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嫦娥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推荐20篇)

成功,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世上没有一个人会不期望着成功。人们用尽各种方式,使出浑身解数去接近成功,去触碰成功那无与伦比的光芒。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也都在为成功而努力的奋斗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嫦娥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浏览

3907

作文

68

2024年神舟十一号发射的观后感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进行了全程直播,据中国之声报道,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号飞船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中央台的一名热心听众,我对神舟十号飞船的成功发射进行了认真收听,我认为“神十”成功飞天再度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更标志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由此我想到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一个个令世 界瞩目的成就,心中无比自豪,从1999年开始,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中国用了1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百余年的航天之路。中国航天事业的丰功伟绩说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我认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发展思路现在看来是完全正确的,这种小步快跑、先无人后载人的模式,安全、稳妥,尊重规律,必将引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继续蓬勃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稳步推进,是我国国力强盛的标志,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将在当代得到完全的实现。

我们相信党、相信政府,决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让祖国更富强,再次对“神十”升空表示祝贺,祝航天英雄们顺利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平安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英雄郑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英雄成功》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生动的塑造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形象。郑成功的丰功伟绩与世长存,郑成功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统一祖国的大业而奋斗。

我们缅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就是要以他为光辉榜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素质,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郑成功和父亲都是明朝的将领,清兵入关后,父亲投降了清兵,郑成功为此与父亲断绝了关系。充分显示了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何民族气节,郑成功具有精湛的武艺和军事指挥才能,跟他长期刻苦学习分不开的。为了收复台湾,他刻苦钻研战略战术,严格训练军队,大力制造兵舰和武器,准备充足战斗物资,在他英明的指挥下,终于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我们师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所以从小就要树立为国争光的思想,练就一身真本领,时刻准备为祖国为民族奋斗终身。

影片《英雄郑成功》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外来侵略,并将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荷兰侵略者霸占了台湾,台湾各族人民奋起抵抗。由于力量的悬殊,台湾成为荷兰侵略者的殖民地。台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郑成功率领将士一举收复台湾。奏响了一首中华民族大义凛然的正气歌,为世人树立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影片《英雄郑成功》重申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严正立场: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决不允许从中国的版图分割出去。目前,台湾当局的反动势力散布台独的谬论,企图分裂台湾,亿万中国人民决不会容忍他们的反动行经,香港、澳门早已回归祖国,台湾迟早要回到祖国的怀抱里,任何阻挡历史潮流的反动分子将会自取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我国目前已经发射成功了的北斗导航卫星22颗。

3月30日凌晨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2016年春节后中国航天的首次发射。

这颗星属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与其它在轨卫星共同提供服务,将进一步增强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星座稳健性,强化系统服务能力,为系统服务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火箭第225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第73次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次数已占中国运载火箭所有发射次数的近三分之一。

长征三号甲与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型火箭共同构成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该系列火箭目前包揽了我国所有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主要用于执行北斗导航工程、通信卫星、国际商业卫星等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高达98%,是长征火箭家族中的“金牌火箭”,也是中国航天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火箭”。2015年曾创下中国航天单一型号火箭年发射次数9次的“最多”纪录和发射周期17天一发箭的“最快”纪录。

据悉,“十三五”期间,长三甲系列火箭仍将保持每年10次左右的发射频率,并有望在此期间迎来百次发射,成为长征火箭家族里第一个单一系列发射次数过百的火箭。

中国火箭的“百次”跨越

2007年,中国长征火箭家族完成第一个百次发射。

2010年,担当“主力军”的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完成百次发射。

“十三五”期间,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将有望实现单一系列火箭的百次发射。

2024年前后,在所有飞行过的十余种火箭中,长三甲系列火箭中的长三乙火箭将有望完成单发火箭的百次发射。

相关阅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

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取得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

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已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中国长征五号成功首飞观后感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的意义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建造并发射的第11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6艘载人飞船,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早晨7点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神舟十一号”飞船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飞船的技术状态,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为满足任务要求,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验证未来航天技术,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

一是为满足本次任务要求,调整了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使“神舟十一号”飞船能够适应本次任务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由343公里提高到393公里的要求;优化调整了货物装载布局方案,进一步提高了这次飞行任务的随行运输能力。

