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诵国学经典作文汇总六篇 作文范文【推荐20篇】

导语:国学是一种经典的中国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诵国学经典作文汇总六篇 作文范文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6853

作文

1000

对国学的认识作文

全文共 1413 字

+ 加入清单

我对国学认识“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同时,国学又是集各家精髓,百家并存的学说。集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孙子,管子,韩非子,鬼谷子等国学大师的精华思想为一身。 清朝末年之后,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国学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对于国学的概念,许多学者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看法。何谓国学?目前尚且没有统一的定义。今天就这个问题,我举2个例子吧。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2种观点似乎都合乎情理,都是正确的。因为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既有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内容,又有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现代理论。在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因此,我认为,这2个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彼此之间有无法推翻对方。总而言之,目前,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争议。

在我看来,国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国学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之中,由无数的大师,学者的智慧组合而成的集体智慧结晶。早在先秦时期,国学就已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诞生了;随后,国学经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逐渐壮大,形成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同时,国学又能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吸收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进步思潮,不断增加自己的内涵,不断的进步。在1840年之后,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叩开古老中国的国门,随之而来的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与碰撞,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内忧外患之下,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悄然刮起,以林则徐,魏源,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即中体西用,提倡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在随后的20世纪20年代,现国学概念产生了。

而到了当代,中国刮起了“国学热”。 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之下,“国学热”当然就进一步升温。或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就想开办“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国学因此走向了高校课堂。在我看来,高校开设国学这门课程,还是可取的。因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当代,国学中的一些精华内容,或许可以让高校里的大学生们静下心,在车水马龙的社会里不至于迷失自我。同时,国学教育更应是生活的体验和习惯的培养,通过学习和生活的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当然,进行国学教育时,应该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审视力。

在我看来,国学这门学问永无止境的,永远散发着只属于他的独特魅力,我们应加倍珍惜,好好的传承,但同时,也应该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审视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国学四题作文小学生优秀篇

全文共 4948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又热了

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在上世纪曾经几落几起:“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狠狠地砸了一下;二十年代复兴至鼎盛,到“文化大革命”几至摧毁;八十年代有了“寻根”热,自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延续至今。自从2006年北师大才女教授于丹讲《论语》一炮打红之后,又给“国学热”加了一把猛火。于是,各路学者各个流派纷纷登台演讲,“国学热”便更加轰轰烈烈起来。

也可能有人嫉妒于丹教授一场演讲两万元“束脩?”,或许是勇士们维护经典意切,说不准也是想借此出名机会跟着热闹热闹,于是就出了“十博士炮轰于丹”的故事,博士们披挂上马一起叫阵,要求他们的于老师“快快下课”。紧跟着北大又杀出一员猛将,大号名叫李零的,仓促间出了一部叫《丧家狗》的大作,把个孔夫子从内到外大大奚落了一番。要说心平气和稳腔稳板气定神宁,那要数凤凰卫视请来的台湾国学教授傅佩荣了,他在“国学天空”专题节目里每次七八分钟讲解,倒是言简意赅,给了人许多的思考和启发。

也许是受了潮流的蛊惑抑或引诱吧,我闲来无事,便把蒙尘多年的《论语》找出翻了翻。孔子的门徒们记下来的老夫子的那些话确实难懂。先前虽然读过一两遍,大都是结结巴巴糊里糊涂;后来又听老师讲过《论语集注》之类,那也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再后来自己做了老师,又得给学生讲《论语》选段了,老实说,除了照本宣科,看家本领也就只是强迫学生们背背背考考考了。

读《论语》读得最“深刻”的要数“大革文化命”那年头了。年轻朋友要问,那时“国学”不是“革命对象”了吗?确实,当时什么“封资修”书籍都焚得差不多了。忽然一天一声令下,“批林批孔”运动爆发,不知一下子从哪里冒出那么多《论语》版本来,成了全民“研究”的大学问了。有“学者”带头,有后生闹腾,寻章摘句,刨祖坟,挖根子,旁征博引,上纲上线,横批竖批,把个孔老二批得是臭不可闻,把当时还属“年轻人”的我等“批”得一头雾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如今“国学”又热了。这次“热”得当然与以往是绝不相同的。漂亮端庄的才女教授把《论语》讲得出神入化,讲得那么好懂那么有趣那么结合国人当今的实际,这就是于教授的过人之处。于教授的读《论语》心得发行上千万册,使印了书卖不出去的广大著作家们不能不眼红;于教授的演讲一场一场座无虚席,使招不来听众的专家学者的演讲心理难以平衡。

国学到底如何学?尚无定论。只是听讲者决不可认为只有国学才是救世秘笈,其它古今中外诸类学说都是旁门左道;更不可像媒体披露的某“大师”那样让成群的小学童子集体向孔夫子下跪;这和那个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让成百上千的娃娃向英格里士下跪一样,从小处说都是误人子弟,从大处讲是要误国误民的。

恩施晚报 2008.3.24

断 句

孔夫子的弟子们记录老师的话语时还没有电脑,甚至连文房四宝也还没有发明,自然他们编书刻字比他们的后辈子孙舞文弄墨或敲敲键盘就可以批量生产不知难到哪里去了。那时节是先要把竹子削成竹简,再用刻刀把古里古怪的象形文字或篆字刻在竹简上,那该要费多少笨工夫,自然是只能简而又简;再说,那时也还不兴按字数计稿费的。直到汉字进化印刷术发明,印出的文章也还没有标点符号段落层次之类,这就给几千年后子孙们的阅读带来了不少麻烦;当然同时也养活了数不清的文人学士,使他们得以借考证研究养家糊口。

不说别的,“断句”就是可以申请专项经费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们还是就着“国学热”以《论语》为例罢。《论语·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个句子,该怎样来点断呢?

一般是“点”成这个样子的:

1、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它的意思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

查阅三十多个出版社出版的《论语》,所有的版本都是这样解释的,可见其断句的权威性。

这样解释的话,就是十足在推行愚民政策了。

等到尊孔了,有人就主张用另一种方式来点断,这就是:

2、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一“点”,意思就变成:“孔子说:老百姓表现不错的话,就放手让他们照样做;如果他们表现得不好的时候,那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道理。”

这样一来,意思完全相反,孔子又不失其作为教育家的本色了。

此后,又出现专家学者的许多“点”法:

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为“孔子说: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或译为“孔子说:如果有人可以做使者(有出使的条件与能力),就应当授以特权,由他全权处理,不要过多地限制;如果他条件不具备,就应当告诉他,他有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地方应当改进。”

4、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须加以引导。”

在这里孔子又主张对老百姓加强领导了。

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两种断句法,解释起来意思差不多:“孔子说: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还是要进行教育。”

专家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是有一点没能弄明白:孔子为什么讲这句话,在什么场合讲的这句话,又是对谁讲这句话,原文没有交待。

既然原文没有交待,也就给后人提供了活学活用,各取所需的机会了。

到底怎么解释最恰当呢?那就看时代背景和解释者的意图罢。当年为了“批林批孔”,当然专家们会取第一种解法;而今要读经尊孔,自然是第二种断句最适合了。第三种解释呢,用在对出国考察人员的培训上则最为恰当。至于第五第六种断句法,拿来加强对老百姓的管理教育再好不过了。到底何种诠释合适,专家们都会根据授意者的要求去做的。

