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国学的作文(汇编20篇)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国学的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浏览

6062

作文

1000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从幼时摇头晃脑吟诵“床前明月光”到今朝抑扬顿挫诵读“怒发冲冠凭栏处”,古诗词始终都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为中华民族悠远文化凝结的精华,笔墨之间描绘出的尽是壮丽的历史篇章。从我牙牙学语之时,国学经典便一直陪伴我成长

犹记初上小学时背诵《长歌行》,只知“老大徒伤悲”警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却惰于去深究其他语句的意味,也难以体会字句中的巧妙安排,只是去背诵,去朗读。而如今学习古诗词,从简短的语句去探索诗人精神世界,去寻觅文思泉涌挥墨写下的语句究竟包含怎样的情感,去品读传世名篇暗藏的笔法之精妙。从最初的不求甚解到现在的钻之弥深,国学经典一直陪伴着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也不断向我们出着难题,激励我们翻越山丘。而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我们逐渐体味到国学经典的美妙之处;体味到它晦涩语句中的壮志豪情,兴衰起伏,又或是蕴含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路走来,总少不了国学经典的陪伴。

毫不夸张的说,国学经典几乎包罗万象,它能穿梭古今,引领我们泛舟历史长河;它能妙笔生花,展现山河之绮丽;它能抒发壮志,教给我们高风亮节;一个人应有的胸怀宽广,凌寒傲骨,浸刻在诗词曲赋之中,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教给我们热爱家国,教给我们民族精神。诗词亦能描绘壮丽历史。一如他人评价李白“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字里行间那个辉煌的时代便跃然纸上。

成长的路上有苦有甜,免不了的则是不断的学习。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浸润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之中。它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教导我们勤奋学习,珍惜时间,教导我们热爱家国,热爱自然美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加强,国学经典在我们的精神上印刻下的痕迹便愈深。

国学经典伴随着每个人成长,也默默润泽了我们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欢乐诵读国学经典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你们读过吗?这本书精选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典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有最美的古典诗词。

唐诗是必不可少的。在唐诗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少历史,也找到了无数的乐趣,认识了许多扬名中外的诗人。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让人流年忘返,百读不厌。可我更迷恋唐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代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他的七绝与李白的诗并称为"双璧"。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他的闺怨,宫怨诗也有很多佳作。现存王昌龄的诗180多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因此,在众多的诗人当中,我尤为敬佩他!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深切的感受到王昌龄的决心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格。“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明月还是秦时的明月,关塞还是汉时的关塞,去出征的将士们至今还没有回来,只要李广将军现在还在,就一定不会让胡人的兵马度过阴山。王昌龄这种忧国忧民的做法是我难以做到的,如果是我早就不管了,就在家里吃喝玩乐。读了王昌龄的诗懂得了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诵读这些古诗,犹如穿越时空隧道,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了解历史与文化的走向,感受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尊严,传承文明,接续未来,以便于我们走向更加丰盈优雅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国学经典作文800字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国学经典,也许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国学?什么是经典?《论语》《易经》《诗经》,这些都是国学,也都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经典,就是从古时侯流传下来的,并且对人们有用的一些正能量的句子,人们称之为经典。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有些题型听得一知半解,也不敢去问老师,并且在暑假的时候这些题我也都学过,觉得自己能慢慢琢磨出来来,就把题放在那儿,等到考试的时候,看着试卷上的题,就开始后悔了,唉——当时真应该去问问老师的,这都是一样的题型,只是换了一种方法问而已,还有一题竟然是原题,唉——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啊!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买,不然,我一定要卖一大瓶。所以说,有问题不懂得,就应该抓紧时间去问老师,或者也可以和同学相互讨论。千万不能一知半解。

