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名人故事大全汇总九篇 作文素材【通用20篇】

新鲜经典的作文素材自然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关于诚信的名人例子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诚信的名人例子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2943

作文

1000

名人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李彦宏:从戏曲少年到高考状元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

19岁的李彦宏考取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读北大,学会独立思考。面临毕业,正是沉闷的1991年,决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彦宏如期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

留学读研期间。偶然间,导师一句话,“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应当有未来”,这时候,1992年,互联网在美国还没开始普及,但李彦宏已经开始行动——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谈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44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1)精其选。

(2)解其言。

(3)知其意。

(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罗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罗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罗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罗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文学名人伏尔泰的故事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伏尔泰文学泰斗,那么你了解他吗?下面是文学名人伏尔泰的几个小故事,欢迎阅读了解。

伏尔泰的机智

一天,伏尔泰走在英国伦敦的大街上,那个年代,英国人对法国人非常痛恨。

伏尔泰的机智一群英国人认出了伏尔泰,愤怒地高声喊叫:“绞死法国佬!”

伏尔泰回应道:“英国的人们,你们因为我是法国人而要杀死我,其实我因为自己不能成为英国人而一直受着心灵的煎熬!”

那群英国人听后真是受宠若惊,他们不但停止了对伏尔泰的攻击,甚至为他的到来开始欢呼,而且伏尔泰走到哪里,他们就护送到哪里。

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人性皆然,顺乎人性,则能化险为夷。

去一次还不失为一个哲学家

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很受人尊敬。可是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格调不高的聚会。

伏尔泰轶闻聚会组织者认为大学问家伏尔泰的趣味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高,与自己是一路人。于是第二天晚上,他又邀请伏尔泰再次参加聚会。

伏尔泰说:“伙计,你知道吗,我去一次,还不失为一个哲学家;去两次,就跟你们同流合污啦。”

邀请者识趣地走开了。

验明正身,以防假冒

伏尔泰在84岁高龄的时候。重病缠身,卧床不起,他企盼着能平静地进入天国。

这时,一个自作多情的牧师来到伏尔泰的床前,为他祈祷。可是,伏尔泰并不领情,还追问道:“是谁让你来的?”

“伏尔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来为你祈祷,接受你的忏悔。”牧师说。

伏尔泰紧盯着牧师说道:“拿出你的证件让我看看,验明正身,以防假冒。”

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

1717年,伏尔泰因为讥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囚禁监狱11个月之久。出狱后,吃够了苦头的哲学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谢他的宽宏大量。摄政王深知伏尔泰的影响,也急于同他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两人都讲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抱歉之辞。伏尔泰说:

“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为我解决了这么长时间的食宿问题,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可是今后,您就不必再为这件事替我操心啦。”

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

伏尔泰的咖啡瘾很大,一生中喝了数量惊人的咖啡。有个好心人曾告诫他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它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

“你说得很对,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这位年迈的哲学家说,“要不然,为什么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呢。”

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一个读者给伏尔泰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表示其仰慕之情。

伏尔泰回了信,感谢他的深情厚谊。从那以后,每隔十几天,此人就给伏尔泰写封信。伏尔泰的回信越来越短。终于有一天,这位哲学家再也忍耐不住了,回了一封仅一行字的信:“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

几天后,那人的信又到了,上面写着:“谨呈在九泉之下的、伟大的伏尔泰先生。”

伏尔泰赶忙回信:“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吃午饭与擦皮鞋

伏尔泰有个仆人,为人忠实,但很懒。一天,主人对他说:“把我的皮鞋拿来。”仆人遵命拿来了皮鞋。伏尔泰问仆人:“你今天早晨忘记擦皮鞋了吧?”仆人答道:“没有忘,先生。只是街上满地泥土,两小时后您的皮鞋又会跟现在一样脏的。”伏尔泰笑了笑,穿上皮鞋,一言不发地走了。可是仆人从背后追了上来。

“先生,”仆人说,“钥匙呢?”

“什么钥匙?”

“橱柜的钥匙,一会儿要吃午饭呀!”

“我的朋友,还吃什么午饭呀?吃了饭两小时后,你又会跟现在一样饿的。”伏尔泰笑着对他说。

都说错了

伏尔泰将一位同时代的作家赞扬了一番。一位朋友当场指出:“听到你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感到非常遗憾。要知道,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你的坏话,真的。”

伏尔泰耸耸肩膀说:“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当代游学生名人故事

全文共 1856 字

+ 加入清单

与一般大学生4年读完一所大学不同,张文用4年时间“读”了4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2007年6月,张文高考发挥失常,怀着进京求学的梦想,他来到北京的一所民办高校。进校后不久,张文就感到失落:身边的同学整天抽烟、喝酒、打牌、逃课、通宵上网……张文说:“我不甘平庸,我要走一条自己想走的路。”

张文决定退学。他说:“我要走访国内各顶尖大学,遍访名师。”从2008年起,他在京沪的4所名校各旁听一年。4年下来,张文听了200多门课、100多场讲座,积累了50万字的课堂笔记,还加入了100多个社团。

一年用了6支录音笔

积极、刻苦,是张文游学生活的写照。在复旦大学的课堂上,张文总是积极提问。中文系骆玉明教授的《古典诗词导读》是复旦大学的精品课程,骆教授主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常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朗诵,但响应者寥寥。在一次课上,骆教授再次邀请学生朗诵诗经中的《蒹葭》,按捺不住的张文举起手,登台朗诵起来。