请看,《论语》的“精神”是多么博大精深啊!“国学”怎么学怎么用,由此可见一斑。

恩施晚报 2008.3.31

辨 字

孔子的一句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批孔”时曾把它作为轻视妇女的典型语言“批倒批臭”了的。“国学热”起来后,各路学者又打起口水仗来。专家们“辩”起“论”来起码是洋洋万言,只因为文章短了好像少了点“论文”的架势,不“引经据典”说服不了PK对手;同时,评职称都是要长篇大论才有分量,短了就上不了档次;加之当今发表论文已经不是按字数计稿酬,而要自己出钱才能刊登,自费发“论文”大多是论篇计算的,交了那么多银子,文章写短了划不来,因此就越拉越长。

本人这篇短文不要自费发表,也不为评职称。正因为“短”,就只能是把他们的观点“借”来,说说学国学“辨字”有多么重要,有多么难。

专家考证孔子这句话大体有四种理解。

第一种是“卫灵公和南子”说——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卫灵公的宠妾南子见到名闻天下的孔子,觉得可以借他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便怂恿灵公带孔子出游,自己同车。弟子子路以为先生想以此而出仕做官,“夫子矢之曰:‘天厌之,天厌之。’”孔子指天发誓予以辩解。可能南子早有“淫行”的名声在外,后人以为孔子鄙视其为人,故将南子和灵公纳入难养的“女子与小人”之列。

第二种理解为“女”、“子”拆开说——

康子墨认为这句话其实是标点上的错误,应该“断章取义”,将“女子”折断分开为“女、子”二字。“女”是指君主的妻妾,“子”是指君主的儿子,而“小人”则是指君主周围的宠臣、佞臣、优伶、宦官之流。因为这类人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却靠着能说会道和会揣摩君主心事而深得君主宠幸,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左右君主的思想和意志。《韩非子》的“八奸论”说到“同床”、“在旁”、“养殃”等条,影射宦官、优伶、幸臣三股势力对君主的影响以及对国家的危害性,认为其小可以祸乱宫廷,大可以毁家亡国,并举出春秋时晋献公之宠妾骊姬逼走重耳,汉初吕雉嫉妒成仇将戚夫人断手剜眼割舌药耳成“人彘”——为“女”、“子”的分开定义提供了佐证。

第三种理解是“女”为“汝”说——

孔子全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新出版的《〈论语〉新译》作了全新翻译:“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不好教育培养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说会了),(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说听不懂)。”认为“女”作通假字“汝”用。《论语》中“女”字一共18个,都是代词,译为“你”或“你们”,并不是指“女人”。觉得拿现代文汉语中的“女子”来套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文言词组“女子”,失之偏颇。

第四种理解为“鄙夷”说——

大多数人认为这段话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孔子弟子三千没有一个女的,老先生歧视妇女恐怕是不争的事实。学者钱穆认为这句话指“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和他们接近的话,他们将不知道谦让;疏远了,他们会怨恨你。”还认为孔子瞧不起体力劳动者,弟子樊迟想学种庄稼,孔子说那是小人(即体力劳动者)做的事,认为只要做个好礼、好义、好信的官,自然会有很多小人(下等人)来为你稼穑。君子在上位,小人在草野。

看看,孔子说的这句话竟有如此多的解释!这种现象倒比较好理解,因为“谁来解释,针对什么解释,什么时候解释,在什么背景下解释”结果往往大不相同。专家们辩来辩去,我注六经也罢,六经注我也罢,很难有一个权威解释让大家认同。至于一般人倒不必那么较真,觉得谁的解释有理就采信谁的吧。

“国学”学起来可真不易啊!

恩施晚报2008.4.7

释 义

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对于文化经典,后代人都是要注疏阐释的。这是因为时代变了,形势在发展,当时的东西哪怕再好,要用来指导现实生活,也不能照搬。首先要弄清经典在彼时彼地的意义,同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运用。

《刻舟求剑》的故事是在小学课本里都学过的,但许多人一辈子都没学会。一些自称掌握了真理的人,引经据典就常常出偏差,不是“左”了就是“右”了,这原因当然很复杂——有的经典本来就难懂,后人对产生经典的情形不甚了解,加之往往囿于一己之见,自然就有了众多的解释。更常见的是各取所需,为我所用,以求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革命理论家自己也看到了这一点,曾经不无幽默地解嘲:有些人用我的话去打倒对手,有些人又用我的另外一些话去打倒对方。

还是说《论语》吧。譬如说“仁”,专家们都说这是《论语》的核心内容,一两万字的《论语》“仁”字就提到一百多次。孔子对“仁”的解释也不少,他说“仁”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执行“仁”必须以“礼”为规范,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这些观点一到了当年那位“副统帅”手里,就成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行韬晦之计,搞篡党夺权。可见要正确阐释经典,取决于释义者的人品、素质和修养,以及阐释者的动机和目的。在纷繁复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各种思潮交替激荡的时代,要继承和倡导儒家经典,首先需要道德高尚的理论家做出正确的解释。

闲来无事,又翻了翻《四书集注》。觉得就我等的“水平”,要读懂原文已感到困难不少,借助注释和译文似乎看懂了一些,那也只是一点字面上的意思。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下,又有多少忙人有闲心去钻研探讨呢?最近看了于丹“论语心得”视频,确实得到不少启发。于丹的“心得”好在紧密联系当今生活实际,通过自己的体会把深奥的经典解释得浅显易懂,这真是不容易。人们评价说,她有“一屁股坐在地板上给大众讲课的姿态”,“讲得15岁的中学生都可以懂”,“咦,原来孔子就住在隔壁呀!孔子很亲切,孔子讲话也很有趣。”《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拉近了经典和大众的距离,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坐标。这是做了一件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好事,不知道“十博士”等反对者到底是什么居心。

在众多宣讲者中,还有一位也值得称道的,就是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他说,“我在台湾专门把深刻的东西讲得很浅显”,他将孔孟儒学分成一个一个小专题,在凤凰卫视开的“国学天空”专题里,每天讲七八分钟,语态从容,神情安详,语气平和,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颇有孔子循循善诱的风度,丝毫没有强加于人的意味,硬是说到听众心里去了。只可惜傅佩荣们的讲解听到的人还不多,而一些虚张声势的假大空演说却是太普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山东少儿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1446 字

+ 加入清单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中国哪个节日?”