短短的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国学经典真实博大精深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国学经典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国学的作文300字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国学,是那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至高无上的宝座。《国学经典》里一句句简短深刻的诗句,使我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语文测试,妈妈叫我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好好地复习复习,我不耐烦的答应了,可我拿着书本翻了几页,趁妈妈在客厅做家务,就开始玩那些小玩意,一会折纸,一会儿给布娃娃穿衣,根本没认真地复习。第二天,我拿着卷子就有好几个生字不会写,词语不会组。这时我想起了《国学经典》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现在才明白,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去温习和练习,温习学过的知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也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有一次,我玩电脑,当时我向妈妈保证只玩半小时。可是,当我坐在电脑跟前玩着精彩刺激的游戏时,早就将时间与诺言抛到了九霄云外。“已经超时了。”妈妈提醒我。我随口答应道:“马上。”一动不动的在电脑跟前津津有味地玩着游戏。 “啪”的一声,妈妈将电脑电源关了,生气地说:“下次不能再玩了。你背的‘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在哪里去了。”这时我才明白一个人一旦许诺,就一定要做到信守承诺,这样不仅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还能使自己内心获得快乐。

我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也是我最大的缺点,遇到问题不去动脑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使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如果凡事不动脑筋,就成了一个“木头人”。所以,我在一天一天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学会了善思,精思,学会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学经典》使我收获人生智慧,踏上绚丽多姿的人生之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国学经典书籍:《大学》读后感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山东省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名为《国学名士经典诵读大赛》的节目,使我心情无比激动,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个节目主要讲了各地热爱国学的学生在一起比赛国学知识,选出最终的冠军。我之所以喜欢这个节目,是因为它能让喜爱国学的人展现自己的才华,勇于表现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看自己对国学的了解程度,检查自己的国学知识,能让自己进一步热爱国学,了解国学。

我最欣赏的故事叫《晏子使楚》,讲了齐国丞相晏婴出使楚国,楚王看不起齐国,就让晏子走狭小的门,晏子看出了楚王的用心,便答道:“人就要走人走的门,只有到狗国才会从狭小的狗门进入。”楚王无言以对,只好将门打开,楚王又问了他几个问题,晏子巧妙的回答,借机讽刺楚国,令楚王十分尴尬,不得不佩服晏子的才华。

其实以前我非常不喜欢国学,我总是认为国学非常枯燥,以前的旧知识,还学它干什么,又没有用。自从看了这个节目,我对国学的态度以改从前了,原来国学不仅能读,还能讲,能演。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了解国学的精髄,乐享其中。

更令我激动的是,国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份文化,它更需要人去传承,去宏扬这种传统文化,让它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知道我国的古老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欣赏国学其中的魅力与精华。

愿国学能永远传承下去,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不磨灭,让祖国的古老国学文化发扬光大,为祖国的明天建设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学与人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本就是与人生相互依存的。

孔子论人生一成德之教,为己之说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要时刻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成人之美,而不能以小人之心来待人待物。孔子把仁爱作为自己一生的道德基础,并时刻警示自己的学生也要以仁爱对天下。这是多么值得后人来学习的大爱。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认为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却无义就会捣乱,小人只有勇却无义就会偷盗。孔子认为,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必须讲究有道义。若是凭借着无道无义而取得的东西,孔子觉得是可耻可恨,不屑一顾的。甚至在今天,“义”也被人们称赞,并作为结交朋友的根本。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伤人。孔子认为,“礼”为人们的生活约束了许多。现在,不讲礼数的人,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庄子论人生——高洁旷达,逍遥自在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可是如果梦不是梦呢?那么人生怎么办呢?就把它当做是梦。孟子以阔达乐观而闻名,他认为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为何不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开心度过每一天,把一切当成是梦呢?

“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人若是没有志气,便和禽兽差不多两样。孟子虽逍遥以对俗世,但他却满怀志气。没有了志气的人,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缺少了年少热血澎湃的感觉,便与没有思想,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的禽兽一样了。

“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在灯红酒绿的俗世里的人们,金钱与权力的欲望贯穿了身心,对于他们而言,修身养性最好的方法,便是减少自己的欲望,淡泊如水的享受平静的生活。

国学与人生,我认为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妨慢下来,品读回味经典国学。学习国学的过程,也是你灵魂的一次净化,人生的一次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征文

