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典故:林彪为何急着当国家主席【精品20篇】

导语: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里有位课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诚,专为人算命,据称能知阴阳,断生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典故,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4921

作文

1000

假如我是国家主席作文350字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我是中国的国家主席,我会尽心尽力的来帮助人民“富”起来,全心全意帮国家“强”起来,竭尽全力帮共产党“名”起来……假如我是外国的国家主席,我也会帮助他们,我首先要好好的带头作用,帮助弱小扶助贫民。

第一,我要关注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会经常带人去乡下看一下庄稼的长势,看家庭贫困的人,尤其要关照独自一个人在家又没有照顾的残疾人。

第二,国民经济是基础——物质是基础。发展各行各业的同时还要注意节约,我会帮助人们去节约粮,节约水,节约电,不让人民去浪费,就要国家就离发达不远了。

第三,团结是根本——一把筷子要牢牢抱成一团。让人们爱上共产党,民众团结促进祖国和谐发展。

我当主席,只有一个梦想,但梦的中心,就是让贫困的人民走向小康社会。

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奔跑向梦想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鸿门宴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 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历史典故故事:鸿门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望仙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92 字

+ 加入清单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年轻时,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着有《长江集》。

安徽当涂县城东门口,有个偌大的土堆子,名叫“望仙台”,其实,它是诗人贾岛的墓。为什么又叫“望仙台”呢?有这么一段传说故事。

贾岛是唐朝一个着名的诗人,也是个苦命的诗人。年青时,应了几次考,结果是名落孙山。祖上留下的几个钱也花光了,生计困难,就削发为僧。半路出家,不忘做诗,经常逗留长安,吃饭行路都做诗,真是入迷了。一天,在街上行走,做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改作“僧敲”,究竟是“推”字妥贴,还是“敲”字稳当?当下不能决定。于是一边走路,一边用手作“推”和“敲”的姿势,路上行人都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为京兆尹,恰值他的车驾外出。贾岛一门心思只顾“推敲”,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驾,左右捉住贾岛。贾岛据实说:

“回京兆尹大人的话,我正在吟诗,吟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推’‘敲’二字未定,集中精神揣摩,不知回避大人的车驾,请谅!”

韩愈说:“原来是这样,我不怪你。”

韩愈思索一会,说:“我看,还是‘敲’字好!”

韩愈一向喜爱诗文,诗文写得也极好。和贾岛初次见面,一见如故,便邀他登车。从此,经常谈诗论文,遂结为莫逆。在韩愈的影响和帮助下,贾岛竟还俗啦!

贾岛作诗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做得不快,气魄也不大。在和韩愈的交往中,读了李白的诗,佩服李白才气豪放,诗又多又好,十分崇敬李白,就暗暗下了决心,要到江南亲自为李白扫墓。但直到晚年丢官在家,他才有机缘来实现这一宿愿。

可是,贾岛这时已六十多岁了。他的儿子和侄女都加以阻拦。

儿子说:“爹,你还当二十大几!路上谁人服侍你?”

侄女说:“爸,上万里的路,年青人也能走老了。”

贾岛这人,象他作诗那样,不怕苦,不怕难,一立下志,十条牯牛也拉不回来。他晓得自己家住北方范阳,路是不近哇,可是他已琢磨好了。於是对家人说:

“儿吔不要阻,侄吔不要拦,为敬诗仙下江南,岛死无所憾。儿吔不要忧,侄吔不用愁,一支拐杖路三千,谁要伴我是累赘。”

看来,这老夫子是“吃了秤铊铁了心”。家人没有办法,只得替他筹办行李盘缠。贾岛看着家人忙得团团转,他笑笑,摆摆手说:

“儿吔不要筹,侄吔不用办,带了行李压死驴,带了驴子累煞我。”

这一下,可把儿子惹火了,蹦跳起来说:

“爹,你这也不叫收拾,那也不叫准备,江南影子还未见到,你就怕要抛尸原野啦!”

这老头品品味儿,还是不急不火地说,

“我会吟诗,还会点医道,走到哪,吟到哪;遇有病人,我就医治,还能冻着我,还能饿着我?”

家人听他这一说,才把心放到肚里,让他走了。在路上,无病人,他就吟诗给人听;有病人,他就替人治病。

按照乡俗来说,听唱的听了后,总要谢唱的。有的递茶食,有的奉了酒,有的还送银钱。众人说:

“先生,你给我们吟唱,耽误了功夫呀,收下吧!”

可是,不管众人怎么说,不管大家送什么,贾岛是只吃,不装、不带,一份礼物不收,他说:

“我要是图财爱物,可不出来吟诗唱诗。”www.gs5000.cn

于是向众人一拱手,重又踏上遥遥的路。走了一里又一里,过了一村又一村。

按照乡俗来说,病人好了,总要谢郎中的。有的送茶食,有的奉了酒,有的还送银钱。众人说:

“先生,你替我们治好了病,这是大恩,我们表示点意思。”

可是,无论众人怎么说,不管大家送什么。贾岛还是只吃,不装、不带,连一份礼物也不收。他说:

“我要是图财爱物,可不出来看病。”

于是,向众人一拱手,又踏上漫漫的路。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水又一水。

路是越走越少,贾岛的年纪却越来越大。

又是春天,到处柳绿花红,莺飞燕舞,田野里人欢马叫。贾岛向路人问道:

“这里,离江南还有多远?”

一个小伙子答道:“远咧,至少还有五千多里。”

贾岛听了,不急也不愁,说道:“不远,不远。我有诗来会吟唱,我懂医道会瞧病;不怕刮风下雨日头晒,走到哪里吟到哪里,走到哪里瞧到哪里。怕啥呢?”