“元宵节。”参赛选手回答。

这是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2014年首届“国学名士”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现场的一幕。此次大赛自6月至12月举行,有上万名选手报名参加,经过层层选拔,共有12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这12位选手都是在复赛中通过“国学”和“美德”的双重考验进入决赛的。

据介绍,此次比赛突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首届“国学小名士”冠军刘康宁说:“古人说过,学习最好的时间有三个,马上、枕上、厕上。我觉得,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空闲时间,抓紧学习这些经典文化。”

“我知道国学不像景泰蓝黄花梨,能随随便便拍出天价,读四书五经也不能顷刻送人上青云,中国文化不在于追求‘实用’,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不羁’的精神。”来自临沂市兰山区临沂第一中学的谢奕辰说,“我读苏轼的‘诗酒趁年华’,他原本写来是为自遣,但在我读来,却成了空前绝后的浪漫……”

此次比赛设计了众多环节,全面考查选手对于国学经典的理解与运用,也深深地影响了这些“小名士”的成长。参加“国学小名士”的昌乐县昌乐二中的侯朝捷说:“我从诗中获得了一种力量,感受到古人的一种智慧和心态。”来自兰山区的侯懿轩说:“我不仅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加感受到国学的力量。”

此次活动启动以来,这些选手除了自己参加外,还带动了大批中、小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仅参赛选手在各地学校结合“国学小名士”建立的国学社团就达20多个,参与公益活动近3000人次,直接影响和带动周边人群超过10万人,在全省青少年中掀起了传承国学、传承美德的新气象。

去年7月,来自枣庄赛区滕州市第一中学的“国学小名士”高晗,以大姐姐的身份走进当地小学的留守儿童群体,辅导他们做作业,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画画,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留守儿童度过了愉快而美好的一天。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高晗就用谈心的方式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敦促他们不能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同时,她还特意为留守儿童们上了一节暑期安全课,提醒他们注意身边的安全隐患,远离危险。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滕州市区一家幼儿园里,近20名孩子端坐在教室内认真地齐声朗诵《弟子规》。这堂国学课的老师不再是孩子们熟悉的面孔,而是来自滕州一中的“国学小名士”徐杨和吕文兴。课堂上,徐杨、吕文兴通过各种小典故、小寓言,把国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生动地传授给孩子们。

“本来觉得小朋友们不认得字,教起来会比较困难,没想到20多分钟后,他们就已经能较为流畅地朗诵。”徐杨说,在这次活动中,他不仅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还通过弘扬传统文化,获得了成就感,内心很愉悦。

经典诵读观后感

山东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最新汇总】

幼儿园元旦观后感

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观后感汇集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

201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据比赛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的“国学小名士”活动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主题,旨在让青少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把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让他们因此而收获成长。

来自东营的季军田艺萱说:“这次能够参加‘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我很开心。这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也能让我从经典文化精髓中汲取养料,从而感悟人生,修身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走进童学馆,学国学作文900字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传统文化之一,更是几千年人文精神的沉淀。今天就跟随着我们太报的小记者们来童学馆,体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走进童学馆,一幅巨大的孔子画像便印入我们的眼帘,他似乎期盼着我们的到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身着精致的汉服,”穿越”时空,变成了一个个文质彬彬的小书童。9:30体验活动正式开始,在教室里老师教我们学习茶道,教我们如何泡茶,敬茶,品茶;教我们学习弟子规……。

开蒙礼开始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这些小书童闪亮登场。第一环节师正衣冠,老师为我们整理衣服,以示尊重;第二环节我们认真地双手重叠,拇指相扣,顶住额头,连鞠三个躬,庄重地集体行拜孔礼,以示对孔子的尊敬;第三环节我们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小小弟子规,句句大道理;第四环节击鼓明志,每个小记者们举起双捶,在鼓上用力敲打三下,并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理想。轮到我时,我紧张地咽咽口水,使劲地在鼓上敲了三下,并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长大后,我要当作家!”第五环节开笔写字,我们拿起毛笔,在纸上先写了一个人字,接着在旁边又写了一个人字,意味着从小要学会做人,又在从字上方写了一个人字,意味着要团结友爱,虽然我写得不是很好,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第六环节终于轮到我与其他四位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展示茶道二十四式。我们井然有序,有模有样地跟着老师开始了:叶嘉酬宾,孟臣净心,高山流水,乌龙入宫,芳草回春。看着老师流畅地表演,真可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小学习练习茶道可以修心养性,可以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让孩子们在袅袅茶香里感受古人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的道德理念。第七环节美德善行,我和几位小记者一起表演了两个话剧《手表去哪儿了》和《爸爸的烦恼》,在表演中我明白了在还未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不能妄下定论,把怀疑当成真相;对待长辈,不能在长辈面前显摆自己的才能,藐视长辈。最后第七环节我们向家长们展示了手语舞《跪羊图》,懂得了百善孝为先,要尊敬父母,尊敬长辈,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在走进童学馆,学国学的小记者活动中,让我们受益韭浅:穿汉服,拜孔子,习礼仪,学茶道,诵读弟子规,希望更多的人热爱国学,学习国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国学经典作文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作为其中的一支,它通过朴实的文字、优美的韵律、凝练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儿时的我,就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

刚咿呀学语的我,每天便随父母拿着鹅的图片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虽不明其义,但那简短的句子却朗朗上口,令我牢记于心。每次在电视上或乡下见到鹅时,这首《鹅》就会脱口而出。

大一些时,幼儿园的老师教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并不完全懂那些句子,但在我心中种下要珍惜粮食的信念。

读小学时,我已经能够读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是那么雄奇壮丽,也能够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亲情是多么可贵,还能够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不一定那么准确,但我对诗词的理解在逐步加深。

升初中后,随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我读到多美的诗词。当读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时,我不禁热血沸腾,真想披甲上阵,与诗人共御外敌;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时,我不禁被深深折服,立志要忠诚爱国,为伟大的祖国奉献一切;当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放与洒脱时,我倍受感染,告诉自己事无完事、人无完人,不要过于计较得失;当看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的悲哀与无奈时,我禁不住神色黯然,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愁绪……从诗词中,我学会珍惜,学会欣赏,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爱国,学会洒脱,学到优美的语言。

中国的诗词,细腻处如少女情怀,欲语还羞;豪放处似天马行空,徜徉恣肆;悲伤时如杜鹃啼血,寸断肝肠,激昂时似金戈铁马,锐不可挡。中国的诗词,国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语言中的精灵,它是会燃烧的句子,它激励我前进,它指引我提高,它将一直伴着我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家在苏州,国学少年”比赛作文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6月底接到班主任刘老师的信息,说要推荐我和郑欣妍去参加“家在苏州国学少年”的比赛。听到这个消息,我是既高兴又紧张!

这次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场比赛呢,而且每场比赛的形式和内容都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准备的项目也很多。

初赛一共有六场,我是在7月5日参加的丽丰购物中心的那场,我选择了自己比较拿手的《三字经》,在三分钟的诵读过程中,我加入了一些舞蹈动作,但是由于我在计时的时候没有将自我介绍算在三分钟之内,导致当天没有讲完就被主持人喊停了,所以我当时有点激动,还在妈妈怀里默默地流泪了。

大概两天之后,妈妈在FM96.5的官方微信上看到了复赛晋级名单中有我的名字,当时我开心得不得了!

