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平常心的名人故事【通用2篇】 作文(优秀20篇)

导语: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长辈,养育了后代晚辈,自然应受到后代晚辈的孝顺尊敬。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顺的故事,欢迎阅读,谢谢!

浏览

652

作文

1000

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的巴顿将军是一位典型的军人,他的家庭也是准军事模式的。儿子的卧室挂有“男兵宿舍”的牌子,女儿的卧室则写有“女兵宿舍”的字样,而厨房则写着“食堂”,客厅则写着“会议室”的大字。有人猜想他们夫妻的卧室一定会挂上“司令部”的牌子,没想到却赫然写着――“新兵培养中心”。

巴顿将军为了显示他对部下生活的关心,搞了一次参观士兵食堂的突然袭击。在食堂里,他看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

“让我尝尝这汤!”巴顿将军向士兵命令道。

“可是,将军……”士兵正准备解释。

“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巴顿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

“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诺贝尔文学奖名人故事:鲍勃·迪伦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几十年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叫“Hibbing”的矿区小镇上,人们过着简单而乏味的生活。男孩 Robert Allen Zimmerman 在这里长大,那时,他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电台广播,那里间或会传来一些流行歌曲和彼时方兴未艾的摇滚乐。而当这个男孩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他的意识仿佛被抽离了片刻,在一瞬间他萌生了与此有关的巨大梦想。

这个男孩疯狂地练习演唱和乐器,他因此成了校园明星也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女生的心。但他无法满足于眼下的生活,他心心念念着外面的世界,他要走出这里。中学毕业的第二天他就离开了那个小镇,和别人一起组成乐队,到处表演。不过很快,他就又厌倦了那种缺乏内涵的音乐。等到上大学时,他已经完全无心学业,醉心于弹琴唱歌。那时他还迷上了诗歌,甚至因为崇拜威尔士诗人 Dylan Thomas 而改了自己的名字,新名字叫作 Bob Dylan(鲍勃·迪伦)。

1961 年,从大学辍学的 Bob Dylan 来到了纽约曼哈顿区的格林尼治村,这里聚集着大批的音乐人、艺术家,被称作民谣圣地。Bob Dylan 卸下心中的梦,安放在这个地方,他想在这里的酒吧演唱,去当一名真正的歌手。那时候,他身材纤瘦,头发微卷,说起话来略带羞涩,常常紧蹙眉头,背着一把吉他,提着破旧的行李箱。

Gerde’s Folk City 是格林尼治村里最著名的音乐演出场所。54 年前,Bob Dylan 的名字出现在这个酒吧演出的海报上,他要在那年 9 月 26 日为大家演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下公开演出。那天晚上,他的表演让台下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中,坐着资深的乐评人 Robert Shelton 。三天后,纽约时报出现了关于 Bob Dylan 的文章。

“一颗闪亮的新星在 Gerde’s Folk City 的舞台上冉冉升起。”Robbert Shelton 赞叹道,“即便年轻得不像话,他也是这些天来,整个曼哈顿最独特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弥漫着非凡的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于是,整个格林尼治村,不,整个曼哈顿区,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那一年,他二十岁。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传奇的开始。半个世纪过去了,Bob Dylan 和乐队有过 2000 多场演出,他个人获得了 10 次格莱美奖,甚至还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名副其实的乐坛“活化石”。他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的作品被无数人传唱,他写下的歌词和旋律沁入到无数人的灵魂,让人们感受到自由。

1961 年的那个夜晚,让这一切有了个美妙的开始。现如今,格林尼治村人头涌动,各国游客成群结队地来参观拜访,可是人们怀念 60 年代,因为那时的午夜,走进一家昏暗的酒吧,或许能与 Bob Dylan 不期而遇。而他年轻的歌声,在风中飘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孔子也有糊弄人的时候名人故事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孔子出游,途中他的马儿偷吃了农夫的庄稼。

农人很生气,捉住了马儿并把它关了起来。子贡知道后,就去恳求农人放了马儿,但任凭他好话说尽,低声下气,农人却理都不理。

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时所用的牛、猪、羊三牲,是最丰盛的牺牲),请飞鸟聆听九韶(古乐名,相传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优美音乐)一样。这是我的不对,并非农人的过错。”于是命马夫前去。

马夫见了农人便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耕作,我也不曾到过南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

农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把马儿还给了马夫。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便来问孔子,既然你早知此事非子贡之力所能解决,为何不直接派马夫去呢?