听了他吟诗后,众人送他。贾岛摆摆手说:“宁舍一碗金,不舍一天春。别耽误你们大家的活,也别耽误了我的路程。请你们送我条驴子,让我好上路。”

众人说:“没有再比这容易的了。”

于是,驴子牵来了。贾岛骑上驴子上路了。漫漫的路啊,他得悠悠地行,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村又一村。

病人医好后,众人送他。贾岛拒绝说:“别啦,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别耽误自己的活计,也别耽误我的路程。请给两个船钱,好让我赶路。”

众人说:“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

于是,贾岛上了船。行了一水又一水,过了一城又一城。

风霜染白了贾岛的头发,烈日给贾岛脸上增添了绉纹。常言说得好:“火要空心,人要实心”,“有志者事竟成”。七十岁高龄的贾岛,终于来到了太平府,贾岛一高兴,就叫道:“李谪仙,我明日就可以看到你的墓了。拿酒来。”

店家安排了酒菜,贾岛就开怀畅饮起来了。上了年纪的人,加上旅途辛劳,又多喝了几杯,夜里受了点风寒。第二天醒来,觉得头重脚轻,四肢不灵,不思饮食。贾岛强行起了床,打起精神离开了店家。人们听说,贾岛慕李白之名,来访李白的墓,在途中行了四年六个月,现已是白发苍苍,如大江的浪花一样,很多人佩服他的精神,赶来旅栈看他。可是他已扶着竹杖,径直地向大青山走去,有些人也跟着追去。

贾岛走着,走着,忽然觉得两腿不听使唤,再也挪不动了。这时,人们围上来了。贾岛问道:

“离大青山还有多远?”

“还有十里!”

这时,贾岛头脑一嗡,把十里听成十步,叹了一口气说:

“多不争气呵,十步比万里还难走哇!”(后来,这地方便叫十步埠,一来二去叫白了,便成十里埠)眼看着不行了,贾岛便吩咐说:

“我本来想葬到大青山,伴着谪仙,好早晚向他讨教诗窍,谁知少一步都不行,何况还少十步,真是天不助我,就让我在这里望着他吧!”

说罢,闭目逝去。人们遵从他的吩咐,就把他葬在这里,把他的坟起个名字叫“望仙台”。所以当地人说:

“青山葬谪仙,背江立阆仙。”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魏孝文帝改革风俗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冰糖葫芦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44 字

+ 加入清单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植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

早些年在北京春节的庙会上,厂甸里,还时常看到串得长长的糖葫芦,最顶上贴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来个山植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竹签子,拿在手中一颤一颤的,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赵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赵慎的第三个儿子。公元11对年,孝宗立他为皇太子,任临安府尹。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熙”。

赵伸长期生活于深宫,不达世务。即位时,他43岁,却已满头白发了。臣下献上何首乌,说服后能使头发转黑,但他不肯服用,说:“我头发已白,可叫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即位后,他为李皇后所左右,罢免周必大、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起用留正为宰相,朝政为主和派所操纵。

赵倍和大上皇孝宗的关系长期不和,孝宗死后,他不去服丧,致使丧礼无法进行,满朝大为骚动。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和知阁门事韩化胄上奏,建议太皇太后下诏令赵停退位,传位于其子赵扩,由赵扩主持孝宗丧礼。太皇太后同意赵停禅位,称大上皇,闲居寿康宫。他每回忆在位时的事情,总要自言自语地咒骂,有时还会痛哭。

公元1200年春,皇帝赵扩从郊外祭礼回来,鼓乐之声传入深宫。赵停问是什么事,左右回答说是街上百姓在奏乐游戏。赵悼大怒道:“你们这些奴才也如此欺骗我!”一拳击去,因收制不住而跌倒在地,从此不起,8月辛卯日,病死于;阳安寿康宫。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那是绍熙年间,赵停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谁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植)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原来,山植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积。也许是黄贵妃所食山珍海味积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植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

今人研究证明,山植还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山植食品也花样翻新,品种繁多。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直至今日仍是受人们喜爱的吃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上关于娥皇女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2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娥皇、女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娥皇、女英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

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著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娥皇女英轶传

娥皇、女英是远古时期尧的闺女、舜的媳妇。当初,帝尧为了选好接班人,便派了两个宝贝女儿嫁给舜,到他身边做“卧底”,以考验国家候选领导人舜的德行品质。

舜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他的爹瞽叟是个瞎子,人也糊涂。舜的亲娘死得早,老爹瞽叟给他娶了一个后妈,生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孩子,弟弟叫象,妹妹名敤手(民间传说手特别巧)。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里,做个好儿媳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好在这两位美人很是贤惠,从来不因出身高贵而使性子、添乱子,对舜一家子老小一直侍候得很周到。因此,《史记》里夸她俩“甚有妇道”。

遗憾的是,舜的后妈事事容不得舜,而且总想把他害死,好把家产全夺过来给她的亲儿子象。有一年,因为舜的政绩突出,帝尧很高兴,便赐给自己的女婿一些奖赏。其中有衣(细葛布衣)和一把琴,另外还帮他建了个仓廪,给了些牛羊。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礼物,竟让后妈动了杀心,更要命的是,舜昏聩的老爹不知被什么糊涂油蒙了心,竟然积极地参与了“家庭阴谋”的活动。作为儿媳,娥皇、女英虽是看在眼里,可只能急在心上。因为如果她俩给夫君打“小报告”,吹“枕边风”,便有破坏“和谐家庭”之嫌。再者,身为未来的“第一夫人”,她们的一举一动,都事关“母仪天下”的示范教化意义。因此,她们对于“第一家庭”的内部矛盾,采取了小心谨慎的处理办法,只能暗地里多加防备,以保护她们的丈夫。

