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名人故事大全汇总九篇 作文素材(合集20篇)

新鲜经典的作文素材自然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关于诚信的名人例子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诚信的名人例子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2924

作文

1000

10个中考必备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116 字

+ 加入清单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考试中,作文部分占分值比较高。大家写作文时一般是写记叙文、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一般说来:记叙文比较稳妥,但拿高分难,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类文章有风险,但有可能会拿到高分。所以素材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个中考必备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一、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卢嘉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学教师。当时,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国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目为难卢嘉锡,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经过一天多的精密计算,卢嘉锡把题答了出来。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具体过程。那个学生从心底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卢嘉锡诚恳地对那位学生说:"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我现在虽然是你的先生,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

分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解知道一切,否则你就是无知。

适用的作文:"知与不知""谦虚"

二、李立三做自我批评

20世纪30年代,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时,推行"左"的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后来,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多次自我批评,还以自己为例教育别人。有一次在部队作报告,讲完那次路线错误后,他大声问听报告的人是不是都认识李立三,许多人说不认识,他指着自己说:"我就是李立三。希望你们从我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教育。

分析: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我批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负责。

适用的作文:"正确对待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名人的勇气"

三、海子的寂寞

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分析: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沟通源于寂寞,无法沟通,也就更加寂寞。

适用的作文:"寂寞与沟通""交流与理解""冷漠是毒药"

四、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适用的作文:"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五、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适用的作文:"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六、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分析:商人捐资办学,不能沽名钓誉。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适用的作文:"尊师重教""表率""做人与做事"

七、如此"廉洁"

据记载,窃国大盗袁世凯生活上奢侈腐化,但常常装出一副廉洁的样子。一次,他故意在吃饭时召见内阁成员,当大家来到他的住所时,只见他正端着一碗小米粥,就着一条红烧鲫鱼吃得津津有味,时而从一个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么。内阁成员见了,都赞道:"总统生活这么俭朴,我辈值得仿效。"事后,卫士告诉大家,那是仿效不了的。总统吃的是西北上等小米,且都是一粒粒精心挑选出来的;那鲫鱼是有名的洪河鲫,为了保鲜,是专门放在猪油里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运到京城的;就是那佐料,也是东北的千年老山参和鹿茸做成的。此言一出,众人哑然。

分析:欺世盗名者,往往是言行不一的小人。虚假面具总会被揭开的,其丑恶嘴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适用的作文:"面具""贪婪""作秀"

八、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适用的作文:"经营人心""诚信""名人的智慧"

九、买鞋子

珍妮发现一家鞋店挂着清仓甩卖的牌子,便走进去看看。蓦然她的眼光被一双红色的吊带凉鞋吸引住了。珍妮一试刚合脚,看看价格才17美元,太便宜了。珍妮满心欢喜地去收银台,收款员小姐看了看珍妮疑惑地说:"小姐,您真要花17美元买这双鞋?"珍妮很纳闷:"难道价钱不对,还差多少?""不,是这双鞋有问题。左边的比右边的大一码。可能是上回哪个顾客拿错了。我把它放在那儿并不准备卖,要不,我给您换一双,行吗?"珍妮细心一看,可不是嘛,左边的比右边的稍大一些,不过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的,顿时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分析:在商界中,除了要商品货真价实外,商家的诚实。

适用的作文:“良心与利益”“经营人心”;诺言;

十、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适用的作文:"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外名人趣味故事:拿破仑美人关下险丧命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拿破仑美人关下险丧命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个政治上富有野心、军事上具有卓越天才的法国统治者,致力于对外侵略扩张,曾一度控制了几乎全部的西欧国家。因此,欧洲封建势力对他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可是,当时拿破仑军事实力雄厚,不易推翻。于是,他们便使用美人计,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

1810 年,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撮合拿破仑和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斯结婚,从而瓦解了法俄联盟,使俄、奥、英、普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导致了拿破仑在莱比锡大会战中败北并被流放的可悲结局。而其实,在此之前,拿破仑已有一次险些丧命于美人关下的经历。

1793 年 5 月,拿破仑带兵侵入埃及,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在地中海以东的实力。英国统治者十分恼火,指示情报部门迅速刺探拿破仑的行动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干掉拿破仑。 接受这一任务的是英国皇家海军间谍约翰·巴尼特。他想到拿破仑是个好色之徒,便决定施行美人计。巴尼特乔装打扮,混进开罗,通过贿赂法国职员以及埃及仆人和向导,了解到拿破仑与他手下一位军官的妻子富雷斯夫人有私,便决定从这儿入手。

