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典故:林彪为何急着当国家主席(20篇)

导语: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里有位课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诚,专为人算命,据称能知阴阳,断生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典故,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4934

作文

1000

胶漆相投的经典历史典故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雷义和陈重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

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

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有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凡人们一听,必定会想象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是啊,没有什么能比这两个成语更能充分地代表那一段纯洁无暇、长久深厚的美好爱情了!

那么你知道吗?这两个美好的成语,出自于南京。如果有人问一千多年以前的南京哪里最热闹最繁华,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是新街口。其实不是哦!而是「长干里」,一个今天许多南京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唐朝开元十四年,李白28岁,这一年他第二次来到南京居住在长干里一带,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首五言古诗《长干行》,其诗描写一位住在南京的女子,丈夫远在外地,她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

诗的开头以女子角度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囫囵吞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利用一些历史典故作为素材,以下为您带来囫囵吞枣的历史典故,欢迎浏览!

囫囵吞枣:欲速不达,细嚼慢咽方能吸取精华

【出处】(宋代)圆悟禅师《碧岩录》。

【释义】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吞咽下去。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呆子,家中很有钱。有一次,他到市场上去买水果。摊主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各种水果的好处。呆子听了很高兴,一下子买了很多的水果,坐在市场旁大吃起来。

正在他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一位医生路过,见他这种吃法,就对他说:“小伙子,梨可不能多吃,虽然它对牙齿有好处,但你吃多了会伤脾的。”呆子一听,就不再吃梨,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吃枣子。医生又说:“红枣虽然对脾有好处,但吃多了会伤牙的,所以也不能多吃。”

呆子听了医生这些话后,不知如何是好了,都不敢吃了。呆呆地坐在那里想了很久,过了一会儿,他兴奋地说:“我有办法了,吃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这样对牙齿有好处,又不会伤脾;而在吃红枣时,我不用咀嚼,就一口吞进肚子里,这样可以不伤牙齿,又对脾有好处。”说完,就把红枣一个一个地扔进嘴里,囫囵地吞下去了。医生见此情景,忙说:“你这样把枣囫囵吞下去,肠胃不能消化和吸收,对脾也是没有好处的。”

【成长心语】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还不知道为何成绩没有提高。学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学习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认真读书,精于思考;遵循“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点滴中不断地积累。凡事欲速则不达,只要养成稳扎稳打的习惯,就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临池学书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学习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史!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临池学书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出处】

《后汉书·张芝传》。

【释义】

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敦煌酒泉这个地方,出了一个爱好书法的少年,名叫张芝。在他家附近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块很大的青石。由于家里贫穷,买不起纸,于是张芝每天早早起来,就以这块大青石为桌子练习书法。时间久了,大青石被他磨得平平的。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白色长罩衫的宽大衣袖可用来练字,便脱下展平在上面写起字来。写满了一只,又换一只。后来,索性连前襟后背也展开弄平当纸来写字。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一件大长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写满了字。他抖着长衫,看着写满的字,很是高兴。他写的是当时流行的“章草”。他对自己练写的字挺满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饭,就发了愁,怎么向父母交代呢?他怕父母生气,站在这里竟不敢回家。

他一转身,看见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了主意。他拿着长衫跑到池塘边,把长衫浸在池塘里搓洗。结果,字迹倒是看不见了,可是白长衫变成了灰长衫。

他提着灰长衫回到了家,做好了挨训的准备。父母见他的长衫变成了灰色,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芝很诚实地说了实话。不料,父母听完不但没生气,反而夸他刻苦练字的精神。母亲当即把儿子的长衫拿过来浸在水盆里,重新搓洗。这以后,母亲找一些没用的布帛,给张芝练习书法用。

由于张芝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进步很大。但他还不满足,认为不能总是模仿别人,书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应当不断创新。他认真分析自己写过的字,这种字形结构和篆书、隶书等不同,很难记忆,许多笔画勾连不断,不便于拆开辨认。

他想,应该创造出一种易于辨认、易于书写的新书体。从此,他潜心研究、练写,为此花了许多精力,一直没有成功。但他并不甘心,无论做什么,他都思索新的字体。

有一次,他与友人在长江乘船航行。长江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触发了他的灵感。他终于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今草。

今草摆脱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字体笔画形迹,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自然牵连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气势。字的偏旁则相互假借,其笔力纵横,形似神变而无极。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长江自然景观的启迪而创造的字体。

后来,历代书法家们在今草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最终成了所谓的“狂草”。

张芝的今草对后世历代书法家影响很大。人称张芝为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草圣”,并用“临池学书”来赞誉他。

【成长心语】

张芝不仅勤奋练字,还不断创新,自创了一种新的字体。那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知识。有了对知识的全面积累,有了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创新才可能实现。广泛而全面地猎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万事始于学,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好甚至创造性地做好应该做的事情。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学习当然也需要创新,它可以使人思路清晰、开阔,可以使你更聪明,不局限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可以使人富于联想,理解能力增强,记忆更加深刻。而要做到创新,只有勤奋学习,别无他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朱元璋江南封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819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朱元璋十五六岁的时候,因为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就到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当起了俗家弟子。当时,朱元璋一直跟着师傅通灵和尚外出化缘。师徒俩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就跟乞丐相差无几。

这日,朱元璋和师傅来到了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只见小巷深深,绿树环绕,而镇后那一片片竹林更是幽静至极。朱元璋顿觉心旷神怡,好不惬意,不知不觉走进了竹林。正看得入神,就觉得脚下一阵剧痛,低头一看,只见一条蛇钻进了草丛。朱元璋感觉眼前发黑,浑身发软,恍恍惚惚间被一个女孩背进了家门。

等朱元璋醒来,坐在身旁的师傅才松了口气,说:“阿弥陀佛!你刚才被蛇咬了,幸亏这位姜姑娘及时相救,是她用嘴把你脚上的毒液给吸出来的,要不然恐怕你已没命了。”

在朱元璋的床前站着一位楚楚动人的村姑,只见她两颊绯红,似两朵含苞待放的荷花,而那双水汪汪的眼睛更是活泼可爱。朱元璋真不敢想象,这样年轻的姑娘竟然会用嘴吸他脚上的毒液。他感激地坐了起来,想向姑娘表示一下谢意,可话还没说出口,就又倒了下去。姜姑娘赶紧掏出手帕替他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姜姑娘说,她叫姜小南,从小就跟随父亲学治蛇伤,所以用嘴吸毒已是习以为常了。

朱元璋在小南家调养了十来天,这才依依不舍地和师傅离开了姜家。临走时,他偷偷地把小南给他擦汗的那块手帕给带走了。手帕上绣了一对鸳鸯,朱元璋想,这一定是小南亲手绣的,所以他把手帕藏在最贴身的口袋里。

经过几年的闯荡,朱元璋大开眼界,他再也不愿意过饥一顿饱一顿的乞讨生活了。此时,元朝气数已尽,江淮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元高潮。

安徽定远郭子兴的“红巾军”,头扎红巾,身穿红色战衣,举着红色旗子。朱元璋一见就动了心,立马报名参了军。

参军没多久,郭子兴就发现朱元璋有胆有识,智勇双全,是个天生的将才,便把他调到元帅府,升任左副元帅。自那以后,朱元璋如鱼得水,经常带着红巾军在淮河两岸杀贪官救百姓,很快便威名远扬。

再说小南,自打朱元璋走后,她的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终日神不守舍,丢三落四。她知道朱元璋临走时悄悄拿走了她的手帕,肯定是对她动了心思,所以她有事没事就往竹林里溜达,好像朱元璋在里边等着她呢。

这日,小南刚走近竹林,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她赶忙紧走几步,只见竹林边上有一匹战马,马上趴着一位军人,头扎红巾身穿红衣,浑身上下血迹斑斑。那军人见小南走到近前,一下从马上摔了下来。小南走近细看,见这人浓眉大眼,两耳下垂,非常眼熟,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估计血流得太多了,那人显得非常虚弱,张着嘴却说不出话,只有那双无力的眼神不停地望着小南,似乎在求小南救救他。