孔子笑道:“我若不让子贡去,他必定心中不服,如今不但子贡毫无怨言,也使得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

圣人能通达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尽其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董良翚父亲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713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从不向我们炫耀自己的辉煌经历

忆及董老,话题自然首先从“一大”谈起。在记者想来,董老当年亲身参与了那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大事变”,必然会对儿女们津津乐道地忆及当时的种种情景,但董良翚的回答却令记者吃惊。董良翚说,父亲这个人从不跟子女谈及包括参加“一大”在内的他的种种辉煌经历,父亲的一些经历她都是从旁人那儿得知的。

为了说明董老从不谈及自己的辉煌经历,董良翚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小事。在北京第一次有了有轨电车时,第一天,兴奋的董良翚就去痛痛快快坐了一次。回家后她就向董老“炫耀”:“我坐过电车了。”本想董老会问问她坐电车的感觉,未料董老竟淡淡一笑:“我也坐过。”当时董良翚是打破脑袋也不信,直到董老告诉她那是1945年董老作为解放区惟一代表去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时坐的,董良翚才对父亲的这一段经历有了些了解。

父亲把自己比作一块抹布,随时等待着为党做贡献

“父亲从没对我们子女有什么特殊要求,也没限制我们必须在哪个领域发展,但父亲却常常教导我们必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董良翚在回忆董老对自己的教诲时总忘不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董良翚在董老办公室缠着董老聊天。聊着聊着董老茶壶内的水没了,董良翚忙拿暖瓶续水,但一个不小心把水洒在办公桌上。董良翚忙又取来一块抹布,擦桌面上的水迹。这时,董老瞟了一眼抹布,抬头盯着董良翚:“我常说我是一块抹布,你看?”董老稍稍一扬下颌,示意董良翚注意自己手中的抹布:“党要我做抹布,我就做抹布。”见董良翚依然不以为然,董老又说道:“你看不起它?你现在不是正用它抹桌子吗?抹布也是有用的哟!”

党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就是董老一生的光辉体现。

董良翚兄妹三个名字中都带羽字,意寓父亲渴望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早日飞上蓝天。

初一见到“翚”字,记者心里一惊,这个字怎么念呢?待听到董良翚的一番解释后方知其中的深意。原来董老一生特别关心中国的科技发展,早在解放前,董老就一直梦想着中国可以自己造飞机上天。于是他便给他的3个子女均取了个带“羽”字的名字,意寓他的这一愿望早日实现;于是,董老3个子女的名字就分别为董良羽(老大)、董良翚(音“huī”,老二)、董良翮(音“hé”,老三)。

建国后,董老更是极力关注科技的发展。他关心当时人民币含金量低,提出要加强开采金矿;后来又拖着年迈之躯去找有关科学家谈如何发挥超声波的作用。

自寿诗中蕴含父亲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永不动摇

从小跟随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8岁应试中秀才的董老写得一手好诗,据统计,董老一生留下的诗作达1000余首,而这其中最为人们所熟识的就是那首自寿诗了。

1975年3月5日,为董老虚岁90诞辰。此时董老已沉疴不起,他谨遵七届二中全会党内禁止做寿之规定,仅于床榻赋《九十初度》一首,为一生写照: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

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

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写罢此诗,董老将董良翚兄妹3人叫到床前,细细解读每句诗中蕴含的深意。尤其在讲到最后一句时,董老感慨万千,他一生深信:坚持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前途一定会无限美好。

父亲没有八小时以外

记者非常关心董老在业余时间都有什么爱好,但问及董良翚时,她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八小时以外》杂志社曾向董良翚约稿,要求写一下董老“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但董良翚婉言拒绝了这次约稿,理由很简单:董老根本没有什么“八小时以外”。

董良翚回忆说,董老就是平时闲下来出去散步,也要手拿拐杖,待半路坐下来休息时就拿拐杖在地上比划着写写字;即使是在北戴河海滩度假,他也不停地用手指在沙滩上写这写那。

“父亲像一座矿藏丰富大山,我却只看到了花和草。”