按照拿破仑的规定,军官是下准带妻子到埃及来的。但这位富雷斯夫人却女扮男装,偷偷上了运兵船。等到消息泄露之时,她已到达埃及了。拿破仑得悉此事,本想从严处理,无奈富雷斯夫人容貌出众,拿破仑一见倾心。她不但没有受罚,而且很快便得到了拿破仑的宠爱。然而,拿破仑知道一旦事情败露,富雷斯可能妒火骤起,给他一梭复仇的子弹。为了保险起见,他决定调虎离山,打发富雷斯到巴黎去执行使命,并明令不准携带夫人。

巴尼特得悉后,立即命令英国“雄狮”号兵舰,全速前往拦截富雷斯乘坐的法舰“猎人”号。富雷斯被俘之后,巴尼特不仅热情款待,而且奉为上宾,并将拿破仑如何与他妻子勾搭,又如何用计调他返回巴黎等事一一描述,意欲借刀杀人。富雷斯听后怒不可遏,表示要返回开罗同拿破仑算帐。巴尼特心中暗喜,立即派人把富雷斯送回开罗,然后稳坐“雄狮”号上,等待佳音。然而,巴尼特很快便失望了。因为富雷斯一去犹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究竟是富雷斯权衡利弊之后改弦更张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外人无从知晓。不过,对于拿破仑来说,也算是躲过了别人的一次暗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贫穷的坚守名人故事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十七岁的曾国藩进京会试却名落孙山,只得怏怏返乡。途经金陵时,他在书店无意间发现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明史》。一问书价,他又喜又忧。喜的是,袋里的银子正好和书价相等;忧的是,买了《明史》便无钱回家。

他双手紧攥着兜里的银子,徘徊良久,最后还是咬咬牙把书买下了。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一册一册地放进担子,一边悄悄地问书店的伙计:“小兄弟,这里可有当铺?”伙计用手往斜对面一指:“那不是?”曾国藩立即挑起担子,径直向当铺走去。当掉长衫后,他便去码头搭船返湘。让他惊讶不已的是,船钱与当长衫的钱正相吻合。

船行了三天三夜,他读了三天的《明史》,睡了三夜的好觉,中途只吃了船家的几个火烧。当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曾国藩挑着担子走进家门时,家人都以为他遭劫了呢。

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当上了翰林院检讨,为大清编纂国史。尽管此时他已官至七品,有俸禄银饷,但是除去借支及日用开销已所剩无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一天,道光帝突然造访翰林院,众大臣便立即跪倒一地。道光帝翻了翻眼前的日课,随口一问:“曾国藩,有什么新作啊?”

曾国藩马上跪上前来,大声说:“微臣曾国藩给皇上请安。”

道光帝细细打量跪着的曾国藩,只见他身穿一件补了两大块补丁的旧官服,外相极其寒酸。道光帝脑中突然浮现出乾隆年间,为博得节俭的美名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浙江巡抚的影子,心中十分不悦,便问:“曾国藩哪,你身为翰林七品检讨,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你穿得这么破破烂烂,成何体统啊?”

曾国藩吓出一身冷汗,谨小慎微地回答:“皇上恕罪。微臣以为,翰林院检讨应以治学为第一要务。如果抛弃学问只靠仪表服饰来装点门面,微臣就有负皇恩了。更何况微臣也不愿举债而刻意装扮自己。”

买件衣服就要举债,道光帝十分不解,便问:“曾国藩,朕来问你,你现在身为检讨,一年的薪俸除掉日常开销难道就买不起一件新官服吗?”

曾国藩略一思忖,平静地回答:“蒙皇恩授检讨后,微臣当日从国库领取全年俸禄三十三两皇银。微臣还会馆食宿银七十贯,用庶吉士服改裁七品官服费银三十贯,做补服裤靴费银一两三贯。余下的银子除了交给会馆,又为祖上祠堂捐香火银二两,孝敬高堂祖父母六两,孝敬父母四两……请皇上明察。”

一席话,倒把道光帝逗乐了。他笑呵呵地说:“曾国藩哪,这件事就过去了啊。”

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天,翰林院学士赵楫因老父来京看望,便发帖宴请翰林院官员。接到请柬的曾国藩左右为难:不去吧?赵楫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有碍颜面;去吧?身上仅存一百七十枚铜板,度日艰难不说,也没有谁拿铜板去赴宴的。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没去。

第二天一早,曾国藩就受命誊一份“皇考”。而每次交与赵楫审查时,赵都会在上面批两字:“重誊。”一份五千字的“皇考”,曾国藩整整誊了一天才交卷,真是苦不堪言啊。

一月未到,曾国藩又收到詹事府金正毕的请帖。他知道,赵揖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宴请也就不能参加。厚此薄彼,是官员之间相处的大忌。此外,他又担心以后会收到类似请帖,于是提笔写了个告示:“曾国藩出身贫寒,箱内无银,七品小官,俸禄有限。即日始,凡京官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见谅。”然后,他就把这告示贴到会馆的柱子上。