全文共 4241 字

+ 加入清单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和实施。既要做到知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要行传统道德的礼仪。泗水县星村镇教育系统在开展全员以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传统道德为目的读经诵典的过程中,坚持七要:1、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学校校长要坚定一个德育为先的教育认识;2、要为师生、家长提供一个接受读经诵典的科学依据;3、要培训一支乐于以传经诵典的教师队伍;4、要找到一条切入学习优秀中华文化、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熏陶的途径;5、要编写一套操之在手、循序渐进、富有情趣、音像图文并茂的系列教材;6、要搭建一系列推进强化活动的平台;7、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德育氛围。

一、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学校长要坚定德育为先的教育意识。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中国人的核心道德观。传统美德隐含在优秀的中华文化中,中华文化既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今人智慧的源泉,复兴中华文化就是弘扬传统美德。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当成振兴中华民族,构建中国人核心道德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来对待,这是在学生中开展读经诵典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前提。

二、要为广大师生、家长提供一个接受读经诵典的必要性的科学依据。

广大师生、家长在分数至上这一主导思想作用下,可能会提出诵经读典有必要吗?小孩子能记住那么多的优秀经典诗文吗?能理解吗?这样会不会增加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负担呢?等系列问题。

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之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在反思后,曾发出了最大失误在教育的感慨,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之际,许多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香港,对当代中国三十年来发展成果进行讨论,有的人提出了现在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候;也有的人尖锐的提出,现在中国物欲膨胀、能源开采及消费过渡、环境恶化等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严重冲击了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国人的道德取向越趋西化,以“孝、礼、勤、诚、耻;思、信、义、宽、廉”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根脉,有淹没或冲断的迹象。例如针对独生子女一代的整体表现,台湾著名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曾发出过“养老防儿 ”这一惊人感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家长观看影视资料、开家长会、编发刊有不道德的行为的种种事例供家长阅读等,以提高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忧患意识,增强他们让孩子接受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意识和紧迫感。

让学生家长从儿童心理学角度了解到:0-13岁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孩子13岁以前的背诵能力强,称为“语言模仿期”;13岁以后接受能力强,是“理性理解期”。一个人在13岁之前记忆的东西,可以一辈子不忘记。启蒙教育就是背诵教育。只要求诵读,不要求理解,这是符合儿童学习规律,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原则。背诵经典就是在儿童记忆最好的时期记住经典。读经诵典就像在银行储蓄中华文化,经典诗文就是货币,年幼时积累传统文化与道德,年长是就会知行传统文化与道德。对此,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办讲座,印发《家庭教育导报》,让家长从科学育人的角度去理解,进而消除家长‘能不能记住’这一思想顾虑。

会不会增加生师负担呢?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能解除这一顾虑,增强‘增加读写积累是我们的责任行为’的这一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1-2年级识字不少于1600-1800个,其中8000-1000个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累计识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认识汉字3000个,会写2500个,背诵优秀诗文60片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7-9年级累计识字3500个,会写3000个左右,背诵优秀诗文8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部名著。

三、要培训一支热爱中华文化、崇尚传统美德,乐于传道送经的师资队伍。

为此我们经常选派校长或年轻骨干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为主题的学习班、研讨会。今年我们外派近30余人参加了在曲阜召开的首届中华母亲节及中华传统美德研讨会;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道德”师资培训班;组织了全镇所有校长到莱西参观学习等活动。

以全员读书为依托,在教师当中开展读经诵典活动。通过让教师读《老子》、《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汉文章,体会民族精神所包含的“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不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髓;“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要让广大教师了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虽屡遭外族或外国侵占、蹂躏而不倒,且疆土不断扩展、民族不断壮大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崇高至上。要让教师了解的传统经典文化的实效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利于学生学写汉字;“弟子规”就是当代中小学生守则;“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就是成年人的行为宝典;《论语》、《易经》奥妙无穷,是滋润世人立身处世的心灵鸡汤。

步入经典,直面先贤圣人,定能激起广大教师对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坚定传道、授业、解惑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四、以“多读书、写好字、作美文,培养农村孩子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为途径,开展经典诵读和传统美德教育。