采访即将结束时,董良翚不无遗憾地说道:“我就好像在一座大山旁边,只能看见花和草,但山中贮藏的丰富矿藏却没怎么看清。”

的确,董良翚能够回忆起来的只是董老那辉煌壮丽革命生涯中的几片浪花,但从这些小事中我们更能深深感受到董老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董良翚最后认为本报采访“一大”代表后人,借此弘扬“一大”代表革命精神的活动搞得很好,并鼓励本报将这组报道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故事: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钟书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1929年夏,钱钟书高中毕业,报考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就在入学考试时,钱钟书拿到数学试卷,一道道数学题看起来像天书一样,他几乎都不会做,但迫不得已,就硬着头皮做了几道题,也不知对错。

发榜的时候,钱钟书看到自己的数学只考了15分。而按照清华大学的招生规定,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不予录取。他的数学考得这么差,应当说是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可是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都是满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看到钱钟书的英文、中文成绩俱佳,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就决定打破常规,破格录取。

正是罗家伦的这一次破例,成就了学贯中西的一代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源于名人故事的成语:兵贵神速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孤独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叔本华孤独一生,无妻无子甚至无母(20多岁即与母亲决裂,一生最痛恨女人),过着孤独,忧郁和愤世嫉俗的生活。 叔本华恨世界上的一切女人,他认为女人狡诈,虚伪,没有理性。他一辈子最想不通的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愚蠢的男人会喜欢那些“窄肩/短腿/肥臀”的丑陋女 人,他说,爱情是骗人的,婚姻即坟墓,一个人不快乐,多个人也不会快乐,我们就像是挤在一起的刺猬,不能太近,因为会扎人,也不能太远,因为怕冷。 情人节到了,要送女人鲜花吗?不!叔本华说,那都是植物的生殖器!无知的女人还在闻着它们,说着,香啊香叔本华的八卦我也在书上看过,(《哲学的慰藉》里提过很多位哲学家的八卦)他曾经喜欢过个年轻姑娘,结果被人家羞辱,再也不愿意接近女人了《哲学的慰藉》找出来翻了翻,是个叫阿兰。德波顿写的,专爱八卦别人。 我来详细总结叔本华的恋爱史: 1。33岁时和一个19岁的女歌手谈恋爱,他们的关系持续10年左右,但由于当时叔本华十分向往一夫多妻制,他们的关系最终告吹。 2。43岁,他再次想到结婚,看上了个17岁的姑娘,一次他在船上向姑娘献殷勤,递给了她一串白葡萄。后来这个MM在日记中写道:我并我想要那串葡萄,因为老叔本华接触过它,我感到恶心,就悄悄地在身后让它滑到水里。 3。约莫在他50岁时,他终于成名了。他的众多FANS都给他来信,其中有女士的情诗。搞笑的是有个波西米亚男人写信告诉他说,他每天都要在他的肖像上放一圈花环。 4。最后的爱情。他的一位女崇拜者,是个雕塑家,来给他做半身雕塑,他描述:“和她在一起的感觉好象结婚了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的故事100字

全文共 2593 字

+ 加入清单

有趣的事情,总是不嫌多。在许许多多的名人之中,我们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幽默滑稽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的故事100字,欢迎来参考!

名人的故事(一):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二):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名人的故事(三):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思考。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忙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名人的故事(四):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最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

名人的故事(五):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然后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最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礼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名人的故事(六):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向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但是你明白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名人的故事(七):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然后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最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名人的故事(八):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然后每一天都带着自我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一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九):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我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个性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名人的故事(十):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比西方的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名人的故事(十一):牛顿的故事

这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是写牛顿的。牛顿有一次请朋友在家里吃饭,可因为他要做一个实验,还没有开始吃饭就迫不及待地跑进了实验室。朋友以为是轻视他,很生气,就把所有的食物全吃光了,还把一根骨头放进牛顿的盘子里。大摇大摆地走了。这时,牛顿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看了盘子里的骨头说;“原先,我已经吃了呀,我还以为我没吃呢!”