在北京大学时,因为觉得“好课实在是太多了”,他上午同时选了3门课,所以准备了3支录音笔。课前,张文在3栋教学楼间一路小跑送录音笔,自己听一门,下课后再跑到另外两间教室取录音笔。晚上9点下课后,他来到未名湖畔,一边散步,一边听白天的录音。晚上12点回到燕南园继续听,有时他听着听着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又倒回去继续听。在北京大学一年,张文先后用了6支录音笔。

清华大学让张文感受到另一种不同的氛围:“教室里坐得满满的,老师讲得激情满怀,同学们奋笔疾书记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课堂上,同学与老师之间总是有着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从课堂延续到老师的办公室。”张文说,“该校密集的讲座让我大开眼界,好多外国的总统、中国的部长、经济学家、商界名流登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坛。”

全方位参与大学生活

上课、记笔记、听录音,并不是张文游学生活的全部。在北大,张文报名参加了100多个社团,足迹遍布各种学科兴趣小组、文艺演出、讲座论坛、体育运动、志愿服务等。用张文的话说,加入这些社团是为了“完善人格、砥砺品德”。

张文做事积极主动、随叫随到。社团负责人觉得张文不知疲倦、任劳任怨,于是给他一定的职位,为社团做事。

张文认为,最值得他骄傲的一件事是去内蒙古一所高中捐赠图书。他从一名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根河市的学生处得知,根河市有半年时间是被冰雪覆盖着的,教育条件极差。

于是,张文找到办活动时认识的两位公司老总,希望他们能出资给根河二中图书馆添置图书。他又辗转联系上文化部前副部长丁一先生题写馆名,并邀请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院士题词。最终3500册图书送到了根河二中。

张文的积极参与,也曾遭到过其他学生的质疑,甚至引起相关学生组织的不满。2011年12月,有人在北大BBS上发帖说张文不是北大的学生,却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很多社团担任职务,发帖人声称要把他赶出北大。这件事深深地伤害了张文的自尊。

我还要去香港大学、去哈佛、去耶鲁

张文喜欢和各种各样的“牛人”打交道,他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在张文看来,到一所大学首先要认识其校长。他在复旦大学时,就去杨玉良校长的办公室请教过问题。他曾经让周其凤校长给他推荐精品课,周校长勉励他要好好利用北大的资源,广泛接触名师,并说:“你这样的学习方式比那些只想拿文凭、整天混日子的同学更能学到真东西,北大学生应该向你学习。”张文也曾给顾秉林先生写信,顾先生回信鼓励他:“不管你能不能拿到文凭,都要练就一身真本领。”

总结这4年的收获,张文说:“复旦大学让我认识了自己,自我觉醒;北京大学拓宽了我的视野;清华使我懂得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中国人民大学让我从个人奋斗转变为关心国家、社会,立学为民,治学报国。”

现在张文在某大型地产集团兼职做董事长助理。他找工作的经历也很传奇:张文在中国人民大学听该董事长的讲座,并与其建立了联系,该董事长知道了他的游学故事,被他的毅力感动。

如今,下班后的张文还是会去学校听课、读书,但这不是张文的终点。

刚刚参加了托福考试的张文,准备明年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委员会做义工,之后还要去美国。这个机会源于他的毛遂自荐:“听说基金会招募义工,我就给在美国的执行主席雷克先生写信表达了我的意愿,并介绍了我游学和做公益的经历,不久,雷克先生就回信了。”

张文的梦想是在香港做义工之余,去香港大学听课;等到了美国,他还想去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见识一下纯正的美国精英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功名人的小故事无法掩藏的自信

全文共 1209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姑娘凯奇林从生下来那一刻就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她的脸上有一块大得出奇的胎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胎记逐渐变大,颜色也不断加深,胎记上还附着一些让人厌恶的毛发。很多人劝她去医院将胎记去掉,但都被凯奇林回绝了。虽然这块看起来让人生厌的胎记给凯奇林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她自己对此却毫不介意,反而把这块胎记当作与众不同的独特标签,因此每天生活得阳光自信。一路下来,凯奇林不仅实现了作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的梦想,还找到一个兼具才气与长相的男朋友。

凯奇林的父母都是佛罗里达州的普通教师,她有一个比她大两岁的哥哥,当她的母亲怀她的时候,全家人都十分高兴。很快,凯奇林在一家州立医院出生了,样貌很可爱,不过她脸上一块非常大的胎记让父母倍感焦虑。随着小凯奇林慢慢长大,她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考虑到她脸上的胎记,建议先陪她去医院去掉胎记,然后再去上学。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小凯奇林拒绝去掉这块胎记,因为她不认为自己脸上的胎记有什么可丢脸的。

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第一天去上学的时候,小凯奇林在父母的帮助下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穿着刚买的新衣服和新鞋在父母的陪同下去了学校。当她走进校门的时候,很多小朋友盯着她看,有的议论纷纷,有些还捂着小脸偷偷地笑;不过小凯奇林毫不介意他们的看法,气势汹汹地走向了自己的教室。走到教室门口,别过父母后,小凯奇林在父母疼爱又有几分担忧的眼神中走进了教室。这次,她同样受到了很多小朋友惊异的目光和嘲笑,不过她依然自信十足地走向了自己的座位。看到自己的女儿并没有因为其他人的看法而垂头丧气,原本有些担心的父母放心地回去了。