小南用尽全力把军人搀扶到家,那军人刚躺下就疼得晕过去了。小南因为是蛇医,经常给人宽衣治伤,所以她不像别的女孩那样羞羞答答的。她先端来一盆热水,慢慢解开军人的上衣,就在她想用药水给军人擦洗伤口时,忽然发现那人的内衣口袋里藏着一块手帕。“这手帕好生眼熟。”她拿起细看,这一看眼泪就再也忍不住了。

这手帕正是当年被朱元璋拿走的那块。不用问,眼前这个军人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小和尚了。看着朱元璋身上的伤口,小南的心里像刀割般地难受。她一边流着泪一边为朱元璋擦洗伤口。渐渐地,朱元璋醒过来了。

朱元璋告诉小南,他现在正领兵攻打元军,他一定要推翻腐败的朝廷,驱逐蒙元,恢复中原。这次因为他一时疏忽,被元军钻了空子,幸亏他拼命厮杀,才冲出重围。说来奇怪,这马好像通人性,不用牵引,就跑到了这里……

此时,已是傍晚,小屋内晚霞辉映,微风习习。小南坐在朱元璋旁边,脸上热辣辣的,心中暗暗嘀咕,看来自己和这个小和尚真是心心相印,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第二天,小南的父亲采药回来,见当年的小和尚现在已是大名鼎鼎的朱元帅了。再仔细打量,只见朱元璋颧骨突出,目光炯炯有神,声音洪亮,容貌威仪,真是一副大将军的风度。又见小南如此钟情,便当场提出将小南许配给朱元璋。

朱元璋激动地跪地发誓:“等我推翻元朝,打下江山,就立马将小南娶进我朱家。”朱元璋在姜家待了半个月。这半个月来,小南对朱元璋是体贴入微,照顾有加,二人是甜甜蜜蜜,情深意浓。

半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朱元璋要告别了。小南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吧嗒吧嗒往下掉。“小南,我一定会来找你的。”说着,朱元璋从床上拿起那件血迹斑斑的衣服,“这是我的衣服,你把它藏好,以后见到衣服就像见到我一样。”

朱元璋走后,小南是度日如年,整天牵挂着朱元璋的安危。只要父亲外出采药回来,她就一个劲儿地打听外边打仗的事。要是听到元军打了败仗,她会激动得睡不着觉;如果得知元军打了胜仗,她会几天吃不下饭。这天,父亲一进门就急急地对小南说:“这仗打得太厉害了,前几天苏州城里来了好多红巾军。”

小南问:“那你有没有看到元璋啊?”

父亲说:“看见这么多军队,我吓都吓坏了,哪里还有心情去找人呢。再说,就是去找,这人海茫茫的,一时半会儿恐怕也难找到。”

父女俩正说着,忽听远远地传来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父女俩出门一看,只见门口有几个兵丁正扶着一个将军模样的人往里走。进了门,为首的那个兵丁说:“大夫,刚才我们将军在巡逻时被蛇咬了,你快给治治吧。”

见这些兵丁不是元军的装束,小南想他们肯定是来打元军的,说不定还和朱元璋是一个部队的。想到这儿,小南赶紧蹲下身给将军检查伤口。将军的脚脖子已肿得像牛大腿,不过还好,毒液并没有跑到上边去。小南先用带子绑住将军的小腿,不让毒液往上走,随后用针挑破伤口,再用嘴把毒液一口一口吸出来。当看到一口口发黑的血液从小南嘴里吐出来时,这位疼得满头大汗的将军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几天后,小南才知道,这位将军叫张士诚,也是来苏州打元军的。小南想问他认不认识朱元璋,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想想自己是个大姑娘,怎么好意思去打听一个在前线打仗的将军呢?如果人家问朱元璋是你什么人,那不是太难为情了!

话没说出来,小南心里老觉得压着块石头似的。这天机会终于来了。因为前线军情紧急,不管小南如何劝说,张士诚坚决要走。他对小南说:“军中不可一日无帅,我已经离开了几天,不敢再耽搁下去了。”说着,他又很惋惜地叹了口气,“要是你能到我军中当个军医该有多好!”

一句话提醒了小南,她拉着父亲走进里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女扮男装去从军。”父亲了解女儿的心思,从军是假,找元璋是真。俗话说“女大不中留”,父亲没办法,硬着头皮答应了。得知小南要去从军,张士诚激动不已,他拍着胸脯对小南的父亲说:“大叔,你放心,小南交给我,我不会让她受半点伤害。”

小南被张士诚安排在后营,虽然很安全,可对前线的事儿了解甚少。仗一直在打,几乎每天都有伤员送过来,可是小南却从来没有见到朱元璋的影子。时间一长她就心烦了,心想现在元璋是指挥官,根本不容易受伤,老是待在这鬼地方,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元璋呢?

这天她实在憋不住了,就悄悄地问边上的伤员:“你可见过朱元璋?”

那伤员先是一愣,随后气愤地说:“怎么没见过,昨天还和他打了一仗,我的腿就是被他的军队打伤的。”

这话像是晴天霹雳,差点把小南给打晕了。等了老半天她才回过神来,问:“我们不是在和元军打仗,怎么……”

那伤员咧咧嘴说:“兄弟,你太落伍了。元军早被我们打败了,朱元璋已在南京做了皇帝,他想劝我们周王投降,周王不答应,所以才打了起来……”

朱元璋既然做了皇帝,他为什么不来找自己呢?小南不相信这是真的。第二天她悄悄来到前营,混在军队里一起爬上了城头。城头下黑压压的围满了军队,正中央竖着一杆黄彪旗,旗上有一个斗大的“朱”字,旗杆下有二匹战马,马上坐着一男一女正在观看战况。那个男的小南一眼就认出来了,正是她日思夜想的元璋哥,而边上那位年轻女子却不认识。正在这时,边上有个军士发起了牢骚:“你看这朱元璋美的,打仗还带着老婆。”

“那是他老婆?”小南惊得脱口而出。

“你还不知道啊?”那军士说,“那就是郭子兴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现在已成了马娘娘了。”

看来自己真的上当了,要是不当面向朱元璋讨个说法,小南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此刻,军中擂响了战鼓,小南不顾一切和军士们一起冲了出去。一阵激烈的厮杀后,两军鸣金收兵。小南没有回去,而是直向对面的军营冲了过去……

小南被当作俘虏抓了起来,关在一间黑乎乎的牢房里。她拿出那件血衣,拍打着牢门叫喊道:“朱元璋,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你为什么要欺骗我……”不管小南怎么呼喊,外面没有一人搭理她。

夜深了,牢房里静得出奇。忽然门外一阵大乱,随即门被砸开,冲进来几个人,背起小南就往外跑。等小南清醒过来时,她已被张士诚救出来了。

原来,自从小南为张士诚吸蛇毒,他就暗暗下了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娶小南为妻。最近由于军情紧急,张士诚才没和小南提这事。刚才得知小南被俘,他是心急如焚,所以当晚就召集他的敢死队冒死相救。

由于思念朱元璋,小南的心情一直好不起来,没多久竟骨瘦如柴。张士诚只好命人把她送回老家,希望她在家里慢慢调养。不料,半路上小南就离开了人世。得此噩耗,张士诚心如死灰,万念俱灭,再也无心打仗了,不久便成了朱元璋的俘虏。

张士诚死后,人们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埋在了姜巷村附近。怕有人盗墓,人们就在四周挖了七十二个坑,堆了七十二个坟墩,这样便弄不清他埋在哪个坑里了。

后来这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也觉得内疚,便亲自来到姜巷村,追封小南为妃子,她的坟被称为朱墓墩。看在小南的分上,为了在江南显示一下他这位新皇帝的度量,朱元璋也给张士诚封了个将军坟。直到现在,当地的百姓茶余饭后还经常会说起这段故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锦衣卫打人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590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的锦衣卫,那可是打人的老祖宗。每次挨打的人都要给他们送份厚礼,才能免遭一劫。

有个大臣名叫杨盛,有次顶撞皇帝被罚三十廷杖,一下落在了锦衣卫手里。这本是一件极恐怖的事,偏偏杨盛不信邪,打就打,老子连皇帝都不怕,还怕锦衣卫的棍子?