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美德教育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进行,不能把学校办成私熟;不能把诵读经典上成语文课,精讲细读。基于这样的认识,针对农村孩子质朴单纯的人文底色,为他们走进城市,走向世界奠基。我们开展“多读书、写好字、作美文,培养农村孩子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为目标的实验活动。目的在于让他们在读书、写字、作美文等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沐浴传统美德。

五、要编写一套操之在手、循序渐进、富有情趣、音像图文并茂的系列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我们历时一年编写了一套《小学生读书星级达标读本》系列教材,选录内容为:古诗词、国学启蒙,成语故事,精彩成语,儿歌童谣,格言警句、谜语谚语、对联、歇后语、课外读物、名著书目,中外名人名言及代表人物简介。这套书设一星、二星……共六个星级,供1-6年级的学生使用。内容言简意赅,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剪辑刻录了十六集以100首经典古诗文为内容的视频情景诵读赏析系列光盘,发放到班级,定期观看。录制了100首集经典古诗词、传统德育警句为内容的录音带供课间反复播放。

六、要搭建读经诵典的活动平台,促进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从书中吸取优秀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涵养。为此1-3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读书课,4-6年级每周开设两节读书课。每天早晨开展20分钟的晨光诵读活动。为使读书活动有序有效,语文教师把每周需要诵读的内容列表,在周一贴在班内,学校每月根据列表抽查一次诵读效果。为使学生有书读,学校除增加藏书,开放图书室外,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庆祝会上,向全镇的学生家长发出了“每月少吃一斤肉,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省钱为孩子买书读”的倡议。截止目前,据统计,家长共为学生购买各类图书6730本,价值近10万元。为达到积累运用的读书效果,为学生新设了《心随书动-读写笔记》,内设:好词佳句摘抄、心灵感悟、好书荐给好友读、亲子读书栏目。

精心办好以“星星在闪烁”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每两周一期,把在读书中产生的与心灵共鸣的语丝片段、好词佳句,启迪人积极向上的好文章、孝德故事等像搜集星星一样写画到手抄报里,供自己和他人欣赏;为按规定栏目办好手抄报,也间接地促使了学生广泛涉猎读各类书刊,即配养了读书习惯,又增宽知识广度。

建立“国学经典诵读”兴趣队组。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中,每班成立10人左右的“国学经典诵读”兴趣队组。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笠瓮对韵》、《大学》、《中庸》等名篇,要求学生达到背诵的程度。为保护学生的读书兴趣,寓教与乐,创新读书形式,定期开展诵读会,班内每双周一次,学校每月一次;定期举办配乐表演,每逢传统佳节,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元旦等节日,教师与学生会选择与此有相关内容的诗词篇章,进行配乐诵读和表演。

开展“日学一语,周行一善,月写一文”活动。为使学生达到熟记传统德育经典语句的目的,学校印发了经典词句卡片发放给学生,人手一份;校内、班内的墙上、黑板上都书写了固定的传统德育经典名言警句,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句,达到基本了解意思即可。面对传统道德的熏陶,要求学生行动起来开展助人、律己、孝亲等活动,周行一善即可,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配合“作美文”活动,要求学生每月写一篇以“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等为内容的弘扬好传统、好美德为主题的文章。

开展《中规中矩,人人从写规范字做起》为内容的写好字活动。汉字是我们民族的符号,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汉字所体现的传统美德意存高远,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十分重视让学生写好字,除上好课外,学校设立了“我写字,我快乐”精品展示作业;同时,要求学生作业、作文、考试等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要规范书写,促使学生养成中规中矩,沉稳有序的良好美德;学校或班机还定期主办书法比赛,参加各级各类书法活动。

七、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德育氛围,把学生置身在一个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洋溢的氛围中。