二是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显著扩大了测控覆盖范围,提升了飞船姿态快速变化时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从而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性和飞船的可靠性。

三是为验证未来航天技术,满足未来空间站交会测量设备长寿命使用要求,对“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交会测量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

刚刚过去不久的2016年10月8日,是我国航天事业创立60周年的纪念日。60年前的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航天一甲子,辉煌六十年。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十三五”,多个航天重大工程进入关键阶段,“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神舟11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

武平表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首次使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成功实施发射。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运输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控制中心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全程负责对火箭基础级、上面级进行跟踪测量,以及载荷在轨测试和长期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天宫二号发射观后感作文700字:圆航天梦

全文共 1585 字

+ 加入清单

碧空如洗,明月似镜,正当全国人民欢庆中秋佳节之时,万众瞩目的“天宫二号”按预定计划,适时发射,奔向太空,一道美丽的光弧划破苍穹,给中国人民的节日献上一份厚礼。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华美乐章。46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航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变,有了异乎寻常的巨大进步: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见证着中国人航天梦的一步步变为现实。

2016年9月15日晚10时04分,人们盼望已久的“天宫二号”,一声呼啸,直冲云天,这是中国航天梦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突破。“天宫二号”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是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关键之战,将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并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各行各业的鼎力相助。“中国梦”是一个全民族的超级“大梦”,其中就包括着无数个个人或行业的“小梦”,中国人的“航天梦”就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梦,没有中国航天事业的充分发展,中国人的“航天梦”得不到实现,也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像中国这样一个十三亿人的大国,如果在航天事业上落后于人,乏善可陈,就称不上是一个一流大国,就有愧于世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就无法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同时也会影响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因而,历任党中央对中国航天事业都一直是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不仅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制定好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规划,而且在人财物上积极支持,大开绿灯,促使中国航天事业迅猛进步,屡创奇迹,不断给国人带来巨大惊喜。

习近平同志尤其关注和重视航天事业。1971年4月,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习近平回忆说:“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2016年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发展航天技术,不仅是民族智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更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个国家对航天知识的普及程度,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水平。

“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是中国人“航天梦”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接受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考核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十三五”时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载人航天到北斗导航,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在浩瀚宇宙,茫茫太空,中国航天将写下新的华丽篇章。

习近平同志指出:“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希望我们的航天人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哈佛凌晨四点半》观后感——是什么造就了成功?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是什么造就成功?这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后烟消云散。

哈佛凌晨四点半》从哈佛学子在大学时的学习情况、他们的学习方法写起,叙述了哈佛学子在上课时的活跃与激情;在下课后的忙碌与沉着;在实践时的冷静与执着;在课外工作时的干练与勤奋。这就是哈佛学子,这就是哈佛的真实面目,在我读完整本书后仿佛接受了一番心灵洗礼。

在哈佛,造就成功的是勤奋、是自信,是热忱、是创新、是自律。这是我第二次放下书时的想法。在我们的印象中:在美国上大学,在哈佛上课都是轻松的;在哈佛上完大学的人在社会上一定是CEO、是总裁。后者的想法是错误的,而前者是不存在的。从哈佛毕业的人不一定是下一个比尔·盖茨,但想在哈佛学习,你必须要付出无数的实践,无数的时间和无数的努力!

美国总统曾经在美国开学日发表一篇鼓励人心的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他说道:“……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不管你决定做什么,我都希望你能坚持到底,希望你能真的下定决心……”他的这篇演讲诠译了哈佛学子的一惯作风与学习习惯。

在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半,哈佛图书馆内已经坐满了认真学习的学生。无论在学生餐厅、教室、甚至是医院,随处可见勤奋学习的哈佛学子,他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第三次合上这本书。我沉默了,是什么造就了成功?不是自信、不是热忱,甚至也不是机遇,而是你自己。在哈佛的校训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假如你想在毕业以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如鱼得水,并且得到大众的欣赏,那么你在哈佛求学期间,就不会拥有闲暇的时间去晒太阳!”是的,要想成功,就要不断向前,付出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学会控制,学会付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赢家!