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因“办事糊涂,办差敷衍”遭到御史参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检讨实缺。也就是说,他既没实际差事,又没俸禄。不仅如此,同事、朋友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这让曾国藩备受打击。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曾国藩用毛边纸装订了几个本子,自命名为《过隙影》,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在无缺分、无俸禄、无同乡、无朋友期间,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一路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那个伟大的倒霉蛋》

一个伟大万里倒霉的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穷医生家里。小时候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参军后被俘身负重伤,左手致残,并屡立战功,得到元帅的嘉奖。但是当他拿着元帅的保荐书,做着即将成为将军的美梦时,在归国途中,被俘后卖到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做了5年苦工。

当他回到祖国的时候,很不幸,他的国家已经忘记了这位英雄,他连一个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无敌舰队找到一个军需的职位。一次也下乡催征,因不肯为乡绅通融减税,被乡绅诬陷入狱。从监狱出来以后,他改作税吏。一次他把税款交给一家银行保管,偏偏银行倒闭,他第二次入狱。第二次出狱,他贫困贫,而且家里妻子、妹妹、女儿一帮人都靠他一个人养着。他住的地方,环境如此恶劣;楼下是酒馆,楼上是妓院。一天,酒馆里有人斗殴,一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出于同情把那人背到家里,谁知人未救活,他涉嫌谋杀再次入狱。在此之后,他妻子死去,他又正因女儿的事情被法庭传讯。

就这么一个两次被俘三次入狱的人,命运从来不肯眷顾他。但恶劣的环境没有淹没他,倒霉的境遇没有打倒他,反而丰富了他。他的智慧是把倒霉当作生命的一个必然结果加以理解,而化为生命的财富。凭着他对生活的反思和那个国家斗牛士的精神,他写出了名震世界的巨着——《堂·吉诃德》。

哲理:这个伟大的倒霉蛋就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而作品的主人公仿佛是作者的一个自我嘲讽。他证明了承受倒霉时的痛苦和顺风时的欢乐都是人生的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读书小故事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都是要劳动,没有多少的空余时间,晚上很是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哭鼻子的大仲马经典名人故事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大仲的一位好友前来拜访他,见他正独自坐在书桌前,双手抚摩着稿纸,低声抽泣着。朋友就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等,可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他的情绪有所好转,就决定去劝劝自己的朋友。他拍了拍大仲马的肩膀,关心地问:亲爱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令你如此伤心?大仲马回头一看,见是好友来了,便把事情的原委诉说了一遍。原来,大仲马正在创作《三个火腔手》,最后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火枪手非死不可。可大仲马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想试图改变这个物的命运,然而却无法做到。他一想到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将被自己的笔杀死,而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时,就不由得伤心至极,流下了眼泪。他的朋友听了他的诉说后,笑着对大仲马说:我的朋友,你可知道我已来了多久了……这时大仲马的一位仆人刚好从门口经过,听了这话也笑了,说道:先生,您不过来了四十五分钟,而主人却已经哭了好几个小时啦!看来写作有时是要动点真感情的,因为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的家训小故事: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钱基博乃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在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到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文学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权重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素材

全文共 1815 字

+ 加入清单

一、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话题:"挫折与成功""意志的力量""转折"

二、贫穷造就了作家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分析:有人面对贫穷时会一蹶不振,有人却能以贫穷为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左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话题:"贫穷是一笔财富""坚持不懈""苦难出人才"

三、艰难困苦铸人才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

话题:"成功与磨难""挫折的力量""苦难是一种财富"

四、磨难是财富

困难、挫折对有志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但他靠图书馆自学,显示了惊人的数学才能。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分析:也许没有声音的世界更能静心思考,但"被褥的坟墓"绝难予人灵感,一颗坚强的心才是根本!

话题:"磨难是财富""生命的力量"

五、面对失败和贫困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在1890年发表了处女作《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分析:艰难困难,玉汝于成!杰克·伦敦的经历只不过把人类几千年来的经验和真理再实践了一遍而已。

话题:"挫折""决心""成才的途径"

六、重振旗鼓创辉煌

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超级巨星,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百亿的美元。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嫉贤的老板开除了。老板把他赶到一个仓库中的小房间,还美其名曰是给艾柯卡还没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办公室。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在被解雇受辱之后,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仅1984年一年,他就为公司赚取了24亿美元的利润,比这家公司前60年的利润之和还要多!顽强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辉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分析:顺境中获得成功,固然是锦上添花,而逆境中打翻身仗方显英雄本色!艾柯卡如果没有第二次的成功,至多不过一推销巨星而已,正是逆境中的崛起才造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侯宝林用微笑面对屈辱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文革”中,侯宝林被造反派拉去批斗。批斗现场设在大礼堂,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都想见识一下台上这位一流的幽默大师如何应付这样的场面。

“说,你向人民隐瞒了什么历史问题?”造反派煞如凶神。

“我,我向人民隐瞒了一个重大的个人问题,我还有一个名字叫侯太宝。

“交代重大问题!”