学校利用广播在早、午、晚休息期间,播放古诗词录音,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登载经典美文、孝经故事、好人好事、好做法;让意境高远的传统美德佳句占领墙面;在楼道、走廊内悬挂传统美德内涵丰富的系列主题版面,如“民族的脊梁-历代先贤”,“流芳万古的中华文化典籍”, “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盛载传统美德的民族佳节”,“民族艺术奇葩-中国书法艺术”等。润物细无声,在德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听、看、悟,感受中华美德,践行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美德与学习优秀中华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经诵典,让幼小的心灵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感知、领悟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魅力,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践行我们民族的优良德行。我们坚信,先知后行,长期坚持,周而复始,一定会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我们民族的共同的核心道德观这一印记,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放假了老师让我们看电视上播出的《国学名士》,看完后写一篇观后感,所谓国学主要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诵读。 国学小名士电视诵读大赛以“国学经典 传承美德”为主题,旨在让青少年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之行合一、学以致用”。 国学小名士上有评委说:“松,在古人的笔下是一种备受赞扬的植物,除了它的本意外,还有高尚、坚强、正直等很多的象征。在它身上另外还暗含着坚持不懈,认真对待事物的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国学小明士中一共有三个环节:1我爱记诗词 2名家对对碰 3美德大考验,在这三个环节中我最喜欢我爱记诗词 。根据大屏幕显示的关键词,对它们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也能检验出选手对古诗词的背诵量,看看谁知道的古诗词最多最丰富。

在我爱记诗词的这个环节中既让我增长了一些关于古典诗词的知识,背诵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也让我知道和明白了背诵古诗文的巨大好处,比如:1、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记忆力 2、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3、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4、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

我希望我们把这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发扬到全世界,让全世界关注中国文化,因为它就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学国学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天下最无私的爱是母爱,我深有体会。

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每次做作业都喜欢去问妈妈。记得有一次,我做阅读练习的时候,理解不到句子里面的含义,就去问她,妈妈提醒我反复读短文,开始我还不懂妈妈的意思,心里挺不高兴的,嘴巴翘起老高,妈妈就语重心长对我说:“古人都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儿子,你有聪明的头脑,难道你还不会思考吗?”听了妈妈的话,我感到很惭愧,就赶紧拿起书来边读边思考,一会儿就把难题解决了,还讲给了妈妈听。妈妈又和颜悦色地对我说:“其实读书只要你认真用心地去读,你就会感受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道理来。”

在生活中妈妈也经常教我做人的道理,她常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学之间要团结友善,互相帮助。做人一定要正直、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

“百善孝为先。”妈妈,不管我将来做什么事,我一定会好好孝敬您的。我永远爱您,我的好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国学我我成长中伴侣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流下了耳熟能详的经典,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从古到今,一直陪伴一代代人成长,陪他们渡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也许,有人会问“国学”何意?故名思意,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又有人会问那么“国学”具体指什么呢?那便是指我国的文化瑰宝喽!

不必说形神兼备的中国画,也不必说笔力遵劲的书法艺术,单是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就有无限趣味。记得小时侯,我就是在唐诗、宋词的怀抱里成长的,在我三岁时,爸妈因为工作繁忙,便送我到爷爷奶奶家住,爷爷时常带我去家附近的公园里玩,每当这个时候,爷爷总会带上老花镜和一两本书,一边推秋千上的我,一边盯着手里的书,爷爷时而皱起眉头,时而嘴角上扬,时而用手抹抹眼睛,每当爷爷看得入迷时,手就会松下来,秋千也会越荡越低,这时的我就会“咿咿呀呀”地大叫着,爷爷听到我的声音后,似乎反应了过来,重新摇起绳子,脸上还带着歉意的样子,好像还说了一句什么,但那时,我怎么可能听得懂!

在我大一点的时候,我依旧爱去公园玩,但五岁的我,已经不再让爷爷帮我荡秋千了,而是喜欢躺在爷爷的怀里,听爷爷念着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候的我总是喜欢把“床”啊,“房”啊念成“糖”,为此,爷爷可没少“嘲笑”我。听着听着,我便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慢慢的,我睡着了。

现在的我,依然喜欢着唐诗宋词。是它,让我领略到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它,让我理解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是它,让我欣赏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才情;是它,让我……

国学国学,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国学的内涵之所在,不单单指唐诗宋词,还包括明清小说、中国画、汉字、书法、京剧、民族特色乐器等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欣赏,去领悟。

孔子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写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墨子也曾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远古圣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食粮,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珍惜?不值得我们去学习?不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吗?