杨盛的话传到了锦衣卫刘一棍的耳朵里,顿时把他惹恼了。说起刘一棍,那可是鼎鼎大名,被尊称为“棍祖”,只是年岁大了,好多年不出手了,现在棍祖要重操旧业,人们不禁都为杨盛捏把汗。

廷杖定在第二天午时,隔天晚上,棍祖正在磨“棍”,杨盛提着一大一小两个包来了。棍祖微微冷笑,心说你杨盛不是天不怕地不怕么,这不也送钱来了,还是惧怕我的棍子呀!

杨盛和棍祖打声招呼,放下包就走。棍祖先打开那个大包,不看则已,一看气得七窍生烟,原来里面是块大青砖。要知道,棍祖以前是个泥瓦匠,他最怕别人提起他的出身,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叫板吗?

棍祖又打开小包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块豆腐!这不是暗讽他的棍术稀松软蛋吗?

棍祖快被气疯了,可转念一想: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给你送两包礼物。想到这儿,他立刻打点了两个包裹去“回礼”。

棍祖当着杨盛的面先打开了大包,原来还是那块大青砖,只不过换了一张纸包着。杨盛见了,不禁调侃道:“你送我大青砖干吗?我可是读书人出身。”

棍祖看了看四面的墙,笑着说:“都说杨大人十分清廉,看来的确如此。你看你家的砖墙都破败成啥样了,正好我就是泥瓦匠,今天就给你家修补修补。”

杨盛继续嘲讽道:“多谢了,可一块大青砖不够,起码得上千块。”

“不用不用,一块就够了。”棍祖四下看了看,然后抄起门后的顶门杠,照着大青砖就拍打起来。

杨盛知道棍祖这是开始卖弄棍术了,说实话,他过去只是听说锦衣卫的棍术如何了得,却从没亲眼目睹过,今天正好见识见识。

等到打完了,棍祖蹲下身来,解开了包着大青砖的纸。杨盛一看,不禁笑出了声,那块大青砖原封未动地躺在地上,啥事没有。棍祖却不动声色,转身舀来半瓢水倒在大青砖上,顿时“噗”的一声腾起一团砖灰……

天哪,外面包的那层薄纸好好的,里面的大青砖已经被打成了齑粉。这下轮到棍祖调侃了:“把砖灰和和,够溜墙上的砖缝了,这样冬天就不会漏风了。”

旁边围着的人见状,个个吓得魂飞魄散,就连杨盛心里也敲起了鼓,万万没想到棍祖的棍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见杨盛隐隐有了怯意,棍祖笑笑说:“别怕别怕,我这还有份礼物送你。”说着把那个小包放在面前,抡起顶门杠就打,“啪啪”声不绝于耳。等到打完解开包裹一看,里面正是那块豆腐。豆腐看上去鲜嫩软滑,一点事没有,可外面包裹的皮革已被打得面目全非。

大伙儿都惊呆了:纸包青砖,里面的青砖被打成齑粉,外面的纸却啥事也没有;皮革包豆腐,豆腐保持原样,外面的皮革却面目全非。这棍祖的棍术已经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地!

杨盛这才明白了,如果送上厚礼,就会像打豆腐一样,皮肤虽然伤痕累累,但里面安然无恙;反之就是大青砖,外表毫发未伤,可里面却变成了肉酱。

这不就是在勒索钱财吗?杨盛怒不可遏地指着棍祖狂吼:“滚!老子不怕!”

“好,明天走着瞧!”棍祖恨恨地走了。

第二天午时,棍祖气势汹汹地站在午门外,手里拿着一根黑黢黢的棍子,这可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是锦衣卫的镇卫之棍,名叫铁棍。

说起铁棍可是大有来历。太行山里有个盘蛇谷,谷里有汪泉水,泉水旁边长着一丛紫檀。蛇喜阴,因而常常缠在紫檀上纳凉,紫檀长时间被蛇箍着,生长极其缓慢,质地坚硬紧密。这棍子就是用紫檀做的,手指一弹发出“当当当”的金属声,故称为铁棍。

杨盛不愧是条汉子,面对棍祖的铁棍,他毫无惧色地趴在地上,棍祖打一下,他叫一声好,可后来到底还是坚持不住,昏死过去了。

棍祖果然手法了得,等打完三十棍后,杨盛外表的皮肤看上去完好如初,可等杨盛的家人把他抬回家,请郎中一检查,发现里面的肉全烂了。所幸郎中医治及时,割下来整整半盆烂肉,这才算把杨盛的命给保住了。

一年后,杨盛的身体才慢慢康复,他暗暗发誓:将来一旦升官,一定要铲除锦衣卫,尤其是棍祖!

这天,杨盛正在书房看书,忽然棍祖派佣人送来一张请柬,打开一看,原来棍祖要过六十大寿,请他三天后去喝寿酒。杨盛火冒三丈,当下撕碎请柬摔在佣人脸上,并让其转告棍祖,想让他去捧场,做梦!

万万没想到的是,三天后,棍祖竟然亲自登门来请杨盛,还一个劲地赔礼道歉。杨盛拗不过情面,只得去喝寿酒。

好家伙,场面真够隆重的,好多文武官员都来捧场。也难怪,谁不惧怕棍祖的淫威,现在正是巴结的好时机。

棍祖亲自搀着杨盛来到主桌的首位,杨盛也不客气,大大咧咧地坐下了。众官员见棍祖举动如此反常,心里直犯嘀咕:难道上次打了杨盛后,棍祖后悔了,今天借机赔罪?这不像他的行事风格呀!

寿宴完毕,大伙儿开始展示寿礼,好家伙,珍珠玛瑙古玩字画简直堆成了小山,棍祖脸上乐开了花。杨盛是最后一个送上寿礼的,他打开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是张宣纸,上面龙飞凤舞地写了两句话,意思是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如此不要脸的!

说来也可笑,棍祖压根不识字,还一个劲地夸杨盛字写得好,要挂在厅堂里传给子孙。

这时,有个官员想拍棍祖的马屁,就跑到他耳边小声嘀咕,棍祖的脸立马阴沉下来,不过又很快放了晴,他哈哈笑道:“今天请大家来,喝寿酒倒是次要,主要是为大家展示一件宝贝,让大家开开眼。”说完,拍了几下手。

不一会儿,下人推来一个精致的木架子,上面用红绸罩着,棍祖亲自揭开红绸,大伙儿一看:木架上挂着一长溜风干的肉。大伙儿正莫名其妙,棍祖的一番话惊得所有人目瞪口呆。原来这就是上回从杨盛身上割下来的烂肉,特意风干了给大家看。杨盛气得差点当场发作。

五年后,杨盛被升为朝廷重臣。就在圣旨下达的当天晚上,棍祖亲自上门祝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竟把那些风干的肉也送了回来。

杨盛恨得牙根直痒痒,可棍祖却不慌不忙,说杨盛不仅不应该怨恨他,还得好好谢谢他。

杨盛听了,不禁有些糊涂。

棍祖说,凭他的棍术,连皮革包裹的砖头都能打成齑粉,要震碎五脏六腑岂不是易如反掌?而杨盛只是肉被打烂了,内脏一点没伤,这还不是因为他念在杨盛祖上对他家有恩,因而棍下留情!

杨盛想了想,又问道:“既然棍下留情了,为什么还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那些风干的肉?这不是羞辱我吗?”

棍祖哈哈大笑:“错了,我这可是在为你扬名立万,好酒也怕巷子深呀!我这一展示,大伙儿都知道你是一个刚直不阿的诤臣,要不你能升迁得这么快?”