名人的故事(十二):

邓亚萍:苦练球技: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

名人的故事(十三):雷锋的故事

这天,爸爸给我讲雷锋叔叔的故事。

一天,雷锋叔叔肚子疼去买药,他回来的时候看见别人在干活,然后他也帮别人干活去了。他都把肚子疼这个事给忘了。

雷锋叔叔喜爱帮忙别人,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

名人的故事(十四):高尔基救书

世界作家高尔基,爱书如命。有一次,有个房间照火了,他抱着书就跑,还差点被火烧死。高尔基说:是书救了我,我也要救它。

名人的故事(十五):鲁迅嚼辣椒

鲁迅他喜欢读书,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上学时候,成绩很好,学校奖给他一个奖章。他没有到处自夸,而是把它卖掉,换来几本书和辣椒。晚上读书累了,就摘下一个辣椒放进嘴里。辣椒辣的他满头大汗,一下子就有精神了。

名人的故事(十六):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个性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最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忙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名人的故事(十七):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最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名人的故事(十八):欧阳修

欧阳修晚年,每一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然后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我?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名人的故事(十九):

华佗拜师学艺: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比西方的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然后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名人的故事(二十):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样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先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功名人的小故事“大叔控”赵薇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的赵薇绝对是一位成功女性,从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到百花奖最佳导演奖,她所向披靡。但是,当赵薇谈起自己的初恋时,她的心里都是遗憾与“挫败”。

赵薇在一次采访中说,相对于别人美好的初恋来说,她的初恋用单恋来形容更为合适。在赵薇十八九岁的时候,她遇到了她认为的一生至爱。对方是一位在赵薇的眼里成熟稳重又有才华的男人。那个时候赵薇还是无名小辈,两个人不在一座城市,为了与心仪的人对话,赵薇强迫自己读不爱读的书,听深刻的音乐,希望自己的思想可以成长,而这一切只为与“大叔”找到共同话题。

虽然经常与“大叔”打电话、通信,但是在接下来三四年的时间里,“大叔”对赵薇并无爱慕之情。对于年轻的赵薇来说:“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陷入一个病态的幻想里面,可能因为我是双鱼座。老是幻想整个恋情是多么美好。”即便两个人并没有谈恋爱,但是年少的赵薇还是会在幻想中完成自己的恋爱,“我会幻想我们曾经去过这里,我们去做了浪漫的事情,我们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反正就是挺有病的”。但是这段“有病”的初恋对赵薇是珍贵的。

“大叔”并没有直接拒绝赵薇,或者是出于对小女孩的爱护,他对赵薇很关心,却又保持距离,像对待小孩子一样。这让赵薇沉浸在自己的单恋里,直到自己放弃这段“恋情”。

对于赵薇来说,她非常希望得到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对方有没有喜欢过她,有没有爱过她。这个机会直到赵薇出演《还珠格格》之后才有。那时候的赵薇已经出了名,这似乎给了她无尽的勇气,在一次演出中,两个人相遇了,在赵薇的眼里,“大叔”依然是那么有魅力。或许少年时的单恋需要一个正式的结语,赵薇找到了“大叔”,她问:“我想问你一件事儿,你到底有没有喜欢过我,爱过我?”“大叔”回答:“对不起,小薇,我真的没有。”而对于赵薇来说,她也释然了。在得知自己只是单恋时,赵薇并没有过于伤心,因为年少时的单恋已是过往云烟,但是对赵薇来说,与其说恋上了“大叔”,不如说她恋上了那份才华。那份成熟男人散发出来的气质,那是赵薇不了解的世界,而正是这个人,为赵薇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年少时,会生起莫名的情愫,或者是因你在对方身上看到另外一个自己,或者是因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便把爱恋寄予对方。年少时的爱恋,无论单恋、暗恋还是两情相悦,待到成长,再次想起,都会成为记忆里最隽永的一幅画。那是来自青春的印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两只帽徽的军帽名人故事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蒙哥马利是英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盟军军事指挥官,入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并以50年的军旅生涯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蒙哥马利是一位谨慎、彻底的战略家。他不打无准备之仗,在部属中享有极高威信。