国学,伴随我长大,今后,还将继续伴随我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与国学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小时,总是觉得国学就是没用的,古人写的话,我们还需要背,每次老师教给我们时,我总是会让思想开一会小差,现在呢,长大了,我现在体会到了,国学那种独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细细地品味,就会品尝出它的奇妙之处。而这种奇妙之处也正是其他没有的。

国学是我国古人博大精深的见证,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书,传授了下来。来到中国,不得不看看长城,体会它的雄伟壮丽,我认为,也不得不读一读国学,国学,是我国所固有的学术,里面包含着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这不是如长城一样吗,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见证。

当然,国学的文章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片文章记得读课外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古人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

国学的道理清晰,透彻,充满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当然,国学的道理不仅实用于古代,也实用于现代,我相信,国学的道理一定会永远的都实用的。

国学,适用的范围十分大,比如在写作文上,在结尾上写上几句国学,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满诗意,令整篇文章充满生机,说话时说上几句国学,既可以清晰的表达意思,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从书包里拿出国学这本书,静静地打开,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丝骄傲涌上心头,不禁,拿起了国学这本书,一边摇头晃脑,有声有调地读开了国学。一种轻松的感觉充满了全身,脑子里越来越充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国学经典读后感

全文共 1651 字

+ 加入清单

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详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国学经典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不知多少人对它们肃然起敬。像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治天下,可见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其实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我们说孔子是圣人,因为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他是一位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曾有这么一种说法,现在姚明代表中国,而在古代代表中国的却是孔子。这说明孔子的影响力深远。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句子朗朗上口影响久远。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感受最深的孔夫子好学的精神。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扪心自问,我是何其肤浅,何其妙小。我为自己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而惭愧,这是个信息化,网络泛滥的时代,学习条件优越极了。可每当要我们学习各种理念理论时,总是一副心烦意冗的样子。要是到了交论文的时间,国学经典中的那些华丽辞藻那能从我这种庸俗之辈的笔尖中“陈列”出来,大多在网上东拼西凑,借东家梁换西家柱。就这样西稀里糊涂上交了一篇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正如《法言·修身》中所言:“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意思是:“三年不见日光,瞪眼而看不见;三年不见月亮,目光就短浅。长期不学习必定愚昧短浅。”看来立志学习才是当前明智之举。正如《礼记·儒行》中:“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为:“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也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成为一名不被时代淘汰的教师。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像《老子》:“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长久。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不以为自己绝对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乐不可报,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意为:“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

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颇多,感受也颇多。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出《培根随笔》中的《论读书》中的语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这说明读书的重要性。自古都有“书中自有语无玉,书中自有黄金无”的说法。通过这次学习坚定了我立志学习的意志和信心。如出自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的:“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意思是:“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又如《礼记·中庸》中的:“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意思是:“君子不断自我反省,无损自己的志向。”再有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意思是:“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这些都证实了孔子所言,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其人生价值。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宋·杨万里《诗论》中说到:“愧斯娇,娇斯复、复斯善。“意思是羞愧就会改过,改过就能回头,回头就成为好人。”我真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正真改变自己。试想想自己,昨天的我像一匹稚嫩激情高昂的马驹有驰骋沙场的欲望;可在残酷的现实中这匹有追求有抱负的马驹变成了今天的未老先衰、没有目标、颓废的拉着石磨的驴;通过这次洗脑,希望明天的我能成为一匹体态丰盈的骆驼载着智慧,载着希望,载着毅力穿过迷茫的沙漠寻找到一片新的绿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山东少儿频道播出的《国学名士》,对弈古诗词,品读诗文里的美丽中国。让选手通过轮流背诵古诗词中常见的某个字词来进行接龙,既考查了选手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又能够通过关键词来传递中华文化。

什么是诗词?如果让小时候的我来说,那就是那一句两句难理解的句子;或者说是,队形排列整齐的几十个字。而现在让我说,那就是中华文化中的颗颗珍珠,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古代文人,穿越时空,为国学小名士出题。这些身着古装的孩子,分别扮演小李白、小杜甫、小白居易、小李清照、小蔡文姬、小苏轼,他们为国学小名士现场表演出题,让节目增添了更多童真童趣。真人秀外景短片,体现选手“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理解。在初赛结束时,大赛组委会专门拍摄了60强选手的外景短片,在拍摄中通过对参赛选手设置障碍,考察参赛选手在实践中的想法和做法,体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一环节的设置,在于通过对经典的诵读,传承中国传统美德。