侯宝林装出一副老实认罪,痛不欲生的模样:“我万恶不赦,我罪大恶极,我犯过一件全世界人民都不能饶恕的罪行。”

众人几乎都屏住呼吸,要听他交代什么罪行。只见他极为认真地说:“希特勒是我的内弟,我们俩一起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台下哄堂大笑。

造反派头头挥手喝止:“肃静,肃静,不要听他胡说!”

侯宝林仍是一本正经,学着造反派挥手:“肃静,肃静,真的,法西斯的总头头盖世太宝(保)就是我。”

笑声更为激烈,连造反派也忍不住笑起来。大师却在笑声中直起腰,理理头发,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名人列宁的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名人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家鲁宾斯坦先生经常到好友画家毕加索的画室看他画画。一次,鲁宾斯坦先生在好几个月内看到毕加索不断地在画同样的东西。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当毕加索画了将近五十幅同样的作品后,鲁宾斯坦先生不耐烦地问:“每天都描绘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

毕加索反问道:“你不觉得自己在说废话?难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每天虽然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个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这一切都是不同的。”从此以后,鲁宾斯坦先生在重复弹一首歌时,皆可弹出不同的韵味。

哲理:如果你已经准备好,请拿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学会换位思考,你会发现,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丽,生活原本可以如此丰富,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名人甘地的故事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故事

甘地小故事当甘地准备到英国学习法律时,别人曾反覆警告他重新吃肉,否则无法在英国生活。但是他母亲不想让儿子成为肉食者,于是就强迫他发誓;在一个耆那教出家人的主持下,甘地对他母亲发誓说他将永远不碰酒、女人和肉,甘地的母亲才放心地答应甘地去英国。没有这一誓言,甘地可能不会成为素食者。当甘地到达英国后,他发现继续坚持素食主义非常困难,因为她的女房东同意提供面包和住处,但他却不知道如何烹饪蔬菜和面包。甘地说他那时几乎快要饿死。尽管甘地以前曾经吃过肉且认为吃肉是好事,但他仍坚守誓言。有一次甘地含著泪对一位劝他吃肉的朋友说:‘我知道你一次次地劝我吃肉是因为同情找,但是我实在没有办法。誓言就是誓言,它是不能破的。’

虽然甘地没有因诱惑而破誓,但他仍然需要面对寻找食物的实际问题。在从英国女房东那里听说市内有素食餐馆之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到处寻找,当他找到之后,他说:‘我当时的感受就像孩子得到了一件心爱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成功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发布第一号法令,把犹太人比作“恶魔”,叫嚣着要粉碎“恶魔的权利”。不久,哥廷根大学接到命令,要学校辞退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纯犹太血统的人。在被驱赶的学者中,有一名妇女叫爱米·诺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这所大学的教授,时年5l岁。她主持的讲座被迫停止,就连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这位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女性,面对困境,却心地坦然,因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

诺德生长在犹太籍数学教授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数学。1903年,21岁的诺德考进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听了克莱因、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等人的课,与数学解下了不解之缘。她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25岁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数学博士。

诺德在微分不等式、环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她连讲师都评不上,在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强烈支持下,诺德才由希尔伯特的“私人讲师”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名女讲师。接下来,由于她科研成果显着,又是在希尔伯特的推荐下,取得了“编外副教授”的资格,虽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实力。

诺德热爱数学教育事业,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她终生未婚,却有许许多多“孩子”。她与学生交往密切,和蔼可亲,人们亲切地把她周围的学生称为“诺德的孩子们”。我国代数学家曾炯之就是诺德“孩子”们中的一个。

在希特勒的威胁下,诺德被迫离开哥廷根大学,去了美国工作。在美国,她同样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样有她的“孩子们”。1934年9月,美国设立了以诺德命名的博士后奖学金。不幸的是,诺德在美国工作不到两年,便死于外科手术,终年53岁。她的逝世,令很多数学同僚无限悲痛。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悼文说:“根据现在的权威数学家们的判断,诺德女士是自妇女受高等教育以来最重要的富于创造性数学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莱布尼兹的故事