蒙哥马利精通驭兵之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充满硝烟的前线,英国官兵时常看见一位身材高大的将领,察看地形,指点部署,与官兵交谈,有时还亲切地拍拍士兵的肩膀。士兵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名将领,因为这位将领戴着一顶与众不同的军帽。别的将领和士兵的军帽都只镶嵌一只帽徽,而这名将领的军帽,却镶嵌着两只帽徽,一只是将军标志的帽徽,一只是装甲兵标志的帽徽。

士兵们互相一打听,原来此人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元帅亲临一线,让士兵们又兴奋又感动,士气大振。蒙哥马利元帅为什么要戴两只帽徽的军帽,大家又好奇地猜测起来。有的说元帅喜欢标新立异,故意猎奇;有的说元帅是以此显示自己特别重视装甲兵的用途。随着猜测的传播,士兵们深刻地记住了元帅,深刻地记住了元帅亲临前线的场景。

后来,还是蒙哥马利本人揭开了军帽带两只帽徽的秘密。原来,蒙哥马利元帅是出于具有实际价值的动机,才戴这样的帽子的。他认为,一个统帅人物要在部队中具有威信和感召力,就必须使下级官兵经常能够在前线看到他。这种认识来自于蒙哥马利的亲身经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蒙哥马利担任排长和上尉参谋,一直让他深感遗憾的是,他从未见过自己部队的总司令。蒙哥马利认为这是英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蒙哥马利戴这顶镶有两只帽徽的特殊军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部队官兵能够经常看到他,并记住他。他说:“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就知道我来了,就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关切,就知道我不只是坐在安全的后方,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我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两只帽徽的小小军帽,成为了蒙哥马利元帅的象征,成为了元帅深入一线与士兵携手并肩的标志,成为了鼓舞士气提振军心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_名人故事作文2600字

全文共 2447 字

+ 加入清单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

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正如他的诗中所讲: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少年时代的-几度浮沉

1.第一次北伐(冲冠一怒,六郡归宋。)

吴玠仙人关大捷的喜讯传来,鼓舞着岳飞,使他更加蔑视敌人,满怀胜利的信心。大军自鄂州陆续渡江,旌旗直指郢州。岳飞在江心对幕僚们慷慨发誓说:

“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岳飞跃马环城一周,亲自侦察敌情。他举起马鞭,遥指东北角的敌楼说:

“可贺我也!”

六日黎明时,在紧擂的战鼓声中,岳家军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

岳飞乘胜分兵两路,张宪和徐庆率军朝东北方向进攻随州,岳飞本人率主力往西北方向猛扑襄阳府。

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张宪和徐庆兵临随州后,伪齐知州王嵩龟缩在城垣里,不敢出战。张宪和徐庆军连攻数日,不能成功。牛皋和董先两员新统制已在克复郢州的战斗中大显身手,牛皋更自告奋勇,请求领兵支援张宪和徐庆。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歼灭了五千伪齐军。王嵩被俘后,押赴襄阳府处斩。

李成得到增援后,气势汹汹,又自新野市回军反扑,号称有三十万大军。岳飞命统制王万和荆南府镇抚使司统制辛太屯清水河,作为饵兵,诱敌深入。辛太不听命令,竟私自逃往峡州宜都县。六月五日,王万军与敌军交战后,岳飞亲自指挥大军夹攻,击败了李成军。六日,李成再次反扑求战。 但伪齐军经受不住两员虎将挥兵猛攻,一败涂地。李成的骑兵更是乱作一团,前列骑兵溃散之后,将后列骑兵拥挤入水中。岳家军追奔逐北,敌军横尸二十余里。

七月十五日,王贵和张宪两军在州城外三十几宋里,同数万金、齐联军激战;王万和董先两部出奇突击,一举粉碎了敌军的顽抗。刘合孛堇只身逃窜。岳家军俘降“番官”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取战马二百多匹,兵仗数以万计。十七日,岳家军猛烈攻城。将士们不顾骤雨般的矢石,攀附城垣,实行强攻。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二十三日收复州城。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荆湖北路安抚使司统制崔邦弼等军也攻下信阳军。在襄汉之战中,是南宋头一次收复了大片失地.其中包括原先在李横辖区之外,而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这又是南宋立国八年以来,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胜利(史称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

2.岳飞第二次北伐(长驱伊洛,克复商虢。)

