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万年桥的来历(通用20篇)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4970

作文

856

寒食节的来历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

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

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

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有一个妃子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于是她设计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饿晕在一棵大树下。中尔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下去……后来,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赏了身边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而羞愧极了,他立即派人请介子推,可怎么也没倾倒。于是重耳亲自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有人给重耳出主意: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可没想到介子推被烧死了。重而伤心极了。

第二年,重耳再来此地纪念介子推,发现烧焦的老柳树又复活了。重耳把这棵树起名“清明柳”,又把这个日子定为“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清明节英语写作素材:清明节的来历

全文共 274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是24节气之一,是中国的流传千年传统节日,我想,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它都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它的由来很耐人寻味。

Qingmi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24 solar terms, is Chin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I think, in each persons heart, it has a different meaning. Its origins are quite afford much food for thought.

清明节与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有关。重耳耳垂大,肋骨是连在一起的,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杀太子自封晋惠公,对他更加无礼,重耳只好带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齐国,在途中公子重耳因连日吃野草,发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岭中哪有大夫?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块大腿肉生火做汤,把肉汤送给重耳,他的病好了。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honger. One ear, the ribs are linked together, one eye in two eyes. The civil strife, Wu and his son in exile. Who killed the prince - Wu Jin Hui Gong, more rude to him, he had to take the Huyan, fox fur, Jie et al to Qi, on the way to one of the princes due to days of eating weeds, disease, be at ones last gasp, but in the wild hills where the doctor? In order to his master, the muon push to cut a piece of thigh meat fire off the soup, broth gave Chonger, his disease.

他到了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了晋国做了晋文公,国家建立之后,晋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诉他那肉汤是介子推的肉,说重耳忘记给介子推封官了。于是他后悔忘了给介子推封,可是现在六部的尚书都有人做了,他去请介子推去做官,谁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不忘本,就亲自去绵山请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He went to Qin, Qin Mugong help next time in the Jin Ji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Jin State, his meritorious official seal, someone told him that the broth is muon push meat, that he forgot to give demonstration of the muon push. So he regrets that he forgot to muon push email, but now six of the book is done, he went to please muon push an official, who knows the meson pushes in Mianshan, Wen did not forget, then went Mianshan to please him, but I could not find him.

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烧山必他出来。但是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来,后来两个人抱着两棵老柳烧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举国哀悼介子推,把绵山重新命名介山,规定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不许用火,并要插柳,还将4月5号命名为清明,又称寒食节。

Someone out of a bad idea: burning mountain will him out. But Jie Zitui and mother is not out, then two people holding the two old tree willow. Wen Gongs life at her mourning, ordered the muon push, to rename the Mianshan medium mountain, stipulated every year on this day the no fire, and must be inserted Liu, also named April 5th as the Qingming Festival, also known as.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不动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团之类的。近来我国又把它定为法定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去祭祖、扫墓、踏青。

In two thousand years, we the Chinese peopl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holiday, during the Ching Ming Festival this day every family does not get angry, just eat some vegetables such as green or the next day. Recently, our country had made it a statutory holiday. Give people time to worship ancestors, sweep the tombs, outing.

清明节,标示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一个传统,说明中国人是讲义气的,重感情的,中国人有恩不忘。

The Qingming Festival, marked by a tradi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is the sense of obligation, the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people did not forget, gra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2316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因为这天恰是耶稣的诞辰,故而“圣诞节”又叫“耶诞节”。

关于耶稣的诞生,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马太福音记载,耶稣是由童女玛利亚所生。据说,玛利亚被天使称为有福的女子,一日天使告诉玛利亚,圣灵要她以童女之身怀孕耶稣。她感到惊奇,问道:“我没有出嫁,怎么会怀孕呢?”

天使对她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无上的圣灵荫庇你,你就会未婚而孕,你所生的圣者乃是上帝的儿子。”

接着,天使又以玛利亚的亲戚伊利莎白年老而怀孕为例,说明上帝要做的事,没有不可能的。果然就在这天夜里,圣灵与玛利亚梦中幽会,二人缠绵悱恻,行云雨之欢。次日,玛利亚去拜访伊利莎白询问未婚而孕之事。伊丽莎白告诉她圣灵所做之事,千真万确。不久玛利亚就感到自己腹中有胎儿跳动。这时玛利亚已与大卫家族的约瑟订婚,恰在这时,天使在梦中告诉约瑟:“不要因玛利亚未婚而孕就嫌弃她,你要马上与她成亲,她所怀的孩子是上帝的儿子,你给这个孩子起名‘耶稣’,他的使命就是把百姓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约瑟牢记天使的话,很快与玛利亚结婚。