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哈佛学子会如此成功,我明白了哈佛大学为什么会岿然屹立。是什么造就了成功?就是改变,想要改变国家、改变世界,甚至是改变历史,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神舟十一号成功返回观后感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13时59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17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升空,升起中国航天梦,也升起了中国制造强国梦。中国能够掌握前沿航天技术,表明中国人有能力也有实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更多领域取得更大突破,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着航天科技进步的奇迹,成就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今天,航天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减灾等多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17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两天后,飞船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将进驻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并在那里工作生活30天,为建设空间站、实现太空长期驻留奠定基础。

又一“高大上”的“大国神器”直上九天揽月,在太空中写下中国名字。此次太空飞行将长达33天,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这充分展现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最新实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每一次飞行都会运用一些新技术,解决一些老问题;每一次验证的技术都比上一次更先进,更完美。未来,神舟家族成员注定将源源不断进入太空,一步步实现中国人自己的航天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早上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并最终与天宫二号相会,筑梦天宫。

天还没亮我就打开电视收看现场直播,在发射前一直听节目嘉宾的讲解,了解中国的航天科技。终于等到了7点30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工作人员一声口令,长征二号F遥火箭呼啸而起,搭载着神舟十一号,搭载着两名航天员,搭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一起奔向太空。太阳能帆板打开正常,航天工程主持人宣布发射成功,并宣读了习主席发来的贺电。

这次成功的发射,是由好多人一起努力工作的结晶。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只是代表了全国人民执行航天梦,他们在飞船里的一切科学实验都带着祖国人民的牵挂。为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无数科研人员默默奋斗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特别是全国精选出来的宇航员,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的是一刻飞天,还有很多备选航天员苦练几年可能都没有亲自实现他的航天梦,但他们默默等待,等待祖国的召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秋节天宫二号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小富即安,重要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一刻,有多少人欢呼雀跃,又有多少人喜极而泣。为了这一刻,有多少航天人通宵达旦,潜心攻关,历史会记住戈壁大漠深处的日与夜;又有多少人筚路蓝缕,“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国家的航天事业甘洒热血。向航天人致敬!

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一年好时节。在中秋月圆之夜,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可谓喜上加喜,闪耀其中的主题词显然是“圆梦”,这是对民族情感的“加持”,也是书写家国梦的浓厚一笔。自此,仰望浩渺太空,我们多了一份牵挂。

我们之所以关心天宫二号,是因为这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它的发射成功,值得大书特书,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三步走”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二号在太空主要完成三大任务: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此外,还将进行一系列空间应用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站技术验证试验等任务,为第三步建造空间站提前开展相关技术验证。天宫二号算是我国建造空间站之前的过渡——如果不发射天宫二号,建设空间站就无从谈起,而没有空间站,我国在航天领域的一系列宏大抱负将难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全程回顾视频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神舟十一发射全程回顾,希望对你有帮助。

17日凌晨4时15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范长龙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了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航天员们郑重表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在送行人群的鼓掌欢呼声中航天员们乘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发射前的准备。

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7时20分许,李克强、刘云山等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7时30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现场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出火箭和飞船运行的轨迹和参数,工作人员密切监视各项数据,不时发出一道道指令。扬声器里不断报告火箭和飞船的运行状态: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7时49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里一片欢腾。

范长龙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电。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的还有马凯、许其亮、杨晶、常万全等。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目前,在轨运行30多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进入高度约39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观后感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中午12点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即将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按照计划,在结束33天太空遨游后,两名航天员将于今日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区返回祖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则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航天员撤离天宫

昨天,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随后,两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回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关闭返回舱舱门,进行返回前各项准备工作。两个航天器分离后,神舟十一号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状态确认正常后,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

今天,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发射天宫二号观后感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T2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再次在全世界面前展示出“太空强国”的实力。

中国已为建设空间站做出了一系列准备。继2011年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上天以来,中国又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成功发射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

明年,中国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带着天舟一号补给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对接。如该项任务顺利完成,中国计划于2018年开始建造首座装备全面的空间站,2022年基本建成。

空间站类似于在太空中的基地,可供航天员逗留和生活。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局等联合建设。国际空间站上主要开展太空环境下人类与物质状态变化的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员科特凯利曾在国际空间站生活340天,以了解其身体变化。尽管如此,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年结束使命,因此,在这之后中国有望成为唯一运营空间站的国家。