全文共 3144 字

+ 加入清单

莱布尼兹(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着名学者的着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着作,并对他们的着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从1671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开拓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着作。1673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时,他的兴趣已明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676年,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二、始创微积分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了。微积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着。以前,微分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的加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只有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立了这一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因此,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大体上完成的,但不是由他们发明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数学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实际上,牛顿在微积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兹,但莱布尼兹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莱布尼兹在1684年10月发表的《教师学报》上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在数学史上被认为是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W莱布尼兹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但在第三版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因此,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高于莱布尼兹。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莱布尼兹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统,如,引入dx表示x的微分,∫表示积分,dnx表示n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进一步促进了微积分学的发展。1713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性。

三、高等数学上的众多成就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他还对线性方程组进行研究,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论。此外,莱布尼兹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丰硕的物理学成果

莱布尼兹的物理学成就也是非凡的。他发表了《物理学新假说》,提出了具体运动原理和抽象运动原理,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不论多么渺小,他将带着处于完全静止状态的物体的部分一起运动。他还对笛卡儿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型,并在《教师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笛卡儿和其他人在自然定律方面的显着错误的简短证明”,提出了运动的量的问题,证明了动量不能作为运动的度量单位,并引入动能概念,第一次认为动能守恒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他又充分地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他也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空见,空间本身不是绝对的实在性”,“空间和物质的区别就象时间和运动的区别一样,可是这些东西虽有区别,却是不可分离的”。在光学方面,莱布尼兹也有所建树,他利用微积分中的求极值方法,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并尝试用求极值的方法解释光学基本定律。可以说莱布尼兹的物理学研究一直是朝着为物理学建立一个类似欧氏几何的公理系统的目标前进的。

五、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导者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他向耶酥会来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包括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矿产、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等,并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册出版。他认为中西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在《中国近况》一书的绪论中,莱布尼兹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相比,面积相当,但人口数量则已超过。”“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通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辩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拙了。”在这里,莱布尼兹不仅显示出了不带“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虚心好学精神,而且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极力推动这种交流向纵深发展,是东西方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进步。

莱布尼兹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虚心好学、对中国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欧洲中心论”偏见的精神尤为难能可贵,值得后世永远敬仰、效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徐文长以奇猎客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万历年间,绍兴城里新开了一家点心店,徐文长常常光顾。一次,店主央求他给写一块招牌,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谁知招牌一挂出来,立刻门庭若市,原来大名鼎鼎的徐文长竟然把“心”字中心的一点没有写,绍兴城的人都来看热闹,点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兴隆。

可是名声卖出去以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点心的质量每况愈下,生意也就渐渐不景气了。一天,一个顾客对店主说:“‘心’缺一点还叫‘心’吗?难怪生意不好!”店主于是用黑漆在“心”中间补了一点,可生意却并未好转,反而更加萧条了,店主摸不透个中奥妙,来请教徐文长。

徐文长说:“‘心’无一点,引人注目,又使人有空腹的感觉,来吃点心的人就多。加上一点,变成了个实心肚子,谁还要来吃?做生意不可过分贪心。现在你把‘心’上那个黑点改成红的,生意还会兴隆。

店主恍然大悟,照办了,果然灵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影响李嘉诚一生的茶客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的训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再为他说情,让不要开除他。

“没关系的,我看这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信条。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一切对他后来的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后,李嘉诚辞掉跑堂的工作,从塑胶厂推销员开始,一直干到了业务。三年后,20岁的他做好了准备,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随后,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塑胶花市场需求很大,于是大量生产,这为他带来了可观收入。30岁的李嘉诚,已成了千万富翁。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时,李嘉诚却敏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拥入这个行业,“好日子很快会过去”,如果再不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溅湿衣裤”了。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随后他找到的是房地产。60年中期,内地的局势令香港社会人心惶惶,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当时的地产价格来算,他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但他沉着应变,仔细分析局势。认为内地肯定会恢复安定,香港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们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我的凭证,而就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就是又捧起书攻读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就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就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就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此时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谈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读到57岁了,当然有些经验可谈,希望能提供读者一些参考。

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娱乐而读书。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免有些差异。

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自发蒙以采,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人格为止,所受的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强迫性的,非读不可。进步的国家要培养健全的国民,一定有周密的国民教育课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是无庸置疑的。

一个人有相对的择业的自由,但所学的课程,一经择定,便必须完成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这是不由自主的。例如我在大学时代学的是医学,则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细菌学以及各种临床或应用医学的教科书,便非读不可,不读你便不能成为医学家。即使学校毕了业,学问也不能毕业,你必须向这方面锲而不舍地追求,然后才能进步,不然你便只好落伍了。我自己因为两耳重听的关系,大学毕业后便中止了医学,故今天不敢自命为医学家,别人也不这样看待我。