当玛利亚快要临盆时,恰逢罗马政府下命令:全体臣民必须申报户籍。约瑟和玛利亚只好遵命,回到约瑟的家乡伯利恒申报户籍。当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晚,二人没有找到旅馆,只好在一个马棚里歇息。就在这天夜里,玛利亚在马棚里生下了耶稣,并将他放在马槽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年年这天做弥撒,以纪念耶稣的诞辰。

每年的12月25日,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徒都会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用以纪念耶稣的诞生。不过,后来的很多圣诞节活动和宗教几乎没有半点联系,而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诸如交换礼物,寄圣诞卡,所有这些,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其实,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是耶稣诞生后逐渐形成的。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的,而教会史中却又记载第一个圣诞节是336年举行的,直到440年,才由罗马教廷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确定圣诞节的日期为12月25日。从此世界上大多数基督徒都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由于耶稣生于午夜,故又称12月24日之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

圣诞节的习俗,西方各国有异,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在法国,每年圣诞节前后,法国中部的色日尔斯必降大雪,白雪皑皑,空气清新。在西方人眼里,白色是圣洁的象征,白色是一种吉祥,故而人们爱过过“白色圣诞”。

相传耶稣是在马槽旁边诞生的,故而马槽成为最富特色的圣诞标志。人们在马槽周围,兴高采烈地唱唱“圣诞歌”,之后开怀畅饮,而香槟和白兰地则是法国人传统的圣诞美酒。

在芬兰,圣诞节前后,恰逢紫罗兰盛开,漫山遍野的紫罗兰,掩映在白色的大地上,放眼望去,一片紫红色,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芬兰人爱过“紫色圣诞”。

英国人和德国人,喜欢在圣诞节喝啤酒,吃烤鹅,还有许多人利用圣诞节外出旅游。

美国人,圣诞节时着重家庭布置,比如装饰圣诞树,在袜子中塞满礼物,吃以火鸡为主的圣诞大菜,举行家庭舞会等等。

瑞士人,早在圣诞节前4个星期,就将4支巨型蜡烛点燃,放在由树枝装饰成的一个大环里,每周点燃1支蜡烛,当点燃第4支蜡烛后,圣诞节就到了。

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特殊,它处于南半球,正当西欧各国在寒风呼啸中欢度圣诞节时,这儿却是热不可耐的炎热夏季。因此,在澳大利亚,圣诞节时到处是汗水淋漓的小伙子和穿着超短裙的姑娘,恰与商店橱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挂满雪花的圣诞树和穿着红棉袄的圣诞老人,这种酷暑和严冬景象的强烈对比,在西方国家是独一无二的。

在圣诞节这天,父母给子女最好的圣诞礼物,莫过于一副小水划。圣诞节弄潮是澳大利亚人的一大特征。节日晚上,他们带着饮料到森林里举行“巴别居”野餐。人们在石头垒成的露天灶中用枯树枝生火,上面架上铁板,把香肠、牛肉、鲜鱼等放上去煎。酒足饭饱之后,就兴高采烈地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欢闹到深夜。喝醉了的人们,便往草地上一躺,在如雷的鼾声中迎接圣诞老人的莅临。

在波兰,每年12月25日、26日,家家户户都要装饰圣诞树。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祝贺,互赠礼品。晚餐时桌布下边还要放一些草,以示耶稣的诞生。晚餐虽很丰盛,但没有鱼肉。午夜12时之后,全家人就去教堂礼拜。之外,波兰人在圣诞节期间,除主人盛情邀请外,一般不到朋友家做客。

圣诞袜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病逝后抛下他和三个女儿。这个贵族爱搞发明创造,结果都失败了,因此耗尽了家产,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居住,三个女儿也只得自食其力,亲自下厨烧煮,缝纫衣服,打扫房间庭院,父女四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一晃几年过去了,三个女儿相继到了出嫁的年龄,他无能为力给女儿们置办一套像样的嫁妆,因而寝食不安,郁郁不欢。

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之后,随即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诞老人得知她们父亲的窘境后,就在这天晚上,他来到她们家里,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熟睡,并注意到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

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这些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用这些金子为女儿置办嫁妆,他亲眼看到女儿们结婚,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法国的孩子们则将鞋子放在壁炉旁。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节日习俗不断传入我国,国人尤其是青年人,也开始过起洋节了,其中圣诞节最为隆重,超市里圣诞礼物热销,商品减价促销,好不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圣诞节的来历英语作文