一次,瞽叟要舜上房顶涂廪(用泥土修补谷仓)。在干活之前,舜先“请示”两位夫人,夫人说那就去吧,不过一定要带上两个斗笠。舜很听老婆的话,便乖乖带着两顶斗笠,爬上房顶干活。他刚上去,瞽叟和象就立马抽走梯子,放火焚烧。这时,两个斗笠就派上了用场,舜一手拿着一个,像长了翅膀一样从房上跳下来,毫发未损。

又有一次,瞽叟叫舜去挖井,等舜刚下到深处时,他的老爹和兄弟就急急忙忙地取土填井,想把他给活埋了。幸运的是,舜的两位夫人早被公公、婆婆、小叔子一大家子层出不穷的“阳谋”、“阴谋”修炼出极高的警惕性,提前让舜在水井的侧壁凿出一条暗道,这才捡了一条命。

从以上种种事件分析,包括史书上说“父顽母嚣”的旁证,舜的父亲可能脑子有问题,要不,就无法理解他为何要杀自己的儿子,还这样乐此不疲。从常理判断,也只有这种可能,舜才会对夫人的话言听计从,他和他的两位夫人也才能这般忍让和大度。

按照合理的猜测,一系列的阴谋事件可能都是贪婪的象一手策划的。这从后来他和父母准备瓜分舜的财产时的对话可以看出。当时,填完井后,象以为舜必死无疑,就立马邀功,说:“这主意可是我出的。”然后很慷慨地说道:“舜的两位老婆还有尧赐给他的琴归我,牛羊和谷仓就归父母吧。”

当象迫不及待地跑到舜的屋子里玩弄舜的琴时,舜从外面走了进来。象很惊愕,也很尴尬,马上摆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脸也不红地说道:“我正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史书上说,经历过这些“家庭暴力”的洗礼,舜依然宅心仁厚,还如从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

这一切,都说明舜是很明事理的人,而他的两位夫人,能把这样一本难念的“家经”念得如此顺溜,可见多会把握分寸、多么聪明贤惠呀。她俩用智慧和宽容,不但极大地成全了舜的名声,而且巧妙地化解了家庭危机。难怪后世在《列女传》里将两位列入“母仪传”第一,称“二妃德纯而行笃”,甚至搬出《诗经》里“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这样重量级的话,大大予以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鲍叔牙荐管仲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59 字

+ 加入清单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都知道他和管仲的好朋友,下面是鲍叔牙荐管仲的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周平王在公元前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战国。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

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齐桓(huán)公在位。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

原先,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残暴荒唐,连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国去了。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分别在当纠、小白公子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难,等着钱用,多分点给他我乐意。”他们俩也一块儿打过仗。冲锋时,管仲排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不能不奉养母亲。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听了这些话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公元前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走。走到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头里了。管仲使劲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稳坐了。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咬破舌头,弄得满口的鲜血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抄小道赶到都城临淄(zī),可是公子纠年龄比公子小白大,照理应该立公子纠。鲍叔牙硬是说服了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宰(最高助手),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

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齐国的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鲁庄公没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鲍叔牙关照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押回齐国。管仲明白,自己能活着回去,全是鲍叔牙的主意。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管仲。等到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

接着,鲍叔牙大力把管仲保举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拜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当相国以后,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不久齐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称管仲为仲父。鲍叔牙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历史上传为美谈。

[鲍叔牙荐管仲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寒饮食习俗历史典故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小寒节气,也已进入数九寒天,饮食以冬季进补为主。冬季干冷的时候,医学专家提醒人们注意冬日养生,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养肾防寒”:要补血、补气、补阴、补阳。民谚也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足见冬日养生进补的重要性。

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是一种补,而民俗中在冬日有适当多吃点羊肉、狗肉的习惯,也是一种补。但不要千篇一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顺其自然为好。因此,一定要注意,千万别贪恋油腻、辛辣的食品,应以补气润燥为主。当然,民谚也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日养生最为重要的还是加强身体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专家们提倡,要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特别是在阳光出来时锻炼为佳。强身健体,增强御寒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养生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破釜沉舟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破釜沉舟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具体运用。它是人们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可以焕发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激发人的生存潜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釜:古代用来煮饭的锅;舟:小船。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

历史典故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秦朝派大将章邯出征,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军被围,赶紧派人四处求救。

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派宋义为上将军,带着项羽、范增北上救赵。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但是宋义胆小怕事,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到达安陽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一住就是40多天。项羽实在忍不住了,便来质问宋义。原来宋义想让秦赵两国的军队打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兵。他还说全军不服从命令的一概都得砍头。

项羽脾气火暴,怎么能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来到宋义的军帐之中,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纷纷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项羽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还要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并跟将士们说,要吃饭的话,就到章邯的军营中取锅。大军渡过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以此表明要决一死战。

战士们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谁也活不成。在项羽的指挥下,楚军同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个个以一当十,如下山猛虎,奋勇拼杀。楚军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成长心语】

破釜沉舟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具体运用。它是人们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可以焕发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激发人的生存潜能。军事家孙武曾说过:“将帅赋予军队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射出的箭一样使其一往直前。”处于绝境中的人,为了求生会爆发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潜力。如果你的人生过于安逸,毫无激情,就可以试着切断自己的后路,将自己置身于悬崖绝壁之上,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如此大的能量,原来自己还可以做许多自己从未想过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精选:贾人渡河_8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孔夫子徒弟买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夫子开山门学生叫颜渊,第二个学生叫子路,到六月暑天,先生放假,他俩是同乡,正好结伴同行。

走到半路,口干了,想起先生讲过勿好吃冷水,几里路没有人家,哪样弄法呢?师兄弟两个人走到一棵大树底下乘风凉,望见前面有个瓜棚。颜渊就对师弟讲:“你去望望看,有西瓜买只来吃吃!”