绍兴六年七、八月间,岳家军进行第二次北伐。

左军统制牛皋为先锋,进攻伪齐新设的镇汝军。伪齐守将薛亨,素称悍勇善战,牛皋向岳飞保证,一定要“生擒以献”。左军以雷霆万钧般的威力,很快就击破这个坚垒。当薛亨作为战俘押解到宣抚司时,连岳飞也颇感惊讶。牛皋继续挥兵东向,扫荡颍昌府,直至蔡州,焚烧伪齐军积聚的 粮草、器械而凯旋。

岳飞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以牛皋左军的佯攻,掩蔽大军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战告捷后,岳飞的大部队往西北方向进击。八月初,王贵、董先、郝晸等将攻占虢州州治卢氏县,歼灭伪齐守军,缴获粮食十五万石。伪齐武义郎、监卢氏县 酒税杨茂“挺身归附”。接着,岳家军又分兵夺取了虢略、朱阳和栾川三县。王贵在虢州得手后,继续统军西向,又克复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 、丰阳、上津五县。

商、虢两州都属陕西路,本非岳家军的战区。吴玠部将邵隆即是当年陕西解州神稷山抗金义军首领邵兴,因避宋高宗绍兴年号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认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经营关中。于是宋廷任命他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 守将郭浩共同负责收复商州。岳飞攻克商州后,便催促邵隆尽快赴任,以减轻本部人马的戍守负担。

商州和虢州确是军事要冲,北可控扼黄河,与北方抗金义军直接联系,东可夺据西京河南府,西可进攻关中,几乎将伪齐的统治区一劈两爿。岳家军接连三战告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 “遂复商于之地,尽收虢略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商于”和“虢略”已成两州别名。“三川”为秦朝设三 川郡的古地,意指此处有河、洛、伊三川。“五路”者,是指宋朝于陕西沿边设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和熙河五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开风气之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910 年留学美国,1917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 年1 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 年的旧式教育,其间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 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不懂上海话,又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有一次,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来上海已经有 6 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老师讲错了。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学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回答了。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他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15 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19 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当年 9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那会儿,英国商人把**卖到中国,不仅赚取了大船大船的白银,还使很多中国人染上毒瘾。

林则徐妙用竹筷子因为吸**烟,中国人体质日渐衰弱,被洋人称为“东亚病夫”。

当时有个大臣名叫林则徐,他主张禁止**买卖,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到广州去禁烟。

刚到广州,英国的大使便发来请柬,请林则徐到醉仙楼吃饭。

醉仙楼是广州当时最有名的酒楼,既有做中餐的名厨,又有煮西餐的大师。

话说林则徐刚刚坐下,英国大使就说:“林大人,难得你远道而来,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我们英国有一道甜点,味道甜美可口,象征甜蜜快乐的生活——请大人品尝。”

大使一挥手,英国厨师端上来一盘冰淇淋,他在英国大使面前放一套刀叉,在林则徐面前放一双竹筷子。

林则徐从没吃过冰淇淋,见它在冒烟,以为这东西肯定很烫,于是他把嘴巴凑近冰淇淋,使劲吹使劲吹,等冰淇淋不冒烟,就融化了。他用竹筷子挑了一点放进嘴里尝,发现它跟冰雪一样凉。

在场的洋人齐声大笑,嘲笑他说:“林大人,你不免太谨慎了。”

吃过冰淇淋,林则徐说:“我们中国人重视礼仪,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要请你们吃一道甜点。”

林则徐把中餐厨师叫过来,吩咐他做一道福建甜点“芋泥”。

过了一会儿,中餐名厨端上来一盘“芋泥”,那“芋泥”看上去跟雪糕倒有几分相似,闻起来香喷喷的,只是不冒烟。

英国人一见芋泥,食欲大开,马上大口吃起来,没想到,那“芋泥”外冷内热,里面原来是滚烫的,洋大使被芋泥烫伤了舌头,呲牙裂嘴,忙不迭把芋泥吐了出来。

林则徐微笑说:“大使大人,你不免太心急了。”

吃过甜点,便要上正菜,林则徐让厨师做了一盆发菜,他向洋人介绍说:“这道菜是有名的海味,它的名字叫发菜,谐音‘发财’,意头很好,是广东人爱吃的名菜。”