复赛是国学知识问答和经典语句上下句对接,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有《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千字文》等,虽然这些国学知识我们平时都接触过,不过只会前面一点点,所以在短短的一周时间还是很紧张的。7月20日下午我们在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复赛,我们按照年龄大小被分了组,我和郑欣妍被分在了同一组,比赛一共分三个环节,国学知识问答中我答对了五题,古诗词上下句对接中我答对了四题,才艺比拼环节我跳了一小段《茉莉花》。

我很庆幸地入围了决赛,决赛内容分两部分,分别是“我说苏州”和“国粹才艺”。“我说苏州”环节,爸爸帮我选择了平江路,为了让我能更好地演说,我们全家特地去了一趟平江路,品尝了平江路的美食,而爸爸为了取景,先后去了两次。“国粹才艺”我被举办方安排在了舞蹈组,和其他五个小朋友一起跳舞,巧合的是舞蹈的名字还是《茉莉花》,我们经过了三次排练,还统一了服装!

决赛当天,也不知什么缘故,我上台之后把爸爸哈哈哈交代全抛到了脑后,只顾自己演说,由于速度太慢,导致演说内容和后面的PPT内容不相符,没有能够得到高分,最终获得了优秀奖!虽然我有些失落,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责怪我,只是希望我通过每次的比赛,看看其他选手的精彩表现,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关国学的作文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轻轻地,你——国学,从我身边走过,留下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时常萦绕在我耳边,鼓励着我,激励着我,陶冶着我。

学习国学,我得到了很多收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方面:坚定了学习信念、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并学以致用。第二方面:我从国学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我所理解的国学是这样的:国是指国文,学是指学术,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星相、数术等等。这些既属于国学范畴,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但为何以儒学为主体?因为儒学在最初影响范围极大,统治者如果要治理好国家,必借用其作为圭皋来体现自己的形象。

记得刚上初中时,国学老师讲了《诫子书》这篇古文,我对“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这句话印象深刻,并且也很喜欢这个句子。记得那一次,我因为对学习有些厌烦了,上课也跟着走神。有次小检测,考卷拿到手,竟然大部分不会写。结果可想而知,成绩出奇的差,只有29分,我后悔了!但是后悔并不能改变事实,经过这件事后,我上课认真听讲并相应的做笔记,平时用《诫子书》中的这句话来反思自己的“所想”,“所做”,“所为”,时常感到惭愧,所以我不停的反思自己,激励自己要做个上进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我也明白了国学的重要性,也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比如做事不能急躁不安,不能纵欲放荡,不要有消极怠慢的心态,要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物,这样就会进步,每天进步一小点,日积月累,最后就会进步一大步。”在思想上,唯有加强思想锻炼和思想改造,达到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崇高思想境界,才能做到自警、自励。

啊!学习国学是多么重要,它让我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了我的素质,我从中汲取知识,并陶冶情操。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我能带着国学之美,提高自己,感染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让国学经典伴我们同行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幼在我心中牢牢扎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月夜思乡的情景在我脑海中也不曾忘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领略到了古诗词的魅力。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不但有大量优美的诗词演绎着语言的魅力,还有很多经典着作展示着古人的智慧。比如《三字经》、《仟字文》等内容简短精炼,寓意深刻、包罗万象。“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趁着年轻要好好学习,锤炼自己,将来一定会成有所成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提醒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身边处处都能获得知识。这些经典文学经过了漫长历史的沉淀,像一盏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无论做人还是做事!

看完《三国》,我想成为诸葛亮,像他那样足智多谋,能识天气、看地理。可最后像他那样聪明的人也未能挽救一个国家,为什么?如今看来,这与三国时期各诸侯之间的争权夺利,没有共同的目标有关。这样既伤害了百姓,自己也无法成功。这让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新中国,新中国以国家统一为目标,没有战争,没有争权夺利。我们丰衣足食,有明亮的教室、和蔼的老师;有幸福的家庭、和谐的邻里。可是,同学们,在我们享受这一切的时候,也要想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

看完《西游记》后,我想成为“齐天大圣”孙悟空,能降妖伏魔、辨善恶。为保唐僧取经不畏艰险,不惧生死、勇往直前。也曾为唐僧的软弱无能而气愤。但当我看了《大唐西域》之后才明白,历史上真正的唐僧是一个博学、有主见、雷厉风行的人,是一个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坚定不移的高僧。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国学,它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知识结晶,它能教我们明辨是非、少走弯路、增加修养、提高素质,让国学经典伴我们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国学里的微感动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古汉字,古文化蕴含丰富底蕴,细细品味,你会感受到它的娉婷清雅,像一杯纯净的水,又像一缕朦胧的烟。

古诗词的意境是一言难尽的,是需要慢慢去体会的。小时候我并不懂“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什么意境,书上是这样写的:“什么时候我的马儿才能戴上金色的笼头,飞快地奔驰在千里疆场上。”但爸爸却告诉我书上写的只是意思,意境是需要自己去体会的。我不懂,意思不就是意境吗?爸爸说,等我长大后就会懂的——现在我懂了,作者想表达的是期盼自己在战场上驰骋的想法,而并非是真的希望马儿戴上金笼头。作者从这首诗中流露出的对战场的向往就是这首诗的意境了。意境,的确是需要自己体会的。

所有的古文学,都有它的深刻含义。“歌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这柞缺不处完。”这一句话是教人们做人不能骄傲自满,不能持功自傲,否则只会折损自己。而谦虚才是与人,与世相处的正确方式,只有谦虚才能不断进步。这便是“满招损,谦受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思乡之情令同样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产生共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点醒了人们的思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勾起我们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言辞中浓浓的母爱令人感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不畏艰难,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给了后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这都是古代文学大师传承下来的精神。

中国国学经典现在已经开始普及全世界,外国人也对我们的文化非常感兴趣,因为中国文学是其他所有国家都不曾拥有的,是最独一无二的。

古学经典,给人支撑,给人信仰。是世界文学史上永远熠熠生辉的一颗星!这颗星永远不会褪色,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闪耀。

中国文化里的诗情触动人心,中国文化里的精神感动人心,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国学里的微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国学经典的高中作文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国学经典对联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青少年要承担起弘扬国学的重任。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国学经典对联,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联:读书好种地好学好便好,

下联: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上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下联: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学贵有恒切莫半途而废,

下联:才需积累休忘一篑之功。

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

下联:自强不息光阴贵于黄金。

上联:诲海无涯良师堪为舟楫,

下联:学无止境勤奋胜似风帆。

上联:三尺书案连接五洲四海,

下联:两寸粉笔贯通万代千秋。

上联:有办法有决心埋头苦干,

下联:不说谎木夸大笃志力行。

上联:尽心尽力未能十分尽职,

下联:任劳任怨不敢半点任功。

上联:劝人休藐视书生一院春风真事业

下联:诸公已大偿宿愿万间广厦亦经纶

上联:胸怀祖国育英才汗水催成千树绿

下联:放眼乾坤为志士甘霖浇灌万花红

上联:寒柳初芽看阵阵和风吹发枝枝桃李

下联:白驹过隙愿莘莘学子珍惜寸寸光阴

上联:几杆教鞭巧绘人情物理千张画

下联:一堂学子苦攻中外古今万卷书

上联:天下事不难为且登玉峰巅打开新世界

下联:人之大莫如耻要从诗书里做个好男儿

上联:我由辛苦中来忆当年灯影机声莫忘慈母

下联:人以贫穷发愤期此后乘风破浪便是佳儿

上联:亮节领风骚,品尊三友,名列四君,引高朋笑傲林泉,六逸七贤齐拱手;