子路跑进瓜田,瞥见瓜棚里有个老头子,胡须洁白,子路连喊三声:“丈夫公!”丈夫公爬起来了,说:“哪家?”“是我,我,向丈夫公买只瓜吃吃。”丈夫公又讲:“你从哪里来的?”“我是孔夫子的学生,走走路,口干了,来买只西瓜。”“你是孔夫子的学生,这样吧。我讲八个字,你要用在四句话里,用得对,送只西瓜你吃吃。”

子路要紧问:“是哪八个字?”丈夫公讲:“无数、无痕、最喜、最难。”

子路昂昂头、挺挺胸:“好!丈夫公,你听好,远望青山无数,快刀切菜无痕,洞房花烛最喜,新科状元最难。”

老头子笃笃烟筒,火石一敲,说:“官人啊,过失。”

子路没措施,回回身就走。颜渊就问:“你买的瓜呢?”“唉,老头子瓜倒有,要我出个对。用无数、无痕、最喜、最

难。”“你哪样对的呢?”“我讲远望青山无数。”“过失哟。远望无数,天天起来望就有数了。”“快刀切菜无痕。”“啊哟,菜割断了都是刀痕。”“洞房花柱最喜。”“不是啊,伴侣总有喧华,牙齿舌头还碰撞呢。”“新科状元最难。”“不算最难,有宗师大人辅导呢!让我去对。”

颜渊又来到瓜棚,作一揖说:“丈夫公,我来买只瓜吃吃。”“瓜啊,生的。”“我家口干得冒火,管它生瓜熟瓜,请你卖只吃吃。”“这徉吧,我出副对你对对,你对得出,我三亩西瓜田,尽你拣大瓜,勿收钱。”“丈夫公你讲。”“官人你听好:无数、无痕、最喜、最难。”颜渊接口讲:“丈夫公你听好啊,远望星斗无数,西北风割耳无痕,秋雨落地最喜,人前叙话最难。”

丈夫公笑笑:“这几句另有点像。”就让颜渊摘了个大西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范雎的远交近攻计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52 字

+ 加入清单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张禄,说有要紧的事求见。

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音gǔ)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

就为了这件事,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打得他几乎断了气,肋骨被打折,门牙也打掉了两颗。最后,魏齐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来,扔在厕所里。

天黑下来,范雎才从昏迷中醒过来,只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却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

为了怕魏齐追捕,范雎更名换姓,自称张禄。

那时候,正好秦国有个使者到魏国去,范雎偷偷地去见使者。使者就把他带到秦国。

范雎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

到那天,范雎上离官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雎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嚷:“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

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

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

范雎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

当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为客聊,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预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十分惊慌。相国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打发须贾到秦国去求和。

范雎听到须贾到了秦国,换了一身破旧衣服,到客馆里去见他。

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你现在在干什么?”

范雎说:“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当个使唤人。”

须贾见他身上穿得单薄,冻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茧绸大褂来,送给范雎,并且留住他一起吃饭。

须贾说:“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够给我引见?”

范雎说:“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识。大夫要见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见他吧。”

范雎陪须贾到了相府门口,对须贾说:“大夫等一会儿,我去通报一下。”

范雎进去不久,里面传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须贾进去。须贾问守门的侍者说:“刚才同我一块儿来的范叔,怎么还不出来?”

守门的说:“哪儿来的范叔,刚才进去的不就是咱们的丞相吗?”

须贾这才知道丞相张禄就是范雎,吓得一身冷汗。他进去后,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请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须贾狠狠地数落了一顿,接着说:“你今天见了我,给我这件绸袍子,总算还有点人味儿。看在这个份上,我饶了你的命。”接着,他又叫须贾捎信给魏王,要魏王杀了魏齐,才允许魏国割地求和。

须贾回到魏国,把范雎的话回报了魏王。魏王情愿割地求和。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杀。

魏国求和,秦国就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计策,先向韩国进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伏羲制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古琴历史悠久,出现古琴到底是什么时候?史学家众说纷纭,不去计较学术的考证,我们且听一个传说的故事吧。

传说中华夏民族先祖——伏羲,由于母亲华胥氏一日在东方的一个名为“雷泽”的沼泽边,看到巨人的脚印觉得好奇而踩踏上去,突然受到一种令人昏厥的震动感,那以后不久便生下一个人下孩,见风就长,没多久便长成一个巨人,华胥氏给他取名为“伏羲”。

伏羲聪明能干并且很有爱心,他教会世人使用火种煮熟食物后食用以减少因吃生食而带来的疾病,创造出八卦图为人们记录天地的奥妙及身边的发生各种事情。还教会大家用蜘蛛网的样子编制渔网下水捕鱼等等,使老百姓的生活一点点的好起来。

一天,他正在四处巡查,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帮助大家的,走着走着看到西山桐林霞光万丈,祥云四起,两只巨大彩鸟从云中而降飞向林中,栖息在最大梧桐树上,瞬间天空中飞鸟全都停在了四周,齐声叫起来,如朝拜一般。伏羲非常的惊喜,找来树神句芒问:“这是什么神鸟?”句芒回答:“这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雄鸟叫凤、雌鸟叫凰,是“德、顺、义、信、仁”五德皆具的吉祥鸟。百鸟之王,您看所有鸟都来朝拜他们。”伏羲恍然说:“我听说凤凰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贤九德,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由此看来此树必是桐林中的神品,可以做成乐器,让人们通天地,泯自性,繁衍生息。”