去学校的头一个月里,班上老是有些调皮的小男孩故意逗弄小凯奇林,不过性格活泼开朗的凯奇林很快便征服了班上的同学,连那些以前逗弄她的小男孩都愿意和她成为好朋友。就这样,小凯奇林愉快地度过了整个小学时代。当她去读中学的时候,同样的问题又出现在她面前,这次很多人还是劝她去医院把脸上的胎记去掉,不过凯奇林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脸上的胎记不会给她丢脸,反而是她人生中不可多得的闪光点。凭借自己开朗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凯奇林又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在学校生活得顺风顺水。

由于成绩优异,凯奇林成功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大学——美国戏剧学院。在整个大学期间,凯奇林认真刻苦地学习舞蹈和表演。一晃,几年的大学时光悄然流逝,凯奇林自信满满地去找工作。这一次她同样因为脸上巨大胎记的缘故而备受挫折,很多公司给她开出的条件就是必须去做整容,将胎记去掉,否则他们拒绝录用她。不过她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几番努力后,凯奇林的执着和坚持最终打动了她现在的老板,成功地当上一名专业舞蹈演员。

凯奇林的自信是由内向外的,她并没有因为自己脸上的瑕疵而逃避和悲观,她甚至没有将自己脸上的胎记当作瑕疵,所以她生活得开开心心而又自信满满。有些时候,你或许认为上帝给了你一副烂牌,但只要你认真经营,或许会打出不一样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自救之道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在那部根据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生平拍摄的电影《弗里达》里,我忽略了作为影片主干的那些情事,却紧紧盯着她作画的那些场面,手指都快要抠进椅子的扶手里去。

她18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使她的脊柱、锁骨、肋骨断裂,骨盆破碎,右腿11处骨折,病痛从此就成为高悬在她头上的利剑,时不时召她回去接收警讯。她一生中大约经历了30次手术,到1954年离世,始终被疼痛困扰,她就带着疼痛作画,躺着画、半侧着画、趴着画,把画框悬挂在头顶上画,以各种能够使疼痛减轻一点的姿势画。

不画可以吗?不,不画,她就活不下去。生命如此短促,生活如此凡庸,终于找到突围之路,就要紧紧抓住。疾病已经不可能逆转,生命的终点遥遥在望,谁人的苦痛都不能分身为亿,让全世界都同感同受。躺在床上,却有时间流走的声音如此惊心。画画,是唯一的。甚至那些近乎癫狂的性事也是。

那是唯一的自救之道。就好像凡·高一定要画,临死前的一年,一天一张作品;就好像肺结核肆虐时期的音乐家一定要写,越是死亡逼近越要加速燃烧,三五年的作品总量超过后世音乐家半生所为;就好像,伊迪斯·皮亚芙一定要唱,她说“不唱,我就活不下去了”,还一定要在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后,抓紧时间开始巡回演唱;就好像,路遥一定要吐着黑血写作,不写,他就更加活不下去了;就好像,我的表叔,一定要在癌症的终末期,挣扎着站上讲台讲课——他有个曾经震动华夏的名字,他叫蒋焦影。若非身临其境,你一定当那是种不可理喻的刻苦姿态。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让剩下的时间尽量丰盛起来,让生命的密度尽量瓷实一些,是唯一的自救之道,是对抗人生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的唯一方法,是抵消茫茫宇宙自身如此渺小感觉的唯一路径。

就好像席慕容写过,她向别人请教如何能让植物花开得更加茂盛,得到的回答是:“在根部砍上几刀,再在伤口撒上几把盐。”她这么做了,那个夏天,花开得近乎疯狂。任何物种,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繁衍,竭力开花结果。要对抗冰雪,就用花朵;对抗刀斧熔浆,就用花朵;对抗时间,就用花朵。此时此刻,唯一能做的,唯有开花结果。尽管他们告诉我,宇宙生灭轮回,不留痕迹,一切华美都是浪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的励志成语故事字三顾茅庐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精选名人故事作文集合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他是一位治国有方、用人有术的君主。关于他的用人艺术,有这样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

有一年,楚国的军队接连打了几次大胜仗,楚庄王非常高兴,专门在宫中设宴庆功,搞赏功臣将士。宴会上,楚庄王下令将士开怀畅饮,不必拘束,还专门让他的爱妃许姬为每一位有功将士敬酒。

许姬是位绝代美女,她遵照楚庄王的命令,面带笑容地走到每位将士面前敬酒助兴。宴会上,有一个叫唐狡的壮士已喝得酪酌大醉,见许姬飘然如仙地向他走来,以为是天仙下凡。正在此时,宫中蜡烛被一阵来风吹灭了,宫中一片漆黑,唐狡趁此机会,情不自禁地用手去牵许姬的衣服。许姬拼命争脱,并机智地拔下了唐狡头上的帽缨。许姬跑到楚庄王面前娇喘吁吁地说:“有人想趁黑污辱我,我顺手拔下了他的帽缨,您赶快令人点上蜡烛,查明此人,为我雪耻!”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把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大厅里顿时一片寂静,唐狡更是吓得冒出一身冷汗,猛然间从醉酒中清醒过来,追悔莫及,只好等着楚庄王处罚。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诉说,非但没有追究无礼之人的意思,反而以责备的口吻对许姬说:“酒后失礼是人所难免的,我怎么能为此去惩治一位刚从战场上拼杀下来的勇士呢?”说罢,便下令道:“先不要点蜡烛,今日君臣欢宴,不拔去帽缨不能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下来。但是,所有的将士都拔去自己的帽缨,大厅的灯火又明亮起来”。唐狡偷偷擦去头上的冷汗,心里无比感激楚庄王。

几年之后,楚国又与邻国发生战事,楚庄王亲率三军督战。出发前,唐狡请求带百余人做开路先锋。唐狡身先士卒,带领这百余人,以一当十,勇猛拼杀,直杀得敌军望风而逃;楚庄王率领大军紧随其后,长驱直人,大获全胜。

战争结束后,楚庄王决定重赏唐狡。唐狡却说:“我受大王恩典己经很厚了,宴会上我对王妃无礼,大王部恩待不杀,我就是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大王的恩典,怎还敢领赏呢!”