全文共 1429 字

+ 加入清单

the history of christmas

christmas is a christian holiday that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no one knows the exact date of christ‘s birth, but most christians observe christmas on december 25. on this day, many go to church, where they take part in special religious services.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 they also exchange gifts and decorate their homes with holly, mistletoe, and christmas trees. the word christmas comes from cristes maesse, an early english phrase that means mass of christ. the story of christmas comes chiefly from the gospels of saint luke and saint matthew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 history of christmas dates back over 4000 years. many of our christmas traditions were celebrated centuries before the christ child was born. the 12 days of christmas, the bright fires, the yule log, the giving of gifts, carnivals(parades) with floats, carolers who sing while going from house to house, the holiday feasts, and the church processions can all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mesopotamians.

many of these traditions began with the mesopotamian celebration of new years. the mesopotamians believed in many gods, and as their chief god-marduk. each year as winter arrived it was believed that marduk would do battle with the monsters of chaos. to assist marduk in his struggle the mesopotamians held a festival for the new year. this was zagmuk, the new year‘s festival that lasted for 12 days.

[圣诞节来历英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再给其他人拜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圣诞节的来历详解

全文共 1676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彌撒”的缩写。彌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來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別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那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那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那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 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 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那稣的诞辰。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那稣降生的传说有关。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字。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耶稣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盘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

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我和奶奶、爸爸一起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很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呯呯”开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

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很开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台湾中元节的来历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

目莲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六一儿童节了,小朋友们一定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兴高彩烈地度过自己的节日。可是,你知道“六、一”儿童节是怎么来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1949年12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上,中国和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代表,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迫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全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会议规定了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通令,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为争取儿童生存、健康和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的日子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举行第一次国际大会,发表了有关儿童福利问题的原则以后,一些国家先后有了儿童节的规定,如美国定为10月31日,英国定为7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为了给全世界儿童争取生存、保障和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各国儿童的友谊,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于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执委会,正式决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我国儿童节,早期为每年的4月4日,是1931年根据中华慈幼协会的建议设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广大少年儿童也成了国家的小主人,为了培养广大儿童的国际主义思想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通令,废除旧的儿童节,将6月1日作为我国的儿童节。与“六一”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少年儿童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欢庆自己的节日。许多公共娱乐场所特地为孩子们免费开放,各机关、团体、企业在这天还向本单位职工的子女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馈赠礼物,这是孩子们最愉快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的传说来历

全文共 154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今晚的月亮真圆,玉盘般的皓月当空照,静静地泻满一地清辉,一切都显得那么飘渺和美好。

在傍晚,下了一场雨,是整个大地变得清爽起来,到处都弥漫着清新的空气。树叶上的水往下滴落,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仿佛是那一场雨的余韵。

我和谢文静与好了再东亿百货门口见,并买了荧光棒。我们回家拿了灯笼在下面玩,提着灯笼在小巷了转来转去,感觉自己好像古代那时报时间的人。接着,我妈来了,她提议我们去金河湾。在路上,我和谢文静偷懒,把灯笼交给了妈妈提,自己却在一边说笑。妈妈说,有些灯笼用电池,比用蜡烛的贵很多。我才不管多少钱呢,灯笼只要好玩就行,用蜡烛的比用电池的好玩多了!这时,我们抬头看了看天上,月亮真圆,就像一颗夜明珠镶嵌在天空。尽管被乌云遮住了一些,但丝毫没有减少月亮的光亮,月光泻在地上,浅浅的、淡淡的,给整个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披上银纱。而云朵就好似她的舞裙,有了舞裙,在夜空翩翩起舞的月亮显得更加美丽。我们提着灯笼,边走边唱歌。我妈特别喜欢唱音乐书上的《大中国》,虽然《我的祖国》她也会唱,但却在后面跑调了。到了转弯角,那些灯都亮了,好美,不过要是没有这么整齐就好了,这样就很像天上的星星。之后我们还逛了很多店铺,有的商品好漂亮。等我们回家,蜡烛也快没了,但荧光棒还是在发光。