几年以后,他再次来到西山桐林,却看到大树繁叶飘落、树枝干枯、显示出枯萎的样子,他很难过,又找来树神句芒问道:“这颗灵树怎么了?”句芒答到;“自您上次见过神鸟凤凰以后,他们便不知去向,这颗灵树也好像在等待着凤凰,可凤凰有好几年都没来过,灵树可能是伤心了!”。先祖伏羲听了后很难过,为了使大树的生命得到延续,他决定用最美的声音来使大树复活。于是,朝那棵桐树行了三拜大礼,说道:“皇天降祉,施民以乐。”然后, 他找来了几个有经验的能工巧匠,小心翼翼的将大树砍下,然后按33之数,将梧桐截为三段。他用手叩击上段,发出的声音太清;他又叩了叩下段,发出的声音太浊;最后他取中段叩之,发音正好清浊相济。于是,他让工匠将中段桐木按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数字,斫出了长三尺六寸五的琴胚,又按四时八节之数,定为后宽四寸,前阔八寸,并把琴按“天圆地方”的认识概念,将琴的底板作平,面板却做出半圆的弧形,代表着天地同心。然后按阴阳两仪之数在底板上留出龙沼、凤泽,再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配上宫、商、角、徵、羽五根弦。随后又依百鸟朝凤凰的情景编创了《驾辩》乐曲,供弹唱,以纪念灵桐之义、凤凰之德!

随后,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每当人间庆贺丰收和节日的时候,人们便用伏羲留下火种将食物煮熟,用他帮助编织的鱼网,打捞出水里的鱼,烹调出美味佳肴,摆成丰盛的宴席。在宴席当中,大家还要弹奏伏羲发明的乐器,高唱他创造的乐曲,歌颂着先祖的公德,期盼着风调雨顺,其乐融融也。明代朱权编辑的琴谱《神奇秘谱》上古神品篇中所记乐曲《神人畅》就形象的表达了这一场景。全曲只用了一至五弦进行演奏。也应算是五弦古琴的一个有力佐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赵州桥的资料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流经赵县。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桥上有很多的东西,类型众多,丰富多彩。

赵州桥建成已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9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桥上有车轮印,膝盖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关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05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有关关羽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一)斩除恶霸

关羽十九岁那年,蒲州太守熊虎的儿子熊祥,为了强占张继昌的女儿鸾姣,勾结县令苗信,为非作歹。关羽闻讯,即到公堂,帮助辩理,一怒之下,打死熊祥,火烧衙署,砸烂牢门,救出鸾姣,逃至圣母庙。熊虎带喽罗追来,关羽放火烧了圣母庙。劈死熊虎,逃奔范阳避难。后到河北涿县,与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

(二)桃园三结义

关羽杀了恶霸熊虎父子,逃逸江湖五,六年。一天,关羽在涿郡观看朝廷招募义兵的榜文,结识了刘备和张飞。三人一经相识,志趣相投。次日,于张飞家乡鲜花盛开的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关羽拜玄德为哥,拜张飞为弟。誓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从此三人同心协力开创了轰轰烈烈三分天下的宏伟大业 。

(三)温酒斩华雄

汜水关大战,华雄打败孙坚又连杀两员大将,联军不敢应战。关羽请战:“不杀华雄,愿砍下我的脑袋”。曹操说“将军喝了这杯热酒前去杀敌”。关羽说:等杀了华雄回来再喝”言毕提刀前去。帐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曹欲派人前去打探,忽然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着华雄的头往地一掷。这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四)土山三约

徐州兵败,关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张辽以“三便”劝关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关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约’:一、今降汉不降曹;二、请给二位嫂子俸禄,不论何人不许入门;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辞曹归刘而去。三者缺一不可。

(五)秉烛达旦

曹操为了笼络关羽,赐给他珍贵物品,关羽却拒之不受;几日一宴请,关羽从不乱吃喝;给关羽大宅,关公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住外间;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却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无法,安排刘备的两个夫人和关公同居一屋室。关公仍不动色,秉烛独坐在门外,专心致志读《春秋》,通霄达旦,毫无倦色。

(六)斩颜良 诛文丑

白马对战,颜良连斩曹几员大将。曹请关羽出战。为报曹恩关羽奔马战颜良。颜良来不及问是谁,已被关羽斩下首级。为奖战功曹封云长为汉寿亭侯。袁绍为了雪恨,又派名将文丑追杀曹操。曹不抵,再请关公出战。云长纵马提刀,不到三回合,文丑心怯绕河而逃,关羽驱马一刀将文丑斩于马下。

(七)过五关 斩六将

关公辞别曹操,千里走单骑,一心去寻刘备。一路上,过了五关斩了六将。第一关东岭关,斩了孔秀。第二关洛阳关,斩了盂坦和韩福。第三关汜水关守将卞喜在关前寺庙中设计谋害关公。寺中和尚普净暗中相助关公识破卞喜阴谋。关羽结果卞喜性命,前行过第四关荥阳,斩了王植,又过了第五关黄河渡,斩了秦琪。

(八)古城相会

徐州失散后张飞占守古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日,来至城下叫张飞开门,张飞出城挺枪而向。关羽不解。张飞直言“你背兄降曹,封侯赐爵”。说话间关羽身后曹将蔡阳领兵追到。关羽说“看我斩此曹将,以表真心”。关羽纵马挥刀,一通鼓未尽,蔡阳人头便落地。兄弟前嫌尽释,进城相聚。

(九)刮骨疗伤

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关羽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之后,再次进攻樊城,却被一枝带毒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来为他用刀刮骨去毒,帐里帐外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的故事。

典故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真实历史

不过,历史上的华佗并未给关公治过箭伤,二人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的事,其间相隔11年,死人焉能医活人?