杨盛琢磨了一会儿,还真是这么回事。看来,这打人的学问还真是深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潘和伏秃龙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40 字

+ 加入清单

舟山岛上有一座秃岭山,秃得乱石满山,树木不长,只有几根稀稀疏疏的茅草,蓬蓬松松的生在岩缝里,一片荒凉!有一条秃龙,秃得掉了角,满头癞疮疤,全身黑不溜丢,又脏又丑。秃龙丑,秃龙脏,谁也不愿跟他来往,只好住在秃岭山上的石洞里。当他看到黄龙身披金,白龙鳞如银,青龙似翡翠,一个个长得那样威武俊俏,他是多么的妒嫉啊!当他见到别的山岭上树木葱郁,水明花香,与自己住的秃岭山一对比,他是多么眼红啊!他希望世上所有的龙都比他更丑更脏,所有的山都比秃岭山更秃更荒凉。

一天夜里,人们都熄灯入睡了。秃龙趁机溜进花园山,见四下无动静,在地上猛啃乱扒。一眨眼,哗啦啦一大片青松被他连根扒起。他又挺身一跃,跳进竹园,骨碌碌一阵猛滚,辟哩啪啦一大片翠竹被他拦腰折断。这还不满足,他又扑进果树林里,一阵拳打脚踢,把杨梅和水蜜桃打落一地。这才收住拳脚,得意地嘿嘿一笑,趾高气昂地走了。第二天,花园山下傅家村,人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有的说:“自古至今,花园山从未出过这种怪事!”有的说:“妖魔作怪,傅家村要倒霉了!” 你一言,他一语,说得神乎其神,弄得全村人心惶惶,不得安宁!

秃龙见传家村的人那样惊慌失措,心里更高兴。他坐在石洞口,望着花园山,动着坏脑筋:偌大一座花园山,青松成林,翠竹满园,花草果木遍山野,即使每夜毁掉一大片,不知要花多少精力,要花多长时间!他摸摸圆鼓鼓的肚皮,吭吭打了两声响屁,眼珠骨碌一转,计从心上来。他顺着傅家村人的说法,加油添醋,放出谣言: “花园山林深树密,阴森森不见天日,林中住着一个凶恶的妖怪。此妖不除,百姓要遭灾。若要除此妖,只有用火烧。森林一起火,烧不死妖怪,也会把他吓跑!” 经秃龙这么一游说,果然有人主张立即放火烧山。

可是,村里有几个胆大的小子,不怕妖怪,不信这套鬼话。他们凑在一起,商量了一阵,便匆匆上山去了。这一来,秃龙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眼睛一眨,摇身变成一个小孩,避过护林人,钻进竹园里,一伸手咱的一声,一根毛竹捏得粉碎。他捏碎了这根,又捏那根,劈哩啪啦转眼间毛竹捏碎一大片。毛竹碎裂声惊动了护林人。他们围上去一看,只见竹围里有个黑不溜丢的癞头小孩用手指轻轻一捏,一根碗口粗的毛竹就被捏碎了。大家都很惊奇,一齐叫喊起来: “哪里来的野小孩,放在这里毁坏竹林?” 癞头小孩抬头看看大家,一点也不害怕,反而嬉皮笑脸地说: “我是潘家坳的,怎么样?毛竹劈咱响,就像放炮仗,多好玩!”说罢,又伸手劈哩啪啦地捏了起来。 “狗贼种!你敢再捏,轨敲断你的手骨!” 护林人大喊一声,扑了上去。癞头小孩不慌不忙,挥动双臂,一下打倒了两个护林人。一眨眼睛,他已溜得无影无踪。护林人气恼不过,奔到潘家坳去评理。潘家坳人听罢事情经过,面面相觑,都说潘家坳里从未见过这么个癞头小孩。

传家村人哪里肯信,硬要对方交出凶手,否则绝不罢休。这时,人群中问出一个名叫潘和的小子,抱拳施体说: “本村确无此人,如若不信,进村去寻好了!” 护林人一听,怒火中烧,喊道: “此事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难道冤枉你们不成?这样大一个潘家物,叫我们到哪里去寻?” 潘和还想以礼相劝,但护林人一口咬定对方袒护凶手拒不交人,猛地挥拳朝潘和打来,潘和急忙侧身闪开。潘家坳人见对方蛮不讲理,实在忍无可忍,一哄而上,围住了傅家村人。就这样,双方互不相让,拳来脚去,互打起来。潘和心里又焦急又纳闷:这个癞头小孩是谁呢?为什么他有这等能耐?他悄悄来到花园山想着个究竟。果然他前脚刚造山,后脚来了癞头小孩。他急忙闪身躲到大树后面,只见癞头小孩一头闯进竹园,一伸手,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被捏碎了。

潘和心中一惊:这癞头小孩的手上功夫不凡!可是从未见过,也没听说过啊!不管怎么说,两村变冤家,祸根是他,若能抓住他,真相就大白。他心里想着,取下弓箭,箭搭弦上,弓拄满弦,“嗖”一声射了出去,将癞头小孩的手掌钉到了一根粗竹上。癞头小子大叫一声,现了龙形,张牙舞爪地直朝潘和扑来。潘和眼明手快,“嗖”地又是一箭,不偏不倚,正中秃龙右眼。秃龙连中两箭,知道对手武艺高强,不敢恋战,“忽喇喇”凌空飞腾,朝东海大洋逃遁而去。正在打冤家约两村小子,清清楚楚着见一条前爪带箭、右眼流血的秃龙腾空逃去,这才恍然大悟:毁坏山林的癞头小孩原来是这秃龙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诗巧藏三十六计历史典故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三十六计相传为檀公所辑,系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要熟记三十六条妙计却非易事。有一位学子潜心钻研,终于悟出一法,在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武王伐纣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2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肯定听过武王伐纣这个词语,那么你知道这其中的故事典故么?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武王伐纣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商朝的灭亡,就带着家眷逃离了朝歌,隐居起来了。

周武王得知商朝王室的情况,知道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商朝的气数已尽,于是便正式出动了复仇大军。武王的军队有兵车三百乘、精兵五万人,由周武王和军师姜尚统帅,一路向东进发。

周军正在前进,忽然被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拦住了去路。武王和姜尚上前一问,才知道两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是北方的孤竹国人,原是仰慕武王的德政前来投奔的,听说周军要去灭商,认为臣子不能犯上,因此要武王罢兵。姜尚见是两个不识时务的迂老头,便不和他们争论,只叫士兵将他们拉开后,便命令军队继续前进了。

周军于当年年底来到黄河边。黄河正好封冻,大军踏冰渡河,顺利地抵达孟津。四方诸侯闻讯,也都纷纷带了军队赶到孟津与周军会师。

第二年初,周军的五万精兵与号称八百路诸侯的联军浩浩荡荡地继续东进,二月上旬便抵达了朝歌附近的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周武王在牧野与各路诸侯誓师。誓师大会上,武王历数了纣王的暴政与罪状,宣布自己是奉天命出师伐纣,同时规定了作战的纪律——不准抢劫骚扰百姓,不许杀害俘虏,勇敢杀敌者有奖,临阵逃脱或后退者处死。

誓师以后,伐纣大军便以高昂的士气准备进攻朝歌。这时纣王才着慌起来,连忙组织军队抵抗。但朝歌的守城军队不多,他只好临时抱佛脚,将城内的大批奴隶和前几年与东夷的战争中抓来的俘虏统统武装起来,开往前线。纣王亲自率领这支号称有七十万人的杂牌军,来到牧野与武王的联军对阵。

两军在数量上虽然很悬殊:联军总共不超过十万人,而纣王的商军有七十万,但联军精神抖擞、士气旺盛,而纣王军队中的奴隶和俘虏则恨透了这个暴君,巴不得他失败。更加可悲的是,纣王到这时还耍小聪明,他让奴隶和俘虏们冲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后面压阵督战。于是,两军一接触,战场上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举着戈矛,调转身去,杀向纣王自己的军队。商军的前队倒戈,再加上周军的勇猛冲杀,纣王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纣王在几个亲信的保护下返身逃进朝歌,还未来得及关闭城门,周军已潮水般冲了进来。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到鹿台上,点火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周武王灭纣以后,在离丰京二十五里外的沣水东岸,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新都,定名为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宣布自己为天子,并尊他的祖宗古公父为太王,祖父季历为王季,父亲西伯昌为文王。从此便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冰糖葫芦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44 字