为研究而读书,这或许是狭义的读书方式。譬如研究一门特殊学问,或者特殊问题,凡关于那门学问或那个问题的一切书籍和资料,必须尽可能把它们全都搜罗,把它们读到滚瓜烂熟,这样,你对于那个问题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就可以成为该门学问的权威。

在研究上,你自然有充分的自由,但如果你是有责任心的人,你的自由依然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例如我有研究古代史的志趣,为了完成这志趣,我下了一番苦功,把甲骨文字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完全征服了。这些都是进步人士视为落后的东西,一向被人认为是一些吃饱了饭没事做的古董家拿来消磨时日的东西,因此当我在研究这些资料的时候,也曾受过进步人士的非难,指责我为玩物丧志的人。然而我忍受着这些斥责,把我的志趣贯彻了。在今天凡是有志于古代文化研究的人,似乎都沿着我的旧路走。

为研究而读书,我的方法是:

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束缚。

2、搜罗一切资料,集腋成裘。

3、对于资料毫不容情、毫不惜力地加以检查,而且必须彻底,绝不放松。这样研究才会有成绩。

我也是搞文艺工作的人,不自量力,差不多一切的文艺形式都尝试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我都大胆地写过一些。为了培养写作能力,我曾耽读过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作品。这样的读书,自可以说是为创作而读书,但在这儿我有一些体会,我想把它表白出来。

我自己在写作上每每有这样的一种准备的步骤。譬如我要写剧本,我便先把莎士比亚或莫里哀的剧本读它一两本;要写小说,我便先把托尔斯泰或福楼拜的小说读它一两篇。读时也不必全部读完,有时仅仅读几页或几行,便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而不可遏止地刺激我写作的兴趣。

别的朋友有没有这种习性,我不知道,但我感觉到这的确是很有效的一种读书方法。

为娱乐而读书,这应该是人人所有的经验。那些在街头巷尾贪读公仔书的朋友们,应该都是这种类型的读书人。的确,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文体轻松的书,插图多的书,读熟了自己喜欢的书,版本好、装潢精美的书,研究有素而资料丰富的书……,在工作的闲暇,读起采的确可以使人忘却疲劳而增进生活乐趣。当然,这是应该有限制的。书本种类繁多,质素不一,必须加以选择。滥读一些无病呻吟,而又对身心有害的读物,反而会得不偿失,弄巧反拙。

我拉杂地写了这些,不愿再从这儿总结出教条来,请读者们自己去吸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名人故事:失策的达尔文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一书,曾用5年的时间环球航行)原版的英文日记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情。

失策的达尔文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搭一个巢,吃的是野果禽兽,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一些“新情况”,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老林,让她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节,则将妇女生的婴儿或小孩分而食之。达尔文“看”不懂,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翻译”告诉达尔文:“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孩子,生下的孩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留下来延续种族的生命,二是供我们缺食的时候当粮食。妇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下她们有什么用?我们不吃掉她们就已经很宽容了,在饥荒没食物的时候,我们只有吃小孩,不吃小孩我们吃什么呢?”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他下决心改变这个原始部落不尊老、不爱幼的历史局面。于是,他通过翻译,用高价买下了一个当地男婴,将这个婴儿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都市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的小孩变成一个“现代文明人”,然后,用这位“文明人”去改变他老家那种“弃老食幼”的原始现状。

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通过熟人,把他带回了他的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旧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现代文明青年”的领导下,是不是有了质的变化。可是,达尔文到处都找不到那个自己精心培养的非洲青年。最后,他问部落首领,那人是否来了这里?首领回答:“来了。”达尔文又问:“他人呢?”“我们把他吃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达尔文无话可说。

到家后,达尔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愿望和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一个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决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有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完璧归赵的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葡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

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林毅夫名人传奇故事

全文共 4802 字

+ 加入清单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义,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2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2012年6月,世界银行副总裁的任期已届满。林毅夫成为62年以来,首位来自欧美国家之外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

事实上,他是地道的台湾本省人,当年曾是台湾军中宠儿,蒋经国专门接见他。时至今日,人们仍难以理解,是什么使他抛妻离子,放弃前程,冒着生命危险,“泅渡”回大陆。随后他的人生经历也传奇般的被改变,事业如是,姻缘亦如是。

1946年以来,首次有中国人走上这个以现代西方经济学奠基者的名字命名的国际顶尖讲坛。林毅夫没有意识到,数日后,在10月离任的前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法国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来电询问,是否愿意成为他的继任者?世行为挑选新的首席经济学家成立了一个小组,布吉尼翁是其中的成员,他并不是以个人身份发出邀请。