不过关羽中箭刮毒确有其事,这在《三国志·关羽传》已有记载,其详细情况与《三国演义》所述相似,但可惜书中没有记下医生的姓名。

罗贯中之所以将医生写成是华佗,大概因为华佗是当时的名医且擅长外科手术,治箭伤理更不成问题。如此“有根有据”,加之作者的生花妙笔,把故事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何人不信“刮骨疗毒”的真实性呢?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割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京城长安的大街上,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吟完之后,又想将“敲”字改用“推”字,犹豫不决,于是,一边思考,一边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动作。

当时韩愈做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的仪仗面前,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结果冲撞了韩愈的马队,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将自己刚才骑在驴上所得的诗句告之,还把因为斟酌“推”、“敲”二字而来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并且两人并排回家,一同议论做诗的方法,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老马识途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74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管仲对齐桓公说:“郑国向来不服天王,这时候又跟楚国拉拢到一块儿。主公要扶助王室,抵御蛮族,非得先收服郑国不可。”宁戚也说:“郑国从郑庄公死了以后,四个公子抢君位,简直闹得不像话。咱们先君杀了子?,原来想叫子突回去复位,没想到祭足立了子仪。现在祭足死了,要是主公帮助子突复位,他一定一辈子也忘不了您,还不听您的话来订盟约吗?”

齐桓公听了他们的话,帮助子突打进郑国去,杀了子仪。子突又做了国君,加入了中原的联盟。没想到楚国跟着就打郑国,郑国给楚国打得没有办法,只好退出齐国这一边,又依附了楚国。齐桓公知道要叫郑国一心归附,非把楚国打败不可。

齐桓公这儿正和管仲算计着怎么去征伐楚国,燕国派使者来请救兵,说北边的山戎侵略进来,来势非常凶猛,燕国人已经打了几个败仗,眼瞧老百姓都要给山戎杀害了,央告齐侯快点去救。管仲对齐桓公说:“主公要征伐楚国,先得打退山戎。北方太平了,才能够专心对付南方的蛮族。”齐桓公就带领着大队人马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周僖王的儿子周惠王14年,齐桓公23年,鲁庄公31年,燕庄公28年),齐国的大队人马到了济水,鲁庄公来迎接他们。齐桓公把去征伐山戎的事告诉了他。鲁庄公说:“您出来抵御北方的外族,不让他们侵略进来,不光是燕国,就是对我们鲁国也有好处。我愿意派一队人马跟着您去。”齐桓公正想建立武功,征伐山戎很有把握,就说:“北方路远,道上又有危险,我不敢麻烦您。万一需要更多的人马,那时候我再请您帮忙。”鲁庄公就依了齐桓公的话。

齐国的大队人马到了燕国,山戎早已抢了一批壮丁和女子和无数值钱的东西逃回去了。管仲说:“山戎没打就走,等到咱们一走,他们准又来抢掠。要安定北方,非打败山戎不行。”齐桓公就决定再向前进。燕庄公要带领着本国的人马作为前队。齐桓公说:“贵国的人马刚跟敌入打了仗,已经辛苦了,还是放在后队吧。”燕庄公又对齐桓公说:“离这儿八十里地,有个小国,叫无终国[在河北省玉田县],跟我们有点交情。要是把他们请出来帮帮忙,咱们可就有了带道的了。”齐桓公立刻派人带了礼物去请无终国国君。无终国国君也真派了大将来助战。齐桓公就请无终国的人马带路。

齐国、燕国、无终国的人马打败了山戎。山戎的头儿密卢向北边跑去,抛下了马、牛、羊、大豆、帐篷等不少东西,都给中原的人拿回来了。他们又救出了不少从燕国掳去的壮丁和女子。山戎的老百姓投降了。齐桓公打算收服山戎,嘱咐将士们不许杀害他们。山戎人做梦也想不到打了胜仗的会这么宽待他们,简直感激得要哭出来了。齐桓公问他们:“你们的头子逃到哪儿去了?”他们实话实说:“到孤竹国[在辽宁省朝阳县到河北省卢龙县一带地方]借兵去了。”齐桓公和管仲决定再去征伐孤竹国,好叫中国的北方能有太平的日子。三国的人马就又往北前进。

中原的大队人马到了孤竹国附近的地方,就碰见山戎的头儿密卢和孤竹国的大将黄花,每人带着一队人马前来对敌。他们又给齐国打了一个败仗。齐桓公一瞧天也不早了,就安营下寨,打算休息一夜,明天再去攻打孤竹国。到了头更天的时候,齐国的士兵带着孤竹国的大将黄花来见齐桓公。齐桓公一瞧他双手捧着一颗人头,就问他:“你来干什么?”黄花跪在地下,奉上人头,说:“我们的头子答里呵不听我良言相劝,非得帮助山戎不行。这会儿我们打了败仗,答里呵把老百姓都带走,还亲身到沙漠去请救兵。我就杀了山戎的头子密卢来投降,情愿在大王手底下当个小兵。您的人马去追赶答里呵,我可以带路,省得他回来报仇。”齐桓公和管仲把那颗人头仔细瞧了一阵子,又叫将士们认了认,真是密卢的脑袋。大概他们是窝里反了。齐桓公就把黄花留下。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跟着黄花进了孤竹国的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齐桓公叫燕庄公带着燕国人,守住孤竹国的都城,自己带着全部人马跟着黄花去追答里呵。