+ 加入清单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植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

早些年在北京春节的庙会上,厂甸里,还时常看到串得长长的糖葫芦,最顶上贴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来个山植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竹签子,拿在手中一颤一颤的,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赵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赵慎的第三个儿子。公元11对年,孝宗立他为皇太子,任临安府尹。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熙”。

赵伸长期生活于深宫,不达世务。即位时,他43岁,却已满头白发了。臣下献上何首乌,说服后能使头发转黑,但他不肯服用,说:“我头发已白,可叫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即位后,他为李皇后所左右,罢免周必大、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起用留正为宰相,朝政为主和派所操纵。

赵倍和大上皇孝宗的关系长期不和,孝宗死后,他不去服丧,致使丧礼无法进行,满朝大为骚动。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和知阁门事韩化胄上奏,建议太皇太后下诏令赵停退位,传位于其子赵扩,由赵扩主持孝宗丧礼。太皇太后同意赵停禅位,称大上皇,闲居寿康宫。他每回忆在位时的事情,总要自言自语地咒骂,有时还会痛哭。

公元1200年春,皇帝赵扩从郊外祭礼回来,鼓乐之声传入深宫。赵停问是什么事,左右回答说是街上百姓在奏乐游戏。赵悼大怒道:“你们这些奴才也如此欺骗我!”一拳击去,因收制不住而跌倒在地,从此不起,8月辛卯日,病死于;阳安寿康宫。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那是绍熙年间,赵停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谁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植)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原来,山植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积。也许是黄贵妃所食山珍海味积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植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

今人研究证明,山植还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山植食品也花样翻新,品种繁多。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直至今日仍是受人们喜爱的吃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鲁的三位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古鲁的三位老师”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成语祸起萧墙的历史典故精选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下面小编就收集了祸起萧墙的历史典故,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从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以颛[zhuān]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故址在今平邑县柏林乡,至今平邑镇东还有颛臾村。周成王时颛臾成为鲁国附庸。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讲了一番季氏不应伐颛臾的道理,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萧墙之内”暗指鲁君。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主权,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披着袈裟当红军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68 字

+ 加入清单

在四川省,天宝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当过喇嘛,当过红军,当过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党委书记,而且他的汉名还是毛主席亲自取的。

1917年2月,天宝出生在四川省马尔康县党坝乡,原名叫桑吉悦希,这个乡是藏族聚居区,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男孩都要送进寺院当喇嘛,藏语叫“扎巴”。桑吉悦希有三兄弟,他是老大,很小的时候就进寺院当了喇嘛。

党坝乡位于阿坝地区东南部,交通十分不便,平时很少有外地人来。桑吉悦希所在的寺院很小,只有22个喇嘛,没有活佛,桑吉等小喇嘛跟着老喇嘛学藏文、经文。

如果不是红军的到来,桑吉也许就会当一辈子喇嘛。天赐良机,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转移到阿坝地区一带,等待同中央红军会师。

“方头圆脑”,“灭族灭教”,“共产共妻”……国民党散布的谣言,在藏民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他们对红军误会重重,纷纷逃到山上藏了起来。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桑吉胆子大,加上又是喇嘛,就想留下来看护寺院。老喇嘛心里没有底,还是让桑吉随大家躲上山去。

藏民们在树林的掩护下,偷偷观察着红军,看他们到底有没有三头六臂。有比较才有鉴别,他们发现这支队伍和国民党兵截然不同:不进寺院,不住民房,对藏民态度友好,尽管言语不通,也笑嘻嘻打着手势想同藏民交流,还把土司头人的东西分给穷人。

胆子大些的年轻人,蹑手蹑脚摸下山,慢慢试着接触红军。他们惊奇地发现,同国民党宣传的恰恰相反,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处处为穷人着想。渐渐,红军受到了藏民的欢迎,有的送茶水,有的送鸡蛋,有的强烈要求参加红军。

看到朋友参加了红军,穿上军装很神气。18岁的桑吉也心动了。他们能当红军,我为什么不能当红军呢?他来不及同父母商量,急迫地报了名。

在参军的藏族青年中,桑吉懂藏文,算是知识分子,因此被任命为副队长,专门为红军筹集粮食。刚参加红军不久,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藏族党员。

1935年8月,桑吉随左路军长征,这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不久,他调到藏民独立师政治部任青年部部长。

丹居藏民独立师是红军于1935年冬天建立起来的,原为当地头人的武装。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决定继续保留和发展这支队伍,从红军中派了很多骨干充实进去,扩建成一个独立师。

独立师的同志多为藏族,身材彪悍,尤擅骑射,大多有百步穿杨之功。他们的任务是担负全军的警戒,警戒线东西长一百多公里,南北宽四五十公里。作为青年部长,桑吉忙得脚不沾地,要在这广阔的地区来回跑,师长、政委经常带着他下基层。

红军第三次过草地前,红四方面军总部要求每个战士准备15斤粮食。草地不产粮食,人也少,几万大军来回过,粮食吃得差不多了。桑吉带着队员到处筹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宣传,一些寺院把积存多年的青稞和茶叶都捐了出来。

长征结束后,中央党校成立了一个少数民族班,桑吉悦希被任命为班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到党校来讲课,基本保证每周有一位中央首长来作报告。

有一次,毛主席到党校讲课,学员被主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课吸引住了。刚一下课,学员自动列队欢送。看到少数民族学员围拢过来,毛主席把烟点上,抽了一口,然后亲切地说:“今天我讲的话,你们听懂没有?听懂多少?”学员们拼命点着头,表示听懂了。

毛主席走到桑吉面前停了下来,校领导介绍说他是班长,毛主席幽默地说:“了不得嘛,当了领导,还带‘长’哟!”桑吉有些不好意思,紧张得满脸绯红。见此情况毛主席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别紧张嘛,你叫什么名字?”得到回答后,毛主席又问:“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听说藏族的名字很有讲究。”桑吉有点害羞,挠着后脑勺说:“桑吉”的意思是佛祖,“悦希”是宝贝的意思,是父母求活佛给取的。

毛主席一听,乐了:“了不得,了不得!又是佛祖,又是宝贝的!”然后对着大家说道:“你们大家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是上苍,也是你们的佛祖赐给我们红军队伍的宝贝。”

毛主席的兴致很高,想了想,又对桑吉说:“长征时我到过你的家乡,那里的藏族同胞对长征的胜利是有贡献的。汉族有句古话,叫物华天宝,和你那个‘桑吉’差不多。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天宝吧!”

“好!”毛主席的话音刚落,在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员一起鼓掌,连声叫好。

“天宝”这个名字在中央党校和延安传开了,从此,这个幸运吉祥的名字就伴随了天宝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àn bá bài yè chā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的女儿魃因为身体里有大量的热能,她所到之处就经常发生旱灾,人们很不欢迎她,认为她是瘟神。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间出来活动,与那些夜叉们在一起,但是他们也经常干坏事,旱灾也时常发生。

【释义】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坏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狼狈为奸

【近义词】旱魃为虐

【成语示列】你听说旱魃拜夜叉的故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幼之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鲁国有过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下面小编将为你分享长幼之乱的历史典故,相信你们会感兴趣。

长幼之乱的历史典故

鲁真公薨,其弟敖立,是为武公。武公有长子括、少子戏。

武公九年,武公带着两个儿子,西去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欢戏,于是作了件荒唐事,他要立戏为鲁国的太子。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说,这个废长立幼,不合规矩。不合规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话,日后鲁国一定会违背您的旨意。违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讨伐的。不讨伐的话那对您的威信有损。要真发展到那个地步,对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别下这个命令呢?