楚庄王听后十分感动,深深感受到关爱将士的重要。最后,他还是重重地奖赏了唐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马湘兰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775 字

+ 加入清单

马湘兰(1548—1604)明代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着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湘兰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剧本。已佚,《群音类选》中尚存若干曲文。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

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墨兰图”上题着这样一首诗:

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

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

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

马湘兰虽然谈不上是诗画名家,但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却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宠物。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画,栩栩如生,全赖于她的爱兰、知兰,她不但将院宅里种满各色兰花,日日勤加灌护,而且凭着自己的兰心蕙质,能深悟兰花清灵清雅的气韵,所以才能将兰花的品态展现于画笺和诗笺上。而她自己的品格,因受兰花的熏陶,也化成一种如兰的圣洁;她的一生,则象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痴心恋系情郎王稚登,终又未成婚嫁,正如题画诗中所述=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马湘兰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酷爱兰花,所以常在画幅中题名

”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而人们渐渐称她为马湘兰,真名反而被人淡忘了。谁也不了解马湘兰的身世底细,只听说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至于为何只身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帜、卖笑为生,则不得而知。

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金陵的烟花柳巷之地。马湘兰算不上是个绝色美人,她纤眉细目,瘦弱如柳;却也皮肤白腻,娉娉婷婷。凭着她这只是中等的姿貌,能在步步美人的秦淮河畔崭露头角,主要得力于她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她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能引人入胜。就这样,她在秦淮河畔渐渐成为红人,门前宾客穿梭如织,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雅客人。

靠着客人的馈赠,马湘兰也积蓄了一些钱财,便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马湘兰是个仗义豁达的女性,自己挥金如土,左手来右手去,对别人也十分大方,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的人。

送张迎李、老友新客,她的生活看上去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然而,在别人心目中,她究竟是一个飘若浮萍的烟花女子,以客人的身份,多是来去匆匆,少有深交者,所以马湘兰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寂寞难言的。细雨轻寒的暮春午后,庭院寂寂,花落遍地,客人一时绝了踪影。马湘兰独对满院残春,平日里压在心底的孤寂之情涌了上来,结成一阕”蝶恋花“:

阵阵残花红作雨,人在高楼,绿水斜阳暮,新燕营巢导旧垒,湘烟剪破来时路,

肠断萧郎纸上句!三月莺花,撩乱无心绪,默默此情谁共语?暗香飘向罗裙去!

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落寞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马湘春却绝少知心人儿;直到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工稚登。相传王稚登四岁能作对,六岁善写擘窠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嘉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后,放浪形骸,整日里流连于酒楼花巷。

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于是,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一天,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头应允,当即挥手为他画了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这种一叶兰图,是马湘兰独创的一种画兰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出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来。画上还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

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

诗中描写了兰花的幽寂无依,其实是马湘兰在倾诉自己的心曲,并以试探的口吻,隐约表达了以身相许的心意。画毕一叶兰,马湘兰意犹未尽,又醮墨挥毫画了一副”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

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因马湘兰是欢场中人,最怕王稚登把她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并无真情的女子,所以特地作了这副图,表明自己决非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情义,然而他却顾虑重重。他觉得自己三十七岁的人了,依然无位无职,前途茫茫,却壮志不灭,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拼搏一番,如此一来,便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庇护和幸福。他深知湘兰是个明敏多情的女人,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甚至毁灭她,不如早早就不作什么承诺,交往起来还能轻松些。因此,王稚登故意装作不解诗中情怀,随意地收了画,客气地表示谢意。马湘兰只以为他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暗自伤心不已。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于是两人仍象好朋友一样密切交往,再也没谈过嫁娶之事。

不久后,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王稚登参加编修国史工作,王稚登以为幸运降临,意气风发地准备登舟北上,去奔前程。心里还盘算着:等到在京城有所发展后,再回来接马湘兰同享此生幸福。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饯行,她既为王稚登的离别而伤悲,又为他的得意而欢喜,悲喜交加,不知所以。王稚登稍稍透露了一些将来要与她共荣的心意,但马湘兰限于上次的隐伤,没敢接口把事情挑明,只是暗暗在心中种下了希望。辞行席上,马湘兰百般叮嘱,依依不舍,并即席赋了一首”仲春道中送别“诗相赠:

酒香衣袂许追随,何事东风送客悲?