黄花在前头带道,中原的队伍在后头跟着,浩浩荡荡,一路走去。到了快掌灯的时候,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当地人把它叫“迷谷”,又叫“旱海”。那地方就跟大海一样,没边没沿,别说是在晚上,就是在大天白日,也分不出东南西北来。中原人哪儿到过这样的地方啊!大家伙儿全迷了道儿。齐桓公和管仲急得什么似地赶紧去问黄花。喝!哪儿还有他的影儿?大伙儿才知道中了黄花的诡计。原来黄花杀了山戎的头子密卢,自己想做头子,倒是真的;投降中原可是假的。天一会儿比一会儿黑,又碰上冬天,西北风一个劲儿地刮着。大伙儿冻得直打哆嗦。

往后越来越黑,真是天昏地暗,什么也瞧不见。他们就在这没边没沿黑咕隆咚的迷谷里冻了一夜。好容易盼到天亮,可是又有什么用呐?眼前还是黄澄澄的一片,道儿在哪儿呐?这块鬼地方连一滴滴水都没有。就因为没有水,不打算喝的也渴了;想喝的就更渴了。你有多大的力气也没法跟这冷清清的荒地斗哇?大伙儿正干瞪眼没辙的时候,管仲猛然想出一个主意来了。一只狗、一只鸽子,还有蜜蜂,不管离家多远,向来不会迷路的。他就向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挑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咱们在后头跟着,也许能走出这块地方。”齐桓公说:“试试瞧吧。”他们就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居然领着大队人马出了迷谷,回到原来的路上。大家伙儿这才透了一口气。

齐桓公的大队人马出了迷谷,走到半路,瞧见一批老百姓走着,好像搬家一样,就派几个人打扮成过路的老百姓,问他们:“你们这是干什么呐?”他们说:“我们的大王打退了燕国的人马,现在叫我们回去。”齐桓公和管仲这才明白当初所瞧见的空城也是黄花和答里呵使的诡计。管仲就叫一部分士兵打扮成孤竹国老百姓,混进城去。到了半夜,混进城里的士兵放了一把火,从城里杀出来,城外的大军从外边打进去,直杀得敌人叫苦连天。黄花和答里呵全给杀了,孤竹国也就这么完了。

齐桓公对燕庄公说:“山戎已经赶跑了,这一带五百多里的土地都是燕国的了,别再放弃。”燕庄公说:“这哪儿行啊!托您的福,打退了山戎,救了燕国,我们已经感激不尽了。这块土地当然是属于贵国的了。”齐桓公说:“齐国离这儿那么远,叫我怎么管得了哇?燕国是中国北边的屏障,管理这个地方是您的本分。您一方面向天王朝贡,一方面守着中国的北部,我也有光彩!”燕庄公不好再推,就谢了谢齐桓公。燕国一下子增加了五百多里的土地,变成了大国。

北半边算是平定了,齐桓公领着大队人马动身回去,燕庄公当然亲自欢送。他非常感激齐桓公,真舍不得分开,送着送着,不知不觉地送到了齐国的长芦,出了燕国有五十多里地了。可是“送客千里,终须一别”。齐桓公跟燕庄公分手的时候,猛然想起来一件事。他说:“依照朝廷的规矩,诸侯送诸侯不能离开本国的地界。我怎么能叫您不守规矩呐?您就送到这儿为止,五十里齐国的土地全送给您!”燕庄公再三推辞,齐桓公一心要人家认他是诸侯的领袖,一定要他守规矩。燕庄公只好答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破天荒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pò tiān huāng

【成语故事】

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凉而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有一个人上榜提名。

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带,得知刘蜕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蜕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典故】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

【释义】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从未出现过的事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前所未有

【相反词】司空见惯

【押韵词】人谋不臧、捉贼捉赃,捉奸捉双、搅海翻江、软玉娇香、杨虎围匡、化被万方、行不逾方、乞穷俭相、鲁殿灵光、志洁行芳、......

【年代】古代

【灯谜】战胜自然灾害

【歇后语】半天云里长满草

【英文】occurforthefirsttime

【德语】nochniedagewesen

【日文】破天荒(はてんこう),未曽有(みぞう),前代未聞(ぜんだいみもん

【法文】sansprécédent

【成语例句】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妈死了,他就这样形同虚设,这回他破天荒地用满是老茧的手摸摸我的头。

◎ 但是一天晚上,海门抱着他的宝贝儿子找到我门上来了,进门就一个劲地让他儿子叫叔叔,这可是破天荒第一回。

◎ 今年春节,叶家终于破天荒杀了年猪,人均比上年增收300多元。

[历史典故:破天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著名的历史典故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近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奢淫谄慢,鲜不夷戮,~也。”

[成语故事]

鲍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

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

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

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

邹忌(zōu jì)回答说:“小臣以研究琴理为业,当然善于演奏;大王的职责是治理国家,岂不善于国事么?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国家,与小臣抚摸琴弦而不弹奏有什么不同?小臣只抚弦而不弹奏,不能满足大王的意愿,大王身居王位而不问政事,恐怕不能满足百姓们的意愿吧!”