下联:清流招毁誉,杜恨万竿,郑思一叶,任墨客激扬文字,千评百说只摇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国学大师陈寅恪

全文共 3438 字

+ 加入清单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这连当时的学生们都能感觉到。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游学海外13年带回的却是东方学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陈寅恪就是这陈家的第三代。这一年他9岁。家国大难之后,陈宝箴携家带口回了江西老家,陈三立索性专注于诗歌创作,“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门庭,走向了与传统仕宦截然不同的结局。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父亲陈三立赶到上海,送别陈寅恪。他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陈寅恪一辈子以家族为荣,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终生背负着家、国的使命。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笔记,他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就在那儿自己读书,没事去听课,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以这样一种感受作为基础的。

开辟国学研究新领域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但他从不满足,仅梵文一项,就先后学了10年。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候,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而对子的上联,又仅有三个字:“孙行者”。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祖冲之”。一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给“孙行者”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陈寅恪的预料。

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欧语系的区别在哪里。陈寅恪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

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而讲其他的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黑布包裹着的。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后来的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考古学家徐中舒、文献学家蒋天枢等等。

登上中古史研究高峰

就在这个时候,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学界通称的“中古史”。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学术转向,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而最大的因素就是与抗战有关。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即将不保。父亲陈三立这时已85岁了,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陈寅恪久久地斜卧在走廊的藤躺椅上,一言不发。这时,陈寅恪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剥离,已经看不清东西了。医生告诉他需要手术,但做了手术就需要相当时间的休养。陈寅恪最终选择了不做手术,就是说,为了离开沦陷区,他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不是做卡片,而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北平沦陷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但赶到长沙,还没等到这些藏书,便又匆匆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可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这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陈寅恪写书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被后世记忆着。在四川李庄的时候,邓广铭先生住在陈寅恪的楼底下,傅斯年对他说,陈先生如果有什么事一跺地板,你就马上跑上去。有一次邓广铭跑上去,看见陈先生躺在床上呻吟,说我要快死了,我这个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牛津大学1939年曾正式聘请陈寅恪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一直虚席以待。因为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全国学生营养日是哪一天

全文共 2216 字

+ 加入清单

2001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以(卫疾控发【2001】120号)文联合颁布文件将“中国学营养日”法定下来,时间为每年5月20日。

2016年中国学生营养日时间为:2016-5-20 农历四月十四

设立背景

中国学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虽然膳食热量供给基本达到标准,但蛋白质供给量偏低,优质蛋白比例小,钙、锌、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明显不足。由于膳食中铁的吸收利用率低,我国20岁以下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6—29%。城市中小学学生一日三餐普遍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富,而实际上应该早餐丰富才对。学生膳食中植物源性铁的比例过高,铁的质量差、吸收少;学生钙摄入不足,仅为有关标准的40.6%,这与学生膳食中奶制品、豆类消费量偏低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导致白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脑细胞活力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不佳;饮食不重视,导致营养状况不如小学生;城市学生因生活水平高,学生偏食严重,多吃高热量的巧克力、饼干等食物影响身体发育,同时缺乏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而农村孩子不偏食不挑食,而且活动量较大,故而城市孩子普遍营养状况不如。

另外,由于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合理营养知识,学生片面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加上运动量不足,我国青少年肥胖症发生率逐年升高,有的地方高达15,3%。而青少年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成年后罹患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肝胆疾病等慢性病埋下了“定时炸弹”。

为了青少年茁壮成长,应大力普及学生营养知识,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饮食结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应根据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素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标准,合理调配膳食,做到荤素、粗细搭配,平衡健康。

设立宗旨

营养学专家在首届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新闻发布会上呼吁,尽管城乡生活日益富裕,但城乡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仍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

营养状况和营养成分的优劣是影响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体能与智能的发育状况。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蒋建平认为,由于某些营养素缺乏所造成的营养不良,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自然消失。据他介绍,有数据表明,不论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的日均摄入钙的数量明显不足,仅达到供给量标准的40%——50%。

尤其是农村儿童的营养状况更令人担忧,5岁以下的农村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达到23.9%和29.5%,直接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城市中小学生肥胖率上升较快,如2001年北京高达15%——17%,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肥胖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量不够,以致2000年学生体能素质指标比1995年有所下降。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郭栉懿说,有数据表明我国11岁——14岁的青少年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2——3厘米,主要原因是我国青少年膳食不平衡,导致身体缺乏维生素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而营养不良。据统计,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不良较东部严重,身高体重不达标的比例为20%,生长迟缓的比例则高达30%。专家认为,大力宣传普及营养科学与食品卫生知识,扫除“营养盲”在我国城乡已成当务之急。

1989年5月20日全国启动了“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和营养成份,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营养学会、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决定举办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向社会各界全面宣传学生的营养、食品安全、健康等相关知识,“把关心下一代从我做起”变成每位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学生饮用奶日供量约8万盒的昆明市成为首届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主办城市。

基本要求

早餐设计

按照我国学生每目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本要求,一般早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0%左右。

按照"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基本原则全天食物种类达到25种以上,尽可能使营养早餐达到丰富营养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营养早餐应由粥面类、面点类、肉菜蔬菜类等三部分组成,在餐后加一份瓜果补充维生素。

午餐设计

学生午餐的营养素设计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5~40%。

学生营养午餐的食物供给量,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肉禽蛋类等三类食物,并所占比重分别为65%、10%、25%左右较为适宜。

重视菜谱色、香、味、形、质的合理搭配。

要善于做些价廉物美又营养丰富的菜肴,如豆制品、猪肝、海带、肥肉、胡萝卜等食物。

晚餐设计

学生营养晚餐营养素的设计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5-40%,各种营养素的设计量应以补充有益于促进生长发育的营养素多一些。

学生营养晚餐的食物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禽蛋奶类等三大类食物,所占比重分别为60%、10%、30%左右较为适宜。

学生营养晚餐的种类,应在6-10种甚至更多的种类(不包括汤菜料、葱姜蒜调味料)。

要重视菜谱色、香、味、形、质的合理搭配。

宣传标语

1.营养 食品安全与健康

2.均衡营养、适量运动

3.营养、健康,和-谐同行

4.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5.营养给你健康、智慧和力量

6.建设护苗系统工程,托起明天的太阳

7.营养午餐配合素质教育,为国育英才

8.喝牛奶,保健康

9.保证食品安全,促进学生营养餐发展

10.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11.营养主要来自日常膳食

12.营养贵在全面、均衡、适量

13.营养给你健康、智慧和力量

14.大家来学营养知识,人人学会自我保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与国学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55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幸运天使在我耳边呼唤,把懒洋洋的我从梦中叫醒,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踏上兴宁的旅途。

你们知道吗?兴宁以前是个文化之乡,还是个小南京呢!