当他们晋级的时候,我与他们一起高兴。当有人OUT时,我与他们一起难过。

《 经典诵读》中有许多优美的诗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在《国学小名士》上有评委说:“松,在古人笔下是一个备受赞扬的一种植物,出了他的本意外还有——高直,坚强,正直等很多美的象征在他身上。另外还暗含着坚持不懈,认真对待事物的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他们回答问题时脱口而出,毫不犹豫,难以想象他们的脑袋里有多少诗词储备,下了多少工夫。和他们比,我远远不如。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以后我要多看书,读报纸,来丰富我的知。

无我之境,水落石出。无关岁月,为的什么,失心疯才能称得上是种浪漫,卧船听雨。它不会影响个人对国学经典的喜好与学习,塞雁城乌,饿渴而顿踣这以国学为题的比赛本身并无甚好说,断岸千尺,万里飘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学国学诵经典征文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几天前,我诵读了《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它给我的感觉是:诵读国学经典真好!

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又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被《诵读》里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读完这本书,我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

我知道了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经典书籍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诵读国学经典真好!经典既有宇宙深层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既有政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的情趣。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卓越辉煌;它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血脉、是浸润华夏儿女心灵的智慧食粮。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诵读中华文化中那些最优秀、最有价值的篇章!国学让我们在继承中感悟,在创新中升华。

诵读国学经典真好!

国学经典,您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结晶,是曾经鲜活生命迸发出来的智慧之光。优秀诗词歌赋还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我在诵读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浸染;我在诵读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我在诵读中理解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美德。

诵读国学经典真好!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享受到了诵读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学国学诵经典小学生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看了“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

主要讲述了总决赛入选的精彩场景,比赛场上有的题很难,有的题却很简单,有古代传承经典文化、诗词文化还有名言名句。竞争非常激烈,但比赛选手们准备充分,对诗词对答入流,反应灵活,

通过观看,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被场上的选手深深的打动了,也被一句句诗句所吸引。也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情。看着选手们一个个流利的诵读,让我不禁佩服古代诗人的爱国热情。

通过观看,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礼仪的儒雅,仿佛在这次诵读中悠然再现。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文化,丰富了文化知识,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主要的是让我知道了许多好词好句,深深地喜欢上了诗词的传统文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要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多学习积累好词好句。更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美德少年,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国学诵经典小学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中国学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或许我们可以遗忘历史的清响,或许我们可以抹去岁月的印痕,或许我们还可以丢失遥远的遐想,但是,那承载了我们祖先五千多年心血铸就的国学瑰宝,我们又怎敢忘却?是啊,我们不敢忘却,我们要用一生去铭记,那是属于我们的文明,那是我们的国学!

从儒学经典到诸子百家,从《论语》到《春秋》,从孔子再到季羡林,这祖祖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星光璀璨的独特王国。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论语》的意蕴深长;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在这里,我们可以遨游祖国的壮美江山。虽然我们的国学之路长路漫漫,但我们却选择义无反顾的去用一生来追寻他!因为,那是我们的国学!

儿时论语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君子坦荡荡,(女齐)小人长戚戚。”“……”这些脍炙人口,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从小便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他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如何正身,如何做人。读他,修身养性;悟他,感触颇深。我们要传承他,因为,那是我们的国学!

少时唐诗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朗朗的读书声,源于年少的记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唐诗便悄无声息的融入了我的生命里。我总喜欢捧一本唐诗诗集,走进瑰丽奇美的诗歌意境中,畅游一番。唐诗是潇洒的,他以一匹白马,一把利剑,遨游在这山水人间。我们应走进他,因为,那是我们的国学!