夜,渐渐的静了,各家的灯也渐次熄灭,只剩夜空的月亮,静静地向大地洒着银光。

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篇14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Calendar 14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瓜果,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倍思亲”,谁都希望在天伦之乐的中秋节能够得以全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家家都能如愿。我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骨干人员,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已经两个中秋节没和我们度过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苏轼的《水歌头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我们今年的中秋节和以往的中秋节过得不一样,因为我爸爸回来了。我看见爸爸以后,乐得一下蹦的足有三尺高,然后搂在他的脖子上使劲地亲了一下。爸爸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到商场买月饼、买衣服,然后又到自助餐店吃了香喷喷的火锅。

晚上,我叫了一些小伙伴带上几块月饼,到新建平台上看月亮。忽然有人说:“白玉盘”,我们听了,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有小伙伴把水洒在了平台上,然后他又叫:“月亮掉到水里去了”,我听了不禁想起伊索寓言的猴子捞月。这时爸爸妈妈也来了,天上的月亮冉冉升起、越来越亮,圆月像一只大红皮球,亮里发红,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它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忽然爸爸问我“月亮里都有一些什么呀?”我想起了《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树》等故事,就说“月亮上的几个黑点,那就是嫦娥、月兔、吴刚和桂花树”,爸爸听了哈哈大笑告诉我:“没错,那些是传说中美丽的神话故事,月亮上的黑点实际上是月环山”。

睡觉的时候,爸爸给我讲了几个关于中秋节的动人故事,我在快乐幸福中慢慢睡着了。

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篇15 Composition 15

今天是我期待以久的中秋节,全家人一起到爸爸的同学家里一起烤肉,我们开车大约二十五分钟就抵达了目的地,我和弟弟在那边烤肉,有各式各样的大鱼大肉,还有他们亲手做的麻糬配着花生粉,香香的,真是让我食指大动。我们还看了烟火,五颜六色的,真是漂亮,它像绽放的花朵,又像温暖的太阳,更像七色的火花,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

月饼象徵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相传当时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统治,有志之士皆思起义抗元,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一计策,散布将有瘟疫的流言,要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了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于是民众纷纷响应,因而一举__元朝。月饼因而成为中秋节的应景食物。

我们有一些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月亮女神、狼与猴子、吴刚伐桂等…,都是以前的传说,由其其中有一个故事是狼与猴子,故事是说有一位神仙想测验狼、兔子和猴子有没有良心,就向它们要东西吃,狼一看到老人,就去寻找食物给老人,猴子一爬上树就把水果摘下来给老人吃,兔子没有东西可以给老人吃,就往火山一跳,一心就想把自己的肉给老人吃,就把自己的性命给赔掉了。老人觉得很感动,就把兔子变成玉兔,在月球上捣药。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棒也很感动,故事中的兔子为了送东西给老人吃,就把自己的性命赔掉了,这种救人的情操真让人敬佩。

虽然我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还是很庆幸有这个习俗,不但让我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还让我体会到这个习俗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万圣节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1971 字

+ 加入清单

议论文就是将你要讲的观点通过论证,例如举例子,或者列数字,将事情表达清楚,使其具有说服力。下面是yuwenmi小编整理的作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万圣节来历说明【篇一】

万圣节(Hallowmas)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版本繁多,流传较广的是: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的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揉合而成的。

万圣节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天,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万圣节的来历说明【篇二】

万圣节是西洋鬼节,对国外来说万圣节就像我们的中元节,这一天他们会把自己打扮的鬼模鬼样,到处举办狂欢派对。“万圣节”这个字,起源自天主教教会。每年的 11 月 1 日,是天主教庆祝诸圣的节日 All Hallows Day 或 All Saints Day。而在万圣节前夕,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前夕是塞尔特族人的年度丰收祭典,象征着一年的结束,以及新一年的开始。

当时二千多年前的塞尔特族人(即目前的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等)一年之中最害怕的日子莫过于十月三十一日的晚上,他们相信世人的生活是由神明所主宰的,而死亡之神 Samhain 在会在每年 10 月 31 日的夜晚会和逝者一起重返人间。

所以每年的这一天是塞尔特族人表达他们对太阳神的敬意,因为太阳神让他们的谷物丰收,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冬天!可是在这一个夜晚也是恶灵力量最强大的一天,传说中,每年到了这一天,所有时空的法则都会失效,使得阴阳两界合而为一。因此,这是游魂出没找替死鬼的唯一机会。

在 10 月 31 日晚上惊骇的时刻,活着的塞尔特人会为了躲避灵魂的搜索,在这天晚会上把家里的炉火灭了,营造出一个寒冷阴森的环境,并刻意用动物的头或皮毛做成的服饰打扮自己成鬼怪的模样,口中发出可怕的声音,企图吓走灵魂也让灵魂分不清谁是活的人,而不能够找到替身;过了这个晚上,第二天就是万圣节,一切也就回复平静了。