我来这里是为了执行一个秘密任务的,在兴宁一个美丽乡村进行五天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学习对象是亲子。教室和课程是分开的,妈妈有如何做好妈妈、妻子、媳妇的课程,我呢,主要学习如何做好一个好孩子的课程。

就这样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我和妈妈乘坐绿皮火车,经过6小时,晚上7点半抵达兴宁火车站,再乘“希望之车”来到善德国学堂附近的中学,再走一段乡间小道才能到达目的地。我走在一条通往智慧之门的小路上时,只见夜晚的小路昏暗无比,耳边还有蝙蝠的叫唤声,把我吓得魂飞魄散,心想这条小路就代表先苦后甜的苦,才会尝到智慧之门的甜吧。于是,我鼓起勇气走完这条小道,终于到达了善德国学堂的大门。

这里的老师非常有耐心,帮我们热饭,这里的饭菜都是素的,但是,都非常美味可口,我吃得津津有味。到了睡觉的时候,老师认真地帮我铺床,像极了妈妈。

太阳公公还没出来,我们5点半便起床早读《弟子规》,百善孝为先,老师的讲课使我茅塞顿开,看羊儿跪下吃奶,看乌鸦反哺父母,“孝心”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每当孝心在心中被激发出的那一刻,我觉得生活都变得美好了。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国学,一天就这样悄悄的过去了,晚上躺在舒服的床上,我还在津津有味地回忆老师的教诲……。

还没回忆完,一阵公鸡叫透过窗户传来,新的一天开始了。老师为了让我们知道长辈的苦,一早就让我们到公园去捡垃圾,让我们感受清洁工阿姨们的辛劳,我们兵分两路,捡了足足有5斤呢。感恩叔叔阿姨们,我们以后要让更多人爱护环境,减轻清洁工顶着烈日工作的苦。回到教室,老师问大家捡完垃圾后有什么感受,有的人说“我们的垃圾应该自觉扔到垃圾桶里”,有的说“现在扔垃圾还要进行分类”,我举手回答:“感恩清洁工们,我们会好好爱护环境。”

转眼到了星期三,我们学习了“知恩报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有一个男孩在8岁时,母亲就离家出走了,五十年后,男孩做了大官。他做了不到1年的官,就请人到处寻找自己的母亲,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翻山越岭,到处打听,总算找到了,当他重新申请官职时,皇帝见他如此有孝心,就封他做了比原来更大的官,从此他和母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个知恩图报的人。

一天一个故事,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了。第四天的课程是体验妈妈的十月怀胎,老师在每个女生肚子里放了一个气球(代表怀孕),在男生脖子上挂着一个鲜鸡蛋(代表保护胎儿)。大家顶着个大肚子,在院子里干苦力活:扫地、洗碗……一开始我总觉得很简单,直到下午看见有的同学没有保护好“胎儿”,气球爆炸了,有的同学竟然无所谓地把“胎儿”拿出来玩,不管自己的“孩子“。这时候我才知道妈妈怀胎十月是多么不容易,有多爱我。下午,老师安排我们给自己的家长喂饭,互换角色;老师特地交代家长要故意扮成小孩子,吃饭的时候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挑三拣四为难对方,从而让我们知道吃饭不应该挑食,娇气任性。晚上,老师要求每个人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我如实的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时间“嗖”的一下飞到了周五下午,精彩怎能错过,因为这是国学课程的最后一天,这天下午所有的家长和孩子要上毕业典礼课了。首先,大家集体背诵《弟子规》,唱《感恩一切》。轮到我单独给亲子大课堂演唱《春暖花开》了,我发现老师的瞳孔里装着一个有天籁之声的我,我收获了快乐和自信。到了我最期待的活动—-给爸爸妈妈洗脚,我献给妈妈的是《孝亲颂》,并把前一天写好的信交给妈妈,妈妈读着我的信泪流满面,我就这样一直帮妈妈洗脚,老师自己也带来自己的家长,给自己的家长洗脚。洗完脚,整个教室里哭声一片,每个家长和孩子都拥抱在一块,此情此景,我记忆犹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国学经典诵读作文

全文共 888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合上了《中华诵——国学经典》这本书时,突然有很多话要跟大家讲。

我读的是五年级上册。这本书中,一共有六个单元。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单元。

这个单元里有三首诗。这三首诗所描绘的夏日,都是美不胜收的。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单元。我觉得这个单元写的景色非常美丽,让我读的津津有味。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首古诗:《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意思是:夏天到了,白天越来越长,绿树底下树荫浓密,楼台的倒影映入池塘。微风吹拂,水面上波纹晃动,就像水晶做成的帘子。棚架上开满蔷薇花,满院清香弥漫。在这首诗中,我看到了诗人对山亭夏日的安详、静谧的向往,同时,我还深深地感受到夏日的美好。夏日,虽然烈日炎炎,但是,一切都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到处都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啊!

在这个单元里,还有许多“经典诵读”。当我读到“知己知彼,将心比心”的时候,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是啊,认识一个人的前提条件就是“知己知彼,将心比心”。也就是说,为人处事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别人。这样,用自己的心关照别人的心,才能做到关系融洽。“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互认识的人到处都是,可是,有多少是“知心”朋友呢?也许,你会说:“当然都是啦!”但是,不是光在一起玩儿乐的朋友才是知心朋友,像那种不光想着自己还想着别人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心朋友”啊。

说完朋友,我们再说说为人处事吧。“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让我懂得:只有光明磊落、朴素大方的人才能得到好报。像那种整天做坏事儿的人,比如小偷等等,就疑神疑鬼、寝食不安、永无宁日,而且惶惶不可终日。

除了这些,还有第二单元的“黄金无假,阿魏无真”,更是让我明白:要相信真实的东西,而不要偏听偏信;而第三单元的“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又让我明白读书的重要性;第四单元的“三思而行,再思可矣”让我懂得:凡事需三思而后行;第五单元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使我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第六单元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让我明白要珍惜时间。

这本书,我真想再读上千百遍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读经典品国学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三字经》想不大家都不陌生吧,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并列成为三大国学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及一些民间传说。

《三字经》全文一千一百多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着很有节奏,作者是王应麟,但是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艺术瑕疵,不过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魅力人被世人所公认。

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也确实如此,它有着永垂不朽的生命力,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它有着课本上学不到的历史故事和做人道理,还附这一个个小故事呢,比如:《以人为镜》、《乘风破浪》、《铁杵磨成针》等等。都告诫着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比如像《铁杵磨成针》中的:李白小时候是一个很是贪玩的小孩子,有一天,他逃学出去玩,在一个小路边看见了一个老奶奶,老奶奶正拿着一个粗粗的铁杵,在岩石上反复磨来磨去,李白看了很是奇怪,就跑过去问她,老奶奶说:“孩子,我正在磨针绣花呢!”李白很吃惊,问道:“老奶奶,这根铁杵这么粗,你怎么把它磨成绣花针呀?”老奶奶笑道:“乖孩子,知道水滴石穿吗?只要我一直在这儿磨,总有一天啊,这粗粗的铁杵就会变成纤细的绣花针的,明白吗?快去上学吧,奶奶相信你,你会成大器的!”李白听完,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从此,他天天刻苦学习,终于长大成了一位有名的诗人,从一根粗粗的铁杵,终于变成了一枚绣花针。

瞧!这下你对《三字经》应该了解了吧。你可别看它仅一千多字,它的内容可丰富了。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了在生活中《三字经》所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呢!