周宣王很不满,谁是天子啊。他不顾重臣意见,下了命令就立戏为鲁国太子,日后当鲁国的国君。鲁武公有点郁郁不乐,回到鲁国后就死掉了。于是太子戏立,是为鲁懿公。

果然,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儿子伯御带着鲁人干掉。伯御安安稳稳地做了十一年鲁国国君,最后被周宣王发兵给伐灭了(古时交通不便的缘故?因此那么久了周宣王才知道?此事,存疑)。

周宣王把伯御给诛杀了,就立懿公戏的弟弟称,是为鲁孝公。那个时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而诸侯国弑其君的事情时有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6个常见的国外历史典故集锦

全文共 383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外国历史典故总有上帝的色彩,神秘而又迷人。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国外的典故,如果你对国外的历史、文化、神话故事不了解的话,就可能看不懂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6个常见的国外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多米诺骨牌:这是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极乐世界:原为印度佛教名词。又译“安乐国”、“安养国”、“佛国”、“净国”、“净土”等,俗称“西天”。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界。比喻最快乐的地方或虚无飘渺的地方。

3.伊甸园: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4.奥吉亚斯的牛圈:出自希腊神话。奥吉亚斯是海神的儿子,他养了无数的牛,粪秽堆积如山。比喻累积成堆或肮脏腐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5.豌豆公主:出自丹麦安徒生的同名童话。一个公主能觉出在20层垫子和20层鸭绒被下放的一粒豌豆。讽刺那些娇嫩无比,弱不禁风的小姐。

6.滑铁卢:1815年拿破仑亲率12万大军同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南部的滑铁卢作战,惨败。拿破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上。直到1821年病故。正因为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拿破仑从此一蹶不振,因此此语比喻英雄末路。

7.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

8.诺亚方舟: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9.禁果: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10.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11.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12.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13.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14.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是意大利达·芬奇的作品。完成于1506年,画中的蒙娜-丽莎相传原是佛罗伦萨有名的美女,她性情矜持,郁郁寡欢。为了使蒙娜-丽莎发自心扉的微笑,达·芬奇请乐队演奏美人家乡的作品,才使他嫣然一笑。而这一微笑的含义就成为几百年艺术史上的不解之迷。常比喻青年女子迷人的微笑,或转义为神秘的微笑。

15.苦行僧:原是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苦行”一词,梵文原义为“热”,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宗教徒便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比喻为实践。

16.酸小姐:出自俄国作家波米亚洛夫斯基的小说《小市民的幸福》。女主人公莲诺奇卡是一个目光短浅,精神空虚的“千金小姐”。由于失恋而成为忧心忡忡,痛苦悲伤的“酸小姐”。后比喻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女子。也泛指目光短浅、思想庸俗或感情脆弱、喜怒无常的人。

17.套中人:出自俄国作家契珂夫的同名小说。小官吏别里科夫性格怪僻,他晴天出门也要穿雨鞋、棉大衣,带雨伞。他害怕变革,凡有新生事物出现,他总是摇头晃脑说:“不要弄出什么事情来。”他犹如生活在套子里,隔绝人世。因此,此语成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同义语。表示害怕一切新鲜事物、害怕变革的人。

18.超人:出自尼采《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尼采认为“超人”是代表统治阶层的理想化的无所不能的全才人物。他说:“一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比喻那些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自命不凡的利己主义者。也指那些能力卓异、超越常人的人。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的人。

19.多余的人:出自俄国作家小说《多余人的日记》。19世纪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不愿与贵族上流社会同流合污,自命清高。但因他们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所以精神萎靡、情绪消极,缺乏生活目的,不能有所作为。比喻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之徒。

20.哈洛尔德式的冷漠:出自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恰尔德·哈洛尔德是一个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英国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厌恶过去,不满现实,却又没有勇气去斗争,他的心始终是冷冰的。比喻知识分子对腐败的社会现实既不愿调和又不屑抗争的冷漠态度。

21.鲁滨孙和星期五:“鲁滨孙”和“星期五”都是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人物。鲁滨孙乘船去非洲时在海上遇到风暴,漂流到一个孤岛上,为了活下去,他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在孤岛上整整生活了28年,并养成了一种对任何事情都不失望的精神。他在孤岛上的第24个年头的一个星期五,还在海里救起了一个“野人”,并为其取名“星期五”。3年后,二人逃离孤岛。鲁滨孙回到英国并成为巨富。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鲁滨孙和星期五”这一典故来批评那些企图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的幻想。

22.山姆大叔: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一位诚实能干的肉类包装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的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的标记。本来,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碰巧山姆大叔(Uncle Sam)的缩写与美国的缩写相同,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23.客里空:“客里空”是原苏联作家柯涅楚克的名剧《前线》中的一个新闻记者的形象。客里空以无中生有、瞎编硬造为能事。他不调查了解,坐在指挥部拟稿。他根据听来的消息,即前线总指挥的儿子阵亡,就编造了总指挥的儿子在牺牲前如何发誓、总指挥听说儿子牺牲后如何痛哭流涕等情节。于是,客里空就成了新闻写作中弄虚作假、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专用词。人们在写文章时把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消息称为“客里空”。

24.和平鸽:《旧约-创世纪》:上帝降洪水于大地,大雨下了40昼夜,遍地汪洋,只留下挪亚方舟里的人和动物。雨停后,挪亚放出一只鸽子去探测外面的消息。直到黄昏,鸽子才飞回来。嘴里衔着一枝翠绿的橄榄叶,挪亚洪水已退,平安来到了。后将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25.斯芬克斯之迷: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他对俄底浦斯的提问是,有一种生物,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这是什么?俄底浦斯回答是“人”,他猜中了,斯芬克斯羞愧地跳下悬崖摔死了。比喻复杂、神秘、难于了解的问题。

26.皮格马利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范仲淹实行新政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苏小妹三难秦观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苏轼的妹妹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辈。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很多,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就嫁给他。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少游。秦少游是今天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自养。少年时期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失败,元佑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秦少游也就经常出入苏家,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十分少见的事,苏家父兄便心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段婚姻。

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作了个现成的媒人。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在苏家主办。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坐以待毙式地等着新郎官去征服,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于迎亲当夜,题写三首诗句,要求少游对答,答对方准进入洞房,否则罚在外厢读书三个月。

第一首: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少游想道,我曾假扮做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看苏小姐。此四句乃含着“化缘道人“四字。遂于月下取笔写诗一首于题后云: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句前一字亦合成“化缘道人”。

第二首: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少游见了,略加凝思,一一注明。第一句是孙权,第二句是孔明,第三句是子思,第四句是太公望。

第三首: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看后左思右想,不得其对。正好东坡前来打听妹夫消息。望见少游在庭中团团而步,口吟 “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见庭中有花缸一只,贮满清水,少游步了一回,偶然倚缸看水。东坡望见,触动灵机,就地下取小小砖片,投向缸中。激起水点扑在少游面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当下晓悟,遂援笔对云:投石冲开水底天。

少游绝非浪得虚名之辈,他凭借自己的才思,闯过了三关,终于可以入洞房和苏小妹共渡良宵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扬州二十四桥

全文共 194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篇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供您参考,希望帮助到您。

一、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三、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四、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五、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秦始皇与寡妇清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70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二三八年四月初八的那一天风和日丽,雍城中心的蕲年宫里比平时更加庄严肃穆,这一天是秦王赢政举行冠礼的日子。

仪式进行到了加爵弁这一项,突然一阵闷雷般的声音传人耳鼓,随即是一阵阵喊杀声。原来一天前秦王决心拿下跟自己生母赵姬私通的宦官缪毒治罪,不提防走漏了风声,缪毒竟然先发制人,窃用秦王御玺和太后印玺,调集了县卒、官卫士卒和自己蓄养的数千童仆攻击蕲年宫,要造反!