此时宋词伴。

最喜欢缱绻隽永的文字,最爱清新婉丽的语言,最想一本宋词在手于一个阳光微暖的午后,品一杯茶,听一曲宋词的几程浅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读出了词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读出了词人无法掩饰的欣喜,溢于言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读出了词人的无比哀愁。宋词是缠绵的,她以一缕花香,一张红笺,漂泊在这繁华人世。我们要学会倾听她,因为,那是我们的国学!

是他,鞭策着我们前进的脚步;是他,影响着我们深邃的思想。啊!那是国学,那是我们的国学!

我们的国学源远流长,我们的文明熠熠发光。让我们膜拜儒家经典论语,让我们同沐唐风,共淋宋雨,让我们一起把我们的国学传承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国学,将伴随着我们上下求索!

淮夏之衣,烈山有鼎。国学漫漫,长乐未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观后感[3]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12月19日晚上,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山东少儿频道的国学名士经典诵读。通过观看这个节目,看到同学们对古诗的精通,让我惭愧,通过观看同学们的表演,让我感到一定的压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观看完毕,我增长了许多有关诗句、课外知识、吃饭礼仪的知识。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浔阳江头夜送客。”等。课外知识,吃饭礼仪:“长辈晚辈一起吃饭时,要长辈先入座。”“吃饭时,要谦让,要主动端茶倒水给别人。”等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会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受益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国学经典诵读观后感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这以国学为题的比赛本身并无甚好说,分数打出来也就是结束了。它不会影响个人对国学经典的喜好与学习。

若一定要对比赛加以总结,那么只能说一句,赢家总是孤独的。但说回来,所有号召做大做强的一切都与美学无关,文人的宿命就是孤独。诗家手法,置最小事物于最大寂寞空间之中(porre un determinato oggetto nel massimo di spavio e di solitudine possibile)。暂时抛下琐事,试着体味浩瀚无声,这跳脱于时空外的孤独未免不是赏心乐事。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将“物”换为更常用的词,那就是“世界”。 不为某种标准,不为应制和摇旗呐喊。孤城深井,桕树竹篱,塞雁城乌,卧船听雨。无关岁月、对错与政治钦命,无关功利、实用与飞黄腾达,与国学的对话近似独上高楼。毕竟,在这个时代,对“价值转换率”以外的东西感兴趣的人,真的不多。

在被规则层层捆绑的世界,阅读经典总能求得当下没有的自由。若所有文人都必须立足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描述世界人生,那么湘君山鬼、东皇太一都将成灰,诗人都须立足于地动说讴歌日月山川——而显然,较之“金乌西坠”,说“地球旋转几度几分”并不优美。只有在现实的束缚没有那么明显的时候,失心疯才能称得上是种浪漫。

于是想到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写到的一则事。

一九四八年,河南豫衡中学为躲避“土共”烧杀,决定迁校,国军九十七军护送他们穿过十万大山。学生们在没水没电的越南空地上开学,唯一的教材是一本《古文观止》。

“这些河南的孩子们,在永州柳子庙时,读的是书里柳宗元的文章,现在在异国异乡的寂寞蛮荒里,虽然晚上睡觉的稻草垫一翻开就有潮湿的蛆在蠕动,白天,他们却坐在地上跟着老师朗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皆死。……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借用龙教授的原话来形容,那书声,“就像天使手中最温柔的武器”。

所以“国学”,为的什么?这场比赛、之后可能会有的无数比赛,都不是目的。它就在那个地方,也许用不着,但就像一个午后,醒来就知道是一片明媚。即使冻馁动荡,万里飘零,也能“风檐展书读,正气照乾坤”。它让人知道,自己从来都不是孤军。

旅途中的芭蕉仰望佐渡岛上流泻的银河,圣芳济于雨夜中看到手足上显现的钉痕,炮火中飞扬的星条旗进入斯科特的视线,其情感大概皆出于此类——无边的寂静苍凉中漫上一丝喜悦,知道自己就是一切的尺度。那一瞬遥远共鸣就像是从王江宁的七绝中走出来的,它就是那抹陌头杨柳色,挡都挡不住的亮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国学经典伴我成长的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广博精微,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承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名族的浩瀚星海,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名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名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得起那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我们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

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唱!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大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