威王大为震惊,说:“先生用弹琴的道理劝说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于是将邹忌留下和他谈论国家大事。

邹忌劝威王节制饮酒,远离女色,讲求实际,区别忠奸,爱护人民,整顿军备,经营霸王的事业。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威王心悦诚服,立即拜邹忌为相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公主恨嫁,驸马难当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19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光武建武二年(公元26年),当朝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皇帝想为她在满朝文武中找个对象,就含蓄地问她对文武官员的印象。公主说:“宋公的容貌威武、品德高尚,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这一说, 光武帝有数了。宋公是指当时的大司空宋弘。那一天, 皇帝召见宋弘, 让公主姐姐坐在屏风后面,他对宋弘说:“俗话说,人的地位一尊贵了就会换朋友,人的家资一富裕了就会重娶老婆, 人情是这样的吗? ” —— 这分明是在试探宋弘。宋弘回答:“我只听说过,贫贱时候结交的朋友不可忘记, 共度患难的糟糠之妻不能轻易抛弃!”这一说,光武帝就明白宋弘的为人品性了,悄悄回头对屏风后面嘀咕了句:“事情成不了喽!”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北方的西秦王为了拉拢太子太师焦遗,想把公主嫁给他的儿子焦华,焦华却说: “ 每个男人娶妻子,都想与之一起侍奉父母, 如以公主这么尊贵的身份而下嫁给我这个臣民,实在是身份不对等, 我担心金枝玉叶的公主不能主持料理家务, 不是我想娶的妻子类型!”——这个焦华真胆大,但句句是实话,以孝顺长辈闻名的他知道公主妻子进家门后, 绝难尽到应有的孝道, 所以放弃成为驸马

西秦王毫无办法,只好捏了鼻子说:爱卿你说得很对啊, “ 卿之所行, 古人吉事”,我的女儿不能强制嫁给你!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嘉奖开国元勋尉迟敬德,想将女儿嫁给他,尉迟将军说:“臣妇虽鄙陋,亦不失夫妻情。臣每闻说古人语:‘富不易妻,仁也。’臣窃慕之,愿停圣恩。”要推掉这门亲事,但又不能不说出个理由来,于是,尉迟将军就拿古人来做挡箭牌, 说了一番大道理, 也算粗中有细的高明。理由非常得体,唐太宗不仅没有生气,还当场表扬他家庭稳定搞得好,“帝嘉之而止”。

以上拒绝迎娶公主的例子,幸而碰上的都是讲道理的明君,所以,不娶公主对于他们的仕途毫无损伤,而另外一些“幸运”地被皇家相中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有位尚书杨乔,长得容仪伟丽,而且才气逼人。皇帝想将公主许配给他,杨乔却坚决不肯。皇帝执意逼婚,结果杨乔竟绝食七日而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悲壮地抗拒了皇家婚事。

很多事情,代不乏例。晚唐的唐宣宗最宠爱女儿万寿公主,到了婚嫁年龄,指令宰相白敏中为其择驸马。最后看中了一位名叫郑颢的年轻人,这小郑既是官宦世家“官后代”,本人又是进士科及第,很有文化,但小郑此时已有婚约了,正准备迎娶呢!“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小郑最终被逼娶了万寿公主,却始终郁郁不乐,真是强扭的瓜儿不甜。

历史上的他们为什么不愿迎娶公主?似乎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是,公主们出自天家,娇生惯养居多,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从小就被骄纵得骄恣无礼、蛮横放肆,进了夫家后,常常引来麻烦不断,甚至酿成家族悲剧。譬如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新阳侯阴就的儿子阴丰娶了光武帝的女儿郦邑公主,“公主骄妒,丰杀之,被诛,父母皆自杀”,这不是引火烧身吗?

此外,还有政治原因。虽然,成了天子女婿后,飞得更高成为可能,但是也跨进了政治漩涡中心,增加了许多权势下的不自由和重重危险,一旦失败,或赶上王朝败亡,皇家女婿只会摔得更惨,莫说官运,怕是小命都要丢掉。

再则,社会看法也是一个方面。被皇家绣球抛中“幸运”地成了皇亲后,地球人都会认为,驸马就是靠裙带关系发迹的,极易遭人轻慢和蔑视,本身真正的才华本领倒不易彰显了。所以,一些正直且有实力的官宦之家,也是不屑以此提升家族声誉尊荣的。

为了不被皇家公主挑上, 躲避皇家联姻, 有的官宦名门明明家中有几个年轻俊美、学识出众的未婚男青年,却坚决保持低调,拉扯出一些借口来,不肯如实汇报:或说家中子侄尚小,或说子弟已经娶亲,或说儿子疾病缠身不敢耽搁公主的幸福。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很多皇帝的女儿到了待嫁之时,分外地伤神。俗话说,捆绑不成夫妻。权大无边的皇帝也常常没辙,所以,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了。唐代就有许多公主因嫁不出去而“剩”成了“单身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管鲍之交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朋友是一种相遇,朋友是一种相互认可,朋友是一种相助,朋友是一种关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

【释义】管:管仲;鲍:鲍叔牙;交:交情。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管仲,另一个叫鲍叔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以后,管仲分到很多,鲍叔牙却分到很少。人们纷纷议论管仲是个贪财之人,不讲情谊。鲍叔牙知道后,便替管仲辩解说,管仲不是不讲情谊,他家里情况不好,而且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都说他是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听说后,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是贪生怕死,只是他得留着命回去照顾家中的老母亲啊!

后来,公子诸当上了国君,他每天吃喝玩乐,任意妄为。鲍叔牙和管仲都预感齐国将会发生内乱,就分别带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到莒国和鲁国去了。不久,诸被人杀死,管仲想让纠顺利地当上国君,于是便在暗中对付小白,可惜把箭射偏了,小白不仅没死,还当上了齐国的国王,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是!”齐桓公惊讶地说:“管仲曾经想要杀我,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便请管仲回来当宰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管仲在谈到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往事时,曾说:“我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成长心语】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朋友是一种相遇,朋友是一种相互认可,朋友是一种相助,朋友是一种关爱……但是,朋友最为可贵的还是相互信任。一旦成为知己,一定是彼此了解的,或许细节并不熟悉,但观念必定是了然于胸的,对于对方的行为总是可以作出最符合其初衷的解释。

管仲在鲍叔牙的坟前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管仲一生因为有这样一个知己,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