万圣节的来历说明【篇三】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最普遍的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介绍重阳节的来历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在当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出国留学网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壮族三月三日来历解读

全文共 1783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 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每年三月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两天假期。下面是关于三月三的来历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

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男女青年山歌对唱,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绣球则是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圩上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三月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5.12”国际护士节的来历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5月12日,是全世界护士的共同节日。这个光荣的节日是跟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年5月12日,在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城,南丁格尔诞生在一个富有的英国名门之家。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培养了南丁格尔优秀的品质。她从小就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残人,以解除他们的痛苦,立志将来成为一个为病人带来幸福的人。

1851年,她开始投身于护理工作。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十分残酷,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为推动世界各国护理工作和发展护士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南丁格尔以最高贵的奉献精神把一生献给了护理事业。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女士,在幼年时就怀有一颗慈祥仁爱的心灵。她爱护生命,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受伤了,她细心给它包扎,让伤口慢慢愈合起来。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怀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为人类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做一个好护士,是她生平的唯一宿愿。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1850年还到德国一所女护土学校,接受短期的医护训练。1853年她的才智被发现了,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职。

英国人把她看作是英国的骄傲,如今,在英国伦敦的街头还竖立着她的一座铜像,在10英镑纸币的背面也印有她的半身像,她就是近代护理学的奠基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黑暗的深夜,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手持油灯巡视病房,伤兵们为表示对她的崇高敬意,亲切地称她“提灯女士”。英国人把她看做是英国的骄傲,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还特地写诗赞颂她的功绩,赞美她的高贵精神,称她为女界的英雄——看,就在那愁闷的地方,我看到一位女士手持油灯,穿行在暗淡的微光中,轻盈地从一间房屋走进另一间房屋。像是在幸福的梦境之中,无言的受伤士兵慢慢地转过头去,亲吻着落在暗壁上的她的身影,那盏小小的油灯,射出了划时代的光芒。

1912年,国际护士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以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以此纪念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护士节习俗

洁白的燕帽,象征着圣洁的天使;燃烧的蜡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每逢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医院、护士学校等都会举行庄严的护士授帽仪式,并庆祝“节日”的到来。

授帽仪式是护生成为护士的重要时刻。在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像前,伴随着“平安夜”的庄严乐曲,护生直跪在护理前辈面前,前辈为护生戴上圣洁的燕帽,护生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站在南丁格尔像前宣读誓言。

“我宣誓: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履行护士的天职;我宣誓:以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我所护理的每一位病人;我宣誓:我将牢记今天的决心和誓言,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

神圣而庄严的授帽仪式结束,护生正式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将学习和发扬护理前辈“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她将履行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人道主义护士天职,把真诚的爱心无私奉献给每一位病人;她将为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奉献青春与热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祭灶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全文共 478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二 传说

民间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三 河南的祭灶传说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 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 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 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 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 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 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 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 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 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 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 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 人就能平安无事。

四 福州祭灶小年习俗

【祭灶·仪式】一年两次糊弄“灶王”

在福州人的传统中,祭灶分成两次。“祭灶就是各家各户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要拿好东西招待,但是怕他上天的时候一身的酒气惹玉皇大帝不高兴,醉醺醺得胡乱汇报,因此在送他上天的时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给他吃,叫作‘祭素灶’,这是在农历廿四,在农历廿三,人们就会拿好酒好菜招待这个一家之主,叫作‘祭荤灶’。”因此福州的祭灶一般分两次,这种习俗在全国都十分特别。祭灶的时候,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在其中。祭灶完毕还要抓把糖涂在灶门口,意思是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让他少说话,以免言多必失。

过去,在祭灶的时候,孩子都会唱着一首童谣:“祭灶祭胡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奶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

【祭灶·细节】花脸壳和灶君花

在小年前几天,老福州街头巷尾都会响起“卖花脸壳(假面具)”、“卖灶君花”的叫卖声。“所谓‘灶君花’就是红彤彤的木刻印制的灶王爷画像。祭灶完毕,旧的‘灶君花’要撕下来火化,贴上新的,以示送旧迎新。”徐老先生说,而最让当时还是孩子的徐老先生高兴的是,祭灶之前,外公外婆送给他的灶糖灶饼和一个“花脸壳”。根据福州的风俗,外公外婆要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有几个就要送几包。老人们的说法是,戴上“花脸壳”瘟神就看不到孩子的面目,能保佑平安,表达了他们对小辈的爱护。“有得吃,有得玩,祭灶已经让孩子感受到过年的乐趣了。”