溪路飞花偏细细,津亭垂柳故依依;

征帆俱与行人远,失侣心随落日迟;

满目流光君自归,莫教春色有差迟。

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竞然悄悄地闭门谢客,以期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独守寂寞,百无聊赖之际,马湘兰也曾想借酒消愁,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春去秋来,寒意渐浓,迟迟不见王郎的音讯,马湘兰却在”幽兰馆“中牵挂着他的冷暖,吟一首”秋闺曲“,聊寄情怀:

芙蓉露冷月微微,小陪风清鸿雁飞;

闻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不料这次王稚登进京并不得意,因宰辅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他虽然参加了编史工作,却尽派给他一些打杂的事,他忍气吞声,日子很不好过。勉强撑到岁末,看到实在无什么前程可言,索性收拾行装,铩羽而归。

王稚登回江南后,不愿再面对一片痴情的马湘兰,索性把家搬到了姑苏,以绝与马湘兰相守终生的念头。

两人虽不能成为同林鸟,马湘兰却依然是一往情深,打听到王稚登失意而归,连忙赶到姑苏去安慰王稚登。也许是两人那种朋友似的相知太深,反而无法结为夫妻,王稚登定居苏州后,马湘兰每隔一段时日,总要到姑苏住上几天,与王稚登畅叙心曲,却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那一步。不知情的人都不理解他们那种特殊关系,只当他们兄妹之类的亲戚,许多人还把马湘兰误认为姑苏人氏。

岁月便在这种清淡如水的交往中流逝着,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三十余年。这三十年的日子,马湘兰除了偶尔去姑苏作客外,便是这样度过的”时时对萧竹,夜夜集诗篇,深闺无个事,终日望归船。“

年岁渐老,华颜日衰,门上宾客也愈来愈少,天天陪伴着马湘兰的是落寞和凄怆,正如她的一阕”鹊桥仙“词所记:

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

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象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已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地沐浴更衣,然后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临终前,她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名人甘地的故事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故事

甘地小故事当甘地准备到英国学习法律时,别人曾反覆警告他重新吃肉,否则无法在英国生活。但是他母亲不想让儿子成为肉食者,于是就强迫他发誓;在一个耆那教出家人的主持下,甘地对他母亲发誓说他将永远不碰酒、女人和肉,甘地的母亲才放心地答应甘地去英国。没有这一誓言,甘地可能不会成为素食者。当甘地到达英国后,他发现继续坚持素食主义非常困难,因为她的女房东同意提供面包和住处,但他却不知道如何烹饪蔬菜和面包。甘地说他那时几乎快要饿死。尽管甘地以前曾经吃过肉且认为吃肉是好事,但他仍坚守誓言。有一次甘地含著泪对一位劝他吃肉的朋友说:‘我知道你一次次地劝我吃肉是因为同情找,但是我实在没有办法。誓言就是誓言,它是不能破的。’

虽然甘地没有因诱惑而破誓,但他仍然需要面对寻找食物的实际问题。在从英国女房东那里听说市内有素食餐馆之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到处寻找,当他找到之后,他说:‘我当时的感受就像孩子得到了一件心爱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自信的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乔。吉拉德—世界吉斯尼汽车销售冠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他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记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他所保持的世界汽车销售纪录: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至今无人能破。乔·吉拉德,因售出13000多辆汽车创造了商品销售最高纪录而被载入吉尼斯大全。他曾经连续15年成为世界上售出新汽车最多的人,其中6年平均每年售出汽车1300辆。

乔。吉拉德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演讲大师,曾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精英传授他的宝贵经验,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的人们被他的演讲所感动,被他的事迹所激励。

三十五岁以前,乔。吉拉德是个全盘的失败者,他患有相当严重的口吃,换过四十个工作仍一事无成,甚至曾经当过小偷,开过赌场;然而,谁能想象得到,象这样一个谁都不看好,而且是背了一身债务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竞然能够在短短三年内爬上世界第一,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他是怎样做到的呢?虚心学习、努力执着、注重服务与真诚分享是乔。吉拉德四个最重要的成功关键。

销售是需要智慧和策略的事业。但在我们看来,信心和执着最重要,因为按照预测推断没人会想到乔吉拉德后来的辉煌!

由此可以推断,如果你的出身比乔吉拉德强,没有偷过东西,如果你不口吃,那你没有理由不成功,除非你对自己没有信心,除非你真的没有努力过,奋斗过!

[关于自信名人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励志名人故事

全文共 248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有哪些名人故事呢?他们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励志名人故事,希望喜欢!

1、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2、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3、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4、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5、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x,比西方的麻醉x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渊博的医学和高超的医术。

6、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7、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8、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9、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他从小就有胆量,少年时就练了一身武艺,既有见识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几个强盗趁贺客刚散之机,突然来打劫。宗悫毫不畏惧,挺身而起,击退了强盗。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问他:“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志愿。”宗悫应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

宗悫长大后,当过振武将军、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曾率军远征南方的林邑国,大获全胜,建立了一些功业。

他少年时所讲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为少年的远大志向,成为激励人们立志奋进的不朽名言。

10、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大诗人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领五斗米的官俸,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翻看过去的诗作。突然,一名小吏从外面闯进来禀报:“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请老爷赶快更衣迎接。”

“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刚来彭泽县不到三个月的陶县令不解地问道。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是我县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眼下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潜本来已十分痛恨官场黑暗,想离开这个肮脏之地。现在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马得到太守宠爱,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还要叫自己去隆重迎接他。想到这些,陶潜不禁长叹一声,愤然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小儿弯腰行礼!”说罢,便取出知县的印信交给小吏,说;“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潜告病还乡,不当这个知县了。”然后收拾行装,昂然归隐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成功故事

全文共 1444 字

+ 加入清单

“说真的,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如果你明白书豪在大学时经历过的那些困难遭遇,你也不会奇怪。”当世界都被林书豪震撼时。NR(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中国公司活动协调员何凯成这样说。他在哈佛大学与林书豪做了3年室友,亲如兄弟,毕业后,依然持续着紧密的联系。