“我感到惊喜。”林毅夫说,“世行是最重要的国际发展机构,它的首席经济学家是经济学家在国际上最高的公共职务,一般是大师级的学者担任。我出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完全没有想过!”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任命:62年以来,他是首位来自欧美国家之外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而在30多年前,中国对世行的定义还是“美帝国主义操纵的经济侵略的工具”。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34年之前,他还是台湾最有前途的军官林正谊,驻防在金门最前线。

回来是一种理性选择

1952年,林毅夫生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官校正期生44期步兵科,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第二年考上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返回军中。

由于他先后从军校和政治大学毕业,林正谊成了军中宠儿。蒋经国专门接见他,并嘱人关照。随后,他被派往金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负责接待外宾参观第一线连的任务。

1979年5月16日傍晚,上尉林正谊游过两千多米的台湾海峡,抵达对岸的厦门,更名为“林毅夫”。多年后台湾媒体披露,当时与他一同失踪的物品包括“两个篮球、一面连旗、一件救生衣、一个指南针”。他的家人事先毫不知情,第二个孩子还在妻子腹中。但有意思的是,23年后,台湾军方才发布了对其“投敌”的通缉令。

时至今日,人们仍难以理解:这个地道的台湾本省人,不需要蹈海以解乡愁之苦。而1979年的大陆,经历了十年动荡,经济凋敝,将走向何处,一切都未确定,亦非乐土。是什么使他抛妻离子,放弃前程,冒着生命危险前往?

一位北大学生回忆,林毅夫有一次谈及当年时曾说,“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在对岸。再待在台湾,内心不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今天林毅夫以这样的句子,解释当年的抉择,“得失之间并没有那么难。”

但也有另一种盛传的说法

在第一线连,林毅夫经常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对祖国大陆充满了无限向往。然而,台湾海峡如一道屏障,使他心中的“大中国思想”无法实现。

当时,上尉林正谊曾听人说,金东题旅部某连有一名搜索排长,曾成功泅水到对岸。当时这名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说要下海学游泳,泅水的当晚到一家小店吃了一碗绿豆汤,第二天一早对岸就广播,宣布那名排长“起义归来”。这个故事给了林毅夫极大的启发。

林身材高大健壮,平素爱打篮球,且技术超群。按照当时盛传的说法,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林毅夫“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以让游泳者顺利泅水“叛逃”对岸;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竟。其实,那个“游泳者”不是别人,正是下达宵禁令的林毅夫。

林毅夫光着膀子,整晚都身着短裤,以打篮球消磨时间。随后,他悄悄地抱着两只篮球下了海,依靠篮球的浮力,加上强健的体魄,沉浮之间,他顺利到达祖国大陆。

他成为1978年后首位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或许是巧合,他回来后的两个月里,两项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变革先后出现——1979年6月15日,万里在安徽凤阳县农村考察,肯定了当地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尝试;7月15日,争论不休中,邓小平决定“不争论”,宣布设立深圳等四个特区。

林毅夫此后的经历,依然不平常。为了解中国社会生活,他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只是,当时的国内,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引进,还要在几年之后,此时的林毅夫,还不知他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世行则在第二年来到中国。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行的席位,世行开始派遣官员到中国,为中国政府培训干部。人们回忆,长期与世隔绝之后,最初的中外交流颇为生涩: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被译成“零碎材料的成本”;而收支平衡点(break even point)则是“破碎了摸平的一点”。

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又通晓英文的林毅夫赢得了意外的礼物:他为到访北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担任翻译,对他印象深刻的舒尔茨主动邀请他到美国留学。

1982-1986年,在盛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自由主义和严谨的数理分析着称的芝加哥大学里,林毅夫“几乎四年没出校门”,从这个西方经济学的麦加开始了经济学家生涯。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评价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1987年,放弃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职和世行等多家国际机构的工作机会,林毅夫带着三十多箱英文资料回到中国,成为1978年后首位归国的经济学博士。许多人为他惋惜——中国没有研究伙伴,没有讨论和交流,甚至资料都难以搜集,如何做研究?“我都知道。可研究是什么?就是要对不能解释的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中国有的是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最重要的。”林毅夫说,关于回来的决定,他“一点挣扎都没有”。

同样从海外回来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卢锋说,他赞同林毅夫的一个说法,“我们不要完全讲牺牲精神。回来是一种选择,是认为从长期而言对自己有利的选择。经济学的理性要用在经济学家自己身上。”

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至今记得林当年的忠告,“做研究如同给木板钻孔,从薄处入手更容易有收获。”对中国经济学家而言,勿庸置疑,回到中国是理性选择——这里是“经济现象的金矿”,而198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界,少有人了解中国。