叛军很快大败,秦王车裂缪毒,灭其三族,他和太后私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活活摔死。太后赵姬被强行迁住城外的械阳宫,秦王跟她断绝了母子关系,永不再见。可他的这一决策引发了不少大臣的异议,他们竞相进谏,批评秦王此举无异畜类。秦王大怒,把这些大臣全都处死,短短数日,就有27位大臣血染秦王宫外。

百官们不敢再进谏了,秦王的怒气却还没有平息。这天早朝,一名御史大夫奏报,在巴郡新发了一件大案,一个以经营丹砂为业的女人,居然蓄养近万兵丁,日夜操练习武,意图谋反。这女人年纪40来岁,守寡多年,名字叫清,因为她出生在巴郡,当地人都称呼她为巴寡妇清。

这还了得!一个没名分没地位的女商人,也敢谋反!这天下的女人是怎么了?都想牝鸡司晨吗?那还要男人干什么?本就没有熄灭的怒火又熊熊燃烧起来,秦王立刻下令,把那个什么巴寡妇清押解到咸阳宫,他要亲自审理此案,从重处置,也好震慑天下。

最近朝中动荡,百官们栗栗危惧,丞相李斯也处处小心。这一天他下了朝,车子驶到在离府门前不远的拐弯处,一个男人突然直冲过来,扑通一跪,以头触地,连呼“大人,冤枉啊”!

马夫惊慌失措,还好及时勒住了马缰。李斯见那男人20多岁的年纪,相貌英俊,斯文儒雅,不由得心生好感,于是微微点了点头。

男人膝行几步,又趴在地上磕了几个头,开口说道:“丞相大人,小民名巴邑,是那进京受审的巴清的小叔。大人,小民的嫂嫂有莫大冤情啊!”

巴清?李斯想起来,这个经商的女人被押进咸阳城两天了,据说她虽然年届四十,却美貌异常,成了满京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李斯吩咐随从把这个巴邑带进府里,再行讯问。

在李斯宅邸那幽深的后花园书房里,告状人巴邑说出了一番话。

那女商人巴清18岁嫁到了夫家,一年后公爹身亡,四年后夫婿也一病不起,两人并无子嗣,而小叔子巴邑当时只有六岁。就在族人们纷纷密谋巧取豪夺他家的丹砂矿时,巴清却牵着巴邑出现在丹砂矿里,宣称从此后巴家的生意全部由她接管。巴清对婆母十分孝顺,对巴邑更是视如己出,除此之外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经营上,厂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她都一手操持,还率领工匠改良水银的提炼技术。等到巴邑长大,巴清做主为他娶了大户秦家的女儿秦氏,而巴家的产业,也已经滚雪球一样壮大,吞并了很多小的厂矿。因为竞争产生的矛盾,才招致了泼天大祸,被人诬告。

李斯默默听着,这时问道:“如你说来,那巴清蓄养兵丁,是不属实的了?”

巴邑含泪说道:“丞相大人,所谓的蓄养军队,其实不过是雇佣了千百个看护厂矿的童仆。附近山中盗匪如毛,经常下乡劫掠,巴郡的大户之家,家家蓄养家丁,操练习武,所用兵器也不过就是木棒、棘枝之类,也不止我一家啊。经商人家,哪有蓄养军队、逐鹿中原之野心?请大人明察!”

李斯心里明白了大半,他正在拈须沉吟,那巴邑已经探手入怀,从贴肉的内衣里掏出一个小小锦盒,递了过来。李斯狐疑地打开,立刻耀眼生花,满屋子都明亮起来。

原来盒子里是一颗小鸡蛋般大的夜明珠,珠体呈现出罕有的粉红色,就算是那大秦王宫里,也未必见得有这般宝物。

俗话说拿人手短,李斯接受了巴邑的重礼,心里已有了主意。

第二天朝堂之上,多位朝臣都在奏本那巴寡妇清的案件,都建议从严处置。最后,李斯才不紧不慢地奏道:“蓄养军队何等大事,此事真伪,一查即明。据臣所知,那巴清的水银提炼技能在当世可算第一。所以巴家售卖的丹砂、水银质量之佳,为大秦国之冠。倘若真的杀了此女……”此话一出,秦王脸上就是一动。李斯知道切中了他的要害,接着把昨天听来的那些话舌灿莲花般说了一遍。一切都如他所料,在听到那巴寡妇清为亡夫守贞、孝敬婆母、抚养小叔、殚精竭智操持夫家生意时,秦王的脸色更加和悦。李斯趁热打铁,说道:“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巴寡妇清贞孝节烈,倘若蓄养军队一事不实,实该旌表!”

话音刚落,秦王已经下令:“查证此案事实,倘若的确是有人诬告,严惩不贷!”

李斯心中狂喜,脸上却不露声色。

要说这秦王的心事,李斯是摸得准准的了!要知道当其时秦国人在男女之事上极为随便,有作风大胆的妇人,居然离异六次之多。太后赵姬出事以后,带动得国内风气更加开放,淫奔案屡出不穷,各国都拿这作为秦国的笑料,秦王深以为耻,却无可奈何。正是因为母亲的淫行给秦王造成了很深的心理创伤,所以他后宫嫔妃无数,却绝不立后,在他眼里女人都是淫贱下流、败坏纲常的。等到知晓世间居然还有巴清这样的女子,不由得百感交集,生出了敬重之心。李斯正是摸准了他的心理,这才放胆一搏,当即奏效。

经过调查,证实所谓的巴清蓄养万人军队纯属扯淡。巴清被释放后,秦王传令她后宫觐见,温言勉励。巴清当场承诺,日后秦王宫所需的丹砂、水银等,全由巴家供应,价格保证业内最低。

秦王13岁即位,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王陵地宫,王陵的设计者正是丞相李斯。陵寝内的墓室里灌注大量水银,棺椁要漂浮其上,营造出在地下扬帆出海遨游巡视的阵势。地宫穹顶则镶嵌大量的各色宝石夜明珠,形成日月星辰的样子。这个工程需要大量的优质水银,秦王痴迷冶炼长生不老药,也需要数量极巨的丹砂,而连年征战,国库并不充盈。所以听了巴清的承诺,秦王心花怒放。

那以后来自巴郡的丹砂、水银就源源不绝地运进了咸阳。有了秦王的支撑,数年过后,巴清的商业帝国已经垄断了整个大秦,时人称她为“丹砂女王”,实为天下第一商。

十几年后,秦王统一六国,号称始皇帝。他的人生迎来了巅峰时期,也就更加惧怕死亡,迷恋长生之术。他多次派遣童男童女去海外求取仙丹,同时秦王地官的修筑也加紧进行,对巴清的宠信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朝堂之上,后宫之中,他的身边总是摆放一只矮凳,巴清来到咸阳的时候,可以坐在他的身边叙谈,这种礼遇,天下仅此一人。

俗话说物极必反。这一天李斯被皇帝宣召进宫,发现皇帝的脸色极为难看,说有人状告巴清犯了欺君之罪。告状信上说她表面三贞九烈,骨子里却淫奔无耻,早就跟一个随从人员有了私情,还偷偷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已经十五岁了!

虽然在官员们的进谏下,始皇帝已经和太后赵姬母子和好,可这举报信一下子撕开了他心里的伤疤。喊李斯过来,正是要让他主持审理此案。

巴清再次被押到了咸阳,她这时已经五十几岁了,容貌依然美好。她的身边只带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叫子兰的童仆。

这类风化案件如果没有捉奸见双的话,也就只有滴血认亲能审理清楚了。

滴血认亲的那一天,咸阳城百姓倾城出动,都跑来看稀奇。

巴清和那孩童的手指被刺破,鲜红的血珠冒了出来,被滴进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碗里,堂上堂下鸦雀无声。血珠滴进去,沉到了碗底,隔了一会开始荡漾开去。还好,两缕血线各自氤氲,却一直没有交融。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巴清眼眶含泪,嘴唇抿得紧紧的,一声不吭。

始皇帝大发雷霆,立刻令李斯破获此案,务必找到真正的始作俑者。

几天后,诬告者被挖了出来。据他的口供,还是那些跟巴家有生意竞争的丹砂业者联合起来出巨资买通了人诬告的。案犯被车裂而死。而那巴清从始至终都不怎么说话,也不为自己辩白。