发菜细细的,软软的,用筷子夹十分方便。

林则徐一夹一小把,吃起来津津有味。

洋人用刀子和叉子,无论怎么切、怎么叉,都不能把发菜弄到碗里,洋人手忙脚乱,忙得满头大汗,连一丁点发菜也吃不着。

“一道好菜讲究色、香、味三美,这发菜黑不溜秋,卖相不佳,即使味道鲜美,也说不上名菜。”英国大使说着,把洋厨师叫上来,吩咐他做一道大青鱼头。

不一会儿,大青鱼头烧好了,每人面前都摆上来一份,每一份都是一个圆骨碌的大鱼头,洋人用刀子切开鱼头,用叉子一块接一块吃,吃得得意洋洋。他们一边吃,一边想看林则徐出丑。

圆骨碌的大鱼头,用两根竹筷子,怎么吃呢?

林则徐拿起竹筷子,想了想,先挑鱼眼睛吃了,然后拿筷子从鱼眼眶戳进去,就这样他夹起了整个鱼头,夹得比洋人用刀叉还要稳当。

林则徐用竹筷子夹着青鱼头,慢慢地吃,稳稳当当地吃,他吃得很有风度。洋人讪讪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坚持不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从上千吨的矿石中提炼出几克的“镭”,终于取得成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中国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搞棉花试验,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让他搞试验他就在自己家里偷偷搞。终于,培育出棉花新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读书功夫成就文化巨人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41 字

+ 加入清单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

从《八十忆双亲》里,我们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

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进了烟馆,一客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头。又一客问:“今晚可以试试吗?”钱穆又点头。于是按照客人要求,他开始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一面背诵,一面表演,把诸葛亮与张昭等人的语气动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大人称奇,小钱穆当然免不了有些飘飘然。

第二天,钱穆依然随父亲去烟馆议事。路过一座小桥时,父亲问:“认得桥字吗?”钱穆点头说:“认得。”又问:“桥字是什么旁?”答:“木字旁。”再问:“木字旁换马字旁是什么字,认得吗?”再答:“认得,是骄字。”父亲又问:“骄是什么意思,知道吗?”钱穆答:“知道。”父亲步步紧逼:“你昨晚的行为有这个骄字吗?”钱穆这时才明白父亲的意思,顿时如闻雷霆,俯首不语。

上世纪80年代,钱穆的孙女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的回信:“《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

从张恨水的《山窗小品》里,我们知道他在14岁之前,就能够背诵《论语》《孟子》《左传》《大学》等典籍。而他很小时就写一些酷似《聊斋》的小说,可以证明他把《聊斋》读得烂熟了。从他上世纪30年代替写的《水浒人物论赞》,又可以看出他对《水浒》的烂熟。

作为文史学者的曹聚仁,奉行的读书原则也许不是背诵,而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里,他谈到自己对几部经典著作的阅读遍数:《儒林外史》读了100多遍,都是一本正经地读。读《红楼梦》赶不上俞平伯,但也先后读了70多遍。《聊斋》读了四五十遍,《水浒传》读了20多遍。《三国演义》读的遍数最少,只有两三遍,原因是它没有《三国志》引人入胜。《史记》读了多少遍,他没说,只说这是他最爱读的书,是下过一点苦功的。

一个人肚子里有多少书,就跟一个人腰里有多少钱一样,那属个人隐私。因而,更多人的读书功夫我们就不得而知。

例如,不是郑振铎亲自检验,我们怎么也不会知道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不是周建人的回忆文章,我们也不会知道鲁迅小时候是背过《纲鉴》的。从根本上说,是读书功夫成就了那一代文化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名人故事: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陈景润(1933~1966)-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从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着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着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到:他移动了群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爱国名人冼夫人的故事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洗(在这里读xiǎn)夫人是南北朝到隋朝时期岭南俚人的领袖。岭南是指南岭到大海的那一大片土地。洗夫人嫁给太守冯宝,成为在岭南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顾全大局,忠于国家的统一。南朝的梁、陈两代,岭南的一些地方官都发动过叛乱,不听朝廷命令,想把岭南变成独立王国。但是,他们的行为遭到冯家和洗夫人的坚决反对。每次叛乱发生,洗夫人都亲自率军平叛,配合朝廷重新安定了岭南。她立了大功,被封为女将军。