林书豪第一次在NBA首发上场时,何凯成特意赶到现场支持好友。“看到书豪此刻的表现,我打心里为他高兴,他的信仰支持他走到此刻,也让我得到很多启发。”何凯成说。

我们就是在迎新会上认识的。我明白他就是学校篮球队的,他也明白我就是橄榄球队的,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大一时我们还不就是室友,那时候新生和谁住,就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到了二年级自由选取时,我俩都没犹豫。就搬到了一齐。刚来哈佛的时候,我并不就是一名基督教徒。能够说就是书豪的虔诚感染了我,让我也相信了信仰的力量。大学时,书豪特意成立了一个基督小组,规模不大,有六七个成员。我也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小组里。我们会分享很多东西,无话不说。我们会一齐做祷告,尤其就是当小组内其他成员遇到困难的时候。

大三时,因为伤病的影响,我被教练从主力的位置上撤了下来。那种落差让我心里很不好受,情绪很消沉。书豪看到后,开始为我每一天祈祷。那些祷告,听得我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

书豪还给我发过一封超长的邮件,里面讲了很多他如何借助上帝的力量渡过苦难遭遇的事情,他特意把圣经里能够在当时帮到我的部分都摘出来,期望能给我启示。

在大学联赛中,我和书豪遇到过很多种族歧视的事情。我还好,头盔戴上后没多少人能看出我就是亚洲人,可书豪就不一样了,他完全暴露在球迷面前。很多极端的球迷会讲难听的话,可书豪对我说,他们要说什么还就是会说,上帝会帮忙我们渡过这些难关的。

篮球对书豪来说就是一种传播自我对上帝信仰的工具,他期望用自我在球场上的一切、用他的成功来告诉人们信仰的力量有多么重要。

今年差点被裁掉的时候书豪曾对我说,如果不打球,他会去做一名牧师。

虽然我们就是借助运动特长进入哈佛的。但书豪的学习成绩也很棒。他不就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不会把那么多的时间用在功课上,我们的共识就是,在大学里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建立人际关系上。让自我的朋友圈广泛一些。

这个家伙真的很聪明,要完成功课或者考试之前,他才会拿出课本好好看,短时间的突击就能简单应对考试,而且取得不错的分数。

书豪喜欢打电动、看电影,兴趣很广泛,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学习。

聪明就是一方面,他的专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绝对不会分心,而就是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情上,无论学习、打球,他都全情投入。这样一来,做事情的效率就会很高。

刚来哈佛篮球队时,他十分瘦,跑跳潜力也不就是球队最棒的。他的弱点很多,比如左手突破当时很弱,但他会拿出超多的时间来训练改善,让这些弱点不再制约他。一次大学比赛中。他在最后时刻错失罚球绝杀对手的机会,结果那一晚,这个家伙就一向在球馆里不停地投篮。那时候他身体很单薄,于就是就不停地练习力量,我亲眼看着他一点点变得强壮。体能训练十分枯燥,他就是很有毅力的家伙。

大四时,他的实力已经吸引到很多的NBA球探。刚开始,书豪发现球探来看他打球,很想表现一下,多点得分,这种状况下,他就不会像以往那样,用更多的传球带动球队,比赛就会打得不大好看。

之后,他也就是透过自我的信仰,转变过来,重新变成一个无私的书豪。

此刻有很多人都说书豪在数据上的表现多么好,但他其实最不在意的就就是球场上的数据,如果球队能够赢球,哪怕自我不得分。他都不会在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少儿名人故事扁鹊偶得牛黄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一日,正准备将煅好的青礞石在桌上研成细末,为邻居阳文治疗中风偏瘫后的痰壅。门外突然喧闹阵阵,出门问其原因,原来是阳文家的一头牛近来日渐消瘦不能耕作,儿子阳宝请人将牛宰杀,发现牛胆囊中有异物,众人感到奇怪,于是拿来请诊视。

从中取出几粒蚕豆大小的石头,擦拭干净后回到桌前,推开礞石,准备细看这奇怪的石头。这时屋外一阵惊呼,阳宝奔来告急:“家父一口气上不来,又在抽搐了!”放下手中的怪石,立即前去诊视,急急吩咐阳宝:“快去将我家桌上的礞石拿来!”阳宝慌忙取来了药石,令他研成细末,然后取出五分给阳文灌下。一会儿,阳文抽搐渐止,气息渐平。

回到家里,发现桌上放的最大一块怪石不翼而飞,忙问道:“是何人动了桌上之物?”家人告诉他:“是阳宝动过,说是你叫他来拿的。”沉思片刻自言自语道:“今日用此怪石治阳文之病,疗效神速,难道此物还有豁痰定惊的作用?!”以后,有意用牛的结石取代礞石治病,并暗中观察。三天以后,阳文的病竟奇迹般好转,甚至偏瘫的病体,也能够稍稍动弹。

由此,始知牛胆囊中的结石“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清热解毒”,并将此结石取名为“牛黄”。

牛黄,味甘。归心、肝经。有熄风止痉,开窍化痰,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康有为曾是炒房高手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现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06年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轻松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马上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马上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来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后终结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心地善良的天才名人故事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1879年3月的一天,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里,但很快便被戴上了“天资愚钝”的帽子,家里的女佣称他为“小笨瓜”——一直笨手笨脚,且到3岁多时才会说话。外界的嘲笑让他产生了自卑感,同时养成了一个癖好,在对人说话之前,一定先要小声地对着自己说一遍,演练一次,直到觉得没问题,才敢说。