那天下午,我们约好了和杨雯雯一起出来玩,在好乐多门口见,那时正赶上是夏天,天气很燥热,我们就站在那里一直等着她,朋友们都等不及了,孙晓倩跳出来大骂道:“杨雯雯也太过分了吧?她自己慢得像只蜗牛,还要我们在这里受罪,真是的,像她这种人,算什么朋友啊!我们自己走了算了。”她们似乎都很赞同,但我只是淡淡的应付了一句:“再等等吧!”虽然我也有些受不了了,但我不能走,应为这是我想到了三字经里的一句话——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是,雯雯是没有信守诺言,但我们不能像她一样,我们是有道德的人,做好别人的榜样才算是。”我对她们说。她们听了这话,态度有了一些转变,我们依然在那里等,一直等到她来了,但似乎谁都没有对她提过这件事。

读了《三字经》,我真是受益不小啊,不仅学会了待人处世要宽容、有诚信,还学会了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等等数不清的东西,这全得归功于《三字经》啊,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大家都爱上国学经典,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一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统的无穷魅力吧!

[读经典品国学作文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国学赋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悠悠天地,巍巍华夏。炎黄绵延八百代,国学流传五千年。历史车轮起自盘古,文化长河源从风骚。美刺殊文,备三五百篇诗咏;吉凶异画,变六十四卦爻占。荀子劝学,博闻则青出于蓝;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苏武牧羊,屡餐雪于北海;庄周活鲋,必决水自西江。苍凉悲壮,当推建安七子;平易流畅,尽在唐宋八家。引壶酌酒尚五柳,横槊赋诗传阿瞒。三言二拍,开话本之先河;南洪北孔,继戏剧之雄风。江淹妙笔生花,文思大进;扬雄绣口吐凤,辞赋愈壮。韩昌黎送走五鬼,李青莲邀来三人。适兴子猷常泛棹,思归仲宣强登楼。染翰操觚,直使洛阳纸贵;执经问难,竟教明镜不疲。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品卢仝七碗之茶。岳飞数战八千路,杜牧长醉廿四桥。大历十才子,文不加点;苏门四学士,机杼一家。才高八斗,应从马头草檄;学富五车,当效驴背成诗。惊神泣鬼,诗词随风生珠玉;遇云绕梁,曲赋掷地作金声。

国学灿烂,江山辉煌。太白诗,摩诘画,左丘传,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稼轩词,相如赋,屈子离骚,尽古今绝艺;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扬子涛,庐山瀑布,皆宇宙奇观。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旷野平原,骑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八百里洞庭,两诗一文,但凭岳阳壮阔;三千里赤壁,独词双赋,尽览黄鹤风流。滔滔江水,洗净千秋人物;浩浩天风,吹开大地尘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汉霍光有“不学无术”之言,宋太宗出“开卷有益”之语。晴空看鸟飞,流水观鱼跃,乐读《永州八记》,且识玄机宇宙;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闲赏《临川四梦》,净得清气乾坤。览《西厢》,知张孙杜斗法普济寺;阅《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魏蜀吴晋,《三国演义》任我豪气驰骋;经史子集,《四库全书》由他风流纵横。萤辉竹素,蠹去芸编。胸怀经典神亦焕,腹有诗书气自华。

国学者,文化也。下人视之无益衣食住行,上者知其有助士农工商。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卷《孙子》鼎中原。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人浴兰汤,不忘端午;客斟菊酒,常忆重阳。陈琳作檄愈头风,堪当扁鹊圣手;杜甫吟诗除疟鬼,何须华佗金丹。《灵枢》《素问》,皆傲于四境;《伤寒》《本草》,俱扬于八方。天文地理,《甘石》《水经》尚在;算术农事,《九章》《齐民》犹存。东海西湖,南州北国,梦里溪山尤壮丽;天象地质,人文物理,笔端谈论自激昂。

呜呼!国学曾遭磨难,文化饱受浩劫。秦皇有焚坑之举,汉武怀罢黜之心。明重八股之风,清尚文字之狱。时至今日,此害尤深。歌手放歌,不知琴室七声;书生读书,难明文房四宝。自内改革,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西学嚣张。五星旗下,书声琅琅,尽是西洋音调;圣贤书旁,文笔洋洋,皆为拉丁模样。九州风雷,万马齐喑。恨夷文之猖狂,异国学之衰微。叹屈大夫再況汨水,哀贾太傅又谪长沙。是故有识之士,欲挽狂澜于既倒;无畏之子,要扶大厦于将倾。复兴古文,孤舟白雪常怀柳;倡导国学,匹马蓝关每忆韩。然而西学汹汹,国民惶惶。虽欲效女娲大神,只手补天;奈何如诸葛武侯,独木难支。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赞春之酒,唯憾春归。灯影憧憧,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残月照人时。

呜呼!寒风萧萧,浊浪滔滔。武穆仰天长叹:“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嵇康伏地哀号:“《广陵》一曲,于今绝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国学是璀璨的明珠作文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从汉赋到元曲,从《水浒传》到《红楼梦》,从《春秋》《史记》到《论语》《老子》,国学就像一杯 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也是要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读懂了,就理解了国学的精妙所在了。

汉赋,汉朝古诗的巅峰。汉乐府诗中,更多的是歌的形式,歌声优美动人,让人穿越到几百年前,《诗》出现的时候,汉乐府,带来的是《诗》的希望与传承。

唐诗,宋词与元曲代表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国粹,诗,词,曲不断发展,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古人的爱国情怀,思念之情都通过古诗表达得淋漓尽致,到今天,古诗词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悯农》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农民们的劳动成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诉我们要珍惜少年时光,不要等老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习;《过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诉我们怎样才算真正地爱国……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祸之福兮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墨子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孔子教导我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子一语点醒梦中人:福和祸是相互依存的;墨子告诉我们,成大事的人,要为天下利益着想,除去天下的灾害。这些先辈们用智慧为我们和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食粮,至今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可不只是诗词古文,四大名著也是我们的明珠。《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西游记》的神话故事,《红楼梦》的悲哀故事,各有各的特点,四大名著被大量翻译为其他文字,在国外畅销,这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学习。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了几千年,依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芒,国学的火焰难道会熄灭吗?不,不会,我们会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国学这颗明珠永远灿烂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

全文共 2098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一)

一说国学,我就想起上幼儿园时学的《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小朋友们都声嘶力竭的跟着老师朗读,我也大声的读着,当然却不知所云,直到现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意味深长的道理,也理解了国学的魅力所在。

“入则孝”讲的就是亲情,“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告诉我们要认真听取父母在教诲,“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告诉人我们要善待、照顾父母。尽管现在家里有暖气空调,不需要我们扇扇子暖被窝,但我们也应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爱我们的父母。

关于学习,孔子也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这个最好的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能弄虚作假,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而且要做到学了新知识不忘旧知识,要不断复习巩固。

助人为乐、尊师爱教、爱护公物、勤俭节约都是好的优良品德。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更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身边的一些所谓“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