案情大白,最开心的是始皇帝,他迫不及待地下令,敕封巴清为“贞妇”,立白玉牌坊,彰其功德。并且下令,巴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可以携带武器刀具。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民间所有私藏刀具武器者,都是灭九族的。

巴清在御林军的护卫下,带了子兰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家乡。满城的百姓们倾家出动,迎接给巴郡挣了大面子的丹砂女王归来。巴清的眼睛一直在人群里巡视着,可她露出了失望的面色。

巴清回到府邸,仍然没看到那个迫切想见的男人,不由得怔忡不安。子兰劝道:“夫人,您这次出去两月之久,二爷始终随在京都,上下打点营救,这件事才得善果。案子一定,二爷立即马不停蹄返回家乡,主持建牌坊的事。此刻定是在外奔波呢。”

巴清神色恍惚,过了很久才命令子兰随她一起出去走走。

出了家门,往上走数百步就上了一处斜坡,夕阳西下,斜坡上很多工人正在劳作,那里已经有一座贞妇牌坊竖起了半截。天黑了,工人们陆续收工,工地上空空荡荡,看不见一个人影,巴清慢慢走了过去。一个中年男子靠着牌坊底部正在发呆,听见声音回过了头,男子慢慢站了起来。他是巴邑。

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巴邑先开口:“嫂嫂,你吃苦了。”

这一句话,巴清的泪水瀑布一样喷洒出来,她突然投身进巴邑的怀抱,两个人抱在一起吞声饮泣,很久很久。

巴清低声说:“邑,我没能面见秦王说清我们的事。我虽然在商场无往不利,可在情感上,就是个懦夫!”

巴邑轻拍她的肩膀:“我知道你的难处,别自责了。可这样下去,我们的事就要深埋心底,永不能见天日了!子兰怎么办呢?”

巴清惊恐地回头看了看,小声说:“这些年的确是委屈子兰这孩子了。母亲是富可敌国的巴清,他却要做低三下四的佣仆,也不知道身世之谜,这对孩子太不公平了!”

巴邑一把抓住巴清的手,说:“所以我们不能再拖延下去了!这件事,如果当年我们就公开了,也没什么大逆不道的,就算得不到皇帝的宠信,可是我们一家人甜甜美美生活在一起,总好过这样做贼一样偷偷摸摸!我决定了,立刻上奏秦王,坦承我们的欺君之罪,然后把所有财产都进献给国家,皇帝修筑长城,国库正空虚,我们一定能得到特赦,求个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巴邑毕生的心愿!”

巴清惊恐地掩住他的嘴:“别乱说了!”

刚说完这句话,她忽然弯腰干呕起来,巴邑急忙给她捶背,突然惊喜地问:“清,你是不是……有喜了?”

巴清喘息了几下,艰难地点头说:“孽障,这些年都平安无事,我就大意了,没想到,年到五旬,还怀上了孩子!在秦王宫时我就万分焦急,唯恐被皇帝发现……”

巴邑抱住她,痛惜地说:“我们都老了,还能活几年?难道让这个孩子一出生也像子兰一样,交托给他人抚养,到最后回到家里当仆人吗?这世间第一商的家业,要我们的孩儿去承继啊!”

原来巴清年轻守寡,她貌美如花,精明强干,实在是世间罕有的奇女子。当巴邑成年后第一次跟着她巡视遍地厂矿时,目睹她处理事务时的智慧果决,她女王一般高贵绰约的风姿,令他的眼里心里,就只剩下这唯一的女子了。巴清把他的一厢情愿只当作是小孩子任性,一笑了之,张罗着给他娶了秦氏为妻。可秦氏嫉妒暴躁,偏狭执拗,夫妻俩一直不和。就连秦氏生下的三个儿女,他都淡淡的不太理会,一颗心完全扑在巴清身上,协同她创立了世间最大的商业帝国。

俗话说日久生情,在巴邑无微不至的体贴呵护中,巴清的一缕情丝终于牢牢种在了小叔子身上,他们秘密结合后不久,巴清偷偷生下了儿子子兰。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不得不把心爱的儿子送给他人抚养,到六岁时让他回家来做了贴身侍从,对待他当然是关爱备至,可名分上子兰只是一个佣人。巴邑最大的盼望就是休妻再娶巴清,但造化弄人,这贞妇牌坊一立,只怕是这心愿终生不得实现了。

又是二十几天过去,巴清的孕期反应更加严重,两人计议很久,还是畏惧秦王的残暴,无奈只能做打胎的决定。为此巴邑遍寻名医,可巴清已年届五旬,身体再健壮,打胎也是个性命攸关的事,一般郎中哪敢动手?

这一天黄昏时分,巴邑回到家中,突然家丁来报,始皇帝有旨。

巴邑大惊,始皇帝对巴家极度宠信,可一向的圣旨或者赏赐,都只针对嫂子巴清的,这次居然为自己下旨,只怕是凶多吉少。

他匍匐在地面,听宣旨官宣读圣旨,说巴家为国有功,巴邑随同嫂子创立家业,功莫大焉,特赐美酒一壶,要和夫人一起喝下。

赐酒?看着那个镶宝嵌玉的酒壶,巴邑心里直打鼓。宣旨官亲自斟酒,送到巴邑和秦氏面前,声称皇帝有旨,要亲眼看着他们喝下赐酒,才能回去复命。此时此刻,也由不得巴邑抗拒,只得一饮而尽,片刻之后就腹痛如绞。

宣旨官率人冷笑离去,巴邑奄奄一息,奋力吩咐家人去通报巴清,想临死前再见一面。秦氏疼得满地打滚,突然扑过来死死卡住巴邑的脖子,咆哮着:“死到临头了还想着那个老淫婆!实话告诉你吧,是老娘给始皇帝写了告发信,告发你们这对欺世盗名的奸夫淫妇!那天我就躲在牌坊后,你们的淫词荡语我都听见了!既然你们想休掉我,让你们的野种继承家业,我还客气什么?哪知道……哪知道皇帝不降罪于她,倒来让我陪你们死……”

秦氏的手渐渐没了力气,瘫在地上死去了。巴邑苦苦撑持着,终于巴清赶来了,她抱起爱人的头,泪如雨下地哭喊着:“邑,我带来了解百毒的奇药,能够起死回生的,我马上给你服用!等你好了,我们私奔吧!”

巴邑死死抓住她的手,眼神里露出一丝笑意:“别费事了。皇帝既然决意赐我死,活了又如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放过你,我想一来是需要你的水银和丹砂,还有就是……他自命天子,慧眼如炬,刚封了你为贞妇,又怎能当着天下人承认自己看走眼了呢……这泱泱大国,他需要一个贞妇为一众女人的表率啊。所以你和子兰是平安的。我,知足了……”

他在巴清怀里,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巴邑死后,巴清过于悲痛,三个月大的胎儿也流产了,缠绵病榻足有两年之久,等到她能够起床处理事务,已然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密布,状如老妇了。

巴清盘点资财,把巴家数代累积的堆积如山的财富,遍布国内的厂矿企业,除了秘密留给子兰一小部分成家以外,其余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修筑长城。她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就算自己再有钱,也仅仅是秦皇庞大财库的守门人而已,巴邑死后,她本就一无所有。

当巴清病体支离时,始皇帝命人把她接进成阳宫里,为她建造了养老的宫殿,每隔三五天,必要亲临她的住所,促膝相谈。巴清病了,他还亲手调了药羹喂她服用。始皇帝对巴清的礼遇厚待,对贞烈节妇的敬仰尊崇,天下人人皆知。于是女人们争先恐后效仿巴清,谁家女人能挣得一块旌表的牌坊,往往能引得方圆数百里内的人们争相夸耀,引以为豪。

几年后,巴清病死在咸阳宫。临终对始皇帝提出的唯一请求是,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巴郡归葬,那边有她的丈夫和全部家人。始皇帝痛快答应了,为巴清举办了举世皆惊的宏大葬礼,并在巴郡修建了一处“女怀清台”,用以表彰巴清这一生对国家的贡献。据说,在巴清的葬礼上,始皇帝还哭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成语故事8:熟能生巧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