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举世无双的成语故事(汇集20篇)

浏览

631

作文

1000

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买了一本《中国成语故事》,妈妈说,只有正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才能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它,为自己的口头交际和书面写作增添文采和活力。这本书中精选了两百多则常用成语,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还从中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机不可失”。

这个故事讲了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平定天下,就派大将李靖统率大军去攻打蜀都的萧铣。当他的大军来到江边,只见大浪滔天,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看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候有位将军说:“等江水退了,再打过江去吧!”可李靖语气坚定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敌军一定认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迅速渡过江去,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强大攻势下,萧铣被打败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去把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一定要“机不可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管鲍之交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典故】生我者也,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列子·力命》

【释义】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用法】作宾语;用于好朋友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生死之交、管鲍之好

【相反词】点头之交、孙庞之隙

【#25276;韵词】薰香自烧、得人为枭、玉碎花消、逃之夭夭、玉人吹箫、误认颜标、杀鸡焉用牛刀、驽马铅刀、忿火中烧、笑处藏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关系特别好,他们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总是多出本钱少分利,乐意帮助贫寒的管仲。管仲率军打仗兵败,只有鲍叔牙了解他的苦衷。小白执政齐国后,鲍叔牙把相国的位子让给管仲,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举例】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管鲍之交,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自为战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有一次率领数十万人马,前去攻打依附于项羽的赵国。赵王和主将陈余得知汉军来攻,在井陉集中二十万大军抵御,兵力大大超过汉军。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

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列队。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垒,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代,孔子六十多岁的时候,不再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哪一国诸侯的聘请。可是已经访问过好几个国家了,还没有着落。孔子同子路等几个学生,到处奔波,迷过路,断过粮,还几乎被害,旅途上十分辛

苦。

有一天,他们穿山越岭,在山野里走着,子路跟在后面,忽然掉了队。这时天色快黑下来了。子路正在着急,恰巧遇见一个老农,在田里锄草,子路便上前问道:“你看见我的老师吗?”老农向子路望了一眼,冷冷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

子路自己也觉得太冒失了,便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农见子路谦虚知礼,便邀请他到家去歇宿,并且杀了鸡、煮了小米饭,竭诚款待,还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同客人相见。

第二天早上,子路赶上了孔子,把这件事对孔子讲了。孔子说;“这一定是个有修养的隐士孔子想跟他谈谈,叫子路立刻回去找他。可是已经没法找到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晨钟暮鼓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典故】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唐·李咸用《山中》诗

【释义】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近义词】暮鼓晨钟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在位都很短。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这样,人民群众被迫起来反抗,农民举行起义,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将矛头指向元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有关于蛇的成语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传说。

后来有人把宰相的‘相’写成了大象的‘象’从而演化出‘人心不足蛇吞象’。

接着有人把‘人心’直接改为了贴切的‘贪心’也就有了‘贪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re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解释】释义比喻人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贪心不足 得陇望蜀 急功近利

【反义词】知足常乐

关于蛇的成语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和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牛的成语故事:目无全牛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目无全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ù wú quán niú

【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人的技艺纯熟。

【近义词】鬼斧神工、胸有成竹、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例句】他对这项工作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目无全牛点评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讲过,同学们回去一定好好预习功课。小朋友们有没有乖乖按照老师说的做呢?就像故事中宰牛一样,练习的次数多了,就能摸清门道了,再宰牛就得心应手了。如果小朋友们都能提前预习功课,第二天上课你就会觉得容易多了,每天再做好复习工作,期末考试就轻松多了,所以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偷懒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千锤百炼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锤:用锤子敲打;炼:用火烧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成语出处:唐 皮日休《刘枣强碑》:“百锻为字,千炼为句,虽不迫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业。”

成语繁体:千錘百煉

成语简拼:QCBL

成语注音:ㄑ一 ㄨㄟˊ ㄅㄞˇ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千锤百炼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锤,不能读作“cuī”。

成语辨形:炼,不能写作“练”。

近义词: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反义词:粗制滥造

成语例子: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清 赵翼《瓯北诗话》卷一)

英语翻译:be steeled over and over again

日语翻译:鍛えに鍛える

俄语翻译:тщательно отраатывать

其他翻译:sich hundertfach bewǎhrt haben

成语谜语:锻件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大将军刘琨一心想匡扶晋室,见到晋室内部争斗激烈,内心十分痛苦,他在《重赠卢湛》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慨:“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成语叶公好龙的故事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励志成语故事忠心赤胆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唐三藏别了唐王,离了长安,马不停蹄,不一日来至法门寺。

众僧接到里面,相见献茶,用过斋饭,不觉天晚。众僧在灯下对三藏此行议论纷纷,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只是钳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而已。众僧不解,问道:“法师指心点头,是为什么呀?”三藏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在佛像前发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众僧听了,人人称羡,个个宣扬,说他是“忠心赤胆大禅法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平易近人故事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一直忠心辅佐武王和成王。