现在《三字经》和《弟子规》已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向导,是我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就像一位严肃的启蒙老师,教给我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不断修正我的坏习惯,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二)

捧起国学经典诗文的那刻,你便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灵。从此,你时时刻刻地陪伴在我的身边。

国学,你从中华文化宝库中像流水一样哗啦啦地流出来,氤氲成乍暖还寒时候草木的笑脸。亲爱的,你禁锢在岁月的沙漠里太久了,早就该有一次灵魂的放逐,在干干净净的黄色脸庞上,绽放礼仪之邦的灿烂笑容,在干干净净的白纸上,像小树苗簌簌地长大,长成一大堆茂盛的枝干和叶子——那叶不是绿色,而是千年不褪的中国红,同样温暖动人。

国学,你在经典书籍上交错缱绻,交汇成我心中的温暖。我们是一体的,你触摸到那块微热的地方了吗?亲爱的,我带你晒太阳去。我们安静地看看蹀躞的流云去流浪,听听华夏大地的脉络里忙碌的心跳,然后我们相顾微笑。

我们在时光中穿梭,你陪我成长。日子好像老电影,播放我们自导自演的喜剧。“爆竹声中一岁除”的除夕夜里,你我一起欢度;“灯树千光照”的元宵夜里,()你我一道逛灯;“皓魄当空宝镜升”的中秋夜里,你我共同赏月。亲爱的,你只是陪我长大,却不会变老,我们一起寻找殷实的不懈的向上的幸福,像一根刺以光的速度向着宇宙那头那个渺远的终点。

若干年以后,我将带你去北京,去敦煌。我们去看长城,我们去看莫高窟,我们穿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地带,探寻前人的足迹,萃取先人的文化精髓。我们还要去西藏,仰望圣洁高远的天空,让心变成瓦蓝瓦蓝的颜色。顺便梳个藏族小伙子的发型。亲爱的,你不知道,我那样子会有多么帅。我要那么帅地去参拜布达拉宫。亲爱的,在如此圣洁的空气里,活跃在纸上的你会比我更加妩媚。

你从远古走来,博大是你的风采;你向未来奔去,磅礴是你的气概。国学文化,炎黄子孙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三)

“人之初,性本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伴着郎郎的读书声,学校开始了每天必修的课程——国学。所谓国学,就是一些古人的名人名言,但是可别小看了这些古文,它所表达的道理却对现代人很有帮助。就比如“二人同心,其力断金”这句话。它告诉那些不团结的人: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两人意气投合,就有切金断玉的力量。再如“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注意细节,不能粗心,差了一点点,损失就很大。就像查里国王一样,因为少钉个马掌,就失了一个国家,最后饮恨自杀!

《论语》,《三字经》,《庄子》,《孟子》,《墨子》……汇集了哲理的精华,浓缩了智慧的结晶,这是中国多么灿烂的文化呀!

从前,我一直有一个坏毛病——考试成绩好就骄傲自大。但书上讲“是君子,就要谦虚,不要高傲自大。”我可不想做伪君子,经过学习《论语》,我就时常约束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有一次考试我英语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傲自大的毛病又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总认为自己英语已经学的很好,不再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而别的同学还在不断进步。使我在第二次考试中得了第三名,与第一仅相差2分。那次考试,是对我高傲自大毛病的沉重打击。因此,我学的谦虚起来,成绩也在稳步提升,经常保持第一名;还有,我原喜欢斤斤计较,有时跟同学合不来;自从学了“做事斤斤计较,会失去所有的朋友时。”我学会努力控制自己。也是,本性难移嘛!有时会控制不住。但我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做到!

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一个民族不从自己的历史中吸取“营养”,怎么发展进步。就像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还要回过头来学习沙士比亚,海伦……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历史,他们要寻找历史,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并非简单的能够被精华和璀璨来形容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忘记历史就是忘记未来。

读书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获越满。让我们多读这些书,让国学和我们一起长大吧!

文明伴我成长作文快乐的成长作文健康成长作文

[三篇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不学礼,无以立。乐五声八音总名。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御史马也。书者以笔画记诗词。善数不用筹策。”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

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学是获得知识、技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熟识的东西。

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我学到很多东西。在平时,我们课本上的古诗、词,不仅要背下来,最重要的是还要理解它的意思。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这才是关键。尤其是在看节目时,选手们背诵诗句的速度十分快,脱口而出,好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一样。他们口中的诗句,那是古代的文人们智慧的结晶,如今已经变成了他们自己的东西。

古诗句的境界也很高,不只是字面上所描写的风景、人物、心情等,更重要的还是隐藏在诗句里的深层意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写出了四季变幻的美景,告诉我们要留意身边的美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陶渊明悠然、淡泊,超脱于陈杂之外的感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雨的轻柔,更表现了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艰苦认真,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诗句提醒我们需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时间不会倒流的。……

古诗句的意境也很多,读着读着,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着视野的变化,高山在广阔的平原处消失了。从荆门向远处望去,江水好像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晨披着朝阳走向田地清除杂草,夜晚才伴着月光扛着锄头走回屋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的西湖,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展示着她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示出她另一面的奇妙景致。真的是好看极了!……

在看了节目后,我还知道了。我们在参加比赛或是考试的时候,心态一定要平静。头脑一定要冷静,从容不迫。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在做选做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做出选择。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分,有时也会适得其反,这样就是得不偿失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古诗词、文言文到现在的白话文。但我们现在依然还是要学习古文,要把古代文人所创造的经典佳作变成自己的东西,让自己的脑子牢牢地记住它们,做到活学活用。就像是选手们一样,可以脱口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泰山国学小名士决赛观后感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周末,我在电脑上观看了《国学名士》这个节目。

这个节目是一个诵读大赛,诵读国学,诵读经典。这个诵读大赛的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自信。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

选手们表现十分精彩,特别是总决赛时,两位选手在一分钟内对出对联,并且工工整整,如:冰冻三尺,恰能磨练心志;谢弈辰:剑磨十载,方可造就英雄。刘康宁:风吹万里,正待翱翔霄汉。令我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对选手们的敬佩——这些选手答题迅速,惊人的知识储备量使我自愧不如!他们牢记国学,发扬国学,让国学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使更多的人了解国学。

在这些选手的身上,我看到了熠熠闪烁的光辉——节俭、自信、孝敬、诚信、智慧……而我也多了一份决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无止境!

国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我们必须牢记国学文化。

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而国学就是经典中的经典。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或许你会说“什么呀,哪有时间呀?”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只要肯挤时间,时间总会有的,你把打游戏的时间拿出来,不就有了吗?

我呢?也和那些人一样,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每天昏昏度日,有一次,我在早上赖床不起,白白浪费了四个小时!在这四个小时里,能干多少事呀!那些选手在这时候应该早就在学习了吧。所以,我非常惭愧。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就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我的知识十分有限,书读的很少,所以,以后我要多看书,来丰富我的知识。对!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看完这个节目后,我有了深刻的醒悟:时间就像海绵,只要你肯挤,时间总会有的。正所谓学无止境,让我们继续学习,继续创造美好的明天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