6岁时,他被母亲送到学校,但也因为“愚钝”和不爱听老师的话而被迫退学。后来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把他送进一个天主教的学校里,他也因此成了该所学校70多年来的第一个犹太学生,可他的表现依然不是很好,老师们都不愿意关注他。

虽然学习不是太好,但他却有一个好品质——心地善良。10岁时,他遇到了一个叫马克斯·塔木德的哥哥,塔木德是一个家庭非常贫困的医科大学生,在学校连像样一点的饭菜都吃不起。

于是,他便请求父母让这个哥哥每周来他们家吃一次饭,算是加餐,并且要求母亲要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塔木德。

他的善心深深地感动了塔木德,作为一个穷学生,塔木德没什么东西能回报这个小弟弟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次来都带上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给他看,这些书都是科学书籍,包括21卷的《通俗自然科学》丛书,该书强调生物和物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科学实验,这让他如获至宝,仿佛一下子开窍了似的,开始了如饥如渴地阅读了起来。

接着,塔木德又给他带来了一些几何和数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本该等他再长大些才能看得懂的,但他却能看得津津有味,有不懂的地方便向塔木德请教。

大约3个月后,塔木德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解答他的问题了。“因为弟弟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我!”

他便是后来享誉世界的伟大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得感谢塔木德哥哥,是他帮我开启了探索科学的兴趣大门,他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

而塔木德却说:“我不敢邀功,我当时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是在跟一个天才打交道,是他的善良和爱心,让我觉得必须得为他做点什么。”

做一个善良的好人,到底有没有用?爱因斯坦的这个真实经历,或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甘为父母弃荣华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个人,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家里很穷,乳名叫“驴娃儿”,从小哪都没去过,10岁前连自己的村子都没出过,每天要做的就是帮助父亲撒肥、锄地、浇水、养猪、放羊、割草、捡柴禾。虽然父亲一字不识,但他有一名贤明的母亲,母亲坚持让他上完了高小,但村里没有初中,母亲绞尽脑汁打算让驴娃儿的三姐领他来到北京的大姐处,然后在三舅和两年前已到香港定居的二姐的帮助下去香港读书。这样的决定在当年是一件大事,而且妒娃儿父亲肩上的担子很重,且家里就这么一个儿子,已经能够做他的左右手,所以不愿放儿子走。但驴娃儿的母亲有更高的见识和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当年是1951年,空里太穷了,仅剩了一点粮食,母亲给驴娃儿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然后从未出过远门的驴娃儿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到了香港。

12岁的小驴娃儿到了香港,尽力克服语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艰难等诸多困难,读书也很刻苦,但他强烈思念在河南家乡的父母,母亲瞒着生活的艰辛和驴娃儿父亲患病的消息,来信劝慰驴娃儿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求学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安慰。驴娃儿在刻苦攻读之下,1957年在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年19岁的他赴美国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又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起任教授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1998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美国两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2000年,当年的驴娃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

这个驴娃儿大名为崔琦,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后,第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1959年大跃进期间崔琦的父亲去世,母亲没对他透露一点儿消息,之后9年,母亲依然独自忍受艰难,61岁高龄时还在茅草庵,都没有对儿说个“不”字,直至在艰难生活中寂寞离世。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曾去美国彩访了崔琦。杨澜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杨澜当时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当年的驴娃儿崔琦却说,他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宁愿为父母抛弃现今的一切,因为如果他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也许父母就不会那么艰难……一席话,崔琦留下了热泪,杨澜和现场的外国记者、摄影师也泪流满面。

孝心无价。崔琦甘为父母弃荣华,真的是发自肺腑之言,也更加感人至深,令人唏嘘为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名人的读书名言警句

全文共 2520 字

+ 加入清单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1、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2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2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5、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27、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9、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0、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3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3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朱熹

3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35、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3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1、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4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44、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4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7、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4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5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3、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54、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55、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56、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57、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5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9、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60、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1、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62、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63、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64、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65、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66、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67、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68、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

69、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70、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71、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7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73、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74、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75、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76、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77、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7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9、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80、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81、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8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83、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84、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85、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86、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87、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88、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8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90、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91、开卷有益。——赵光义

9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9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9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95、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96、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9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98、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9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00、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篇古代德育名人故事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1202年,陆游之子子龙到吉州任司理参军。吉州在赣西南,靠近井冈山地处偏僻。当时,曾任任书监的杨万里和益国公周必大当时都告老住在吉州,他们都是陆游的老友。陆子龙赴任前,希望父亲给杨万里和周必大修书--封,请们对自己多加照顾。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陆游也不例外。他希望儿子仕途顺利,又不愿意儿子依靠私人关系向上爬,便冷静地写了一首二百六十字的五言长诗,作为给儿子的临别赠言。诗中写道: "益公名位重,凛若乔岳峙", "得见已足荣,切勿有所启"; "又若杨诚斋,清介世莫比", "汝但问起居,余事莫挂齿"。益公指益国公周必大,诚斋是杨万里的别号,陆游的用意是告诉儿子,益国公周必大名高位重,你见他也就行了,千万不要有所求;杨万里是位清白耿直的老人,你探望之时,莫要让他为你讨人情,以免败坏了他的名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外国名人故事:欧威尔·莱特

全文共 1543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完全改变了世界历史,却不认为自己已完成大事业。