姜子牙被封在齐地。过了五个月,姜子牙回来向周公报告齐地的情况。周公问他:“你怎么这样快就报告情况呀?” 姜尚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风俗去做,所以快。”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地,当了鲁公。三年后伯禽向周公汇报鲁地的惰况。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慢才来汇报?” 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来晚了。”

周公听了,叹道:“唉,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单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才会乐于接受(平易近人)。”

“平易近人”现指态度和蔼可亲,使人愿意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恣蚊饱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吴猛是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吴猛家里很贫穷,床塌上没有蚊帐。南方蚊子多,每到夏天,又大又黑的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觉。

八岁的吴猛心疼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为了让他们睡个踏实觉,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到晚上,吴猛就赤身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家细皮嫩肉的,蚊子都集聚在他身上,且越聚越多。吴猛却任蚊子叮咬吸血,一点也不驱赶。

吴猛认为蚊子吸饱了自己身上的血,便不会去叮咬父母,八岁孩童的这种想法真是可笑,却让人笑不出来。虽然其法不可取,但只有对父母爱到极点,才会有痴傻的行为,这是一颗多么纯净的童心啊!

从一个孩童的心灵表现出人性的纯真一面,即是孝,这种骨肉之情的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不足回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不足回旋

成语拼音:bù zú huí xuá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行动不便。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年代:现代

成语解释:回旋:转动。形容处境局促,不便转身。

成语来源:

成语造句:这儿地方太窄,不足回旋。

不足回旋的成语故事

汉景帝时期,景帝设宴招待各地来朝见的诸侯,并让大家跳舞庆贺,来自长沙的定王舞得很别扭,别人取笑他。景帝问他是不是不会舞蹈,他说国小地窄,不足回旋。景帝明白他的意思,就把武陵、零陵、桂阳三地加封给他。

不字开头的成语

不名一钱    不寒而栗    不学无术    不自量力    不可救药    不拘一格    不遗余力    不欺暗室    不屈不挠    不求甚解

包含有不字的成语

不足回旋    绝不轻饶    老龟煮不    内举不失    宁可玉碎    千夫诺诺    千羊之皮    矢在弦上    泰山不让    行不由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先设计陷害早被立为太子的申生,使他被逼自杀;接着又诬陷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与申生同谋,迫使他们逃亡国外。终于,奚齐在献公死后登上王位,大夫荀息辅佐朝政。后来,大夫里克和丕郑杀掉了奚齐和荀息。骊姬又让自己妹妹的儿子卓子当上了国君。里克和丕郑又杀了卓子,并将骊姬鞭打至死。接着,他们派人迎重耳回国当政,重耳没有答应。于是他们又想请夷吾归国为君。夷吾派手下芮出使秦国,寻求帮助,并允诺将送给秦国五座城池。终于,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即晋惠公。从前,夷吾曾写信给里克,说自己即位后要赐给他封地。可回国后,夷吾怕他拥立重耳造反,想杀了他。夷吾派人对里克说,他杀了两位国君、一位大夫,罪当该死。里克明白他的意思,悲愤地说:“不把他们废了,主人怎能当上国君?要对人加上罪名,还担心没有借口吗?好,我就听从国君的命令吧!”说完这席话,里克便拔剑自刎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刮目相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刮目相看的主人公简介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成语故事刮目相看的典故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军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 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 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 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 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成语故事刮目相看的启示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成语故事刮目相看的延伸

【注音】guā mù xiāng kàn

【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简介】“刮目相看”初作“刮目相待”,意思是去掉旧的看法,改用新的眼光看待,始见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裴松引《江表传》:“(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近义词】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刮目相待、肃然起敬

【成语举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关于鼠的成语故事:孤雏腐鼠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时期,外戚窦宪靠后宫的势力,以贱价夺得沁水公主的田园。

汉章帝闻知怒斥窦宪说:“公主的东西你都敢夺,何况别人的呢?你做得太令人吃惊了,须知国家抛弃你,就像抛弃孤独的小鸟和腐烂的老鼠一样。”

孤雏腐鼠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gū chú fǔ shǔ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宪传》:“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解释】孤独的鸟雏,腐烂的老鼠。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微贱不足道的人或事物。

【反义词】白璧明珠

关于鼠的成语故事:孤雏腐鼠点评

窦宪是外戚,没想到还打起了亲戚的主意,做人不能忘恩负义,帮助过你的人,不奢望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伸出援手,但是反倒恩将仇报,这样就是不对的了,我们可不能这样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洛阳纸贵

【拼音】: lu yáng zhǐ guì

【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 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有备无患故事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传·襄公十一年》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释义:患,祸患。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就不会产生祸患。

故事: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 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 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 晋悼公很生气,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刘等11国的部队出 兵伐郑。

邻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 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女子。 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 魏绛,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 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象一曲动听 的乐曲一样和谐。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 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 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 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

《尚 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 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我愿意用这些话来 提醒大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鸿鹄之志的故事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óng hú zhī zhì

【典故】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吕氏春秋·士容》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大志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雄心壮志、胸怀大志

【反义词】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胸无大志

【同韵词】审时度势、轨物范世、审慎从事、眼腰黄赤、连模拟事、无家无室、张扬其事、春山八字、知人下士、分内之事、......