【祭灶·传说】郑堂劈棺材除死无大灾

在福州,过去过小年,有两个关于祭灶的传说:

传说之一

吉庇巷的由来:宋代,福州有个叫郑性之的落魄书生。祭灶时他没有可以祭供的东西,他就把人家砍掉的甘蔗尾捡回去作为供品。祭灶时,他写了一首诗:“一只乌骓一条鞭,送你灶王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就道文章不值钱。”后来此人当了高官,曾经欺负他的人在他衣锦还乡时,急忙躲避,三坊七巷中的“吉庇(急避)巷”由此得名。

传说之二

“阿凡提”劈棺材:明代,住在朱紫坊的郑堂被称为“福州的阿凡提”,传说在祭灶这天,曾被他戏弄的富人给他送了口棺材想让他晦气一下。没想到郑堂把棺材劈开,一块块地丢进火里烧掉,边烧边唱:“郑堂劈棺材,除死(意指一生)无大灾。”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世界清洁地球日的来历说明文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1987年,澳大利亚人伊恩基南先生驾单人帆船环绕地球时,看到漂浮在海上的垃圾,深深觉

世界清洁地球日得要做一些事。回到悉尼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发起了“清洁悉尼港日”(1989)。这个活动召集了4000名志愿者清理废旧汽车,白色垃圾,玻璃瓶,烟头等。伊恩和他的委员会认为既然一个城市可以行动起来,整个国家也行,于是发动全国人民一起动手,最后在1990年有30万志愿者参与了新一轮的清洁澳大利亚日。迄今为止,清洁澳大利亚日已成功办了16年。

下一步,伊恩又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在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支持后,世界清洁日在1993年第一次举办。自此,世界清洁日成为全球性社区活动,每年有超过130个国家,3500万人参与。

活动内容:清洁活动——传统的活动通常是一到两天的志愿者社区清扫活动;延伸计划——是对传统清洁活动的补充,包括植树,循环利用计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立等;教育宣传——指导人们如何用积极正确的行为保护改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元宵节来历作文300字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春秋时节旳一天,楚昭王路过长江,看到江面上有漂浮着旳东西,便命人打捞上来,仔细一看是一种外白内红可以吃旳东西。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楚昭王便前去请教孔子。孔子看见这种飘在水上旳东西之后,说:“这个东西名叫浮萍果,谁要是得到了它,就表明着个人将要复兴国家。”楚昭王便下令每年旳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煮这种外白内红旳元宵吃。

千百年来人们都还在吃着元宵,以表示人们对亲人旳思念。每当过元宵节旳时侯,我们一家人聚在姥姥一起聊天,等爸爸和妈妈把元宵煮好了旳时侯,我和表弟表妹一起拥上去争着吃那又香又甜很滑嫩旳元宵后。大家又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看电视,吃糖,大家欢乐无比。

听姥姥说,原来旳元宵仅是放了红糖,白糖和豆沙等普通旳原料。现在已经用了一些上好旳黑芝麻,巧克力,水果等。真是应有尽有。现在旳元宵和原来旳元宵相比味道更好、营养价值更高了。

我特别喜欢我们中国旳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吃到美食,还可以让我门团圆在一起,开开心心地渡过一个欢乐旳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重阳节来历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九九重阳,代表着天长地久,更代表着我们应该敬老爱老尊老。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又到重阳,我还没有彻底的老去,但衰老是终究会到来的盛宴。曾经在这个多彩的世界走过,那是怎样的奇妙!

史铁生在地坛的余辉中感悟生命,不论生有怎样的艰难,它都是美丽的,为什么不能善待自己、他人,怀着美好的心来感念上帝的恩赐?

经历心灵上极度的绝望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狭隘、幼稚、可笑,但这也是我的财富,它至少教会我如何坚持下去。

人生的易老让我懂得珍惜,珍惜不是挥霍,不是现在俗务中疲累,而是对心灵的释放,心若不自由了,哪里还有自己的天地。在这个日益繁复的剧场里,总要找准位置。而天既然难老,就更要把自己放归,像鸟一样冲破风雨飞翔,像草一样在茫茫草海中自在生长。

[重阳节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植树节的来历50字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我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为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又把植树节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的那一天,即3月12日。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