50年前,在俄亥俄州的某乡村发生一件小事,至少在当时看来是个小事件,但就现今而言,这件事完全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也可能永远对未来的人类产生大影响。

在那决定命运的一天,欧威尔·莱特走进俄亥俄州达顿图书馆,在书架上拿起一本书,内容是描写德国人利连达尔以滑翔机飞行的事,这架滑翔机虽然没有引擎,但的确飞了起来。欧威尔·莱特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时,仍念念不忘这个故事,人能够在天空飞行,这真是太美妙了!于是第二天便将这个故事告诉哥哥欧巴,欧巴也深深地被这个故事迷住,两兄弟从此便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莱特式飞机,莱特兄弟的名字因而永留于后世。

他们都未受过高深的教育,高中没念完就告辍学,但他们都拥有比大学文凭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丰富的构想及大志向。例如,他们曾到郊外收集牛、马的骨头,卖给肥料公司;也曾到处搜集废铁,卖给废铁店;后来又开设印刷所,想发行日刊新闻,结果惨遭失败;这次他们又开了一家脚踏车店,修理兼出售脚踏车。

不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心中始终无法忘怀在空中飞翔的梦想,每到礼拜天下午,他们就在山坡躺上好几小时,看着白头翁在头上绕着圈子飞翔,或老鹰随着上升气流攀飞到高空的情景。

后来他们就在脚踏车店设置一个风洞,实验翼受到风力时的情形,也放风筝作研究,最后终于制造出一个大型风筝似的东西,即是所谓的滑翔机。

他们将这架滑翔机运到北卡罗莱纳州吉迪。霍克斯的宰魔丘,因为这里不断吹袭着海风,且地面是高低起伏的柔软砂地。他们持续好几年滑翔机实验之后,便将手制引擎装进滑翔机,形成今日飞机的雏形。1903年12月17日是个人类历史上永志难忘的日子,兄弟俩以5角硬币决定由谁做第一次的飞行,结果欧威尔赢了!那是个极为寒冷的阴天,冷风夹带着流水不断地袭击吉迪。霍克斯海岸一带,半哩远的海滩传来阵阵巨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准备作飞行实验的5个人,为抵御严寒,只好不断地跳跃,并拍打着双手。天气纵然冷得令人难以消受,欧威尔·莱特却无法穿着大衣,因为穿上大衣势将增加飞机的负荷。

上午10时35分,欧威尔坐上已产生隆隆爆音的飞机,他伸直双腿,以俯卧的姿势拉动操纵杆,这架莱特式飞机开始发出啪卟啪卟的声音,开放式的排气管也喷出了火焰,然后就浮起于空中,它忽上忽下地摇晃着飞行了20秒,最后降落在100尺之远的砂地上,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飞行。

这的确是一个大事件,它使人类的文明史进入一个崭新的里程!人类自远古以来的梦想终告实现了!这也是人类初次双脚离开大地,朝向星空飞将起来。

但欧威尔·莱特却说,他对这次成功的飞行并不特别感动或兴奋,因为这本来就是他预料中的事,事实上他并不太喜欢飞行。据说唯一令他感到兴奋的时刻,只是小时候从床上醒来,心中认为人类有朝一日,一定能在空中飞翔的那一刻而已。

莱特兄弟的个性相当敦厚谦虚,有一天,哥哥欧巴从口袋掏出手帕时,一条红色缎带从口袋中掉下来,他妹妹便问他那是什么东西,他以淡然的口气回答道:“这个东西啊?我忘了告诉你,这是今天法国政府颁赠的荣誉国民勋章的缎带。”

莱特兄弟自幼就被教导须严格遵守基督教教示,因此他们绝对不在安息日,也就是礼拜天飞行。有一次,西班牙国王要求,让他搭乘他们的飞机,那天刚好是礼拜天,所以他们拒绝他的要求,即使对方是国王,他们也绝对不作违背良心的事。

他们兄弟一生未婚,根据他们父亲的说法,不论是兄或弟,都无法同时负担太太及飞机的费用。结果,都放弃太太而选择了飞机。

〔补注——1909年,莱特兄弟根据与美国政府订立的契约,制造第一架军用机,并设立美国莱特公司。首次飞行成功的实验机,目前保存于美国首府华盛顿的国立博物馆。哥哥死于1912年,弟弟则于1948年逝世。OrvilleWright(1871—1948)〕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讽刺小傻瓜马克思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马克思十二岁进了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所中学。

有一次,受人尊敬的老校长来给大家讲课,正讲得津津有味,有个外号叫“小傻瓜”的葡萄园主的儿子在下面吃起糖果来。老校长生气了,突然提出了问题,让“小傻瓜”回答。“小傻瓜”慌了神,不断地暗使眼色,恳求同学们提示,可谁也不理他。最后,他把目光投向了马克思。

马克思瞅着“小傻瓜”那副可怜相,心中一阵好笑。他麻利地写了个纸条,卷成团儿,暗暗递给了“小傻瓜”。

“小傻瓜”以为是答案,趁老校长低头翻书的空儿,慌忙打开纸团,一看,竟是一首讽刺诗。诗中挖苦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傻瓜”,胖得像头小猪娃,不动脑筋光贪玩,浑身都是臭泥巴。

这下子,可把“小傻瓜”惹恼了。下课后,他拦住马克思就要报复。马克思面无惧色,理直气壮地说:“你办了没理的事,还想找别人的事吗?”

随即又编了一首讽刺诗,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打这以后,那些不守规矩的贵族子弟都很害怕马克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