二十年来,几乎没有休息日,林毅夫不知疲倦地掘金。现实也慷慨回馈:改革开放以来,他最早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可观。回到本土,以规范的经济学方法研究本土问题,并为国际承认。“他是我们的先行者。”肖耿说。

破镜重圆在他乡

林毅夫失踪时,已是一个三岁儿子的父亲,妻子陈云英腹中又身怀六甲。

陈云英与林毅夫第一次见面是在大学联谊会上,当时陈云英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他们一见如故,后来两人有了更多精神上的接触和沟通。尽管双方家庭的差距很大,但陈云英从林毅夫的言谈中,觉得林毅夫是个关怀民众、胸襟宽广的人,内心为之深深吸引,以至于陈云英总有一种“他就是我”的感觉。

1975年,陈云英毕业后,林毅夫送给她的毕业礼物是一套中国锦绣河山画册。陈云英很快即与林毅夫结婚,第二年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真的突然不见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的邀请,让林毅夫于1982年,赴美留学。踏上美利坚国土地后,林毅夫立即通知在台湾的妻子来美国相见。

突然接到林毅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陈云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本已通过了两个托福考试,准备赴美读硕士。当陈云英辗转赶到美国见到丈夫时,两人抱头痛哭。

夫妻两人在一起仅仅几天,却又要分别了。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学读经济,陈云英则到华盛顿大学读教育,两地相距甚远,很难经常见面。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一双儿女,仍然留在台湾,要半年后才能接来美国。相聚的喜悦很快就被思念儿女的愁苦所压倒。陈云英上课之余,常常望着儿女的照片发呆,也常常泪水涟涟,她把所有的思念都融到了家信当中。孩子太小,认字很少,她就剪贴了一些漂亮的卡通画,经过加工,写些简单的汉字和拼音,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妈妈从美国的来信。

半年后,一家4口终于在美国团聚了。陈云英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深知相夫教子为本职之一。于是她一边读书,一边抚育孩子。经常是陈云英一边两手按着打字机键盘做作业,一边把头转向孩子大叫:“别吵了,妈妈要读书。”陈云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一年半时间得到了特殊教育硕士学位的。她再读博士时,没办法时时照顾孩子了,只好把他们反锁在家里,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无奈中陈云英只好嘱咐孩子:“妈妈不在家时,无论谁叫门都不要开,有人来电话,你们千万不要说妈妈不在家,就说妈妈在睡觉。”直到现在,她在美国的朋友还说:“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你怎么老在睡觉。”就连陈云英的导师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怎么老睡觉?

在美国的4年中,陈云英多次都是刚给孩子做完饭,几乎连抬头看一眼蓝天和阳光的工夫都没有,就接着跑进教室,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中国炒菜味。她最终坚持下来了,拿到了两个博士学位。

1987年,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一年后,林毅夫突然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同年的6月18日,陈云英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8天,也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有“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之称的陈云英,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及残联的表彰,还被推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常委、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她多次与林毅夫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人们称为“议政夫妻”。

如今,他们的一双儿女也已长大成人。大儿子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女承父业,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

2007年,在被推选为台湾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陈云英就跟丈夫开起了玩笑:你的经济学专业是研究怎么让人富起来,我的专业是让富起来的人怎么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

“把白手套留在了芝加哥”

虽然林毅夫在国际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全球华人经济学家中一直排名在前一二名,在国际上的排名也一直很靠前,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成为典型的学院派学者。

1987到1993年,他先后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从那时开始,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制定政策成为他的工作内容。他逐渐成为同龄的学者中离权力核心最近的几位之一。近年,“新农村建设”的建议者、“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咨询专家等角色更使他为中国公众所熟知。

“芝加哥大学毕业后,最早回国参与中国现实经济政策研究,并没有担心研究现实政策问题会‘弄脏’名校毕业的‘白手套’。他把‘白手套’留在了芝加哥。”卢锋形容说。

走近政府、成为政府智囊,于林毅夫并不是困难的选择。这与他29年前的选择逻辑一致。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喜欢历史,曾想成为历史学家,喜欢中国文化,也实践着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定位。

他不介意人们认为他过于靠近政府,“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别人的评价不重要,把自己摆低一些,推动社会进步更重要。”当被问及独立的学者和智囊的角色,哪一个他更在意时,“独立的学者”,林毅夫丝毫没有犹豫地回答,只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者思考问题,才能对政府的决策有所贡献,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智囊。“固然很幸运,有些建议后来被政府采纳成为政策”,但是,他说“不曾有在政府作出了决策后改变自己的看法去附和政府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