【英语】highaspirations

【法文】grandidéal

【教学同步】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五册·课文·21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阳城雇农陈胜在劳作休息时说:各位兄弟,将来富贵了不能相互忘记。其他雇农笑他无知。陈胜叹气道:燕子与麻雀是不可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的。

【成语举例】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

【成语造句】

◎ 但是这个公司还是觉得张丽玲这个人挺有意思,一个弱女子竟然有这样的鸿鹄之志,他们可以帮助她联系电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包含哲理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朝三暮四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578 字

+ 加入清单

和氏璧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的,发现时还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卞和把它献给几任国君,都被认为是块普通的石头,还说他犯了欺君之罪。卞和被砍去了双脚,很伤心,抱着这块玉璞终日哭泣。楚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就让人剖开玉璞,里边真是一块稀世美玉,便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公听说赵惠文王收藏了和氏璧,马上派使者前往赵国,表示愿意拿出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希望赵惠文王能够答应。

赵惠文王一筹莫展:答应秦国,恐怕丢了宝玉,却拿不到城池;不答应秦国,又怕两国交恶,埋下隐患。该如何是好呢?

他找来大臣商议对策,有人向他推荐蔺相如,说蔺相如有勇有谋,一定能想出办法。赵惠文王一听,马上召见蔺相如。

蔺相如听了事情的经过,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是不行的。”

“可是,如果秦国拿了璧又不给我城池怎么办?”赵惠文王忧心忡忡地问。

蔺相如说:“秦国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如果我们不答应,理亏在赵国;如果我们把玉送去了,他们却不肯交出城池,那理亏的是秦国。比较一下,我认为宁可答应,把玉送去,让秦国去担理亏的责任。”

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说得很有道理,就问:“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合适呢?”

蔺相如自告奋勇地说:“假如大王找不出合适的人,我愿意去试试。”

赵惠文王说:“那就请先生上秦国走一趟吧。”

蔺相如说:“大王放心,秦国交了城池,我就把和氏璧留在那里;如若不然,我一定把玉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秦昭公一听赵国把玉璧送来了,十分高兴,当即在朝堂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奉上和氏璧,秦昭公双手捧过来细细把玩,然后依次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们观赏。

蔺相如站在下面,半天不见秦昭公提城池的事,就向前走了几步,对秦昭公说:“大王,这玉璧上面有一点瑕疵,让我指给您看一看。”

秦昭公信以为真,便叫侍从把玉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到玉璧之后,往后退了几步,身体侧对着宫殿的柱子,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得到这块玉璧,并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交换。如今,赵王派我把玉璧送来了,大王却一点也没有交换的诚意,这分明是在戏弄赵国。如今玉璧在我的手上,大王如果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玉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公一听,怕他真的摔碎了玉璧,就一边假惺惺地赔着礼,一边叫人拿来地图,把准备划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的口气也缓和下来,他说:“赵王派我送玉璧之前,斋戒了五天,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有诚意的话,也请您斋戒五天吧。五天后,再举行一个接璧的仪式,到那时,我才敢把玉璧献给大王。”

秦昭公心想,玉璧在蔺相如的手上,不能强夺,就应承下来,把他送回传舍歇息。

蔺相如回到传舍后,马上派人从小道悄悄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公在朝堂举行了隆重的接璧仪式,请蔺相如上殿献璧。蔺相如镇定地走上前来,向秦昭公行礼。

秦昭公说:“我已经斋戒了五天,并依先生所言举行了仪式,现在,请把玉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君王没有一个是守信用的,我又怎能完全相信您呢?我担心大王欺骗我,所以已经让人把玉璧送回赵国去了。”

秦昭公大怒,说:“明明是你不讲信义,怎么说我会欺骗你?”

蔺相如说:“大王息怒,我如果欺骗了大王,大王可以治我的罪,可现在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秦国强,赵国弱,世上哪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真心想要那块玉璧的话,请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然后派人和我一起去赵国取璧,赵国得到了城池,是不敢不把玉璧交出来的。”

秦昭公与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半天,秦昭公才尴尬地说:“不过是一块玉璧,为此伤了我们的和气就太不值得了。”说完,客客气气地让蔺相如回国了。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确实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出使强秦竟能“完璧归赵”,于是任命他为上大夫。

后来人们就常用“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展开阅读全文