隋朝灭陈之后,南北分裂局面结束了。因为岭南离中央太远,岭南人一时不明真相,就拥70高龄的洗夫人为圣母,仍然忠于陈朝,不让隋军进入岭南。隋朝送信向洗夫人说明了情况。洗夫人十分高兴,立刻派孙子冯魂去迎接隋军开进岭南,隋朝名副其实地统一了全国。

不久,岭南又发生叛乱,洗夫人当机立断,派孙子冯盈杀了叛军首领。她又不顾高龄,陪同隋朝大臣走遍各地,召见参加叛乱的首领,让他们服从朝廷,不要分裂国家。到了晚年,洗夫人经常教育后代要维护统一,不可分疆裂土,做对不起百姓和祖宗的事。洗夫人一生经历三朝,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岭南的安定。直到今天,广东广西海南人民还在纪念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周有光先生名人故事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周有光先生今年已110岁了。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典型地体现在其晚年精心结撰的学术随笔上。在85岁那年,周先生离开办公室,走出“专业的深井”,开始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起航。他以读书为帆,以思考为舵,以写作为桨;他心无挂碍,目光如炬,跨越横蹊,脱离窠臼,对陈规戒律犁庭扫穴,对真知真理热情推介;他融汇文史哲经,吸纳古今文化,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见,并赢得“周百科”的称誉。

周老拥有比无数老年人和中青年更为清醒的思想。周老的学术随笔,纵论今古,时空交错,叙评结合,臧否人物,叙述从容,论理透彻。他说:“历史像一条河一样,河的上面有波浪,这个波浪受风的影响,一下子往东,一下子往西。你在这个波浪里面生活,弄得眼花缭乱,弄不清楚。我现在不研究河流上的风浪,我研究河流下面的潜流,潜流比较稳定,它的方向比较明白。我就是研究这个潜流,根据潜流,我假定一个理论,就是我自己认为可以讲清楚的,就是整个人类前进轨道是怎么回事。”

2007年,我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秘书长,自此每年1月我都与学会领导一起,前往名誉会长周有光先生的寓所,为老人贺寿。后来,又先后数次陪同外地友人前往探望。每次拜会,我都被百岁老人的睿智谈吐、和蔼音容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一次利用在北京开会间隙去探望周先生,先生微笑着说:“以前,都是从国家的角度看世界,所以观点各不相同。现在,应该从世界角度去看国家。光从中国角度看也是看不清的。”老人娓娓道来的这段话,絮絮如话家常,但认真回味,却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这就是知识老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文化启蒙。我当时心中蓦然浮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意图画——百岁老人高瞻远瞩的目光与安详淡定的神态,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多年来,我尽量搜集并力求系统地研读周公关于社会文化的著述,俯读仰思,反复品味,常有豁然开朗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思想渐入佳境,视野、胸襟渐次开阔,视角、思维、逻辑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评论,第一跳出僵化的窠臼,第二不再拘泥于微观枝节,而尽力在历史长河和世界范畴时空交叉的维度着眼、联想、比较、探研……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吧。自身的文化开蒙和思想升华,完全归功于周老“授人以渔”的思想点化和润物无声的文化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爱因斯坦和罗盘名人故事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爱因斯坦上学前的一天,他生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

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

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和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67岁时仍然为童年时的“罗盘经历”感慨万千。

他在《自述》中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会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1953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在74岁生日宴会之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招待会。会上,他收到一份书面的短信。信上第一个问题就是:“据说你在5岁时由于一只指南针,12岁时由于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而受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

爱因斯坦看了微微一笑,回答说:“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的影响对我的发展确是有重大影响的。”爱因斯坦接下来的回答似乎更饶有趣味:“但是人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当一只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它可能没有类似的影响,对许多小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的特殊反应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设想各种或多或少能够说得通的理论,但是决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的确,一个儿童的一次偶然经历和日后伟大的科学发现之间,大概怎么推论,也难以找出让人心服的必然性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读书小故事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都是要劳动,没有多少的空余时间,晚上很是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皇帝练字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样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务必痛下苦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