空间站的意义重大,可为探索火星等遥远行星的飞船提供物资补给,甚至可以组建地面发射不了的体型庞大的宇宙飞船。

当问及完成空间站建设所需技术的问题时,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KARI)月球探测研究团团长崔基赫(音译)表示:“最根本的是要具备载人火箭技术。”而在太空中将多个舱段连接在一起的空间交会对接也是必备技术,崔基赫说,“要将以每秒7到8公里速度并排飞行的宇宙飞船连接在一起,操控速度比子弹快20倍的宇宙飞船往正确的方向飞行,误差要保持在每秒几十公分以内。”

人类在空间站中生活需要“生命维持装置”,源源不断地提供氧气和水,处理排泄物。此外,还需要把航天员送回地球的再入返回技术。

而韩国在空间站建设方面毫无起色,目前还处于制造无人火箭的阶段。韩国自主研发的三级火箭“韩国型火箭(KSLV-2)”计划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发射,但其核心部分75t发动机仍在辛苦研发中,今年7月已达成燃烧时间超过140秒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自造卫星成功发射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学生自造卫星成功发射,名为“南理工一号”的自主研制卫星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是由南理工微纳卫星中心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微纳卫星。

据了解,“南理工一号”卫星仅重2.2千克,“造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23岁,包括硕士、博士和教师。

“南理工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将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

几天来,卫星从太空成功发回数据,可对海洋、大气、飞行物等实施监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南理工研制的这颗卫星包含了卫星所有功能系统:电源、结构、热控、姿态、通讯、星务等一样都不少,星上系统全部采用商用器件,自主研制。

作为上科大二号的B星,这颗立方星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2颗立方星进行组网,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这个卫星上搭载有一个船舶识别系统,在大海里跑的船,发出信号,这个系统可进行信号搜集,万一有船在海上失踪,可以进行定位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的芯级,也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直径达5米,比一般的火箭主体直径大了50%,体格壮实,绰号“胖五”。这次发射任务主要是检验“胖五”设计的正确性、飞行的可靠性,以及发射场和火箭之间的匹配性。作为运载火箭的“重中之重”,“胖五”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23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左右。从国际上来看,从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发射5400多次,平均发射成功率是91.5%。

如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比作一个大家族,现在其家庭成员已经有17个了,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

但是,随着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类对宇宙空间的不断探索,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纷纷推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比如欧洲的阿里安5、美国的德尔塔4和宇宙神5。而中国现有的长征家族原有的成员在面对未来载人空间站、探月和探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长征家族迫切需要新引入一位“大块头”成员扛起重担。

哪怕不算前20年的研制期,仅仅是立项后的砺“箭”,“胖五”就花了10年时间。按说在新一代成员里,“老大哥”“胖五”是最先启动研制的,但是却比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这些“兄弟们”更晚“成家立业”,足见其难度之大、风险之高。

虽然一路走来道路并不平坦,坚韧不拔的“胖五”却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还能够与其他家族新成员共享其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电 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7日发射成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消息显示,神舟十一号的“翅膀”在元器件上达到了90%以上国产化,成为了目前中国国内所有卫星型号中,太阳翼国产化最彻底的型号。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航天员在太空的驻留试验,此次两名中国航天员将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组合体内生活30天,但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一号本就按照半年使用寿命设计,在此情况下,电源分系统为何还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改变?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沈冰冰一语道破天机:“为了日后空间站的建设”。

据介绍,以往神舟系列飞船太阳电池翼所使用的原材料主要都是进口,作为航天器遨游太空的“翅膀”,要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国产化是其必经的一条路。

“国产化的材料虽然在其他卫星上也有用过,但是用的地方和我们的不一样。”沈冰冰介绍到,“材料的稳定性是太阳电池翼的关键,也是启用国产化材料后的较大风险点。起初,我们对国产的材料特性不清楚,工艺特性也不了解。”

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设计师们在这条国产化的道路上,从确定方案,把关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到通过反复的地面疲劳试验、强度试验,以及仿真飞行试验验证、工艺试验,将太阳电池翼的稳定性做到最大化。最终,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的设计师们将基板几乎全部进行了国产化“改造”,使其成为了目前中国国内所有卫星型号中,太阳翼国产化最彻底的型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