷直叫,并变成了一个大火球,滚出洞门。最小的那位妻子为了不让它滚,就把火球托起来,可那火球不燃火了,却往下掉稀泥,这时,人们闻讯赶来,用河边的水 撒向她身上,这水代表着喜庆、除魔。

从此,傣族便有了这个风俗。

[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阳节介绍的英语作文

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

The "Chong Yang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and it is as such known a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Origins: The festival began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According to the yin/yang dichotomy that forms a basis to the Chinese world view, yin represents the elements of darkness and yang represents life and brightness. The number nine is regarded as yang.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is a double yang day, hence the name "Chong Yang Festival". (Chong means "repeat" in Chinese.) The ninth month also heralds the approach of winter. It is a time when the living need warm clothing, and filial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extended this to make the festival a time for providing winter clothes for their ancesto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refore, also became an occasion to visit the graves of dead family members. Clothes made of paper would then be burnt as offerings.

Climbing mountains: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mountains, appreciate chrysanthemum flowers,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and eat double-ninth cak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the "Old Men Festival". Old people are especially meant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by taking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Family get-togethe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get-togethers. It is an occasion to remember one‘s ancestors, the sacrifices they made and the hardships they underwent. Often, family outings are organised during which people search to renew their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to reaffirm their love and concern for family members and close friends.

[重阳节介绍英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重阳节风俗佩茱萸簪菊花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有佩茱萸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各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汇总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江西省】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重阳节的风俗作文350字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沿传至今的重阳佳节。它又有一别名,叫做老人节。

每到这一天,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往往都会带着老人、孩子前往街市、高山上观光、游览,好不热闹!

大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欢笑声、叫卖声融成一片。超市里有数不甚数的重阳佳礼。人们争相购买各种年糕、甜饼,脸上都带着灿烂的微笑,其乐融融,大家把东西买回家摆成了丰盛的宴席。高高兴兴的吃起来。

在高山上的景致可就不一样啦。大家手拿茱萸,扶老携幼,一起攀登雄伟壮观、高耸入云的高山。登上以后。人们一起谈心,一边远眺,可开心啦,在深秋果,果实丰收,水稻金黄,满地都是充满香气的萸叶,真可谓:

重阳佳节茱萸香,

深秋果实水稻黄。

万人年糕桌桌配,

可乐美酒暖心肠。

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重阳节。它代表着幸福和欢乐,洋溢着丰收和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介绍重阳节的来历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所以人们认为这天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青年必须履行孝敬老年人,爱护老年人,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因为“九九”与“久久”是“但愿人长久”的谐音,所以规定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敬老日”。这给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容。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年糕等,这些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介绍元旦的来历英语作文

全文共 2112 字

+ 加入清单

New Years day ", "yuan" refers to the beginning, is the first point, the beginning of every number is called "yuan";" Denier, "pictographs, the" day "on behalf of the sun, the" a "represents the horizon below." Denier "that the sun rises from the horizon, symbolizes the beginning of a day. People call" yuan "and" denier "two words together, to start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New Years day is also called" three yuan ", namely, the yuan, the yuan, at the time of yuan. New Years day is a word begins with the earliest three sovereigns, tang fang xuanling and others write the Book of Jin upload: "xu emperor for Meng Chun in yuan, at that time is: New Years day in the spring. "That call on the yuan, the first for the denier. Southern liang people LanZiYun dielectric jas poem or cloud:" new New Years day, four gas Wan Shouchu today. "

There is a legend, is over 4000 years ago the ancient rao war, yao right in diligent people do a lot of good things for the people, is popular with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love, but because his son was not out, he didnt pass "son of heaven" the throne to his son, but rather to shun the character can have both. Yao to shun said: "you in the future must hand getting the devotee, wait for after I die also can be at ease with open eyes." Shun later put mercy to flood active yu, yu also like shun his populist did a lot of good for the people, are very popular. After the death of the yao people later ShunDi sacrifice to heaven and earth and emperor yao first on that day, as the day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called the homonym for "New Years day", or "yuan", this is the ancient New Years day.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古代将“九”定为阳,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节”。登高赏菊既是重阳节的风俗,也是金陵的习俗。《金陵岁时记》载:“九月登高,南则雨花台,北则北极阁,即明之钦天山也。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俗云山后看菊。”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 “点灯”、 “吃糕”代替 “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重阳节风俗作文600字初一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还有几天就是九九重阳节了。我趁10。1假期期间想亲手为爷爷奶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陪他们过个快乐的重阳节。

做点什么呢?我思前想后,后来爸爸说做重阳糕啊,不过有点复杂的,你最好去小区卖早点的叔叔那学下。吃完午饭我就立马去店里学习,只见糕点店的师傅正在忙着,还有几天就重阳节了,他们家重阳糕的卖得很好,我就站在一旁认真的看着,一道道工序我看花了眼。这时一位叔叔对我说:“小朋友这个太难做了,你还是做点简单的吧,这个要技术的”。

我回到了家,爸爸问怎么了?"叔叔说重阳糕难学的。”妈妈听到了说:“做饼好了,简单又美味”。这主意好,因为之前妈妈在做饼的时候我有这一旁看过,我倒挺感兴趣的。妈妈很快帮我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米粉,南瓜,紫薯,白糖。我按照之前她做的方法先把南瓜和紫薯洗净放锅里蒸,15分钟蒸熟了,先把南瓜泥白糖和米粉搅拌均匀,那颜色黄黄的真好看,然后再把紫薯糖和米粉搅拌均匀,紫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

全部拌好我开始学妈妈的样子做小饼了,捏来捏去就是不圆,也学妈妈在紫色的饼上加上黄色的眼睛和嘴巴,黄色的饼上加上紫色的眼睛和嘴巴,做成了笑脸的形状。全部做好下来开煎饼了。这时妈妈说爷爷奶奶年龄大了,牙不大好,最好蒸着他们吃。妈妈的心真细,不是她提醒估计这饼爷爷奶奶也吃不了了,10分钟后爱心饼热腾腾的出锅了,我把它们装进盒子里迫不及待的给爷爷奶奶送去。

爷爷奶奶听说饼是我亲手做的,一人拿起一块品尝了起来,连连夸赞我:“小乐乐你做的爱心饼既好吃又好看,棒极了!”只见他俩笑得合不拢嘴,我在一旁也自得其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以后我要经常给他们做好吃的,经常陪他们出去走走玩玩。

最后衷心祝天下所有的老人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重阳节的风俗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重阳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了解重阳节吗?如果不了解的话,那就我帮你们讲解一番吧。

重阳节又称“重九”“敬老节”“登高节”。人们在这一天要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上一小红旗,点上蜡烛灯。

描写重阳节的古诗,歌谣也不少呢!陕北有首民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啊,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唐代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在198x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的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记得在去年的重阳节时,我和一起弹古筝的好朋友在花东社区表演,献给老人们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曲子“渔舟唱晚”,赢得了爷爷奶奶的热烈掌声。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对重阳节有了更深的了解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